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流泥沙的运动
水文学7第七章 河流泥沙
(三)悬移质运动 悬移质是泥沙运动的主要方式 之一。 之一。冲积平原河流所挟带的泥 沙中,悬移质占绝大部分, 沙中,悬移质占绝大部分,有些山 区河流悬移质也可占很大比重. 区河流悬移质也可占很大比重.紊 动和重力作用是主要因素. 动和重力作用是主要因素.
1.悬移质的分布与变化 1.悬移质的分布与变化 悬移质含沙量沿垂线的分布具有自 水面向河底增加的趋势。 水面向河底增加的趋势。泥沙的粒径也是 近河底的较大,向上逐渐变小。 近河底的较大,向上逐渐变小。同一条河 流,洪水期由于来自流域表面的细沙较多, 洪水期由于来自流域表面的细沙较多, 故含沙量沿垂线分布较均匀,枯水期, 故含沙量沿垂线分布较均匀,枯水期,流 域来沙少,河中粗粒较多, 域来沙少,河中粗粒较多,分布就较不均 匀。
• 推移质泥沙尽管其相对数量不多,但因其 颗粒较粗,对水利工程的危害极大。如在 解决水库淤积问题中,处理推移质泥沙的 难度往往要比处理悬移质大得多。因此对 于推移质运动的观测与研究,同样是需要 重视的。
二、河流泥沙的表示
含沙量:河水中泥沙的含量,单位为 • (一)含沙量:河水中泥沙的含量,单位为 (一)含沙量 kg/m3。 kg/m3。 • (二)输沙率:指单位时间内通过一定过水 (二)输沙率 输沙率:指单位时间内通过一定过水 断面的泥沙总量。单位为kg/ 断面的泥沙总量。单位为kg/s 或 t/s 。 • (三)输沙量:指在一定时段内通过一定过 (三)输沙量 输沙量:指在一定时段内通过一定过 水断面的泥沙总量。单位为 t 或万t 。 或万t • (四)侵蚀模数:是指每km2流域面积上,每 (四)侵蚀模数 侵蚀模数:是指每km2流域面积上,每 年被侵蚀并汇入河流的泥沙重量,单位为t 年被侵蚀并汇入河流的泥沙重量,单位为t/ (km2·a) km2·a)
第三节河流泥沙运动力学的理论与实践
第三节河流泥沙运动力学的理论与实践中国河流,特别是北方河流自古多沙。
多沙河流的水流运动有其特殊性。
这种区别于清水河流的特殊性使多沙河流的治理变得更加复杂。
古代对河流泥沙运动的理论认识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在两汉取得突出的进步,经过北宋的发展,至明代后期达到高峰。
这些大多处于定性阶段的理论认识在古代世界是领先的,其中一些还在治河实践中得到应用。
一泥沙运动力学的起源与张戎的贡献(一)对泥沙运动的观察水流有清浊之分,古人早有观察和记录。
《诗•小雅•谷风之什》曰:“相彼泉源,载清载浊。
”战国时人解释河水变浊的原因是:“夫水之性清,土者汨之,故不得清。
”②《尔雅•释水》并且具体解释黄河之所以含沙量高的原因是“河出昆仑墟,色白,所渠并千七百一川,色黄。
”晋代学者郭璞(273~324)对黄河之所以黄注解说:“潜流地中,汨漱沙壤,所受渠多,众水溷淆,宜其浊黄。
”即黄河之浊是众支流挟沙汇入所致。
水流含沙是水流的搬运作用。
北宋科学家沈括(1031~1095)曾指出,以黄河为首的华北诸河多浊流,河水挟带的泥沙都是上中游被冲蚀的土壤。
所以他的结论是:“所谓大陆者,皆浊泥所堙耳。
”③并且举例说,舜杀治水失败的鲧于羽山,这个羽山当时是在东海里,现在则在大陆,以为证明,正确地解释了华北平原的成因。
他还认为,浙江温州的雁荡山诸峰挺立,“原其理,当是为谷中大水冲激,沙土尽去,惟巨石岿然挺立耳”。
④那么,泥沙是否能被流水携带,还要看水流的速度与泥沙的粒径和比重。
东汉初年王充(27~97)指出:“湍濑之流,沙石转而大石不移,何者?大石重而沙石轻也。
”⑤而相反的情况则是大哲学家老子所概括的:“浑兮其若浊,孰能浊以止?静之徐清。
”⑥当挟沙水流静止下来的时候,便失去拖曳力和上举力,原来被流水挟带的泥沙随之沉降下来。
在春秋战国时期的水利建设中,已实际应用了水流冲淤的概念。
《考工记.匠人》中说:“凡沟,必因水势;防,必因地势。
善沟者,水漱之;善防者,水淫之。
河流泥沙测验方法
河流泥沙测验方法河流中的泥沙,按其运动形式可分三类:悬移质泥沙浮于水中并随之运动;推移质泥沙受水流冲击沿河底移动或滚动;河床质泥沙则相对静止而停留在河床上。
三者没有严格的界线,随水流条件的变化而相互转化。
一般情况,河流中泥沙以悬移质为主。
描述河流中悬移质的情况,常用的两个定量指标是含沙量和输沙率。
单位体积内所含干沙的质量,称为含沙量,用Cs表示,单位为kg/m3。
单位时间流过河流某断面的干沙质量,称为输沙率,以Qs表示,单位为kg/s。
断面输沙率是通过断面上含沙量测验配合断面流量测量来推求的。
(一)含沙量的测量含沙量测验,一般需要采样器从水流中采取水样。
我国目前使用较多的采样器有横式采样器和瓶式采样器。
不论用何种方式取得的水样,都要经过量积、沉淀、过滤、烘干、称重等手续,才能得出一定体积浑水中的干沙重量。
水样的含沙量可按式计算:式中:Cs --- 水样含沙量,g/L 或kg/m3;Ws --- 水样中的干沙重量,g 或kg;V --- 水样体积,L或m3;(二)输沙率测验输沙率测验是由含沙量测定与流量测验两部分工作组成的。
为了测出含沙量在断面上的变化情况,由于断面内各点含沙量不同,因此输沙率测验和流量测验相似,需在断面上布置适当数量的取样垂线,通过测定各垂线测点流速及含沙量,计算垂线平均流速及垂线平均含沙量,然后计算部分流量及部分输沙率。
对于取样垂线的数目,当河宽大于50m时,取样垂线不少于5条;水面宽小于50m时,取样垂线不应少于3条。
垂线上测点的分布,视水深大小以及要求的精度而不同。
(三)悬移质输沙量的计算人们从不断的实践中发现,当断面比较稳定、主流摆动不大时,断面平均含沙量(简称断沙)与断面某一垂线或某一测点的含沙量(简称单沙)之间有稳定关系。
通过多次实测资料的分析,建立其相关关系。
这样经常性的泥沙取样工作可只在此选定的垂线(或其上的一个测点)上进行,便大大地简化了测验工作。
根据多次实测的断面平均含沙量和单样含沙量的成果,以单沙为纵坐标,以相应断沙为横坐标,点绘单沙与断沙的关系点,并通过点群中心绘出单沙与断沙的关系线。
水利工程中的泥沙运动与河道治理
6
实际案例分析
国内典型河道治理案例
黄河治理:通过修建大坝、 疏浚河道、植树造林等措 施,有效控制了黄河的水
沙问题。
长江治理:通过修建三峡 大坝、整治支流、加强环 境保护等措施,有效缓解
了长江的水患问题。
珠江治理:通过修建水闸、 疏浚河道、加强环境保护 等措施,有效改善了珠江
的水质和生态环境。
水利工程中的泥沙运动 与河道治理
,
汇报人:
目录
01 添 加 目 录 项 标 题 03 河 道 治 理 的 必 要 性
和目标
05 河 道 治 理 中 的 泥 沙 控制技术
02 泥 沙 运 动 的 基 本 原 理
04 泥 沙 运 动 对 河 道 治 理的影响
06 实 际 案 例 分 析
1
单击添加章节标题
辽河治理:通过修建大坝、 疏浚河道、加强环境保护 等措施,有效控制了辽河
的水沙问题。
国际典型河道治理案例
荷兰三角洲工程:通过 修建拦河坝、泄洪道等 措施,有效控制了河流 的水位和流量,保护了 沿岸的城市和农田。
美国密西西比河治理: 通过修建堤坝、疏通河 道、恢复湿地等措施, 有效减轻了洪水灾害, 保护了沿岸的生态环境。
对未来河道治理的启示
泥沙运动对河道的影响:侵蚀、淤积、河床演变等 河道治理措施:清淤、疏浚、护岸等 治理效果评估: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社会效益等 河道治理的未来发展趋势:智能化、生态化、可持续化等
THANKS汇报人:泥沙冲刷对河道的影响泥沙冲刷导致河 道淤积,影响水 流速度
泥沙冲刷导致河 床抬高,影响河 道防洪能力
泥沙冲刷导致河 岸侵蚀,影响河 道稳定性
泥沙冲刷导致水 质恶化,影响生 态环境
水文学原理-第11章 河流泥沙
随水流运动以及构成河床的固体颗粒称为河流泥沙,又称固 体径流,它不仅包括在水流中运动或相对静止的粗细泥沙, 还包括河道中的砾石与卵石。
泥沙运动和沉积是河流中重要的水文现象,对河流水文情势、 河流发育以及河床演变影响极大。鉴于我国大多数河流挟带 泥沙,兴修水利工程(防洪、航运、灌溉、发电、港口码头) 和进行流域治理时,不仅需要研究河流水文情势,也要考虑 与之相伴的泥沙运动状况。
2020年2月1日
21
上述泥沙粒径频率分布曲线与泥沙粒径累积频率分布曲线统称为泥 沙粒径级配曲线。 天然河流河床的泥沙粒径级配曲线形态会因河流类型不同而不同。
许多山区河流河床泥沙粒径频率分布曲线存在明显的双峰,一个 峰对应粗卵石和细砾石,另一个峰对应粗砂,相应累积频率曲线 呈现为板凳状。这是因为除了较难冲动的粗大卵石以外,细小的 砂子可以填塞到粗大卵石组成的骨架空隙中,冲刷较少,因而含 量较高。当然也有的山区河流床的泥沙粒径频率分布曲线只有一 个单峰。
2020年2月1日
29
比重——固体泥沙颗粒重量与同体积4℃水的重量之比。无量纲,
一般泥沙比重:=2.65
有效容重系数(有效密度系数):泥沙在水中运动状态,既与泥沙
容重有关,又与水的容重有关,在分析计算时,常出现相对数值,为
简便起见,常取a=1.65.
a s
a s
4
1、坡面侵蚀 流域表层的土壤或岩石碎屑在风吹日晒、水冲以及地球重力的 作用下,从原来所处状态剥离、冲刷、搬运而随径流注入河道 的水土流失过程,称为坡面侵蚀。 坡面侵蚀从形态上又有层状、沟状、陷穴、滑坡、塌岸等侵蚀 类型。
2020年2月1日
当降水发生在较为平整、植被 较差的坡面上所形成的漫流会 将土壤或岩石碎屑成层剥蚀, 即层状侵蚀。
第二章推移质运动
Pc3 P (u 0 u 0c u 0c 1 u 0c 1.37 u 0c ) 0.159
一般以少量起动作为判断标准
二、无粘性沙的起动流速公式
1、泥沙的受力分析
⑴、水下W 重 力
球体W : s
D3
6
非球体W: a3s D3 (a3为体积系 ) 数
⑵、拖曳力 F D
表面摩擦力:水流流过
V c 4.6 D 1 / 3 h 1 / 6
冈恰洛夫公式 (采用对数流速分布公式 ):
Vc
1 .07 lg
8.8h D 95
s gD ( m, s制 , D 0 .08 ~ 1 .5 mm )
河海大学公式 (采用对数流速分布公式 ):
Vc
1.28
lg
13 .15 h D 95
gD (天然沙 , m, s制, D 0.5mm )
•代表粒径:如Dm、D50等 •分级计算
2. Vc和τc两种起动 形式的起动条件的 比较
3. 跞石和卵石的起动
4.止动流速、不动流速、扬动流速
1、止动流速VH:泥沙由运动状态到静止状态的流速。
通常采用: VH=KHVC 计算,沙莫夫:KH=0.71,列维:KH=0.83
2、不动流速VB: 泥沙个别起动的水流流速。 通常采用:VB=KBVC 计算,冈恰洛夫:0.71; 沙莫夫:0.834;克诺罗兹:0.90;窦国仁:0.785~0.875
二、沙波的产生和消亡
1、静平床:V<VC,床面平整。 2、沙纹:V>VC,泥沙起动,少量聚集成沙丘,然后移动加长,
彼此连接形成形状及其规则的沙纹。迎水面长而平,背水面 短而陡,尺度较小,一般Δ=0.5~2.0cm,λ=1~15cm,与河道 几何尺度无关。 3、沙垄:V继续增大,Δ增高,λ增长,变成沙垄,已与河道有关。 4、动平床:V达到一定程度,过峰沙不落在漩涡区,而落在波谷 或下个迎水面,结果是床面逐渐平整,但有大量泥沙运动。
河流动力学第四章 推移质运动
沙莫夫公式
=1.144
m=1/6 适用范围:
D>0.2mm
岗恰洛夫公式
对数流速分布 适用范围:
0.08-1.50mm
1
Uc 1.144
s
gD
(
h D
)
6
Uc
1.07 lg
8.8h D95
s
gD
§4.2. 泥沙的起动
三、无粘性均匀沙的起动拖曳力
起动拖曳力
0
hJ
U
2 *
Krammer方法:定性标准
最常用的方法 具体内容
♥ 无泥沙运动:静止 ♥ 轻微的泥沙运动:个别动,可数 ♥ 中等强度泥沙运动:少量动,不可计数 ♥ 普遍的泥沙运动:普遍动,床面变形
§4.2. 泥沙的起动
五、与泥沙起动有关的几个问题
泥沙起动具有随机性 泥沙条件 ♥ 大小、形状 ♥ 级配、密度:均匀沙,非均匀沙 ♥ 床面平整、颗粒排列 水流条件 ♥ 水流的紊动 ♥ 流速的大小
♥ 推移质运动达到一定规模,床面起伏 ♥ 泥沙颗粒在床面的集体运动
用途
♥ 推移质运动的一种主要形式 ♥ 构成河床地形的基本元素 ♥ 影响:水流结构,河道阻力,泥沙运动,河床演变
主要内容
沙波形态和运动状态 沙波的产生和消亡
§4.3.1. 沙波形态和运动状态
沙波介绍
名词:波峰、波谷、波长、波高 特点:迎水面:较为平坦、背水面:相对较陡
♥ 悬移质中的较粗部分 ♥ 推移质中的较细部分
同一泥沙组成:表现不同
♥ 水流较强时:悬移质 ♥ 水流较弱时:推移质
§4.1. 泥沙运动的形式
推移质与悬移质间的转换过程
悬移区 床面层 层移区 河床
(悬移质)
河流泥沙的运动规律
浅谈河流泥沙的运动规律摘要:泥沙在河流水流的作用下,有一定的运动形式,沿河底滑动、滚动或跳跃,这种运动形式称为推移质;被水流挟带随水流悬浮前进,这种运动形式称为悬移质。
由于天然河道同一河段流速随时间、沿程发生变化,各河断及各时段在流速较小时,细沙也可呈推移质形式运动;而流速增大时,粗砂也可转化为悬移质。
因此,实际情况中推移质和悬移质处于不断调整中,情况很是复杂。
本文着重讨论了悬移质泥沙的运动规律。
由于脉动,不同瞬时或短历时测量的悬移质含沙量就不会稳定,不能反映它的变化趋势,因此,悬移质含沙量等水文要素的测量应持续一段时间,最好大一个脉动周期。
关键词:河流泥沙;运动;规律;挟沙能力;脉动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a该式结构特点表明,河流流速大、泥沙颗粒小、水深浅,则挟沙能力强。
水流挟沙能力一般指各级颗粒的沙源均为充足条件下的平衡含沙量,并不代表水流的实际含沙量,各级颗粒的沙源不充足会出现非饱和输沙,条件特殊时也会出现超饱和输沙。
但是,水流挟沙能力仍是分析河床冲淤或平衡问题的常用概念,当水流挟带的悬移质泥沙超过河段的水流挟沙能力时,这个河段必将发生淤积;反之,则会发生冲刷。
2悬移质的时空分布规律2.1河流泥沙变化的影响因素河流从流域挟带泥沙的多少与流域坡度、土壤、植被、季节性气候变化,降雨强度以及人类活动等因素有关。
河流泥沙随时间的变化,也就取决于这些因素随时间的不同组合和变化。
来源于地势、地形、土壤性质和植被状况等下垫面条件不同的地区河流的洪水,挟带的泥沙将会有显著的差别,多沙河流与少沙河流与流域下垫面状况紧密相关。
另外,对于冲积性河流,其承水河床由长期冲积的泥沙构成,水流流经这样的河段,常会挟带或沉积大量泥沙。
季节性的气候变化对河流泥沙的变化也有一定的影响。
汛前由于降水少,土壤疏松、干燥、抗冲能力差,因此,初夏的暴雨洪水常挟带较多的泥沙,秋末洪水含沙量较少。
降雨强度对河流泥沙的影响是:雨强大,则侵蚀能力强,从而使河流挟带的泥沙增多。
第4章 河流泥沙运动规律
第一节 河流泥沙特性
河流泥沙运动规律与泥沙的特性密切相关。因此,在研究河流泥沙运动规律之前,首先
要了解泥沙的特性。
(一)河流泥沙的分类
河流泥沙分类方法有多种,如按泥沙粒径的大小进行分类,按泥沙在河流中的运动状态
分类等,这里主要介绍这两种分类的方法。
1.按泥沙粒径的大小分类
河流泥沙粒径,大至 1~2m 的漂石,小至 0.004mm 以下黏粒,大小相差可达数百万倍。
2.泥沙颗粒级配特性 河流中的泥沙是由许许多多粒径不同的泥沙颗粒组成。从这些泥沙中取出一部分有代表 性的沙样进行颗粒分析,沙样中各种粒径的泥沙相对含量(以百分比计),称为泥沙的颗粒 级配。泥沙的颗粒级配常用粒配曲线表示,这种粒配曲线通常都画在半对数坐标纸上,其横 坐标为粒径,纵坐标为小于此粒径的泥沙占沙样总重量或质量的百分比,如图 4-1 所示。泥 沙的颗粒级配特性是影响泥沙运动的主要因素。 在解决实际问题时,为了便于分析,常将床沙、推移质和悬移质 3 种泥沙的颗粒级配曲 线绘在同一张图上,如图 4-1 所示。从图中可以看出,悬移质的沙样颗粒较推移质的为小, 而推移质的沙样较床沙的均匀。推移质、床沙和悬移质 3 者比较起来悬移质最细,床沙最粗, 曲线亦相应自右至左分布。
漂石
<0.004 0.004~0.062 0.062~2.0 2.0~16.0 16.0~250.0 >250.0
2.按泥沙在河流中的运动状态分类 按照泥沙的运动状态,可将泥沙分为床沙(亦称河床质)、推移质及悬移质 3 大类。床沙 是组成河床表面静止的泥沙。推移质是沿河床床面滚动、滑动或跳跃前进的泥沙,一般粒径 比较粗。它们是由近底水流对床面颗粒在绕流运动过程中所产生的水流作用力推动的结果, 它们的运动范围都在床面附近的区域。推移质运动呈明显的间歇性,往往运动一阵,停止一 阵。运动时为推移质,静止时为床沙,推移质与床沙经常彼此交换。当河床上有一定数量的 推移质向前运动的时候,河床表面往往形成起伏的沙波。推移质前进的速度远较水流速度为 小,但它在水流作用下,有一个增速过程,即运动速度由小到大。这种增速过程,要消耗水 流的能量。悬移质是随水流浮游前进的泥沙,一般粒径较小。悬移质运动的速度基本上与水 流运动速度相同,浮游的位置时上时下,较细的泥沙能上升至接近水面,较粗的泥沙有时甚 至回到河床上与床沙发生置换。维持泥沙悬浮的能量,来自水流的紊动动能。在靠近床面附 近,各种泥沙在不断地交换,推移质与床沙之间,悬移质和推移质之间都在交换,很难把它 们截然分开。就同一种粒径的泥沙来说,在某一河段可能是停止不动的床沙,在另一河段可 能作推移质或悬移质运动。在同一断面上亦因流速不同,会出现不同的运动状态,因此泥沙 运动状态除取决于泥沙本身的粒径外还取决于水流条件。 (二)泥沙的几何特性 1.泥沙颗粒的形状和大小 河流泥沙形状极不规则。常见的卵石、砾石,外形比较圆滑,有圆球状的,有椭球状的 也有片状的,但均无尖角和棱线。沙类和粉土类泥沙外形多有尖角和棱线。黏土类泥沙一般 呈扁平状或针状。泥沙颗粒的形状,常用球度系数表示,它是指泥沙颗粒的实际表面积与之 等体积的球体的表面积之比,其表达式如下:
河流泥沙测验方法
河流泥沙测验方法河流中的泥沙,按其运动形式可分三类:悬移质泥沙浮于水中并随之运动;推移质泥沙受水流冲击沿河底移动或滚动;河床质泥沙则相对静止而停留在河床上。
三者没有严格的界线,随水流条件的变化而相互转化。
一般情况,河流中泥沙以悬移质为主。
描述河流中悬移质的情况,常用的两个定量指标是含沙量和输沙率。
单位体积内所含干沙的质量,称为含沙量,用Cs表示,单位为kg/m3。
单位时间流过河流某断面的干沙质量,称为输沙率,以Qs表示,单位为kg/s。
断面输沙率是通过断面上含沙量测验配合断面流量测量来推求的。
(一)含沙量的测量含沙量测验,一般需要采样器从水流中采取水样。
我国目前使用较多的采样器有横式采样器和瓶式采样器。
不论用何种方式取得的水样,都要经过量积、沉淀、过滤、烘干、称重等手续,才能得出一定体积浑水中的干沙重量。
水样的含沙量可按式计算:式中:Cs --- 水样含沙量,g/L 或kg/m3;Ws --- 水样中的干沙重量,g 或kg;V --- 水样体积,L或m3;(二)输沙率测验输沙率测验是由含沙量测定与流量测验两部分工作组成的。
为了测出含沙量在断面上的变化情况,由于断面内各点含沙量不同,因此输沙率测验和流量测验相似,需在断面上布置适当数量的取样垂线,通过测定各垂线测点流速及含沙量,计算垂线平均流速及垂线平均含沙量,然后计算部分流量及部分输沙率。
对于取样垂线的数目,当河宽大于50m时,取样垂线不少于5条;水面宽小于50m时,取样垂线不应少于3条。
垂线上测点的分布,视水深大小以及要求的精度而不同。
(三)悬移质输沙量的计算人们从不断的实践中发现,当断面比较稳定、主流摆动不大时,断面平均含沙量(简称断沙)与断面某一垂线或某一测点的含沙量(简称单沙)之间有稳定关系。
通过多次实测资料的分析,建立其相关关系。
这样经常性的泥沙取样工作可只在此选定的垂线(或其上的一个测点)上进行,便大大地简化了测验工作。
根据多次实测的断面平均含沙量和单样含沙量的成果,以单沙为纵坐标,以相应断沙为横坐标,点绘单沙与断沙的关系点,并通过点群中心绘出单沙与断沙的关系线。
泥沙动力学——精选推荐
泥沙动力学泥沙动力学00形成原理概述河流中泥沙在水流作用下产生的各种运动。
泥沙按其在水流中的运动状态,分为推移质和悬移质。
推移质指受拖曳力作用沿河床滚动、滑动或跳跃前进的泥沙;悬移质指受重力作用和水流紊动作用悬浮于水中随水流前进的泥沙。
在一定水流条件下,这两种泥沙可以互相转化。
泥沙的起动定义泥沙的起动:指泥沙在一定水流条件下由静止转入运动。
促使水平河床上的泥沙颗粒起动的力有上举力和推移力等。
颗粒抗拒起动的力有重力、颗粒间的摩擦力和物理化学作用引起的粘结力等。
当起动的力大于抗拒起动的力时,泥沙便由静止转入运动。
泥沙起动的水流条件用起动流速或起动拖曳力表示。
起动流速指泥沙由静止到起动的临界状态下的沿断面或垂线的平均流速。
起动拖曳力指泥沙处于起动临界状态下的床面剪切力。
无粘性均匀沙起动流速与泥沙粒径成正比,粘性细泥沙起动流速与粒径成反比。
研究斜坡上粘性沙的起动,还需要考虑床面倾斜。
沙波运动沙波运动:当流速超过起动流速一定程度,推移质运动达到一定规模时,河床表面形成起伏的沙波。
沙波运动是推移质运动的主要形态。
沙波由波峰、波谷和波高等组成(见图)。
相邻两波峰(或波谷)之间的长度称为波长,波峰与波谷之间的垂直距离称为波高。
天然河道上沙波的尺度大小很不一致。
最小的沙波叫沙纹,波高约1~2厘米,波长约几厘米至十几厘米。
中等尺度的沙波叫沙垅,波高由不足 1米到2~3米,波长由几米到100米以上。
最大的沙波叫沙丘,波高一般在几米,波长可达数百米。
天然河道上的沙波运动主要指沙垅运动。
沙波表面附近的水流速度分布很不均匀,波谷处最小,波峰处最大。
水流越过波峰以后,常常发生分离现象,产生水平轴向的回流,使沙波表面附近的流速成为负值。
这样的流态使沙波迎流面成为冲刷区,背流面成为淤积区,综合作用结果使整个沙波向下游爬行。
天然河道中沙波运动总是落后于水流运动。
沙波的运动速度还没有理想的计算公式。
悬移质含沙量沿垂线的分布一般近水面含沙量小,随水深而增大。
推移质和悬移质的实质及交换过程
推移质和悬移质的实质及交换过程
推移质和悬移质是河流中两种不同类型的泥沙运动方式。
推移质是指河床表面的泥沙颗粒,它们在水流的作用下沿着河床滚动、滑动或跳跃前进。
推移质的运动速度较慢,一般小于水流的平均速度。
推移质的运动主要受水流流速、河床坡度和颗粒大小等因素的影响。
悬移质则是指悬浮在水中并随水流一起运动的泥沙颗粒。
悬移质的运动速度与水流的平均速度基本相等,其运动主要受水流流速、含沙量和颗粒大小等因素的影响。
在河流中,推移质和悬移质之间会发生交换过程。
当水流流速增加时,推移质的运动速度也会增加,部分颗粒可能会从推移质转化为悬移质;反之,当水流流速减小时,悬移质的运动速度也会减小,部分颗粒可能会从悬移质转化为推移质。
此外,在河床坡度变化的地方,推移质和悬移质之间也会发生交换。
推移质和悬移质的交换过程对于河流的泥沙运动和河床演变具有重要影响。
了解和研究推移质和悬移质的运动规律和交换过程,可以为河流工程、防洪减灾和水资源管理等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
河流泥沙运动规律与河道治理
河流泥沙运动规律与河道治理引言河流是地球上最为重要的水系之一,承载着大量的水资源和泥沙。
然而,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许多河流面临着严重的河道淤积和泥沙问题。
了解河流泥沙运动规律,并采取有效的河道治理措施,对于保护河流生态环境,维护人类利益具有重要意义。
一、河流泥沙运动规律1. 影响河流泥沙运动的因素河流泥沙运动的规律受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其中包括水流流速、水位高度、河床坡度、泥沙颗粒大小等。
这些因素相互影响,共同决定了河流泥沙运动的强度和方向。
2. 泥沙输运方式河流泥沙的输运方式主要分为泥沙悬浮输运和底沙推移输运两种。
泥沙悬浮输运是指泥沙颗粒悬浮在水中,随水流运动;底沙推移输运则是指泥沙颗粒沉积在河床上,随着水流推移。
3. 泥沙运动的空间分布河流泥沙运动的空间分布通常不均匀,多数泥沙聚集在河底陡坡处,形成河床淤积。
同时,在河流拐弯处和河床凹地也容易聚集大量泥沙。
二、河道治理措施1. 河道疏浚河道淤积是制约河流泥沙运动的主要问题之一。
对于淤积严重的河道,需要进行疏浚。
疏浚可以采用机械疏浚或清淤炸药等方法,清除河流中的淤泥和杂草,保持河床畅通。
2. 河道护岸河岸的塌陷会加剧泥沙的沉积,增加河道淤积的风险。
因此,合理的河道护岸工程是非常必要的。
河道护岸可以采用石块、混凝土等坚固的材料固定河岸,减少河流泥沙的沉积。
3. 人工开挖河床当河道出现明显的淤积、严重阻塞,人工开挖河床是一种较为有效的河道治理手段。
通过开挖河床,可以恢复河流的正常水力条件,使河流泥沙运动得以顺畅进行。
4. 河道生态修复河道沉积物的携带和河床的淤积会对河流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
因此,对于受到污染和破坏的河流,进行生态修复是非常必要的。
生态修复可以通过植物的引入、湿地的恢复等方式,改善河流的水质和生态环境。
结论河流泥沙运动规律与河道治理紧密相连。
了解河流泥沙运动规律,可以为河道治理提供科学依据;同时,通过有效的河道治理措施,可以减轻河道淤积和泥沙问题,维护河流生态环境,保护人类利益。
地质地形知识:研究地球上的河流泥沙运动
地质地形知识:研究地球上的河流泥沙运动地球上的河流泥沙运动是地质地形学中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
河流泥沙运动是指河水中含有的泥沙、砂石等颗粒物质,在河道中通过水力和重力的作用下进行的多种运动形式。
这种运动不仅对于河流的形态和地貌的形成具有关键影响,同时也在生态环境和土地利用等方面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河流泥沙运动的机理和影响因素河流泥沙运动是由河水流动力学和水体粒子稳定原理联合作用的结果。
流动力学方面,泥沙颗粒在河道中的运动是由河水流速的差异和水力扰动的作用下产生的。
水体粒子稳定原理是指泥沙颗粒在水体中能保持相对稳定的位置,越小的颗粒越难保持稳定。
河流泥沙运动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河水流速、河道坡度、泥沙颗粒大小和砂粒度。
其中河水流速是决定泥沙颗粒在流体中移动的关键因素,速度越快,颗粒的移动越迅速。
河道坡度是泥沙颗粒始终在向下流动的重要原因,坡度越大,流速越快,泥沙颗粒的运动越迅速。
泥沙颗粒大小也会影响其在河水中的运动性质,由于机械力的不同,不同大小的泥沙颗粒具有不同的特点。
而砂粒度影响泥沙颗粒的堆积和运动,砂粒度主要是指沉积在河床下方的砂粒的大小,影响着泥沙颗粒在河床中的沉积、侵蚀和运动。
泥沙颗粒的运动形式河流泥沙运动的形式主要包括切向流动和横向作用两种。
切向流动是指泥沙颗粒在水流方向上进行的运动,其中包括泥沙颗粒的输运、悬移和底部载荷沉积。
而横向作用指的是横向的水流动力对泥沙颗粒的作用,泥沙颗粒会随着水流的横向变化而发生运动,产生的结果包括点滴侵蚀和岸边侵蚀等。
此外,泥沙颗粒的运动还会形成塑性形变和碎屑磨损等。
这些形成的特征在不同环境下展现出不同的特点。
河流泥沙运动对生态环境和土地利用的影响河流泥沙运动对生态环境和土地利用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在河流生态系统中,泥沙颗粒的输运对于水生动植物和生态环境的平衡性具有关键影响,对于鱼类和其他水生生物的生长和繁殖环境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此外,泥沙颗粒的沉积也对流域土地利用的产生了影响。
第四节 河流泥沙的运动
第四节河流泥沙的运动一、推移质运动推移质的运动来源于床面泥沙的起动。
当床面泥沙起动达到一定程度后,床面会出现起伏不平的沙波,而沙波运动又往往是推移质运动的主要形式。
因此,在介绍推移质运动时,往往需要涉及到河床泥沙的起动、起动流速及沙波运动的相关概念。
1.泥沙的起动流速设想床面为泥沙组成且具有一定厚度,在这种水槽中施放水流,使水流的速度由小到大逐渐增加,直到使床面泥沙(床沙)由静止转入运动,这种现象称为泥沙的起动。
泥沙颗粒由静止状态变为运动状态的临界水流条件,称为泥沙的起动条件。
泥沙的起动条件常用起动流速Uc表示,它相当于床面泥沙开始起动时的水流平均流速U。
对于天然沙,其起动流速常由下式计算:U c = 4.66131hd(3-3)式中,d为泥沙粒径;h为水深。
适用范围:d>0.15~0.2mm。
泥沙的起动流速是关系到河床冲刷状态的重要判据,因此,对它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例如,在研究坝下游河床冲刷时,首先需计算河床泥沙的起动流速。
当河道实际水流流速U超过床沙的起动流速Uc时,就可判定,河床就会被冲刷;反之,河床就不会发生冲刷。
河床在冲刷过程中,水深随之增加,流速降低,当发展到水流条件不足以使床面泥沙继续起动时,冲刷便会自动停止。
再如,组成河床的泥沙粗细不均时,则细的颗粒被水流优先冲走,粗的颗粒留下来逐渐形成一层抗冲覆盖层,冲刷逐渐停止下来。
河床冲刷前的高程与冲刷终止后的高程之差,即为河床的冲刷深度。
下面举例说明泥沙起动流速公式的具体实际应用方法及其意义。
算例:已知某水库下游河段河床沙质组成,河宽B=200m, 过水面积A=500m2,床沙平均粒径d=5.5mm, 问当水库下泄流量Q=500m3/s时,河床会否发生冲刷?可能冲深多少?解:(1)判断河床会否发生冲刷?V = Q/A = 500/500 = 1.0 m/sH = 500/200 = 2.5 m由沙莫夫公式Vc= 4.6d1/3H1/6 = 4.6×(5.5×10-3)1/3×2.51/6= 0.946 m/s∵ V > Vc,∴河床会发生冲刷。
河流入海口处泥沙容易堆积的原因
河流入海口处泥沙容易堆积的原因
河流入海口处泥沙容易堆积的原因是由水力作用引起的。
因为河流经过很长一段时间,地表上的泥沙被带到河水里,随着河水不断向前流动,泥沙也会随之而来,最终聚集到河流入海口处,这就是河流入海口处泥沙容易堆积的原因。
河流入海口处的泥沙堆积,其实是水力作用的结果,泥沙随着河水向前流动,会受到河水两侧的岸壁的抵抗,使泥沙运动趋于缓慢,当河水的速度减缓时,泥沙就会沉积到河面上,最终在河流入海口处堆积成一堆。
此外,河流入海口处泥沙容易堆积的原因还包括河床改变。
河床会随着河流的流动而不断变化,河床改变会影响河水的流动方向,如果河床发生变化,导致河水流向河床边缘,泥沙就会在河床边缘沉积,久而久之,泥沙就会累积到河流入海口处。
最后,河流入海口处泥沙容易堆积的原因还要看河流流量的大小。
河流的流量越大,河水的流速就越快,这样,泥沙就会被河水冲走,避免在河流入海口处堆积。
相反,如果河流的流量较小,河水的流速就会减慢,泥沙就会被河水把持,从而堆积在河流入海口处。
总结来说,河流入海口处泥沙容易堆积的原因主要是水力作用、河床改变以及河流流量的大小三者的共同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节河流泥沙的运动一、推移质运动推移质的运动来源于床面泥沙的起动。
当床面泥沙起动达到一定程度后,床面会出现起伏不平的沙波,而沙波运动又往往是推移质运动的主要形式。
因此,在介绍推移质运动时,往往需要涉及到河床泥沙的起动、起动流速及沙波运动的相关概念。
1.泥沙的起动流速设想床面为泥沙组成且具有一定厚度,在这种水槽中施放水流,使水流的速度由小到大逐渐增加,直到使床面泥沙(床沙)由静止转入运动,这种现象称为泥沙的起动。
泥沙颗粒由静止状态变为运动状态的临界水流条件,称为泥沙的起动条件。
泥沙的起动条件常用起动流速Uc表示,它相当于床面泥沙开始起动时的水流平均流速U。
对于天然沙,其起动流速常由下式计算:U c = 4.66131hd(3-3)式中,d为泥沙粒径;h为水深。
适用范围:d>0.15~0.2mm。
泥沙的起动流速是关系到河床冲刷状态的重要判据,因此,对它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例如,在研究坝下游河床冲刷时,首先需计算河床泥沙的起动流速。
当河道实际水流流速U超过床沙的起动流速Uc时,就可判定,河床就会被冲刷;反之,河床就不会发生冲刷。
河床在冲刷过程中,水深随之增加,流速降低,当发展到水流条件不足以使床面泥沙继续起动时,冲刷便会自动停止。
再如,组成河床的泥沙粗细不均时,则细的颗粒被水流优先冲走,粗的颗粒留下来逐渐形成一层抗冲覆盖层,冲刷逐渐停止下来。
河床冲刷前的高程与冲刷终止后的高程之差,即为河床的冲刷深度。
下面举例说明泥沙起动流速公式的具体实际应用方法及其意义。
算例:已知某水库下游河段河床沙质组成,河宽B=200m, 过水面积A=500m2,床沙平均粒径d=5.5mm, 问当水库下泄流量Q=500m3/s时,河床会否发生冲刷?可能冲深多少?解:(1)判断河床会否发生冲刷?V = Q/A = 500/500 = 1.0 m/sH = 500/200 = 2.5 m由沙莫夫公式Vc= 4.6d1/3H1/6 = 4.6×(5.5×10-3)1/3×2.51/6= 0.946 m/s∵ V > Vc,∴河床会发生冲刷。
(2)当冲刷停止时,求河床冲深ΔH=?当V , = V ,c 时, 即 Q/BH ,= 4.6d 1/3 H ,1/6∴ H , =)(316.4Bd Q 6/7 = )(310055.02006.4500⨯⨯6/7 = 2.62 m 故知,河床可能冲深: ΔH = H ,-H = 2.62 - 2.5 = 0.12 m.2.沙波运动床面泥沙起动之后,接下来可能变为推移质沿床面附近前进。
从天然河道及实验室水槽中均可观察到,当推移质泥沙运动达到一定程度时,河床表面就会出现起伏不平但又看似规则的波浪状形态,称之为沙波。
沙波是推移质泥沙运动的外在表现,从纵剖面看,整个沙波似象一个整体在水流的作用下往下游缓缓“爬行”,如图3-4所示。
沙波附近的水流泥沙运动如图3-5所示。
图3-4 沙波纵剖面形态图3-5 沙波附近水流泥沙运动3.推移质输沙率在一定水力、泥沙条件下,单位时间内通过过水断面的推移质数量称为推移质输沙率,用G b 表示,单位为kg /s 或t /s 。
由于河道沿河宽方向的水流条件变化很大,单位时间通过不同部位的推移质数量往往差别悬殊,故在实践中常用单宽推移质输沙率g b 表示,单位kg /m ·s 或者t /m ·s 。
单宽推移质输沙率的一般计算公式如下:m n c c s b hd U U U U d g )())((-=ϕρ (3-4) 式中,g b 为单宽推移质输沙率;s ρ为泥沙密度;d 为泥沙粒径;h 为水深;U为垂线平均流速;U为泥沙起动流速; 为综合系数,n、m为待定指数,可据c实测资料反求。
公式单位为kg、m、s。
推移质输沙率问题研究有着重要的工程实际意义。
如水库回水末端的推移质淤积,水电站底孔的防沙过机,山区河道模型试验研究等,无一不涉及到推移质输沙率的定量计算。
现阶段看来,推移质问题研究的理论成果虽为数不少,但真正能满意地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却不多。
这里还需指出的是,当前急需改进野外推移质的观测手段与设备,以提高江河测验效率与资料精度。
只有在天然实测资料精度与可靠性有了大的提高之后,推移质问题的理论研究才有可能取得大的进展。
二、悬移质运动悬移质是随水流浮游前进的泥沙。
自然界中的河流,完全不挟带悬移质的几乎没有。
日常所见的许多河流,河水浑浊,汛期更为如此,表明河水挟带一定数量的悬移质泥沙。
江河中运动的两种泥沙(推移质和悬移质)相比较说来,悬移质是江河输沙的主体。
冲积平原较大的河流,悬移质的数量往往要占到总输沙量的95%以上;山区较小的河流,悬移质的数量一般也在80%以上。
因此,在河流蚀山造原(指平原)的过程中,悬移质至少在数量上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
所谓的“沧海桑田”,主要是悬移质泥沙的历史功绩。
悬移质在水流中的运动,跟随着水流中的紊动涡体,时升时降,时快时慢,时而接近水面,时而触及河床,具有随机性质,运动迹线连续而不规则。
天然河流中的悬移质的泥沙组成,往往很细、很不均匀。
与山区河流相比较,平原河流的悬移质泥沙更细、更不均匀。
一般说来,河流愈往下游,悬移质的泥沙组成愈细、愈不均匀。
河水挟带悬移质泥沙的多少,通常用含沙量表示。
它是指单位体积浑水中的泥沙所占质量,常用符号S表示,单位kg/m3。
天然河流的含沙量,不同的河流不同,同一河流不同的河段不同,同一河流、同一河段不同的时间不同,比如汛期的含沙量就比枯水季节的要大。
此外,即使在同一断面,不同的部位,如水面与河底,左岸、右岸或河中心,河水含沙量都可能有差异。
大量实测资料表明,悬移质含沙量沿垂线的分布特征是“上小下大”或“上稀下浓”。
也就是说,河流含沙量沿垂线自水面向河底逐渐增大,愈接近河底,含沙量愈大(图3-6)。
悬移质含沙量沿垂线分布的规律告诉我们:当我们需要从河流中图3-6 实测含沙量沿垂线分布引用含沙较少的水的时候,就应该尽可能取接近表层的水;若希望排走河流中较多的泥沙的时候,就应该尽可能泄走接近底层的水。
这样的生产、生活实例很多,如生活引水,工、农业用水或水力发电等很多方面,都会涉及这方面问题。
在二维均匀明渠流的平衡情况下,悬移质含沙量沿垂线分布规律,可由如下公式表达:*11kU a a h y h S S ϖ⎥⎥⎥⎥⎦⎤⎢⎢⎢⎢⎣⎡--= (3-5)式中 S ,S a 分别为垂线上y 处及参考点y=a 处的含沙量;h 为水深;*kU ϖ称为悬浮指标;k 为卡门常数,可取0.4;ω为泥沙沉速;U*为摩阻流速, ghJ U =*,g 为重力加速度,J 为河道比降。
河流输送悬移质泥沙的数量,通常用输沙率和输沙量表示。
输沙率指每秒钟通过某断面的悬移质沙量,单位为t/s ;输沙量是指河流某断面在某时段内如某日(月、年)输移的悬移质沙量,单位为t 。
三、悬移质水流挟沙力如所周知,天然河流的河床经常处于冲淤变化之中。
河床之所以发生变化,就是由于在一定的水流和河床条件下,泥沙输移平衡被破坏的结果,或者说,是上游来沙量与当地水流的挟沙能力不相和谐的结果。
当上游来沙量过多,而水流的挟沙能力有限时,水流无力带走全部泥沙,势必卸下一部分于河床之中,表现为河床的淤积;相反,当上游来沙量过少,而水流的挟沙能力卓有富余,且河床又有大量的可冲性沙源时,则水流将会本能性地从河床上冲起一部分泥沙以满足自身挟沙之不足。
这就是水流挟沙的饱和倾向性,亦即悬移质水流挟沙力的概念。
如上所述,当上游来沙量大于当地水流挟沙力时,这种情况称之为挟沙过饱和或超饱和,反之,则称之为次饱和或欠饱和。
若水流挟沙超饱和,河床将发生淤积,河床淤积抬高之后,过水断面减小,流速增大,水流挟沙能力随之提高,当水流挟沙力提高到与来沙量相当时,水流输沙达到平衡或饱和状态,河床淤积停止。
相反的情况是,若水流挟沙欠饱和时,河床上的泥沙被冲刷,河床高程下降,过水断面增大,流速减小,水流挟沙能力随之降低,当水流挟沙力降至与来沙量相持平时,水流输沙达到新的平衡或饱和状态,河床冲刷停止。
这就是冲积河流中河床与水流的“自动调整作用”的基本概念。
还需指出的是,上面所说的上游来沙量,通常是指悬移质中较粗的参与河床造床的那部分泥沙即床沙质的含沙量。
在明确上述道理之后,我们可以给出悬移质水流挟沙力的定义:在一定的水流泥沙和河床条件下,水流所能挟带的悬移质中的床沙质的能力(或称临界含沙量),常用符号S *表示,单位同含沙量即kg/m 3。
悬移质水流挟沙力是河流动力学中最重要的基本概念之一,在修建水库和江河治理规划中,往往要进行关于泥沙输送以及河床的冲刷和淤积等方面的计算。
这些工作都须了解某种条件下水流能够挟带的沙量亦即水流挟沙力。
因此,水流挟沙力问题的研究,一直受到国内外学者的高度重视。
在这方面,影响最大的首推张瑞瑾的研究成果。
张瑞瑾在理论推导和大量实测资料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如下水流挟沙力公式: m gR U k S )(3ω=* (3-6) 式中,U 为断面平均流速;R 为水力半径,一般取等于断面平均水深h ;ω为床沙质泥沙的沉速;g 为重力加速度;K 、m 为待定系数和指数,由实测资料确定。
对于某特定河段,我们只要根据该河段的巳有实测水流、泥沙资料,定出公式中的系数K 和指数m ,就可得到实用的水流挟沙力公式的具体形式。
这样,在实际计算时,只要给知河道的水流泥沙因素(U 、R 、ω ),便可算得相应的水流挟沙力S *,再将算得的S *与上游来流的含沙量(床沙质)S 比较,即可判定河床孰冲孰淤。
为了帮助读者对于水流挟沙力概念及其应用方法的理解,特给出如下算例。
算例:有一宽浅分流河段,流量Q=20000 m 3/s ,河宽B= 2200 m ,平均水深h= 4.0m ,床沙质代表沉速ω=1.32cm/s ,分流口上游河段,河床处于不冲不淤平衡状态,问此处水流床沙质饱和含沙量为多少?假定分走30%的水量和沙量,分流后下游主河槽河宽不变,问下游河槽河床高程会否发生变化?如何变化?(已知:水流挟沙力公式ωgh U S 316.0=*)。
解:(1)分流口上游河段此处,流速: U = Q/Bh = 20000/2200×4 = 2.27 m/s水流挟沙力:ωgh U S 3016.0=*= 0132.048.927.216.03⨯⨯= 3.63 kg/m 3由于此处河床处于不冲不淤平衡状态,故水流床沙质饱和含沙量S 0 = S *0分流示意图=3.63 kg/m 3。
(2)分流口下游河段分走相同比例30%的水量和沙量后,下游1-1断面的水流含沙量不变,即 S 1 = S 0。
又由于下游流量减小,而河槽宽度不变,故流速、水流挟沙力相应减小,该处河床将会发生淤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