澜沧江流域干旱变化的时空特征
澜沧江_湄公河流域的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现状分析
1 前言
湄公河是世界最大河流之一, 就其河长 4 880 km 居世界第六位; 就其河口平均流量 15 000 m 3/ s居世界第八位[ 1] 。它发源于中国青海青藏高原唐古拉山脉北麓, 在西藏昌都有 两大源流扎曲和昂曲汇入, 后始称澜沧江。它自北向南流经云南省西部 7 个地州, 从我国 西双版纳 224 号界碑处出境改称湄公河。经老挝、缅甸、泰国、柬埔寨进入越南, 在越南 的胡志明市西南注入南中国海。各流域国在湄公河流域内所占的水资源情况见表 1。
1期
唐海行: 澜沧江—湄公河流域的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现状分 析
17
从表 1 可看出, 中国境内干流全长 2 161 km、流域面积 16. 5 km 2, 分别占全流域面积 的 21% 和全流域水量的 16% 。老挝和柬埔寨的国土几乎都在湄公河流域内, 可见澜沧江— 湄公河流域的水资源在中国、老挝、柬埔寨、泰国和越南各国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因此澜沧江—湄公河是中国和东南亚地区最为重要的国际河流, 有 “东方多瑙河”之称。
199 2 199 2
表 4 澜 沧江—湄公河流域内六个国家人口情况[4] Tab. 4 The population condition of six countries in the Lancang- Mekong river
2 710 23 500 ( 1966) 548 ( 1969) 1992
琅勃拉邦
2 761
268 000
3 804 15 200 ( 1966) 652 ( 1956) 1992来自万 象3 237
299 000
4 530 26 000 ( 1966) 701 ( 1956) 1992
干旱区河流演化与沉积特征
干旱区河流演化与沉积特征干旱区河流是指位于气候干燥地区的河流系统,在这种特殊的环境下,河流的演化和沉积特征呈现出独特的形态和规律。
本文将重点探讨干旱区河流的演化过程和沉积特征,并分析造成这些特征的主要因素。
一、河流演化过程干旱区河流的演化过程与气候条件、地质背景和人为干扰等多种因素密切相关。
首先,气候干燥是干旱区河流演化的主导因素之一。
降水量的稀缺和季节性使得河流在干旱季节水位低迷,水流绵延不绝,形成了典型的干旱河道。
在雨季来临时,河流迅速蓄水,水位上升,形成较大的流域湿地。
这种周期性的水循环导致河流经历了多次的收缩和扩张过程,形成了典型的干旱区河流的形态。
其次,地质背景对河流演化也起到了重要的影响。
干旱区的地质条件多为干燥的土壤和岩石,水分的渗透能力较弱,导致干旱区河流水量少、流速快,侵蚀力较大。
在这种背景下,河流侵蚀岩石、土壤,形成了峡谷、峡谷或河涧河段。
同时,河流还在谷地内堆积了大量的冲积物,形成了冲积扇或冲积平原。
最后,人为干扰也对河流的演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扩张,干旱区河流沿岸的土地被开垦用于农业和人口居住。
经过垂直排水和植被破坏,河流的自然演化过程受到了干扰。
河流纵剖面发生变化,河床演化加速,并容易发生洪水和沙漠化等问题。
二、河流沉积特征干旱区河流的沉积特征主要表现在河床沉积物的类型、分布和变化上。
首先,干旱区河流富含砂质沉积物。
由于干旱区降水量有限,河流水量小、流速快,难以运输大型颗粒,导致沉积物中以砂粒为主。
河床上的砂石混合物形成了典型的砾砂区,河床表面粗糙,河道内常常存在沙洲和沙滩。
其次,干旱区河流的沉积物通常呈现干湿变化。
在河流的季节性变化下,河床上的沉积物也在周期性地变化。
在干燥季节,河流的水位下降,沉积物暴露在空气中,发生干燥和风蚀,形成粉状的风尘沉积物。
而在雨季来临时,河流水位上升,沉积物被重新激活,形成冲积沉积物。
这种周期性变化导致了干旱区河流沉积物的多样性。
高一地理澜沧江知识点
高一地理澜沧江知识点澜沧江,位于中国西南地区,是中国第三大河流,也是亚洲第四大河流。
它发源于青藏高原,流经云南、西藏、缅甸等地,最终注入中国的南海。
澜沧江不仅是中国重要的水利资源,也是地理学中一个重要的研究对象。
本文将介绍澜沧江的流域特点、水文特征以及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一、流域特点澜沧江流域横跨中国和缅甸两国,总面积约50万平方公里。
其地势起伏较大,主要分为上游、中游和下游三个部分。
上游主要由高原和山脉组成,中游地区为山地和丘陵地形,下游为平原和近海河口平原。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上游的青藏高原,海拔高,地势陡峭,河流湍急。
整个流域气候多样,以亚热带季风气候和亚热带高山气候为主。
二、水文特征澜沧江流域水势汹涌,年降水量和年径流量都较大。
受青藏高原山地、冰川和季风气候的影响,澜沧江流域水量年内分配不均,呈现出大雨季和小雨季的特点。
由于地形的变化,澜沧江河道断陷和纵谷的形成,使其河流段呈现出急流、瀑布和险滩等自然地貌景观。
此外,澜沧江还是藏缅横断山脉和喜马拉雅山脉主要的水源地之一,以其特有的冰川和高山湖泊形成了丰富的水资源。
三、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澜沧江在地理、经济和生态方面对人类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澜沧江流域是中国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之一,以水稻和茶叶种植为主要农作物。
其次,澜沧江上游的青藏高原是中国重要的牧区,以畜牧业为主要经济产业,为当地居民提供了丰富的畜产品。
此外,澜沧江还具有丰富的水能资源,提供了水电发电的条件。
中国多个大型水电站都建在澜沧江上,为中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能源支持。
然而,澜沧江的快速发展和人类活动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和挑战。
随着农业、工业和城市化的推进,澜沧江流域的水资源短缺、水污染和生态环境退化等问题逐渐凸显。
政府和社会各界应加强对流域资源的保护和管理,推动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与实践。
综上所述,澜沧江是中国西南地区重要的河流,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经济价值。
了解澜沧江的流域特点和水文特征,以及其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对于我们更好地利用和保护这一自然资源具有重要的意义。
澜沧江杂多段水文、气象资料
澜沧江杂多段⽔⽂、⽓象资料2⽓象、⽔⽂2.1流域概况杂多县地处青藏⾼原中部、⽟树藏族⾃治州州府结古镇西南部。
东、东南与⽟树、囊谦两县毗邻,西靠唐古拉地区,北与治多县接壤,西南与西藏⾃治区的丁青、巴青、索县、聂荣、安多等县为邻。
介于东经93039,~960 12’,北纬32008,~34015’之间,东西长为315km,南北宽为190km,全县总⾯积为3061km2。
杂多县地势由扎曲源与当曲、莫曲分⽔岭向西侧逐渐降低。
西部位于昆仑⼭、唐古拉⼭腹地,两⼭中间有莫云滩、旦荣滩和查荣滩三个⾼原盆地,全县最⾼海拔为6000m,平均海拔4290m。
从整体看,西部地区地形坦荡,⼭体低矮平缓,东部地区⾼⼭央峙,峡⾕深地。
境内河流纵横密布,扎曲是澜沧江主流,河⽔清澈,⽔质优良,含沙量较少,河⽔主要是⼤⽓降⽔及融雪冰⽔,根据2003年青海省⽔⼒资源复查成果扎曲河多年平均流量为148m3/s。
扎曲,湄公河—澜沧江⽔系的主⼲流河河源,汉语亦作“杂曲”,系藏语⾳译,即“从⼭岩中流出的河”之意。
扎曲源于青海省⽟树藏族⾃治州杂多县,县城以上流域被称为扎曲河源区,其流域总⾯积10505平⽅公⾥,总长度199.3公⾥,河道平均⽐降2%o。
河源区分三段即加果空桑贡玛曲、扎那曲、河扎曲。
2.2⽓象杂多县地处青藏⾼原中部,澜沧江流域的上段,具有⽓温低,光照充⾜,⼲湿季分明,⾬热同季等⾼原⼤陆性⽓候特征。
同时,由于地形起伏较⼤,尤其是东部地区⼭⾼沟深,⾼差显著,因此还具有垂直带分布明显等⼭地⽓候特点。
全年⽓候严寒、少⾬,⽆明显的四季之分,只有冷暖两季之别。
冷季长达8~9个⽉,暖季只有3~4个⽉。
降⽔集中在6—9⽉,⽆绝对⽆霜期。
据杂多县⽓象站资料统计,项⽬区年均温0.180C,平均最低⽓温(1⽉)-11.30C ,平均最⾼⽓温(7⽉)11.O0C,极端最低⽓温-25.70C,极端最⾼⽓温20.50C ,年⽇照2575.9⼩时,年蒸发量1458.6mm,年降⽔量548.5mm,年总辐射量685.3kJ /cm2,>O0C年积温1306.30C。
简述中国旱灾和水灾的时空分布规律
我国是一个面积辽阔,气候多样的国家,旱灾和水灾是我国常见的自然灾害之一。
了解我国旱灾和水灾的时空分布规律对于灾害防治和应对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时空分布规律、主要影响因素和应对措施三个方面对我国旱灾和水灾进行简要阐述。
一、时空分布规律我国旱灾和水灾的时空分布规律主要受气候、地形、地质、土壤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根据历史统计数据和研究成果,可以总结出以下时空分布规律:1. 地域分布我国旱灾和水灾的地域分布不均衡,主要分布在我国南方和西部地区,其中西南地区受水灾影响较大,而黄淮海平原、东北平原等地区则更容易发生旱灾。
2. 季节分布我国旱灾和水灾的季节分布也呈现出明显的规律,一般来说,水灾主要集中在夏、秋两季,而旱灾则主要发生在春、夏两季。
3. 时间分布旱灾和水灾的时间分布规律与气候和降水情况密切相关,通常是在气候异常或特殊降水事件发生时出现。
另外,由于气候变化的影响,旱灾和水灾的发生时段可能会发生一定的变化。
二、主要影响因素我国旱灾和水灾的发生除了受到自然因素的影响外,人类活动也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
以下是影响旱灾和水灾发生的主要因素:1. 气候变化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我国气候异常事件频发,特殊天气现象增多,如暴雨、干旱等,从而增加了水灾和旱灾的发生频率和强度。
2. 河流湖泊的改变大规模水利工程的兴建和河流湖泊的开发利用,可能导致河流漫滩、河道淤积以及洪涝灾害和旱灾等问题。
3. 土地利用变化大规模的土地开发和城市化进程可能导致水土保持措施不力,土地退化和水土流失现象加剧,增加了水灾和旱灾的风险。
4. 生态环境破坏生态环境的恶化会影响水资源的平衡,导致水灾和旱灾的发生。
三、应对措施针对我国旱灾和水灾的时空分布规律和主要影响因素,制定科学合理的应对措施是至关重要的。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应对措施:1. 建立完善的旱灾和水灾监测预警系统利用先进的监测技术和手段,提前发现水灾和旱灾的迹象,及时发布预警信息,减小灾害损失。
干旱地区水文循环特征与水资源利用
干旱地区水文循环特征与水资源利用水,生命之源,万物之本。
然而,我国干旱地区的现实却是水资源短缺,水文循环特征独特。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探讨干旱地区的水文循环特征与水资源利用。
一、干旱地区水文循环特征1.降水稀少干旱地区由于地理位置、气候特点等因素,降水量严重不足。
这里的降水主要以雨的形式为主,降水的季节性、年际变化较大,且降水量逐渐减少。
2.蒸发强烈干旱地区气温较高,日照时间长,地表水分蒸发强烈。
这导致了水分供需矛盾加剧,地表水资源逐渐枯竭。
3.地表水与地下水交互作用弱干旱地区地表水资源短缺,导致地表水与地下水的交互作用减弱。
地下水循环速度加快,水位下降,难以维持生态平衡。
4.河流径流量小干旱地区河流径流量小,河流水系发育不良。
许多河流在干旱季节甚至出现断流现象,对当地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造成严重影响。
5.土壤水分含量低干旱地区土壤水分含量低,土壤质地干燥,肥力下降。
这使得植被生长困难,生态环境恶化。
二、水资源利用1.开源与节流并重针对干旱地区水资源短缺的问题,我们需要在开源和节流两个方面下功夫。
开源方面,可以积极开发雨水收集、再生水利用、海水淡化等技术;节流方面,要推广节水型社会建设,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2.合理配置水资源干旱地区水资源配置应遵循科学、合理、高效的原则。
根据地区水资源状况和需求,优化水资源分配,确保农业、工业、生活、生态等各个领域的水资源需求得到满足。
3.加强水资源保护水资源保护是干旱地区水资源利用的重要前提。
我们要加大水污染防治力度,严格水资源执法监管,确保水资源安全。
4.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干旱地区要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关键是推广节水技术,改变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发展节水型农业。
同时,加大水资源科技创新力度,提高水资源利用技术水平。
5.发挥水资源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干旱地区应充分发挥水资源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大力发展水产业、旅游业等与水资源相关的产业,提高水资源经济效益。
青藏高原地区积雪与雪线高度时空变化研究
青藏高原地区积雪与雪线高度时空变化研究刘小妮;莫李娟;辛昱昊;陈松峰;赵雯颉;吴金雨;鞠琴【期刊名称】《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24(45)2【摘要】积雪对气候变化具有高度敏感性,研究积雪变化对区域水循环及生态环境演变具有重要意义。
基于遥感数据和河流水系分布情况,将青藏高原划分为12个子流域,分析了青藏高原及其子流域的积雪深度、积雪覆盖率、雪线高度的时空变化特征。
结果表明:①1979—2020年青藏高原积雪深度呈明显降低趋势,空间上积雪深度由中心区域向四周递增,阿姆河流域多年平均积雪深度最大,印度河流域的次之。
②2000-2015年青藏高原多年平均积雪覆盖率为29.66%,呈平缓的下降趋势,印度河流域的积雪覆盖率最大,高达39.83%,塔里木河的次之。
③青藏高原雪线高度的变化范围为[4700,5000]m,夏季的雪线高度整体偏高,在8月达到最大值;各子流域雪线高度由大到小的排序依次为雅鲁藏布江流域、印度河流域、河西流域、恒河流域、长江流域、怒江流域、阿姆河流域、塔里木河流域、柴达木河流域、内河流域、黄河流域、澜沧江流域。
研究结果对寒区水资源管理和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总页数】11页(P48-58)【作者】刘小妮;莫李娟;辛昱昊;陈松峰;赵雯颉;吴金雨;鞠琴【作者单位】河海大学中国气象局水文气象重点开放实验室;河海大学水灾害防御全国重点实验室;太湖流域水文水资源监测中心;浙江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院;江苏省水资源服务中心【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426.63;TV11【相关文献】1.青藏高原地区积雪分布及变化特征分析2.青藏高原地区积雪及其变化的不确定性:3种积雪观测资料的对比分析3.祁连山区1997—2004年积雪面积和雪线高度变化分析4.青藏高原地区积雪年际变化异常中心的季节变化特征5.1980—2020年青藏高原积雪时空变化特征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澜沧江-湄公河流域干旱分析及上游水库影响
收稿日期:2020-05-14;网络首发时间:2020-12-09网络首发地址:https :///kcms/detail/.20201208.1000.001.html基金项目: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专项(HY0145B152017)作者简介:刘慧(1985-),博士,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水文水资源研究。
E-mail :文章编号:1672-3031(2020)06-0479-07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学报第18卷第6期澜沧江-湄公河流域干旱分析及上游水库影响刘慧1,杨泽川2,许凤冉1,张学君3,白音包力皋1,穆祥鹏1,胡宏昌4(1.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力学研究所,北京100038;2.水利部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交流中心,北京100038;3.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防洪抗旱减灾研究所,北京100038;4.清华大学水利系,北京100084)摘要:干旱是威胁澜沧江-湄公河流域农业和生态安全的主要自然灾害之一。
本文分析了澜沧江-湄公河流域气象干旱和水文干旱特征,并选取2009/2010年和2012/2013年两场典型干旱进行对比,揭示澜沧江水库发挥的作用。
结果表明澜沧江-湄公河全流域的气象和水文干旱无显著趋势性变化,各区间变化趋势不一。
2012/2013年气象干旱总体较2009/2010年严重,然而同期湄公河干流并未发生水文干旱。
澜沧江梯级水库在2012/2013年干季下泄流量较多年平均来水量增加43%,对缓解湄公河干流水文干旱发挥了积极作用。
关键词:水文学;干旱;特征;对比分析;澜沧江-湄公河;水库调度中图分类号:TV11文献标识码:A doi :10.13244/ki.jiwhr.202000581研究背景干旱是影响最大的自然灾害之一,往往对农业、渔业、供水、环境等方面造成巨大影响[1-4]。
澜沧江-湄公河流域是连接东南亚六国的重要纽带,该地区以农业和渔业为主,对降水和湄公河依赖度高[5]。
近年该流域在干季(12月至次年5月)干旱频发(如2004/2005、2009/2010、2012/2013、2015/2016、2019/2020年等)[6],给各国造成了巨大损失[7-10]。
澜沧江流域近51年来极端降水事件的变化趋势和突变特征
第30卷第11期2 0 1 2年1 1月水 电 能 源 科 学Water Resources and PowerVol.30No.11Nov.2 0 1 2文章编号:1000-7709(2012)11-0001-05澜沧江流域近51年来极端降水事件的变化趋势和突变特征史婉丽1,禹雪中1,冯 时1,廖文根2(1.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北京100038;2.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北京100120)摘要:基于澜沧江流域1960~2010年31个气象站点的逐日降水资料,采用百分比阈值法定义了不同站点极端降水事件的阈值,应用Mann-Kendall检验方法分析了极端降水事件的降水量、降水频率、降水强度和严重干旱频率等的时空变化特征。
结果表明,澜沧江流域极端降水阈值的空间分布呈西北至东南逐渐增大的分布趋势;极端降水事件整体上呈显著上升趋势,且在空间上存在差异,各指标均呈西北向东南逐渐增加的趋势,尤其是德钦站以南的澜沧江中下游地区为干湿事件发生较频繁的区域;极端降水事件在气候的长期变化过程中还存在突变现象。
关键词:澜沧江流域;极端降水事件;Mann-Kendall检验;空间分布;时间变化中图分类号:P426.6;P954文献标志码:A收稿日期:2012-04-24,修回日期:2012-06-05基金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基金资助项目(2011BAC09B07-2)作者简介:史婉丽(1979-),女,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生态水文,E-mail:shiwanli_sweet@126.com通讯作者:廖文根(1962-),男,教授级高工,研究方向为水环境,E-mail:liaowengen@Giwp.org.cn 近年来,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洪涝、干旱、暴雨及极端温度等极端气候事件的发生频率和危害程度均有所增加,尤其是极端降水事件的变化引起了广泛关注[1,2]。
对极端降水的观测研究发现,极端降水事件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非常敏感[3,4]。
2001-2019年云南省植被NDVI变化及其气候因子的关系
修回日期:
2020
12
01
2021
02
02
资助项目:公益性行业(气象)科研专项“高时空分辨率的森林草原火险预报与灾损评估关键技术”(
GYHY201406034)
第一作者:徐虹(
1974—),女,云南昆明人,高级工程师,硕士,生态气象与卫星遥感应用。E-ma
i
l:
10466894@qq.
c
om
不同的气 候 类 型、植 被 和 自 然 地 貌 景 观 [17]。 云 南 气
候资源极其丰富,且 分 布 广、地 域 分 布 特 征 明 显。 云
南的植物种类繁多,据统计,
2019 年 云 南 省 森 林 覆 盖
率为62.
4% ,以暖温性灌草及灌丛、暖温性针叶林、季
风常绿阔叶林等分布面积较大 [18](图 1)。
显的差异。但对于云 南 省 植 被 覆 盖 变 化 的 持 续 性 以
及未来变化趋势,植被与气候滞后效应的空间结构格
局 这 些 相 关 研 究 尚 比 较 欠 缺。 鉴 于 此,本 文 以
2001—2019 年 NDVI 时 序 数 据 为 主 要 研 究 对 象,通
过趋势分析方法,分 析 云 南 省 NDVI时 空 的 分 布、变
2)全 省
p<0.
Hu
r
s
t指数值为 0.
52,植被改善的趋势在未来将持续。不同土地覆盖类型,林地、耕地植被变化的 趋 势 为 持 续 改 善,居
民地为持续退化;草地和灌木林将由改善转变 为 退 化。(
3)近 19 年 年 平 均 气 温 和 降 水 的 变 化 率 分 别 为 0.
03℃/a 和
青海三江源试验区NPP时空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青海三江源试验区NPP时空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张馨;陈克龙;王锋;吴成永【摘要】青海三江源国家生态保护综合试验区是我国建立的第1个国家级生态保护综合试验区,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有重要的地位,分析其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具有重要意义。
利用三江源试验区的MODIS遥感影像等数据及其周边地区的气象资料,结合 CASA 模型,对三江源试验区2010~2013年的NPP进行估算,并对其时空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简要分析。
结果表明:三江源试验区2010年的NPP平均值最大,2010~2013年NPP呈波动变化趋势,先减少后增加;年均 NPP 总量为68.46 TgC/a (1 Tg=1012 g),年均NPP为144.29 gC/m2,NPP的季节变化明显,7、8月的月 NPP 值最大;在空间分布上呈现出由东南向西北递减的特征,东侧出现最高值,其值为418.94 gC/(m2·a);NPP 值高低分布情况与植被类型、海拔、坡度、坡向有密切关系。
%Three-river Headwater Area of Qinghai is the first nation ecological reserve pilot region.It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n our ing the MODIS remote sensing image data and meteorological data,the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and CASA model were applied to esti-mate the NPP in the region during 2010~2013.The result showed that the region had the highest NPP in 2010, the value was increase and then decrease from2010~2013.The total annual NPP was 68.46 Tg/a (1Tg = 1012 g)and the annual average of NPP was 144.29 gC/(m2 ·a).The seasonal change of NPP was obvious,the maxi-mum value appeared in July and August.The NPP gradually decreased from southeast to northwest in the re-gion,the highest NPP value w as 418.94 gC/(m2 ·a)at the eastern section.Thedistribution of NPP had a close relation with vegetationtypes,elevation,slope and aspect.【期刊名称】《草原与草坪》【年(卷),期】2016(036)004【总页数】7页(P21-26,33)【关键词】NPP;CASA模型;青海三江源;国家综合试验区【作者】张馨;陈克龙;王锋;吴成永【作者单位】青海师范大学生命与地理科学学院,青海西宁 810008;青海师范大学青海省自然地理与环境过程重点实验室,青海西宁 810008;青海师范大学青海省自然地理与环境过程重点实验室,青海西宁 810008;青海师范大学生命与地理科学学院,青海西宁 81000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Q948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是植被在单位时间和单位面积上的总初级生产力(GPP)与自养呼吸(AR)之后所剩余的有机物数量之差,包含植物枝、叶、根等部分的生产量和植物枯落部分的量,是植被生长和生殖的能量来源[1]。
澜沧江源头杂多县1985~2000年土地利用变化分析。
的土地 利 用空 间数 据 为基 础 , I W I GI ) 在 L S( S 支持
下 。 过空 间叠加 运算 , 取土地 利 用净变化 信 息和 通 提 转移 信息 , 分析其 土地 利用 时空 变化 格局 , 揭示其 变 化 规律及 主要 变化 去 向 , 以期 为该 区土 地 利用 规 划 与管理决 策 以及 生 态环境 保 护与建设 提供 重要 的科
三 江源 国家级 自然保 护 区 内 , 青海 省 生态 环境 保 是
护 与建设 的重点 地 区。
2 数 据 来 源 和研 究方 法
土地利用数 据来源 于中 国科 学院 资源环境数 据 中心 的 1 100 0土地利用数 据库 , :0 0 该数 据是 “ 国土 资源 环境 遥感 动态调 查 与空 间服 务 体 系” 的核 心数 据之一 , 因其 时间序列 完整 、 精度 可靠而 享有 国内外
维普资讯
第 2 6卷第 3期
20 0 8年 5月
干 旱 地 区 农 业 研 究
lu a s a c i t e Ard Ar a t r lRe e r h n h i e s
Vo . 6 NO. 12 3
Ma 2 0 v. 0 8
关键 词 : 地 利 用 变化 ; 空 格 局 ; I ; 沧 江 源 区; 多 县 土 时 GS 澜 杂 中 圈分 类号 : 1 1 ¥ 8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 编 号 :10 .6 1 2 0 )30 3 .5 007 0 (0 8 0 .260
区域 土地 利 用 变 化 是 全 球 变 化 研 究 的 热 点 问 题 [2。国 内外 围绕 全 球 、 J , 区域 土 地 利 用 变 化 格 局
19 -2 0 9 5 0 0年 两 个研 究 时 段 的 变 化 特 征 存 在 明显 差 异 。1 8 ~ 19 9 5 9 5年 , 地 利 用 转 移 面 积 为 59 40 m , 土 5 .0k 2 占该 县 总 面 积 的 l . 7 , 移 主 要 发 生 在 草 地 内部 及 草 地 与 未 利用 地 之 间 , 64 % 转 占总 转 移 的 9 . 7 , 高 、 38 % 以 中覆 盖 草 地 输 出 、 覆 盖 草 地 输 入 为 特 征 , 现为 草地 数 量 增 加 , 量 下 降 ;9 5 0 0年 , 地 利 用 变 化面 积 为 60 7 7 m 低 表 质 1 9 ~2 0 土 2 .5k , 占全 县 总 面 积 的 1 .7 , 要 转 移 类 型 为 中低 覆 盖草 地 一 未 利 用 土 地 、 66 % 主 中覆 盖一 低 覆 盖 草 地 、 覆 盖 草 地 一中覆 低 盖 草地 、 泽 地 一草 地 , 沼 占总 转 移 面 积 的 9 .7 , 覆 盖 草 地 向 高 、 08 % 低 中覆 盖 草 地 正 转 移 , 地 数 量 减 少 , 量 好 转 。 草 质 两 个研 究 时 段 的 土地 利 用 变 化 集 中分 布 在 杂 多县 东部 、 南 和 西部 。 西
新高考地理区域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解析版)
区域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1.(2022·山东省泰安第三中学一模)某校学生到甘肃省天水市开展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的研学活动。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任务一对比流域的径流量变化天水市桥子沟流域包括自然条件相似的东沟和西沟两个小流域。
东沟通过修建梯田等措施进行治理,西沟基本保持原状。
同学们根据水文站的观测数据得知,在每平方千米面积内,东沟、西沟年径流量分别为4700m3、12500m3。
(1)说出修建梯田对流域地表径流的影响,并分析原因。
任务二调查梯田利用方式调查发现,天水市自2000年以来调整种植结构,在海拔1000~1500米的梯田上引种樱桃。
该地种植的樱桃产量高,品质好,营养丰富。
(2)概述当地生产高品质樱桃的条件。
任务三分析梯田减沙效益表为黄土高原小流域梯田减沙与梯田面积关系的相关数据,同学们对其进行了分析。
梯田占流域面积的比例(%)0 5 10 15 20 30 40 50 60梯田减沙比例(%)0 8 28 50 67 82 89 92 94(3)绘制统计图,并说明梯田面积变化对梯田减沙的影响。
【答案】(1)径流量减少。
截留雨水、径流,增加下渗。
(2)昼夜温差大;光照充足;土层深厚;环境质量好。
(3)根据黄土高原小流域梯田减沙与梯田面积关系的相关数据绘制即可。
随着流域梯田面积比例增加,梯田减沙比例增加,增加速度由快变慢。
【解析】本题以黄土高原水土治理为背景,涉及水循环、农业区位及区域生态环境相关知识,考查综合思维能力。
(1)结合材料可知,东沟通过修建梯田等措施进行治理后,年净流量明显小于西沟,原因是修建梯田可以增加植被覆盖率,减缓坡度,植物落叶及根系可以截留地表径流,减少流域地表径流量,增加下渗。
(2)该地樱桃品质高,主要结合当地自然环境特点进行分析,该地位于我国西北地区,属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夏季光照充足,有利于植物光合作用,昼夜温差大,有利于有机质积累,海拔较高,人类活动影响小,环境污染小;黄土层深厚肥沃,光、热、水、气、土等主要自然条件匹配合理。
3.3探秘澜沧江-湄公河流域的河流地貌2024-2025学年高一地理鲁教版(2019)+必修一
D.入海口处
39003
当堂检测
雅鲁藏布江大峡谷是地球上最深的峡谷。读
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处景观图,完成下面3~4题。
3.下列关于该河谷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 )
A.为“U"形谷
B.水流湍急
C.为“V"形谷
D.水深壁陡
4. 形成雅鲁藏布江大峡谷的外力作用主要是
(C )
A.水流向源头侵蚀 B.水流向两岸侵蚀
知识拓展
流水侵蚀作用
观察水面变化,思考流水向什么方向 侵蚀?
向两侧侵蚀 向下侵蚀 向后侵蚀
加宽 加深 长度增长
39003
新课讲授
流水侵蚀作用
溯源侵蚀
使河向源头方向变长
侧蚀
使河变宽
下蚀
使河变深
河流的侵蚀作用示意图
39003
01
澜沧江源头的宽浅河谷
01河谷特征 02成因分析
39003
新课讲授
A
探究问题一:描述澜沧江源头 澜沧江源头 段的地形特点思考其影响。
39003
D CE
B
图3-3-5 澜沧江支流汇入处的冲积扇
课堂总结
39003
当堂检测
右图表示一条河流流经不同性质的岩
层地区。读图,完成下面1~2题。
1.该地将会出现的地理景观是( C )
A.“U”形谷 B.喀斯特溶洞
C.瀑布
D.河口三角洲
2.图示景观一般形成在河流的( A )
A.上游
B.中游
C.下游
C
图3-3-5 澜沧江支流汇入处的冲积扇
新课讲授
用笔画出大致范围,并判别不同方向坡度 的差异。
• 坡度差异:从冲积扇顶端到外缘的纵剖面,
干热河谷
异样的河谷——西藏昌都的干热地带文章出自:中国国家地理??作者:??标签:??????????河谷地带按说是最不缺水的地方,可是在西藏昌都,金沙江、澜沧江与怒江流过的峡谷,却难以用植被葱郁、山清水秀来形容。
这些地区大多干旱少雨,甚至一派亚热带荒漠的景象,它们被称作“干热河谷”。
按照植被地带性规律,这几条大江的谷底本应分布着湿润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而现实环境却并非如此。
干旱的河谷,究竟由何而来?金沙江、澜沧江、怒江,三条大江从昌都流过,但河谷中却难见茂密连绵的森林。
在澜沧江的河谷中,两岸童山濯濯,山体岩缝中涌出的山泉,滋润了星星点点的几片平旷土地,营造出屋舍俨然的绿洲村落。
金沙江畔不远,云南香格里拉县的纳帕海,三面环山,夏季绿草盈盈,牛羊点点。
纳曲、旺曲等河流注入这片水草丰美的高山湖沼,湖中的水由山边的几处落水洞注入金沙江。
我在湖畔小住,享受宁静与清闲,一日接到友人电话,约我去看西藏昌都的河谷。
西藏我去过多次,本不陌生。
那里最着名的河谷,毫无疑问是林芝地区的雅鲁藏布大峡谷—江水在南迦巴瓦峰与加拉白垒峰之间转向南流,切开重重大山,奔向印度洋。
印度洋的暖湿气流沿着雅鲁藏布江滚涌北上,河谷中云雾弥漫,森林葱郁。
江边大多山石裸露,只分布着稀少的树木和灌丛,当地人把这样的河谷叫做“干热坝子”,学者将之称为干热河谷。
摄影/税晓洁除了雅鲁藏布江,西藏东部同样有几条着名的大江。
金沙江、澜沧江和怒江从昌都地区流过,它们奔涌出西藏之后进入云南。
在云南西北的香格里拉县,三条大江从群山间并行流过,那正是举世闻名的三江并流。
可这三条江在西藏的境遇,远不如下游的三江并流处那样名声显赫。
金沙江是四川与西藏的界江。
像这样植被葱郁的河谷,在川藏交界处的这段金沙江其实并不多见。
西藏最东端的大江纳帕海,虽然也属于金沙江流域,可我尚未有机会仔细欣赏、品读金沙江的壮美,而且我听当地人说,金沙江没什么看头,反而岸边路途险峻。
当我翻开地图,发现四川与西藏竟然完全以金沙江为界,全长400余公里。
8月平均气温22.0℃为55年来同期最热
8月平均气温22.0℃为55年来同期最热
佚名
【期刊名称】《环境教育》
【年(卷),期】2016(0)9
【摘要】中国气象局披露,2016年8月,全国平均气温22.0℃,较常年同期(20.8℃)偏高1.2℃,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高(与2006年并列)。
全国大部气温偏高。
【总页数】1页(P15-15)
【关键词】气温;中国气象局;偏高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467
【相关文献】
1.55年来门源地区气温变化特征分析 [J], 豆青芳;肖莲桂;石明章;赵文杰;虎文娟;张奎华
2.澜沧江流域近55年来极端气温时空变化特征 [J], 王学;李少娟;裴顺强;吴巩胜
3.近144年来秦岭太白山林线区3-6月平均气温的重建 [J], 秦进;白红英;刘荣娟;翟丹平;苏凯;王俊;李书恒
4.乌拉尔500hPa月平均阻塞对中国气温同期和滞后影响的研究 [J], 陈菊英;章基嘉
5.2016年7月:创有全球气温记录以来同期最热月 [J], ;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基于气象综合干旱指数澜沧江-湄公河全流域干旱监测
基于气象综合干旱指数澜沧江 -湄公河全流域干旱监测摘要:为了研究气象干旱指数对澜沧江-湄公河全流域干旱的监测状况, 及干旱指数在澜沧江-湄公河全流域地区的适用性, 采用了中国气象局提出的气象干旱指数的计算方法, 基于综合气象干旱指数, 分析澜沧江-湄公河全流域干旱的时空分布特征与适用性。
研究结果表明: 利用澜沧江-湄公河全流域近40年的气象资料,综合分析监测区域干旱发生的时空分布以及变化规律,全面了解了该流域干旱的发生和发展趋势,对于识别易受干旱区域、及时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制定农业旱情管理及抗旱减灾决策等提供了理论支持。
关键词:MCI;遥感影像;干旱监测1.前言澜沧江是湄公河上游在中国境内河段的名称,它也是中国西南地区的大河之一,是世界第七长河,亚洲第三长河,东南亚第一长河。
澜沧江源出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杂多县西北,主干流总长度4909千米,其中国内长2139千米,澜沧江流经青海、西藏和云南三省,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腊县出境成为老挝和缅甸的界河,后始称湄公河(Mekong River)。
湄公河流经老挝、缅甸、泰国、柬埔寨和越南,于越南胡志明市流入中国南海。
1.气象数据来源本系统监测范围为([8°-35°N,92°-110°E]),覆盖整个澜沧江-湄公河全流域。
由于监测范围包括我国境内的云南、四川等省份以及国外的越南、印度等国家,所以气象数据没有采用国内的气象站点采集数据,而通过CIMISS气象数据统一服务接口,降水通过代码为“NAFP_FOR_FTM_HIGH_EC_GLB” 欧洲中心数值预报产品-高分辨率-全球资料,获取监测区域0.125°格点的降水数据;气温数据通过代码为“NAFP_FOR_FTM_LOW_EC_GLB” 欧洲中心数值预报产品-低分辨率-全球资料,获取监测区域0.5°格点的气温数据;然后气温和降水通过指定算法统一插值到监测区域0.25°的格点上,进行气象干旱监测算法的实现。
澜沧江介绍
河流补给:
(1)昌都以上地区,属地下水--融水补给为主的河流。 (2)昌都以下至功果桥,雨水补给成份逐渐增大,河川径流属雨水--地下水混合补 给类型。但因两岸山地海拔5500一6000m,有终年积雪,两岸短小的支流仍属冰雪 融水补给类型。 (3)自此以下,在进入下嵋公河低地之前,基本上属雨水补给为主的河流。
五、构造与岩层
澜沧江断裂带 该断裂带总体呈南北向沿澜沧江河谷延伸,其北段自藏滇边境的梅里雪山 丫口附近进入云南,大致沿碧罗雪山、崇山山脉东坡延伸到瓦窑东的澜沧江边 被一东西向断裂所切断;中段自保山瓦窑到云县、景谷边江街北,总体呈北西一 南东向延伸;南段呈一弯曲弧度不大的“S”形自景谷边江附近向南经谦六西、 雅口、小橄榄坝、景洪、大勋龙西到勋宋延入缅甸。
2014-4-12
三、河道水系
澜沧江--湄公河属太平洋水系。从源头至昌都,干流长 565.4km。在青海省境内,干流长448km,河谷宽广,下蚀作 用微弱,沿程多有河岛、漫滩、汉流发育、水流平缓而散乱。 出青海省后至昌都段,形成深切500一1000m的“V”型峡谷。 该段水系较发育,干支流多以斜交相汇而呈“树枝”状分布格 局。整个河段河流走向与水系展布多变,只在局部区域呈典型 性,主要有“树枝”状、“羽”状、“梳”状和“格”状几种 类型。
地层
滇西三江地区三叠纪地层最为普遍,以澜沧江深断裂为界,其东以浅变质 的上古生界及不含或者少含火山岩的中生界地层为主,西侧以变质岩及花岗岩 基为主。
岩石
二叠纪沿澜沧江断裂带由北至南均有发育,但各段发育程度差 别较大,以浅变质碎屑岩和碳酸盐岩夹火山岩为特征,岩性包括千枚 岩、微晶片岩、大理岩以及中酸性一基性火山岩。 中三叠世晚期,澜沧江断裂活动加剧,沿断裂带某些部位火山喷 发强烈,喷发物呈南北分布,堆集厚度达到954一1644m,安山质一流 纹质火山熔岩、火山角砾岩、凝灰岩及熔结火山碎屑物等大量堆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0引言
干旱是中国西南地区的突出灾害,也是制约澜沧江 流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自然灾害之一,干旱风险管理 首先应该将研究区域分区,根据不同地区自身的干旱变 异状况开展研究和制定对策[1],在澜沧江这样一个自然地 理及气候条件复杂的流域,这一工作尤其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过去涉及干旱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北方地区,南方地 区的研究相对较少,有限的研究也多以行政区划为界[2]。 针对西南地区亚洲最大的国际河流——澜沧江流域的较 为系统和深入的干旱研究尤其罕见[3-4]。然而这一流域地 理地带性复杂、地形气候多变,同时又长期受到干旱灾 害的困扰,因此,无论从水文学、地理学、气候学等研 究的角度来看,研究澜沧江流域的干旱都具有重要意义。
(5)
上式中不包含 x=0 的情况,而实际降水量可以为 0,
降水量为 0 时的事件概率为:F(x=0)=m/n,其中 m 为降
水量为 0 的样本数。
对 Γ 分布概率进行正态标准化处理,近似求解可得:
Z = S t − (c2t + c1)t + c0 ((d3t +d 2)t + d1)t +1.0
88
农业工程学报
2011 年
旱河谷”,在澜沧江中游也分布较多[10]。 长期以来,本区工业生产相对落后,农牧林业和水
电开发是流域主要的经济活动,因此对水旱条件依赖极 大,近年,流域随着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这种依赖明 显变强,特别是 2010 年以来,云南省遭遇了 60 a 不遇的 特大旱灾,据截至 2 月底的不完全统计,仅农业的直接 经济损失就在 100 亿元以上,澜沧江流域也深受影响。 因此,客观上迫切需要对干旱的地域特征、演变规律等 进行科学的研究,以作为有关部门制定政策或对策的参 考或依据。
选取合适的干旱指标是研究区域干旱气候的基础, 也是衡量干旱程度的标准和关键环节[5-6]。标准化降水指 数(SPI)是近 20 a 来国际上最流行的干旱指标之一[7-8], 其突出特点有三:仅需要降水,资料获取简单,克服了 机理性干旱指标因为气候、地形、土壤类型等因素所造 成的使用上的制约;适用于多时间尺度,从而可突出干 旱变化在时间维的特征;由于是标准化数值,可在不同
6、12 个月时间尺度上的 SPI 序列,分别表示为 SPI1、
SPI3、SPI6、SPI12。1 个月时间尺度通常被认为是气象
干旱指数,3 和 6 个月被认为是农业干旱指数,12 个月
则被认为是水文干旱指数。为便于不同序列的比较,分
析时从 1961 年开始,此外,还统计了各站点干季(11-
4 月)降水量,并选择代表站点分析其对应的 SPI(11-
计方法求得:
βˆ = x / γˆ
(2)
γˆ = 1+ 1+ 4 A / 3 4A
∑ A = lg x − 1 n
n
lg x j
j =1
(3) (4)
这里 xj 为降水量资料样本; x 为降水量气候平均值。 j 为序列号,n 为计算序列长度。
给定时间尺度的累积概率可按如下计算:
∞
∫ F(x < 0) = f (x)d x 0
有关上述 3 种数学方法的更多介绍详见其他文献 [12],本文从略。
2 结果与分析
2.1 基于主成分分析的空间特征 根据 35 个站点 45 a 连续的月降水数据计算了每个站
点的 SPI1,SPI3,SPI6,SPI12 及 SPI(11-4),根据 SPI 的定义,在每个时间尺度上,35 个序列的 SPI 都是标 准化数值,因而是可比的。
图 1 澜沧江流域降水量及气象站分布 Fig.1 Sketch map of the Lancang River basin and locations of
meterological stations
1.2 研究数据处理 考虑到澜沧江流域及其周边地区降水分布复杂多
变,因此研究中充分照顾了气象站观测年代的完整性, 对缺测年份较多站点未予采用,对缺测少量资料站点进 行回归订正,最终筛选得到 35 个站点(图 1)。各站点 的气象资料包括 1960-2005 年的日降水数据。并在此基 础上统计了各站点干季(11~4 月)及多年平均降水量, 建立相应要素几十年的时间序列。 1.3 研究方法 1.3.1 标准化降水指数
澜沧江流域主要受季风环流控制,因此其干旱原因 也与之密切相关[9-11],总结其特点:首先,干季十分缺水。 流域干湿分明,冬半年(11 月-4 月)由于受到北半球 中纬西风带南支急流控制,降雨十分稀少,其降水量仅 为夏半年(5 月-10 月)降水量的十分之一甚至几十分 之一,冬干的特点在澜沧江流域上游尤为突出。其次, 雨季降水亦不均匀。雨季流域主要在来自孟加拉湾的湿 润的西南季风控制下,然而西南季风并不保证全雨季均 匀的降雨,季风的迟缓来临、间歇和提前结束均可引起 干旱,其中,由于源自青藏高原的“西藏高压”或“西 太平洋高压”,在北纬 26°的长期滞留而致的频繁的季风 间歇对流域农业会产生十分严重的影响。最后,还有受 地形影响暖湿气流形成“焚风”效应导致的著名的“干
Yi,1=a11Xi,1+a12Xi,2+…+a1kXi,k Yi,2=a21Xi,1+a22Xi,2+…+a2kXi,k ……
Yi,k=ak1Xi,1+ak2Xi,2+…+akkXi,k
(8)
其中 Xi,k 指的是 SPI 时间序列,k 表示气象站点数
(35),i 表示每个站 SPI 序列长,对 SPI1,SPI3,SPI6,
收稿日期:2010-05-06 修订日期:2010-05-05 基金项目:科技部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澜沧江中下游与大香格里拉地区综 合 科 学 考 察 ”( 2008FY110300-01 ); 欧 盟 第 六 框 架 计 划 项 目 ( SWITCH018530); 作者简介:李 斌(1982-),男,陕西榆林人,博士后,从事水文与遥感 研究。北京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100101。 Email: vicmod@ ※通信作者:李丽娟(1961-),女,吉林人,研究员,主要从事水文水资 源研究。北京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100101。 Email: lilj@
采用 PCA 方法识别出了贡献度最大的 4 个主成分 F1,F2,F3,F4,从表 1 可见,它们对所有的原 SPI 序 列,都解释了近 70%的总方差,考虑到澜沧江流域复杂 多变的地理气候条件,这一结果已具有较好的解释力和 应用价值。
降水分布是一种偏态分布,标准化降水指标(SPI) 就是在计算出某时段内降水量的 Γ 分布概率后,再进行 正态标准化处理,最终用标准化降水累积频率分布来划 分干旱等级。
假设某一时段的降水量为 x,则其 Г 分布的概率密度
函数为:
f
(x)
=
1 β γ Γ(x)
xγ
−1 e− x
β
(1)
其中 β 和 γ 分别为尺度和形状参数,可用极大似然估
(6)
t=
1 ln
F2
(7)
当 F>0.5 时,S=1;F≤0.5 时,S=-1,c0=2.515517; c1=0.802853;c2=0.010328;d1=1.432788;d2=0.189269; d3=0.001308。S、ci、di(i=0,1,2)均为计算时的过程 参量。
本研究中计算了各站点 1960-2005 年连续的 1、3、
SPI12,i 分别为 1 到 45×12,即从 1961~2005 年(为便
于不同时间序列的比较,1960 年数据仅在初始计算时采
第5期
李 斌等:澜沧江流域干旱变化的时空特征
89
用)。线性组合系数 a11 到 akk 称为“载荷”,表示初始 变量在主分量中的权重。主成分与变量的相关系数矩阵 被用于空间分析,主分量旋转采用了方差极大旋转。 1.3.3 K-means 聚类
地区开展比较。这些特点,使得该指标非常适用于对澜 沧江流域干旱变化时空特征的研究。本文的工作通过客 观科学的计算分析,弥补了该流域干旱相关研究的不足。
1 研究区概况与研究方法
1.1 流域概况 澜沧江是中国最大的国际河流,流域地处 94°~
102°E,21°~34°N,干流全长 2161 km(含中缅边境河段 31 km),平均比降 2.12‰,面积 16.74 万 km2 [9]。流域 海拔从 500 m 左右到 6 000 m 以上,高差悬殊;年平均降 水量从不足 500 mm 到 1 600 mm 以上,干湿迥异。区内 具有复杂地形和水热分布差异,是全球生态环境地理地 带性最典型的区域之一,覆盖寒带、寒温带、温带、暖 温带、亚热带、热带等多种气候带;穿越冰川、高原、 高山峡谷、中低山宽谷、冲积平原等各种地貌类型,因 此,在如此复杂的地表环境系统研究干旱变化规律无疑 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
小波分析是水文学应用中的成熟方法[13],它能够反 映时间序列的局部变化特征,更好地分析序列随时间的 变化情况,在研究气候变化的多尺度结构方面具有重要 价值。在降水时序分析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14]。为探讨 不同分区在多年时间尺度下的变化特征,在获取空间分 布特征以后,对各分区选择代表性站点,充分考虑流域 干湿分明的特点,选择干季(11-4 月)降水量计算了各 站 SPI 序列,并采用小波方法分析其周期变化规律。
个具有不同干旱演化特征的区域,2 种分区方案具有很高的空间一致性。对划分的 4 个区域典型站点的小波分析表明,
流域干旱变化的周期一般在 3~6 a。研究结论可为相关部门的决策提供参考。
关键词:降水,干旱,PCA,小波分析,时间序列分析,标准化降水指数,K-means
doi:10.3969/j.issn.1002-6819.2011.05.014
摘 要:干旱是澜沧江流域的突出自然灾害,研究气候变化背景下的流域干旱变化特征具有重要科学意义与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