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常分娩机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73
分娩机制
胎儿娩出
74
分娩机制
分娩机制是连续过程,下降动作始终贯穿 于分娩全过程。
75

骨盆底小结
骨盆底由多层肌肉和筋膜构成
外层由会阴浅筋膜及3对肌肉及肛门外括约肌组成
中层为泌尿生殖膈,由上、下两层坚韧的筋膜及 一对会阴深横肌及尿道括约肌组成 内层为盆膈,最坚韧,由肛提肌(耻尾肌、髂尾 肌和坐尾肌)及其内、外面各覆一层筋膜组成

骨盆
骨盆(pelvis)是胎儿娩出的骨性产道 其大小、形状直接影响分娩过程
(一)骨盆的组成
骨盆的骨骼 骨盆的关节 耻骨联合
骶髂关节
骶尾关节 骨盆韧带 骶结节韧带 骶棘韧带
产科检查
骨盆外测量
髂棘间径:23~26cm,两髂前上棘外缘间距离 髂嵴间径:25~28cm,两髂嵴外缘间最宽距离 骶耻外颈:18~20cm,耻骨联合上缘中点至五腰
63
精神、心理因素
分娩是生理现象,又是持久而强烈的应激 源
体力消耗 宫缩乏力 神经内分 产程延长 泌变化 情 绪 改 心率 加快 呼吸 急促
胎儿 窘迫
三、胎产式、胎先露、胎方位
胎产式:儿体与母体的纵轴间关系 胎先露:最先进入骨盆入口的胎儿部位 胎方位:胎儿先露部指示点与母体骨盆的关系
65
分娩机制
21
(四)卵巢ovary
1、形态
一对扁椭圆形的性腺
表面凸凹不平
大小4×3×1cm
借漏斗韧带和固有韧带悬于盆腔
(四)卵巢
2、功能
生殖
内分泌
(四)卵巢
3、结构
生发上皮
白膜
皮质
髓质

内生殖器 小结
阴道后穹窿
子宫峡部、子宫内膜及子宫肌层
子宫的韧带 宫颈鳞柱交接处的意义 输卵管的形态 卵巢的结构和功能
61
胎儿因素
胎头颅骨 胎头径线 – 双顶径:两侧顶骨隆 突间距离
– 枕径:颏骨下方中央 至后囟顶部间距离
– 枕下前囟径:前囟中 央至枕骨隆突下方的 距离 – 枕颏径:颏骨下方中 央至后囟顶部间距离
62
胎儿因素
胎位
– 纵产式:胎体纵轴与骨盆轴相一致,包括头先露与臀 先露,容易通过产道 – 横产式:即肩先露,足月活胎不能通过产道
椎棘突下的距离
坐骨结节间径:8.5~9.5cm,两坐骨结节内侧间距离
(一)骨盆的组成
(一)骨盆的组成
(二)骨盆的分界
分界线:耻骨联合上缘、
髂耻缘及骶岬上缘
假骨盆与产道无直接关系
间接反映真骨盆大小
(二)骨盆的分界
真骨盆是胎儿娩出骨产道
上口为骨盆入口
下口为骨盆出口 两口之间为骨盆腔 坐骨棘位于真骨盆中部 肛诊或阴道诊可触及 衡量中骨盆重要径线 衡量先露下降的标志
正常分娩机制
Gynecology and Obstetrics
女性生殖系统解剖生理
女性生殖系统解剖
外生殖器 内生殖器 血管、淋巴及神经 骨盆 骨盆底及邻近器官

阴 阜 大 阴 唇 小 阴 唇 阴 蒂 阴道前庭
外生殖器
(mons pubis) (labium majus) (labium minus) (clitoris) (vaginal vestibule)
42
(三)骨盆平面
骨盆入口平面:骨盆 腔上口,呈横椭圆形 中骨盆平面:骨盆最 小平面,呈纵椭圆形 骨盆出口平面:由两
个三角形组成
(五)骨盆类型
女型
扁平型
类人猿型
男型
44

骨盆小结
骨盆的骨骼 骨盆的关节 骨盆的韧带 骨盆的分界 骶岬和坐骨棘

骨盆底及邻近器官
46
(一)骨盆底——分层
由多层肌肉和筋膜构成
坐尾肌 内外筋膜 尿道、阴道和直肠穿过
50
(一)骨盆底——会阴
广义及狭义之分
狭义的会阴又称会阴体
皮肤、皮下筋膜、部分 肛提肌和会阴中心键 分娩时需保护会阴
51
(二)邻近器官
尿道
膀胱
输尿管
直肠
阑尾
52
53
产道
骨盆入口平面
入口前后径<入口斜径<入口横径
前后径 11cm 横 径 13cm 斜 径 12.75cm
3、组织结构—子宫颈
由结缔组织构成
宫颈管粘膜:单层柱状上皮
粘液栓
宫颈阴道部:复层鳞状上皮 鳞柱交界处为宫颈癌好发部位
(二)子宫
3、组织结构—宫体
子宫内膜 endometrium
子宫肌层 myometrium 子宫浆膜层 perimetrium
(二)子宫
3、组织结构—子宫内膜
致密层、海绵层和基底层

内生殖器
包括阴道、子宫、输卵管及卵巢 输卵管和卵巢合称子宫附件
(一)阴道 vagina
1、形态
上宽下窄 后壁长于前壁 阴道穹窿
vaginal fornix
(一)阴道
2、功能:性交器官、经血排出及胎儿娩出的通道 3、结构 由粘膜、肌层及纤维组织膜构成
粘膜由复层鳞状上皮覆盖,无腺体
肌层为内环外纵

阴蒂
大阴唇
外生殖器
阴阜
小阴唇
阴蒂包皮
阴蒂系带
阴蒂头 尿道外口 阴道前庭 阴道口 阴道前庭窝
前庭大腺开口
阴唇系带
前庭球
前庭大腺
阴道前庭结构深层
7

包括 、
外生殖器小结
、 、 、 、 。 。
大阴唇外伤后易形成
富含神经末梢的外生殖器有

前庭大腺开口于 ,若腺管口闭塞,可形 成 、合并感染时形成 。
(三)淋巴
淋巴结沿血管分布 外生殖器淋巴
腹股沟浅淋巴结
腹股沟深淋巴结 盆腔淋巴 髂淋巴组 骶前淋巴组
腰淋巴组
(四)神经
躯体神经和自主 神经共同支配 外生殖器由阴部 神经支配 内生殖器由交感 副交感神经支配 子宫平滑肌有自
主节律活动

血管、淋巴及神经小结
血液供应主要来自卵巢动脉、子宫动脉、阴道
动脉及阴部内动脉 盆腔静脉形成静脉丛并相互吻合,感染易蔓延 卵巢静脉与同名动脉伴行,右侧汇入下腔静脉, 左侧汇入左肾静脉,故左盆腔静脉曲张较多见 子宫平滑肌有自主节律活动
致密层、海绵层又称功能层 功能层占2/3,基底层占1/3 功能层受激素影响发生周期性变化而脱落 功能层由基底层再生
(二)子宫
4、子宫韧带
圆韧带
阔韧带 固有韧带 漏斗韧带 主韧带 子宫骶韧带
(三)输卵管oviduct
1、形态
间质部
峡部 壶腹部 漏斗部或伞部
(三)输卵管
2、组织结构 浆膜层
肌层
粘膜层
57
产道
软产道 软产道是子宫下段、宫颈、阴道和盆底软 组织构成的弯曲通道
– 子宫下段形成 – 宫颈的变化 – 骨盆底、阴道和会阴的变化
58
产道
子宫下段形成
– 由子宫峡部形成 – 非孕时长约1cm,临产后长达7~10cm
59
产道
子宫颈的变化
– 宫颈管消失 – 宫口扩张
60
胎儿因素
胎儿大小:
– 决定分娩难易 的重要因素之 一
髂内动脉前干分支
阴道上段子宫动脉
宫颈-阴道支供应 中段阴道动脉供应 下段主要阴部内动 脉和痔中动脉供应
4、阴部内动脉
髂内动脉前干终支 分出4支: ①痔下动脉 ②会阴动脉 ③阴唇动脉 ④阴蒂动脉
(二)静脉
与动脉伴行,形成静脉
丛,盆腔感染容易蔓延
卵巢静脉与同名动脉伴 行,右侧汇入下腔静脉, 左侧汇入左肾静脉 左侧盆腔静脉曲张多见
富含静脉丛,损伤后易出血或形成血肿
(二)子宫uterus
1、位置 解剖位置 前倾前屈位
(二)子宫
2、形态—大体 前后略扁的倒置梨形
重50g
容量5ml
分宫体和宫颈
(二)子宫
2、形态—管腔 宫腔
子宫峡部
宫颈管
(二)子宫
峡部 非孕—1cm
上端—解剖学内口
下端—组织学内口
分娩
子宫下段
(二)子宫
54
产道
中骨盆平面
中骨盆前后径>中骨盆横径(坐骨棘间径)
前后径 11.5cm 横径 10cm
55
产道
骨盆出口平面
– 并非一个真正的平面
– 分为不同的两个平面, 呈双三角型
56
产道
骨盆轴(pelvic axis): – 连接骨盆各平面中点的 假想曲线。
骨盆倾斜度(inclination of pelvis): – 妇女站立时,骨盆入口 平面与地平面所形成的 角度

血管、淋巴及神经
26
(一)动脉
卵巢动脉 子宫动脉 阴道动脉 阴部内动脉
1、卵巢动脉
来自腹主动脉 跨过输尿管、髂总动脉 经骨盆漏斗韧带、卵巢 门进入卵巢 分支供应输卵管,末梢 与子宫动脉的卵巢支相 吻合
2、子宫动脉
髂内动脉前干分支 横跨输尿管
分为上下两支
上支—宫体支 下支—宫颈-阴道支
3、阴道动脉
定义 胎儿先露部随骨盆各平面的不同形态,被 动进行的一连串适应性转动,以其最小径 线通过产道的全过程。
分娩机制
衔接 (engagement) 下降 (descent) 俯屈 (flexion) 内旋转 (internal rotation) 仰伸 (extention) 复位(restitution)及外旋转(external rotation)
胎儿娩出
分娩机制
衔接 (engagement)
68
来自百度文库 分娩机制
下降 (descent)
69
分娩机制
俯屈 (flexion)
70
分娩机制
内旋转 (internal rotation)
71
分娩机制
仰伸 (extention)
72
分娩机制
复位(restitution)及外旋转(external rotation)
有两个三角区
尿生殖三角 肛门三角 尿道和阴道通过 直肠通过
分外层、中层和内层
(一)骨盆底——外层
会阴浅筋膜
三对肌肉
球海绵体肌 坐骨海绵体肌 会阴浅横肌 一对括约肌 肛门外括约肌
48
(一)骨盆底——中层
泌尿生殖膈
上下两层坚韧的筋膜
一对会阴深横肌
尿道括约肌
49
(一)骨盆底——内层
盆膈
肛提肌
耻尾肌
髂尾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