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雨特点和如何防御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暴雨特点和如何防御

今年以来,我国天气异常复杂,江南华南等地接连出现10余次强降雨过程,对百姓的生产、生活带来极大的威胁。暴雨天气的出现,导致平地积水、河道漫溢、农田毁坏、房屋倒塌、道路中断等,部分山体泥土松软造成突发性山体滑坡、泥石流等灾害。

尤其是在暴雨天气“拉锯式”表演的分分秒秒里,被誉为“发令枪”“消息树”的精细化的暴雨预报预警信息及时的发出,为各级政府部门科学防汛抗洪救灾提高了科学依据,为老百姓提前转移和撤离赢得了宝贵时间。

不过,暴雨天气的持续和洪涝灾害的出现,也让一些百姓饱受煎熬,致使一些人“谈雨色变”“见雨就躲”。为了使暴雨应急处置工作全面而充分,对我国暴雨特点、暴雨预报、暴雨防御等进行了一些分析和探讨。

我国暴雨的特点

我国是多暴雨的国家,除西北个别省(区)外,几乎都出现过暴雨。我国属于季风气候国家,从晚春到盛夏,随着季风的由弱变强,北方冷空气且战且退,冷暖空气频繁交汇,形成一场场暴雨。我国大陆上主要雨带位置亦随季风由南向北推移。3~5月间,雨带在华南,华南地区暴雨频频发生。6~7月间,雨带到长江中下游,长江中下游常有持续性暴雨出现(也称梅雨季节),历时长、面积广、降雨量大。7~8月份,雨带到达我国北方(也称暴雨季节),北方各省时有强暴雨发生。9~10月份,随着季风的减弱,雨带又逐渐南撤。

通过对我国1931年以来重大暴雨事件分析发现,我国暴雨有降水明显集中,强度强、持续时间长、范围大等特点,尤其江淮梅雨期暴雨区面积更大。世界和我国的24小时暴雨极值均由热带气旋或台风引起,但我国暴雨的极值与同纬度的美国相比明显偏高,且暴雨区的持续性和面积都大大地超过同属副热带湿润气候区的美国。

大暴雨的发生地点与我国的地形都有密切关系。我国地形的特点是东南低、西北高,有利于东南暖湿气流与西北冷空气交绥的加强,容易产生强降雨。如,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尤其是安徽和两湖盆地的特大暴雨多出现在盆地四周的雪峰山、武夷山、巫山、大别山等的迎风坡。华北地区的特大暴雨出现在华北平原与四周山区的过渡地带,如北面的燕山南麓,西面的太行山东坡,南面的伏牛山、桐柏山和东面的鲁山、蒙山与沂山一带。

今年5月致使广州变“水城”的华南暴雨其个性尤其独特。不仅有暴雨共有的特点,还有时间短、雨强大、范围小、致灾性重等特点,让人猝不及防。对于这种暴雨的“驯服”,已成为我国气象专家研究攻关的重点。

我国的暴雨预报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暴雨灾害对社会和人民的生产、生活带来的影响越来越重,人民渴求预防手段要越来越全、经济损失要越来越少、预报水平要越来越高,而目前的科学技术发展还远远不能适应这种需求。

从可预报性上看,暴雨落区预报是全世界的难题。暴雨作为中小尺度系统,水平空间尺度为100~103km。这种尺度天气系统的可预报性是非常低的,即使在美国等发达国家,对暴雨落区预报的准确率也只有22%-23%,我国接近美国水平。

大气科学界普遍认为暴雨定时定点定量预报准确率偏低的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是从暴雨发生发展的原因看,它是不同时间尺度、不同空间尺度影响系统相互作用的结果,而我们的分析手段是空间和时间是分割的,缺乏对暴雨有关条件和资料进行全面、综合的分析,很难得出理想的预报结果。第二是从常规高空探测系统上看,目前它所提供的有关暴雨观测资料和信息主要是针对天气尺度的,而对直接造成暴雨的中小尺度观测很少,甚至十分缺乏。

尽管我国已经建立由卫星、雷达和自动气象站以及风廓线仪等先进装备组成的气象监测站网,但是这一切在暴雨面前依然具有局限性。我国平均约200公里有一个常规高空探测站,且每日仅两次观测,而形成暴雨的云团面积都比较小,生命史短,时、空上经常成为“漏网之鱼”。现有观测资料无法反映或代替暴雨大气内部气象要素的变化,尽管我国目前已建成一万多个区域自动站,但也无法满足暴雨预报所需的精细化观测要求。

目前天气预报已经进入数值预报时代。但暴雨预报实践表明,暴雨预报仅靠数值预报尚有相当困难,尤其是对突发性暴雨的预报在时间、地点、量值上都很难达到社会和公众需求。现有的数值预报模式,由于初始场存在误差,而且对暴雨本身的物理过程,只能参数化模拟,其中的微小差别有时会带来巨大的连锁反应,造成预报上较大的误差。

当然,特殊地形同样是暴雨预报的“拦路虎”。我国受季风影响大,受西太平洋台风影响重,加之处于欧亚大陆东岸,同时春末夏初冷空气活跃,再加上青藏高原,地形复杂,这种背景加大了暴雨预报难度。一场暴雨在地形作用下,雨量到底增幅了多少,目前尚无法对其定量。特殊的地形常常使暴雨不会按照常理出牌,突发的局地暴雨自然让人猝不及防。

暴雨的防范和补救:

防范暴雨灾害,既要做好事前的防范,又要做好事后的补救,特别是城市暴雨的防范工作更应如此。今年5月

份,广州城市防洪的脆弱性在一周三次暴雨后暴露无遗。而当我们翻阅历史的时候,2009年6月30日的武汉暴雨、2007年7月18日的济南暴雨、2007年7月10日的北京暴雨等赫然被记录着,彼时,同样上演了城市严重积水、汽车抛锚甚至被淹没的“悲剧”。应该怎样避免或减轻暴雨带来的灾害呢?笔者以为,应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对暴雨等极端天气的预测是防患于未然的重要措施。各级气象部门应进一步提高暴雨准确率,准确预报暴雨的落区和具体影响时间。不仅如此,有条件的气象部门应该尝试做暴雨灾害预报,即尝试预测哪些地方暴雨容易引发泥石流、滑坡等次生灾害,哪些地方出现暴雨可能需要人员转移或撤离等。同时,要将暴雨预警信息及时传递到百姓手中,尤其要解决偏远山区百姓接收气象预警信息难的问题,从而使百姓在极端天气到来之前做好相应的应急准备。

2、科学的规划设计是根本的解决办法。相关部门应考虑在未来的规划中引入气象要素,气象部门可充分考虑各种可能出现的气象灾害和极端气候事件,结合雷电、暴雨、大雾、冰雹等灾害的空间分布情况,为规划设计提供技术指导。中国气象局公开发布的《气候可行性论证管理办法》中已明确规定:“城乡规划、重点领域或者区域发展建设规划”、“重大基础设施、公共工程和大型工程建设项目”等与气候条件密切相关的规划和建设项目应当进行气候可行性论证。新农村建设规划和城市建设规划不但要考虑本地的气候、地理等因素,还要参考同一气候带曾经出现过的极端气候事件。我们不可能将已建成的、影响城市安全运行的高楼大厦都“付之一炬”,但可以放慢步伐重新审视城市应如何发展,还城市以绿地;不可能对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已完成的布局再重新规划,但是可以对正准备建还未建的进行好好规划,进行气候可行性论证,使规划更加完善和可行。

3、建立巨灾保险制度是灾害重建的根本出路。仅以5月6日至7日发生在广东的暴雨为例,其使广东保险业截至5月11日共接到与暴雨灾害相关的保险报案两万余件,初步估计损失达4.27亿元。其中,涉及车险报案数18240件,初步估计损失达1.7亿元。保险公司的理赔,给暴雨水患灾害带来的伤痛是一种抚平、是一种补救、是一种安慰、是一种加速灾后重建的鼓励。由此可见,规划对于应对水患固然重要,但谁又能保证我们的规划可以做到滴水不漏呢。“建立巨灾保险制度”不仅是民众的呼唤,政府的要求,而且是减少暴雨等灾害伤痛的根本出路。

一般而言,巨灾保险制度是指对由于突发

性的、无法预料、无法避免且危害特别严重的,如地震、飓风、海啸、洪水、冰雪等,所引发的灾难性事故造成的财产损失和人身伤亡,给予切实保障的风险分散制度。最近几年,应对重大气象灾害的保险已经开始崭露头角。2007年8月,保监会公布了《关于做好保险业应对全球变暖引发极端天气气候事件有关事项的通知》,鼓励保险公司在保险领域开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