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梦令李清照原文

合集下载

李清照《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

李清照《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

李清照《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
【原文】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常记溪亭日暮。

沈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①争渡。

②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

【注释】
①兴尽:指游兴已尽。

藕花:荷花。

②争渡:指天色已晚,乘船夺路回家。

【译文】
常常记起出游溪亭直到日色将暮,喝得醉意醺醺竟忘记了回去的路。

一直到游兴已尽,暮色更浓,才驾着小舟回去;可船儿又迷路进入荷花深处。

船儿争渡,船儿争渡,惊起了河滩上已经夜宿的鸥鹭。

【赏析】
这首词为李清照对年轻时候生活片段的回忆,充满生活情趣。

酒喝到醉得不能回家,回家又迷了路,迷了路更急于回家。

作者在一系列动作的白描和环境的烘托中,表现出主体心理活动的轨迹。

这是一个天真活泼的少女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尽情游玩,无忧无虑的生活的真实写照。

李清照《如梦令》原文和译文

李清照《如梦令》原文和译文

李清照《如梦令》原文和译文李清照《如梦令》原文和译文李清照之手的如梦令,是绝妙的大自然的赞歌,以尺幅之短给人以足够美的享受。

此首小令,为作者年轻时词作。

写她经久杨杰不忘的一次溪亭畅游,表现其卓尔不群的情趣,豪放潇洒的风姿,活泼开朗的性格。

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了李清照《如梦令》原文和译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如梦令宋李清照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注释:1、雨疏风骤:雨点稀疏,晚风急猛。

2、浓睡:酣睡。

3、卷帘人:指侍女。

4、绿肥红瘦:指绿叶繁茂,红花凋零。

诗句大意:昨夜雨稀稀落落下个不停,风却刮得很紧,沉睡一宿,酒意却还没有全消。

(写景叙事,点明下文发问的起因)我问侍女海棠怎样了,她却说,海棠还是像原来那样啊。

(“试”:关切花事,既想知道又不忍知道花落消息的矛盾心理。

)你知道吗?你知道吗?应该是绿叶繁茂、红花凋零啊!(这是词人对侍女“海棠依旧”的回答的否定,更是对风雨中花朵凋零的惋惜,对春天逝去的无奈。

“绿肥红瘦”,别致而贴切地描摹出春末夏初的景色,历来为人们所传诵。

)主题思想:作者以与侍女对话的形式表达了爱春(伤春)、惜花的真情,也含蓄表达了感慨青春易逝,爱惜自己如花青春年华的感情。

《如梦令》这首词是李清照青年时期的作品,追叙她一次泛舟流连忘返,酒醉后几乎迷路的情景,反映了她早期无忧无虑的生活和爽朗豪放的性格。

在教学本课是,我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作为文言文,是我们语文教学的难点之最,因此在教学设计是个人认为本堂课的“煽情”或者“铺垫”应该做好。

老师朗读一副对联,奠定了全词的情感基调。

其次,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通过品读词句把课文读活读美、提醒学生体会33个字包含了无比丰富的内涵,直到最后跟着音乐吟唱本词。

并且教师通过范例来吟诵这首词,使学生的兴趣马上浓厚。

所有这些,都使学生感受到了学习《如梦令》的乐趣,从而激发了学生对祖国语文的'热爱。

如梦令 古诗

如梦令 古诗

如梦令古诗如梦令李清照〔宋代〕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作者简介: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号易安居士,汉族,山东省济南章丘人。

宋代(南北宋之交)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

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

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

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

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

后人有《漱玉词》辑本。

今有《李清照集校注》。

创作背景:这首《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是李清照的早期之作,较为可信的时间当是李清照到达汴京之后尚未出嫁之前。

这段时间李清照身居闺中,不免会回忆起少时游玩的情形,对那些生活的怀念之情与日俱增,使得作者感到诗兴大发,于是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的小令。

主旨:写出了作者青春年少时的好心情,表达了对那些生活的怀念之情。

赏析:此词是记游赏之作,写了酒醉、花美,清新别致。

“常记”两句起笔平淡,自然和谐,把读者自然而然地引到了她所创造的词境。

“常记”明确表示追述,地点在“溪亭”,时间是“日暮”,作者饮宴以后,已经醉得连回去的路径都辨识不出了。

“沉醉”二字却露了作者心底的欢愉,“不知归路”也曲折传出作者流连忘返的情致,看起来,这是一次给作者留下了深刻印象的十分愉快的游赏。

接写的“兴尽”两句,就把这种意兴递进了一层,兴尽方才回舟,那么,兴未尽呢?恰恰表明兴致之高,不想回舟。

而“误入”一句,行文流畅自然,毫无斧凿痕迹,同前面的“不知归路”相呼应,显示了主人公的忘情心态。

盛放的荷花丛中正有一叶扁舟摇荡。

舟上是游兴未尽的少年才女,这样的美景,一下子跃然纸上,呼之欲出。

一连两个“争渡”,表达了主人公急于从迷途中找寻出路的焦灼心情。

正是由于“ 争渡”,所以又“惊起一滩鸥鹭”,把停栖在洲渚上的水鸟都吓飞了。

李清照如梦令原文

李清照如梦令原文

李清照如梦令原文《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朝代:宋代作者:李清照原文: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译文一应是常常想起一次郊游,一玩就到日暮时分,沉醉在其中不想回家。

一直玩到没了兴致才乘舟返回,却迷途进入藕花池的深处。

怎么才能把船划出去,不小心,却惊起了一群的鸥鹭。

译文二经常记起在溪边的亭子游玩直到太阳落山的时候,被美景陶醉而流连忘返。

游兴满足了,天黑往回划船,不小心划进了荷花池深处。

划呀,划呀,惊动满滩的水鸟,都飞起来了。

译文三曾记得一次溪亭饮酒到日暮,喝得大醉回家找不着了道路。

兴尽之后很晚才往回划船,却不小心进入了荷花深处。

怎么渡,怎么渡?(最终)惊起水边满滩鸥鹭。

注释常记:时常记起。

“难忘”的意思。

溪亭:临水的亭台。

日暮:黄昏时候。

沉醉:比喻沉浸在某事物或某境界中。

兴尽:尽了兴致。

晚:比合适的时间靠后,这里意思是天黑路暗了。

回舟:乘船而回。

误入:不小心进入。

藕花:荷花。

争渡:怎渡,怎么才能划出去。

争(zen),怎样才能惊:惊动。

起:飞起来。

一滩:一群。

鸥鹭:这里泛指水鸟。

赏析本篇是李清照早期的词作之一。

词中充分体现出作者对大自然、对春天的热爱。

这是一首小令,内容也很简单。

它写的是春夜里大自然经历了一场风吹雨打,词人预感到庭园中的花木必然是绿叶繁茂,花事凋零了。

因此,翌日清晨她急切地向“卷帘人”询问室外的变化,粗心的“卷帘人”却答之以“海棠依旧”。

对此,词人禁不住连用两个“知否”与一个“应是”来纠正其观察的粗疏与回答的错误。

“绿肥红瘦”一句,形象地反映出作者对春天将逝的惋惜之情。

词的写法别致,侧重于从听觉方面来塑造形象并构成意境。

作者不是平铺直叙地去描写百花凋残的暮春景象,而是立足清晨醒后,从“昨夜”写起,通过“雨疏风骤”,从听觉上展开联想,然后转化为视觉形象:“绿肥红瘦”。

值得指出的是,这“绿肥红瘦”四字只不过是作者内心虚拟想象之词,它还有一个向客观现实转化的过程。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李清照作品)原文、翻译及赏析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李清照作品)原文、翻译及赏析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宋代:李清照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标签宋词精选、婉约、宋词三百首、伤春、惜花译文昨天夜里雨点虽然稀疏,但是风却劲吹不停,我酣睡一夜,然而醒来之后依然觉得还有一点酒意没有消尽。

于是就问正在卷帘的侍女,外面的情况如何,她只对我说:“海棠花依旧如故”。

知道吗?知道吗?应是绿叶繁茂,红花凋零。

注释疏:指稀疏。

卷帘人:有学者认为此指侍女。

绿肥红瘦:绿叶繁茂,红花凋零。

浓睡不消残酒:虽然睡了一夜,仍有余醉未消。

浓睡:酣睡残酒:尚未消散的醉意。

雨疏风骤:雨点稀疏,晚风急猛。

赏析李清照虽然不是一位高产的作家,其词流传至今的只不过四五十首,但却“无一首不工”,“为词家一大宗矣”。

这首《如梦令》,便是“天下称之”的不朽名篇。

这首小令,有人物,有场景,还有对白,充分显示了宋词的语言表现力和词人的才华。

小词借宿酒醒后询问花事的描写,曲折委婉地表达了词人的惜花伤春之情,语言清新,词意隽永。

起首两句,辞面上虽然只写了昨夜饮酒过量,翌日晨起宿酲尚未尽消,但在这个辞面的背后还潜藏着另一层意思,那就是昨夜酒醉是因为惜花。

这位女词人不忍看到明朝海棠花谢,所以昨夜在海棠花下才饮了过量的酒,直到今朝尚有余醉。

三、四两句所写,是惜花心理的必然反映。

尽管饮酒致醉一夜浓睡,但清晓酒醒后所关心的第一件事仍是园中海棠。

词人情知海棠不堪一夜骤风疏雨的揉损,窗外定是残红狼藉,落花满眼,却又不忍亲见,于是试着向正在卷帘的侍女问个究竟。

一个“试”字,将词人关心花事却又害怕听到花落的消息、不忍亲见落花却又想知道究竟的矛盾心理,表达得贴切入微,曲折有致。

“试问”的结果——“却道海棠依旧。

”侍女的回答却让词人感到非常意外。

本来以为经过一夜风雨,海棠花一定凋谢得不成样子了,可是侍女卷起窗帘,看了看外面之后,却漫不经心地答道:海棠花还是那样。

一个“却”字,既表明侍女对女主人委曲的心事毫无觉察,对窗外发生的变化无动于衷,也表明词人听到答话后感到疑惑不解。

李清照俩首《如梦令》原文翻译

李清照俩首《如梦令》原文翻译

李清照俩首《如梦令》原文翻译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昨夜雨疏风骤。

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译文昨夜雨点稀疏,晚风急猛,我虽然睡了一夜,仍有余醉未消。

试问卷帘的侍女:海棠花怎么样?她说海棠花依然如旧。

知道吗?知道吗?应是绿叶繁茂,红花凋零。

【赏析】李清照虽然不是一位高产的作家,其词流传至今的只不过四五十首,但却“无一首不工”,“为词家一大宗矣”。

这首《如梦令》,便是“天下称之”的不朽名篇。

小词借宿酒醒后询问花事的描写,曲折委婉地表达了词人的惜花伤春之情,语言清新,词意隽永,令人玩味不已。

接下去三、四两句所写,是惜花心理的必然反映。

尽管饮酒致醉一夜浓睡,但清晓酒醒后所关心的第一件事仍是园中海棠。

词人情知海棠不堪一夜骤风疏雨的揉损,窗外定是残红狼藉,落花满眼,却又不忍亲见,于是试着向正在卷帘的侍女问个究竟。

一个“试”字,将词人关心花事却又害怕听到花落的消息、不忍亲见落花却又想知道究竟的矛盾心理,表达得贴切入微,曲折有致。

相比之下,周邦彦《少年游》:“一夕东风,海棠花谢,楼上卷帘看。

”便显得粗俗不堪,味同嚼蜡了。

“试问”的结果如何呢?——“却道海棠依旧。

”侍女的回答却让词人感到非常意外。

本来以为经过一夜风雨,海棠花一定凋谢得不成样子了,可是侍女卷起窗帘,看了看外面之后,却漫不经心地答道:海棠花还是那样。

一个“却”字,既表明侍女对女主人委曲的心事毫无觉察,对窗外发生的变化无动于衷,也表明词人听到答话后感到疑惑不解。

是啊,“雨疏风骤”之后,“海棠”怎会“依旧”呢?这就非常自然地带出了结尾两句。

这首小词,只有短短六句三十三言,却写得曲折委婉,极有层次。

词人因惜花而痛饮,因情知花谢却又抱一丝侥幸心理而“试问”,因不相信“卷帘人”的回答而再次反问,如此层层转折,步步深入,将惜花之情表达得摇曳多姿。

《蓼园词选》云:“短幅中藏无数曲折,自是圣于词者。

”可谓的评。

如梦令①常记溪亭日暮②李清照常记③溪亭④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原文、注释、原文及赏析

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原文、注释、原文及赏析

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原文、注释、原文及赏析
【原文】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昨夜雨疏风骤。

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1。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2。

【注释】
1.卷帘人:指正在卷帘的侍女。

这两句是作者与侍女的问答。

2.绿肥红瘦:绿指绿叶,红指红花,风雨过后,绿叶更见青翠,红花却见零落,故说“绿肥红瘦”。

以上三句是纠正侍女的答话。

【译文】
昨夜风急雨骤,深深的睡梦也未解去残酒。

轻轻地问一声那卷帘人,她却说:“海棠花依旧。


“唉!你哪里知道,应是绿叶更肥,而红花残瘦。


【赏析】
一首小词,却如同一出小品,一幕小剧,后台之背景与前台之人物、空间的铺陈(由室外而窗内)、时间的流逝(昨夜至今晨)、人物的动作、神态、对话无不一一活现纸面。

甚至有情节,以情节展示不同的人物性格形象。

“昨夜雨疏风骤”所带给女主人公与“卷帘人”的,是截然不同的感受。

“卷帘人”作为女主人公的对立面而存在,他或她(赵明诚或侍女)没有女主人公那种对自然界变化的细致敏锐的感受,在他(她)的眼里风雨之后,一切如旧,而女主人公却叹口气,说:“知否,知否”(此二字之重叠,下得何其自然,如同口出,而神气皆现),“绿肥红瘦”,以色彩代替花叶,别出新意,透露了女主人公的那种悲天悯人的泛爱情调。

有此种胸怀,方有后日之易安词也。

后人评此词为“短幅巾藏无数曲折”,是也。

《如梦令》原文译文及注释

《如梦令》原文译文及注释

《如梦令》原文译文及注释李清照《如梦令》原文译文及注释《如梦令》,全词委婉地表达了作者怜花惜花的心情,也非常充分地体现出作者对关于大自然、对春天的热爱,也流露了内心的苦闷。

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了关于《如梦令》原文译文及注释的内容,欢迎阅读,内容仅供参考!《如梦令》原文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如梦令》翻译及注释翻译昨天夜里雨点虽然稀疏,但是风却劲吹不停。

我酣睡一夜,然而醒来之后依然觉得还有一点酒意没有消尽。

于是就问正在卷帘的侍女,外面的情况如何,她说海棠花依然和昨天一样。

你可知道,你可知道,这个时节应该是绿叶繁茂,红花凋零了。

注释疏:指稀疏。

卷帘人:有学者认为此指侍女。

绿肥红瘦:绿叶繁茂,红花凋零。

浓睡不消残酒:虽然睡了一夜,仍有余醉未消。

浓睡:酣睡残酒:尚未消散的醉意。

雨疏风骤:雨点稀疏,晚风急猛。

《如梦令》描写手法李清照的早期词作《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描写了词人闺中生活的片断。

李清照用她最擅长的白描手法渲染出了色泽浓艳,形象逼真的场景。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从这首词的可以看出李清照很擅于用简单易懂的词语渲染和形容场景,也就是李清照早期自创的白描法。

其主要内容为:春夜里大自然经历了一场风吹雨打,词人预感到庭园中的花木必然是绿叶繁茂,花事凋零了。

因此,翌日清晨她急切地向“卷帘人”询问室外的变化,粗心的“卷帘人”却答之以“海棠依旧”。

对此,词人禁不住连用两个“知否”与一个“应是”来纠正其观察的粗疏与回答的错误。

“绿肥红瘦”一句,形象地反映出作者对春天将逝的惋惜之情。

全词委婉地表达了作者怜花惜花的心情,充分体现出作者对大自然、对春天的热爱,也流露了内心的苦闷。

《如梦令》赏析李清照虽然不是一位高产的作家,其词流传至今的只不过四五十首,但却“无一首不工”,“为词家一大宗矣”。

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原文及赏析

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原文及赏析

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原文及赏析李清照这首《如梦令》是“天下称之”的不朽名篇。

这首小令,有人物,有场景,还有对白,充分显示了宋词的语言表现力和词人的才华。

小词借宿酒醒后询问花事的描写,曲折委婉地表达了词人的惜花伤春之情,语言清新,词意隽永。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原文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宋代:李清照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译文昨夜雨虽然下得稀疏,但是风却劲吹不停,虽然睡了一夜,仍有余醉未消。

问那正在卷帘的侍女,外面的情况如何,她说海棠花依然和昨天一样。

知道吗?知道吗?这个时节应该是绿叶繁茂,红花凋零了。

注释疏:指稀疏。

雨疏风骤:雨点稀疏,晚风急猛。

浓睡不消残酒:虽然睡了一夜,仍有余醉未消。

浓睡:酣睡残酒:尚未消散的醉意。

卷帘人:有学者认为此指侍女。

绿肥红瘦:绿叶繁茂,红花凋零。

鉴赏李清照这首《如梦令》是“天下称之”的不朽名篇。

这首小令,有人物,有场景,还有对白,充分显示了宋词的语言表现力和词人的才华。

小词借宿酒醒后询问花事的描写,曲折委婉地表达了词人的惜花伤春之情,语言清新,词意隽永。

起首两句“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辞面勾勒写词时间与环境,昨夜词人不忍看到明朝海棠花谢,故把酒以消愁绪,翌日晨起宿酲尚未尽消。

“雨疏风骤”十分恰切地写出暮春时节,风萧萧然而雨却是疏落,渲染了词人花下醉酒的怅然之感。

即便把酒过后的酣睡浓甜,但仍难“消残酒”,写出词人此刻的慵懒惺忪。

词人唤来侍女“试问卷帘人” 转折巧妙精当,灵动自然。

词人情知海棠不堪一夜骤风疏雨的揉损,窗外定是残红狼藉,落花满地,却又不忍亲见,一个“试”字,将词人不忍亲见落花却又想知究竟的矛盾心理,刻画得贴切入微,真实可感。

孰料,“却道海棠依旧”,侍女的回答让词人喜出望外却又无奈黯然,“却”字道出了“卷帘人”不解词人心以及词人的意外之喜,词人的细腻委婉和侍女的粗疏淡漠形成对比。

李清照如梦令知否赏析

李清照如梦令知否赏析

李清照如梦令知否赏析如梦令李清照名句: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导读】本篇是李清照早期的词作之一。

词中充分体现出作者对大自然、对春天的热爱。

李清照在北宋颠覆之前的词颇多饮酒、惜花之作,反映出那个时期的作者极其悠闲、风雅的生活情调。

如梦令为词牌名,原名“忆仙姿”,相传因后唐庄宗自制曲中有“如梦,如梦,残月落在烟重”句而得名。

【原词】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注释】绿肥:指枝叶茂盛。

红瘦:谓花朵稀少。

【译诗】昨天夜里雨下得小风却很大,浓浓睡意消不去酒后的疲乏。

问一问卷帘人外面境况怎样?她说还是一样盛开着海棠花。

不对吧?不对吧?应是枝叶繁茂而花儿多落下。

【赏析】李清照的这首小令,通过对暮春景致片断的描写,委婉地表达了作者怜花惜花的心情,也流露了她内心的孤单和苦闷。

这首词的内容是描写暮春时的一个生活片断和细节,构思上颇具匠心。

词的开头就写得很别致,作者不是平铺直叙地去描写百花凋残的暮春景象,而是立足清晨醒后,从“昨夜”写起,而且从听觉写起。

先以听觉的角度写所闻:“雨疏风骤”;再以知觉的角度写所感:“浓睡不消残酒”;接着再以心理的角度写所想:询问“卷帘人”,外面的境况怎样?作者预感到昨天春夜里经历了一场风吹雨打后,庭园中的花木必然是绿叶繁茂,花事凋零了,因此急切地问“卷帘人”。

没想到粗心的“卷帘人”却答之以“海棠依旧”。

这样一个细节掀起了波浪。

对此,作者禁不住连用两个“知否”与一个“应是”来纠正其观察的粗疏与回答的错误。

直到这时,词人就是没有直接写所见,而是通过联想,最后才转化为视觉形象:“绿肥红瘦”。

“绿肥红瘦”一句,形象地反映出作者对春天将逝的惋惜之情。

但这里的“绿肥红瘦”只不过是作者内心虚拟的想象之词,实际外面的境况是否如此,还未得到验证。

正因为这首词有一个从听觉到视觉、从内心到客观现实的转化过程,所以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耐人咀嚼品味。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原文、翻译及赏析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原文、翻译及赏析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原文、翻译及赏析《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作者李清照,这是一首忆昔词。

以李清照特有的方式表达了她早期生活的情趣和心境,境界优美怡人,以尺幅之短给人以足够的美的享受。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原文、翻译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词牌名:如梦令|朝代:宋朝|作者:李清照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翻译/译文依旧记得经常出游溪亭,一玩就到傍晚,但是喝醉而忘记回去的路。

乘舟返回时,迷路进入藕花池的深处。

怎样才能划出去,拼命地划着找路,却惊起了一滩的鸥鹭。

注释①如梦令:词牌名。

②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选自《漱玉词》。

③常记:长久记忆。

④溪亭:一说此系济南七十二名泉之一,位于大明湖畔;二说泛指溪边亭阁;三说确指一处叫做“溪亭”的地名(因苏辙在济南时写有《题徐正权秀才城西溪亭》诗);四说系词人原籍章丘明水附近的一处游憩之所,其方位当在历史名山华不注之阳。

⑤藕花:荷花⑥争渡:奋力划船渡过。

⑦鸥鹭:泛指水鸟。

赏析/鉴赏现存李清照《如梦令》词有两首,都是记游赏之作,都写了酒醉、花美,清新别致。

这首《如梦令》以李清照特有的方式表达了她早期生活的情趣和心境,境界优美怡人,以尺幅之短给人以足够的美的享受。

“常记”两句起笔平淡,自然和谐,把读者自然而然地引到了她所创造的词境。

“常记”明确表示追述,地点“溪亭”,时间是“日暮”,作者饮宴以后,已经醉得连回去的路径都辨识不出了。

“沉醉”二字却露了作者心底的欢愉,“不知归路”也曲折传出作者流连忘返的情致,看起来,这是一次给作者留下了深刻印象的十分愉快的游赏。

果然,接写的“兴尽”两句,就把这种意兴递进了一层,兴尽方才回舟,那末,兴未尽呢?恰恰表明兴致之高,不想回舟。

而“误入”一句,行文流畅自然,毫无斧凿痕迹,同前面的“不知归路”相呼应,显示了主人公的忘情心态。

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原文及赏析

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原文及赏析

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原文及赏析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译文昨夜雨虽然下得稀疏,但是风却劲吹不停,虽然睡了一夜,仍有余醉未消。

问那正在卷帘的侍女,外面的情况如何,她说海棠花依然和昨天一样。

知道吗?知道吗?这个时节应该是绿叶繁茂,红花凋零了。

注释疏:指稀疏。

雨疏风骤:雨点稀疏,晚风急猛。

浓睡不消残酒:虽然睡了一夜,仍有余醉未消。

浓睡:酣睡残酒:尚未消散的醉意。

卷帘人:有学者认为此指侍女。

绿肥红瘦:绿叶繁茂,红花凋零。

鉴赏李清照这首《如梦令》是“天下称之”的不朽名篇。

这首小令,有人物,有场景,还有对白,充分显示了宋词的语言表现力和词人的才华。

小词借宿酒醒后询问花事的描写,曲折委婉地表达了词人的惜花伤春之情,语言清新,词意隽永。

起首两句“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辞面勾勒写词时间与环境,昨夜词人不忍看到明朝海棠花谢,故把酒以消愁绪,翌日晨起宿酲尚未尽消。

“雨疏风骤”十分恰切地写出暮春时节,风萧萧然而雨却是疏落,渲染了词人花下醉酒的怅然之感。

即便把酒过后的酣睡浓甜,但仍难“消残酒”,写出词人此刻的慵懒惺忪。

词人唤来侍女“试问卷帘人” 转折巧妙精当,灵动自然。

词人情知海棠不堪一夜骤风疏雨的揉损,窗外定是残红狼藉,落花满地,却又不忍亲见,一个“试”字,将词人不忍亲见落花却又想知究竟的矛盾心理,刻画得贴切入微,真实可感。

孰料,“却道海棠依旧”,侍女的回答让词人喜出望外却又无奈黯然,“却”字道出了“卷帘人”不解词人心以及词人的意外之喜,词人的细腻委婉和侍女的粗疏淡漠形成对比。

试问”的结果——“却道海棠依旧。

”侍女的回答却让词人感到非常意外。

本来以为经过一夜风雨,海棠花一定凋谢得不成样子了,可是侍女卷起窗帘,看了看外面之后,却漫不经心地答道:海棠花还是那样。

一个“却”字,既表明侍女对女主人委曲的心事毫无觉察,对窗外发生的变化无动于衷,也表明词人听到答话后感到疑惑不解。

李清照《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原文译文创作背景

李清照《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原文译文创作背景

李清照《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原文|译文|创作背景《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创作的一首忆昔词,这首词富有一种自然之美,给人以足够的美的享受。

下面就和儿童网小编一起来欣赏这首宋词吧。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原文宋代:李清照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译文及注释译文应是常常想起一次郊游,一玩就到日暮时分,沉醉在其中不想回家。

一直玩到没了兴致才乘舟返回,却迷途进入藕花池的深处。

怎么才能把船划出去,不小心,却惊起了一群的鸥鹭。

译文二经常记起在溪边的亭子游玩直到太阳落山的时候,被美景陶醉而流连忘返。

游兴满足了,天黑往回划船,不小心划进了荷花池深处。

划呀,划呀,惊动满滩的水鸟,都飞起来了。

译文三曾记得一次溪亭饮酒到日暮,喝得大醉回家找不着了道路。

兴尽之后很晚才往回划船,却不小心进入了荷花深处。

怎么渡,怎么渡?(最终)惊起水边满滩鸥鹭。

注释常记:时常记起。

“难忘”的意思。

溪亭:临水的亭台。

日暮:黄昏时候。

沉醉:比喻沉浸在某事物或某境界中。

兴尽:尽了兴致。

晚:比合适的时间靠后,这里意思是天黑路暗了。

回舟:乘船而回。

误入:不小心进入。

藕花:荷花。

争渡:怎渡,怎么才能划出去。

争(zen),怎样才能惊:惊动。

起:飞起来。

一滩:一群。

鸥鹭:这里泛指水鸟。

创作背景这首《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是李清照的早期之作,较为可信的时间当是李清照到达汴京之后尚未出嫁之前。

这段时间李清照身居闺中,不免会回忆起少时游玩的情形,那些场景在她的脑海中一再出现,对那些生活的怀念之情与日俱增,使得作者感到诗兴大发,于是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的小令。

初中李清照的诗词

初中李清照的诗词

初中李清照的诗词有《如梦令》、《夏日绝句》、《声声慢》、《武陵春》等。

其中《如梦令》是初中语文教材中的一首李清照的词,原文如下: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这首词用极其凝练的语言和白描的手法,描绘出一幅色彩鲜明、形象逼真的画面,表达了作者对美好景色的喜爱和留恋之情。

此外,李清照还有其他的经典诗词,例如《夏日绝句》中的“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表达了作者对英勇无畏、坚强不屈的精神的崇敬;《声声慢》中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则表达了作者在孤独寂寞中的内心感受。

总之,李清照的诗词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学价值,是初中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

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原文译文赏析

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原文译文赏析

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原文译文赏析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原文译文赏析《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早期词作。

此词借宿酒醒后询问花事的描写,委婉地表达了作者怜花惜花的心情,充分体现出作者对大自然、对春天的热爱,也流露了内心的苦闷。

下面小编整理的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原文译文赏析,欢迎阅读收藏。

【原文】:《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李清照昨夜雨疏风骤①,浓睡不消残酒②。

试问卷帘人③,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④。

【注释】:①雨疏风骤:雨点稀疏,晚风急猛。

②浓睡不消残酒:虽然睡了一夜,仍有余醉未消。

浓睡,酣睡。

③卷帘人:侍女。

④绿肥红瘦:指绿叶繁茂,红花凋零。

【译文】昨天夜里,雨点稀疏,晚风急猛,虽然酣睡了一宵,还是余醉未消。

试探地问那卷帘的侍女,她却告诉我说,海棠花还跟原先一样。

唉,你知道吗,知道吗?海棠应该是绿叶繁茂、红花凋零了。

【赏析】这首小令是李清照的奠定“才女”地位之作,轰动朝野。

传闻就是这首词,使得赵明诚日夜作相思之梦,充分说明了这首小令在当时引起的轰动。

又说此词是化用韩偓《懒起》诗意。

韩诗曰:“昨夜三更雨,临明一阵寒。

海棠花在否?侧卧卷帘看。

”但李清照的小令较原诗更胜一筹,入木三分地刻画了少女的伤春心境。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这两句写昨夜的风很急,还淅淅沥沥的下起小雨;晚上又饮了一些酒,睡的很沉,直到早上醒来酒意还没有完全退去。

一开始就将整首词的时间、环境勾勒得十分清楚。

“雨疏风骤”十分恰当的写出了暮春的特点,风吹的紧而雨却是疏落,四个字即使人能够感受到暮春的气息。

“浓睡不消残酒”则写出了人物现在的状态,刚刚醒来略略还带些酒意,一副慵懒的模样,这种状态下最容易想起昨夜的雨疏风骤,隐隐心底还藏着些许心事,这样就顺理成章地引出下文。

上下两句前者写室外,后者写室内,转折的巧妙恰当,灵动自然。

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

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

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注释】《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昨夜雨疏风骤。

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①知否。

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

②【注释】①卷帘人:指正在卷帘的侍女。

这两句是作者与侍女的问答。

②绿肥红瘦:绿指绿叶,红指红花,风雨过后,绿叶更见青翠,红花却见零落,故说“绿肥红瘦”。

以上三句是纠正侍女的答话。

【译文】昨天晚上,风儿紧,雨儿疏。

我一夜浓睡,尚未消除残醉。

清晨早起,问卷帘的侍女:“花草是否被风雨摧?”侍女答:“海棠花依旧很美。

”“你知道不知道?你知道不知道?应该是绿叶更加葱郁繁茂,红花却零落憔悴。

”【集评】宋·胡仔:“近时妇人能文词如李易安,颇多佳句。

小词云:‘昨夜雨疏风骤……应是绿肥红瘦。

’‘绿肥红瘦’此语甚新。

又《九日》词云:‘帘卷西风,人似黄花瘦。

’此语亦妇人所难到。

”(《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六十)宋·陈郁:“李易安工造语,故《如梦令》‘绿肥红瘦’之句,天下称之。

余爱赵彦若《剪绿花》诗云:‘花随红意发,叶就绿情新。

’ ‘绿情’‘红意’,似尤胜于李云。

”(《藏一话腴甲集》卷一) (按:赵彦若诗见宋计有功《唐诗纪事》卷十,题作《立春日侍宴别殿内出彩花应制》。

)明·杨慎:“此词较周词更婉媚。

”(杨慎批点本《草堂诗馀》卷一)(按:周词指秦观《如梦令》“池上春归何处”及谢逸《如梦令》“花落莺啼春暮”,《类编草堂诗余》误作周邦彦词,杨慎仍之。

)明·张綖:“韩偓诗云:‘昨夜三更雨,今朝(《香奁集》作‘临明’,此误引)一阵寒。

海棠花在否?侧卧卷帘看。

’此词盖用其语点缀,结句尤为委曲精工,含蓄无穷之意焉,可谓女流之藻思者矣。

”(《草堂诗馀别集》)明·蒋一葵:“李易安又有《如梦令》云:‘昨夜雨疏……绿肥红瘦。

’当时文人莫不击节称赏,未有能道之者。

”(《尧山堂外纪》卷五十四)明·茅暎:“易安,我之知己也。

今世少解人,自当远与易安作朋。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原文、译文及注释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原文、译文及注释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原文、译文及注释
题记:
这首《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是李清照的早期之作,较为可信的时间当是李清照到达汴京之后尚未出嫁之前。

这段时间李清照身居闺中,不免会回忆起少时游玩的情形,对那些生活的怀念之情与日俱增,使得作者感到诗兴大发,于是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的小令。

原文: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宋代-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对照翻译: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应是常常想起一次郊游,一玩就到日暮时分,沉醉在其中不想回家。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一直玩到没了兴致才乘舟返回,却迷途进入藕花池的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怎么才能把船划出去,不小心,却惊起了一群的鸥鹭。

注释:
选自《李清照集笺注》卷一(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如梦令,词牌名。

〔溪亭〕溪边的亭子。

〔藕花〕荷花。

〔争渡〕奋力把船划出去。

〔常记〕时常记起。

“难忘”的意思。

〔溪亭〕临水的亭台。

〔日暮〕黄昏时候。

〔沉醉〕大醉。

〔兴尽〕尽了兴致。

〔晚〕比合适的时间靠后,这里意思是天黑路暗了。

〔回舟〕乘船而回。

〔误入〕不小心进入。

〔藕花〕荷花。

〔争渡〕怎渡,怎么才能划出去。

争(zen),怎样才能〔惊〕惊动。

〔起〕飞起来。

〔一滩〕一群。

〔鸥鹭〕这里泛指水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梦令李清照原文
引导语:《如梦令》,词牌名。

下文是有关才女的2首《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与《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原文,欢迎大家阅读学习。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李清照
原文: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注释
疏:指稀疏
卷帘人:有学者认为此指侍女。

绿肥红瘦:绿叶繁茂,红花凋零
浓睡不消残酒:虽然睡了一夜,仍有余醉未消。

浓睡:酣睡残酒:尚未消散的醉意。

雨疏风骤:雨点稀疏,晚风急猛
译文
昨夜雨点稀疏,晚风急猛,我虽然睡了一夜,仍有余醉未消。

试问卷帘的侍女:海棠花怎么样?她说海棠花依然如旧。

知道吗?知道吗?应是绿叶繁茂,红花凋零。

赏析
本篇是李清照早期的词作之一。

词中充分体现出作者对大自然、对春天的热爱。

这是一首小令,内容也很简单。

它写的是春夜里大自然经历了一场风吹雨打,词人预感到庭园中的花木必然是绿叶繁茂,花事凋零了。

因此,翌日清晨她急切地向“卷帘人”询问室外的变化,粗心的“卷帘人”却答之以“海棠依旧”。

对此,词人禁不住连用两个“知否”与一个“应是”来纠正其观察的粗疏与回答的错误。

“绿肥红瘦”一句,形象地反映出作者对春天将逝的惋惜之情。

词的写法别致,侧重于从听觉方面来塑造形象并构成意境。

作者不是平铺直叙地去描写百花凋残的暮春景象,而是立足清晨醒后,从“昨夜”写起,通过“雨疏风骤”,从听觉上展开联想,然后转化为视觉形象:“绿肥红瘦”。

值得指出的是,这“绿肥红瘦”四字只不过是作者内心虚拟想象之词,它还有一个向客观现实转化的过程。

正因为这首词有一个从听觉到视觉,有一个从内心到客观现实的转化过程,所以才能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便于进行艺术的再创造。

这首词之所以耐人咀嚼,其原因也正在这里。

其次,通过问答进行感情上的对比烘托。

这种写法,不仅语言精炼生动,结构也由此显得分外紧凑,使读者有如闻其声、如见其人的真切感。

人物的身份、性格、教养以及感情上的细微差别也都历历在目,词也由此而显得生动活泼。

“却道”一句,写出了“卷帘人”观察上的粗疏与感情上的淡漠,它恰好衬托出作者体察的细腻与情思的深婉。

没有这种细腻的体察与深婉的情思,是不可能写出好作品来的。

再次,成功地使用拟人化的手法。

词中把本来用以形容人的“肥”、“瘦”二字,借来用以形容绿叶的繁茂与红花的稀少,暗示出春天的逐渐消失。

这一句不论是在语言的提炼上还是在修辞手法的使用上都是极富创造性的。

前面说过,这首词很短,总共不过三十三字,但它却能通过生活中一个极其普通的细节,反映作者丰富的'内心世界,用语平白浅近,意境含蓄深厚,具有“弦外音,味外味”。

黄了翁在《蓼园词选》中说:“一问极有情,答以
‘依旧’,答得极淡,跌出‘知否’二句来。

而‘绿肥红瘦’无限凄婉,却又妙在含蓄。

短幅中藏无数曲折,自是圣于词者。

”这段评语有助于我们对这首词的理解。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李清照
原文:
常记溪亭日暮①,沈醉不知归路②。

兴尽晚回舟,误入藉花深处。

争渡,争渡③,惊起一滩鸥鹭。

作者介绍
李清照(1084~约1151),号易安居士,宋代历城(今山东省济南市)人。

父李格非是当时著名学者。

丈夫赵明诚历任地方官职,对金石学很有研究。

她早年生活在一个学术、文艺气氛都非常浓厚的家庭里,过着优闲平静的生活。

南渡以后不久,丈夫死去,颠沛流离,境遇孤苦。

她是南宋有名的女作家,都有
成就。

所作词,前期以抒发对爱情的要求和对自然的热爱为主,写得曲折、含蓄,韵味深长,形象鲜明;南渡后在词中蕴含着沉痛的家国兴衰之惑,通过个人遭遇反映时代和社会的动乱,现实意义较强。

她是词中婉约派的大家,擅长白描手法。

论词注重协律,崇尚典重、情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

所作诗风格豪迈,爱国热情极强,但流传不多。

所著《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

后人辑有《漱玉词》,今人辑有《李清照集》。

解题:这首词是李清照青年时期的作品,追叙她一次泛舟流连忘返,酒醉后几乎迷路的情景,反映了她早期无忧无虑的生活和爽朗豪放的性格。

《如梦令》,词牌(填词用的典调)名。

注评
常记溪亭日暮,常记:时常记起。

“难忘”的意思。

溪亭:溪边的亭子。

日暮:黄昏时候。

沈(chén)醉不知归路。

沈醉;大醉。

沈:同“沉”。

这里说“沈醉”既有饮酒过量的意思,也暗示溪亭景色宜人,令人陶醉,乐而忘返,并为下面“误入”句伏笔。

○两句点明时间(日暮)、地点(溪亭)和事件(沈醉不知归路),并以“常记”总领,引起后面的描绘。

兴尽晚回舟,兴尽:游兴得到满足。

晚:比合适的时间靠后,这里意思是天黑路暗了。

回舟:乘船而回。

误入藕花深处。

误入:不该入而入。

藕花:荷花。

因游兴沉酣,乐而忘返,所以错过了光线较好的时刻,才把船划到荷塘里。

○两句承上“沈醉不知归路”,启下“争渡”。

争渡,争渡,争渡:抢着把船划出去。

争:争着,抢着。

○酒意未消、游兴未减,全然不顾误入歧途,非要夺路前进不可,活画出少女天真烂漫的情态。

“争渡,争渡”,按《如梦令》词牌规定要用短韵叠句,这里巧迭“争渡”,突出了沉醉之态和急追之情,妙造自然。

惊起一滩鸥鹭。

惊飞了栖息在沙滩上的水鸟。

惊:惊动。

起:飞起来。

一滩:满滩。

鸥鹭:鸥本指海鸥,鹭即鹭鸶,这里泛指水鸟。

○鸥鹭惊骇,拍翅飞起,与主人公的“争渡”融合一起,形成一个优美欢畅的意境,极天真之能事。

译文
我时常记起有一次在溪边亭子里游赏,面对夕阳,开怀畅叙,游兴高,酒兴也高,陶醉得竟忘记了回家的水路。

我尽情的游赏够了,已错过光线明亮的辰光。

船一掉头,胡里胡涂地划进荷花的深处。

于是大家抢着划呀,划呀,嘻笑声、摇橹声把满滩的水鸟也惊动得飞起来了。

简析
人们读李清照,一般对她后期的作品比较熟悉,脑海里凄凉愁苦的印象比较深。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是她青年时期的作品,追叙一次溪游醉归的欢乐情景,似一帧无拘无束的生活照,使我们得以认识这位著名词人的早年风采。

词意是:仲夏的一个午后,作者和亲人外出游玩,在溪边的一个亭子里饮酒,直到日落西山,还留连忘返。

待兴尽踏上小舟,却迷失了归路。

结果不知不觉闯入了藕花丛中。

他们赶紧划啊赶紧划,扑楞楞,惊飞起一滩鸥鹭。

词一开头就点明了时间(日暮)、地点(溪亭)和事件(沈醉不知归路),并用“常记”二字总领,引起下面对回舟误入荷花深处情景的描绘。

“误入”是因为日暮光线太暗,也是因为沈醉;正是因为“误入”,才产生了“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的景象。

“误”字不仅有结构上承上启下的作用,而且在词意上巧妙地把读者带进一个朦胧的境地。

也正是出了这样的“岔子”,才使主人公平时不易显露的一些性格特点呈露出来,使读者通过不寻常的举动的描绘,窥见其精神世界。

“争渡,争渡”的重叠,这本是词牌的要求,但在这里却显得妙合自然,形象地刻画了主人公奋争之状,欢快之情,同时使词的音节变得顿挫有力。

充分体现了作者构思和措词的精妙。

(正像曹操《》中“幸甚至哉,歌以咏志”一样,本是配乐时的套语,在作者笔下却与全诗浑然天成,融为一体。

)至此,桨声、笑语声、惊起鸥鹭的拍翅声和群鸣声互相交织,组成一个优美欢畅的意境,展示了作者青年时代的性格和生活。

鸥鹭在古人诗词中常被写到,它们被认为是“忘机”的飞鸟,独与不失赤子之心的人们亲狎作友。

作者在这里以鸥鹭形象作为陪衬,就是对主人公形象的潇洒天真的品格作一番加意地描摹,从而使全词洋溢地天真无邪、活泼烂漫的青春气息更加浓烈,更加感人。

李清照的词,遣词造句,多有所创新,看来一目了然,却又引人入胜,耐人咀嚼、思索。

这首词写日暮,并没有渲染“落日镕金,暮云合璧”的景象,写藕花,也没有描绘“红稀香少”的情态,全篇虽无写景,却是处处有景,情由景发,情景交融。

优美、生动的语言,鲜明、完美的艺术形象,集中表现了作者的强烈感情。

她不愧是抒情词的杰出的作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