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类文本阅读常用的六种方法和七类陷阱
高考论述类文本选择题选项陷阱设置规律
![高考论述类文本选择题选项陷阱设置规律](https://img.taocdn.com/s3/m/b56b1f202af90242a895e576.png)
光山二高分校高三往论述类文本阅读——选择题选项陷阱设置规律一、客观选择题考查内容及命题特征选择题主要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筛选”就是要按照题目要求准确地锁定信息段,获取所要求的信息;“整合”就是在不改变原意的基础上,将筛选所得的信息做出正确认知,把握各个材料之间的关系,进行归纳综合或重组。
做选择题时可分“索检原文→比对选项→作出判断”三步走。
根据选项内容回到原文中找出信息来源区域(即索检原文)一般不难,关键在于与选项进行比对作出判断上,这一步说白了就是能不能判断出选项中改变了说法之后与原文表意是否一致。
命题总特征:此类题目是在玩文字游戏,命题者改造原文设置部分错误,包括定语、状语或复句的部分分句,从而改变句意。
二、设误的常用六种方法:1.删:删减。
删除句子而改变句意。
最常见的是删减定语、状语。
修饰成分的删减就意味着语义的改变,有可能是内容的扩大,也有可能是对内容的曲解。
2.添:添加定语或状语,造成对内容的曲解。
3.调:调换。
调换词语或句子顺序,从而改变句意。
4.改:改变说法,或换用别的的词语代替,造成似是而非。
比如因果颠倒、主客体颠倒、部分涵盖全体、整体替代局部、现实代替猜测……5.漏:遗漏。
看似是保留原文词句,但结合题干来看只是强调了问题的某一方面,而有意漏掉了另一方面。
这种选项有很大迷惑性,须多加留意。
6.凑:拼凑。
将意义有关或无关的几个词语(句子)杂糅凑合而造成错误,或者将望文生义的几个义项强加进去,干扰判断。
注:正确选项多采用句式互换、同义词替代的方式。
三、选择题的设错陷阱的规律选择题主要是考查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因此在考题设置选项时,往往具有迷惑性,仅仅是理清了文章思路还不够,只有掌握了命题的设错规律,才能更准确地识破选项陷阱,排除错项。
因此了解错误选项的设置方法,是提高答题准确率的关键。
仔细辨别干扰项逻辑错误,特别关注选项中处于定语或状语位置的类似词语是否等值转换:一般而言,选项设置的迷惑性表现在如下几方面:1.以偏概全有时命题者故意增删、改动文中表示范围限制或是程度的轻重的词语干扰考生。
高考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选择题选项陷阱设置方式_Microsoft_Word_文档
![高考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选择题选项陷阱设置方式_Microsoft_Word_文档](https://img.taocdn.com/s3/m/9a623eaf7fd5360cbb1adba7.png)
高考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选择题选项陷阱设置方式一、明确客观选择题考查内容及命题特征选择题主要考查“挑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挑选”就是要依照题目要求准确地锁定信息段,获取所要求的信息;“整合”就是在不改变原意的基础上,将挑选所得的信息做出正确认知,把握个材料之间的关系,进行归纳综合或重组。
做选择题题时可分“索检原文→比对选项→作出判断”三步走。
按照选项内容回到原文中找出信息来源区域(即索检原文)一般不难,关键在于与选项进行比对作出判断上,这一步说白了就是能不能判断出选项中改变了说法与原文表意是不是一致。
命题总特征:此类题目是在玩文字游戏,命题者改造原文设置错部份定语或状语(复句的部份分句),从而改变句意。
二、设误的常常利用六种方式:1.删:删减。
删除句子而改变句意。
最多见的是删减定语、状语,修饰成份的删减就意味着语义的改变,有可能是内容的扩大,也有可能是对内容的歪曲。
2.添:添加定语或状语,造成对内容的歪曲。
3.调:调换。
调换词语或句子顺序,从而改变句意。
4.改:改变说法,或换用别的的词语代替,造成似是而非。
比如因果倒置、主客体倒置、部份涵盖全部、整体替代局部、现实代替猜想……5.漏:遗漏。
看似是保留原文文句,但结合题干来看只是强调了问题的某一方面,而成心漏掉了另一方面。
这种选项有很大迷惑性,须多加留意。
6.凑:拼凑。
将意义有关或无关的几个词语(句子)杂糅凑合而造成错误,或将望文生义的几个义项强加进去,干扰判断。
注:正确选项多采用句式互换、同义词替代的方式。
三、选择题的设错陷阱的规律选择题主如果考查学生处置信息的能力,因此在考题设置选项时,往往具有迷惑性,仅仅是理清了文章思路还不够,只有掌握了命题的设错规律,才能更准确地识破选项陷阱,排除错项。
因此了解错误选项的设置方式,是提高答题准确率的关键。
仔细辨别干扰项逻辑错误,特别关注选项中处于定语或状语位置的类似词语是不是等值转换:一般而言,选项设置的迷惑性表此刻如下几方面:1.以偏概全有时命题者故意增删、改动文中表示范围限制或是程度的轻重的词语干扰考生。
高考论述类文本和实用类文本阅读陷阱,你跳过去了没有?
![高考论述类文本和实用类文本阅读陷阱,你跳过去了没有?](https://img.taocdn.com/s3/m/7673acdb09a1284ac850ad02de80d4d8d15a0191.png)
高考论述类文本和实用类文本阅读陷阱,你跳过去了没有?01 不识命题陷阱【易错点】不识命题者设置的陷阱论述类文本阅读客观选择题的选项设置,命题人一般不会照抄原文语句,而是要“换一种方法”。
正是在“换”的过程中,命题人有意地用了一些方法,改变了原意,以此考查考生的理解能力。
命题人设置客观选择题的错误选项常用以下六种方法:(1)删:删减。
删减句子而改变句意,最常见的是删减定语、状语,修饰成分的删减就意味着语义的改变,有可能是内容的扩大,也有可能是对内容的曲解。
(2)添:添加。
添加定语或状语,造成对内容的曲解。
(3)调:调换。
调换词语或句子顺序,从而改变句意。
(4)改:改变。
改变说法,或换用别的词语代替,造成似是而非。
比如因果颠倒、主客体颠倒、部分涵盖全体、整体替代局部、现实代替猜测……(5)漏:遗漏。
看似是保留原文词句,但结合题干来看只是强调了问题的某一方面,而有意漏掉了另一方面。
这种选项有很大的迷惑性,须多加留意。
(6)凑:拼凑。
将意义有关或无关的几个词语(句子)杂糅凑合而造成错误,或者将望文生义的几个义项强加进去,干扰判断。
【解决对策】精准定位十大雷区1.以偏概全(绝对化)。
主要指空间错位,即以部分代整体(或相反),以个别代一般(或相反),以特殊代普遍。
从而使考生作出错误的判断。
2.混淆时态(已然与未然)。
就是指故意把原文中尚未确定或还未实现的设想或推测说成既成事实。
如:已经、曾经、过去、现在、目前、将要、尚未、之前、之后等。
3.因果混乱(强加因果)。
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因果颠倒,就是把“因”错断为“果”,“果”错断为“因”,颠倒了两者的关系;二是强加因果,就是把没有因果关系的说成是因果关系。
4.混淆模态(可能与必然)。
命题者在设置根据原文内容进行合理的推断和想象题的选项时,从逻辑推理角度设置陷阱。
把可能出现的情况说成必然出现的情况。
5.主次颠倒。
事物的变化发展就矛盾而言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就原因而言有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就表现而言有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
高考阅卷老师常挖的10大阅读类陷阱(论述类、实用类文本)
![高考阅卷老师常挖的10大阅读类陷阱(论述类、实用类文本)](https://img.taocdn.com/s3/m/f931c20408a1284ac95043ac.png)
高考阅卷老师常挖的10大阅读类陷阱(论述类、实用类文本)一、论述类文本阅读01 不识命题陷阱【易错点】不识命题者设置的陷阱论述类文本阅读客观选择题的选项设置,命题人一般不会照抄原文语句,而是要“换一种方法”。
正是在“换”的过程中,命题人有意地用了一些方法,改变了原意,以此考查考生的理解能力。
命题人设置客观选择题的错误选项常用以下六种方法:(1)删:删减。
删减句子而改变句意,最常见的是删减定语、状语,修饰成分的删减就意味着语义的改变,有可能是内容的扩大,也有可能是对内容的曲解。
(2)添:添加。
添加定语或状语,造成对内容的曲解。
(3)调:调换。
调换词语或句子顺序,从而改变句意。
(4)改:改变。
改变说法,或换用别的词语代替,造成似是而非。
比如因果颠倒、主客体颠倒、部分涵盖全体、整体替代局部、现实代替猜测……(5)漏:遗漏。
看似是保留原文词句,但结合题干来看只是强调了问题的某一方面,而有意漏掉了另一方面。
这种选项有很大的迷惑性,须多加留意。
(6)凑:拼凑。
将意义有关或无关的几个词语(句子)杂糅凑合而造成错误,或者将望文生义的几个义项强加进去,干扰判断。
【解决对策】精准定位十大雷区1.以偏概全(绝对化)。
主要指空间错位,即以部分代整体(或相反),以个别代一般(或相反),以特殊代普遍。
从而使考生作出错误的判断。
2.混淆时态(已然与未然)。
就是指故意把原文中尚未确定或还未实现的设想或推测说成既成事实。
如:已经、曾经、过去、现在、目前、将要、尚未、之前、之后等。
3.因果混乱(强加因果)。
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因果颠倒,就是把“因”错断为“果”,“果”错断为“因”,颠倒了两者的关系;二是强加因果,就是把没有因果关系的说成是因果关系。
4.混淆模态(可能与必然)。
命题者在设置根据原文内容进行合理的推断和想象题的选项时,从逻辑推理角度设置陷阱。
把可能出现的情况说成必然出现的情况。
5.主次颠倒。
事物的变化发展就矛盾而言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就原因而言有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就表现而言有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
解析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题的九大陷阱
![解析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题的九大陷阱](https://img.taocdn.com/s3/m/eee98fb4680203d8ce2f244e.png)
解析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题的九大陷阱陷阱一曲解文意选项对词句的理解与原文意思发生了偏离,曲解了作者所要阐述的观点或所要表达的意思。
设错方式:命题人不结合文段的前后语境,对某些词句的含义故意加以曲解,从而导致了错误的分析和概括。
识别方法:整体上把握材料,把题目中所提供的选项,如对词语的解释、对语段的理解等,还原到材料的对应之处,将选项与原文仔细对照,逐项检查,看选项的表述是否与原文一致,就不难得出答案。
[对比选项](2017•全国卷ⅢT1-B)乡村记忆是居民情感所系和乡愁载体,在城镇化过程中,必须完好保存下来。
[对应文本] 在城镇化过程中留住它们,才能留住乡愁。
这实质上是对人的情感的尊重。
至于哪些乡村记忆真正值得保留,这一方面可以借助一些科学的评价体系进行合理评估,另一方面可以广泛听取民意,然后进行综合甄选。
【参考答案】原文表述为“在城镇化过程中留住它们,才能留住乡愁”“至于哪些乡村记忆真正值得保留……综合甄选”,这些句子说明乡村记忆要有选择地保留,并非要求“必须完好保存下来”,选项曲解文意。
陷阱二张冠李戴将原文中甲的观点说成是乙的观点,或者将甲的属性说成是乙的属性,偷梁换柱,混淆对象。
设错方式:将甲事物表述成乙事物,将事物的此方面表述成彼方面,把甲的事迹、观点、成绩说成是乙的;或者题干要求从“此”对象入手分析,而选项却从“彼”对象入手分析。
识别方法:读原文时,将对象标注、圈画出来;答题时,对选项中的主语、宾语要特别注意。
[对比选项](2015•天津卷T6-B)“自然世界”是“社会世界”得以建立的基础,因此,自然规律在“社会世界”形成中发挥的作用与它在“自然世界”形成中发挥的作用相同。
[对应文本] 社会价值规范在“社会世界”的形成中发挥了自然规律在“自然世界”的形成中所发挥的同样的作用。
【参考答案】根据原文中“社会价值规范在‘社会世界’……发挥的同样的作用”一句可知,在“社会世界”的形成中发挥同等作用的是“社会价值规范”,并非“自然规律”。
论述类文本阅读常用的解题技巧
![论述类文本阅读常用的解题技巧](https://img.taocdn.com/s3/m/a3d4f915f705cc17552709ea.png)
论述类文本阅读常用的解题技巧论述类文本阅读常用的解题技巧3(一)比对句中词语1.表示范围的词语如表示全部范围的有“全”“都”“所有”“囊括”“共”“统统”“一概”等,表示大部分范围的有“大多”“多数”等,表示范围限定的有“只”“仅仅”“光”等,表示范围涉及两种及以上对象的有以及”“及”“和”“也”“又”等。
此外,要特别注意对对象进行修饰的词语,这些词语往往圈定了范围。
比对时,要注意是否有扩大或缩小范围的表述。
2.表示程度的词语如表示程度高、深的,有“很”“挺”“怪”“更”“最”“太”“非常”“十分”“特别”“极其”等;表示程度一般、适中的,有“较”“比较”等;表示程度轻的,有“稍微”“不大”“有点儿”“有些”等。
比对时,要注意加重或减轻程度的表述及轻重倒置的现象。
3.指代词如“这”“其”“它”等。
比对时,要注意指代对象是否一致,特别要注意是否有张冠李戴、偷换概念等错误。
4.表示时间或时态的词语如“后来”“最早”“近来”“正在”“日前”“一旦”“立即”“马上”“目前”“已经”“早已”“曾经”“刚刚”“即将”“就要”“了”等。
比对时,要注意是否有时间先后错乱、混淆已然与未然的错误。
特别要留心是否有故意将“即将出现的情况”表述或推断为“已经发生的情况”的内容。
5.表示语气的词语如表示肯定的有“必定”“必须”“一定”“的确”“就可以”等,表示揣测的有“或许”“大概”“可能”“似乎”“也许”等。
比对时,要注意是否有混淆或然与必然、说法绝对化的错误。
论述类文本阅读常用的解题技巧3(二)比对句间关系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重点抓关键词),一般有因果、条件、假设等关系,重点是因果关系。
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思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尤其看因果关系,看是否存在强加因果、因果倒置等问题。
论述类文本阅读常用的解题技巧3(三)比对依据和结论比对依据和结论,看推论是否成立。
2018年高考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选择题选项陷阱设置方法
![2018年高考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选择题选项陷阱设置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59fe4d07c850ad02de8041a9.png)
2018年高考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选择题选项陷阱设置方法高考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选择题选项陷阱设置方法一、明确客观选择题考查内容及命题特征选择题主要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筛选”就是要按照题目要求准确地锁定信息段,获取所要求的信息;“整合”就是在不改变原意的基础上,将筛选所得的信息做出正确认知,把握个材料之间的关系,进行归纳综合或重组。
做选择题题时可分“索检原文→比对选项→作出判断”三步走。
根据选项内容回到原文中找出信息来源区域(即索检原文)一般不难,关键在于与选项进行比对作出判断上,这一步说白了就是能不能判断出选项中改变了说法与原文表意是否一致。
命题总特征:此类题目是在玩文字游戏,命题者改造原文设置错部分定语或状语(复句的部分分句),从而改变句意。
二、设误的常用六种方法:1.删:删减。
删除句子而改变句意。
最常见的是删减定语、状语,修饰成分的删减就意味着语义的改变,有可能是内容的扩大,也有可能是对内容的曲解。
2.添:添加定语或状语,造成对内容的曲解。
3.调:调换。
调换词语或句子顺序,从而改变句意。
4.改:改变说法,或换用别的的词语代替,造成似是而非。
比如因果颠倒、主客体颠倒、部分涵盖全体、整体替代局部、现实代替猜测……5.漏:遗漏。
看似是保留原文词句,但结合题干来看只是强调了问题的某一方面,而有意漏掉了另一方面。
这种选项有很大迷惑性,须多加留意。
6.凑:拼凑。
将意义有关或无关的几个词语(句子)杂糅凑合而造成错误,或者将望文生义的几个义项强加进去,干扰判断。
注:正确选项多采用句式互换、同义词替代的方式。
三、选择题的设错陷阱的规律选择题主要是考查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因此在考题设置选项时,往往具有迷惑性,仅仅是理清了文章思路还不够,只有掌握了命题的设错规律,才能更准确地识破选项陷阱,排除错项。
因此了解错误选项的设置方法,是提高答题准确率的关键。
仔细辨别干扰项逻辑错误, 特别关注选项中处于定语或状语位置的类似词语是否等值转换:一般而言,选项设置的迷惑性表现在如下几方面:1.以偏概全有时命题者故意增删、改动文中表示范围限制或是程度的轻重的词语干扰考生。
论述类文本阅读七大命题陷阱
![论述类文本阅读七大命题陷阱](https://img.taocdn.com/s3/m/024291abf80f76c66137ee06eff9aef8941e48be.png)
设题陷阱:偷__换__概__念__
原文“宋代的货币流通和信用进入迅速发展时 期”中是货币信用迅速发展,不是信用迅速发展。
二、无中生有
论述类文本阅读的七大命题陷阱
一、偷换概念
指命题人在解释概念或转述文意时,暗中将 两个概念的内涵如属性、作用、发展趋势等 进行了调换、改变或混淆。
应注意看选项与原文是否存在信息错误对接 的现象,尤其注意看命题的主语、谓语与原 文的是否一致。
[2015·安徽省卷 ]
A.中国经典一般意义上与“经”应该是一致的, 但将其转换成“儒家经典”的观念在作者看来则 有些偏狭。
六、因果混乱
一般有三种情况:一是因果颠倒,二是强 加因果,三是选项与原文的结果一致,但 选项把原因给换了。
在遇到涉及有因果关系的选项时,一定要 在原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比较一下,仔 细分析有无因果关系,或者因果关系是否 倒置。
B.古体诗的格律限制并不严格,因而形成了篇幅可 长可短,押韵自由灵活,不必拘守对偶与声律的 特点。
设题陷阱:混__淆__时__态__
把文中的“未然”,即“世界永远充满着龌龊与 清洁的角逐”转述为“已然”,即“化解了龌龊 与清洁的冲突”。
A.因为每个人都按个人经济理性从事市场经济活动, 所以社会经济的无序竞争导致了商品的绝对过剩。
[原文]如果每一个人都按个人的经济理性从事市场经济 活动,它的结果很可能是集体的或整个社会的经济行 为的非理性或无理性。……事实上,这并不是因为整个 社会的经济繁荣导致了商品的绝对过剩,而是由于整 个社会的经济无序导致了市场萧条的恶果。
高考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选择题选项陷阱设置方法(2)
![高考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选择题选项陷阱设置方法(2)](https://img.taocdn.com/s3/m/9f54a53e0740be1e650e9a97.png)
高考论述文阅读选择题陷阱设置方法及答题技巧一、选择题考查内容及命题特征选择题主要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筛选”就是要按照题目要求准确地锁定信息段,获取所要求的信息;“整合”就是在不改变原意的基础上,将筛选所得的信息做出正确认知,把握个材料之间的关系,进行归纳综合或重组。
二、设误的常用六种方法:1.删:删减。
删除句子而改变句意。
最常见的是删减定语、状语,修饰成分的删减就意味着语义的改变,有可能是内容的扩大,也有可能是对内容的曲解。
2.添:添加定语或状语,造成对内容的曲解。
3.调:调换。
调换词语或句子顺序,从而改变句意。
4.改:改变说法,或换用别的的词语代替,造成似是而非。
比如因果颠倒、主客体颠倒、部分涵盖全体、整体替代局部、现实代替猜测……5.漏:遗漏。
看似是保留原文词句,但结合题干来看只是强调了问题的某一方面,而有意漏掉了另一方面。
这种选项有很大迷惑性,须多加留意。
6.凑:拼凑。
将意义有关或无关的几个词语(句子)杂糅凑合而造成错误,或者将望文生义的几个义项强加进去,干扰判断。
三、选择题的设错陷阱的规律选择题主要是考查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因此在考题设置选项时,往往具有迷惑性,仅仅是理清了文章思路还不够,只有掌握了命题的设错规律,才能更准确地识破选项陷阱,排除错项。
因此了解错误选项的设置方法,是提高答题准确率的关键。
1.以偏概全有时命题者故意增删、改动文中表示范围限制或是程度的轻重的词语干扰考生,即以部分代整体(或相反),以个别代一般(或相反),以特殊代普遍。
从而使考生作出错误的判断。
例:原文:所以在氏族社会,尤其是母系氏族社会,普遍实行图腾制度。
选项:B氏族形成后,继续沿用图腾制度,所以在氏族社会全都施行图腾制度。
原文:他们对从这种艰苦危难之中得来的思想,自然更觉得亲切而可以负责。
西洋学者发表一篇学术报告或论文,都要自己签字,这正是负责的表现。
选项:从艰苦困难之中得来的思想总是让人觉得亲切,因此是负责的思想。
2018年高考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选择题选项陷阱设置方法
![2018年高考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选择题选项陷阱设置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0ba15a7b6c85ec3a86c2c502.png)
高考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选择题选项陷阱设置方法一、明确客观选择题考查内容及命题特征选择题主要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筛选”就是要按照题目要求准确地锁定信息段,获取所要求的信息;“整合”就是在不改变原意的基础上,将筛选所得的信息做出正确认知,把握个材料之间的关系,进行归纳综合或重组。
做选择题题时可分“索检原文→比对选项→作出判断”三步走。
根据选项内容回到原文中找出信息来源区域(即索检原文)一般不难,关键在于与选项进行比对作出判断上,这一步说白了就是能不能判断出选项中改变了说法与原文表意是否一致。
命题总特征:此类题目是在玩文字游戏,命题者改造原文设置错部分定语或状语(复句的部分分句),从而改变句意。
二、设误的常用六种方法:1.删:删减。
删除句子而改变句意。
最常见的是删减定语、状语,修饰成分的删减就意味着语义的改变,有可能是内容的扩大,也有可能是对内容的曲解。
2.添:添加定语或状语,造成对内容的曲解。
3.调:调换。
调换词语或句子顺序,从而改变句意。
4.改:改变说法,或换用别的的词语代替,造成似是而非。
比如因果颠倒、主客体颠倒、部分涵盖全体、整体替代局部、现实代替猜测……5.漏:遗漏。
看似是保留原文词句,但结合题干来看只是强调了问题的某一方面,而有意漏掉了另一方面。
这种选项有很大迷惑性,须多加留意。
6.凑:拼凑。
将意义有关或无关的几个词语(句子)杂糅凑合而造成错误,或者将望文生义的几个义项强加进去,干扰判断。
注:正确选项多采用句式互换、同义词替代的方式。
三、选择题的设错陷阱的规律选择题主要是考查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因此在考题设置选项时,往往具有迷惑性,仅仅是理清了文章思路还不够,只有掌握了命题的设错规律,才能更准确地识破选项陷阱,排除错项。
因此了解错误选项的设置方法,是提高答题准确率的关键。
仔细辨别干扰项逻辑错误, 特别关注选项中处于定语或状语位置的类似词语是否等值转换:一般而言,选项设置的迷惑性表现在如下几方面:1.以偏概全有时命题者故意增删、改动文中表示范围限制或是程度的轻重的词语干扰考生。
论述类文本阅读解题技巧及错误类型分析
![论述类文本阅读解题技巧及错误类型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11b8a5ea31126edb6e1a108d.png)
划读原文找“关键”,关注首尾句、过渡句、中心句、 重要概念等;审读题干找方向,明确题目要求选正确项还 是错误项;理解提示语,分清是 “解释”“理解”“推 测”“分析”,还是“原因”“证据”。在此基础上,锁 定寻找答案的区间,将选项还原到原文中,仔细比较分析。 力求明辨各选项表述的正误,特别要注意其中的细枝末节, 还要充分利用原文提供的各种信息,加深对文章内容及主 旨的理解。
18.未然已然混淆:将未来可能出现与现在已经存在弄 混淆,从而导致错误,如果文章和选项中有“目 前”“打算”“预计”“已经”“将来”“了”之 类表示时态的词语,要注意是否出现未然已然混淆 的错误。
19.必要(条件)充分(条件)混淆:必要条件一般用关联词“只有…… 才……”来表示,充分条件一般用关联词“只要……就……”来表 示。两者语意不同,如果混用,就会出现错误。
7.断章取义: 阐释某些句子意思的时候,将有关句子与其语境割
裂,从而出现错误,要发现此类错误,必须始终遵循 “整体理解”的词思维习惯和阅读方式。 8.主次混淆:
事物的变化发展就矛盾而言,由主要矛盾和次要矛 盾,就原因而言有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就表现而言有 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选项在表述时有时会将这些“主 要的”一面和“次要的”一面倒置或弄错,从而与原文 意思不一致,精读文章,特别注意表达主次意思的词语, 就能发现此类错误。
9.先后倒置:弄错了有关内容的先后顺序,只要认真阅读文章这种 错误就不能发现。 10.指代有误:对文中指代词的理解出现错误,指代有误也是一种 比较隐蔽的错误,只有将该指代词(它、这、这些等)置于上下 文的语境中,便倾向关句子的语义和句间关系,才能准确理解该 词的含义,切忌断章取义,浅尝辄止。 11.扩大范围:扩大了符合某种情况的对象的范围,比如将“有些 (对象)”说成了“所有(对象)”,在阅读文章时要注意修饰,限 制词,例如“一些”“有些”“几乎”“除……之外”“到…… 为止”“绝大多数”等,因为选项在表述这些地方的内容时易出 现范围扩大的错误。当选项中出现“凡是”“所有”“全 部”“一切”“通通”等表示涵盖一切之意的词语的时候,则要 注意原文意思是否如此。
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题”容易出现的12个陷阱
![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题”容易出现的12个陷阱](https://img.taocdn.com/s3/m/fff4ff14ddccda38366baf49.png)
要注意分析选项概念之间、语句之间等有无关系,关系如何等。
十一、肯否失当
设误项与原文对比肯否失当。
典型例题:(浙江卷)
8.D.传统建筑如人类身体和骨骼一样稳定,难以对其做进一步改进。
解题思路
文中相关语句是:传统建筑不是一劳永逸的东西。它从个体到个体进行传播,而且每一代的质量都有很大变化。它可能在达到某种高度之后突然没落,或是,在一定时期的败落之后,它也能在短暂的几年间异常繁荣。就像所有活着的有机物,它在永恒的重塑过程中寻找自我。
语段解释了孤独、隔膜产生的原因和表现:从人和人在空间排列关系上看是孤立和隔膜的,而这种孤立和隔膜是从村与村的关系上表述的。而所谓“三家村”是说我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是村落,这些村落有大有小。但“三家村”这样的小村的存在跟孤立、隔膜没有任何关系。
突破秘籍
阅读论述文要注意把握一个段落中出现的相关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对应关系等。
八、错解事例
为了明白说理,论述文往往会使用一些事例解释、说明或论证某个观点,设误项故意曲解事例证明的对象或结论等。
典型例题:(山东卷)
8.B.第④段中作者引用文嘉题画诗的目的是论证构建静寒之境是中国艺术的通则。
解题思路
文中相关语句是:中国艺术的静寒之境,绝不是追求空虚和死寂,而是要在静寒氛围中展现生命的跃迁。以静观动,动静相宜,可以说是中国艺术的通则,它一般是在静寒中表现生趣,静寒为盎然的生机跃动提供了一个背景。文嘉自题《仿倪元镇山水》:“高天爽气澄,落日横烟冷。寂寞草玄亭,孤云乱山影。”在静寂冷寒的天地中,空亭孑立,似是令人窒息的死寂,然而,你看那孤云舒卷,轻烟缥缈,青山浮荡,孤亭影乱,这不又是一个充满生机的世界吗!彻骨的冷寒、逼人的死寂,在这动静转换中全然荡去。
十、拼凑词句
现代阅读文陷阱设置方法
![现代阅读文陷阱设置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85afa3de195f312b3169a5b9.png)
高考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选择题选项陷阱设置方法一、明确客观选择题考查内容及命题特征选择题主要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筛选”就是要按照题目要求准确地锁定信息段,获取所要求的信息。
“整合”就是在不改变原意的基础上,将筛选所得的信息做出正确认知,把握材料间的关系,进行归纳综合或重组。
做选择题题时可分“索检原文→比对选项→作出判断”三步走。
命题总特征:此类题目是在玩文字游戏,命题者改造原文设置错部分定语或状语(复句的部分分句),从而改变句意。
二、设误的常用六种方法:1.删:删减。
删除句子而改变句意。
最常见的是删减定语、状语,修饰成分的删减就意味着语义的改变,有可能是内容的扩大,也有可能是对内容的曲解。
2.添:添加定语或状语,造成对内容的曲解。
3.调:调换。
调换词语或句子顺序,从而改变句意。
4.改:改变说法,或换用别的的词语代替,造成似是而非。
比如因果颠倒、主客体颠倒、部分涵盖全体、整体替代局部、现实代替猜测……5.漏:遗漏。
看似是保留原文词句,但结合题干来看只是强调了问题的某一方面,而有意漏掉了另一方面。
这种选项有很大迷惑性,须多加留意。
6.凑:拼凑。
将意义有关或无关的几个词语(句子)杂糅凑合而造成错误,或者将望文生义的几个义项强加进去,干扰判断。
特别注意:正确选项多采用句式互换、同义词替代的方式。
三、选择题的设错陷阱的规律选择题只有掌握了命题的设错规律,才能更准确地识破选项陷阱,排除错项。
因此了解错误选项的设置方法,是提高答题准确率的关键。
选项设置的迷惑性表现在如下几方面:1.以偏概全有时命题者故意增删、改动文中表示范围限制或是程度的轻重的词语干扰考生。
主要指空间错位,即以部分代整体(或相反),以个别代一般(或相反),以特殊代普遍。
从而使考生作出错误的判断。
2、由于人类是一种具有主观性和任意性的存在物,是不断变化的,而非固定不变。
原文:由于人具有主观性和任意性,因此人类世界的法律不是固定不变的。
论述类文本阅读如何识别错误陷阱?
![论述类文本阅读如何识别错误陷阱?](https://img.taocdn.com/s3/m/a2b7600da58da0116d174975.png)
论述类文本阅读如何识别错误陷阱?作者:暂无来源:《作文与考试·高中版》 2016年第1期曹振国论述类文本阅读主要考查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命题者往往对原文进行改头换面,常见选项设置方法有:①删——删除句子或删减成分;②添——主要添加定语或状语;③调——调换词语或句子顺序;④改——改变说法或替换词语;⑤漏——有意遗漏信息;⑥凑——刻意拼凑或强加信息。
运用这六种方法并不一定设置成错误项,需要据实而定。
如采用句式互换、同义替代方式,虽有所转换,但形异意同,实质一致。
只有掌握了选项设题陷阱,才能更准确地识别错误项。
这里以近年课标卷Ⅰ和课标卷Ⅱ(以下简称为“卷Ⅰ”和“Ⅱ”卷)为例,对设题陷阱及解题技巧做一些解说:一、混淆范围与程度混淆范围,即以部分代替整体,以局部代替全局;或者以全局代替局部,以一般代替个别。
混淆程度指故意混淆程度轻重。
命题者故意增删、改动表范围或程度的词语,导致缩小或扩大范围、以偏概全或者表意绝对化。
如2015 年卷Ⅰ第1题错误项:宋代的信用进入迅速发展时期,借贷、质、典、赊买赊卖等信用形式的产生是宋代金融的一个新特点。
原文第2 段首句“宋代在信用形式和信用工具方面都呈现出新的特点”,可知新特点指两个方面,不只是“信用形式”。
此项以偏概全。
【解题提示】一是不能随意删减和遗漏信息;二是注意关键的修饰限制词,尤其重点关注表数量多少(“几个”“少数”“部分”“大多数”等)、范围大小(“凡”“全都”“所有”“部分”“几乎”“除……之外”等)、程度轻重(“十分”“特别”“稍微”等)和频率高低(“通常”“总是”“有时”“偶尔”等)的词语。
二、混淆时态与模态混淆时态,指故意把原文中尚未确定或还未实现的设想或推测说成既成事实,或者把“已然”说成“未然”,混淆现实与设想、未然和已然的差别。
混淆模态,指把可能出现的情况说成必然出现的情况,混淆可能性与必然性。
如2013年卷Ⅱ第2 题错误项:在商代晚期的青铜器纹饰中,华丽而饰有眼翎的长尾鸟形状的凤纹还没有出现。
2020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解题技巧(附: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真题及点评)
![2020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解题技巧(附: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真题及点评)](https://img.taocdn.com/s3/m/0ae0a760580216fc700afdb9.png)
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解题技巧(附:2019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真题及点评)一、论述类文本阅读常用的六种方法和七类陷阱1.六种方法客观选择题的选项设置,命题人一般不会照抄原文语句,而是要“换一种方法”。
正是在“换”的过程中,命题人有意地用了一些方法,改变了原意,以此考查考生的理解能力。
命题人设置客观选择题的错误选项常用以下六种方法:(1)删:删减。
删减句子而改变句意,最常见的是删减定语、状语,修饰成分的删减就意味着语义的改变,有可能是内容的扩大,也有可能是对内容的曲解。
(2)添:添加。
添加定语或状语,造成对内容的曲解。
(3)调:调换。
调换词语或句子顺序,从而改变句意。
(4)改:改变。
改变说法,或换用别的词语代替,造成似是而非。
比如因果颠倒、主客体颠倒、部分涵盖全体、整体替代局部、现实代替猜测……(5)漏:遗漏。
看似是保留原文词句,但结合题干来看只是强调了问题的某一方面,而有意漏掉了另一方面。
这种选项有很大的迷惑性,须多加留意。
(6)凑:拼凑。
将意义有关或无关的几个词语(句子)杂糅凑合而造成错误,或者将望文生义的几个义项强加进去,干扰判断。
2.七类陷阱选择题主要考查考生处理信息的能力,考题设置选项时,往往具有迷惑性,仅仅理清了文章思路还不够,只有掌握了命题的设错规律,才能更准确地识破选项陷阱,排除错误选项。
因此了解错误选项的干扰类型,是提高答题准确率的关键。
一般而言,选项设置的陷阱类型主要有“以偏概全”“混淆时态”“因果混乱”“混淆是非”“偷换概念”“无中生有”“张冠李戴”七种。
考生应掌握识破这七类陷阱的方法。
(1)以偏概全命题者设计选项时故意增删、改动文中表示范围限制或表示程度轻重的词语干扰考生,主要包括以部分代整体(或以整体代部分)、以个别代一般(或以一般代个别),以特殊代普遍等。
从而使考生作出错误的判断。
(2)混淆时态命题者故意把原文中尚未确定或还未实现的设想或推测说成既成事实,主要是指已然与未然、或然与必然。
高考现代文阅读论述类选择题选项陷阱设置方法
![高考现代文阅读论述类选择题选项陷阱设置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39b9abf80b4e767f5bcfcee6.png)
高考现代文阅读阐述类文本选择题选项圈套设置方法一、明确客考内容及命特点主要考“ 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就是要依照目要求正确地定信息段,取所要求的信息;“整合”就是在不改原意的基上,将所得的信息做出正确知,掌握个资料之的关系,行合或重。
做可分“索原文→比→作出判断”三步走。
依据内容回到原文中找出信息根源地区(即索原文)一般不,关在于与行比作出判断上,一步白了就是能不可以判断出中改了法与原文表意能否一致。
命特点:此目是在玩文字游,命者改造原文置部分定或状(复句的部分分句),进而改句意。
二、的常用六种方法:1.:减。
除句子而改句意。
最常的是减定、状,修成分的减就意味着的改,有可能是内容的大,也有可能是内容的误解。
2.添:增添定或状,造成内容的误解。
3.:。
或句子序,进而改句意。
4.改:改法,或用的的取代,造成貌同实异。
比方因果倒、主客体倒、部分涵盖全体、整体代替局部、取代猜⋯⋯5.漏:漏。
看似是保存原文句,但合干来看不过了的某一方面,而存心遗漏了另一方面。
种有很大诱惑性,多加留神。
6.凑:拼集。
将意有关或没关的几个(句子)糅将就而造成,或许将望文生的几个加去,干判断。
注:正确多采纳句式互、同代替的方式。
三、的圈套的律主假如考学生理信息的能力,所以在考置,常常拥有诱惑性,是理清了文章思路不,只有掌握了命的律,才能更正确地破圈套,清除。
所以认识的置方法,是提升答正确率的关。
仔辨干 , 特关注中于定或状地点的似能否等:一般而言,置的诱惑性表在以下几方面:1.以偏概全有命者成心增、改文中表示范限制或是程度的重的干考生。
主要指空位,即以部分代整体(或相反),以个代一般(或相反),以特别代广泛。
进而使考生作出的判断。
例:原文:所以在氏族社会,特别是母系氏族社会,广泛行制度:B 氏族形成后,沿用制度,所以在氏族社会全都实行制度。
例;12 题选项 E:法律是由国家机关拟订并强迫实行的行为规则,用以规范存在物之间的关系,此中有政治法、公民法和国际法。
2018年高考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选择题选项陷阱设置方法
![2018年高考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选择题选项陷阱设置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b6df312f52d380eb62946df7.png)
高考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选择题选项陷阱设置方法一、明确客观选择题考查内容及命题特征选择题主要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筛选”就是要按照题目要求准确地锁定信息段,获取所要求的信息;“整合”就是在不改变原意的基础上,将筛选所得的信息做出正确认知,把握个材料之间的关系,进行归纳综合或重组。
做选择题题时可分“索检原文→比对选项→作出判断”三步走。
根据选项内容回到原文中找出信息来源区域(即索检原文)一般不难,关键在于与选项进行比对作出判断上,这一步说白了就是能不能判断出选项中改变了说法与原文表意是否一致。
命题总特征:此类题目是在玩文字游戏,命题者改造原文设置错部分定语或状语(复句的部分分句),从而改变句意。
二、设误的常用六种方法:1.删:删减。
删除句子而改变句意。
最常见的是删减定语、状语,修饰成分的删减就意味着语义的改变,有可能是内容的扩大,也有可能是对内容的曲解。
2.添:添加定语或状语,造成对内容的曲解。
3.调:调换。
调换词语或句子顺序,从而改变句意。
4.改:改变说法,或换用别的的词语代替,造成似是而非。
比如因果颠倒、主客体颠倒、部分涵盖全体、整体替代局部、现实代替猜测……5.漏:遗漏。
看似是保留原文词句,但结合题干来看只是强调了问题的某一方面,而有意漏掉了另一方面。
这种选项有很大迷惑性,须多加留意。
6.凑:拼凑。
将意义有关或无关的几个词语(句子)杂糅凑合而造成错误,或者将望文生义的几个义项强加进去,干扰判断。
注:正确选项多采用句式互换、同义词替代的方式。
三、选择题的设错陷阱的规律选择题主要是考查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因此在考题设置选项时,往往具有迷惑性,仅仅是理清了文章思路还不够,只有掌握了命题的设错规律,才能更准确地识破选项陷阱,排除错项。
因此了解错误选项的设置方法,是提高答题准确率的关键。
仔细辨别干扰项逻辑错误, 特别关注选项中处于定语或状语位置的类似词语是否等值转换:一般而言,选项设置的迷惑性表现在如下几方面:1.以偏概全有时命题者故意增删、改动文中表示范围限制或是程度的轻重的词语干扰考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述类文本阅读常用的六种方法和七类陷阱1.六种方法客观选择题的选项设置,命题人一般不会照抄原文语句,而是要“换一种方法”。
正是在“换”的过程中,命题人有意地用了一些方法,改变了原意,以此考查考生的理解能力。
命题人设置客观选择题的错误选项常用以下六种方法:(1)删:删减。
删减句子而改变句意,最常见的是删减定语、状语,修饰成分的删减就意味着语义的改变,有可能是内容的扩大,也有可能是对内容的曲解。
(2)添:添加。
添加定语或状语,造成对内容的曲解。
(3)调:调换。
调换词语或句子顺序,从而改变句意。
(4)改:改变。
改变说法,或换用别的词语代替,造成似是而非。
比如因果颠倒、主客体颠倒、部分涵盖全体、整体替代局部、现实代替猜测……(5)漏:遗漏。
看似是保留原文词句,但结合题干来看只是强调了问题的某一方面,而有意漏掉了另一方面。
这种选项有很大的迷惑性,须多加留意。
(6)凑:拼凑。
将意义有关或无关的几个词语(句子)杂糅凑合而造成错误,或者将望文生义的几个义项强加进去,干扰判断。
2.七类陷阱选择题主要考查考生处理信息的能力,考题设置选项时,往往具有迷惑性,仅仅理清了文章思路还不够,只有掌握了命题的设错规律,才能更准确地识破选项陷阱,排除错误选项。
因此了解错误选项的干扰类型,是提高答题准确率的关键。
一般而言,选项设置的陷阱类型主要有“以偏概全”“混淆时态”“因果混乱”“混淆是非”“偷换概念”“无中生有”“张冠李戴”七种。
考生应掌握识破这七类陷阱的方法。
(1)以偏概全命题者设计选项时故意增删、改动文中表示范围限制或表示程度轻重的词语干扰考生,主要包括以部分代整体(或以整体代部分)、以个别代一般(或以一般代个别),以特殊代普遍等。
从而使考生作出错误的判断。
(2)混淆时态命题者故意把原文中尚未确定或还未实现的设想或推测说成既成事实,主要是指已然与未然、或然与必然。
“已然”是事物已经成为事实的状态或属性,“未然”是事物尚未成为事实的状态或属性。
命题者故意把“尚未发生的事情”转述为“既成事实”,或者把“或然”即“可能是”转述为“必然是”,也可能反之。
(3)因果混乱因果混乱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因果颠倒,指选项在因果(或条件)关系上,故意把原材料中的“因”(或条件)变成“果”,或把“果”变成“因”(或条件)等。
还有一种情况是强加因果关系,即把本无因果关系的两个事物硬说成有因果关系。
(4)混淆是非命题者设计选项时在事物的性质上设置干扰,有意将阅读材料中肯定了的事物加以否定,或者将否定的事物加以肯定。
(5)偷换概念命题者在解释概念或转述文意时,故意弄错对象,迷惑考生,使考生“误入歧途”。
如命题者暗中将两个概念的内涵如属性、作用、发展趋势等进行了调换、改变或混淆,乍看与原文的说法一样,但仔细推敲就会发现实际上并不是一回事。
(6)无中生有干扰项的内容在原文中根本找不到根据,或原文中并无此意,而凭空捏造出某种意思,纯属命题者故意提出来迷惑考生的。
(7)张冠李戴命题者设置选项时,在表述对象上设置干扰,将此事物表述成彼事物,将事物的此方面表述成彼方面。
如把甲的观点、发明、创造说成是乙的。
掌握审题与答题的步骤1.审题(1)审清要求,尤其要审清是选“正确”还是“不正确”(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
(2)审定阅读区间。
有的题干明确了阅读区间,有的没有明确,这时可用“投石探波法”。
“投石探波法”,即把题干中用引号标明的所考词语作为“石子”,找到在原文最先出现的位置,以此为圆心上下查找,确定信息区。
信息一般集中在一个段落或者一个段落的某个层次,段落一般在文章的前半部分,但有的文章(试题)也有例外。
有的分散在不同的段落、层次。
据此可以确定答题的区间。
2.答题(1)坚持一个原则论述类文章阅读考查的是阅读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而不是要求考生全面、系统、透彻地弄懂相关的知识。
因此,答案一定在原文中,我们完全可以靠选文提供的信息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2)培养两种心态①专注。
做题时要高度专注,全身心地进入阅读和解题状态,切勿心浮气躁。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迅速、准确地发现问题,作出判断。
②仔细。
虽说信息全都来自原文,但往往在极细微处设置选项;有的选项看似与原文不符,其实是正确的;有的看似与原文相符,却因在极细微处作了改动,反而是错误的。
这就要求我们做题时千万马虎不得,要细之又细。
(3)掌握一个前提即先要从总体上把握全文:全文的主旨、思路,各段的主要内容。
只有这样,我们才不至于在对信息比对时盲人摸象。
(4)用好两个方法比对法和排除法。
重点是比对法。
(三)如何使用“比对法”做论述类文章阅读选择题,主要是在整体把握文意的前提下用好“三重比对”。
1.比对词语(概念),看它与原文中的词语在其内涵与外延上是否一致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
因此,比对的第一层是词语比对,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
一般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词语最值得我们优先比对:①指代词(如“它”“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
②范围词(如“都”“所有”“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的现象。
③程度词、时间词(如“或许”“大概”“必定”“可能”“似乎”“已经”“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
即时巩固用词语比对法看下列选项是否正确(打“×”或“√”)。
如果错了,请说明理由。
1.选项:从原因看,技术崇拜过分强调日新月异的现代技术对艺术创作和传播的作用,许多时候源于艺术生产中的技术消费。
原句:在现代社会,技术的日新月异造就了人们对技术的盲目崇拜,以至于许多人没有察觉艺术生产正在出现一个颠倒:许多时候,技术植入艺术的真正原因其实是工业社会的技术消费,而不是艺术演变的内在冲动。
比对结果:(×)理由:原文是“技术植入艺术的真正原因其实是工业社会的技术消费”,选项将“工业社会”改成了“艺术生产”,偷换概念。
2.选项:艺术品总能上升到“终极关怀”的高度来加以理解。
原句:一部优秀的艺术品,哪怕是写平平常常的事物,也总能上升到“终极关怀”的高度加以理解。
比对结果:(×)理由:原文是指“一部优秀的艺术品”,到了选项中没有“优秀的”限制了,无形中扩大了范围。
3.选项:在科学本身的领域里,科学家构建严谨完整的科学体系所用到的概念是不充分表达个人感情的。
原句:它为建立它的贯彻一致的体系所用到的概念是不表达什么感情的。
比对结果:(×)理由:原句是“不表达”,选项是“不充分表达”,程度显然是不同的。
4.选项:文章前一部分着重阐述科学研究的特点,后一部分着重阐述伦理公理的根源、特点和作用;全文意在明确伦理公理同科学公理在构建和验证过程中是有本质差别的。
原句:伦理公理的建立和考验同科学的公理并无很大区别。
比对结果:(×)理由:原句是说“并无很大区别”,选项中成了“有本质差别”,表达与原文不一致。
5.选项:围棋发源于上古时期的结绳而治、河图洛书和周易八卦,其形制弈法等都饱含着文明母体的基因和特征。
原句:围棋极可能源自上古时期的结绳而治、河图洛书和周易八卦,因为其形制、内涵与中华文明的源头相符。
比对结果:(×)理由:选项删去了原句中的“极可能”,把或然变成了必然。
6.选项:利用磁共振进行的研究已经证实:拥有联觉能力的人,除了看到数字和字母时,大脑中与形状处理相关的皮层区域会被激活外,与颜色认知相关的V4区域也同时被激活。
原句:利用磁共振进行的研究似乎可以证实以下的假设:对于正常人来说,当看到数字和字母时,大脑中与形状处理相关的皮层区域就会被激活。
但如果是一位拥有联觉能力的人,除了上述区域外,与颜色认知相关的V4区域也同时被激活。
比对结果:(×)理由:原句中的“似乎”变成了选项中的“已经”,性质变了:或然变成了已然。
2.比对关系(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否合理比对词语,重点考查的是是否读准、读懂了信息;而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不只是单纯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
因此,比对分句间的逻辑关系是比对的重点内容。
比对关系分两步: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包括句子),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重点抓关联词),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但以因果关系居多。
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
尤其看因果关系,是否有强加、倒置不当。
即时巩固比对下列选项与原句之间的逻辑关系是否一致。
如不一致,请说明理由。
7.选项:正是由于礼乐的最后根据在于形而上的天地境界,所以二者成为中国社会的两大柱石,成为“兴于诗”得以实现的基础。
原句:礼和乐是中国社会的两大柱石。
“礼”构成社会生活里的秩序条理。
“乐”涵润着群体内心的和谐与团结力。
然而礼乐的最后根据,在于形而上的天地境界。
《礼记》上说:“礼者,天地之序也;乐者,天地之和也。
”比对结果:不一致理由:因果关系不成立。
原句两部分构成了转折关系,而不是因果关系。
8.选项:隐性知识主要是长期积累的主观知识,因而“只能意会不可言传”。
原句:野中郁次郎也认为有两种不同的知识,即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
隐性知识是高度个人化的知识,有其自身的特殊含义,因此很难规范化,也不易传递给他人,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只能意会不可言传”。
隐性知识是一种主观的、基于长期经验积累的知识,不能用几个词、几句话、几组数据或公式来表达,内容有十分特殊的含义。
比对结果:不一致理由:隐性知识“只能意会不可言传”的原因是它是“高度个人化的知识,有其自身的特殊含义”,而不是因为它“主要是长期积累的主观知识”,选项属“因果失当”。
9.选项:明代中期,吴门画派的花鸟画由于创作风格一开始就标新立异,所以取得了最高成就。
原句:明代中期,文人越来越多地参与花鸟画创作,他们的创作风格一开始就与院体画大相径庭,最有代表性的是吴门画派。
……他们的花鸟画在吸收前代大师成果的基础上发展出鲜明的个性特征,在美术史上颇有影响。
比对结果:不一致理由:强加因果,“标新立异”不是取得成就的原因,二者没有必然的联系。
吴门画派也没有取得“最高成就”。
10.选项:资源外延小于环境,主要分为生产资源和生活资源。
只有改变获取资源的手段,才能使人与自然不再对立。
原句:一般来说,环境比资源外延要大,但更重要的是,资源是人掠夺的对象,……不管手段如何,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对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