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院士精神
中国院士精神
关于在全国开展宣传“院士精神”系列活动的项目方案概述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文明,虽饱经沧桑,历尽磨难,却生生不息,经久弥坚,靠的是中华民族不灭的精神——包容、博爱、自强不息、坚忍不拔、积极进取,这种精神,是中华民族几千年血脉传承,又不断融入各个时代的精神,历经岁月沉淀而成。
凭着这种精神,我们一次次抵御外强侵略,度过历史难关;凭着这种精神,我们一次次创造人类文明的辉煌,一步步走向中华民族的繁荣和兴旺。
今天,中华民族又到了一个关键的历史时刻。
经历了改革开放快速发展阶段之后,如何继续保持持久耐力?如何克制当今社会普遍存在的人心浮躁、盲目开发、资源浪费、急功近利、甚至道德缺失等不良现象,推动社会和谐、健康发展?精神,还是精神!只有坚定不移地恪守民族精神,强化时代的精神力量,才能励志图强、战胜困难,再创辉煌。
中国科学院院士(以下简称院士),是国家设立的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称号。
获得“院士”称呼的人,一定是在科学技术领域做出系统的、创造性的成就和重大贡献,热爱祖国,学风正派的人,他们是站在科学技术宝塔顶峰的一群人。
透过他们的成就和荣誉,我们看到的是一种宝贵的“精神”,一种严谨治学、坚忍不拔、执着探索、担当民族责任、热爱祖国和人民的精神。
这种精神,正式这个时代迫切需要而难能可贵的财富。
不是每一个人都能成为“院士”,但是每一个人应该学习“院士精神”。
值此“十八大”即将召开之际,我们向全社会推广宣传“院士精神”,旨在倡导全社会学习“院士精神”,执着探索,努力创新,热爱祖国,担当民族责任,迎接新时代、新挑战,促进中华民族文化经济大发展大繁荣。
活动目的通过“院士精神”宣传活动,倡议院士在攀登科学高峰的同时,更多地关注社会,影响社会,以精神力量引领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倡导全社会学习“院士精神”,克制浮躁,保持严谨、理性、执着的韧性,爱民族、爱祖国、爱人民,塑造完美人格,共建和谐社会。
组织机构主办单位:中国科学院河南省电视集团承办单位:四海扬美传媒公司活动时间:宣传活动时间定为2012年至2017年,为期五年。
袁隆平的事迹和精神(11篇)
袁隆平的事迹和精神(11篇)袁隆平的事迹和精神篇1袁隆平的形象可谓“几十年如一日”的“农民本色”——瘦小身材,背微驼,但也就是他,获得了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证书和500万元的高额奖金。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获奖,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他不仅仅搅动了人们对科学家的好奇,更引起人们对大奖的产生以及我国科技奖励制度的关注。
1976年,袁和助手培育的三系杂交水稻“南优2号”在全国大面积推广,比常规水稻平均增产20%,到2000年全国累计推广38亿亩,增产稻谷3600亿公斤。
1995年,袁在全国大面积推广两系法杂交水稻生产应用,到2000年全国累计推广面积达5000万亩,平均产量比三系增长5%—10%,续写“东方魔稻”的新篇章。
2000年,“超级杂交稻”到达农业部制定的第一期目标,突破日本专家估算的水稻的理论极限产量,被全国400位院士评选为“2000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的第一项成果。
2000年12月12日,“隆平高科”上市,成为中国证券市场第一只以科学家名字名民的股票。
袁老说,他此刻最大的心愿是利用基因技术育出亩产800公斤的超级杂交水稻,目标是2005年实现大面积推广。
他先后获得了联合国知识产权组织“杰出发明家”金质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奖”、英国让克基金会“让克奖”、美国费因斯特基金会“拯救世界饥饿奖”、联合国粮7农组织“粮食安全保障奖”、日本“日经亚洲大奖”、作物杂交优势利用世界“先驱科学家奖”、“日本越光国际水稻奖”等八项国际奖。
西方世界称,杂交稻是“东方魔稻”。
他的成果不仅仅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并且也被认为是解决下个世纪世界性饥饿问题的法宝。
国际上甚至把杂交稻当作中国继四大发明之后的第五大发明,誉为“第二次绿色革命”。
袁隆平的事迹和精神篇2袁隆平一生扎根在稻田之间,实现了千百年来人民心中最朴素的愿望,攻克了曾经绊倒半个地球的难题,让上亿人口摆脱饥饿。
袁老如同夜空中最闪亮的那颗星,照亮了后来者继续前行的路,他给世人留下的不仅是丰富的食粮,还有无尽的精神财富。
袁隆平人物事迹和精神200字
袁隆平人物事迹和精神200字袁隆平人物事迹和精神200字篇1袁隆平是我国当代杰出的农业科学家,享誉世界的“杂交水稻之父”。
他参与工作50多年来,不畏艰辛、执着追求、大胆创新、勇攀高峰,使我国杂交水稻研究及应用领先世界,推广应用后不仅解决了中国粮食自给难题,也为我国及世界粮食平安做出了杰出贡献。
学习袁隆平,就要学习他喜爱祖国、一心为民的坚决信念。
袁隆平对祖国和人民始终怀有深厚的感情,他常说,“科学研究是没有国界的,但科学家是有祖国的,不爱国,就丢失了做人的基本准则,就不能成为科学家。
”自年轻时他就立志献身杂交水稻事业,并为之不懈拼搏、坚韧奋斗,始终把为国家解决好“民以食为天”问题当作自己的重大责任和崇高使命,50多年如一日,意志坚决、锲而不舍。
学习袁隆平,就要学习他求真务实、勇于创新的科研作风。
“我不在家,就在试验田;不在试验田,就在去试验田的路上。
”这充分体现了他潜心实干的本色和求真务实的作风。
“水稻是自花授粉作物,没有杂交优势”,这曾经是世界经典著作中的“金科玉律”。
袁隆平不迷信权威和书本,20世纪60年月初,他从对“鹤立鸡群”稻株的观察中悟出自然杂交水稻的道理,从而英勇承担起杂交水稻研究的课题,不畏困难,反复试验,终于研究胜利三系杂交水稻。
袁隆平不满意已取得的成就,不断创新,带领我国杂交水稻科技工又研究胜利两系法杂交水稻,使我国的杂交水稻研究始终保持世界领先水平。
学习袁隆平,就要学习他淡泊名利、乐于奉献的崇高品德。
上世纪70年月,他曾把自己研究小组发觉的相关材料毫无保留地分送给全国18个研究单位,从而加快了协作攻关的步伐,使三系配套得以很快实现。
上世纪80年月,他带领“863”项目组开展攻关,提倡团结协作,很快获得了成果。
他没有把政府拨给的数千万元作为自己的研究专款,而是组织起全国的协作单位共同研究、共同共享。
他还将所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的科学奖和世界粮食奖等奖金全部捐献出来,设立嘉奖基金,奖给为科研做出贡献的农业科技工们。
《学习院士精神的后感》
《学习院士精神的后感》——观院士精神有感我只是一片没有断线的纸鸢,无论在何时何地,只要线在故乡的手中,飞得再远,我的心依旧爱你。
——前言近日,我们学院组织了我们学习梅州籍的二十八个院士的精神,沐浴在他们的爱国爱乡的精神里,备受鼓舞,感动良久。
他们知识渊博,他们有着非常专业的技能,他们为社会和国家做了很大的贡献,他们也许离开了梅州,也许离开了自己的国家,也许离开了这个他们热爱着的世界,但是他们的拼搏和不忘本的精神很值得我们学习,在现在弘扬社会公德的社会里,在金钱弥漫的拜金主义的红尘里,这种精神更加难能可贵。
学习院士精神,学习他们的拼搏精神,学习他们为了理想而只身前行的勇气和毅力。
观看了二十八位院士,钦佩他们的功成名就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他们背后的艰辛和奋斗。
没有人可以随随便便成功,每一段成功史都是一部奋斗史,每一段奋斗史都是可歌可泣的。
没有日以继夜的恒心,没有不厌其烦地从事自己的工作的毅力,怎么可能会有所成功。
古来圣贤皆寂寞,真名士者留其名。
耐得住寂寞,才能守得住繁华。
我们要善于拒绝一些诱惑,安心学习,安心做学问,沉醉于知识海洋中,并扬帆前行,用水手的勇气,敢于去实践,敢于去搏击海浪,这样才能安心地活在这个社会上,不惊不扰,不忿不怨,不卑不亢。
学习院士精神,就要学习他们的专注的认真的精神,学习他们抛弃一些杂念,去做自己喜爱着的事。
这个世上,如果不能认真地做事做人,必是那种不负责任的,懒散的,没有什么追求的人,这种人得过且过,这种人是不会成功的,至少不会有太大的成就。
二十八位院士,与科学为友,与知识为妻,把所有的精力都献给了他们最爱的事业,这种认真的精神很值得我们学习,我们也许没有他们那么大的成就,但是我们可以学着优秀,以后用认真负责的精神去对待每一件事,只要我们认真了,只要我们努力了,收获会有的,我们也会成功的。
学习院士精神,学习他们不忘本的精神,爱国爱家,无论走的多远,仍然记得我们的根,仍然记得是中国人。
袁隆平人物事迹和精神作文素材(7篇)
袁隆平人物事迹和精神作文素材(7篇)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大家或多或少都会用到过事迹吧,事迹可以很好地体现和宣扬特定的时代精神。
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的关于袁隆平人物事迹和精神作文素材(7篇)。
盼望可以关心大家。
袁隆平人物事迹和精神篇1“让更多的人吃饱”袁隆平91岁离开。
大师陨落,全世界哀悼。
他的去世是中国和世界科学界的巨大损失,也是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巨大损失。
“国家的脊梁”将被我们永久牢记。
杰出贡献转变世界。
袁隆平是“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获得者,受人敬重和爱戴的科学家。
他是杂交水稻讨论的先驱,也是世界上第一个将水稻的杂交优势胜利应用于生产的科学家。
他创造了“三系”杂交籼稻,胜利开发了“两系”杂交水稻,建立了超级杂交水稻技术体系。
几十年来,他致力于杂交水稻技术的讨论、应用和推广,为中国的粮食平安、农业科学进展和世界粮食供应做出了巨大贡献。
用一粒种子转变世界,解决世界60%人口的吃饭问题,袁隆平的贡献是显著的,“杂交水稻之父”名副其实。
学术态度影响深远。
袁隆平是新中国培育出来的第一代高校生,饱受困难和挫折。
无论什么状况,他的身体里总是流淌着祖国和世界的血液,他的青春散落在田野里。
他还在孜孜不倦的攀登超级杂交稻的巅峰。
一路走来,袁隆平的科研有许多怀疑、失败、挫折。
他始终埋头苦干,不怕吃苦,闯出一片新天地。
他的那句“科研怎么会失败?”始终激励着很多科学家参加嬉戏科学竞赛;他的那句“做科研不要怕冷嘲热讽,也不要怕别人说你不落俗套”始终激励着青年同学勇闯创新殿堂。
高尚情操受人仰慕。
袁隆平的人生原则是淡泊名利、踏实做人。
他很多次拒绝了来自国外的高薪聘请,由于他知道他和杂交水稻的根都在中国。
功名之下不忘初心,他始终牢记投身科学讨论的激情与幻想,始终牢记把杂交水稻不断带向更高境界的不渝追求。
对待成就,他极富人情味,常怀感恩心,把杂交水稻的功劳归功党和人民。
生活中,他既不追赶时尚的消费观,也不把个人的财宝看成是负担,曾由于多看了几眼豪车上新闻,却依旧选择一般的车子下试验田。
传承院士精神句子
传承院士精神句子在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进程中,院士精神是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它源于中国革命斗争的历程,也凝聚着中国革命先烈的智慧和汗水,同时也映照着新时代院士们的责任与担当。
传承院士精神,不仅是为了纪念先辈,更是为了引领当代科学的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
下面,我们将就“传承院士精神”这一话题展开讨论。
首先,院士精神是革命精神的继承和净化。
在中国革命历程中,院士们始终以革命精神为指南,为中国革命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同时,他们将科学的精神与革命的精神深度结合,形成了以科学为旗帜的精神风貌。
传承院士精神,就是要不断弘扬革命精神,发扬科学精神,推进我国科学技术事业的发展。
其次,院士精神是思想创新精神的体现。
历史的发展,是思想创新不断推动的结果。
院士们通过深入研究和实践创新,为我国科学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同时,院士们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和不同寻常的思维方式,这种“思想创新家” 的形象正是我们现代追求创新的市场必不可少的因素。
传承院士精神,就是让科学家在广泛阅读和反思的过程中,不断创新,大胆探索,用科学思维开拓新的领域,推动科学发展。
再次,院士精神是团结协作精神的体现。
要想实现中国梦,就必须落实团结协作的理念。
院士们在科学研究领域展现出了高度的合作精神,我国科技事业快速发展,也离不开他们的鼎力相助。
院士精神告诉我们,遇到大问题,不要单打独斗,要汇聚人才,共同协作,为实现“中国梦”共同奋斗。
最后,院士精神是无私奉献精神的体现。
院士们在科学研究中不惜付出自己的一切,将精力、才智和时间全都投入到了科学研究中。
这种无私的精神品质,是我们思想上、行动上学习的榜样。
传承院士精神,我们要学习院士们大公无私、不畏艰苦的精神,用一腔热血践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
传承院士精神不仅有利于中国科学事业的发展,更是带有深刻的人文关怀。
我们必须铭记院士的忘我奉献和高尚情操,并将其精神内涵刻在我们自身的骨骼里,担负起新时代的历史使命和责任。
吴继敏-传承两代院士推崇的事业使命感
吴继敏:传承两代院士推崇的事业使命感解放军第二炮兵总医院(以下简称“二炮总医院”)拥有世界上首家以胃食管反流病为唯一专病治疗的研究中心,其以胃镜下微量射频治疗以及腹腔镜下胃底折叠手术为主要特色,结合规范化的药物治疗,并集合消化内科、呼吸内科、胃肠外科、胸外科、耳鼻喉科等相关临床科室的优秀人才,对胃食管反流病进行全方位的研究。
该中心成立4年多来,以其成功治疗相关患者万余例的世界第一病例数而扬名国内外。
近日,记者慕名来到二炮总医院胃食管反流病中心,采访了年轻有为的中心主任吴继敏。
在与吴继敏主任的一席长谈后,了解到他的开拓精神正是继承了他的恩师、我国著名医学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汪忠镐的“衣钵”,让记者深深体会到,我国医学科学领域中“长江后浪推前浪,江山代有才人出”的可喜局面……肩负两代院士推崇的事业:易误诊的胃食管反流病吴继敏主任说:“我在临床中,开始重视胃食管反流病,并积极从事胃食管反流病中心的工作,都是得益于汪忠镐院士;是他开创了一次跨学科的、超越性的尝试,铺设了这项事业的前进道路,指明了发展方向。
我只是在这条道路上,肩负了前辈的重托,继续走下去。
”据吴继敏主任介绍,从事血管外科专业的、现已73岁高龄的汪忠镐院士,患有以咳嗽和哮喘为主要表现的病症,并多次出现发作性严重呼吸困难,曾5次急诊入院抢救。
在国内多方求治不得解决,后经国外医生朋友提醒,再加上自己多年对医学的领悟,确诊自己患的是胃食管反流病(GERD)。
在先后采用胃底折叠术和射频治疗后,完全消除了致命的哮喘样发作。
由于深受胃食管反流病的折磨,汪忠镐院士立志要救治目前仍处于同类疾病煎熬的其他患者。
在他的努力下,最终促成了与解放军第二炮兵总医院的合作,在二炮总医院创建了胃食管反流病中心。
该中心成立4年多以来,汪忠镐院士已为10000余例与其类似的同病患者做出了正确诊断,其中1200余例患者接受了射频治疗,600余例接受了胃底折叠手术,大部分患者效果明显。
关于院士的寄语
关于院士的寄语
1. 活到老,学到老,希望您持续保持学习的热情和好奇心。
2. 担任院士是一种荣誉,但更重要的是把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回馈给社会。
3. 作为院士,您的责任是推动科学研究和社会进步。
4. 传承和创新是院士使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5. 希望您能成为年轻科学家的良师益友,激励他们追求卓越。
6. 精益求精,永远不满足于已有的成就。
7. 不断跨界合作,拓展科学研究的边界。
8. 建立良好的科学道德观念,为科学界树立榜样。
9. 激励下一代科学家勇于创新,敢于面对挑战。
10. 做出有影响力的科学发现,对人类进步做出贡献。
11. 培养并鼓励年轻科学家,在他们成为下一代院士的过程中提供支持。
12. 尊重和珍惜团队合作,因为科学是集体的智慧。
13. 坚持科学的客观性和真实性,追求事实的本质。
14. 推动科学知识的普及和科学素养的提高。
15. 积极参与科学交流和学术会议,分享您的研究成果。
16. 关注年轻科学家的职业发展,提供支持和指导。
17. 永远保持谦虚和谨慎的科学态度。
18. 坚守科学的自由精神,追求真理而不受任何偏见的局限。
19. 成为学术界的引领者和风向标,为科学界树立榜样。
20. 不断推动科学研究的国际合作,促进科技创新和交流。
21. 倡导科学的公平性和透明度,维护学术的正直。
22. 关注社会问题,利用科学的力量为社会发展出谋划策。
23. 与年轻科学家共同探索未知的科学领域,开创新的研究方向。
24. 永远保持对科学的激情和好奇心,推动科学界不断前进。
传承科学家精神——我国自动化科学技术开拓者之一,两院院士陆元九
50G o lu m n专栏■c m6〇传承科学家精神编者按:半个多世纪以来,我国自动化学科理论发展、工程研究与实践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断取得新的突破,经历一次次腾飞,成为撑起中国工业的脊梁。
栉风沐雨六十载,砥砺前行续华章,在中国共产党诞辰100周年和“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中国自动化学会也迎来了六十周年会庆。
值此之际,控制网(w w w.kongzhi.n e t)&《自动化博览》开设“C M60传承科学家精神”专栏,秉承尊重历史、以史为鉴、弘扬传承的理念,希望为当代自动化人了解历史,传承老一辈科学家的宝贵科学思想和精神财富提供有益偖鉴。
传承科学家精神—我国自动化科学技术开拓者之一,两院院士陆元九陆元九,生于1920年,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科技委 顾问,自动控制、陀螺及惯性导航*^支术专家,国际第一位惯 导博士,在几种卫星、导弹的方案论证及飞行实验数据的分 析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中国自动化科学技术开拓者之一,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
走过了整整一个世纪的陆老,曾在战火纷飞的 年代艰苦学习考取赴美第一批公费留学生,曾在新中 国建立伊始突破重重阻碍义无反顾求索报国,曾在文 革时期卧薪尝胆等待时机一抒拳拳报国之心,也曾在 国家航天事业的发展中,作为奠基人之一,引领幵拓 了中国航天自动化科学技术,培养了一大批航天领军 人才。
他是当之无愧的中国航天的“拓路者”。
陆老走过了整整101个春秋,参与、见证、记录 了一个世纪的风云变幻;但他又始终保持着年少时的 激情和赤子之心。
如今,年过百岁的陆老依然精神矍 铄,为了保持身体健康,陆老一直打网球,坚持跑步 到73岁,航天大院里的人说:“经常见老爷子推个 小车,在大院里散步。
”前几年,基层研究人员抱着材料敲开他家门,陆元九依然思维敏捷,帮忙解决技术难题,还到实验 室做研究工作。
他认为,航天工程是一项国际竞争激烈而又敏感的专业,要与周围同事共同研讨、互教互2021.05 AUTOMATION PANORAMA51学,“坚持学习,不断进步”。
袁隆平院士心得体会感悟(3篇)
第1篇一、坚定信念,勇攀科学高峰袁隆平院士在杂交水稻研究过程中,面临着诸多困难和挑战。
但他始终坚定信念,坚信杂交水稻研究一定能取得成功。
正是这种坚定的信念,让他不断克服困难,勇攀科学高峰。
1. 艰苦奋斗,不怕困难袁隆平院士在杂交水稻研究初期,曾面临资金匮乏、设备简陋等问题。
但他没有退缩,而是充分利用有限的资源,艰苦奋斗,不怕困难。
正是这种艰苦奋斗的精神,让他带领团队取得了世界瞩目的成果。
2. 勇于创新,敢于突破袁隆平院士在杂交水稻研究过程中,不断探索新的研究方法和技术,勇于创新,敢于突破。
他提出的“三系法”杂交水稻育种技术,为我国杂交水稻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严谨治学,追求真理袁隆平院士在杂交水稻研究中,始终坚持严谨治学的态度,追求真理。
他强调科学研究要注重实践,注重数据,注重验证。
以下是他严谨治学的几个方面:1. 注重实践,脚踏实地袁隆平院士认为,科学研究必须立足于实践,脚踏实地。
他亲自深入田间地头,观察水稻生长情况,了解农民需求,为杂交水稻研究提供了丰富的一手资料。
2. 注重数据,客观分析袁隆平院士在杂交水稻研究中,注重数据收集和分析。
他通过大量实验数据,揭示了杂交水稻的遗传规律,为我国杂交水稻育种提供了科学依据。
3. 注重验证,确保成果可靠性袁隆平院士在杂交水稻研究过程中,注重实验结果的验证。
他多次进行重复实验,确保研究成果的可靠性。
三、无私奉献,造福人民袁隆平院士一生致力于杂交水稻研究,为我国粮食安全作出了巨大贡献。
以下是他无私奉献的几个方面:1. 带领团队,培育优良品种袁隆平院士带领团队,成功培育出多个杂交水稻优良品种,如“超级杂交稻”等,为我国粮食产量提高提供了有力保障。
2. 传授知识,培养人才袁隆平院士注重人才培养,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和经验传授给年轻一代。
他培养了大批杂交水稻研究人才,为我国杂交水稻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3. 热心公益事业,助力脱贫攻坚袁隆平院士热心公益事业,关注贫困地区。
袁隆平人物事迹和精神材料
袁隆平人物事迹和精神材料袁隆平人物事迹和精神材料篇1袁隆平,一个几乎家喻户晓的人。
大学学农的袁隆平因亲身经历上世纪六十年月大饥荒,让他不满意于在农业学校当了一名老师,于是转向研究杂交水稻。
半个多世纪以来,袁隆平将“禾下乘凉、掩盖全球”的个人梦想与“解决中国人民的温饱、保障国家粮食平安”的国家命运紧密相连,几十年来他披星戴月,寒来暑往,为我国粮食平安和世界粮食产量增收作出了杰出的贡献,荣膺“国家科学技术奖”、“共和国勋章”、“影响世界华人终身成就奖”等多项国家顶尖荣誉。
按理说,袁隆平专注水稻研究已几十年,早已功成名就,荣誉很多,完全可以光荣退休,安享余年,享受天伦之乐。
然而,他不但没有这样做,反而为自己的人生设置一个又一个更高的目标。
这让我又想起20xx年,当时已近七十岁的袁隆平在回应有关他落选中科院院士话题时曾说过一句话:“我没当上院士,还是说明我水平不够,所以我今后还要努力学习、努力工作。
但是有一点,我努力并不是为了当院士,当时我的态度是如此,现在依旧如此。
”这些年来,袁隆平不仅是这样说,更是这样做的。
即使耄耋之年,他依旧选择坚守在农业科研一线,每天戴着一顶草帽,卷着两只裤腿,在烈日下、在稻田里不分日夜地劳碌着,连续为实现“禾下乘凉、掩盖全球”的梦想不懈奋斗、辛勤耕耘。
这些年来袁隆平以解决世界的粮食问题为己任,在不断追求的路上,服务了百姓,也成就了自己。
可以说,袁隆平用自己不懈的努力,不仅向世人诠释了一个农夫科学家对粮食问题的理解,而且用实际行动生动诠释了“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精神,更用其自身的实践,让我们懂得人生的意义就在不断的追求。
“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在这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代里,每个人都想要仰视星空,灿烂的星河也确实令人憧憬,但若不脚踏实地,锲而不舍,怎么能到达那些看似不可攀的高处呢?年轻的朋友们,让我们以袁隆平院士为榜样,始终坚守“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精神,并融于岗位、融于日常,以食不甘味、寝担心席的敬业精神、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责任担当,答好人生每一道考卷,走好自己事业追梦路。
传承院士精神句子
传承院士精神一、什么是院士精神1.1 院士的定义院士是指由政府授予的、表彰国家特别有突出贡献的科学家、工程技术专家和人文社会科学家的称号。
院士是各学科领域中最高的学术荣誉,代表着学术界最杰出的成就和最高水平的科学研究。
1.2 院士精神的内涵院士精神是指院士在科研和事业发展中形成的一系列优秀品质和价值观念。
这些特质包括对科学的执著追求、对人民利益的忠诚奉献、对国家发展的担当责任以及对学术自由和独立思考的坚持。
二、传承院士精神的重要意义2.1 弘扬科学精神院士精神是科学精神的具体体现,弘扬院士精神可以推动更多人积极参与科学研究,加强科技创新能力,推动国家科学技术水平的提升。
2.2 传递学术价值观院士精神代表了学界的最高价值观和学术准则,传承院士精神可以帮助更多年轻学者树立正确的学术追求和价值观念,推动科学研究的规范化和高质量发展。
2.3 强化国家认同感院士精神是国家荣誉的象征,传承院士精神可以加强国家的凝聚力和认同感,使国家更加自信和团结,为国家的发展贡献力量。
三、院士精神的核心要素3.1 对科学的执著追求院士具备对科学的热爱和执着追求,他们对解决科学问题充满热情,坚持不懈地进行科学探索,推动学科的发展和创新。
3.2 对人民利益的忠诚奉献院士始终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为人民的福祉和社会进步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积极参与国家重大科技项目,为社会经济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3.3 对国家发展的担当责任院士具备强烈的国家责任感和使命感,他们关注国家的科技战略需求,积极参与国家重大科技决策,推动国家建设和发展。
3.4 对学术自由和独立思考的坚持院士坚持学术独立性和自由思考,勇于创新,敢于质疑传统观念,推动学术界的自由交流和创新思维,推动学科的跨越发展。
四、如何传承院士精神4.1 加强科学教育培养加强对科学精神的教育培养,培养更多具备院士精神的科学人才,提高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
4.2 建立良好的科研环境为科学家提供良好的科研环境,包括研究经费的支持、实验设备的完善和研究团队的合作等,激发科学家的工作热情和创新潜力。
致敬袁隆平院士的演讲稿范文八篇
(原创实用版4篇)编制人员:_______________审核人员:_______________审批人员: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月___日序言下面是本店铺为大家精心编写的4篇《致敬袁隆平院士的演讲稿范文八篇》,供大家借鉴与参考。
下载后,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谢射!(4篇)《致敬袁隆平院士的演讲稿范文八篇》篇1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想和大家一起致敬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他就是我国的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
袁隆平院士一生致力于杂交水稻的研究,为解决我国及世界饥饿问题做出了卓越贡献。
他的成就不仅仅是科学技术上的,更是对人类社会的贡献。
首先,袁隆平院士的研究成果解决了我国粮食短缺的问题,为国家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人口快速增长,粮食需求量大幅上升,而粮食生产却面临困难。
袁隆平院士的杂交水稻技术极大地提高了水稻产量,为我国粮食安全保障做出了巨大贡献。
其次,袁隆平院士的研究成果在全球范围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杂交水稻技术被广泛应用于世界各地,为解决全球饥饿问题做出了贡献。
袁隆平院士曾表示:“我一直有两个梦想,一个是禾下乘凉梦,一个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
”他的梦想正在逐渐变为现实。
最后,袁隆平院士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他一生勤奋刻苦,坚持不懈地追求科学真理,始终保持着谦虚谨慎的态度。
他的人生格言是“做一个有价值的人”,他用实际行动践行了这句话。
同学们,让我们向袁隆平院士致以崇高的敬意,学习他的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努力奋斗!《致敬袁隆平院士的演讲稿范文八篇》篇2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想和大家一起致敬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他就是中国的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
国,也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长期从事杂交水稻研究,不断创新,推动了中国粮食生产的发展,为解决中国和世界饥饿问题做出了突出贡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承院士精神,争做有为学生
——《师韵》读后感
申奥
当我目光随《师韵》穿透岁月时,我眼前出现了北科大三十多位院士伟岸的身影,以及他们走过的艰苦路程,这是一曲跌宕起伏的壮歌,记载老一辈科学巨匠的奋斗历程。
正是他们在各个领域做出的突出贡献才有北科大辉煌的今天,或许他们中的一些人已不在世,但他们的精神永远铭记我心。
世界是我们的,也是他们的,但终将是我们的,作为一名新生,我将在他们精神的指引下投入一个全新的世界。
我曾迷茫过,也曾幻想过大学的世界,在读完《师韵》后,我已拥有了前进的动力及目标了。
翻开目录,魏寿昆、吴自良、柯俊、肖纪美……一个个耳熟能详的名字,他们曾经在我心中这片学术圣地上播洒汗水,播种理想,收获成功,或许我也将踏上他们所经历的艰苦道路,或许我也可以实现我的理想,或许我也可以如他们一样成功,他们就是我的校友,而我也以他们为今后的学习楷模。
这些璀璨耀眼的院士们的精神和经历都深深触动我的内心,我为他们感到无比的自豪和光荣,而这些优秀的院士们中让我印象最深的是魏寿昆院士和吴自良院士。
魏寿昆,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冶金物理化学科创始人之一,北科大教授,从事科研教育事业已逾80年,为中国培养了大批
的人才。
吴自良同样也无比杰出,他曾为我国的原子弹制造做出突出贡献,获得过“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这两个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脊梁骨,他们用自己的汗水和鲜血谱写了中国的兴盛。
魏寿昆院士出生于一个破败的商人家庭,从小就被寄予了继承家业的希望,但他却有一个弃商从文的理想,他的家族也给予了支持。
他从育德庵小学开始了人生的奋斗征程,再到天津官立中学,再到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北洋大学矿冶工程专业。
他的才华与勤奋为他以后的成功奠定了基础。
当然还要一定的运气,如他在校期间正值茅以升、侯德榜等名师任教,再在唯一一次的天津自主招生考试中脱颖而出,进入德国进修。
在那个坚苦卓绝的年代,中国已十分危险了,他心中还有报效国家的愿望。
魏老身上最重要的不是才华、勤奋或运气,而是那种骨气。
因为他的精神,北科大的精神都体现在他的骨气上。
在1931年,魏老在德学习期间,德国法西斯势力猖獗,一天,一个德国青年误以为魏老是日本人,所以洋洋得意地对他说:“在满州你们日本人又打胜仗了!”又说:“我们德国也是好战的民族。
”魏老怒声谴责:“我们中国人一定能把日本人赶出去!让你们这些好战的民族见鬼去吧。
”这对魏老的影响是巨大的,他将悲愤化为力量,回到了自己的祖国。
他曾在轰炸中在西北联合大学任教,又曾在教课忙碌时研究国家急需材料。
1948年他选择留守北洋大学,最后来到北京钢铁工业大学,这是魏老人生中一个巨大的转折点,在此他发表无数文章,创新教学模式,成就了院士风采。
无独有偶,吴自良院士亦是出生于危急存亡之际,所不同的只是他出生于穷苦人家。
在一番艰苦学习后,他考入国立北洋大学。
吴老在此受世界各国航空事业蓬勃发展的影响,他一开始的愿望就是“航空救国”,但这个梦想却远比他想象困难。
吴老在求学期间,“卢沟桥事件”爆发!北平告急!等等一系列事情的爆发深深刺激着他,他在中央飞机制造厂工作时,厂遭日本侵略者轰炸。
但吴老面对国民党的诱惑无动于衷,拒绝加入国民党,并说:“宁死也不加入国民党。
”于是国民党航空委员会将其除名,封杀其航空梦。
无奈之下,吴老学起了冶金学,并在国外留学。
1950年,吴老突破阻挠回到祖国,在建国初期他充分发挥自己长处,为国家材料科学做出突出贡献。
1960年,吴老又投身“两弹”事业。
他在当时要提纯铀235,但以当时的技术这几乎是不可能的。
他先要解决的关键是制作铀235分离元件,这些事情在今天可能不足为奇,然而在当时看来却不可思议!我无法想象那段日子有多艰苦,然而我明白了困难是通向成功必经的一段路。
在1963年,吴老终于完成任务,为我国原子弹制造奠定基础。
“自强不息两弹一星建功勋,良师益友教书育人铸辉煌。
”这是对吴老一生的写照。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智,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魏寿
昆院士和吴自良院士正是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方成就一番事业,而支撑他们的正是不抛弃、不放弃的精神。
对比今天,我曾遇到过的困难不过是一盆小小的冷水,而他们的困难则如一汪大海,那些我曾经以为永远也无法跨越的挫折、鸿沟,在他们面前不过是一个小障碍,我的困难似乎也没有什么可怕的。
其实在面对最艰难的挫折时,我们需要的并不是一种解决的方法,而是一种支撑着信念走下去的精神。
这就是院士精神,就是北科大精神,就是我们要传承的精神。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这就是这种精神的精华。
在今天这样的社会,困难与机遇交错着,一个有为的大学生应当是可以克服困难和把握机遇的,从而最终实现理想,而一个有为的大学生需要的是这种院士精神。
我来到北科大,要学的不只是知识,更是要学习这种精神,学如何做一个有为大学生。
我相信,只要怀着这种“精神”,就可以坦然面对挫折,总有一天梦想会实现。
一本《师韵》,读着那一个个饱含泪水、汗水却洋溢着热情真情的故事,我仿佛到了那个已经远去的年代,没有呐喊,没有叫苦,只有思索和无畏的精神。
每个人的起点或许不同,但他的长度和粗细是后天决定的,而这种院士精神在其中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作为新一代的大学生,我们要传承这种精神,这才是北科大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