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非常好的概念区分热岛效应、温室效应、厄尔尼诺、焚风效应

合集下载

Iuiutb地理常见易混淆概念辨析

Iuiutb地理常见易混淆概念辨析

为帮助同学们在复习时能更好地掌握地理概念,现将中学地理教学中一些常见的、易混淆的概念比较如下。

▲热岛效应与温室效应热岛效应是指城市由于人口集中,工业、交通、居民生活等放出大量的人为热而使城市的气温高于郊区的现象。

温室效应是指由于人类活动排放大量温室气体而造成全球气候变暖的现象。

两者都是人类活动对气候影响的结果,但影响的地域空间不同,热岛效应只局限城市,而温室效应具有全球性的特征。

▲热力环流与大气环流由于空气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称为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

大气环流是指具有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主要由低纬环流、中纬环流、高纬环流和季风环流组成。

两者所参照的空间区域不同,热力环境往往指小区域内的大气运动,如城市风、海陆风、山谷风等。

▲副热带高气压带与副高副热带高气压带是全球七个气压带中的一个,位于南北纬30o附近,由于来自赤道的暖空气在高空堆积而被迫下沉而形成的高气压带。

副高专指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是副热带高气压带的其中一部分,对我国天气、气候及旱涝有较大影响,江淮地区夏季的伏旱天气就是长时间受“副高”控制所致。

▲气旋、反气旋与低压中心、高压中心低压中心、高压中心是指气压的分布状况;而气旋与反气旋分别是低气压与高气压分布区域的气流运动状况。

低压中心因气流由四周向中心辐合而形成气旋,中心气流上升,多阴雨天气;高压中心因气流由中心向四周辐散而形成反气旋,中心气流下沉,天气晴朗。

▲台风与飓风均是热带低压(气旋)强烈发展而形成的灾害性天气。

因所处海域不同而名称各异,分布于西北太平洋上的称为台风,分布于印度洋和大西洋的称为飓风。

▲天气与气候天气是指短时期某地大气中的物理状况变化情况。

气候则是指某地区多年观察所得到的概括性大气物理状况情况。

天气是多变的,其影响因素是锋面活动、气旋、反气旋、低压槽等,而气候则较为稳定,其影响因素是太阳辐射、大气环流、下垫面状况、人类活动等。

▲寒潮与寒流寒潮是指在特定的环流形势下发生的一种大范围剧烈降温现象,是一种气象灾害。

厄尔尼诺是温室效应吗

厄尔尼诺是温室效应吗

厄尔尼诺是温室效应吗厄尔尼诺是指太平洋赤道海洋区域出现异常高温现象的一种气候现象。

它被认为是地球气候变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与温室效应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

然而,厄尔尼诺和温室效应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存在着一些区别和联系。

首先,温室效应是指地球大气中温室气体的增加导致的地球表面温度升高的现象。

温室气体主要包括二氧化碳、甲烷、氮氧化物等,它们可以吸收地球表面辐射的一部分,并将其重新辐射至地球表面,从而导致地球表面温度升高。

温室效应是由人类活动(如燃烧化石燃料、森林砍伐等)引起的增加温室气体排放所致,并且是全球性的气候问题。

厄尔尼诺则是指太平洋赤道地区海洋表面温度异常升高,通常伴随着负压异常、降水分布异常等现象。

厄尔尼诺是地球气候系统内部的周期性变化之一,其周期大约为2到7年。

厄尔尼诺现象一般会对全球气候造成显著的影响,包括降水分布改变、风向变化、气温异常等。

然而,厄尔尼诺并不是由温室气体引起的,而是由海洋环流变异以及太阳辐射等自然因素所致。

尽管厄尔尼诺和温室效应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它们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

首先,厄尔尼诺现象会导致全球气候的异常变化,包括温度变化,而温室效应同样会导致地球表面温度的升高。

其次,厄尔尼诺现象会对海洋生态系统造成影响,而温室效应也是对生态系统的一种威胁。

由于气温升高,海洋温度也会随之增加,对水生生物和珊瑚礁等生态系统造成严重影响。

总之,厄尔尼诺和温室效应是两个不同的气候现象,但它们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

厄尔尼诺是地球气候系统中的一种周期性变化,而温室效应则是由人类活动引起的全球性气候问题。

尽管如此,我们仍然需要加强对厄尔尼诺现象和温室效应的研究,以更好地了解和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问题。

各种大气效应

各种大气效应

各种大气效应
大气中存在多种效应,它们影响着天气和气候模式。

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种:
1. 焚风效应:当暖湿气流翻越山坡时,在迎风坡会形成地形雨。

而到了背风坡,随着气流下沉、海拔降低和气温升高,空气变得干燥炎热,这种现象被称为焚风效应。

2. 热岛效应:指一个地区的气温高于周围地区的现象,城市热岛效应是最常见的一种,主要由城市人口密集、工业和交通排放的热量、建筑特性等因素造成的。

热岛效应会导致城市上空云量增多、大气污染加剧等问题。

3. 阳伞效应:人类活动(如工业生产、战争、森林火灾等)排放的烟尘进入大气层,这些颗粒物能够散射太阳辐射,减少达到地面的太阳能量,仿佛给地球打了一把遮阳伞,因此得名阳伞效应。

除了上述列举的效应之外,还有像温室效应(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吸收和再辐射地面散发的热量,导致全球气温上升)、臭氧洞效应(臭氧层减薄导致更多紫外线到达地表),以及酸雨效应(大气中的硫化物和氮化物与水蒸气反应形成酸性降水)等等。

总的来说,这些大气效应是由自然过程和人类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它们对环境、生态和人类社会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了解和研究这
些大气效应对于预测天气、改善气候变化和保护环境都极为重要。

生活中的地理知识

生活中的地理知识

5. “惊涛拍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卷起千堆雪”(苏轼《赤壁怀古》) 此诗道出了波浪的侵蚀作用。
6. “过了冬,长一葱” 此谚语的意思是:过了冬至日,白昼就长一点点了,即冬 至日后,北半球各地白昼逐渐变长。北半球冬至日,太阳 直射在南回归线上,因此冬至日是北半球各地白昼最短, 黑夜最长的一天。冬至日后,太阳直射点北移,北半球各 地白昼逐渐变长。
太阳辐射、太阳辐射强度
太阳辐射是指太阳源源不断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外辐射能 量。其能量来源于太阳内部的热核反应。
太阳辐射强度是指1平方厘米的面积上1分钟内所得到的 太阳辐射能量。其影响因素主要是:太阳高度角和大气 透明度
节气与季节
节气是根据天气和物候的演变情况确定的,一 个回归年有24个节气。
季节是根据各地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周 年变化情况确定的,以太阳在黄道上运行90度 为划分标准。
4. “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毛泽东《送瘟 神》)
此诗句揭示了地球在不停地由西向东自转。适用于赤道地 区,由此可计算出赤道地区地球自转的线速度和赤道上 1°弧线的长度。赤道地区自转的线速度为:40000千米 ÷24小时≈1670千米/小时(八万里即四万千米)。地球自 转的线速度由赤道向两极逐渐递减。赤道上1°弧线的长 度:40000千米÷360°≈111千米/l°。赤道是地球的一个 大圆,因此地球上的大圆每1弧线的长度约为111千米(球 的大圆是指通过球心的截面与球面的相交线)。
12.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刘禹锡《秋词》)
深秋晴朗的夜晚,天空云少,大气逆辐射弱,地 面得到大气补偿的能量少,地面温度下降快,当 地面温度降到0℃以下,就会出现霜,即“山明水 净夜来霜”
13.“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凉州词》)

《大气物理与大气探测学》知识点

《大气物理与大气探测学》知识点

《大气物理与大气探测学》知识点《大气物理与大气探测学》知识点熟悉大气物理与大气探测学研究的内容,也要明白大气物理与大气探测的区别。

大气物理学是研究大气的物理现象(声光电等)、物理过程及其演变规律的学科,是大气科学的一个分支。

大气探测学是大气科学的另一个基础性学科分支,主要研究大气状态和过程的信息探测技术、观测方法和信息处理技术。

探测的对象包括地面和高空的大气状态和过程参数。

2.基本名词的理解,从大气科学的角度解释,温室效应,温室气体,阳伞效应,ENSO,酸雨,大气污染,雾,露点(霜点),沙尘暴,极光,臭氧空洞,湖陆风(焚风),城市热岛,大气中的光现象解释(如海市蜃楼,虹,天空蓝色,海洋蓝色等),平流层急剧增温(SSW)1)温室效应:太阳(短波)辐射通过大气层到达地面并被其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则几乎全部被大气所吸收,大气向外太空和地面发出长波辐射,后者称为大气逆辐射,使地面升温。

2)温室气体:指二氧化碳、甲烷、一氧化二氮及水汽等。

其中CO2是最主要的温室气体,主要来自火山喷发、有机物的燃烧、腐烂及动植物的呼吸等。

3)阳伞效应:由于排入空气的烟尘不断增加,使到悬浮在大气中的气溶胶颗粒就象地球的遮阳伞一样,反射和吸收太阳辐射,引起地面降温。

4)ENSO:ENSO循环:ENSO(ElNiño-Soullation)circulation赤道太平洋海面水温的变化与全球大气环流尤其是热带大气环流紧密相关。

其中最直接的联系就是日界线以东的东南太平洋与日界线以西的西太平洋—印度洋之间海平面气压的反相关关系,即南方涛动现象(SO)。

在拉尼娜期间,东南太平洋气压明显升高,印度尼西亚和澳大利亚的气压减弱。

厄尔尼诺期间的情况正好相反。

鉴于厄尔尼诺与南方涛动之间的密切关系,气象上把两者合称为ENSO (音“恩索”)。

这种全球尺度的气候振荡被称为ENSO循环。

厄尔尼诺和拉尼娜则是ENSO循环过程中冷暖两种不同位相的异常状态。

地理中各种各样的效应

地理中各种各样的效应

地理中各种各样的效应1.焚风效应:翻越山坡的暖湿气流,在迎风坡形成地形雨。

大气中的水汽凝结降落差不多;到背风坡,随着气流下沉,海拔变低,气温升高,空气变得既高温又干燥,此现象被称作“焚风效应”。

“焚风效应”在地球上热带、温带的山地屡见不鲜,甚至可找到主要由“焚风效应”影响形成的荒漠,如南美阿根廷的巴塔哥尼亚沙漠。

我国不少地区都有“焚风效应”,例如偏西气流越过太行山下降时,位于太行山东麓的石家庄就会出现焚风效应。

据统计,出现焚风时,石家庄的日均温比无焚风时增加10℃左右。

2.绿洲效应:在沙漠地区,只要有水源,水份与空气混合,就能降低空气温度,提高相对湿度,这种水份与空气混合产生降温加湿的结果与沙漠中绿洲的形成十分相似,因此称之为“绿洲效应”。

如在热带大陆西岸,有寒流经过的滨海地带(北美的加利福尼亚寒流、南美的秘鲁寒流、北非的加那利寒流、南非的本格拉寒流的沿岸等地区),这一带多雾,气候虽干旱降水少,但由于“绿洲效应”,相对湿度大。

3.盆地效应:在盆地内部的地表,炎热的夏季,常因地势低,空气密度大,稠密的大气阻挡了地面热量向高空的辐射冷却,加之周围高中间低的地势不易散热,使气温升高。

如我国新疆吐鲁番盆地(—155米)有“火洲”之称,是我国夏季最高气温出现的地方,七月份平均气温为33℃,那里极端最高气温曾达到49.6℃。

在寒冷的冬季,常因冷空气密度大,在重力作用下顺山坡下滑至洼地底部汇集,使底部气温低于周围坡地。

如俄罗斯西伯利亚的奥伊米亚康成为北半球的寒极,曾达到—71℃的低温,就是位于封闭盆地。

以上现象谓之“盆地效应”。

4.高原效应:在面积较大的高原上,其上空空气密度小,白天日照时间长,太阳辐射强,夜间大气的保温作用较弱,形成气温昼夜温差大的气候特点。

地势愈高,这种特点愈明显,谓之“高原效应”。

如我国青藏高原,这种“高原效应”强烈,才形成了藏族独特的服饰——藏袍。

藏袍大多是右衽大襟,长袖宽领,用飘带扎腰。

地理中的各种效应

地理中的各种效应

地理中的各种效应在地理学中,各种地理效应是自然界中普遍存在的现象。

它们涉及气候、水文、生态等多个方面,对我们的生活环境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以下将详细介绍一些常见的地理效应。

一、气候效应1.温室效应:由于大气中温室气体(如二氧化碳、甲烷等)的增加,导致太阳辐射进入地球大气层,而地球辐射出去的长波红外线却被大气层中的温室气体吸收,从而使地球气温上升。

2.城市热岛效应:城市建筑物、道路等人造结构吸收太阳能,使城市地区气温高于周边农村地区。

3.雨岛效应:城市中建筑物、道路等硬化表面导致雨水流速加快,地表径流增加,容易形成内涝。

而农村地区雨水容易渗入土壤,不易产生径流。

4.冷岛效应:绿洲地区由于植被覆盖率高,空气湿度较大,气温较低,形成冷岛效应。

二、水文效应1.蒸发散:水体表面水分蒸发,向大气中释放水汽的过程。

2.地表径流:雨水或融水在地表流动的过程,容易导致水土流失。

3.地下径流:雨水或融水渗入地下,形成地下水的过程。

4. 水文循环:水从地表和地下流动,通过蒸发、降水、径流等过程不断循环的过程。

三、生态效应1.森林水文效应:森林植被对水资源的影响,如调节径流、减缓洪水、提高水源涵养等功能。

2.绿洲效应:植被覆盖率较高的地区,气温较低,湿度较高,形成宜人的小气候环境。

3.生物多样性效应:生态系统中物种多样性越高,抵抗力稳定性越强,生态环境越好。

4.草地退化:过度放牧、气候变化等因素导致草地植被退化,土壤质量下降。

四、地貌效应1.冰川作用:冰川运动对地表地貌的塑造作用,如冰川槽谷、冰川湖等。

2.风蚀作用:风力侵蚀地表,形成风蚀地貌,如风蚀石、风蚀洼地等。

3.河流侵蚀作用:河流运动对河床、两岸地貌的侵蚀作用,如峡谷、瀑布等。

4.喀斯特地貌:由于地下水溶解作用,导致地表地貌发生变化,如石林、溶洞等。

综上所述,地理效应是地理学中研究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之间相互关系的重要内容。

了解各种地理效应,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自然规律,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Covtwn地理常见易混淆概念辨析

Covtwn地理常见易混淆概念辨析

为帮助同学们在复习时能更好地掌握地理概念,现将中学地理教学中一些常见的、易混淆的概念比较如下。

▲热岛效应与温室效应热岛效应是指城市由于人口集中,工业、交通、居民生活等放出大量的人为热而使城市的气温高于郊区的现象。

温室效应是指由于人类活动排放大量温室气体而造成全球气候变暖的现象。

两者都是人类活动对气候影响的结果,但影响的地域空间不同,热岛效应只局限城市,而温室效应具有全球性的特征。

▲热力环流与大气环流由于空气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称为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

大气环流是指具有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主要由低纬环流、中纬环流、高纬环流和季风环流组成。

两者所参照的空间区域不同,热力环境往往指小区域内的大气运动,如城市风、海陆风、山谷风等。

▲副热带高气压带与副高副热带高气压带是全球七个气压带中的一个,位于南北纬30o附近,由于来自赤道的暖空气在高空堆积而被迫下沉而形成的高气压带。

副高专指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是副热带高气压带的其中一部分,对我国天气、气候及旱涝有较大影响,江淮地区夏季的伏旱天气就是长时间受“副高”控制所致。

▲气旋、反气旋与低压中心、高压中心低压中心、高压中心是指气压的分布状况;而气旋与反气旋分别是低气压与高气压分布区域的气流运动状况。

低压中心因气流由四周向中心辐合而形成气旋,中心气流上升,多阴雨天气;高压中心因气流由中心向四周辐散而形成反气旋,中心气流下沉,天气晴朗。

▲台风与飓风均是热带低压(气旋)强烈发展而形成的灾害性天气。

因所处海域不同而名称各异,分布于西北太平洋上的称为台风,分布于印度洋和大西洋的称为飓风。

▲天气与气候天气是指短时期某地大气中的物理状况变化情况。

气候则是指某地区多年观察所得到的概括性大气物理状况情况。

天气是多变的,其影响因素是锋面活动、气旋、反气旋、低压槽等,而气候则较为稳定,其影响因素是太阳辐射、大气环流、下垫面状况、人类活动等。

▲寒潮与寒流寒潮是指在特定的环流形势下发生的一种大范围剧烈降温现象,是一种气象灾害。

地理上都有些什么效应

地理上都有些什么效应

地理上都有些什么效应?一、温室效应指各种温室气体(如CO2、N2O、CH4等)对地面长波辐射强烈吸收或散射回地面,从而使大气和地面增温的现象。

温室效应的直接结果是导致全球气候变暖,会引起海平面上升,威胁沿海低地;引起世界各地降水和干湿状况的变化,进而导致世界各国经济结构的变化。

在各种温室气体中,以CO2的温室效应最为显著。

随着世界人口的迅速增长、工农业的发展,人类活动排放到大气中的CO2不断增加;同时因人类对森林等绿色植物破坏日趋严重,使植物吸收、固定的CO2迅速减少,大气中的CO2含量明显上升。

模拟结果表明,当大气中CO2浓度加倍时,地球表面的平均温度将会上升1.5℃~4.5℃。

其中极地高纬度地区温度升高幅度更可达5℃以上。

二、热岛效应城市人口集中、工业发达,居民生活、工业生产和汽车等交通工具每天消耗大量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等矿物燃料,释放大量的废热,加之CO2的温室效应,导致城市的气温高于郊区,使得城市宛如一个温暖的岛屿,人们称之为“热岛效应”。

当大范围的大气环流运动微弱时,会形成城市热岛环流。

研究这种现象对城市规划建设卫星城和工业用地布局具有指导意义,一般会考虑建在城市热岛环流之外,以避免相互污染。

三、绿岛效应干旱、半干旱的沙漠地区,气温的日较差比较大,降水稀少。

而沙漠中的绿洲地带,由于土壤湿度大、蒸发和植物蒸腾到空气中的水分比较多,空气湿度较大,降水相应增多;由于含水较多土壤的热容量比较大,加上蒸发、蒸腾作用对热量的调节,土壤温度和近地面气温的日较差明显变小。

林地和草地的这种可以降低近地面温差、提高近地面大气相对湿度,通过调节局部地区小气候而产生的影响就叫绿岛效应,又称绿洲效应。

四、沙漠化效应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当地表植被遭到破坏时,则可能导致严重的沙漠化。

由于地表植被层和由沙石组成的裸露地面二者对太阳辐射的反射率相差很大(前者为15%~20%,后者为35%~40%)。

当地表植被被破坏时,地面反射率明显增大,地面吸收的太阳辐射能量减少。

三个非常好的概念区分热岛效应、温室效应、厄尔尼诺、焚风效应

三个非常好的概念区分热岛效应、温室效应、厄尔尼诺、焚风效应
热岛效应:由于城市建筑 群密集、柏油路和水泥 路面比郊区的土壤、植 被具有更大的吸热率和 更小的比热容,且空调、 汽车等废热排放多,使 得城市地区升温较快, 造成了同一时间城区气 温普遍高于周围的郊区 气温,高温的城区处于 低温的郊区包围之中, 如同汪洋大海中的岛屿, 人们把这种现象称之为 城市热岛效应。
焚风效应burnwindeffect焚风现象是由于湿空气越过山脉气团攀升时气压降低膨胀对外做功内能减少降温导致水蒸气凝华或液化导致迎风坡降雨气团内湿气被拧干而变干燥在山脉背风坡一侧下沉时增温气压增加气团被压缩做功内能增加而且气团内水分已被拧干比热容变小气温飙升因而气团所经之地湿度明显下降气温会迅速升高
温室由于海洋质量大、比热容 大,洋流温度的小变动会 导致气温的剧变!
厄尔尼诺正常情况下,热带太平洋区域 的季风热洋流是从美洲走向亚洲,使太 平洋表面保持温暖。但这种模式每2~7 年被打乱一次,使风向和热流发生逆转, 太平洋表层的热流就转而向东走向美洲。 由于太平洋是一个控制大气运动的巨大 热源和水气源,因此厄尔尼诺现象的发 生将引起全球气候异常。南美秘鲁或厄 瓜多尔附近海面上大约1000公里左右范 围内,海水温度则会上升2—4摄氏度, 达26℃。这使地球很多地方出现异常气 候,如:在厄尔尼诺发生时,秘鲁北部 和厄瓜多尔南部的暴雨雪以及美国东北 部或印度东南部的热浪都与之有关。气 象学统计发现厄尔尼诺具有遥相关的特 点,多次在秘鲁出现异常暴风雨的同时, 遥远的太平洋彼岸印度东南部不约而同 的遭受热浪袭击高温干旱。
焚风效应
Burn wind effect
焚风现象是由于湿空气越过山脉(气团攀升时气压降低 膨胀对外做功内能减少,降温导致水蒸气凝华或液化导 致迎风坡降雨,气团内湿气被拧干而变干燥) ,在山 脉背风坡一侧下沉时增温(气压增加,气团被压缩做功 内能增加,而且气团内水分已被拧干,比热容变小,气 温飙升)因而气团所经之地湿度明显下降,气温会迅速 升高。

地理现象知识点

地理现象知识点

地理现象知识点地理现象是指地球上发生的各种自然现象,包括气候、地形、水文、生态等方面的变化和特征。

地理现象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地球的运行规律和人类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地理现象知识点。

一、气候现象1.季风:季风是指由于大陆与海洋之间的温度差异而形成的气候现象。

在亚洲东部、非洲东部和南美洲东部等地区,季风现象非常明显。

夏季,海洋上的温度较低,陆地上的温度较高,形成了海洋风,带来了雨水;而冬季,海洋上的温度较高,陆地上的温度较低,形成了陆地风,带来了干燥的天气。

2.厄尔尼诺现象:厄尔尼诺现象是指赤道太平洋上的海水温度异常升高,引起全球气候异常变化的现象。

厄尔尼诺现象通常会导致一些地区的干旱或洪涝,对农业、渔业等生产活动造成重大影响。

3.温室效应:温室效应是指地球大气层中的温室气体(如二氧化碳、甲烷等)吸收地球表面辐射的一部分,使地球表面温度升高的现象。

温室效应是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之一,对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造成了严重影响。

二、地形现象1.山脉:山脉是地球表面上由于地壳运动而形成的连续的高地。

山脉通常由多个山峰和山谷组成,对地球的地貌和气候有着重要影响。

例如,喜马拉雅山脉是世界上最高的山脉,它对亚洲的气候和水文循环起着重要作用。

2.平原:平原是地球表面上的一种广阔而平坦的地形,通常由沉积物或火山喷发物堆积而成。

平原地区通常适宜农业和人类居住,是人口密集的地区。

3.河流:河流是地球表面上由降雨和融雪水形成的流动的水体。

河流对地球的水循环和生态系统起着重要作用,也是人类生活和经济活动的重要资源。

三、水文现象1.水循环:水循环是地球上水分从地面蒸发、升华、降水、地下渗透等过程的循环。

水循环是维持地球上水资源平衡的重要机制,也是气候变化的重要因素。

2.洪水:洪水是指河流水位超过堤岸或河道容量,造成周围地区被水淹没的现象。

洪水是自然灾害中最常见的一种,对人类的生命和财产造成严重威胁。

高考地理常考地理效应及高考地理易错知识点

高考地理常考地理效应及高考地理易错知识点

高考地理常考地理效应及高考地理易错知识点焚风效应,热岛效应,绿洲效应,盆地效应,狭管效应,湖泊效应,干岛效应…地理中那么多种效应,那么到底这些效应是什么意思呢?地理效应在地理考试中特别是选择题中很常见的一个考点,关于地理效应假如让你们自己去归纳的话可能无非就是热岛效应、温室效应等一些在课本上常见的几种效应,其实远远不止这几种,今天我们来了解一下高考地理中有哪些地理效应。

1.雨岛效应成因:城市中林立的高楼大厦比喻为“钢筋水泥的森林”。

而随着“森林”密度不断地增加,尤其一到盛夏,建筑物空调、汽车尾气更加重了热量的超常排放,使城市上空形成热气流,热气流越积越厚,最终导致降水形成。

这种效应被称之为”雨岛效应”。

“雨岛效应”集中出现在汛期和暴雨之时,这样易形成大面积积水,甚至形成城市区域性内涝。

城市绿地具有缓解“雨岛效应”的能力,是改善城市“雨岛效应”的有效途径之一。

影响:城市雨岛形成的条件是在大气环流较弱,有利于在城区产生降水的大尺度天气形势下,由于城市热岛所产生的局地气流的辐合上升,有利于对流雨的发展;下垫面粗糙度大,对移动滞缓的降雨系统有阻障效应,使其移速更为缓慢,延长城区降雨时间;再加上城区空气中凝结核多,其化学组分不同,粒径大小不一,当有较多大核(如硝酸盐奖)存在时有促进暖云降水作用,上述种种因素的影响,会“诱导”暴雨最大强度的落点位于市区及其下风方向,形成城市雨岛。

人工热源的影响,工业生产、交通运输以及居民生活中燃烧各种燃料,向大气中排放大量的热量,这些热量自然增加城市的温度。

2.雾岛效应所谓“雾岛效应”,原因主要是城市颗粒污染物增加,凝结核过多,引起雾日的增加。

如伦敦为国际著名的雾都,重庆为我国的雾都,除了自然条件的原因外,城市雾岛效应也是重要因素。

3.干岛效应与热岛效应通常是相伴存在的。

由于城市的主体为连片的钢筋水泥筑就的不透水下垫面,因此,降落地面的水份大部分都经人工铺设的管道排至他处,形成径流迅速,缺乏天然地面所具有的土壤和土壤的吸收和保蓄能力。

区分热岛效应 温室效应 厄尔尼诺 焚风效应

区分热岛效应 温室效应 厄尔尼诺 焚风效应

区分热岛效应温室效应厄尔尼诺焚风效应热岛效应、温室效应、厄尔尼诺和焚风效应是与气候和环境相关的重要概念。

它们各自具有不同的特点和影响,下面将对这四种效应进行区分和描述。

1. 热岛效应热岛效应是指城市和城市周围地区相对于周边乡村地区来说拥有更高的表面温度。

这是由于城市地区的建筑物、道路等人工结构和活动所产生的热量,导致空气温度升高的现象。

其主要原因包括都市化过程中建筑物和人口的增加,以及大量的机械热和燃烧排放等。

热岛效应不仅会影响城市气候,还会对周边生态环境、空气质量和人体健康产生不利影响。

2. 温室效应温室效应是指地球大气层中的一种自然现象,类似于温室内的作用。

地球的大气层中存在一些气体,例如水蒸气、二氧化碳等,它们能够吸收并重新辐射地球表面向太空散发的热量。

这种现象使得地球保持了适宜的温度,使得地球上生命得以存在。

然而,人类活动所排放的大量温室气体,如二氧化碳和甲烷等,过多地增加了温室效应,导致地球温度升高,引发一系列气候变化问题。

3. 厄尔尼诺厄尔尼诺现象指的是热带太平洋东部通常的温暖水流变得异常温暖,并导致与此相关的气候变化。

当太平洋赤道区域的海水温度升高时,其影响会扩散到全球,并导致气候变化。

厄尔尼诺事件通常会导致全球范围内的气温上升、干旱和洪涝灾害等灾害。

这种现象是由于相互作用的大气和海洋的复杂相互作用所导致的,对全球气候系统产生了重大影响。

4. 焚风效应焚风效应是指林火、草原火等大面积自然火灾所带来的一系列后果。

当大规模火灾爆发时,可以产生大量的烟雾、火灾气象和火灾风暴等现象,这些现象统称为焚风效应。

焚风效应会对空气质量、能见度和气候等产生重大影响。

大规模火灾的持续燃烧会释放大量的温室气体和颗粒物,加剧温室效应并对全球气候变化产生负面影响。

总之,热岛效应、温室效应、厄尔尼诺和焚风效应都是与气候和环境紧密相关的重要现象。

它们的区别主要在于产生的原因、影响的范围和对人类和自然环境的影响程度等方面。

厄尔尼诺和温室效应

厄尔尼诺和温室效应

厄尔尼诺和温室效应厄尔尼诺(El Niño)和温室效应(Greenhouse Effect)是当今世界上讨论热议的环境问题。

这两个现象对全球气候和环境产生了重大影响。

本文将从定义、原理和影响等方面对厄尔尼诺和温室效应进行探讨。

一、厄尔尼诺的定义和原理厄尔尼诺是指赤道东太平洋海域出现异常暖升的现象,通常表现为海水温度升高和海洋环流模式发生变化。

厄尔尼诺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海洋与大气之间的相互作用,常常以三至七年的周期出现。

厄尔尼诺现象的主要原理在于厄尔尼诺现象和南方涛动(Southern Oscillation)之间的相互作用。

南方涛动是指赤道西太平洋和赤道东太平洋之间的大气压力和风场变化现象。

当南方涛动和厄尔尼诺现象相互作用时,会导致赤道东太平洋海水温度异常升高,从而引发全球气候的变化。

二、温室效应的定义和原理温室效应是指地球大气层中的某些气体(如二氧化碳、甲烷、氮氧化物等)能够吸收地球表面辐射的一部分热能,使得地球的平均温度增加。

正常的温室效应是地球上维持适宜温度的重要因素之一,但过量的温室气体排放会导致温室效应过强,从而引起全球气候变暖。

温室效应的主要原理在于地球表面吸收太阳辐射的能量,然后再以长波红外辐射的方式释放出去。

温室气体能够吸收并重新辐射这些长波红外辐射,使得大部分的热量被留在大气层中,导致地球温度上升。

三、厄尔尼诺和温室效应的影响1. 气候变化:厄尔尼诺和温室效应的相互作用对全球气候的影响巨大。

厄尔尼诺现象可以导致全球范围内的气温升高、降雨模式改变以及风暴、干旱和洪灾等极端天气事件的增加。

而温室效应则加剧了这种气候变化的趋势,导致全球变暖、变干、变湿等现象的加剧。

2. 生态系统破坏:厄尔尼诺现象和温室效应的影响对地球的生态系统产生了巨大冲击。

极端气候事件的增加和气温的升高对动物和植物的生存和繁衍产生了负面影响。

海洋生态系统也会受到厄尔尼诺现象的影响,例如珊瑚礁的白化现象频繁发生,导致海洋生物多样性减少。

高中常考地理效应

高中常考地理效应

高中常考地理效应在地理学中,有许多重要的概念和理论,它们对于理解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是一些高中常考的地理效应:1、温室效应:由于大气层中温室气体的增加,地球表面温度上升的现象。

温室效应对全球气候和环境产生了重大影响,需要我们采取措施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

2、热岛效应:由于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发展,城市中心的气温高于周围农村地区的现象。

热岛效应会导致城市中心的气候变化和空气污染加重,需要采取措施增加城市绿化和减少能源消耗。

3、极光效应:由于太阳风与地球磁场相互作用,在极地地区形成的自然现象。

极光效应是一种美丽的自然景观,也是地球磁场活动的表现,对气候和环境产生重要影响。

4、海洋环流效应:由于地球自转和陆地地形的影响,海洋中的水流沿着一定的路径流动的现象。

海洋环流效应对全球气候和环境产生了重要影响,例如影响海洋生态系统和地球表面的温度。

5、城市化效应:由于城市化进程中人口和经济的聚集,城市地区的地貌、气候、交通和生活方式等发生变化的现象。

城市化效应对全球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产生了重要影响,需要我们采取措施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这些地理效应都是高中地理的重要考点,理解它们的形成机制和影响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

这些地理效应也提醒我们,在面对全球环境变化和人类活动的挑战时,我们需要采取科学合理的措施来应对。

1、温室效应大气层中CO2增多形成地球表面“保温被”,近地面形成“热岛效应”,全球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沿海低地国家面临淹没危机(海水倒灌)。

干旱地区扩大,世界沙漠面积扩大(温带沙漠向两极延伸)。

气候变化加剧,导致降水以极端的形式出现,从而形成旱涝灾害频繁发生。

2、热岛效应城市由于交通、工业、人口高度密集,排放物多,建筑林立,且高楼大厦吸热多而散热慢,一般风速较小等气象条件,容易形成“热岛效应”。

3、锋面雨带推移规律随季节变化,在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的影响下,降水分布也随之发生季节移动。

关于地理中各种各样的效应

关于地理中各种各样的效应

地理中各种各样的效应1. 焚风效应:翻越山坡的暖湿气流,在迎风坡形成地形雨。

大气中的水汽凝结降落差不多;到背风坡,随着气流下沉,海拔变低,气温升高,空气变得既高温又干燥,此现象被称作“焚风效应”。

“焚风效应”在地球上热带、温带的山地屡见不鲜,甚至可找到主要由“焚风效应”影响形成的荒漠,如南美阿根廷的巴塔哥尼亚沙漠。

我国不少地区都有“焚风效应” ,例如偏西气流越过太行山下降时,位于太行山东麓的石家庄就会出现焚风效应。

据统计,出现焚风时,石家庄的日均温比无焚风时增加10 C左右。

2. 绿洲效应:在沙漠地区,只要有水源,水份与空气混合,就能降低空气温度,提高相对湿度,这种水份与空气混合产生降温加湿的结果与沙漠中绿洲的形成十分相似,因此称之为“绿洲效应” 如在热带大陆西岸,有寒流经过的滨海地带(北美的加利福尼亚寒流、南美的秘鲁寒流、北非的加那利寒流、南非的本格拉寒流的沿岸等地区),这一带多雾,气候虽干旱降水少,但由于“绿洲效应” ,相对湿度大。

3. 盆地效应:在盆地内部的地表,炎热的夏季,常因地势低,空气密度大,稠密的大气阻挡了地面热量向高空的辐射冷却,加之周围高中间低的地势不易散热,使气温升高。

如我国新疆吐鲁番盆地(—155 米)有“火洲”之称,是我国夏季最高气温出现的地方,七月份平均气温为33C,那里极端最高气温曾达到49.6 C。

在寒冷的冬季,常因冷空气密度大,在重力作用下顺山坡下滑至洼地底部汇集,使底部气温低于周围坡地。

如俄罗斯西伯利亚的奥伊米亚康成为北半球的寒极,曾达到一71C的低温,就是位于封闭盆地。

以上现象谓之“盆地效应”。

4.高原效应:在面积较大的高原上,其上空空气密度小,白天日照时间长,太阳辐射强,夜间大气的保温作用较弱,形成气温昼夜温差大的气候特点。

地势愈高,这种特点愈明显,谓之“高原效应”。

如我国青藏高原,这种“高原效应”强烈,才形成了藏族独特的服饰——藏袍。

藏袍大多是右衽大襟,长袖宽领,用飘带扎腰。

地理中的各种效应

地理中的各种效应

地理中的各种效应在地理学中,各种地理效应是非常重要的研究对象。

它们涉及气候变化、生态环境、水资源、城市化等多个方面。

本文将简要介绍一些常见的地理效应,以便于大家更好地理解地理学中的各种现象。

一、气候效应1.雨岛效应:城市地区由于建筑物、道路等人工构筑物导致热量排放较多,形成较高的气温,从而使得降雨量在城市地区相对较多。

2.绿洲效应:在沙漠地区,绿洲由于植被覆盖率高,空气湿度较大,气温较低,形成一个相对凉爽的小气候环境。

3.冷岛效应:在透射阳光的密闭空间,由于与外界缺乏热交换,空间内的气温较外部低,形成冷岛效应。

二、水文效应1.森林水文效应:森林生态系统对水资源的影响,如蒸发散、水源涵养、水土保持等。

不同地域和森林类型表现出不同的水文效应。

2.湿地效应:湿地具有调节区域气候、减缓洪水、净化水质等功能,对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3.湖泊效应:湖泊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如调节气候、提供水源、改善水质等。

湖泊效应在干旱地区尤为重要。

三、城市化效应1.城市气候:城市气候是指城市地区由于建筑物、道路等人造构筑物以及人口密度等因素导致的特殊气候现象。

2.城市热岛效应:城市地区由于人类活动产生的热量较多,导致城市气温较周边地区高,形成热岛效应。

3.城市雨岛效应:城市地区由于热量排放和污染物的累积,使得降雨量在城市地区相对较多。

四、生态环境效应1.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生物体与地球化学元素之间的循环过程,如氮循环、碳循环等。

2.生态补偿效应:生态系统受到破坏后,通过恢复和重建措施,实现生态功能的补偿。

3.生物多样性保护:保护生物种类的多样性,维护生态系统的稳定。

五、自然资源效应1.水资源效应:水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如水资源丰富地区的人口增长、经济发展等。

2.土地资源效应:土地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如耕地、草地、林地等。

3.能源资源效应:能源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如煤炭、石油、天然气等。

通过了解以上地理效应,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地理学中的各种现象,并为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地理中各种各样的效应

地理中各种各样的效应

地理中各种各样的效应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地理中各种各样的效应1.焚风效应:翻越山坡的暖湿气流,在迎风坡形成地形雨。

大气中的水汽凝结降落差不多;到背风坡,随着气流下沉,海拔变低,气温升高,空气变得既高温又干燥,此现象被称作“焚风效应”。

“焚风效应”在地球上热带、温带的山地屡见不鲜,甚至可找到主要由“焚风效应”影响形成的荒漠,如南美阿根廷的巴塔哥尼亚沙漠。

我国不少地区都有“焚风效应”,例如偏西气流越过太行山下降时,位于太行山东麓的石家庄就会出现焚风效应。

据统计,出现焚风时,石家庄的日均温比无焚风时增加10℃左右。

2.绿洲效应:在沙漠地区,只要有水源,水份与空气混合,就能降低空气温度,提高相对湿度,这种水份与空气混合产生降温加湿的结果与沙漠中绿洲的形成十分相似,因此称之为“绿洲效应”。

如在热带大陆西岸,有寒流经过的滨海地带(北美的加利福尼亚寒流、南美的秘鲁寒流、北非的加那利寒流、南非的本格拉寒流的沿岸等地区),这一带多雾,气候虽干旱降水少,但由于“绿洲效应”,相对湿度大。

3.盆地效应:在盆地内部的地表,炎热的夏季,常因地势低,空气密度大,稠密的大气阻挡了地面热量向高空的辐射冷却,加之周围高中间低的地势不易散热,使气温升高。

如我国新疆吐鲁番盆地(—155米)有“火洲”之称,是我国夏季最高气温出现的地方,七月份平均气温为33℃,那里极端最高气温曾达到49.6℃。

在寒冷的冬季,常因冷空气密度大,在重力作用下顺山坡下滑至洼地底部汇集,使底部气温低于周围坡地。

如俄罗斯西伯利亚的奥伊米亚康成为北半球的寒极,曾达到—71℃的低温,就是位于封闭盆地。

以上现象谓之“盆地效应”。

4.高原效应:在面积较大的高原上,其上空空气密度小,白天日照时间长,太阳辐射强,夜间大气的保温作用较弱,形成气温昼夜温差大的气候特点。

地势愈高,这种特点愈明显,谓之“高原效应”。

如我国青藏高原,这种“高原效应”强烈,才形成了藏族独特的服饰——藏袍。

常见的地理效应

常见的地理效应

··< vo◇江苏省无锡市洛社高级中学 沙进步1.温室效应温室效应是指太阳短波辐射透过大气射入地面,而地面增温后放出的长波辐射却被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等物质所吸收,从而产生大气变暖的效应。

在人为因素中,化石燃料燃烧、毁林和更改土地用途等人类活动是导致大气温室气体浓度大幅增加的主要原因,大气温室气体增加引起全球气候变暖。

人类活动的影响,主要包括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硫化物等气溶胶的排放,以及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引起的陆地表面特性改变等。

人类活动引起的温室效应增强,是导致气候变化的最重要原因。

2.雨岛效应雨岛效应是如何形成的呢?专家解释称,大城市高楼林立,空气循环不畅,盛夏时节,建筑物、空调、汽车尾气加重了热量的排放,使城市上空形成热气流,热气流越积越厚,最终导致降水形成。

大城市大气环流较弱,城市热岛所产生的局地气流的上升有利于对流性降水的发生。

3.湖泊效应湖泊效应是指人类修建大型水库而使相应库区周围气候发生变化。

由于水的比热容大,大面积的水域有调节气候的作用。

夏季,库区气温比库区周围气温低;而冬季则比库区周围气温高,年较差比库区周围小,年平均气温较高,54日较差较小。

4.焚风效应焚风指气流翻过山岭时在背风坡绝热下沉而形成干热的风。

当气流经过山脉时,沿迎风坡上升冷却,在水汽达到饱和之前按干绝热过程降温,达到饱和后,按湿绝热直减率降温,并因发生降水而减少水分。

过山后空气沿背风坡下沉,按干绝热直减率增温,故气流过山后的温度比山前同高度上的温度高得多,湿度也显著减小。

中国不少地区有焚风,比较明显的如天山南坡的焚风现象,增温也可促使作物、水果早熟,强大的焚风可造成干热风灾害和森林火灾。

【例】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石家庄地处太行山东麓,冬春季节,每当西部高原东移并垂直于太行山的气流越过山脊,石家庄就会温度骤升、湿度骤降。

石家庄在冬春季节吹西风时会出现气温骤升的干燥天气,据图解释这一现象,并分析其可能产生的危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焚风效应
Burn wind effect
焚风现象是由于湿空气越过山脉(气团攀升时气压降低 膨胀对外做功内能减少,降温导致水蒸气凝华或液化导 致迎风坡降雨,气团内湿气被拧干而变干燥) ,在山 脉背风坡一侧下沉时增温(气压增加,气团被压缩做功 内能增加,而且气团内水分已被拧干,比热容变小,气 温飙升)因而气团所经之地湿度明显下降,气温会迅速 升高。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温室效应导致地球的散热减少, 吸热等于散热的平衡被打破, 气温持续上升
由于海洋质量大、比热容 大,洋流温度的小变动会 导致气温的剧变!
厄尔尼诺正常情况下,热带太平洋区域 的季风热洋流是从美洲走向亚洲,使太 平洋表面保持温暖。但这种模式每2~7 年被打乱一次,使风向和热流发生逆转, 太平洋表层的热流就转而向东走向美洲。 由于太平洋是一个控制大气运动的巨大 热源和水气源,因此厄尔尼诺现象的发 生将引起全球气候异常。南美秘鲁或厄 瓜多尔附近海面上大约1000公里左右范 围内,海水温度则会上升2—4摄氏度, 达26℃。这使地球很多地方出现异常气 候,如:在厄尔尼诺发生时,秘鲁北部 和厄瓜多尔南部的暴雨雪以及美国东北 部或印度东南部的热浪都与之有关。气 象学统计发现厄尔尼诺具有遥相关的特 点,多次在秘鲁出现异常暴风雨的同时, 遥远的太平洋彼岸印度东南部不约而同 的遭受热浪袭击高温干旱。
热岛效应:由于城市建筑 群密集、柏油路和水泥 路面比郊区的土壤、植 被具有更大的吸热率和 更小的比热容,且空调、 汽车等废热排放多,使 得城市地区升温较快, 造成了同一时间城区气 温普遍高于周围的郊区 气温,高温的城区处于 低温的郊区包围之中, 如同汪洋大海中的岛屿, 人们把这种现象称之为 城市热岛效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