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试题附答案
最新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试题(附答案)精品
![最新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试题(附答案)精品](https://img.taocdn.com/s3/m/32f844eaaf1ffc4fff47ac47.png)
最新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试题(附答案)精品一、论述类文本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戏剧和小说一样,在当代人的探索和实验中,出现过淡化情节、不要故事的倾向,但在外国文学史和戏剧史上似乎很难找到没有故事和情节的伟大小说或经典戏剧。
英国小说家佛斯特曾强调“小说是说故事”。
王国维曾断言:“戏曲者,谓以歌舞演故事也。
”高尔基说:“对戏剧的基本要求是:戏剧应该是现实的、有情节的、充满着行动的。
”小说、戏剧同为叙述艺术,都是讲故事的艺术。
戏剧是由演员扮演人物在舞台上面对观众表演故事。
小说和戏剧的不同在于,小说是讲故事,戏剧是演故事。
而戏剧对于剧作家而言,还是讲故事,只是和小说家讲述的方式不同而已。
因此,当代剧作家沈虹光坚持:“戏剧需要讲故事。
”中外戏剧史上的经典戏剧所讲述的故事人们耳熟能详,《俄狄浦斯王》《哈姆莱特》《罗密欧与朱丽叶》《窦娥冤》《赵氏孤儿》《梁山伯与祝英台》《暗恋桃花源》……无不情节精彩,故事感人。
《雷雨》的经典首先就体现在它戏剧故事的经典性上,虽然仅有精彩的故事情节并不足以使一出戏剧成为一部经典,但精彩的故事情节却是一部伟大的戏剧不可缺少的要素,是其成功的基础和具有顽强舞台生命力的前提。
早在两千多年前,亚里士多德在《诗学》里第一次对悲剧进行理论阐释和总结时,曾把情节列为悲剧艺术的“六个成分”的首位,指出“情节乃悲剧的基础,又似悲剧的灵魂。
”亚里士多德是在考察了古希腊戏剧创作实践的基础上作出这样的判断的。
他举例说:“情节的安排,务求人们只听故事的发展,不必看表演,也能因那些事情的结果而惊心动魄,发生怜悯之情;任何人听见《俄狄浦斯王》的情节,都会这样受感动。
”亚里士多德谈的是悲剧,但适合于不同体裁的戏剧,如喜剧和正剧。
亚里士多德在《诗学》里以将近三分之一的篇幅重点讨论的“情节”指的是经过布局安排的故事情节,实际包含了我们今天所说的戏剧故事和戏剧结构。
故事情节之于戏剧之所以重要,原因之一,是故事情节乃是剧作家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深入思考、有所发现、有所感悟,进而呈现于戏剧中的现实的或历史的人物状态。
最新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试题(附答案)解析
![最新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试题(附答案)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f2b5599cc281e53a5902ff63.png)
最新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试题(附答案)解析一、论述类文本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自近代科学兴起以来,人类见证了科学改造世界的力量,也充分享受到了科学成果带来的社会福祉。
科学发展到今天,已经具备了强大的自主性,如果任其无约束地发展,它的潜在成果既有可能造福人类,也有可能摧毁人类。
如何让科学始终朝着善的方向发展,是今天人类亟需解决的问题,科技伦理的兴起也正是基于这样的时代背景。
科技伦理的目标很明确,即通过有效的规范,保证科学研究的所有环节都处于伦理的规训下,使研究的整个链条都指向追求善的目的。
科技伦理发生作用的空间结构包括政策环境、研究主体、研究手段、研究对象与研究结果等,这个研究链条的每个环节内都存在伦理缝隙。
如果处理不当,就会引发严重的社会问题,科学就会从人类福祉变成人类的噩梦。
科学是探索未知的事业,其本性是喜欢自由的研究氛围。
由此,人们自然会认为,不应该为科学研究附加任何的约束,所有这些约束都是研究的障碍。
这种说法在社会上很有市场。
其实,这是一种短见。
哲学家托德·莱肯曾指出:“我们对人类的有限性的焦虑,致使我们设计出更高级的不变的实在,这就是上帝、形式、道德法则。
”也就是说,我们要设计出一个远离我们的完美王国,去应对我们所面对的不确定现实。
道理很简单,任何时代的人的认知都具有时代局性,总有一些没有预料到的事情出现。
如果是好的倒也无妨;如果是恶的,其影响就很难消除。
而且随着科学研究的深入,这种可能性不是变小了,而是变大了。
为此,预先设置一些高于当下实践要求的伦理规范,就可以最大限度地消除未来的不确定性所带来的危害。
因此,对研究人员进行科技伦理的熏陶、规训,恰恰是引导他们追求善的有效手段,是给他们竖立向善的路标,而非设置研究的障碍。
近代科学是西方的产物,对于中国人来讲,科学在很大程度上是舶来品,我们没有与之相对应的传统与经验,因而在科技伦理上存在先天的不足。
另外,我国的教育体制中也缺少这方面的系统训练,从而导致我国科技人员对科技伦理的认识严重不足。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专题二论述类文本阅读-高考真题练习(附答案)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专题二论述类文本阅读-高考真题练习(附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f70723b84bfe04a1b0717fd5360cba1aa8118cf1.png)
专题二论述类文本阅读一、(2020课标全国Ⅱ,1—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9分)把实物当作原物的倾向,在美术史领域根深蒂固。
事实上,实物并不等于原物,我们需要对美术史中“原物”的概念进行反思,对美术馆藏品的直觉上的完整性提出疑问。
这种反思和疑问并不是要否定这些藏品,恰恰相反,它们可以在更大程度上发挥藏品作为历史材料的潜在意义。
一旦美术史家取消“实物”和“原物”之间的等号,他们就必须认真考虑和重构二者间的历史关系。
这会引导他们发现很多以前不曾想到的问题,其核心就是美术的“历史物质性”。
有研究者追溯郭熙《早春图》的渊源,提出这幅卷轴画原是北宋宫殿一套建筑画中的一幅。
邓椿《画继》记载,他祖上被赐予一个宅子,他父亲被任命为提举官时,朝廷派遣一个中官监修这所宅第。
一天,邓椿的父亲看到裱工用“旧绢山水”擦拭桌子,他拿过来一看,发现竟是郭熙的作品。
那位中官说:“昔神宗好熙笔,一殿专背(即‘裱’)熙作,上(徽宗)继位后,易以古画,退入库中者不止此尔。
”邓父请求徽宗赏赐这些“退画”。
徽宗答应了,并派人把废弃的郭熙壁障整车拉到邓宅。
这个记载透露了宋神宗时期皇宫中“一殿专背熙作”的状态,这应该是郭熙创作《早春图》这类大幅山水时的状态。
因此,任何讨论这幅画的构图、功能以及观看方式的文章都必须首先重构这种原始状态。
这也就是说,目前人们在台北“故宫博物院”看到的《早春图》只是这幅画的“实物”而非“原物”。
也许有人会说:如果研究者的关注点是郭熙的笔墨技法的话,这种研究则似不需要。
但是笔墨离不开观看,而观看必然和绘画的形式和空间有关。
邓椿的记载还引导我们思考另外一个问题,即郭熙绘画的“历史物质性”甚至在徽宗时期就已经发生了重要变化:从形式上说,这些画作从建筑绘画转变为卷轴画;从空间上说,它们从皇宫内的殿堂进入了私人宅第;从观赏方式上说,它们从要求“远观”的宏大构图转变为鼓励“近视”的独幅作品。
需要强调的是,这种“历史物质性”的转换并不是少数作品的特例。
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训练经典题目(含答案)解析
![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训练经典题目(含答案)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c4a5e5dd3b3567ec112d8a75.png)
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训练经典题目(含答案)解析一、实用类文本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材料一:40年前,提起红枣,还只有“桑枣人家近”的山东大枣。
现在提起红枣,食客们可选择的还有新疆和田枣、陕西狗头枣、山西板枣、甘肃临泽小枣;2018年,河北省优质强筋小麦、中药材种植面积分别达到298万亩、265万亩,畜牧、蔬菜、果品三大优势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重68.3%,同比提高1.6个百分点,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明显提升;广东省深入推进“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工程,有望到2020年建成3000个农业特色专业村,旨在用差异化推广、全域化部署打造高质量产业品牌,形成发展合力,助推乡村振兴。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农业从传统走向现代,产业形式从单一向多元化发展,农业生产技术装备不断升级,农业新型生产经营主体得到大力发展。
2017年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7.5%,主要农作物良种基本实现全覆盖,自主选育品种面积占比达96%以上,全国大中型拖拉机670万台,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67%。
这些年,随着科技创新发展在农业领域运用的不断深耕,农产品产量快速增长,我们的菜篮子、米袋子、果盘子都更为丰富、健康、多元。
(摘编自“央视网”2018年11月24日网文)材料二:罗霄山脉脚下的湖南省浏阳市北盛镇,自明代以来就是江南著名“粮仓”。
如今,“北盛仓”农事变化令人眼花缭乱:水稻播种就像用印刷机“印刷”;病虫害防治,专业防治公司用无人机“飞虎队”统防统治;水田里不光种水稻,还养鱼、养鳖、养青蛙……北盛镇党委书记李斌说,现在,种的粮食更好了,农民的腰包更鼓了。
(摘编自“新华网”2019年2月23日网文)材料三:中国现代化进程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工业化与城镇化不同步,工业化走在了城镇化前面。
近年来,随着城镇化的加快推进,到2017年我国城镇化率已经达到58.52%。
按照目前发展趋势,到2020年、2030年城镇化率还将进一步达到60%、65%,到2050年可能超过70%。
高考语文 论述类文本阅读(含答案)
![高考语文 论述类文本阅读(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3664bf21ba0d4a7303763a67.png)
考点3推断观点态度“推断观点态度”在近几年的全国卷中经常以对文本内容进行合理推断的形式进行考查。
主要包括:(1)对文章没有直接给出的结论进行推断;(2)根据作者在文章中对事件发展趋势所做的暗示进行推断、想象;(3)将作者对某些观点、现象的看法和对某些事物的评价、态度等进行分析、提炼、概括,进而做出推断。
答题四要点1.立足全局,整体解读虽然一些推断题中的观点无法直接从原文中找到,但是只要依据文本,在整体解读文本内容的基础上进行细致的分析,还是能够找到正确答案的。
2.分析材料,把握观点论述类文本运用的材料包括征引的事实材料和文献资料。
分析这些材料的含意和其在文中的作用,是推断作者观点的重要手段。
3.梳理信息,准确判断梳理有关信息,如有些内容是文本有的,有些内容是文本没有、命题者强加的,有些内容是作者的观点,有些内容是别人的观点。
4.识别陷阱,辨清关系分析选项中的条件和结论,注意各种逻辑关系方面的陷阱,如部分与整体、或然与必然、已然与未然、原因与结果、前期与后期等,着眼整体,从而做出准确合理的判断。
(2019·全国Ⅲ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传统表演艺术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一座蕴藏丰富、有待进一步开发利用的民族民间艺术资源宝库。
经过十几年的努力,一些传统表演艺术项目已走出困境,呈现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但仍有一些项目面临着不容忽视的新问题。
传统表演艺术与普通民众生活息息相关,其表演通常具有群体性特征:无论侗族大歌还是壮族山歌,人人都可展示歌喉;无论汉族的秧歌,还是藏民的锅庄,民众欢乐起舞的场面都蔚为大观。
对这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就要坚持其生活性、群体性,而不应仅局限在艺术团体或演出队等小范围内。
广大民众为庆贺丰收、祭祖敬神、禳灾祈福而载歌载舞的即兴表演,寄托着他们深沉的精神追求和丰富情感。
使传统表演艺术“雅化”,固然能彰显各类民族民间艺术的特色,但也弱化了传统表演艺术的民俗文化内涵。
论述类文本阅读答案(8篇)
![论述类文本阅读答案(8篇)](https://img.taocdn.com/s3/m/cad9a29c58fb770bf68a554a.png)
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答案(5篇)一、1.【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选词填空。
文段选自《培根随笔》,“明智”意为“通达事理,有远见”,“以史为镜,可知得失”的论述与“读史使人明智”有异曲同工之妙,故第一空填“明智”,从而排除掉A、D两项;“灵秀”意为“灵活、美丽”,诗歌往往饱含着作者的思想感情与丰富的想象,语言凝练而形象性强,具有鲜明的节奏,和谐的音韵,富于音乐美,语句一般分行排列,注重结构形式的美,故“读诗使人灵秀”;“庄重”意为“(言语、举止)不随便,不轻浮”,“伦理学”是关于道德问题的理论,是研究道德的产生、发展、本质、评价、作用以及道德教育、道德修养规律的学说,可以让人变得庄重而不轻浮。
故选B。
2.【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概括文本分论点。
文章划线句论述的话题是“读书这一行为的作用”,分别为“使人明智、使人灵秀”“使人深刻、使人庄重”,“明智、灵秀、深刻、庄重”是从性格方面在阐述读书对人所起的作用。
故选D。
3.【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的分析。
可结合《培根随笔》一书的艺术特色来分析。
文本没有应用任何人的论述来帮助论证,故A项“引用论证的方法论证自己的观点”分析错误。
故选A。
4.【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文本语言特点。
本文题为“谈读书”,该文语言肌肤特色,具体表现为:语言警示性强;形象生动;大量排比句式,不仅造成了雄辩的语势,更重要的是体现了作者思维的条贯与规整,本节选部分语言生动,并无批判性的语言。
故选D。
二、5.【答案】D。
【解析】此题考查考生对议论文中心观点的把握。
解答此种题型,要在整体感知文意的基础上,分清作品阐述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
中心论点是全文的观点,而分论点只是中心论点的一部分,一个方面。
本题,四个选项在文本中都有强调,但A项是舆论的观点,非作者的观点;B项表意不清,并非观点;C项仅是陈述,观点不明确。
D项是结论,是对舆论观点的反驳,也是作者的观点。
统编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练习题(附答案)解析.docx
![统编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练习题(附答案)解析.docx](https://img.taocdn.com/s3/m/fe00346f76a20029bc642d3b.png)
统编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练习题(附答案)解析一、论述类文本阅读1.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张打油、胡钉铰,在古代诗坛,他们只能算是与诗搭了点边的边缘人物,但要说写打油诗,他们则是最著名的人物。
史书上当然没有他们的位置,但野来杂钞里却留下了他们的逸事和传说。
他们虽不入流,却毕竟与文化史有关。
了解打油诗的来历还是有意义的。
打油诗之“打油”二字,出自人名张打油。
张打油确有其人,有学者认为他是唐朝人,也有的历史材料说他是元朝人,并说他曾在河南开封做过官。
相传张打油擅作诙谐通俗的诗,其代表作是《雪诗》:“江上一笼统,井上黑窟窿。
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
”其观察之细致可谓慧眼,用语也很巧妙,老姐也能看懂,看后还要哈哈大笑。
张打油虽有大名,但他的诗留传下来的却不多。
没有人,也没有办法为他编诗集,他的那些打油诗只是散见在一些笔记杂著中。
但打油诗的标识性人物,却并不只张打油一人,还有一个叫胡钉铰的,《辞源》上有几句简单的介绍:“唐贞元元和间人,名本能。
以钉铰为业。
能诗,不废钉铰之业,远近号为胡钉纹,其本名转不著。
”胡钉铰写的诗,《全唐诗》竞收了四首,可见他写过一些不错的诗。
代表作据说是《小儿垂钓》:“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写小儿垂钓时的天真、童趣,蛮有诗意,绝不像“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那样俗白。
但他之所以能与张打铰齐名,肯定是因他曾写过不少类似“黄白狗”之类的打油诗,只是那些打油诗没流传下来罢了。
在民间,胡钉铰还被金匠、银匠、铜匠、铁匠、锡匠和小炉匠奉为祖师爷。
(选自李乔《从张打油说到胡钉绞》,有删改)(1)了解打油诗的来历有什么意义?(2)从材料看,打油诗有哪些特点?(3)胡钉铰能与张打油齐名的原因有哪些?【答案】( 1)①全面认识文化史;② 知晓打油诗的文化价值。
(2)①用语巧妙,富有情趣;② 注重细节,诙谐幽默;③ 口语入诗,通俗易懂。
( 3)①野乘杂钞里有逸事和传说;② 肯定写过类似“黄白狗”之类的打油诗;③ 虽不做官,但也是钉铰行业的祖师爷。
论述类文本阅读训练含答案
![论述类文本阅读训练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8e539786c67da26925c52cc58bd63186bceb929f.png)
论述类文本阅读训练(一)1、阅读下面(de)文字,完成文后各题诗歌起源(de)探讨同艺术起源(de)探讨一样,曾困扰着一代又一代(de)学者.时至今日,用思维与文化(de)眼光重新考虑这一课题,似可区分出诗歌(de)二重起源——圣诗与俗诗,分别加以探讨,可以避免许多纠缠不清(de)死结,使问题逐步明朗化.简单地讲,圣诗指服务于宗教信仰和礼仪活动(de)诗歌唱词,如祭祀歌词、咒词、祝祷之词、招魂曲词等等.圣诗起源较早,当与人类法术思想(de)成熟和语言(de)发生同步.各大文明初始时期被各种宗教奉为“经”(de)诗歌作品,如古印度吠陀和薄伽梵歌、古伊朗(de)阿维斯塔、希伯来圣经中(de)诗篇、古埃及(de)阿维斯塔中(de)诗作、苏美尔和巴比伦文明中(de)颂神诗与创世史诗艾努玛·艾利什、古希腊文明中大部失传了(de)诗体启示录等,便都是因及时见诸文字记载而保存至今(de)圣诗.俗诗是相对圣诗而言(de),泛指一切与宗教信仰并无直接关联(de)民间歌谣、韵语唱词等.俗诗(de)起源从理论上讲,当与圣诗不相上下,同样以人类语言能力(de)发生为前提.但由于二者在初民意识形态中(de)重要性及地位大不相同,所以早期(de)俗诗大都因为无法及时记录为文字而湮没无闻了.诗经中(de)“颂”与“风”,大致相当于这里所说(de)“圣诗”与“俗诗”,而“雅”则介乎二者之间.圣诗与俗诗虽同样古老,但其内容和形式却各具特色,相互之间既有影响作用,又明显地属于不同(de)思维和文化(de)产物.圣诗(de)溯源研究实际上必然属于宗教文化(de)范畴.俗诗(de)根源则在于世俗文化,尤其是民间(de)文化.随着从原始到文明(de)演进,许多本来作为宗教信仰对象(de)圣诗逐渐向世俗化方向转变,也就是从固定于仪式场合演唱(de)歌诗向非信仰(de)、文学性(de)说唱诗转变.我国境内许多少数民族现存(de)具有史诗性质(de)作品——以创世神话和祖先事迹为主题(de)长叙事诗,似可看作由仪式性(de)圣诗脱胎而来(de)产物,但它们同世俗(de)抒情歌诗并不同源.安德鲁·兰(de)看法是,应区分民歌与史诗(de)不同来源,他说:“民歌有长时期和普遍(de)流传是可以证明(de);这些歌,是从民众嘴里和心里出来(de),同那些艺术诗,由于贵族为得到一种只有他们能有(de)那种史诗而生(de),可以说是正相反.”按照这种看法,民歌出自民间,反映(de)是民众(de)世俗心声;史诗出自贵族,是个人性诗作(de)滥觞.如果参考当代人类学和民俗学(de)研究成果,我们可以进一步确认,安德鲁·兰所区分(de)两类源头实际上正是“圣”与“俗”(de)区别.与史诗相对(de)民歌或歌谣之所以具有充分(de)世俗特性,是因为它们出自远离宗教圣事(de)民间下层阶级.所谓“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说(de)正是下层民歌创作(de)情况,与“美盛德”(de)宗教诗和史诗显然大异其趣.(摘编自叶舒宪诗经(de)文化阐释:中国诗歌(de)发生研究)(1)下列对“圣诗”与“俗诗”(de)理解,不正确(de)一项是()A、圣诗与俗诗是学者运用当今(de)思维与文化(de)眼光来研究诗歌起源时似可区分出来(de)诗歌产生(de)两个不同(de)源头.B、圣诗与俗诗虽然属于不同(de)思维和文化(de)产物,在诗歌(de)内容和形式上呈现出各自(de)特色,但它们之间互相有影响.C、圣诗是指服务于宗教信仰和礼仪活动(de)诗歌唱词,各大文明初始时期被各种宗教奉为“经”(de)诗歌作品即属于此类.D、俗诗泛指一切与宗教信仰并无直接关联(de)民间歌谣、韵语唱词等,在初民意识形态中(de)重要性及地位超过了圣诗.(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de)一项是()A、用思维与文化(de)眼光探讨诗歌(de)起源,虽然可以避免不少纠缠不清(de)死结,使问题逐步明朗化,但还不能很肯定地说彻底解决了诗歌起源(de)问题.B、阿维斯塔、阿维斯塔、艾努玛·艾利什等作品之所以能够被大部分记载下来并得以流传,可能是因为它在初民意识形态中有着较高(de)地位.C、圣诗与俗诗(de)区分是相对(de),它们可以相互转化.许多本来作为宗教信仰对象(de)圣诗从固定仪式场合演唱(de)歌诗变成非信仰(de)、文学性(de)、说唱性(de)俗诗.D、民歌出自民间,反映(de)是民众(de)世俗心声;史诗出自贵族,是个人性诗作(de)滥觞.安德鲁·兰(de)观点恰好说明诗歌(de)起源有“圣”与“俗”(de)区别.(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de)一项是()A、从理论上说,俗诗与圣诗起源(de)时间应该差不多,它们都以人类(de)语言能力(de)产生为前提,但圣诗源于宗教文化,俗诗源于世俗文化.B、我国境内许多少数民族现存(de)以创世神话和祖先事迹为主题(de)史诗性质(de)长叙事诗,似可看作由仪式性(de)圣诗转化来(de),但依然与源于世俗文化(de)俗诗不同.C、民歌或歌谣之所以具有充分(de)世俗特性,是因为它们是下层百姓在自己(de)实际生活环境中创作(de),歌者远离了圣诗作者那样(de)宗教目(de),是“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D、在世界各大文明初始时期被各种宗教奉为“经”(de)诗歌作品,如希伯来圣经中(de)诗篇、中国(de)诗经等,都是当时及时地被文字记载下来而保存至今(de)圣诗.2、阅读下面(de)文字,完成文后各题.对联(de)起源,就其两两相对(de)艺术哲理来说,源于我国古代周易所阐述(de)天地赋予万物(de)阴阳对立与阴阳互交这一对立统一(de)哲学原理.就其两两相对(de)表现形式来说,则源于我国远古(de)民谣和古代诗文(de)对偶句,是由对偶句嬗变而来(de).古代民谣如:“日出而作,日入而息;耕田而食,凿井而饮.”诗经上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在屈原作品中,对偶句更是不乏其例.以上各类对偶句,都含有对联对句(de)因素,但严格说来,都只能算作对联(de)影子,还不能说这就是对联(de)开端.对联(de)正式开端究竟始于何时以往一般都遵从清代着名联家梁章钜在他(de)楹联丛话中所言:“楹帖(楹联)始于桃符.”据蜀梼杌所载:“蜀未归宋之前一年,岁除日,(孟)昶令学士辛寅逊题桃符版于寝门,以其词非工,自命笔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梁氏所言,即据于此.于是,我国对联界即普遍认为“联萌五代”.但近代以来,我国许多对联学者经多方考证,发现对联实萌于晋唐而兴于五代.因此,“联萌于五代”之说是不对(de),至于说“联兴于五代”则符合事实.据晋书记载,张华曾建议初次见面(de)陆云、荀隐素互作通报,陆以“云间陆士龙”、荀以“日下荀鸣鹤”互报姓名.这被许多人认为是我国古代(de)第一联.而我们能见到(de)保存至今(de)唐代规范联作则更多.如夏民安联人心声中有唐太宗在藏晋祠贞观宝翰门前题(de)“文章千古事,社稷一戎衣”、莫高窟发现(de)“三阳始布,四序初开”等,还有日本人写(de)史馆茗话一书记载(de)唐人联“闭户惟闻朝暮鼓,登楼遥望往来船”.到了宋元阶段,对联进一步发展,不仅数目大量增加,而且类别除春联外,又有了题赠联、书院联、名胜联、喜庆联、哀挽联、谐音联、灯联等等.就其语言运用和表现形式而言,不但坚持了从律诗借鉴来(de)艺术特点,而且有所突破,吸收词曲语言变化特点,以长短句创作对联,形式更加变化多姿.同时,出现了不少联作名家,如王安石、苏轼、黄庭坚、朱熹、陆游、文天祥等等.明初,由于洪武皇帝除夕传旨,无论公卿士庶,家家户户都要贴对联,对联创作进入繁荣阶段.清朝以后,由于各种因素(de)推动,对联创作更是盛极一时.明清时代,由于对联融合了诗词曲赋(de)各种句式以及骈散并用与文白齐行,使得对联语体多样化,连同对联篇幅(de)增长,使其不仅可以写景、抒情,而且可以叙事、议论;不仅可以用来谐谑,而且可以讽刺.这一时期,不仅运用范围大为扩展,涌现出大批如解缙、纪昀般(de)联坛高手,甚至出现了理论研究与专论着作.(选自戴本恒对联艺术探微,有删改)(1)下列关于对联起源(de)表述,不符合原文内容(de)一项是()A、我国古代周易所阐述(de)天地赋予万物(de)阴阳对立与阴阳互交这一对立统一(de)哲学思想是对联两两相对(de)艺术哲理(de)来源.B、对联起于哪个朝代,有很多说法.对联界根据梁章钜楹联丛话(de)相关记载普遍认为对联起于五代,但作者并不赞同这一说法.C、作者认为,古代民谣、诗经以及屈原作品中(de)对偶句,尽管也有对联(de)一些因素,但还不能算是对联(de)开端.D、我国古代很多诗文里有对偶句,对联两两相对(de)表现形式就是起源于我国远古(de)民谣和古代诗文(de)对偶句.(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de)一项是()A、五代时,蜀地(de)孟昶在除夕日让学士辛寅逊题写桃符,因为对辛寅逊(de)题词不满意而自己题写为:“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B、中国许多对联学者近代以来经多方考证,发现对联实萌于晋唐而兴于五代,否定了“联萌于五代”之说,得出“联兴于五代”(de)结论.C、唐代出现了许多规范(de)对联作品,如:“文章千古事,社稷一戎衣”、“三阳始布,四序初开”、“闭户惟闻朝暮鼓,登楼遥望往来船”等等.D、据晋书记载,张华建议初次见面(de)陆云、荀隐素以对联(de)形式互作通报,陆以“云间陆士龙”为上联、荀以“日下荀鸣鹤”为下联互报姓名.(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de)一项是()A、宋元时期,对联进一步发展,不仅数目大量增加,而且类别除春联外,又有题赠联、书院联等;同时,还出现了王安石、苏轼等不少联作名家.B、宋元时期,对联形式变化多姿.因为对联不但保持了从律诗借鉴来(de)艺术特点,而且有所突破,吸收词曲语言变化特点,以长短句创作对联.C、明代洪武皇帝下令无论公卿士庶,家家户户都要贴春联,使对联创作进入繁荣阶段.由于各种因素(de)推动,清代以后(de)对联创作更是盛极一时.D、明清时代,由于对联融合了诗词曲赋(de)各种句式以及骈散并用与文白齐行,使对联语体多样化,使对联(de)篇幅增长,使对联(de)运用范围大为扩展.3、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民谣谚语,是人们世世代代(de)生活经验(de)高度总结与卓越智慧(de)长期积淀,有着极为丰富、深厚(de)内涵,是极富特色(de)传统民间文化(de)形式之一.两宋时期(de)民间谣谚中,有大量(de)倡导廉洁、颂扬廉政(de)内容.宋人认为:为官之要,曰廉曰勤.岳飞更是直率地指出: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至于名相范仲淹,则其境界更高.他提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清心做官,莫营私利.这些至理名言,后多成为人们(de)口头禅,转化为歌谣民谚.另外,当时还有劝廉、守廉(de)民谣.例如:世常羞贫贱,贫贱非我羞;人人为官莫敛财;住世一日,则做一日好人;居官一日,则做一日好事.否则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这些或诗或歌(de)民谣,代表了广大民众希望官场廉洁、官员廉正、不奢华、莫敛财(de)良好愿望.据传,当时民歌谣谚中还广为流传着宋真宗写(de)劝学诗:“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房不用架高梁,书中自有黄金屋.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出门莫恨无随人,书中车马多如簇.男儿欲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诗歌中既有劝人勤学苦读(de)用意,也将读书、做官、发财之间(de)关系写得清楚明白.但不论怎么说,学而优则仕,总比不学无术、只顾投机钻营和贪赃枉法要好.因此,时人又唱道:谁不爱,黄金屋;谁不羡,千钟粟;但他们也深知儿孙自有儿孙福,何必为官去贪污;且富贵有余乐,贫贱不堪忧.两宋时期,大量(de)民谣谚语表达了人们对贪官污吏(de)愤恨,尤其是对北宋末年童贯、蔡京、朱勔等人(de)切齿之恨.如贪官朱勔受宠,仅家奴即有百余人封官赐爵.其中受金带者至有数十人.当时民谣说:金腰带,银腰带,赵家世界,朱家坏具有讽刺意味(de)是,这些以贪污勒索(de)钱财而换取(de)腰带到手后,又被高价转卖,从而大获其利.因此,人们对贪赃枉法之徒愤慨至极,认为“打破筒(指童贯),泼了菜(指蔡京),便是人间好世界”.有些诗歌民谚还揭露了贪官(de)罪恶与崇拜金钱(de)无耻嘴脸.南宋初,因大将张俊所领士兵自臀而下,文刺至足,故有“花腿军”之名.然而,这些花腿军成了他(de)私仆.他役使这些花腿搬运花石,在杭州为他修盖太平楼.当时民谣道:“张家寨里没由来,使他花腿抬石头,二圣犹自救不得,行在盖起太平楼.”贪官污吏无耻,他们崇尚“欲得富,须胡做”之道.其中,王黼尤为突出,他公然把各种官职按不同等级定价出售.于是,人们为他编了顺口溜:三千索,直秘阁;五千贯,擢通判.以致大官大贪,小官小贪,甚至无官不贪.官吏贪污,实同盗贼,有时,贪官为害甚至倍过于贼.在西夏(de)反贪文化中,同样有许多哲理性、思想性、文学性三者兼具(de)民谣谚语.如对贪官污吏追逐升官发财、贪婪成性、惟求享受(de)寄生生活抨击道:“又穿服,又贮财宝,不用借债;官爵已升,宫室已成,不缺用品”;“户户紫衣不缫丝,人人为官莫敛财”这其中,既有控诉,也有讽刺,还有劝善戒恶民谣;世上正事三件:“畜牧、耕作和商贩;天下坏事三件:骗盗、贪索和赌钱”.(摘自王春瑜着简明中国反贪史,有删改)(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de)表述,不正确(de)一项是()A、南宋初,大将张俊让“花腿军”做他(de)私人仆从,为他搬运花石,为他修楼盖屋.当时就有民谣揭露了他(de)无耻嘴脸与罪恶.B、名将岳飞等人(de)为官之说,名相范仲淹(de)至理名言,后多成为宋人(de)口头禅,转化为歌谣民谚中倡导廉洁、颂扬廉政(de)内容.C、两宋时期(de)民间谣谚,内容都是倡导廉洁、颂扬廉政, 同时也表现出人们对贪官污吏(de)严厉谴责与愤恨.D、宋朝贪官污吏崇尚“欲得富,须胡做”之道,大官大贪,小官小贪,无官不贪.王黼甚至公然把各种官职按不同等级定价出售.(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de)一项是()A、当时民歌谣谚中广为流传(de)宋真宗(de)劝学诗,虽有劝人勤学苦读(de)用意,但也将读书、做官、发财之间(de)关系功利化了.B、两宋时期有大量(de)倡廉、颂廉、劝廉、守廉(de)民谣,这些民谣代表了广大民众希望官场廉洁、官员廉正、不奢华、莫敛财等良好愿望.C、民谚“又穿服,又贮财宝,不用借债;官爵已升,宫室已成,不缺用品”抨击了西夏贪官污吏(de)贪图享受、贪婪成性、贪逐升官.D、两宋时期,大量(de)民谣谚语表达了人们对贪官污吏(de)愤恨,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儿孙自有儿孙福,何必为官去贪污”等.(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分析不正确(de)一项是()A、两宋时期,人们用民谣谚语赞颂清官廉政,谴责贪官污吏,揭露社会黑暗,控诉贪污无耻,反映民众辛酸,对当今(de)反贪文化颇有影响.B、同为民谣谚语,“书中自有黄金屋”“ 书中自有颜如玉”与“何必为官去贪污”“宝贵有余乐,贫贱不堪忧”对待功利(de)态度却是矛盾(de).C、童贯、蔡京、朱勔、王黼等贪官污吏行径卑劣无耻,引得百姓切齿愤恨,百姓用民谚控诉、讽刺、抨击,揭露了他们(de)无耻嘴脸.D、两宋(de)民谣谚语哲理性、思想性、文学性三者兼具,代表了民众(de)意志和情感,反映了社会(de)政治、经济状况,表现了百姓(de)好恶与褒贬.4、阅读下面(de)文字,完成文后各题.体系是思想完美者(de)自然形式曹文轩当限制在一定结构中所进行(de)有条理、有层次、有主次等各种关系(de)理论建设完成后,我们可以说:“这,便是一个体系.”“限制在一定(de)结构中”这几个字很重要,它意味着理论(de)完整性和观念之间(de)互涉性.不管有多少观念,它们都是在一个共同体内.结构可能是显性(de),从理论展开(de)格式上就可以看出;也可能是隐性(de),即表面上看来,这些理论是松散(de),随便慨叹(de),但在这些理论(de)深处沉着一种将它们勾结在一起(de)结构,使它们中间(de)任何一个观念也不能脱离和游弋于它(de)引力之外.当我们说世界上任何一个事物为完美(de)事物时,这个事物必定是在一定(de)结构之中(de),或者说它是暗含着一种结构(de).这个事物只要一失去联系,逸出结构之外,这个结构对它无约束能力,这个事物便不再是完美(de).体系者只有一个出发点(同时只有一个中心点,或一个终点).由于庞大(de)理论是建设在一个点上(de),那么在众多(de)观念中,则必然存在着母子关系(即若干观念是由于一个根本观念生殖出来(de)).而非体系者没有用心去寻找一个点,而是分别在若干个点上进行理论阐述,结果是:观念众多,但观念之间多为并列关系.体系者与非体系者,在知识(de)占有、领会、掌握和生发上,处于两个等级.前者(de)知识已形成了一条线,而后者(de)知识只有无数个不接壤(de)点,虽然这些点也有许多是闪光(de).当点未转化成线时,就意味着那个人在知识方面还很稚弱和生疏.有一两个闪光点,这并不难,难(de)是有一条线——一条结实而又飘逸灵活(de)线.但许多人发昏,常去贬低线者,而颂扬点者:“哦,思想家”殊不知点与线不在一个数量级上.人们被星星点点(de)格言迷乱了.那些只有星星点点思想(de)思想家们甚至在短期内被人认为是超出创造着体系(de)思想家们之上(de).把若干观点放在逻辑关系(de)制约下,体系者(de)理论有着可贵(de)、令人肃然起敬(de)严密性.而非体系者由于观点之间缺乏派生、推演、呼应等关系,往往矛盾百出,到处可见漏洞.黑格尔等(de)体系一丝不苟、密不透风,自然无懈可击.他们(de)体系也许是反动(de),但就体系本身而言,我们不可指望能以用它(de)矛戳它(de)盾(de)路数将其击毁.数学般(de)演绎,杜绝了这种可能性.体系(de)粉碎,不可能来自内部,而只能来自另一个体系.非体系者则必然常常陷于以自己(de)矛戳自己(de)盾(de)尴尬处境之中,他们被粉碎,只需自己(de)力量就足矣.体系(de)创造,并非都是自觉(de).但一个思想完美者在进行学说(de)创造时,总会自然生发出体系,甚至连那些反体系(de)人都生发出了体系,如尼采.没有创造体系(de)人,是不可能在人们心目中占有位置(de).他们曾经因为创造过一些颇有智慧(de)格言,一些大胆得让人心惊肉跳(de)口号,一些切中时弊(de)观点,一些很让人过瘾(de)俏皮话,也在短暂(de)时间中被人们注意过,但终因他们只是只言片语(de)玩闹,使人们对他们失去了耐心,或因人们终于觉察到他们在学识上与体系者不可匹敌,而被遗忘了.而那些创造了体系(de)思想家们、美学家们,却因为他们完整庄严(de)学说,被人们记住了.体系有助于人类思维(de)严格训练.人类(de)一般思维有着种种毛病:浮光掠影、混乱、含糊、自相矛盾……因此,一般思维少有成效.创造了伟大思想和有伟大发现(de)人们,是在经过严格(de)思维训练之后出现(de).体系正是这种严格训练(de)结果. (节选自曹文轩思维论,上海文艺出版社1991年5月版,有改动.)(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de)表述,不正确(de)一项是()A、体系意味着理论(de)完整性和观念之间(de)互涉性,不管其中有多少观念,任何一个观念也不能脱离和游弋于体系(de)引力之外.B、体系和非体系之间(de)区别在于前者(de)理论建设存在着并列关系,后者(de)理论存在着母子关系.C、非体系者他们(de)思想中也有许多闪光点,但因为他们(de)知识只是无数个不接壤(de)点,也就意味着那个人(de)知识方面很稚弱和生疏,没有形成体系.D、非体系者(de)观点之间由于缺乏派生、推演、呼应等关系,所以他们必然常常陷于矛盾尴尬(de)境地.(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de)一项是()A、如果你在进行知识(de)占有、领会、掌握和生发上无法让所拥有(de)知识形成一条线,那么你(de)理论无法形成体系.B、体系者(de)理论可贵之处在于他们能把若干观点放在逻辑关系(de)制约之下,具有非同一般(de)严密性,比如黑格尔(de)理论体系.C、思想完美者创造学说时都会自觉生成体系,他们比那些只创造一些格言(de)人更有影响.D、人(de)思维存在着这样那样(de)缺憾,经过严格(de)思维训练之后,可以产生出创造伟大思想和有伟大发现(de)人.(3)根据原文(de)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de)一项是()A、如果分别在很多知识点上进行阐述,观念很多,观念之间互相并列,之间没有内在逻辑关系,则说明知识未形成体系.B、“一条结实而又飘逸灵活(de)线”这句话可以理解为他们(de)思想形成体系,理论之间有较严密(de)逻辑关系.C、体系(de)粉碎不可能来自体系(de)建立者,只能来自另一个没有建立体系(de)理论.D、创造过一些颇有智慧(de)格言、一些大胆得让人心惊肉跳(de)口号等(de)人,要想长久地被人们记住,就必须创造体系和完整庄严(de)学说.5、(2015·安徽)一、阅读下面(de)文字,完成1-3题.有人说到“经”,便有意无意地把它等同于“经典”,而提起“中国经典”,就转换成“儒家经典”.这种观念有些偏狭.中国经典绝不是儒家一家经典可以独占(de),也应当包括其他经典,就像中国传统是“复数(de)”传统一样.首先,中国经典应当包括佛教经典,也应当包括道教经典.要知道,“三教合一”实在是东方(de)中国与西方(de)欧洲在文化领域中最不同(de)地方之一,也是古代中国政治世界(de)一大特色,即使是古代中国(de)皇帝,不仅知道“王霸道杂之”,也知道要“儒家治世,佛教治心,道教治身”,绝不只用一种武器.因此,回顾中国文化传统时,仅仅关注儒家(de)思想和经典,恐怕是过于狭窄了.即使是儒家,也包含了相当复杂(de)内容,有偏重“道德自觉”(de)孟子和偏重“礼法治世”(de)荀子,有重视宇宙天地秩序(de)早期儒家和重视心性理气(de)新儒家.应当说,在中国古代,关注政治统治秩序和社会伦理(de)儒家,关注超越世界和精神救赎(de)佛教,关注生命永恒和幸福健康(de)道教,分到承担着传统中国(de)不同责任,共同构成中国复数(de)文化.其次,中国经典不必限于圣贤、宗教和学派(de)思想著作,它是否可以包括得更广泛些比如历史著作史记资治通鉴、比如文字学著作说文解字,甚至唐诗、宋词、元曲里面(de)那些名著佳篇.经典并非天然就是经典,他们都经历了从普通著述变成神圣经典(de)过程,这在学术史上叫“经典化”.没有哪部著作是事先照着经典(de)尺寸和样式量身定做(de),只是因为它写(de)好,被(2页上部分)引用得多,被人觉着充满真理,又被反复解释,有(de)还被“钦定”为必读书,于是,就在历史中渐渐成了被尊崇、被仰视(de)经典.因此,如今我们重新阅读经典,又需要你把它放回产生它(de)时代里面,重新去理解,经典(de)价值和意义,也是层层积累(de),对那些经典里传达(de)思想,原则甚至知识,未必需要亦步亦趋“照办不走样”,倒是要审时度势,活学活用,要进行“创造性(de)转化”.阅读经典可以使人民了解从古至今“人类究竟面临哪些重大问题”,但古代经典并不是不可以违逆(de)圣经,毕竟历史已经翻过了几千年.因此,对于古代经典,就不必因为他不负传统望而视为累赘包袱,也不必因为他象征着传统而视为金科玉律,我(de)看法是:第一,经典在和口耳相传里面,他总会借尸还魂,第二,历史上(de)经典只是一个巨大(de)资源库,你不。
高考语文真题试卷及答案
![高考语文真题试卷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7a5632665627a5e9856a561252d380eb62942322.png)
一、现代文阅读(共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文章开篇通过引用哲学家的话,引出了“创造”这一核心概念。
B. 文章认为,创造是一种精神状态,是一种主动的、有目的的探索过程。
C. 文章指出,创造的过程往往伴随着挫折和失败,但正是这些挫折和失败,激发了人们的创造力。
D. 文章最后强调,每个人都应该拥有创造的勇气和智慧。
2. 下列关于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文章从创造的定义、创造的过程、创造的意义三个方面进行了论述。
B. 文章采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通过具体事例说明了创造的重要性。
C. 文章通过对比论证,突出了创造与模仿的区别。
D. 文章的论证结构清晰,逻辑严密,论据充分。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创造是一种需要付出努力的过程,但并不一定能够成功。
B. 创造是一种需要智慧的过程,需要不断地学习和积累。
C. 创造是一种需要勇气的过程,需要敢于挑战权威。
D. 创造是一种需要环境的过程,需要良好的社会氛围。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1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一位年轻人在公园里散步,看到一位老人在喂鸽子。
年轻人好奇地问:“老爷爷,您怎么这么喜欢鸽子呢?”老人微笑着说:“鸽子是一种很有灵性的动物,它们能给人带来快乐。
”年轻人听了老人的话,心里一动,他决定自己也要养鸽子。
于是,他开始学习如何照顾鸽子,如何训练鸽子。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他的鸽子终于学会了飞翔。
有一天,年轻人带着他的鸽子去公园。
他看到一位小朋友在哭,于是他走过去问:“小朋友,你怎么了?”小朋友说:“我的鸽子飞走了。
”年轻人安慰他说:“别担心,我的鸽子会帮你找回来的。
”年轻人带着鸽子飞上天空,他让鸽子去寻找那只丢失的鸽子。
鸽子很快就找到了那只丢失的鸽子,并把它带回了小朋友的手中。
小朋友非常高兴,连声谢谢年轻人。
河北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河北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87305246abea998fcc22bcd126fff705cd175c01.png)
河北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3题。
文章文章内容:(此处省略具体文章内容,假设为一篇关于文学对人生影响的论述文)1. 文章认为文学对人生有哪些积极影响?(4分)答案:文章认为文学能够丰富人的情感体验,提升思维能力,激发创造力,以及促进个人价值观的形成。
2. 作者在论述文学与人生关系时,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5分)答案:作者在论述文学与人生关系时,使用了举例论证、对比论证和引用论证等方法。
3. 根据文章内容,文学与人生的关系可以概括为哪几个方面?(6分)答案:文学与人生的关系可以概括为:情感共鸣、思想启迪、审美体验和价值引导。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小说或散文,完成4-6题。
文章标题:《故乡的云》文章内容:(此处省略具体文章内容,假设为一篇描写故乡情感的散文)4. 作者在文中多次提到“云”,其象征意义是什么?(4分)答案:“云”在文中象征着故乡的宁静与美好,以及作者对故乡的深切思念。
5. 文章中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来增强表达效果?(5分)答案:文章中运用了拟人、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6. 请结合全文,分析作者对故乡情感的复杂性。
(6分)答案:作者对故乡的情感既包含着怀念与眷恋,也透露出对故乡变迁的无奈与哀愁,体现了一种复杂的情感交织。
二、古诗文阅读(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9题。
文章标题:《岳阳楼记》文章内容:(此处省略具体文言文内容,假设为范仲淹的《岳阳楼记》)7.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4分)(1)“浩浩汤汤” (2)“忧谗畏讥”答案:(1)浩浩汤汤:形容水势浩大的样子。
(2)忧谗畏讥:担心被诽谤和讽刺。
8. 作者在文中表达了哪些思想感情?(5分)答案:作者表达了对国家和人民的深切关怀,以及对个人品德修养和社会责任的重视。
9. 请简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内涵。
(6分)答案:这句话表达了作者以天下为己任的崇高精神,即在国家和人民有难时先于他人感到忧虑,在国家和人民安乐时后于他人感到快乐。
论述类文本阅读(带答案解析)
![论述类文本阅读(带答案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2fdb708580eb6294dc886c1a.png)
一、现代文阅读(共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中国古代文人以诗书入画,于山水、花鸟等自然物象中寄兴托志、抒情达意,自王维,经苏轼、赵孟頫、董其昌诸先贤,成文人画一脉,传至当代,不断开创写意新境。
文人画讲究笔墨情趣和诗书画印综合修养的传统、画格简淡的境界追求,以及崇尚和谐仁爱的审美理想,在当下依然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赵孟頫的“作画贵有古意”,和韩愈的散文中“文以载道”的复古理论其实是一个目的,就是为了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应该说,赵孟頫是南宋院体向元代文人画过渡的一个桥梁,这也是他在中国美术史上的重要性之所在。
赵孟頫为什么提出画要有“古意”?他说,画无古意,百病丛生。
画无古意,虽工无益,这一切的根源其实是中国传统文化尚朴的理念。
尚朴即主张俭朴,是不拘泥于外象的一种文化追求。
中国传统文化认为,凡所有象皆是虚妄——眼睛所看到的象,都是会时刻变化的幻象,因此要追逐内在的真实,追逐宇宙真理,追逐人的真性情。
说到底,就是追逐“大道”。
“道”是中国哲学的重要范畴。
失道则病,得道则圣。
政冶、社会、经济、文化乃至绘画莫不如此。
绘画必须尊重大自然的规律,也就是尊道而行。
所以,赵孟頫提出“书画同源”,这里的“同源”就是同一道源,书画都是从大道而来,这就是文人画的文化内涵。
可以说,找到事物本源的大道,便占有了整个宇宙。
这就是中国的哲学。
世界上的一切都在变化中,让我们从弘扬传统文化的角度,找到它最积极的力量。
要从文化的本源看待文化精神和审美。
审美的根源是什么?是文化。
文化的根源是什么?是众生的根本利益。
凡是符合众生根本利益的文化,就是正确的文化,就有正能量。
利益有眼前利益、长远利益和根本利益之分。
所以从这个角度而言,我们应该找到符合众生、符合全人类根本利益的文化,而从这样的文化生发出来的才是真正的审美。
《淮南子》有记载,东方有君子之国,《山海经》亦云其人好让不争。
这就是中国传统文化,是我们建立和谐世界、世界大同的一颗种子,一颗文化种子、尚朴的种子。
2024年高考语文真题和模拟题分类汇编专题01论述类文本含解析
![2024年高考语文真题和模拟题分类汇编专题01论述类文本含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4eb9904a53d380eb6294dd88d0d233d4b04e3f7d.png)
专题01 论述类文本阅读一、【2024·全国乙卷·T1-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对于人文探讨来说,计算方法以往只是作为协助手段而存在的,而今日已取得了不行替代的地位。
一种新的人文探讨形态应运而生,这就是“数字人文”。
学者莫莱蒂曾设想一种建立在全部文学文本之上的世界文学探讨,人们必需借助计算机对大规模的文学文本集合进行采样、统计、图绘,分类,描述文学史的总体特征,然后再做文学评论式的解读。
为此,他提出了与“细读”相对的“远读”作为方法论。
弄清计算机的远读与人的细读之间的差别,不仅能使我们清晰地界定计算方法在人文探讨中的作用,而且可以帮助我们重新确立人的阅读的价值。
计算机是为科学计算而创建出来的,擅长的是“计数”,而非理解。
要处理自然语言文本,计算机必需先将文本置换成便于计数的词汇合合,或者用更困难的代数模型和概率模型来表示文本,这一过程被称为“数据化”。
数据化之后所得到的文本替代物(集合、向量、概率)虽然损失了原始文本的丰富语义,但终究是可以计算的了。
不过,尽管计算机能处理海量的语料,执行困难的统计、分类、查询等任务,但它并不能理解文本的内容。
远读是数字人文的基石。
大规模的文本集合上的远读,基本上可以归为两类:一是对文本集合整体统计特征的描述,一是对文本集合内在结构特征的揭示。
例如,数字人文学者米歇尔等人对数百万册数字化图书进行多种词汇和词频统计,以分析英语世界的语言演化,这属于前者;莫莱蒂用地图、树结构来分别展示文学作品的地理特征和侦探故事的类型结构,这属于后者。
无论是宏观统计描述还是内在结构揭示,都是超越文本具体内容的抽象表示,所得结果都是须要解读的。
正如米歇尔所说,在巨量文本集合上得到的统计分析结果,为人文材料的宏观探讨供应了证据;但是要解读这些证据,就像分析古代生物化石一样,是有挑战性的。
对远读结果的解读,仍旧是依靠学者在细读文本的基础上所建立起来的对本事域的认知和理解。
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理解真题《从脸谱说起》含答案
![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理解真题《从脸谱说起》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9fdbe5b79f3143323968011ca300a6c30c22f1bd.png)
中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理解真题《从脸谱说起》含答案(2017·江苏卷·T17~19)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7~19题。
从脸谱说起叶秀山脸谱在京剧艺术中不可或缺,实在是我国艺术家对世界艺术作出的特殊贡献。
不过,以前也常听批评家在贬义上使用这个词,说人物没有个性,有公式化、概念化的毛病,则斥之曰“脸谱化”。
其实,脸谱与概念、公式是完全不同的。
概念、公式是抽象的,但脸谱却不能归结尾抽象。
我想,批评脸谱公式化、概念化的,其中有一点未曾深察的是在那个“谱”字上。
“谱”有标准、准则的意思。
我们常说某人说话、行事“没谱”,是言其做事说话不遵守一定的规则、无法沟通、交流,也无法理解。
“谱”是要大家都能遵守的,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谱”还有谱系的意思。
谱系是历史性的,是一种传统。
历史不同,传统不同,谱系也就不同,于是有各种不同的家法、流派。
京剧的脸谱,也有不同的家法,同样是曹操的脸,勾画上也是大同中有小异。
此外,凡称“谱”的,都是有待去实现的。
“谱”自身是实践的“本”,好像是个具有普遍意义的设计方案。
光有个脸谱不能成为“活曹操”“活包公”,要成“活某某”,还看演员如何去演。
现在书店里有许许多多菜谱,分属各种不同的菜系:四川的,淮扬的,上海的,广州的……但菜谱不是菜,不能吃。
菜谱给人一个规范,有的很详细,看起来也很死板,如加盐多少,文火炖半个小时等等。
这个指标,对于普通家庭主妇而言,是帮助她做出中等水平的菜肴来,不至于不堪入口。
但厨艺上乘,在于把握火候。
火候,是一个综合性的分寸,不是“30分钟”“35分零5秒”那样死板的,到时一定起锅。
“火”曰“候”,乃是一种征候,是靠操作者的经验体会感觉出来的。
把握火候不是理论性的,而是实践性的,因而不仅仅是实用性的,而且是艺术性的。
就实用性而言,做出来的菜,有个中等水平,能吃就行;但就艺术性而言,火候是必须掌握的。
舞台艺术中也有火候,是把各种“谱”——包括曲谱、身段、脸谱……都艺术地“兑现”出来,是要艺术家把这些“谱”用活了,塑造出活生生的人物形象来。
高考卷语文真题及答案解析
![高考卷语文真题及答案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d3e836762bf90242a8956bec0975f46526d3a713.png)
高考卷语文真题及答案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材料一: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
中华文明延续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也需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
今天,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光明前景。
我们要加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把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
A. 文化自信是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唯一力量。
B. 文化自信是国家和民族发展的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
C. 文化自信是推动国家和民族发展的根本动力。
D. 文化自信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
2. 根据材料一,下列哪项不属于中华文明延续的要求?()(3分)A. 薪火相传、代代守护B. 与时俱进、推陈出新C. 坚持文化自信D. 依赖外部力量3. 下列关于文化精神弘扬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3分)A. 要弘扬跨越时空的文化精神。
B. 要弘扬超越国界的文化精神。
C. 要弘扬富有永恒魅力的文化精神。
D. 要弘扬失去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二: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文学逐渐成为文学创作的重要领域。
网络文学以其独特的创作方式、传播途径和审美趣味,吸引了大量年轻读者。
然而,网络文学在发展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如内容质量参差不齐、抄袭现象严重等。
如何提高网络文学的质量,成为业界关注的焦点。
4. 网络文学在发展过程中存在哪些问题?()(4分)A. 创作方式单一B. 传播途径狭窄C. 内容质量参差不齐D. 抄袭现象严重A. 网络文学已经取代了传统文学。
B. 网络文学只受年轻人欢迎。
C. 网络文学是文学创作的重要领域。
河北省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河北省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abd56dae4793daef5ef7ba0d4a7302768e996f8d.png)
河北省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一、现代文阅读(共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每小题3分,共9分)1. 根据文章内容,作者主张的主要观点是什么?答案:作者主张的主要观点是[具体观点内容]。
2. 文章中提到的[某一概念],其具体含义是什么?答案:[某一概念]在文中指的是[具体含义]。
3. 作者在论证过程中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答案:作者在论证过程中使用了[举例论证/对比论证/因果论证等]。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每小题3分,共9分)1. 文章中[某角色]的性格特点是什么?答案:[某角色]的性格特点是[具体描述]。
2. 作者通过[某情节]表达了什么主题?答案:作者通过[某情节]表达了[主题思想]。
3. 文章中的语言特色有哪些?答案:文章中的语言特色包括[使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语言精炼等]。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每小题3分,共9分)1. 文章中提到的[某现象/事件],其成因是什么?答案:[某现象/事件]的成因包括[具体原因]。
2. 作者对[某问题]的看法或建议是什么?答案:作者对[某问题]的看法或建议是[具体建议]。
3. 文章的结构安排有哪些特点?答案:文章的结构安排特点包括[逻辑清晰/层次分明等]。
二、古诗文阅读(共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共19分)1.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答案:[具体解释]。
2.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答案:[具体翻译]。
3. 文中[某人物]的行为或言论体现了什么品质?答案:[某人物]的行为或言论体现了[具体品质]。
4. 文章的主旨是什么?答案:文章的主旨是[具体主旨]。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每小题6分,共12分)1. 诗歌中[某意象]的象征意义是什么?答案:[某意象]的象征意义是[具体解释]。
2. 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答案:诗歌表达了作者[具体情感]。
三、语言文字运用(共20分)(一)词语运用(本题共2小题,每小题3分,共6分)1. 根据语境,选择或填写正确的词语。
历年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题(含答案)
![历年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题(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207408c158f5f61fb73666a1.png)
历年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题(含答案)一、阅读下面短文,回答7-10题。
(12分,每小题3分)2004年(福建卷)磁共振现象为成像技术提供了一种全新思路:将人体置于特殊磁场中,用无线电射频脉冲激发人体内氢原子核,引起氢原子核共振,并吸收能量;在停止射频脉冲后,氢原子核按特定频率发出射电信号,并将吸收的能量释放出来,被人体外的接收器收录,经电子计算机处理获得图像。
许多原子核的运动类似“自旋体”,不停地以一定的频率自旋。
如果把物体放置磁场,原子核可以在磁场中旋转。
磁场的强度和方向,决定原子核旋转的频率和方向。
在磁场旋转的原子核有一个特点,即可以吸收频率与旋转频率相同的电磁波,使原子核的能量增加;当原子核恢复原状时,就会把多余的能量以电磁波的形式释放出来;用适当的电磁波照射它,然后分析它释放的电磁波,就可以得知构成这一物体的原子核的位置和种类,据此绘制物体内部精确的立体图像。
水约占人体体重的2/3,在人体不同组织和器官中,水分比例不一样。
有趣的是,许多疾病的病理过程会导致水分变化,而这种变化恰好能在磁共振图像中反映出来。
因为水由氢和氧原子构成,氢原子能够起到类似显微指南针的作用。
在身体暴露于一个强磁场,无线电波的脉冲传递到位后,原子核的能量便开始改变。
在脉冲之后,原子核返回先前的状态,一个共振波便发射出来。
这样,原子核振荡的微小变化就可以探测出来。
通过先进的计算机编程,可以创建一个包括不同水含量和水分子运动的反映组织化学结构的三维图像。
从而在被观察的身体部位产生非常清晰的组织或器官图像,有利于弄清疾病的病理变化。
由于磁共振成像与X射线、CT等原理完全不同,故对人体没有兵贵神速,几乎适用于全身各系统不同疾病的检测;尤其对颅脑、脊椎和脊髓疾病的检测,更能显示它优于CT。
它可以不用血管造影剂即显示血管结构,故对血管、肿块、淋巴结和血管结构之间的鉴别更加独到。
它对软组织的分辨能力高于CT数倍,能够敏感地检测出组织成分中水含量的变化,因而常比CT更有效亦更早地发现病变。
(完整版)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试题及详细解析
![(完整版)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试题及详细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620af34326fff705cc170abf.png)
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试题及详细解析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论述类文本阅读一、现代文阅读(共6题;共54分)1.(2018·卷)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诸子之学,兴起于先秦,当时一大批富有创见的思想家喷涌而出,蔚为思想史之奇观。
在狭义上,诸子之学与先秦时代相联系;在广义上,诸子之学则不限于先秦而绵延于此后中国思想发展的整个过程,这一过程至今仍没有终结。
诸子之学的内在品格是历史的承继性以及思想的创造性和突破性。
“新子学”,即新时代的诸子之学,也应有同样的品格。
这可以从“照着讲”和“接着讲”两个方面来理解。
一般而言,“照着讲”,主要是从历史角度对以往经典作具体的实证性研究,诸如训诂、校勘、文献编纂,等等。
这方面的研究涉及对以往思想的回顾、反思,既应把握历史上的思想家实际说了些什么,也应总结其中具有创造性和生命力的内容,从而为今天的思考提供重要的思想资源。
与“照着讲”相关的是“接着讲”。
从思想的发展与诸子之学的关联看,“接着讲”接近于诸子之学所具有的思想突破性的内在品格,它意味着延续诸子注重思想创造的传统。
以近代以来中西思想的互动为背景,“接着讲”无法回避中西思想之间的关系。
在中西之学已相遇的的背景下,“接着讲”同时展开为中西之学的交融,从更深的层次看,这种交融具体展开为世界文化的建构与发展过程。
中国思想传统与西方的思想传统都构成了世界文化的重要资源,而世界文化的发展,则以二者的互动为其重要前提。
这一意义上的“新子学”,同时表现为世界文化发展过程中创造性的思想系统。
相对于传统的诸子之学,“新子学”无疑获得了新的内涵与新的形态。
“照着讲”与“接着讲”二者无法分离,从逻辑上说,任何新思想的形成,都不能从“无”开始,它总是基于既有的思想演进过程,并需要对既有思想范围进行反思批判。
“照着讲”的意义,在于梳理以往的思想发展过程,打开前人思想的丰富内容,由此为后继思想提供理论之源,在此意义上,“照着讲”是“接着讲”的出发点。
浙江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原创试题8篇(附答案)
![浙江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原创试题8篇(附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cf77c62ef111f18583d05aed.png)
浙江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原创试题8篇(附答案)(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0题。
(10分)最近,美国许多学校在讨论学生在互联网时代需要学习怎样的知识。
安琪拉在《一个什么都知道的世界》里,指出了美国学生“用技术代替大脑”的问题,认为“即刻上网改变了知识的性质,甚至关于真实的观念”。
21世纪,便捷的互联网在世界范围内成为亿万人信任的“人类知识总和”。
然而,今天的信息便捷是否就意味着学生更有知识呢?爱因斯坦说,“信息不是知识”,但他并不崇拜知识。
他说:“关于‘是什么’的知识无法打开‘应该是什么’的大门。
”按照爱因斯坦的标准,今天学校里传授的大多是“不是知识的知识”(仅仅是“信息”)或者与“智识”相去甚远的知识。
英国哲学家麦克斯韦提出,学校需要以提升“智慧”来代替单纯的“知识”积累。
智慧又可以叫做“智识”,是一种特别需要有意义和价值来导向的求知过程。
目的是认识处于物质宇宙中的“人类世界”,帮助学生探究并认识人类世界的丰富性、生存意义和人生价值。
智识的导向可以帮助我们区分技能性的知识与体现人类价值的真正知识。
例如,电脑传媒技术知识必须在道义价值的指引下才能成为一种真正有意义的智识。
是有智识和智慧的人创造发明了让人类能普遍受惠的互联网,而仅仅有技术知识的人却可能是在破坏它,他们从事的是在互联网上挖坑筑墙,或者欺诈、贩毒、卖淫等犯罪活动。
在人类的文明进程中,智慧一直被视为一种“美德”,而非只是“能力”。
智慧是人的一种“入世”而不是“避世”或“出世”的方式,这就是说,智慧是人类在生存世界里有价值导向、有问题意识的知识。
罗马神话里的密涅瓦是智慧女神,是从大神丘比特的脑袋里生出来的。
她把造福人类的纺织、缝纫、制陶、园艺等技艺带到人间,她的象征是能在黑夜里看到前方的猫头鹰。
知识的对立面是无知,但智慧的对立面则不是无知,而是愚蠢。
无数的历史事例告诉我们,很有知识的人会因为没有价值信仰而非常愚蠢。
互联网时代的学生,他们更需要学习的是有价值导向和问题意识的思考能力,而不是那种被叫做“知识”,其实不过是触手可及的现成信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家园的失落是时代病症作为普通人,历数我们的种种焦虑,为基本保障、为生活条件、为梦想实现、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我们没有安全感、缺乏确定性、觉得得不到承认和肯定、体会不到信任与支持,凡此种种,这不正是我们“无家”的感觉吗?尽管在家和家园之中我们还会面临其他的问题,但是我们知道我们是安全的,我们不会遭受恶意的伤害甚至不会感受到敌意,我们可以得到呵护,在遇到困难时会获得照顾与支持。
人类从乡村走向城市,从农业生产迈入工业化,从传统礼俗社会进入现代科学理性与法律社会的过程,也是人类一步步失落家园的过程。
现代的工业市场生产、大规模的城市生活、科技理性支配和无情的科层制与形式主义法律统治,将人类从与自然界密切联系的共享天地之中抽离,而将其投入以功利效率的工具理性为核心的逻辑组织和运作的各个“系统世界”中,人类身处自己打造的机器般的“铁笼”之中,既失温馨家园,又怎能免得恒久的焦虑?从赋予政府更多的福利保障职能,到重新看待宗教与科学的关系、发挥信仰的功能,或以人本主义来平衡科学精神,直到重建公民社会与“公共领域”。
然而,在个人主义和工具理性的内核基石上,这一切看来并未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人类的家园并未真正得以恢复,家园失落之痛和如影随形的普遍焦虑之感,至多只能说是稍有缓和而已。
到了全球化阶段,情形变得更为复杂。
借助全球流动性增长的各种媒介手段突破时空界限将全世界的人更近距离地聚拢在一起,经济市场、科学技术、科层组织这些系统世界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更进一步和深入侵吞蚕食人们的家园,大到各国,中到各地方、各种人群共同体,小到各个家庭,其所能提供的保护屏障一一被穿透,个体越来越深地被卷入其普遍的支配逻辑中。
而焦虑中的人们也将逐渐明了,如果曾经是为了正当的梦想而宁愿舍弃家园、离家逐梦,那么,该到重新回家的时候了。
因为,我们的天性是社会的存在,我们决不可没有家园。
我们不是简单地返回最初的家和家园。
人类要往前走,我们不可能退回到过去。
现代化过程不可逆转,人类文明发展的长河不可能倒流。
但是,我们的确需要不时地停下匆促的脚步,反问和澄清这一切的初衷,明白有哪些我们要继续坚持,又有哪些我们必须纠正,哪怕需要为此付出十分艰巨的努力。
之所以说我们正面临重建家园的重大机遇,在于焦虑的普遍性和日益被人们认识到的焦虑的深沉性。
如今,焦虑是普遍的、持续的、深刻的,不独属于某一个人、某一个群体、某一个民族,而是全人类的。
而且,我们既有的生活方式、存在状态,在客观上也越来越不可持续。
我们决不可能在不重建人类共同家园和不同人群的家园的条件下,继续指望多数人能够过上满意的生活。
中华民族和中国人在重建家园中可以担负更大的责任,这既是由其历史的位置决定的,也是因其潜在的能量所注定的。
当然,其中的中国知识分子是把握这位置和转化这能量的关键。
在这方面,中国的知识分子需要更大的自觉性、勇气和信心,也需要创造力。
(选自《人民论坛》,有删改)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家园给了我们安全感,在家园中我们会得到承认和肯定,会得到呵护、照顾、支持,可以免受恶意的伤害,甚至感受不到敌意。
B. 人类在从乡村走向城市,从农业化迈入工业化,从传统礼俗社会进入现代科学理性与法律社会的进程中逐渐失落了家园。
C. 我们都曾为了正当的梦想而舍弃、离开过家园。
但我们决不能放弃家园,因为我们的天性是社会的存在,理应重新回家。
D. 我们的生存状态在客观上越来越不可持续,我们应该重建人类共同家园和不同人群的家园,让多数人过上满意的生活。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A. 家园的失落是时代的病症,我们没有安全感、缺乏确定性,觉得得不到承认与肯定,体会不到信任与支持,并有种种焦虑。
B. 如果只是从个人主义与工具理性出发,人类是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失去家园的问题的,家园失落之痛和普遍焦虑之感也不会得到缓解。
C. 随着全球化步伐的加快,各种媒介手段把人们的距离拉得更近,人们的家园正被一些系统世界一步步侵吞蚕食。
D. 人类文明发展的长河是不可倒流的,我们不能简单地返回最初的家园。
面对不可逆转的现实,我们需要对过去的行为进行必要反思。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现代的工业市场生产、大规模的城市生活等割裂了人类与自然界之间的密切关系,人类处在机器般的“铁笼”之中,在失去家园的同时,还承受焦虑。
B. 随着全球化的到来,各国、各地方、各种人群共同体、各个家庭失去了保护屏障,个体也被卷入了普遍的支配逻辑之中,焦虑的人们意识到要重建家园。
C. 现代人的焦虑具有普遍、持续、深刻的特点,正因为如此,为了让多数人能够过上满意的生活,我们需要为重建家园而努力。
D.历史的位置与潜在的能量决定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在重建家园的过程中可以承担更大的责任。
而我们也是把握这位置和转化这能量的关键。
答案:1.C “我们都曾为了正当的梦想而舍弃、离开过家园”错误,原文是“如果曾经……离家逐梦”是假设,不能说“我们都曾……”2、B “也不会得到缓解”错误,原文第二段末尾说“至多只能说是稍有缓和而已”3、D 扩大范围。
“把握这位置和转化这能量的关键”是中国的知识分子。
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艺术家欣赏自然,和西方人欣赏自然相比,有一个重要的不同点。
中国人的“神”的观念很淡薄,“自然”的观念中虽偶然杂有道家的神秘主义,但不甚浓厚。
中国人对待自然是用乐天知足的态度,把自己放在自然里面,觉得彼此尚能默契相安,所以引以为快。
陶潜的“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诸句最能代表这种态度。
西方人因为一千余年的耶稣教的浸润,“自然”和“神”两种观念相混合。
他们欣赏自然,带有几分泛神主义的色彩,人和自然仿佛是对立的,自然带着一种神秘性横在人的眼前,人捧着宗教的虔诚向它顶礼。
神是无处不在的,整个自然都是神的表现,所以它不会有什么丑恶。
在卢梭看来,自然本来尽善尽美,有人于是有社,有文化;有了社会和文化,丑恶就跟着来了。
诗人华兹华斯也是这样想的,他在一首诗里劝告书呆子们“站到光明里来,让自然做你的师保”,“自然所赋予的智慧是甜蜜的,好事的理智把事物意义弄得面目全非,我们用解剖去残杀”。
这种泛神主义的自然观决定了艺术家对于自然的态度。
自然既然是尽善尽美的,最聪明的办法就是模仿自然。
“模仿自然”本是西方艺术史中一个很古老的理想,古希腊人对艺术的定义就含有“模仿”,柏拉图反对艺术,就因为它只模仿感官世界。
这种艺术观在历代都有攻击者和拥护者。
近代作家中拥护“艺术模仿自然说”者以英国作家罗斯金为代表。
依他看,人工造作的东西无论如何精巧,都比不上自然的。
他说:“我从来没有见过一座希腊女神的雕像,有一个血色鲜丽的英国姑娘的一半美。
”最自然的就是最常见的,最常见的就是最美的。
“凡是美的线形都是从自然中最常见的线形抄袭来的。
”例如希腊有柱无墙平顶式的建筑模仿的是剪去枝叶的树木,“哥特式”尖顶多雕饰的建筑模仿的是连枝带叶的树林,罗马圆顶式的建筑模仿的是天空和地平线。
因此,罗斯金劝建筑家们到树林里去从自然出发研究建筑原理。
自然既已尽美,所以艺术家模仿自然,最忌以己意加以选择。
他说:“完美的艺术都能返照全体自然,不完美的艺术才有所不屑,有所取舍。
”罗斯金的论调并不是孑然孤立的,19世纪法国雕刻家罗丹的《罗丹艺术论》也差不多与此一致,他说:“第一件要事就是坚信自然全美,记得这个原理,然后睁开眼睛去观察。
”在罗斯金、罗丹和一般自然主义者看来,自然本来就尽善尽美,艺术家唯一的成功捷径就是模仿整个自然,丝毫不用选择。
这种理论显然有一些问题。
美丑是相对的名词,有比较然后有美丑。
如果把自然全体都看成一样美,就没有分别美丑的标准,就否认美丑有比较,那么,“美”也就漫无意义了。
艺术的功用如果是在忠顺地模仿自然,那么又何须艺术呢?艺术的功用原是弥补自然的缺陷,如果自然既已完美,艺术便成赘疣了。
(选自朱光潜《自然美与自然丑——自然主义与理想主义的错误》,有删改) 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陶潜的“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诸诗句,展现出了他对待自然的乐天知足的态度。
B.诗人华兹华斯劝勉人们,要让自然做教导者,他认为好事的理智把事物意义弄得面目全非,体现了他泛神主义的自然观。
C.在西方艺术史中,“模仿自然”是一个很古老的理想,“艺术模仿自然”的观念在西方得到普遍认同,近代作家罗斯金便是拥护者之一。
D.罗斯金认为自然尽善尽美了,艺术家模仿它,忌讳凭自己的意思加以选择,他还强调说完美的艺术都能返照全体自然。
2.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卢梭和华兹华斯都认为自然原本是尽善尽美的,进而把丑恶现象的出现归于人类及相伴而产生的社会、文化等。
B.作家罗斯金说他从来没见过哪个希腊女神的雕像,有一个血色鲜丽的英国姑娘的一半美,意为人工创造的东西比不上自然的。
C.雕刻家罗丹赞成“艺术模仿自然说”,认为艺术创作第一件要事就是坚信自然全美,记得这个原理,然后睁开眼睛去观察。
D.艺术家的自然观决定了他们对待自然的态度,柏拉图与罗斯金的观点不同,柏拉图反对“艺术模仿自然说”。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西方艺术家欣赏自然有一个重要的不同点,就是对待“神”的观念,在西方人的观念中,“自然”和“神”这两种观念是融合在一起的。
B.罗斯金认为希腊有柱无墙平顶式的建筑、“哥特式”尖顶多雕饰的建筑、罗马圆顶式的建筑都是从自然中最常见的线形抄袭来的。
C.作者认为最自然的就是最常见的,最常见的就是最美的,美丑是相对的名词,有比较然后有美丑,分别美丑是有标准的。
D.作者反对艺术忠顺地模仿自然,认为艺术的功用原是弥补自然的缺陷,如果自然是完美的,艺术便成了多余无用的东西。
答案:1.C.“艺术模仿自然的观念在西方得到普遍认同”错,原文“这种艺术观在历代都有攻击者和拥护者”,可见没有得到普遍认同。
2.D.“柏拉图和罗斯金的观点不同,柏拉图反对艺术模仿自然说”错,原文“柏拉图反对艺术,就因为它只模仿感官世界”。
3.C.“最自然的就是最常见的,最常见的就是最美的”是罗斯金的观点。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网络文学是直面读者的文学,所写的内容与读者的生活紧密相关,优秀的网络文学作品接地气、树正气、有情趣,它往往能拨动读者的情感之弦,帮助读者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激发读者的内在潜能,激起读者追求幸福生活的勇气。
表面上看,那些玄幻、穿越、架空历史等类型的网络小说所构筑的想象世界似乎离现实生活很远,但它离读者的情感其实很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