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个“新上海人”视角 看“新上海人”立身之路
结合上海青年发展型城市对个人成长的感悟
结合上海青年发展型城市对个人成长的感悟
上海作为一个具备较高发展水平的城市,囊括了众多优质资源,这些资源对于个人成长来说是非常有益的。
首先,上海提供了广阔的就业市场和优质的职业教育资源。
在这里,我们有更多的机会选择适合自己的行业、岗位,并通过自身努力获得更好的职业发展和收入水平。
此外,上海也有丰富的职业教育机构,如各类职业培训机构、大学等,这些机构可以提供各种专业知识的学习和技能培训。
其次,上海有着多元化的文化资源。
在这里,我们可以学习到不同的文化、语言和思想,扩展自己的视野,从而更好地融入这个世界。
在上海,有各种艺术展览,文艺演出和文化交流活动,这些活动能够给人带来深刻的文化体验。
再次,上海也是一个可以让人快速成长的城市。
这里的竞争激烈,不断有新的挑战和机会,我们需要不断地提升自身能力,保持积极进取的态度,才能够在这里实现自身的价值和目标。
总之,上海对于个人成长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它提供了广阔的就业和教育资源,多元化的文化和艺术体验,以及能够让人快速成长的机会和挑战。
在这里,我们可以实现自身的梦想和价值,让自己不断地成长和进步。
新上海人如何奔小康
新上海人如何奔小康最近在很多网站的论坛看到外地留沪毕业生发的帖子,内容大多为抱怨刚毕业收入太少,开销又大,别说创富了,连有个“窝”都不知是猴年马月的事了。
新上海人的确在住房上要比本地毕业生成本高,但在新生活伊始,如能巧做安排,也一样能奔小康,谋创富。
一个新上海人的支出主要是房租、日常开销、配备手机、电脑、娱乐消费、过年回家给家里人带些钱或买礼物等。
按平均3000元的月收入来算,一年以内别说存钱,可能每月都在眼巴巴地等薪水。
所以,新上海人首先要合理安排衣食住行,对你们来说最能省下钱的地方是房租,房子可以和二三个好友合租,面积不要大,装潢也不要考虑,只要有煤卫和淋浴器即可,交通便捷一点。
每月个人承担500元以下为上策。
日常开销的节约需要勤劳,如出行尽量乘公交车、地铁。
有时间的话自己做饭吃,既卫生又实惠。
手机、电脑不要买最新款、重要的是基本功能够用即可。
还有娱乐消费更要量力而行、千万不能用到捉襟见肘。
能够做到以上条款的每月基本能省下千元以上。
其次,新上海人从月光族成为理财能手迈出的第一步,就是养成积累财富的习惯。
先找一款和工资账户挂钩的被动投资产品:如定期定额买货币基金、零存整取、开通滚金账户。
以上产品只要你下一次决心,就能每月从你的收入中保留一部分下来,日积月累会让你有意外的惊喜。
再去申请一张贷记卡,他的免息透支功能一定会让你有解不便之急的安全感。
最重要的是新上海人要在毕业后的两三年内树立事业的第一个五年目标。
一个人在学校里的时候对社会的了解会很有限,对自己的能力认识也不是很充分。
这两三年内你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业余充电和积累工作经验,如果得以升职或谋求到更上一个台阶的工作,你会发现在这上面的投资回报率远高于任何投资。
祝愿每个刚毕业的新上海人都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心想事成,在上海能更快的安家立业,实现自己的目标。
“谁是外地人”:大都市居民的地域身份意识及其影响因素--以上海为例
“谁是外地人”:大都市居民的地域身份意识及其影响因素--以上海为例康岚【摘要】Nowadays in big cities with high population mobility, responses to the question of“who is lo-cal resident” or“who is outsider” has been a sensitive issue increasingly, and it has been an unavoidable for harmonious relationship between local residents and migrant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a society with high pop-ulation mobility. There are three main research findings. Firstly, class status, instead of ethnicity, based on occupation and local hukou are being together critical power to construct boundary between local residents and migrants in big cities. Only those who are not only belong to high class but also have a local hukou actually are the biggest winners in big cities. Secondly, as a kind of present form of su bjective and social attitude, people’ s local identity is actually determined by their own positions in the current system and structural framework. People’ s relative advantages or disadvantages have a very important impact on constructing identity boundary between them and others. Thirdly, have a local hukou or using local dialect have great significance to people’ s identity.%在人口导入型的大都市,“本地人”还是“外地人”这一地域身份意识日益成为一个敏感话题,是高流动社会背景下建设和谐的新“土客”关系绕不过去的议题。
上海变化演讲稿
上海变化演讲稿大家好,我今天想和大家分享一下我对上海这座城市的看法。
上海,作为中国最繁华的城市之一,近年来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这些变化不仅仅是城市面貌的改变,更是人们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转变。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上海发生了哪些令人瞩目的变化。
首先,上海的城市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无论是高楼大厦还是现代化的交通设施,上海都展现出了现代化大都市的风采。
高楼大厦拔地而起,现代化的地铁、高速公路贯穿全城,这些都是上海城市建设的成果。
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完善,上海的城市面貌焕然一新,成为了国际化大都市的典范。
其次,上海的经济发展迅猛。
作为中国的经济中心,上海的经济实力一直居于全国前列。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上海的经济实力更是日益增强。
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纷纷选择在上海设立总部,这不仅带动了上海的经济发展,也为上海带来了更多的国际化氛围。
再次,上海的文化氛围日益浓厚。
作为中国的文化名城,上海不仅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还有着现代文化的活力。
各种文化活动层出不穷,不论是传统的文化节日还是国际性的文化盛会,都为上海增添了独特的魅力。
同时,上海的文化产业也日渐兴盛,电影、音乐、艺术等各种形式的文化作品层出不穷,为上海增添了无限的魅力。
最后,上海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上海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大幅提升。
人们的生活方式也随之发生了改变,更加注重品质生活,注重健康、环保。
同时,上海也不断加大对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投入,为人民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务。
总的来说,上海的变化是巨大的,令人瞩目的。
这些变化不仅仅是城市面貌的改变,更是人们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转变。
上海的发展成就令人瞩目,也为其他城市树立了榜样。
让我们共同期待上海未来更加美好的发展。
谢谢大家!。
落户上海感言
落户上海感言当我踏上这片土地,我感受到了上海的独特魅力。
这座城市敞开怀抱,欢迎着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
作为一个落户上海的新居民,我想与大家分享一些我身上所感受到的种种。
首先,上海的繁华和活力让我着实震撼。
这座城市是中国最现代化、最国际化的都市之一。
高楼大厦与霓虹灯交相辉映,街头巷尾充斥着商贩的叫卖声和人流的喧嚣,仿佛一座永不停歇的睡不着觉的城市。
每一次走在繁忙的街道上,我总能感受到上海人的奋发向前和不屈不挠的精神。
此外,上海的文化底蕴让我如鲠在喉。
这座城市承载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
从外滩的欧式建筑到豫园的古典园林,每一处都散发着深厚的艺术氛围。
上海博物馆、上海美术馆等文化场所更是让我近距离感受到国内外艺术的瑰宝。
这里汇聚了各种艺术形式,让我能够在文化的海洋中尽情徜徉。
而且,上海的发展速度令人瞩目。
在这里,我可以近距离感受到中国经济的蓬勃发展和科技创新的魅力。
无论是陆家嘴的金融中心还是张江的科创园区,上海都成为了吸引国内外企业和人才的热门地。
这里的创业氛围和机遇无处不在,激励着我在职业生涯中追求更多的成长和突破。
然而,与此同时,我也意识到上海的快节奏和生活压力。
这座城市从不停歇,每一天都像一场竞赛。
人们忙于工作、面对各种挑战,但这也使得上海极具生机和活力。
我学会了在这样的环境中保持平衡,重视个人的心理健康和生活品质。
总的来说,落户上海是我人生的一次重要决策。
这座城市为我带来了无数的机遇和体验,让我与这个时代的脉搏紧密相连。
上海的繁华、文化和发展令我惊叹不已,也使我深深爱上这座城市。
我坚信,在这里我会继续成长和追求自己的梦想,与上海一同书写精彩的未来。
对上海新时代的感悟和启发
对上海新时代的感悟和启发
集中学习前,党支部广泛宣传发动,以党团员、入党积极分子为重点,学习覆盖全体干部职工。
同志们在认真学习观展的基础上,围绕对上海新时代的感悟和启发开展学习交流讨论,纷纷发表一句话评论,表达对上海五年来发展成就的深切感悟以及对美好未来的展望。
宏伟蓝图已经擘画,奋进号角已经吹响。
新时代赋予了新使命,党支部将切实以学习线上展览作为学习宣传对上海新时代的感悟和启发的重要抓手,进一步激发党员干部职工干事创业热情,牢记使命与嘱托,锤炼自身“硬本领”,在平凡的岗位上奉献自己的光和热。
我看上海的变化范文精选_初三作文范文
我看上海的变化范文精选_初三作文范文
上海,一个充满着现代与古老魅力的城市,这座城市一直都在发生着变化。
从一座渔村到如今的国际大都市,上海的变化让人目不暇接,让人感叹不已。
回想起十年前,上海的变化令人瞠目结舌。
十年前的上海还是一个烟火气十足的城市,高楼少而矮房多。
如今,高楼大厦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上海的天际线更是越发地壮观。
记得刚来上海的时候,很多地方都是一片绿树成荫,如今这些地方都被高楼大厦所取代。
上海的地铁也在不断地延展,让整个城市的交通变得更加便利。
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完善,上海的变化也让人印象深刻。
上海的变化不仅仅停留在城市建设上,人们的生活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十年前,很难看到高档品牌的店铺,而如今上海的商业街上到处都是国际大牌的专卖店。
上海的餐饮业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各种各样的餐厅不断出现,世界各地的美食也都可以在上海品尝到。
现在的上海,无论是购物还是用餐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地方,既有大商场也有小巷子的特色小店,生活变得更加多姿多彩。
而这一切的变化,都源自上海人民的勤劳与奋斗。
上海的人们不仅勤劳地工作,还勇于接受新事物,敢于迎接新变化。
正是有了上海人民的不懈努力,才有了如今的繁荣景象。
上海的变化,也让人看到了中国的发展与进步。
上海的变化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有人担心,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上海的居住成本也会越来越高,这将会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
还有人担心,随着城市的不断扩张,生态环境也会受到破坏。
上海在不断变化的过程中,也需要谨慎地对待发展与保护的关系。
走进上海 感受变化——以《上海换新貌》一课为例
生 的审美 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 践能力的教
育 。教师要善于抓住契机去激励 学生, 激 发学生术创作 火花。教师更要有 双善于发现的眼睛 , 善于从学生 的作 品 中发现和鼓 现和 创造美好 的城 市生活 。※
欣 赏二: 新 旧上海 的变化。教师提 问: “ 你 发现上 海 的变 化在哪里 ?” 通 过直观的画面引导学生视觉 思
走进上海 感受变化
以《 上海换新貌》 一课为例
文/ 上海市杨浦 区民星路小学 李 雯
生活在上海 的学 生, 或多或少对海派文化有粗 浅
维, 激发 学生感悟 上海 从原先 的古老 、 陈 旧变 为 了现 在 的时 尚、 繁华 。经过 时间 的推移 , 人们 用智 慧创造 了美丽的上海 。
活, 感受上海建筑风格 的海纳 百』 I I , 激活创作灵感。
二 、欣赏感受,拓展视野,激 发对美的追求
在 欣赏 完成后 , 学生情 绪高涨 。此 时, 我适 时地
提 出作业要求 : 尝试从 自己的视角 画一画上海 新貌 。
美术课本第八册第 四单元 “ 城 中漫步 ” 的第 一课 时 《 城 市换新貌》 进行重新设计 。 根据学生 的实 际生活环境 , 以审美 为核心 , 立足学 生的生活经历 , 结合教学 内容 , 或将课题 改成 《 上海换新貌》 , 引导学生用绘 画留住 生 活中所 发现 的美, 感悟艺术来源于生活的深刻含 义 。
光 。作为上海 的主 人, 你 们高兴、 自豪 吗?” 学 生们 纷
悟美
课前 , 我布置 了作业, 请学生走进 生活 , 了解 熟悉 的上海 到底 发生 了哪些变化 ?上课 时, 学生们相互就
自己的发现和 了解进行交流 。根据学 生的话 题, 我利 用“ 上海新 貌 ” 的多 角度旋转 三维 动画 , 带 领学 生走 进上海 , 游 览上海新貌 。学生跟 随着 课件 内容浏览从 老城 区变迁 到现 有 的各类 具有代 表性 的开发 区。通 过不 同画面 的欣赏 , 层层递进 的提 问, 逐渐 引入教 学。 欣 赏一: 具有上海特色 的景观 。教师提 问: “ 这些 画面 中有 没有 你熟悉 的场景 ?” 这些 景观中有些是学 生 熟悉却 又忽视 的 , 然而 通过 画面 的视 觉冲 击, 又将 学生带入这些 熟悉的场景 , 唤起他们 对 已有认知 的记 忆 重现 , 带领 他们 近距 离地观 察体验 , 激活创 作思维 火 花 。感悟 原来 这些熟 悉 的场 景就 在上海—— 我们
一个“新上海人”的追求——访上海绿亮集团董事长方加亮
小 竹 屋 , 天 与 毛 竹 相 伴 。在 毛 竹 生 长 季 节 , 日 天 有 寸
一
觉 醒 来 , 惊 讶 地 发 现 , 上 睡 觉 的 床 铺 竟 然 他 晚
会被破 土 而出、 节生长的新 竹顶得 拱了起 来。 拔 “ 段 日子 , 是 情 趣 盎 然 , 以 释 怀 啊 ! 说 起 那 真 难 ” 当年的事 , 年的情 景, 加亮乐 不可支。 当 方
气 的 浸 润 ; 学 识 , 没 读 过 几 年 书 ,为 家 庭 操 劳 , 论 他
他 ,一 位 “ 上 海 ’ — E海绿 亮 集 团董 事 新 —
&、 海 自行 车 行业 协会 会 长方 加 亮 。 上
四处 奔 波 , 力图 改善 自己及 家人 的 生 存 环 境 ; 年 论 龄 , 是 7 后 , 不 上 有 多少 阅历 、 多少人 脉 …… 他 O 谈 有
然 而 ,他 以惊 人 的 魄 力,闯 荡上 海 ;以非 凡的 勇 气 ,
少 年 时 代 的 “ 身 ”欲 翻
方 加 亮 坦 然 告 诉 记 者 ,自己生 长 在 温 州 乐 清
没 身商 海 , 面挑 战 ; 直 以卓 然 的 睿 智, 得市 场 。 赢 如 令, 成 为 自行 车 行 业 的翘 楚 , 0 8 站 上 了 ‘ 海 他 20年 上
十 大 杰 出青 年 ”的 领 奖 台
衣村 , 母 务 农 , 境 贫 寒 , 时 候 看 到 富 裕 人 家 父 家 小
穿 好 的 吃 好 的 住 好 的 , 的 心 里 很 是 羡 慕 , 一 他 有
2 0  ̄ a行 车展 会上 向上 海市 委 书记俞 正声 汇报 电动 车发 展 状况 0 7E
了成 功 , 得 了 荣 誉 , 得 了一片 辉 煌 的 天 地 — — 赢 赢 少年 时 代 的 “ 身”欲 望 翻
新上海人的上海情结
67SHANGHAI ENTERPRISEDecember 20202016年6月20日,因为原工作单位机构调整调动,年近五旬的我,怀着惴惴不安和稍感迷茫的心情,从安徽合肥来到上海正式上班。
记的那天下着淅淅沥沥的小雨,望着窗外楼下南京西路上川流不息的行人和车辆,我苦苦思索着自己来上海工作的意义?诚然,普天下有多少莘莘学子,期望自己通过寒窗苦读,能够打拼和生活在“北上广”。
而我已近天命之年,应对职业生涯的重大转折改变,远离家乡和亲人,独自来上海工作,我的未来又会是什么?上世纪70年代,是一个各种物资都极其匮乏的时代。
我的童年时候生活在距离省城100多公里的一个国营农场里。
有一次爸爸从外地出差回家,带回了一只新的黑色拉链大提包。
在提包的侧面,用白色线条简单地画着几座高楼,旁边写着“上海”两个字。
我把当时还不满两岁的小妹妹放进大提包里拎了起来,小妹妹非常高兴,许久不愿意从提包里走出来。
当时对我来说,上海是那么遥远的一种存在,可是在我的内心里,第一次与“大上海”建立了冥冥关联。
在我的学生时代,我从课本里了解到了更多的上海:中国最大的城市、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地方、外滩的洋楼、南京路的繁华、还有复旦大学......我渴望将来什么时候,也能去一次电影《霓虹灯下的哨兵》里战士站岗的南京路上去看一看。
第一次到上海,是我大学毕业前在合肥某单位实习的时候。
单位安排我出差,晚上我独自一人乘了近10个小时左右的火车从合肥到达上海。
第二天清晨一出上海火车站,我立刻被站前广场周围鳞次栉比的楼群所震撼,上海,我终于来了! 顾不上流连和欣赏大上海的都市繁华,我即可乘公交赶往位于市郊的仓库查库。
当天又扛着从仓库提出的一大圆桶西药原料,登上当晚的火车连夜返回合肥单位上班。
来回乘坐火车硬座和公交,总共花费不足100元的报销单据,使得实习单位总经理同意我毕业后马上可以留用上班。
2000年过后,因工作需要我经常来上海出差。
那些年里,只要是我来到上海,白天在办完公务后,我常常是不乘公交或地铁,手里拿着地图步行数十公里,穿梭在上海市区的大街和弄堂之间,领略着上海的风土人情。
新上海 新时代的小故事
新上海新时代的小故事
【最新版】
目录
1.新上海的概述
2.新时代的小故事
3.结论
正文
【新上海的概述】
新上海,是指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近几十年来,上海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
从一个以江南水乡为主的小渔村,发展成为我国最大的经济中心和国际化大都市。
新上海,不仅仅是一个地理概念,更是一个时代概念,它象征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代表着新时代的精神风貌。
【新时代的小故事】
在新上海的每一个角落,都有着许许多多新时代的小故事。
以下是几个典型的例子:
故事一:陆家嘴的崛起。
在改革开放前,陆家嘴还是一片荒凉,随着我国金融业的开放,陆家嘴迅速崛起,成为了我国金融业的象征。
故事二:外滩的变迁。
外滩是上海的标志性建筑群,它的变迁见证了上海的历史。
从原来的外国租界,到现在的民族资本的崛起,外滩的故事就是上海的故事。
故事三:浦东的开发。
浦东的开发是新上海建设的重要里程碑。
从原来的农村,到现在的高楼林立,浦东的发展是我国改革开放的一个重要见证。
【结论】
新上海,是我国改革开放的重要成果,是新时代的象征。
它的每一个角落,都充满了新时代的小故事。
上海人读后感
上海人读后感上海人读后感三篇篇一:《上海人》读后感作为一名上海人,我又细细地看了他描写的上海人。
书中介绍了上海的历史、人文,以及近年来的发展,将上海人的种种心理予以深刻的剖析,不能不说作者的目光犀利、笔触敏锐。
他笔下的上海人是样子的呢:精明、骄傲、会盘算、能说会道、自由散漫、不厚道、排外、瞧不起大领导、缺少政治热情、没有集体观念、对人冷淡、吝啬、自私、赶时髦、浮滑、好标新立异、琐碎、世俗气……几乎全国各地,对上海人都没有太好的评价。
纵使上海人在国人的心目中有着那么多的、处处可挑的缺点,我们却又无可否认,上海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城市,面对着广阔的太平洋,面向着神圣的东方,从容地接受着外来文明,各种不同的文化在这里相互碰撞、激流奔放,孕育着夜夜不息的歌舞升平,造就着别有一番风味的上海文明……上海人的高傲自大,上海人的不可一世,在面对着腰囊鼓鼓的外来人时,只是两眼瞪着,总能找到自x的言语。
但是那种骨子里的自尊自信,却是最令我敬佩的一点。
这些都是上海人的真实写照,活灵活现,他的目光真是犀利至极,观察、剖析能力让人惊叹。
《文化苦旅》中的散文,是一篇篇的美文,是一篇篇经过精心打造的文化佳构。
文辞雍容、典雅,而又不显出雕琢的气息,在淡淡的叙述中,又蕴涵有浓浓的抒情意味。
悠远的历史便如一条缆索,余秋便是这样依稀走来,又于秋风秋雨中渐行渐远,虽征程漫漫,寒窗数载,却终究走出了他的“文化苦旅”。
篇二:《上海人》读后感小的时候就听我爸说过上海人非常的小气。
问他们要点自来水喝都不给!还说你自己可以去买矿泉水啊!对于一个打工仔来说要点自来水喝都不给。
难道他们连同情心都没有了吗?近来有幸看到了余秋雨的《上海人》。
觉得我们真的不应该用一连串的贬义词来评价他们。
什么精明、骄傲、会盘算、能说会道、自由散漫、不厚道、排外、瞧不大起领导、缺少政治热情、没有集体观念、对人冷淡、吝啬、自私、赶时髦、浮滑、好标新立异、琐碎,世俗气……如此等等说句内心话,对于上海人我们还是要抱以同情与宽容。
对上海五年来的发展的感受和建议
对上海五年来的发展的感受和建议刚上班的时候,我每天忙得团团转。
那时我根本没有空闲时间来感受上海五年来的发展和变化,只是觉得自己要学习的东西很多,也许不能像别人一样为老板分忧,但最起码可以为老板解决一些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吧。
现在回头想想,那时的想法真的很幼稚。
如今,已经上了两个月的班了,我对上海五年来的发展的感受也逐渐加深,但却感到很迷茫,究竟该怎么做才能更好地为公司服务呢?第一,思维观念。
这一点很重要,因为我们大部分的人都不具备全局意识,也就是说从不会站在一个宏观的角度去考虑问题。
比如说:每个员工在做事之前总会说“这个问题对公司或者个人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我会得到什么样的回报”等,虽然这种思维方式很普遍,也很正常,但它绝对不是正确的,因为这样做根本就解决不了任何实质性的问题。
老板当然希望每个员工都这样做,但他最关心的还是你为公司带来的利益和价值,至于是否站在企业整体角度考虑问题则在其次。
第二,看问题的视角。
公司要求我们树立的是大局意识,而非部门或小组的意识。
每个人都要有大局意识,包括公司的利益和形象、发展和变化等,这样才有利于公司的整体运营和发展。
如果每个员工都只站在本部门或小组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就有可能产生这样那样的偏差,而这种偏差恰恰会影响整体工作。
第三,改进自己的沟通能力。
在与上级沟通时,我们经常会把自己的真实想法告诉领导,而领导往往会有这样那样的想法,这时如果我们不能理解领导,并用合适的方法去表达自己的想法,那肯定是要闹矛盾的,甚至会引起争执。
在这个问题上,我们新员工就存在着很大的问题,比如不知道应该怎么样跟上级沟通,总觉得上级不会理解自己,殊不知很多时候正是因为我们的沟通不畅而让我们失去了很多机会,错过了很多信息。
第四,有问题就要及时提出来,不能把问题堆积在那里。
这一点我在两个月的实习期中体会尤其深刻,在实习的前半段时间里,我几乎没有任何问题需要去请示或解决,因此显得很放松。
但当我看到同事们被一个接一个的难题压得喘不过气来时,我知道我不能再这样下去了,应该主动向领导提出问题,多为公司想想办法,否则在竞争激烈的今天,迟早会被淘汰。
“新上海人”的生活品质
“新上海人”的生活品质
俞吾金
【期刊名称】《上海科学生活》
【年(卷),期】2002(000)007
【摘要】“新上海人”,现在成了到上海创业的新移民的代名词,从社会变迁的层面上理解,由于生态和心态的变化,上海人自身也在发生“形象转型”,成为新上海人。
这里所说的“新上海人”不同于传统上海人的形象,主要是指改革开放以来的上海人。
在新上海人中,观念和行为最前卫的是那些以“新人类”或“新新人类”自居的上海年轻人,
【总页数】2页(P34-35)
【作者】俞吾金
【作者单位】复旦大学教授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78
【相关文献】
1.新上海人的生育观念与计划外生育对策研究 [J], 胡琪;张苹
2.上海人与新上海人的择偶隔离 [J], 刘汶蓉
3.创新,引领生活品质新十年——2010第二届杭州生活品质展体验 [J], 许莹
4.主流媒体在突发公共事件下“应急科普”的新探索——以上海人民广播电台《FM十万个为什么》新冠肺炎防疫专题节目为例 [J], 龙敏
5.城市青年移民生存发展状况调查及思考——以“新上海人”为例 [J], 赵文;陆烨;邓蕾;王丹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沪漂二房东的致富之路
沪漂二房东的致富之路作者:暂无来源:《投资与理财》 2017年第10期分享经济的火爆,也让沪漂青年小丁有了第二职业:二房东。
为了工作方便,他在市区整租了一套房,然后再短租出去,不但可以节省出自己的租金,还能获得一笔额外收入。
本刊记者文熙毕业后,小丁就留在了上海工作。
由于工作经常需要加班,他在市区租了个主卧,月租金3500元,基本上工资的一半都在房租上。
领导看他努力工作,半年后就晋升他为主管了,月薪也涨了2000元,每月到手工资有9000元,除去房租和生活开销,每个月还能结余4000元。
工作一年,他就攒下人生的第一笔5万元。
房租上涨,与他合租的另外两个同事都搬去上海郊区了,他索性就把这套三居室整租下来,月租金近1万元。
他把另外两个次卧以及客厅整理干净后,就做起了短租生意,摇身一变,成为二房东。
两个单间每天188元/间,再加上客厅的床铺90元/位,一个月就有1万多元的收入。
即使偶有空租时,也能完全覆盖这套房的月租,相当于房租钱不用自己淘了,而在年后求职高峰期,还能有点小赚。
目前,工作3年的他年薪18万元,虽然每年房贷开支需要12万元,但短租收入也维持在15万元/年,生活开支5万元/年,存款有20万元。
由于做的是短租生意,自己得先把本金投进去,但短租收入却是一笔一笔成交,比较零散,小丁想知道这笔钱如何投资更好?选择定投基金,还是P2P呢?对于工薪阶层而言,房子的增值远远高于收入的上涨,他想在未来的两三年内实现买房目标。
问题是,他是在上海买个郊区房或者小房子,还是回老家南京买个大点的房子?理财建议一、开源节流,积累财富对于刚刚毕业的小丁来说,上海的高房价可以说压力山大,所以静态的按照现在的收入水平和积累的财富情况看,要自己买房,困难重重。
但事实上,有很多已经在上海成家立业的新上海人也都是这样走过来的,这其中魔法的秘诀在于“成长”。
财富的最初积累都离不开“开源节流”4个字,小丁虽然现在收入不算高,但工作3年的时间正是职业生涯中快速成长期,个人的薪酬收入会有快速的增长。
论上海城市精神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写在前面的话:最近,香港网民通过网上集资,在香港报纸刊登反对“双非”的全版广告。
广告形容中国大陆人为“蝗虫”,并要求港府修法阻止大陆孕妇继续“入侵”香港。
这正好与此次的作业题目所思考的相近。
香港有的压力,内地同样有,上海尤甚。
上海每一年在花费40亿补贴外来人口,接纳了1756.67万外来人口、38万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15.95万外来老年人口的同时却也面临文化危机和各种影响。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怎样继续积极倡导四大价值取向,如何正确理解这种做法尤其严峻。
[壹]公正:公正就是要坚持公平、正义和公道。
只有公平才能维护社会稳定,拥有正义才能让城市拥有秩序,有公道才能让人有安全感,有依靠。
包容:海纳百川的包容心态是上海的传统,也是上海的优势。
并且也是最容易产生争议的。
“海纳百川,追求卓越”的上海城市精神的培育和发展,是上海能够成为国际化大都市必须要跨出的一步。
上海的独特海派文化的核心品格,就是“海纳百川”。
弘扬新海派文化,让开放的上海能够引领长三角,辐射全国,走向世界心。
然而这是文化危机最大的源头。
责任:人人尽到自己的责任,人人得到自己的权利。
每个人在自己的岗位上做好份内的事情,才能在其他场合拥有自己的权利。
每个人都是一台机器上的螺丝,只有发挥好自己的功用,机器才能正常运转,发挥潜能。
诚信:诚信是社会信任的基石,也是人的自由发展应有的品质。
人与人之间能够正常运转,依靠的就是对彼此的信任。
如果人人猜疑,那么家将不家,国将不国。
信任才能让彼此靠近,才能减少不必要的麻烦。
[贰]海纳百川,厚积薄发,以公正为帆,包容为桨,责任为筋、诚信为柱,路途将为平坦宽广……公正扬帆做到公正,才能维护规则、遵守秩序。
无论是身处校园,还是迈入社会,让我们遵规守纪、文明做人。
做到公正,还要坚持理性、冷静判断。
我们要不偏激、不盲从,时时严于律己、处处宽以待人,不做冷漠的旁观者,而当公正的践行者。
我相信很多人都熟悉泰美斯女神的传说。
上海这座城市的感悟
上海这座城市的感悟作为一个在现代化大都市中生活的非本地人,我有幸能够亲身体验上海的魅力。
这座城市以其独特的文化景观、历史古迹、美食、购物和现代化城市风貌吸引着我。
每一次走进上海,都仿佛进入了一个充满活力和变化的世界,这里既有传统的东方韵味,又有现代都市的时尚气息。
首先,我深深地被上海的历史古迹和文化景观所吸引。
漫步在上海的大街小巷,随处可见那些历经沧桑的建筑和历史遗迹,它们见证了上海的繁荣与变迁。
在这些古迹中,我看到了上海独特的文化传统和历史底蕴,也感受到了这座城市厚重的历史积淀。
与此同时,上海的现代化城市风貌也令我印象深刻。
高耸入云的摩天大楼、繁华的商业街区、整洁的市容环境,都展现了上海作为国际大都市的魅力。
在这里,我感受到了上海的活力和创新精神,这座城市始终保持着与时俱进的态度,不断追求着卓越和完美。
当然,上海的美食也是不能忽视的一部分。
从传统的本帮菜到世界各地的美食,上海以其多元化的饮食文化吸引着无数食客。
在这里,我品尝到了各种风味的美食,每一种都让我回味无穷。
此外,上海的购物体验也让我流连忘返。
无论是高档商场还是街头小店,都能满足我的购物需求。
在这里,我不仅能够买到各种时尚的商品,还能体验到购物的乐趣和享受。
然而,正如每个城市都有其不完美之处,上海也不例外。
在繁华的背后,我也看到了这座城市的艰辛和挑战。
高昂的生活成本、激烈的竞争压力、快节奏的生活方式等等,都给生活在上海的人们带来了不小的压力。
在这座充满活力的城市中,我也有过迷茫和彷徨。
面对着竞争激烈的职场和繁忙的生活节奏,我时常会思考自己的定位和未来的方向。
但正是这些挑战和困难,促使着我不断努力和进步,让我更加珍惜每一个机会和每一次成长。
总的来说,上海这座城市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这里,我看到了现代化的繁荣和传统文化的底蕴,感受到了城市的活力和变化。
在这座充满机遇和挑战的城市中,我将继续努力前行,不断追求自己的梦想和目标。
“新上海,新奇迹”上海发展成就展学习心得 医护人员
“新上海,新奇迹”上海发展成就展学习心得医护人员
案例一:
“新时代新奇迹·2017-2022”上海发展成就展,体会颇深。
展览充分展示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指引下,上海认真贯彻和积极实施国家战略,当好全国改革开放排头兵和创新发展先行者,在新时代取得了巨大的新成就,激励着广大干部群众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凝心聚力、砥砺前行。
牢记嘱托、综合实力跃上新台阶、改革开放实现新突破、民主法治建设取得新进展、国际文化大都市建设彰显新成效、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新提升、城市治理现代化迈开新步伐、生态环境建设展现新面貌、党的建设开创新局面、大上海保卫战取得重大阶段性成果。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
现实生活在不断验证和完善,在新百年的开端年,彰显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中国的新觉醒时代的开始。
案例二:
6月下旬,我会组织本区道教界代表人士共同观看了“新时代新奇迹·2017-2022”上海发展成就展,结合我市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的学习,我倍感振奋,深受鼓舞。
宗教工作关系人民信仰生活,连着民心。
与党同心同德、同向同行是我区道教界坚持贯之的传统与准则。
我们将以本次党代会为契机,继续深入学习精神,坚持宗教中国化方向,践行人民城市理
念与“爱国爱教两个责任”,积极开展“崇俭戒奢”主题教育活动,团结引领好道教教职人员与信教群众,为维护宗教领域和谐稳定,为上海加快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贡献力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访:他和他们的故事——从一个“新上海人”的视角看“新上海人”的立身之路采访人简介:赵建平(1966-09-07),男,山西文水人,中共中央党校法学(科学社会主义)硕士、博士。
于2004年由“人才引进”政策从山西太原全家移民上海,现任中共上海市委党校办公室副主任(校院工作处副处长)、副教授。
2004年11月,在中央党校博士毕业后几个月由山西青年干部管理学院调入中共上海市委党校现代人力资源测评研究中心,从事科研、教学和考试测评。
2007年2月至2008年11月,担任中共上海市委党校上海行政学院学员工作处副处长兼党支部书记。
2008年12月至今,担任中共上海市委党校上海行政学院办公室副主任(校院工作处副处长、校保密办副主任)兼党支部书记。
2008年6月始兼任市委党校机关党委委员。
身为“新上海人”的他不仅自身积极融入这个繁华的都市,同时也从事着相关的研究。
其中《长三角人才共享研究》一文获得上海市第七届邓小平理论研究和宣传优秀成果著作类三等奖。
引文“刚来还有点不适应,现在感觉棒极了”当记者到达被采访人家中的时候,赵建平先生正坐在沙发上看《中国达人秀》第三季的开播倒计时节目。
妻子今天刚好在华东师范大学攻读心理学硕士学位,大二的儿子在上海一所一本大学读书周末未回。
赵先生的新房大概80多平米,宽敞整洁。
新房位于松江区九亭镇,由于前些年这一片地区房价较低,所以很多白手起家的“新上海人”聚居在此,安家落户。
而随着九号线的开通将九亭镇与市区连接起来,更多的人选择将这里作为自己的家而这套新居就是赵先生就是在06上半年上海房价开始大幅上涨前贷款购置的。
看得出,赵先生已经适应并且很乐于在上海的生活,从记者的观察中,除了使用普通话之外,你很难再从其他方面找出他与传统上海人的区别。
当被记者问及来到上海这几年的感受时,赵建平笑着说“很不错啊,刚来还有点不适应,现在感觉棒极了。
”在之前的约谈中记者了解到赵先生和她的爱人在移民上海之前在老家都有一份收入适中并且稳定的工作,儿子在省里最好的初中就读,只不过四年读博期间因为他的“脱产”读书,所以家里花费了较大财力。
回忆起来上海时的状况,赵先生半开玩笑的说:“04年从老家来上海的时候全家一共就带了2万元,还有就是三床铺盖了,感觉就和逃难一样。
”说到现在住着的这套80多平米的新房,赵先生回忆当时买房也是顶着比较巨大的压力。
可是眼看房价一点点在往上涨,所以还是在06年那房价较低的时候花了40多万买下来。
当时除了积攒的几万还有办公单位政策补贴的十多万,剩下的18万则是用住房公积金贷款。
房子买下后,面对一下子被掏空的“家底”,全家开始了3年的省吃俭用,至今赵先生仍然对全家三口三年只在过年才买一次新衣服时的窘境感到愧疚。
可是抬头扫视了一下自己的新房子,他又爽朗的笑了。
从笑声中我们只看出一丝还贷的这几年给他带来的巨大压力,眼神中流露出的除了快乐之外更多的是自信。
于是正式的采访就在这样愉快的气氛中展开了。
正文珍惜机遇提高自己“新上海人”这个词出现在改革开放后,尤其是1990年以后,为了缓解上海市人力资源的不足,引进高端人才,把上海建设成为国际化大都市。
上海开始不加控制地引入大量外省市人口,其中一部分精英在上海扎根发展,成为上海社会一股新生力量。
在此背景下,主流媒体上开始出现了“新上海人”的称谓。
上海就像是一块磁铁,吸引着全国各地渴望更高发展的精英们怀揣着梦想来到这片土地上。
而这在赵先生看来是在正常不过的情况了。
在以他为代表的“新上海人”眼中,上海是一块干事创业的高地,可以成就很多事业,是一个凭借真本事能立身成事的土地,这是上海最吸引人的亮点。
而具体来说,首先是上海开放的环境。
其次是它多样化的机遇。
第三,上海有序化的运行和管理,遵守规则,在这里凡事有规范,这样不管做什么,隐形成本都要小得多。
对于追求事业高成就,生活高质量的人,上海是很有吸引力的。
除此之外,生活质量高,教育水平好,社会保障比较完善,这都吸引很多人为了自己乃至下一代的新起点选择上海。
不过,归根结底还是上海开放环境下多样的机遇以及创新精神。
据赵先生回忆,自己在原来工作的地方费九牛二虎之力才能得到的机遇在上海只要努力就能得到,说白了就是机遇的公平性。
比如上海市“社联”每年有年会,年会设有征文,它面向全市工作者,征文不关注作者的社会地位,而是“以质取文”。
很多时候是一些名不见经传的人的作品被全文收录,这在他原工作的地方是很难发生的情况。
在谈到对于这一新的群体,“新上海人”的“新”字到底体现出上海对于这一新兴群体的哪些看法与期待时,赵先生解释到:“新上海人”这一提法不仅出于主流媒体而且出于很多政府文件中,这一提法已经进入政府决策发展主流决策中,不仅是老百姓的看法,更是新上海人对自己的看法。
新上海人是上海改革开放的产物,是上海率先实现现代化过程中建设人才高地这一战略所推动而产生的现象。
“新上海人”来自全国各地甚至是全世界,在这个竞争激烈的土地上,要能够生存下来并且活得精彩,就必须有自己的立身之本,生存之道。
上海城市的个性是务实的,它讲究的是一种“做事”的文化,人本把它称作是“干事创业”的高地,它拥有很多的机会,拥有开放的氛围与文化,集中的机遇与文化。
为此赵先生深有体会的说:“‘新上海人’要在上海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就一定要抓住上海的这一特点修炼自己。
第一条,要珍惜,要珍惜能够进入上海这一机遇,不仅要有这种意识而且还要行动。
第二个就是要苦学本领提高自己,而这其中涉及到很多方面,最核心的是要学习,提高自己。
这个学习包括专业的学习,技能的学习,还有就是对上海文化的学习。
上海人最讲究的是‘以技立身’,这是上海人最可贵的地方。
新上海人之所以能享受政策来到上海说到底就是有一技之长,那么来到上海后还要继续提升自己的技能,在自己的行业里出类拔萃。
文化的学习则更多的是体会,在生活中与工作中体会上海文化的精髓。
上海的文化很微妙,比如上海人不喜欢宣扬,喜欢默默地做。
其次,上海人更热衷于做到最好而不是做到最快,对人的态度也潜移默化的表现在为人处事中,而不是挂在嘴边。
所以新上海人要学会在‘做’会,学会为人准侧,学会取舍得失。
说到底就是要珍惜机遇,提高自己。
”调整心态融入地方全国各大城市对于“外来户”都有所排斥,但是值得注意的是,相较于全国其它的大中城市中对于外来移民的称呼,似乎“新上海人”这一称呼更为全国人民所熟悉,也更为定义清晰,而从中反映出的则是“新上海人”与“原住民”两者在心理上产生的独特代沟。
谈到这个话题,赵先生认为这一提法反映出上海人对于这一“新势力”独特的看法与期待:首先它将这个群体与原住民分开,是借用一种机制进入上海,是一个新来者,这样的区别与上海人对自己的定位有关。
上海作为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领跑者,它的发展成就在全国遥遥领先,在近代以来的发展过程中也形成了自己的有特色的文化形态,经济形态以及城市发展形态。
在上海人的眼里,他们有生来高于全国的这样一种心理。
这种长期领跑者的心理使他们形成一种“自成一体”的心态。
第一,这是时间上,而更多的是一种文化上优越感的体现,这是一部分看法。
第二,这还是潜意识中对他们的接纳与认同感,毕竟落脚点是“上海人”,他们对于有资格进入上海的人有一种认同感,或者说还有一些敬重感。
他们认为这些人就像上海原住民的祖先一样为了梦想勇闯上海滩,他们从文化基因上看到了“新上海人”类似于他们先辈的勇气。
他们希望这些人能带给上海新的发展,这就是期待。
而由此记者问及全国对于上海早已有之的非议,谈到其中最为诟病的就是上海“原住民”的排外心理。
“新上海人”初来乍到,很容易在这种气氛中产生自卑与孤独感。
对于这一点,赵先生认为排外是人之常情,尤其是在上海这样一个资源有限的地方,外来移民使用资源必将引起“原住民”的排外心理。
但是另一方面,上海人敬重真正有本事的人,他们乐于与这类人共事,比有些地方“武大郎开店”这种文化优越的多。
新上海人的孤独感是产生在刚进入上海的时期,随着慢慢熟悉必将消失。
谈到自己刚刚进入上海也遭遇了如语言不同,饮食不同,为人处事方式的不同等诸多问题,但是通过工作、学习、交往、体会,就会慢慢融入上海的文化。
“举个例子,我刚来上海的时候上海话基本不懂,和邻居与同事交往他们往往自己说上海话,和我却说普通话,这就让我有孤立感。
我和家里人开始一起看电视剧《老娘舅》,主动和邻居交往,工作中多交流,这六七年下来孤独感就渐渐消失了。
所以这种孤独感主要是看自己的心态,即如何看待自己在上海的新生活,主动融入的话这种孤独感消失的就很快。
既然我们能从原来的地方抛弃很多东西来到这个陌生的地方,我们就有能力找到新的伙伴和朋友。
这种排外心理和孤独感是人口流动中因为文化差异必然产生的结果,关键就看你以什么心态对待了。
”赵先生一边喝着茶一边回忆着。
勤勤恳恳创业安居说到上海的生活,很多人脑海中立刻回浮现出近几年电视荧屏中出比如《蜗居》《裸婚》这样以“新移民”在大城市中拼搏奋斗以及面临的诸多挑战为题的电视剧。
因为能从中看到这些电视剧的城市背景大多都是上海市,而其中他们面临的最巨大的挑战就是“高房价”。
很多人来到上海,都没有比较富裕的经济,而享受到购房政策扶持的也只是其中的一部分人。
当被问及“房价”这个对于新上海人的巨大的考验时,刚刚还完贷款的赵先生感慨的说:“住房对于‘新上海人’尤其是青年群体的压力很大。
我看上半年《文汇报》专门开了一个专栏反应‘青椒’(青年教师,科研人员)在上海面临的生存压力。
这也直接推动了市政府后续的‘人才公寓’‘人才保障房’政策的实施。
在这样一个环境中,很少人能像颜回一样做到‘一箪食,一瓢饮。
’这个问题反应的是新上海人对于住房的焦虑。
这个焦虑首先是因为房价过高,从2005年到现在涨了3倍。
我2006年时买这个房子花了40多万,现在已经涨到120多万了。
房价上涨快,“新上海人”到上海时经济不宽裕,必然面临巨大压力。
第二个,这种焦虑源自中国人传统的住房观念,大家总认为租房子不是体面的生活方式,而且这种方式不牢靠,总以有一套住房为荣。
有这样的愿望却没有能力购买这样的房子,焦虑自然就产生了。
不过我认为,作为‘新上海人’,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勤勤恳恳,做到最好,积累几年再借助政策的力量还是有能力解决的。
从我周围同事看,大家刚进入上海开始几年都在焦虑房子问题,但是3、4年后,大家都用自己的方式借助政策的优惠解决了住房问题。
古人说,安居才能乐业,但是在上海,要想‘安居’却首先要‘创业’。
”记者注意到:最近还有一个多次出现在媒体上的话题就是相较前几年人们热衷进军“北上广”,现在很多人逃离“北上广”,记者询问赵先生是否认为这个问题真的是像媒体所报道的那样——是由于高成本的生活迫使这些寻梦的人放弃梦想。
赵先生结合自身情况发表看法:总体上更多的人还是选择留在上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