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考试改革的探索.doc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语文考试改革的探索
作者:佚名推荐人:张巧月
摘要:本文对目前小学语文考试中存在的现象予以分析,并根据一定的教育心理学理论及小学语文学科的性质及学生的全面发展,对小学语文考试改革提出一些建议,如:分项考试,鼓励重考,结合情境考,实际考查等,以真正发挥考试的功能。
语文教学改革的呼声越来越大,广大语文教师对语文课要加强语言文字训练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并开始进行各种改革的尝试,形势是喜人的。但无庸讳言,不少老师的思想还没有彻底解放,在实践中左顾右盼,畏首畏尾,甚至依然故我,公开课一套,平时上课又是另一套的现象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何以致此?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但我以为,主要原因是考试这根指挥棒还存在着许多弊端。老师说:“教学改革说千次,不如考一次!”此话虽不完全正确,但却不无道理,因为考试不仅具有评定功能,而且具有很强的导向功能和调节功能, 不科学的考试必然会导致教学背离规律,误入歧途。笔者曾就语文考试问题向各地几十位语文教师了解情况,他们普遍反映问题较多,有些老师提的意见还很尖锐。笔者又搜集了近年以来我省各地语文试卷,将这些试卷与以前的试卷进行比较,结果发现,绝大部分试卷从内容到形式基本上沿袭了过去的那一套。综合分析目前语文考试状况,我感到有以下几个突出的问题:
1•考试内容不全面。《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中强调“要重视听说读写之间的联系,使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相互促进”。而现行语文考试却常常置此要求于不顾,只考读写,不考听说,导致教师忽视对听说能力的培养:课堂教学中不重视听力训练;低年级的说话课质量不高,有的还不正常开设;对学生口头表达的要求不严格,大量存在的用词不当、句子不完整、不连贯的问题得不到及时纠正。大纲中对各年级的写字教学提出了具体要求,强调写字应与识字并重,而现行语文考试却忽视对学生写字质量的检测,有的即使有此项目,占分很少,评分标准也不明确、不严格。这种倾向导致教师对学生的写字不严格要求,不认真指导,写字课被挤占的现象时有发生。朗读能力是学生语言理解力、表现力乃至智力的综合反映,大纲提出各年级都要重视培养,达到“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要求,而现行语文考试中,朗读测试却成了被人遗忘的角落,导致许多教师舍不得花时间指导学生朗读,学生朗读能力普
遍较斧。
2•考试重点不恰当。不少地区和学校仍然把重点放在考核那些琐碎的、非主要的枝节问题上,总体上存在重知识轻能力、重内容轻语言的倾向,对最能反映学生语文素质的语感能力、语言运用能力和词汇积累量的测查,题目少,分量轻。相反,下面几类题目在语文试卷中却屡见不鲜,有的还占有较大的比重。①内容、情节的记忆性考题:如填空:《参观刘家峡水电站》一课按—顺序分别记叙了—,—,—,—四个部分的建筑及它们的作用。《草船借箭》故事的起因是—,经过是—,结果是—。这些题目或许就是阅读课围绕内容兜圈子的根源。②写课文中心思想的考题:《十六年前的回忆》记叙了李大钊—的事迹,表现了他的—精神和的高贵品质。(3)解释词语。如解释灰溜溜是什么意思。[1]
3、答案标准化。比如,根据“思想一致,共同努力”的意思写一个成语,标准答案是“同心协力”,填“齐心协力”就错。挤眉弄眼为什么只能是表示神态,而说表示动作就错[1]
4.考试方法不灵活。语文考试一直采用书面闭卷的形式,一张试卷定高低。这种单一的考试方法难以全面检测学生的各种语文素质,如学生的听说能力、朗读能力、观察能力和操作能力都无法检测。查字典本是一种技能,其掌握程度如何,只有通过实际操作才能测查。可现行考试却盛行让学生不查字典做“查字典填表”的试题(这种试题几乎已成了语文试卷的保留项目)。许多字的部首很难确定,即便是出卷者不翻字典也不一定能一下子写准,可是却要学生做,学生吃不准,只好乱猜,如果猜错了,“再查几画” 一项必定也跟着错。为了让学生考试少失分,有的老师把大量难定部首的字找出来,先自己查字典,找准部首后,抄给学生,让他们读背,学生苦不堪言。技能训练竟然异化为死抄死背!究竟谁之过?我认为,考者误导,教者应试,皆有过!
综上所述,语文考试存在的问题是比较突出的,对语文教学的许多方面产生了误导,严重影响了语文教学改革的深化。改革语文考试已迫在眉睫!语文考试如何改革?
在进行语文考试改革中,我们应对语文学科的性质作充分的正确的理解,同时还应以一定的教育心理学理论为指导,对教育评价作出正确的改革。
一、关于语文学科性质的再认识
这是实施语文教育改革的起点。经过近20年来对语文学科性质的反复争鸣、讨论和研究,可以比较清晰地达成如下共识:语文教育是工具性、人文性和审美性诸
特征的和谐统一。首先是工具性。无论是拼音文字还是象形文字,语言首先是思维的载体,是人类接受和输出生命信息的基本工具。不同语种的语文教育,其目的都在于通过优秀文本的阅读、欣赏和学习,培养学生对该语种的感悟、内化和外化、运用的综合能力,即包括听说读写的语言能力。汉语文教育亦当如此。再者是人文性。我们必须高度强调,汉语文是中华民族的母语,作为母语教育,具有更丰富的内涵和更高级的目标。新的历史时期,力主“工具论”,呼唤回归语文本体,这是语文教育史上的纠偏和进步,但面对如今语文应试教育深深陷入机械化、技术化泥潭时,继续持“纯工具论”者,无疑有保守之嫌了。从1955年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到1996年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语文学科性质观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工具——基本工具——负载文化的交际工具。” [2]而“人文性” 较之于传统的“思想性”,内容更丰富,外延更宽广,突破了狭隘的政治思想品德的局限性。它以人为世界价值的核心,以对个体生命的生存形态和意义之尊重为最高价值关怀,超越了疆域、时代和种族诸多隔阂。由于语文课的基本教学内容是文学作品及准文学作品,而文学即是人学,即反映了人的现实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广阔性、丰富性和深刻性,直接影响到人格的形成和包括情感、个性、气质、心理品质等在内的精神世界,故语文教育由此内容所决定,天然地要以人文精神为内核。
二、关于建构主义心理学的认识
传统的学习结果评价多采用标准化测验,它没有给出我们所需要的学生学习的信息。这种评价方式的理论基础是联结主义,它是通过学生对大量结构化的情景的反应,来了解其掌握的知识和形成的能力,但却无法考察学生在动态的、真实的背景中会如何应用知识。现实生活是非结构化的,没有现成的答案让我们选择,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要让学生成为一个主动的探索者和学习者,一个训练有素的思考者。只有在非结构化的情景中,学生才需要表现出主动探索,展示其判断力和创造力。因此,非结构化的任务对评价学生的学习结果是重要的。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在认知心理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现代学习理论。该理论认为,知识并不是对现实世界的绝对正确的表征,不是在各种情境都能适用的教条,它们处于不断地发展之中,在不同的情境中,需要被重新建构。该理论认为,在我们的周围,有些问题的解决过程和答案都是很确定的,可以直接套用计算法则或公式就可以了,这可以叫做结构良好领域的问题。然而在现实生活中的许多实际问题常常没有这样的规则和确定性,不能简单套用原来的解决方法,而是需要面对新问题,在原有经验的基础上重新分析,这就是结构不良领域的问题。因此,我们不可能将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