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货币政策工具的选择与货币政策有效性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东方企业文化·百家论坛 2011年1月
198
我国货币政策工具的选择与货币政策有效性分析
黄晨曦
(苏州大学东吴商学院,苏州,215021)
摘 要:本文从货币政策工具选择与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关系的一般原理出发,对我国货币政策工具的选择和其有效性进行分析。并针对我国目前货币政策有效性欠佳的情况,对如何提高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字:货币政策 货币政策工具 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F82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355(2011)01—0198—01 一、货币政策工具的选择与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为实现一定的经济目标,运用各种工具调节和控制货币供应量和利率等中介目标,进而影响宏观经济的方针和措施的综合。货币政策的目标的实现需要通过一定的货币政策工具来实现。从货币政策工具作用的范围和作用机制来分,可以将其划分为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和其他货币政策工具。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就是包括 “三大法宝”在内,对货币供应量、信用量和一般利率水平进行调节的央行调控经济的常规手段;选择性政策工具是能够影响银行资金运用方向的一些措施,如证券信用交易的法定保证金比率、消费信贷控制和不动产信用控制等;其他货币政策工具包括直接信用控制和间接信用控制。
不同的货币政策工具通过不同的传导机制,对货币政策的传导、货币政策目标的最终实现发挥着不同方面和程度的作用。中央银行只有针对本国经济,选择合适的货币政策工具组合进行操作,才能最大化发挥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实现货币政策目标。故衡量货币政策工具选择是否有效的标准就在于利用相关货币政策工具进行操作后,货币政策目标的最终实现程度、实现最终目标所用的时间以及突发情况下货币政策工具所具有的弹性等。
二、我国货币政策工具选择与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我国的货币政策是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而逐步受到重视的。我国的货币政策工具大体上包括存款准备金制度、公开市场业务、再贴现、利率管制、在贷款等。总体来讲,我国货币政策工具的选择从直接调控工具向间接调控工具转变。自1984年中国人民银行成立,货币政策在实践中越来越受到重视,在国民经济的调控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我国2007到2009年国内生产总值、居民消费物价指数和广义货币供应量的季度数据处理后得到的增长率比较。可以明显看出,我国经济增长的波动明显大于货币供应的波动,而物价水平和货币供应也存在一定时期的背离。可见,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不尽如人意。
三、提高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建议
针对我国实施货币政策工具的有效性欠佳的现状,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改善:
(一)健全和完善我国金融市场,改善货币政策工具运行环境
金融市场是沟通资金供求双方的桥梁。金融市场之于货币政策,既是货币政策操作的重要场所,也是货币政策传递的重要媒介。金融市场由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构成。就货币市场而言,我国的货币市场规模小、交易主体少、交易对象单一等发展滞后。针对这种情况,要从推动货币市场参与主体多元化、传统业务规模化入手,不断扩大货币市场规模;并加大创新力度,开发货币市场金融衍生工具。此外,还应推进货币市场电子化和国际化的进程。就资本市场而言,应改变计划经济时代对所有制形式的歧视的错误观念,扩大资本市场的总规模、完善资本市场结构
和制度,加深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的一体化程度,以完善货币政策运作体系,提高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二)加强中央银行的独立性,健全货币政策传导主体
从货币政策的传导主体来看,货币政策由制定到最后发挥效果需要经过中央银行、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企业和居民三个环节。在这三个货币政策传导主体中,中央银行是货币政策的制定者和实施者,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是货币政策的传递者,企业和居民是货币政策的接受者。这三大主体经由货币市场、资本市场相连,构成了完整的货币政策传导链条。
货币政策传导的三大主体能否对货币政策形成合理的反馈对货币政策的有效性有很大影响。过去计划经济体制遗风的影响下,央行的政策实施缺乏独立性、商业银行的业务无法体现盈利性、企业普遍存在缺乏社会责任感。故有必要提高中央银行的独立性,同时深化商业银行和企业体制的改革,从而健全央行、商业银行和企业这三大主体。
(三)推进利率市场化和汇率制度改革,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实现,不仅需要有恰当的政策工具,更需要有畅通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而利率和汇率是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重要中介。
市场化的利率能够直接影响着货币政策发挥效力的时滞,从而影响到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中国的利率水平长期处于压抑状态,利率对于经济形势的变化缺乏弹性。但若贸然取消利率管制,则会使经济发生极大波动,危及金融体系的稳定性。故我国利率市场化可渐进进行:比如先放开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后,再逐渐放开存贷款利率;也可以针对我国东西部存在的经济发展程度差异实施差别的利率等。
就汇率政策来说,合理的汇率机制可以降低大规模资本流动对一国经济带来的冲击。在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资本账户脚步加快、程度加深。为确保中国经济的稳定持续运行,必须依靠更为开放与合理的人民币汇率制度以及完善的外汇市场来保障。
(四)加强与其他政策的协调
各种宏观经济政策有着不同优点与缺点,因此,货币政策必须和其他政策相互配合与协调才能到达预期的宏观经济目标。货币政策着重与货币的总量调节与物价水平的稳定,财政政策则对经济结构的调整。在现实经济中,总量问题和结构问题往往并存。因此需要通过货币与财政政策的通力协作才能达到调控经济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刘传哲、聂学峰:
《我国货币政策的传递途径——理论与实证研究》,经济管理出版社,2007年4月第一版.
[2] 于辉:
《中国货币政策效率分析》,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年8月第一版.
[3] 邓磊:
《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浅析》,《中国商界》,2010年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