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盒测试用例设计方法
黑盒测试是功能测试,用黑盒技术设计测试用例有4种方法

黑盒测试是功能测试,用黑盒技术设计测试用例有4种方法在软件开发过程中,测试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可以有效地确保软件的质量和稳定性。
黑盒测试是一种测试方法,它是通过观察输入和输出之间的关系,而不关心内部的实现细节来进行的。
在黑盒测试中,测试人员并不需要了解软件的内部结构,只需要通过接口和功能来验证软件是否按照要求工作。
本文将介绍黑盒测试是功能测试的概念,并讨论用黑盒技术设计测试用例的四种方法。
1. 等价类划分法等价类划分法是一种常用的黑盒测试设计方法,它将输入数据划分为若干个等价类,选择代表数据进行测试。
通过等价类划分法,可以有效地减少测试用例的数量,同时覆盖了各个等价类的情况,提高了测试效率。
2. 边界值分析法边界值分析法是一种针对边界条件进行测试的方法。
在软件开发过程中,很多错误都是发生在边界条件上的,因此通过边界值分析法设计的测试用例可以有效地发现这些问题。
通过测试边界值,可以验证软件在边界条件下是否能正常工作。
3. 因果图法因果图法是一种将功能需求转换为因果关系的方法。
通过绘制因果图,可以清晰地了解功能之间的依赖关系,进而设计相应的测试用例。
因果图法可以帮助测试人员更好地理解软件的功能,并设计出全面有效的测试用例。
4. 决策表法决策表法是一种通过决策表来描述软件功能和相应条件关系的方法。
在决策表中,列出了所有可能的输入条件和相应的处理流程,通过对决策表的分析,可以设计出全面的测试用例,覆盖了各种情况下的数据组合。
综上所述,黑盒测试是功能测试的重要方法之一,通过黑盒技术设计测试用例可以帮助测试人员有效地验证软件的功能和性能,确保软件的质量和稳定性。
在设计测试用例时,可以结合等价类划分法、边界值分析法、因果图法和决策表法等四种方法,从不同角度全面地进行测试,提高测试的覆盖率和效率。
黑盒测试设计测试用例的方法多种多样,在实际测试过程中,测试人员可以根据具体的情况选择适合的方法,确保测试工作的顺利进行。
黑盒测试用例设计方法

⿊盒测试⽤例设计⽅法⼀、等价类划分法 该⽅法是将系统的输⼊域划分为若⼲部分,然后从每个部分选取少数代表性数据进⾏测试,这样可以避免穷举法产⽣的⼤量⽤例。
等价类是指某个输⼊域的⼦集合,在该⼦集合中,各个输⼊数据对于揭露软件中的错误都是等效的。
并合理地假定:测试某等价类的代表值就等于对这⼀类其它值的测试。
有效等价类:是指对于系统的规格说明来说是合理的,有意义的输⼊数据构成的集合。
利⽤有效等价类可以验证程序是否实现了规格说明中所规定的功能和性能。
⽆效等价类:是指对于系统的规格说明来说是不合理或⽆意义的输⼊数据所构成的集合。
设计测试⽤例时,要同时考虑这两种等价类。
因为,软件不仅要能接收合理的数据,也要能经受意外的考验,这样的测试才能确保软件具备有更⾼的可靠性。
1、划分等价类 基于特性测试⼦项所对应的 SRS ⽚段,可以参考下⾯⼏条原则:1.在输⼊条件规定了取值范围或值的个数的情况。
例⼦:在1<x<5中。
⼀个有效等价类:1<x<5,两个⽆效等价类:x>=5 和 x<=1。
2.在输⼊条件规定了输⼊值的集合或者规定了必定如何的条件的情况下,可确⽴⼀个有效等价类和⼀个⽆效等价类。
例⼦:规定字段”星期”是输⼊星期⼏。
该输⼊条件⼀个有效等价类是输⼊的值属于从星期⼀到星期⽇的集合,⼀个⽆效等价类是不属于星期⼀到星期⽇的其他值。
3.在输⼊条件是⼀个布尔量的情况。
例⼦:性别,如果规定输⼊“男”为有效,则⼀个有效等价类:“男”,⼀个⽆效等价类:“⼥”。
4.在规定了输⼊数据的⼀组值假定 n 个,并且程序要对每⼀个输⼊值分别处理的情况下,可确⽴ n 个有效等价类和⼀个⽆效等价类。
例⼦:PPT的打印效果分为幻灯⽚加框和幻灯⽚不加框,则对于打印效果这个输⼊条件,n (这⾥ n =2)个有效等价类:幻灯⽚加框,幻灯⽚不加框;⼀个⽆效等价类:加框和不加框外的其他值。
5.在规定了输⼊数据必须遵守的规则的情况下,可确⽴⼀个有效等价类符合规则和若⼲个⽆效等价类从不同⾓度违反规则。
黑盒测试中测试用例设计主要有哪些方法

黑盒测试中测试用例设计主要有哪些方法在软件测试领域中,黑盒测试(也称为功能测试)是一种测试方法,旨在验证软件系统的功能是否符合规格说明书或需求文档的要求。
在进行黑盒测试时,测试人员不需要了解软件系统的内部实现细节,只需关注输入和输出之间的关系。
测试用例设计是黑盒测试过程中的重要一环,下面将介绍一些常用的测试用例设计方法。
等价类划分法等价类划分法是一种常用的黑盒测试用例设计方法。
它将输入数据划分为若干个等价类,从每个等价类中选择一个代表性的值作为测试用例。
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有效地减少测试用例的数量,同时覆盖了各个等价类。
举例来说,假设某个系统接收用户的年龄作为输入,年龄在0到120之间有效。
按照等价类划分法,可以划分为三个等价类:小于0、0到120之间、大于120。
分别选择-1、25和121作为代表性值进行测试。
边界值分析法边界值分析法是一种基于输入数据的边界情况进行测试的方法。
在该方法中,测试用例的设计依据是输入的边界值。
通常情况下,在边界值处会发生最多的错误。
以某系统要求输入一个1到100之间的数字为例,边界值为1和100,测试用例可以选择1、2、99和100进行测试。
因果图法因果图法是一种将输入和输出之间的因果关系可视化的测试用例设计方法。
通过绘制因果图,可以发现潜在的输入和输出之间的关系,从而设计有效的测试用例。
例如,某系统的输入为A和B,输出为C,通过因果图法可以绘制出A和B对C的影响图,进而选择合适的测试用例。
决策表测试决策表测试是一种描述业务规则下的所有可能情况的测试设计方法。
通过构建决策表,可以涵盖各种条件组合下的测试场景,确保覆盖全面。
举例来说,假设某系统中有一个业务决策表,包含了不同条件下的结果,测试人员可以根据决策表构建全面的测试用例。
状态转换测试状态转换测试方法适用于测试具有状态转换的系统。
通过分析系统在不同状态下的行为,设计相应的测试用例,确保系统能够正确地处理状态之间的转换。
黑盒测试的设计方法

黑盒测试的设计方法黑盒测试是一种测试方法,旨在测试软件系统的功能和用户需求是否符合预期。
与白盒测试相比,黑盒测试专注于测试系统的外部行为,而不关心系统的内部实现细节。
在黑盒测试中,测试人员没有访问系统源代码的权限,只能基于软件规约和需求文档进行测试。
为了设计有效的黑盒测试用例,以下是几种常用的黑盒测试设计方法:1. 等价类划分法:等价类划分法是黑盒测试中最常用的设计方法之一。
它将输入域划分为多个等价类,每个等价类代表一组具有相同功能或行为的输入。
通过选择其中的一个或几个测试用例进行测试,可以有效地覆盖输入域的多个情况。
例如,对于一个要求输入年龄的系统,可以将年龄划分为负数、0-17岁、18-60岁和大于60岁等等等价类。
2. 边界值分析法:边界值分析法是一种特殊的等价类划分方法,它关注输入域的边界条件。
根据输入域的边界条件设计测试用例,可以更好地发现潜在的问题。
例如,对于一个要求输入1-100之间的数字的系统,边界值分析法会测试输入1和100,以确保系统在边界条件下的正常工作。
3. 因果图法:因果图法是一种图形化的设计方法,通过对系统的功能和用户需求进行建模,以便更好地理解系统的逻辑关系。
通过使用因果图,测试人员可以发现功能之间的依赖关系,从而设计测试用例。
因果图法通常用于复杂系统,可以帮助测试人员更好地理解和覆盖系统的功能。
4. 判定表法:判定表法是一种以规则和条件为基础的测试设计方法。
在判定表中,规则和条件被列举出来,并使用真值表来确定特定条件下的期望结果。
通过设计测试用例来测试不同条件的组合,可以有效地发现系统的问题。
判定表法特别适用于决策较多的系统,可以帮助测试人员设计高效的测试用例。
5. 错误推测法:错误推测法是一种基于经验的测试设计方法。
测试人员根据以往的经验和知识,推测系统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并设计测试用例来验证这些问题。
错误推测法是一种质量保证团队经常使用的方法,可以帮助捕获一些开发团队容易忽略的问题。
黑盒测试用例测试方法

黑盒测试用例测试方法黑盒测试是一种软件测试方法,它主要关注系统的功能、接口和外部行为,而不考虑内部的实现细节。
在黑盒测试过程中,测试人员不需要了解系统的内部结构和逻辑,而只需通过输入和输出来验证系统的正确性和完整性。
下面将介绍一些常用的黑盒测试用例设计方法。
1. 等价类划分法等价类划分法是一种有效的测试用例设计方法,它通过将输入和输出的可能值进行划分,使得每个等价类中的测试用例具有相同的功能和行为。
这样可以减少测试用例的数量,提高测试效率。
例如,对于一个要求输入年龄的系统,可以将输入值划分为以下等价类:- 小于0的年龄:如-1、-10等;- 0到150之间的合法年龄:如0、18、100等;- 大于150的非法年龄:如151、1000等。
然后从每个等价类中选择一个值作为测试用例进行测试。
2. 边界值分析法边界值分析法是指在每个等价类的边界值处设计测试用例,因为边界值常常是引发错误的关键点。
边界值通常是最小值、最大值以及最小值与最大值之间的值。
继续以上述年龄系统为例,可以针对每个等价类的边界值设计测试用例:- 小于0的年龄的边界值:如-1;- 0到150之间的合法年龄的边界值:如0、1、149、150;- 大于150的非法年龄的边界值:如151、1000。
通过测试这些边界值,可以确保系统在边界条件下的稳定性和正确性。
3. 因果图法因果图法也是一种常用的黑盒测试用例设计方法,它通过对系统的输入和输出之间的因果关系进行分析,找出可能引发错误的因素,然后设计测试用例进行验证。
因果图法可以帮助测试人员发现系统中隐藏的逻辑错误。
以一个银行系统为例,假设用户在转账时需要输入金额和对方账户。
因果图可以将输入因素(如金额范围、账户类型等)和输出因素(如转账成功与否、账户余额变化等)联系起来,从而设计出具有代表性的测试用例。
4. 边界对称法边界对称法是利用对称性设计测试用例的一种方法。
它假设系统在边界值的两侧具有相同的行为,因此只需测试其中一侧的边界值即可。
黑盒测试的测试用例设计方法

黑盒测试的测试用例设计方法黑盒测试是指在不考虑程序内部逻辑的情况下,测试程序的输入和输出。
在进行黑盒测试时,测试人员只关注程序的功能,而不需要知道程序的内部结构。
为了确保黑盒测试的有效性,设计好的测试用例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用的黑盒测试的测试用例设计方法。
1. 等价类划分等价类划分是一种常用的测试用例设计方法,在这种方法中,将输入域划分为不同的等价类,然后从每个等价类中选择一个有效的和一个无效的输入,作为测试用例。
这样可以大大减少测试用例的数量,同时保证测试的全面性。
例如,对于一个要求输入1到100之间的数字的程序,可以将输入域划分为三个等价类:小于1的数字、1到100的有效数字、大于100的数字。
然后分别选择一个有效的输入和一个无效的输入作为测试用例。
2. 边界值分析边界值分析是一种常用的黑盒测试用例设计方法,通过选择接近边界的输入值来测试程序的健壮性。
在进行边界值分析时,通常选择各个等价类的边界值作为测试用例。
例如,对于一个接受1到100之间的输入的程序,边界值可以选择1和100作为测试用例。
这样可以测试程序对边界值的处理能力,从而提高测试的覆盖率。
3. 因果图法因果图法是一种将功能需求转化为图形表示的测试用例设计方法。
通过构建因果图,可以清晰地表示输入和输出之间的关系,然后根据因果图来设计测试用例。
例如,对于一个需要输入用户名和密码进行登录的程序,可以通过因果图表示输入用户名和密码的关系,然后设计相应的测试用例来测试程序的登录功能。
4. 判定表驱动判定表驱动是一种将多个条件组合成判定表的测试用例设计方法。
通过列出所有可能的条件组合和相应的动作,可以快速设计出全面的测试用例。
例如,对于一个需要根据不同角色显示不同权限的程序,可以通过判定表来设计测试用例,列出各种角色和相应的权限,以确保程序在不同情况下的正确性。
结论通过以上介绍,我们了解了几种常用的黑盒测试的测试用例设计方法,包括等价类划分、边界值分析、因果图法和判定表驱动。
黑盒测试用例设计的方法有哪些

黑盒测试用例设计的方法在软件测试中,黑盒测试是一种测试方法,它关注于测试软件的功能而不关注内部的结构或实现细节。
黑盒测试用例的设计是非常重要的,下面将介绍几种常用的黑盒测试用例设计方法。
等价类划分等价类划分是一种常用的黑盒测试用例设计方法,其基本思想是将输入数据划分成若干等价类,然后选择代表性的输入值进行测试。
通过这种方法可以减少测试用例的数量,同时保证测试的全面性。
举个例子,如果一个输入框要求输入1到100之间的数字,等价类划分可以将输入值划分为三个等价类:小于1的值、1到100之间的值、大于100的值。
然后分别选择一个代表性的值进行测试。
边界值分析边界值分析是一种常用的黑盒测试用例设计方法,其基本思想是测试输入数据的边界情况。
边界值通常会触发程序的异常行为,因此通过测试边界值可以发现潜在的问题。
以前面的例子为例,边界值分析可以将边界值1和100作为测试用例的输入值进行测试,以验证程序在边界情况下的表现。
因果图法因果图法是一种用于描述系统功能与系统响应之间关系的图形技术。
通过绘制因果图,可以明确各个输入变量与输出变量之间的关系,从而为测试用例设计提供依据。
在黑盒测试中,可以利用因果图法分析系统的功能和交互关系,然后设计相应的测试用例来验证系统的正确性和完整性。
决策表方法决策表方法是一种对系统的决策进行建模的技术,通过列出所有可能的条件和相应的动作,来指导测试用例的设计。
通过决策表,可以有效地检查系统对各种条件的响应情况。
在黑盒测试中,可以根据系统的需求和功能特点,建立相应的决策表,然后设计测试用例进行验证。
状态转换法状态转换法是一种根据系统状态变化来设计测试用例的方法。
系统状态是指系统在某一时刻的所有变量的取值情况,状态转换图可以帮助分析系统在不同状态下的行为。
通过状态转换法,可以针对系统的各种状态变化设计测试用例,以验证系统在不同状态下的行为是否符合预期。
以上是几种常用的黑盒测试用例设计方法,它们在实际测试工作中都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
黑盒测试常用的测试用例设计方法有

黑盒测试常用的测试用例设计方法有在软件测试中,黑盒测试是一种测试方法,它通过分析软件的功能来设计测试用例,而不关心软件的内部结构。
黑盒测试的测试用例设计方法多种多样,下面介绍几种常用的方法:等价类划分等价类划分是一种常用的测试用例设计方法。
在等价类划分中,将输入值划分为几个等价类,然后从每个等价类中选择一个值作为测试用例。
这样可以减少重复的测试用例,同时覆盖所有可能的情况。
边界值分析边界值分析是一种基于输入边界的测试用例设计方法。
在这种方法中,选择输入值的边界以及边界附近的值作为测试用例。
这样可以检测输入边界条件下的软件行为,提高测试的全面性。
因果图因果图是一种用于分析系统功能和交互关系的图形工具。
通过构建因果图,可以帮助识别系统中的所有因果关系,并基于此设计测试用例。
因果图可以帮助测试人员更好地理解系统,从而设计更有效的测试用例。
决策表决策表是一种用于描述系统行为与输入条件之间关系的表格工具。
通过分析决策表,可以确定需要测试的各种情况,并据此设计测试用例。
决策表可以帮助测试人员全面考虑各种可能性,提高测试的覆盖率。
正交试验正交试验是一种用于设计实验的方法,也可以应用于测试用例设计。
在正交试验中,通过设计合理的因素水平组合来减少测试用例的数量,同时保证对各个因素的测试覆盖。
这种方法可以提高测试效率,同时保证测试的全面性。
以上是黑盒测试常用的测试用例设计方法,每种方法都有其特点和适用场景。
在实际测试工作中,测试人员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测试用例设计,以确保软件质量和功能的完整性。
黑盒测试用例的设计方法

黑盒测试用例的设计方法
黑盒测试用例的设计方法有以下几种常见的方法:
1. 等价类划分法:将输入数据划分成不同等价类,然后选择代表性的测试用例进行测试。
例如,如果输入要求为0-100之间的数字,可以选择一个小于0的数、一个在0-100范围内的数和一个大于100的数来进行测试。
2. 边界值分析法:选择测试用例使得能够覆盖输入的边界值情况。
例如,如果输入要求为1-100之间的数字,可以选择1、100以及2个边界值之间的数作为测试用例。
3. 错误推测法:基于经验或猜测,推测可能存在的错误,并选择测试用例进行验证。
例如,对于一个登录功能,可能存在的错误包括密码错误、用户名不存在等,可以选择相应的测试用例进行验证。
4. 因果图法:根据功能的输入和输出之间的因果关系,绘制因果图,然后选择测试用例进行测试。
因果图可以帮助发现功能之间的因果关系和潜在的缺陷。
5. 决策表法:对于有多种条件和多个可能的结果的功能,使用决策表来帮助设计测试用例。
将各种条件和结果列成表格,然后选择组合测试用例进行测试。
以上是常用的黑盒测试用例设计方法,根据具体的需求和情况选择适合的方法进
行测试用例设计。
黑盒测试用例常用方法

黑盒测试用例常用方法黑盒测试是指在测试软件时,只知道输入和输出,而对程序内部逻辑一无所知的测试方法。
通过构建合理的黑盒测试用例,可以有效地发现系统中的潜在缺陷。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用的黑盒测试用例设计方法,帮助测试人员更好地开展黑盒测试工作。
1. 等价类划分法等价类划分法是黑盒测试中最常用的一种方法。
该方法将输入数据划分为若干个等价类,每个等价类中的数据被认为是相同的。
在设计测试用例时,只需选择一个代表性的数据进行测试,即可覆盖整个等价类。
示例:假设有一个登录页面,用户输入用户名和密码进行登录。
根据等价类划分法,可以将输入的用户名划分为有效用户名和无效用户名两个等价类,密码也可以划分为正确密码和错误密码两个等价类。
因此,需要设计4个测试用例来覆盖这四种情况。
2. 边界值分析法在设计黑盒测试用例时,经常会遇到输入值存在边界的情况。
边界值分析法是一种专门针对边界测试的方法,通过测试边界值和边界值附近的取值,来检查系统在边界情况下的表现。
示例:假设有一个计算器软件,可以对两个数进行加法运算。
边界值分析法可以用来测试计算器是否能够正确处理最大值、最小值、边界值和非边界值的情况。
3. 因果图法因果图法是一种根据系统的功能关系来设计测试用例的方法。
通过分析系统中各个功能之间的因果关系,可以构建出一个完整的因果图,从而辅助测试人员设计出全面有效的测试用例。
示例:假设有一个电商网站,用户可以浏览商品、加入购物车、下单购买等操作。
因果图法可以帮助测试人员分析这些功能之间的因果关系,设计出覆盖所有功能的测试用例。
4. 判定表驱动法判定表驱动法是一种结构化的黑盒测试用例设计方法。
通过将系统的输入条件和输出动作进行对应,设计出一个判定表,从而帮助测试人员系统地设计测试用例,确保覆盖系统的所有可能情况。
示例:假设有一个银行系统,用户可以进行存款、取款、转账等操作。
判定表驱动法可以根据系统中的各种输入条件和输出动作,设计出一个判定表,进而系统地设计出完备的测试用例。
黑盒测试用例设计的方法

黑盒测试用例设计的方法黑盒测试用例设计是软件测试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测试设计合理的用例,可以帮助测试人员发现潜在的缺陷和问题,提高软件的质量。
下面将介绍常见的黑盒测试用例设计方法。
1. 等价类划分法等价类划分法是一种将输入分成不同等价类的方法。
在测试用例设计过程中,一般每个等价类至少需要设计一个测试用例。
举个例子,假设某个输入项需要满足大于0小于100的要求,那么可以将输入分为以下三个等价类:小于0的数、大于0小于100的数、大于100的数。
我们可以设计的用例为:-1、50、101。
2. 边界值法边界值法是一种以边界值为基础设计测试用例的方法。
边界值是指两个等价类之间的过渡点。
继续上面的例子,边界值为0和100。
根据边界值法,需要设计的用例为:-1、0、1、99、100、101。
3. 错误推测法错误推测法是一种基于经验和直觉的测试用例设计方法。
测试人员通过分析需求、设计、实现等文档,推测出可能存在的错误并设计相应的测试用例。
例如,某个软件的需求规定输入框不能输入特殊字符。
那么错误推测法可以设计的用例为:输入框输入特殊字符(如@、#、等)。
4. 因果图法因果图法是一种通过分析系统的功能和输入之间的因果关系,设计测试用例的方法。
通过绘制因果图,可以帮助测试人员理清因果关系,发现测试遗漏的情况。
以一个简单的登录功能为例,可能的因果关系有:用户名为空时,密码不为空;密码为空时,用户名不为空;用户名和密码都为空;用户名和密码都不为空。
通过因果图法,可以设计出用例为:用户名为空,密码不为空;密码为空,用户名不为空;用户名和密码都为空;用户名和密码都不为空。
5. 边界值加因果图法边界值加因果图法是将边界值法和因果图法相结合的一种测试用例设计方法。
首先使用边界值法设计一部分用例,再通过因果图法推测出其他可能存在的错误并设计相应的用例。
继续以登录功能为例,通过边界值法设计的用例为:用户名为空、密码为空、用户名为最小边界值、用户名为最大边界值、密码为最小边界值、密码为最大边界值。
用黑盒测试技术构造测试用例的方法有哪些

用黑盒测试技术构造测试用例的方法有哪些黑盒测试是一种软件测试方法,旨在检查应用程序的功能而不考虑内部结构或代码实现细节。
通过黑盒测试,测试人员可以根据需求规格说明书和系统设计来设计测试用例。
下面将介绍几种常见的方法,用于构造黑盒测试用例。
等价类划分等价类划分是一种有效的黑盒测试用例设计方法,它将输入值划分为几个等价类,从中选择一个或多个值进行测试。
通过这种方法,可以减少测试用例的数量,同时保证覆盖不同情况。
举例来说,如果一个软件要求用户输入年龄,可以将年龄划分为儿童、青少年、成年人等等,然后选择每个等价类的一个代表值进行测试。
边界值分析边界值分析是一种关注边界条件的黑盒测试方法。
在这种方法中,测试人员将输入值设定在最小值、最大值和临界值,并测试这些边界情况下的系统行为。
比如一个需要输入1到100之间的数字的系统,测试人员会设计测试用例为1、100、0、101等边界值,以确保系统在这些极端情况下工作正常。
因果图因果图是一种可视化的黑盒测试技术,用于描绘系统功能和输入之间的因果关系。
通过分析因果图,测试人员可以识别系统功能之间的交互,并设计出全面的测试用例。
在因果图中,系统功能通常表示为节点,而功能之间的因果关系表示为边。
通过观察因果关系,测试人员可以找出系统中的潜在逻辑错误,并构造符合实际场景的测试用例。
决策表决策表是一种用于描述系统决策逻辑的黑盒测试技术。
通过构造决策表,测试人员可以清晰地呈现系统在不同条件下的决策路径,从而设计全面的测试用例。
决策表通常由条件、动作和规则组成。
条件表示系统的输入条件,动作表示系统的结果,规则表示条件和动作之间的关系。
通过分析决策表,测试人员可以确定测试用例的覆盖范围,并确保测试全面而有效。
状态转换图状态转换图是一种描述系统状态和状态转换关系的黑盒测试技术。
通过分析状态转换图,测试人员可以设计测试用例,覆盖系统在不同状态下的行为。
在状态转换图中,系统状态通常表示为节点,状态之间的转换关系表示为边。
黑盒测试设计用例的方法

黑盒测试设计用例的方法
1. 等价类划分法呀,这就像把东西按类别分堆一样。
比如说测试一个登录功能,那有效用户名和无效用户名就是不同的类别,咱得分别设计用例去测试呀!
2. 边界值分析法,嘿,这可太重要啦!就好比走在悬崖边,那边界的地方就是最需要关注的呀。
像设置密码要求 6 到 12 位,那 5 位、6 位、12 位、13 位可都得好好试试呢!
3. 错误推测法,这就像是我们去猜猜可能会出啥错。
比如一个网页加载,那会不会网络不好就卡住啦?我们就得针对这种情况设计用例呀!
4. 因果图法,哇哦,这就如同顺藤摸瓜一样呢。
比如说某个操作会导致一系列结果,咱就得把这些关系搞清楚,设计出合适的用例。
就像按开关会亮灯,那要是开关坏了呢?
5. 正交试验法,这个有点厉害哦,就像把不同的因素排列组合一下。
比如一个设置有多个选项,那不同的组合都得试试,看有没有问题呀!
6. 功能图法,这就好像是给流程画个地图呀。
从一个功能到另一个功能,中间会有哪些路径,都得用用例覆盖到呢,可不是得认真对待嘛!
7. 场景法,哎呀呀,这就是在脑子里模拟各种场景呢。
比如购物流程,从挑选商品到付款,整个场景都得设计用例好好测试呀!
8. 判定表驱动法,嘿呀,这就跟做个表格选答案似的。
不同的条件对应不同的结果,可不能搞混啦,这可是很关键的呢!
9. 状态迁移法,哇塞,这就好像看着事物的状态变化一样。
比如一个文件的状态从新建到保存到打开,每个变化都得检测到位呀!
我觉得这些方法都超级实用呀,掌握了它们,黑盒测试就能做得更棒啦!。
黑盒测试设计测试用例主要有哪几种方法

黑盒测试设计测试用例主要有哪几种方法在软件测试领域,黑盒测试是一种在不考虑内部代码和逻辑结构的情况下对软件系统进行测试的方法。
黑盒测试的核心是根据软件的需求规格说明书来设计测试用例,以验证系统的功能是否符合预期。
在黑盒测试中,设计测试用例是至关重要的,而设计测试用例有多种方法,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种:等价类划分等价类划分是一种常用的黑盒测试用例设计方法,它将输入数据划分为若干个等价类,以确保测试用例尽可能全面地覆盖各个等价类。
通过选择代表性的数据来设计测试用例,可以有效地减少测试用例的数量,同时确保覆盖不同情况。
边界值分析边界值分析是一种专注于边界条件的测试用例设计方法。
通过在最大值、最小值及其临界位置进行测试,可以揭示系统在边界条件下的稳定性和正确性。
边界值分析通常能够发现系统中一些隐藏的错误。
因果图法因果图法是一种通过建立因果关系来设计测试用例的方法。
通过分析系统中不同输入、输出之间的因果关系,设计出各种情况下的测试用例。
因果图法能够帮助测试人员深入理解系统的功能逻辑,从而设计出更全面且有效的测试用例。
正交实验设计正交实验设计是一种用于优化测试用例设计的方法,它通过统计学原理和数学模型来选择最具代表性的测试用例。
在设计测试用例时,正交实验设计考虑到各因素之间的相互影响,以确保测试用例的覆盖程度和效果。
状态转换测试状态转换测试是一种针对系统中状态变化的测试用例设计方法。
在系统具有状态(如开关、登录、登出等)且状态之间存在转换关系的情况下,状态转换测试能够有效地设计出各种状态下的测试用例,验证系统的状态转换是否符合预期。
综上所述,黑盒测试设计测试用例主要有等价类划分、边界值分析、因果图法、正交实验设计和状态转换测试等几种方法,每种方法都有其适用的场景和优势,测试人员可以根据具体项目需求和系统特点选择合适的方法来设计测试用例,从而提高测试效率和覆盖度。
黑盒测试用例设计方法

黑盒测试用例设计方法黑盒测试是一种测试方法,旨在检验软件系统的功能性,而不考虑内部代码的具体实现。
黑盒测试用例设计方法是确定需要测试的功能和系统行为,并开发测试用例以确保软件系统按照规格说明书的要求正常工作的过程。
下面介绍几种常用的黑盒测试用例设计方法。
等价类划分等价类划分是一种常见的黑盒测试用例设计方法,将输入数据划分成类别,确保每个等价类的测试用例具有相同的效果。
例如,如果一个程序要求输入一个1到100之间的数字,可以分成三个等价类:小于1的数、1到100之间的数和大于100的数。
对每个等价类选择一个代表性的测试用例进行测试,例如0、50和101。
边界值分析边界值分析是一种黑盒测试用例设计方法,侧重于测试输入数据的边界情况,以发现潜在的错误。
通过测试边界值,可以检查系统在最大输入和最小输入情况下是否能正常工作。
例如,如果一个程序要求输入1到100之间的数字,可以测试1、100、0和101这几个边界值。
决策表测试决策表测试是一种黑盒测试用例设计方法,用于测试系统根据输入条件和操作结果来做出决策的情况。
通过建立决策表,列出各种输入条件组合的情况,确定相应的操作结果。
然后选择不同的组合进行测试,以覆盖所有可能的决策路径,确保系统准确无误地做出决策。
因果图测试因果图测试是一种黑盒测试用例设计方法,用于测试系统中的因果关系。
通过绘制因果图,将输入条件、操作和输出结果之间的关系清晰地表示出来,确定各种情况下的测试用例。
然后根据因果图中的关系来选择合适的测试用例进行测试,以确保系统在各种情况下都能正确地执行。
状态转换测试状态转换测试是一种黑盒测试用例设计方法,用于测试系统在不同状态下的行为和状态之间的转换。
通过建立状态转换图,描述系统的不同状态及其之间的转换关系,确定从一个状态到另一个状态的触发条件和操作。
然后选择不同的状态组合和转换路径进行测试,以验证系统在各种状态下的行为是否正确。
在实际测试过程中,可以结合多种黑盒测试用例设计方法,根据具体的测试需求和系统特点选择合适的方法来设计测试用例。
黑盒测试的测试用例方法

黑盒测试的测试用例方法黑盒测试是软件测试中一种重要的测试方法,它是指在不考虑程序内部结构和实现细节的情况下,通过输入和输出来检查软件系统的功能。
在黑盒测试中,测试人员只关心软件系统对于给定输入的预期输出是否符合要求。
为了有效地进行黑盒测试,编写合适的测试用例是至关重要的。
下面将介绍黑盒测试常用的测试用例方法。
等价类划分法等价类划分法是一种常用的黑盒测试用例设计方法。
根据输入数据的特性将输入划分为若干个等价类,然后从每个等价类中选择一个代表性的测试用例。
例如,如果一个输入要求在1到100之间的数字,可以选择一个小于1的数字、一个介于1到100之间的数字和一个大于100的数字作为测试用例,从而覆盖所有可能的情况。
边界值分析法边界值分析法是在等价类划分的基础上,特别关注输入数据的边界情况。
通常情况下,软件在处理边界值时容易出现问题,因此设计针对边界情况的测试用例是必要的。
比如,对于要求输入1到100之间的数字,测试用例可以选择1和100作为边界情况,以确保软件系统在边界值上的正确性。
决策表测试法决策表测试法是一种基于逻辑规则的测试用例设计方法,通过列出所有可能的条件组合和对应的结果,构建一个决策表,然后从中选择合适的测试用例。
这种方法可以有效地对复杂的逻辑条件进行测试,并确保所有可能的情况都被覆盖到。
因果图测试法因果图测试法是一种通过绘制因果图来帮助设计测试用例的方法。
通过分析系统中各个因素之间的因果关系,将这些关系用图形表示出来,并据此设计测试用例。
这种方法可以帮助测试人员更好地理解系统的功能和逻辑关系,并提高测试用例的设计质量。
以上是几种常用的黑盒测试用例设计方法,每种方法都有其适用的场景和特点,测试人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
在进行黑盒测试时,设计合适的测试用例是保证测试覆盖度和测试效果的关键,只有通过充分的测试用例设计,才能有效地发现并解决软件系统中的问题。
黑盒测试的测试用例设计方法主要有

黑盒测试的测试用例设计方法主要有在软件测试中,黑盒测试是一种测试方法,主要关注于测试输入和输出之间的关系,而不考虑内部的逻辑结构。
为了有效地进行黑盒测试,需要设计合适的测试用例。
下面将介绍几种常见的黑盒测试的测试用例设计方法:等价类划分法等价类划分法是一种常用的黑盒测试用例设计方法。
在等价类划分法中,将输入数据划分为不同的等价类,然后从每个等价类中选取一个或多个代表性的测试用例进行测试。
这样可以有效地减少测试用例的数量,同时覆盖到不同的情况。
比如,对于一个要求输入年龄的功能,可以划分为少于18岁的未成年人、18-60岁的成年人和大于60岁的老年人等等作为不同的等价类。
边界值分析法边界值分析法是一种针对边界条件设计测试用例的方法。
在软件设计中,通常边界处的测试通常是最容易出错的地方。
通过确定输入值的正常范围和边界值,设计测试用例来验证程序是否正确处理了这些边界条件。
例如,如果一个程序要求输入1到100之间的值,那么可以设计测试用例分别测试输入值为1、100、0和101的情况。
因果图法因果图法是一种基于因果关系的测试用例设计方法。
通过分析系统中不同的因果关系,设计测试用例来验证这些因果关系是否正确。
这种方法可以帮助发现系统中的潜在问题。
例如,如果一个系统的功能受到不同输入之间的关系影响,可以通过因果图法设计相关的测试用例来验证这种关系。
决策表法决策表法是一种将不同的输入条件和对应的输出结果用表格形式表示的方法。
可以根据这个表格设计测试用例来覆盖不同的情况。
通过决策表法可以有效地组织测试用例,提高测试效率。
例如,对于一个系统需要根据不同的条件选择不同的路径,可以通过决策表法设计测试用例来验证这种逻辑。
以上是几种常见的黑盒测试的测试用例设计方法,每种方法都有其特点和适用场景。
在实际测试过程中,可以根据具体的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来设计测试用例,以确保对系统进行全面有效的测试。
用黑盒法设计测试用例时采用的方法

用黑盒法设计测试用例时采用的方法在软件测试中,黑盒测试是一种测试方法,着重于测试软件的功能而忽略内部的结构或代码。
设计测试用例是黑盒测试中的重要环节,下面将介绍在用黑盒法设计测试用例时可以采用的方法。
等价类划分法等价类划分法是一种常用的黑盒测试设计方法,通过将输入数据分为有效等价类和无效等价类,从中选择代表性的测试用例进行测试。
在设计测试用例时,首先识别不同的等价类,然后选择一个有效等价类和一个无效等价类作为测试输入数据。
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有效地减少测试用例的数量,提高测试效率。
边界值分析法边界值分析法是另一种常用的黑盒测试设计方法,通过测试输入数据的边界值来设计测试用例。
在设计测试用例时,需要关注输入数据的边界情况,包括最小边界、最大边界以及边界上的数值。
通过选择这些边界值作为测试用例的输入数据,可以发现潜在的错误和异常情况。
因果图法因果图法是一种将功能之间的因果关系表示为图形的测试设计方法,通过分析系统中各个功能之间的关系,设计出合适的测试用例。
在因果图中,将系统的输入、动作和输出以图形的方式表示出来,然后根据这些因果关系设计测试用例。
这种方法可以帮助测试人员更好地理解系统的功能,并设计出全面的测试用例。
判定表方法判定表方法通过将输入条件和对应的动作列成表格,设计测试用例来覆盖不同的条件组合。
在设计测试用例时,首先列出系统可能的输入条件和对应的动作,然后通过判定表来确定测试用例的输入数据。
通过这种方法可以有效地覆盖系统的各种情况,提高测试的全面性和准确性。
以上就是在用黑盒法设计测试用例时可以采用的几种方法,每种方法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适用场景。
在实际测试工作中,可以根据具体的需求和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来设计测试用例,以确保软件系统的质量和稳定性。
黑盒测试的设计测试用例方法

黑盒测试的设计测试用例方法黑盒测试是软件测试中一种重要的测试方法,它是在不考虑系统内部结构及实现细节的情况下对软件系统进行功能性测试的一种方法。
设计有效的测试用例是黑盒测试的核心之一,下面将介绍一些设计测试用例的方法。
1. 等价类划分等价类划分是一种常用的测试用例设计方法,通过把输入数据划分成等价类,从每个等价类中选择一个有效测试用例和若干无效测试用例。
以此来代表整个等价类的测试用例。
例如,对于一个需要输入1到100之间的数字的功能进行测试,可以划分为三个等价类:小于1,1到100之间,大于100。
可以选择一个有效的测试用例如输入50,以及无效的测试用例如输入-1和101。
2. 边界值分析边界值分析是一种对合法和非法输入值的测试设计方法。
在这种测试方法中,重点关注数据输入的边界值。
通常情况下,边界值处的软件往往容易出现问题,因此通过边界值分析可以有效发现潜在的问题。
比如对于一个需要输入1到100之间的数字的功能进行测试,可以选择测试用例如:1,100,101,0,99等来分析系统在边界值处的表现。
3. 判定表驱动判定表驱动是通过表格的方式描述测试用例的一种方法。
通过列出各种输入条件组合的可能性和相应的输出结果,来设计测试用例。
以网站登录功能为例,判定表驱动方法可以列出用户名和密码的组合,以及对应的验证结果,如正确的用户名和密码、错误的用户名和正确的密码、错误的用户名和密码等。
4. 因果图因果图是通过分析系统中各种可能的输入条件和相应的输出结果之间的关系,从而设计测试用例的方法。
将输入条件和输出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用图形的方式表示出来,有助于设计出全面的测试用例。
以一个简单的电梯系统为例,因果图可以将各种可能的输入条件如按下上行按钮、按下下行按钮等与相应的输出结果如电梯上行、电梯下行等之间的关系进行可视化展示。
结论设计测试用例是黑盒测试中非常重要的一步,通过合理的测试用例设计方法可以帮助发现潜在的软件缺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录1.简介 (2)2.黑盒测试 (2)2.1等价类划分 (2)2.1.1名词解释 (2)2.1.2目标 (2)2.1.3方法 (2)2.1.4举例 (3)2.2边界值分析 (3)2.2.1名词解释 (3)2.2.2目标 (3)2.2.3方法 (4)2.2.4举例 (4)2.3因果图分析 (4)2.3.1因果图法 (4)2.4场景法 (4)2.4.1名词解释 (4)2.4.2目标 (4)2.4.3举例 (4)2.4正交试验法 (5)2.4.1名词解释 (5)2.4.2举例 (6)2.5错误推测法 (9)2.6比较法 (9)测试方法总结1.简介这里的测试方法仅仅指我们常见的黑盒测试和白盒测试法,通过对这两种测试方法的了解,扩展我们的思维帮助我们在设计用例的时候,不至于遗漏到很多的问题点,增加思维的逻辑性。
下面我就从黑盒测试开始分别列出两种测试方法的所有类型:2.黑盒测试首先介绍一下黑盒测试:黑盒测试注重对功能的测试,不考虑系统内部程序的组织结构和内部逻辑结构。
黑盒测试也称为行为测试。
黑盒测试一共包括以下几种:等价类划分、边界值分析、因果图法、场景法、正交试验法、错误推测法、比较测试法、。
2.1等价类划分2.1.1名词解释学习等价类划分之前首先要理解一个概念,等价关系:具有对称、传递和自反的关系。
2.1.2目标定义与某类输入具有等价关系的案例,来发现该类的错误。
2.1.3方法等价类划分法多数针对输入数据项类型的用例,将程序的输入项按数据类划分,然后根据数据类进行测试用例的设计。
一般情况下可分为以下四种数据类输入:·输入是在指定范围---此类的输入需要定义一个等价的有效输入范围定义两个等价的无效输入范围·输入是特定值---定义一个等价的有效输入值定义两个等价的无效输入值·输入是某元素的集合---定义一个等价的有效输入值定义一个等价的无效输入值·输入是布尔值---定义一个等价的有效输入布尔值定义一个等价的无效输入布尔值2.1.4举例个人计算机通过拨号进行自动访问银行,设计该系统的输入测试案例输入条件:拨号:区号(空或3位数字)+前缀(非0或1打头的3位数字)+后缀(4位数字) 密码:6位字母或数字命令:“查询”、“存款”、“取款”按数据类划分为:区号:布尔---存在/不存在输入范围---100到999之间的数前缀:输入范围----200-999之间的数后缀:特定值---长度为4位的任意值密码:布尔----存在/不存在特定值---6位字符串命令:集合---命令字符根据划分的等价类设计用例:区号:取空和非空取一个有效的等价类:638取两个无效的等价类:99和1000前缀:取一个有效的等价类:201取两个无效的等价类:199和1000后缀:取一个有效的等价类:6412取两个无效的等价类:1和10146密码:取空和非空取一个有效的等价类:ideal2取两个无效的等价类:diff和ljdslfjasdfj223命令:取一个有效的等价类:“查询”取一个无效的等价类:删除(为在定义内的)到此,该项目的用例就设计完成了。
2.2边界值分析2.2.1名词解释2.2.2目标选择一组测试案例的边界值,可补充等价类划分测试案例技术2.2.3方法边界值在等价划分基础上:输入是在N和M范围--测试案例应包括N、M略小于N和略大于M输入是特定值---测试案例执行其中的最大值和最小值,还应该执行略小于最小值和略大于最大值输出测试----测试适应输出的最大值和最小值需要内部数据结构的预定边界---测试预定数据结构的边界2.2.4举例某家银行存款要求输入金额,要求最小值为1(元)最大值为100(元)按数据类划分为:金额:取一个有效等价类:2取两个无效等价类:0和102根据数据类划分设计测试用例:使用边界值分析法,分别取0、1、100、1012.3因果图分析2.3.1因果图法见《因果图测试用例设计》2.4场景法2.4.1名词解释用例场景:用例场景是通过描述流经用例的路径来确定的路程,这个流经过程要从用例开始到结束遍历其中所有的基本流和备用流。
2.4.2目标现在的软件都是由事件触发来控制流程的,事件触发时的情景便形成了场景,而同一事件不同的触发顺序和处理结果将形成事件流。
2.4.3举例下图中经过用例的每条不同路径都反应了基本流和备用流,都用箭头来表示。
每个备用流自基本流开始,之后备用流在某个特定条件下执行。
遵循上图中每个经过用例的可能性,可以确定不同的用例场景。
从基本流开始再将基本流和备用流结合起来,可以确定以下用例场景:场景1:基本流场景2:基本流-备用流1场景3:基本流-备用流1-备用流2场景4:基本流-备用流3场景5:基本流-备用流3-备用流1场景6:基本流-备用流3-备用流1-备用流2场景7:基本流-备用流4场景8:基本流-备用流3-备用流4为方便起见,备用流3只循环了一次。
假设定义基本流为“输入提款金额“,可以设计如下用例:测试用例ID 场景条件预期结果TD1 场景4 输入提款金额>帐户余额重新输入提款金额TD2 场景4 输入提款金额<帐户余额不执行备用流3,执行基本流TD3 场景4 输入提款金额=帐户余额不执行备用流3,执行基本流测试用例只是简单的描述了一下设计用例的方法,并没有完全将情况列出。
见《使用场景设计测试用例》。
2.4正交试验法正交试验法依据galois理论,从大量的实验数据中挑选适量的,有代表性的点,从而合适地安排实验(测试)的一种科学实验设计方法。
类似的方法有:聚类分析方法,因子分析方法等,正交试验设计是研究多元素多水平的一种设计方法,它是根据正交性从全部的测试数据中挑选出部分具有代表性的点进行试验,正交试验法的特点为:完成实验所要求的实验次数少。
数据点分布均匀。
2.4.1名词解释因素:在一项实验中,凡是需要考察的变量均称为因素水平(位级):在测试范围内,因素被考察的值称为水平(变量的值)正交表的构成:行数:正交表中行的个数,即试验的次数。
因素数:正交表中列的个数水平数:任何单个因素能够取得的值的最大个数 正交表的表示形式: 2.4.2举例某化工厂想提高某化工产品的质量和产量,对工艺中三个主要因素各按三个水平进行试验(见表5-1)。
试验的目的是为提高合格产品的产量,寻求最适宜的操作条件。
对此实例该如何进行试验方案的设计呢?很容易想到的是全面搭配法方案(如图5-1所示): 此方案数据点分布的均匀性极好,因素和水平的搭配十分全面,唯一的缺点是实验次数多达33=27次(指数3代表3个因素,底数3代表每因素有3个水平)。
因素、水平数愈多,则实验次数就愈多,例如,做一个6因素3水平的试验,就需36=729次实验,显然难以做到。
因此需要寻找一种合适的试验设计方法。
常用的试验设计方法有:正交试验设计法、均匀试验设计法、单纯形优化法、双水平单纯形优化法、回归正交设计法、序贯试验设计法等。
可供选择的试验方法很多,各种试验设计方法都有其一定的特点。
所面对的任务与要解决的问题不同,选择的试验设计方法也应有所不同。
由于篇幅的限制,我们只讨论正交试验设计方法。
正交试验设计方法的优点和特点用正交表安排多因素试验的方法,称为正交试验设计法。
其特点为:①完成试验要求所需的实验次数少。
②数据点的分布很均匀。
③可用相应的极差分析方法、方差分析方法、回归分析方法等对试验结果进行分析,引出许多有价值的结论。
从例1可看出,采用全面搭配法方案,需做27次实验。
那么采用简单比较法方案又如何呢?先固定T 1和p 1,只改变m ,观察因素m 不同水平的影响,做了如图2-2(1)所示的三次实验,发现 m =m 2时的实验效果最好(好的用 □ 表示),合格产品的产量最高,因此认为在后面的实验中因素m 应取m 2水平。
固定T1和m2,改变p的三次实验如图5-2(2)所示,发现p=p3时的实验效果最好,因此认为因素p应取p3水平。
固定p3和m2,改变T 的三次实验如图5-2(3)所示,发现因素T 宜取T2水平。
因此可以引出结论:为提高合格产品的产量,最适宜的操作条件为T2p3m2。
与全面搭配法方案相比,简单比较法方案的优点是实验的次数少,只需做9次实验。
但必须指出,简单比较法方案的试验结果是不可靠的。
因为,①在改变m值(或p值,或T值)的三次实验中,说m2(或p3或T2 )水平最好是有条件的。
在T≠T1,p≠p1时,m2水平不是最好的可能性是有的。
②在改变m的三次实验中,固定T=T2,p=p3 应该说也是可以的,是随意的,故在此方案中数据点的分布的均匀性是毫无保障的。
③用这种方法比较条件好坏时,只是对单个的试验数据进行数值上的简单比较,不能排除必然存在的试验数据误差的干扰。
运用正交试验设计方法,不仅兼有上述两个方案的优点,而且实验次数少,数据点分布均匀,结论的可靠性较好。
正交试验设计方法是用正交表来安排试验的。
对于例1适用的正交表是L9(34),其试验安排见表5-2。
所有的正交表与L9(34)正交表一样,都具有以下两个特点:(1)在每一列中,各个不同的数字出现的次数相同。
在表L9(34)中,每一列有三个水平,水平1、2、3都是各出现3次。
(2)表中任意两列并列在一起形成若干个数字对,不同数字对出现的次数也都相同。
在表L9(34)中,任意两列并列在一起形成的数字对共有9个:(1,1),(1,2),(1,3),(2,1),(2,2),(2,3),(3,1),(3,2),(3,3),每一个数字对各出现一次。
表5-2 试验安排表列号 1 2 3 4因素温度℃压力Pa 加碱量kg试验号符号T p m1 2 3 4 5 6 7 8 9 1(T1)1(T1)1(T1)2(T2)2(T2)2(T2)3(T3)3(T3)3(T3)1(p1)2(p2)3(p3)1(p1)2(p2)3(p3)1(p1)2(p2)3(p3)1(m1)2(m2)3(m3)2(m2)3(m3)1(m1)3(m3)1(m1)2(m2)123312231这两个特点称为正交性。
正是由于正交表具有上述特点,就保证了用正交表安排的试验方案中因素水平是均衡搭配的,数据点的分布是均匀的。
因素、水平数愈多,运用正交试验设计方法,愈发能显示出它的优越性,如上述提到的6因素3水平试验,用全面搭配方案需729次,若用正交表L27(313)来安排,则只需做27次试验。
在化工生产中,因素之间常有交互作用。
如果上述的因素T的数值和水平发生变化时,试验指标随因素p变化的规律也发生变化,或反过来,因素p的数值和水平发生变化时,试验指标随因素T变化的规律也发生变化。
这种情况称为因素T、p间有交互作用,记为T×p 。
正交表使用正交设计方法进行试验方案的设计,就必须用到正交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