衄血是什么意思【医学养生常识】

合集下载

医学知识之血证

医学知识之血证

血证凡血液不循常道,或上溢于口鼻诸窍,或下泄于前后二阴,或渗出于肌肤,所形成的一类出血性疾患,统称为血证。

在古代医籍中,亦称为血病或失血。

(一)鼻衄1. 热邪犯肺证:清泄肺热,凉血止血—桑菊饮加减2. 胃热炽盛证:清胃泻火,凉血止血—玉女煎加减3. 肝火上炎证:清肝泻火,凉血止血—龙胆泻肝汤加减4. 气血亏虚证:补气摄血—归脾汤加减(二)齿衄1. 胃火炽盛证:清胃泻火,凉血止血—加味清胃散合泻心汤加减2. 阴虚火旺证:滋阴降火,凉血止血—六味地黄丸合茜根散加减(三)咳血1. 燥热伤肺证:清热润肺,宁络止血—桑杏汤加减2. 肝火犯肺证:清肝泻火,凉血止血—泻白散合黛蛤散加减3. 阴虚肺热证:滋阴润肺,宁络止血—百合固金汤加减(四)吐血1. 胃热壅盛证:清胃泻火,化瘀止血—泻心汤合十灰散加减2. 肝火犯胃证:泻肝清胃,凉血止血—龙胆泻肝汤加减3. 气虚血溢证:健脾益气摄血—归脾汤(五)便血1. 肠道湿热证:清化湿热,凉血止血—地榆散合槐角丸加减2. 气虚不摄证:益气摄血—归脾汤加减3. 脾胃虚寒证:健脾温中,养血止血—黄土汤加减(六))尿血1. 下焦湿热证:清热利湿,凉血止血—小蓟饮子加减2. 肾虚火旺证:滋阴降火,凉血止血—知柏地黄丸加减3. 脾不统血证:补中健脾,益气摄血—归脾汤加减4. 肾气不固证:补益肾气,固摄止血—无比山药丸加减(七)紫斑1. 血热妄行证:清热解毒,凉血止血—十灰散加减2. 阴盛火旺证:滋阴降火,宁络止血—茜根散加减3. 气不摄血证:补气摄血—归脾汤加减【注意事项】大家在用药的时候,药物说明书里面有三种标识,一般要注意一下:1.第一种就是禁用,就是绝对禁止使用。

2.第二种就是慎用,就是药物可以使用,但是要密切关注患者口服药以后的情况,一旦有不良反应发生,需要马上停止使用。

3.第三种就是忌用,就是说明药物在此类人群中有明确的不良反应,应该是由医生根据病情给出用药建议。

如果一定需要这种药物,就可以联合其他的能减轻不良反应的药物一起服用。

衄血名词解释

衄血名词解释

衄血名词解释衄血是一种疾病,也称为鼻出血,是指鼻腔及其血管受损伤,使血液从鼻孔流出。

衄血可能是病理性的,也可能是生理性的。

血管结构:鼻腔是一个由许多小的、分支的动脉和静脉构成的网状结构。

这些血管们都融合在一起,形成了分布广泛的薄壁动脉结构,因此,鼻子对于不同程度强度的伤害的承受能力较为脆弱。

一旦受到外部刺激或感染,就会发生鼻出血。

分类:凭借其发生机制的不同,可以把鼻出血分成两种类型:1.前面鼻出血:是指鼻前部的鼻腔黏膜上受损并突出出血的情况。

这种情况是最常见的,通常并不会引起重大问题,但如果需要持续一定的时间,可能会导致失血、贫血和其他相关问题。

2.后面鼻出血:是指远离鼻腔前端的后部区域的血管受损并引起大量出血的情况。

这种情况所带来的风险要比前面鼻出血高得多,这是由于血液猛烈地涌出,而且在往下喉咙深处流动,可能会给身体带来一些严重的并发症。

原因:鼻出血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比如:1.干燥的鼻腔黏膜。

2.自我伤害。

3.细菌感染。

4.高血压。

5.各种药物的副作用等。

治疗:针对鼻出血,需要选择适当的治疗方法。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治疗方式:1.应用了局部止血药剂,如口服药或涂布的吸收型药物。

2.为严重症状的患者进行气管内插管给予液体支持和红细胞等血液制品的输注。

3.对于特别顽固性的前后性鼻出血,可能需要手术治疗。

总结:衄血是一种在鼻腔区域发生的出血症状。

对于不同的人,其原因可能是不同的。

在治疗衄血疾病时,选择适当的治疗都是非常重要的。

如果您有出血的症状,建议咨询医生或专业医疗机构。

鼻衄的护理查房

鼻衄的护理查房

05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保持良好的作息和饮食 习惯,避免过度劳累和熬夜,有助于预防鼻出 血
复诊与随诊计划
定期复诊:根据病情,制定合理的复诊计划,如每周、每月或每季度复诊 一次
随诊计划:根据病情,制定随诊计划,如病情稳定后,每半年或每年进行 一次随诊
健康教育:向患者及其家属提供有关鼻衄的预防、治疗和护理知识,提高 患者及其家属的健康素养
01
02
03
04
04 护理措施
一般护理
保持室内空气清新,避 免刺激性气味
保持患者情绪稳定,避 免紧张和焦虑
保持患者饮食清淡,避 免刺激性食物
保持患者用药安全,避 免误服和过量
保持与患者家属沟通, 共同做好护理工作
保持室内温度适宜,避 免过冷或过热
保持患者卧床休息,避 免剧烈活动
保持患者口腔清洁,避 免感染和炎症
保持鼻腔湿润, 可以使用生理盐 水或鼻腔喷雾剂。
就医与饮食建议
01
及时就医:出现鼻出血症状时,应及时就医, 避免延误病情
02
保持鼻腔湿润:使用生理盐水或鼻腔喷雾剂保 持鼻腔湿润,减少出血风险
03
避免刺激性食物:避免辛辣、油腻、刺激性食 物,以免加重鼻出血症状
04
增加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多吃富含维生素C 的水果和蔬菜,有助于改善鼻出血症状
03
全身性鼻衄症状:除鼻腔出血外, 还可能伴有其他全身症状,如贫 血、发热、乏力等。
局部鼻衄症状:主要表现为单侧 或双侧鼻腔出血,出血量可大可 小,出血部位多位于鼻中隔前部。
02
鼻衄原因:鼻腔黏膜损伤、鼻腔 炎症、鼻腔肿瘤、高血压、血液 病等均可引起鼻衄。
04
鼻衄治疗原则
01 止血:压迫止血、冷敷、

鼻衄中医辨证

鼻衄中医辨证

鼻衄中医辨证[概念]鼻衄,即鼻中流血。

包括在衄血范围内,《灵枢,百病始生》篇云:'阳络伤则血外溢,血外溢则衄血。

'若鼻衄不止又名鼻洪;鼻血过多,溢入口中,口鼻俱出血,名脑衄(《血证论》);甚而口、鼻、耳皆出血,名大衄(《诸病源候论》)。

伤寒太阳病发热无汗而鼻衄,衄则表解为自衄(《伤寒论》)。

若以病因名之,则有时气衄血、伤寒衄血、温病衄血等(《诸病源候论》)。

对太阳伤寒自衄,后世有称为红汗者,以示汗血同源,邪不从汗解而从衄血解。

鼻衄,与鼻塞、鼻干、鼻酸、鼻痛、鼻涕等症状相关。

妇人经期鼻衄,呈规律性发作,系代偿性月经,称倒经,《医宗金鉴.妇科心法要诀》谓之经行衄血,则另立专条讨论。

[鉴别]常见证候风寒欲解鼻衄:恶寒发热,身痛,头痛,无汗,鼻出血而热退症减,脉浮紧,舌苔薄。

一般鼻血量不多,能自行停止。

风热壅肺鼻衄:发热,汗出,口渴,咽痛,咳嗽痰少,鼻干燥疼痛,出血鲜红,量不多,脉浮数,舌苔薄白而干。

胃火炽感鼻衄:鼻干燥疼痛,出血量多,色鲜红,心烦,口渴欲饮,口臭,消榖善饥,大便秘结,小便黄,舌红苔黄,脉洪数。

肝火犯肺鼻衄:由情绪激动诱发,鼻出血量多,血色鲜红,并经常反复发作,头胀痛,心烦易怒,口苦咽干,胸胁苦满,目赤,小便黄,舌质红,脉弦数。

脾不统血鼻衄:鼻出血渗渗不止,血色淡红,反复发作,易止易发,面色无华,食欲不振,神疲乏力,气短懒言,腹胀便溏,口淡无味,心悸头晕,舌质淡,脉濡细无力。

肾阴虚损鼻衄:鼻出血量不多,血色鲜红,时作时止,反复发作,口干渴,头晕目眩,心悸耳鸣,腰膝酸软,五心烦热,面色潮红,时盗汗,脉细数,舌质红。

阴竭阳脱鼻衄:鼻出血不止,量多,甚而口、鼻、耳、齿、皮肤亦见出血,大汗出,面色苍白,口开目合,四肢厥冷,手撒尿遗,神志昏糊不省人事,呼吸喘促,舌质淡,脉微细欲绝或促大无伦。

鉴别分析风寒欲解鼻衄与风热壅肺鼻衄:两证均为外邪束表,上扰鼻窍所致,故见脉浮、苔薄白、发热之表证,其鼻衄出血量不多,证情轻浅易治。

14.齿衄

14.齿衄

14.齿衄14.齿衄[概述]概念齿衄指非外伤性之齿缝牙龈反复出血。

《景岳全书.卷三十》说:.血从齿缝牙瞄艮中出者,名为齿衄。

”齿衄又称牙衄、齿间血出、齿出血.俗称牙齿出血或出牙血,即牙龈出血,为某些牙周疾病的一个常见症状。

多见于牙宣、牙疳、龋齿等病的过程中,或是多种全身疾病酌局部表现。

齿衄有虚实之分,实证者多为胃腑积热,虚证多为气血不足、阴虚火旺。

[病因病机] ..一、过食辛辣炙煿,胃腑积热胃为水谷之海。

阳明之脉本巳多气多血,若过食辛.辣炙博,膏梁厚味,或长期酗酒,则酒食蕴积生热。

火热上炎.循经上越,蒸灼阳明脉.络,使脉络受损,阳明气血随火热上壅,故令齿衄。

《血证论.卷二》说“牙床尤为胃经脉络所绕,故凡衄血,皆是胃火上炎,血随火动。

”二、胃阴受伤,虚火上炎脾喜刚燥,胃喜柔润。

若知饥少纳,饮食不周.无食饮以化津精,以致胃失柔润,胃阴复伤。

或温热病热盛肺胃,致令胃阴伤耗。

胃阴既伤,则胃火无制而偏亢。

胃经虚火循经上炎,熏灼牙床,可令络伤血出。

《临症指南医案.卷三》.说:“知饥少纳,胃阴伤也。

”《医宗金鉴.卷六十五》说:若胃经虚火者,牙龈腐烂,淡血渗流不已。

”三、,肾阴不足,虚火上炎肾生髓主骨.齿为骨之余。

思烦过度,劳欲所伤,则肾.阴不足。

肾阴不足则牙床失养,髓枯龈萎,齿豁摇动。

水不制火.虚火上炎,上灼牙龈,则龈肉枯焦,脉络受损而血出。

如《血证论。

卷二》说:“亦有肾虚火旺.齿豁血渗,以及.睡则流血,醒则血止者.皆阴血虚,血不藏之故。

”阴阳互根,若阴损及阳.下元虚冷,孤阳上越,也可熏灼龈肉,以致血络受伤,血溢而为齿衄。

四.脾气虚寰,统摄无权脾主统血,统摄周身血液,使之运行于经脉之中,不致溢出脉外。

饮食劳倦,或思虑过度,或过用苦寒,致伤脾阳。

脾气虚弱,统摄无权,血不循经,而从牙龈齿缝中渗漏而出。

若衄血日久,则血液伤耗太过,脾气已虚,生化之源短缺.则血液补充不足而血虚。

血虚则无以生气而气少.气少则不能摄血而衄血日甚。

名老中医丁启后治疗经行衄血验案举隅

名老中医丁启后治疗经行衄血验案举隅

患者 甲,女,1 7岁,贵 阳一 中学生 。因经行鼻出血 5月,
于 19 9 7年 1 月初 诊 。 1
地骨皮、青蒿、桑叶、丹皮 以清泄邪热;生大黄 、枳实泻热通
肠 ,消 积 导 滞 ; 牛膝 引热 下行 ;扁 豆 、甘 草 以和 养 胃气 。全 方
自述 1 4岁初潮 ,月经周期尚正常,量 中等 ,5天净 。平素 喜吃辛辣之 品,常有鼻腔干 燥,口干心烦 ,干 咳少痰 ,大便干 结等 不适 。近 5月经行 当日鼻 出血 ,出血量不多,血色鲜红 , 经血量约减少 二分之一 ,周期提前 3 d ~5 ,3天净。经 期 口鼻
Qi o r ia f sb t f ain la u n l e ai, rfso f uy gC l g f C w lk o C g eoo y - uio g l rt ac o t a f h s i n h n o mo s dodhr ltpoesr ia ol eo M, el n wnT M y clg, i a b s oG n e T — n
年 1 0月。中医诊 断属肺 胃阴虚之经行衄 血。西医诊 断:代偿 性月经。拟滋 阴清肺 ,生津 润燥 ,引热下行法治疗 。选沙参麦 冬汤加味:北沙参 3g 0 ,玉竹 1g 5 ,麦冬 1g 5 ,花粉 1g 5 ,地骨 皮 1g 2 ,青 蒿 1g 2 ,丹皮 1g 2 ,桑叶 1g 0 ,枳实 1g 5 ,生大黄 循
北柴 胡 1g 2 ,当 归 1g 山栀 1g 2, 5 ,夏枯 草 1g 白芍 1g 2, 5 ,生地
经行之际阴虚更甚,虚火 内炽 ,损伤 肺络 ,血上溢为衄血 ;阴
虚血少 ,血海 不充 ,经来量少;余症均为肺 胃阴虚之象 。沙 参
麦 冬 汤 源 于 清 代 温 病 学 家 吴 鞠通 《 病 条辨 》 一 ,由 北沙 参 、 温 卷

鼻衄

鼻衄

鼻衄鼻衄:血从清道出于鼻,称为鼻衄。

是常见的一种病症。

主要由于肺、胃、肝火热偏盛,迫血妄行,以致血溢清道,从鼻孔流出而成鼻衄,亦有少数由肾精亏虚或气虚不摄所致者。

鼻衄亦称为衄。

鼻衄量多时,又称为鼻洪或鼻大衄。

也就是常见的出鼻血。

概述鼻衄,症名。

指鼻出血。

《内经》对此有丰富的论述。

《灵枢·百病始生》:“阳络伤则血外溢,血外溢则衄血。

”但“鼻衄”之证名,则见于《千金要方》卷六。

《证治准绳·杂病》:“衄者,因伤风寒暑湿,流动经络,涌泄于清气道中而致者,皆外所因。

积怒伤肝、积忧伤肺、烦思伤脾、失志伤肾、暴喜伤心,皆能动血,随气上溢所致者,属内所因。

饮酒过多,啖炙煿辛热,或坠车马伤损致者,皆非内、非外因也。

”鼻衄,食少体倦,而赤,神情恍惚者,宜茜草丸、伏龙肝汤施治;鼻衄量多者,宜茅花汤。

外治可用十散塞鼻,山栀炭吹鼻,白矾末吹鼻等法,又可用温水浸足法。

阴虚衄血者,宜用大剂量生地煎服。

此证可见于鼻病、高烧病证、血液病、风湿、高血压、动脉硬化、肝硬化、多种传染病。

参见衄、衄血条。

病因1、肺经热盛、外感风热或燥热之邪,首先犯肺,邪热循经,上壅鼻窍,热伤脉络,血液妄行,溢于鼻中,故为鼻衄。

《外科正宗》卷四说:“鼻中出血,乃肺经火旺,迫血妄行,而从鼻窍出。

”2、胃热炽盛、胃经素有积热,或因暴饮烈酒,过食辛燥,以致胃热炽盛,火热内燔,循经上炎,损伤鼻中阳络,血随热涌,妄行于脉外,而为鼻衄。

《寿世保元》卷四说:“衄血者,鼻中出血也,阳热沸郁,致动胃经,胃火上烈,则血妄行,故衄也。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九也说:“病者饮酒过多,及啖炙煿五辛热食,动于血,血随气溢,发为鼻衄,名酒食衄。

”3、肝火上逆、情志不遂,肝气郁结,久郁化火,或暴怒伤肝,肝火上逆,血随火动,蒸迫鼻窍,脉络受损,血液外溢,发为鼻衄。

《疡科心得集》说:“有因七情所伤,内动其血,随气上溢而致。

”4、肝肾阴虚、房劳过度,耗伤肾精,或久病伤阴,肝肾不足,水不涵木,肝不藏血,虚火上炎,血液升腾,溢于清窍,而为鼻衄。

衄血(《医述》)

衄血(《医述》)

衄血(《医述》)经义阳络伤,血外溢,血外溢则衄血。

○脾移热于肝,则为惊衄。

(《素问》)哲言师曰∶尺脉浮,目睛晕黄,衄未止;晕黄去,目睛慧了,知衄今止。

○从春至夏衄者,太阳;从秋至冬衄者,阳明。

(《金匮》)血从鼻出者,谓之鼻衄;从汗孔出者,谓之肌衄;从齿龈出者,谓之齿衄;从舌出者,谓之舌衄,心与肝也;从委中出者,(谓之腘血,肾与膀胱也,)谓之腘衄(此亦谓朘衄juān nǜ,或与耳衄有关。

腘血,证名。

临床以腘窝(委中穴或委中穴附近)出血为主证。

《证治汇补·胸膈门》:“……委中穴搔之血出不止。

谓之腘血。

”并指出此证由肾与膀胱经虚热所致。

沈金鳌《杂病源流犀烛》主张用十全大补汤治疗。

)(《医学入门》)吐血出于胃,吐行浊道;衄血出于经,衄行清道。

喉与咽二者不同也。

盖经者走经之血,走而不守,随气而行。

火性急速,故随经直犯清道而出于鼻。

其不出于鼻者,则夹火凌金,渗入肺窍而出于咽,为咳咯也。

胃者守营之血,守而不走,存于胃中。

胃气有伤,不能摄血,故令人呕吐,从喉而出于口也。

(《赵氏医贯》)衄血一证,诸家但谓其出于肺,盖以鼻为肺之窍也。

不知鼻为手足阳明之正经,而手足太阳亦皆至鼻,故仲景曰∶太阳病,脉浮紧,发热身无汗,自衄者愈。

此太阳之衄也。

《原病式》曰∶阳热怫郁于足阳明,而上热则血妄行而为衄。

此阳明之衄也。

若以愚见,则凡鼻衄之血,必自山根以上、精明之次而来,而精明一穴,乃手足太阳、足阳明、阴阳跷五脉之会,此诸经皆能为衄也。

然行于脊背者,无如足太阳为最;行于胸腹者,无如足阳明为最;而尤有最者,则又惟冲脉为十二经之血海。

冲之上俞,出足太阳之大杼;冲之下俞,会足阳明之气街。

故太阳阳明之至,而冲脉无不至矣;冲脉之至,则十二经无不至矣。

所以衄之微者,不过一经之近,而衄之甚者,则通身形色尽脱,岂特手太阴一经而病至如是耶?(张景岳)耳衄者,有肝肾二经之殊。

不肿不疼者,为少阴之虚;暴出疼肿者,为厥阴之火也。

眼衄亦属厥阴,以卒视无所见者,为实火;常流血泪者,乃风热也。

《伤寒论》中衄血证的认识

《伤寒论》中衄血证的认识

《伤寒论》中衄血证的认识摘要:衄血类疾病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类疾病,《伤寒论》中记载较多,尤以鼻衄最多见。

本文从病因、病机、治疗原则等方面对衄血类疾病做了简要的分析,并总结了治疗的方剂和药物。

关键词:衄血;伤寒论;病因病机;辨证论治衄血泛指非外伤所致的某些部位的出血性疾病,这类疾病在临床上较为常见,患者往往较为恐慌,应该引起临床医生的重视。

《伤寒论》是重要的中医学经典著作,其中记载衄血证较多,包括眼衄、耳衄、鼻衄、齿衄、舌衄、肌衄等,尤以鼻衄最多见。

书中记录衄血证的条文包括第46、47、55、56、86、111、202、227和294条[1],这些病证既有共同点,又有区别,对现代中医临床仍有很大的指导和启发作用,我们通过深入学习《伤寒论》,并从病因病机、治疗原则和处方用药等方面对本病做了简要的探讨。

1.病因病机从《伤寒论》中的记述中可以看到,衄血证常见于太阳病和阳明病,由原文我们可以推断出外感病见到衄血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太阳伤寒导致邪气外闭肌表,困束人体阳气,邪气和阳气交争,从而内迫营血,导致衄血。

如第46条“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证仍在,此当发其汗。

服药已微除,其人发烦目瞑,剧者必衄,衄乃解。

所以然者,阳气重故也”,即是太阳伤寒导致卫阳郁闭,营阴郁滞,其病迁延不愈八九天以后,阳气郁遏过于严重,服用普通的解表药物,只能轻微缓解病势,但没有达到汗出而解的效果,反而内迫营血,导致了衄血,衄血出来以后邪气亦随之而解,故原文中指出“阳气重故也”。

第47条“太阳病,脉浮紧,发热,身无汗,自衄者愈”,则是虽然有外邪束表,但是患者自身阳气非常充足,所以迫血上行,从而导致衄血,流出的血液载邪外出,疾病也得到化解。

这两条原文所记载的衄血,均有衄血出而邪气解的功效,后世称为“红汗”,如周学霆在《三指禅》中说:“伤寒鼻衄,名曰红汗,热随血解,不必止血,亦不必再发汗”[2]。

第55条“伤寒脉浮紧,不发汗,因致衄”,本条也是由于外邪侵袭肌表,医生没有及时发汗解表,迫血妄行引起的衄血,但衄后表邪没有得到解除。

中医关于“齿衄”的证治分类

中医关于“齿衄”的证治分类

中医关于“齿衄”的证治分类齿龈出血即为齿衄,又称为牙衄、牙宣。

胃热、肾虚是其最主要的病机,尤以胃热所致者多见。

齿衄的辨证应着重辨明病变所累及的脏腑和证候的虚实。

阳明热盛属实,发病多急,伴牙龈红肿疼痛;肾虚火旺属虚,起病较缓,病程较长,常伴齿摇不坚。

实证宜清胃泻火,虚证宜滋阴降火,但均宜伍用凉血止血之品齿衄可由齿龈局部病变或全身疾病所引起。

内科范围的齿衄,多由血液病、维生素缺乏症及肝硬化等疾病所引起。

至于齿龈局部病变引起者,属于口腔科范围。

一、胃火炽盛1.临床表现:齿龈出血,血色鲜红,伴齿龈红肿疼痛,口渴口臭,舌红,苔黄,脉洪数。

2.证机概要:胃火内炽,循经上犯,灼伤血络。

3.治法:清胃泻火,凉血止血。

4.代表方:加味清胃散合泻心汤加减。

前方清胃凉血,后方泻火解毒。

5.常用药:生地黄、牡丹皮、水牛角清热凉血;大黄、黄连、黄芩、连翘清热泻火;当归、甘草养血和中;白茅根、大蓟、小蓟、藕节凉血止血。

若身热口渴者,加石膏、知母清热泻火。

二、阴虚火旺1.临床表现:齿龈出血,血色淡红,起病较缓,常因受热及烦劳而诱发,伴齿摇不坚,舌红,苔少,脉细数。

2.证机概要:肾阴不足,虚火上炎,络损血溢。

3.治法:滋阴降火,凉血止血4.代表方:六味地黄丸合茜根散加减。

前方滋阴补肾,后方养阴清热,凉血止血。

5.常用药:熟地黄、山药、山茱萸、茯苓、丹皮、泽泻养阴补肾,滋阴降火;茜草根、黄芩、侧柏叶凉血止血;阿胶养血止血。

如衄血重者,加白茅根、仙鹤草、藕节以加强凉血止血的作用;虚火较甚而见低热、手足心热者,加地骨皮、白薇、知母。

衄是什么意思

衄是什么意思

衄是什么意思衄,读音为nǜ,其本义是鼻出血。

在古代医学典籍中常常出现这个字来描述这种生理现象。

从衍生注释来看,它还可以表示损伤、挫败。

比如在战争或者竞争场景下,一方军队大败,就可以说“军衄”,这里的“衄”就不是单纯的鼻出血的意思了,而是一种比喻意义上的受损、挫败。

关于赏析,我们可以从古人用词的精准性来看待“衄”字的妙处。

古人能用一个简单的字既表达生理现象又能表达抽象的概念,可见汉语文字表意的丰富性。

可惜并没有特定的某一个作者专门对这个字进行独特创造,因为它是汉字体系里自然发展形成的一个字。

运用片段例子1:我和朋友小明一起看古装剧的时候,看到剧里有个士兵跑回来报告说“敌军已衄”。

小明一脸疑惑地问我:“这‘衄’是什么意思啊?难道是他们流鼻血了吗?”我哈哈大笑起来,说:“你可真逗。

这‘衄’在这里可不是说流鼻血。

在古文中啊,‘衄’除了鼻出血这个本义之外,还有失败、受挫的意思呢。

就像这剧里说的,就是敌军已经战败啦。

你想想啊,如果把这理解成流鼻血,那这场战争得多滑稽啊,难道两边打仗的时候还互相扔辣椒粉让对方流鼻血不成?哈哈。

”例子2:在历史课上,老师讲到一场古代战役。

他说其中一方“师衄而归”。

同桌捅了捅我,悄悄说:“这个‘衄’字好奇怪啊,什么叫‘师衄而归’呢?”我小声回答她:“‘衄’啊,原本是鼻出血的意思,可在这里就是说军队吃了败仗回来啦。

你想啊,要是军队打胜仗了,那肯定是雄赳赳气昂昂的,现在是‘衄’,就像是鼻子被人打出血了一样,灰溜溜地回来了呗。

这古人用词可真是很形象啊,一个字就把那种战败后的狼狈感觉给形容出来了。

”同桌听了恍然大悟,还直说古人真聪明呢。

例子3:有一次我读一本武侠小说,里面描写一个高手和别人过招。

这个高手武功高强,几招下来就让对手“衄于剑下”。

我当时就琢磨这个“衄”字。

我想啊,这如果按照字面理解成鼻出血,在这种比武场景下就太奇怪了。

后来我才明白,这里的“衄”是指对手在他剑下受到挫败。

这就好比一只骄傲的公鸡,本来趾高气昂的,结果一下子被拔光了毛,威风扫地,只能灰溜溜地跑开了。

《伤寒论》衄血症探讨

《伤寒论》衄血症探讨

《伤寒论》衄血症探讨
李克忠
【期刊名称】《中医研究》
【年(卷),期】2003(016)004
【摘要】@@ 衄,意为出血,或渗于肌肤,或出于鼻腔,或溢于齿间.<伤寒论>中所言"衄"者,多指鼻腔出血.论中涉及衄血者原文近十条次.其证分虚实,治法有别,亦或不必治之,兹探讨如下:
【总页数】2页(P14-15)
【作者】李克忠
【作者单位】汤阴县中西医结合医院,河南,汤阴,45615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22
【相关文献】
1.试析《伤寒论》对衄血论述之意义 [J], 汪耀
2.试论《伤寒论》“衄”与“汗”的关系 [J], 吴天雪
3.伤寒论评话第10章麻黄表实非同证,外感衄血营郁通——太阳伤寒表实证·麻黄汤证·表证衄血 [J], 梁华龙
4.《伤寒论》衄家禁汗探要 [J], 潘正萌
5.镇衄汤治疗衄血症举隅 [J], 姚昌礼;陈秀玲;姚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衄】_衄字的读音衄的意思

【衄】_衄字的读音衄的意思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 衄
nǜ ㄋㄩˋ
1. 鼻出血:鼻~。

2. 损伤,挫败:败~。

详细解析
详细字义
◎ 衄
衂nǜ
〈动〉
(1) 鼻出血 [nosebleeding]
衄,鼻出血也。

从血,丑声。

——《说文》。

俗字作衂
春不鼽衄。

——《素问·金匮真言论》
此人奉使出门,卒尔鼻衄。

——《大庄严论经》
(2) 泛指人体各部位的出血 [bleed]。

如:耳衄;齿衄
(3) 畏缩 [shrink]
未战而退,先自摧衄,亦古之所忌。

——《晋书》
(4) 挫折;挫伤;失败 [be defeated]
莫不衂锐挫铓。

——左思《吴都赋》
流闻东军失备,师徒小衄。

——曹植《求自试表》
(5) 又如:衄折(失败,挫败);衄挫(衄折);衄痍(创伤);衄锐(挫其锋锐)
字形
中国大陆宋体台湾细明体香港明体日本明朝体韩国明朝体旧字形
字源
小篆楷体。

中医证病基本概念系列文库:内衄

中医证病基本概念系列文库:内衄

中医证病基本概念系列——
内衄
中医是我国传统文化之一,
尤其是在抗击非典和新冠疫情中,
发挥了决定性的治疗作用。

本文提供关于中医证病基本概念
“内衄”
以供大家了解和掌握。

内衄
病证名。

①呕血的一种表现。

见唐·孙思邈《惫急千金要方·吐血第六》”内衄者,出血如鼻衄,但不从鼻孔出,是近从心肺间津液出,还流入胃中,或如豆羹汁,或如,血凝停胃中,因即满闷便吐,或去数斗至于一石者是也。

得之于劳倦,饮食过常所为也。


②血从口出之总称。

见清·吴谦《医宗金鉴·杂病心法要诀·失血总论》“若从口出则为内衄。

内衄出血,涎嗽出于脾,唾出于肾,咯出于心,咳出于肺,呕出于肝,吐出于胃。


此症多由劳累过度,饮食无度,损伤脾胃,或内热盛,迫血妄行,或内伤所致。

症见吐血、咯血、咳血、痰带血、便血等。

参见吐血、呕血、咳血、唾血等条。

今之消化道出血,肺结核咳血,支气管扩张,门静脉
高压出血似为此症。

内伤衄血简介

内伤衄血简介

内伤衄血简介目录•1拼音•2英文参考•3注解•4参考资料•附:o1治疗内伤衄血的方剂o2治疗内伤衄血的中成药o3古籍中的内伤衄血1拼音nèi shāng nǜ xuè2英文参考epistaxis with internal injury[湘雅医学专业词典]3注解内伤衄血为病证名[1]。

统指无外伤、外感所致的鼻衄[1]。

见《症因脉治》卷二。

《症因脉治》卷二:“内伤衄血之症,身无表邪,目睛或黄,五心烦热,鼻孔出血。

”常由肺热上壅、胃热熏蒸、肝火上炎、阴虚火浮等因所致[1]。

因肺热者,伴见口干鼻燥,或见咳呛[1]。

治宜辛凉清解,可选用泻白一物汤,或桑菊饮加丹皮、茅根[1]。

因胃热者,伴见口渴口臭,大便秘结[1]。

治宜清胃降火,可选用玉女煎,或清胃汤加酒大黄[1]。

因肝火者,伴见烦躁易怒,头胀目赤[1]。

治宜清肝泻火,可选用龙胆泻肝汤、清肝饮[1]。

肝肾阴虚,火浮于上者,伴见头晕耳鸣,脉沉细而数[1]。

治宜滋阴降火,可选用知柏地黄丸,或六味地黄丸加龟甲、牡蛎等[1]。

本证可见于血液病、高血压、动脉硬化症、肝硬变、鼻腔炎症等疾病[1]。

其症身无表邪,目睛或黄,五心烦热,鼻孔出血。

常由肺热上壅、胃热熏蒸、肝火上炎、阴虚火浮等因所致。

因肺热者,伴见口干鼻燥,或见咳呛,治宜辛凉清解。

可用泻白一物汤,或桑菊饮加丹皮、茅根。

4参考资料1.^ [1]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85.治疗内伤衄血的方剂•泻白一物汤áiyīwùtāng《症因脉治》卷二:方名:泻白一物汤组成:泻白散加黄芩。

主治:肺火上炎,内伤衄血。

...•麦冬饮子六书》卷:肺虚热迫,迫动血络,而血不归经,故咳血衄血不止焉。

生地滋阴凉血以止血,麦冬润肺清心以降热,...•大顺饮大顺饮组成:草豆蔻、炮姜、熟附子、广皮、白茯苓、炙甘草、熟半夏。

主治:内伤中风,口噤不语,脉沉而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衄血是什么意思
文章导读
衄血是因为对外伤的原因造成的外部的出血问题,这方面的病症是比较多的,包括舌衄,血衄等。

其中以鼻衄出血是最为常见的。

引起的原因比较多,主要是因为肝火
旺盛,风热犯肺,热毒内蕴等原因,另外,肾精亏虚,气血两亏,也是造成这种病症的重
要的原因,这里面鼻出血是比较常见的一种病症。

原因其病因病机不外火与虚:肝火、胃火、风热犯肺,热毒内蕴、肾精亏虚,气血两
亏等可导致衄血。

一般因感受外邪所致的衄血起病急,病程短,多有外感表证,内伤所致
者反之。

治疗当根据火之虚实及所病脏腑的不同而采用清热泻火、滋阴降火、凉血止血、
益气摄血等治法。

治疗不宜火灸,不宜发汗,用药避免辛、燥、香、窜。

衄血不止者,嘱
其安卧,勿情志过激,依出血部位的不同,予局部冷敷。

参见出血:
出血为病症名。

指血液不循常道,溢于机体内外。

多由胃热肺燥,心肝火盛,或肺肾阴虚,虚火妄动,迫血妄行,及脾虚失摄所致。

常见的有咳血、衄血、吐血、便血、尿血等。

咳血者,咳嗽痰中带血或大口咯血,血色多鲜红。

常见于肺结核、支气管扩张、肺部肿
瘤等。

衄血者,鼻燥咽干,血自鼻出或涕中带血。

可见于热病、血液病、高血压、肝硬化、尿毒症及鼻腔本身疾病等。

吐血者,胃中嘈杂,血随呕吐而出,色紫暗而混有食物,或量多色鲜红,为上消化道出血。

常见于胃、十二指肠溃疡及肝硬化并发症等。

便血者,血自后阴而出或随便而下,色鲜红或暗红。

常见于痔疾、肛裂、肠道炎症及溃疡、肿瘤
等病中。

尿血者,小便色红或夹有血块,小便涩痛或无痛。

常见于肾结核、尿路结石、
肿瘤等疾病中。

专指鼻出血
衄血专指鼻出血。

《丹溪心法·咳血》:“衄血者,鼻中出血也。

”衄血除由血热妄行,阴虚火盛迫血妄行,或瘀血内阻血不归经外,尚有阳虚不能固阴、脾虚不能摄血所致者。

治疗除可用泻火、清热、凉血、滋阴等法外,并可采用补气摄血、导火归元以及活血止
血等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