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常分娩机制

合集下载

产科正常分娩机制PPT课件

产科正常分娩机制PPT课件
入口前后径:又称真结合径。耻骨联合上缘中点 至骶岬上缘正中间的距离,正常值平均11cm,其长 短与胎先露衔接关系密切。
中骨盆平面(纵椭圆形)
为骨盆最小片面。
中骨盆横径:又称坐骨棘间径。指两坐骨棘间的 距离,正常值平均10cm,其长短与胎先露内旋转 关系密切。
出口平面(菱形)。
出口横径:又称坐骨结节间径。指两坐骨结节末端 内缘的距离,正常平均值为9cm,此径线与分娩关系 密切。
NoSUCCESS
THANK YOU
Image
2021/6/1
胎儿—取决于胎儿大小、胎位、有无胎儿畸形
➢ 胎儿大小—决定分娩难易的重要因素之一。
2)胎头径线 1.双顶径(BPD):为两侧顶 骨隆突间的距离,是胎头最大横 径,足月时平均约9.3cm。 2.枕额径:为鼻根上方至枕骨 隆突间的距离,胎头以此径线衔 接,足月时平均约11.3cm。 3.枕下前囟径:又称小斜径,为前囟中央至枕骨隆突下方相 连 处之间的距离,胎头俯屈后以此径通过产道,足月时平均9.5cm 4.枕额径:又称大斜径,为额骨下方至后囟顶部间的距离, 足
衔接 下降 俯屈 内旋转 仰伸 复位及外旋转 胎肩及胎儿娩出
衔接—胎头双顶径进入骨盆入口平面,胎头颅骨最低点接
近或达到坐骨棘水平。
胎头取半俯屈状态以枕额径进入骨盆入 口,由于枕额径大于骨盆入口前后径,胎头矢 状缝坐落在骨盆入口右斜径上,胎头枕骨在骨 盆左前方。
下降—胎头沿骨盆轴前进的动作称为下降,是胎儿娩出的
正常分娩
妇产科住培医师 陈菲
分娩(delivery)
妊娠满28周(196日)及以上,胎儿及其附属物自 临产开始到由母体娩出的全过程,称为分娩。
分娩
流产
受孕
早产 足月产 过期产

《分娩机制》课件

《分娩机制》课件

产道中的神经末梢能够感知胎儿 的大小和位置,反馈给大脑调节
分娩过程。
神经系统的调节对于控制分娩过 程中的疼痛和紧张情绪也起着重
要作用。
2023
PART 03
分娩机制的生物学过程
REPORTING
宫颈扩张
宫颈扩张是分娩过程中最关键的步骤之一,它涉 及到宫颈的软化和扩张,以便让胎儿通过宫颈和 阴道分娩出来。
2023
《分娩机制》ppt课 件
REPORTING
2023
目录
• 分娩机制简介 • 分娩机制的生理学基础 • 分娩机制的生物学过程 • 分娩过程中的问题与处理 • 分娩机制的未来研究与展望
2023
PART 01
分娩机制简介
REPORTING
分娩的定义
总结词
分娩是胎儿从母体中脱离并降生的过 程。
胎儿的肺部在出生后才开始工作,因 此需要在产道中受到挤压以刺激肺部 的扩张和成熟。
激素对分娩的影响
01
分娩过程中,催产素和前列腺素 等激素的分泌会刺激子宫收缩, 推动胎儿的娩出。
02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激素水平的变化也会影响产妇的 情绪和行为,如分娩前的焦虑和 疼痛感。
神经对分娩的影响
分娩过程中,产妇的神经反应会 刺激子宫收缩,促进分娩进程。
非药物镇痛
如呼吸法、按摩、水中分 娩等自然方式缓解疼痛。
心理支持
为产妇提供心理疏导和支 持,减轻焦虑和疼痛。
分娩过程中的并发症处理
产后出血
胎儿娩出后24小时内出血 量超过500ml,需紧急处 理。
羊水栓塞
分娩过程中羊水及其内容 物进入母血循环,形成肺 栓塞、过敏性休克等严重 并发症。

分娩机制名词解释

分娩机制名词解释

分娩机制名词解释1. 子宫收缩:指在分娩过程中,子宫肌肉收缩的过程。

子宫收缩是分娩的关键过程,它通过推动胎儿向下移动,促进子宫颈扩张和胎盘剥离,从而使胎儿顺利通过产道。

2. 子宫颈扩张:指子宫颈口的开放过程。

在正常分娩中,子宫颈在孕妇阵痛的作用下逐渐扩张,使胎儿能够通过子宫颈进入产道。

3. 羊膜破裂:指孕妇羊水囊破裂,羊水从阴道中排出的过程。

羊膜破裂是分娩前的一个重要信号,它通常发生在分娩开始前,促使分娩进一步进行。

4. 宫缩疼痛:指孕妇在子宫收缩时感到的疼痛。

由于子宫肌肉的收缩和伸展,孕妇可能会感到阵痛,这是子宫收缩过程的正常反应。

5. 胎儿头下降:指胎儿头部向产道移动的过程。

胎儿头下降是分娩进程中的一个重要步骤,它能够适应产道的形状,并促进子宫颈扩张和子宫收缩的进一步进行。

6. 胎盘娩出:指胎儿出生后,胎盘从子宫壁剥离并排出的过程。

胎盘娩出标志着分娩的结束,它通常在胎儿出生后不久发生。

7. 剧痛⼈⼈破膜:指在分娩过程中,医生通过手术手段打破羊膜以促进分娩的进行。

剧痛⼈⼈破膜常用于需要加快分娩进程的情况,例如胎儿室内感染等。

8. 产钳:一种手术工具,通常用于帮助胎儿通过产道。

产钳通过放置在胎儿头部两侧的方式,提供额外的牵引力,以便医生可以更容易地帮助胎儿通过产道。

9. 眼药膏预防新生儿鼓膜破裂:在剖宫产或采用吸引器等辅助手段来助产时,为了避免胎儿受到压力而导致耳膜受损,医生通常会在分娩过程中给新生儿膜施加保护。

眼药膏的使用旨在预防胎儿鼓膜破裂。

10. 窒息:指新生儿在分娩过程中由于胎盘阻塞或其他原因导致气道阻塞,呼吸困难的状况。

窒息是一种紧急情况,需要立即采取行动来确保新生儿的生命安全。

正常分娩机制

正常分娩机制
–耻骨联合下缘中点 通过两侧坐骨棘连线 中点至骶骨下端间的 距离,正常值平均 11.5cm
• 中骨盆横径(坐骨棘 间径):
–两坐骨棘间的距离, 正常值平均10cm
整理课件
图7-4
14
骨盆出口平面
• 出口前后径:
–耻骨联合下缘至骶尾
关节间的距离,正常
图7-5
值平均11.5cm
• 出口横径(坐骨结节 间径):
–两坐骨结节末端内缘 的距离,正常值平均 9cm
整理课件
15
骨盆出口平面
• 出口前矢状径:
– 耻骨联合下缘中点至坐骨 结节间径中点间的距离, 正常值平均6cm
• 出口后矢状径:
– 骶尾关节至坐骨结节间径 中点间的距离,正常值平 均8.5cm。
– 若出口横径稍短,而出口 横径与出口后矢状径之和 >15cm时,正常大小的 胎头可通过后三角区经阴 道娩出
整理课件
24
分娩机制
• 胎儿先露部随骨 盆各平面的不同 形态,被动进行 的一连串适应性 转动,以其最小 径线通过产道的 全过程
整理课件
25
枕先露分娩机制
• 衔接 (engagement) • 下降 (descent) • 俯屈 (flexion) • 内旋转 (internal
rotation) • 仰伸 (extention) • 复位(restitution)及
肛提肌收缩 力
骨产道 软产道
胎儿大小、 胎位及有 无畸形
TEXT
整理课件
5
产力
• 子宫收缩力:临产后的主要产力,贯穿于 分娩全过程,特点为:
– 节律性:不随意、有规律的阵发性收缩伴疼痛 – 对称性:两侧宫角(起搏点)-宫底中线-宫体-

正常分娩-妇产科教学

正常分娩-妇产科教学
正常分娩
分娩:妊娠满28周及以后的胎儿及其附 属物,从临产发动至从母体全部 娩出的过程。
早产:28周,<37周分娩 足月产:37周,<42周分娩 过期产:42周
正常分娩
分娩动因
机械性理论 内分泌控制理论 神经介质理论
正常分娩
决定分娩的因素
一.产力 (一) 子宫收缩力 1.节律性 2.对称性 3.极性 4.缩复作用 (二) 腹肌及膈肌收缩力 (三) 肛提肌收缩力
正常分娩
先兆临产及临产的诊断
(一) 先兆临产 1.假临产 2. 胎儿下降感 3. 见红
(二) 临产的诊断 临产:规律的逐渐增强的子宫收缩 进行性宫颈管消失 宫口扩张 胎先露下降
正常分娩
(三) 产程分期 第一产程:规律宫缩到宫口开全。初产妇 11-12小时,经产妇6-8小时。 第二产程:宫口开全到胎儿娩出。初产妇 1-2小时,经产妇数分钟-1小时。 第三产程:胎儿娩出到胎盘。5-15分钟, <30分钟
正常分娩
决定分娩的因素
二.产道 骨产道 软产道 1.子宫下段的形成 2.宫颈的变化 容受(effacement):宫颈管消失 宫口扩张 骨盆底,阴道和会阴的变化
正常分娩
决定分娩的因素
三.胎四.精神心理因素
正常分娩
枕先露的分娩机制
分娩机制:胎儿先露部随着骨盆各平 面的不同形态,被动地进行一系列适应 性转动,以其最小径线通过产道的全过 程。
正常分娩
第一产程
临床表现:规律宫缩 宫口扩张 胎头下降 胎膜破裂
观察产程及处理: 子宫收缩 胎心血压 饮食休息 排尿排便 阴道检查
正常分娩
第二产程
临床表现: 胎头拨露 胎头着冠
观察产程及处理: 密切监测胎心 指导产妇屏气 接产

产科—正常分娩

产科—正常分娩
横径 13
横椭圆形
二、影响分娩的因素
2.产道-骨产道
中骨盆平面
前后径11.5
横径10
纵椭圆形
二、影响分娩的因素
2.产道-骨产道
前矢状径6
骨盆出口平面
横径9
后矢状径8.5
纵椭圆形
二、影响分娩的因素
2.产道-骨盆轴
骨盆轴方向: 上段向下向后, 中段向下, 下段向下向前
二、影响分娩的因素
2.产道-软产道
三、枕先露的分娩机制
3.俯 屈(flexion)
• 胎头下降至骨盆底时,遇到盆底阻力发生俯屈 • 以最小径线适应产道继续下降。
枕额径11.3——枕下前囟径9.5
三、枕先露的分娩机制
4.内旋转(internal rotation )
• 为了适应中骨盆前后径大于横径的特点
450
三、枕先露的分娩机制
二、影响分娩的因素
4.精神心理因素
• 胎儿大小 • 胎头径线 • 胎位 • 胎儿畸形
二、影响分娩的因素
4.精神心理因素
机体产生一系列变化(心率加快、呼吸急促、
肺内交换气体不足)
子宫肌缺氧

(子宫收缩乏力)


神经内分泌变化,交感神经兴奋释放儿茶酚胺,

血压升高
胎儿缺血缺氧

(胎儿窘迫)
焦虑—去甲肾上腺素减少
第二产程时娩出胎儿的重要辅助力量
(3)肛提肌收缩力
协助胎先露进行内旋转、仰伸及娩出,协助胎盘娩出
二、影响分娩的因素
2.产道
产道是胎儿娩出的通道 分为 • 骨产道(真骨盆) • 软产道(由子宫下段、宫颈、阴道、外阴和盆底组
织构成的弯曲管道)

正常分娩机制

正常分娩机制

产道是由软组织和骨盆结构组成的, 它们共同为胎儿提供通过产道的通道 。
骨盆的结构和形态因人而异,但通常 足够宽敞以容纳胎儿头部和身体的通 过。
产道具有足够的弹性,以适应胎儿通 过时的变化,同时也能保护胎儿免受 伤害。
PART 04
分娩过程中的变化和挑战
产道和胎儿位置的变化
产道变化
随着分娩的进展,产妇的产道会逐渐 扩张,以适应胎儿的通过。这个过程 包括宫颈的扩张和阴道的扩张。
分娩过程中的并发症
胎盘滞留
胎盘在胎儿娩出后超过30分钟仍 未娩出,称为胎盘滞留。这可能 导致产后出血、感染等并发症。
产后出血
产后出血是分娩期严重并发症之 一,可能由于子宫收缩乏力、胎 盘残留、软产道损伤等原因引起 。及时发现和治疗是预防产后出
血的关键。
胎儿宫内窘迫
胎儿宫内窘迫是由于胎儿在子宫 内缺氧和酸中毒引起的,可能导 致胎儿死亡或智力障碍。早期发
2023 WORK SUMMARY
正常分娩机制
汇报人:可编辑
2024-01-11
REPORTING
目录
• 引言 • 正常分娩过程 • 正常分娩机制的生理学 • 分娩过程中的变化和挑战 • 分娩后的恢复和护理 • 正常分娩与剖宫产的比较
PART 01
引言
目的和背景
研究正常分娩机制的目的是为了了解 分娩过程中胎儿和产妇的生理变化, 以及如何通过正常分娩机制确保母婴 安全。
分泌。
子宫肌肉的收缩具有节律性和对 称性,有助于胎儿顺利通过产道

胎儿的适应和变化
胎儿在分娩过程中会适应子宫 收缩的压力,通过调整胎位和 适应产道的变化来帮助分娩。
胎儿的头部会变形以适应产道 ,这有助于胎儿顺利通过产道 。

分娩机制的概念

分娩机制的概念

分娩机制的概念什么是分娩机制?分娩机制是指孕妇在生产过程中所经历的一系列生理变化和身体反应,有助于胎儿从子宫中顺利地出来。

它是一种复杂而精细的过程,由多个阶段组成。

了解分娩机制对于医生和孕妇来说都非常重要,因为这可以帮助他们了解分娩的进展和预测可能发生的问题。

分娩机制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宫颈扩张在分娩的第一阶段,子宫开始收缩,宫颈开始扩张。

这个过程可以分为三个不同的阶段:早期、活跃和过渡。

1.早期(潜伏期):这是分娩的开始阶段,宫缩开始逐渐增强。

孕妇可能会感到腰痛、腹部紧张和不规则的宫缩,但这些宫缩不会非常强烈或有规律。

宫颈在这个阶段会慢慢变薄和扩张。

2.活跃期:在早期过后,宫缩会逐渐加强,并呈规律性。

宫缩会变得更加有力,时间也更加频繁。

孕妇会感到宫缩和腹痛的强度增加,并可能会出现坐立不安的感觉。

在活跃期,宫颈会继续扩张,逐渐完全开放。

3.过渡期:这是第一阶段的最后阶段,宫缩达到高峰。

孕妇会感到强烈的宫缩,并可能出现胎儿压迫的感觉。

宫颈在这个阶段完全开放,准备迎接胎儿的出生。

第二阶段:下坠和分娩在第二阶段,胎儿经由产道下坠,并最终出生。

这个阶段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下坠和分娩。

1.下坠:胎儿从子宫下坠至产道,这个过程可以持续几分钟到几个小时。

这里的重力帮助胎儿向下移动,同时孕妇也需要用力推动胎儿。

这个过程可能会伴随着挤压感和排尿感。

2.分娩:当胎儿下坠到最低点时,产妇会感到一种强烈的推拿感。

在这个阶段,产妇需要用力推动胎儿,以帮助胎儿通过产道。

这个阶段可能会引起孕妇的用力感和疼痛感,同时也是胎儿出生的关键时刻。

第三阶段:胎盘娩出在胎儿出生后的第三阶段,产妇需要将胎盘完全娩出。

这个过程通常比较简单,并在分娩后的几分钟内完成。

通过宫缩和用力,胎盘会和胎儿一起娩出。

分娩机制的细节除了三个主要阶段外,分娩机制还涉及一些细节和生理变化。

宫缩宫缩是分娩机制的关键之一。

它会引起子宫肌肉的收缩,从而使胎儿向下推进。

妇产科笔记 总结:正常分娩

妇产科笔记 总结:正常分娩

正常分娩一、分娩妊娠达到及超过28周,胎儿及其附属物,从临产开始至全部从母体排出的过程。

–早产:妊娠在28-36+6周之间分娩–足月产:37 -41+6周之间分娩–过期产:42周及以上的时间分娩–流产围产期分娩动因:宫颈成熟是分娩发动的必备条件;缩宫素与前列腺素是促进宫缩的最直接因素二、决定正常分娩的要素1. 产力2. 产道3. 胎儿4. 社会心理因素1.产力产力:将胎儿及其附属物从子宫内逼出的力量包括:子宫收缩力(简称宫缩)腹壁肌及膈肌收缩力(统称腹压)肛提肌收缩力产力-子宫收缩力:节律性:不随意、有规律的阵发性收缩伴疼痛对称性:两侧宫角(起搏点)-宫底中线-宫体-宫颈缩复作用:宫腔缩小,宫颈管消失极性:宫底2倍强度于子宫下段缩复:• 宫缩时子宫体部肌纤维越缩越短• 不能恢复到原来的长度• 子宫下段拉长产力-腹壁肌及膈肌收缩力1. 腹壁肌及膈肌收缩力(腹压)是第二产程时胎儿娩出的重要辅助力量。

2. 宫口开全后,每当宫缩时反射性引起排便的动作。

3. 在第二产程末期配以宫缩时运用最有效-指导用力。

4. 第三产程能迫使已剥离的胎盘娩出。

产力-肛提肌收缩力1. 有协助胎先露在骨盆腔进行内旋转的作用;2. 当胎头枕部位于耻骨弓下时,能协助胎头仰伸及娩出;3. 胎儿娩出后,当胎盘降至阴道时,肛提肌收缩力有助于胎盘娩出;2.产道骨产道、软产道• 骨产道-真骨盆,是产道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大小、形状与分娩关系密切• 软产道-子宫下段、子宫颈、阴道及盆底软组织骨盆平面• 骨盆入口平面(入口前后径11cm,横径13cm,右斜径12.75cm)• 中骨盆平面(坐骨棘间径, 10cm):骨盆最小平面• 骨盆出口平面(坐骨结节间径, 9cm)软产道:• 由子宫下段、子宫颈、阴道、盆底组织构成的弯曲管道。

• 子宫下段-由非孕时的子宫峡部(1cm)演变而成,临产前长7 ~ 10 cm• 子宫颈-临产前长约2 ~ 3cm,临产后初产妇的变化是:宫颈管先消失,然后宫口扩张。

分娩机制的名词解释

分娩机制的名词解释

分娩机制的名词解释分娩机制是指孕妇在怀孕期间经历的产程和分娩过程中所发生的生理和生化变化,以及产妇的体力和心理适应。

它是由一系列复杂而精确的生理和心理反应组成的过程,通过这个过程,胎儿得以从母体中安全地诞生。

首先,分娩机制涉及到产前期、产程和产后期三个阶段。

产前期是指从宫缩开始到颤抖领域完全开放的过程,一般会持续数个小时至数天不等。

在这个阶段,宫缩频率、间隔和强度逐渐增加,宫颈开始扩张和软化,胎儿下降至骨盆底部。

之后是产程阶段,分为开颤阶段、内膜阶段和后膜阶段。

开颤阶段是指宫颈扩张至10厘米的过程,宫缩频率和强度逐渐增加,妇女会感到阵发性的疼痛和压迫感。

内膜阶段是指宫颈扩张结束,胎儿顺利通过盆腔的过程,宫缩间隔和强度减小,每次宫缩持续时间增加。

在后膜阶段,产妇需要用力将胎儿推出子宫和阴道。

最后是产后期,指的是胎儿出生后到完全排出羊膜和胎盘的时间。

其次,在分娩机制中还涉及到一系列生理和生化变化。

产妇的子宫会逐渐扩张和收缩,通过宫缩的力量将胎儿推向产道。

宫颈会逐渐扩张和软化,以方便胎儿通过。

产妇的子宫口会逐渐打开,使胎儿能够顺利通过。

此外,母体的激素水平也会发生变化,如卵巢激素的分泌增加,催产素的释放增加,以促进宫缩的发生和加强宫缩的力度。

最后,分娩机制还涉及到产妇的体力和心理适应。

分娩是一项复杂而辛劳的过程,产妇需要在宫缩的疼痛和压力下进行努力,承受身体的不适和疲劳。

此外,产妇还需要面对生育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和紧张情绪,适应分娩期间的心理和情绪变化。

在这个过程中,母亲对胎儿的情感和表达也起着重要的作用,思想的放松和积极的情绪可以促进分娩的顺利进行。

总之,分娩机制是指孕妇在怀孕期间经历的产程和分娩过程中所发生的生理和生化变化,以及产妇的体力和心理适应。

了解分娩机制对于医护人员和孕妇来说都是很重要的,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应对分娩过程,保障产妇和胎儿的安全和健康。

分娩机制名词解释妇产科

分娩机制名词解释妇产科

分娩机制名词解释妇产科
分娩机制是指孕妇在生理上产生宫缩和子宫颈扩张,从而使胎儿通过阴道顺利出生的生理过程。

分娩机制包括三个主要阶段,宫缩期、开放期和胎儿娩出期。

宫缩期是指子宫肌肉收缩,使胎儿逐渐向下移动,并逐渐压迫子宫颈,导致子宫颈逐渐扩张。

这一阶段的宫缩逐渐增强,间隔逐渐缩短,最终形成规律的宫缩。

开放期是指子宫颈逐渐扩张,使胎儿能够通过阴道顺利娩出。

子宫颈的扩张是通过子宫颈口的扩张和子宫颈管的缩短来实现的。

这一阶段的子宫颈扩张是分娩过程中最关键的阶段,也是最耗时的阶段。

胎儿娩出期是指胎儿通过阴道顺利娩出的过程。

在这一阶段,孕妇需要用力,配合宫缩,使胎儿顺利通过产道。

胎儿娩出后,还需要进行胎盘娩出,完成整个分娩过程。

除了这三个主要阶段,分娩机制还受到孕妇个体差异、胎儿大小和姿势、产程长短等因素的影响。

此外,分娩机制还受到激素水
平的调节和神经系统的调控。

总的来说,分娩机制是一个复杂的生理过程,需要孕妇和医护人员的共同配合,以确保分娩顺利进行。

正常分娩机制护理课件

正常分娩机制护理课件

护理经验分享
经验一
产前准备非常重要,包括心理准 备和生理准备。产妇需要保持积 极心态,进行适当的运动和锻炼

经验二
在分娩过程中,医护人员需要密 切监测产妇和胎儿的情况,及时
发现并处理异常情况。
经验三
产后护理同样重要,包括伤口护 理、心理支持和饮食调理等,有
助于产妇尽快恢复健康。
常见问题解答
问题一
正常分娩机制护理课件
目录
• 正常分娩机制概述 • 产前护理准备 • 分娩过程护理 • 产后护理与恢复 • 正常分娩机制护理案例分享
01
正常分娩机制概述
定义与特点
定义
正常分娩机制是指产妇在分娩过 程中,通过子宫有节律的收缩, 将胎儿和胎盘从子宫中排出的过 程。
特点
正常分娩机制是一个自然的生理 过程,需要产道、子宫收缩、胎 儿和产妇心理等多方面的配合。
认知行为疗法
通过认知行为疗法帮助孕妇纠正对分娩的错误认 知,减轻分娩恐惧,提高自然分娩率。
生理护理
01
02
03
定期产检
定期进行产前检查,监测 胎儿和孕妇的健康状况, 及时发现和处理问题。
合理饮食
指导孕妇合理饮食,保证 营养均衡,控制体重增长 ,有助于自然分娩和产后 恢复。
适当运动
鼓励孕妇进行适当的运动 ,如散步、孕妇瑜伽等, 有助于增强体质和自然分 娩的能力。
胎儿状况监测
01
胎心监测
02
通过胎心监测可以了解胎儿的心率、心律以及胎动情况,及时发现胎 儿缺氧等异常情况,为医生提供准确的诊断依据。
03
羊水状况监测
04
监测羊水的量、颜色、性质等指标,可以了解胎儿的宫内环境和健康 状况,有护理与恢复

正常分娩机制

正常分娩机制

CHAPTER 02
产程的阶段
第一产程:宫颈扩张期
01
02
03
宫颈扩张
随着子宫收缩的加强,宫 颈开始扩张,从闭合状态 逐渐扩大到10厘米左右, 以便让胎儿通过。
胎儿下降
随着宫颈扩张,胎儿逐渐 下降到骨盆出口处,压迫 直肠和膀胱,引起孕妇的 排便和尿意感。
子宫颈变软
在宫颈扩张过程中,子宫 颈逐渐变软,以便胎儿通 过。
正常分娩机制
CONTENTS 目录
• 正常分娩的生理机制 • 产程的阶段 • 分娩过程中的护理与支持 • 分娩过程中的常见问题与处理 • 分娩后的恢复与照护
CHAPTER 01
正常分娩的生理机制
子宫颈扩张
子宫颈扩张是分娩过程中最关键的一步,它允许胎儿从子宫腔内顺利通过产道。 在宫缩的作用下,子宫颈逐渐变软、变薄,并逐渐扩张,以便胎儿通过。
子宫颈扩张的过程通常分为三个阶段:宫颈管消失、宫颈口扩张和宫颈口开全。 宫颈管消失是宫颈管变软并逐渐缩短至消失的过程;宫颈口扩张是指宫颈口开始 扩张,直至开全;宫颈口开全则是指宫颈口完全扩张,为胎儿通过做好准备。
子宫收缩
子宫收缩是分娩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推动胎儿向下移 动,并通过挤压作用帮助胎儿娩出。子宫收缩的强度和频率 逐渐增加,以适应胎儿通过产道的需求。
VS
详细描述
产后出血的症状包括阴道大量出血、失血 性休克等,严重时可能导致产妇死亡。处 理方法包括按摩子宫、使用止血药物、补 充血容量等,若出血严重且无法控制,可 能需要进行手术治疗。
CHAPTER 05
分娩后的恢复与照护
产后伤口护理
伤口清洁
保持伤口清洁,定期更换卫生巾 或纱布,避免感染。
疼痛管理

正常分娩机制【优质PPT】

正常分娩机制【优质PPT】

一 外生殖器
阴蒂
大阴唇 小阴唇
阴阜
阴蒂系带
前庭大腺开口 阴唇系带
阴蒂包皮 阴蒂头
尿道外口 阴道前庭 阴道口
阴道前庭窝
前庭球 前庭大腺
阴道前庭结构深层
7
一 外生殖器小结
• 包括 、

、、

• 大阴唇外伤后易形成

• 富含神经末梢的外生殖器有


• 前庭大腺开口于
,若腺管口闭塞,可形成
、合并感染时形成
脉和痔中动脉供应
4、阴部内动脉
• 髂内动脉前干终支 • 分出4支:
①痔下动脉 ②会阴动脉 ③阴唇动脉 ④阴蒂动脉
(二)静脉
• 与动脉伴行,形成静脉 丛,盆腔感染容易蔓延
• 卵巢静脉与同名动脉伴 行,右侧汇入下腔静脉 ,左侧汇入左肾静脉
• 左侧盆腔静脉曲张多见
(三)淋巴
• 淋巴结沿血管分布 • 外生殖器淋巴
73
• 胎儿娩出
分娩机制
74
分娩机制
• 分娩机制是连续过程,下降动作始终贯穿 于分娩全过程。
75
正常分娩机制
Gynecology and Obstetrics
女性生殖系统解剖生理
女性生殖系统解剖
• 外生殖器 • 内生殖器 • 血管、淋巴及神经 • 骨盆 • 骨盆底及邻近器官
一 外生殖器
• 阴 阜 (mons pubis) • 大 阴 唇 (labium majus) • 小 阴 唇 (labium minus) • 阴 蒂 (clitoris) • 阴道前庭 (vaginal vestibule)
(二)子宫
3、组织结构—子宫颈 • 由结缔组织构成 • 宫颈管粘膜:单层柱状上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致密层、海绵层又称功能层 功能层占2/3,基底层占1/3 功能层受激素影响发生周期性变化而脱落 功能层由基底层再生
(二)子宫
4、子宫韧带
圆韧带
阔韧带 固有韧带 漏斗韧带 主韧带 子宫骶韧带
(三)输卵管oviduct
1、形态
间质部
峡部 壶腹部 漏斗部或伞部
(三)输卵管
2、组织结构 浆膜层
肌层
粘膜层
髂内动脉前干分支
阴道上段子宫动脉
宫颈-阴道支供应 中段阴道动脉供应 下段主要阴部内动 脉和痔中动脉供应
4、阴部内动脉
髂内动脉前干终支 分出4支: ①痔下动脉 ②会阴动脉 ③阴唇动脉 ④阴蒂动脉
(二)静脉
与动脉伴行,形成静脉
丛,盆腔感染容易蔓延
卵巢静脉与同名动脉伴 行,右侧汇入下腔静脉, 左侧汇入左肾静脉 左侧盆腔静脉曲张多见
(三)淋巴
淋巴结沿血管分布 外生殖器淋巴
腹股沟浅淋巴结
腹股沟深淋巴结 盆腔淋巴 髂淋巴组 骶前淋巴组
腰淋巴组
(四)神经
躯体神经和自主 神经共同支配 外生殖器由阴部 神经支配 内生殖器由交感 副交感神经支配 子宫平滑肌有自
主节律活动

血管、淋巴及神经小结
血液供应主要来自卵巢动脉、子宫动脉、阴道
动脉及阴部内动脉 盆腔静脉形成静脉丛并相互吻合,感染易蔓延 卵巢静脉与同名动脉伴行,右侧汇入下腔静脉, 左侧汇入左肾静脉,故左盆腔静脉曲张较多见 子宫平滑肌有自主节律活动
正常分娩机制
Gynecology and Obstetrics
女性生殖系统解剖生理
女性生殖系统解剖
外生殖器 内生殖器 血管、淋巴及神经 骨盆 骨盆底及邻近器官

阴 阜 大 阴 唇 小 阴 唇 阴 蒂 阴道前庭
外生殖器
(mons pubis) (labium majus) (labium minus) (clitoris) (vaginal vestibule)
椎棘突下的距离
坐骨结节间径:8.5~9.5cm,两坐骨结节内侧间距离
(一)骨盆的组成
(一)骨盆的组成
(二)骨盆的分界
分界线:耻骨联合上缘、
髂耻缘及骶岬上缘
假骨盆与产道无直接关系
间接反映真骨盆大小
(二)骨盆的分界
真骨盆是胎儿娩出骨产道
上口为骨盆入口
下口为骨盆出口 两口之间为骨盆腔 坐骨棘位于真骨盆中部 肛诊或阴道诊可触及 衡量中骨盆重要径线 衡量先露下降的标志
73
分娩机制
胎儿娩出
74
分娩机制
分娩机制是连续过程,下降动作始终贯穿 于分娩全过程。
75

骨盆底小结
骨盆底由多层肌肉和筋膜构成
外层由会阴浅筋膜及3对肌肉及肛门外括约肌组成
中层为泌尿生殖膈,由上、下两层坚韧的筋膜及 一对会阴深横肌及尿道括约肌组成 内层为盆膈,最坚韧,由肛提肌(耻尾肌、髂尾 肌和坐尾肌)及其内、外面各覆一层筋膜组成
胎儿娩出
分娩机制
衔接 (engagement)
68
分娩机制
下降 (descent)
69
分娩机制
俯屈 (flexion)
70
分娩机制
内旋转 (internal rotation)
71
分娩机制
仰伸 (extention)
72
分娩机制
复位(restitution)及外旋转(external rotation)
54
产道
中骨盆平面
中骨盆前后径>中骨盆横径(坐骨棘间径)
前后径 11.5cm 横径 10cm
55
产道
骨盆出口平面
– 并非一个真正的平面
– 分为不同的两个平面, 呈双三角型
56
产道
骨盆轴(pelvic axis): – 连接骨盆各平面中点的 假想曲线。
骨盆倾斜度(inclination of pelvis): – 妇女站立时,骨盆入口 平面与地平面所形成的 角度
57
产道
软产道 软产道是子宫下段、宫颈、阴道和盆底软 组织构成的弯曲通道
– 子宫下段形成 – 宫颈的变化 – 骨盆底、阴道和会阴的变化
58
产道
子宫下段形成
– 由子宫峡部形成 – 非孕时长约1cm,临产后长达7~10cm
59
产道
子宫颈的变化
– 宫颈管消失 – 宫口扩张
60
胎儿因素
胎儿大小:
– 决定分娩难易 的重要因素之 一
3、组织结构—子宫颈
由结缔组织构成
宫颈管粘膜:单层柱状上皮
粘液栓
宫颈阴道部:复层鳞状上皮 鳞柱交界处为宫颈癌好发部位
(二)子宫
3、组织结构—宫体
子宫内膜 endometrium
子宫肌层 myometrium 子宫浆膜层 perimetrium
(二)子宫
3、组织结构—子宫内膜
致密层、海绵层和基底层
富含静脉丛,损伤后易出血或形成血肿
(二)子宫uterus
1、位置 解剖位置 前倾前屈位
(二)子宫
2、形态—大体 前后略扁的倒置梨形
重50g
容量5ml
分宫体和宫颈
(二)子宫
2、形态—管腔 宫腔
子宫峡部
宫颈管
(二)子宫
峡部 非孕—1cm
上端—解剖学内口
下端—组织学内口
分娩
子宫下段
(二)子宫

内生殖器
包括阴道、子宫、输卵管及卵巢 输卵管和卵巢合称子宫附件
(一)阴道 vagina
1、形态
上宽下窄 后壁长于前壁 阴道穹窿
vaginal fornix
(一)阴道
2、功能:性交器官、经血排出及胎儿娩出的通道 3、结构 由粘膜、肌层及纤维组织膜构成
粘膜由复层鳞状上皮覆盖,无腺体
肌层为内环外纵

血管、淋巴及神经
26
(一)动脉
卵巢动脉 子宫动脉 阴道动脉 阴部内动脉
1、卵巢动脉
来自腹主动脉 跨过输尿管、髂总动脉 经骨盆漏斗韧带、卵巢 门进入卵巢 分支供应输卵管,末梢 与子宫动脉的卵巢支相 吻合
2、子宫动脉
髂内动脉前干分支 横跨输尿管
分为上下两支
上支—宫体支 下支—宫颈-阴道支
3、阴道动脉
坐尾肌 内外筋膜 尿道、阴道和直肠穿过
50
(一)骨盆底——会阴
广义及狭义之分
狭义的会阴又称会阴体
皮肤、皮下筋膜、部分 肛提肌和会阴中心键 分娩时需保护会阴
51
(二)邻近器官
尿道
膀胱
输尿管
直肠
阑尾
52
53
产道
骨盆入口平面
入口前后径<入口斜径<入口横径
前后径 11cm 横 径 13cm 斜 径 12.75cm
定义 胎儿先露部随骨盆各平面的不同形态,被 动进行的一连串适应性转动,以其最小径 线通过产道的全过程。
分娩机制
衔接 (engagement) 下降 (descent) 俯屈 (flexion) 内旋转 (internal rotation) 仰伸 (extention) 复位(restitution)及外旋转(external rotation)
61
胎儿因素
胎头颅骨 胎头径线 – 双顶径:两侧顶骨隆 突间距离
– 枕径:颏骨下方中央 至后囟顶部间距离
– 枕下前囟径:前囟中 央至枕骨隆突下方的 距离 – 枕颏径:颏骨下方中 央至后囟顶部间距离
62
胎儿因素
胎位
– 纵产式:胎体纵轴与骨盆轴相一致,包括头先露与臀 先露,容易通过产道 – 横产式:即肩先露,足月活胎不能通过产道
21
(四)卵巢ovary
1、形态
一对扁椭圆形的性腺
表面凸凹不平
大小4×3×1cm
借漏斗韧带和固有韧带悬于盆腔
(四)卵巢
2、功能
生殖
内分泌
(四)卵巢
3、结构
生发上皮
白膜
皮质
髓质

内生殖器 小结
阴道后穹窿
子宫峡部、子宫内膜及子宫肌层
子宫的韧带 宫颈鳞柱交接处的意义 输卵管的形态 卵巢的结构和功能
有两个三角区
尿生殖三角 肛门三角 尿道和阴道通过 直肠通过
分外层、中层和内层
(一)骨盆底——外层
会阴浅筋膜
三对肌肉
球海绵体肌 坐骨海绵体肌 会阴浅横肌 一对括约肌 肛门外括约肌
48
(一)骨盆底——中层
泌尿生殖膈
上下两层坚韧的筋膜
一对会阴深横肌
尿道括约肌
49
(一)骨盆底——内层
盆膈
肛提肌
耻尾肌
髂尾肌
63
精神、心理因素
分娩是生理现象,又是持久而强烈的应激 源
体力消耗 宫缩乏力 神经内分 产程延长 泌变化 情 绪 改 心率 加快 呼吸 急促
胎儿 窘迫
三、胎产式、胎先露、胎方位
胎产式:儿体与母体的纵轴间关系 胎先露:最先进入骨盆入口的胎儿部位 胎方位:胎儿先露部指示点与母体骨盆的关系
65
分娩机制

阴蒂
大阴唇
外生殖器
阴阜
小阴唇
阴蒂包皮
阴蒂系带
阴蒂头 尿道外口 阴道前庭 阴道口 阴道前庭窝
前庭大腺开口
阴唇系带
前庭球
前庭大腺
阴道前庭结构深层
7

包括 、
外生殖器小结
、 、 、 、 。 。
大阴唇外伤后易形成
富含神经末梢的外生殖器有

前庭大腺开口于 ,若腺管口闭塞,可形 成 、合并感染时形成 。
42
(三)骨盆平面
骨盆入口平面:骨盆 腔上口,呈横椭圆形 中骨盆平面:骨盆最 小平面,呈纵椭圆形 骨盆出口平面:由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