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P专享】胡适给情人韦莲司书信
关于爱的读书笔记
关于爱的读书笔记用了不到两个小时的时间,翻林徽因的《你是那人间四月天》咳......就像看其他无法读下去的书籍一样,回来后便将那本精致的书籍搁置在了书柜中,不想再理。
是不是中国有才气的美女实在太少了,怎么可能用这样一本书来愚弄我的爱好。
愤一个吧。
但是,对这个人,还是喜欢的。
美女嘛,谁人不爱。
也难怪会有那么多至情的男人为之倾倒,而同时也对这个人产生了很大的好奇心。
不得不说,林徽因,是一个值得佩服的人,在她和梁思成的婚姻上,一直保持着清醒的头脑,知道作为一个女人,作为一个妻子,作为一个母亲的责任,而不是自私的只为了自己的情感去伤害另外的人。
不得不说,林徽因是个不可多得的女子,无论从容貌还是人品,都是值得男人为之倾情,也就难怪金岳霖会为她一生不婚了。
然而,这种人生,是完美的人生嘛?对于普通人,或许会有很多遗憾,对于当事人,为了那种等待的相守,也是一种幸福吧。
二:《南渡北归》第二部有一大篇幅是关于胡适个人的,估计作者亦是一个热血青年,用了大量赞誉的词汇来诉说这个书生在国家危难时候的所作所为,其中提到胡适在1935年给王世杰的一封信表达了对时局的认识与战略构想,并精辟的预言中国需要一个长期的抗战过程,方可促成英美在太平洋与日本开战的可能。
胡适的远大眼光,是顺势而为还是曲向促成?在英“卡尔”的《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国际关系》说美国的参战很大程度上是胡适“阴险”的外交而成。
很想了解胡适,这个文弱书生,到底会有何种能力,对于政治,对于学问,对于家庭,对于爱情都那么的挥洒自如。
于是自卓越网买了《胡适的情缘与晚境》,对于胡适,不能善加评论,于是在选择的时候很希望能读到一个真实的胡适,其实当时很想买他的那两本留美日记,想了想,毕竟不是研究他,过于琐碎的日记会让我失去读他的兴趣。
收到那本书的时候,在扉页记下了几个字:2015年3月12日,3月11日日本8级地震。
那是一本黄山书社出版的书籍,没有奢华的封面制作,只用了淡雅的白色调做底色,配了一张他清癯的照片。
不思量,自难忘
不思量,自难忘篇一:不思量自难忘不假思索,永不忘记七年已经过去啦,你在那边还好吗?脑海中一直有那么一个图片,在我拜访你回来的路上,天空下着毛毛雨,我妈妈来了。
她来接我。
她知道我会去找你。
我们站在两个遥远的十字路口,彼此凝视着,默不作声;正是在初春的季节,我环顾四周,无边无际的野地,绿草如茵,微风习习,但你从未在我们身边。
如果你不曾离去,你现在大概也有27岁了,也会生一个小孩,可爱可爱的,他会叫我舅舅,可我再也没有这样的福气了;如果你不曾离去,你现在也会每过一个月,打电话崔我快点找女朋友,你都等不及啦;如果你不曾离去,你会每个月回家一趟,一家人围坐在火炉旁谈谈心;如果你不曾离去,你现在会坐在麻将馆,搓着你最爱的国很不幸,上帝开了一个大玩笑。
一个关注健康的人说它已经消失了。
你想让我跟谁说话?很多情况下,我会被问到,“你是独生子女吗?”你叫我怎么回答,揭开那道伤疤,我怕我会不能自己,其实,我很想大声对所有人说,我有过一个姐姐,我唯一的姐姐,只是只她活到了20岁而已,你知只要我这么说,我就会逃跑。
她很时髦,可爱,高,中等身材,很臭,很漂亮。
她特别喜欢照镜子。
她是一个典型的美女,留着长长的头发和肩膀,非常女性化。
你也是一个非常善良的女孩。
当你看一些感人的电视剧情节时,你会感动地流泪,难过很长一段时间;你是一个非常关心我弟弟的姐姐。
当我还是个孩子的时候,虽然我有时很不讲理,但你总是让我想起那些时光候,你还记得有次我跟着邻居家的叔叔去看世界杯,没有告诉家人,我呆在那里看球赛,我的家人到处找我。
你还记得你哭了又哭吗伤心,你深怕失去我这个弟弟,可是,现在反了,再也回不到过去了。
我从没想过会发生这样的事,而且它就发生在我身边。
是真的的;我真的很想坐下来和你聊天,告诉你现在的变化,并对你耳语,我说吧,你只要听就可以了,我喜欢的女生类型,我会拿出一些女生作为你的参考,哪一个适合做妻子?我今天遇到一个女孩在玩。
很遗憾,没有要到联系方式,呵呵;现在的工作确实遇到了一些问题,也许你你可以让我振作起来加油;我周围有趣的事情,你的爱好,你觉得怎么样欢打扮,你买衣服可以给我当我的顾问……你在那边还好吗?你曾经对你妈妈说:“妈妈,我害怕。
一生只盼一回眸
一生只盼一回眸——记胡适与韦莲司不论你是否还记得我欣喜的笑靥;不论你是否还记得你甜蜜的话语;不论你是否还记得我们的爱情,还有我们那令人眼羡的美好承诺……我始终会在这里等你,一生一世,不离不弃。
——题记1914年的美国小镇绮色佳宁静而祥和,个性张扬,洒脱不羁的我遇上了来美留学的你。
你瘦高而白皙,温文尔雅,一下子就迷倒了大群的女孩。
那时的你,虽然还只有23岁,没有突出的成就,没有享誉世界的美名,可是却有一手非凡的文笔。
第一次读你的文章,我就知道,你绝对不是会被困在凡池中的小蛇,而是将于未来翱翔于天地间的巨龙!我醉了……我瞬间醉在你的文采中,丢失了自己的心……我千方百计吸引你的注意力,希望你能发现还有一个小小的我一直在看着你……终于有一天,你发现了我的存在,我们开始熟识,交谈,畅聊……和你在一起,时间就像长了翅膀,在我不经意间匆匆流逝。
我挡不住它快捷的脚步,只好万分珍惜和你在一起的每一天。
我们聊人生,聊理想,聊未来……我知道你相信实用主义哲学,我知道你提倡“文学改良”,我知道你宣传个性自由、民主与科学,我知道你一切的一切,但我从不知道我们的未来会怎样?!当你学成回国时,我是多么的不舍,可是我又凭什么留下你?凭什么追随你而去?我是你的爱人、情人、红颜知己,却不是陪伴你一生一世的妻子!我知道你要为国奉献的伟大抱负,我爱你,所以我支持你的一切决定。
我放你自由飞,可你却真正舍弃了我这个得以暂时休息的栖木。
我常常想,如果当年我没有放你走,今天你是否就还在我的身边。
可是,我知道,这样的假设太傻,胡适就是胡适,我,注定留不住他。
相见时难别亦难,不曾想,一分手,就是十年。
在这十年的光阴里,我还是我,那个仍然爱着你的韦莲司,可你却早已不是那个我在美国小镇绮色佳所认识的纯白青年了。
你已经有了美丽的妻子与可爱的孩子,你已有了足以替代我的红颜知己,你还有一位让你刻骨铭心爱恋的小表妹,你早已忘了在地球的另一半苦苦等候的我了。
此时,你已经是哥伦比亚大学的博士,中国新文化运动的领导人,中国现代自由主义的先驱,一连串伟大的头衔代表着你这十年来辛苦的努力和光辉的成就,你真正如我当年所想,成为令人惊服的巨龙。
两个最痴情的女人:韦莲司与曹诚英
两个最痴情的女人:韦莲司与曹诚英两个最痴情的女人:韦莲司与曹诚英学术大师胡适和原配江冬秀不离不弃白头偕老的婚姻,至今仍被人们羡慕不已和津津乐道着,不过风流才子胡适还是负了两个对他最痴情的女人:韦莲司与曹诚英。
一个为他终生未嫁,另一个为他离婚后也是终生未嫁。
令人唏嘘不已的两个女人。
韦莲司是美国人,比胡适大五六岁,是他在康奈尔大学留学时结识的女友,也是他的初恋。
俩人互相爱慕,各被彼此的才华所倾心,唯一的障碍似乎就是胡适母亲从安徽老家发来的那封“速回家完婚”电报了。
胡适是孝子,不敢不从母亲大人的话,就不得不回去了,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他不愿意同时伤两个女人(母亲和江冬秀)的心。
但是他也伤了韦莲司的心。
胡适如果像徐志摩鲁迅那样,逃婚或者离婚,不服从父母之命,不认可包办婚姻,自由恋爱,找寻自己的幸福,那么胡适就不是胡适了。
那样或许胡韦能走到一起,不过无法实现胡江携手一生的佳话了。
韦莲司特别喜欢胡适,非常爱他,虽然两人没有走到一起,一点也没减少她对他的爱,两人近半个世纪的爱与友情,让人唏嘘喟叹。
受过高等教育的韦莲司可以说是胡适的精神伴侣或者红颜知己,虽然没有结婚,没有一起生活,也不影响两人在精神上的相接相通和思想交流上的共鸣。
韦莲司多次邀请胡适夫妇到美国她的家小住,几次盛情邀请之下,胡江就去了,小住非常舒服不说,韦江还成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真是大跌胡适的眼镜。
情敌竟然成了朋友,看得出韦莲司是一个大度的人,她对胡的爱,多么地大气,也含着包容与忍耐,爱着胡,甚至爱胡的家人(妻子),这在常人看来,简直是匪夷所思的事。
一生未嫁的韦莲司晚年时,主要做两件大事,都是与胡适有关。
一是整理她与胡的书信,帮胡出书(和江联手);二是寄钱(所有资产)给胡的家人,当做胡文集出版资金所用。
做这些事时,胡适早已去世多年,年老体迈的韦莲司戴着高度数的老花镜,不厌其烦地为胡适和他的家人做这些事,九泉之下的胡适,一定在开心笑着。
曹诚英,中国农业界第一位女教授。
世上有朵暗恋的花
恋恋红尘直到1933年9月胡适作为文化使者应邀访美时,这对有情人才终于有机会得以鸳梦重温。
这次重逢是胡韦交往的里程碑,韦莲司再次引述了自己6年前给胡适的一封信:“你塑造了一个幻象中的女子,亲爱的适,让我们继续穿着这身正式的外衣吧,否则你所喜爱的这个幻象中的女子就会死去。
胡适——是不是更喜欢那个幻象中的女子呢?她也许很美妙,但她毕竟是我,那个胸部扁平又不善于持家的我,那个头脑不清而又不得体的我,是这个我触摸到了你的躯体和眼睛。
我简直不能相信,你竟爱上了这么一个可怜的东西,然而,你的爱却裹住了我。
胡适,我爱你!我们如何能将这件事公开于众,而不引起别的人嫌恶?要是我们真能完全生活在一起,我们会像两条溪流,奔赴同一山谷。
”1939年6月10日,胡适将自己写的几首诗词寄给韦莲司,并且告诉她,这是为她写的。
其中有《临江仙》云:“隔树溪声细碎,迎人鸟唱纷哗。
共穿幽径趁溪斜。
我和君拾葚,君替我簪花。
更向水滨同坐,骄阳有树相遮。
语深浑不管昏鸦。
此时君与我,何处更容他?”狂狷的韦莲司,也曾给胡适写过这样火热的情书:“没想到,我会如此爱你……胡适……我崇拜你超过所有的男人……”“我整好了我们那个小得可怜的床……我想念你的身体,更想念你在此的点点滴滴。
我中有你,这个我,渴望你中有我……”1958年夏天,韦莲司为祝贺胡适出任“中央研究院院长”,特意定做了一套银质餐具作为赠礼。
1959年,在胡适68岁生日的祝寿信中,韦莲司送给胡适一个特殊的生日礼物。
她做出了一个重大的决定:倾其一生积累的几千美金并将房子全部租出去,为胡适建立基金会。
她自己则住在一间由车库改造的卧室里,日常生活中的一切完全靠她自己打理,她与社会的唯一联系是到小儿麻痹医院当义工。
“我想为你重要著作的出版和英译尽些微薄的力量。
譬如,你早年所写的那些具有启发、充满活力和创造力的作品,都是用中文写的。
我要确定,在我身后,有笔款子专门用作这个目的。
这笔款子也许不过几千块钱,但如果运用得当,当以用这笔款子作为开始,逐年递增,结果可以成为一笔可观的基金。
不思量 自难忘——胡适韦莲司情笃五十年
不思量自难忘——胡适韦莲司情笃五十年
唐元明
【期刊名称】《安徽统一战线》
【年(卷),期】2002(000)001
【摘要】作为礼仪之邦,中国历来讲究“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其用心可谓良苫,然其背后总难免不洒满了牺牲的血雨,承载着微者心灵扭曲不安、巨者历史掩饰失真的沉重代价。
一代又一代的所谓好人或日奸者就是在这样自觉不自觉的“集体作伪”中生息繁衍了数千年。
【总页数】3页(P30-32)
【作者】唐元明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6.6
【相关文献】
1.何梦不思量此情自难忘——苏轼《江城子》赏析 [J], 胡文俊
2.不思量自难忘——忆千帆老师的几件事 [J], 吴志达
3.做好新闻标题让读者“不思量自难忘” [J], 梁瀚泽
4.韦莲司:塑造胡适妇女观的纽约丽人 [J], 张红萍
5.不思量,情难忘,热泪洒在瑞丽江 [J], 艾太万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胡适告诉陆小曼:你的一切我包了
举措得体 ,发言又温柔,仪 态
万 方 ,无 与伦 比 。 ” 而胡 适 呢 ,
几 天我很 担 心 你 。你 真 的 不再 来 了吗 ?我 希 望 不是 , 因为我
知 道 我是 不会 依 你 的 。我 只希
又是 风度 翩 翩 的 “ 大 众情 人 ” 。
这 样 的 郎 才女 貌要 说 是发 生 点 什 么关 系 , 似 乎 也 是情 理 之 中。
何 苦 这样 呢? ” 陆 小 曼说 : “ 只
1 9 3 1年 1 1月 1 9 日, 对
望你很 快地 来 看我 。 别 太认 真 。
人 生苦短 ,及 时 行 乐吧 。你 为
于 陆 小曼 来说 ,是 一 个让她 心
痛的 “ 黑 色的 日子 ” 。 这 一 天
什 么不 写信 给 我 呢? 我 还在 等
着呢 !而且 你 也 没有 给我 电
你 笑 ,让你 大 笑 ,忘掉 这 个邪 恶的世 界 。你 觉得 如 果 我 去 看 你 的 时候 ,她 刚好 在 家会有 问 题 吗 ?请 让 我 知道 !我 不敢 用
中文 写 ,因 为我 想 用英 文会 比 较 安 全 。我 的字还 , l g男人 写 的
吧 ? 我 想她 看 到 这 些 又 大又丑
不 可 能去 看 你 。我 真 真很 不 开
信, 均 为徐 志 摩 去世 ( 1 9 3 1 年) 后 所 写 。 里 面有 这样 的 句子 : “ 想 我 平 生待 人 忠 厚 ,为
接 到 你 的 电话 。 ” 比如 : “ 我 最
亲亲 的 朋友 : 我 终 于还 是破 戒
38 文史博览 2 0 1 4年第 3期
!
!
L ———————~
胡适让韦莲司体验到了“知己”的快乐
胡适让韦莲司体验到了“知己”的快乐当时的美国大学生,正如胡适所言“大多数皆不读书,不能文,谈吐鄙陋,而思想固隘”,胡适的到来,让韦莲司第一次体验到了“人生得一知己”的快乐,又正如一个高手找到了可以和自己匹敌的对手,怎不欣喜若狂,刹那间,心中所有的防线全部为之洞开。
胡适的大学恋情1910年9月,胡适作为第二批考上庚子赔款公费留美的学生之一,来到了位于纽约州北部绮色佳小城的康奈尔大学,这是胡适七年留学岁月和二十六七年美国岁月的开始,同时也是未来大师“漫漫自由路”的第一步。
绮色佳依山面湖,风景秀丽,康奈尔大学就掩映在山上的绿树成荫中,委实是个谈恋爱的好地方。
年轻的胡适英俊潇洒、才识渊博,青睐他的女孩子为数不少,但他入学后始终以柳下惠坐怀不乱的精神洁身自爱,四年大学在感情上不留一点涟漪,可谓“四大皆空”,直到1914年他遇到了韦莲司。
1914年6月8日,胡适第一次拜访韦莲司。
韦父是耶鲁大学和康奈尔大学地质学和古生物学教授,在教授家吃饭的时候,胡适与韦莲司小姐第一次接触,这时她正在纽约艺术学校就读,回来度暑假。
韦莲司谈吐不凡、性格豪爽、“不媚俗”,给胡适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这让他鼓起勇气,少见地去专程拜访一个女孩。
胡适与韦莲司的第一次“约会”取得了不错的效果,用“一见钟情”来形容可能略带夸张,但两人的确都被彼此的才华见识所折服,一场跨越将近半个世纪的不单纯友谊就此拉开帷幕。
韦莲司是白人女孩,家境良好,仪态端庄,如果按照现在的流行语,称得上“白富美”。
虽然她在年纪上比胡适大了足足六岁,但像胡适这样自幼丧父,由寡母抚养成人的男子最容易产生恋母情结,那个时候胡适又年轻,姐弟恋正好适合他。
再加上韦莲司人品之高、学识之富以及见解之深刻都让胡适仰慕不已,他对韦莲司的情感,是一种由敬意主导的爱意。
韦莲司对于胡适的感情,同样至诚热烈,以她的才华容貌,拜倒在石榴裙下的男孩并不乏人,之所以熬到二三十的老姑娘还独守空闺,唯一的原因就是她眼高于顶,看不上那些追求者。
胡适
胡适(1891年12月17日-1962年2月24日),原名嗣穈,学名洪骍,字希疆,后改名胡适,字适之,笔名天风、藏晖等。
因提倡文学革命而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曾担任国立北京大学校长、中央研究院院长等职,是中国现代史最著名的学者之一。
胡适兴趣广泛,著述丰富,在文学、哲学、史学、考据学、教育学、伦理学、红学等诸多领域都有深入的研究。
1962年2月24日胡适逝世,1939年曾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提名。
一生不尽女人缘:胡适生命中走过的女人们胡适与夫人江冬秀胡适与他的结发夫妻江冬秀的婚姻是他的母亲一手包办的。
胡适的父亲胡传是秀才出身,因几次应试未能中举,就进入上海龙门书院,成为著名学者刘熙载的学生,学的是辞章义理和程朱理学。
后来进入政界,曾在广东、河南、江苏、台湾等处充任幕僚或地方官佐,官至台东直隶州知州兼统镇海后军,是台东地方的最高军政长官。
他一生娶妻三次,前两任妻子先后病故后,与比他小32岁的冯顺弟结婚,这就是胡适的生母。
在胡适三岁零八个月时,他的父亲病故。
年仅23岁的冯顺弟将全家的希望寄托在胡适的身上。
她希望儿子能以他的父亲为榜样,走仕途之路。
虽说她和丈夫只是共同生活了六年多的时光,但她对为官的丈夫崇拜、尊敬得五体投地。
为了子承父业,她对儿子管教很严。
当时胡适家乡的蒙馆(私塾)的学费很低,每年只收两元钱,因此先生不负责任,误人子弟。
胡适的母亲为了激励先生的积极性,第一年付给先生每年六元钱的学费,第二年又翻了一番。
这就使得胡适得到“偏肥偏水”,另眼相待,对胡适未来的发展受益很大。
在胡适13岁时,随同父异母哥哥到上海读书。
临行前他的母亲为他订了婚。
未婚妻是邻县旌德的望族江家的小脚千金江冬秀。
胡适本来对这门婚事不感兴趣,可是他对母亲非常孝敬,不敢违背母命,就默认了。
到了上海之后,胡适逐渐接受了新潮思想的影响,对封建礼教和包办婚姻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他开始用笔作武器,撰写文章,抨击封建的包办婚姻,呼吁女性解放,以他人的酒杯浇自己的块垒。
国学大师胡适婚姻
国学大师胡适婚姻1917年,胡适回到家乡与13年前订婚的临村姑娘江冬秀完婚。
从此,两人终生相伴。
林语堂说他“胡适大名垂宇宙,小脚太太亦随之”,算是对胡适婚姻的赞美。
在美国留学后,真正的胡适曾经后悔过,想毁掉自己的婚约。
有两个主要原因。
一是他从来没有见过蒋东秀,不能谈论自己的感受;第二,有更多的女性可供选择。
她的母亲看到了他的想法,几次敦促他回家结婚。
胡适在写给女友魏莲丝的信中写道:“在家庭关系方面,我站在东方人一边。
这主要是因为我有一个非常好的母亲……我对离开她太久感到内疚。
我不能硬着心不服从她。
”他最终选择了江东秀。
正是这种善良、顺从的性格,以及对母亲的感恩态度和虚荣的“面子”,使得胡适仍然按照母亲的意愿回家,嫁给比自己大一岁、以前从未见过面的小女孩姜东秀。
此外,他多次努力从爱和接受的泥潭中解脱出来,并始终与第一任妻子保持着良好的关系。
江冬秀具备徽州女人的优良品质,她勤劳、朴实、贤惠、宽容、,懂得相夫教子。
胡适也从她的身上看到了母亲的影子,也就接纳了她。
婚后的日子既平淡又现实。
除了姜冬秀,至少有两位女性给胡适留下了深刻印象:一位是魏莲丝,另一位是曹成英。
1914年,胡适与韦莲司在美国相识。
由此,两人多在离别和相思中度过。
韦莲司在写给胡适的信中说:“没想到,我会如此地爱你……我崇拜你超过所有的男人!”可是,胡适在以后的几十年中,很少与她见面。
韦莲司在极端孤独中,天天思念着远方的胡适,再也没有去爱别的男人。
韦伦斯出生在一个显赫的家庭。
她的祖父是一名银行家,父亲是康奈尔大学的教授。
她本人是一位非常有才华的画家。
她是在胡适留学美国时认识胡适的。
他们从精神到身体的爱对双方都是难忘的。
后来,胡适听从母亲的命令,回到家里嫁给了蒋东秀。
魏连思一生都在维护胡适的名誉,甚至照顾他的妻子。
1960年胡适去世后,她打印了胡适写给她的所有信件,并将其捐赠给胡适纪念馆。
直到1971年,她才于1986年在加勒比海外的一个岛上悄然去世。
胡适给情人韦莲司书信
韦莲司(Miss Edith Clifford Williams) ,美国人,(1886-1971)。
一代文化大师终生女挚友,是一名教授的女儿。
1914年6月与胡适在美国纽约康乃尔大学结识。
在尔后48年的岁月中,一直作为胡适的粉丝和女友而终生未嫁。
成年后的50年中,有26年又7个月在度过。
无论他在大陆、仍是美国,年长他5岁的艾迪丝·克利福德·韦莲司(Miss Edith Clifford Williams)始终与胡适维持着超越夫妻层面的思想情感。
在对胡适的研究中,一大量重要的文件都出自。
“”,向他提供了由韦莲司从美国寄去的致韦莲司信件、电报200多件,及韦莲司致胡适函近20件;也向其提供了百余件韦莲司致胡适信函。
胡适的家于1946年搬到1号,这里此刻正是中国社科院所高大的,胡适研究会会长告知记者,近代所向周质平提供的信函就是从这个院子里发掘出来的。
,是人世。
有情人未能成眷属,则是。
有时候往往悲剧更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喜剧带给咱们的快乐,象是漂在时间上面的浮萍,很快就随着流水漂走了。
而悲剧的痛苦,则是一掬繁重的沙砾,时间的溪水流走了,痛楚则永远沉甸甸地落在你的心底。
这或许就是《》、《》、《》等一系列悲剧作品千百年来经久不衰的缘故。
谈起上述话题,很容易让我想到胡适与他的女友韦莲司。
这段穿越整整半个世纪的爱与友情,直让世人唏嘘喟叹。
韦莲司是胡适在美国留学时所熟悉的女友。
在绮色佳的湖畔月下,常常留下胡适与韦莲司流连忘返的身影。
他们在一路热烈地探讨许多问题,韦莲司对胡适的思想产生过深刻的影响。
曾在日记中写道:“吾自识韦女士以来,生平对于女子之观点为之大变,……今始知女子教育之最上目的乃在造成一种能自由能独立之女子。
”胡适对韦莲司的人品与学识超级欣赏,他曾以“高洁几近狂狷”许韦莲司,而又以“傲骨狂思”自许,可见他与韦莲司在心灵上是和谐相通的。
韦莲司是胡适在他的一生中第一次从精神世界走得如此之近的女人,这是一个新奇粲但是又令人怦然心动的世界,年轻的胡适,真的被感动了,他象每一个走进朦胧初恋季节的青春少年,情绪变得纤细而又多愁善感。
柔情岁月—胡适与韦莲司
男人或一个女人视 为可以玩弄 的东西 ” 他 和韦莲司 。 有一种默契 , 就是“ 意志 的力量 把注意 力转 移到友 用 谊 的更高层 ” 看来不仅仅 是为 了向韦莲 司的母亲证 。
明他们 的情 感方式 ,他们 自己更需 要 明确这种 情感 的境 界 。 是爱情还 是友情这真是一个 微妙 的问题 。 也
力、 魄力 、 诚于一身 ” 热 。
深不可测的谜
一
直 在他们 的心里 隐隐约约 晃动 的场景终 于变
动 了真实 的一幕 : 离别毫不 留情地来 到了。
1 1年 的 6 , 97 月 仲夏 的阳光 明 亮 而又 纯 净 , 绮 在
色佳韦莲 司的家里 投下或 明或 暗的层 次 ,空气 中散 发着树木 的清香和分别 的伤感 。 胡适在 日记 中记下 了当时 的心 情 :在绮5 殊 “ 日,
柔情 岁月
胡适 与 韦莲 司
王 雪瑛
渐渐地晚霞染 遍 了天空 : 金红 、 红 、 桃 灰红 、 红 桔
迷人的岛屿
其实我 已经不是第一次 读这本 书了 。在 一个 炎 热的午后 , 重新翻开它 , 我 是不是想挡 住窗外 的强光
和内心的焦灼 ?
杂 糅相连 的云层 中 ,漫射 出瑰 丽 的光芒 ,映照着 海 面。她 的身影在海天之 间变成 了一个剪影。 她早 已过 了楚楚 动人 的年 龄 ,即使在青春妙龄 ,
时空 , 到了那个从未驻 足过 的地 方—— 巴贝多 , 来 加 勒 比海 东南 面 的一个 岛屿 。韦连 司小 姐就是 在那儿 给她一生 的挚爱—— 胡适先生 , 写下 了最后一封信 。
浸润与侵袭 ,在那 岛上爱情 的枝 叶依然青绿而茁壮 ,
因为她始终怀着爱 的渴望 , 而不计较被爱 的程度和结
胡适的情书范文
胡适的情书范文他和她的爱情,淡然的像友谊一样,纯洁的让人无法置信。
五十年前,当胡适遇上韦莲司,便注定了之后五十年要发生的事情。
五十年的相望。
如下是中国给大家的胡适的情书,希望对大家有所作用。
江冬秀不识文字,更没有办法理解胡适的思想和他做的事情的意义。
晚年的胡适本来休闲得很,却基本没做出什么学术成绩,很大部分还是拜他太太所赐,家里不得安宁的麻将声,恐怕换谁都无法安心做学问,更何况是枯燥至极的《水经注》,江老太麻友三缺一的时候还经常要胡适顶上,甚至只有两个人也要玩“缺脚麻将”,胡适也只有奉陪到底,试想鲁迅连窗外猫叫春都觉得打扰了他,专门备了五十支装的铁皮香烟罐作反击的武器,胡适嫌太太和麻友们吵闹,总不能也拣个东西砸过去吧。
(唐德刚《胡适杂忆》)也是胡适还算理性,像纳兰容若只因为老婆卢氏大字不识一个便让他极度郁闷,幸而卢氏先死了,不然纳兰恐怕要自己先郁闷死。
当然也正因为胡适的温文尔雅,不如鲁迅来的心狠果断,到头来也算是自己收获了苦果。
胡适和江冬秀的婚姻是猎奇胡适生平的人的最大关注点。
早在胡适的那个年代就有人嘲笑新潮的胡博士喜欢小脚。
就对待自己的婚姻而言,和鲁迅相比,胡适只是承受着,并没有反抗。
但是,胡适和韦莲司一段似友似爱的感情,却是探求这位宗师内心最深处的门钥匙。
韦莲司的知名度和胡适比起来简直天差地别,她只是美国一个极普通的只有十万册藏书的图书馆的管理员,并且在这个职位上干了二十二年。
究根寻底,她和胡适的关系只是康奈尔大学的同学而已,但是她注定要被记录在遥远中国的近现代史上,不仅仅因为胡适,也因为那一段五十年不改的情缘。
鲁迅在迎娶朱安时,抱怨说,“这是母亲送给我的礼物,我只能好好供养她。
爱情是我所不知道的。
”而胡适同样面对“母亲的礼物”却表现出了不同的态度。
胡适在写给韦莲司的信中说,“I have a very very good mother to whom I owe everything。
”(胡适 1914年11月2日致韦莲司)所以“吾之就此婚事,全为吾母起见,故从不曾挑剔为难,……若不为此,吾决不就此婚。
这江上曾有我的诗
这江上曾有我的诗作者:慕容莲生来源:《莫愁·智慧女性》 2013年第11期1936年4月里的一天,胡适从赫贞江上过,回纽约,忽然就想起他的少年岁月,还有他曾爱过的姑娘。
1937年的7月7日,日本发动震惊中外的卢沟桥事变。
为获得英、美等国的支持,蒋介石让在英、美等国享有良好声望的胡适以非正式使节身份出访欧美,进行民间外交,宣传中国抗日。
自次年1月24日起,胡适开始了他在欧美的抗日演说之旅。
其间,他曾前往绮色佳,和旧情人艾迪丝·克利福德-韦莲司相聚。
绮色佳,英文是Ithaca,今人多称“伊萨卡”,胡适则译为“绮色佳”,是美国纽约州的一个小城,在卡尤加湖南畔。
绮色佳城有所著名的康奈尔大学,胡适少年时曾留学在此。
翻阅胡适诗文,字里行间总能轻易遇见“绮色佳”、“赫贞江”(即“哈德逊河”)、“凯约河”(卡尤加湖)。
如“在离开美国之前,未能再去一趟绮色佳,我觉得非常难过”;再如“忽在赫贞江上,忽在凯约湖边,我若真个害刻骨的相思,便一分钟绕遍地球三千万”。
胡适遇见韦莲司是在绮色佳。
1910年9月至1914年6月胡适于此求学,韦莲司的父亲亨利·韦莲司是康奈尔大学的教授。
因缘际会,胡适和韦莲司相遇了。
韦莲司是怎样的姑娘?在给胡适的信中,韦莲司如此形容自己:“胸部扁平而又不善于持家”,“头脑不清而又不得体”,“是个又丑又无风韵的女人”,“是个很卑微的人”。
而胡适在日记中写道,“美国大学学生大多数皆不读书,不能文,谈吐鄙陋,而思想固隘”,韦莲司却是独特的,“其人极能思想,读书甚多,高洁几近狂狷”,“其待人也,开诚相示,倾心相信,未尝疑人,人亦不敢疑也;未尝轻人,人亦不敢轻之”。
胡适还说:“吾自识吾友韦女士以来,生平对于女子之见解为之大变,对于男女交际之关系亦为之大变……惟昔所注意,乃在为国人造贤妻良母以为家庭教育之预备,今始知女子教育之最上目的乃在造成一种能自由能独立之女子。
”胡适认为,在与韦莲司交往中,他“一直是一个受益者”,韦莲司的话语总能“启发”他去“认真地思考”。
错过是人生常态
错过是人生常态作者:闫红来源:《阅读(书香天地)》2016年第06期她只是“精神上的妻子”,他却是“候鸟式的爱人”。
胡适和他的美国女友韦莲司这段感情的错位在于,当她发现爱上他时,才发现自己真的已经失去了他。
《乱世佳人》里的郝思嘉一直以为自己爱的是卫希礼,不管白瑞德怎样给她洗脑,她始终置若罔闻。
直到白瑞德要离去,她才如梦初醒地说:“我不知道,我一直在爱着你。
”对于郝思嘉来说,这多少还算是一种有趣的错位,那时你明明在我心里,我却以为我在爱着别人。
胡适的第一个美国女友韦莲司就没有她这么幸运,在她可以爱时,她不知道那个人已经在;等到她终于察觉,他已经转身,在千山万水之外。
胡适与韦莲司相识于1914年夏天,这是胡适来到美国绮色佳小镇求学的第四个年头,之前,他作为受欢迎的中国留学生无数次出入韦莲司家中,那时她在纽约学习现代艺术。
与非主流的胡适不同,韦莲司不习惯过约定俗成的生活,没有受过完整的教育,常年漫游于美国、意大利、英国还有古巴等国。
她是属于来自徽州乡村的中国书生经验之外的那类人。
1914年10月,胡适的日记里正式出现了她的名字,胡适和偶回绮色佳的她沿湖散了一次步,这让胡适的兴奋久久不能止息。
并非是韦莲司小姐如何美貌,恰恰相反,她以不修边幅著称,但她身上有另外一些东西让胡适感到惊艳。
胡适在日记里这样写道:“其人极能思想,读书甚多,高洁几近狂狷,虽生富家而不事服饰;一日自剪其发,仅留三寸许,其母与姊腹诽之而无可如何也。
”胡适由不得地恭维道:“曾经约翰·弥尔说,如今很少有敢为狂狷之行者,这真是这个时代的隐患啊,狂乃美德,不是毛病。
”韦莲司却不买账,说:“如果是故做狂态,其狂也不足取。
”她的回答,似乎是美式的直接理性,但又有《世说新语》般的智慧,让23岁的留美学生胡适,只有点头称道的份儿。
胡兰成说,张爱玲给他开了天眼,对于胡适来说,韦莲司也正是这样一个人。
他抱守的很多东西,被她轻易地打破,不破不立,从缺口中突围,发现外面别有洞天。
新与旧的碰撞--以朱安和江冬秀的婚姻为例
新与旧的碰撞--以朱安和江冬秀的婚姻为例丰家喜【摘要】胡适和鲁迅是新文化运动的两面旗帜,大力倡导个性解放和自由。
在妇女解放方面,他们强烈抨击旧婚姻家庭制度的非理性及其对妇女的摧残。
但在现实生活中,二人都因家庭原因而被迫娶了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妻子。
本文将以江冬秀和朱安的婚姻为例,站在女性的视角来探讨旧式婚姻的悲剧来源。
【期刊名称】《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年(卷),期】2016(015)001【总页数】3页(P47-49)【关键词】婚姻;爱情;女性;责任【作者】丰家喜【作者单位】信阳职业技术学院语言与传媒学院,河南信阳 464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71878年,绍兴城一户姓朱的商人家中添了个女孩,取名为“安”。
朱安和旧中国很多中上等家庭的女子一样,从小被教养成一个切合传统要求的典型:脾气和顺,会做针线,擅长烹饪,不识字,小脚。
1899年,通过亲戚的斡旋,朱安与一名周姓前任官员的长孙议婚了。
这个长孙就是周树人,笔名鲁迅。
可想而知,接受过新式教育的鲁迅怎么可能同意与这样一个拥有一双小脚、目不识丁、从来没见过面的女人结婚,所以鲁迅一直“躲避”在外面,不愿回家完婚,直到1906年夏。
据孙伏园[1]回忆说:“鲁迅先生最初是学医的。
他受的是很严格的科学训练,因而他不相信许多精神生活。
他常对人说:‘我不知什么叫爱。
’但是家中屡次要他回国去结婚,他不愿放弃学业不肯回去。
后来家中打电报来了,说母病危,先生回国了,到家一瞧,房已修理好,家具全新,一切结婚的布置都已停当,只等他回来做新郎了。
鲁迅先生一生对事奋斗勇猛,他始终不忍对自己最亲切的人予以残酷的待遇,所以他屈服了。
”婚礼上的鲁迅表情阴郁,一言不发,由人扶着完成了婚礼。
新婚第二天就搬离了婚房,四天后离开绍兴,返回日本。
回到日本后,鲁迅谈起自己的婚事,曾经对挚友许寿裳说:“这是母亲给我的一件礼物,我只能好好地供养它,爱情是我所不知道的。
”如此看来,鲁迅只是为了不违背母亲的意愿而与朱安结婚,无关爱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韦莲司(Miss Edith Clifford Williams) ,美国人,(1886-1971)。
一代文化大师胡适终生女挚友,是康乃尔大学一位地质学教授的女儿。
1914年6月与胡适在美国纽约康乃尔大学结识。
在此后48年的岁月中,一直作为胡适的粉丝和女友而终生未嫁。
胡适成年后的50年中,有26年又7个月在美国度过。
无论他在大陆、台湾还是美国,年长他5岁的艾迪丝·克利福德·韦莲司(Miss Edith Clifford Williams)始终与胡适保持着超越夫妻层面的思想感情。
在周质平对胡适的研究中,一大批重要的文件都出自中国大陆。
台北“中央研究院”胡适纪念馆,向他提供了由韦莲司从美国寄去的胡适致韦莲司信件、电报200多件,及韦莲司致胡适函近20件;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也向其提供了百余件韦莲司致胡适信函。
胡适的家于1946年搬到东厂胡同1号,这里现在正是中国社科院近代史所高大的办公楼,胡适研究会会长耿云志告诉记者,近代所向周质平提供的信函就是从这个院子里发掘出来的。
有情人终成眷属,是人间喜剧。
有情人未能成眷属,则是悲剧。
有时候往往悲剧更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喜剧带给我们的快乐,象是漂在时间上面的浮萍,很快就随着流水漂走了。
而悲剧的痛苦,则是一掬沉重的沙砾,时间的溪水流走了,痛楚则永远沉甸甸地落在你的心底。
这或许就是《红楼梦》、《梁祝》、《罗密欧与朱丽叶》等一系列悲剧作品千百年来经久不衰的缘故。
谈起上述话题,很容易让我想到胡适与他的女友韦莲司。
这段穿越整整半个世纪的爱与友情,直让世人唏嘘喟叹。
韦莲司是胡适在美国留学时所认识的女友。
在绮色佳的湖畔月下,常常留下胡适与韦莲司流连忘返的身影。
他们在一起热烈地探讨许多问题,韦莲司对胡适的思想产生过深刻的影响。
胡适曾在日记中写道:“吾自识韦女士以来,生平对于女子之见解为之大变,……今始知女子教育之最上目的乃在造成一种能自由能独立之女子。
”胡适对韦莲司的人品与学识非常欣赏,他曾以“高洁几近狂狷”许韦莲司,而又以“傲骨狂思”自许,可见他与韦莲司在心灵上是和谐相通的。
韦莲司是胡适在他的一生中第一次从精神世界走得如此之近的女人,这是一个新奇粲然而又令人怦然心动的世界,年轻的胡适,真的被打动了,他象每一个走进朦胧初恋季节的青春少年,情绪变得纤细而又多愁善感。
朝夕相处的情侣,一次小别,也能让人不胜惆怅。
“上周四的夜晚,我深感怅惘,寒风吹落了窗前所有的柳条,竟使我无法为一个远去的朋友折柳道别。
”胡适虽然留学出洋,接受大量的西方思想与文化,但他在内心情感的表达方式上,还是浸淫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底蕴。
他的折柳赠别,不经意间便流露出浓郁而古老的东方情结,可以说他的骨子里是一个典型的中国文人。
所以,我们就不难理解他与韦莲司发乎情,止乎理,长达五十年的相思相望。
胡适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第一代启蒙知识分子,是传统中国向现代中国发展过程中的承传者,继往开来的领袖人物。
五四新文化运动提倡个性解放,婚姻自由。
胡适在五四时期写的第一个白话剧本《终身大事》就是宣传男女青年自由恋爱,反对包办婚姻。
但是胡适却在个人的终身大事上,遵从了“父母之命”的包办婚姻。
在胡适身上,体现出五四一代知识分子作为历史中间物的双重人格和心理行为的历史逆差。
胡适在出国留学前,母亲早已为他订下了一门亲事,未婚妻江冬秀是一个不甚识字的小脚女人。
胡适曾对韦莲司谈到过自己的未婚妻:“她(指江)对我的思想全然一无所知,因为她连写封短短问候的信都有困难……我早已放弃让她来做我知识上的伴侣了。
这当然不是没有遗憾的。
”胡适对自己的婚事是失望的,但胡适对婚姻采取了迁就与容忍。
胡适四岁的时候,父亲就已经去世。
是母亲含辛茹苦把他扶养大。
母亲23岁守寡,孤儿寡母相依为命。
但母亲从小就对胡适要求很严,无论是做人,还是做学问。
在胡适的眼中,母亲是慈母兼任严父。
胡适对母亲始终充满了敬爱之意。
认为母亲对自己的深恩是无从报答的。
中国人的做人基本准则是忠孝,对国家尽忠,对父母尽孝。
胡适尽管对江冬秀没有爱情,但为了对自己付出全部爱心的母亲,他选择了“甘心为爱我者屈”。
也就是在爱情与亲情的冲突中,爱情向亲情屈服。
胡适把坚守婚约看作是对母亲的回报。
“吾之就此婚事,全为吾母起见,故从不曾挑剔为难(若不为此,吾决不就此婚……)。
胡适的不毁婚约,与其说是为江冬秀,不如说是为他母亲。
这就如同鲁迅把母亲为他选择的妻子当做母亲的一件礼物收下一样。
当孝子与情人不能两全时,浸淫东方文化的胡适选择了历史的沉重负荷。
这是一种殉道的悲哀。
胡适在婚后私下里对友人直言相告:我不过心里不忍伤几个人的心罢了。
假如我那时忍心毁约,使这几个人终身痛苦,我的良心上的责备,必然比什么痛苦都难受。
可见胡适终归还是一个温良恭俭让的谦谦君子,他不肯拿社会道德的信用去替换颤动心灵的爱情。
当然,我们无法评说在天平上,哪一边更沉重一些 ……矜持初相识韦莲司与胡适他们的结识有近水楼台的因素存在。
1913年康奈尔大学学生胡适是绮色佳镇橡树街120号韦莲司先生家的房客,韦莲司小姐是胡适初涉美国社会时的一道阳光:“美国大学学生大多数皆不读书,不能文,谈吐鄙陋,而思想固隘”,在胡适看来,韦莲司则“其人极能思想,读书甚多,高洁几近狂狷”(胡适留学日记)。
胡适对韦莲司的欣赏跃然纸上,他认为自己“一直是一个受益者”,与韦莲司的谈话总能启发他去认真思考。
胡适对韦莲司充满敬意,并“对自己的谨小慎微的态度感到汗颜”。
中国学生胡适并未隐瞒早已定亲的身世,如果胡适早年与韦莲司的交往中不是故意在回避着什么,那么就不会有1915年1月22日到24日两次“有趣”的会面。
韦莲司在纽约学习艺术期间,胡适路过该城并到韦莲司的寓所海文路92号与之单独会面。
22日上午两人参观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午后至女士寓午餐”,直到下午4时离去直奔火车站。
23日胡适重返纽约,“下午,访韦莲司女士于其寓,纵谈极欢。
”极欢到什么程度——胡适由衷钦佩“女士见地之高,诚非寻常女子所可望其肩背,余所见女子多矣,其真能具思想、识力、魄力、热诚于一身者惟一人耳!”其间,胡适提出请同学张彭春来喝茶,这种刻意为之就是不让会面超越友谊,同时也是一种避嫌。
24日,回程中的胡适给韦莲司写信,抱歉自己粗心大意,说23日整晚都在与哥伦比亚大学的朋友聊天。
但周质平在写《胡适与韦莲司:五十年的深情》认为这是胡适在故意回避过于密切的交往。
胡适的这种解释现在看来有点矫枉过正了。
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教育理论家杜威的中国门生胡适,于1917年通过哥伦比亚大学博士论文答辩,还没等到方帽子就在回国前专程到绮色佳辞行。
在绮色佳的5天(1927年6月10日至14日)“殊难别去。
韦夫人与韦女士见待如家人骨肉,犹难为别。
”此去经年,胡适娶妻生子并在新文化运动中声名斐然,隔着汪洋的韦莲司一直感同身受地为他祝愿。
而他们的再一次见面,是在10年之后。
1927年3、4月间,胡适此次赴美与韦莲司两次聚首,他在西雅图登船回国前,写信给韦莲司“唯一的遗憾是我无法待的久些”。
韦莲司也在4月6日给胡适的信中第一次理智地论及胡适的家庭:“你们两人同是一个不合理制度下的牺牲品。
”他们在1933年9月的重逢,可以看作是胡韦交往中的里程碑。
这一年,韦莲司再次引述了自己6年前给胡适的一封信:“你塑造了一个幻象中的女子,亲爱的适,让我们继续穿着这身正式的外衣吧,否则你所喜爱的这个幻象中的女子就会死去??胡适——是不是更喜欢那个幻象中的女子呢?她也许很美妙,但她毕竟是我,那个胸部扁平又不善于持家的我,那个头脑不清而又不得体的我,是这个我触摸到了你的躯体和眼睛。
我简直不能相信,你竟爱上了这么一个可怜的东西,然而,你的爱却裹住了我。
胡适,我爱你??我们如何能将这件事公开于众,而不引起别的人嫌恶?要是我们真能完全生活在一起,我们会像两条溪流,奔赴同一山谷”。
这一天,他们的肉体终于越过空间、时间和精神,第一次碰撞在一起。
在胡适受命担任驻美大使之前,韦莲司早已与胡多次书信讨论此事。
在周质平披露的书信中,韦莲司说:“你不仅属于中国,你属于整个时代和时代里有危局。
在一定的范围里,你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像奇迹一般,你回答了时代的需要。
”这位西方奇女子认为:“当前各国正热衷武器竞赛和战争,此时是否应该有个人出来,改变人们的看法,让武力的使用朝向另一个有利方向?你属于全世界。
”这无疑是对胡适驻美国最有力的鼓舞。
受到这一鼓舞的胡适回复她:“我答应你,我不会完全心不甘情不愿地来进入这个新的外交生涯,但是我并不相信这是我‘充分发挥’的方向。
我会全力以赴,因为这是攸关我同胞生死的事,如此而已。
”“韦莲司对于胡适最主要是一种精神需要,精神对一个高层读书人来说是更重要”。
耿云志说:“胡适回到北京后给母亲的一封信中说:‘我在美国曾有女朋友可以交谈,对自己有启发对性情也有好的影响。
但是到北京后,很少有女性可以交谈,仅仅和章士钊太太吴弱男相识有交往’。
而韦莲司确实是他精神上非常紧密的朋友。
”1959年,74岁的韦莲司做出了一个重大的决定:把房子全部租出去,为胡适建立基金会。
她自己住在一间车库改的卧室里,卧室的改造从刷油漆到绿化草地,一切生活中的打理全靠她个人的体力,与社会的唯一联系是到小儿麻痹医院当义工。
在胡适68岁生日的祝寿信中,韦莲司送给胡适一个特殊的生日礼物。
她提出把自己一生的几千美金积蓄为胡适建立基金会,“我想为你重要著作的出版和英译尽些微薄的力量。
譬如,你早年所写那些具有启发、充满活力和创造力的作品,都是用中文写的。
我要确定,在我身后,有笔款子专门用作这个目的。
这笔款子也许不过几千块钱,但如果运用得当,当以用这笔款子作为开始,逐年递增,结果可以成为一笔可观的基金。
”1962年2月刚刚回到台湾就任“中央研究院”院长才4个月的胡适心脏病发作猝然离世。
3年后,韦莲司把她 5 0年中胡适寄发的所有函件寄到台湾,1965年1月27日韦莲司应江冬秀要求给她寄去一份手写的自传。
这位一生坚持自己爱情理想的女性在给胡适遗孀的自传中写道:“我无非是一个幸运的胡博士信件的接收者,而这些书信也生动地取代了日记。
”以下为一封胡适给韦莲司的信,中英对照:Dear C:亲爱的C(即Clifford,对韦莲司的爱称):Hearty thanks for your letter of the 6th which was forwarded to me here.热切地感谢你六号的来信,我终于盼到了。
I’ll probably start for the East on the 3rd.As Harvard wants me to be at Cambridge on the 7th,I shall not stop on the way----我大概三号就动身去东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