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化2选择题大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套物化习题选择题大全
测试一
选择题(共20小题,每题2分)
1.已知某反应的级数为一级,则可确定该反应一定是
A. 简单反应
B. 单分子反应
C. 复杂反应
D. 上述都有可能
2.反应 2N2O5→4NO2+O2的速率常数单位是 S-1。
对该反应的下述判断哪个对?
A. 单分子反应
B. 双分子反应
C. 复合反应
D. 不能确定
3.400K 时某气相反应的速率常数k p=10-3kPa-1·S-1,如速率常数用K c表示,则K c应为
A. 3.326(mol·dm-3)-1·S-1
B. 3.0×10-4(mol·dm-3)-1·S-1
C. 3326(mol·dm-3)-1·S-1
D. 3.0×10-7(mol·dm-3)-1·S-1
4.某具有简单级数反应的速率常数的单位是mol·dm-3·S-1,该化学反应的级数为:
A. 3级
B. 2级
C. 1级
D. 0级
5.对于一个一级反应,如其半衰期t1/2在 0.01S 以下即称为快速反应,此时它的速率常数k值在
A. 69.32S-1以上
B. 6.932S-1以上
C. 0.06932S-1以上
D. 6.932S-1以下
6.某二级反应,当反应速率降低 9 倍所需时间为:
A. 100S
B. 200S
C. 30S
D. 3.3S
7.2M→P 为二级反应,若 M 的起始浓度为1mol·dm-3,反应 1 小时后 M 的浓度减少 1/2,则反应 2 小时后 M
的浓度是(以C/C0表示)
A. 1/4
B. 1/3
C. 1/6
D. 无法求解
8.一级反应完成 99.9% 所需时间是完成 50% 所需时间的
A. 2倍
B. 5倍
C. 10倍
D. 20倍
9.某反应 A2+B→2A+C 的速率方程为。
则反应总级数 n 为
A. 3
B. 2
C. 1
D. 无级数可言
10.某反应物反应掉 7/8 所需时间恰好是它反应掉 1/2 所需时间的3倍,则该反应的级数是
A. 一级
B. 二级
C. 三级
D. 零级
11.反应A→2B 在温度T时的速率方程为,则此反应的半衰期为
A. ln2/k
B. ln4/k
C. k/ln2
D. k/ln4
12.某气相平行反应,其指前因子A1=A2,活化能E1≠E2,但均与温度无关,现测得 298K 时k1/k2
=100,则 745K 时k1/k2为
A. 2500
B. 2.5
C. 6.2
D. 缺活化能数据,无解。
13.如果某反应的=100kJ·mol-1,那么活化能E a
A. E a=100kJ·mol-1
B. E a≠100kJ·mol-1
C. E a〈100kJ·mol-1
D. E a≥100kJ·mol-1
14.反应,已知反应Ⅰ的活化能E1大于反应Ⅱ 的活化能E2,以下措施哪一种不能
改变获得 B 和 D 的比例?
A. 提高反应温度
B. 延长反应时间
C. 加入适当催化剂
D. 降低反应温度
15.一个反应的活化能是33kJ·mol-1,当T=300K时,温度每增加 1K,反应速率常数增加的百分数约是:
A. 4.5%
B. 90%
C. 11%
D. 50%
16.在反应中,活化能E1〉E2〉E3,C 是所需要的产物,从动力学角度考虑,为
了提高 C 的产量,选择反应温度时,应选择
A. 适中反应温度
B. 较低反应温度
C. 较高反应温度
D. 任意反应温度
17.某反应速率常数与各基元反应速率常数的关系为,则该反应的表观活化能E a与各基元反应
活化能的关系
A. B.
C. D.
18.已知某复合反应的机理为
用稳态法求得 E 的反应速率为
A.
B.
C. D.
A. 比表面能
B. 比表面吉布斯自由能
C. 吉布斯函数
D. 增加单位体积时,系统所增加的吉布斯函数
A. 三者的数值相同。
B. 三者的量纲相同
C. 三者具有相同的物理意义。
D. 三者的大小都与分子间作用力有关。
A. B.
C. D.
A. 液面为凸面时为正、凹面为负。
B. 液面为凸面时为负、凹面为正。
C. 总为正
D. 总为负
A. B.
C. D.
A. 表面张力。
B. 比表面。
C. 比表面吉布斯自由能。
D. 附加压力
A. p=p0
B. p〈p0
C. p〉p0
D. 不确定
A. 微小晶体的饱和蒸气压大
B. 微小晶体的溶解度大
C. 微小晶体的熔点较低
D. 微小晶体的熔解度较小
A. 过饱和溶液
B. 过冷液体
C. 过热液体
D. 过饱和蒸气
A. 液体在固体上的铺展系数S≥0
B. S〈 0
C. 0°〈θ〈90°
D. θ≥90°
A. B.
C. D.
A. 正吸附
B. 负吸附
C. 正吸附
D. 负吸附
A. 能降低液体表面张力。
B. 能增大液体表面张力
C. 不影响液体表面张力。
D. 能显著降低液体表面张力。
A. 2~4倍
B. 2.3倍
C. 3.2倍
D. 6.4倍A. 2~6 B. 8~12 C. 14~18 D. 20~24
A. -2.868×10-5J
B. 2.868×10-5J
C. -7.17×10-5J
D. 7.17×10-5J
A. 表面能
B. 表面张力
C. 比表面
D. 液面下的附加压力
A. 平液面的表面张力沿着液面且与液面平行。
B. 弯曲液面的表面张力指向曲率中心。
C. 弯曲液面的表面张力垂直于周界线,且与液滴的表面相切。
D. 表面张力是沿着液体表面,垂直作用于单位长度上的紧缩力。
A. 1/4倍
B. 1倍
C. 2倍
D. 0.5倍
A. 2.0×10-2m
B. 1/2×10-2m
C. 1/4×10-2m
D. 4.0×10-2m
A. 表面张力
B. 附加压力
C. 液体是否润湿毛细管。
D. 毛细管半径
A. 难以将两块干净沾有水滴的平板玻璃分开。
B. 蒸馏时在液体中加入沸石,防止液体过热
C. 硅胶作干燥剂用,吸附空气中的水蒸气。
D. 活性炭吸附溴蒸气。
A. 288kPa
B. 316kPa
C. 489kPa
D. 576kPa
A. 72Pa
B. 192Pa
C. 92Pa
D. 288Pa
A. 不断从管中流出
B. 不从管中流出,管内液面曲率半径缩小到1/2倍
C. 不从管中流出,管内液面曲率半径增大到2倍。
D. 不从管中流出,管内液面曲率半径不变。
A. 水并不进入毛细管
B. 水进入毛细管并达到管内一定高度
C. 水进入毛细管并达到管的另一端
D. 水进入毛细管并从另一端滴出
气固相反应
A. 向左移动
B. 向右移动
C. 不移动
D. 来回不定移动
A. γ水+γ水/伞〈γ伞
B. γ水+γ水/伞〉γ伞
C. γ水+γ水/伞〈γ伞
D. γ水+γ水/伞〉γ伞
A. γ〉γ0
B. γ=γ0
C. γ〈γ0
D. 难以确定A. a〉1.25 B. a=0.25 C. a〈1.25 D. a=0.5
A. B.
C. D.
A. 是热力学稳定体系
B. 是热力学不稳定体系
C. 是动力学稳定体系
D. 是动力学不稳定体系
A. 沉降速率和扩散速率相等
B. 扩散动力和摩擦阻力相等
C. 各不同位置浓度相等
D. 各不同位置的化学势相等
A. 与温度T成正比
B. 与温度T的平方根成正比
C. 与温度T的平方成反比
D. 与温度T的三次方成正比
A. 前者较慢
B. 前者较快
C. 两者相同
D. 不确定A. 纯净空气 B. 蔗糖溶液 C. 大分子溶液 D. 金溶胶
A. 透射光;折射光
B. 散射光;透射光
C. 透射光;反射光
D. 透射光;散射光
A. 胶体的分散性和不均匀(多相)性的反映
B. 胶体的分散性和聚结不稳定性的反映
C. 胶体的不均匀性和聚结不稳定性的反映
D. 胶体的分散性,不均匀性和聚结不稳定性的反映
A. 蓝光波长短,透射作用显著
B. 蓝光波长短,散射作用显著
C. 红光波长长,透射作用显著
D. 红光波长长,散射作用显著
A. 蓝光波长短,透射作用显著
B. 蓝光波长短,散射作用显著
C. 红光波长长,透射作用显著
D. 红光波长长,散射作用显著
A. 电泳
B. 过滤
C. 电渗
D. 渗析
A. 电动电位愈大,聚沉愈快
B. 电动电位愈小,聚沉愈快
C. 电动电位为零,聚沉愈快
D. 电动电位愈负,聚沉愈快
A. 向正极移动
B. 向负极移动
C. 不作定向运动
D. 静止不动
A. 总是带正电
B. 在 pH 较大时带正电
C. 总是带负电
D. 在 pH 较大时带负电
A. 该蛋白的等电点pH>7.00
B. 该蛋白的等电点pH<4.20
C. 该蛋白的等电点pH<7.00
D. 从上述实验数据不能确定等电点范围
A. 固体表面处与本体溶液之间的电位降
B. 紧密层,扩散层分界处与本体溶液之间的电位降
C. 扩散层处与本体溶液之间的电位降
D. 固液之间可以相对移动处与本体溶液之间的电位降
A. 优先吸附 Ac-离子带负电
B. 优先吸附 NO3-离子带负电
C. 优先吸附 H+离子带正电
D. 优先吸附 Na+离子带正电
A. KCl 〉Na2SO4〉MgSO4〉K3[Fe(CN)6]
B. K3[Fe(CN)6] 〉MgSO4〉Na2SO4〉KCl
C. K3[Fe(CN)6] 〉Na2SO4〉MgSO4〉KCl
D. Na2SO4〉K3[Fe(CN)6] 〉KCl 〉MgSO4
A. 具有胶体所特有的分散性,多相性和聚结不稳定性
B. 具有胶体所特有的分散性
C. 具有胶体所特有的聚结不稳定性
D. 具有胶体所特有的多相性
A. 混合后一定发生聚沉
B. 混合后不可能聚沉
C. 聚沉与否取决于 Fe(OH)3和 Sb2S3结构是否相似
D. 聚沉与否取决于正,负电量是否接近或相等
A. 加入一些酒精
B. 将牛奶静置
C. 过滤
D. 加入酸
A. 溶胶带正电,NaCl 的聚沉值比 Na2SO4的聚沉值小
B. 溶胶带负电,NaCl 的聚沉值比 Na2SO4的聚沉值大
C. 溶胶带正电,NaCl 的聚沉值比 Na2SO4的聚沉值大
D. 溶胶带正电,NaCl 的聚沉能力比 Na2SO4的聚沉能力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