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类文本阅读常见题型
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解题技巧及习题训练大全
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一、考点解读1.题型:单项选择题,共3题,每题3分,共9分,分值固定。
2.内容:注重文化积淀。
选文常为严谨的学术论文,题材涉及经济、文化、美学、史学、文艺学等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
3.考点: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分析文章结构,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4.能力:考察考生阅读理解和分析综合的能力。
二、阅读论述类文本的方法1.纲举目张法读原文——画出关键词、关键句——理解思路——快速解决以下问题:文章的观点是什么?作者是如何提出观点的?——观点与材料的关系怎样?(是先观点后材料还是先材料后观点)——行文中论证部分的结构怎么样?2.三步阅读法先看标题,预想内容——抓关键,作连线,初步理清思路(快速浏览,)画出各段落中的中心句、首扩句、尾扩句、,画出结构上起过渡、连接作用的词语、句子。
)——快速筛选整合信息。
(一是找准信息区,二是找全信息点,同一个角度的信息由一点或若干点,可借助标志性词语,如“首先、其次、此外、不过、但是、那么、所以、不仅、又如前面所说的、在这种情况下、也、同时”等)三、方法技巧典例分析1.防止偷换概念原文信息:除流传形式上的简单差异外,早期小说和故事的本质区别并不明显,经历和见闻是它们的共同要素。
设错项:传统故事和早期小说的本质差异在于,前者是故事的口耳相传,后者则是由作家加工后的游历见闻。
2.防止无中生有原文信息:另外,在音节上,唐代古诗受今体诗的影响,或则吸取声律的和谐与对仗的工整,或则有意走上反律化的途径,皆不同于晋、宋以前诗歌韵调的纯任自然,所以明代格调论者以唐人古诗为汉魏以来古诗的“变体”,并不算错。
设错项:唐人古诗有的在今体诗的影响下表现为声律的和谐与对仗的工整,有的继承汉魏古诗有意“反律化”。
3.防止张冠李戴原文信息:社会价值规范在“社会世界”的形成中发挥了自然规律在“自然世界”的形成中所发挥的同样的作用。
论述类文本题型示例
六
因果错误:一般有强加因果、 因果错置、因果混乱。
丹东市第一次模拟考试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B.正是因为文学文本为揭示复杂的现实和人性提供了 足够的空间,所以它可以不受时空顺序和直观性的生活 场景的局限,在多个层面上展开情节。 原文:文学文本不同于影视作品的线性时间和一次性完 成,它可以打乱时空顺序,突破直观性的生活场景的局 限,而在多个层面展开,为揭示复杂的现实和人性提供 了足够的空间。
B 原文表述的是“中央集权统一”之后, 为了国家政治的需要,汉王朝才把“民 间流传的经典宣布为国家经典”。 混淆时间
论述类文本题型示例
一.张冠李戴 二.偷换概念 三.无中生有 四.混淆是非 五.以偏概全 六.因果错误 七.混淆条件 八.混淆时间
一
张冠李戴:转述时故意弄错对象, 把甲事物做的事错放到 乙事物身上。
2013全国课标卷(一)
1.下列关于作者写作本文的原因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B.钱穆说过:如果老子其人其书的时代不明,那么先秦诸子学术思 想的联系和发展就无法弄清,《老子》和道家的源流、派别也无从谈 起。 原文:钱穆先生说:‚老子伪迹不彰,真相不白,则先秦诸子学术思 想之系统条贯始终不明,其源流派别终无可言.‛
答案
B
与原文比对分析
把必要条件说成了充分条件。
命题设误类型
混淆条件
八
混淆时间:命题者在事物、现象产生、 出现的时间上设置干扰,将“先期”表 述为“后期”(或相反),有时将“先 期或后期”表述为“先期和后期”。
2015四川卷
6.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儒家经典被汉王朝宣布为国家经典,成为国家政治、法律、意识 形态的根据,这是中央集权统一的条件。 原文:从中国文化史看,经学出现的前提是汉王朝运用国家力量将 民间流传的文化经典宣布为国家经典,……,于是,五经成为国家 政治、法律、意识形态的根据。从国家制度层面保证儒家经典的传 习,确立了儒家经典在中华文化经典中的主流地位,……。儒家作 为汉代主流思想,是与中央集权相适应的。 答案 与原文比对分析 命题设误类型
2024全国卷2答案详解.docx
全国卷2答案详解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社会科学类)(1)Λ【解析】B项,强加因果,原文第四段说“大数据技术加速了人的主体身份‘被数据化',人成为数据的表征”;故选项内容不符合题意。
C项,”都是为了对抗大数据”于文无据,其次段只是说二者的不同之处:D项,原文第四段说“数字化记忆及认同背后的核心问题在于权力不由数据主体掌控,而是数据限制者选择和建构关于我们的数字化记忆,并翔造我们的认同”“因此,适度的、合理的遗忘是对这种数字化记忆新权的反抗”。
故选项内容不符合题意。
A项,符合题意。
(2)D【解析】文章主体二三四段重点论述的是“被遗忘权”的意义,D项表述有误。
其他三项表述无误。
(3)B【解析】文章第三段说“假如在大数据时代不能“被遗忘”,那意味着人们简洁被囚禁在数字化记忆的监狱之中,不论是个人的遗忘还是社会的遗忘,在某种程度上都是一种个人及社会修复和更新的机制,让我们能够从过去阅历中吸取教训,面对现实,想象将来,而不仅仅被过去的记忆所束缚。
”选项中,遗忘是面对现实和想象将来的基础,及原文意不符,故选B。
ACD项,都能在文章中找到答案,表述正确。
【点评】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信息的实力,须要纵观全文,在理解作者观点的前提下,分析选项及文本,相对难度较大。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原文论证和文章思路的实力,要求学生对文堂有全局把握,经过细致分析推理和比对才能找准正确选项。
本题重在考查综合文中信息进行推断的实力,必需以文本观点为依据,所以逻辑实力和理解分析实力是考察重点。
(->文学类文本阅读。
(I)C【解析】“描写了一般市民啼笑皆非的思想意识转变过程”错,他们并没有看电影,文章主旨也不是写其思想意识转变,而是写他们对待新事物的不同心态。
故选C。
(2)①对待新颖事物,还没亲见就先有说法,“不知为知之”,揭示出二姐等人高傲无知的自大;②听说有声电影真有新颖之处,就想“开开眼”,是一种从众、趋新的心态:③到了电影院后也不真的看电影,不愿对新颖事物进一步了解探窕,实质上是一种固步自封的心态:④对有声电影胡乱作出“共识”评价,隐含的是二姐等人面对新颖事物时无所适从的焦虑担心。
论述类文本主观题十大题型
• 5、简要概括上述两则材料的内容,指出它们有怎样的联系。 • ①材料一论述的是什么。 • ②材料二论述的是什么。 • ③两者材料的论述对象都是什么,材料一所说的什么正是材料二什么
原因,两者在一定程度上是因果关系。
• 6、同样是对舞台设备进行改良,材料一中的改良新戏失败了,但材料二中的海派京剧新 戏却深受欢迎,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原因。
• ②后运用反证法,指出女性的社会弱势地位没有因其教育优势而得到根本性的改变,从而 论证“男孩危机来自女孩教育优势”的观点其实是一个伪命题。
• ③运用举例、对比的论证方法,使论证更有力。
• 【点拨】
• 考查论述过程与方法。明确常识认知,文本观点:性别危机不应创造性别对立,社会文明 的和谐发展,在于各尽其才,平等包容,和谐共赢。
设问】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落实指令】(6分) • 示例一:同意。
• ①材料一是悲观的,认为人工智能将给人类带来威胁,在对待人工智能问题上,必须树立底线思维; • ②材料二是乐观的,认为人工智能不可能全面超越人类,人类超强的处理价值观的能力是机器人无法比
拟的。 • 示例二:不同意。
• ①两者关注的领域不同,材料一讨论的是科技发展领域的人工智能,材料二讨论的是文学创作领域的人 工智能;
• 【点拨】
• 问异同,先同后异,借助文本信息,不同点分清是否有角度分别。相同须整合提取或概括, 不同则需分别说明。
• 4、三则材料分别摘自不同文章,却组成了一个有机的论述整体。请简 要分析说明三则材料组合的内在关联。
• ①材料一阐述了什么,材料二介绍了什么。 • ②材料三在前两则材料基础上介绍了什么。 • ③这三则材料紧紧围绕什么话题(论题)展开论述,形成一个有机的论
高考语文复习:论述文阅读——三大题型
论述文阅读——三大题型一、考题纵览选文特点:议论性较强,观点鲜明,材料涉及面广(政治经济、历史文化、文学艺术等),注重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的传播,凸显其文化含量、人文价值、教化作用。
题型特点:设有3道客观题,每小题3分,共9分。
第1题为内容理解和分析题,第2 题为论证关系分析题,第3题为观点概述、结论推断题。
考点分布:主要涉及理解词(句、文)意、筛选信息、分析论点(论据、论证)、推断文意、厘清思路、把握观点等方面。
二、题型一:内容理解和分析题命题特点(1)针对文中一个或多个重要句子的含意理解/转述拟定选项。
(2)针对文中一段或几段内容的综合理解/转述拟定选项。
(3) 选项分“理解”和“分析”两个部分;“理解”由前半部分对原文的概述来呈现;“分析”由后半部分的结论来呈现。
这里要强调的是不管是理解还是分析都应该符合原文的含意。
[技法] 仔细——注意——注意(1)仔细阅读选项,形成选项的整体表意,依据文本理解确定选项表意区间。
(2)要注意选项在转述原文时通常会变换角度或调整表意逻辑顺序。
(3)须注意副词的使用,此处还须看选项表述是否有夸大、缩小、遗漏、强加、绝对、歪曲等错误。
解题指津[步骤] 区分——寻找——比对第一步:用斜线“/”区分出选项中的陈述对象与陈述语。
第二步:在文本中寻找选项对应的信息区,并作题号标记于后,如1A、1B。
第三步:比对陈述对象与陈述语中以逗点为单位的各个表意信息点是否与原文一致,特别要注意逗点内的关键词,即信息强调点,比对时要注意选项与原文的差异。
[例]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①气候正义是环境正义在气候变化领域的具体发展和体现。
2000年前后,一些非政府组织承袭环境正义运动的精神,开始对气候变化的影响进行伦理审视,气候正义便应运而生(A)。
气候正义关注的核心主要是在气候容量有限的前提下,如何界定各方的权利和义务,主要表现为一种社会正义或法律正义。
②从空间维度来看,气候正义涉及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也涉及一国内部不同区域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因而存在气候变化的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问题(B)。
2023年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观点推断(题型)+例题分析(含答案)
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5——观点推断(题型)+真题分析(含答案)在真题中,观点推断题四个选项通常情况下不再仅限于文本本身,甚至有时是跳出选文,采用文外设题的方法,让考生根据文意来判断。
主要考查考生筛选信息和根据原文进行逻辑推断的能力。
这类题目由于信息较分散,概括性较强,观点较隐蔽,故难度较大。
考生在做此类题时,可从三个角度切入,即:据文推断(文内找依据),逻辑推断(符合逻辑),合理推断(结论合理)。
一、文内找依据分析之前先判断该选项的“前提内容”是否合乎文本内容。
分析选项时需格外关注关联词语,分析选项的前提时思考三个问题:(一)前提条件是否存在;(二)前提是否混淆范围(整体或局部)(三)前提是否混淆语气——注意前提中“可能”“大概”“也许”“差不多”“将会”等表示推断可能成立的一些词语;“一定”“必定”“肯定”等表示推断不能成立的一些词语。
二、符合逻辑分析选项时,要判断选项中存在的假设推断、条件推断、因果推断、目的推断等逻辑关系是否合理。
选项一般以假设、条件、因果、目的等复句形式呈现。
三、结论合理推断结论是根据文中已有信息,要求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进行以此推彼、以已知推未知、以现在推未来、以整体推知局部以及因果互推等。
要留意以下两个方面:(一)选项前后之间的关系,由原文中重点语句(一般为长句)内部的语意、句间关系或关键段落中重要概念推断出来,结论是原文应有之意,结论一般由“由此可见”“说明”“总之”等词语领起。
注意两点:①结论是否与原文相悖。
②结论是否过于绝对,特别注意选项中表述过于绝对的词语能否在原文中有与之匹配的信息。
(二)选项是推断源于文内,结论实属文外。
推断由文内到文外、由此及彼,结论一般由“启示”“将会”“应该”等词语领起。
注意两点:①关注推断的逻辑性和前提的真实性。
②关注文本内容是否能够推断出选项预测的结果,这个结果是否合乎社会常理,即一般的规律,人们的认识规律。
【2019·全国3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2023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现代文阅读专题之论述类文本
6.混淆时态 7.混淆关系 8.偷换概念 9.因果混乱 10.主次颠倒
1.以偏概全
即以部分代整体,局部代全局,个别代一般(选项范围扩 大),从而使考生作出错误的判断。 特别注意重要词语前边的修饰与限制词,例如“一些”“有 些”“几乎”“除……之外”“到……为止”“绝大多 数”“有时” “全都”“全部”等。
解题步骤
“论述类文本”的四步解题法
速读全文→审读题干→找信息区间→文题比对。 简称:读→审→找→比。
现代文阅读的选择题,在设置错误选项时,往往运用 “似是而非”的手法,即在语言形式上靠近文本原句, 而在表达意义上与原句悖离。
解题步骤
1.读——读原文。 (吃透阅读材料,把握全文观点)
快速阅读文章,同时将阅读过程中发现的一些带有修饰限制性的词语用铅笔圈出来。
P11 例9
常见错误类型
(7)混淆关系
从条件和结果看,有把条件说成结果和把结果说成条件两种错误。 从必要和充分条件上看,有或然说成必然和必然说成或然两种错 误。“或然”是指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的事情;“必然”是 指一定发生的事情。 P11 例10
常见错误类型
(8)偷换概念
偷换概念,是指选项中概念的内涵、外延不同于原文中概念的内 涵和外延。 P12 例12
现代文阅读专题之论述类文本
(信息类文本阅读)
考纲解读
“论述类文章”是指研究各种自然科学现象和社会科学 现象的文章,它包括自然科学、经济学、政治学、社会 学、教育学、历史学、文化学、语言学、文艺学、美学 等学科的文章。 近年来,主要涉及政论文、学术论文、时评、科普文等
设题特点
1.选文专业性强、学术味浓,阅读上存在一定难度
常见错误类型
(9)因果混乱
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章的设问题型及三步解答模式!
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章的设问题型及三步解答模式!《考试大纲》中的“社会科学类文章”表达方式以议论为主,又称论述类文章。
现代文阅读选择论述类文本已成主要趋势。
论述类文章大多思路明晰,逻辑性强。
下面结合传统考纲和新课标考纲出现的常见题型做一些解说。
常见题型一:理解重要概念和句子的含意文本中的重要词语,往往是重要的科学概念,含有与文章主体内容密切相关的特定的意义。
有时还包括代词的指代对象或内容的认定、隐含信息比较丰富的词语的推断等。
理解重要句子主要指理解结构复杂、内涵丰富、文章的中心句等的含义。
有时耍理解的句子往往运用了比喻等修辞手法,耍通过理解喻体来理解本体的意思,进而理解全句。
干扰项往往通过改造原文,改动修饰限制成分生成错误信息。
从而改变原意。
常见设误的五种方法为:添(添加定语或状语)、删(删除部分限制语或前提条件)、换(偷换表意有较大差别的词语)、调(调换词语或句子的语序改变句意)、凑(将意义有一定关联或者完全无关的词句凑合从而制造错误)。
命题者常常从以下一些方面着手设置干扰:①限制词语。
一些表程度、范围、频率的词语,干扰项往往通过漏、添、改、换等方式,混淆程度、范围、频率等.把轻度说成重度,把部分说成整体,把偶尔说成往往,把或然说成必然,把可能说成肯定。
导致以偏概全或混淆概念。
②重要概念。
干扰项往往通过混淆词句的内涵或外延、混淆已然未然、混淆肯定否定、混淆可能性必然性等方式设置错误,导致误划类别、混淆或者偷换概念。
③逻辑关联。
句子与句子存在一定的顺序(包括时间、空间和逻辑顺序)和因果关联,干扰项往往使顺序错乱.颠倒原因结果或条件结果,本没有因果关联却要强加因果关系,导致顺序错乱、颠倒因果或强加因果。
④特定语境。
理解词语和句子的含义,要紧扣上下文语境,干扰项往往抛开前提或条件,出现曲解文意、指代不当、张冠李戴的情况。
常见题型二:筛选与整合信息此类文本阅读考查对文中信息进行初步筛选,区分重要、次要的信息;要求对信息进行归类,还要理解信息之间的关系(同一关系、并列关系、包容关系等)。
论述类文本阅读经典题型
论述类文本阅读经典题型一、(2015全国卷I)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任务1-3 题宋代的农业,手工业,商业在唐代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发展,特别是商品经济出现了窗前的繁荣,在此背景下,宋代的货币流通和信用进入迅速发展时期,开创了古代金融的新篇章。
宋代在信用形式和信用工具方面都呈现出新的特点。
信用形式有借贷,质,押,典、赊买赊卖等多种形式。
借贷分为政府借贷和私人借贷。
政府贷借主要表现为赈贷的形式,在紧急情况下通过贷给百姓粮食或种子的方式,帮助他们度过困境。
私人借贷多为高利贷。
它可以解决社会分化和“钱荒”带来的平民百姓资金严重不足的问题,满足特殊支付和燃眉之急的需要。
质、押是借贷担保的形式,由质库、解库、普惠库、长生库等机构经营。
质属动产担保,它的设立必须转移动产的占有;押属不动产担保,通常将抵押物的旧契交付抵押权人即可。
债务人违约时,债权人可用变卖价款优先受偿。
典当作为不动产转移的一种形式,也是在宋代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其特点是典权人向出典人支付典价后,就占有了出典人典产的使用权和收益支配权,典权存续期间典权人不向出典人支付租金,出典人也不向典权人支付利息。
宋代,商业贸易非常发达,但通货偏于紧缩,故赊买赊卖行为也很普及,几乎消费领域、流通领域和生产领域的所有物品都能进行赊买赊卖。
而且赊买赊卖所涉及人员的关系也异常复杂,触及官家和私人各层面。
从其实际效果看,解决了军需、赈济了贫民、加强了流通、满足了财政,更重要的一点,它向束缚生产流通扩大和发展的高利贷发起了冲击。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宋代商业贸易的发展对货币发展的要求越来越高,但是社会中货币供给和流通状况不尽理想,表现为货币流通区域的割据性、货币供给数量的有限性、货币币材的复杂性以及大量流通的铜铁钱细碎和不便携带的特性,其结果是抑制了经济发展。
为了解决这类问题,在高度发达的造纸和印刷技术保障下,通过民间自发力量的作用或官府的强制推行,宋代社会陆续涌现出诸如茶引、盐引、香药引、矾引、便钱、交子、钱引、见钱公据、关子和会子等大量新型纸质信用工具。
论述类文本阅读三大题型做题技巧
论述类文本阅读三大题型做题技巧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是近几年考查相对稳定的文体。
全国乙卷,考查的是摘编自王军《从人文计算到可视化——数字人文的发展脉络梳理》的议论文,字数在1100字左右;全国甲卷,考查的是摘编自严佐之《〈中国目录学史〉导读》的有关研究中国目录学史的议论文,字数同样在1100字左右。
综合近几年论述类文本考查内容来看,论述类文本内容很广泛,几乎涵盖政治、经济、文化、艺术、历史、美学、建筑等领域,作者往往针对这些领域的某一问题或现象阐述自己的观点和主张。
从命题形式上看,一般以选择题形式出现,3道题目,9分。
2019、2020、2021年全国卷对论述类文本的考查虽然在题型、分值上没有变化,但命题角度让人耳日一新。
3个小题一改前些年区分度不明显、考点交叉设置的弊端,在命题思路上非常有层次性,考查内容各有侧重性。
第1题内容理解题,侧重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难度相对较小,只是对文中基本信息的加工、转换表述。
第2题论证分析题,侧重考查考生分析文章结构及逻辑思维的能力,具体的考查重点是论述类文本的论点、论据、论证结构及论证方法等。
第3题观点推断题,侧重考查考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命题特点是对文本内容要点进行逻辑推断。
整体要求考生要有敏锐的识别能力,强烈的文本意识和知识的迁移能力。
二、突破三大热点题型(一)内容理解题——“三比对”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第一题题干要求通常是“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命题者为了考查考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能力,会对文本中的一些重要词语、概念、句子、局部内容等作正确或错误的解读。
这种解读其实就是对文本内容的加工转换,题目要求考生对这种加工转换的正误作出判断。
比对词语比对指代词,如“它”“其”等,看是否偷换概念;比对范围词,如“都”“所有”等,看是否扩大或缩小范围;比对程度词、时间词,如“或许”“大概”“必定”“可能”“已经”“将来”等,看是否混淆或然与必然、已然与未然,说法是否绝对等;比对表肯否的词,如“没有”“无非”“不得不”等,看是否混淆是非,无中生有比对关系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包括句子),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重点抓关键词)。
一般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训练(含答案)
一般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训练一、定义“论述类文章”是指研究各种自然科学现象和社会科学现象的文章,前者往往被叫社科文,后者常被称为科技说明文。
二、从考纲和考点出发,明确高考考什么根据2015最新考纲说明和往年高考考查题型来看,论述类文章阅读主要考查以下题型: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归纳内容要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三、从命题和技法着眼,透析高考怎么考,面对考题怎么办(一)、高考怎么考——透析命题7大干扰类型论述类文章的最大特点就是概念多、信息量大、推理严谨、表述严密,稍不注意就会掉入命题人精心设计的陷阱中,故注意命题人常采用的设误方式,是准确解题的一种捷径。
1、以偏概全命题者设计选项时故意增删、改动文中表示范围限制或表示程度轻重的词语干扰考生,主要包括以部分代整体(或相反)、以个别代一般(或相反)、以特殊代普遍等。
从而使考生作出错误的判断。
[排除方法]要排除“以偏概全”干扰项,在阅读文章时,一定要特别注意重要词语前边的修饰与限制词。
重点关注:(1)表数量多少的词语(少数,部分,几个,大多数等);(2)表范围大小的词语(凡,全,都,所有;部分等);(3)表程度轻重的词语(特别,十分,稍微等);(4)表频率高低的词语(通常,总是;有时,偶尔等)。
2、混淆时态命题者故意把原文中尚未确定或还未实现的设想或推测说成既成事实,主要是指已然与未然、或然与必然。
“已然”是事物已经成为事实的状态或属性,“未然”是事物尚未成为事实的状态或属性。
命题者故意把“尚未发生的事情”转述为“既成事实”,或者把“或然”即“可能是”转述为“必然是”,也可能反之。
[排除方法]要排除“混淆时态”干扰项,在阅读文章时,要特别注意表示时间的词语。
重点关注:已经、曾经、过去、现在、目前、将要、尚未、之前、之后、一定、必将、可能、估计、如果、未必等。
3、因果混乱因果混乱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因果颠倒,指选项在因果(或条件)关系上,故意把原材料中的“因”(或条件)变成了“果”,或把“果”变成“因”(或条件)等;还有一种情况是强加因果关系,即把本无因果关系的两个事物硬说成有因果关系。
【论述类文本】论述类文本阅读常考题型
【论述类文本】论述类文本阅读常考题型【论述类文本】论述类文本阅读常考题型【考纲解读】1.一般采用三道主观题形式出现,呈现出一种较为稳定的模式,总分18分。
2.“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是论述类文本常考内容。
3.注重考查考生对信息的筛选与整合能力。
【知识要点】一、文体特点论述类文本以理性思维为主要思维方式,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具有理论性强、逻辑性强、针对性强的特点。
既是探讨科学问题、进行科学研究的手段,也是概括科学研究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文字载体。
论述类文本一般是先提出论题或论点,然后选用各种材料,运用各种方法,分层次、分角度阐述文章的这一论题或论点,做到观点与材料的统一,最后总结全文。
明确了这类文章的写法和思路,有利于考生从整体上把握文章。
二、阅读技巧1.分段或者分层阅读全文,逐段或逐层概括段意或层意。
遇到个别语句不懂时,可以先跳过去,等全文读完,再回读。
2.要抓住中心句和关键句,尤其是起始句、结束句和结论句,明晓每段要表达的意思;找出作者的观点(分论点和中心论点),明确作者要证明、阐发什么,是怎样论证、阐发的,用了哪些论据和方法,论点与论据有怎样的联系等。
3.要把握论证思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理清论证结构(并列式、递进式、总分总式、对照式等)。
【命题角度及特点】“理解题” 2大常考题型概念含义理解题和句子含意理解题都属于理解类题,测试要求: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词语)含义”就是尽量使考生能够利用文中语句作为解答概念(词语)属性、内涵和外延的基本材料。
“属性”是指概念(词语)的性质及同其他事物之间的关系,“内涵”是指概念(词语)所包含甚至是所涉及的各个方面,“外延”是指从概念(词语)性质出发向外引申所关联的现象或事物。
这一题型常常有三个命题角度:反复强调的概念(词语)、特殊指代义的概念(词语)、有修辞意义的概念(词语)。
2、句子含意理解题,是就它们在文中的作用而言的,是指在语段、意义层次、篇章等内容或形式上有着决定性影响的句子。
03 论述类文本高频考点题型突破-2024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之现代文阅读(全国通用)
易 错
[注意] 有些文本中论点的提出、论证方式和论证语言等没有特色,则无须
·
集 分析。
中
突
破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聚
“似乎说了点什么,又好像什么都没说”,一种废话式吐槽,已经成为最近
焦 易 这届年轻人之间最流行的梗。微博上,“废话文学大赛”达到了1.1亿的阅
错 读量;豆瓣上也开设了废话文学、豆瓣废话学小组;B站(哔哩哔哩视频网站)
聚 焦
看着影视剧中的康熙大帝、尔康、甄嬛们一本正经地讲废话,观众们属实是
易 乐疯了。而视频的弹幕以及评论,也迅速成为网友们交流“废话文学”的场 错 集 地。“当康熙在怒斥群臣的时候,他在怒斥群臣。”“还好这个视频只有两
·
中 分半钟,让我浪费了两分半钟的时间。”
突
破
随着网友们对“废话文学”写作的得心应手,“废话文学”也衍生出各
聚 材料一:
焦 易
搞好调查研究,一定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广泛听取群众意见。
错 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是获得正确认识的源泉,也是检验和深化我们认识的根
·
集 本所在。调查研究成果的质量如何,形成的意见正确与否,最终都要由人民群
中 突
众的实践来检验。毛泽东同志 1930 年在寻乌县调查时,直接与各界群众开
焦 论点的 的梗,然后又说到微博、豆瓣上等关于“废话文学”兴起的现象,
易 错
提出 从而引出“废话文学”的话题
·
集
第一段是总起部分,引出“废话文学”的话题;从第二段到第五段
中 突
第二步: 为第二部分,先说到“废话文学”的渊源、流派,接着论述“废话
破 分析论 文学”的功能;第六段为第三部分,探讨了“废话文学”产生的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