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湖富营养化主要指标及营养水平变化分析 太湖富营养化

合集下载

湖泊富营养化评价方法及分级标准

湖泊富营养化评价方法及分级标准

收稿日期!"##$%$"%"&’修订日期!"##"%#(%"#作者简介!王明翠)$*+,-./女/湖北荆州人/高级工程师0湖泊富营养化评价方法及分级标准王明翠$/刘雪芹"/张建辉$)$1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北京$###"*’"1北京科技大学/北京$###(&.摘要!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湖泊富营养化引起的环境问题日益突出2而目前现有的富营养化评价方法和分级标准混乱/因此有必要统一评价方法和分级标准/以便加强对湖泊的管理/保护湖泊生态环境2关键词!湖泊富营养化’评价方法’分级标准中图分类号!3("4文献标识码!5文章编号!$##"%+##")"##".#,%##46%#&789:;9<=>=<?@A9B AC :9D D E F E C 9<E @BD <9B A 9G A@B:9H ==;<G @I ?E C 9<E @BJ5K L MN O P %Q R N /S T U V )W X N O U Y O Z N [\O ]S O T U V M\O N T \[N O PW S O T [S /^S N _N O P $###"*/W X N O U.‘a D <G 9C <!b R ]U OU Q T N Z N T N S c U [S [S c d \O c N e V S f \[V U g S S R T [\d X N Q U T N \O 05T d [S c S O T /T X S [S U [S c \]S h N f f S [S O T i U j c T \S Z U V R U T S U O hQ V U c c N f jT X S V U g S S R T [\d X N Q U T N \O 0k T l c O S Q S c c U [jT \e R N V hUR O N f \[]]S T X \hN O\[h S [T \]U O U P S T X S V U g S c U O hd [\T S Q TT X S S O T N [\O ]S O T0m =no @G A D !V U g S S R T [\d X N Q U T N \O ’S Z U V R U T S ]S T X \h ’Q V U c c N f N Q U T N \Oc T U O h U [h湖泊富营养化是指湖泊水体在自然因素和)或.人类活动的影响下/大量营养盐输入湖泊水体/使湖泊逐步由生产力水平较低的贫营养状态向生产力水平较高的富营养状态变化的一种现象2自然界的湖泊随着自然环境条件的变迁/有其自身发生p 发展p 衰老和消亡的必然过程/由湖泊形成初始阶段的贫营养逐渐向富营养过渡/直至最后消亡2在自然状态下/湖泊的这种演变过程是极为缓慢的/往往需要几千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才能完成2但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这种演化过程大大加快/富营养化引起的环境问题日益严重2因此有必要建立一种科学p 统一的评价方法/以便加强对湖泊的管理/保护湖泊生态环境2湖泊富营养化评价/就是通过与湖泊营养状态有关的一系列指标及指标间的相互关系/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对湖&结语投影寻踪聚类方法用于影响环境质量的关键因子识别是成功的/方法操作简单/易于计算机编程实现2该方法依据数据自身特性进行分析/避免了权重经验或人为确定的任意性/评价结果能客观反映样本的真实特性2同时/该方法还能给出指标相对权重及其重要性排序/并通过逐次筛选实现关键因子的识别/可指导环境质量的监测和治理/避免盲目性2该方法可推广应用于其它类似的综合评价问题的分析研究2参考文献!r $s 李长孙0区域水资源水质综合评价方法r ts 0中国环境科学/$**&/$&)$.!+&%+60r "s 王国利/陈守煜/李成林0模糊模式识别在碧流河水库评价中的应用r t s 0大连理工大学学报/$**6/&6)+.!+**%6#&0r &s 李祚泳0城市综合环境质量的物元分析评价r ts 0环境科学/$**+/$+),.!6+%6(0r 4s 李魏/杨志峰/张远0k u v $4###标准中重大环境因素的判别方法r ts 0中国环境科学/$***/$*)4.!&&&%&&60r ,s 张燕/张洪/窦贻俭等0影响环境质量的关键因子的识别方法r ts 0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4+,%46$0r +s w [N S h ]U O tb /x R g S jtJ 05d [\_S Q T N \O d R [c R N TU V P \[N T X ]f \[S y d V \[U T \[jh U T UU O U V j c N c r t s 1k Y Y Yx [U O c \OQ \]d R T S [/$*64/"&)*.!(($%(*#0r 6s 张欣莉0投影寻踪及其在水文水资源中的应用r zs 0成都!四川大学/"###0第$(卷第,期中国环境监测{\V 0$(K \0,"##"年$#月Y O Z N [\O ]S O T U V M\O N T \[N O PN OW X N O Uv Q T 0"##"万方数据泊的营养状态作出准确的判断!目前我国湖泊富营养化评价的基本方法主要有营养状态指数法"卡尔森营养状态指数"#$%&’修正的营养状态指数’综合营养状态指数"#(%&&’营养度指数法和评分法!)各种评价湖泊富营养化方法介绍*+*营养状态指数法)+)+)卡尔森营养状态指数",-.&卡尔森指数是美国科学家卡尔森在)/00年提出来的1这一评价方法克服了单一因子评价富营养化的片面性1而是综合各项参数1力图将单变量的简易与多变量综合判断的准确性相结合!卡尔森指数是以湖水透明度"-2&为基准的营养状态评价指数!其表达式为3,-."-2&4)56789-2:;89<,-."=>?&4)567<@5A 75@6B 89=>?C :;89<,-.",D &4)56789A B E ,D:;89<式中3,-.为卡尔森营养状态指数F -2为湖水透明度值"G &F =>?C 为湖水中叶绿素C 含量"G H E G I &F ,D 为湖水中总磷浓度"G H E G I&!)+)+<修正的营养状态指数为了弥补卡尔森营养状态指数的不足1日本的相崎守弘等人提出了修正的营养状态指数"#$%J &1即以叶绿素K 浓度为基准的营养状态指数!基本公式如下3,-.L "=>?&4)5<@A 6M 89=>?C:;89<@N,-.L "-2&4)5<@A 6M I @6/7)@N I 89-2:;89<@N,-.L",D &4)5<@A 6M 6@0)M)@)N 89,D:;89<@N )+)+I 综合营养状态指数公式为3,O ."P &4P QR 4)SRT ,O ."R &式中1,O ."P &表示综合营养状态指数F,O ."R &代表第R 种参数的营养状态指数F S R 为第R种参数的营养状态指数的相关权重!以=>?C 作为基准参数1则第R 种参数的归一化的相关权重计算公式为3S R 4U <V R P QR 4)U<VR U V R 为第R种参数与基准参数=>?C 的相关系数F Q 为评价参数的个数!中国湖泊的=>?C 与其它参数之间的相关关系U V R 及U <V R 见表)!表*中国湖泊部分参数与=>?C 的相关关系U V R 及UW V R 值X参数=>?C ,D ,Y -2Z [2L\U V R)5+B A5+B <75+B I5+B IU <V R)5+05N 65+60<A 5+6B B /5+6B B /X 引自金相灿等著]中国湖泊环境^1表中U V R 来源于中国<6个主要湖泊调查数据的计算结果!营养状态指数计算式3")&,O ."=>?&4)5"<+N M )+5B 689=>?&"<&,O .",D &4)5"/+A I 6M )+6<A 89,D &"I &,O .",Y&4)5"N +A N I M )+6/A 89,Y&"A &,O ."-2&4)5"N +))B 7)+/A 89-2&"N &,O ."Z [2&4)5"5@)5/M<@66)89Z [2&*+W 营养度指数法"_‘a b a c _法&通过分析国内外现有湖泊营养化评价模式1进行了反复的理论探索和实践验证1将层次分析法"_‘a &和主成分分析法"a c _&相结合1提出湖泊富营养化状态综合评价方法1即层次分析7主成分分析营养度指数法!综合营养度的计算公式为3,O .Z 4P QR 4)SRT ,O .R 4P QR 4)S R"C RM d R89Z R e&C R 489=R G f 989=R G K g 789=R G f 9h )55d R 4)89=R G K g 789=R G f 9h )55式中1,O .Z 为湖泊营养状态的综合营养度F,O .R 为第R个因子的分营养度F S R 为第R 个因子的i 综合权j !Z R e为第R 个因子的监测值"平均值’丰季均值或最大值&F Z R G f 9和Z R G K g 分别是第R 个因子相应于营养度为5和)55时的浓度值!*+k 评分法利用湖泊藻类生长旺季的叶绿素K "湖水中藻类生长高峰值前后三个月的平均值&与相应期间,D ’,Y ’Z [2L\’-2的相关关系1确定评分值1从而判断湖泊营养程度!评分模式3L 4)\P QV 4)L V式中1L 为湖泊营养状态评分指数值F L V 为V 个评价参数的评分值F \为评价参数的个数!中国环境监测第)B 卷第N 期<55<年)5月万方数据!湖泊富营养化评价指标及其选取原则在实际工作中"以上几种方法都被采用"因而在我国湖泊富营养化评价过程中存在以下问题#$%&对湖泊营养状态的划分比较混乱"描述方法不一’$!&湖泊富营养化评价方法及指标各不相同’$(&分级评价标准差别很大)这些问题导致同一湖泊富营养化的评价结果差别很大"不同湖泊之间的评价结果缺乏可比性)因此"统一湖泊富营养化评价指标*方法和分级标准是十分必要的)按照相关性*可操作性*简洁性和科学性相结合的原则"从影响湖泊富营养化的众多因子中选取叶绿素+$,-.+&*总磷$/0&*总氮$/1&*透明度$23&*高锰酸盐指数$45367&等五项指标作为湖泊富营养化评价的统一指标)(统一湖泊富营养化评价方法我们应用综合营养指数$89:&*评分指数$;&和主成分分析营养度法$<=0>04<&对太湖!??%年%月@A 月湖泊富营养化状况进行了评价分析)最终选取综合营养指数$89:&作为湖泊富营养化评价方法"计算结果见表!及图%)表B B C C D 年D 月@E 月太湖水质情况统计表月份水域高锰酸盐指数$F G H I &/0$F G H I&/1$F G H I &,-.+$F G H F (&透明度$F &综合营养指数/I J 评分指数值6营养度指数法/I J 4%全太湖平均K L M ?L %!K !L !N !?L ??L !K K !L K K K O L N !K ?L P P !全太湖平均P L M ?L ?A O !L (!%O L ??L P ?O M L P %K !L O P O O L M M (全太湖平均O L %?L ?A K !L P P !O L ??L (!K ?L %!K (L K A O N L !%P 全太湖平均K L %?L %O K (L %%!N L ??L !O K %L A K K M L A A K (L M O O 全太湖平均O L %?L ?N ?(L %A !K L ??L (?K %L O O K P L M P K ?L ?M K 全太湖平均K L O ?L %%N !L K M K N L ??L (?K O L A A K M L O M K K L N M M 全太湖平均P L O ?L ?M N !L P !!?L ??L O ?O M L %P O A L A M O K L K A A全太湖平均O L N?L %%?%L K A(N L ??L !AK !L (KK O L O NK !L MA图D 太湖D @E 月水质富营养不同评价方法结果对比从表中数据和图形可看出"不同方法的评价结果有所差别"但相关性较好)在验算中发现营养度指数法计算步骤繁琐*耗时长"不如综合营养指数法简便易行’而评分法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如果某一参数的评分值明显低于$或高于&其他参数的评分值"表明该参数的变化除了受富营养化的影响外"其他因子对该参数的影响亦较大"故该参数应删除"往往删除的参数受人为因素的干扰较多"影响结果的准确性)因此"选取综合营养指数法做为评价湖泊富营养化的统一方法是可行的)P 湖泊营养状态分级为了说明湖泊富营养状态情况"采用?@%??的一系列连续数字对湖泊营养状态进行分级#89:$Q &R(?贫营养$5.S G T U V T W -X V &(?Y 89:$Q &YO ?中营养$6X Z T U V T W -X V&89:$Q &[O ?富营养$\]U V T W -X V &O ?R 89:$Q &YK ?轻度富营养$.S G -U X ]U V T W -X V &K ?R 89:$Q &YM ?中度富营养$6S ^^.X X ]U V T W -X V &89:$Q &[M ?重度富营养$=_W X V X ]U V T W -X V&在同一营养状态下"指数值越高"其营养程度越重)王明翠等#湖泊富营养化评价方法及分级标准万方数据湖泊富营养化评价方法及分级标准作者:王明翠, 刘雪芹, 张建辉作者单位:王明翠,张建辉(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北京,100029), 刘雪芹(北京科技大学,北京,100083)刊名:中国环境监测英文刊名: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IN CHINA年,卷(期):2002,18(5)被引用次数:153次1.谢贵娟.张建平.汤祥明.蔡永萍.高光博斯腾湖水质现状(2010-2011年)及近50年来演变趋势[期刊论文]-湖泊科学 2011(6)2.庄军莲.姜发军.柯珂.许铭本.张荣灿.王一兵.彭元.陈波钦州湾一次海水异常监测与分析[期刊论文]-广西科学 2011(3)3.陈志芳.童桂凤.范莹.张超扬州瘦西湖水质富营养化状况分析[期刊论文]-吉林农业C版 2011(8)4.王欢宝鸡市金渭湖富营养化评价及治理措施[期刊论文]-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 2011(5)5.曹金玲.年其功.席北斗.高如泰.姜磊.丁京涛.毛敬英.孙雪松第二阶梯湖泊富营养化自然地理因素及效应[期刊论文]-中国环境科学 2011(11)6.夏哲韬.史惠祥.李遥食藻虫引导的沉水植被修复景观水体的应用研究[期刊论文]-中国给水排水2011(17)7.郝友亮.马启敏.周华.程海鸥东昌湖水体富营养化研究[期刊论文]-环境科学与技术 2011(10)8.沈乐.鄢忠纯长江流域南京片省界水体水污染成因分析及对策[期刊论文]-人民长江 2011(17)9.梁淑轩.王云晓.吕佳佩白洋淀水体铁含量与其他水质因子的关系[期刊论文]-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2011(5)10.钱玉婷.叶小梅.常志州.杜静.潘君才不同水域凤眼莲厌氧发酵产甲烷研究[期刊论文]-中国环境科学2011(9)11.齐飞.徐冰冰.樊慧菊.贲岳.陈忠林.封莉.张立秋北京市景观水体嗅味污染特征[期刊论文]-环境科学研究 2011(10)12.沈蓓雷.张维砚.胡雪芹.童琰.徐春燕.由文辉城市小型景观水体富营养化程度评价研究[期刊论文]-安徽农业科学 2011(23)13.于洪贤.张丽娜.马成学.王海燕海浪河5月份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和水质营养状态评价[期刊论文]-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2011(1)14.张时珍地表水生态环境的浮游生物监测与评价[期刊论文]-安徽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1)15.胡方凡.王毛兰.周文斌袁河浮游藻类群落结构与水质评价[期刊论文]-水生态学杂志 2011(1)16.刘兴国.刘兆普.裴恩乐.夏述忠.顾兆俊上海大莲湖水源地污染的生物学评价与生态修复建议[期刊论文] -资源科学 2011(2)17.薛俊增.方伟.蔡桢.王琼.陈文银.黄硕琳.朱新英.李周永.吴惠仙乌伦古河流域克孜赛水库浮游植物群落组成[期刊论文]-生物学杂志 2011(1)18.刘浩.徐志侠.陈超.刘柱官厅水库库区富营养化评价[期刊论文]-水电能源科学 2011(1)19.吕顺.唐利兰.余莉琳.周猛.党伟龙云龙湖水质调查与评价[期刊论文]-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 2011(1)20.周杨.许振成.蔡立梅.赵学敏.杜诚.姚玲爱高州水库水体富营养化评价与控制对策研究[期刊论文]-环境科学与管理 2011(2)21.何德进.邢友华.姜瑞雪.程丽东平湖水体中氮磷的分布特征及其富营养化评价[期刊论文]-环境科学与技术 2010(8)22.杨积德.沈桢.陈美丹.姚钰清阳澄湖水环境综合整治对策研究与分析[期刊论文]-中国给水排水 2010(6)23.李祚泳.郭淳.汪嘉杨.李燕突变模型势函数的一般表示式及用于富营养化评价[期刊论文]-水科学进展2010(1)24.林高松.黄晓英.李娟人工神经网络在深圳市水库富营养化评价中的应用[期刊论文]-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 2010(1)25.杨龙.王晓燕.王子健.吴在兴.吴敬基于磷阈值的富营养化风险评价体系[期刊论文]-中国环境科学2010(z1)26.吴光应.刘晓靄.万丹三峡库区大宁河回水段水华暴发时空分布特征分析[期刊论文]-中国环境监测2010(3)27.赵友全.魏红艳.李丹.刘宪华.张鑫.刘子毓叶绿素荧光检测技术及仪器的研究[期刊论文]-仪器仪表学报 2010(6)28.董云仙.胡锦乾.关兆国.和熊祥.孔德平.张淑霞.周虹霞程海冬季水质和富营养化评价[期刊论文]-环境科学导刊 2010(4)29.徐会玲.唐智勇.朱端卫.倪玲珊菹草、伊乐藻对沉积物磷形态及其上覆水水质的影响[期刊论文]-湖泊科学 2010(3)30.陈林.许其功.李铁松.席北斗.叶小华.于会彬模糊物元识别模型在巢湖水体富营养化评价中的应用研究[期刊论文]-环境工程学报 2010(4)31.陈新永.田在锋.肖国华.胡晓波.边蔚白洋淀水产养殖区富营养化评价及分析[期刊论文]-河北渔业2010(5)32.中国营养物质排放控制标准特点分析及发展[期刊论文]-环境科学与管理 2010(4)33.夏婷婷.尚广萍基于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的富营养化评价方法[期刊论文]-皖西学院学报 2010(5)34.冯萃敏.李莹.张雅君.李素娟以再生水为水源的封闭景观水体营养状态分析[期刊论文]-天津大学学报2010(8)35.柏祥.陈开宁.黄蔚.陈效民五里湖水质现状与变化趋势[期刊论文]-水资源保护 2010(5)36.朱叶华.曾涛.杨军.谭英综合水质指数法对长江沙市江段的水质评价[期刊论文]-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2010(5)37.李少华晋阳湖富营养化状况及其成因研究[期刊论文]-晋中学院学报 2010(3)38.胡晓波.陈新永.田在锋.肖国华.边蔚白洋淀水产养殖区水体富营养化评价及防治对策[期刊论文]-环境科技 2010(z1)39.柏祥.陈开宁.黄蔚.任艳芹.陈效民大溪水库水体营养现状分析[期刊论文]-海洋湖沼通报 2010(3)40.吴龙华.陈娟.汪婷婷.马琨综合加权指数法在黄家湖富营养化评价中的应用[期刊论文]-河北化工2010(6)41.黄梅芬.张江山.许丽忠赋权共原点灰色聚类方法在水库富营养化评价中的应用[期刊论文]-安全与环境工程 2010(5)42.吴祥庆.黎小正.秦振发.杨姝丽.庞燕飞.兰柳春灰色聚类法在西津水库水体富营养化评价中的应用[期刊论文]-安徽农业科学 2010(22)43.魏杲霞.吴岱镳.朱清运常德柳叶湖水环境质量的监测与评价[期刊论文]-湖南农业科学 2010(15)44.彭祥捷.黄继国.赵勇胜.夏婷婷.朱婧长春南湖营养盐与叶绿素a的分布与富营养化评价[期刊论文]-环境污染与防治 2010(9)45.宋学宏.邴旭文.孙丽萍.郭培红.杨彩根.顾海东阳澄湖网围养殖区水体营养盐的时空变化与水质评价[期刊论文]-水生态学杂志 2010(6)46.贾倩.黄蕾.袁增伟.张晓芳石化企业突发环境风险评价与分级方法研究[期刊论文]-环境科学学报2010(7)47.贾倩.黄蕾.袁增伟.张晓芳石化企业突发环境风险评价与分级方法研究[期刊论文]-环境科学学报2010(7)48.曹治国.徐杰.刘静玲.栾芸.王雪梅.李永丽淡水湖泊营养状态监测新方法——叶绿素比值模型[期刊论文]-环境科学学报 2010(2)49.石欣.熊庆宇.雷璐宁SOM网络与SVM在水质富营养化评价中的对比[期刊论文]-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3)50.张敏.常智慧.周云龙.韩烈保北京鸿华高尔夫球场人工湖富营养化及其成因[期刊论文]-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2010(1)51.校园景观水体富营养化现状及修复对策[期刊论文]-资源开发与市场 2009(12)52.王晓玥富营养化水体中氮磷物质与光谱反射率的相关性分析[期刊论文]-杭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6)53.潘继征.熊飞.李文朝.柯凡抚仙湖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分布及其影响因子[期刊论文]-生态学报2009(10)54.张宝.刘静玲湖泊富营养化影响与公众满意度评价方法[期刊论文]-水科学进展 2009(5)55.于爱敏.尚广萍.于洋湖泊富营养化的综合评价方法的探讨与实例[期刊论文]-内蒙古环境科学 2009(3)56.赵汉取.韦肖杭.姚伟忠.张敏.王俊蓝藻爆发后南太湖水域浮游生物及富营养化[期刊论文]-浙江海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1)57.张霞.李卫红.吴荣改进的属性识别模型在湖泊富营养化评价中的应用[期刊论文]-新疆环境保护2009(1)58.孙栋.段平.段登选.王志忠.陈述江.陈金萍.刘红彩.巩俊霞.马荣棣南四湖渔业生态环境监测与质量评价[期刊论文]-水生态学杂志 2009(4)59.覃雪波安邦河湿地夏季浮游植物对水质的生物监测[期刊论文]-石河子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2)60.王大鹏.陈晓汉.张益峰.雷建军.施军.何安尤合浦水库浮游植物及营养现状评价[期刊论文]-水产学杂志 2009(1)61.曹正梅.郎印海.刘嵘崂山水库水体富营养化水平研究[期刊论文]-海洋湖沼通报 2009(2)62.郑晓红.汪琴淀山湖水质状况及富营养化评价[期刊论文]-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 2009(2)63.欧阳峰.周扬.芦垒.骆珍珍粒子群算法在湖泊富营养化综合评价中的应用[期刊论文]-广东农业科学2009(2)64.杨兴胜水生生物学在水环境监测中的应用研究进展[期刊论文]-现代农业科技 2009(17)65.邬敏.李祚泳.刘智勇.李大鹏一种改进的集对分析法在湖泊富营养化评价中的应用[期刊论文]-水资源保护 2009(2)66.孙小磊.赵以军.刘妮.邓敬轩.程凯淡水湿地浮游病毒的空间分布[期刊论文]-生态学报 2009(2)67.孙小磊.赵以军.刘妮.邓敬轩.程凯淡水湿地浮游病毒的空间分布[期刊论文]-生态学报 2009(2)68.贺冉冉.高永霞.王芳.朱广伟.陈伟民天目湖水体与沉积物中营养盐时空分布及成因[期刊论文]-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09(2)69.刘妮.程凯.邓敬轩.赵以军.高峰富营养化水体中的溶源性浮游细菌分布与环境因子的关系[期刊论文]-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1)70.王振祥.朱晓东.孟平巢湖富营养化年度尺度变化分析及对策[期刊论文]-环境保护 2009(6)71.石勇.李如忠.熊鸿斌.钱家忠基于未确知数的湖泊富营养化评价模式[期刊论文]-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2)72.廖仁煊万安水库和白沙水库渔业发展现状及对策措施[期刊论文]-福建水产 2009(2)73.程婧蕾.王丽卿.季高华.张瑞雷.范志锋上海市10个城市公园景观水体富营养化评价[期刊论文]-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2009(4)74.汪万芬.武艳.刘昌利.储金宇安徽万佛湖富营养化评价与营养盐变化趋势预测[期刊论文]-水土保持研究 2009(3)75.翁建中.李继影.徐恒省.王亚超阳澄湖浮游植物研究及其富营养化评价[期刊论文]-环境科学与管理2009(10)76.邵兴华.张建忠.林国卫.姜丽校园内池塘水体富营养化状态评价[期刊论文]-上饶师范学院学报 2008(6)77.王志杰.李畅游.张生.史小红.李卫平改进密切值法在乌梁素海富营养化评价中的应用[期刊论文]-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 2008(4)78.杨松芹.张慧珍.巴月.程学敏.张振亚.杉浦則夫.崔留欣水体富营养化状况的人工神经网络预测模型的建立[期刊论文]-卫生研究 2008(5)79.张舒.牛翠娟.殷旭旺pH与氨的交互作用对壶状臂尾轮虫(Brachionus urceolaris)种群增长、繁殖及存活的影响[期刊论文]-生态学报 2008(10)80.张舒.牛翠娟.殷旭旺pH与氨的交互作用对壶状臂尾轮虫(Brachionus urceolaris)种群增长、繁殖及存活的影响[期刊论文]-生态学报 2008(10)81.董攸.江敏.刘其根.黄央央.沈建忠.刘军.马徐发.李周永.郝志才.刘宇乌伦古湖水质及营养水平调查[期刊论文]-上海水产大学学报 2008(5)82.芦垒.欧阳峰.珍珍浅析幂函数加和型普适指数公式在湖泊富营养化综合评价中的应用[期刊论文]-安徽农业科学 2008(33)83.王霞.耿春梅.李曦.闰伯茹.于力.范柳燕.闫锋.段丽杰松花湖水生生物污染评价研究[期刊论文]-中国科技成果 2008(13)84.张志红.赵五红.宋丽红.樊婷.杨小林.武旭彪汾河太原段枯水期水体富营养化调查[期刊论文]-中国公共卫生 2008(6)85.乐成峰.李云梅.查勇.孙德勇.王莉珍真光层深度的遥感反演及其在富营养化评价中的应用[期刊论文]-生态学报 2008(6)86.乐成峰.李云梅.查勇.孙德勇.王莉珍真光层深度的遥感反演及其在富营养化评价中的应用[期刊论文]-生态学报 2008(6)87.王大鹏.陈晓汉.张益峰.雷建军.施军.何安尤合浦水库浮游植物及营养现状评价[期刊论文]-广西农业科学 2008(5)88.谢寄清.白同春.刘德启.张芸含藻水体中总糖、总氮和总磷相关性研究[期刊论文]-水资源保护 2008(1)89.周晓蔚.王丽萍.李继清基于多判据决策的水体营养状态评价[期刊论文]-生态学报 2008(1)90.周晓蔚.王丽萍.李继清基于多判据决策的水体营养状态评价[期刊论文]-生态学报 2008(1)91.荆红卫.华蕾.孙成华.郭婧北京城市湖泊富营养化评价与分析[期刊论文]-湖泊科学 2008(3)92.郝建朝.刘学增.卢显芝.张树林.田秀平pH和沸石处理池塘底泥磷吸附与解吸行为的研究[期刊论文]-环境科学与技术 2008(8)93.谢平.肖婵.雷红富.唐涛基于向量相似度原理的湖泊富营养化评价方法及其验证[期刊论文]-安全与环境学报 2008(4)94.计承富.桂和荣.王和平.方文惠.王正红淮南矿区塌陷塘水体水质的变化[期刊论文]-煤田地质与勘探2008(1)95.姚云.郑世清.沈志良利用人工神经网络模型评价胶州湾水域富营养化水平[期刊论文]-海洋环境科学2008(1)96.刘晓蕙.闫国立.崔留欣.李立伟.高德富.申杰郑州市某地表水源叶绿素a与相关环境因子的关系[期刊论文]-环境与健康杂志 2008(2)97.乐成峰.李云梅.孙德勇.王海君.黄昌春太湖叶绿素a浓度时空分异及其定量反演[期刊论文]-环境科学2008(3)98.乐成峰.李云梅.孙德勇.王海君.黄昌春太湖叶绿素a浓度时空分异及其定量反演[期刊论文]-环境科学2008(3)99.裴达.程凯.丁奕.侯昆.赵以军富营养化水体中浮游病毒与浮游植物生长的关系[期刊论文]-中国环境科学 2007(6)100.许文杰.陈为国.张晓平湿地水体富营养化评价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期刊论文]-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07(9)101.俞林伟.谭镇.钟萍.刘正文广州流花湖底泥磷的垂直变化特征[期刊论文]-生态环境 2007(5)102.王军.林艳.张媛.刘淼.胡玲用灰色聚类法对某一水体富营养化程度的评价[期刊论文]-市政技术2007(6)103.张志红.赵五红.梁瑞峰.马效东.白剑英.原福胜.杨小林.樊婷.武旭标.宋丽红汾河一库水体富营养化调查[期刊论文]-环境与健康杂志 2007(8)104.陈赟.寇岩.王昕岱海湖区水质分析及对岱海发展规划的建议[期刊论文]-内蒙古科技与经济 2007(10) 105.刘永霞.徐勍.孙嘉龙万峰湖富营养化评价与防治[期刊论文]-贵州农业科学 2007(5)106.常会庆.车青梅富营养化水体的评价方法研究[期刊论文]-安徽农业科学 2007(32)107.楼威.周佳音.李共国.吴芝瑛.虞左明疏浚后杭州西湖富营养化评价[期刊论文]-中国环境监测 2007(1) 108.徐微.吕锡武.余亚琴巢湖水体富营养化主要驱动因子的模糊数学评价[期刊论文]-沈阳建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7(4)109.邓大鹏.刘刚.李学德.花日茂.汤锋基于神经网络简单集成的湖库富营养化综合评价模型[期刊论文]-生态学报 2007(2)110.邓大鹏.刘刚.李学德.花日茂.汤锋基于神经网络简单集成的湖库富营养化综合评价模型[期刊论文]-生态学报 2007(2)111.李共国.吴芝瑛.虞左明引水和疏浚工程对杭州西湖轮虫群落结构的影响[期刊论文]-水生生物学报2007(3)112.彭自然.陈立婧.江敏.王武.孔优佳.花少鹏.鲍雯瑾.刘少平滆湖水质调查与富营养状态评价[期刊论文] -上海水产大学学报 2007(3)113.覃雪波.马成学.黄璞袆.刘曼红.于洪贤安邦河湿地浮游植物及营养现状评价[期刊论文]-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07(z1)114.任春涛.李畅游.全占军.曹有玲.孙标.刘刚基于GIS的乌梁素海水体富营养化状况的模糊模式识别[期刊论文]-环境科学研究 2007(3)115.庄东刚.刘晓蕙.朱静媛.程学敏.范清堂.张惠珍.巴月.崔留欣郑州市某生活饮用水水源水体富营养化状况分析[期刊论文]-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7(2)116.孟红明.张振克我国主要水库富营养化现状评价[期刊论文]-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2)117.杨一鹏.王桥.肖青太湖富营养化遥感评价研究[期刊论文]-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2007(3)118.陈发扬.王化可.时伟基于粗糙集模型的芜湖市镜湖水体驱动因子分析及其富营养化评价[期刊论文]-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7(3)119.许金花.潘伟斌.张海燕城市小型浅水人工湖泊浮游藻类与水质特征研究[期刊论文]-生态科学 2007(1) 120.许金花.潘伟斌.张海燕城市小型浅水人工湖泊浮游藻类与水质特征研究[期刊论文]-生态科学 2007(1) 121.李世杰.窦鸿身.舒金华.范云崎.刘吉峰我国湖泊水环境问题与水生态系统修复的探讨[期刊论文]-中国水利 2006(13)122.刘纪清惠州西湖水质现状评价及趋势分析[期刊论文]-中国西部科技 2006(19)123.李共国.吴芝瑛.虞左明引水和疏浚工程支配下杭州西湖浮游动物的群落变化[期刊论文]-生态学报2006(10)124.李共国.吴芝瑛.虞左明引水和疏浚工程支配下杭州西湖浮游动物的群落变化[期刊论文]-生态学报2006(10)125.毛劲乔.陈永灿.刘昭伟.朱德军基于地理分区的湖泊水库富营养化判别标准[期刊论文]-人民黄河2006(10)126.CHENG Xiaoying.LI Shijie An analysis on the evolvement processes of lake eutrophication and their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ypical lakes in the 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of Yangtze River[期刊论文]-科学通报(英文版) 2006(13)127.邓大鹏.刘刚.李学德.汤锋.花日茂湖泊富营养化综合评价的坡度加权评分法[期刊论文]-环境科学学报。

太湖水环境富营养化现状分析及治理建议

太湖水环境富营养化现状分析及治理建议

太湖水环境富营养化现状分析及治理建议【摘要】根据2003年至2006年太湖水域的水质监测结果,分析了太湖的水质现状、空间分布特征及变化趋势,其中总氮、总磷和Chl.a整体呈逐年增多的趋势,COD Mn 在2005年出现一个峰值后,开始出现下降的趋势。

在年内变化方面,总氮浓度峰值在春季3月份,此后便稳步下降,到8-9月达到年最低值;Chl.a年内峰值主要出现在温度较高的5-9月份;CODMn和总磷年内变化不明显。

太湖目前整体呈中度富营养状态,且富营养化程度呈逐年增高趋势,部分湖区已接近重度富营养状态。

【关键词】富营养化太湖现状分析治理太湖地区位于东经119°21′-122°00′,北纬30°19′-32°00′,由上海市、江苏苏南地区与浙江杭嘉湖地区组成。

太湖水是沿湖居民的生命之水,其中苏州和无锡的生活、生产用水中80.0%取自于太湖。

但自改革开放以来,在重经济轻环境的发展过程中,太湖污染日益严重。

2007年无锡太湖蓝藻大爆发,再一次将人们的眼光聚焦在了太湖。

为了更好地了解近些年来无锡太湖的水环境特征及其变化情况,我们对无锡太湖21个监测点近4年来的监测数据进行了研究分析,初步探讨了无锡太湖水环境演变特征。

1 数据来源和水环境参数本文数据主要来自2003~2006年太湖21个监测点的监测数据。

本文主要研究分析的水环境参数有:水温(t)、透明度(SD)、总氮(TN)、总磷(TP)、叶绿素(Chl.a)、化学耗氧量(CODMn)。

2 结果与分析2.1太湖水环境指标的变化特征太湖月水温最高出现在8月份,平均为32.2℃,最低水温出现在1月,平均为4.3℃。

水体透明度成逐年降低的趋势,2003年水体透明度平均值为0.35,到2006年则降为0.25(如图1b所示)。

由此可推知,无锡太湖水体中的悬浮物呈逐年增多的趋势。

总氮的变化趋势如图1a所示,整体呈逐年增多的趋势。

太湖富营养化现状及原因分析

太湖富营养化现状及原因分析

太湖富营养化现状及原因分析太湖,这座位于中国江苏和浙江两省交界处的宁静湖泊,近年来面临着一个严重的问题——富营养化。

富营养化是指水体中富含氮、磷等营养物质,导致水生植物如藻类等大量繁殖,最终影响水质的现象。

本文将探讨太湖富营养化的现状及其原因。

太湖地处长江三角洲,气候条件适宜,属于亚热带湿润气候区。

湖区水域广阔,水资源丰富,是周边城市的重要水源地。

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类活动的加剧,太湖的水质逐渐恶化,富营养化问题日益严重。

根据近年来的调查数据显示,太湖流域的水体中氮、磷等营养物质的含量普遍偏高,使得藻类等水生植物大量繁殖。

夏季是太湖富营养化的高发期,由于气温高、降雨少,藻类繁殖速度加快,导致湖水透明度下降,水质逐渐恶化。

太湖富营养化的主要原因是人类活动的影响。

农业生产的过度施肥和城市污水的排放,使得大量的氮、磷等营养物质进入太湖。

随着太湖流域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水体生态系统的自然平衡受到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导致水生植物繁殖失控。

环太湖地区的工业发展也给水质带来了严重的污染。

太湖富营养化已经对当地生态环境和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严重的危害。

水体中的有毒物质和有害微生物含量增加,影响了饮用水的质量。

同时,富营养化还导致了水生生态系统的失衡,许多珍稀水生生物如中华鲟、太湖银鱼等濒临灭绝。

为了防止和减轻太湖富营养化的程度,政府和环保组织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政府加强了对太湖流域的环境管理,严格控制了农业生产的化肥使用量,并加强了对城市污水排放的监管。

政府还实施了一系列的生态修复项目,如建立生态保护区、修复受损生态系统等。

环保组织积极倡导公众参与环保活动,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

例如,组织志愿者清理湖边的垃圾,减少人为因素对太湖的破坏。

科研机构也在积极研究太湖富营养化的治理方法,如引进新技术改善水质、推广生态农业等。

通过政府、环保组织和科研机构的共同努力,相信太湖的富营养化问题会得到有效的缓解。

太湖富营养化是一个严重的环境问题,需要全社会共同和努力解决。

湖泊富营养化分析

湖泊富营养化分析

湖泊富营养化分析湖泊富营养化导致的藻类暴发一直是我国最为突出的水环境问题之一. 藻类过度生长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既包括水温、光照、风速等自然因素,也包括氮(N)、磷(P)、铁(Fe)等营养物过量排放的人类活动因素. 在诸多因素中,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的水温变化与高强度人类活动所引起的N、 P排放增加被认为是导致湖泊富营养化最关键因素,因此,同时考虑水温、 N、 P因子变化的湖泊富营养化相关研究在逐渐增多,但温度与营养物对湖泊藻类生物量的交互作用等还需要深入研究[7],比如水温、 N、 P促进藻类生物量增长的相对重要度的长期变化规律和季节性特征.富营养化湖泊的藻类生长是自然界中一个非期望或非平均的现象,藻类生物量数据异质性很强,水华期间的藻类数据会呈“高峰厚尾”的分布,或存在显著的异方差等情况. 近年来在环境科学和生态学领域受到重视的分位数回归(quantile regression)方法特别适合处理这种波动性大、异质性很强的环境数据. 该方法可针对回归变量任何一个分位点进行回归分析,且在存在极端值或重尾情况时仍能保持较好的稳健性,适宜处理应变量对自变量的极端响应,而不只是平均水平的响应,因此能更加全面地反映藻类生物量对水温、 N、 P 等环境指标的响应特征. 本研究基于云南洱海长时间尺度(1990-2013年)的水质观测数据,运用分位数回归方法,按不同年份区间和不同季节分别分析洱海藻类生物量[以叶绿素a(Chl-a)表征]对N、 P、水温的定量响应关系,探讨营养物因子与水温因子相对重要性的长时间尺度演变规律和季节性变化规律,对制定洱海富营养化控制策略提供科学依据.1 材料与方法1.1 研究区域洱海是云南省第二大高原淡水湖泊,为滇西最大的断陷湖,跨洱源、大理两县市,处于东经100°06′-100°17′,北纬25°36′-25°55′之间. 水面面积249.80 km2,汇水面积2 565.0 km2,最大水深21.0 m,平均水深10.5 m,库容28.8亿m3(图 1). 洱海是沿湖人民生活、灌溉、工业用水的主要水源地,是整个流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14]. 洱海湖面多年平均海拔1 965.8 m,光照充足,辐射强,气温温和,为浮游藻类的大量繁殖提供了有利条件. 区年均气温15℃左右,年均降雨量1 055 mm,年均蒸发量1 970 mm. 流域水系发达,入湖河流大小共 117条.图 1 洱海流域及水质监测点分布示意1.2 数据来源从云南省环境监测中心站、中国大理洱海湖泊研究中心等环境监测和研究部门收集了洱海1990-2013年的水环境常规监测数据,全湖水质监测点为13个(图 1),经纬度依次为:25°51′36″N 100°10′12″E,25°51′18″N 100°11′24″ E,25°51′00″N 100°12′36″E,25°41′42″N 100°12′54″E,25°42′00″N 100°13′48″E,25°42′18″N 100°15′00″E,25°37′48″N 100°13′48″E,25°36′0″N 100°15′0″E,25°37′60″N 100°15′50″E,25°55′30″N 100° 6′54″E,25°54′54″N 100°8′42″E,25°54′36″N 100°10′48″E,25°47′29″N 100°11′43″E. 水质指标主要包括总氮(TN)、总磷(TP)、水温、藻类叶绿素a(Chl-a),采样频次为一年6次或12次. 各水质指标的主要测试方法如下:TN为过硫酸钾氧化紫外分光光度法,TP为钼锑抗分光光度法,水温为温度计现场实时测定,Chl-a为四波段分光光度法[15]. 数据主要统计特征见表 1,TP的变异系数最大(239.7%),其次是Chl-a和TN,这可能与各指标的年份间差异和季节性差异有关. 各指标数据的Kolmogorov-Smirnov正态分布检验,除了水温数据呈正态分布以外,所有指标的数据都呈非正态分布.表 1 洱海水温、总氮、总磷及藻类叶绿素a的统计值(n=1 419)1.3 分位数回归方法分位数回归模型(quantile regression)是依据因变量的条件分位数对自变量进行回归,得到所有分位水平的回归模型.假设随机变量的分布函数为F(y)=Prob(Y≤y),Y 的τ分位数为满足F(y) ≥τ的最小y 值:F(y)的τ分位点Q(τ)由最小化关于ξ的目标函数得到:其中ρτ(u)称为检验函数:假设因变量Y和自变量X 在τ分位的线性函数关系为Y=X′β+ε,给定X=x时,Y的条件分布函数为FY (y | x),则τ分位数为:线性条件分位数通常表示为:分位数回归能在不同的分位数τ得到不同的分位函数,残差计算方法不同于最小二乘法,具体如下:1.4 数据处理与分析考虑长时间尺度变化,将1990-2013年的监测数据按照相同年限(6 a)分成4组:1990-1995年、 1996-2001年、 2002-2007年、 2008-2013年,分别对这4组进行三元分位数回归分析. 为分析季节变化,将所有监测数据按春、夏、秋、冬四季分成4组,按不同季节分别进行三元分位数回归分析,比较各因子的斜率值变化,并计算95%置信区间(CI),CI覆盖0(包含0),表示相关性“不显著”,而CI未覆盖0(不包含0),说明相关性“显著”. 为便于比较3个因子的斜率值变化,在进行多元分位数回归之前,所有原始数据取对数(lg) 处理.使用统计软件STATA V.12.0进行分位数回归分析和参数估计.2 结果与讨论2.1 水质指标的年际变化与季节变化2.1.1 年际变化从TN变化趋势图看,2001年之前,TN浓度呈缓慢上升趋势,但总体处于较好的Ⅱ类水质. 在2001-2003年期间有一次跳跃式增长,从Ⅱ类区跨入Ⅲ类区,近10年(2003-2013年)TN浓度维持在Ⅲ类水平,达到2001年之前浓度水平的近2倍[图 2(a)]. TP浓度年均值的变化趋势表现为有升有降,基本在Ⅱ类水平线上下浮动,浓度高峰出现在2002-2004年区间和2013年. 近10余年(2002-2013年)的TP浓度水平比前10年(1990-2001年)的浓度水平总体高出15%左右[图 2(b)]. 洱海的年平均水温在16-19℃之间周期性波动,未见明显的上升或下降趋势[图 2(c)].图 2 洱海TN、 TP、水温和藻类Chl-a的逐年变化(1990-2013年)从藻类Chl-a变化趋势看,2000年之前洱海全湖Chl-a维持在低浓度水平,变化范围为1.0-3.5 mg·m-3. 2000-2002的3年期间,Chl-a浓度呈直线上升,藻类生物量从低水平跨越至较高水平. 2003年之后的Chl-a平均浓度达到2000年之前的10余倍[图 2(d)]. 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藻类Chl-a与TN以及水温均呈显著正相关性(P<0.01),而与TP的相关性不显著(P>0.05).2.1.2 季节变化4项水质指标具有明显的季节性特征,均表现为夏、秋两季较高,且两季数据接近,而春、冬季数值较低. 8-10月TN浓度最高,5月是一年中TN上升的起点,11月是TN开始下降的拐点[图 3(a)]. 一年中TP浓度在4-7月是洱海上升速率最快的时段[图 3(b)]. 水温在夏季和秋季最高,分别为23.3℃和20.2℃,很适宜藻类生长[图 3(c)]. 藻类Chl-a 浓度在6-7月出现跳跃式上升,平均值由10 mg·m-3跃升至20 mg·m-3,在7-11月维持在最高水平[图 3(d)].图 3 洱海TN、 TP、水温和藻类Chl-a的季节变化2.2 藻类对氮、磷及水温的长时间尺度响应特征通过三元分位数回归方法分析洱海N、 P和水温对藻类Chl-a的耦合效应随时间变化特征. 4个年份区间的lg(TN)、 lg(TP)和lg(水温)的斜率值随分位点的变化谱图见图 4,斜率值及其95%置信区间的统计特征见表 2.表 2 不同年份区间的多元分位数回归的斜率参数统计图 4 4个年份区间的三元分位数回归中lg(TN)、 lg(TP)和lg(Temp)的斜率变化4个时间段lg(TN)、 lg(TP)和lg(水温)的平均斜率值变化范围分别为0.03-0.20、-0.30-0.80、 0.44-2.70,3个因子对藻类的促进效应依次为水温>磷>氮. 各因子的斜率值随时间变化很大,水温的斜率值逐渐下降,从1990-1995年期间的2.05-4.78快速下降至2008-2013期间的0.15-0.75,说明水温对藻类生长的正效应在持续相对下降. 水温斜率的95%置信区间(CI)在2007年之前的时间段全未覆盖0,而在2008-2013年期间只有部分区间(0.45<τ<0.71)未覆盖0,说明水温与藻类Chl-a之间相关性总体表现为极显著,但在2008年之后显著度出现下降. 相反,TP的斜率值逐渐上升,从1990-1995年期间的负值(-0.42--0.05)快速攀升至2008-2013年期间的0.52-1.07,说明P对藻类生长的正效应逐渐在相对增强. 除了1996-2001年时间段,TP斜率的95%CI在绝大部分位点均是未覆盖0,说明TP与藻类Chl-a之间相关性总体呈极显著. 在过去20余年中TN的斜率值比较低,但在绝大部分分位条件下表现为正效应,在1996-2001年和2002-2007年两个时段的数值略高,而在2008-2013年的正效应达到最低. TN斜率的95%CI只在1996-2007年期间的部分分位点未覆盖0,说明TN与藻类Chl-a之间相关显著度较低.总体上看,水温和营养物共同支撑着洱海藻类生物量,这与国内外其他富营养化湖泊的研究结果类似. 营养物和水温对藻类生物量变化的耦合效应比较复杂,据1980-2014年的洱海陆域大理站气象资料,当地日平均气温、日最高气温以及日最低气温均存在缓慢上升的趋势,近30余年日最低气温上升幅度为0.05℃·a-1,有气候变暖趋势. 而分位数回归结果显示水温是洱海藻类增长的重要限制因素,但其相对重要度随着时间推移(富营养化程度加重)明显下降,而P的相对重要度明显持续上升,P比N对藻类的限制作用更强. 与水温相比,营养盐浓度可能是影响洱海藻类生物量的更重要因素. 这与Jeppesen等提出的亚热带到温带区域的35个湖泊中浮游藻类生物量与结构主要是由营养物决定,而气候变暖的作用较小的结论基本一致.分位数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洱海藻类属于N、 P共同限制,这与N/P比值有关. 一般当N/P质量比在10∶1-25∶1的范围时,藻类生长出现氮磷共同限制的概率大. 洱海N/P质量比值一般在10-30之间波动,平均值为23,中位数21(表 1),符合藻类出现N、 P共同限制的条件. 藻类Chl-a对营养物和水温的响应关系可能与藻类群落结构演替有很大关系. 洱海的富营养化演进过程是藻类群落结构逐渐从硅藻门占优势向蓝藻门占优势的演变过程. 不同藻类对N、 P和水温的响应程度差别会很大,硅藻的最主要限制因子可能是水温等气象条件,其次是营养盐,而蓝藻一般受N/P质量比值的影响显著,还有水温、光照、气压等条件[29]. 洱海N/P质量比值现状适合微囊藻、鱼腥藻等蓝藻门在藻类竞争中占优势.2.3 藻类对氮、磷及水温响应的季节性特征不同季节中lg(TN)、 lg(TP)和lg(水温)的斜率值随分位点的变化谱图见图 5. 春季,TN和水温的斜率值均始终保持为正值,两者的95% CI在绝大部分分位条件下均未覆盖0(极显著). TP斜率在大多数条件下(τ<0.85)为负值. 在较高分位时(τ>0.7,Chl-a>5.4 mg·m-3),水温和TN的斜率值同时下降,而TP斜率值明显相应上升,当τ>0.85处(Chl-a>8.0 mg·m-3)TP的斜率值转为正. 这说明N和水温是支撑春季藻类生物量的重要因素,但出现高生物量的决定性因子是P.图 5 分季节的三元分位数回归中lg(TN)、 lg(TP)和lg(Temp)的斜率值变化夏季,水温的斜率值在所有分位点全部为负值,数值范围为-2.27-0.03,而TN和TP 斜率平均值分别为0.51和0.26,在较高分位时两者的95% CI均未覆盖0(极显著). 当τ<0.40(Chl-a<3mg·m-3),TN斜率持续上升,而TP斜率相应下降. 而当τ>0.40,TN斜率持续缓慢下降,而TP斜率持续快速上升,说明夏季藻类是N、 P共同限制,但随着藻类生物量增长,TP对藻类的正效应逐渐强于TN.秋季,TN和水温的斜率全部为正值,平均值分别为0.66和4.59,两者的95% CI在所有分位点都未覆盖0(极显著). TP斜率总体是大于0,平均值0.16,而95%CI在绝大部分分位条件下是覆盖0(不显著). 秋季藻类增长的限制因子重要度排序为:水温>TN>TP.冬季,TN斜率始终为负值,TP斜率虽然在绝大部分条件下为正值,但其95%CI全覆盖0(不显著). 温度的斜率始终保持正值,其95% CI在绝大部分条件下(0.22<τ<1.52)未覆盖0(极显著),说明水温是冬季藻类增长的主导限制因子.TN、 TP、水温、 Chl-a的数值季节性变化表现出高度一致,均是在夏、秋两季达到最高(图 3),这反映了营养物与水温共同促进洱海藻类生物量变化. 但分位数回归结果显示藻类对各因子的响应关系在夏季和秋季完全不同,夏季日平均气温最高,普遍达到藻类生长所需要的最佳温度,因此水温不属于夏季藻类生长的限制因子. 夏季降雨量大,暴雨径流携带更多营养物进入湖体,促进藻类暴发,N、 P成为藻类共同限制因子. 夏季持续高温还会加速下层水中有机物质的耗氧分解,造成溶解氧浓度急剧下降,容易出现缺氧状态,促进底泥中大量氨氮和磷酸盐加快溶出,致使水中TN、 TP含量升高,支撑全湖藻类出现暴发性增长. 秋季,经过夏季藻类暴发已消耗了大量N、 P,而且秋季气温昼夜温差加大,水温数据的离散度明显大于夏季,藻类生物量对水温变化表现可能更加敏感,使水温成为藻类主要限制因子. 春季和冬季,营养物浓度水平较低,湖水呈相对清洁状态,水温的波动对藻类生物量影响也比较大.洱海藻类群落的季节性特征很明显,在春季以硅藻和蓝藻占优势,冬季以绿藻和蓝藻占优势,而蓝藻在全年绝大部分时间占优势,尤其是在夏秋两季处于绝对优势地位,水华发生时蓝藻数量高达107 cells·L-1. 夏季水温能普遍达到蓝藻生长最理想水温(20℃以上),营养物浓度则成为藻类生物量的决定性因子.具体参见污水宝商城资料或更多相关技术文档。

太湖富营养化现状及原因分析

太湖富营养化现状及原因分析

太湖富营养化现状及原因分析一、本文概述太湖,作为中国东部的大型淡水湖,其生态环境的健康状况一直备受关注。

近年来,太湖富营养化问题日益严重,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

本文旨在全面分析和探讨太湖富营养化的现状及其原因,以期为太湖的生态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本文将首先概述太湖富营养化的基本情况,包括太湖的水质状况、富营养化的程度以及富营养化对太湖生态系统的影响。

接着,我们将从多个角度深入分析太湖富营养化的原因,包括自然因素如气候变化、湖泊地形等,以及人为因素如农业面源污染、工业排放、城市生活污水等。

我们还将关注太湖周边地区的社会经济活动和湖泊管理政策对富营养化的影响。

通过深入研究太湖富营养化的现状及原因,本文旨在提出有效的应对策略和措施,为太湖生态环境的改善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我们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引起更多人对太湖生态环境问题的关注,共同为保护太湖这一宝贵的自然资源贡献力量。

二、太湖富营养化现状太湖,作为中国五大淡水湖之一,其生态环境一直备受关注。

然而,近年来,太湖的富营养化问题日益严重,对湖泊生态系统造成了巨大的威胁。

富营养化现象主要表现为水体中氮、磷等营养物质含量过高,导致藻类大量繁殖,水质恶化,严重影响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目前,太湖的富营养化现状已经到了不容忽视的地步。

根据最近的环境监测数据,太湖的水质指数已经连续多年超过国家标准,尤其是氮、磷等关键指标严重超标。

湖泊中的藻类大量繁殖,形成“水华”,不仅影响了太湖的美观,更重要的是,这些藻类在死亡后会分解产生有害物质,进一步恶化水质,对水生生物和人类健康构成潜在威胁。

富营养化还导致太湖的生态系统发生了严重失衡。

原本丰富的水生生物多样性受到了严重冲击,一些敏感物种甚至面临灭绝的风险。

富营养化还加剧了太湖的蓝藻爆发频率和强度,给周边地区的供水安全带来了极大隐患。

太湖的富营养化问题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其现状不仅严重影响了湖泊生态系统的健康,还对周边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造成了严重制约。

太湖富营养化原因与治理工程

太湖富营养化原因与治理工程

太湖富营养化原因与治理工程——秦伯强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南京21008)郑正(主持)——前南京大学环境学院院长,近期加盟复旦:复旦环科的大气化学方向的前沿地位是不可争议的,但在水体污染治理方面加强才能使环境排名符合复旦的地位。

(以湖泊命名的研究所仅此一所)一、太湖饮水危机供水时太湖的主要功能。

梅梁湾---贡湖水厂取水口:2007年5月爆发蓝藻水华危机。

6月1日太湖站科研人员取样,有严重的腥臭味(蓝藻的氮磷含量高达40%),6月3日已经大大好转,但仍大大劣于湾中心地带。

——太湖蓝藻年年爆发,但近期威胁到了水厂的水质。

>> 具体表现:1.中心磷、叶绿素浓度持续增高2.持续时间长3.范围扩大4.水生植物大量死亡,于是生态系统状况的恶化【多年治理依然严重显示了其困难和复杂程度】>>蓝藻爆发的原因:1.气温和水温——全球变暖2.水位——单位水体光强大3.风向——三月初至五月末,西北风,有利于藻类在取水口堆积,为水质时间创造条件。

4.湖流——湾内向湖中心,利于取水口堆积。

容易把堆积在取水口沿岸腐烂的取水口沿岸正在腐烂的蓝藻水华冲向取水口。

二、太湖富营养化的原因分析>>蓝藻水华爆发是水体富营养化的而最主要生态学体现。

>>中国的湖泊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和长江中下游地区。

其中淡水湖(60%)和浅水湖泊主要集中在长江中下游。

目前中营养和富营养的湖泊已经达到70%——严峻。

【2008年5月27日,在太湖宜兴湖岸出现黑水团】>>湖泊富营养化导致生物多样性下降:鱼类,底栖动物……——湖泊中搞生态系统的食物链: 小鱼动物上升,浮游动物减少,导致了藻类水华的上升原因:1.人类活动:A工业化B工业化城市扩展与城市化(早期只考虑了防洪,以建造排水系统>> 滇池污水大多来自昆明)C农业生产方式强度——高度养料D渔业发展,湖岸围垦——滩地浅水区域,原本是缓冲地带E闸、坝、环湖大堤东城,降低了河湖水量减缓熟虑改变湿地,减小自净能力。

湖泊富营养化调查规范 (第二版)

湖泊富营养化调查规范 (第二版)

湖泊富营养化调查规范 (第二版)湖泊是自然水体中极为重要的一种,在因人类活动影响而受到富营养化影响的湖泊中,水生植物过度生长会极大地影响湖泊生态平衡和水质环境。

为了及时掌握湖泊富营养化的情况,需要制定相应的规范进行调查,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湖泊富营养化调查规范》第二版。

一、规范目的该规范旨在为了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监控水质污染,防治湖泊富营养化提供科学指导,使调查结果能够客观、准确地反映湖泊富营养化的种类、程度和空间分布,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科学合理的防治措施。

二、调查内容1、湖泊水质测定湖泊水质参数主要包括水温、电导率、ph、溶解氧、浊度、化学需氧量和总磷等指标,这些指标可用于评价水体中有机、无机污染物的程度。

2、湖泊富营养化指标测定湖泊富营养化指标主要包括绿藻类、蓝藻类、硅藻类等,可以通过样品采集、显微镜观察,对湖泊富营养化的程度进行评价。

3、湖泊沉积物分析湖泊沉积物分析主要包括有机质含量、总磷含量、总氮含量和还原性物质等参数,这些参数可以反映湖泊富营养化的历史演化情况。

三、调查方法1、遥感图像分析方法通过使用遥感图像技术,可以对湖泊及其周边地区进行快速覆盖,获取影像信息,并可观察到水体的光学特性和结构特征,从而进行湖泊富营养化的评估。

2、现场观测法现场观测法是指采用传统的样品采集方法,把水样或沉积物样品送入实验室进行分析,其优点是确保测量结果准确。

3、数值模拟法数值模拟法是指运用计算机对湖泊水环境进行模拟和预测,可以对湖泊富营养化的发展趋势进行预测,是一种便捷、快速的调查方法。

四、调查结果1、湖泊水体部分富营养化指标值和非浑浊湖泊绿藻总量应符合GB 3838-2002《环境质量标准》中II类水质标准。

2、湖泊富营养化分类标准为:轻度富营养化、中度富营养化、重度富营养化和严重富营养化。

3、通过湖泊沉积物分析,可以分析湖泊富营养化的历史演化情况,进而推断出湖泊富营养化的产生机理。

五、结论对于湖泊富营养化的调查,需要科学合理的调查方法和规范,才能更准确地掌握湖泊的富营养化程度和产生机理。

湖泊(水库)富营养化评价方法及分级技术规定及计算示例

湖泊(水库)富营养化评价方法及分级技术规定及计算示例

湖泊(水库)富营养化评价方法及分级技术规定及计算示例(中国环境监测总站,总站生字[2001]090号)1、湖泊(水库)富营养化状况评价方法:综合营养状态指数法 综合营养状态指数计算公式为:TLI (∑)=∑Wj·TLI (j )式中:TLI (∑)—综合营养状态指数;Wj —第j 种参数的营养状态指数的相关权重。

TLI (j )—代表第j 种参数的营养状态指数。

以chla 作为基准参数,则第j 种参数的归一化的相关权重计算公式为:∑==m j ijijrr wj 122式中:r ij —第j 种参数与基准参数chla 的相关系数; m —评价参数的个数。

中国湖泊(水库)的chla 与其它参数之间的相关关系r ij 及r ij 2见下表。

中国湖泊(水库)部分参数与chla 的相关关系r ij 及r ij 2值※※:引自金相灿等著《中国湖泊环境》,表中r ij 来源于中国26个主要湖泊调查数据的计算结果。

营养状态指数计算公式为:⑴ TLI (chl )=10(2.5+1.086lnchl ) ⑵ TLI (TP )=10(9.436+1.624lnTP ) ⑶ TLI (TN )=10(5.453+1.694lnTN )⑷TLI(SD)=10(5.118-1.94lnSD)⑸TLI(COD Mn)=10(0.109+2.661lnCOD)式中:叶绿素a chl单位为mg/m3,透明度SD单位为m;其它指标单位均为mg/L。

2、湖泊(水库)富营养化状况评价指标:叶绿素a(chla)、总磷(TP)、总氮(TN)、透明度(SD)、高锰酸盐指数(COD Mn)3、湖泊(水库)营养状态分级:采用0~100的一系列连续数字对湖泊(水库)营养状态进行分级:TLI(∑)<30 贫营养(Oligotropher)30≤TLI(∑)≤50 中营养(Mesotropher)TLI(∑)>50 富营养(Eutropher)50<TLI(∑)≤60 轻度富营养(light eutropher)60<TLI(∑)≤70 中度富营养(Middle eutropher)TLI(∑)>70 重度富营养(Hyper eutropher)在同一营养状态下,指数值越高,其营养程度越重。

小度写范文太湖富营养化主要指标及营养水平变化分析-太湖富营养化模板

小度写范文太湖富营养化主要指标及营养水平变化分析-太湖富营养化模板

太湖富营养化主要指标及营养水平变化分析|太湖富营养化第25卷第4期2014年8月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Journal of Water Resources&Water EngineeringVol.25No.4Aug .,2014DOI :10.11705/j.issn.1672-643X.2014.04.001太湖富营养化主要指标及营养水平变化分析12,31224吕学研,吴时强,张咏,周冬卉,杨倩倩,刘晓华(1.江苏省环境监测中心,江苏南京210036;2.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江苏南京210029;3.水文水资源与水利工程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江苏南京210029;4.江苏省环境工程咨询中心,江苏南京210036)摘要:分析了太湖1980-2011年富营养化水质指标的变化情况,同时利用水质富营养化评价结果,分析了2002-2011年不同湖区营养水平的变化特征。

结果表明:太湖富营养化水质指标整体呈上升趋势,虽然TN 和TP 在+1996年后开始降低,N 和Chl-a 的最高值出现在2006年;TN 和NH 4+-N 具有相似的月间但仍处于较高水平;NH 4-+a 呈单峰的月间变化特征,N 的极值较TN 提前一个月出现;COD Mn 和Chl-但是NH 4-变化特征,而TP 的月间变化呈双峰特征。

西部沿岸区和五里湖的水质改善明显,梅梁湖、竺山湖和南部沿岸区水质改善不明显,东部沿岸区和东太湖水质呈恶化趋势。

太湖不同湖区富营养水质出现频次的月变化特征也非常明显。

关键词:富营养化;营养水平;水质评价;太湖中图分类号:TV21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643X (2014)04-0001-06Analysis on variation of main indicators of eutrophication andmutrition level in Taihu lake3L Xueyan 1,WU Shiqiang 2,,ZHANG Yong 1,ZHOU Donghui 2,YANG Qianqian 2,LIU Xiaohua 4(1.Jiangsu Province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Centre ,Nanjing 210036,China ;2.Nanjing Hydraulic ResearchInstitute ,Nanjing210029,China ;3.State Key Laboratory of Hydro-water Resourcesand Hydrolic Enginering ,Nanjing 210029,China ;4.Jiangsu Province Environmental Consultants Centre ,Nanjing 210036,China )Abstract :The paper analyzed the variation situation of water quality indicators of eutrophication in Taihu lake from 1980to 2011.By use of the evaluation result of water quality eutrophication it analyzed the vari-ation feature of nutrition level in different lake areas from 2002to 2011.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eu-trophication indicators rise generally.Although TN and TP have decreased since 1996,they are still on a relative high level.The maximum of NH 4+-N and Chl-a appeared in 2006.TNand NH 4+-N share a simi-N turn up one month earlier than those of lar monthly variation character ,but the extreme value of NH 4+-TN.COD Mn and Chl-a presents the unimodal character of monthly variation ,but that of TP presents doub-le-peaked.Improvement of water quality in west zone and Wuli lake is obvious ,but the improvement in Meiliang lake ,Zhushan Lake and south zone is not significant.The water quality in east beach zone and Dongtaihu lake exhibits a downtrend.There are also obvious variation characters of the monthly occur-rence frequency in the subzones.Key words :eutrophication ;nutrition level ;water quality assessment ;Taihu lake 作为流域水资源的调蓄中心,太湖具有防洪、供水、生态、航运、旅游及养殖等多种功能,其水环境质量直接关系到苏、浙、沪两省一市的社会经济发展。

太湖流域典型中小型湖泊富营养化演变分析(1991-2010年)

太湖流域典型中小型湖泊富营养化演变分析(1991-2010年)

p h o s p h o r u s c o n c e n t r a t i o n s h o we d u p wa r d t r e n d d u i r n g t h e p a s t 2 0 y e a r s .I n r e s p o n s e t o t h i s ,t h e a l g a e b i o ma s s e x p r e s s e d a s c h l o r o — p h y l l — a i n c r e a s e d g r a d u a l l y a n d t h e a v e r a g e t r a n s p a r e n c y f s e c c h i d e p t h 1 d e c r e a s e d t o t a l l y .T h e a v e r a g e c h l o r o p h y l l — a c o n c e n t r a t i o n
( 淀山湖) 、 封 闭型湖泊水源地 ( 尚湖和傀儡 湖) 以及典型的渔业生产型湖 泊( 长荡湖 ) 的富营养化演变过程有 所差异 , 主 要受湖泊本身 自 然 属性 、 污染控制强度 、 管理模式 、 功能定位等影响.
关键 词 :富 营养 化 ; 演变过程 ; 中小 型湖 泊 ; 太 湖0)
CHEN Xi a o hu a ,LI Xi a o p i ng ,Ch e ng Xi 一,W AN G Fe i f e i & CHEN W u q i
( 1 :S t a t e K e y L a b o r a t o r y o f E s t u a r i n e a n d C o a s t a l R e s e a r c h , E a s t C h i n a N o r m a l U n i v e r s i t y , S h a n g h a i 2 0 0 0 6 2 , P . R C h i n a )

太湖水质富营养化特征研究((精)

太湖水质富营养化特征研究((精)

太湖水质富营养化特征研究*许旭峰,刘青泉(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环境力学实验室,北京100190)摘要:本文以太湖富营养化问题为对象,选择叶绿素a、总磷和总氮三个水质变量,建立以藻类生长为核心的生态动力学模型,结合二维水动力模型,建立了太湖生态水动力学模型,并运用该模型对太湖藻类生长的特征和影响因子进行数值模拟研究。

研究结果表明温度和总磷是太湖藻类增长的主要控制因子,给出了藻类增长及水华爆发的环境因子阈值。

进一步通过对太湖不同湖区的藻类生长状况的模拟分析,发现太湖梅梁湾和西部沿岸区是太湖藻类生长和水华暴发的危险区域。

关键词:太湖,富营养化,水华,生态动力学,二维水动力模型1 引言太湖是我国第三大淡水湖泊,位于经济发达的长江三角洲,是当地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km,平均水深只有1.9m,的重要淡水资源。

太湖是典型的大型浅水湖泊,湖泊面积约23382湖水滞留期约300天,各湖区水动力差异显著。

由于周边工农业的迅速发展,太湖污染日趋严重,造成了湖泊富营养化,水质恶化,蓝藻水华频繁暴发。

为了治理太湖富营养化问题,需要对太湖富营养化特征进行深入的研究,其中数值模拟是重要的研究方法之一[1]。

近二十年来,在太湖富营养化模型选择上,主要有两种思路。

一种是以水动力学方程和对流扩散方程为基础建立模型[2,3],重点描述营养盐的时空分布。

这种模型没有考虑生态过程,参数较少。

另一种是生态动力学模型[4,5,6],考虑了藻类生长以及其它生态过程,而不考虑水流引起的空间变化。

目前,越来越多的研究将这两种模型结合起来,建立生态水动力学耦合模型[7,8,9],这种模型参数众多,计算量大。

虽然对太湖做了较多数值模拟研究,模型越来越完善,但是往往考虑了较多的生态过程和水质变量[10],模型非常复杂,真正适合太湖实际情况的模型还较少。

本文以二维浅水模型和输移扩散模型为基础,加入以藻类生长为核心的生态动力学模型,只考虑较少的关键的水质变量,建立太湖富营养化模型,对太湖富营养化特征进行数值模拟研究。

水体富营养化监测指标及预防措施分析

水体富营养化监测指标及预防措施分析

水体富营养化监测指标及预防措施分析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快速增长,水体污染问题成为一个日益突出的全球性环境问题。

其中,水体富营养化现象的不断加剧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原因是过量的营养物质进入水体,并促进了藻类和水生植物的过度生长,导致水体中的氧气消耗增加、水质恶化,甚至引发赤潮等灾害。

为了监测并预防水体富营养化,采取合理的指标和措施至关重要。

一、水体富营养化的监测指标1. 总氮和总磷浓度:总氮和总磷是评价水体富营养化程度的主要指标。

它们是藻类和水生植物生长的主要限制因子,浓度的过高能够促进藻类的繁殖和藻华爆发。

2. 可溶性无机氮和无机磷:可溶性无机氮和无机磷是评价营养物的有效性和水生生物生长的指标。

高浓度的可溶性无机氮和无机磷可以提供充足的养分供藻类等生物利用。

3. 叶绿素a和蓝绿藻生物量:叶绿素a是衡量藻类生物量和水体中蓝藻种群的主要指标。

高含量的叶绿素a表明水体中富含蓝藻,进一步反映了水体的富营养化程度。

4. 水体溶解氧水平:由于大量的藻类和水生植物生长,水体中的溶解氧被消耗掉,这对其他水生生物造成威胁。

监测水体的溶解氧水平可以揭示水体富营养化对水生生物的影响。

二、水体富营养化的预防措施1. 控制农业和畜禽养殖面源污染:加强农业和畜禽养殖排放的监管,限制农药、化肥和畜禽粪便的直接排放进入水体,采取农田间作物轮作、合理施肥等措施,减少农业面源污染。

2. 加强工业和城市污水处理:对工业和城市污水进行全面的处理,确保排放水质符合相关标准。

同时推广水资源回收利用技术,减少污水对水体富营养化的贡献。

3. 植被修复和湿地建设:恢复和保护湿地,通过湿地的自然过滤和生物处理能力,减少水体中营养物质的负荷。

此外,植被修复也是一个有效的手段,通过植被吸收和稀释营养物质来降低水体富营养化。

4. 定期监测和评估水体质量:建立完善的水体监测体系,通过定期监测不同区域的水质状况,了解富营养化问题的发展趋势。

湖泊富营养化评价方法及分级标准

湖泊富营养化评价方法及分级标准

湖泊富营养化评价方法及分级标准1. 外部养分负荷评价法是一种常用的湖泊富营养化评价方法,该方法通过分析和计算湖泊接受的外部养分负荷和湖泊自身的处理能力来评价湖泊的富营养化程度。

2. 水质监测法是湖泊富营养化评价的常用方法之一,通过定期监测湖泊的水质参数,如营养盐浓度和浊度等,来评估湖泊的营养状态。

3. 水华发生频率评价法是评价湖泊富营养化程度的一种方法,通过记录和统计湖泊发生水华的频率和规模来评估湖泊的富营养化程度。

4. 湖泊透明度评价法是一种常用的湖泊富营养化评价方法,透明度是反映湖泊内溶解性物质、浮游生物等因子的重要指标,透明度较低可能表明湖泊存在富营养化问题。

5. 氯叶藻生物量评价法是一种常用的湖泊富营养化评价方法,通过测量湖泊水体中的氯叶藻生物量来评估湖泊的富营养化程度。

6. 叶绿素a浓度评价法是一种常用的湖泊富营养化评价方法,叶绿素a是湖泊中浮游植物的重要生物标志物,测量湖泊水体中的叶绿素a浓度可以反映湖泊的富营养化状态。

7. 湖泊底泥养分含量评价法是一种常用的湖泊富营养化评价方法,通过分析湖泊底泥中的养分含量,如氮、磷等元素,来评估湖泊的富营养化程度。

8. 藻类多样性评价法是一种常用的湖泊富营养化评价方法,通过调查和记录湖泊中不同种类藻类的物种组成和数量来评估湖泊的富营养化水平。

9. 湖泊生态系统变化评价法是一种综合评价湖泊富营养化程度的方法,通过分析湖泊生态系统的组成和结构变化,如鱼类种群结构和水生植物分布等,来评估湖泊的富营养化程度。

10. 湖泊生物群落结构评价法是一种常用的湖泊富营养化评价方法,通过调查和记录湖泊生物群落的组成和结构,如浮游植物和动物种群的密度和多样性等,来评估湖泊的富营养化程度。

11. 水生植物覆盖度评价法是一种常用的湖泊富营养化评价方法,通过测量湖泊中水生植物的覆盖度来评估湖泊的富营养化程度。

12. 水体色度评价法是一种常用的湖泊富营养化评价方法,水体的颜色和透明度可以反映湖泊水质的改变,较高的颜色值可能与富营养化有关。

太湖水体富营养化的演变及研究进展

太湖水体富营养化的演变及研究进展

太湖水体富营养化的演变及研究进展
张运林;秦伯强
【期刊名称】《上海环境科学》
【年(卷),期】2001(020)006
【摘要】结合多年来对太湖的实地调查研究及相关文献资料分析,综述太湖近几十年来水体富营养化演变趋势,其主要表现为N、P营养盐的增加、水华的频繁暴发、富营养化程度日益加剧等.并就近期开展的太湖富营养化及其防治的研究作了介绍.【总页数】3页(P263-265)
【作者】张运林;秦伯强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X52
【相关文献】
1.太湖冲山湖滨带生态修复工程对富营养化水体的作用 [J], 李婧慧;沈振华;吴荣华;张海建
2.太湖富营养化水体除藻工艺分析研究 [J], 王利平;严雪琦;马佳慧;许霞
3.洱海水体富营养化的演变及其研究进展 [J], 韩涛;彭文启;李怀恩;毛战坡
4.太湖富营养化水体比辐射率测量及MODIS水体温度反演应用 [J], 阎福礼; 林亚森; 王世新; 周艺
5.太湖富营养化水体比辐射率测量及MODIS水体温度反演应用 [J], 阎福礼;林亚森;王世新;周艺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太湖水体富营养化与防治

太湖水体富营养化与防治
农业生产大量使用化肥,而化肥主要是以氮肥和磷肥为主,农田中的氮磷会由于雨水和灌溉用水的冲刷而流入河道,水经由河道最终会排入太湖。这样不仅造成了农田营养物质的流失,也在一方面加剧了太湖的水体富营养化.
太湖流域有大约2 000 多家集约化畜禽养殖场,85%的养殖场畜禽粪便直接排入太湖和附近河道,投入到太湖中的饵料中,只有30%被鱼类利用,其中只有9%的氮磷成分被利用,其余都流入太湖。养殖业不加约束的扩大规模,排放的有机物大量增加,加剧了太湖的水体富营养化。
太湖流域的工业企业主要有冶金钢铁、石油化工、机械电子、轻纺、医药、食品等。在发展之初,各工业企业不重视环境保护,污水处理设施不到位,大量未经处理的工业污水直接排入太湖,污水中含有大量的N、P等元素,导致太湖水体富营养化.
3.2 城市生活废水污染
太湖流域人口密集,流域内有500万人口以上特大城市1座,100~500万人口的大城市1座,50~100万人口城市3座,20~50万人口城市9座。2005年末,全流域人口为4533.0万人,约占全国总人口的3。5%。
总氮(mg/L)
总磷(mg/L)
透明度(m)
水质类别
2004
24.6
5.04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2。62
0。079
0.31
GradeⅣ
2005
28。2
5.05
2。48
0。078
0.29
GradeⅢ
2006
36。6
5.8
2.79
0.09
0。30
GradeⅣ
2007
23。1
5。1
2。35
0。07
0。35
GradeⅢ
2008
水体富营养化是因为水体中氮、磷营养物质的富集,引起藻类及其他浮游生物迅速繁殖,水体溶解氧量下降,使鱼类或其他生物大量死亡、水质恶化的现象。一般认为水体全氮量大于0。2mg/L、全磷量大于0.02mg/L时属于富营养化水体.

案例湖泊污染——太湖的富营养化问题

案例湖泊污染——太湖的富营养化问题
由于非点源污染不是集中在 一个点,因而一般很难控制, 可采取集中畜牧业污水、控 制施肥量、控制土壤侵蚀和 水土流失、控制地表灌溉等 方法减少非点源污染。

2000年7月,太湖湖区暴发大面积蓝藻,这是80年代 以来最为严重的一汰。水样透明度为“零”。望虞河河面 上,犹如铺上了一块宽约数十米的绿地毯:岸边的湖水像 浓浓的绿色油漆。
太湖不同湖区夏季浮游生物量 35 30
生物量(mg/L)
25 20 15 10 5 0 五里湖 西太湖 东太湖
1980 1987 1993
二 造成太湖富营养化加剧的主要污染源
根据污染源的空间形状不同

一位监测人员长期观察发现,一 遇大雨,水中的氨氮浓度明显高 于往日,原因就是农田施放化肥, 污染物残留在地表上,很容易被 雨水带进河道。随着农村产业结 构的调整和农民致富奔小康的需 求,化肥农药、生长素带来的污 染急剧增加。面源污染因为污染 物来自整个地区,而不是来自一、 二个集中的污染源,污染物分散, 并且体积庞大,更难以控制。
面源污染
工业废水
28
10
55
16
10
39
从上表分析,城镇生活污水和面源污染污染源应是主要控制
对象,同时其他有机污染(CODcr)中,对工业废水控制也是十 分重要。 20世纪90年代后期,太湖加大了工业企业污染源(点源)的治 理和工业结构调整,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使工业污染量大大 下降、农业污染和生活污染便显现出来。生活垃圾的处理, 基本上无章可据,生活污水四溢,江湖成了垃圾的堆放处, 河湖中堆积、漂浮的垃圾和在许多城镇的河道中无所不在的 生活污水,让人感受到太湖水环境形势的严峻。
案例 湖泊污染
——太湖的富营养化问题

水体富营养化

水体富营养化

太湖
白洋淀
模糊综合评法:
模糊综合评判法是模糊数学中一种函数型指数法,它把污 染物超标值、水质质量分级标准、污染物在总体污染中 的贡献等几个方面联系在一起,形成一种评价函数,它包 含的数学信息广泛,避免了综合指数法不能真实反映水体 污染状况、模式分辨性及可比性差等缺点,因此广泛应用 于水质综合评价中。
综合指数评价法的步骤
1、确定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这是综合评价的基础和依 据。 2、收集数据,并对不同计量单位的指标数据进行同度 量处理。 3、确定指标体系中各指标的权数,以保证评价的科学 性。
4、对经过处理后的指标在进行汇总计算出综合评价指 数或综合评价分值。
5、根据评价指数或分值对参评单位进行排序,பைடு நூலகம்由此 得出结论。
富营养化评价指标:
1)水体中含氮量大于0.2~0.3mg/L,含 磷量大于0.01mg/L。 2)生化需氧量大于10mg/L。 3)在淡水中细菌总量达到104个/毫升 。 4)标志藻类生长的叶绿素a浓度大于 10μg/L。
程度划分指标
氮磷比对水华蓝藻优势形成的影响
在太湖蓝藻水华暴发期间,监测了梅梁湾和湖心区水体叶绿素a浓度 和氮磷营养盐结构变化,以探讨N/P比对蓝藻优势形成的影响.结果 表明,N/P比对铜绿微囊藻和斜生栅藻生长的影响并不表现在一个确 定值上,而与水体氮磷的绝对浓度有关,在0.02mg/L磷浓度下,铜绿微 囊藻和斜生栅藻在N/P比为4:1~32:1范围内生长速率均较低 (0.067~0.074,0.018~0.022d-1),说明受到营养盐的限制;当磷浓度 达到0.20mg/L时,铜绿微囊藻在N/P比为32:1时生长速率达到最大值 (0.240d-1),斜生栅藻在N/P比为64:1时生长速率达到最大值(0.380 d-1);而在磷浓度升高到2.00mg/L时,不同N/P比下铜绿微囊藻和斜 生栅藻均达到最大生长速率(0.24~0.25,0.378~0.381d-1),说明氮 磷浓度均比较充足,N/P比对生长速率已经没影响.可见,氮磷浓度比 N/P比对两种藻的生长影响更大.与斜生栅藻相比,铜绿微囊藻对氮 磷营养的生理需求和最大生长速率均相对较低,属K策略物种,易在 低氮磷浓度下形成优势.梅梁湾在水华暴发期间氮浓度一直远低于 水华较轻的湖心区,而磷浓度远高于湖心区,进而导致梅梁湾N/P质 量比(低于20:1)在水华期间一直低于湖心区(124:1),低N/P比是蓝藻 水华暴发导致氮浓度下降,磷浓度升高的结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太湖富营养化主要指标及营养水平变化分析太湖富营养化第25卷第4期xx年8月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Journal of Water Resources&Water EngineeringVol.25No.4Aug .,xxDOI :10.11705/j.issn.1672-643X.xx.04.001太湖富营养化主要指标及营养水平变化分析12,31224吕学研,吴时强,张咏,周冬卉,杨倩倩,刘晓华(1.江苏省环境监测中心,江苏南京210036;2.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江苏南京210029;3.水文水资源与水利工程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江苏南京210029;4.江苏省环境工程咨询中心,江苏南京210036)摘要:分析了太湖1980-xx年富营养化水质指标的变化情况,同时利用水质富营养化评价结果,分析了xx-xx年不同湖区营养水平的变化特征。

结果表明:太湖富营养化水质指标整体呈上升趋势,虽然TN 和TP 在+1996年后开始降低,N 和Chl-a 的最高值出现在xx年;TN 和NH 4+-N 具有相似的月间但仍处于较高水平;NH 4-+a 呈单峰的月间变化特征,N 的极值较TN 提前一个月出现;COD Mn 和Chl-但是NH 4-变化特征,而TP 的月间变化呈双峰特征。

西部沿岸区和五里湖的水质改善明显,梅梁湖、竺山湖和南部沿岸区水质改善不明显,东部沿岸区和东太湖水质呈恶化趋势。

太湖不同湖区富营养水质出现频次的月变化特征也非常明显。

关键词:富营养化;营养水平;水质评价;太湖:TV213.3:A:1672-643X (xx)04-0001-06Analysis on variation of main indicators of eutrophication andmutrition level in Taihu lake3L Xueyan 1,WU Shiqiang 2,,ZHANG Yong 1,ZHOU Donghui 2,YANG Qianqian 2,LIU Xiaohua 4(1.Jiangsu Province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Centre ,Nan __g 210036,China ;2.Nan __g Hydraulic ResearchInstitute ,Nan __g210029,China ;3.State Key Laboratory of Hydro-water Resourcesand Hydrolic Enginering ,Nan __g 210029,China ;4.Jiangsu Province Environmental Consultants Centre ,Nan __g 210036,China )Abstract :The paper analyzed the variation situation of water quality indicators of eutrophication in Taihu lake from1980to xx.By use of the evaluation result of water quality eutrophication it analyzed the vari-ation feature of nutrition level in different lake areas from xxto xx.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eu-trophication indicators rise generally.Although TN and TP have decreased since 1996,they are still on a relative high level.The maximum of NH 4+-N and Chl-a appeared in xx.TN and NH 4+-N share a simi-N turn up one month earlier than those of lar monthly variation character ,but the extreme value of NH 4+-TN.COD Mn and Chl-a presents the unimodal character of monthly variation ,but that of TP presentsdoub-le-peaked.Improvement of water quality in west zone and Wuli lake is obvious ,but the improvement in Meiliang lake ,Zhushan Lake and south zone is not significant.The water quality in east beach zone and Dongtaihu lake exhibits a downtrend.There are also obvious variation characters of the monthly our-rence frequency in the subzones.Key words :eutrophication ;nutrition level ;water quality assessment ;Taihu lake 作为流域水资源的调蓄中心,太湖具有防洪、供水、生态、航运、旅游及养殖等多种功能,其水环境质量直接关系到苏、浙、沪两省一市的 __发展。

1990年,太湖蓝藻水华给无锡市造成了1.3亿元的直接经济损失[1]国家、流域、地方鉴于蓝藻水华危害的严重性,各级政府均采用各种措施来削减流域污染物的排放量、恢复湖区的生态环境[3]。

太湖水质短期变化的报道目前很多,且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湖区水质对外部压力的响应,但是难以全面认识太湖水质的变化过程及特征。

xx年5月爆发的太湖蓝藻水[2]华,更是造成了28.77亿元的直接经济损失。

:xx-02-28;修回日期:xx-03-26基金项目: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项目(xxZX07506-003-04);江苏省太湖治理科研课题(THxx301);水利部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经费项目(xx01041);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项目(Y114002)作者简介:吕学研(1984-),男,江苏宿迁人,博士,工程师,研究方向为水污染控制及环境与生态水力学。

为了揭示太湖水质的变化特征,本文在收集、的基础上,分析了太湖富营养化指标-总氮+(TN )、N )、氨氮(NH 4-总磷(TP )、高锰酸盐指数的水体定为中营养水平。

(COD Mn )和叶绿素a (Chl-a )的变化规律,同时结合xx-xx年10a 间太湖不同分区水资源质量评价结果,分析了不同湖区营养水平的变化情况。

11.1研究区域概况及指标选择研究区域概况太湖是我国的第三大淡水湖,位于北纬30?56" 31?34" ,东经119?54" 120?36" 之间,地处江苏省南部、太湖流域中部,南北长68.5km ,东西宽56.022km ,湖区面积3192km (包括湖面2338km 、湖中22岛屿89.7km 及湖滨低地764km )。

根据水质测点的区域分布特征,通常将太湖分成如图1所示的图1太湖湖体分区示意图9个湖区。

1.2指标选择相关成果表明[4]2,TN 、NH 4+-N 、TP 和COD Mn 是2.1结果与讨论能够较好地反映太湖太湖水质状况的代表性指标,Chl-a 单项评价与太湖富营养化综水质的总体情况,合评价的相关性最高,可作为反映太湖富营养化的NH 4+-N 、TP 和COD Mn 和指标。

因此,本文选择TN 、Chl-a ,进行太湖富营养化指标的变化特征分析。

文5](1981-1995中太湖水质数据分别文献[年)和太湖流域管理局(1996-xx年)。

xx年开始采用新的富在富营养化评价方面,营养化评价方法,即《地表水资源质量评级技术规,程SL295-xx》为了保证数据的可比性,本文仍采用旧的评价方法,即仍将评分值位于50 60之间太湖富营养化指标变化2.1.1太湖TN 的变化1960年的调查显示,太湖的氮含量处于较低水平,总无机氮(TIN )为0.050mg /L。

至1980年,TIN 的浓度升高至0.894mg /L,增加了16.88倍。

1988年TIN 上升至1.115mg /L[5]。

太湖TN 年均值变化(图2a )显示,太湖TN 浓度总体呈升高趋势,其中1996年之前的上升TN 浓度有趋势较快,在达到最大值3.88mg /L后,所降低,但浓度仍较高,处于地表水劣V 类水平。

从太湖TN 的月均值变化曲线(图2b )可以看出,TN 浓度在春末(4月份)达到最大值后开始下降,至秋末(10月份)达到最小值,随后又开始上升。

图2太湖TN 年均值和月均值变化2.1.2与TN 的变化过程不同,可能受当时工农业发展影响,太湖水体的+N 的变化太湖NH 4--xx年太湖水质恶化,xx年之后,水质逐步好+N 的月间变化(图3b )与TN 的转。

太湖水体NH 4-NH 4+-N 最大值和最小变化趋势相似,不同点在于,值出现的时间均比TN 提前一个月。

2.1.3太湖TP 的变化太湖TP 的年均值变化情况(图4a )显示,太湖的TP 整体上呈上升趋势,最大值在1996年出现,随后开始降低,但仍处于地表NH 4+-N 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处于较高的水平(图3a ),随后开始下降,经过小幅波动后,在21世纪初开始快速上升,在xx年达到最大值后又开始快速[6]降低。

陈润等在分析太湖xx-xx年的水质xx变化时也发现xx年是水质变化的一个拐点,IV 类水水平。

1996年,江苏省开始实施《江苏省太,湖水污染防治条例》一定程度上控制了氮、磷的入TN 和TP 浓度的年际变化直观反应了这一措湖量,施的效果。

由太湖TP 浓度的月间变化曲线(图4b )可以TP 浓度的最高值出现在3月份,看出,作为淡水藻,较高的TP 浓度对浮游藻类复苏是非常有利的。

随后,在水生植物的消耗以及类生长的限制因子TP 浓度开始降低,其他因素的影响下,在7月份达到最小值,在8月份显著上升达到次大值后再次降低。

TP 浓度的年内月间变化具有明显的双峰特征。

2.1.4太湖COD Mn 的变化作为水体富营养化状况评价的指标之一,太湖水体的COD Mn 整体上呈现[7-9]上升趋势(图5a ),在xx年达到最大值后,开始降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