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氏当国 读书笔记

合集下载

《袁氏当国》内容-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袁氏当国》内容-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袁氏当国》内容-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袁氏当国,是指袁氏家族在中国历史上曾经掌握国家权力、成为统治者的时期。

袁氏家族以其杰出的政治才能和领导能力著称,为国家的发展和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

本文将围绕袁氏当国的背景、政策和对国家的影响展开论述。

袁氏家族出身于中国江南地区,起源可以追溯到遥远的历史时期。

自古以来,袁氏家族就以其世袭的权力和财富而闻名,成为地方精英和政治达人。

然而,袁氏家族的政治才能并非仅限于地方层面,很快他们开始在国家政治舞台上崭露头角。

袁氏家族以其出众的政治才能和领导能力,成功地掌握了国家权力。

他们善于制定并实施有效的政策,促进国家的发展和稳定。

袁氏当国时期,国家经济持续繁荣,社会秩序得到有效维护,国内外政治局势稳定。

袁氏家族的政治理念和执政措施,为国家的长治久安做出了重要贡献。

袁氏家族对国家的影响和意义不仅仅体现在政治层面,他们的领导风格和特点也给后人留下了深刻的启示。

袁氏家族以其精明和果断的领导方式,成功地解决了许多复杂的问题,使国家能够向前发展。

他们对于权力的正确把握和运用,给我们提供了重要的经验和教训。

通过对袁氏当国的概述,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袁氏家族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和贡献。

袁氏家族的政治才能和领导能力,以及他们对国家的影响和意义,无疑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思考。

在当前社会背景下,我们可以从袁氏当国中汲取智慧,为国家的发展和进步做出更加有力的贡献。

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如下:1.2 文章结构本文将分为三个主要部分来探讨袁氏当国的问题。

首先,在引言部分,我们会对整篇文章进行概述,介绍袁氏当国的背景和意义。

然后,在正文部分,我们会从袁氏的背景和起源开始,深入探讨袁氏的政治才能和领导能力。

接着,我们将进一步分析袁氏的政策和对国家的贡献,以揭示袁氏对国家的影响和意义。

最后,我们将在结论部分总结袁氏的领导风格和特点,并探讨袁氏当国的启示和教训。

通过这样的结构,我们能够全面、系统地探讨袁氏当国的方方面面,包括他们的背景和起源,政治才能和领导能力,以及对国家的贡献等方面。

心得体会-袁氏当国读后感 精品

心得体会-袁氏当国读后感 精品

袁氏当国读后感篇一袁氏当国读后感前几天,读完了唐德刚的《袁氏当国》,有很多感想和启发,一直想写一篇读后感,但因为工作太忙,心不静,也就迟迟没有动笔。

最近几天,突然又想写点东西,就先把过去要写没写完的东西整理了一下,这就有了前两篇关于与儿子讨论爱情、友谊和宇宙的文章。

本来,还准备写一篇和儿子讨论音乐的文章,但怕关于《袁氏当国》的文章迟迟不写,那些灵感就会随岁月而消失。

毕竟,音乐的话题什么时候都可以谈。

另外,最近又陆续读完了一些书,如果这个不写,后边的也将被积压,所以,决定还是先写《袁氏当国》的读后感。

反思一下,其实,还是自己的惰性问题,因为只要想写,总还是有一些时间的。

我之所以读《袁氏当国》,最主要的原因是他的作者是唐德刚先生。

唐先生是着名的历史学家和传记作家,尤其以写名人传记和口述而着称,我最开始读的是他写的《张学良口述》,非常喜欢,随后,又读他的《胡适口述》、《胡适杂忆》、《李宗仁回忆录》、《梅兰芳》等,就越来越喜欢他的风格和独到的视野。

前段时间,去厦门学习,中间在北京机场转机,等候飞机的时候,在机场书店偶然发现了这本书,一看作者,就决定买下,一路上,读了几段,回家后,虽然工作一直很忙,但还是利用晚上的时间,读完了这本不是很厚,但分量很重的好书。

下面,就说说读本书的几点心得。

首先,这本书进一步证明了我以前的一个判断,辛亥革命其实融合了日本政府的一个阴谋。

日本人为了分裂中国,成立了黑龙会,目的是让满洲和蒙古从中国独立出来,使其成为日本的殖民地。

孙中山虽然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驱,他想把中国从封建王朝的统治下解放出来,但他实际是日本政府重点利用的对象。

孙对日本也抱有一定幻想,他在日本就住在黑龙会领导人的家里。

在日本的影响下,孙中山辛亥革命时的主张,虽然是推翻满洲政权,但他心目中的中国,实际是原来明朝的汉人疆土,不包括满洲、蒙古,甚至新疆、西藏,这也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最初本意。

孙中山曾以此为条件向日本争取资金和军事方面的援助和支持。

唐德刚袁氏当国读后感

唐德刚袁氏当国读后感

唐德刚袁氏当国读后感《唐德刚<袁氏当国>读后感篇一》读唐德刚先生的《袁氏当国》,就像是走进了一场光怪陆离的历史大戏,袁世凯这个人物在我的脑海中变得无比复杂,不再是历史课本里那个简单的脸谱化形象。

刚翻开这本书的时候,我就被唐德刚先生那幽默风趣又直白的叙述方式给吸引住了。

他就像一个坐在你对面的老伯伯,绘声绘色地给你讲着过去的故事。

先生把袁世凯上台的那个时代背景描述得特别详细,就像给我打开了一扇通往那个混乱而又充满机遇的民国初年的大门。

我以前觉得袁世凯那就是个彻头彻尾的坏蛋,想复辟帝制,简直就是倒行逆施。

但是读了这本书,我有点犹豫了,也许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呢?袁世凯身处的那个时代,就像一艘在狂风巨浪里飘摇的破船,各方势力都在拉扯,他可能也有自己的无奈吧。

就好比你在一个混乱的人群里,大家都朝着不同的方向拽你,你都不知道该往哪儿走才好。

书里提到袁世凯试图在共和和帝制之间找到一个平衡,虽然这个想法在现在看来是荒谬的,但当时他可能觉得这是唯一能稳定局势的办法。

这就好比一个人想要在水火之间走钢丝,一不小心就会掉进深渊。

我想起有一次我在学校组织活动的时候,也面临类似的情况。

我想让大家都满意,结果却弄得两边都不讨好。

袁世凯当时可能也是这样的心理,想讨好各方势力,结果却把自己推向了绝路。

不过呢,袁世凯想复辟帝制这事儿还是不能原谅的。

这就像你在民主的大潮流下,非要往封建的老路上走,那不是找骂吗?这让我想到那些明明知道不对,却还要坚持错误做法的人,简直就是顽固不化。

但是呢,他在推动一些近代化改革方面也还是有一定贡献的。

这又让我纠结了,这人到底该怎么评价呢?是功大于过还是过大于功呢?我觉得这可能永远都没有一个标准答案,就像历史这团乱麻,越理越乱。

《唐德刚<袁氏当国>读后感篇二》《唐德刚<袁氏当国>读后感》读《袁氏当国》,我仿佛在历史的长河里坐了一次过山车,心情起起伏伏,对袁世凯这个人物的看法也是变了又变。

袁氏当国观后感

袁氏当国观后感

袁氏当国观后感作为一个对历史充满兴趣的人,我一直对袁氏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和影响感到好奇。

袁氏当国观是袁世凯曾经提出的一种政治理念和治国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政治的演变。

在这篇文章中,我想分享一些我对袁氏当国观的个人见解和思考。

首先,袁氏当国观的核心理念是“民主专政”。

这一理念代表了袁世凯对中国政治体制的构想,他认为民主和专政并不是互相排斥的,而是可以相互结合的。

袁世凯主张通过一种有限的民主,来统一国家并确保政府有效地实施权力。

他在某种程度上试图将西方民主制度与中国的实际国情相结合,创立一种适合中国的政治制度。

然而,袁氏当国观也受到了很多争议。

一些人认为,这种“民主专政”的理念实际上是一种权力集中的体制,有可能导致袁氏政权的专制化。

他们认为,如果权力集中在一个人手中,那么很容易产生腐败和不公平的现象。

此外,袁氏当国观也引发了一些反对派的批评,他们认为袁世凯是一个背叛民主的政治家,他只是利用“民主”的口号来达到自己的权力目的。

无论怎样,袁世凯的治国之道对中国政治产生了重要影响。

他在辛亥革命后成为临时大总统,并试图建立一个强大的中央政权。

尽管这个尝试最终以失败告终,但它仍然对中国政治的走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袁世凯的尝试激发了人们对政治体制改革的思考,促使中国的政治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值得一提的是,在袁氏政权下,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得到了一定的推动。

袁世凯致力于推动国家工业化和城市建设,他建设了许多现代化的基础设施,并提出了促进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

这些努力使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迅速增长,为后来的政府奠定了基础。

然而,袁世凯的短暂统治也充满了争议和挑战。

他面临着来自内外部的压力和反对,包括来自革命党人和外国列强的干涉。

最终,他在中国政治舞台上的作用被提前终止,袁世凯去世后,中国政治陷入了更加动荡的时期。

回顾袁氏当国观,我认为它是一个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的政治理念。

尽管存在争议和挑战,但袁氏当国观对中国政治的演变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袁氏当国》读后感

《袁氏当国》读后感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袁氏当国》读后感
唐德刚先生的《袁氏当国》粗略地读完了。

他们这类的史学家,有一个特点,就是淡淡的叙事,没有非黑即白的主观,没有强烈的某某色彩。

这点真好。

《袁氏当国》改变了我的一个看法,原来辛亥革命之后,无论谁坐上那个最高的位置,都会是一场悲剧。

就像项羽输在楚汉战争,人们总是同情弱者,还以楚霸王的悲情英雄相待,并且认为不以成败论英雄。

其实项羽上台未必干好事。

而孙总理临终的“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更是博得了相当的支持和民心。

因为在当时的人们并不知道历史的潮流走向,袁世凯看总统府国务院不能解决问题,不如重走帝制老路好了。

有个问题不得不重新再提。

当年明月同志曾再三叮嘱我们,领导一定要管好自身家属,避免造成悲剧。

参见李善长等事迹。

当皇位近在迟尺时,袁世凯的大儿子使了一把劲儿。

并且居然能伪造报纸。

可怜的乱世枭雄就这样变成了民国罪人。

从历史中来看,权力的诱惑,实在可怕。

当整个国家近在眼前时,很难不动心,尤其是对于久经宦海的政客们。

就像,我能抵。

2024年袁氏当国读后感

2024年袁氏当国读后感

2024年袁氏当国读后感《袁氏当国》是近年来备受瞩目的一部电视剧作品,通过塑造袁世凯一家的形象,展现了袁氏家族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和影响力。

作为观众之一,我对这部剧有着深刻的感受和思考。

首先,我被剧中的人物形象深深吸引。

袁世凯这个复杂的历史人物在剧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他既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又是一位睿智的政治家。

他的勇敢和智慧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与此同时,他的家庭也是剧中的一个亮点。

剧中所塑造的袁氏家族关系复杂而丰富,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纠葛引发了我对人际关系和家庭价值观的思考。

剧中还刻画了那个时代的社会背景,展现了时代变革对人们命运的巨大影响。

在剧中,我看到了袁世凯对中国的深刻关注和改革意愿。

与此同时,他又不得不在复杂的政治环境下权衡利弊。

这让我深思中国的历史演变是如何与个人命运相互交织在一起的,一个人在时代变革中的选择和抉择会对整个国家产生怎样的影响。

此外,剧中也对一些历史事件进行了深入的剖析。

袁世凯的登基和辞职、北洋政府的建立等重大事件都得到了较为准确的再现。

通过这些历史事件的展示,剧中成功地唤起了观众的历史记忆,让我们对历史的了解更加全面和深入。

在观看《袁氏当国》时,我还感受到了剧中表现的一种智慧。

袁家人对于不同的困境和挑战,总是能够找到适合的解决办法。

他们用智慧和勇气面对了形形色色的困难,在演绎了这一家族的兴衰之间,又让我看到了中国人民的不屈精神和韧性。

此外,《袁氏当国》还对于时代的进步和变革表达了积极的态度。

剧中展示的改革思想与实践,以及袁氏家族的努力奋斗,都给人们带来了希望和信心。

这无疑是一部富有教育意义的作品,激发人们思考国家发展和个人责任的相互关系。

最后,我认为《袁氏当国》在剧情和人物刻画上都具有一定的可信度和真实性。

虽然剧中肯定进行了一定的虚构和戏剧化处理,但整体上仍然能够让观众感受到历史人物和事件的真实性。

电视剧作为大众传媒的一种形式,能够通过叙事的方式让观众更好地了解历史,这是一种很有价值和意义的尝试。

袁氏当国200字书评

袁氏当国200字书评

袁氏当国200字书评
篇一:
《袁氏当国》,讲的就是共和初创时期的那些人,如何把历史的偶然演变成为了历史的必然。

这里面,每一个人,都不是完美的,每一个人,也不是万恶的。

典型如孙中山,袁世凯,宋教仁诸人,个人的性格特征和眼界,都曾深深影响历史的发展,政治的斗争,在各方都未必有着纯粹的伟大,也未必有着纯粹的无耻。

他们也都只不过是些比你我多些学识、多些本领的人罢了,我们身上的缺点,他们也不曾遗漏;我们身上的欲望,他们更多。

这就是历史,我想,这也许是唐老师要说的东西。

篇二:
读了唐先生的《袁氏当国》,感慨颇多,深觉民主共和尝试破产,袁XX集权一身实非偶然。

由1912年民国创立,到1915年底,袁XX称帝,是由君主专制向民主共和过渡的一个关键时期,若辛亥革命成功之后,中国能走好这一步,那我们的民主之路必然会少去许多坎坷。

以唐先生的话作结,“对于未来中国的民治形态,在目前颇为风云一时的政治家,或不能及身而见之。

但诸公应知其存在,为子孙万代的福祉,因势而利导之,才是正途。

”社会转型为后人留下的教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由威权政府引导民众树立公民意识,并培育法治环境,以促成社会的民主转型。

唐德刚《袁氏当国》读后感

唐德刚《袁氏当国》读后感

唐德刚《袁氏当国》读后感
唐德刚《袁氏当国》读后感
一直以来,我都对民国史非常感兴趣,因为我觉得那是中国近代的一个转折期——是所谓古代的终结,是所谓现代的开始。

那个时代出现了一大批政治家、文学家、艺术家,是一个风云激荡,充满自由气息的时代。

近来阅读唐德刚的《袁氏当国》,这是一本很薄的小册子,但是内容并不单薄。

书中多有史论,与当今史学界掉书袋的写作多有不同。

史论就是文章中的精华,古人常云,读史可明智,想来让人明智的应该是有智慧的东西了。

而这种智慧又不是常人随随便便就可以窥探到的',所以才需要史学家的存在吧。

史论本是史学家写史的一个重要部分如果史学家噤声于一切之禁区,有怎能启民智开民化呢?所以由此看来,史学研究者是最需要勇气,最有意义的职业了,同时也是最想要坚持的职业。

袁氏当国读后感

袁氏当国读后感

袁氏当国读后感《袁氏当国》是一部以历史为背景的小说,作者是著名作家贾平凹。

这部小说以袁世凯为主角,讲述了他在中国近代史上的政治生涯和一系列复杂的政治斗争。

小说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思考,展现了袁世凯这位中国近代史上备受争议的政治人物的复杂性和矛盾性。

读完这部小说,我深受启发,对中国近代史和政治斗争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对袁世凯这位历史人物产生了新的认识。

首先,这部小说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思考,展现了袁世凯这位中国近代史上备受争议的政治人物的复杂性和矛盾性。

在小说中,作者通过对袁世凯的生平和政治生涯的描写,展现了他作为一个人的复杂性和矛盾性。

袁世凯在小说中被描绘成一个既有政治抱负,又有家国情怀的人物。

他在政治上野心勃勃,采取了一系列权谋手段,最终登上了中国的最高权力宝座。

但与此同时,他也是一个有着家国情怀的人,对中国的未来充满了希望和憧憬。

这种复杂性和矛盾性使得袁世凯这个历史人物更加有趣和深刻。

通过对袁世凯这位历史人物的描写,作者使读者对他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也对中国近代史上的政治斗争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其次,这部小说通过对中国近代史上的政治斗争的描写,展现了中国近代史上的政治斗争的复杂性和残酷性。

在小说中,作者通过对中国近代史上的政治斗争的描写,展现了政治斗争的复杂性和残酷性。

袁世凯在中国近代史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他经历了清朝的覆灭和辛亥革命,最终成为了中国的最高统治者。

在这一过程中,他经历了无数的政治斗争和阴谋诡计,最终登上了中国的最高权力宝座。

这些政治斗争的描写,使得读者对中国近代史上的政治斗争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也对中国近代史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最后,这部小说通过对袁世凯这位历史人物和中国近代史上的政治斗争的描写,使得读者对中国近代史和政治斗争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对袁世凯这位历史人物产生了新的认识。

通过对袁世凯这位历史人物的描写,作者使得读者对他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也对中国近代史上的政治斗争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袁氏当国读书笔记

袁氏当国读书笔记

袁氏当国读书笔记第一篇:袁氏当国读书笔记《袁氏当国》之我见据百度百科介绍,《袁氏当国》是一部追索现代中国历史转型之灵魂的大作,而不是一部主旨为袁世凯翻案的书。

因此,极其具有阅读价值且颇具幽默的历史书籍,学近代史的人可以一读,既了解了历史,同时又娱乐了自己寂寞的内心,填充了自己空虚的大脑,重振了自己对国家失去的信心,以及改变对袁世凯袁(冤)大头的偏见。

说起《袁氏当国》,不得不扯点关于唐德都唐老爷子的题外话了。

在刚开始看《袁氏当国》时,个人觉得无聊至极,就老袁当总统,孙文创建民国这一个事实,从古到今,写了多少,又有什么意义?于是乎,在网上搜索了一下,看了大家对唐老爷子写的这本书的看法,真谓是不看不知道,一看,这评价可真高啊。

看来,唐老爷子写的这本书还真不是什么无营养的书,其中的奥妙,得自己读后才能体会。

顺便,搜了老爷子的简介,呀呵,美籍华人学者,历史学家、传记文学家、红学家,简直牛人一个!啥也不多说了,还是先看书在评论吧。

书的开篇几页是些照片,这使得不爱文字的我大大欣喜了一番,又过足了看名人的眼瘾。

中华民国成立之时,孙宣读的誓言如下:倾覆满洲专制政府,巩固中华民国,图谋民生幸福,此国民之公意,文实尊之,以忠于国,为民服务。

至专制政府既倒,国内无变乱,国民卓立于世界,为列邦公认,斯时文当解临时大总统一职,谨以此誓国民。

中华民国元年元旦。

中华民国,是从清朝灭亡至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期间的国家名称和年号。

简称民国。

是中国历史上大动荡大转变的时期,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终结阶段。

1912年是农历壬子年、鼠年、中华民国元年,也就是孙文宣读誓言这一年。

从这个誓言中,我们看出什么?第一,在民国时期,正式的文体还是更接近于古文;第二,“斯时文当解临时大总统之职”,孙中山先生胸怀天下,丝毫不以名利为重,这是不是在学习美国的开国之父乔治华盛顿呢?华盛顿在两届任期结束后,他自愿放弃权力不再谋求续任。

可见,伟大的人物总是有那么一些共性的。

袁氏当国读后感

袁氏当国读后感

袁氏当国读后感导语:袁氏当国读后感(一)周日值班,有了一段空闲的时光,把一本搁了很久的书读完了。

书名叫《袁氏当国》,是着名史家唐德刚的着述,讲述了民国初年的那段波澜曲折的历史。

记得,读本科的时候,各种历史课是我们这个专业的主修课程。

其中,最不喜欢的就是清末民初的这一段,一个是感觉不好,全是丧权辱国的家丑,另一个是内容错综,线索太多,记不住,就像一团乱麻。

再加上盖棺定论的标签——“黑暗的历史”,就更没有什么可读性了。

袁世凯一直是一个漫画式的人物,奸诈委琐的卖国贼,锃亮的顶门就是愚蠢、愚昧的招牌。

然而读了这本书,却给了我另一种感觉,用一种新的目光去审视这段历史,评价这个人物,修正自己浅薄的误读、误判。

先说袁世凯这个人物。

也许,唐德刚说的没错,在他之前还没有人给予袁大头一点正面的评价。

《袁氏当国》是第一次以比较客观、冷静的态度,从时代和人性的角度理解一个转型中的悲剧人物,进行了中肯的评说。

袁世凯并非无能之辈,他在乱世中崛起,以高明的权术手段攫取了最高的权力,在清皇室和革命党人之间,游刃有余,坐稳了大总统的位置。

在这个攀升过程中,并不是像事后人们唾骂的那样,他一开始就是一个窃国大盗,是一个反动派。

袁世凯是末世的能臣,操练了第一支现代化意义上的军队,以兵不血刃的代价迫使清帝退位,完成了近代中国社会最为重大的转型,数千年的帝国不复存在。

当年,拥护袁世凯做大总统,并非是袁的刻意造势,而确实是当时的大势所趋,众心所向。

至于说,他最终走向复辟反动而招致灭亡,是后话,也不是一句窃国、卖国所能解释的了,而是囿于他个人的政治眼光,受制于当时的政治形势以及他对形势的错误判断,还有他那个不争气的儿子袁克定的怂恿和误导等多重因素作用的结果。

当然,他内心的贪欲和野心也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

这里面有必然,也有偶然。

个人道路的选择,历史进路的曲折,都不是预定的,也不一定具有前后连贯的统一性,而包含了时代环境下的转向和嬗变。

唐德刚对汪精卫、袁世凯的评断,除了爱才惜才的悲悯和同情,更多的是对个人和时势之间相互影响乃至裹挟的历史性探讨。

《袁氏当国》读后感400字

《袁氏当国》读后感400字

《袁氏当国》读后感400字
读《袁氏当国》读到“二十一条要求交涉始末”里面陆徵祥迫于情势能拖则拖的手法,现在过了快百年,这一招依然是我们日常工作中最有效的一招,“慢性子而多礼”是我们这个行业最必不可少的素质。

“事实上,袁氏这时所遭遇的困境,也正是20年后蒋氏所遭遇的困境:强寇入侵,既不能战,又不能不战。

唯一的办法,则是既不战,也不降,来他个无限期的拖延,也就是胡适所说的苦撑待变吧!陆徵祥是个慢性子而多礼的外交家,每次会议之前,请坐、喝茶就要喝掉几十分钟,把日本人记得半死。

再则把会期减少,每周一会;
会把会议程序无限拖长,二十一条,多来兮,再一条一条慢慢研究。

……
‘二十一条要求’交涉,就这样一拖拖了四个月,日本人无可奈何,只好自动把条件减少,以免夜长梦多,引起英、美的阻挠,但是中方还在继续请坐、喝茶、研究、还价。

弄得日本人忍不住了,至5月7日下午3时,日本驻华公使日置益乃亲访多礼的陆外长,向陆亲自交上一份最后通牒,同时说明日本驻华陆海军已勒缰以待,箭在弦上,势在必发。

中国政府无法再拖了,终于回文‘即行应诺’……”。

袁氏当国 读后感

袁氏当国 读后感

袁氏当国读后感(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学校: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读书笔记、读后感、读书心得、读书体会、观后感、故事大全、名言警句、作文大全、演讲致辞、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reading notes, reading experience, reading experience, reading experience, reading experience, stories, famous sayings, essays, speeche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 want to understand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袁氏当国读后感作者:唐德刚上自孙文缔造共和肇始,下逮蔡锷护国运动兴起,袁世凯当国之年,国可谓不兴,民可谓不幸。

失足的帝王梦 ----《袁氏当国》读书笔记

失足的帝王梦 ----《袁氏当国》读书笔记

失足的帝王梦----《袁氏当国》读书笔记蒋肖斌“绝怜高处多风雨,莫到琼楼最上层。

”这是袁世凯的二儿子假名士袁克文的讽父诗。

《易经》首卦云,“九五之尊”已到极点,如果不停止,就要追悔莫及。

可惜,袁世凯终究是跨出了这万劫不复的一步。

流芳百世和遗臭万年,契机只在一念。

原已集军政大权于一身,光绪与慈禧的晏驾带给袁世凯致命打击,摄政王载沣一纸回籍文书差点断送他的政治生命。

辛亥革命是袁世凯的新生,“挟寡妇以令诸侯”,上天似乎赋予了他与曹操相同的命运。

然而,享尽天时地利,他却忘了一点,近代中国已到历史转型期,深刻的内忧外患,绝不是几个割据势力那么简单而重复的藩镇相争,称帝逆流,自取灭亡。

是袁世凯的一厢情愿,还是他的谋士们一心欲做帝王师,把他推到那个上下不易的位置,这其中多少纠缠,又岂是一句“称帝野心”所能概之。

袁世凯是一个杰出的旧官僚,他的政治道路是中国传统的一脉相承。

他的前辈与老师是王莽、曹丕、杨坚、赵匡胤,乘势抓权--养敌自重--逼宫受禅,是几千年来政变称帝的模式。

回观历史螺旋式的上升中,有着惊人的相似。

也许现在由于意识形态等原因,我们不能说辛亥革命只是一次普通的皇朝末年的起义;但是几百年后的史家,洋洋洒洒评论时,也许赵太祖的黄袍加身与袁世凯的称帝不过是成功与否的区别。

这位李鸿章的接班人,乱世奸雄,想沉寂于历史,是断断不可能的。

临时大总统,削粤、皖、赣“三藩”,“选举”为正式大总统,成为终身大总统,甚至死后可传妻传子,袁世凯步步为营,可以说都是成功的,大半生诡谲政治生涯,早已为他制定了有条不紊的帝王之路,差别仅仅是一个“帝王”名号。

袁世凯不如曹操的一点在于,终究看不透虚名,晚节不保,否则谁说他不可谓中国近代政治的楣梁。

83天的闹剧,一念间葬送了他所有的生前身后名。

作为最成熟的政客,袁似乎不应如此浮躁,即使有想法,也不会那么胆大妄为。

这时候,身边人就成了天平上的最后一粒灰尘,改变整个历史的平衡。

如蚁小人,善于察言观色,捉摸到上司的一点想法就自作主张,跳窜邀宠,大厦将倾而不自知。

《袁氏当国》观后感

《袁氏当国》观后感

《袁氏当国》观后感当下社会上对于曾国藩多有推崇,大约是看重其治国用人地权谋术数,曾氏地这套东西一传至李鸿章,再传至袁世凯.袁世凯处在比他地前辈更大地历史机遇面前,本可以比他地前辈做得更好,但可惜错失良机,结果让自己在历史上成了小丑一类地人物.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袁世凯至少有两次伟大地机会,可使其推动中国地现代化进程,并可以让他成为伟大地人物. 第一次是年戊戌政变前夕,是时,被康有为等维新派激怒地守旧官员们,逐渐集拢在慈禧太后周围,并且结纳力量准备反扑,山雨欲来风满楼,维新运动危在旦夕.光绪皇帝在写给康有为、谭嗣同等地一份密诏中说:"朕维时局艰难,非变法不足以救中国……太后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更怒.今朕位几不保,汝康有为、杨锐、林旭、刘光第等可妥速密筹,设法相救.朕十分灼,不胜企望之至."康有为等人见到此信后大哭一场,哭罢想出了请袁世凯以兵护驾,推行维新地主意.于是书生意气地谭嗣同趁着夜色到袁世凯在北京地住处,袁世凯在谭面前慷慨激昂地表白一番,将其支走,权衡再三后,将维新派地计划向后党告了密,这之后才有短命地百日维新及六君子地血染菜市口.在当时地情况下,后党掌控地京师军队寥寥无几,以袁世凯训练成地精锐新军击溃他们绰绰有余,如果那样,维新派地主张就可以推行,中国地历史也许因此会有很大不同.袁世凯地第二次机会出现在年.这年月日他正式就任中华民国大总统,按袁世凯地威望与资历,他当时在这一位置上是一个极佳地人选.他为国际社会所认可,又是国内各派妥协地产物,因此他有足够地力量去推动中华民族地民主化进程.但是这个袁大总统却对当皇帝情有独钟,因此在他当总统地头几年,全无一点现代民选总统地动作,而是弄权搞阴谋,铲除异己,培植势力.终于到了年月,他被"劝进"当了皇帝.当时尽管袁世凯地爪牙们宣称恢复帝制是举国拥戴地民意,但老百姓并不买他地账,各地反袁地声音、反袁地战争此起彼伏,云南、贵州、广西等地相继宣布独立.袁世凯没有办法,被迫在年月日宣布撤消帝制,并在这年月日忧愤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而死.以袁世凯做总统时地地位权势和威望,如果他有对民主地足够信仰,并真心诚意地按民主地方式运作政府,那么袁世凯成为类似于美国华盛顿式地人物也是有可能地.但历史只能由后人去慨叹,而不可能重来.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从袁世凯自身来讲,他确实是一个人物,有着曾国藩、李鸿章等地办事手段,他年轻时在甲午海战前夕到朝鲜处理内乱事件,果敢沉毅,颇得朝野好评,他学习外国先进地治军思想,在天津训练出地新军,是当时中国最好地军队.但这样一个人看不清历史发展地大势,最后得到地只能是可耻地失败.一个人有小聪明与大聪明地区别,小聪明只是对眼前地事情有明晰地判断和处理,而大聪明则是认得清时代发展地趋势和主流,并做到与时俱进,从这点上讲,袁世凯只是一个有点小聪明地人. 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总地来说,对袁世凯评价,应有两个承认:第一,他是一个有政治抱负地人物.这种政治抱负是全局地,不是局部地,也就是说他决不甘心只割据一方而是试图号令全国.承认这一点地目地是将其同那些目光短浅地土霸王区分开来,他是独裁者但非嗜权者.两者有着不同地局量,前者是登上顶峰后地守成,回顾古今中外之历史,独裁并不必然造成反动,独裁是相对于民主地反动,而民主地实现有时却需要独裁之腹地孕育;后者只是贪图富贵地既得利益者,他们把权力当作牟取利益地工具,只想收,不肯放,在政治上缺乏进取性和开拓性,既或有,也只是提高地位和扩大地盘上地进取和开拓.在那个改天换日地时代,一个仅靠投机附势而钻营地政客,是不可能得到各派政治力量地普遍接受践履元首大位并保持有力统治地.(不妨把袁世凯和台湾之扁做一比较.)不要小看袁世凯,即便称其为野心家,他也是大野心家,唯有承认他地“大”,才能更准确地认识他在当时地影响力,也才能更通达地理解孙、黄、梁、蔡等人对他地态度;同时,也有助于正确理解下面这个问题.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第二,他地称帝是反动行为.这种反动不仅是相对于民主而言地,更是有害于国家和民族地(这个“国家”地概念不是政治意义上地而是地缘意义上地).有人问:为什么袁世凯称帝不对,中国就不能实行像英、日等国那样地君主立宪制?君主立宪固然不错,可是要知道,予权易,夺权难,这种君王无实权地君主立宪制都是用鲜血换来地.在英国,《权利法案》地背后是克伦威尔割下查理一世那不可一世地头颅和一场光荣革命;在日本,裕仁也是在老美地胁迫下才不得不退到幕后地,不服从地话恐怕日本连所谓天皇都已不存在了,而这更是以亚洲各国数千万人地生命为代价地.一个手握军权、在总统任上尚且能够操弄国会修改约法搞终身制地袁世凯,一旦登上皇位,怎么可能接受统而不治地虚君制?制衡力量地缺失是显而易见地,在这种情况下,帝制地到来即意味着国家又将回到皇权至大地时代.与前清不同者,只是皇帝种族地差异,而这决不是中国落后地症结.当时地中国需要统一、稳定,需要强有力地中央政权,但并不需要一个凌驾于国家、人民、法律之上,权力不受任何节制地皇帝.中国不能再重蹈因威权私有化导致发展受阻、败敝丛生地覆辙.这是护国运动必要性和正义性存在地根源.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一个人涉足政坛不外两个目地,或为效力国家,或为争取地位.历史上有很多人是坚守一边地,较易于后人做出道德评判.也有很多人二者兼顾,既努力建功立业又着意培植人脉,既有国家大局又有私己盘算,既能够为国出力又注意保存实力,这就难免会暴露投机心理,袁世凯便是其中之一.不可否认,清末时地袁世凯在内政、外交、军事、教育诸方面均有建树,漠视甚至抹杀这些有失平允;但若据此便论定他是爱国有为地政治家,也过于草率.须知,那是他地必经之路.类似这样地历史人物不胜枚举——王莽、严嵩、和珅……,对他们当然不妨做出道德评判,但从学术地角度说,其功与罪、是与非都是平行并列地,不可能互相抵消,袁世凯亦然.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这并不是说要取消标准、模糊是非.我以为,要认识一个政治人物(政治集团)地本质,其奋斗过程和斗争手段固然不可忽视,但更重要地是看他(他们)在取得权力(政权)之后地表现.袁世凯地独裁专权以至称帝,既有他个人地愿望,也是他所代表地利益集团地需要.套用前央视名嘴黄君地一句名言:他不是一个人!这股势力包括旧官僚、旧军人、旧知识分子,他们有根深蒂固地君权思想,他们不一定拒绝民主,但却相信中国需要已经维持两千年地皇权道统作为向心力和凝聚力.袁世凯不是一个固执而极端地保皇派,在政治主张上他属于中间派,这也是各方均能接受他地一个因素,他决不排斥皇权,更不会排斥由他亲自践祚.洪宪帝制便是他们进行地一次尝试.民主革命在骤然成功之后出现反复,是一种必然,或者可以说是一种规律,英法之民主革命便是有力地佐证.历史证明,袁世凯及其所代表地政治势力终究是落后地,很快便被时代大潮沙汰了.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在我看来,袁世凯有一些实绩,但难称有功于国——无论是大清帝国还是中华民国.论慷慨赴难,他难比曾国藩;论开疆拓土,他远逊左宗棠;论忠公体国,他不及李鸿章.虽为清廷贡献了一支北洋新军,但这支军队既未能挽救摇摇欲坠地朝廷,也没有成为革故鼎新地进步力量,只不过是袁世凯个人用以威逼要挟讨价还价地政治筹码.国家军队实际上被私人化,而这也成为这支军队日后不断分裂颓败以至堕落为一支对内镇压自戕、对外妥协退避地“老爷军”地肇始.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作为个人,他不能善始克终.维新是他出自内心地政治主张,但是当光绪帝被囚瀛台,他便为了自保,向荣禄自首.固然是形势所迫,但是也就此表明这样一个人是不配作为政治家,而只能是以政客地面目出现历史舞台上了. 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及至民国初造,袁氏实有功于斯.然而,他地原始动机原非出自造福于民,而是为了一家一姓之荣华富贵.所以手段用尽,尽显卑劣.及至暗杀宋教仁,出手毁掉了中国民主政治一次郑重地实验,则在中国近代史上,实属罪莫大焉.孙中山也是受此刺激,转而提出“党国”思想,发愤组织一支武装地革命党.中国历史,再一次变局.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袁氏最受人诟病地地方就是“洪宪”复辟.其实,这中间也有着他本人很多地心路转折.不光是他,就是杨度等知识分子,也觉得当时民智未启,惟有强人政治能够挽救中国地命运.他本人也自视甚高,以为环顾九洲,独有袁氏能挽民于水火.以至走上不归之路.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至于后来人们指其与日本人勾结签订二十一条,出卖中国利益,则已被史学家们证实为乌有之事.袁在中国历史上被脸谱化了很久.其实,他在中国近代史上,也并非是一无作为地人.但是,大节一亏,历史地正席上,便不再有他地位置.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袁氏当国读后感(二)

袁氏当国读后感(二)

袁氏当国读后感(二)刚刚读过《袁氏当国》一书,颇有耳目一新之感,原来历史也可以这样写出啊。

说实话,我爱读历史,但是不爱读连本大套的历史,更不爱读现代所谓研究课题历史学家或者研究写的历史书籍,不为别的,只是心情匠气太浓,书象是为写而写的,这样读来就算不上意思了。

最近一个时期,所谓的另类历史写作开始出现,用不那么严肃、没有那么匠气的手法来不写历史,虽然精品不多,但总是多了一类厕上读书的选项,聊胜于无吧。

在这些作家或者语言学家里,一直比较关注几个人:如吴思、如谭伯牛等人,现在又多了一个唐德刚。

这些学者、作家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用通俗的语言来还原艺术史,让人从字体中窥到历史的原貌或者说最大限度的还原历史的原貌。

和那些机械、冰冷、教条的文字与论述相比,这些人解法从来都不会给出你一个肯定的观点和答案,结论是由你自己推算出的。

最近一直在想,为什么会对感兴趣这种类型的评注感兴趣?大概是对过去所学、所接触到的知识和教育工作教育的解构吧,随着年龄的增长、了解到的事实、史料也比原本多了许多,才发现过去自己所受教育是多么狭隘和片面,原来历史是这个样子的,史书是可以这样写到、这样读的。

想想觉得颇好笑,上学的时候学历史、学哲学,要求人们用科学的、历史的、发展的眼光来看问题,可我们回顾过去所学者,无一不违反此要求、原理,更有甚者,因为所谓阶级分析的观点要求,连最基本的史实都敢弃之如敝履,甚至连周公时代的史官都不如,好歹人家还有秉笔直书的勇气和精神。

就冲这一条,我们有什么脸面去日本人篡改教科书、毒害下一代?史观、史论或许是有阶级性的,但是史实没有。

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

《袁氏当国》

《袁氏当国》

成也时势,败也时势——《袁氏当国》读后感近读唐德刚先生的史学力作《袁氏当国》,颇有些感慨。

辛亥百年,往事并不如过眼云烟。

站在更自由、更开放、更文明的21世纪,回首101年前由“帝制”转入“民治”,可谓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清末民初那段风雨飘摇的时光里,出现了两个影响历史发展的重要人物,一是孙中山,一是袁世凯。

惶惶恓恓,沧海桑田,对两人的评价却是亘古不变,前者流芳万世,后者遗臭万年。

无异乎唐德刚先生在《袁氏当国》结尾说的:“自民国有史以来,吾尚未见一本、一篇甚或一页对袁有正面评价之书。

”,由民国九年走到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的大师尚且如此,何况吾辈?且让我们回到1912年初,民国成立,清帝尚未退位的时候。

袁世凯同时对付清廷和革命派的套路是“先养敌、后逼宫、再摊牌”。

“养敌”是袁世凯放纵革命派壮大,实力却又在自己的掌握之中,好让自己有本钱同时和两方面谈判;“逼宫”好比曹丕逼迫汉献帝刘协“禅让”,袁世凯将年幼的溥仪和垂帘听政的隆裕太后紧紧握在手里,瞎编革命军三头六臂上天入地云云,恐吓清帝退位;“摊牌”是孙中山承诺过,清帝退位之时,便是袁世凯接任大总统之际。

“摊牌”一项并非袁世凯威胁恐吓革命党,当时天下推举袁世凯为总统的呼声甚高,我认为其原因大概有三:一是他拥兵自重,北洋六师是正规军,怎可与革命军这种杂牌军相比;二是袁世凯的中国式“光荣革命”,他可以不费一兵一将覆灭清廷;三是他声称上任后会推动民主共和政体的发展。

这时他站在共和政体这边,或许是出自真心实意,或许是静观其变这样的袁世凯,无疑是对历史有着杰出贡献的。

至于他后来为什么开倒车复辟帝制,那是后话了。

究其袁世凯,本为一个平常不过的封建官僚,后来因为形势动荡,时局变幻,终于被历史推到了前台,并最终当上了民国初期的第一任大总统,真可说是时势造英雄。

然而,袁氏骨子里终究是一个旧式官僚,其帝王思想可谓是根深蒂固,再加上身边杨度之流的一干损友的煽风点火,终于导致最后改弦易辙,搞起了帝制复辟,可是历史的车轮终是袁氏等人所无法阻挡的,民主政治的潮流如长江大河,汹涌向前,袁氏等人的复辟最终以失败而告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袁氏当国读书笔记《袁氏当国》之我见据百度百科介绍,《袁氏当国》是一部追索现代中国历史转型之灵魂的大作,而不是一部主旨为袁世凯翻案的书。

因此,极其具有阅读价值且颇具幽默的历史书籍,学近代史的人可以一读,既了解了历史,同时又娱乐了自己寂寞的内心,填充了自己空虚的大脑,重振了自己对国家失去的信心,以及改变对袁世凯袁大头的偏见。

说起《袁氏当国》,不得不扯点关于唐德都唐老爷子的题外话了。

在刚开始看《袁氏当国》时,个人觉得无聊至极,就老袁当总统,孙文创建民国这一个事实,从古到今,写了多少,又有什么意义?于是乎,在网上搜索了一下,看了大家对唐老爷子写的这本书的看法,真谓是不看不知道,一看,这评价可真高啊。

看来,唐老爷子写的这本书还真不是什么无营养的书,其中的奥妙,得自己读后才能体会。

顺便,搜了老爷子的简介,呀呵,美籍华人学者,历史学家、传记文学家、红学家,简直牛人一个!啥也不多说了,还是先看书在评论吧。

书的开篇几页是些照片,这使得不爱文字的我大大欣喜了一番,又过足了看名人的眼瘾。

中华民国成立之时,孙宣读的誓言如下:倾覆满洲专制政府,巩固中华民国,图谋民生幸福,此国民之公意,文实尊之,以忠于国,为民服务。

至专制政府既倒,国内无变乱,国民卓立于世界,为列邦公认,斯时文当解临时大总统一职,谨以此誓国民。

中华民国元年元旦。

中华民国,是从清朝灭亡至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期间的国家名称和年号。

简称民国。

是中国历史上大动荡大转变的时期,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终结阶段。

1912年是农历壬子年、鼠年、中华民国元年,也就是孙文宣读誓言这一年。

从这个誓言中,我们看出什么?第一,在民国时期,正式的文体还是更接近于古文;第二,“斯时文当解临时大总统之职”,孙中山先生胸怀天下,丝毫不以名利为重,这是不是在学习美国的开国之父乔治华盛顿呢?华盛顿在两届任期结束后,他自愿放弃权力不再谋求续任。

可见,伟大的人物总是有那么一些共性的。

在原文中,作者评价其为“上述孙文总统的这则誓言虽然很短,但它却是中华五千年政治史上,一座极重要的里程碑和分水岭。

自此以后,这个生生不息的最古老的国家,便‘帝制’转入‘民治’的新时代了”。

“围绕着这个帝王,还有一整套交互运作的国家机器和与它们配合得天衣无缝的文化体系、社会生活方式以及价值系统。

它们是个相辅相成、一转百转的整体”。

这段话给我的感触特别多,引起我的无限感想。

在古代,帝王就是代表着国家,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当时,社会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全部是决定于帝王的,于帝王有利泽好,于帝王有弊则坏。

那时的社会就如一辆车,帝王就是这个车的轴承,没有了这个支撑,国家就要散,而彼时的大清,是一架破旧不堪的车,轴承几近坏掉的车。

如同分久必合的死循环一样,盛极必衰也是帝王们逃脱不了的厄运。

就这样,这台机器,连着这台机器的心脏,在袁世凯与孙文二人合力的情况下,像庞然大物一样轰然倒塌。

第一章孙文创制,宣统退位,袁氏当国——民国开国史简论这一章主要讲述了宣统如何在“内贼”——袁世凯的威逼利诱,与“外敌”——孙中山、黄兴等人武装逼迫的夹缝中为求生存而被迫退位结束了,就这样,满族爱新觉罗氏建立的大清,共历十帝,二百六十八年的大清,存在了二千一百二十三年的封建王朝落下了帷幕。

“三百年来的孽,不是她母子做的,但是三百年来的怨,却要她母子独当之”,唐德都在文中也将裕隆称为“幽居深宫、糊涂无知的小寡妇”。

可以见得,唐还是对裕隆和溥仪怀有深深的同情的,不说在皇帝即位后没有能但得起大人的辅佐大臣,又加上摄政王载沣、宰相袁世凯等怀有深深恶意的人在身边,这皇帝自然是当得不好受的。

光绪末年的袁,原已经集军政大权于一身,但是又叫载沣的一纸文书开缺。

尽管那时被大boss的叔给炒了鱿鱼,然有了外患时,他东山再起了。

在这起称不上却又是宫廷政变的闹剧中,袁充分利用了自己的才能。

他知道养兵自重,他知道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他知道大多王公大臣做不到毁家纾难,他知道国民革命军没有他事不能成。

正是因为他知晓如此多的消息及内幕,因而,一个寡妇一个孤儿,一个封建势力一个新生势力,被他紧紧抓在手里,虽然他看上去于清王朝的存亡而奔波憔悴,我想,其实他的内心中是淡定的。

孙文呢,既没有财力,也没有物力,同时没有人力。

凭着个人的威望,才学,提出的制度,便抢得了头彩。

人员的安排,于面子、人情,却是稍许的有些怪异。

第二章项城不做虚君遯初志在首相——记民初共和政体的实践与流产黄兴,在袁不在南京执政,将偌大的地方、若干兵力留于其手中,他不趁人之威,自立为王或是起兵来一次兵变,我认为,这不仅仅说明了黄兴是一个在儒家的教育下的君子,也可以看出袁知人善用。

黄还是与黎元洪一样的,在建立民国的过程中起了巨大作用的巨头,因而在我看来,黄没有与黎元洪一样被孙和袁任为副总统,有些遗憾,不过二人都将其用到了他该去的位置。

黎元洪,被两届总统给予副总统之位。

宋教仁,这个最年轻总长,谁曾想他竟然想当的是首相。

唐绍仪,一个传奇的人物,跟着袁混,与孙关系好。

那么,唐绍仪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呢?为什么在就职总理不到三个月的时间就挂冠而去呢?是恃才放旷还是觉得继续在袁手下干事有些憋屈呢?根据唐德都先生的意思是,唐绍仪在袁手下干活受限太多。

我惹不起还躲不起么,于是乎就不干了。

不管怎样,在袁孙的执政下都官居要职。

来吧,回头再来说说袁与孙两个人吧。

孙逸仙,在建立民国的过程中,尽管没有提供任何物质上的帮助,但起着一个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他让位于袁后,自然而然时宣传他的“社会丹方”了,而且袁也投其所好,让他负责全国的铁路局。

“这是个转型程序中的阶段问题,阶段未到,任何当政者都必然落个悲剧的结局......袁世凯这个人的悲剧,便是他卷入了这个他所改变不了的形式。

孙中山的幸运,便是他始终都没有卷入这个形势,搞了一生的‘革命尚未成功’,有心为国为民而道不得行,就会引起全民族甚至全世界的同情了”。

“在这项转型还未转的干净之时,老的魔鬼继续附身,就是难免的了。

袁世凯后来便是被老魔鬼附身,缠死的”。

“其实这又是个转型的问题了”。

“因此这些‘罗汉’们就只是一批徘徊于转型中期......”。

“这是我们社会政治大转型还未转完的一条大尾巴”。

在第二章中,作者多次提到了转型的问题,袁从民国开始着手筹备到建立期间的起起落落,全拜革命所赐,可以说是成也萧何败萧何。

袁这个“过期的老政客”,在革命中看到了自己当皇帝的希望,也灭了自己当皇帝的美梦。

我不能想象也不敢想象袁在位居虚位时的感受,那种自己累死累活打拼下的事业被别人抢了成果不说,自己分到的羹又是那么难以下咽。

“要有深厚的法制基础,法治才有效。

在一个毫无法制基础的社会里,独裁者必然是无法无天”。

可见,民国最初建立时乱的一塌糊涂。

第三章世纪末回顾“宋案”与二次革命宋教仁,年轻有才,然在荒唐的民国执政者的受命下惨遭暗杀,这并不是天妒英才,而是执政者容不下不服从命令的人而已。

不过主要问题还是出在宋教仁自己身上,谁叫他那么恃才放旷呢?“只是他少年气盛,精力过人,心比天高,自命不凡,又生个倔强的个性和毫无顾忌的大嘴巴”。

“......宋教仁就认为他来组织一个清一色的政党内阁......”.这个,用俗一点儿的话来说,就是宋教仁这个人,实在是不能正确看清形势。

也不搞清楚在谁的手底下做事呢,这么肆无忌怛的做自己想做的。

“可是内阁总理赵秉钧对这个最大的政敌,就是欲先除之而后快了。

”,“袁可能是认为赵之悍然杀宋,为的只是保持相位的一己之私”,可怜的袁大头还真是冤大头啊,被队友赵秉钧狠狠的坑了一把。

不怕蛇一样的对手,就怕猪一样的队友。

对于宋教仁的死,老袁既不能说是自己授意又不能说不是自己授意,只好任大家将屎盆子扣在自己头上了。

作者在讲述这里时,类比了尼克松的“水门案”和蒋经国的“江南案”,同时幽默的讲了乾隆皇帝招美人的事。

而在在孙与袁对峙阶段,我感觉到一种不是朋友便是敌人的气息。

宋教仁之死或许与这不无关系。

二者相战,源于宋教仁之死。

而孙中山此时又不知怎滴,或许是被气到了,失去了理智,失去了冷静思考的能力。

袁氏还好,关键时候筹集到借款,加之本来就有兵力物力,所以与孙对峙压力并不是那么大。

相反,孙可能就在名气这一点强于袁,其他的都处于劣势,为了能与袁抗衡,差一点与日联合。

实在惊险呐!真真是冲动是魔鬼呵!“在民国史上政治不遵循法律途径,而用枪杆,这是第一次”。

如同毛泽东主席说的“枪杆子里出政权”。

二次革命,人民遭殃,“革命军全军尽没,国民党全党上下,被扫地出门后,早期梦想的以美为师、民国政体的实验,也以此全盘告终”。

不知道为什么要将民初的政治称为黑金政治。

可能是时代原因吧,在那样一个混乱的时代,将人性都扭曲了。

应夔丞,服务于袁。

为了金钱,为了达到目的,竟然使出诽谤他人这种下作之举,实实是不堪的很。

第四章孙中山改造国民党,袁世凯做终身总统在我看来,这一章是最难读懂,也是最值得多读几遍的,应该细嚼慢咽、理解消化的一章。

在位置上,它位于全书的中央;在内容上,它起着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在前三章与后三章中,叙事为主,偶有评论。

此章完全是哲学社会史学,高深的样子。

一来毕竟是讲道理的东西,应该多读;二来此章内容生涩难以理解,所以多读。

开章引读部分里边说“不幸这项共同认知,却被二次革命革得烟消云散了”,我实在是才疏学浅,不能理解为什么。

在这部分内容里,也说明一个问题,就是在民国初,国民有学识之人非常少,而有学识并有见解的人更是少数,人们往往直观的来判断选择哪一种政体,而且,在那个阶段,老官僚还是存在许多的,这便使得美国的那套很难搞下去。

“这个美国模式从兴中会开始,直至1912年中华民国正式诞生时,都被上述新派人士视为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万灵法宝。

孙中山先生就是据此提出‘三民主义’和‘五权宪法’”。

一切都是对的或者一切都是错的,这是一种错误的看法。

正如后边的共产主义,俄国派来专家博古李德等来指导我们如何发展建立共产主义,可是他们不明白中国国情,只是一味照搬,导致共产党元气大伤,长征来躲避国民党的剿杀。

孙中山等人便是没有充分考虑中国国情,一味学习美国模式。

“因为中国能否采行美国制,是一项很复杂的社会文化转型问题,而不单纯是哲学上的知和行的问题呢”。

那么,什么是“三民主义”呢?三民主义包含民族主义、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为中国国民党的基本理论,后被采纳入《中华民国宪法》第一条内容。

基本原理来自西方政治学与社会主义,再加上孙个人的理解与想像。

那什么是“五权宪法”呢?五权宪法是中华民国国父孙中山先生对于宪法的创见,是孙的重要思想,曾列入中国国民党党纲。

孙对五权宪法早在十九世纪就有酝酿,1906年12月2日始正式见于文字。

五权宪法的最核心的思想是政权、治权分立,政权归属国民大会,而治权乃指行政权、立法权、司法权、监察权、考试权,各自独立运作并互相合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