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从文阅读材料
《湘行散记》名著阅读材料整理和专项练习(附有标准答案)
《湘行散记》名著阅读材料整理和专项练习题(附有标准答案)(包括材料整理、填空题、选择题、理解评价题和完整阅读题)第一部分:阅读透析【走进作者】沈从文(1902-1988),中国著名作家,原名沈岳焕,笔名休芸芸、甲辰、上官碧、璇若等,乳名茂林,字崇文,湖南省凤凰县人。
沈从文是作家、历史文物研究者。
14岁时,他投身行伍,浪迹湘川黔交界地区。
1924年开始进行文学创作,撰写出版了《长河》《边城》等小说。
1931年到1933年在青岛大学任教,抗战爆发后到西南联大任教,1946年回到北京大学任教,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历史与文物的研究,著有《中国古代服饰研究》。
1988年病逝于北京。
【写作背景】《湘行散记》创作于1934-1935年,是沈从文的散文代表作之一。
《湘行散记》作为一部记录沈从文离家十年第一次返乡见闻的作品,他从桃源出发,沿沅水上行,经辰州、泸溪、保靖、茶帽,到凤凰,写一路上水上船上岸上的见闻感受,可以说是用第一手的材料直接为他的人性观、文学观作了证明。
在《湘行散记》中,沈从文秉承“人事在一定背景中发生”的文学创作观念,在湘西自然与文化背景下,展开了对湘西人生的尽情书写,张扬了人的蓬勃的生命力和自在自得的人性。
【内容概要】《湘行散记》中作者将湘西的人事置于特定的自然地域景观、文化风俗中,其人物大都是生活在沅水流域的湘西人。
如:《桃源与沅州》反思“文明”与“堕落”的复合关系;《鸭桌围的夜》通过对水手和吊脚楼妓女人性美的描写,使这个夜晚更加美丽迷人;《一个多情水手与一个多情妇人》沉醉在爱的憧憬里流露出对爱的毁灭性的隐忧;《虎维再遇记》《箱子岩》感动于原始生命的力量同时也流露了原始生命活力无从改造与转移的忧惧感;《一九三四年一月十八日》中经济的衰败,世代的苦难,“使人引起无言的哀戚”;《辰河小船上的水手》对乡民的隐忍度日、麻木痛苦,作者哀其不幸,希望能“有一群精悍结实的青年”,来改变这一切;《老伴》中曾经满怀雄心壮志的青年,被鸦片腐蚀的萎靡不振,成为一个老态龙钟的老头。
沈从文的文学传奇阅读附答案
沈从文的文学传奇阅读附答案沈从文的文学传奇阅读附答案1988年5月10日,沈从文辞世,他并没有写完他传奇人生的最后一笔。
沈从文成长为著名作家之路具有传奇的色彩。
从郁达夫《给一个文学青年的公开状》中那个穷困潦倒的主人公到北方文学的重镇和京派作家的领袖,从小学毕业生和被大学拒之门外的投考者到北京大学教授,在童话中最常见而在现实中很少发生的丑小鸭变成天鹅和灰姑娘嫁给王子的故事,这种奇迹终于在沈从文这里闪现了。
1924年,沈从文开始以“休芸芸”等笔名在北京《晨报副刊》《现代评论》等报刊发表作品,成为新文学的“第一个职业作家”。
1928年,随着文化中心的南移,沈从文也从北京来到了上海,以几乎每月一本书的生产速度为当时新兴的小书店供稿,成为著名的“多产作家”。
由于胡适等人的引荐,他先后在中国公学、武汉大学和青岛大学任教。
1933年,他重返北平,从学衡派吴宓手中接收了《大公报?文学副刊》。
《大公报?文艺副刊》体现了沈从文以及“京派”的文学主张,对于北方的文艺活动产生了重要的引导和组织作用,并且由对上海的作家发难,挑起了“京派”与“海派”的论战。
正如沈从文在《从现实学习》中自述的那样,他的成功“是适之先生尝试的第二集,因为不特影响到我此后的工作,更重要的.还是影响我对工作的态度,以及这个态度推广到国内相熟或陌生师生同道方面去时,慢慢所引起的作用。
这个作用便是‘自由主义’在文学运动中的健康发展,及其成就。
”沿着“现代评论派”“新月派”“京派”以及自由主义文人集团的发展脉络,沈从文最终归纳为共同的流向。
沈从文是一部传奇,同时,他的创作也是不同于现代主流小说的传奇。
与现实主义对于文学的“认识”作用的强调相反,他不是要使我们去接近现实,去“认识”现实;而是要给我们一些色彩,一些音乐,一些故事,一些使我们脱离现实苦难的美丽梦境。
1934年发表的中篇小说《边城》和散文集《湘行散记》使沈从文达到了他创作的高峰。
这是他最美丽的作品。
论述类文本沈从文《名作欣赏边城》阅读练习及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沈从文在谈及《边城》创作动机时曾说:“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准确理解这段话是把握《边城》内蕴的一条重要线索。
多数评论者在立论时往往对“不悖乎人性”视而不见而只抓住“优美”、“健康”等亮丽的词以及作品所显现出来的美丽光环,得出《边城》所要表现的是一种“理想的人生形式”,所要赞颂的是“人性美”等论断。
其实在沈从文的社会思想和美学思想中,“人性”是一个极重要的概念,是统领其小说内容的灵魂。
正如作者所说:“我只想造希腊小庙……这神庙供奉的是‘人性’。
”他的“人性”的内涵也不仅仅是多数论者所理解的“美的人性”,而是一种“金子与沙子并存”的客观实在。
他的作品所要表现的人生形式虽具有理想的特点但并没有完全理想化,而是一种现实的自由自在的人生形式——自然、美好而又杂有“沙子”的人生形式。
当然仅仅根据创作来探讨作品的内蕴是不够的,诚如劳伦斯所说:“永远不要相信艺术家而要相信他笔下的故事。
批评家的作用在于从创作故事的艺术家手中拯救故事。
”批评的关键是以作品为依据,透过作品所提供的人生视景,特别是人物的性格心理等挖掘其内蕴。
不可否认,《边城》以大量的篇幅对湘西人性美进行热情的描绘和讴歌,从而体现作家对理想的人生形式、对生命自由的追求,但这毕竟只是作家的美好意愿,不能代表作品的全部内蕴。
事实是,《边城》的结尾是个出人意料的变奏,一个特定的结局却也是现实意义上的悲剧。
诚如多数评论者所说,这个悲剧显示了人生在生命瞬间的不确定性。
但这并不是作品的最终指归。
这种不确定性既是偶然事件所致,也是主观的人为因素所致,即人物不自觉地、无意为之所产生的破坏性行为。
作品故事的主干及结局旨在通过这种“命运的不确定性”揭露美好人性的阴暗面——深潜于民族心灵的痼疾。
正是这种痼疾在关键时刻兴风作浪最终成为主宰人物命运的因素。
2024年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沈从文 现代文阅读练习题汇编(Word版,含答案)
2024年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沈从文现代文阅读练习题汇编一、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菜园(节选)沈从文①夏日薄暮,这个中年妇人,穿件白色细麻布旧式衣服,拿把宫扇,在菜园外小溪边站立纳凉。
侍立在身边的是穿白绸短衣裤的年青男子。
两人常常沉默着半天不说话,听柳上晚蝉拖长着声音飞去,或者听溪水声音。
溪水绕菜园折向东去,水清见底,常有小虾小鱼,鱼小到除了看玩就无用处。
那时节,鱼大致也在休息了。
动风时,晚风中混有素馨、兰花、茉莉花香。
做母亲的便笑着问儿子,是不是能在这样情境中想出两句好诗。
②男子笑着说,这天气是连说话也觉得可惜的天气,做诗等于糟蹋好风光。
听到这样话的母亲莞尔而笑。
③二十二岁的生日,做母亲的为儿子备了一桌特别酒席,到晚来两人对坐饮酒。
窗外就是菜园,时正十二月,大雪刚过,园中一片白。
已经摘下还未落窖的白菜,全成堆的在园中,白雪盖满,正像一座座大坟。
④“你今天满二十二岁,不单是天下变得不同,就是我们家中,也变得真可怕。
我今年五十,人也老了。
总算把你教养成人,玉家不至于绝了香火。
你爹若在世,就太好了。
”⑤听说“母亲也老了”这类话的少琛,不知如何,忽想起一件心事来了。
他蓄了许久的意思今天才有机会说出。
他说他想去北京。
⑥北京方面他有一个舅父,听说在旗章胡同开铺子,生意不恶。
⑦听说儿子要到北京去,做母亲的似乎稍稍吃了一惊。
这惊讶是儿子料得到的,正因为不愿意使母亲惊讶,所以直到最近才说出来。
然而她也挂念着那胞兄的。
⑧“你去看看你三舅,还是做别的事?”⑨“我想读点书。
”“我们这人家还读什么书?世界天天变,我真怕。
”“我去三个月又回来,也说不定。
”“要去,我不妨碍你。
你希望走走就走走,只是书,不读也不什么要紧。
像我们这种人,知识多,也是灾难!”这妇人这样慨乎其言的说后,问他预备过年再去还是到北京过年。
儿子说赶考试,还是年前走好,且趁路上清静,也极难得。
时间过了三年。
玉家菜园还是玉家菜园。
沈从文边城阅读题及答案范文模板(5篇)
沈从文边城阅读题及答案范文模板(5篇)沈从文边城阅读题及答案范文模板(5篇)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我们都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阅读答案,阅读答案是我们解答阅读题的金钥匙,以下是小编准备的一些沈从文边城阅读题及答案范文模板,仅供参考。
沈从文边城阅读题及答案范文模板精选篇1边城沈从文阅读答案1、简述对《边城》“美”与“爱”的理解。
《边城》以撑渡老人的外孙女翠翠与船总的两个儿子天保、傩送的爱情为线索,表达了对田园牧歌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这种宁静的生活若和当时动荡的社会相对比,简直就是一块脱离滚滚尘寰的“世外桃源”。
在这块世外桃源中生活的人们充满了原始的、内在的、本质的“爱”。
正因为这“爱”才使得川湘交界的湘西小城、酉水岸边茶峒里的“几个愚夫俗子,被一件普通人事牵连在一处时,各人应得的一份哀乐,为人类‘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
《边城》正是通过抒写青年男女之间的纯纯情爱、祖孙之间的真挚亲爱、邻里之间的善良互爱来表现人性之美的。
作者想要通过翠翠、傩送的爱情悲剧,去淡化现实的黑暗与痛苦,去讴歌一种古朴的象征着“爱”与“美”的人性与生活方式。
2、《边城》翠翠的形象分析。
要点:翠翠的品性美、童贞美和爱情美。
他笔下的翠翠,与青山绿水作伴,心灵上没沾染一丝尘埃。
她乖巧伶俐又带有山区女孩的淳朴,天真而不娇嫩,而她在恋爱中所表现出来的情爱美,则更是真切感人。
翠翠对“爱”的到来是怀着既向往又担忧的复杂心理的。
她“成熟中的生命,觉得好像缺少了什么”。
“好像生活太平凡了,忍受不住”。
而这正是一个情窦初开的少女心理最细致入微的生动写照,洋溢着爱和美的柔情蜜意。
当翠翠想到自己走后,爷爷的孤独、凄苦、伤心与焦虑时,她又不免担忧起来。
于是认真地说:“爷爷,我一定不走……”这是怎样一幅充满祖孙之爱的人间情画啊。
3、《边城》究竟是牧歌还是悲剧?这部小说通过对湘西儿女翠翠和恋人傩送的爱情悲剧的描述,反映出湘西人民在“自然”“人事”面前不能把握自己命运的惨痛事实。
生沈从文阅读答案[五篇材料]
生沈从文阅读答案[五篇材料]第一篇:生沈从文阅读答案生沈从文阅读答案在平时的学习、工作中,我们需要用到阅读答案的时候非常的多,阅读答案是由资深教育者参与拟订的、对有关阅读题所做的解答。
一份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能称之为好阅读答案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生沈从文阅读答案,欢迎大家分享。
场坪上,白日照着,一圈闲人,为小小热闹粘在那里。
一个年过六十的老人扛了一对大傀儡走来,到了场坪,四下望人,似乎很明白这不是玩傀儡的地方,但无可奈何地停了下来。
老头子把傀儡坐在场中烈日下,轻轻咳着,调理着嗓子。
他除了那对脸儿一黑一白简陋呆板的傀儡以外,什么都没有!看的人也没有。
他发红的小眼睛四方瞟着,场坪位置既不适宜,天又那么热,若无什么花样做出来,绝不能把闲人引过来。
老头子便望着坐在坪里傀儡中白脸的一个,亲昵地低声地打着招呼,也似乎正用这种话安慰他自己。
“王九,不要着急,慢慢的会有人来的,咱们呆一会儿,就玩个什么给爷们看看,玩得好,还愁爷们不赏三枚五枚?玩得好,爷们回去还会说:王九赵四摔跤多扎实,六月天大日头下扭着蹩着搂着,还不出汗!可不是,天那么热,你也不累,好汉子!”来了个学生,站着,没动。
老头子瞥了眼,微笑着,全身作成年轻人灵便姿势,膀子向上向下摇着,一面自言自语的说话,亲昵得如同家人父子:“王九,你瞧,先生可来了。
好,咱们动手,先生不会走的。
你小心,别让赵四小子扔倒。
先生帮咱们绷个场面,看你摔赵四这小子,先生准不走。
”他把傀儡扶起,整理傀儡身上的破旧长衫,又从衣下取出两只假腿来,把它缚在自己裤带上,再把傀儡举起,弯着腰,钻进傀儡所穿衣服里面去,用衣服罩好了自己,且把两只手套进假腿里,改正了两只假腿的位置,开始在灰土坪里扮演两人殴打的样子。
他移动着傀儡的姿势,跳着,蹿着,有时又用真脚去捞那双用手套着的假脚,装作掼跤盘脚的动作。
他既不能看清楚头上的傀儡,又不能看清楚场面上的观众,表演得却极有生气。
学生笑了,有人注意到了这边,第二个人跑来了。
亦慈亦让沈从文阅读附答案
亦慈亦让沈从文阅读附答案①听涛山,是湘西凤凰古城内的一座小山,依江而立,佳木葱茏,兰蕙芬芳,山泉淙淙。
1992年5月10日,这座山显得格外庄严肃穆。
沈从文先生在北京病逝四周年后,由夫人张兆和将骨灰捧回家乡,来此安葬。
这颗生于斯爱于斯的灵魂,终于枕着涛声在这里永远安息。
②二十年代就蜚声文坛的沈从文先生,1902年12月28日,生在凤凰古城中营街的一座典型的南方古四合院里。
在沱江边,他度过了充满传奇色彩的童年。
他在沱江连绵不息的涛声里,兴味盎然地习读着凤凰城内外那本由自然和人事写成的社会大书。
那无数平凡而新鲜的事物,总是牵动着他好奇的目光。
这给他以后的文学道路奠定了基础。
③1924年沈从文先生开始文学创作,作品主要以湘西生活为题材,通过描写湘西人原始、自然的生命形式,赞美人性美。
语言格调朴实传神,句式简洁峭拔,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凸现出乡村人性特有的风韵与神采,充满了对人生的隐忧和对生命的哲学思考,给人教益和启示。
④沈从文先生魂归凤凰,他的骨灰一半撒入沱江之中,一半安葬在听涛山上。
沈老墓地前临清澈亮丽的沱江,背靠风景秀丽的听涛山,四季鸟语花香、风光如画。
这是一座别具一格的坟茔,没有凸起的坟土,没有华丽的装饰,没有人工雕刻的痕迹,一块自墓穴后凿取来的不规则的天然五色巨石肃然矗立,成为沈老先生坟墓的独特标志。
正面刻有沈老富有哲学内涵的手迹:“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可认识人。
”这是真性情的沈从文先生晚年对人生的彻悟。
用他儿子沈龙朱的话说:“我觉得父亲在晚年的时候有一种对世事的洞彻,他已经能超越他的际遇看人看事了。
”背面刻有沈从文妻妹、美国耶鲁大学教授张充和先生撰书的挽联:“不折不从,星斗①其文;亦慈亦让,赤子其人。
”既蕴涵“从文让人”之意,又是沈老一生的真实写照。
读其文、听其言、观其行,沈老之所以能长久地受到人们的敬仰,得到众多文人骚客的祭拜,不能不引人深思。
一位中国文坛上的大师,生前没有显赫的地位,死后在自己喜爱的听涛山上也仅仅占了这么小小的一个地方,真是与众不同、“亦慈亦让”的沈从文!⑤山是归根山,水是忘情水,石是三生石,倦游归来的沈先生,在这儿画上了他人生的句号。
2024年高考语文阅读之沈从文散文专练(全国通用)原卷版
2024年高考语文沈从文散文专练沈从文作品:《白河流域的几个码头》《箱子岩》《辰河小船上的水手》《虎雏再遇记》《云南看云》《桃源的小划子》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白河流域的几个码头沈从文那条河便是历史上知名的酉水,新名字叫作白河。
若溯流而上,则三丈五丈的深潭清澈见底。
深潭中为白日所映照,河底小小白石子,有花纹的玛瑙石子,全看得明明白白。
①水中游鱼来去,皆如浮在空气里。
两岸多高山,山中多可以造纸的细竹,长年作深翠颜色,逼人眼目。
近水人家多在桃杏花里,春天时只需注意,凡有桃花处必可沽酒。
夏天则晒晾在日光下耀目的紫花布衣袴,可以作为人家所在的旗帜。
②秋冬来时,房屋在悬崖上的,滨水的,无不朗然入目,黄泥的墙,乌黑的瓦,位置却永远那么妥贴!且与四周环境极其调和,使人得到的印象非常愉快。
(本段引自小说《边城》)白河中山水木石最美丽清奇的码头,应数王村。
夹河高山,壁立拔峰,竹木青翠,岩石黛黑。
水深而清,鱼大如人。
河岸两旁黛色庞大石头上,在晴朗冬天里,尚有野莺画眉鸟,从山谷中竹篁里飞出来,休息在石头上晒太阳,悠然自得啭唱悦耳的曲子,直到有船近身时,方从从容容一齐向林中飞去。
水边还有许多不知名水鸟,身小轻捷,活泼快乐,或颈膊极红,如缚上一条彩色带子,或尾如扇子,花纹奇丽,鸣声都异常清脆。
白日无事,平潭静寂,但见小渔船船舷船顶站满了沉默黑色鱼鹰,缓缓向上游划去。
傍山作屋,重重叠叠,如堆蒸糕,入目景象清而壮。
白河多滩,凤滩、茨滩、绕鸡笼、三门、驼碑五个滩最著名。
弄船人有两个口号:“凤滩茨滩不为凶,上面还有绕鸡笼。
”上行船到两大滩时,有时得用两条竹纤在两岸拉挽,船在河中小小容口破浪逆流上行。
绕鸡笼因多曲折石坎,下行船较麻烦,一不小心撞触河床中的大石,即成碎片,船上人必借船板浮沉到下游三五里方能得救。
三门附近山道名白鸡关,石壁插云,树身大如桌面,茅草高至二丈五尺以上。
山中出虎豹,大白天可听到虎吼。
由三门水行七十里,到保靖县。
【精品文档】生存,沈从文,阅读答案-优秀word范文 (12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生存,沈从文,阅读答案篇一:《时间(沈从文)》阅读试题及答案时间(沈从文)一切存在严格地说都需要“时间”。
时间证实一切,因为它改变一切。
气候寒暑,草木枯荣,人丛生到死,都不能缺少时间,都从时间上发生作用。
常说到“生命的意义”或“生命的价值”。
其实一个人活下去真正的意义和价值,不过占有即使年头的时间罢了。
生前世界没有他,它无意义和价值而言的;活到不能再活死掉了,他没有生命,他自然更无意义和价值而言。
正仿佛多数人的愚昧与少数人的聪明,对生命下的结论差不多都以为是“生命的意义同价值是活各几十年“,因此都肯定生活,那么吃,喝,睡觉,吵架,恋爱,??活下去等待死,死后让棺木来装殓他,黄土来燕麦他,蛆虫来收拾他。
生命的意义解释的即如此单纯,“活下去,活着,到下,死了”,未免太可怕了。
因此次一等的聪明人,同此一等的愚人,对生命的意义同价值找出第二种结论,就是“怎么来耗费这几十个年头“。
虽更肯定生活,那么吃,喝,睡觉,吵架,恋爱,??然而生活得失去取舍之间,到底也就有了分歧。
这份起一看就明白的。
大别言之,聪明人要理解生活,愚蠢人要习惯生活。
聪明人以为目前并不完全好,一切硬币目前更好,且竭力追求那个理想。
愚蠢人对习惯完全满意,安于县长,保证习惯。
(在世俗观察中,这两种人称呼常常相反,安于习惯的称呼为聪明人,怀抱理想的人去成为愚蠢家伙。
)两种人及同样有个“在耗费这几十个年头”的打算,要从人与人之间寻找生存的意义和价值,激或择业相同,成就却不相同。
同样乡政府颜色线条做画家,同样乡政府乐器音声作音乐家,同样乡政府牧师同亚及其他材料作雕刻家,是至于同样想征服人身行为作帝王,同样想征服人心信仰作思想家或教主,一切结果都会不相同。
因此世界上打油诗人,同时也就有蹩脚诗人,又伟大geming家,同时也有虚伪geming家。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小说专题训练------沈从文小说(含答案)
小说专题训练------沈从文小说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初八那日沈从文初八,按照历书上的推算,是个好日子,又值星期日,各处全放假,电影场换过新片子,公园各样花都开得正热闹,天气又很好,许多人都乘到这日来接亲。
就是坐在家里的老太们,也能时时听到远远的悠悠的喇叭鼓乐声。
“四老,今天是初八——?”在馍馍巷东口的坪坝内的锯木人,名叫七老的,他仰起头来同那像是站在他头上的锯木人说话,又得意地微微笑。
“不,是初七。
”“是初八。
”七老原是有别的事情在心的。
“初七初八,争这一天干吗?回头看历书就知道了。
”“是初八,我算到!”其实历书早已翻过了。
今天的确是初八,七老没有错,四老是错了。
但日子这东西,如同七老一类人,七也是木,八也是锯木,管日子干吗七老笑,又来故意问四老日子,这是有用意。
今天阴历是四月初八,阳历是五月八,全大八,一点不会错。
八,且是成双的,今天就是七老家中为七老同一个娘儿们定亲的日子,想着怎么不令人发笑“四老,我说是初八,你不信么?”他又说,又笑。
因为河沿那队办喜事的队伍进了巷口,从那大坪坝边过到巷子西头去。
四老是真够得上说一个“蠢”字的。
他也明知今天是初八,却偏说初七。
可是这时又听至七老在说是初八,也就不再费精神同他分辩了,两人都规规矩矩停了工作,来看那队伍尾巴。
接亲的队伍,已经全过去,所剩下的只有一些喇叭和鼓的声音了。
四老若有所感的重重放了一口气。
七老从这上头看得出四老心思。
“四老,你还莫有老婆吧?”“嗐,老婆——”“那你应当早找一个!”“你看那娘儿们多有福!”四老把话头扭到刚才花车中人去,避开自己了。
七老年纪是整二十岁,四老则已有两个七老年纪大,要命好,可以做七老一样人的爸爸了。
但拖了许多年锯子的四老,为乡下老子嫂嫂侄儿们拖得快老了,老婆却还不能拖得个,所以七老谈到这问题,四老就有点忸怩。
“七老,我说,你今天神气特别个样儿,莫非也是约定今天要娶媳妇罢?”这在说话的四老,只是一句开心的俏话,谁知一拳打在七老心窝子,七老要忍也再不能忍了。
高考语文阅读理解真题《平常的沈从文》含答案
高考语文阅读理解真题《平常的沈从文》含答案(2013·江西卷·T16-1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z 平常的沈从文黄永玉从一九四六年起,我同表叔沈从文开始通信,积累到文化大革命前,大约有了一两百封。
可惜在“文革”时,全给弄得没有了。
解放后,他在人民文学出版社第一次为他出的作品选的序言里说过这样一句话:“我和我的读者都行将老去。
”那是在五十年代中期,现在九十年代了。
这句伤感的预言并没有应验,他没有想到,他的作品和他的读者都红光满面,长生不老。
他的一生,是不停地“完成”的一生。
他自己也说过:“我从来没想过‘突破’,我只是‘完成’。
”如果想要在他头上加一个非常的形容词的话,他是非常非常的“平常”。
他的人格、生活、情感、欲望、工作和与人相处的方式,都在平常的状态运行。
老子说“上善若水”,他就像水那么平常,永远向下,向人民流动,滋养生灵,长年累月生发出水磨石穿的力量。
因为平常,在困苦生活中才能结出从容的丰硕果实。
好些年前,日本政府部门派了三个专家来找我,说是要向我请教。
日本某张钞票上古代皇太子的画像,因为在服式制度上出现了疑点,所以怀疑那位皇太子不是真的皇太子。
若果这样,那张钞票就可能要废止了。
这是个大事情,问起我,我没有这个知识。
我说幸好有位研究这方面的大专家长辈,我们可以去请教他。
在他的客厅里客人请他欣赏带来的图片。
他仔细地翻了又翻,然后说,“……既然这位太子在长安住过很久,人又年轻,那一定是很开心的了。
青年人嘛!长安是很繁荣的,那么买点外国服饰穿戴穿戴,在迎合新潮中得到快乐那是有的,就好像现在的青年男女穿牛仔裤赶时髦一样。
如果皇上接见或是盛典,他是会换上正统衣服的”。
“敦煌壁画上有穿黑白直条窄裤子的青年,看得出是西域的进口裤子。
不要因为服装某些地方不统一就否定全局,要研究那段社会历史生活、制度的‘意外’和‘偶然’”。
“你们这位皇太子是个新鲜活泼的人,在长安日子过得好,回日本后也舍不得把长安带回的这些服饰丢掉,像我们今天的人留恋旅游纪念品的爱好一样……”问题就释然了,听说那张钞票今天还在使用。
沈从文,他在痛苦中开花阅读理解及答案
沈从文,他在痛苦中开花阅读理解及答案沈从文,他在痛苦中开花阅读理解及答案沈从文,他在痛苦中开花东方小四4月1日清晨,醒得太早。
随手翻开一本书,是沈从文的书信集,其中有些是他生前没想到会发表的自呓般的文字。
自1949年1月到8月,正是沈从文被人认为“精神失常”的一段岁月。
他在妻子张兆和的信上乱圈点,内容大致为:我的痛苦这个世界上没人知晓;生活已经失去意义。
那时他因郭沫若的一句“反动文人”的定论而否定自我,直觉自己的写作时代已经过去。
精神压力巨大的他应梁思成与林徽因之邀住在他们清华园的家里,以疗养身心。
许多真挚的朋友巴望他早日康复,他反复自语:没人知道,其实我根本没有病。
在呓语里,他说:“翠翠,你在一点零四的房间里酣睡,还在想着我吗?我死了也想着我吗?”我不由得吃了一惊。
原来,那个小说中“也许明天回来,也许永远不回来”的人,也是沈从文自己啊。
原来,他一直未能忘怀少年的情怀——他在自传里,写下了一段孽缘:一个女孩趁着他的爱情正燃烧时,骗走了一笔数目不小的钱,令他不得不离开家乡。
而他将曾在自传中落笔的美好感情,嵌入了小说《边城》中。
许多年后,他还挂念着她。
而三三(张兆和的昵称)也排在翠翠的后面。
我终于理解了他对张兆和的爱恋,有许多无法言述的情愫。
其中有许多映照着对翠翠的憧憬:美丽、忠诚、纯真、微黑。
而张兆和还多了翠翠所没有的大家闺秀的才气。
沈张二人的恋爱,未必为对方完全懂得,却可恒久。
因为他对自己的懂,因了她的纯粹高洁。
幸好,他有她。
那个虽然不太懂得他,却一直用自己温暖坚定的爱心去支持和抚慰他的妻子。
后来他曾在家自杀,也幸亏担心着他的她匆匆从干校返回,及时发现而救了他一命。
从此以后,沈从文开始了另一条命。
他的痛苦低到尘埃里,开出花来。
他丢掉了那支光彩夺目的文学之笔,开始托生为文物研究专家沈从文。
我仔细读过其填补国内空白的《中国古代服饰研究》[注]与其他关于“瓶瓶罐罐”的文章,功力胜于如今的文物专家不知多少倍。
沈从文《新湘行记》阅读训练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新湘行记①——张八寨二十分钟沈从文汽车停到张八寨,约有二十分钟耽搁,来去车辆渡河完毕。
溪水流到这里后,被四围群山约束成个小潭,一眼仕去大小直径约半里样子。
汽车得从一个青石砌成的新渡口用一只方舟渡过,码头如一个畚箕形,显然是后来人设计,因此和自然环境不十分谐和。
潭上游一点,还有个老渡口,有只老式小渡船,由一个掌渡船的拉动横贯潭中水面竹缆索,从容来回渡人。
这种强渡画面,保留在我记忆中不下百十种。
如照风景习惯,必然作成“野渡无人舟自横” 的姿势,搁在靠西一边白石滩头,才像符合自然本邑。
因为不知多少年来,经常都是那么搁下,无事可为,镇日长闲,和万重群山一道在冬日阳光下沉睡!但是这个沉睡时代已经过去T.小船渡口东边,是一道长长的青苍崖壁,西边有个裸露着大片石头的平滩,平滩尽头到处点缀一簇簇枯树。
其时几个赶乡场的男女农民,肩上背上挑负着萝萝筐筐,正沿着悬崖下脚近水小路走向渡头。
渡船上有个梳双■辫女孩子,堆动缆索,接送另外一批人由西往东。
渡头边水草间,有大群白鸭子在水中自得其乐的游泳。
我为了温习温习四十年祈生活经验,和二十四五年前笔下的经验,因此趁汽车待渡时,就沿了那一列青苍苍崖壁脚下走去,随同那十几个乡下人一道上了小渡船。
上船以后,不免有些慌张,心和渡船一样只是晃。
令我显得慌张的,并不尽是渡船的摇动,却是那个站在船头、嘱咐我不必慌张、自己却从从容容在那里当家作事的弄船女孩子。
我们似乎相熟又十分陌生。
世界上就真有这种巧事,原来她比我小说中翠翠虽晚生十来岁,目前所处环境却仿佛相同,同样在这么青山绿水中摆渡,青春生命在慢慢长成。
不同处是社会变化大,见世面多,虽然对人无机心,而对自己生存却充满信心,一种“从劳动中得到快乐增加幸福成功”的信心。
她大约有十四五岁的样子,有张长年在阳光下曝晒、在寒风中冻得黒中泛红的健康圆脸,双辫子大而短,是用绿胶线缚住的,还有双真诚无邪神光清莹的眼睛。
端午日沈从文阅读理解题及答案
端午日沈从文阅读理解题及答案沈从文的《端午日》以端午日一天的活动为线索,写了当地人们最有特色的端午的习俗。
下面由店铺为你带来关于端午日沈从文阅读答案,希望对你有帮助!端午日沈从文阅读材料边城所在一年中最热闹的日子,是端午,中秋和过年.三个节日过去三五十年前如何兴奋了这地方人,直到现在,还毫无什么变化,仍能成为那地方居民最有意义的几个日子.端午日,当地妇女、小孩子,莫不穿了新衣,额角上用雄黄蘸酒画了个王字.任何人家到了这天必可以吃鱼吃肉.大约上午11点钟左右,全茶峒人就吃了午饭.把饭吃过后,在城里住家的,莫不倒锁了门,全家出城到河边看划船.河街有熟人的,可到河街吊脚楼门口边看,不然就站在税关门口与各个码头上看.河中龙船以长潭某处作起点,税关前作终点,作比赛竞争.因为这一天军官、税官以及当地有身份的人,莫不在税关前看热闹.划船的事各人在数天以前就早有了准备,分组分帮,各自选出了若干身体( )、手脚( )的小伙子,在潭中练习进退.船只的形式,与平常木船大不相同,形体一律又长又狭,两头高高翘起,船身绘着朱红颜色长线,平常时节多搁在河边干燥洞穴里,要用它时,拖下水去.每只船可坐十二个到十八个桨手,一个带头的,一个鼓手,一个锣手.桨手每人持一支短桨,随了鼓声缓促为节拍,把船向前划去.坐在船头上,头上缠裹着红布包头,手上拿两支小令旗,左右挥动,指挥船只的进退.擂鼓打锣的,多坐在船只的中部,船一划动便( )嘭嘭铛铛把锣鼓很( )地敲打起来,为划桨水手调理下桨节拍.一船快慢既不得不靠鼓声,故每当两船竞赛到剧烈时,鼓声如雷鸣,加上两岸人呐喊助威,便使人想起梁红玉老鹳河时水战擂鼓的种种情形.凡是把船划到前面一点的,必可在税关前领赏,一匹红布,一块小银牌,不拘缠挂到船上某一个人头上去,都显出这一船合作努力的光荣.好事的军人,当每次某一只船胜利时,必在水边放些表示胜利庆祝的500响鞭炮.赛船过后,城中的戍(shù)军长官,为了与民同乐,增加这个节日的愉快起见,便派士兵把三十只绿头长颈大雄鸭,颈脖上缚了红布条子,放入河中,尽善于泅(qiú)水的军民人等,自由下水追赶鸭子.不拘谁把鸭子捉到,谁就成为这鸭子的主人.于是长潭换了新的花样,水面各处是鸭子,同时各处有追赶鸭子的人.船与船的竞赛,人与鸭子的竞赛,直到天晚方能完事.端午日沈从文阅读题目(一)选择词语填入合适的括号中.强壮健康伶俐灵活即刻纯粹单调开始(二)读短文,想想文章是按什么顺序写的.(三)虽然《端午日》不是纯粹描写民俗的文章,但我们从中也可以了解到当地端午日的民俗.当地端午日的民俗主要有以下几个:否(四)本文以端午日一天的活动为线索,详写了哪些内容?略写了哪些内容?这样详略安排的目的是什么?端午日沈从文阅读答案1.强壮灵活开始纯粹2.按事情的发展的先后顺序及时间顺序3.你写了否是说不用回答吧、?!4.具体的写了当地人们赛船,略写了穿新衣,画王字等,提醒出,当地人们最有特色的端午的习俗。
沈从文先生在西南联大阅读答案
沈从文先生在西南联大阅读答案《沈从文先生在西南联大》阅读练习材料①沈先生在联大开过三门课:各体文习作、创作实习和中国小说史。
三门课我都选了。
创作能不能教?这是一个世界性的争论问题。
教创作靠“讲”不成,沈先生把他的课叫做“习作”、“实习”。
如果要讲,那“讲”要在“写”之后。
沈先生是不赞成命题作文的,学生想写什么就写什么。
但有时在课堂上也出两个题目。
沈先生出的题目都非常具体。
我记得他出过一个题目:“我们的小庭院有什么”,有几个同学就这个题目写了相当不错的散文,都发表了。
他还出过一个题目:“记一间屋子里的空气”!沈先生为什么出这样的题目?他认为:先得学会车零件,然后才能学组装。
我觉得先做一些这样的片段的习作,是有好处的,这可以锻炼基本功。
现在有些青年文学爱好者,往往一上来就写大作品,篇幅很长,而功力不够,原因就在零件车得少了。
②沈先生的讲课,可以说是毫无系统。
他大都是学生的作业,就这些作业讲一些问题。
沈先生读很多书,但从不引经据典,他总是凭自己的直觉说话,从来不说亚里士多德怎么说、福楼拜怎么说、托尔斯泰怎么说、高尔基怎么说。
沈先生的讲课是非常谦抑,非常自制的。
他不用手势,没有任何舞台道白式的腔调,没有一点哗众取宠的江湖气。
他讲得很诚恳,甚至很天真。
听“懂”了他的话你是会受益匪浅,而且会终生受用的。
听沈先生的课,要像孔子的学生听孔子讲话一样:“举一隅而三隅反”。
③沈先生教写作,写的比说的多,他常常在学生的作业后面写很长的读后感,有时会比原作还长。
这些读后感有时评析*得失,也有时从这篇习作说开去,谈及有关创作的问题,见解精到,文笔讲究。
④沈先生教创作还有一种方法,就是学生写了一个作品,他除了写很长的读后感之外,还会介绍你看一些与你这个作品写法相近似的中外名家的作品看。
记得我写过一篇不成熟的小说《灯下》,记一个店铺里上灯以后各色人的活动,无主要人物、主要情节,散散漫漫。
沈先生就介绍我几篇这样的作品,包括他自己写的《腐烂》。
沈从文三年级阅读理解
沈从文三年级阅读理解
沈从文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他的作品不仅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也适合小学生阅读,以帮助他们提高对文学的兴趣和理解能力。
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沈从文的一些短篇小说或散文可以作为阅读理解的素材。
以下是一个基于沈从文作品的三年级阅读理解示例:
阅读理解材料:
《边城》是沈从文的一部著名小说,故事发生在湘西的边远小镇。
小说主要讲述了一个天真善良的少女翠翠和她与两个青年——船总的
长子天保和次子傩送之间的纯真感情。
翠翠与傩送相识相爱,但命运弄人,最终两人并未走到一起。
阅读理解题目:
1.《边城》的作者是谁?
2.翠翠是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她是一个怎样的少女?
3.小说中提到了哪两个青年与翠翠有感情纠葛?
4.为什么翠翠和傩送最终没有走到一起?
5.你觉得《边城》这个故事想要告诉我们什么?
答案:
1.《边城》的作者是沈从文。
2.翠翠是一个天真善良的少女。
3.小说中提到了船总的长子天保和次子傩送与翠翠有感情纠葛。
4.翠翠和傩送最终没有走到一起,是因为命运的安排和误会的存
在。
5.《边城》这个故事想要告诉我们,纯真的爱情虽然美好,但也
需要面对现实的考验。
命运、误会和社会因素都可能影响人们的感情和生活。
这样的阅读理解题目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同时也能够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
读沈从文完成交流材料
读沈从文完成交流材料标题:“沈从文:文字的魅力与生活的智慧”引言:沈从文(1900年-1988年),中国现代文学巨匠之一,被誉为“新月派”代表作家之一。
他以其优美的笔触、细腻的情感表达和深刻的人物描写著称,其作品中常融入生活智慧和人生哲理,给人以启迪和思考。
下面从沈从文的交流材料中品味他文字的魅力和生活的智慧。
一、小捷客体:倾听与沟通的艺术(材料一:《边城》,片段)我叫爸爸,可是我都不敢叫他一声……我跑进屋子,双手托着他瘦弱的肩膀,“爸爸!”爸爸背过脸去不看我,用颤抖的声音很低地说,“……你长大了,我一生既痛苦又快乐……忧愁啊,忧愁!”回忆片段中,父亲既痛苦又快乐的生活体验,通过对父爱的关切和呼唤,揭示了一个家庭的羁绊与沉重。
沈从文通过细腻的文字,揭示了倾听与沟通对于家庭关系的重要性,表达了对于亲情的珍惜和思考。
二、文明素养:与他人和谐共舞(材料二:《定风波》,片段)晨昏忆,病起对反侧,方翻案发散;不知柳絮载春信,草尽红心犹抱痛。
白了眉,望乡处;青了腿,读书声。
院坛倾累碧云坛,儿女共高堂登飞阁;鬓腰白了,内顾步摇然。
雨已歇,花犹矗;一霎平沉三坐抚如醉在这段文字中,沈从文以醉心文字描绘出自然环境的变化,把人生之感悟和情感寄托融入其中。
鲜明的比喻和写景,给人以美好的视觉感受,同时也展示了对待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对幸福的追求。
三、感恩思考:生活的点滴编织人生(材料三:“定风波”序言)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
夜深千帐灯,风雨楼台声。
正寝冒朝来,愿作黄粱梦;不得长夜青伶。
——致学生聂敏镐这段序言为他人写序,以深深的感恩之情,表达了沈从文对于学生聂敏镐的感激之情,并用黄粱一梦的形象表达了对于幸福生活的渴望与珍惜。
沈从文的文字中蕴含着对于生活点滴的品味和记忆,他通过文字传递出的感恩与珍惜,引发了人们对于生活的点滴,以及对于人与人之间真诚关怀的思考。
结语:沈从文的文字魅力源自于他对生活的真实观察和细致描摹,他用自己的文字唤醒人们对于生活的思考和感激。
沈从文《乡城》阅读理解
沈从文《边城》阅读理解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各题。
边城①(节选)沈从文(1)黄昏来时翠翠坐在家中屋后白塔下,看天空为夕阳烘成桃花色的薄云。
十四中寨逢场,城中生意人过中寨收买山货的很多,过渡人也特别多,祖父在渡船上忙个不息。
天快夜了,别的雀子似乎都在休息了,只杜鹃叫个不息。
石头泥土为白日晒了一整天,草木为白日晒了一整天,到这时节皆放散一种热气。
空气中有泥土气味,有草木气味,且有甲虫类气味。
翠翠看着天上的红云,听着渡口飘来乡生意人的杂乱声音,心中有些儿薄薄的凄凉。
(2)黄昏照样的温柔,美丽,平静。
但一个人若体念到这个当前一切时,也就照样的在这黄昏中会有点儿薄薄的凄凉。
于是,这日子成为痛苦的东西了。
翠翠在成熟中的生命,觉得好像缺少了什么。
好像眼见到这个日子过去了,想在一件新的人事上攀住它,但不成。
好像生活太平凡了,忍受不住。
(3)“我要坐船下桃源县过洞庭湖,让爷爷满城打锣去叫我,点了灯笼火把去找我。
”(4)她便同祖父故意生气似的,很放肆的去想到这样一件事,她且想象她出走后,祖父用各种方法寻觅全无结果,到后如何躺在渡船上。
(5)人家喊,“过渡,过渡,老伯伯,你怎么的,不管事!”“怎么的!翠翠走了,下桃源县了!”“那你怎么办?”“怎么办吗?拿把刀,放在包袱里,搭下水船去杀了她!”……(6)翠翠仿佛当真听着这种对话,吓怕起来了,一面锐声喊着她的祖父,一面从坎上跑向溪边渡口去。
见到了祖父正把船拉在溪中心,船上人喁喁说着话,小小心子还依然跳跃不已。
……(7)翠翠抱膝坐在月光下,傍着祖父身边,问了许多关于那个可怜母亲的故事。
间或吁一口气,似乎心中压上了些分量沉重的东西,想挪移得远一点,才吁着这种气,可是却无从把那东西挪开。
(8)月光如银子,无处不可照及,山上篁竹在月光下皆成为黑色。
身边草丛中虫声繁密如落雨。
间或不知道从什么地方,忽然会有一只草莺“落落落落嘘!”啭着它的喉咙,不久之间,这小鸟儿又好象明白这是半夜,不应当那么吵闹,便仍然闭着那小小眼儿安睡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沈从文及《陈情表》阅读材料《陈情表》解读李密,名虔,字令伯(224-287年),犍为武阳(今彭山)人。
西晋文学家。
李密从小境遇不佳,出生六个月就死了父亲,四岁时舅父又强迫母亲何氏改嫁。
他是在祖母刘氏的抚养下长大成人的。
李密以孝敬祖母而闻名。
据《晋书·李密传》说:祖母有疾,他痛哭流涕,夜不解衣,侍其左右。
膳食、汤药,必亲自口尝然后进献。
李密幼时甚好学,师事谯周,博览五经,尤精《春秋左氏传》,以文学见长。
年轻时,曾任蜀汉尚书郎。
泰始三年(267年)晋武帝立太子,慕李密之名,下诏征密为太子洗马(官名)。
诏书累下,郡县不断催促,这时,李密的祖母已九十六岁,年老多病。
于是他向晋武帝上表,陈述家里情况,说明自已无法应诏的原因。
这就是著名的《陈情事表》,或称《陈情表》。
《陈情表》辞语恳切,委婉动人。
表到朝廷,晋武帝看了,为李密对祖母刘氏的一片孝心所感动,赞叹李密"不空有名也"。
不仅同意暂不赴诏,还嘉奖他孝敬长辈的诚心,赏赐奴婢二人,并指令所在郡县,发给他赡养祖母的费用。
《陈情表》以侍亲孝顺之心感人肺腑,千百年来一直被人们广为传诵,影响深远。
李密在面对"诏书切峻,责臣逋慢。
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的情况下,我们可以想见,李密在构思《陈情表》时,有三种交错出现的感情:首先是因处境狼狈而产生的忧惧之情,其次是对晋武帝"诏书切峻,责臣逋慢"的不满情绪,最后是对祖母刘的孝情。
但是当他提笔写文章时,便把这三种感情重新加以整理,经过冷静的回味,压抑了前两种感情,只在文中含蓄地一笔带过,掩入对祖母刘的孝情之中。
而对后一种感情则大肆渲染,并且造成一个感人至深的情境。
文章第一部分(一二段)极写"报国恩"与"顺私情"的不可调和的矛盾。
第一段一开篇作者就以一种凝重的笔调道尽命运的悲苦,在这短短的半生中尝尽失怙失恃体弱多病的痛苦,门庭衰弱的辛酸,让人一下子被笼罩在凄凉的氛围中。
我们可以想见在这巨大的悲苦之后隐藏着祖母多大的艰辛和付出,凝聚着祖母多少的爱意和恩情啊。
所以文章一开篇就达到了以情动人的目的。
然后,李密把自己给祖母"尽孝"的行为纳入了晋武帝的价值观念中去。
因为晋朝的政权是以臣子的身份通过阴谋和屠杀建立起来的,他们羞于标榜"忠节",因而以"孝"作为治国之本。
而李密的举动正切合了晋国国策,"行孝"即为"行政",是晋国国策忠实的实践者。
接着作者又从自己"亡国贱俘"的身份入笔,断了晋武帝的猜疑。
最后以一"但"字回到"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的唯一原因上来。
陈情至此,可谓是以理服人了。
但是这里又产生了一个问题,事父为孝,事君为忠。
李密供养祖母是孝,但不听从君主的诏令,不出来做官,就是不忠。
古人云"忠孝不能两全"。
为忠臣不得为孝子,为孝子不得为忠臣。
李密很巧妙地解决了这个矛盾,即先尽孝,后尽忠。
"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等我把祖母刘养老送终之后,再向您尽忠。
面对这般拳拳孝心,晋武帝还能说什么?还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在行文中,反复强调祖母刘的病:如第一段的"夙婴疾病,常在床蓐";第二段的"刘病日笃";第三段的"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形成一种回环反复的悲恻,也是达到"悲恻动人"效果的原因。
《陈情表》结构严谨、缜密,语言表达委婉、畅达。
严密的逻辑,真实的理由在曲折推进中得到清楚的表现,而陈述又是那样委婉,衷曲又是那样令人同情,文章章法显得摇曳多姿。
细数沈从文一生的委屈笔者早在1982年深秋,就买了一本白底黄花封面的《沈从文小说选》。
随手翻开看了几篇,其风格迥异于当时社会上流行的作品,觉得很对自己的味口,乡土气息浓郁,原生态的质朴与粗犷扑面而来,非常喜欢。
沈从文的小说没有当年提倡白话文之初,文人笔下惯有的“古色古香”和“疙里疙瘩”的过时感;描写细腻,现实性强,且情感真挚,立意忠厚善良,写的是真实本源的生命和生活。
个人强烈地感到沈从文的作品能经得起长时间的考验。
后来,看了《边城》和《长河》,就更加崇拜沈从文了。
个人觉得,除了一些精彩的短篇小说如《萧萧》、《丈夫》、《八骏图》等外,《长河》应该算沈从文最好的作品了,可惜没有写完。
就是这么一个划时代的大师级的文学家,一辈子所受的委屈和磨难可谓多矣!委屈一:饥寒交迫的“北漂”生涯沈从文小时候并没有多读书,连小学都未毕业。
随着家庭的破败,十四岁就去当兵,在地方土著部队一干就是六年。
二十一岁那年,他怀揣一本司马迁的《史记》,只身一人,冒冒失失到北京当“北漂”,开始做起文学梦来。
“北漂”的日子真不好过啊。
几十年后,他在“选集题记”里说:“克服困难不仅需要韧性和勇气,不好办的还是应付生活。
我尽管熟悉司马迁、杜甫、曹雪芹的生平,并且还明白十九世纪旧俄几个大作家的身世遭遇,以及后来他们作品对于本国和世界作出的伟大长久贡献,用一种“见贤思齐”心情来勉励自己,应付面前现实的挫折困难;可是人究竟是生物之一,每天总得有点什么消化消化,体力才可望支持得下去。
当时这件事就毫无办法,有一顿无一顿是常事。
……”当时,曾发生这样一件事:沈从文实在走投无路了,给正在北大担任讲师的郁达夫写信,诉说自己饥寒交迫的艰难境况。
接信后,郁达夫冒着冬夜的大雪,前来探望沈从文。
推开那间有名的“窄而霉小斋”的房门,郁达夫发现屋内没有火炉,沈从文穿着两件夹衣,用棉被裹着两条腿,正坐在桌前,用冻得红肿的手提笔写作。
郁达夫说:“我看过你的文章……要好好写下去。
”接着,他默默地听着沈从文倾诉自己来北京的打算和目前的处境,感到脊梁一阵阵发冷。
公寓大厨房里,正传来师傅炒菜打锅的声音。
“你吃包饭?”郁达夫问。
“没。
”瞧瞧沈从文的神色,郁达夫明白了一切。
他站起身来,将脖子上一条淡灰色的羊毛围巾摘下,掸去上面的雪花,披到沈从文的身上。
然后邀沈从文一道出去,在附近一家小餐馆吃了一顿饭。
结账时,共花去一块七毛多钱(瞧瞧当年的物价)。
郁达夫拿出五块钱会了账,将找回的三块多钱全塞给了沈从文。
一回到住处,沈从文禁不住伏在桌子上哭了起来。
沈从文生活困窘,袋中无钱,郁达夫小小的帮助可就是救命啊。
沈从文的哭声,从胸膛中爆发出来,如同呐喊伴着冬夜,向人生宣战,向黑夜宣战。
饥饿和寒冷、贫穷和艰苦,虽然会使人的肌体遭受磨难,却也让人坚定了信心。
就这样,一个小学都没毕业的“乡下人!”成了轰动一时的大作家,这真是个奇迹。
委屈二:失意珞珈山发表了一些有特色、有深度的小说之后,沈从文在文坛名声鹊起。
随即,于1929年被校长胡适聘为上海的中国公学的讲师,主讲大学一年级的“新文学研究”和“小说习作”。
据说,他第一次登上大学讲台就闹了个笑话。
这位文坛新秀,在写小说时十分自信,但走上讲台,面对台下的大学生一片好奇的眼睛时,居然胆怯了,紧张得连话都说不出来,就这样一直呆呆地站了十分钟。
尴尬极了,他实在没办法,转身在黑板上写了一句话:“我第一次上课,见你们人多,怕了。
”引得同学们善意地笑了。
这堂课,他准备了一个多小时的课案,结果慌乱中只用了十几分钟就讲完了。
第二年,胡适辞去校长职务,沈从文“自然”也从上海中国公学辞职。
他的好友胡适、徐志摩给时任武汉大学文学院院长的陈西滢写信,推荐沈从文前去任教。
在胡适的眼中,作为天才作家的沈从文是完全可以胜任大学教师的。
虽然是二度登上大学讲台,沈从文对教学仍然不够自信。
经过一番犹豫,迫于生计,最终沈从文于1930年9月16日到达到了洛珈山。
沈从文教的课,与在中公差不多,还是新文学和习作,一周三小时,职称只是助教,拿的也是助教的薪水。
在武汉大学,虽说发了一些有分量的作品,没有高级文凭的沈从文并没有得到校方重用,过得很不如意。
他给友人写信说:“因这卑微名分,到这官办学校,一切不合适也是自然的事。
……学生即或欢迎我,学校大人物是把新的什么都看不起的。
我到什么地方总有受恩的样子,所以很容易生气,多疑,见任何人我都想骂他咬他。
我自己也只想打自己,痛殴自己。
”能说出这样的话,显然日子过得郁闷之极。
在洛珈山下的那段生活,对沈从文来说是一段不愉快的记忆。
他给胡适写信发牢骚:“在此承通伯(陈源的字)先生待得极好,在校无事做,常到叔华家看画,自己则日往旧书店买字帖玩。
唯心情极坏,许多不长进处依然保留,故恨觉自苦。
若学校许可教半年解约,则明春来上海或不再返,因一切心上纠纷,常常使理智失去清明,带了病态的任性,总觉得一切皆不合适。
”在武大呆了不到一年,借着营救被国民党逮捕的好友胡也频之事,他就失意地离开了。
当年在武大的朱东润,1976年写自传,其中有一段描述沈从文:“值得记载的还有一位沈从文,青年作家,那时大约二十四五岁,小兵出身,但在写作上有些成就,武大请他担任写作教师。
在写作技巧上,他是有锻炼的,但是上课的情况非常特别。
第一天上课时,红涨了脸,话也说不出,只有在黑板上写上‘请待我十分钟’。
学生知道他是一位作家,也就照办了。
十分钟时间过去了,可是沈从文还没有心定,因此又写‘请再待五分钟’。
五分钟过去了,沈从文开讲了,但是始终对着黑板说话,为学校教师开了前所未有的先例。
不久以后他离开武大,到过山东大学,抗战的时候,在西南联大教书,是有些声望的。
”朱东润所描述的情境,通常讲沈从文的故事是出现在他在中公第一次上课的时候;没想到,他到武大,又重复了一次。
实在说来,沈从文在中国公学,迈出了他教书生涯的第一步。
接着在武汉大学干了一年。
又去青岛大学、西南联大、北京大学教书,直到解放后被迫离开了学校。
沈从文的教书生涯大约十六年。
在这十六年期间,沈从文的文学事业也达到了顶峰。
委屈三:在西南联大遭奚落大名鼎鼎的刘文典,敢跟蒋介石互殴,其个性之张扬、狂狷可见一斑。
他公开宣称整个中国真懂《庄子》者共两个半人,一个是庄子本人,一个是自己,另半个是指马叙伦或冯友兰。
不知为什么,刘文典在西南联大中文系当教授时,很瞧不起讲授语体文写作的沈从文。
当他获悉联大当局要提升沈从文为教授时,勃然大怒,说:“陈寅恪才是真正的教授,他该拿400块钱,我该拿40块钱,朱自清该拿4块钱。
可我不给沈从文4毛钱!他要是教授,那我是什么?”在讨论沈从文提升为正教授的教务会议上,大家都举手同意,惟有刘文典表示不满,他说:“沈从文是我的学生。
他都要做了教授,我岂不是要做“太上教授”了吗?”在西南联大教书期间,日本人的飞机经常来轰炸昆明。
一有空袭警报,大家都纷纷往郊外的山林里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