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型病毒性肝炎

合集下载

丁型肝炎抗体检测方法比较分析

丁型肝炎抗体检测方法比较分析

DOI:10.3969/j.issn.1001-5256.2023.04.003丁型肝炎抗体检测方法比较分析张振锋南方科技大学公共卫生及应急管理学院,广东深圳518055通信作者:张振锋,zhangzf@sustech.edu.cn(ORCID:0000-0002-0013-3685)摘要:丁型肝炎是由丁型肝炎病毒(HDV)与乙型肝炎病毒(HBV)合并感染或者HDV重叠感染HBV携带者引起的一种严重病毒性肝炎。

由于长期重视不足,丁型肝炎的诊断目前还存在巨大空白。

近年来,随着相关研究的不断深入,科研和医疗行业逐渐意识到丁型肝炎的危害。

同时相关药物研发的重大进展也为丁型肝炎的治疗甚至治愈带来了新的机遇。

而这些进展将大大增加对丁型肝炎诊断的需求。

抗-HD抗体是丁型肝炎诊断的关键指标。

本文就目前丁型肝炎抗体包括抗-HD总抗体、IgG和IgM的检测方法进行了总结和比较分析,并对相关的重要问题进行了讨论,以期加深对丁型肝炎抗体检测现状的了解,并为开发更好的丁型肝炎诊断工具提供参考。

关键词:δ肝炎病毒;丁型肝炎;肝炎抗体;诊断基金项目:南方科技大学科研启动经费(Y011006113)DetectionmethodsforhepatitisDantibodies:AcomparativeanalysisZHANGZhenfeng.(SchoolofPublicHealthandEmergencyManagement,SouthernUniversityofScienceandTechnology,Shenzhen,Guangdong518055,China)Correspondingauthor:ZHANGZhenfeng,zhangzf@sustech.edu.cn(ORCID:0000-0002-0013-3685)Abstract:HepatitisDisasevereformofviralhepatitiscausedbyco-infectionwithhepatitisDvirus(HDV)andhepatitisBvirus(HBV)orsuperinfectionofHDVinHBVcarriers.ThereisstillahugegapinthediagnosisofhepatitisDduetoinsufficientemphasisonthisdiseaseforalongtime.Withtheadvancesinrelatedstudiesinrecentyears,theacademiaandthemedicalindustryhavegraduallyrealizedtheharmofhepatitisD,andmeanwhile,breakthroughsindrugdevelopmenthavealsobroughtnewopportunitiesforthetreatmentorevencureofhepatitisD.TheseadvancesgreatlyincreasethedemandforthediagnosisofhepatitisD.HDVantibodiesarethekeymarkersforthediagnosisofhepatitisD.ThisarticlesummarizesandcomparesthedetectionmethodsforHDVantibodiesincludingtotalHDVantibodies,IgG,andIgManddiscussesrelatedimportantissues,soastounderstandthecurrentstatusofthedetectionofHDVantibodiesandprovideareferencefordevelopingbetterdiagnostictoolsforhepatitisD.Keywords:HepatitisDeltaVirus;HepatitisD;HepatitisAntibodies;DiagnosisResearchfunding:SouthernUniversityofScienceandTechnologyScientificResearchStartupFund(Y011006113) 丁型肝炎是由丁型肝炎病毒(HDV)与乙型肝炎病毒(HBV)合并感染(两种病毒同时感染人体)或者HDV感染已经携带HBV的患者引起的病毒性肝脏疾病。

病毒性肝炎的预防与控制

病毒性肝炎的预防与控制

病毒性肝炎的预防与控制在我国,病毒性肝炎是一种常见的传染病,主要包括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丁型肝炎病毒(HDV)和戊型肝炎病毒(HEV)等。

病毒性肝炎可导致肝功能损害、肝硬化甚至肝癌,对人类健康和生命构成严重威胁。

因此,了解病毒性肝炎的预防与控制方法至关重要。

一、预防病毒性肝炎1. 疫苗接种疫苗接种是预防病毒性肝炎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我国已将乙型肝炎疫苗纳入国家免疫规划,为新生儿和婴幼儿免费接种。

甲型肝炎疫苗和戊型肝炎疫苗也可用于预防相应型别的病毒性肝炎。

2. 血液和血制品安全严格控制血液和血制品的来源,确保其安全性。

对献血者进行严格的筛查,避免病毒性肝炎病毒通过血液传播。

在使用血制品时,遵循无菌操作原则,确保输血安全。

3. 医疗器械消毒在医疗活动中,严格遵循医疗器械消毒规范,确保医疗器械的安全性。

避免病毒性肝炎病毒通过医疗器械传播。

4. 个人卫生习惯5. 性行为安全在性行为中,采取安全措施,如使用避孕套等,降低病毒性肝炎病毒的传播风险。

6. 避免高风险行为避免使用非法药物、共用针具等高风险行为,以防感染病毒性肝炎。

二、控制病毒性肝炎1. 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病毒性肝炎的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对控制病情发展至关重要。

定期进行肝脏功能检查,如发现异常,应及时就诊。

2. 抗病毒治疗对于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患者,抗病毒治疗是关键。

抗病毒治疗可抑制病毒复制,减缓肝脏病变进程,降低肝硬化和肝癌的发生风险。

常用的抗病毒药物有拉米夫定、恩替卡韦等。

3. 肝功能支持治疗病毒性肝炎患者往往伴有肝功能损害,需给予相应的肝功能支持治疗,如保肝药物、氨基酸等。

4. 肝硬化患者的管理对于病毒性肝炎导致的肝硬化患者,应加强病情监测,及时发现并处理并发症,如食管静脉曲张、腹水等。

还需注意预防肝癌的发生。

5. 健康教育加强对病毒性肝炎的健康教育,提高公众对病毒性肝炎的认识,增强防护意识。

6. 政策支持与监管政府应制定相关政策,支持病毒性肝炎的预防、控制和科研工作。

病毒性肝炎

病毒性肝炎

2.传播途径:HAV、HEV主要从肠道排出,通过饮食、饮 水及日常生活接触而经口传播。HBV通过血液和其他体 液(唾液、尿液、汗液、经血、精液等)排出体外,主要 经输血、注射、手术、针刺、血液透析等方式传播。母 婴垂直传播(包括经胎盘、分娩、哺乳、喂养)也是HBV 的重要传播途径,性接触也能传播。HDV的传播途径同 HBV。HCV主要通过输血和注射途径传播。 3.易感人群:甲型肝炎多感染儿童及青少年,随年龄增 长而递减。在乙型肝炎低发区, HBsAg阳性的感染高峰 年龄为20~40岁,高发区的感染高峰年龄为4-8岁,抗 HBs 随年龄增长而稳步上升,30岁以后,我国近半数的人可检 出抗HBs。丙型肝炎以成人多见,约80%~90%因输血后感 染。HDV感染需同时或先有HBV感染基础。HEV主要侵犯 青壮年,男多于女。各型肝炎之间无交又免疫力。
二、肝炎病毒标记物检测 1.甲型肝炎:急性肝炎患者,血清抗- HAVIgM阳性可确诊 为甲型肝炎病毒(HAV)近期感染,抗- HAVIgG阳性提示既 往感染且已有免疫力。 2.乙型肝炎 (1)乙型肝炎病毒(HBV):具有3对抗原抗体系统,各具不同 的临床意义。 ① HBsAg与抗-HBs: HBsAg阳性提示HBV目前处于感染阶 段,抗-HBs为免疫保护性抗体,阳性提示已产生对HBV的免 疫力。慢性HBAg携带者的诊断依据为无任何临床症状和 体征,肝功能正常, HBsAg持续阳性6个月以上者。 ② HbeAg与抗-HBe: HbeAg 阳性为HBV活跃复制及传染性 强的指标,被检血清从 HbeAg阳性转变为抗-HBe阳性表示 疾病有缓解,感染性减弱。
【病原学】
病毒性肝炎的病原学分型,目前已被公认的有 甲、乙、丙、丁、戊5种类型,分别写为HAV、HBV、 HCV、HDV、HEV,除了乙型肝炎病毒为DNA外,其余 均为RNA病毒。 【流行病学】 1.传染源:甲型和戊型肝炎患者都仅从粪便中排出 病原体。乙、丙、丁型肝炎患者则通过血液和体液 排出病原体。甲型肝炎的主要传染源是急性患者和 隐性感染者。乙型肝炎的主要传染源是慢性患者和 病毒携带者。 急、慢性丙型肝炎患者是丙型肝炎 的传染源,以慢性患者较为重要。急、慢性丁型肝 炎患者是丁型肝炎的传染源。戊型肝炎的传染源是 急性感染者。

丁型肝炎演示课件

丁型肝炎演示课件
识和应对能力。
加强丁型肝炎的防控工作,对于 保护全球公共卫生安全、促进社 会经济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THANKS
感谢观看
基于现代生物信息学技术,研究人员 成功构建了丁型肝炎病毒的传播模型 ,为预测疫情发展趋势和制定防控策 略提供了有力支持。
通过对大量临床样本的分析,科学家 们发现了丁型肝炎病毒与宿主免疫系 统的相互作用,揭示了病毒逃逸免疫 应答的新机制。
未来研究方向探讨
深入研究丁型肝炎病毒的变异规 律,以应对可能出现的新的病毒
病毒变异和进化
病毒变异
HDV具有较高的变异率,尤其是在免疫压力下。变异可能导致病毒抗原性改变 、逃避宿主免疫应答或影响抗病毒治疗的效果。
病毒进化
由于HDV与HBV的密切关联,其进化受到HBV的影响。随着HBV的进化,HDV 也可能发生相应的适应性变化。此外,不同地理区域和人群中的HDV可能存在 遗传多样性。
丁型肝炎
汇报人:XXX 2024-01-22
目录
• 介绍 • 病原学 • 发病机制与病理生理 • 诊断与鉴别诊断 • 治疗与预防策略 • 研究进展与未来展望
01
介绍
定义和背景
定义
丁型肝炎,又称为丁型病毒性肝炎, 是由丁型肝炎病毒(HDV)引起的 一种肝脏疾病。
背景
丁型肝炎病毒是一种缺陷型RNA病毒 ,需要乙型肝炎病毒(HBV)的辅助 才能复制和引起感染。因此,丁型肝 炎通常发生在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中 。
HDV与HBV重叠感 染或同时感染时,可 相互促进复制,加重 病情。
病理生理变化
HDV感染可引起肝细胞损伤和 炎症反应,导致肝功能异常。
长期感染可引起肝纤维化、肝 硬化甚至肝癌等严重并发症。
HDV感染还可导致免疫功能紊 乱,引发自身免疫性疾病。

小儿丁型病毒性肝炎的科普知识PPT课件

小儿丁型病毒性肝炎的科普知识PPT课件
了解流行病学有助于制定预防措施。
小儿丁型病毒性肝炎的症状有 哪些?
小儿丁型病毒性肝炎的症状有哪些? 常见症状
感染后,儿童可能会出现乏力、食欲减退、恶心 、呕吐、腹痛等症状。
部分儿童可能没有明显症状,容易被忽视。
小儿丁型病毒性肝炎的症状有哪些? 严重症状
在一些严重病例中,可能会出现黄疸、肝肿大、 出血倾向等症状。
大多数轻症病例可以通过休息、充足的水分和营 养支持来治疗。
重症病例可能需要住院治疗。
小儿丁型病毒性肝炎的治疗方案是什么? 抗病毒治疗
在慢性或重症病例中,医生可能会考虑使用抗病 毒药物。
选择治疗方案需要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据具体情况而定。
小儿丁型病毒性肝炎的治疗方案是什么? 定期随访
治疗后需要定期随访以监测肝功能和病毒载量。
如何诊断小儿丁型病毒性肝炎? 实验室检查
血液检测可以检测丁型肝炎病毒的存在和肝功能 指标。
肝功能异常可能提示肝损伤。
如何诊断小儿丁型病毒性肝炎? 影像学检查
在必要时,可能会进行超声波检查以评估肝脏状 态。
影像学检查有助于排除其他肝脏疾病。
小儿丁型病毒性肝炎的治疗方 案是什么?
小儿丁型病毒性肝炎的治疗方案是什么? 支持性治疗
若出现这些症状,应尽快就医。
小儿丁型病毒性肝炎的症状有哪些? 症状持续时间
症状通常持续几天到几周,部分儿童可能发展为 慢性肝炎。
早期识别和干预可以改善预后。
如何诊断小儿丁型病毒性肝炎 ?
如何诊断小儿丁型病毒性肝炎? 临床评估
医生会根据病史和临床症状进行初步评估。
家长应详细描述孩子的症状和接触史。
小儿丁型病毒性肝炎科普知识
演讲人:
目录
1. 什么是小儿丁型病毒性肝炎? 2. 小儿丁型病毒性肝炎的症状有哪些? 3. 如何诊断小儿丁型病毒性肝炎? 4. 小儿丁型病毒性肝炎的治疗方案是什么 ? 5. 如何预防小儿丁型病毒性肝炎?

【肝病】丁肝

【肝病】丁肝

丁肝丁型病毒性肝炎是由丁型肝炎病毒与乙型肝炎病毒等嗜肝DNA病毒共同引起的传染病。

主要通过输血和血制品传播,与乙型肝炎的传播方式相似。

HDV与HBV重叠感染后,可促使肝损害加重,并易发展为慢性活动性肝炎、肝硬化和重型肝炎。

丁肝的表现急性丁型肝炎指HDV/HBV同时感染。

潜伏期4~20周。

临床表现及生化特征与单纯急性乙型肝炎相似,可有乏力、食欲缺乏、黄疸及肝脏肿痛等。

部分患者有两个转氨酶高峰。

由于急性乙肝HBV血症时间很短,HDV感染常随HBV的消失而终止,故肝内HDAg 仅一过性阳性,血清抗-HDIgM呈低滴度短暂升高,而后继发的抗-HDIgG出现。

HDV/HBV同时感染多数预后良好,发展为慢性肝炎的危险性不比单纯HBV感染更高,少数患者亦可发展为重型肝炎。

慢性丁型肝炎指在原有慢性HBV感染的基础上又重叠HDV感染,其临床经过主要取决于HDV 感染时HBV感染的状态及肝脏损害程度。

可有如下表现。

(1)自限性丁型肝炎:一般临床症状并不严重,病程较短,也可表现如典型的急性HBsAg阳性肝炎,有自限性恢复的倾向。

HBsAg携带者感染HDV后,首先肝内出现HDAg,紧接着是HDAg血症,血清抗-HDIgM及IgG相继转为阳性。

一旦HDV被清除,抗-HDIgM即随之下降,而抗-HDIgG则可维持高水平数年。

只有少数重叠感染的病人是这种自限性经过痊愈的,多数易发展为慢性肝炎。

(2)慢性进行性丁型肝炎:慢性乙型肝炎或HBsAg携带者又感染HDV时,多表现为临床的恶化,或在慢性过程中类似急性肝炎发作。

肝细胞核内HDAg持续阳性,但血清HDAg仅一过性出现,抗-HDIgM及抗-HDIgG呈高滴度并持续不降。

最常见的组织学改变为慢性肝炎或肝硬化。

临床观察HDV阳性肝硬化组的年龄比HDV阴性组年龄轻的多,说明HDV阳性肝炎较易演变为肝硬化。

(3)HDV与重型肝炎:Govindarajan报告71例急性重型肝炎中,24例(33.8%)血清有HDV标记,而对照组118例普通急性黄疸型乙型肝炎病例,只有5例(4.2%)有HDV标记。

病毒性肝炎的诊断方法(2)

病毒性肝炎的诊断方法(2)

病毒性肝炎的诊断方法病毒性肝炎是由不同病毒引起的肝脏炎症,主要包括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丁型肝炎病毒(HDV)、戊型肝炎病毒(HEV)和甲型肝炎病毒(HAV)等。

病毒性肝炎是全球范围内引起肝硬化和肝癌的主要原因,因此,早期诊断和治疗对于控制病情和预防严重并发症至关重要。

病毒性肝炎的诊断主要依赖于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

实验室检查主要包括血清酶学检查、血清病原学检查、肝脏功能检查和肝脏免疫学检查等。

影像学检查主要包括超声检查、计算机断层扫描(CT)和磁共振成像(MRI)等。

血清酶学检查是诊断病毒性肝炎的重要手段之一。

在病毒性肝炎的急性期,血清中的转氨酶(ALT和AST)和碱性磷酸酶(ALP)水平会显著升高。

其中,ALT是诊断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的首选指标,AST在急性肝炎和慢性肝炎中均可升高,但特异性较低。

ALP在儿童和青少年中的病毒性肝炎患者中升高较为明显。

血清病原学检查是诊断病毒性肝炎的关键。

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丁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DsAg)、戊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EV)和甲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AV)等病原学指标的检测对于诊断相应的病毒性肝炎具有重要意义。

例如,HBsAg阳性提示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抗HCV阳性提示丙型肝炎病毒感染,以此类推。

病毒载量的检测也是评估病毒性肝炎病情和治疗效果的重要指标。

肝脏功能检查主要包括血清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白蛋白(ALB)和球蛋白(GLB)等指标的检测。

这些指标可以反映肝脏的代谢、排泄和合成功能,从而对病毒性肝炎的诊断和病情评估具有重要价值。

例如,血清总胆红素和直接胆红素水平的升高提示肝功能受损,白蛋白水平的降低和球蛋白水平的升高提示肝脏炎症和纤维化的加剧。

影像学检查在病毒性肝炎的诊断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超声检查是一种无创、便捷的检查方法,可以观察肝脏的大小、形态、结构和血流情况,从而对肝脏炎症和纤维化程度进行评估。

流行病学分论 病毒性肝炎 丁肝

流行病学分论 病毒性肝炎 丁肝

• 我国属丁型肝炎低度流趋势呈下降 趋势
我国
我国有关丁肝感染率的调査 较少 , 不同地区不同时间的 报道结果不一。
三、流行特征 (三)人群分布
• 丁肝的暴发流行仅发生在某些不发 达地区的某些人群中,如南美北部 亚马逊河流域,主要累及儿童及青 少年;
• 在欧洲,大多HDV病例发生在静脉 药瘾者(IDU)人群中。
二、流行过程
传染源
1.急性病人 2.慢性病人 3.HBV/HDV携带者
传播途径
1.经血传播 2.日常生活接触传播 3.母婴传播
易感人群
1.人群普遍易感 2.感染后无法获得
免疫力
三、流行特征 (一)地区分布
• HDV感染呈全球性分布,其地区分 布与乙肝地方性流行区分布相似;
• 不同地区的HDV感染率差异很大。
丁型肝炎
一、病原学特征 (一)病原学:丁型肝炎病毒(HDV)
归于沙粒病毒科 δ 病毒属,为缺陷病毒
基因组为单股负链环状RNA
一、病原学特征 (二)抵抗力
抵抗力较弱
对各种灭活剂较为敏感
一、病原学特征 (三)临床特征
临床表现
• 与乙型肝炎基本相同 • 但比乙肝更为严重
免疫学标志物
• 抗-HDV IgM:急性感染早期诊断 • 抗-HDV IgG:诊断慢性HDV感染 • HDV RNA:诊断丁肝的最直接依据

五种病毒性肝炎的比较

五种病毒性肝炎的比较

五种病毒性肝炎的比较前段时间小张单位里组织体检,检查结果显示是丁型肝炎,小张不禁纳闷:只听过甲肝、乙肝,怎么还有丁肝?实际上,常见的病毒性肝炎有5种,它们之间有哪些区别呢?应该如何治疗?生活中怎样预防?下面对此进行简单论述。

1.五种病毒性肝炎有哪些?病毒性肝炎是一种常见的传染病,是肝炎病毒引起的肝脏病变,患者症状表现是恶心、呕吐、乏力、食欲减退、肝区疼痛、上腹部不适等,少数患者伴有发热、黄疸、肝肿大。

病毒性肝炎具有急性、慢性之分,根据病原学不同,主要包括甲肝、乙肝、丙肝、丁肝、戊肝5种,病毒分别是HAV、HBV、HCV、HDV、HEV,其中HBV是DNA病毒,其余几种是RNA病毒。

随着病情进展,可能发展为肝硬化,少数发展为肝癌。

按照危害程度的不同,可以分为三类:①轻度,症状不明显,只有1-2项生化指标异常;②中度,有明显的症状和体征,肝功能发生异常改变;③重度,肝炎症状持续,伴有肝病面容、肝掌、肝脾肿大,多项生化指标异常。

2.肝炎病毒的标志检测病毒性肝炎在诊断时,需要进行肝功能检测、肝炎病毒标志检测、肝穿活组织检查、超声及CT检查等。

其中,肝炎病毒标志检测,可以明确肝炎类型,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1)甲肝。

在急性肝炎患者中,血清抗HAV IgM阳性,说明是近期感染;抗HAV IgG阳性,说明是既往感染且已有免疫力。

(2)乙肝。

①HBsAg与抗HBs:HBsAg阳性,说明正处于感染阶段;抗HBs阳性,说明已经产生对HBV的免疫力。

②HBeAg与抗HBe:HBeAg阳性,说明HBV处于活跃复制期,具有较强的传染性;血清HBeAg阳性转变为抗HBe阳性,说明疾病缓解,感染性减弱。

③HBcAg与抗HBc:HBcAg阳性,说明存在完整的HBV颗粒直接反应;抗HBc IgM阳性,说明处于感染早期,体内有病毒复制。

慢性轻度乙肝和HBsAg携带者中,HBsAg、HBeAg、抗HBc三项均阳性,说明具有高度传染性,难以阴转。

小儿丁型病毒性肝炎的科普知识PPT课件

小儿丁型病毒性肝炎的科普知识PPT课件
确保儿童在出生后及时接种相应的疫苗。
小儿丁型病毒性肝炎的预防措施
良好的卫生习惯
教育儿童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如勤洗手、饮用 干净的水和食物。
避免与感染者共用餐具等物品,也能降低传播风 险。
小儿丁型病毒性肝炎的预防措施 定期体检
建议儿童定期进行肝功能检查,尤其是有高危因 素的儿童。
早期发现潜在问题,可以提高治疗效果。
小儿丁型病毒性肝炎的治疗方 法
小儿丁型病毒性肝炎的治疗方法 对症治疗
目前尚无特效药物,主要采取对症治疗,如 补液、休息和营养支持。
严重病例可能需要住院观察和治疗。
小儿丁型病毒性肝炎的治疗方法 肝功能监测
定期监测肝功能指标,以评估病情变化和指 导治疗。
根据病情变化,可能需要调整治疗方案。
小儿丁型病毒性肝炎的治疗方法 心理支持
丁型肝炎病毒通常在肝炎E型病毒感染的基础上 发生,常见于肝功能受损的患者。
什么是小儿丁型病毒性肝炎? 传播途径
该病毒主要通过口腔-粪便途径传播,主要感染源 为污染的水源和食物。
在卫生条件差的地区,传播风险显著增加。
什么是小儿丁型病毒性肝炎? 高危人群
儿童,特别是未接种相关疫苗的儿童,感染风险 更高。
此外,慢性肝病患者也属于高危人群。
小儿丁型病毒性肝炎的症状与 诊断
小儿丁型病毒性肝炎的症状与诊断 常见症状
患者可能出现黄疸、乏力、食欲减退、恶心 、呕吐等症状。
这些症状通常在感染后2-12周内出现。
小儿丁型病毒性肝炎的症状与诊断
诊断方式
通过血液检测可确认丁型肝炎病毒感染,常 用的检测方法包括抗病毒抗体检测和病毒核 酸检测。
小儿丁型病毒性肝炎科普知识
演讲人:
目录
1. 什么是小儿丁型病毒性肝炎? 2. 小儿丁型病毒性肝炎的症状与诊断 3. 小儿丁型病毒性肝炎的预防措施 4. 小儿丁型病毒性肝炎的治疗方法 5. 小儿丁型病毒性肝炎的展望

HBV基本知识

HBV基本知识

HBV基础知识我国是乙肝大国,根据有关流行病学资料,我国乙肝病毒感染率为57.6%,其中乙肝病毒表面抗原携带率为9.8%;全国现患慢性肝炎病人超过2000万例,鉴于人们对病毒性肝炎缺乏了解,而造成对乙肝病毒携带者的误解和歧视,也是由于对慢性乙肝的治疗缺乏了解,而盲目的求医,盲目的追求转阴,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和心理压力。

很多人并不了解病毒性肝炎的的区别,大多数人对乙肝的了解仍然停留在甲肝上,认为是通过消化道传染,因此谈肝色变,这里有必要对病毒性肝炎作个详细的阐述。

目前病毒性肝炎主要分为以下几类:甲型病毒性肝炎(HAV)乙型病毒性肝炎(HBV)丙型病毒性肝炎(HCV)丁型病毒性肝炎(HDV)戊型病毒性肝炎(HEV)庚型病毒性肝炎(HGV)TT型病毒性肝炎主要的特点:——————————————————————————————分型主要传播途径是否转为慢性——————————————————————————————甲型肝炎粪-口不变慢性乙型肝炎血液和性接触10%转化为慢性丙型肝炎血液60%~80%转化为慢性丁型肝炎血液较易转变为慢性戊型肝炎粪-口不变慢性庚型肝炎血液36%转为慢性TT型肝炎血液尚无定论——————————————————————————————从上面列表的情况来看,粪口传播的只有甲型肝炎、戊型肝炎,从其传染途径看,易造成大范围的传播,目前甲型肝炎有疫苗可供使用,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减毒活疫苗,主要是国产,价格比较便宜,注射一针,单保护期比较短,通常认为是五年;一类是灭活疫苗,主要是进口,价格较高,通常需要两针,但是纯度较高不易变质,能产生高滴度的保护抗体,保护期长达20年以上,不具有活性,尤其对体质较弱的孩子,推荐使用。

乙型肝炎有疫苗可供使用,目前血源性疫苗已经淘汰,市场上的疫苗均为重组疫苗,安全性有保障,关于乙肝病毒的传播以及乙肝疫苗的使用和注意事项,是下面重点提到的问题,在此不赘述。

妊娠与病毒性肝炎

妊娠与病毒性肝炎

妊高征、产后大出血发生率高,分别为 32% vs 13%、12% vs 2%。 流产、早产、胎儿窘迫、窒息、新生儿 围产期死亡率均明显增高,分别为217.6%、14.43%、16.43-42.3%、27.31%、 4.46-10.82%。妊娠早期患病毒性肝炎,胎 儿畸形发生率高两倍。
四、鉴别诊断
病原诊断
HBsAg:HBsAg阳性是HBV感染的特异性标志,但其本身 无传染性,HBsAg持续6个月阳性,提示慢性HBV感染; 抗HBs:抗HBs是保护性抗体,表示集体有免疫力,不易 感染乙型肝炎病毒; HBeAg:是HBV核心抗原的亚成分,反映病毒复制及传染 性的强弱; 抗HBe:抗HBe抗体的出现,意味着血清中病毒颗粒减少 或消失,传染性减低,但发生HBV病毒变异时,病毒 复制并未减少; 抗HBc:抗HBc抗体包括HBc总抗体、抗HBc-IgM和抗HBcIgG。慢性HBV感染者抗HBc抗体持续阳性
3、重型肝炎 (1)急性重型肝炎(2周内出现 肝性脑病) (2)亚急性重型肝炎(15天至24 周) (3)慢性重型肝炎(在慢性肝病 的基础上) 4、淤胆型肝炎
5、肝炎肝硬化
**由于病毒性肝炎的临床表现复杂,切 忌主观片面地只依靠某一项或某一次检 查异常作出诊断,应根据流行病史、症 状、体征、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结果及 其动态变化,进行综合分析,做好鉴别。
血清白蛋白呈进行性下降,由于肝脏合 成减少、消耗增多、血容量增加所致。 A/G比值在孕早、中、晚期分别为1.32、 1.21、0.84。球蛋白、纤维蛋白增加。凝 血因子Ⅱ、Ⅶ、Ⅷ、Ⅸ、Ⅹ常增加。 血脂变化:胆固醇从孕4月起逐步上升, 产前可达7.8-10.4mmol/L,甘油三脂和磷 脂也增高,均于产后两周恢复。
4、丁型病毒性肝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流行病学
1.传染源 主要是病人和病毒携带者。
2.传播途径 与乙肝相似,但不完全相同。可以通过输入带有 HDV的血液制品或使用病毒污染的注射器、针头而发生感染。 日常生活密切接触含有HDV的体液,通过隐性破损的皮肤、黏 膜进入血液。静脉注射毒品的人及性接触传播HDV的危险性明 显高于HBV。HDV感染的孕妇,围生期有HBV活动性感染时,可 以传播给新生婴儿。在HDV地方性高流行区,如婴儿围生期感 染了HBV,出生后可能通过HDV阳性的家庭成员水平传播,而 引起婴儿HDV/HBV重叠感染。
实验室检查
HBV感染者血清转氨酶升高前2~8周,血清中即可检出HBsAg。 HBsAg是急性HBV感染较早出现的抗原,一般持续2~6个月转阴。 慢性肝炎、肝炎肝硬化以及HBsAg携带者血清中均可呈现阳性 反应并持续半年以上。HBsAg阳性是HBV感染的标志之一,并不 能反映病毒复制、传染性及预后。 抗-HBs出现于HBV感染恢复好转期或接种乙肝疫苗后,是中 和抗体,反映机体对HBV具有保护性免疫力。抗-HBs的效价与 保护能力呈平行关系,滴度低于10000U/L时,不能防止HBV再 感染。
病因
体外转染试验证明HDV-RNA的复制和HDAg的表达并不需要嗜肝 病毒的帮助,HDV本身可以独立完成,但在形成完整的HDV时, 必须由嗜肝病毒为其提供外壳才能完成。
发病机制
临床及动物实验观察HDV感染后,肝脏功能损害与血清及肝 内HDAg滴度成正比,应用原位杂交技术检测肝内HDV RNA多分 布在肝细胞损害程度较明显的区域,故认为HDV有直接致肝细 胞损伤作用。有的学者亦发现慢性乙肝或HBsAg携带者重叠HDV 感染后临床表现轻重不等,肝组织从正常、轻微炎症反应到严 重肝坏死,伴有门脉区较重的炎症细胞浸润,提示丁型肝炎的 发病除HDV直接细胞毒作用外尚与宿主的免疫应答有关。
实验室检查
血清乳酸脱氢酶(LDH)、胆碱酯酶(ChE)、r谷氨酰转肽酶(r-GT) 等在急慢性肝损害时都可有改变,但灵敏度及改变幅度均远不 及转氨酶。血清碱性磷酸酶(ALP)在肝内外胆管梗阻、肝占位性 病变时可明显升高。r-GT在胆汁淤积和肝细胞损害时可增高, 可用其来鉴别ALP增高是否与肝胆疾病相关。酗酒也可引起r-GT 增高。慢性肝炎在排除胆道疾病后,r-GT增高表示病变仍活动, 肝衰竭时肝细胞微粒体严重损坏,r-GT合成减少,血r-GT也下 降。
(5)脂质代谢有关试验:
实验室检查
血清总胆固醇(TC)在重型肝炎时明显降低,有人认为TC< 2.6mmol/L时预后甚差。在淤胆型肝炎及肝外阻塞时TC可明显增 高。血清甘油三酯(TG)在肝细胞损伤和肝内外阻塞性黄疸时可 增高。 4.肝纤维化的血清学诊断 慢性肝病时细胞外基质(ECM)的形成 与基质的降解失衡,致ECM过度沉积而形成纤维化。检测血清 中的基质成分、其降解产物和参与代谢的酶,可作为诊断肝纤 维化的血清标志物。 5.HBV病毒标志物的检测 HBV抗原抗体系统的意义 (1)HBsAg与 抗-HBs:
病因
现症感染常表现为抗-HDIgM阳性,既往感染则抗-HDIgM阴性, 而抗-HDIgG阳性。抗-HD不是中和抗体,阳性时仍可有传染性。 HDV感染可明显抑制HBV DNA的合成。血清学检测证明, HDAg出现与血清中HBV DNA减少一致,当HDAg表达增加时, HBV DNA减少。在HDAg表达处于高峰时,HBV DNA常已消失, 但随着HDAg阴性和抗-HD的出现,HBV DNA又恢复至原来水平。 既往认为HDV的装配依赖于HBsAg的合成,它的复制与表达也需 要HBV或其他嗜肝病毒的协助。
实验室检查
HBeAg 持续阳性提示肝脏炎症向慢性发展。
HBeAg 与 HBV DNA、 DNA聚合酶活性及 Dane 颗粒密切相关, 为病毒血症的标志,表明患者具有传染性。 抗-HBe 出现于 HBeAg 消失后,抗-HBe 阳性表明传染性减弱或 消失,但在部分慢性乙肝患者或携带者中,虽抗-HBe 阳性,血 循环中仍可检出 HBV DNA ,表明抗-HBe 阳性并不一定无传染性。 慢性肝炎、肝硬化及肝癌患者抗-HBe 检出率依次增加,表明抗 -HBe 阳性并不一定预后良好。
并发症
发展成慢性肝炎,易发生急性或亚急性重型肝炎,致肝功能衰 竭。
实验室检查
1.血象 白细胞总数正常或稍低,分类计数中性粒细胞可减少, 淋巴细胞相对增多。 2.尿 急性黄疸型肝炎病人在黄疸出现前尿胆红素及尿胆原即 可阳性。 3.肝功能试验 (1)血清胆红素: 病人在黄疸期血清胆红素逐日升高,多在1~2周内达高峰。 (2)血清酶测定: 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 在黄疸出现之前就开始上升,在病极期达峰值,急性肝炎可 有极高的酶活性,恢复期随血清胆红素缓慢下降。慢性肝炎时 ALT可反复波动,重型肝炎在胆红素急剧上升时ALT反而下降, 称为“酶疸分离”,这是病情重笃之征象。
实验室检查
(4)凝血酶原时原时间(PT)及活动度(PTA):
肝病时相关凝血因子合成减少,可引起PT延长,PT延长程度 标志着肝细胞坏死和肝功能衰竭的程度,且其相关凝血因子半 寿期很短,如Ⅶ(4~6h)、Ⅹ(48~60h)、Ⅱ(72~96h),因而能较 迅速反映肝衰竭情况。重型肝炎PTA多在40%以下,PTA降至20% 以下,常常预示预后不良。Pt延长也可见于先天性凝血因子缺 陷者,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时及Vitk缺乏者等情况,应注意鉴别。
实验室检查
天冬氨酸转氨酶(AST): AST约4/5存在于细胞线粒体(ASTm)、1/5在细胞液(ASTs)中, 线粒体损伤时,血清AST明显升高,反映肝细胞病变的严重性。 在病毒性肝炎时,ALT值高于AST值,尤其在急性病例,AST增 高幅度不及ALT。慢性病毒性肝炎病变持续活动时ALT/AST比例 接近1,肝硬化时AST、增高常较ALT显著。 ALT、AST除在病毒性肝炎活动期可增高外,其他肝脏疾病(如 肝癌、毒物、药物或酒精性肝损害等)、胆道疾患、胰腺炎、心 肌病变、心力衰竭等多种疾病时亦可升高,应注意鉴别。
丁型病毒性肝炎
大头医生
编辑整理
英文名称
viral hepatitis type D
别名
delta hepatitis;HDV病毒感染;丁肝
类别
感染内科/病毒性感染/病毒性肝炎

B17.8
概述
丁型病毒性肝炎(viral hepatitis type D)是由丁型肝炎病毒(HDV) 引起的急性和慢性肝脏炎症病变。HDV是一种缺陷病毒,只能 存在于HBV感染的人及某些嗜肝DNA病毒表面抗原阳性的动物 中,极少有单独HDV感染。丁型肝炎的临床表现在一定程度上 取决于同时伴随的HBV感染状态。
临床表现
(3)HDV与重型肝炎:
Govindarajan报告71例急性重型肝炎中,24例(33.8%)血清有 HDV标记,而对照组118例普通急性黄疸型乙型肝炎病例,只有 5例(4.2%)有HDV标记。李奇芬报告105例重型肝炎中HDV/HBV双 重感染者36例(34.3%)。其他一些作者也发现类似情况,提示在 重型肝炎中重叠HDV感染状况应予重视。
实验室检查
①作为病毒复制的指标;②可作为对药物疗效评价的参考指标 之一。前S1和前S2抗体见于乙型肝炎急性期和恢复早期,表示 病毒正在或已被清除,预后好。在 HBsAg 携带者及慢性乙型肝 炎患者血清中均查不到前S抗体,前S抗体迟迟不出现,意味预 后较差。 (2)HBeAg 与抗-HBe : 血清 HBeAg 阳性可见于急、慢性肝炎和无症状携带者。自 HBV 感染潜伏期的早期至临床症状出现 10 周,在血清中可以测 到。以后逐渐减弱至消失。急性乙型肝炎发病后 3~4 个月后 HBeAg 转阴表示预后良好。
临床表现
只有少数重叠感染的病人是这种自限性经过痊愈的,多数易发 展为慢性肝炎。 (2)慢性进行性丁型肝炎: 慢性乙型肝炎或HBsAg携带者又感染HDV时,多表现为临床的 恶化,或在慢性过程中类似急性肝炎发作。肝细胞核内HDAg持 续阳性,但血清HDAg仅一过性出现,抗-HDIgM及抗-HDIgG呈高 滴度并持续不降。最常见的组织学改变为慢性肝炎或肝硬化。 临床观察HDV阳性肝硬化组的年龄比HDV阴性组年龄轻的多, 说明HDV阳性肝炎较易演变为肝硬化。
实验室检查
(3)蛋白代谢功能试验: 低清蛋白(Alb)血症是肝脏疾病的一个重要指标,其降低程度 取决于肝病的重度和病期。低A1b血症和高球蛋白血症是诊断 肝硬化的特征性血清学指标。血清前Alb因其半衰期仅1.9天, 故在肝实质损害时,变化更为敏感,下降幅度与肝细胞损害程 度相一致,其变化机制与Alb相似。 甲胎蛋白(AFP): 在急性病毒性肝炎、慢性肝炎和肝硬化(活动性)时可有短期 低、中度升高,AFP的增高标志肝细胞的再生活跃,在有广泛 肝细胞坏死的病人中,AFP增高可能预后较好。
临床表现
1.急性丁型肝炎 指HDV/HBV同时感染。潜伏期4~20周。临 床表现及生化特征与单纯急性乙型肝炎相似,可有乏力、食欲 缺乏、黄疸及肝脏肿痛等。部分患者有两个转氨酶高峰。由于 急性乙肝HBHBV血症时间很短,HDV感染常随HBV的消失而终止, 故肝内HDAg仅一过性阳性,血清抗-HDIgM呈低滴度短暂升高, 而后继发的抗-HDIgG出现。HDV/HBV同时感染多数预后良好, 发展为慢性肝炎的危险性不比单纯HBV感染更高,少数患者亦 可发展为重型肝炎。
实验室检查
少数患者受染后早期出现抗-HBs与HBsAg形成的免疫复合物, 引起皮疹、关节炎、肾炎等。一过性HBsAg阳性的患者,血清 中可能检测不出抗-HBs。慢性HBV携带者由于免疫耐受,B细胞 形成抗体能力缺陷,难以产生抗-HBs。患急性重型肝炎时,机 体的免疫反应亢进,可产生高滴度的抗-HBs。 另外,用合成肽分析已证实HBV前S1是吸附于靶细胞的配体, 前S2在吸附中起辅助作用。HBV对末梢血单核细胞的吸附主要 涉及前S2。前S1和前S2的主要临床意义在于:
流行病学
在我国HBV感染有相当部分来自母婴垂直传播,而HDV感染经 围生期传播者罕见。 3.人群易感性 主要是HBsAg携带者,特别是HBsAg阳性的药瘾 者及男性同性恋者。 4.流行特征 HDV感染遍及全球,但各地发病率相差悬殊,同 一国家内的感染率也不一致。HDV感染率与HBV感染并不呈平 行关系。地中海沿岸特别是意大利南部是HDV地方性高流行区, 中东、南美一些地区HDV感染率也相当高。我国HBV感染率虽 高,HDV感染率并不一致,北方较低,西南较高,特别是四川 地区有地方性流行趋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