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作业环境分析与评价
九年级林中小溪教案苏教版
九年级林中小溪教案苏教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1.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林中小溪的基本概念,理解林中小溪的形成和特点。
1.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和分析,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1.1.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1.2 教学内容1.2.1 林中小溪的概念:介绍林中小溪的定义和特点。
1.2.2 林中小溪的形成:讲解林中小溪的形成过程。
1.2.3 林中小溪的作用:探讨林中小溪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第二章:教学方法与手段2.1 教学方法2.1.1 讲授法:讲解林中小溪的概念、形成和作用。
2.1.2 观察法:组织学生观察林中小溪的图片,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2.1.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林中小溪的保护措施,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2.2 教学手段2.2.1 图片:展示林中小溪的图片,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
2.2.2 视频:播放林中小溪的形成过程的视频,增加学生的直观感受。
2.2.3 PPT:使用PPT呈现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第三章:教学步骤与时间安排3.1 教学步骤3.1.1 导入:通过展示林中小溪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环境,激发学习兴趣。
3.1.2 讲解:讲解林中小溪的概念、形成和作用。
3.1.3 观察:组织学生观察林中小溪的图片,让学生分析其特点。
3.1.4 讨论:分组讨论林中小溪的保护措施。
3.1.5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3.2 时间安排3.2.1 导入:5分钟3.2.2 讲解:15分钟3.2.3 观察:10分钟3.2.4 讨论:10分钟3.2.5 总结:5分钟第四章:教学评价与反思4.1 教学评价通过课堂提问、小组讨论等方式,了解学生对林中小溪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对保护环境的意识。
4.2 教学反思根据学生的反馈和教学效果,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不断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提高教学质量。
职业健康安全与环境管理
文明施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工 作:
1. 规范施工现场的场容,保持作 业环境的整洁卫生。
2. 科学组织施工,使生产有序进 行。
3. 减少施工对周围居民和环境的 影响。
4. 保证职工的安全和身体健康。
二、施工现场环境保护
施工现场环境保护是按照法律法规、各级主管部门和企业的要求,保护和改善作 业现场的环境,控制现场的各种粉尘、废水、废气、固体废弃物、噪声、振 动等对环境的污染和危害.环境保护也是文明施工的重要内容之一。
2、安全——指生产系统中人员免遭不可承受危险的伤害 (是不发生不可接受的风险的一种状态)。
3、安全控制——是指采取措施使项目在施工中没有危险, 不出事故,不造成人身伤亡和财产损失。
危险
安全
可承受水平的风险
引发事故的基本要素
人的不安全行 为
物的不安全状 态
事故
环境的不安全 条件
管理缺陷
1991~2004年全国各类死亡人数情况
第九章职业健康安全与环境管理的目的
建设工程职业健康安全管理的 目的是保护产品生产者和使用 者的健康与安全;
环境管理的目的是保护生态环 境,减少污染,使社会的经济 发展与人类的生存环境相协调。
1. 保障职工的职业健康、生 命安全及财产安全。
2. 通过实施职业健康安全和 环境管理体系,控制作业 现场的各种污染和危害。
四、施工项目现场场容管理 场容是指施工现场特别是主现场的面貌。
(一)、场容基本要求 1、在现场入口设置企业标志。 2、项目经理部在现场入口的醒目位置设置公示牌。 (1)六牌——工程概况牌、管理人员名单及监督电话牌、安全生
产牌、入场需知牌、文明施工牌、消防保卫牌。 (2)两图——施工总平面图、建筑效果图。 (3)两栏一报——读报栏、宣传栏、黑板报。 (二)、场容管理
大型设备安全操作规程(4篇)
大型设备安全操作规程第一章总则第一条目的和适用范围为了加强大型设备的安全操作管理,防止事故的发生,保障人身安全和设备的正常运行,制定本规程。
本规程适用于所有大型设备的日常操作和维护,包括但不限于大型机械设备、电气设备、化工设备等。
第二条安全责任1. 设备操作人员应严格遵守本规程,并对设备的安全操作和维护负直接责任。
2. 设备操作人员应定期参加安全培训,熟悉安全操作规程,了解紧急救援和应急预案。
3. 设备的管理人员应负责设备的安全管理和维护工作,在设备操作过程中对设备操作人员进行指导和监督。
4. 公司领导及相关部门负责人应落实设备安全管理的责任,加强安全宣传和培训,确保安全生产。
第二章设备操作规程第三条设备操作前检查1. 设备操作人员在开始操作设备前,应对设备进行全面检查,确保设备处于良好状态。
2. 检查项目包括但不限于设备的外观、电气设备的接地、油液、液压系统、气压系统、熔化系统等。
3. 如果发现设备存在故障或异常情况,应立即停机,并报告设备管理人员进行维修。
第四条设备操作技巧1. 设备操作人员应熟悉设备的操作方法和技巧,遵循设备操作手册和说明书的要求。
2. 操作前应确认设备操作人员是否具备操作所需的资格和技术能力。
3. 操作过程中应保持集中注意力,不得出现分神行为,保持设备的平稳运行。
第五条设备操作安全1. 设备操作人员应穿着符合规定的工作服和劳动保护用品,包括但不限于安全帽、防护眼镜、防护手套等。
2. 操作过程中应注意个人安全,严禁将手、头、身体等部位靠近设备的危险区域。
3. 操作设备时应使用专用工具,不得使用损坏的工具,以免影响操作安全。
4. 严禁擅自操作高压设备和高危设备,必须经过专门培训,并在专业人员的监督下操作。
第六条紧急事故处理1. 在操作过程中,如遇到设备故障、泄漏、起火等紧急事故情况,应立即按照应急预案进行处理。
2. 紧急避险时,应找到安全避难点,做好自我保护措施,并拨打紧急电话报警。
第九章 噪声环境影响评价1
r2=r1×10 △L/20 =1023/20=14.1m
* 距离衰减
2. 线声源衰减值:
1 L1 10 lg 2rl
△L1 ——距离增加产生衰减值,dB; r——线声源至受声点的垂直距离,m; l——线声源长度。 当r/l <1/10时,可视为无限长线声源,此时距离声源 r1~r2处的衰减
第九章
噪声环境影响评价
1. 噪声和噪声评价量
1.1环境噪声和噪声源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第二条规定:
环境噪声:指在工业生产、建筑施工、交通运输和社会生活
中所产生的、干扰周围生活环境的声音。
环境噪声污染:指所产生的环境噪声超过国家规定的环境噪
声排放标准,并干扰他人正常生活、工作和学习的现象。
电冰箱声压级46dB,即L2 =46dB。 查表法: L2-L1=6dB ,△L=1dB, 两者同时工作时L合=46+1=47dB 或公式法:L合=46.97dB≈47dB
(2)分贝的相减
公式法
已知两个声源在某一预测点产生的合成声压级为LpT和其
中一个声源在预测点单独产生的声压级Lp2,则另一个声源在 此点单独产生的声压级Lp1可用下式计算:
三者之间的关系是: c f
(2)分贝
指两个相同的物理量(例如A1和A0)之比取以10为底的对
数并乘以10(或20)即
分贝符号为“dB”,是无量纲的。
式中A0是基准量(或参考量),A1为被量度的量。 被量度量与基准量取对数,所得值称为被量度量的“级”; 表示被量度量比基准量高出多少级。
2.声功率和声功率级
例题
1.求70、76、73、82、70、79dB的声压级叠加后的总声压级。 70 73 70 73
第九章 作业环境分析与评价
3.气流 作业环境中的气流除受外界风力的影响外,主要与
作业场所中的热源有关。热源使空气加热而上升, 室外的冷空气从门窗和下部空隙进入室内,造成空 气对流。室内外温差愈大,产生的气流愈大。 4.热辐射 热辐射主要指红外线及一部分可视线而言。太阳及 作业环境中的各种熔炉、开放火焰、熔化的金属等 热源均能产生大量热辐射。红外线不能直接使空气 加热,但可使周围物体加热。当周围物体表面温度 超过人体表面温度时,周围物体表面—则向人体放 散热辐射而使人体受热,称为正辐射。相反,当周 围物体表面温度低于人体表面温度时,人体表面则 向周围物体辐射散热,称为负辐射。负辐射有利于 人体散热,在防暑降温上有一定的意义。
(二)对光环境的要求
1.设计的基本原则 ①合理的照度平均水平,同一环境中,亮度和照度不应过高或过低, 也不要过 于一致而产生单调感: ②光线的方向和扩散要合理,避免产生干扰阴影,但可保留必要阴影, 使物体有立体感; ③不让光线直接照射眼晴,避免产 生眩光,而应让光源光线照射物体 或物体的附近,只让反射光线进入 眼睛,以防止晃眼; ④光源光色要合理,光源光谱要有 再现各种颜色的特性; ⑤让照明和色相协调,使气氛令人 满意,这称为照明环境设计美的思考; ⑥创造理想的照明环境不能忽视经 济条件的制约,因而必须考虑成本 。依据设计基本原则,实现良好照 明的特性因素如图9-12所示。 (1)最舒适区 Nhomakorabea
各项指标最佳,使人在劳动过程中感到满意; (2)舒适区 在正常情况下这种环境使人能够接受,而且不会感 到刺激和疲劳; (3)不舒适区 作业环境的某种条件偏离了舒适指标的正常值, 较长时间处于此种环境下,会使人疲劳或影响工效,因此,需 采取一定的保护措施,以保证正常工作; (4)不能忍受区 若无相应的保护措施,在该环境下人将难以生 存,为了能在该环境下工作,必须采取现代化技术手段(如密 封),使人与有害的外界环境隔离开来。 最佳方案是创造一种人体舒适而又有 利于工作的环境条件。因此,必须了 解环境条件应当保持在什么样的范围 之内,才能使人感到舒适,而工作效 率又能达到最高。图9-l是根据作业环 境分区的原则,提供了一个决定舒适 程度的环境因素示意图,以直观的方 式表示了不同舒适程度的范围。
【教师考试】第九章 知识与练习
第九章知识与练习题第九章内容较为繁杂,考点多,尤其是会涉及到很多案例分析(但也不用担心,此章往往在涉及到案例分析的时候并不难,但前提是需要有新的教学理念)。
第一节教学工作的意义与任务一、教学的概念1、含义:教学是教育目的规范下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活动,是学校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
注意:教学不等于智育,还包括德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等;学校进行全面发展教育途径不仅仅只包含教学,还有课外活动、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等。
2、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根本目的。
3、教学由教与学两方面活动组成。
3、教学具有多种形态,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考点:要求掌握教学与智育的关系;教学在学校进行全面发展教育中的地位。
二、教学的意义教学是学校教育中最基本的活动,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居于中心地位。
1、解决个体经验和人类社会历史经验之间矛盾的有力工具。
2、为个人全面发展提供科学的基础和实践。
3、是教育工作的主体部分和教育的基本途径。
注意:学校工作除教学外,还有党务、行政、后勤等,学校教育的途径除教学外,还有课外活动、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等,教学必须与其他教育形式相结合,必须与生活实践加强练习才能充分发挥作用。
考点:正确理解“教学是学校教育中最基本的活动,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居于中心地位”这句话的内涵。
三、教学的一般任务1、传授系统的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2、发展学生的智力、体力与创造才能。
3、培养审美情趣、思想品德,形成科学世界观的基础。
4、促进个性发展。
第二节教学过程一、教学过程的基本概念教师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和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引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掌握系统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技巧,同时身心获得发展,形成一定思想品德的过程。
二、教学过程的本质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
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认识世界的过程。
受认识论一般规律的制约。
特殊性。
认识目的特殊,非发现发明而是缩小差距。
认识对象特殊:书本。
认识条件特殊:教师的指导。
临边作业安全防护规范文
临边作业安全防护规范文第一章绪论1.1 背景临边作业是指在高处、深处、窄处、陡坡等存在较大安全风险的工作环境下进行的作业,如高空、井下、建筑工地等。
由于工作环境的特殊性,临边作业的安全风险较高,需要制定相应的安全防护规范,确保作业人员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1.2 目的本规范旨在规范临边作业的安全防护措施,提高作业人员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减少意外事故的发生,保障作业人员的生命财产安全。
第二章作业环境安全规范2.1 工作场所2.1.1 临边作业的工作场所应具备良好的平整度,防滑措施完善,地面无明显的凸起或凹陷。
2.1.2 工作场所应保持干净整洁,杂物堆放区和狭窄通道等应清理整顿,防止作业人员绊倒或夹伤。
2.2 安全设施2.2.1 临边作业区域应设置明显的警示标语和标志,提示作业人员注意安全。
2.2.2 高空作业区域应设置可靠的护栏或围挡,防止人员误滑坠落。
2.2.3 安装防护网等安全措施,防止坠落物伤及下方人员。
2.3 照明设施2.3.1 临边作业的工作区域应保持良好的照明条件,防止作业人员因光线不足而导致意外事故。
2.3.2 照明设备应定期检查和维护,确保其正常使用。
第三章个人防护措施3.1 安全帽3.1.1 作业人员应戴上符合国家标准的安全帽,保护头部免受坠落物和碰撞伤害。
3.1.2 安全帽应定期检查,如有破损或过期,应及时更换。
3.2 防滑鞋3.2.1 作业人员应穿戴防滑鞋,确保在工作环境湿滑或地面倾斜的情况下能保持良好的脚部稳定。
3.2.2 防滑鞋应保持鞋底的防滑性能,如有磨损或老化,应及时更换。
3.3 安全带3.3.1 在高空作业中,作业人员应系好安全带,确保在意外情况下能够牢固地固定在工作位置。
3.3.2 安全带应经过培训后正确佩戴和使用,定期检查和维护。
3.4 防护眼镜和口罩3.4.1 在有飞溅、飞射物或有害气体的工作环境中,作业人员应佩戴防护眼镜和口罩,保护眼睛和呼吸道。
第四章作业人员安全培训4.1 安全教育4.1.1 作业人员应接受与临边作业相关的安全教育和培训,了解作业环境的安全风险和防护措施。
作业现场的安全管理(3篇)
作业现场的安全管理是保障员工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环节,也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本文将从建立安全管理体系、加强人员培训、落实安全责任、完善安全设施和加强事故预防等方面,详细介绍作业现场的安全管理。
一、建立安全管理体系要确保作业现场的安全,建立安全管理体系是必要的。
该体系应包括安全政策、安全目标、安全组织、安全规章制度等内容。
安全政策是企业对安全管理的基本方针,应明确安全管理的重要性和优先级。
安全目标应具体、可衡量,以实现安全意识提升和事故预防为主要目标。
安全组织应明确各级安全管理职责,便于协调各部门间的安全工作。
安全规章制度则是具体的操作规范,要求员工严格遵守。
二、加强人员培训作业现场的安全管理需要员工具备一定的安全知识和技能。
企业应定期对员工进行安全培训,包括安全操作规程、紧急救援知识、理论与实践结合等。
培训内容要灵活多样,以增加员工的参与度和学习效果。
培训后还应进行考核,确保培训效果。
此外,企业还可以邀请相关专家进行安全知识讲座,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
三、落实安全责任作业现场的安全责任应明确,每个岗位和责任人都应具备相应的安全责任。
企业应推行“一岗一责”制度,明确每个岗位的安全责任,并制定相应的考核办法。
责任人要加强对员工的安全教育和培训,并根据工作的特点和风险程度,制定相应的安全措施和应急预案。
责任人还要定期组织安全检查,及时发现和处理安全隐患,确保作业现场的安全。
四、完善安全设施作业现场的安全设施是保障员工安全的重要条件。
企业要根据作业特点和风险情况,合理设置安全设施。
如安全出口、应急通道、防护栏等。
安全设施要注意符合技术规范和标准,并定期进行维护和检修,确保其正常使用。
另外,企业还需配备必要的安全装备,如防护眼镜、安全帽等,提供给员工使用。
五、加强事故预防事故预防是作业现场安全管理的核心工作。
企业应分析事故发生的原因和规律,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
这包括加强安全监测、定期进行安全评估、推行安全巡查等。
2024年建筑施工安全教育资料(三篇)
2024年建筑施工安全教育资料安全帽:1、进入施工现场所有人员必须戴好安全帽,作业时不得将安全帽脱下,搁置一旁或坐垫使用。
2、正确的配戴安全帽,扣好帽带,帽箍底边至人头顶端的垂直距离为85mm,调整好帽衬间距为5cm,不使用缺衬带或破损的安全帽。
安全带:1、采购时选择的安全带符合6095-85标准,并有产品合格证,生产厂家应经劳动部门批准。
2、在攀登作业和悬空作业时必须佩带安全带,并有牢固的挂钩设施,严禁只在腰间佩带安全带,而不在固定的设施上栓挂钩环。
3、使用时高挂低用,防止摆动碰撞,绳子不打结钩子挂在连接环上,有异常时立即更换,换新绳时加绳套,使用三米以上长绳加缓冲器。
4、对安全带妥善保管,不接触高温、明火、强酸或尖锐物体。
安全网:要有出厂合格证,厂家生产许可证,当地安监部门的准用证和进场复试报告。
1、使用的密目式安全网必须满足xx目10cm2,6×1.8m的单张网重量应在3千克以上的合格产品。
2、安全网张挂时紧绷,扎牢,拼接严密,不使用破损安全网,绑扎采用16号铁丝。
3、使用过程中,配备专人对网内坠落物进行清理,避免高温或蒸汽环境,拆下后,专人对其进行全面检查并鉴定合格使用的证明,入库存放,搬运过程不使用铁钩或带尖刺工具,以防损伤网绳。
五、安全防护1、四口防护1)楼板、屋面及平台洞口,边长小于25-50cm,用九合板盖设,并对其固定防止移动。
盖板漆刷黄黑油漆检举0.3米。
2)边长大于25-50cm的洞口,采用Φ8钢筋网片覆盖,并盖九合板。
网片钢筋间距为150cm。
3)边长大于150cm以上的洞口,采用九合板覆盖,四周还需采用钢管设置1.2米高防护栏杆(防护栏杆均漆刷黄黑油漆间距0.3米),栏杆设0.6米、1.2米两道水平横杆,下面设0.2米高挡脚板(九合板制,刷黄黑油漆间距0.3米),栏杆内侧采用密目式安全网进行围护。
4)电梯井口设置1.2米高、1.5米宽防护栅门,其底部采用2mm厚钢板制0.2米高挡脚板。
《企业管理》第九章复习题及答案
A 产权清晰
B 权责明确
C 政企分开 D 管理科学
3、组织内职权的类型包括( ABC )
A 直线职权
B 参谋职权
C 职能职权
D 混合职权
4、管理的职能包括( ABCD)
A 计划
B 组织
C 领导
D 控制和创新
5、效益管理是对企业管理目标的管理,要求企业管理必须遵循的原则 包括( AD )
A 价值原则
B 动力原则
A 仓库建设
B 仓库管理设备配制
C 仓库作业管理
D 仓库安全工作
26、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是( ABC )。
A 股东财富最大化
B利润最大化
C 企业价值最大化
D 顾客利益最大化
27、企业筹资的发行股票、发行债券
C长期借款、租赁资产
D 商业信用。
28、投资组合策略有( ACD )。
A.自右向左计算损益值、自左向右绘制决策树、修枝
B. 自左向右绘制决策树、自右向左计算损益值、修枝
C. 自左向右计算损益值、自右向左绘制决策树、修枝
D. 自右向左绘制决策树、自左向右计算损益值、修枝
18.企业经营计划的控制说法正确的是( A ) A.控制的最高境界是事先控制 B.财务分析报告属事中控制 C.即时控制就是事先控制 D.事中控制主要通过现场工作者控制 19.经营计划编制步骤是( D ) A.确定具体目标、综合平衡、拟定方案 B. 拟定方案、确定具体目标、综合平衡 C. 综合平衡、确定具体目标、拟定方案 D. 确定具体目标、拟定方案、 综合平衡 20.以下对组织结构变革方式说法错误的是(不做) A.计划式变革阻力较小 B. 有改良式、爆破式、计划式三种基本方式 C. 爆破式变革时间较短 D. 改良式变革优点是具有总体规划性
三年级上册生命生态安全教案和教学反思
三年级上册生命生态安全教案和教学反思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生命的宝贵,尊重生命,关爱身边的人和事物。
2. 培养学生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知道如何保护生态环境。
3. 让学生学会一些基本的安全知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教学内容:第一章:生命的宝贵1. 学习生命的定义,理解生命的宝贵。
2. 学习如何尊重生命,关爱身边的人和事物。
第二章:生态环境的保护1. 学习生态环境的重要性,了解生态环境的现状。
2. 学习如何保护生态环境,做到环保行动。
第三章:交通安全1. 学习交通规则,了解交通标志。
2. 学习如何保护自己在交通中的安全。
第四章:防火安全1. 学习火灾的危害,了解火灾的预防。
2. 学习如何在火灾中保护自己。
第五章:网络安全1. 学习网络的基本知识,了解网络的利弊。
2. 学习如何在网络中保护自己的安全。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小组合作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教学评价:通过课堂参与、小组讨论、案例分析、作业完成等方式进行评价,全面了解学生对生命生态安全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对相关技能的运用能力。
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生动的案例和实际操作,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生命生态安全知识。
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让他们在日常生活中能够自觉地遵守安全规定,提高自身的安全防护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第六章:饮食安全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食品安全的基本知识。
教学内容:学习食品安全的重要性。
了解食品中毒的原因和预防措施。
学习如何选择安全的食品和正确饮食。
教学方法:采用图片展示、实物演示、小组讨论等方式,让学生直观地了解食品安全知识。
通过角色扮演,模拟购买食品的场景,练习如何挑选安全的食品。
教学评价:通过小组讨论和角色扮演,评估学生对食品安全知识的掌握程度。
观察学生在日常饮食中的行为变化,评估饮食习惯的改善情况。
环境应急管理制度范文(4篇)
环境应急管理制度范文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切实做好环境应急管理工作,有效应对和化解环境突发事件,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和生态环境稳定,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本单位及其下属机构和相关人员在环境应急管理工作中的行为和责任。
第三条本制度的目标是建立全面、科学、规范、高效的环境应急管理制度,确保环境突发事件应急工作有序进行并取得良好效果。
第四条本制度的基本原则包括公平、公正、公开、成本内外分担原则,综合防控、主动治理,分类施策、保障措施落实,有利于管理、便利于操作的原则。
第二章预案及组织机构第五条本单位应采取编制环境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的措施。
环境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应根据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和特点进行编制,并报相关主管部门备案。
第六条环境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应明确预案名称、预案范围、预案级别、预案性质、预案审批、预案更新等内容,并对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进行细分类别。
第七条本单位应设立环境应急管理办公室或者委托专门的机构负责环境应急管理工作。
该机构应配备一支具备应急处置能力和专业技术的环境应急管理队伍,同时还应制定组织机构、权责分工和工作纪律等制度。
第三章应急响应第八条在发生环境突发事件时,本单位应按照相应的应急预案,迅速启动应急响应机制,并及时向相关部门报告。
第九条在应急响应过程中,本单位应明确不同应急响应级别,及时组织人员、设备、物资和资金投入,并组织应急处置工作的统领和协调。
第十条应急响应应包括应急情况评估、应急控制、资源调配、责任督导、信息发布等环节。
本单位应对每一个应急环节进行科学合理的安排和具体操作要求。
第四章应急演练第十一条本单位应当定期组织环境突发事件应急演练。
应急演练应按照预案的要求进行,全面评估我单位环境应急管理工作的能力和水平。
第十二条应急演练应包括演练计划制定、演练前准备、演练实施和演练总结四个阶段。
本单位应当认真组织和指导演练,确保演练达到预期的效果。
第十三条应急演练应重视实战化,加强对关键岗位人员的培训,提高应急处置能力和水平。
安全生产、作业环境管理制度评价
安全生产、作业环境管理制度评价安全生产和作业环境管理制度的评价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
1. 符合法律法规要求:安全生产和作业环境管理制度应当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等,以确保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能够按照法律规定进行操作和管理。
2. 全面详实:制度应包含全面、详实的规定,涵盖企业生产安全的各个方面,包括生产设施的安全性、作业操作的规范性、应急管理的要求等。
制度的内容要实际可操作,能够指导员工进行操作和管理。
3. 有效实施:制度要有明确的组织架构、职责分工和工作流程,要明确制定相关的工作标准、培训要求等。
同时,要有一套完备的监督机制,确保制度能够有效地落实和执行。
4. 安全风险评估:制度要求对工作环境进行全面的安全风险评估,识别潜在的安全隐患,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预防和控制。
制度还应包括事故调查和经验总结的要求,以不断改进和优化安全管理工作。
5. 持续改进:制度要求企业进行周期性的安全检查和评估,及时发现和解决存在的问题,并进行不断改进和提高。
同时,要引入适当的安全技术和管理手段,以保障安全生产和作业环境的稳定性和持续性。
总之,一个好的安全生产和作业环境管理制度应当是合规、全面、有效、可操作和持续改进的,能够确保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随时遵守安全规范,保障员工和环境的安全。
《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 课程大纲
《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教学大纲(适用于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课堂)一、基本信息课程名称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课程编号B0800280英文名称Internal Control and Risk Management课程类型专业选修课总学时32教师线下现场教学16学生线上自主学习16学分2先修课程适用对象会计学、财务管理学等专业开课学院会计学院课程负责人课程简介(200字左右)《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是会计学和财务管理学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选修课,通过线上线下混合式课堂进行教学。
课程以系统论、控制论和信息论为指导,在介绍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概念和特征、产生和发展、认识误区和固有局限的基础上,以内部控制整合框架为核心,系统讲授内部控制目标的设定及其细分、内部控制各要素、企业整体层面控制、业务活动控制、分支机构和子公司控制、内部控制评价、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最新动态和发展趋势。
课程旨在完善和提高学生在企业内部控制和全面风险管理方面的知识结构、业务能力和理论水平。
通过课堂讲授、情景分析和案例研讨等,使学员系统地掌握企业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有关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实践技能和分析能力。
二、教学目标及任务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应当使学生系统地掌握企业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有关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培养学生为企业设计和分析符合现代经济环境要求的企业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体系的能力。
因此,要求学生不仅要理解相关的基本理论,而且要能较为熟练地对企业的内控和风险管理做出分析和评价,设计出较为完备的制度体系。
本课程主要内容包括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产生和发展、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基本框架、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应用等核心内容。
具体而言主要教学任务包括:1.掌握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概念及特征、产生与发展、认识误区和固有局限,对该学科的整体状况有基本的了解;2.掌握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基本框架,包括目标、要素和实施原则等;3.掌握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各要素的主要内容,实施关键点等;4.掌握资产业务、购销业务、投融资业务、担保、工程、财务报告等业务的主要风险点、关键控制点、控制流程等;5.了解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新发展和前沿动态,帮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掌握具体内控与风险管理应用思路并能进行案例分析。
建设项目环境保护设计规定
建设项目环境保护设计规定第一章总则第一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及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办法等制定本规定;第二条环境保护设计必须遵循国家有关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合理开发和充分利用各种自然资源,严格控制环境污染,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第三条本规定适用与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的工业、交通、水利、农林、商业、卫生、文教、科研、旅游、市政、机场等对环境有影响的新建、扩建、改建和十时微个秒毫兆秒度项目,包括区域开发建设项目以及中外合资、中外合作、外商独资的引进项目等一些建设项目以下统称建设项目;第四条本规定有建设项目的设计单位、建设单位负责执行;第二章各设计阶段的环境保护要求第五条环境保护设计必须按国家规定的设计程序进行执行环境影响报告书表的编审制度执行防治污染及其他公害的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的“三同时”制度;第六条项目建议书阶段:项目建议书中应根据建设项目的性质、规模、建设地区的环境现状等有关资料,对建设项目建成投产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简要说明,其主要内容如下:一、所在地区的环境现状;二、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分析;三、当地环保部门的意见和要求;四、存在的问题;第七条可行性研究设计任务书阶段:按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办法的规定,需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或填报环境影响报告表的建设项目,必须按该管理办法之附件1或附件2的要求环境影响报告书或填报环境影响报告表;在可行性研究报告书中应有环境保护的专门论述,其主要内容如下:一、建设地区的环境现状;二、主要污染源和主要污染物;三、资源开发可能引起的生态变化;四、设计采用的环境保护标准;五、控制污染和生态变化的初步方案;六、环境保护投资估算;七、环境影响评价的结论或环境影响分析;八、存在的问题及建议;第八条初步设计阶段:建设项目的初步设计必须有环境保护篇章,具体落实环境影响报告书表及其审批意见所确定的各项环境保护措施;环境保护篇章应包含下列内容:一、环境保护设计依据;二、主要污染源和主要污染物的种类、名称、数量、浓度或强度及排放方式;三、规划采用的环境保护标准;四、环境保护工程设施及其简要处理工艺流程、预期效果;五、对建设项目引起的生态变化所采取的防范措施;六、绿化设计;七、环境管理机构及定员;八、环境检测机构;九、环境保护投资概算;十、存在的问题及建议;第九条施工图设计阶段:建设项目环境保护设施的施工图设计,必须按已批准的初步设计文件及其环境保护篇章所确定的各种措施和要求进行;第三章选址与总土布置第十条建设项目的选址或选线,必须全面考虑建设地区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对选址或选线地区的地理、地形、地质、水文、气象、名胜古迹、城乡规划、土地利用、工农业布局、自然保护区线装及其发展规划等因素进行调查研究,并在收集建设地区的大气、水体、土壤等基本环境要素背景资料的基础上进行综合分析论证,制定最佳的规划设计方案;第十一条凡排放有毒有害废水、废气、废渣液、恶臭、噪声、放射性元素等物质或因素的建设项目,严禁在城市规划确定的生活居住区、文教区、水源保护区、名胜古迹、风景游览区、温泉、疗养区和自然保护区等界区内选址;铁路、公路等的选线、应精良减轻对沿途自然生态的破坏和污染;第十二条排放有毒有害气体的建设项目应布置在生活居住区污染系数最小方位的上风侧;排放有害废水的建设项目就不止在当地生活饮水水源的下游;废渣堆置场地应与生活居住区及自然水体保持规定的距离;第十三条环境保护设施用地应与主体工程用地同时选定;第十四条产生有毒有害气体、粉尘、烟雾、恶臭、噪声等物质或因素的建设项目与生活居住区之间,应保持必要的卫生防护距离,并采取绿化措施;第十五条建设项目的总图布置,在满足主体工程需要的前提下,宜将污染危害最大的设施布置在远离非污染设施的地段,然后合理地确定其余设施的相应位置,尽可能避免互相影响和污染;第十六条新建项目的行政管理的生活设施,应布置在靠竟生活居住区的一侧,并作为建设项目的非扩建端;第十七条建设项目的主要烟囱排气筒,火炬设施,有毒有害原料、成品的贮存设施,装卸站等宜不止在厂区常年主导风向的下风侧;第十八条新建项目应有绿化设计,其绿化覆盖率可根据建设项目的种类不同而异;城市内的建设项目应按当地有关绿化规划的要求执行;第四章污染防治第一节污染防治原则第十九条工艺设计应积极采用无毒无害或低毒低害的原料,采用不产生或少产生污染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能源利用率,尽可能在生产过程只能感把污染物减少到最低限度;第二十条建设项目的供热、供电及供煤气的规划设计应根据条件尽量采用热电结合、集中供热或联片供热,集中供应名誉能够煤气的建设方案;第二十一条环境保护工程设计应因地制宜地采用行之有效的治理和综合利用技术;第二十二条应采取各种有效措施,避免或抑制污染物的无阻制排放;如:一、设置专用容器或其他设施,用以回收采样、溢流、事故、检修时排出的物料或废弃物;二、设备、管道等必须采取有效的密封措施,防止物料跑、冒、滴、漏;三、粉状或散装无聊的贮存、装卸、筛分、运输等过程应设置一直粉尘飞扬的设施;第二十三条废弃物的输送及排放装置宜设施计量、采样及分析设施;第二十四条废弃物在处理或综合利用过程中,如有二次污染物产生,还应采取防止二次污染物的措施;第二十五条建设项目产生的各种污染或污染因素,必须符合国家或省、自治区、直辖市颁布的排放标准和有法规后方可向外排放;第二十六条贮存、运输使用放射性物质及放射性废弃物的处理,必须符合放射性防护规定和放射性同位素工作卫生防护管理办法等的要求;第二节废气、粉尘污染防治第二十七条凡在生产过程产生有毒有害气体、粉尘、酸雾、恶臭、气溶胶等物质,宜设计成密闭的生产工艺和设备,尽可能避免敞开式操作;如需向外排放,还应设置除尘、吸收等净化设施;第二十八条各种锅炉、炉窑、冶炼等装置排放的烟气,必须设有除尘、净化设施;第二十九条含有易挥发物质的液体原料、成品、中间产品等贮存设施,应有防止挥发物质逸出的措施;第三十条开发和利用煤炭的建设项目,其设计应符合关于防治煤烟型污染技术政策的规定;第三十一条废气中所含的气体、粉尘及余能等,其中有回收利用价值的应采取妥善处理措施;第三节废水污染防治第三十二条建设项目的设计必须坚持节约用水的原则,生产装置排除的非水应合理回收重复利用;第三十三条废水的石松设计应按清污分流的原则根据废水的水质、水量、处理方法等因素,通过综合比较,合理划分废水输送系统;第三十四条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含医院污水的处理设计,应根据废水的水质、水量及其变化幅度、处理后的水质要求及地区特点等,确定最佳处理方法和流程;第三十五条拟定废水处理工艺时,应优先考虑利用废水、废气、废渣液等进行“以废治废”的综合治理;第三十六条废水中所含的各种物质,如固体物质、重金属及其化合物,易挥发性物体、酸或碱类、油类以及余能等,凡有利用价值的应考虑回收或综合利用;第三十七条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含医院污水排入城市排水系统时,其水质应符合有关排入城市地下水道的水质标准的要求;第三十八条输送有毒有害气体或含有腐蚀性物质的废水的沟渠、地下管线检查井等,必须采取防渗和防腐蚀措施;第三十九条水质处理应选用无毒、低毒、高效或污染较轻的水处理药剂;第四十条对受钠水体造成热污染的排水,应采取防止热污染的措施;第四十一条原燃料露天堆场,应有防止雨水冲刷,物料流失而造成污染的措施;第四十二条经常受有害物质污染的装置、作业场所的墙壁和地面的冲洗水以及受污染的雨水,应排入响应的废水管网;第四十三条严禁采用渗井、渗坑、废矿井或用净水稀释等手段排放有毒有害废水;第四节废渣液污染防治第四十四条废渣液的处理设计应根据废渣液的书、性质、并结合地区特点等,进行综合比较,确定起处理方法;对有利用价值的,应考虑采取挥手或综合利用措施;对没有利用价值的,可采取无害化堆置或焚烧等处理措施;第四十五条废渣液的临时贮存,应根据排出量运输方式、里哟感或处理能力等情况,妥善设置堆场、贮罐等缓冲设施,不得任意堆放;第四十六条不同的废渣液宜分别单独贮存,管理和利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废渣液混合贮存时,应符合下列要求:一、不产生有毒有害物质及其他有害化学反应;二、有利于堆贮存或综合处理;第四十七条废渣液的输送设计,应有防止污染环境的措施;一、输送含水量大的废渣和高浓液时,应采取措施避免沿途滴洒;二、有毒有害废渣、易扬尘废渣的装卸和运输,应采取密闭和增湿等措施,防止发生污染和中毒事故;第四十八条生产装置及辅助设施、作业场所、污水处理设施等排出的各种废渣液,必须收集并进行处理,不得采取任何方式排入自然水体或任意抛弃;第四十九条可燃质渣液的焚烧处理,应符合下列要求:一、焚烧所产生的有害气体必须有相应的净化处理设施;二、焚烧后的残渣应有妥善的处理设施;第五十条含有可溶性剧毒废渣禁止直接埋入地下或排入地面水体;第五十一条一般工业废渣、废矿石、尾矿等,可设置堆场或尾矿坝进行推存;但应设置防止粉尘飞扬,淋沥水与溢流水、自燃等各种危害的有效措施;第五十二条含有贵重金属的废渣宜视具体情况采取回收处理措施;第五十三条噪声控制应首先控制噪声源,选用低噪声的工艺和设备;必要时还应采取相应控制措施;第五十四条管道设计,应合理布置并采用正确的结构,防止产生振动和噪声;第五十五条总体布置应综合考虑声学因素,合理规划,利用地形、建筑物等阻挡噪声传播;并合理分隔吵闹区和安静区,避免或减少高噪声设备对安静区的影响;第五十六条建设项目产生的噪声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应符合有关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的规定;第五章管理机构的设置第五十七条新建、扩建企业设置环境保护管理机构;环境保护管理的基本任务是负责组织、落实、监督本企业的环境保护工作;第五十八条环境保护管理机构的主要职责如下:一、贯彻执行环境保护法规和标准;二、组织制定和修改本单位的环境保护管理规章制度并监督执行;三、制定并组织实施环境保护规划和计划;四、领导和组织本单位的环境监测;五、检查本单位环境保护设施的运行;六、推广应用环境保护先进技术和经验;七、组织开展本单位的环境保护专业技术培训,提高人员素质水平;八、组织开展本单位的环境保护科研和学术交流;第六章监测机构的设置第五十九条对环境有影响的新建、扩建项目应根据建设项目的规模、性质、监测任务、监测范围设置必要的监测机构或相应的监测手段;第六十条环境监测的任务是:一、定期监测建设项目排放的污染物是否符合国家或省、自治区、直辖市所规崐定的排放标准;二、分析所排污染物的变化规律,国制定污染控制措施提供依据;三、负责污染事故的监测及报告;第六十一条监测采样点要求布置合理,能准确反映污染物排放及附近环境质量情况;监测分析方法,按国家有关规定执行;第七章环境保护设施及投资第六十二条环境保护设施按下列原则划分:一、凡属污染治理和保护环境所需的装置、设备、监测手段和工程设施等均属崐环境保护设施;二、生产需要又为环境保护服务的设施;三、外排废弃物的运载设施,回收及综合利用设施,堆存场地的建设和征地费崐用列入生产投资;但为了保护环境所采取的防粉尘飞扬、防渗漏措施以及绿化设施所需的资金属环境保护投资;四、凡有环境保护设施的建设项目均应列出环境保护设施的投资概算;第八章设计管理第六十三条各设计单位应有一名领导主管环境保护设计工作;对本单位所承担的建设项目的环境保护设计负全面领导责任;第六十四条各设计单位根据工作需要设置环境保护设计机构或专业人员,负责编制建设项目各阶段综合环境保护设计文件;第六十五条设计单位严格按国家有关环境保护规定做好以下工作:一、承担或参与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二、接受设计任务书后,必须按环境影响报告书表及其批意见所确定的各崐种措施开展初步设计,认真编制环境保护篇章;三、严格执行“三同时”制度,做到防治污染及其他公害的设施与主体工程同崐时设计;四、未经批准环境影响报告表的建设项目,不得进行设计;第六十六条向外委托设计项目时,应同时向承担单位提出环境保护要求;第六十七条对没有污染防治方法或虽有方法但其工艺基础数据不全的建设项目不得开展设计;对有污染而没有措施的工程设计不得向外提供;对虽有治理措施,但不能满足国家或省、自治区、直辖市规定的排放标准的生产方法、工艺流程,不得用开设计;第六十八条因工程设计需要而开发研制的环境保护科研成果,必须通过技术鉴定,确认取得了工程放大的条件和设计数据时才能用于设计;第九章附则第六十九条各设计单位的主管部门可根据本规定并结合本部门的物点,组织制订本行业的规定,报国务院环境保护委员会办公室备案;第七十条本规定由国务院环境保护委员会办公室负责解释;第七十一条本规定自颁布之日起执行。
第九章 游猎、游耕与游牧[36页]
2
一、小型园艺农业
与游猎生计方式比较,能够在固定的地域养活更多的人口是农业生计方式的优越之处。根据
农耕的能量使用方式和土地耕种频率,前工业社会农耕体系分为小型园艺农业和精耕农业两种类 型,两者各包含诸多子类型。 小型园艺农业:依靠相对简单的技术和工具在小面积土地上耕作,以人工种植作物为主要食 物来源,有时伴随捕猎、打鱼和采摘野生植物的生计方式。
适应游猎采集文化生态学文化核心文化类型社会文化整合水平原始富裕社会刀耕火种游牧水平移动季节性移动转场共居家户小生境精巧的平衡稳定的平衡文化生存小型园艺农业一游猎和采集生计方式游猎的生活习惯实际上包括捕猎和采集联合在一起的觅食方式指以采集生活地域上的植物猎捕动物的办法获取食物的生计行为其生活地点常常游移不定
三、游耕是人类最佳生计方式之一
(一)重新认识游耕
人们一直对现代农业评价很高,因为它能收获更多作物和养活更多人口。而刀耕火种则被指 责为浪费土地和 “不经济”的落后习俗。 生态人类学研究人类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在这里,环境既包括自然环境(物理、化学和生物 环境),也包括人造环境 (人类的社会文化环境)。游耕社会是他们获得研究成果最显著的领域
国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大量社会历史调查资料中已经记录了云南、广东等省山地民族的游耕 (刀 耕火种)生活方式和情形。
四、中国境内的游耕
根据生态人类学的理论和实地考察,中国境内的游耕地区的生计系统特点是:
(1)有序的游耕方式是人类集体智慧在生态适应性上的良好选择。在多数情况下,都是以地方习
惯法约束的,而习惯法的文化规矩刚好适应着当地小生境的生态平衡。 (2)国有林政策以及部分错误的林地政策,使山地民族的生存土地被分割,难于实施传统的有序 性游耕作业,最终引发无序性的毁林烧荒,造成水土流失和环境破坏的困境。 (3)在地方族群生态系统失序的过程中,优先解决该系统中社会文化控制部分的良性运转将是地
班组安全检查制度(四篇)
班组安全检查制度是为了保护班组内成员的生命财产安全,防止事故发生和减少工作伤害而制定的一系列规章制度和流程。
一、班组安全检查的目标和原则:1. 目标:全面排查潜在的安全隐患,及时发现并消除各类安全隐患,提高安全意识,减少事故发生。
2. 原则:全员参与、防患于未然、整改到位、持续改进。
二、班组安全检查的内容和要求:1. 检查范围:包括生产设备、工作环境、操作规程等方面。
2. 检查要求:a. 检查频次:按照规定定期进行安全检查,每次检查应有检查计划和检查记录。
b. 检查人员:由班组内相关负责人和安全员组成的检查小组进行检查,也可邀请专业人员参与。
c. 检查内容:包括设备设施、电气安全、消防安全、用电安全、作业规程等方面,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d. 检查记录:将检查情况记录下来,包括检查时间、检查人员、检查内容、发现的问题等,记录要及时汇报给相关部门。
三、班组安全检查的流程:1. 定期计划:根据班组的工作特点和安全要求,制定安全检查的计划,并明确检查的时间、地点和责任人。
2. 检查准备:检查前,准备检查所需的工具和设备,做好安全防护措施的准备。
3. 检查执行:按照计划,由检查小组对班组内的各项安全内容进行检查,同时进行记录和拍照等,发现问题及时整改或汇报。
4. 检查总结:将检查情况进行总结,分析问题的原因和存在的隐患,并提出改进建议和措施。
5. 整改落实:根据检查结果,制定整改计划,并明确整改措施和责任人,跟踪整改情况,确保问题得到解决。
6. 检查报告:将检查情况和整改结果做成报告,及时上报给上级领导和相关部门。
四、班组安全检查的责任:1. 班组负责人:负责安排安全检查的计划和组织实施,对发现的问题及时整改,确保安全生产。
2. 安全员:参与安全检查的具体实施,协助班组负责人进行问题的整改和落实。
3. 班组成员:积极配合安全检查工作,遵守安全操作规程,自觉维护班组安全。
以上是班组安全检查制度的主要内容,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具体制定和调整。
《企业战略管理》(李沛强)775-3课件 第九章
每一个员工都能参与
优点
缺点
要求企业员工具有较好的素质 可能会延误战略实施的进程
16
当管理者需要拥有绝 对权威的时候,指挥 型模式是必要的。
在战略实施的过程中, 企业管理人员必须调 动各种积极因素,才
能使战略成功。
指挥型 变革型 合作型 文化型
当需要有效的实施战 略进行组织变革时, 变革型将是有力的战
第一节 战略实施的内容与模式
一、战略实施的内容 二、战略实施中的问题及应遵循的原则 三、战略实施的模式
4
一、战略实施的内容
(一) 编制战略计划
战略计划就是将战略分解为重大方案和项目、政 策和预算、职能层战略等。
在编制战略计划时,就必须为每个战略实施阶段 制定分阶段目标,并相应地制定每个阶段的政策措施、 部门策略及相应的方针等。
略实施模式。
在战略实施的过程中, 企业管理人员必须调 动各种积极因素,才
能使战略成功。
每一种模式都有相对适宜的环境和条件,但是实际情况中往往多种模式交叉或混合适用。
17
第二节
企业战略计划系统
一、企业战略计划系统的概念 二、企业战略计划系统的目标 三、企业战略计划系统的作用 四、制定企业战略计划系统的工作方式 五、企业战略计划系统的内容
28
自下而上的方法
企业高层管理人员组成一个战略计划小组,由总经理负责,共同研究 企业所面临的问题,这个小组的工作内容和人员构成都有很大的灵活性, 可以因企业所遇到的问题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措施。
一般来讲,小型集权制的企业多乐于采用这种方法。在企业里,如果总经理与计划小组成员之间关 系好,采用这种方法会有很好的成效;如果总经理过分注意个人权威,则不可能取得良好效果。
工程项目职业健康安全与环境管理 PPT课件
9.7 文明施工与环境保护
9.7.2 文明施工的主要内容
规范施工现场的场容,保持作 业环境的整洁卫生; 科学组织施工,使生产有序进 行; 减少施工对周围居民和环境的 影响; 保证职工的安全和身体健康
9.7 文明施工与环境保护
9.7.3 大气污染的防治
安全 事故 调查
对事 故责 任者 进行 处理
编写 调查 报告 并上 报
9.7 文明施工与环境保护
9.7 文明施工与环境保护
9.7.1 文明施工与环境保护的概念
(1) 文明施工 是保护施工现场良好的作业环境,卫生 环境和工作秩序。 (2) 环境保护 是按照法律法规、各级主管部门和企业的要求, 保护和改善作业现场的环境,控制现场的各种粉尘、 废水、固体废弃物、噪声、振动以及放射性物质对 环境的污染和危害。
9.6 职业健康安全事故的分类和处理 9.6.2 安全事故的处理
(1)安全事故处理的原则 事故原因不清楚不放过 事故责任者未受到教育不放过 事故责任人未处理不放过
9.6 职业健康安全事故的分类和处理
9.6.2 安全事故的处理
(2)安全事故处理的程序
报告 安全 事故
处理 安全 事故 ,保 护现 场
9.2 施工安全管理 9.2.3 施工安全控制的特点
控制面广 控制的动态性
控制系统的交叉性 控制的严谨性
9.2 施工安全管理 9.2.4 施工安全管理的程序
确定项目安全目标
项目安全保证实施计划
编制项目安全保证计划 项目安全保证实施计划验证
持续改进
兑现合同承诺
9.3 施工安全风险分析 9.3.1 施工安全风险辨识
9.1 职业健康安全与环境管理概述
是指与人类密切相关的、影响人类生活和生产 活动的各种自然力量或作用的总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光的方向性和扩散性 由于光照射到对象上的方向不同,在对象上产生的阴影、反射状 况和亮度分布也不相同,从而会使人产生满意和不满意两种情况。 (1)满意的状态 对于需要清楚表现出室内人和对象物形态的立体 视觉工作对象,当形成适宜的阴影时,则可改善其可见度。为此, 光不能从几个方向来照射,而几乎是由一个方向照射来实现,而 且当立体的明亮部分同最暗部分的亮度比为3:l时,是形成立体 感的最理想的照明条件。 (2)不满意的状态 当视觉工作对象上产生阴影时,则使对象的亮 度和亮度对比降低。在工作面上产生手或身体的阴影,或者人脸 由逆光照明所形成的阴影,都不能令人满意。如将照明器做成扩 散性的,并在布臵上加以注意,可防止产生这种现象。 6、光源色和墨色性 (1)色温 各种光源都具有固有的颜色,而光源的各种各样固有的 颜色可用色温来表示.研究表明,在不同的照明环境中,照明水 平和反映照明光性质的色温都能影响人的舒适感。在低照度下, 舒适光的色温接近火焰的低色温;在高照度下,舒适的光色是接 近正午阳光或偏蓝的高色温光色。该结论与人长期对自然光和火 焰光的适应性有关。 (2)显色性 由光源所表现的物体色的性质称为光源的显色性.
(1)最舒适区
各项指标最佳,使人在劳动过程中感到满意; (2)舒适区 在正常情况下这种环境使人能够接受,而且不会感 到刺激和疲劳; (3)不舒适区 作业环境的某种条件偏离了舒适指标的正常值, 较长时间处于此种环境下,会使人疲劳或影响工效,因此,需 采取一定的保护措施,以保证正常工作; (4)不能忍受区 若无相应的保护措施,在该环境下人将难以生 存,为了能在该环境下工作,必须采取现代化技术手段(如密 封),使人与有害的外界环境隔离开来。 最佳方案是创造一种人体舒适而又有 利于工作的环境条件。因此,必须了 解环境条件应当保持在什么样的范围 之内,才能使人感到舒适,而工作效 率又能达到最高。图9-l是根据作业环 境分区的原则,提供了一个决定舒适 程度的环境因素示意图,以直观的方 式表示了不同舒适程度的范围。
(二)人体的热平衡 人体所受的热有两种来源:一种是机体的代谢产热; 另一种是外界环境热量作用于机体。机体通过对流、 传导、辐射、蒸发等途径与外界环境进行热交换,以保 持机体的热平衡。图9—2为人体热平衡状态图。人体的 热平衡并不是一个简单的物理过程,而是在神经系统调 节下的非常复杂的过程。所以,周围热环境各要素虽然 经常在变化,而人体的体温仍能保持稳定.只有当外界 热环境要素发生剧烈变化时,才能对机体产生不良影响。
(2)低温的全身性影响
人在温度不十分低的环境(-1-6℃)中依靠 体温调节系统,可使人体深部温度保持稳定。但是在低温环境中 暴露时间较长,深部体温便会逐渐降低,出现一系列的低温症状。 首先出现的生理反应是呼吸和心率加快,颤抖等现象;接着出现 头痛等不适反应。深部体温降至34 ℃以下时,症状即达到严重的 程度,产生健忘、呐吃和定向障碍;降至30℃时,全身剧痛,意 识模糊,降至27℃以下时,随意运动丧失,瞳孔反射、深部腱反 射和皮肤反射全部消失,人濒临死亡. (3)高温烫伤 高温使皮肤温度达41-44℃时即会感到灼痛,若高温 继续上升,则皮肤基础组织便会受到伤害。高温烫伤在生产中并 不少见,一般常见的以局部烫伤为最多,全身性烫伤见于火灾事 故等。 (4)全身性高温反应 人在高温环境中停留时间较长,体温会渐渐 升高,当局部体温高达38℃,便会产生不舒适反应。人在体力劳 动时主诉可耐受的深部体温(通常以肛温为代表)为38.5~ 38.8℃,高温极端不舒适反应的深部体温临界值为39.1~ 39.4℃。如果温度再升高,即会出现生理危象。全身性高温的主 要症状为:头晕、头痛、胸闷、心悸,视觉障碍(眼花)、恶心、 呕吐、癫病样抽搐等。温度过高还会引起虚脱、肢体强直、大小 便失禁、晕厥、烧伤、昏迷、直至死亡。应该指出的是;人体耐 低温能力比耐高温能力强.当深部体温降至27 C时,经过抢救还 可存活,而当深部体温高到42℃时,则往往引起死亡.
(三)色彩调节
1.色彩的感情效果 利用色彩的感情效果,在工作场所构成一个良好的光色
环境,称为色彩调节。 2.环境色彩的选择 选择的主要原则是: ①狭小的空间,需采用“后退”的活动心理因子(使四 壁“向后”),用绿蓝色、低饱和度、稍低明度。 ②空旷的空间,需采用“前进”的活动心理因子,用黄 色、高明度、稍高饱和度. ③车间地面,为防止“打瞌睡”、增加活力,用红色、 稍高饱和度。但考虑到避免疲劳,以低明度安定情绪. ④车间天花板,为避免“压抑感”,采用青蓝色。如用 天顶内藏式照明光,由于明度增大,可增加青蓝色饱和 度来进行调节
3.气流 作业环境中的气流除受外界风力的影响外,主要与
作业场所中的热源有关。热源使空气加热而上升, 室外的冷空气从门窗和下部空隙进入室内,造成空 气对流。室内外温差愈大,产生的气流愈大。 4.热辐射 热辐射主要指红外线及一部分可视线而言。太阳及 作业环境中的各种熔炉、开放火焰、熔化的金属等 热源均能产生大量热辐射。红外线不能直接使空气 加热,但可使周围物体加热。当周围物体表面温度 超过人体表面温度时,周围物体表面—则向人体放 散热辐射而使人体受热,称为正辐射。相反,当周 围物体表面温度低于人体表面温度时,人体表面则 向周围物体辐射散热,称为负辐射。负辐射有利于 人体散热,在防暑降温上有一定的意义。
(四)热环境对工作的影响
1.热环境对脑力劳动的影响 2.热环境对体力劳动的影响 低温对人的工作效率的影响,最敏感的是手指的精细操 作。当手部皮肤温度降低至15.5℃以下时,手部操作 灵活性会急剧下降,人手的肌力和肌动感觉能力都会明 显变差,从而引起操作效率的下降 综上所述,过度的冷或热都会影响人的脑力及体力工作 能力。显然,对危及健康的工作热环境,应采取缩短工 作时间和相应的防护措施;对暂无条件改善的工作热环 境,只能牺牲工作效率和增加人体不舒适感;而对新设 计的办公室、工厂之类的工作场所采用热舒适环境设汁 是合理的。对于最佳热舒适温度有3℃偏离—般不影响 工作能力,从对人体最佳激励和经济性考虑,设计时可 根据不同工作性能使温度向最佳温度的某一方向有一定 偏离。
境对降低事故发生率和
保护工作人员的视力和安全有明显 的效果。图9-11(a)是出改善照明 和工作场所的粉刷而减少事故发生 率的统计资料。从中可以看出,仅 改善照明一项,现场事故就减少了 32%,全厂事故减少了16.5%; 如同时改善照明和粉刷,事故的减 少就更为显著。图9-11(b)则说明 良好照明使事故次数、出错件数、 缺勤人数明显减少。
2.天然光照度和采光系数
由于直射阳光变化大,不能用它作为稳定光源,而是把天空
光及其反射光作为天然采光的光源。又因天空光也有相当大 的变化,室内天然光照度也随之变化,所以像人工照明那样 来决定照度标准是困难的。 3.照明的照度与照度分布 照度是照明设计的数量指标。照明的照度按以下系列分级: 2500、1500、1000、750、500、300、200、150、100、75、 50、30、20、10、5、3、2、1、0.5、0.2 lx。 我国的照度标准是以最低照度值作为设计的标准值。标准规 定生产车间工作面上的最低照度值,不得低于规定的数值。 4.亮度分布 为了形成良好的明视和舒适的照明环境,需要有适当的亮度 分布。亮度分布可通过规定室内各表面的适宜的反射系数范 围,以组成适当的照度分布来实现。
(三)热环境对人体的影响
1.热舒适环境 热舒适环境的定义是:人在心理状态上感到满意的热环境。所谓
心理上感到满意就是既不感到冷,又不感到热。影响热舒适环境 有六个主要因素,其中四个与环境有关,即空气的干球温度、空 气中的水蒸汽分压力、空气流速以及室内物体和壁面辐射温度; 另外有两个因素与人有关,即人的新陈代谢和服装。此外,还与 一些次要因素有关,例如大气压力、人的肥胖程度、人的汗腺功 能等 2.过冷、过热环境对人体影响 人体具有较强的恒温控制系统,可适应较大范围的热环境条件。 但是,人处于远远偏离热舒适范围、并可能导致人体恒温控制系 统失调的热环境中,将对人体造成伤害。 (1)低温冻伤 低温对人体的伤害作用最普遍的是冻伤。冻伤的产 生与人在低温环境中暴露时间有关,温度越低,形成冻伤所需的 时间越短.例如,温度为5-8℃时,人体出现冻伤一般需要几天 时间;而在-73℃时,暴露时间只需12s即可造成冻伤.人体易于 发生冻伤的部位是手、足、鼻尖或耳廓等部位。
(二)对光环境的要求
1.设计的基本原则 ①合理的照度平均水平,同一环境中,亮度和照度不应过高或过低, 也不要过 于一致而产生单调感: ②光线的方向和扩散要合理,避免产生干扰阴影,但可保留必要阴影, 使物体有立体感; ③不让光线直接照射眼晴,避免产 生眩光,而应让光源光线照射物体 或物体的附近,只让反射光线进入 眼睛,以防止晃眼; ④光源光色要合理,光源光谱要有 再现各种颜色的特性; ⑤让照明和色相协调,使气氛令人 满意,这称为照明环境设计美的思考; ⑥创造理想的照明环境不能忽视经 济条件的制约,因而必须考虑成本 。依据设计基本原则,实现良好照 明的特性因素如图9-12所示。
第九章 作业环境的分析与评价
一、概述 在人—机—环境系统中,对系统产生影响的一般环 境主要有:热环境、照明、噪声、振动、粉尘以及有毒 物质等。随着人类生产活动领域的扩大,影响系统的还 有失重、超重、异常气压、加速度、电离辐射以及非电 离辐射等特殊环境因素。如果在系统设计的各个阶段, 尽可能排除各种环境因素对人体的不良影响,使人具有 “舒适”的作业环境,不仅有利于保护劳动者的健康与 安全,还有利于最大限度地提高系统的综合效能。因此, 作业环境对系统的影响就成为人机工程学研究中的一个 重要方面。 根据作业环境对人体的影响和人体对环境的适应程度, 可把人的作业环境分为四个区域,即:
二、热环境
(一)影响热环境的要素 影响热环境条件的主要因素有:空气温度、空气湿度、空气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