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气田地下地质学课程教与学的探讨_印森林_陈恭洋_胡张明_郑丽君_刘岩_程乐利_
“油气田开发地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油气田开发地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索随着石油和天然气资源的日益枯竭,油气田勘探和开发的难度也不断增加。
为了满足石油和天然气需求,提高油气勘探开发科技水平,培养具备现代科技水平的专业人才,必须对油气田开发地质基础课程进行教学改革。
本文将探讨如何对油气田开发地质基础课程进行教学改革,并提出一些具体方法。
首先,必须建立科学的教学目标。
在教学目标中,必须提出学生应该具有哪些知识、技能和素质。
针对油气田开发地质基础课程,学生应该掌握油气田地球物理勘探、地质地球化学勘探、测井和岩心分析技术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学生还应该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
其次,应该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
传统的教学方法主要采用讲授和实验相结合的方式,但是这种方法无法满足现代教学需求。
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案例教学、问题导向教学和探究式教学等,使学生能够掌握知识点的同时,也能够培养动手实践和创新思维能力。
再次,应该引入先进的教学资源。
油气田开发基础课程的教学离不开先进的教学资源,如数字化岩心数据库、钻井模拟器、测井模拟器等。
这些资源可以使学生在实验室环境中感受到真实的油气田开发过程,进一步了解油气田开发技术的实际应用。
最后,还应该加强课程评估。
评估是教学改革的重要环节,只有评估得当,才能不断完善教学质量。
为了加强课程评估,可以采用多种评估方式,如课堂测试、作业评定、实验成绩等,同时还要加强师生反馈,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综上所述,油气田开发地质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是必要的,通过建立科学的教学目标、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引入先进的教学资源和加强课程评估,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实践能力,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石油地质学》课程创新教学实践探讨
作者: 李斌;廖明光;渠芳;刘明杰
作者机构: 西南石油大学地科院,四川成都610500
出版物刊名: 科技资讯
页码: 151-152页
年卷期: 2015年 第26期
主题词: 石油地质学 创新教学 教学改革 创新能力
摘要:石油地质学是资勘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课程,为了满足资勘专业对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要求,文章结合近年来西南石油大学资勘专业"石油地质学"课程的教学实践,阐述了课程在教学实践中开展创新教学的实践方法。
首先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实践教学中突出创新能力,通过优化课程教学结构和实践内容,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突出教学重点;改革课堂教学的模式,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改变以往考核方式,客观反映学生综合学习的效果,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油气田开发地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油气田开发地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索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对能源的需求量日益增加。
油气资源是我国能源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油气田的开发对于我国的能源安全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油气田开发地质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探索显得尤为重要。
一、油气田开发地质基础课程的现状分析油气田开发地质基础课程是石油、天然气等相关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之一,其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地质学基础知识、油气勘探地质学、油气田开发地质学等内容。
目前,我国各高校对该课程的教学内容普遍存在传统化、理论化和单一化的特点,教学模式单一,实践教学内容较少,与实际工作需求脱节严重,学生对于课程的学习兴趣不高,缺乏实际操作能力等问题。
二、教学改革的意义针对油气田开发地质基础课程存在的问题,进行教学改革探索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教学改革,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其学习潜力,培养其对于油气田开发地质基础知识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教学改革可以使课程内容更贴近实际工作需求,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提高其就业竞争力。
教学改革可以促进教师的创新能力和教学水平,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1.更新课程内容针对油气田开发地质基础课程存在的传统化和单一化问题,可以适当更新课程内容,引入最新的科研成果和实践经验,使课程内容更贴近实际工作需求。
可以引入国内外最新的油气田开发案例和先进技术,使学生对于油气田开发的整体认识更加深入和全面。
2.优化教学方法传统的授课模式单一,缺乏实践操作,对于学生的吸引力不够,可以尝试引入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如多媒体教学、实验教学、案例教学等,使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理解和掌握课程内容。
可以引入学生参与式教学,鼓励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课堂报告等,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创新能力。
3.加强实践教学实践教学是油气田开发地质基础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目前的教学内容较为单一,实践教学内容相对较少。
可以通过组织实地考察、实验实习、模拟操作等形式,增加学生的实际操作经验,提高其实践能力和技能水平。
教学实践总结报告(成都理工 石油 能源)
《油气田地下地质学课程设计》教学实践总结报告帅哥能源学院油气田开发地质(成都理工大学)本人本科就读于成都理工大学能石油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阶段就读于油气田开发地质,从事油气储层综合评价方面的研究工作。
根据研究生教学计划安排,本人协助主讲教师参加2010年5月成都理工大学能源学院石油工程2006040201班油气田地下地质学课程设计的教学实践工作。
油气田地下地质学包括钻井地质、地层测试、油气水层的综合判断、油层对比及细分沉积相研究、储层特征研究、油气田地下构造研究、油藏的压力与温度、油气储量计算与综合评价、油藏评价与开发可行性分析、注水开发油藏动念监侧、油田开发过程中的地质效应、气田开发地质研究、不同地质条件下提高采收率的方法等。
油气田地下地质学经过教学内容优化以后,教学内容基本上覆盖了从石油地质勘探到石油开发的主要地质研究内容。
它涉及的学科较广,包括石油地质、构造地质、地球物理、钻井工程、油藏工程、地球化学、沉积学、油气井测试、储层地质等多种学科,可以说油气田地下地质学既是一门多学科互相渗透的交叉学科,又是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油田地质专业技术课。
油气田地下地质学是成都理工大学所开设的主干专业课之一,而油气田地下地质课程设计是油气田地下地质学这门课的重要内容和对课堂教学的极大补充。
本次综合课程设计分6次课程,主要教学内容为指导学生完成油气田地下地质剖面图的编绘、油气田地下构造等值线图的编绘、油气层判别及其评价、油气储量计算。
课程设计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掌握一些地质研究方法,熟悉常用的数据处理方式、方法,应用基本的绘图技术绘制相关图件,对以后的工作有初步的了解。
表1 油气田地下地质学课程设计教学内容图件绘制的基本步骤:一、油气田地质剖面图的绘制作图具体步骤:(1)经过井位和井斜投影后,把选好的剖面线,按规定的比例尺画在绘图纸上的适当位置,并标出海拔零线。
(2)根据各井的井口海拔标高,参照地形图,描绘出沿剖面线的地形线。
石油工程专业普通地质学课程教学改革
石油工程专业普通地质学课程教学改革作者:周晓峰代金友兰朝利王建国薛永超张洪来源:《教育教学论坛》2019年第16期摘要:《普通地质学》是石油工程专业主干课程。
为使课程更好地服务于专业发展和不断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需要,本文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两方面进行改革。
教学内容方面,对19章课程教学内容进行分级优化,将与石油工程专业密切相关的9章作为精讲内容,并以案例库的形式设置了5个教学专题,将理论化的教学内容融入实际案例分析,激发学生学习石油工程专业知识的主动性,提高学生从事油田实际生产科研的能力,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
教学方法方面,课堂研讨式教学、课下自学和调研结合,建立习题库,考核中加强案例分析,更加注重学生自我学习能力的培养,教学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石油工程专业;《普通地质学》;分级优化;案例分析;研讨式教学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9)16-0088-03随着油气需求和勘探开发的持续高速发展,石油工程专业面对的工作对象已从常规油气藏转向了非常规能源(包括致密油气、页岩油气、天然气水合物、地热、干热岩等),非常规能源是深埋地下某些特定地质体中而无法直接观测到的固体或流体矿产,而勘探开发一体化是非常规能源经济高效开采的必由之路。
因此,培养石油工程专业学生的油气地质科学思维和工程方法迫在眉睫。
《普通地质学》作为专业启蒙课程,它的任务是启发学生运用石油地质科学思维,激发学生学习后续专业课程的兴趣。
不断完善和持续提升《普通地质学》课程的教学效果,是适应石油工程专业发展和满足学生就业的重要环节。
本文针对目前课程内容重点不突出,理论性过强、定义和名词解释过多、针对性较弱、教学方式单一、以课堂讲授为主等问题,进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对课程内容进行分类,筛选出重点内容进行精讲,引入案例分析,加强研讨式教学,突出精讲内容与现场案例的结合,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进而辩论和解决问题,引导学生用石油地质思维解决现场实际问题,激发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主观能动性。
“油气田开发地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油气田开发地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索随着石油和天然气的需求不断增长,油气田开发地质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显得尤为重要。
为了更好地适应行业发展的需求,我们需要对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深入的探索和改革。
本文将从课程教学改革的背景、目的、内容和方法等方面进行探讨,希望可以为油气田开发地质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一些参考和思路。
一、背景油气田地质开发是石油工业的核心环节,而油气田开发地质基础课程是石油学科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社会对能源需求的不断增长,石油工业对人才的需求也日益增加。
传统的课程教学方式已经不能完全满足行业的需求,因此有必要对油气田开发地质基础课程进行改革。
二、目的教学改革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适应行业的需求,培养更加符合市场需求的专业人才。
也需要引入新的知识和技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教学改革还需要强化实践教学,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内容教学改革的内容主要包括课程设置的优化和完善、教学材料的更新和完善、实践教学的强化等。
课程设置方面,可以增加新的知识点和技术内容,如油气勘探技术、油气田开发技术等,同时也可以对现有的课程内容进行优化和调整。
在教学材料方面,需要及时更新教材和教辅材料,引入最新的研究成果和技术进展,确保教学内容的准确性和时效性。
在实践教学方面,可以通过实地调研、实验操作、案例分析等形式,加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方法在教学改革的过程中,需要采取一系列有效的教学方法,如问题导向式教学、案例教学、项目驱动式教学等。
问题导向式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促进知识的深入理解和应用。
案例教学可以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案例相结合,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知识,提高学习的针对性和实践性。
项目驱动式教学可以通过实际项目的设计和实施,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油气田开发地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油气田开发地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索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和能源消耗的增加,对油气资源的需求也越来越大,特别是海上油气开发和深水油气勘探的高速发展。
而油气田开发地质技术是实现油气资源有效开采的必要条件,因此,在高校地质类相关专业的职业教育中,油气田开发地质基础课程保持着高度的关注度。
然而,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往往存在着理论与实践脱节、教学手段单一、教学资源匮乏等问题,已经难以满足油气企业对人才的要求。
为了更好地培养具有专业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的人才,针对传统教学存在的问题,本文探讨了油气田开发地质基础课程改革的实践和措施。
一、课程教学目标的制定在改革中,首先明确课程教学目标是至关重要的。
在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和实践操作能力的前提下,我们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油气田开发的概念、分类、形成机理等基本知识,并掌握各种油气田的勘探开发技术和方法。
2.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包括对油气田地质勘探、地质模型建立及储层评价等相关技能的掌握。
3.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团队合作精神,能够独立思考和解决科学问题,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二、课程教学方法的优化在实现教学目标的基础上,课程教学方法的改进也是十分必要的。
我们采取了以下措施:1.优化课堂教学方式。
传统的课堂授课容易造成理论与实践脱节,我们加强了与实际情况结合的案例分析和实践操作。
通过现场调查、科学实验以及数字模型等手段,让学生通过亲身的经验感受到油气田地质特征和开发难点。
2.采用多种教学手段。
除了传统的黑板、课件等教学手段,我们还采用了实验室实习、野外实习等多种教学手段。
通过实际操作,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各种实际技能,并且在实践中不断迭代和完善知识,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3.拓宽教学资源渠道。
我们积极开展产学研合作,建立起与油气企业、科研机构的联系,通过座谈会、实地考察、知名专家授课等形式,让学生接触到最新的技术动态,并且有机会参与到相应的科研项目中,进一步提升了学生的专业能力和实践经验。
“油气田开发地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油气田开发地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索随着石油和天然气资源的需求不断增长,油气田开发地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成为当前高校教育的重要议题。
本文将针对这一问题展开讨论,探索油气田开发地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相关内容。
一、课程背景分析油气田开发地质基础课程是石油工程、地质学等相关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其主要内容包括沉积地质学、构造地质学、地层学等方面的知识。
这门课程是培养学生对油气资源勘探及开发能力的重要基础,因此对于学生的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有着重要的影响。
传统的油气田开发地质基础课程存在着一些问题。
课程内容相对滞后,无法跟上行业的发展和变化。
课程教学方法单一,缺乏实践性教学环节,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践动力。
教材较为陈旧,无法很好地满足当前行业的需求。
油气田开发地质基础课程亟待进行教学改革,以适应行业的发展和学生的学习需求。
二、教学改革的方向探索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我们需要从课程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材选用等方面进行改革探索。
1. 课程内容更新需要对课程内容进行更新,引入最新的油气田勘探开发技术和理论知识,使其与行业发展及国际水平同步。
还需要兼顾基础理论和实践应用,提高课程的适用性和实用性。
2. 教学方法改进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方法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因此需要引入更多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如实验课、实地考察、案例分析等,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还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在线教育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增加课程的趣味性和互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教材选用优化传统的教材可能无法完全满足当前课程的需求,因此需要结合最新的科研成果和业界实践,更新教材内容,选用最符合行业标准和学生实际需求的教材。
三、教学改革的实施步骤为了将上述教学改革措施落实到实际教学中,可以采取以下实施步骤:1. 教师培训教师是教学改革的重要推动力量,需要对教师进行相关的培训和引进,使其具备更新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的能力。
2. 教材建设学校可以成立教材建设小组,由相关专家和教师共同参与,编写和更新符合最新行业需求的教材,并将其作为课程的主要教材选用。
油气田开发地质学精品课程
油气田开发地质学精品课程油气田开发地质学是石油工程中的重要学科,涉及到油气田的勘探、开发和生产等方面。
下面是一个精品课程的大纲,供参考:课程名称:油气田开发地质学课程目标:1. 理解油气田开发地质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 掌握油气田勘探和开发的基本流程;3. 熟悉油气田储层特征、地质模型和储量评估方法;4. 学习油气田开发中的地质问题及其解决方法;5. 培养油气田开发地质学的综合应用能力。
课程内容:1. 油气田开发地质学导论- 油气田开发地质学的定义和作用- 油气田开发地质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2. 油气田勘探- 油气田勘探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勘探区划和勘探目标选择- 勘探测井解释和勘探评价方法3. 油气田开发- 油气田开发的基本流程和步骤- 油气田开发计划和开发方式选择- 油气田开发的经济评价方法4. 油气田储层特征和地质模型- 油气田储层类型和特征- 储层地质模型的建立方法- 地质模型在油气田开发中的应用5. 油气田储量评估- 油气田储量评估的基本原理- 储量评估方法和技术- 储量评估结果的解读和应用6. 油气田开发中的地质问题- 油气田地质风险评估和预测- 油气田地质问题的识别和解决方法- 油气田地质问题的案例分析7. 油气田开发地质学的综合应用- 油气田开发地质学与油气工程的关系- 油气田开发地质学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案例教学方法:1. 理论讲授:通过课堂讲授,介绍油气田开发地质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2. 实践操作:组织实地考察、实验和模拟实训,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3. 课堂讨论:引导学生进行案例分析和问题讨论,提高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科研项目:组织学生进行科研项目,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评价方式:1. 课堂表现:包括出勤情况、听课积极性、课堂讨论参与度等。
2. 作业和实验报告:根据课程要求完成作业和实验,并撰写报告。
3. 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考察学生对课程知识的掌握程度。
“油气田开发地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油气田开发地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索随着我国油气资源的逐渐枯竭,开发新的油气田成为保障石油供应的重要途径。
油气田的开发并不是一项简单的任务,需要对地质基础有深入的理解和掌握。
针对“油气田开发地质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成为当务之急。
当前,我国大部分高校的“油气田开发地质基础”课程教学都是传统的理论教学模式,教师主要通过课堂上的讲解和演示来传授知识。
这种教学模式虽然能够让学生对地质基础有一定的了解,但缺乏实践操作和真实案例的引入,无法真正让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在教学改革中,可以考虑采用“理论+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在理论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与学生的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地质基础的相关知识。
引入案例教学,让学生通过分析真实的油气田开发案例,了解实际的工程问题和解决方案。
在实践操作中,可以开设油气田地质勘探实习课程,让学生亲自参与到实地勘探工作中。
通过实践操作,学生可以了解地质勘探的基本方法和技术,同时培养实际操作的能力和实践经验。
还可以组织学生参观油气田开采现场,了解真实的开采过程和设备,进一步巩固理论知识。
在教学资源方面,可以建立一个油气田开发地质基础教学实验室。
该实验室可以配备各种地质勘探和开发设备,供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和实践训练。
可以建立一个油气田开发地质基础教学网站或平台,提供在线学习资源和学习工具,方便学生进行课后巩固和自主学习。
教师的教学方法也需要进行改革。
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仅仅是灌输理论知识。
可以通过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活动,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针对“油气田开发地质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应该从教学模式、实践操作、教学资源和教师方法等方面进行探索和改革。
通过以上的改革措施,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际操作能力,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专业人才,为我国油气田的开发提供有力的支持。
案例研讨式教学在实训教学环节的探索及实践———以“油矿地质学”课程为例
案例研讨式教学在实训教学环节的探索及实践李庆,吴胜和,岳大力,刘钰铭(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地球科学学院,北京102249)[摘要]以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油矿地质学”课程为例,探索了案例研讨式教学模式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情况。
认为案例研讨式教学的内涵包括:从“生产”中来,到“生产”中去;启发式教学引导+互动式教学过程;引入研究前沿,拓展教学内容的广度及深度;挖掘课程蕴含的课程思政元素,实现“课程”和“思政”有机结合。
案例研讨式教学模式主要分为:相关理论知识的学习;实际生产案例的选择;学生自主分析解决问题;分小组讨论交流;汇报及研讨;总结提升。
案例研讨式教学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解决复杂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案例分析;研讨式教学;油矿地质学;教学方法改革[基金项目]2019年度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本科教学工程教改项目“‘油矿地质学’‘金课’建设”;2018年度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本科教学工程教改项目“‘油矿地质学’实训环节研讨式教学改革”[作者简介]李庆(1985—),男,山东枣庄人,博士,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地球科学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油气藏开发地质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21)13-0083-04[收稿日期]2021-02-01一、“油矿地质学”课程特点2019年10月,教育部《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中要求:“全面开展一流本科课程建设,树立课程建设新理念,推进课程改革创新,实施科学课程评价,严格课程管理。
”要开展一流本科课程建设,课程需坚持知识、能力、素质有机融合,课程内容要强调广度和深度,突破习惯性认知模式,教学过程中要锻炼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和高级思维,培养学生深度分析、大胆质疑、勇于创新的精神和能力。
案例研讨式教学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解决复杂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1]。
油气田地下地质学课程总结
《油气田地下地质学》课程总结第一章钻井地质一、主要概念1、参数井:地层探井、区域探井-指在区域勘探阶段部署的,主要了解各一级构造单元的地层层序、厚度、岩性、石油地质特征(生、储、盖及其组合,获取烃源岩地球化学指标),为物探解释提供参数而钻的探井。
2、预探井:指在圈闭预探阶段,在地震详查的基础上,以局部构造(圈闭)或构造带等为对象,以发现油气藏、取得储集层物性资料、计算控制储量和预测储量为目的而钻的探井。
3、评价井:指在地震精查或三维地震的基础上,在已获工业性油气流的圈闭上,为详细查明油气特征,评价油气田的规模、产能、经济价值,计算探明储量等而钻的探井。
4、开发井:指根据编制的该油气田开发方案,为落实探明储量、完成产能建设任务,按开发井网所钻的井。
5、调整井:指油气田全面投入开发若干年后,根据开发动态及油气藏数值模拟资料,为提高储量动用程度及采收率,需要分期钻一批调整井;根据油气田调整开发方案加以实施。
6、钻时:每钻进一定厚度岩层所需要的时间,单位min/m。
7、定向井: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要求,有控制地使井身沿着设计的方向和路线钻达预定的目的层段和井下目标(靶位)的井。
8、岩心收获率:岩心长度占取心进尺的百分比。
9、岩屑迟到时间:岩屑从井底返回井口的时间。
10、泥浆录井:根据钻井液性能的变化及槽面显示推断井下是否钻遇油气水层和特殊岩性的方法。
二、问答题1、简述定向井的主要用途,图示说明井身剖面基本类型。
纠正已钻斜的井眼成一个垂直的井身,对落鱼等井下障碍物进行侧钻,在不可能或不适宜安装钻机的地面位置的下边钻油井,为扑灭大火、压住井喷等而设计的井—抢险井或救险井,在一个井场、钻井平台或人工岛上,钻几口、几十口井、丛式井—海上油田、地面受限制的沙漠、沼泽等地,最大井斜角接近或达到90°,且有水平延伸的井--水平井。
I 型井身剖面;Ⅱ型井身剖面(S形曲线井身剖面);Ⅲ型井身剖面(见图)2、简述影响钻时的主要因素及钻时录井的主要用途。
“油气田开发地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油气田开发地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索“油气田开发地质基础”课程是石油及相关学科研究领域的重要基础课程,主要是介绍油气地质学、钻探工程学、地质工程学等方面的理论与实践知识。
随着石油工业的快速发展,传统的课程教学模式已经无法适应时代需求,需要进一步改革。
该课程教学改革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索:1.强化实践教学环节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过于单一,无法真正把理论联系实际。
因此,应该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引导学生参加探矿、勘探、采样等实际操作,让学生真正了解地质实际工作中的操作和流程。
同时,应该采用新型设备和技术,如虚拟实验平台、综合实训设备等,提供丰富多样的实践机会,让学生在系统化的实验环境下进行学习,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认识。
2.优化教学内容由于油气田开发地质基础面广量多,难度大,学习内容涉及多个学科领域,教学内容需要尽量精简,重点突出且重视实用性,考虑到学生的实际需求。
应该将课程内容分门别类,分专题进行深入讲解,鼓励学生在课程讲解的背景下进行自主问答和探究。
3.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流行的一句话:“学无止境,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由此可见,学生对学科的兴趣很大程度上会促进他们的学习。
因此,课程教学中应该通过精彩的案例、生动的实验,让学生感受到科学的神奇和魅力,增强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学习兴趣。
4.加强教师培训教师是课程教学的核心,教学改革要求教师不仅领悟到新的课程理论,掌握现代教学法和新技术,还要具备较广的学科背景和教学经验,能够适应和引导学生适应快速发展的油气工业和地质学科发展。
因此,应该加强教师培训,增强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学手段和学科背景,提高教学水平。
总之,油气田开发地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实施需要全校师生齐心协力,推动课程教学向现代化、规范化发展。
教学改革需要实践不断尝试,不断总结,不断改进,可供未来的课程发展和教学改进之借鉴。
《油气田地下地质学》课程教学改革实践研究
程特 点 和学 生成 长需 要 。为此 ,笔 者 以长 江大 学新 的一 轮教 学培 养计 划和 教学 大纲 制定 为契机 ,对 《 油
气 田地下 地 质学 》 的教学 内容 、教 学方 法 和课程 考 核方式 等 方面 提 出 了一 系列 的改革 建议 。
1 课 程 教 学 现 状 及 存 在 的 问题
‘7 1。
[ 引 著 格 式 ] 尹 太 举 ,罗 瑜 洁 . 《 油 气 田 地 下 地 质 学》 课 程 教 学 改 革 实践 研 究 [ J ]. 长 江大学学报 ( 自 科版 ) ,2 0 1 5 ,1 2( 2 8 ) :7 1  ̄7 4
油 气 田地 下 地 质 学 课 程 教 学 改 革 实 践 研 究
而其 课程 计 划 中设 定 其油 田实践 为 3 周。
[ 收稿日期]2 0 1 5— 0 6 —2 8 [ 基金项目]湖北省高等学校省级教学研究项 目 ( 2 0 J 1 2 3 6 ) ;长江大学 《 油气田地下地质学》精品课程建设项目。 [ 作者简介]尹太举 ( 1 9 7 1一 ) ,男 ,博 士 ,教 授 ,博 士 生 导 师 ,现 主 要 从 事 石 油 地 质 学 和 油 气 田 开 发 地 质 学 方 面 的 教 学 与 研 究 工 作
用性 强 的特点 ] ,不仅 将 理论 教学 和油 气 田生产 实 际紧密 结合 在一 起 ,而且 能在 实 例 中训 练学 生 的创 新性 思维 、实践 能力 和对 知识 综合 应用 的能力 ,是 培养其 创 新能 力最 重要 的课 程 。然而 ,近年 来 的教学 实践 表 明 ,《 油气 田地下地 质 学 》课 程 目前 的教 学 总体 安排 已与 教学 目标 具有 一 定 的偏 差 ,不 太 适 应课
“油气田开发地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油气田开发地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索油气田开发地质基础是石油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主要介绍油气田的地质基础知识,为学生提供开发油气田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随着油气田开发技术和理论的不断迭代更新,课程教学也需要不断改革探索,以适应行业的需求和学生的发展。
在课程设置方面,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传统的课程教学主要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但现实工作中更加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
课程设置应当融入实际油气田开发案例,让学生通过实践来巩固和应用所学知识。
可以通过教学案例分析、实地考察、模拟实验等方式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在教学方法方面,应当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将学生置于被动接受知识的位置,而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学生拥有了更多获取知识的途径和工具。
教师应当采用多媒体、网络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展小组讨论、互动交流等形式,使学生能够主动思考和探索,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在评价方式方面,应当注重学生的综合能力。
传统的考试评价主要以笔试为主,对学生的记忆和理解能力进行测评。
油气田开发工作需要学生具备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需要在评价方式上进行改变。
可以采用实践报告、个人或团队项目、综合答辩等方式来评价学生的综合能力,从而更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能力水平。
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应加强教师的实践经验培养。
教师是课程教学的主导者和推动者,他们的实践经验对课程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作用。
学校应该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和资格认证,提升他们的实践能力和专业水平。
可以邀请行业专家来校内进行讲座和实践指导,增加教师的实践经验,从而提高他们的教学质量。
油气田开发地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主要方向包括课程设置、教学方法、评价方式和师资队伍建设。
通过改革探索,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评价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教师的实践经验,从而更好地适应石油行业的需求和学生的发展。
“油气田开发地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油气田开发地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作者:王建国来源:《教育教学论坛》 2019年第5期摘要:经过多年积累,大学物理的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当今社会和科技的发展,对大学物理的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
本文介绍了新的社会环境下,结合我院办学特色进一步深化大学物理教学改革,在内容、形式等方面做的几点尝试。
关键词:大学物理;物理实验;教学改革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9)05-0067-02我国油气资源的供应已成为制约国家经济持续发展的“瓶颈”。
国内油气储层地质类型丰富多样,在产的油气田涵盖全部开发阶段,这些油气田的开发需要大量的既懂油气地质又懂石油工程的复合型专业技术人才[1-2]。
因此,油气田开发地质基础这门课程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一、“油气田开发地质基础”教学现状“油气田开发地质基础”教学团队的教师经过多年的积累与探索,已经形成了较为成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但从近几年的教学效果以及学生反馈信息来看,“油气田开发地质基础”课程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等方面还存在有待进一步改进的地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内容偏于勘探,石油工程特色不足。
目前的“油气田开发地质基础”的内容中,半数以上的学时用来较为详细地讲解石油地质的“生、储、盖、圈、运、保”等全部内容。
但生油层、油气运移聚集和保存部分的内容,与后期的油气钻井和开发过程关系不大。
2.实习与实践偏少。
石油工程专业的学生只在大一学习完普通地质学之后有个地质实习,该实习不能满足油气田开发地质基础的需要,因此,有必要改变实习实践环节的教学方式,增加学生野外地质实习的机会,对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培养创新型人才非常有意义。
3.考评体系有待完善。
目前学校“油气田开发地质基础”在学生成绩评价体系方面,期末笔试成绩占80%—90%,比例过高,导致部分学生平时不努力学习,通过几天的考前突击也能得高分。
二、“油气田开发地质基础”教学改革的策略结合“油气田开发地质基础”的课程特点及其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上述问题,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科研经验,针对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石油工程专业学生的就业要求和职业发展特点,积极思考和探索,对该课程的教学提出如下改革建议。
“油气田开发地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油气田开发地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索随着国内外油气资源的日益稀缺,油气田开发的地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已成为当前教育领域的一个热点。
为了更好地适应我国石油与天然气工业的发展需求,大力推进高等教育改革,教育部已经提出了加强课程教学改革的指导意见,要求高校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提高专业课程的实用性和针对性。
油气田开发地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显得尤为迫切。
一、现状分析1. 传统教学模式的缺陷目前,我国高校油气田开发地质基础课程教学多采用传统讲授模式,以老师为中心,学生被动接受知识。
这种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主动学习和能动性,学生缺乏实际操作机会,对专业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较差。
而且,由于油气田开发地质基础课程的知识点较多、难度大,学生们普遍感到枯燥和抽象,影响了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和学习积极性。
2. 课程内容缺乏实践性传统的油气田开发地质基础课程教学内容主要集中在理论知识的讲解上,缺乏实际案例分析和工程项目实践环节。
学生在课堂上难以将所学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缺乏对实际工作的认知和理解,对未来工作岗位的要求也缺乏准备。
3. 教学资源不足目前,我国高校在油气田开发地质基础课程的教学资源方面存在一定的不足。
教学资料不够丰富,教学设备不够完备,校内外实践基地不够多,这些都影响了学生的专业学习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1. 以学生为主体,打破传统教学模式在油气田开发地质基础课程的教学中,应该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调整教学思路和手段,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动手能力。
教师应该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引导者,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实践,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油气田开发地质基础课程教学应该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引入真实工程案例和数据,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理论知识的应用和实际工作的要求。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验和课外实习,培养他们的观察和分析能力,提高实际操作技能和应变能力。
地下地质学研究生课程网站建设及思考
[收稿时间]2018-08-22[基金项目]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研究生全英文国际化课程建设项目资助。
[作者简介]朱芳冰(1966-),女,安徽霍邱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油气成藏机理。
2019年4月April ,2019University Education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课程网站的建设成为高等教育信息化的重要内容。
与传统的教学比较,课程网站具有开放性、交互性和扩展性等特点,针对油气地质和石油工程专业课程特点和教学需要,进行油气田地下地质学课程网站建设,提出课程网站建设的系统架构及各功能模块,并对进一步课程网站优化进行思考,以期实现教学资源和教学成果共享,发挥课程网站的辐射作用,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课程自身建设,进一步提升教学理念、丰富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活动、提高教学质量和拓展教学时空。
[关键词]课程网站;资源共享;地下地质学[中图分类号]G642.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437(2019)04-0184-03随着教育信息化进程的加快,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在高校教育教学过程中被广泛应用,并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课程教学网站是专业课程建设和评价的窗口,是课程网络化学习的平台,是教师与学生互动交流的媒介。
油气田地下地质学是石油地质和石油工程学科的一门专业技术课程,其研究对象是深埋在地下的油气藏,具有研究范围广、实践性强、发展速度快等特点,是研究油气田评价与开发地质问题的基础应用学科。
地下地质学理论与实践并重,培养学生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和过硬的专业技能。
课程教学旨在引导学生利用地质录井、地层测试和地球物理测井资料,进行渗透层的划分和油气水层综合评价,通过钻井地质剖面的划分对比和地下构造研究,编制和分析油气田地下地质的基础图件,研究地下地质结构,进而提高学生深入剖析油藏的能力。
地下油气藏具有不可视性,部分教学内容理论知识较为抽象,这对学生理解和掌握来说有一定的难度。
研究生《油气成藏动力学》课程建设
研究生《油气成藏动力学》课程建设
叶加仁;何生;陈红汉;张树林
【期刊名称】《广东化工》
【年(卷),期】2018(45)20
【摘要】《油气成藏动力学》课程是矿产普查与勘探专业学术型与地质工程领域专业学位型硕士研究生的学位课和核心课程.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于2005年在国内外率先开设《油气成藏动力学》研究生课程,通过科学界定学科内涵、优化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式、完善考核体系,课程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今后仍需在分类细化课程内容、强化与其他课程衔接及融合、大力推进教材建设等方面继续努力.【总页数】2页(P167-168)
【作者】叶加仁;何生;陈红汉;张树林
【作者单位】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资源学院,湖北武汉430074;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资源学院,湖北武汉430074;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资源学院,湖北武汉430074;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资源学院,湖北武汉43007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42.3
【相关文献】
1.油气成藏动力学及油气运移模型 [J], 龚再升;杨甲明
2.留学研究生油气田地下地质学全英语教学课程建设探索 [J], 朱芳冰;潘琳;蔡忠贤;周红
3.指导油气勘探的新思路——从含油气系统到油气成藏动力学 [J], 姜建群;廖成君;张福功
4.辽河盆地海月油田潜山油气藏及其成藏动力学特征 [J], 王乔;韩亚杰;刘颖
5.盆地油气成藏动力学初探——21世纪油气地质勘探新理论探索 [J], 张厚福;方朝亮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石油作为一种液体矿床,因其多样化的用途,受到了人们广泛的关注,成为了各国经济发展的重要能源基础。
随着我国大部分油田进入开发中后期,油田开发的动态地质分析及剩余油分布规律成为目前油田开发研究的重点与关键。
“油气田地下地质学”课程正是为解决油气田开发地质中的这些问题而设置的。
“油气田地下地质学”课程为资源勘查工程、勘查技术工程及地质学等相关专业核心课程。
随着石油勘探与开发的不断深入,对理论、技术及方法的要求越来越高,“油气田地下地质学”课程本身知识体系结构也在发生着变化[1-6]。
同时,新时代的地质相关专业的大学生的知识体系与结构也在发生深刻的变化。
如何让当代大学生更加乐于学习及牢固掌握这门专业核心课程,是新时期教师要思考的重要问题。
本文拟以长江大学石油软件工程实验班为教学研究对象,从课程的基本情况分析、学生课堂及考试情况分析及教学思考等方面,探讨新时期如何让学生牢固地掌握这门课程。
油气田地下地质学课程教与学的探讨印森林1陈恭洋1胡张明2郑丽君2刘岩1程乐利1田永晶11.长江大学,湖北荆州 4340232. 中国石油西部钻探工程公司,新疆克拉玛依 834000[摘要] 针对“油气田地下地质学”课程具有极强实践性的特点,结合长江大学石油软件工程班学生上课和课程考试情况,分析了油气田地下地质学课程的教与学的特点。
通过“油气田地下地质学”课程显示出的独特性,包括对地下储层不确定性、模式多样性与特殊区域的差异性分析,提出了教学过程中及课外,应该时刻注意师生的互动,还要通过多类地下资料实例展示、现代沉积与野外露头直接观察讲解,激发学生的兴趣与积极性,以提高油气田地下地质学课程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 教与学;油气田地下地质学;不确定性[DOI] 10.13453/ki.jpe.2015.05.023一、课程基本情况分析1. 课程的发展沿革“油气田地下地质学”课程的出现以前苏联M.Φ.密尔钦克于1946年出版的《油矿地质学》和美国的L.W.LeRoy于1949年出版的《地下地质学》(Subsurface Geology)为标志。
1975年前苏联M.И.马克西莫夫编写了《油气田开发地质基础》,美国吐尔萨大学的P.A.迪基于1979年正式出版了《石油开发地质学》,标志着地质学趋于成熟[7]。
前苏联专家П.П.札巴林斯基首次将“油气田地下地质学”引入到我国的石油地质专业的研究生教育中。
1977年~1979年,现西南石油大学、中国石油大学、东北石油大学、长江大学等高校教师编写了石油高校通用的《油矿地质学》试用教材。
1987年,由陈碧玉主编的《油矿地质学》在石油工业出版社正式出版。
1999年,夏位荣主编《油气田开发地质学》问世。
在经历了6届本科教学实践后,2007年,长江大学陈恭洋主编出版了《油气田地下地质学》。
同年,《油矿地质学》(第二版出版),2005年,吴元燕、吴胜和、蔡正旗主编出版了《油矿地质学》(第三版)。
2. 课程知识结构分析“油气田地下地质学”的课程知识结构体系非常严密,具有较强的逻辑性。
整个课程包括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为钻采资料的录取,第二部分为静态地质研究,第三部分为剩余油与动态地质研究。
其一,钻采资料的录取包括:钻井地质设计、地层测试方面内容,主要是油气田资料录取方面。
其二,静态地质研究包括:储层的格架(地层与构造)、油气储层、油气藏流体与油气层、油气温压、油气储量计算。
其三,动态地质研究包括:油气藏开发地质主控因素分析、注水开发动态地质分析。
3. 课程难点分析课程的主要难点在于学生难于从三维空间理解地下油藏外形及内部结构。
针对这一难点,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多媒体的动画演示和大量的现代沉积、野外露头和油田密井网油藏实例,帮助学生建立起地下油藏地质体(地层、构造、流体等)的空间概念和分布模式,奠定扎实的理论基础。
另一方面,学生难于掌握应用钻井、地震等资料(这些资料在实际工作应用中总是不完备。
如,井间距离较大)研究和预测地下油藏地质体的方法。
针对这一难点,采取两种方法解决:一是通过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采用案例分析的方法剖析地下地质体预测的思路与方法。
二是通过实践环节(课内专项操作训练、课程综合训练等)的研讨式教学,针对油田实际资料进行分析、解释和空间预测研究,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空间思维能力。
二、学生课堂及考试情况分析1. 学生基本情况及课堂情况分析根据教学大纲,该专业学生主要学习计算机软件工程的基础理论知识、石油勘探开发的基础知识,接受从事石油勘探开发领域计算机应用的专门训练,具有研究和开发计算机软件系统的能力,特别是应该具有开发石油勘探开发方面计算机软件系统的专门能力。
本专业偏重于石油勘探开发软件开发、应用领域,因此,在学习油气田地下地质学课程之前,学习了相关计算机课程。
包括:计算机基础、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算法与数据结构、计算机硬件技术基础等。
同时,学习了石油地质相关的基础课程,包括:地质学基础、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沉积岩与沉积相等相关课程。
课堂上,大部分学生能够认真思考,与教师保持较好的时间和知识的同步性。
整个课程64学时,课程章节大约有20节课开头会有5分钟的课程内容回顾环节,以此帮助学生迅速进入状态,同时检验上次课程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通过提问发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课后复习及课前预习三个环节的把握并不如人意,课后复习成了大学生目前存在的一个普遍问题,所以提问涉及的知识点的回答效果整体一般。
2. 期末考试成绩分析通过学期末的期末考试,进一步了解学生课程学习情况。
考试采取百分制,闭卷。
其中,钻井地质10/22(学时/考分),地层测试4/0,油层对比6/5,油气田地下构造6/5,油气储层8/33,油气藏流体与油气层6/22,地层压力与油藏驱动类型6/0,油气储量计算6/8,油气藏开发的地质主控因素4/5,注水开发动态地质分析8/0。
通过考试成绩发现,33名学生成绩在以70分~79分区间对称分布(见表1),侧面反映虽然时代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学生成绩的样本分布特征依然未变。
表1油气田地下地质学课程考试成绩分布表三、教与学的思考教师授课与学生学习是一对不能隔离的整体,教学思考是教师对自己教学方式、方法、内容的重要检查手段。
对于地质类的课程来说,特别是油气田地下地质学课程除了具有一般课程的普适性,还有其特殊性。
1. 油气田地下地质类教学的特殊性分析(1)地下储层表征中的不确定性思维。
地下储层表征的终极原则就是尽量降低不确定性,即使不确定性最小化,并对不确定性进行评价。
不确定性有不同的特点和变化规律,需要分别应用不同的方法加以研究。
因此,正确认识不确定性的生成机理,对于储层预测具有很大的意义(吴胜和,2012)。
油气田地下地质学授课内容中,重要的一项内容就是资料的录取,而无论如何努力(即使到了油田开发中后期密井网),所获取的资料相对于研究区范围来说依然十分渺小。
因此如何用较少的资料进行井间的不确定预测,就成了课程重要内容。
应在课堂中,使学生学会如何利用已有的资料最大程度的减小不确定,尽量逼近地下地质的真实[1]。
(2)模式多样性与特殊区域的差异性的辩证思维。
在地下地质研究中,经常要用到各种模式。
如,沉积模式。
在学者们的努力下,多年来已建立了多种经典沉积相模式。
这些模式对于认识不同沉积体的沉积过程、沉积微相、沉积特点等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可是在研究中发现,模式具有普适性,对特定区域却不一定适用,模式拟合具有较大难度,常常具有非常大的出入,这就要求学生在课堂中,学会正确的对待已有的模式与研究区地质差异性。
通过对已有的研究对象的深入分析来进一步认识并扩展这种经典模式,加深对地下地质的认识。
(3)发散求索与聚焦论证的地质科学思维培养。
由于地下地质体“看不见也摸不着”以及“时过境迁”的特点,人们难于一步得出最终认识。
在研究过程中,可从已有的数据和资料中,得出多个可能性的认识,或者从繁杂的数据和资料中,归纳出初步的认识,这就是论点预设。
当获得这样一个或多个初步地质认识时,要尽量收集有效的证据来进行论证。
地下地质研究最大的难点是“信息不完备”。
因此,在研究过程中,应尽量从多学科资料中寻找更多的证据,即“发散求索”。
论证过程就是逻辑分析的过程。
逻辑是将预设和证据结合在一起,运用有效的推理得出结论,即“聚焦论证”。
而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往往会对论据不重视,甚至不会主动去找证据。
这正是地下地质学中需要培养的学生的一种核心思维方式[1]。
2. 教与学的互动思考通过上述分析,发现油气田地下地质的特殊性要求,在课程学习过程中,需要教师经常深入的思考和总结,以启发学生更好的理解与掌握核心知识点。
(1)多类地下资料不确定性分析。
在资料相同的条件下,不同的地质人员会得出不同的答案,如何判断及深入的分析不同的答案与地下真实的差异性,换言之,哪一种类型更加符合地下的真实?需要教师在课堂与学生一起分析,在提高学生兴趣的同时,拓展他们的地质不确定思维能力。
例如,在相同的地质条件下出现多种不同的沉积微相图,多种可能性哪几种比较合理呢?在已知物源方向、单井相解释的结果条件下,对于已有的6种情况沉积微相图(见图1)来说,整体上满足了已知条件,这就要求对具体的工区,需要有进一步的限制条件。
如,河道的大体宽度等参数,这样对已有的6张相图深入分析,就会甄别出最符合条件的微相图。
(2)现代沉积与野外露头观察与解释。
地下地质看不见,摸不着,应该说,在可以预测的未来,很难完整看到地下几千米地质体三维全景全貌,揭示了地下地质具有不可知的特点,需要通过现在的情况来解释已经“时过境迁”的过去。
而现代沉积与露头具有直观性,可以方便的了解沉积过程,直观认识地下的地质情况。
当然,现代沉积有其局限性,现代沉积与地下沉积的区别在于其没有经历过成岩作用,这就导致其储层质量有较大的差异性。
另一方面,露头往往出露局限,相对于地下来说其规模相对较小,且岩层出露的倾向、走向等容易判断失误,这就可能得出错误的解释结论。
这就需要在课堂中与学生互动,发挥学生主观思考能动性,避免因对资料认识的片面性得出错误的结论。
(3)实践与理论结合课下互动。
“油气田地下地质学”课程是一门方法学,在掌握基础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地球科学概论、沉积岩石学、构造地质学、古生物地史学、岩石学、测井地质学、地震勘探原理),重点要学会掌握地下地质的理论和方法。
课程的实践包括:井轨迹平面图编制、油层对比、油层构造图编制、沉积微相图编制等,这些内容是对课堂知识的延伸和进一步深入的理解。
实践过程中,引导学生熟悉地下地质的编图、绘图标准。
对于学生来说,“油气田地下地质学”课程的学习具有很大的挑战。
由于地下地质体“看不见,摸不着”,需要学生具有三维空间的想象能力,同时掌握地质研究的层次结构性及不确定性,从宏观到微观的研究思路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