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环境岩土工程

合集下载

环境岩土工程研究方案

环境岩土工程研究方案

环境岩土工程研究方案一、研究背景环境岩土工程是一门探讨地球岩土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科学技术领域。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地球工程领域承担着越来越多的环境岩土工程问题。

在城市建设中,环境岩土工程问题包括地基沉降、边坡稳定、地下水位变化、土壤污染等多种类型;在自然灾害中,岩土工程问题包括地震、滑坡、泥石流等。

当前,环境岩土工程领域面临的挑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复杂环境条件下的地基稳定性问题、环境因素对地下水位和土壤质量的影响、灾害性天气条件下岩土工程结构的抗灾能力。

因此,开展环境岩土工程研究对于加强城市基础设施的稳定性、提高抗灾能力、促进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研究目标本研究旨在通过对环境岩土工程问题的深入研究,探讨和解决城市建设和自然灾害中的岩土工程问题,旨在提高城市基础设施的稳定性、抗灾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具体目标包括:1. 分析城市建设中的地基稳定性问题,揭示复杂环境条件对地基稳定性的影响规律;2. 研究环境因素对地下水位和土壤质量的影响,探讨环境因素对地下水位和土壤污染的影响机制;3. 探讨灾害性天气条件下的岩土工程结构的抗灾能力,提出提高岩土工程结构抗灾能力的措施和方法。

三、研究内容1. 城市地基稳定性问题研究本研究将选取多个城市作为样本,对城市建设中的地基稳定性问题进行深入分析。

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城市地基固结沉降问题、城市建设对地下水位和土壤质量的影响、城市边坡稳定性等方面的问题。

通过对城市地基稳定性问题的分析,揭示城市地基稳定性问题的特点和规律,为制定城市建设规划和工程设计提供科学依据。

2. 环境因素对地下水位和土壤质量的影响研究本研究将选取多个地区作为样本,对环境因素对地下水位和土壤质量的影响进行深入研究。

主要研究内容包括:环境因素对地下水位和土壤质量的影响规律、环境因素对地下水位和土壤污染的影响机制等方面的问题。

通过对环境因素对地下水位和土壤质量的影响的研究,揭示环境因素对地下水位和土壤质量的影响规律和机制,为环境保护和土壤修复提供科学依据。

环境岩土工程课件

环境岩土工程课件

城市环境岩土工程需要综合考虑 地质条件、环境保护、经济效益 和社会效益等多土工程实践需要运用 多种技术和方法,包括岩土工程 勘察、设计、施工、监测和环境
评估等。
农业环境岩土工程
农业环境岩土工程主要涉及土 地整治、土壤改良、农田水利 工程等方面。
农业环境岩土工程的目标是提 高农业生产效率,保障粮食安 全,同时保护和改善农村生态 环境。
力、压力和阻力的影响,其流动规律可以用地下水动力学原理来描述。
02
地下水储存
地下水储存是指地下水在土壤和岩石中的储存状态和数量。地下水储存
的变化受到气候、地质条件和人类活动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03
地下水污染
地下水污染是指人类活动排放的污染物进入地下水体,导致地下水质恶
化。地下水污染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危害,需要采取有效的
02 环境岩土工程的基本原理
土壤力学原理
土壤应力
土壤应力是土壤受到外力作用时产生的内部应力,包括垂直应力和水平应力。土壤应力是土壤力学中的基本概念,对 于研究土壤稳定性、变形和破坏具有重要意义。
土壤压缩
土壤压缩是指土壤在压力作用下体积减小的现象。土壤压缩是土壤力学中的重要问题,它关系到土壤的承载能力和稳 定性。
对污染的地下水进行处理和净 化,使其达到使用标准,实现
地下水的资源化利用。
土壤污染治理设计
土壤污染调查
对污染的土壤进行调查和分析,确定 污染的范围和程度。
土壤修复技术选择
根据土壤污染的类型和程度,选择合 适的修复技术,如物理修复、化学修 复、生物修复等。
土壤修复工程实施
按照修复技术要求,实施土壤修复工 程,使土壤达到安全利用的标准。
建立边坡监测系统,实时监测 边坡的位移、沉降和应力变化 ,及时预警和采取应对措施。

浅谈城市地下环境岩土工程

浅谈城市地下环境岩土工程

浅谈城市地下环境岩土工程由于我国人口增长较快,住房与交通方面的拥挤问题日益突显,在我国大中型城市的地铁工程、交通隧道、地下商城等环境中,经常会出现地表坍塌、港道突水等问题,这些问题对我国建筑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威胁,并对我国建筑行业产生了十分嚴重的影响。

1 我国城市地下工程中存在的现状与问题环境岩土工程作为一种新型的理论与方法,被应用于我国环境工程地质学中,从而帮助人们解决地质方面所出现的问题。

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环境岩土工程在我国工程地质评价中做出了十分巨大的贡献,为我国地质环境保护工作提供了有力条件。

1.1我国环境岩土工程的现状由于在二十世纪中期出现了公害事件,通过人们不断地反思与探索,从而取得了一定的共识。

目前,国外在岩土工程方面的研究主要针对与垃圾、污染土在理论与性质方面的控制,而我国则重点可分为以下两类:第一类是自然环境和人类共同发展中所存在的问题。

第二类是自然环境与人类的生产、生活中所存在的问题。

出现这两种问题的主要原因是人类自身的问题。

人类在生产过程中不断的排放垃圾,对环境造成一定的污染;在工程建设过程中,打桩基、挖基坑等对环境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过分的抽取石油则导致地面坍塌等问题发生。

1.2我国环境岩土工程中存在的问题我国岩土工程主要的研究问题有三种,分别为环境工程、环境卫生工程、人类工程活动等。

第一种,环境工程指的是利用岩土工程来对天灾所引起环境问题进行抵御,比如:抗洪水、泥石流、海啸、地震等,这些被称为大环境问题。

第二种,环境卫生工程指的是利用岩土工程来对于因化学污染等引起的一系列环境问题,比如,对废弃物、污泥进行处理等。

第三种,人类工程引起的问题,由于在相对较为密集的建筑群中进行打桩工作时,对附近人们的生活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响或者是在挖基坑时使得降水位移等。

2 如何解决我国环境岩土工程中存在问题2.1地面沉降的解决方式由于城市地下工程的埋深通常相对较浅,大部分是在地下的20米以内,因此采取的方式通常为隧道开挖与坑槽明挖两种,这两种方式均易造成地面沉降的现象。

浅析城市地下工程中的环境岩土工程

浅析城市地下工程中的环境岩土工程

关 键 词 :地 下 工 程 ,环境 ,岩 土 工程
中图 分 类 号 :TU94
文 献 标 识 码 :A
随 着 城 市 人 口 的 急 剧 增 长 ,交 通 与 住 房 拥 挤 状 况 日趋 突 出 , 会 导 致 基 坑 周 围或 隧道 上 面 的 建 筑 物 和 地 下 构 筑 物 的损 坏 。
稳 、地 面 沉 降 、岩 溶 塌 陷 、洞 室 失 稳 、巷 道 突 水 等 多 种 环 境 岩 土 工 面 沉 降 剧 烈 时 暂 停 开 采 地 下 水 ;2)向 含 水 层 进 行 人 工 回灌 ,回 灌
程 问题 ,不 仅 严 重 影 响 地 下 工 程 建 设 和 周 围 建 筑 物 环 境 安 全 ,而 时 要 严 格 控 制 回灌 水 源 的 水 质 ,以 防 地 下 水 污 染 ,根 据 地 下 水 动
题 ,以便合理开发 、利用 、改 造和 保护工 程地 质 环境 的新 兴学 科 ,
在施 工期间 由于施工降水 的影 响可能形 成施工 降落漏 斗 ,使
在 区域 稳 定 工 程 地 质 评 价 方 面 处 于 国 内领 先 水 平 。
地 下 水 的 动 力 场 和 化 学 场 发 生 变 化 ,引 起 地 下 水 中 某 些 物 理 化 学
的 生 活 、生 产 和 工 程 活 动 与 环 境 之 间 的 共 同作 用 问 题 。 它 的 动 因
4.3 基 坑 开挖 的 环 境 土 工 问题
主 要 是 人 类 自身 。例 如 城 市 垃 圾 、工 业 生 产 中 的 废 水 、废 液 、废 渣
等有毒有害废弃物 对生 态环境 的危 害 ;工程 建设 活动 如打 桩 、强
在我国一些 大 中城市 中,道 路交通隧 道 、地铁 工程 、地下 商城 等地

城市岩土工程与地质灾害防治

城市岩土工程与地质灾害防治

城市岩土工程与地质灾害防治城市岩土工程是指在城市建设中对土壤和岩石进行工程开挖、填筑和处理的一门学科。

它与地质灾害防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地质灾害是指由于地质因素引起的自然灾害,如地震、泥石流、滑坡等。

在城市建设中,地质灾害的防治至关重要,因为它涉及到城市的安全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本文将从城市岩土工程的角度探讨地质灾害防治的重要性、防治方法和相关技术。

首先,城市岩土工程在地质灾害防治中的重要性不可低估。

城市建设的目标是为人民创造一个安全、舒适、宜居的生活环境。

然而,由于地质条件的限制,城市中常常存在着各种地质灾害隐患。

例如,地震对建筑物的破坏力极大,泥石流能够迅速冲毁建筑物和道路,滑坡会导致大片土壤滑坡等。

因此,只有通过科学合理的岩土工程处理,才能够实现对这些地质灾害的预防和控制。

其次,地质灾害的防治方法与岩土工程密切相关。

在地质灾害防治中,主要包括地质勘察、工程设计、工程施工和监测等环节。

首先,地质勘察是地质灾害防治的基础,它可以提供地质灾害的分布范围、特征和发生规律等信息,为后续的工程设计和施工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然后,工程设计应根据地质灾害的特点进行合理的选址、结构设计和抗震设计,以提高建筑物和工程的抗灾能力。

工程施工阶段需要保证工程质量和施工安全,使用适当的材料和技术,确保工程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最后,地质灾害的监测是为了及时发现和预警灾害隐患,采取相应的措施,以减少灾害的损失。

此外,城市岩土工程还需要依靠相关的技术手段来进行防治。

例如,地面振动监测技术可以用于地震活动的监测和预警,避免地震对建筑物造成的破坏;遥感技术可以用于地质灾害的监测和评估,及时发现灾害隐患,采取相应的应急措施;岩土力学和地质力学等学科的研究成果,为地质灾害防治提供了理论和技术支持。

然而,要实现地质灾害的全面防治,仅仅依靠城市岩土工程是远远不够的。

人们还应该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减少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同时,加强科学宣传和教育,提高人们对地质灾害的认识和防范意识,培养公众自救互救的能力。

城市规划岩土工程勘察

城市规划岩土工程勘察

城市规划岩土工程勘察引言城市规划岩土工程勘察是指在城市规划过程中,对岩土工程进行勘察和评估的一项重要工作。

岩土工程是研究土木工程中土体和岩石的性质、力学特性以及与结构工程的相互作用的学科。

在城市规划中,了解地下岩土情况,进行岩土工程勘察,对于合理安排城市建设、选择建筑材料以及保证城市建筑的平安性至关重要。

城市规划岩土工程勘察的目的城市规划岩土工程勘察的主要目的是:1.了解地下岩土情况:通过对地质和地下岩土的勘察,获取与建筑工程相关的地质信息,包括地层分布、地下水位、土壤质地、地下岩石特性等。

2.评估地质风险:基于岩土工程勘察的结果,对地质风险进行评估,包括地震、滑坡、地下水涌出和沉降等。

3.提供根底数据:岩土工程勘察的结果为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提供根底数据,确保工程设计的准确性和合理性。

城市规划岩土工程勘察的内容城市规划岩土工程勘察的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地质勘察:对地下地质情况进行勘察,包括进行地质剖面观测、岩石和土壤的采样分析、地质构造的调查等。

2.地下水位测量:通过地下水位测量,了解地下水的动态变化情况,保证地下水对建筑工程的影响可控。

3.土壤力学参数测试:对土体的物理力学参数进行测定,如密度、含水量、抗剪强度等,以评估土壤的承载能力和变形特性。

4.岩石力学参数测试:对岩石的力学参数进行测定,如抗压强度、抗拉强度等,以评估岩石的稳定性和可用性。

5.土地利用评估:根据岩土工程勘察结果,对土地的可利用性进行评估,确定适宜用地和不适宜用地,为城市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城市规划岩土工程勘察的意义和作用城市规划岩土工程勘察对于城市规划和建筑工程的顺利进行具有重要意义和作用:1.保障城市建设的平安性:通过对岩土工程的勘察和评估,及时发现潜在的地质风险,制定科学合理的建设方案,保障城市建设的平安性。

2.节约资源和降低本钱:合理了解地下岩土情况,有助于选址选材,减少不必要的资源浪费和本钱支出。

3.保护环境:岩土工程勘察可对地下水或土地的破坏程度进行评估,以制定相应的保护措施,减少对环境的不良影响。

城市环境岩土工程与地质灾害研究

城市环境岩土工程与地质灾害研究
跨学科综合研究
加强城市环境岩土工程、地质学、水文学与水资源等领域之间的跨学 科综合研究,推动城市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全面发展。
THANKS
感谢观看
REPORTING
https://
地质灾害危害程度
人员伤亡
地质灾害往往突然发生, 造成人员伤亡,给人们的 生命安全带来威胁。
财产损失
地质灾害会破坏房屋、道 路、桥梁等基础设施,造 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环境破坏
地质灾害会导致植被破坏、 水土流失等环境问题,对 生态环境造成长期影响。
地质灾害发生原因
自然因素
包括地质构造、地形地貌、水文 气象等自然条件,如地震、降雨 等。
区域性
不同地区的岩土性质、地 质构造和水文条件等存在 差异,因此城市环境岩土 工程具有区域性特点。
复杂性
城市地下空间开发涉及多 种工程类型,如地铁、隧 道、地下管线等,工程条 件复杂多变。
城市环境岩土工程重要性
保障城市建设安全
通过对城市地下空间的合理开发 和利用,可以避免或减少地质灾 害的发生,保障城市建设的安全 性。
泥石流
在山区或者其他沟谷深壑,地形险峻的地区 ,因为暴雨、暴雪或其他自然灾害引发的山 体滑坡并携带有大量泥沙以及石块的特殊洪 流。
崩塌
较陡斜坡上的岩土体在重力作用下突 然脱离母体崩落、滚动、堆积在坡脚 (或沟谷)的地质现象。
地面塌陷
地表岩、土体在自然或人为因素作用 下,向下陷落,并在地面形成塌陷坑 (洞)的一种地质现象。
促进城市经济发展
城市环境岩土工程的实施有助于 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提高土地利 用效率,促进城市经济发展。
保护城市生态环境
在城市建设中注重环境保护和生 态修复,有利于维护城市生态平 衡和可持续发展。

050101 罗国煜 关于城市地质----城市环境岩土工程

050101 罗国煜 关于城市地质----城市环境岩土工程
等);气候灾害(干旱、洪涝等);海洋灾害(热带 风暴、风暴潮、海平面抬升、赤潮等); 环境
灾害(污染、生态、生物入侵、土地退化、水土流失、 酸雨等)。 我国重视的是十一大主要灾种:即气水圈的水旱灾、 冻害、风暴潮、沙尘暴、赤潮;地圈的地震、崩塌、 滑坡、泥石流、水土流失、荒漠化以及森林、草原和 城市火灾。
城市化标志:
城市化的重要概念,是人口城市化。人口城市化:
2019年城 全市国化城率 本 本 市地 地 化区 区率城 总4市 人 0人 .口 51口 0数 30% %数,江苏47.77% 2019年,江苏工业化率46%,城市化率44.7%。
还要看四大生产要素集中程度(产业、资本、技 术、信息)。经济市场化、国际化、社会现代化。
城市化初期,注意规模、数量;现注意质量: 内涵城市化,城乡互动,区域城市化,区域经济 一体化。由于经济增长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可持 续发展战略是各国的选择,城市化内涵着重强调:
1.
1.建设生态型城市。
2.
2.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新型工业化道路)
3.TOD模式
1.2关于生态城市的某些概念
城市化是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城市化发展阶段有反 复性,城市化主要问题是“大城市病”,特别是单中心的 城市化(人口 密度、交通、环境下降),这就有生态城 市的呼声和问题的出现。
理念、模式经检验符合实际:逐步上升为理论。
总之,观测测量 修改与证实模式
(2)风险分析: Pf=P(L开采量>允采量)
2.水环境承载力 水体自净能力 水环境纳污能力
3.土地承载力 人口密度控制原则:城市人口规模-国家人均用地指标-定用地规模(据 知土地利用规划和不同功能区空间分布) 土地工程承载能力原则: C=F(L,P,T,E) C—土地工程承载能力 L—主题因素特征(岩土,水等) P—环境属性特征(特性,稳定性,适宜性) T—技术水平 E—经济支出水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名词解释
1、工程地质:是调查、研究、解决与人类活动及各类工程建筑有关的地质问题的科学。

强调认识自然,而改造较少,即以预测为主。

2、地质工程:是研究人类工程活动与地质环境之间相互制约关系,主要研究如何获取地质环境条件,并分析研究人类工程活动与地质环境相互制约形式,进而研究认识、评价、改造和保护地质环境的一门科学。

工程地质新分支,以地质体改造技术为主。

3、岩土工程:以求解岩体与土体工程问题,包括地基与基础、边坡与地下工程等问题,作为研究对象的学科。

既强调分析预测,又注重决策和行动。

4、环境岩土工程:人类岩土工程活动产生的环境问题。

人类活动为主导作用,按“人地调谐原则”解决问题。

5、地震:地壳在内、外应力作用下,集聚的构造应力突然释放,产生震动弹性波,从震源向四周传播引起的地面颤动。

震源:地震发生的地点。

震中:震源在地表的投影,即震源正对着的地面。

6、地下工程:是指深入地面以下为开发利用地下空间资源所建造的地下土木工程。

7、两类环境问题:①污染与生态破坏问题②环境岩土工程问题
8、优势面:所谓优势面是指对区域稳定性或岩体稳定性起控制作用的结构面以及对气液介质具有控制作用的结构面。

9、活断层:活断层是指现今仍在活动,在人类历史记载时期或第四纪以来曾有过活动,不久的将来还可能重新活动的断层。

10、岩体完整性指数:是岩体纵波波速与岩块纵波波速之比的平方。

11、滑坡:滑坡是斜坡岩土体沿着贯通的剪切破坏面所发生的滑移现象。

12、岩体结构:岩体中结构面和结构体的大小、形状及组合形式。

13、危害度:是灾害造成的损失大小,它是边坡灾害的自然性和社会性的表现。

14、敏感度:变化因素对评价目标产生的影响的相对大小,即变化量与原值的比值。

15、复合地基:天然地基中部分土体得到加强或置换而形成与原地基土共同承担荷载的地基。

16、地基承载力:地基受荷载后塑性区限制在一定范围内,保证不产生剪切破坏而失稳,且地基变形不超过容许值时的承载力。

二、简答题
1、两类环境岩土工程问题的内涵及意义
答:两类环境问题是指①污染与生态破坏和②环境岩土工程问题;环境岩土工程问题是指①区域环境岩土工程问题和②城市环境岩土工程问题
两类环境问题如不早做研究、预作处理,就会发展转化为地质灾害。

研究它对深化坏境问题的认识,推动坏境科学的发展,促进我国经济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2、简述三系统控制论
①全球系统,其重灾区在环太平洋构造带和喜马拉雅构造带。

②区域性系统,受控于大的地质地貌单元和城市环境的四大主题要素:山区、平原、高原黄土地区、滨海软土地区。

③地带性系统,一个地区的优势断裂因其活动时间较新、破碎带软弱,往往控制着地质灾害的带状分布和岩土变形形式。

3、简述高层建筑的基础特点
①筏型基础:既能使地基土单位面积的压力减小,又能提高地基土的承载力,增强基础的整体性,可以克服不均匀沉降。

②箱型基础:由钢筋混凝土底板、顶板和纵横交错的隔墙组成一个空间的整体结构,刚度很大,可减少不均匀沉降。

③桩基础:端承桩基础:高层建筑的上部荷载通过桩传递到坚硬土层、岩层上。

1)预制桩:钢筋混凝土桩:适用于荷载较大或地下水经常变化的地区
2)钢管桩:强度高、挤土量小、裁接方便、贯入性好。

3)灌注桩:在设计的桩位处成孔,然后再孔内放置钢筋笼浇灌混凝土而成的桩。

4、简述高层建筑的结构特点
① 框架结构体系
竖柱的截面积小,结构构件本身所占面积小。

延性框架抗震性能较好,但刚度较小,受地震作用时横向侧移较大。

② 剪力墙结构体系
把框架结构的承重柱和柱间填充墙合二为一,成为宽而薄的矩形截面墙。

刚度和强度都较高,有一定延性,结构传力直接、均匀。

整体性好,抗震性能也较强。

③ 框架—剪力墙结构体系
就是在框架结构中设置一些剪力墙。

抗震、抗风性能优于纯框架结构。

④ 筒体结构体系
是把高层建筑的墙体围成一个竖向井筒式的封闭结构,结构刚度很大,有较大的抗剪、抗扭能力和抗震性能
5、简述高层建筑的分类主要特点及主要岩土工程问题。

类别层数高度(m)备注
Ⅰ9~16 <= 50
Ⅱ17~25 <= 75
Ⅲ26~40 <= 100
Ⅳ>40 > 100 超高层
6、基坑支护的结构类型
①悬臂式支护结构②单(多)支点混合支护结构③重力式支护结构④拱式支护结构
7、岩土工程原位测试方法
①静力触探②平板载荷试验③旁压试验④抽水试验⑤渗水、注水试验⑥地微动测试⑦动力触探⑧十字板剪切
8、区域稳定性主要研究内容
① 地震危险性综合分析和评价
② 断层错动危险性分析和评价
③区域稳定性分区
9、区域稳定性评价原则
① 系统论②烈度控制论③躲避原则④区域稳定性与地基稳定性相结合的原则⑤综合抗震对策原则⑥危害度与决策分析
10、三类构造划分
老:在白垩纪以前有过活动的构造;
新:在第三纪与第四纪之间有过活动的构造;
活:活断层是指现今仍在活动,在人类历史记载时期或第四纪以来曾有过活动,不久的将来还可能重新活动的断层。

11、地震按其成因分几类,主要特点
①构造地震其特点:活动频繁、持续时间长、分布范围广、破坏性极强。

②火山地震其特点:仅局限于火山活动带,范围影响也不大。

③陷落地震其特点:影响小、规模小。

12、活断裂的判定方法
① 地震地质分析② 遥感法③历史考古法④据活动性断裂区域分布规律分析
⑤地球物理方法⑥ 年代测定和微观方法
13、地下工程的特点及其稳定性的影响因素
特点:地质条件复杂多变,意外情况较多
影响因素:①工程地质条件②岩体力学参数③工程结构参数④施工参数
14、地铁盾构隧道位移和变形控制标准
①在施工中采用灵活合理的正面支撑结构,或适当地压缩空气压力来疏干开挖面土层,保持开挖面土体的稳定。

②采用技术上较先进的盾构。

③在盾构掘进过程中,严格控制开挖面的挖土量,防止超挖。

④限制盾构推进时每环的纠偏量,以减少盾构在地层中的摆动;在纠偏时应尽量减少开挖面的局部超挖,以控制纠偏推进时的地表下沉
⑤提高隧道施工速度,减少盾构在底下的停搁时间
⑥加强盾构与衬砌背面之间建筑空隙的充填措施
⑦选择路线时,尽量避开地面建筑群,并使建筑物处于地表沉降较为均匀的范围内。

15、影响围岩稳定性的主要因素
①岩石的强度和流变性②岩体的非均一性和结构缺陷③地应力④地下水
16、围岩变形破坏模式
①滑落②洞顶坍落③侧壁衬砌破坏④洞体围岩膨胀变形⑤含气层爆炸破坏
17、岩石坚硬程度划分类型
坚硬程度坚硬岩较硬岩较软岩软岩极软岩Fr >60 60>=fr>30 30>=fr>15 15>=fr>5 fr<5
饱和单轴抗压
强度 MPa
18、岩石完整程度划分类型
完整程度完整较完整较破碎破碎极破碎
完整性指标>0.75 0.75~0.55 0.55~0.35 0.35~0.15 <0.15
19、边坡稳定性评价方法
①地质分析法②定值论法③非定值论法
20、边坡A、B线工作原理
A:区域构造线分析→场区压性构造研究→断裂三要素测量→老、新、活三类构造划分→边坡地质优势面分析及赤平图→C
B:空间详细线测量→极点图→等密图→优势中心分析→统计优势面赤平图→C
C:边坡破坏形式→边坡稳定性快速判断→稳定性初步计算→区域稳定性和边坡稳定性综合评价→稳定性分区和详细计算
21、岩石边坡变形破坏模式
变形:①拉裂②蠕动③弯曲倾倒④挠曲
破坏:①剥落②崩塌③滑坡
22、滑坡治理措施
①改变斜坡几何形态②排水③支挡结构物④斜坡内部加强
23、边坡监测系统的设计原则
① 先对检测对象进行分区,以便使监测有针对性
②多方法、多层次综合检测系统以加强互补性
③以位移检测为主,利用已有孔网,在保证精度条件下选择经济、简便的方法。

④精确、可靠、坚固。

24、地面沉降的形成机理
用有效应力原理解释:
p为总压力,σ为抽水前的有效应力,μw为抽水前的孔隙水压力,则p=σ+μw
设抽水后水压下降μf,土层中孔隙水压力随之下降,颗粒间浮托力减小,但由于抽水过程中土层的总应力基本保持不变,故有效应力增加了μf,即
P=(σ-μf)+(μw-f)
有效应力增加便造成了土层的压密。

25、岩溶塌陷形成机理
①盖层失去岩溶水压力水头之浮托力支撑,产生塌落拱,即隐藏的土洞。

随着水位不断下降,土洞潜蚀扩大;或者地表水体沿着裂隙灌入,引发土洞扩大而塌陷。

②盖层透水性差,封闭条件好,岩溶在洞穴水位急剧下降条件下形成相对真空,对围岩产生真空吸蚀作用,促使土洞和岩溶洞穴产生突然塌陷。

26、地面沉降的危害性
①沿海城市地面标高降低,使其受海潮侵袭的威胁增大;
②因地下水位降低导致海水入侵;
③桥墩下降,桥梁净空间减小,造成航行困难;
④不均匀地面沉降致使地下管线坡度改变,发生排水不良,甚至地下管道破裂;
⑤诱发地面水平位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