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史学百年历程与走向

合集下载

中国经济史学的演进与走向

中国经济史学的演进与走向

中国经济史学的演进与走向经济史学作为一门学科,是近代以来知识专门化、学术系统化的分科产物。

但在此之前,它已孕育了很长时间。

一个千年文明古国维系其庞大而亘远的社会经济运行,创造出远早于西方且长期领先世界的物质文明,离开“经济”不可想象,更非以儒家“讳言财利”之说就能一言以蔽之。

把握中国经济史学的演进与走向,需要深入了解其源流、功能与价值。

中国经济史学是中国经济学的“根”可以认为,中国经济史学具有传统和现代两种形态。

前者不具有现代分科或研究范式,但与庞大国家的经济发展伴随始终,经历了漫长的演进过程。

自“二十四史”之首《史记》中的《货殖列传》到历代《食货志》,再到卷帙浩繁的“政书”“经世文编”等中的经济类文献,采用较为定型的编撰体例和大抵衔接的记述方式,汇聚而成传统经济史学的千载流脉。

之后伴随西学东渐和中国现代化进程,其逐步转型成为现代中国经济史学,其典型标志就是现代学科的形成。

20世纪以来逐渐形成的中国经济史学现代学科,经过百年发展,取得了相当大的学术突破。

国内研究队伍不断充实,分门别类的科研成果不断丰富,研究的深度、广度不断拓展。

国外学者对中国经济史学的研究也经历了不断发展的若干阶段,积累了丰富的研究成果。

近30多年来,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使中国经济发展的机制、动力、理论、道路、模式及其历史演进等愈发成为国际学界的研究热点。

同时,中国经济学发展及其为获取世界学术话语权的努力,也迫切需要得到经济史学的有力支撑。

这些都成为中国经济史学创新发展的重要契机。

但也应看到,与日新月异的经济学其他学科相比,经济史学还相对“冷门”。

究其原因,除了经济史学研究有其特殊难度,更主要的是因为其学理价值和特有功能还没有被充分认识,以致出现经济学的“贫史症”。

譬如,熊彼特的创新理论众所周知,而其反复强调经济史学重要性的告诫却往往被忽视——“经济学的内容,实质上是历史长河中的一个独特的过程。

如果一个人不掌握历史事实,不具备适当的历史感或所谓历史经验,他就不可能指望理解任何时代(包括当前)的经济现象。

2024版中国经济史学PPT课件

2024版中国经济史学PPT课件

随着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古代 中国出现了定期集市、草市等商 业场所。
古代中国通过陆路和海路与周边 国家进行贸易往来,如丝绸之路、 海上丝绸之路等。
04
中国近现代经济变革
Chapter
晚清时期经济变革
洋务运动
引进西方科学技术,创办近代军事和民用工业,推动了中国近代 化的进程。
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
在洋务运动的刺激和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下,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开 始兴起,出现了一批近代民族工商业。
手工业技术
古代中国手工业技术发达,如丝织、陶瓷、冶金 等,代表了当时世界先进水平。
商业时代
古代中国使用金属货币,并出现 了纸币等金融工具,促进了商业 流通。
政府实行重农抑商政策,限制商 业发展,但同时也采取了一些促 进商业发展的措施,如放宽市场 准入、减轻商税等。
古代市场 货币与金融 商路与贸易 商业政策
比较研究法
通过对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域、不同国家的经济制度、经济政策、经济发展水平的比 较,揭示中国经济史的独特性和普遍性。
研究意义探讨
揭示经济发展规律
通过对中国经济史的研究,可以揭 示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和趋势,为 当前和未来的经济发展提供历史借 鉴和启示。
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
中国经济史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 部分,通过对经济史的研究和传承, 可以弘扬中华文化,增强民族认同 感和文化自信心。
中国经济史学PPT课件
目录
• 引言 • 中国古代经济制度 • 中国古代经济发展历程 • 中国近现代经济变革 • 中国当代经济发展现状与趋势 • 中国经济史学研究方法与意义
01
引言
Chapter
目的和背景
研究中国经济史的重要性
01

建国以来经济发展历程

建国以来经济发展历程

建国以来经济发展历程建国以来的经济发展历程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经济经历了一个令人瞩目的发展历程。

这个历程可以分为多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特定的经济政策和发展重点。

第一阶段:建国初期(1949-1978年)建国初期的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主要任务是实现国民经济的恢复和重建。

在这个阶段,中国实行了以农业为基础、以重工业为主导的发展战略。

农村土地改革和农业合作化运动的推进,为农村经济的稳定发展打下了基础。

同时,国家大力发展重工业,建设了一系列重要的基础设施,如钢铁厂、电厂和铁路等。

这些举措为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奠定了基础。

第二阶段:改革开放(1978-1992年)改革开放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转折点。

1978年,中国领导人决定放开经济,鼓励私营经济的发展。

这一政策的实施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

在这个阶段,中国实行了一系列经济改革措施,包括农村家庭承包制度、城市企业改革和对外开放政策等。

这些改革使得中国经济逐渐从以计划经济为主导转变为市场经济,吸引了大量的外商投资和技术进步。

中国的出口贸易大幅增长,经济增速也有了显著提高。

第三阶段:加入世界贸易组织(1992-2001年)1992年,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这标志着中国经济融入全球经济体系。

加入WTO后,中国进一步放开了市场,推动了市场化改革的进程。

中国的制造业迅速发展,成为世界工厂。

同时,中国也积极推动国内市场的开放,吸引了更多的外国投资。

这一阶段,中国经济保持了高速增长,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也日益增加。

第四阶段:科技创新与可持续发展(2001年至今)进入21世纪,中国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中国政府提出了科技创新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推动相关领域的发展。

中国加大了对教育、科研和技术创新的投入,培育了一大批科技企业和创新型企业。

同时,中国也致力于推动绿色经济和环境保护,加大对可再生能源和清洁技术的研发和应用。

近现代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

近现代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

近现代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2023-10-26CATALOGUE目录•近现代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概述•近现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历程•近现代中国工业经济的发展历程•近现代中国服务业经济的发展历程•近现代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与挑战•近现代中国经济发展的经验与启示01近现代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概述1 2 3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和特权,对中国进行经济掠夺和商品输出,影响了中国经济的自主发展。

列强入侵与经济侵略19世纪60年代,清朝政府开展洋务运动,推动近代工业和交通运输业的发展,民间也开始兴办民族企业。

洋务运动与民族工业的兴起列强对华贸易导致传统农村经济开始解体,沿海地区开始出现机器工业和近代农业。

农村经济的变动03交通和通讯业的发展铁路、公路、水运等交通网络逐渐完善,电信业也开始发展。

01民族工业的繁荣民国时期,政府实行了一系列鼓励工业发展的政策,民族工业得到快速发展。

02金融业的崛起上海等大城市开始出现现代化的金融业,银行、证券交易所等金融机构开始兴起。

改革开放后的经济腾飞1978年,中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政策,经济开始快速发展。

经济结构调整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产业结构开始调整,服务业和高科技产业逐渐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

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新中国成立后,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对全国经济进行统一管理。

新中国成立后的经济发展02近现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历程传统农业的延续晚清时期,中国仍然以传统农业为主导,农业生产方式落后,生产效率低下。

土地制度的变革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和封建制度的瓦解,土地制度开始发生变革,一些开明地主开始尝试引进西方农业技术和设备。

外国农产品的冲击随着国门打开,大量外国农产品开始涌入中国市场,对传统农业造成冲击。

晚清时期的农业经济民国时期的农业经济土地制度的进一步变革民国时期,由于战争和政治动荡,土地制度进一步变革,农村社会结构发生改变。

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随着战争结束和政治相对稳定,农业生产开始恢复和发展,一些地区开始引进西方农业技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中国经济史学形成和发展三题

中国经济史学形成和发展三题

我对中国经济史学的了解不多。

前几年,应《历史研究》的要求写过二十世纪中国古代经济史研究综述,后来又应《经济学动态》的要求写过一篇题为《中国经济史学百年历程与走向》的短文,表述了我对中国经济史学形成和发展的一些粗浅的认识[1] 。

现在就其中的三个问题再作一些申述,以就正于诸位专家学者。

一、关于中国古代经济史记述的传统中国有悠久的历史,积累了卷帙浩繁的典籍,其中不但蕴藏了丰富的经济史资料,而且包含了系统的经济史记述。

我在这里把“经济史记述”和一般的“经济史资料”区分开来,因为这些“经济史记述”虽然也是经济史研究的资料,甚至是基干性的资料,但从其记述的系统性和连续性看,它本身已经构成了“经济史”。

中国古代典籍中的经济史资料,分散在经史子集各部中,迄今没有作过系统的清理。

即以四部之首的儒家经典而言,就保存了不少有关上古经济的史料。

历代的政治家和思想家多有关于社会经济问题的论述,分别见于先秦秦汉诸子和历代文集中。

子部中的农家有大量讲述农业技术和农业经营的著作,除农书外,还有为数不少的水利书、工业用书,近年又发掘了一批经商指南一类的商业用书。

地方志和记述各地风土人情的著作中亦有社会经济的内容。

明清时代的一些学者,反对宋儒空谈性理的倾向,提倡经世致用,写了不少有关国计民生的奏议和文章,明清多种经世文编就是这类文章的汇集,其中就有不少是谈经济问题的。

明清时代又有讲述国家财政各类问题(如赋役、漕运、马政、盐法、钱法、荒政)的专书。

历代的会要和会典的相关项目记载有关经济财政的典章制度。

历代类书的相关项目则可视为有关经济史料的汇编。

考古发现的地下文物和简牍文书,也包含了大量古代经济发展的信息。

不过,从经济史学科的发展看,最值得注意的是历代正史中的《食货志》和《十通》中的“食货门(考)”。

在司马迁撰写的中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史记》中就有关于经济史的专篇——《平准书》和《货殖列传》,《平准书》记述了汉朝建立至汉武帝以前的财政演变,《货殖列传》记述了春秋战国以来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的发展、工商业家的活动和各个经济区域的特点及其相互的联系等等。

经济学发展史时间轴

经济学发展史时间轴

经济学发展史时间轴公元前3000年前,人类已经开始物物交换,如用水果和鱼交换。

大概是传说中的炎帝和皇帝时期,中华文明开始形成。

公元前650-600年,第一枚硬币出现在土耳其;我国处于东周的春秋四霸时期。

公元1世纪,世界GDP1841亿美元;王莽新政、刘秀建立东汉。

618-907年,中国出现纸币,唐朝的飞钱是世界上最早的汇票。

1000年,世界GDP2117亿美元;我国北宋初年。

1492年,哥伦布到达美洲,大量金银等贵金属流入欧洲,缓解了欧洲金银短缺对生产力进步的限制。

我国在此时是明朝弘治中兴。

1500年,世界GDP4338亿美元。

1600年,世界GDP5788亿美元。

1602年,荷兰东印度公司成为第一家正式公开交易的股份公司;这一年宦官魏忠贤上位接管东厂。

1683年,阿姆斯特丹银行在欧洲第一家发行了法定货币;施琅收复台湾。

1700年,世界GDP6482亿美元;康熙年间。

1723年,现代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诞生;年羹尧率兵平定青海、西藏叛乱。

1792年,美元诞生;乾隆皇帝接见英国马嘎尔尼使团,拒绝同英国通商。

1820年,世界GDP1.21万亿美元,西欧工业革命;道光即位,清朝由盛转衰。

1821年,金本位制在英国确立。

1870年,世界GDP1.94万亿美元。

1900年,世界GDP3.44万亿美元;义和团与八国联军侵华。

1913年,世界GDP4.77万亿美元;宋教仁遇刺。

1921年,美国股市大萧条;中国共产党成立。

1940年,世界GDP7.86万亿美元。

1948年,马歇尔计划实施。

1950年,第一张信用卡出现(大莱卡)。

1958年,世界GDP13.38万亿美元。

1968年,世界GDP21.7万亿美元。

1971年,美元与黄金脱钩,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

1973年,OPEC对西方国家实施石油禁运。

1978年,世界GDP33.11万亿美元,我国开始改革开放。

1988年,世界GDP44万亿美元。

1991年,互联网诞生;深圳证券交易所正式营业。

中国经济发展历程

中国经济发展历程

中国经济发展历程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商业活动和农业生产。

在中国历史的不同阶段,经济的发展都与政治、文化和社会变革密不可分。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

1. 古代中国经济的发展古代中国的经济活动以农业为主导。

在商周时期,中国的农业生产逐渐发展,农业技术得到提升,农民的生产力不断增长。

同时,商业贸易也逐渐兴起,商人之间的交流和交易促进了经济的繁荣。

2. 帝国时期的经济繁荣在中国的帝国时期,经济得到了更大的发展。

秦汉时期的统一带来了相对稳定的政治环境,推动了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进一步发展。

统一的货币制度和交通网络的完善促进了贸易的便利,贸易额迅速增长,整个经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3. 近代中国的经济挣扎近代中国的经济发展遭受了外来侵略和内部动荡的困扰。

不平等条约对中国经济的发展造成了巨大的影响,许多产业被迫转移到外国,中国的经济陷入了停滞状态。

同时,内部政治和社会的混乱也导致了经济的衰退。

4. 经济改革与开放的崛起中国经济的崛起始于1978年的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

这个政策解放了生产力,鼓励民间投资和市场的发展。

随着对外贸易的推进,中国的经济逐渐融入了全球经济体系。

特别是近年来,中国的经济快速增长,成为全球经济的重要力量。

5. 新时代下的经济挑战与机遇中国目前正面临着一系列的经济挑战和机遇。

随着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和人口结构的变化,中国的经济正在向高端制造业和服务业升级。

同时,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中国也积极推动创新和科技的进步,努力成为全球科技创新的领导者。

总结: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可以看作是一个历史与现代、内外因素相互作用的过程。

从古代的农业经济到近代的挣扎,再到改革开放的崛起,中国经济经历了许多转变。

当前,中国正努力应对经济挑战,积极抓住机遇,迎接新的发展时代。

中国经济的发展不仅关系到中国人民的福祉,也对世界经济的稳定与繁荣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

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

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介绍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

自那时起,中国经历了许多关键时期和政策变革,推动了其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现代化。

第一阶段: 1949年-1978年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在这个时期,中国实行了计划经济制度,国家集中管理资源和生产。

政府采取了农业集体化和国有化的政策,以推动工业化和经济发展。

在这个阶段,中国取得了一定的经济增长。

第二阶段: 1978年-现在1978年,中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政策。

这个时期,中国经济迎来了快速增长和变革。

首先,中国引入了市场经济机制,并鼓励私营经济的发展。

这促进了私营企业的崛起和外资的引入。

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开始快速增长,并逐渐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

其次,中国大力发展出口业务,成为全球最大的出口国之一。

中国以其低成本劳动力和庞大的市场规模吸引了大量外资和跨国公司。

这加速了中国制造业的发展和国际贸易的增长。

第三,中国进行了城市化和基础设施建设的大规模投资。

大城市的发展和基础设施的建设带动了经济增长和就业机会的增加。

未来展望中国在过去几十年里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成就,但仍面临着一些挑战。

中国的经济模式需要转型,从过度依赖出口和投资驱动的增长转向更为可持续的内需驱动增长。

中国还需要解决环境问题和不平等现象,以实现更加稳定和可持续的经济发展。

中国正在努力推动创新和科技发展,以提高其竞争力和经济增长的质量。

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来支持创新和科技产业的发展。

总之,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经历了多个阶段,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变,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中国的经济发展将继续面临挑战,但中国政府正在努力应对这些挑战,并为实现可持续和稳定的经济增长制定战略。

中国市场经济形成与发展的历史进程

中国市场经济形成与发展的历史进程

中国市场经济形成与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国市场经济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而复杂的历史过程。

从古代的货币经济、农业经济到现代的市场经济,每个时期都有其独特的发展轨迹和特征。

本文将从田园经济、商业经济到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阶段,逐一进行探讨。

中国古代的市场经济以农业经济为基础,特别是在唐宋时期,随着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和城市化程度的提高,商品交换逐渐成为经济的主要形式。

从零星的农产品交换到专门的商业市场,中国的市场经济开始萌芽。

此时,商人以商业贸易为生,产生了一定数量的私有财富。

然而,由于当时的社会体制和政治制度,经济活动受到了很多限制。

商人地位低下,经商被看作是低级的职业。

尽管如此,这一时期中国市场经济的形成为后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进入到了明清时期,这一时期的中国出现了大规模的商业城市,如南京和杭州等。

商业活动的繁荣对贸易的发展起到了关键的推动作用。

在这一时期,中国开始与世界其他地区进行广泛的经济往来。

进口和出口贸易的发展推动了中国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

同时,随着农业生产力的进一步提高,农业商品市场的形成也为市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然而,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并不平稳,历经了很多挑战和困难。

清末民初的社会动荡和战争,给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冲击。

其次,社会贫富分化加剧,使得市场经济更加不稳定。

在这一时期,许多宗族的商业集团和行会垄断了市场,使得市场经济失去活力。

此外,外来资本主义国家的压力也限制了中国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中国市场经济的现代化发展始于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开放政策。

中国政府开始放开市场,鼓励私有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市场经济的快速增长。

中国的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国内外企业纷纷进入中国市场,迅速推动了商品流通和经济增长。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国的产业结构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传统农业经济逐渐向现代化产业经济转型。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中国市场经济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充分体现了中国政府推动市场经济发展的决心和努力。

百年中国经济史笔记

百年中国经济史笔记

高度集中的 计划经济体制 改为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体制
经济体制改 革
政治体制改 革
改革开放
对外开放
内地 沿海经济开放区
大连、天津、上海 广州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14个城市
沿海开放城市
深圳、珠海、厦门、 汕头、海南、喀什
经济特区
读后感想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经济决定政治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贰 叁
百年中国经济史笔记
晚清 民国
中华人民共和国 (1950~1978) 中国的经济改革 (1978~2002)
晚清
晚清
中国原始资本主义 → 只限于城镇消费品交易
政府垄断一 切经济活动 → 官商勾结, 追求私利,损 害社会利益 无结 社、自 由企业 无专利制度 → 技术发明为主导 的工业资本主义 无法发展
大跃进(1958~1960)
一场空前的经济灾难 → 牺牲农业发展工业
三年大饥荒 (1959~1961)
全国性的粮食短缺和饥荒 政治运动和政治斗争 → 反右倾
1961-1962:刘少奇、邓 小平领导下,经济全面 恢复到大跃进前水平
文化大革命 (1966~1976)
政府官员、各界名人、群众受到诬陷和迫害 经济发展倒退十年 “文化断层”、“科技断层”、“人才断层”
不公正 的税收 制度
晚清落后经济政治制度
障碍
后果
无效率、不公的收入分配 → 政府、特权获利 市场狭小,无法细化分工 → 生产力无法提高 闭关锁国
中 国
重农抑商 无公正司法、税 收制度 → 政府腐 败 厘金制 → 阻碍 国内商品流通
英 国
单方面自由贸易 → 无产业政策
司法系统完善
税法公正 → 民 意代表机关

中国经济发展的历史变迁

中国经济发展的历史变迁

中国经济发展的历史变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速,中国经济的发展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

中国经济的飞速崛起,为世界注入了强劲的发展动力。

然而,中国经济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经历了长期的变迁和转型。

本文将梳理中国经济的历史变迁,描绘中国经济的发展轨迹。

一、封建社会时期的中国经济封建社会时期,中国经济主要以农业为主,手工业处于萌芽状态。

土地是主要的生产资料,农民是社会的主体。

尽管中国古代经济曾有辉煌时期,如唐朝的盛世,宋朝的商业繁荣等,但是相对于欧洲,中国经济始终处于相对落后的状态。

二、殖民地时期的中国经济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中国遭受列强的入侵和瓜分,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社会。

此时期,西方列强掠夺中国资源,推销商品,使得中国经济逐渐失去自主性。

中国的贸易逐渐被瓜分,甚至被逼迫不平等条约,造成了中国经济的长期萎靡不振。

三、新中国成立后的中国经济1949年,新中国成立,实行计划经济,建立起公有制经济体系。

计划经济的主要特征是国家对资源的垄断和调配,这一模式的初衷是希望在短时间内进行经济的快速发展。

然而,在长达三十年的计划经济时期,由于计划生产的局限性,资源的浪费和政策的失误,中国经济发展缓慢,成果有限。

中国基础设施建设得到了较大发展,但同时也伴随着经济分配的不均。

经济增长的焕发和物资的奢侈性需求下,社会已明显表现出巨大的分配矛盾。

四、改革开放的中国经济改革开放是中国近代经济史上的一个重要节点,这一政策的实施为中国经济的起飞提供了强劲的动力。

波士顿咨询公司自2017年开始追踪全球会员以来,最近一次的报告显示,中国的经济规模在2020年达到7.12万亿美元,已经超过了美国的经济体。

改革开放下,中国经济从计划经济体制转型到市场经济体制,引进外资,改革了国有企业,加强了私营部门,加强了对外贸易和经济全球化的参与。

产业结构不断提升,尤其是先进制造业,信息服务业,科技创新等产业提质增效。

目前,中国经济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GDP位居世界前列。

中国经学中的经发展轨迹

中国经学中的经发展轨迹

中国经学中的经发展轨迹中国经学是中国古代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经发展轨迹在中国历史上经历了多个阶段。

1.先秦时期(公元前770年-前221年):先秦时期的经学主要包括《诗经》、《尚书》、《礼记》、《周易》等经典文献。

在这个时期,经学主要关注社会的稳定和治理,强调君王的德行和礼仪的重要性。

例如,《礼记》中提倡以礼来调节社会关系,倡导君主要以身作则,以仁德来统治国家。

2.西汉时期(前206年-公元9年)至唐代(618年-907年):这个时期是中国古代经学发展的高峰期。

西汉时期的汉朝学派注意到经济发展对社会稳定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性,出现了一些经济理论和政策。

例如,董仲舒提出“天下为公”的思想,主张以中庸之道来治理社会,保障人民的生计。

而唐代的经学研究更加深入,出现了一系列的经济学著作。

例如,司马迁的《史记》中收录了一些经济学的内容,批判了财政税制的弊端,并提出了和发展经济的建议。

3.宋代(960年-1279年)至明清时期(明代1368年-1644年,清代1644年-1912年):宋代是中国古代经学的转折点,经济学开始独立成为一门学问。

程颐、程颢兄弟是宋代经学的代表人物,他们强调研究物质生产和社会发展的规律,提出了“充天监物”、“皇天之理”的观点,对经济学的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

明清时期,经学进一步发展,出现了一些经济学经典著作。

例如,明代的王守仁提出了“庶物至大者物生,庶物至多者物困”等规律,强调经济的规模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总的来说,中国经学的发展轨迹从关注社会治理和君主德行开始,逐渐研究经济的规律和经济发展的问题。

经学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朝代中产生了不同的学派和观点,但都试图探索经济发展的规律,指导国家的政治和经济实践。

近代以来,中国经学受到了西方经济学的影响,开始研究中国特色的经济问题,为中国的经济建设和发展提供了重要思想和理论支持。

中国近现代经济史主要时间轴

中国近现代经济史主要时间轴

中国近现代经济史主要时间轴1842年 - 第一次鸦片战争- 1842年,中国与英国签订《南京条约》,结束了第一次鸦片战争。

- 这场战争导致中国经济受到严重破坏,开启了近现代中国经济史的新篇章。

1861年 - 太平天国运动- 1861年,太平天国运动结束。

- 这场运动导致中国农村经济遭受重创,为以后的经济改革带来了挑战。

1872年 - 甲午战争- 1872年,中国与日本爆发甲午战争。

- 中国战败,签订《马关条约》,在经济方面做出一系列割让和赔款,对中国经济产生了深远影响。

1904年 - 辛亥革命- 1904年,辛亥革命爆发。

- 革命推翻了清朝封建,为中国进行现代化经济建设奠定了基础。

1912年 - 中华民国成立-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

- 这标志着中国的政治形势发生了巨大变革,也为中国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1949年 -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 这标志着中国进入社会主义阶段,国家开始进行大规模的社会主义改造和经济建设。

1978年 - 改革开放政策- 1978年,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

- 这一政策的实施促进了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引入了市场经济的元素。

2001年 -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 加入世贸组织标志着中国与国际经济接轨,对中国的外贸和对外开放产生了重要影响。

2010年 - 中国成为第二大经济体- 2010年,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 这标志着中国经济在近现代经济史上取得了巨大成就。

2020年 - COVID-19疫情- 2020年,COVID-19疫情在中国爆发。

- 这一全球性疫情对中国经济产生了重大冲击,也对全球经济产生了深远影响。

以上是中国近现代经济史的主要时间轴,展示了中国在近几个世纪经历的重要事件和转折点。

这些事件对中国经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反映了中国经济从封闭走向开放、从落后走向崛起的历程。

中国经济史课件

中国经济史课件

中国经济史课件中国的经济历史可以追溯到五千年前的古代文明时期,这个悠久的历史也是中国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当今社会,了解中国的经济历史对于了解中国现代经济的发展和未来的走向都是非常重要的。

为了更好地帮助人们了解中国的经济历史,很多教育机构都推出了相关课程,其中包括了中国经济史课程。

在中国经济史课程中,通常会首先讲述古代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

早期的中国经济以农业为主,秦汉时期开始有铸币和货币流通,宋代时期则开始发展手工业制造。

唐朝时期,中国的丝绸制造、造纸等行业领先于世界其他地方,联系丝绸之路的贸易往来也在推动着经济的发展。

经过上千年的发展,古代中国的经济成为了亚洲乃至世界的繁荣中心。

进入现代化进程之后,中国的经济历史也经历了其它国家都可能要面对的许多的挑战和机遇。

从清朝参加国际贸易,到近现代的战乱和动荡,再到新中国成立之后的计划经济和改革开放,中国的经济历史充满了波澜和风景。

在近年来的发展过程中,中国经过了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的现代化发展,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成为了世界上许多发展中国家模仿的榜样。

在中国经济史课程中,学生们还会接触到许多重要的经济思想家和学派。

例如,康有为、梁启超、陈独秀等人都是中国现代思想史上著名的经济学家和社会评论家。

此外,中国的经济学理论体系也不断进化和创新,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等经济思想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除了学习历史和相关理论,中国经济史课程还会对我国现代经济和贸易政策进行详细地介绍。

在日益全球化的世界中,中国作为重要国家参与着各种国际贸易和经济合作。

了解中国的经济历史和政策,有助于对中国当今经济情况的了解和评价,同时也能有助于更好地进行合作和交流。

需要指出的是,学习中国经济史并不一定只是专业经济学学生的领域。

近年来,全球对中国的关注日益加强,了解中国经济历史和现状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

人文学科、国际关系、政治学、商业管理等各个领域的学生,都可以从中国经济史课程中获取许多有价值的信息和知识。

中国的经济学发展史

中国的经济学发展史

中国的经济学发展史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949-1979年的政治经济学阶段、1979年至今的新古典经济学阶段,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在1949-1979年间,中国的经济学主要基于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强调计划经济和公有制。

这一阶段的中国经济发展经历了许多波折,包括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但也取得了一些成就,如初步建立了工业基础和基础设施。

自1979年以来,中国开始逐渐转向新古典经济学,强调市场经济和私有化。

这一阶段的中国经济发展迅速,成为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并成为全球最大的商品生产国和出口国之一。

中国的经济改革和开放政策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包括农村改革、国有企业改革、金融市场开放等。

未来,中国经济学的发展将更加注重创新和可持续发展。

中国政府已经提出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以推动创新驱动的发展战略和绿色发展。

同时,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变化和一体化,中国也将更加注重与其他国家的经济合作和互利共赢的关系。

中国的经济发展历程

中国的经济发展历程

中国的经济发展历程中国经济发展是世界经济史上的奇迹之一。

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得到快速的发展和成长。

在过去的40年中,中国从一个以农业为主的经济体系逐渐发展为一个全球知名的制造和技术国家。

下面就详细介绍中国的经济发展历程。

1978年开始的改革开放政策是中国经济发展历程的重要起点。

中国政府开始实施改革措施,包括开放市场,引入外资,建立企业,实现市场化,并逐步放松对私营部门的限制。

这个政策的结果是中国经济快速发展,GDP年均增长率达到7%以上。

但是,改革开放同时也带来了城市和农村之间的巨大社会经济差距,贫富两极分化的现象也随之产生。

1980年代初期,中国开始实施粮食主产区主导发展的战略,加大对农业投资,实行土地承包制度,农村的基础设施得到了极大地改善,农村经济快速发展。

这一时期,农业经济在GDP中的占比与农民人均收入的增长,显著改善了农村的生活质量。

1990年代初期,中国进一步推进了市场化改革,实施了“硬着陆”货币政策,控制物价和贸易顺差。

这个政策导致了短期的经济下滑,但成功地控制了通货膨胀,为后来的经济复苏奠定了基础。

同时,中国开始主动积极地与世界互动和合作,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成为国际贸易体系中的一员。

这一步对于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2000年代初期,中国的经济体制进一步改革,实行更加有效的企业管制和管理制度,民企得以更快地发展和成长。

同时,中国的制造业在国际市场上取得了巨大的竞争优势,成为全球的“制造工厂”,迅速抢占全球市场份额。

2010年代初期,中国的经济转型升级,成为工业化、信息化与城镇化的新时代,这个时期被称为“新周期”。

中国经济开始关注创新和科技,推进“中国制造2025”和“一带一路”等重大战略。

同时,加强民生领域、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视程度,做出了巨大的努力,取得了积极的成就。

总体来说,中国的经济发展历程是一个非常成功的故事,它证明了市场行为的力量。

尽管中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遇到了各种困难,但它也取得了卓越的进步,并成为了全球经济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力量,为中国人民的生活、安全和繁荣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中国经济史完整版电子课件

中国经济史完整版电子课件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对中国经济 史的研究也越来越受到重视。了解中国 经济史对于理解中国经济的现状和未来 发展趋势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经济史概述
01 02
古代中国经济
包括夏商周时期的经济、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变革、秦汉时期的经济繁 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经济衰退和恢复、隋唐时期的经济繁荣、宋 元明清时期的经济发展等。
中国政府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计划经济时期的经济发展
计划经济的实施背景
新中国成立初期,为恢复国民经济、实现工业化,采取了计划经 济体制。
计划经济时期的成就与问题
计划经济时期,中国实现了从农业国向工业国的初步转变,但也存 在资源配置效率低下、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
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
邓小平的改革开放理论
强调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 时俱进,提出“发展是硬道 理”、“三个有利于”等著名 论断,推动了中国经济体制改 革和对外开放进程。
06
中国经济史的影响和启示
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促进了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
中国经济史的研究表明,中国经济的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贡献。这些阶段的 发展为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奠定了基础。
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中国逐步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
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发展
1 2
改革开放的背景与进程 改革开放是中国现代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一次历 史性决策,旨在打破计划经济体制,引入市场经 济机制。
改革开放的成就与经验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实现了快速增长,人民 生活水平大幅提高,积累了丰富的改革经验。
包括历史文献、考古资料、经济统计数据、政府文件、企业档 案等。同时,也可以参考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和学术著作。

中国经济发展史(最新)

中国经济发展史(最新)
然而,户部及其有关机构应付危机时期税收减少和开支增长的能力是很差的。咸丰时代(1851—1861年)之前,田赋、漕粮、国内商业税和盐业垄断,是清政府税收的四个主要来源。清朝所保留的明朝的各种杂税,在经济上无关宏旨。田赋占了整个税收的三分之二,其税额是永远固定的。1712至1745年间的一系列上谕,正式宣布永不加赋。漕粮也是固定的,关税和官营盐价同样不能轻易地增加。
经济形式及其相互关系:
1)经济形式:社会主义国营经济和集体经济。
2)相互关系:两种经济都是社会主义经济的主体。
(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78年至今):
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把党和国家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决策;随后在城乡逐步进行了经济体制改革。
中共十三大、十四大又分别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中国经济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活跃局面。
从1953年起,开始执行建设社会主义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到1956年底,国家基本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使我国社会的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几千年来的生产资料私有制基本上被消灭,社会主义公有制
经济成了国民经济中的主体,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初步建立起来,标志着中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同时,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完成,大大解放了我国的社会生产力,为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到1957年,一五计划的经济建设指标,一般都大幅度超额完成。
“重农抑商”的原则在经典和史籍中被一再强调,农业不仅继续被认为是中国经济唯一可行的基础,而且是唯一合适的基础。然而,这决不是要扩大农业生产和增加农业税收,或按现代西方眼光,“繁荣”农业经济。中兴的目标是重建一个朴实和稳定的农业社会,在此社会中提倡节俭,强有力地抑制政府的开支、绅士的奢侈和农民的物质欲望。

中国经济发展的历史变迁

中国经济发展的历史变迁

强盛、衰落与崛起:中国经济发展的历史变迁(1 2006-20001-19 17:54强盛、衰落与崛起:中国经济发展的历史变迁(1——2000)中国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国度之一,她的发展经历了极其独特的历史变迁。

中国先是经历了长期的强盛。

在很长的一段历史时期中,中国曾经是世界上最大、经济最发达的国家。

从公元元年以来的两千年中,90%的时间里中国的经济总量居于世界首位。

据麦迪森计算,从公元元年到19世纪初,中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的比重一直在20%以上。

其中,从公元元年到1500年,中国经济总量远远领先于其他经济体,占世界经济的比重大部分时间(1——1000年)在1/4左右,最低的时候(1000——1500年)也在23%左右。

在这一历史时期,中国不仅是世界经济总量最大的国家,而且是综合国力最强的国家,经济、政治、文化、艺术都处于高度发达的状态。

1500年以后的300年是世界工业化的起步阶段,由于中国经济和社会结构的内在特性,中国失去了与世界工业化同时起步的战略机遇,因此,这一阶段西欧追上中国并超过中国。

1500年之前,西欧经济总量从没有达到中国经济总量的一半。

从1500年左右起,西欧开始对中国经济迅速追赶。

到18世纪初,西欧经济规模第一次赶上中国的水平。

19世纪初,日渐衰落的中国传统农业经济得到了一次复苏,经济总量占世界的比重于1820年一度达到了33%的最高记录。

而后中国经济一落千丈,西欧也在同中国相持100年左右之后最终远远地超过中国。

从1820年到1949年,是世界加速工业化的黄金时期。

由于外国的侵略,中国的传统农业社会破产,而工业经济发展受到遏制。

中国再次失去工业化的历史机遇,并沦为半殖民地社会。

中国经济由此进入了彻底衰落的阶段,中国经济占世界的比重几乎以每40到50年下降一半的速度衰落。

1870年,中国经济占世界的比重降为17%,1913年为8.9%,1950年为4.5%。

正是在这一个历史阶段,美国经济总量于19世纪最后10年中超过中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二十世纪即将过去,新世纪即将来临,在这个时候,对基本上与二十世纪同行的中国经济史学进行回顾和展望,即使不是绝对必要,也是十分应时的。

二十世纪以前中国不是没有经济史学,相反,自司马迁作《史记•平准书》、班固作《汉书•食货志》,历代关于经济史的记述可以说是延绵不断,源远流长的。

但它的指导思想基本上是封建的正统史观,所记述的主要是国家管理经济的典章制度和有关的经济主张,对整个社会和全体人民经济生活,它所反映的广度和深度,以及此种反映的自觉性,都是远远不够的。

所以这不是现代意义的经济史学,可称为传统经济史学。

现代意义的中国经济史学是在西方近代历史学、社会学、经济学等社会科学理论传入中国以后才形成的;而作为中国近代史学的一个分支,它的出现相对晩后。

20世纪初,梁启超大倡“史学革命”,社会经济进入史家的视野。

梁氏本人也尝试用西方的经济理论来研究分析中国历史上某些经济思想和经济现象,可以视作中国经济史学的滥觞。

以后又陆续出现用新的理论、新的体裁编写的财政史、田赋史、田制史、盐务史、商业史等方面的论著和经济资料的汇编。

可见,现代意义的中国经济史学是历史进入二十世纪的时候才出现的。

在将近一个世纪的发展中,中国经济史学经历了三次高潮。

第一个高潮是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末期至三十年代中期。

它的出现与马克思主义的传入和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展密切相关。

马克思主义的传入不但推动了中国革命的发展,而且它关于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理论也引导人们去关注社会经济状况及其发展的历史。

1927年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的失败,引发了中国社会性质的大论战、中国农村性质的大论战和作为其延伸的中国社会史的大论战,则直接促成了我国经济史研究第一次高潮的出现。

当时中国经济史研究非常活跃。

以郭沫若、李达、吕振羽为代表的一批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学者首先运用社会经济形态的理论来研究中国历史的发展阶段,剖析当代社会经济性质及其演变,论证马克思主义对于中国历史的普适性,这些研究不但奠定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基础,而且对运用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国经济史也有开创意义。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的前身中央研究院社会科学研究所,于1932年创办了中国第一份以经济史命名的学术刊物——《中国近代经济史研究集刊》(后改称《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集刊》),在这个刊物的背后活跃着一个学术群体——由吴晗、汤象龙、梁方仲等学者組成的“史学研究会”。

他们有比较进步的史观,重视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实证研究,不少人成为后来经济史研究的台柱。

1934年12月陶希圣创办了《食货》半月刊,是我国第一份关于社会经济史的专业性期刊,它联系了不少学者,进行了广泛的讨论,对中国经济学科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在这次高潮中,包括社会经济形态在内的社会经济发展本身成为研究对象,人们用近代经济学和其他社会科学作为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开拓了许多新的研究领域,出版了一批专著和论文,其研究的广度和深都是过去的“食货”式的记述所不可比拟的。

因此,它标志着独立的现代意义的中国经济史学科的正式形成。

1937年7月爆发的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战争使中国经济史学蓬勃发展的势头受到了压抑。

但在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困难的条件下,史学工作者和经济史研究者仍然继续中国经济史研究,并把它推向深入,取得不少成果。

尤其是以马克思主义指导的经济史研究获得了重要发展。

第二个高潮是新中国成立后的十七年。

新中国建立以后,中国经济史学以至整个中国史学影响最为深远的变化是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确立。

它大大地推动了经济史研究的发展。

由于马克思主义重视经济基础的作用,经济史研究第一次被纳入史学的主流之中(在解放前,中国经济史虽然已经形成相对独立的学科,但在以历史语言研究所为代表的史学主流中并不占什么地位)。

在政府的倡导下,中国近代经济史开始了从系统收集整理资料着手的学科基本建设。

1953年,由中央政府组织成立的中国历史问题研究委员会决定,由中国科学院经济研究所严中平牵头,编辑出版一套中国近代经济史资料书;至1966年前,已出版了《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和工业、农业、手工业、外贸、铁路、外债、公债等专题资料。

1960年,周恩来根据毛泽东同志“很有必要写出一部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的指示,组织以许涤新、吴承明为首的中央工商行政管理局的专家,从编辑《中国资本主义工商业史料丛刊》着手,进行该项工作。

这些扎实的资料工作不但极大地推动了有关专题研究,而且培养了一批高水平的研究骨干。

帝国主义对华经济侵略和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是这一时期中国近代经济史探讨的主要课题。

与近代经济史相比,中国古代经济史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仍然处在分散作战和和进行某些专题研究的阶段上;并在很大程度上依附于有关中国历史发展规律的重大问题(如古史分期、封建土地所有制形式、资本主义萌芽等)的讨论。

通过这些讨论,加深了人们对各代经济发展情况的了解,发掘和积累了有关经济史的资料,培养和锻炼了经济史研究的骨干,推动了中国经济史学科的发展。

尤其是关于资本主义萌芽问题的讨论,导致明清经济史研究的长足发展,改变了解放前古代经济史研究主要集中在唐宋以前的局面。

这一时期的研究工作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在运用马克思主义研究历史过程中存在贴标签式的教条主义倾向,往往把复杂的历史简单化和公式化。

而政治上的“左”倾路线加剧了这种倾向,在学术领域形成许多人为的“禁区”,并终于导致“文革”时期万马齐瘖的局面。

“文革”中断了中国经济史学的正常发展,但一些学者仍在困难条件下坚持研究,潛积力量。

第三个高潮是“文革”结束至今。

“文革”结束后的新时期,中国经济史学迎来了又一个更大的高潮,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研究队伍的扩大、阵地的增加和有关论著的大量涌现。

文革以后,经济史被视为新时期历史学的突破口。

“六五”“七五”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均把有关经济史的课题放在重要的位置上。

人们研究经济史的积极性勃发出来了,许多原来从事其他领域研究(例如从事农民战争史研究)的学者转到了经济史领域上来,“文革”中遭到破坏的中国经济史研究机构和队伍在新时期迅速恢复和发展。

在空前扩大的经济史研究队伍中,有三四十年代和五六十年代即从事研究工作的老年、中年学者,他们在新时期焕发了学术青春,在科学研究和培养人材方面取得了累累硕果;新时期恢复研究生培养制度以后培养的一批博士、硕士,八十年代后期以后也迅速成长为具有新的知识结构和开拓精神的、生气勃勃的研究骨干,现在他们已经挑起中国经济史学科的大梁。

随着研究的开展,研究人员迫切要求加强交流和协作,各地(如东北、广东)纷纷成立经济史研究的学术团体,全国性的中国经济史学会(挂靠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所)于1986年正式成立。

厦门大学历史系主办的《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和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所主办的《中国经济史研究》分别于1982年和1986年创刋。

新时期研究成果十分丰硕。

迄今中国经济史学绝大多数成果出自文革后的二十年,尤其是最近的十年。

1988年齐鲁书社出版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经济史组编的《中国社会经济史论著目录》,收录了1900—1984年上半年包括大陆和港台的中国经济史论著近二万种,数量以文革后出版者为多;《中国经济史研究》编辑部编的1986—1995年中国经济史专著和论文索引(载《中国经济史研究》1996——1997年联合增刊),仅大陆的论著亦近二万种。

这表明1986年以来发表的中国经济史论著,其数量约略相当以至超过前此85年有关论著的总和。

在这些论著中,不乏有创意、有深度的里程碑式的成果。

例如,早在文革以前即组织众多专家着手编撰的《中国近代经济史(1840—1894)》(严中平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三卷本(许涤新、吴承明主编)在八十年代先后出版;八十年代中期组织的中国古代经济史断代研究的成果,亦以《中国经济通史》名义分卷出版,最近已经出齐。

二是经济史研究的资料基础更为广阔和雄厚。

“文革”以前的经济史资料工作基本上是近代一枝独秀,新时期近代经济史资料的整理继续发展,古代经济史资料的整理出版和发掘利用有了较大的进步,现代经济史也开始了系统整理资料的工作。

这一时期整理出版了大批经济史的文献档案资料,台湾中央研究院经济研究所与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等单位合作,将清朝大内档案中的粮价资料录入电脑,建成有关资料的数据库;中国社科院经济所等单位还开展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档案的大规模整理出版工程。

丰富多彩、层出不穷的考古材料(包括出土实物和文字材料,如农作物、工具、城址、甲骨文、金文、秦汉简牍、敦煌吐鲁番文书等)被广泛运用于经济史研究,与文献记载相印证,不断刷新、匡正或深化人们的认识,使研究增添了的活力和动力。

现代仍然存在于民间和现实生活中的丰富而生动的资料,如民间文书、族谱、碑刻和社会调查、习俗调查、民族调查等,越来越引起经济史研究者的重视和利用。

徽州文书的整理出版取得可喜的成绩,二十年代开始的保定、无锡农村的长期跟踪调查继续进行。

上海、苏州、佛山、北京等地有关经济史的碑刻资料亦已整理出版。

满铁资料极其丰富,向为研究者所重视,最近已有单位着手满铁资料的系统摸底、编目和重点整理出版,它将为研究者提供利用的方便,从而大大推动包括经济史在内的近代史研究的发展。

五十年代全国人大常委会和国务院民族事务委员会组织的大规模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的有关资料,在新时期全面整理出版,为少数民族社会经济史的研究和前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形态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资料基础。

各地政府、各经济部门广泛开展方志和专业史志的编纂,为经济史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随着研究思路和领域的拓展,气象、水文、地理变迁等资料也可以入史。

三是学术思想空前活跃和理论方法的多元化趋向。

在“实事求是、解放思想”的思想路线的指引下,经济史研究者在很大程度上摆脱了以前教条主义的束缚,突破了种种禁区,加深了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

改革开放后国际学术交往日益频繁,新理论、新方法得以不断引进,出现了大陆与海外的学术研究相互激荡的新局面,使得中国经济史研究者思想空前活跃,新思路、新见解层出不穷,在探求中国经济史自身特点和规律方面迈出了坚定的步伐。

与此相联系的是在理论方法方面突破了单一的模式,进行广泛的探索,呈现了多元化发展的趋向,并逐渐形成不同的学术风格和流派。

有的学者提倡用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来研究经济史,强调计量研究和经济分析,力图使中国经济史学更加精密化。

另一些学者注重把社会学、人类学的方法运用到经济史研究中,强调经济与文化的互动关系,实行社会史与经济史的结合。

此外,许多学者分别把历史地理学、环境生态学、历史人口学、考古学、民族学等与经济史研究结合起来,形成一股多学科交叉融汇及其理论方法相互渗透的潮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