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地理学城市化共62页文档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活贫困,收入增长缓慢
社会保障缺乏
城市拉力
收入和生活水平较高 就业机会 服务水平
受教育机会
社会保障制度
第三节 城市化类型和测度
一、城市化的类型
二、城市化水平测度
第三节 城市化类型和测度
一、城市化的类型
◆向心型城市化和离心型城市化 ◆外延型城市化与飞地型城市化 ◆景观型城市化与职能型城市化 ◆积极型城市化与消极型城市化 ◆自上而下型城市化与自下而上型城市化
芳 高
村
工 业
江 南
大
大 道
大
道
速 道
往
南
海
城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市
环
大 道
番往 高禺
市
广 速
广
深 广
黄
中
华 埔
南
园
山
大
大
环 路
道
快
道城
速
干
高
线 速
往 速番
禺 市
高
速
广
商品房项目 外环高速公路 对外公路 外环内主要道路 市区与郊区分界线
商品房集中区域
深
公
路
2、工业扩展与城市化 首先,大型工厂和重型企业的外迁的倾向更
城市地理学城市化
3、关于城市化的争议
关于城市化的起源问题; 关于城市化过程与状态问题; 关于城市化内、外问题;
第二节 城市化的动力机制
一、城市化兴起和成长的一般前提 二、经济增长与城市化 三、城乡人口迁移与城市化
第二节 城市化的动力机制
一、城市化兴起和成长的一般前提
第一前提:农业人口的剩余 第二前提:农产品的剩余
为强烈。 其次,工厂的外迁常以某些特殊工厂为先导
(如煤气厂、自来水厂、 化工厂、钢铁厂、 重型机械厂等)。
再次,联合企业。 3、住宅的扩散与城市化
住宅的扩散分自由扩散与附属扩散两种。
自由扩散:居住区并不随其它设施一起扩 散。
——螺旋型模式
附属扩散:居住区随其它设施一起扩散 出去。
工厂区 绿带 福利区
① 组织交通 对外交通干线:大流量、高速度,联系城市与区域,其客 货 流主要原因来自域外。 城市内部的交通干线:并不要求大流量和高速度,主要强调 安全性、时效性、联结性。 ②划分景区和街区
图例
10 6
广 清
高 速
广 花
国 新
广
道
从
路
公
路
同
沙 和
太
路
路
路
汕
广佛高速 环
城
环
高 城
东
广
风
路
中山
路
州
广 佛路
二、城市化水平测度
1、单一指标法
人口指标(城镇人口、市镇人口、大城市人口、非农业人口) D=地区城镇人口/地区总人口 D=地区非农业人口/地区总人口
①人口数据的获得受统计口径一统计范围的影响 ②现实城镇人口与统计人口存在着较大差别 ③只测度了人口向城市集中的数量,不能反映其它性质 ④它只是一个静态的刻划量 ⑤只能反映城市化发展的相对水平,不能反映总体规模 人口数据容易获得;有一定的可比性
空间距离衰减规律
农业革命:优良品种的培育和农业投入(农药、化肥、播 种技术、收获技术、灌溉技术、加工技术等)的增加。
单位土地产出和收益增加;而单位土地面积上所需求的劳 动力减少。
使第一前提和第二前提更加充分。
(3)人口和工业生产要素向城市集中
工业化确立了比较利益的概念。
(区位、产业、生产模式——专业化与社会化生产与“小而全、大而 全”生产)
50
40
30
20
制造业占GDP比重
10
0 <100 200 300 400 500 800 1000 >1000
人均GDP(美元)
图1、发展中国家工业化与城市化的相关关系图
(%)60
50
工业部门占国民收入比重
40
30
20
10
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
0
1949 1952 1955 1958 1961 1964 1967 1970 1973 1976 1979 1982 1985 1988 1991
高密度发展的不足:拥挤(?),社会病态(?)
二、外围市区的城市化
外围市区:内部市区外缘,与郊区接壤的环状地带,即城乡结合部。 城市化特征:内部市区城市设施和职能部门外移 1、对外交通与城市化
城市的对外交通是城市向外伸出的触手,交通干线延伸的方向 是城市地域拓展的主要方向。 城市的对外交通干线与城市内部的交通线在具体的功能上有所区 别:
图3、甘肃省工业化、城市化、非农化相关关系图
(2)工业革命
制造业革命:大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表现为工厂的扩 大与工业部门的分化,进而改变了劳动地域分工格局和城 市的经济性状。
传统农业社会分工:广域农业、林业、牧业地域分工。 工业社会:生产地、消费地、原料地、燃料地之间的分 工。
交通运输革命:运输动力和运输工具 的变革,强化了空间通达度,缩短了空 间经济距离,克服空间磨擦的能力提高 。
图2、中国工业化与城市化相关关系分析
70
60
50
工业占DGP比重
40
城镇人口比重
30
20
非农业人口比重
10
0 1952 1957 1965 1970 1975 1978 1980 1981 1982 1983 1984 1985 1986 1987 1988 1989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二、经济增长与城市化
1、工业化与城市化 (1)工业化与城市化相关关系检验 (图1、图 2、图3)
城
城
市
市
化
化
的
成
快
熟
城 市 化 的 预 备 期
城 市 化 的 发 展 期
速 发 展 期
期
城市化发展一般规律——拉平的“S”型曲线
世界各国城市人口比重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关系
70
(%)60
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
三、郊区城市化
1、土地集约化 农产品商品化:大田作业向城郊农业转变 劳动力商品化:农业人口转变为兼业人口 土地商品化:农业用地转变为城镇用地 2、产业结构高度化 3、城市网络化
工业化确立了聚集经济的概念 工业化确立了规模经济的概念
B •规模—效益倒“U” 型相关关系
S
2、第三产业与城市化
第一层次:流通部门
第二层次:综合服务部门
第三产业 第三层次:科教文卫部门
第四层次:公务部门
三、城乡人口迁移与城市化 1、推拉因模式
农村推力
农村资源减少 农业生产成本增加 剩余劳动力增加,就业机会减少
2、复合指标法
第四节 城市化的近域推进
一、内部市区的城市化 二、外围市区的城市化 三、郊区城市化
第四节 城市化的近域推进
一、内部市区的城市化
以向心型城市化为主 内部市区:城市商业服务业集中,交通线路汇集,位
置大体适中的 城市中心区,即建成区。特征:高密度
高密度发展的优点:节省用地,缩短上班距离,节约 能源,防止城市蔓延,保护自然环境。
社会保障缺乏
城市拉力
收入和生活水平较高 就业机会 服务水平
受教育机会
社会保障制度
第三节 城市化类型和测度
一、城市化的类型
二、城市化水平测度
第三节 城市化类型和测度
一、城市化的类型
◆向心型城市化和离心型城市化 ◆外延型城市化与飞地型城市化 ◆景观型城市化与职能型城市化 ◆积极型城市化与消极型城市化 ◆自上而下型城市化与自下而上型城市化
芳 高
村
工 业
江 南
大
大 道
大
道
速 道
往
南
海
城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市
环
大 道
番往 高禺
市
广 速
广
深 广
黄
中
华 埔
南
园
山
大
大
环 路
道
快
道城
速
干
高
线 速
往 速番
禺 市
高
速
广
商品房项目 外环高速公路 对外公路 外环内主要道路 市区与郊区分界线
商品房集中区域
深
公
路
2、工业扩展与城市化 首先,大型工厂和重型企业的外迁的倾向更
城市地理学城市化
3、关于城市化的争议
关于城市化的起源问题; 关于城市化过程与状态问题; 关于城市化内、外问题;
第二节 城市化的动力机制
一、城市化兴起和成长的一般前提 二、经济增长与城市化 三、城乡人口迁移与城市化
第二节 城市化的动力机制
一、城市化兴起和成长的一般前提
第一前提:农业人口的剩余 第二前提:农产品的剩余
为强烈。 其次,工厂的外迁常以某些特殊工厂为先导
(如煤气厂、自来水厂、 化工厂、钢铁厂、 重型机械厂等)。
再次,联合企业。 3、住宅的扩散与城市化
住宅的扩散分自由扩散与附属扩散两种。
自由扩散:居住区并不随其它设施一起扩 散。
——螺旋型模式
附属扩散:居住区随其它设施一起扩散 出去。
工厂区 绿带 福利区
① 组织交通 对外交通干线:大流量、高速度,联系城市与区域,其客 货 流主要原因来自域外。 城市内部的交通干线:并不要求大流量和高速度,主要强调 安全性、时效性、联结性。 ②划分景区和街区
图例
10 6
广 清
高 速
广 花
国 新
广
道
从
路
公
路
同
沙 和
太
路
路
路
汕
广佛高速 环
城
环
高 城
东
广
风
路
中山
路
州
广 佛路
二、城市化水平测度
1、单一指标法
人口指标(城镇人口、市镇人口、大城市人口、非农业人口) D=地区城镇人口/地区总人口 D=地区非农业人口/地区总人口
①人口数据的获得受统计口径一统计范围的影响 ②现实城镇人口与统计人口存在着较大差别 ③只测度了人口向城市集中的数量,不能反映其它性质 ④它只是一个静态的刻划量 ⑤只能反映城市化发展的相对水平,不能反映总体规模 人口数据容易获得;有一定的可比性
空间距离衰减规律
农业革命:优良品种的培育和农业投入(农药、化肥、播 种技术、收获技术、灌溉技术、加工技术等)的增加。
单位土地产出和收益增加;而单位土地面积上所需求的劳 动力减少。
使第一前提和第二前提更加充分。
(3)人口和工业生产要素向城市集中
工业化确立了比较利益的概念。
(区位、产业、生产模式——专业化与社会化生产与“小而全、大而 全”生产)
50
40
30
20
制造业占GDP比重
10
0 <100 200 300 400 500 800 1000 >1000
人均GDP(美元)
图1、发展中国家工业化与城市化的相关关系图
(%)60
50
工业部门占国民收入比重
40
30
20
10
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
0
1949 1952 1955 1958 1961 1964 1967 1970 1973 1976 1979 1982 1985 1988 1991
高密度发展的不足:拥挤(?),社会病态(?)
二、外围市区的城市化
外围市区:内部市区外缘,与郊区接壤的环状地带,即城乡结合部。 城市化特征:内部市区城市设施和职能部门外移 1、对外交通与城市化
城市的对外交通是城市向外伸出的触手,交通干线延伸的方向 是城市地域拓展的主要方向。 城市的对外交通干线与城市内部的交通线在具体的功能上有所区 别:
图3、甘肃省工业化、城市化、非农化相关关系图
(2)工业革命
制造业革命:大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表现为工厂的扩 大与工业部门的分化,进而改变了劳动地域分工格局和城 市的经济性状。
传统农业社会分工:广域农业、林业、牧业地域分工。 工业社会:生产地、消费地、原料地、燃料地之间的分 工。
交通运输革命:运输动力和运输工具 的变革,强化了空间通达度,缩短了空 间经济距离,克服空间磨擦的能力提高 。
图2、中国工业化与城市化相关关系分析
70
60
50
工业占DGP比重
40
城镇人口比重
30
20
非农业人口比重
10
0 1952 1957 1965 1970 1975 1978 1980 1981 1982 1983 1984 1985 1986 1987 1988 1989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二、经济增长与城市化
1、工业化与城市化 (1)工业化与城市化相关关系检验 (图1、图 2、图3)
城
城
市
市
化
化
的
成
快
熟
城 市 化 的 预 备 期
城 市 化 的 发 展 期
速 发 展 期
期
城市化发展一般规律——拉平的“S”型曲线
世界各国城市人口比重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关系
70
(%)60
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
三、郊区城市化
1、土地集约化 农产品商品化:大田作业向城郊农业转变 劳动力商品化:农业人口转变为兼业人口 土地商品化:农业用地转变为城镇用地 2、产业结构高度化 3、城市网络化
工业化确立了聚集经济的概念 工业化确立了规模经济的概念
B •规模—效益倒“U” 型相关关系
S
2、第三产业与城市化
第一层次:流通部门
第二层次:综合服务部门
第三产业 第三层次:科教文卫部门
第四层次:公务部门
三、城乡人口迁移与城市化 1、推拉因模式
农村推力
农村资源减少 农业生产成本增加 剩余劳动力增加,就业机会减少
2、复合指标法
第四节 城市化的近域推进
一、内部市区的城市化 二、外围市区的城市化 三、郊区城市化
第四节 城市化的近域推进
一、内部市区的城市化
以向心型城市化为主 内部市区:城市商业服务业集中,交通线路汇集,位
置大体适中的 城市中心区,即建成区。特征:高密度
高密度发展的优点:节省用地,缩短上班距离,节约 能源,防止城市蔓延,保护自然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