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增长为什么没有带来就业增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济增长为什么没有带来就业增长
无论是从历史的角度还是我们的日常经验,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之间往往存在着正相关关系。经济发展状况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就业水平的高低,经济的较快增长会带来就业的相应增长,相反,经济的萧条会导致大量失业人口的产生。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并依靠经济发展促进就业。经济增长是任何一个政府都追求的发展目标,因为没有经济持续增长,就难以实现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同时,高的就业率又是作为普通百姓期盼着不断增高的。可见,经济发展与劳动就业关系密切,从理论上讲,经济发展会促进就业,而高的就业率也会反作用于经济的发展。然而,另一种较为普遍存在却又令人苦恼的现象是,伴随着经济高增长的却是就业低增长,无增长甚至逆增长。有关数据显示,就业增长弹性系数从20世纪80年代的平均0.32下降到90年代的平均0.1左右,即使保持现在的高经济增长速度,每年新增就业岗位也只有800万个左右。因此,就业问题就成为了经济发展进程中颇为棘手的难题,低的就业率就意味着有越来越多劳动力没有工作,得不到生活必须的来源,也就意味着没有购买力,制约着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所以,究竟是什么环节出了问题,使原本应该相互促进的二者间的关系出现了紊乱。接下来,我们就以中国国情作为大背景,分析一下当前我国的经济发展模式与就业趋势间的相互关系。
经济增长对就业增长的作用,通常可以用经济增长的就业弹性这一指标来衡量,就业弹性是指经济的增长率与就业人员的增长率之间的比率。一般来说,在经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就业的弹性会不断减少,这说明,每创造一个增量的价值所需要的劳动增量减少了,这实际上意味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提高劳动生产率可以通过技术进步或调整就业结构得以实现。因为技术的进步,劳动力的需求不断减少,并且,调整就业的结构,就可以不断适应当前的产业结构。
据我们所学的知识,失业大体可以分为三种:摩擦性失业,结构性失业和周期性失业。其中,摩擦性失业是无时无刻不存在的在此我们也就不需要考虑他,其次是周期性失业,即为经济萧条下导致的失业,与我们考虑的经济发达的情况不吻合,也暂不讨论,这样就剩下了结构性失业,也就是劳动力的供给与需求不相符的失业。同时我们的目标是实现充分就业。
对劳动力的需求,从宏观上来看取决于经济的增长,经济增长速度快,对劳动力的需求量相对较大,于是就业量较多;经济增长速度慢,对劳动力的需求量相对较少,对就业量就会产生限制。持这一观点的代表人物是美国著名经济学家阿瑟·奥肯,他为了使总统、国会和公众相信,如果把失业率从7%降到4%,会使全国经济得到提高,便根据统计资料估算,由于降低失业率而带来的实际GDP 的增加数额,结果产生了著名的奥肯定律。按照奥肯定律,GDP增长比潜在GDP 增长每快2%,失业率下降1个百分点。GDP增长比潜在GDP增长每慢2%,失业率上升1个百分点。他的一个重要结论是:为防止失业率上升,实际GDP增长必须与潜在GDP增长同样快.如果想要使失业率下降,实际GDP增长必须快于潜在GDP 增长。
其中,失业率的变动=—1/2(实际GDP增长率—潜在GDP增长率)
由此可见,GDP与失业率变动的关系,必须根据实际GDP增长比潜在GDP增长是快还是慢,以及快多少和慢多少,不能只看简单的GDP。
依奥肯定律,可以较为准确地预测失业率。但这种关系并不是十分严格,它只是说明了,产量增加1%时,就业人数上升达不到1%。原因可能是产量的增加是通过工人加班加点来达到的,而非由于增加就业人数;也可能是社会增加了第二职业人数,从而使就业量小于产量增加的百分比。可见,这些数量关系不一定准确,而且,因时间、地点、条件不同而有差异。
因此,我们也绝不能忽略了地域的差异,尽管奥肯定律可以基本上证实美国经济与就业率之间的变动差异,但中国走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行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模式,毕竟与走资本主义路线的欧美国家不同,因此,分析中国经济发展与就业间的关系,我们仍需要着眼于中国国情。
那么首先,我们来分析一下当前中国的经济发展与就业模式。
1、就业规模不断扩大。近年来,在我国经济不断发展的带动下,不得不承认,就业规模也有了扩张,据有关数据显示,城镇每年新增就业人数都超过900万人,GDP总量从1978年的3645亿元增加到2012全年国内生产总值51932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7.8%,,就业人数也由4.01亿人增加到7.67亿人,增加了3.66亿人。
2、就业增长速度慢于GDP增速。依据相关数据,自“九五”以来GDP年均增长超过8%,并呈逐年上升趋势,而就业总量则由年均增加80万人逐年减少。与经济增长速度相比,就业增长速度相对缓慢。从历史数据可见经济增长与就业呈现不同步增长态势,即就业增长率与GDP增长率不匹配,导致了就业形势的严峻化。
尽管各级政府和部门都极其认真地对就业问题投入了不少财力以及关注,在扩大就业、增加就业岗位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不得不说,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绩,但劳动力总量供大于求的格局没有改变,劳动者总体素质不能适应就业需要的主要矛盾依然存在。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不匹配的这种情况长期发展下去,对经济的发展会有很多负面的影响:
一是容易造成人力资源浪费,已经步入劳动力阶段的青年们不能及时投入岗位使用,便无法创造价值,然而消耗还是无时无刻不存在的,这无疑是一种人力资源的浪费。
二是增加社会矛盾,危及社会和谐稳定。如果高增长低就业的格局得以持续,失业率会持续攀升,人们收入降低,生活得不到保障,贫困现象将加剧,社会分
层加剧,社会矛盾会激化。同时,大量人员处于非就业状态,这对社会治安也是一大不稳定因素。
三是大学生就业难会产生经济和社会的负面影响。大学生毕业后找不到工作,同样是一种教育资源的浪费,也会使更多人对我国教育机制产生怀疑。
由此可见,就业问题已日趋严重化,经济增长对就业的拉动作用不断降低的现象有待得到改善。
其实,出现此种情况主要是由我国特殊的经济形势决定的,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是不容置疑的,因而,为利用这一优势,我国在计划经济时期经济增长方式以劳动密集型为主,并且长期存在着劳动力供求非市场化的局面,在“低收入高就业”思想的指导下,造成了严重的隐性失业现象,人力资源无法优化配置。而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深化,这种局面的弊端逐渐显示出来,于是有了大批下岗职工,公司也不断裁员。
奥肯定率变异的原因分析
按照奥肯定律的说法,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总产量的提高,就业率应该是不断发展的,但事实上,无论是从生活中的实际体验还是相关数据,都明显可以看到我国的不均衡发展。其实,说经济增长带来就业增长,并不意味着就业增长时刻都与经济增长完全同步。劳动力需求取决于两个因素,第一取决于经济增长速度,第二取决于就业增长弹性。如果弹性大,同样的经济增长速度可以吸纳更多的就业;反之,吸纳的就业就会少一些。在我国,就业弹性表现不够理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第一,经济结构升级成为影响就业增加的重要原因之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坚持发展经济,并取得了较明显的成绩,但中国的经济增长在很大程度上只是表现在GDP的大幅增长,而非经济的全面增长。近年来,为适应贸易全球化的趋势,我国不断调整产业结构,资金密集型产业发展较快,相同资金下,需要的劳动力不断减少。与此同时,投资是拉动经济增长最主要的因素,但是投资的构成主要是基础设施基础工业建设、以及投资回报率高而劳动需求小的行业,这些资本、技术密集型行业的发展,随着技术进步和资本含量的提高,资本有机构成也不断提高,也减少了劳动力的需求。因此,中国经济距离长期的良性发展还有一定差距(简言之,结构升级,科技代替人力)。
第二,农村人口转移。随着农村劳动力大规模向城镇转移,经济增长创造的相当一部分就业岗位都是由农村转移劳动力占有的,而这些农村劳动力是带着“已就业”身份实现转移的。再次,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向城镇转移是另一原因。据统计,目前中国农村劳动力有4.5亿,剩余劳动力有近两亿人,每年有1000余万人转入城镇现代部门就业,而这些就业人员一般没有列入到统计中的从业人数中去,但占据了计入统计中的城镇需就业、再就业人员的岗位,使得这些年尽管经济增长较快,但城镇登记失业率却在不断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