阅读教学论文朗读指导论文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朗读指导论文
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朗读的指导新课标指出:“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
在阅读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趣。
学生朗读能力逐步提高,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会逐步加深。
”由此可见,朗读在发展语文素质教育中的重要意义。
作为一名老师,在平时教学中一定要重视学生的朗读,把读贯穿整个阅读教学的始终,更要掌握一些朗读指导的方法,使学生读出意,读出形,读出情,读出味,读出神,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一、把握文章的情感基调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教师首先要与文本进行深入对话,吃透教材,把握文章的情感基调,确定训练的朗读目标。
那么,教师要先备读,在字里行间阅读,在空白处阅读,读出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把握得透彻了,教师在课堂上的朗读指导就更加自如了。
1.把好文本的“脉”每篇文章都有一定的情感基调,如果我们教师能把握好课文的情感基调,这样也就基本把握了感情朗读的“金钥匙”。
语文课文中所要表达的情感都是不同的,如《秋天的雨》,作者运用艺术化了的语言,充满了对秋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朗读的时候应该带着轻松、喜爱的心情去读,语调应轻快、活泼,读出一个美丽、丰收、欢乐的秋天;又如《十里长街送总理》,作者通过写人们等灵车、望灵车、送灵车,表达对总理的崇敬、爱戴和怀念的思想感情,朗读的时候应饱含深情、语速缓慢、语调低沉,读出人们悲痛的心情。
文章是作者情感意志的表达,语文教师要善于“披文入情”,把暗藏在字里行间的情感披露出来,只有做到文本细读,才能更好地把握情感,在进行朗读指导的时候,才能做到运筹帷幄。
2.选好训练的“点”“读”是一项被引领的创造,教师要细读文本,寻求朗读的最佳路径,因文而异,因情而异,因人而异。
从课文中抽出相关语句进行整合式的朗读指导和品读训练。
我们在朗读指导过程中也应该讲求一个“精”字,抓住课文的重难点词句和段落进行精心指导,起到举一反三、画龙点睛的效果。
阅读教学中朗读训练[论文]
浅谈阅读教学中的朗读训练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也明确指出:“朗读和默读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
”读是根本,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方法,也是必须具备的阅读能力。
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必须突出朗读训练,以提高语文教学的效果。
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要抓好朗读训练,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激发读的兴趣古人云:“知之者不如乐之者,乐之者不如好之者。
”对读书来说,同样也是如此,兴趣乃阅读的动力。
因此,不能强其所难,而要激发读的兴趣。
1.以听讲激趣。
利用课前或课余时间由老师讲,学生听,或诗或文,或时代背景、或内容介绍,或认识体会、或写作特色。
讲得绘声绘色、惟妙惟肖,但又如蜻蜓点水,浅尝即止。
学生听了常常心驰神往,可又像雾中看花,究底不能而又欲罢不忍。
这样就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产生寻根问底、一读为快的心理。
2.以复述激趣。
复述与阅读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
要复述得好,就要理解和领会课文的内容。
要理解课文的内容,就要读得好,只有读得好,才能复述得好。
因此对一些故事性较强的课文,应要求学生做到读后能完整地、有条理地、比较生动地复述阅读的内容。
看谁复述得最清楚、最准确、最生动,以此激发学生读书兴趣,促使他们认真去读。
3.以范读激趣。
表面上看,教师的范读和学生读没有多大关系,其实,教师精彩的范读会调动学生学习新课的积极性,也为他们学好一篇课文打下牢固的基础。
因为教师的范读是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增强了课文的感染力,再现了文章所描绘的情境。
所以,教师在备课时,必须充分挖掘课文的情感因素,使自己的范读做到准确、无误、感情丰富,能够吸引学生,激发他们的读兴。
二、教给读的规律朗读是有规律和技巧的。
掌握了这些规律和技巧,就能把书读“活”,引人入胜。
而学生对这些规律和技巧的认识掌握及储备是很有限的,教师必须教给学生朗读的一般规律和常用的朗读技巧。
一般说来,应注重以下几点的指导。
1.重音。
教师要让学生知道什么是重音,什么是语法重音,什么是逻辑重音,什么是心理重音。
诵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论文
诵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论文诵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论文1摘要:诵读是把文字转化为有声语言的一种创造性活动,是一种出声的阅读方式。
诵读是阅读的起点,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它有利于发展智力,获得思想熏陶。
通过诵读,可以提高学生驾驭汉语的能力。
关键词:诵读;教学;学生;重要性;习惯诵读是把文字转化为有声语言的一种创造性活动,是一种出声的阅读方式,它是学生完成阅读教育任务的一项重要的基本功,就语文学习而言,诵读是最重要的。
诵读是阅读的起点,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它有利于发展智力,获得思想熏陶。
诵读有助于情感的传递。
一、诵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1.有利于学生的文字积累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积淀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智慧与精华,文字亦是。
而文字的学习,往往是通过一篇篇文章的诵读,把识字与阅读融合在一起,重视诵读有利于识字效率的提高和书面语学习的全面开展,同时,识字量的增加,也有利于学生选择更多的书目文章进行阅读。
学生在进行课内文章学习的时候很好地落实了这一点。
2.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通过诵读,可以让学生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知优美的韵律。
教师如果具备良好的朗读技能,就能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在读中思、读中议、读中练、读中悟、读中品,带领学生共同感受纯真的情感,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3.有利于提高写作能力清代唐彪在《读书作文谱》中对语文写作能力的形成规律作了具体的总结:“文章读之极熟,则与我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
作文时吾意欲所言,无不随吾所欲,应笔而出,如泉之涌,滔滔不竭。
”通过诵读,可以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把别人的好作品融会贯通后,变成自己的东西,逐渐形成自己的能力,才能得心应手地掌握和运用好语文这个基础工具。
4.有利于积累语言材料《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在阅读中积累词语,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
语言材料”。
当学生的头脑里记住了大量的词语、精彩句段或者美文,融会贯通后变成自己的东西,形成新的观点,读起文章来,也就会有了自己的理解,写起文章来自然也有了内容可写。
加强阅读教学中朗读指导论文
略谈加强阅读教学中的朗读指导【摘要】在阅读教学中,加强学生的朗读指导,通过朗读,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积累词语,陶冶情感,促进思维能力的创新,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主题词】加强朗读指导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欣赏文学作品,领悟作品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朗读能够引导学生欣赏课文,发展学生思维,激发学生的情趣。
学生朗读能力逐步提高,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会逐步加深。
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恰当地、充分地运用朗读手段,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感,促进思维能力的创新。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就是这个道理。
那么,阅读教学中怎样加强朗读指导呢?首先,教师范读感染学生。
夸美纽斯说:“教师的职务是用自己榜样教育学生。
”榜样是无穷的力量。
学生在教师朗读中情趣得到熏陶,对正确、流利,抑、扬、顿、挫,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兴趣,受到启发,有跃跃欲试的动机。
如在教学《送元二使安西》时,我用当朋友要离别时那种难舍难分的沉重心情范读古诗内容,学生一下子被范读所吸引住。
后来,学生在读到“劝君更饮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时,许多学生都被诗人与朋友依依惜别、难舍难分的沉重伤感心情所感动而流泪。
其次,利用多媒体课件教学,引领学生朗读课文中的重点段落,揭示课文的中心内容。
一般课文都配有插图,使其图文并茂,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将书上的图文展现在屏幕上,让学生看图朗读,便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如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金色的草地》一文中:“我早上发现草地不是金色的,而是绿色的,中午回来时,我看见草地是金色的,仔细观察,发现蒲公英的花朵就像我们的手掌可以张开、合上,花朵张开时,它是金色的,草地也是金色的,花朵合拢时,金色的花瓣被包住,草地就变成绿色的了,多么可爱的蒲公英!多么有趣的蒲公英!”这段话与图一起演示在屏幕上,让学生只朗读两三遍均能记住,并能读出蒲公英花朵神奇变化的有趣、可爱之情。
同时也读懂了蒲公英的花朵因阳光强就张开,阳光弱就合拢的特性;读懂了早上草地是绿色的,中午变成金色的原因,根本不用教师多讲。
教育教学论文:如何指导文言文中的朗读
教育教学论文:如何指导文言文中的朗读引言文言文是中学生学习语文课程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然而,由于其独特的语言特点和较为复杂的语法结构,许多学生在阅读和朗读文言文时遇到困难。
因此,如何有效地指导学生在文言文中进行朗读成为了语文教师们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
本文旨在探讨如何指导学生进行文言文朗读,以帮助教师们更好地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朗读的重要性朗读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通过朗读,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文言文的意义和内涵,感受古人的思想情感,提高自身的语感和修养。
朗读不仅有助于学生提高文言文的阅读水平,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语音语调的准确性,对于学生的综合语文素养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提前铺垫在指导学生进行文言文朗读前,教师应该在课前做好相应的铺垫工作。
首先,可以通过相关的课文背景和文言文的发展历程,向学生介绍文言文的特点和重要性。
其次,教师可以选择一些简单易懂的文言文段落,进行适当的阅读示范,引导学生感受古文的音韵美和语言之美。
此外,教师还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古文词汇的注释和解释,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句子的意思和表达方式。
慢读与快读的结合在指导学生进行文言文朗读时,教师应该注重慢读和快读的结合。
首先,教师可以让学生先进行慢读,重点关注每个字词的发音和字义,理解每个句子的意思和结构。
通过慢读,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文言文的语法规则和表达方式。
接着,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快读,让学生按照整篇文言文的韵律和脉络进行朗读,使文章的整体节奏和语调更加流畅自然。
细节把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需要重点关注学生在朗读过程中的细节把握。
首先,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注意文言文中的声调和语调变化,让学生能够更准确地把握每个字词的音调和韵律。
其次,教师可以注重学生对文言文句子结构的理解,引导学生注意断句和停顿的位置,使朗读更具节奏感和表现力。
此外,教师还可以提醒学生在朗读中注意古人的思想情感表达,使朗读更具有感情色彩和情感共鸣。
形象化朗读为了更好地指导学生进行文言文朗读,教师可以采用形象化朗读的方法。
在阅读教学中落实朗读训练论文
在阅读教学中落实朗读训练朗读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培养语感,提高理解、欣赏能力的重要方式,也是学生必备的阅读技能。
《语文课程标准》将“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列在了每个学段阅读目标的第一条,充分说明朗读在阅读教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然而,我们在大量的看课等调研中发现,朗读训练在大多数阅读教学中却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课文教学结束了,往往只有极少数学生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大部分学生达不到这一要求,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根本就不会朗读。
究其原因,在于朗读教学从根本上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所以,我们既要提高对朗读教学重要性的认识,又要在阅读教学中进行扎实的朗读技能训练。
一、保证朗读的时间我们有意对课堂上学生的朗读时间进行统计,结果发现,80%以上的课堂学生朗读的时间严重不足。
有甚者,一节课40分钟,用于学生朗读训练的时间不过几分钟,实在少得可怜。
这种情况表明,在好多教师看来,阅读教学中的朗读不是那么重要,或者说是可有可无的,教学中只是蜻蜓点水式的点到为止,唯有自己的讲解才是最重要的。
所以,大部分时间都被教师占去用于不必要的讲解和无谓的提问了。
华中师范大学教授杨再隋先生指出:“读,只有通过多读,朗读,诵读,才能积累大量的语言材料,才能形成良好的语感,才能形成富有成效的语文能力。
”为此,课堂上要保证有足够的朗读训练时间,而且要保证落实到每个学生头上。
二、教给朗读的方法在保证学生有足够朗读时间的前提下,关键还要在“正确”、“流利”、“有感情”等方面进行具体指导,教给学生朗读的方法。
1、“正确”地朗读,读出语法。
“读之,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宋?朱熹)。
朗读是以普通话为前提的,而方言对普通话有明显的干扰。
这就需要教师掌握当地方言与普通话的对应关系,从根本上科学有效地消除方言对普通话的干扰。
做到“哪儿疼治哪儿”。
教学中出现一个方言,纠正一个方言。
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指导论文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朗读指导所谓朗读就是出声地,响亮地读.它是小学生完成阅读教育任务的一项重要的基本功,是阅读教学中随时进行的基本训练之一。
《新课标》明确指出:应重视朗读,特别是教师要起示范作用。
学生的朗读要由教师指导。
朗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朗读是阅读的起点,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阅读是由多种心理因素组成的复杂的智力活动,它不是机械似地重复原文,而是要通过内部语言进行理解。
把原文转化为自己的思想,从而理解和掌握原文。
但对于小学生,尤其是对低年级学生来说,他们注意的稳定性较差,他们不可能对看书这个简单任务保持长期稳定的注意。
因而教师应首先训练他们出声地朗读课文,带点强制性地集中他的有意和注意,然后再逐渐地培养学生脱离这种被动式的有意注意,最终走向主动式的无意注意,学会自己约束自己进行学习。
因此,朗读是阅读的起点,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
二、朗读有利于发展智力,获得思想重陶朗读是阅读最基本的方式之一。
学生通过这种阅读方式可以获得很丰富的感性经验,他们可以用这些工具将自己的感受用不同的方式表达出来,可以与人交流,并通过不断的交流逐渐提高阅读水平,推动思维的灵活性,逻辑性的发展。
加强智力的发展。
与此同时,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深入地理解课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他们会对课文中描写的人、物事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并接受到各种社会性的情感陶冶,课文中战斗英雄不屈不挠的斗志,劳动模范忘我的劳动态度,科学家废寝忘食、刻苦钻研的献身精神,医生救死抚伤的人道主义精神,运动员勇夺金牌的拼搏精神等,都会大大感染和丰富学生的情感,他们会将这些美好品质转化为对自己的行为要求和需要,积极模仿,从而产生道德感、理智感和美育感。
三、朗读是教师衡量学生对教材理解水平,是检验阅读能力的重要标志任何一篇课文里都融入了作者真挚的感情,要想真正朗读好一篇课文,必须深入地理解课文,掌握整篇课文的感情基调。
然而教师可以通过听学生朗读来衡量他们对课文的理解程度,检验学生朗读水平。
教学论文范文:让朗读成为一种优秀的习惯
让朗读成为一种优秀的习惯——浅谈小学五年级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朗读朗读是阅读的起点,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
它有利于发展智力,获得思想熏陶:它有助于情感传递产生情感共鸣。
因此教师应该让学生养成正确的朗读习惯,读出声音来,读出情感来,读山韵味来,比仅用眼睛看的印象深刻得多,感情领会透彻得多。
只要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加强朗读训练,朗读必定会成为语文课堂的一道靓丽风景。
一、正确朗读,养成习惯有人说:宁典是最好的老师。
因此我要求每个学生都必须准备一本宁典。
在上新课之前,我先让学生自己动手预习,看准宁形,查找宁音,先“读”为快。
宋代的朱熹对朗读曾提出过严格的要求:凡读书须要读得宁宁响亮,不可牵强暗记,要多读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
因此,我要求学生把宁音读准,朗读过程中小添宁、小减宁、小颠倒重复宁词,严格要求他们反复诵读,达到文畅气顺的地步,养成预习的习惯。
在学习过程中,以小组为甲.位开展查宁典比赛和朗读比赛的活动,等等。
通过各种各样的活动,训练、提高学生的朗读兴趣和朗读能力。
二、熟练朗读,掌握节奏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1i会作诗也会吟。
在读准宁音的基础上,进一步做到语言连贯、节奏分明、语速适中、话音清晰。
通过反复的诵读训练,让学生更好地体会文章的语言美。
在课堂上,我先将停顿、语速和重音的一般规律告诉学生,然后拿山一个语段,让1i同的学生来读,比较其好坏。
熟练朗读一定要跳山第一步——正确朗读的束缚,山单个的文宁换位到整篇的文章。
著名电影演员邱岳峰同志曾写过一篇有关朗诵的文章。
他说:“不要去念宁儿。
而要去说事儿。
”在诗词教学中,常常感觉开头难读,所以往往是为了读而读。
小能尽快进入意境,读起来生硬造作。
这是要加大读的量(次数)。
朗读量的加大定会引起质的变化。
这里的质,是指对隐藏在文宁背后精义的理解以及以后对其他文宁的理解。
如学习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
本文是一首词,在学生预习之后,我再帮他们标出重音和节奏: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小学语文阅读、朗读教学论文两篇
小学语文阅读、朗读教学论文两篇(一)新课改理念下,语文阅读教学要遵从生本原则,在丰富教学内容、培育核心素养层面强化渐进式拓展与全流程优化。
当前,小学阶段在阅读教学上尚处于较浅层级,学生认知水平和阅读能力有限,给教学行为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为此,教师要善于抓关键问题,从目标、学情、解读、实践等几个层面优化教学,实现高效阅读教学。
一、明确教学目标,给出探究方向生本原则下,阅读教学需要建立明确的目标导向,教师要明确学生阅读的阶段性任务,为学生的阅读成长提供基础的思维导向和行为导向,统一步调,逐步提升。
如课文《夏日里的成长》属于说理性小散文,其以简洁朴素、清新优美的语言,描绘了夏日万物生长的自然现象,告诫人们要珍惜时间,用力地成长。
文中列举了种种自然现象说明“不热不长,不热不大”的道理,学生自由阅读时,有的将注意力放在自然生长的表面现象,有的将关注点放在各种谚语的内涵上,极少有学生能够领会文本所蕴含的生命哲理。
基于此,教师需要统一目标导向,明确任务步骤,让学生的问题思维与阅读行为统一起来,实现有质量的阅读。
师:夏日是焕发生命活力与精彩的季节。
《夏日里的成长》首句“夏天是万物迅速生长的季节”即全文的中心句。
我们首先要明确本课的学习目标。
(教师出示学习目标,学生花10分钟时间阅读,初步完成以下学习目标。
)1.疏通课文字词,扫清阅读障碍;2.围绕“夏天是万物迅速生长的季节”展开阅读,感受夏天里的生机活力;3.找出夏天里成长的事物,深度理解“人也是一样,要赶时候,赶热天,尽量地用力地长”的内涵。
生1:夏天是充满生机的,豆棚瓜架上的绿蔓,竹子林、高粱地里的声响都是生命成长的印记。
生2:夏天是生命成长的季节,草坪菜畦、小猫小狗、稻秧甘蔗都是一天变一个样。
生3:还有铁路的铁轨长、柏油路高起来、小学生成了中学生等,都是“用力地长”。
师:生命的成长是可以看到的。
我们每个人都在经历成长。
生:所以要珍惜时间,珍视每一次成长的机会。
漫谈阅读教学中朗读指导论文
漫谈阅读教学中的朗读指导摘要: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而有感情地朗读是朗读指导的最终目标。
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教师要重视两个前提工作,即教师的范读和学生的初读,教师的范读能起到指引作用,而学生的初读能起到基础作用。
关键词:阅读教学朗读指导范读初读在阅读教学中,朗读的目的是什么?新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这就是朗读的目的。
可见,没有朗读,教学目标就难以实现。
可以说,朗读是阅读教学的灵魂,没有朗读,就没有阅读教学。
那么,阅读教学中朗读的目的靠什么实现呢?靠有感情地朗读,这也是朗读的最高层次。
要达到这个层次,必须重视两个前提,即教师的范读和学生的初读。
教师的范读是“航标灯”,学生的初读是“铺路石”,二者都为感情朗读服务。
一、教师的范读平时在课堂上,我们经常会听到教师说“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把课文朗读一遍”或者“请大家有感情地把这句(段)话齐读一遍”“谁来有感情地读读这句话”等等。
究竟怎么是有感情地读?教师并没有做出具体的指导。
最起码,教师应该范读给学生听。
但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由于自身读不好,怕在学生或听课老师面前出丑,而不进行范读。
但在阅读教学中,指导学生进行感情朗读,教师的范读是最有效的方法,它可以避免许多抽象繁琐的技巧讲解,如读出兴奋的感觉、读出懊悔的心情等等,也许学生根本体会不到这种感觉,教师如果直截了当,以身示范,学生就会获得直观感受,真正明白应如何去读,能收到立竿见影的朗读效果。
具体来说,教师的范读一般出现在以下教学环节中。
1.初读感知环节阅读教学中,初读课文这一环节目的是通过朗读全文,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这个环节如果教师能够范读全文,引领示范,奠定全文的情感基调,就能为学生理解课文、体会感情打下坚实的基础。
低年级课文生动有趣,在初读时更适合教师范读。
阅读教学中朗读训练论文
阅读教学中的朗读训练曾经有人这样问:语文教学的真正亮点在哪里?著名的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是这样作答:语文教学的所谓“亮点”,首先应该在朗读上。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特别强调:应重视朗读,鼓励学生多朗读,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
课标还指出: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
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一、朗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虽然朗读于语文教学如此重要,可我们在朗读教学中却存在着一些问题:(一)重讲轻读重问轻读多年来,由于受传统分析式教学模式的影响,课堂上太注重讲和问。
学生没有时间去读书,对教材中优美的语言文字、教材蕴含的丰富知识和情感,就无法亲自去品味、感受,阻碍了学生思维的发展。
(二)朗读的时间不够充分在教学中,我们由于受统考升学率的影响,于是往往会重写轻读,狠抓字、词、句、篇的落实,把朗读基本功的训练挤掉了,或是读几遍,走走过场就算了,结果造成学生朗读能力低的现象。
(三)朗读的目的性不够明确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不少老师已开始重视朗读训练,但由于对朗读教学的目的不明确,对各年级朗读教学的要求不清,随意性很大。
而且在朗读前对学生没有要求、读中没有指导。
(四)朗读参与者的面窄为了节约时间,教师往往盯住几个“尖子”,这种多数学生得不到朗读练习的现状,难以提高朗读教学的质量,也落实不了语文教学最基本的要求——会读。
大多数学生朗读的兴趣和热情逐步被削弱。
(五)朗读指导方法较机械、生硬没有与对文本的理解有机结合许多教教师为了尽快达到“有感情地朗读”这一目标,直接让学生在文本中注明哪个词重读,哪个地方停顿,哪个句子要读快,哪个句子要读慢,哪个句子要用激动的语气来读等等,结果学生的感情朗读成了按图索骥的拼读符号,造成了情感的苍白,语言的生硬。
(六)评价单一或没有评价很多时候我们的评价语言有些雷同,“读得真好!读得真棒!”虽然是鼓励,孩子听了都有些麻木了,也就不起作用了。
语文朗读论文(5篇)
语文朗读论文(5篇)语文朗读论文(5篇)语文朗读论文范文第1篇课堂上老师起到主导的作用,老师的心情能够感染课堂上的同学,因此,要想使学校生语感与语言力量得以提升,就要对老师领读加以重视,确保领读的正确。
比如,苏教版四班级上册的课文《珍宝鸟》,在对第四自然段进行领读的时候,老师教学不能只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必需要加入自己的感情,这一段通过对珍宝鸟动作的描写,写出了鸟儿的可爱、淘气,字里行间都流露出对珍宝鸟的爱惜和宠爱之情。
因此,老师在领读时,要想象出这种人和自然之间和谐的画面,读出感情。
老师要有感情地进行朗读,对文章表达的思想进行正确处理,并把握好语音和语调,对语速进行正确把握,不能矫揉造作,这是要好好进行学习的,对老师朗读技巧的要求特别高,只有做好了这点,才能对课文中的词句和内涵进行理解,从而将语感把握好。
二、强调细读的方式读书是不能慌惊慌张、急于求成的,肯定要重视涵咏,对书中的韵味进行咀嚼,对其进行渐渐消化和理解,从中获得肯定的启示。
比如,苏教版五班级下册课文《只拣儿童多处行》,要对表现儿童多的语句进行细细品尝,说明孩子们在哪,那么春天就在哪,跟着孩子们就能找寻到春天,通过对文章语句的品读,我们可以理解其隐含的意思:孩子们活泼可爱,就像春天似的生气勃勃。
比如,在对古诗进行教学时,肯定要让同学反复诵读,之后利用领读以及赛读还有唱读等方式,再引导同学去理解其中的诗意,了解其中的感情,最终再进行诵读,加深同学对古诗的理解。
同学在反复进行诵读的时候,感情也会更加深化,在反复诵读之后就会对其更加理解。
反复诵读是学习和鉴赏的一种方法,对于同学语感的培育以及阅读和写作力量的提高都有很好的关心。
有哲学家认为,仿照这一行为是推动人类不断进步的一个重要缘由。
宋代朱熹曾经说过,看书就要首先熟读,将书中话背诵下来,就像从自我心中说出似的,如此便可在书中获得肯定的收获。
仿照也就是依据前人阅历进行进展的自己的理论,当自身还没有力量制造理论时就要借鉴前人阅历,并对前人讨论路线进行仿照,省掉不少麻烦。
阅读教学中朗读指导之我见论文
阅读教学中的朗读指导之我见摘要:课标中指出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趣,学生朗读能力逐步提高,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会逐步加深,其作用很大。
注重阅读教学中的朗读指导,是十分重要的。
本文以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际案例进行了问题分析并提出了解决对策。
关键词:多媒体范读朗读指导《九年义务教育新课标》明确指出:“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趣。
学生朗读能力逐步提高,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会逐步加深。
”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在听说读写的训练中,进行思想品德的教育,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朗读教学训练是语文教学中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
通过熟读、背诵,使书面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
因而教学必须重视朗读的训练。
在阅读教学中,恰当地,充分地运用朗读手段,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发展思维和陶冶情感。
同时,朗读也是一种艺术的再创造。
它在使无声的书面语言变成有声有色的口头语言的过程中,眼、口、耳、脑等多种感官并用。
既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又可以帮助学生积累大量的词汇和句子,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这就是“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道理吧。
显然,注重阅读教学中的朗读指导,是十分重要的。
以下是我在教学中的几点浅见。
一、利用媒体激发朗读兴趣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可见,兴趣是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维、探索知识的内在动力。
儿童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抽象思维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借助于形象思维。
因此,这就决定了他们必然对直观形象、色彩鲜明的事物感兴趣。
电教媒体的特点是图文声并茂,能向学生提供形式多样、功能各异的感性材料,形象生动的动感画面,悦耳动听的音乐背景,能把学生带进宽松愉悦的学习环境,从而为课堂教学营造一种浓厚的学习氛围,以此拨动学生的心弦,荡起思维的火花,使学生以最佳状态投入学习。
阅读教学重在加强学生朗读指导论文
阅读教学重在加强学生的朗读指导摘要《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其实质是让学生作为一个真正意义的读者,主动参与阅读。
本文从不同角度探讨了阅读教学的教学方法,强调了朗读方法与技巧对于教学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教法研究阅读教学教师教育俗话说:“三分文章七分读”,可见朗读的重要性。
它对领悟课文内容,增强语感,陶冶情感等方面起着其它任何活动不能替代的作用。
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注重加强学生朗读的指导。
如何指导呢?我在教学中做了一些摸索与尝试,现写出来与各位同仁商榷。
一、注重营造朗读的氛围——让学生想读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要在教学中应采用多种教学手段营造朗读的氛围,诱发学生的朗读兴趣(朗读期待),让学生想读。
1.情境诱读:实践证明,运用现代电教手段(如多媒体、幻灯片)创设情境是诱发学生朗读兴趣的有效方式。
例如在教学《夏天的夜晚》一文时,我让学生观赏多媒体课件:(美丽的天空)同进播放舒缓优美的音乐,唤起学生身心的愉悦,激发学生阅读的欲望:“课文也写出了这样的美景,想读读吗?”真是盈手可掬、水到渠成,学生朗读的兴趣成功诱发!2.悬念引读:学生都有强烈的好奇心,与生俱有就喜欢去尝试,体验。
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学生这一天性,巧设悬念,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比如在教学《小雨点》一课,教师设题:“小雨点你们见过吗?可是有两只青蛙,它们一只称赞小雨点是了不起的画家,一只称赞小雨点是了不起的音乐家,想知道这是为什么吗?真的想?肯定想?一定想?”三次设问,激发学生继续探究的动机与读文的期待。
3.适时范读:教师成功的范读是激发学生朗读兴趣的催化剂,它具有强烈的渗透力和影响力。
教师成功的范读往往会在学生心中荡起涟漪:老师读得多好啊!我若能像老师那样读该多好哟!继而想读,自然进入文本。
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适时插入范读。
4.幽默润读:教育家斯维特罗夫说:“教育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就是幽默。
”幽默会促使学生深入思索,悟出“笑外之音”,从而润色朗读。
在课文阅读教学中朗读指导论文
浅谈在课文阅读教学中的朗读指导小学语文教学目标明确指出:“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趣。
学生朗读能力逐步提高,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会逐步加深。
”在阅读教学中,充分地利用朗读手段,既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又可以帮助学生积累大量的词汇和句子,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显然,注重阅读教学中的朗读指导,是每个语文教师应尽的职责。
在阅读教学中,加强朗读训练,对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发展形象思维,提高作文能力,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都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那么,如何进行朗读训练呢?一、读讲结合,深化理解在阅读教学中,有的教师虽然注意了多读,但往往把朗读和理解截然分开,分析课文之前朗读一遍,分析完了再读一遍,朗读流于形式,效果不够好。
实际上,朗读和理解是紧密联系的,朗读以理解为基础,通过朗读可以深化对课文的理解,“读”与“讲”必须有机的结合起来。
如《董存瑞舍身炸暗堡》中董存瑞向连长请求任务的话,重音可以有以下几种处理:“连长,我去炸掉它!”,“连长,我去炸掉它!”,“连长,我去炸掉它!”如果没有深刻理解这句话的表达重点,就会读第一种,经过教师指点,理解了这句话的表达重点,则学生很快会明白要读第三种。
我们要善于指导学生带着问题去朗读、去理解,并在朗读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二、创设意境,触景生情作者在作文时,总会以一定的事件,待定的场合作为题材,文章体现作者对这一事件历史背景的思想感情,教师要善亍创设情境,让学生去感受作者当时思想,从而理解课文,在此基础上,再通过各种方式的朗读,朗读起来就会有精神,能正确表达文章的内含。
三、技巧训练,学会运用朗读技巧主要包括停顿,轻重、快慢、语气等四个方面,亦可称为朗读声音形式的“四大支柱”。
这些技巧都是语文教师所熟知,但在实际的运用中却不尽如意。
训练不得要领,只重声音的规律,一看见“大”一看见“长”就把“长”读得特别长,凡是“非常”、“十分”之类的词都读得特别重,有的学生虽然重音的位置是读出来了,但一重就特别重,一轻就特别轻,让人哭笑不得,其实,朗读的停顿、轻重、快慢等完全源于日常用语。
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加强朗读指导论文
浅谈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加强朗读指导摘要: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在听说读写的训练中,进行思想品德的教育,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恰当地,充分地运用朗读手段,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发展思维和陶冶情感。
同时,朗读也是一种艺术的再创造。
它在使无声的书面语言变成有声有色的口头语言的过程中,眼、口、耳、脑等多种感官并用。
既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又可以帮助学生积累大量的词汇和句子,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关键词:阅读教学朗读指导在阅读教学中加强朗读指导,是我们每个语文教师应注重的。
下面我就以小学语文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加强朗读指导,谈谈自己的一些想法。
首先,教师范读课文,渗透感染学生。
要想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教师的范读很重要。
因为课文中有些地方需要以读代讲,有些地方不读好就不能理解好课文内容。
有时朗读还可以营造气氛,让课堂气氛达到最高点。
这就需要教师本身研究朗读,朗读好课文,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师生才能情不自禁地共同进入角色。
当然,教师范读时要让学生边听边想,边看边画,正确听出切奏、停顿和速度,轻重缓急,让学生进入意境。
特别像《十里长街送总理》和《再见了,亲人!》这类感情色彩很浓厚的课文,更应该通过朗读来体会文中的思想感情。
如果教师在学生面前朗读得平平淡淡,甚至结结巴巴,那就无法表达出全国人民在十里长街盼灵车,送总理的悲痛情景,以及人民永远怀念总理的无限深情,更难体会到中朝两国人民同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依依惜别之情,体会到中朝两国人民之间用生命和鲜血凝成的深情厚意。
为了达到以上目的,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时,首先自已必须声情并茂的朗读。
只有这样,才能感染学生,从而为理解课文奠定基础。
其次,教学依据教材,朗读贯穿始终。
学前读。
指初读课文,表层性朗读。
讲课前,先让学生默读。
这时,应由学生自由读,多读几遍,这一环节应从语言文字到思想内容的“读懂”。
朗读让阅读教学更精彩论文
朗读让阅读教学更精彩朗读是语文阅读教学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是将无声的书面语言转换为有声语言的过程,是一种眼、口、耳、脑协同作用的创造性阅读活动。
这朗朗的读书声,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发展思维和陶冶情感,也会让我们的语文阅读课堂教学变得更精彩。
一、范读引路,声情并茂教师的示范朗读,可以融情于声,创设富有感染力的语感氛围,从而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教师的范读与听录音不同,教师可根据教材的情况,结合学生的实际,在范读时给学生以提示、暗示。
当范读到要求学生掌握的字词时,在这些词前稍微停顿一下,或读重一点,以引起学生注意,强化记忆。
当范读到新词及难理解的词、句、段,教师可以用平缓稍低的语调给予适当提示、解释,帮助学生揣摩教师是怎样读的,感情是怎样变化的。
这就需要教师朗读好课文,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师生才能情不自禁地共同进入角色。
为了达到以上目的,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时,首先自己必须能声情并茂地朗读。
只有这样,才能感染学生,从而为理解课文奠定基础。
二、有效指导,锦上添花朗读中所体现出来的情感来自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感悟。
在学生未真切感悟文本情感之前,教师纯技巧的指导是徒劳的。
教师只有让学生感悟文本的精义妙理,在与作者感情共鸣的基础上,对特别能表达文章中心或人物情感的重点词句再进行朗读技巧指导,让学生自己去咀嚼、品尝。
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更好地通过声音将作品中的“情”读出来,让语文阅读教学锦上添花。
像《草原》《林海》《可爱的草塘》等这类意境深远,情感浓郁,文字优美的课文,更要让学生在体会课文思想感情的基础上,用恰当的语调、语速,有感情地朗读。
如教学《草原》中“那里的天比别处的天……表示我的愉快”时,可从两方面着手:一是要正确地停顿;二是要读出重音。
通过这样的朗读指导,学生将会感受到草原的天,由于没有遮拦,显得格外开阔,也叫人特别愉快。
有了这种体会,就自然而然地进入了这种意境,也就会无拘无束地读出作者那种对草原的热爱之情。
阅读教学朗读训练论文
阅读教学朗读训练论文摘要:朗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我们只有熟练掌握朗读教学的技巧,才能灵活地应用于语文教学之中,并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实际水平,运用多种手段激发学生朗读的欲望,让无声的文字变为一句句动听的话语、一幅幅多彩的画卷,让学生感受朗读的无穷魅力,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朗读是阅读的起点,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
它有利于发展智力,获得思想熏陶。
运用语言的技巧,以优美的节奏,高、低、轻、重、强、弱、快、慢的音调,把原作品词句的意态、语气,生动的表现出来,进而产生赏心共识的感受。
那么怎样训练朗读呢?一、理解与朗读相互依存要读好一篇文章,必须先深入阅读,理解其内容,体会其思想感情,才能在朗读时以声传情,准确地表情达意。
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必须紧扣课文,从字词句入手,分析文章的层次结构,理清作者的感情变化线索,还要联系实际,阅读时才能把握朗读基调和语气。
如《卖火柴的小女孩》这篇课文,通过描写一个小女孩大年夜在街上卖火柴的事情,反映了资本主义剥削制度的罪恶,表现了作者对穷苦人们的同情。
所以朗读该文的基调就应该确定为低沉缓慢。
朗读时又要根据每擦一根火柴小女孩内心的情感“悲——喜——绝望”的变化适当变换语气、速度和语音,这样才能生动地表现出文章的感情基调。
二、品味语言——训练朗读技巧读是学生获得知识的主要来源,通过读,学生也同时获得了说话的样本和写作的范例。
这些技巧都必须在品析词句段、体会感情中掌握。
1.选择感情浓烈的句段。
课文中某些句段,比较集中地体现了作者某方面强烈的思想感情。
比如《梅花》一文中“多少年过去了,我每次看到外祖父珍藏的这幅梅花和给我的手绢,就想到这不只是花,而且是身在异国的华侨老人一颗眷恋祖国的心。
”这句话要求学生体悟华侨老人对祖国的无限眷恋和思国之情。
2.选择含义深刻的句段。
课文中部分句、段是一个重要的知识点,蕴含某方面的哲理,需要引导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思考、讨论,才能理解、领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阅读教学论文朗读指导论文
1.以读悟情,读中有物
“读”就是用语言文字符号刺激学生的感觉,反复读,反复刺激,学生就能逐渐领悟课文的内容。
因此,教师备课首先要备“读”。
如:采用什么形式读,哪些句段重点读,用什么感情读,为什么用这种感情读等,都要认真研究。
而且作为教师,教前要练“读”。
教师的范读是落实“渗透”思想教育的重要环节,声情并茂的范读可以起到创设情境、受到情的感染和美的熏陶。
学生由此才会模仿着去读,进入角色,在反复读中对文章有所感、所思、所悟。
2.带质疑读,读中促思
教师在备课中,应根据“渗透”的目的,精心设计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以问促读,熟读深思。
这样,既能让学生明确读书的目的,又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3.以读为主,读中代讲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中讲,把学生的学习要转变成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成张扬、发展、提升的过程,使学生学习的过程成为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
的束缚;其次应注重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而读做为最直接,最易接受的方式,更应纳入到语文课堂中来。
如我在教学《大自然的秘
密》一课时,让学生先质疑,接着让学生带着疑问来阅读文章,从读中找“大自然的秘密是什么”,在解决了问题之后,我又让学生从文中的语言描写来体会作者一行不遵守自然规律,悲叹好心办坏事的愧疚之情。
一节课结束,课堂整个被学生自己学习的氛围包裹着,而以读代讲,也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做到读出感情,读出水平却也不易。
其次,“读”的方式也有很多种,如朗读、默读、速读、表演读等等。
如果合理运用,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那么,做为语文教师如何将“读”扎根于语文教学中呢?我觉得应遵循以下原则:
3.1善于运用语言来读出感情
对于教师,自己在教学中,不但要语言准确,有艺术性和科学性。
而且教师要善于用形象生动,富有表情的语言来读,使学生如临其镜,如闻其声,如见其人,从读中使学生受到感染。
3.2 教师要指导学生入情入境的读
平常在很多公开课中,我们发现很多教师也很注重课堂的“多读”,但读是读了,学生却未入情入境,表达不出真情,原因是什么呢?就是因为教师在教学中没有渗透“情”的教育,没有充分地发挥教材的感染力和教学的感染力。
读只留于表面,未进入学生心里,如果能做好这些,学生一定会读出真情。
3.3 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运用表情、姿态、手势来增加读的
感染力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脸面则是心灵之镜”。
它们能以灵敏的变化,把各种复杂的内心世界,如高兴、赞许、悲哀、愤怒、疑惑等思想感情在读的过程中表现出来,为进一步通过读来悟出人的品格及内心世界而奠定基础。
姿态和手势具有形象鲜明、学生能得到最直观、最形象、最真切的感受,表达和激发人物的情感和文章的情感的作用。
如果教师在指导学生读的过程中,能够运用这些方式,对增加学生读的感染力帮助会很大。
3.4 教师在备课中,应合理备“读”的方式
“读”有好几种方式,对于哪里类文章采取那种方式读,教学中,随着课进展的步伐选择那种方式读,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要反复揣磨。
如在初读时可采取速读的方式,大概感知文章内容;在带着问题读时可采用默读的方式,让学生有充分的读以反思的时间和享受自己独特体验的过程;如在最后悟读时,可让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将自己的所悟、所感表达出来。
当然,也要根据文章的不同来决定读的方式。
如对于诗歌,要多采用有感情的朗读,在朗读中尽情感悟诗歌的韵味及思想。
对于科学性的小品文,多采用默读、速读的方式感悟文章的知识性。
对于故事性很强的文章,人物语言比较多,教师要善于采用有感情的朗读,表演读等形式。
当然,还要根据教师、学生、文章个体的不同来合理运用。
“读”是一种极具个性、融理解和表达于一体的综合性活动,
“读”可以让学生倾吐自己的心声,丰富学生的内心世界,陶冶学生的情操。
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多体会、多揣摩,要善于使用“读”这种行之有效的方式,将“读”进行到底!
能感知理解,而读者通过“读”才能实现教学目标。
小学语文有自己独特的优势和特色。
其中“读”是语文课的主要特色,而“情”的渗透则是语文学科的优势特色。
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就阅读教学中如何为孩子们创造读的机会及升华情感体验谈谈自己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