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东南亚烟雾污染事件看跨界污染的解决机制及中国与东盟的环境合作
跨界环境污染的治理与责任分担机制

跨界环境污染的治理与责任分担机制导言近几十年来,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国与国之间的联系变得越来越紧密。
然而,随之而来的是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
跨国公司的兴起和国际贸易的增长带来了全球环境污染问题,跨界环境污染成了世界各国都面临的共同挑战。
为了应对这一挑战,各国需要携手合作,建立起一套跨界环境污染的治理机制,同时,应明确各方的责任分担机制,确保环境保护工作能够有效展开。
一、跨界环境污染问题的背景在全球化进程中,跨国公司的活动频繁,他们常常将生产基地选在资源丰富但环保意识薄弱的地区,导致了跨界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
同时,国际贸易的发展也大大增加了环境污染的跨界传播风险。
例如,中国的大气污染问题不仅对中国自身的环境造成危害,还会通过大气传播导致周边国家的空气质量下降。
跨界环境污染已经不再是一个单一国家所能解决的问题。
二、跨界环境污染治理的现状跨界环境污染治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目前各国在这方面的合作还存在一些不足。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缺乏有效的国际合作机制。
虽然一些国际组织如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在跨界环境污染治理方面开展了一些工作,但仍然缺乏一个完整的、有效的国际机制来协调各国的合作。
2. 缺乏明确的责任分担机制。
在当前的国际体系下,跨界环境污染的责任问题尚未得到很好的解决,往往存在责任不明、责任推卸等情况。
3. 缺乏有效的监管机制。
由于跨国公司活动频繁,难以受到单一国家的监管,往往存在监管不到位、执行不力等问题。
三、建立跨界环境污染治理与责任分担机制的必要性针对以上问题,建立跨界环境污染治理与责任分担机制显得尤为迫切。
对于全球环境质量的改善,保护地球的生态平衡,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建立这样的机制至关重要。
1. 保护环境的需要。
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跨界环境污染给环境带来的危害无疑会对人类的生存造成巨大威胁。
因此,建立跨界环境污染治理与责任分担机制是保护环境、保护地球的必然选择。
2. 维护各国的共同利益。
中国空气污染大气污染治理的国际合作

中国空气污染大气污染治理的国际合作在当今全球环保议题日益突出的背景下,中国的空气污染问题成为国内外瞩目的焦点。
为了有效地解决空气污染问题,中国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与各国共同努力推动全球大气污染治理。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中国在国际合作中扮演的角色以及取得的成就。
首先,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污染排放国之一,有责任采取积极的措施来减少大气污染。
中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相关政策和标准,以限制高排放行业的发展,提高排放标准,鼓励可再生能源的发展等。
同时,中国还加大了环保投资力度,用于改善空气质量和减少污染物排放。
这些措施有助于减少中国的排放总量,为全球大气污染治理贡献了力量。
其次,中国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与其他国家分享经验、技术和资源,推动全球大气污染治理的进程。
中国与多个国际组织和国家签署了环境合作协议,共同努力解决气候变化和大气污染问题。
例如,中国积极参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巴黎协定的谈判和实施,承诺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此外,中国还与其他国家合作,在清洁能源、绿色技术研发等领域开展合作项目,为全球大气污染治理贡献智慧和力量。
另外,中国还倡导构建全球大气污染治理的多边机制,推动国际社会共同解决环境问题。
中国提出了“命运共同体”理念,强调各国应该携手合作,共同应对全球环境挑战。
中国举办了多场国际环保峰会和会议,吸引了各国的关注和参与。
通过这些国际平台,中国与其他国家一起分享经验,推动构建全球治理体系,共同应对大气污染问题。
此外,中国还为发展中国家提供援助和支持,加强南南合作,共同应对大气污染问题。
中国提供了资金、技术和培训支持,帮助一些发展中国家改善环境状况和提升环境治理能力。
中国积极参与南南合作框架下的环保项目,与其他发展中国家分享成功的经验和做法。
这种合作有助于加强发展中国家的环境管理和大气污染治理能力,共同推动全球环保事业的发展。
综上所述,中国在空气污染大气污染治理的国际合作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中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减少污染物排放,加强环保投资,推动环境政策的实施。
东南亚国家跨境烟霾治理评析

东南亚研究
2 0 1 5年第 3期
东南亚国家跨境烟霾治理评析
程 晓勇
( 暨南大学 国际关系学院/ 华侨华人 研究 院 [ 关键词 ]东盟 ;烟霾 ;环境 治理 ;公 共问题 广州 5 1 0 6 3 0 )
S o u he t a s t As i a n c o u n t r i e s t o o k a l o t o f e f f o r t i n r t a n s — b o u n d a y r h ze a p o l l u t i o n g o v e r n nc a e ,b u t ,S o u t h e a s t As i a n c o u n t r i e s h a v e y e t t o a c h i e v e t h e e x p e c t e d r e s u l t s b e c a u s e o f t h e p a t r i c u l a r i t y o f t r a n s - b o u n d a y r h a z e p r o b l e m a n d
Re v i e w a n d Ana l y s i s o n S o ut h e a s t As i a n Tr a ns . b o un da r y Ha z e Go v e r n a nc e
C h e n g X i a o y o n g
r e s t r i c t e d b y he t AS EAN t r a di t i o n l a n o r ms .Cr o s s - b o r d e r h a z e g o v e na r n c e h a s b e c o me a mi c r o c o s m r e le f c t s o n p u b-
我国雾霾治理中的合作机制

2015/12■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研究编者按: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必将引领中国深刻变革。
为深化对五大理念的研究,本刊特别组织专题,从雾霾治理、中国制造业发展、城乡建设用地等方面,对五大理念的学理内涵、微观基础、实践价值与实现途径予以个案揭示。
我国雾霾治理中的合作机制任保平段雨晨摘要:近年来我国持续严重的雾霾污染,给民众的生活、身体健康和国家经济发展都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与其他环境污染不同的是,雾霾污染具有时间累加性、空间转移性和污染主体多样性等特征,这就决定了传统污染治理的方法很难适用。
雾霾治理方式必须由原来地区间分散治理转向以中央政府统领、各区域间实行联防联控、企业施治以及全民参与监督雾霾治理的合作机制。
新合作机制的建立依赖于雾霾治理方式的改变、协调各地区间利益、转变政府绩效考核方式以及建立有效的法律约束。
为切实建立雾霾治理的高效的合作机制,应建立雾霾治理的规划与监测系统,引入受益者支付原则,兼顾效率与公平;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约束污染主体行为;保护公民权利,完善公众参与治理机制。
关键词:雾霾污染;雾霾治理;合作机制;联防联控作者简介:任保平,博士后,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段雨晨,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研究生。
(陕西西安,710127)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5ZDA012);“陕西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青年英才支持计划”项目(HSSTP201401);西北大学研究生自主创新项目(YZZ14061)①Yuyu Chen ,Avraham Ebenstein ,Michael Greenstone ,and Hongbin Li,“Evidence on the Impact of Sustained Exposure to Air Pollution on Life Ex-pectancy from China ’s Huai River Policy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July 2013.②张庆丰、罗伯特·克鲁克斯:《迈向环境可持续的未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环境分析》,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2年。
东盟环境合作

东盟环境合作
ElizabethDavis
【期刊名称】《世界环境》
【年(卷),期】2002(000)005
【摘要】本文从国际准则和政治的角度就东南亚各国对环境问题的看法进行了探讨,并对东南亚地区污染的具体情况和相应的区域性解决方法中出现的具体趋势,以及东盟的具体政策作了介绍.
【总页数】4页(P11-14)
【作者】ElizabethDavis
【作者单位】霍普金斯-南京中美文化研究中心,南京,210008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8
【相关文献】
1.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绿色壁垒”纠纷解决机制研究--基于环境合作视角 [J], 黄中显
2.国际软法在东盟环境合作中的作用 [J], 邱寅莹
3.环境合作:东盟一体化的“粘合剂”——2011年东盟经济回顾与展望 [J],
4.中国—东盟跨区域环境合作路径——以跨区域投资中环境问题之规制为视角 [J], 张亮;
5.中国—东盟环境合作论坛在广西南宁开幕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国空气污染治理的国际合作与碳减排

中国空气污染治理的国际合作与碳减排近年来,中国的空气污染问题日益严重,给人民生活和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中国积极参与国际合作,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减少碳排放,从而改善空气质量。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中国空气污染治理的国际合作与碳减排措施。
首先,中国与其他国家积极开展国际合作,共同应对空气污染问题。
中国与美国、欧盟、日本等国家签订了一系列环境保护合作协议和倡议。
例如,中国与美国达成了《中美应对气候变化联合声明》,承诺将尽力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此外,中国还参与了京都议定书、巴黎协定等国际环境保护框架,为全球减排目标的实现作出了贡献。
其次,中国积极推动绿色能源开发和利用,以实现碳减排目标。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投资国和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最大的国家。
中国加大了对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的投资,并大力推动煤炭清洁利用技术的研发和应用。
此外,中国还实施了碳排放交易制度,以激励企业减少碳排放并提高能源效率。
这些措施为中国实现碳减排目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再次,中国加强了环境监测和数据共享,促进了空气污染治理的国际合作。
中国建立了全国范围的环境监测网络,对空气质量等环境指标进行实时监测。
中国还与其他国家分享了环境监测数据,加强了跨国合作和经验交流。
这种数据共享机制不仅有助于中国及时掌握和解决空气污染问题,也为其他国家提供了宝贵的数据支持。
此外,中国积极推动科技创新,加强环境保护技术的研发与应用。
中国政府鼓励企业和科研机构加大对环境保护领域的科技投入,并推动研发出更加高效、便捷的环境治理技术。
例如,中国已经研发出了一系列空气污染治理技术,包括大气污染物减排措施、空气污染监测与预警系统等。
这些创新技术的应用将有效地改善中国的空气质量,并为其他国家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综上所述,中国空气污染治理的国际合作与碳减排措施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通过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中国与其他国家共同努力,为全球的环境保护事业作出了贡献。
跨境污染与地方治理困境:以印尼政府烟霾应对为例

2017年第2期南洋问题研究No.22017(总第170期)SOUTHEAST ASIAN AFFAIRS General Serial No.170跨境污染与地方治理困境:以印尼政府烟霾应对为例江振鹏,李天宇(福建师范大学印度尼西亚研究中心,福建福州350007) 收稿日期:2016-12-02 作者简介:江振鹏,男,福建三明人,福建师范大学印尼研究中心副教授,世界史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在职人员;李天宇,男,山西太原人,福建师范大学2015级世界史专业硕士研究生㊂① 印尼的种植园经济由来已久,自19世纪中叶开始急速扩张,吸引了包括华侨在内的大量劳工前来㊂参阅杨宏云:‘印尼棉兰的华人:历史与特征“,‘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11年第1期,第41-42页㊂② 烧芭”是印尼传统农业习惯,是指通过火烧森林的方式清理土地以便耕种,但由于火势难以控制,容易引发森林大火,产生烟霾㊂摘 要: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印尼种植园经济发展迅速,但出现了周期性森林火灾,造成严重的跨境烟霾污染,给本国及东南亚地区带来了严重的影响㊂作为烟霾污染治理主体的印尼,却存在地方与中央㊁传统和现代等多重博弈,使环境治理陷入困境㊂国际组织的参与虽在一定程度上为解决污染带来转机,却无法从根本上消除跨境烟霾问题㊂只有实现环境政治地方治理与全球治理的有效联结,才是解决印尼跨境烟霾问题的关键所在㊂关键词:跨境污染;烟霾;地方治理;全球治理;印尼中图分类号:X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856(2017)03⁃0069⁃10印度尼西亚是由1万多个岛屿组成的群岛国家,高温多雨的气候孕育了广袤的森林㊂据联合国统计,印尼有超过40,000种的植物和1.2亿公顷的森林,森林覆盖率高达67.8%㊂令人痛心的是,在这个被荷兰作家道威斯㊃戴克尔称为 赤道翡翠”[1]的国家,却在种植园经济的发展中,①造成跨境烟霾污染,对本国和周边地区的环境造成破坏,给印尼的国际形象带来负面影响㊂印尼烟霾问题由来已久,主要原因是当地农民和种植园的 烧芭”②活动导致的森林火灾㊂近年来,随着种植园的数量日渐增多,印尼的烟霾灾害呈现加剧趋势㊂虽然,印尼政府面临国内民众和国际社会的双重压力,但因治理烟霾牵涉利益过多,印尼的烟霾污染迄今为止尚未得到有效解决,造成了环境治理 失灵”的现象㊂目前,国内外学术界主要从东南亚区域治理的层面剖析该地区的烟霾污染问题,但缺少从印尼国内特别是从地方经济发展根源及地方治理的视角进行分析的成果㊂①全球环境政治学认为, 所有的环境难题都是地方性的”㊂[2]本文拟在分析印尼烟霾跨境污染的危害及根源基础上,从印尼环境政治 地方治理”的角度揭示其存在的掣肘性因素,最后从环境的地方治理与全球治理联结角度,探讨国际社会展开多样化援助对解决烟霾问题可能产生的影响㊂一、印尼烟霾污染的产生及其跨境危害烟霾是由 悬浮在大气中极小而干燥的颗粒”[3]聚集而产生的大气污染现象,对人类健康危害巨大㊂产生烟霾污染的罪魁祸首是农业种植中的放火清地行为,这一现象普遍存在于印度尼西亚㊁马来西亚及其他东南亚国家㊂由于印尼造成的烟霾污染数量多㊁持续时间长㊁影响范围广,所以东南亚国家普遍将烟霾污染的源头指向了印尼㊂印尼的烟霾污染并不是新的现象,这与当地农业耕作中的 烧芭”传统密切相关㊂每年8月,农民都会用火清理土地,由此产生的大火一直持续到雨季10月方能熄灭㊂期间,火烧作物产生的大量烟雾聚集形成烟霾㊂20世纪80年代,随着外岛②地区种植园经济的发展,持续的毁林开荒使得印尼的烟霾污染日益扩大,并超越国家疆界,成为影响东南亚地区的跨境烟霾污染㊂最早的跨境烟霾污染发生在1982年,受厄尔尼诺现象影响,婆罗洲地区极度干旱, 烧芭”活动引发了严重的森林大火,仅东加里曼丹一地,就有超过350万公顷的森林起火,整个加里曼丹岛有超过500万公顷的原始森林被大火吞噬㊂森林大火带来的烟霾污染还扩散到马来西亚㊁文莱和新加坡等毗邻国家㊂[4]此后数年,又发生了多起跨境烟霾污染事件,特别是1997年到1998年间发生的烟霾污染,影响范围最广㊁危害最大㊂1997年8月,印尼爆发的森林火灾引燃了土地中的泥炭③,使得火势超过以往的规模,也增加①②③目前国内关于跨境烟霾的研究主要以东盟对烟霾治理为主,如范磊:‘多层互动与东盟跨界议题治理以东南亚烟霾污染为例“,见周喜梅㊁滕成达主编:‘东盟研究2012“,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14年,第2-22页;程晓勇:‘东南亚跨境烟霾治理评析“,‘东南亚研究“2015年第3期;韦红㊁史自洋:‘印尼环境治理失灵问题思考 以烟霾治理为例“,‘东南亚南亚研究“2016年第3期㊂国外研究多为如下3方面:一是对印尼的烟霾污染造成的健康㊁经济影响进行具体分析,如:Peter Dauvergne,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Indonesia’s1997forest fires”,Australian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Affairs,Vol.52,No.1(1998),pp.13-17;Elizabeth Frankenberg,Douglas McKee and DuncanThomas, Health Consequences of Forest Fires in Indonesia”,Demography,Vol.42,No.1(2005),pp.109-129等;二是东盟国家对印尼烟霾的治理措施研究,如:David Seth Jones, ASEAN Initiatives to combat Haze pollution:An As⁃sessment of Regional Cooperation in Public Policy-Making”,Asian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Vol.12,No.2,pp.59-77;Paruedee Nguitragool, Negotiating the Haze Treaty Rationality and Institutions in the Negotiations for the ASEAN A⁃greement on Transboundary Haze Pollution(2002)”,Asian Survey,Vol.51,No.2(2011),pp.356-378等;三是研究印尼国内的森林管理政策,如:Helena Varkkey, Patronage politics,plantation fires and transboundary haze”,Environ⁃mental Hazards,Vol.12,Nos.3-4(2013);Bullinger, In and out of the forest:Decentralization and Recentralization of Forest Governance in East Kalimantan,Indonesia”,ASEAS-Austrian Journal of South-East Asian Studies,No.2(2012), p.244等㊂印尼是世界上最大的群岛国家,包括13,677个岛屿,其中有人居住的为3000多个岛㊂习惯上爪哇和马都拉岛被称为 内岛”,其余则为 外岛”㊂参阅陈秀容:‘印尼华人经济活动在民族化和后民族化时期的变化“,‘华侨华人历史研究“1995年第3期,第63页㊂泥炭由多重潮湿植物历经数千年压缩成致密的碳储存层而形成,泥炭极其易燃,一旦燃烧难以熄灭㊂为了开辟种植园,每年印尼的森林区域以及泥炭区都会遭遇大火㊂了灭火的难度㊂大火一直持续到次年5月,期间印尼各地的天空笼罩在一片阴霾之下,引发诸多问题㊂1997年9月,火灾最为严重的廖内省宣布学校全部停课,学生全部返回家中;首府北干巴鲁(Pekanbaru)的交通全部中断,成为一座孤城㊂[5]浓烟严重威胁到苏门答腊和加里曼丹两地的航空安全,超过3000架次的航班被迫取消[6]印尼及周边国家的旅游业也由于持续的烟霾遭遇重创,美国㊁英国㊁德国㊁澳大利亚和丹麦等国均发布警告,提醒国民谨慎前往东南亚旅行㊂长时间未消除的烟霾也阻碍了阳光对地面的辐射,对农作物的生长和野生动物的生存都带来了严重影响和不可扭转的损失㊂持续性的烟霾还给人体健康带来严重危害,烟霾中大量的一氧化碳㊁二氧化硫和PM10等污染物令印尼的空气质量迅速恶化,引发了大量的呼吸系统疾病,造成数百人死亡㊂据印尼卫生部门统计,仅1997年9月至11月间,与烟霾相关的死亡病例达527例,哮喘病例达298,125例,支气管炎病例有58,095例,急性呼吸道感染病例高达1,446,120例,与上年同期相比,苏门答腊的呼吸系统疾病发病人数增加了3.8倍㊂[7]此外,因吸入烟霾空气而造成的其他疾病尚未列入统计中,尤其是与呼吸系统相关的癌症之类的疾病更是难以统计㊂1997-1998年的印尼烟霾污染跨越国境,影响了马来西亚㊁新加坡㊁文莱㊁泰国㊁缅甸㊁菲律宾等东南亚国家,给上述国家全境或部分地区带来空气污染,造成了经济损失,直接影响了上述国家同印尼的外交关系㊂其中,马来西亚受到的影响最为严重,为表达对印尼灭火救灾不力的抗议,表示要派遣1200名消防员进入印尼苏门答腊地区参与灭火;新加坡希望印尼 有关当局”吸取教训,惩治造成森林大火的责任者;泰国和缅甸等受害国也向印尼表达了不满㊂面对国际社会的指责,时任总统苏哈托也不得不在1997年9月16日表态,向 受到印尼烟霾影响的邻国致以诚挚的道歉”㊂[8]最终,这场持续近一年的森林大火和烟霾灾害给印尼造成近38亿美元的经济损失,而受影响的其他国家则共计损失6.69亿美元㊂[9]不幸的是,印尼未能在1997-1998年的灾难后吸取足够教训,使得烟霾污染不仅没有根除,反而有所扩大㊂2006年10月,印尼的烟霾不仅使得东南亚国家再度受到威胁,其所产生的污染物甚至穿过黄海影响到东北亚的日本和韩国㊂[10]2013年的印尼火灾使超过16万公顷的森林被烧毁,再次给新加坡和马来西亚造成重大影响,使新加坡遭到有记录以来最严重的污染,[11]时任印尼总统苏西洛向邻国表示道歉,并表示会严惩火灾的肇事者㊂2015年8月,印尼再度爆发大范围烟霾污染,中加里曼丹省首府帕朗卡拉亚的PM10达到了3740,超过危险指数的10倍以上㊂烟霾直接导致了10人死亡,并使得超过4000万人口受到长期影响㊂[12]根据世界银行估计,2015年烟霾过火面积达260万公顷,经济损失超过161亿美元㊂[13]2017年1月,印尼政府为防止烟霾发生,宣布火灾多发的廖内 进入紧急状态96天,以打击林火和地火”㊂[14]可见,烟霾污染是一个长期困扰印尼和东南亚国家的环境难题㊂二、印尼跨境烟霾污染形成的经济与文化根源印尼烟霾的产生原因颇为复杂,这里既有自然环境变化的因素,也有人为肆意为之之结果㊂从自然角度说,厄尔尼诺效应带来的干燥气候往往会助长森林火势,1982年以来历次严重的跨境烟霾均伴随厄尔尼诺气候㊂但导致印尼跨境烟霾更主要原因还在于人类的活动,印尼传统种植园经济的驱动与当地居民烧芭的传统共同构成了印尼烟霾产生的深刻根源,其主要表现如下:第一,森林火灾的发生根源于人类对赤道地区森林的破坏㊂印尼人口的迅速增长导致对土地的需求不断增加,而人口分布不均的状况也促使印尼政府持续推行 外岛移民”计划㊂1969年,印尼政府正式实施居民迁居外岛的计划,苏门答腊岛和加里曼丹岛因为地广人稀,成了移民主要的迁入地㊂政府为鼓励人口移居外岛,特地向每户移民提供2-4公顷土地,移民在保证粮食作物的基础上,开始种植橡胶和棕榈树等经济作物㊂[15]为获得更多的土地,移民不断毁林开荒,而开荒的主要方式正是 烧芭”㊂仅在1980-1986年间,政府动员组织的移民(不包括自发移民者)年平均毁林25万公顷,[16]移民毁林的高峰期和烟霾灾害出现的时间段相重合,可见印尼外岛移民开荒与80年代森林大火的频发不无关系㊂第二,烟霾频发直接归因于农民和种植园的放火清地行为㊂在鼓励移民外岛的同时,印尼政府还扶持种植园的发展,要求在 1988-89年度,种植园产品的出口值由1978-79年度的17.4亿美元增至55亿美元;民间种植园农民每户的年收入额达到1000美元㊂”[17]为实现这一目标,印尼政府一方面积极引进外资,另一方面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小农种植经济作物㊂上述政策促进了种植业的发展,大量的棕榈㊁椰子㊁橡胶等经济作物种植园在印尼遍地开花㊂但是,在种植园带来的经济发展的同时,农民和企业 烧芭”清理土地的陋习也为日后难以根除的烟霾灾害埋下隐患㊂20世纪80年代中期,印尼政府全面调整经济战略,扩大棕榈树的种植并增大对种植园的投资,大规模的棕榈种植园在印尼各地建立,棕榈油产量飞速提升,从1980年的752万吨增长到1989年的2250万吨,涨幅高达300%㊂[18]1997年爆发的亚洲金融危机对印尼经济造成了冲击,导致了印尼经济的大幅度倒退㊂哈比比总统上任后企图以农业为中心带动经济的复苏,棕榈业实现了飞速增长㊂据印尼中央统计局统计,1998年印尼的棕榈种植面积由1997年的1.2968万公顷增加到1.8781万公顷,棕榈油产量也从1997年的538.1万吨增长为564万吨㊂①著名的三林集团㊁金光集团㊁盐仓集团等大财团均涉足棕榈油产业㊂此后,印尼的棕榈种植面积持续增加,2006年的棕榈油产量达到了1660万吨,超过了马来西亚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棕榈油生产国,并保持至今㊂[19]为建立更多的种植园,森林遭受了更大规模的破坏㊂虽然,印尼法律禁止纵火烧林,但在经济利益面前,无论是大企业还是小农都铤而走险㊂种植园企业纵火烧林的原因主要是成本低廉,如采用机械方式清理土地,费用则高达每公顷200美元,[20]而纵火则几乎没有成本㊂同时,为降低获得土地的价格,种植园企业主往往会雇佣一些外地人烧毁村民的土地,达到压低收购价格的目的,在此过程中,出于对土地被强行征用的不满,农民也会主动烧毁土地来泄愤㊂[21]可见,棕榈种植园是印尼森林火灾和烟霾污染的最大责任者㊂ 从1990年以来,已经有超过2800万公顷的森林以转化为种植园为名被摧毁”,[22]这也是近年来持续爆发烟霾污染的根源㊂1997年火灾后的卫星数据显示,80%的起火点位于种植园的土地内,另有20%的起火点则是由农民 烧芭”造成㊂[23]第三,印尼的森林火灾持续时间长㊁难以熄灭还源于泥炭层被破坏㊂泥炭由沼泽地多年积累形成,蕴含丰富的有机物,对作物生长非常有益,但是非常易燃㊂印尼拥有大面积的富含泥炭的沼泽地,但近年来为建种植园,大量沼泽地被人为排干㊂根据绿色和平组织的调查,仅在廖内省就有1/ 3的种植园位于泥炭地之上㊂[24]失去了水分的泥炭会变得干燥而易燃㊂泥炭一旦燃烧,就难以控制,即使表面的明火被扑灭,也还是存在复燃的可能性㊂此外,泥炭层也蕴含着大量的碳,一旦燃①转引自王受业㊁梁敏和㊁刘新生:‘列国志㊃印度尼西亚“,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第170-171页㊂烧,将会在短期时间内向空气中大量排放,造成更大规模的烟霾㊂2015年的烟霾污染中,62%的起火点位于泥炭层上㊂加里曼丹岛和苏门答腊岛的人口逐步增多,种植园面积也日渐扩大,为印尼带来了繁荣的种植园经济,但代价是森林和沼泽地被严重破坏㊂而农民和种植园的 烧芭”行为则直接引燃了森林和原沼泽地中的泥炭,带来了烟霾污染㊂虽然烟霾的根源已经非常清楚指向了棕榈种植园,但是在经济利益面前,印尼政府尤其是地方政府宁愿选择牺牲环境,这也解释了为什么烟霾污染在印尼持续爆发㊂三㊁印尼烟霾污染 地方性治理”中的多重博弈烟霾污染是一个国际性问题,但从根本上治理烟霾还是要依靠印尼政府自身,尤其是印尼外岛地区的地方政府㊂环境政治学认为, 所有的环境难题和环境政治都是地方性的㊂”这一论断的成立基于两个前提:一是基于政治经济状况的唯物主义前提,二是源于集体实践㊁风俗和习惯的社会前提㊂ 就前者而言,环境政治植根于地区和区域政治经济的历史发展,这是环境改变的背景结构㊂对于后者来说,从前人那里继承的观念和当前人们设想的东西,不可避免地带有地方性的特征㊂”[25]从这一论断出发,跨境烟霾的治理不仅要考虑到作为治理主体的印尼政府的 地方性角色”,更要考虑印尼内部的 地方性权力结构”㊂实际上,印尼在跨境烟霾的治理中存在着多重的博弈,这些结构性的因素在不断影响或者制约烟霾的治理效果㊂首先,经济发展与环境治理的博弈㊂棕榈种植园经济是当代印尼发展的重要产业支撑,棕榈种植不仅可以带动农业发展,也可促进其他产业的发展㊂通过对棕油深加工,可制成工业润滑油㊁人造黄油㊁糕饼松脆油及各种含油化工品,包括甘油㊁脂肪酸㊁油性酒精㊁洗涤剂㊁表面活化剂和肥皂㊂[26]该产业链有效地促进了印尼经济发展,据印尼工商会2014年统计, 印尼现拥有棕榈种植园的面积达到1000万公顷 为印尼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做出了巨大贡献,包括直接创造了500万个就业岗位,间接创造了1600万个就业岗位,同时每年出口创汇超过百亿美元,对促进进出口贸易平衡发挥了重要作用㊂”[27]可见印尼经济对棕榈种植业的依赖程度之深,面对上百亿美元的出口收入和2100多万人的就业机会,印尼政府自然不愿放缓棕榈种植业的发展㊂其次,环境正义与庇护政治传统之间的博弈㊂正如惠特曼所说: 全球沐浴的是同样的空气”㊂[28]事实上,森林大火和烟霾污染给印尼自身造成的危害远比给周边邻国要严重得多㊂印尼媒体也常见民众对烟霾污染不满的报道,如: 烟霾蒙浓漫周天,瘴气浊氧呼吸艰,半个千岛遭肆虐,医院病患挤房间㊂可怜婴孩多疾逝,官府无策民声怨,老天何不睁睁眼,立降甘霖救苍生”,[29]民众要求学校在烟霾天气中停课以保护孩子的健康[30]等㊂然而,印尼素有的 庇护政治”传统又为解决烟霾问题增加了难度㊂庇护政治指官员与商人相互勾结的经济形式,美国学者詹姆斯㊃C㊃斯科特将其解释为一种特殊的双人关系,其中具有较高社会经济地位的人(主),利用自己的影响力和资源为地位较低的人(客)提供保护或福利,后者则通过各种方式对前者的帮助给予回报㊂[31] 尽管印尼社会宗教㊁种族㊁阶层差异非常大,但穿透种种差异而链结成的大大小小的庇护簇群和网络却成为利益分配和人际关系的主要渠道和方式㊂”[32]印尼的棕榈种植企业与官员的庇护关系屡见不鲜,种植园企业多聘请在职或退休高官担任公司职务,利用其影响力和特权为企业谋利㊂如印尼苏门答腊巴克里种植公司(Bakrie Sumatra Plantations)的董事朋阿兰萨拉吉(Bungaran Saragih),就曾两度担任印尼的农业部长㊂[33]因为特殊关系的存在,政府和官员在制定政策的时候就难免偏向种植企业的利益,而生态环境则往往成为牺牲品㊂再次,外岛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之间的博弈㊂印尼政府的森林管理政策存在着摇摆不定的问题,管理混乱给了种植园可乘之机㊂苏哈托时代,政府大规模地开发森林资源,但由于忽视地方利益,造成中央和地方的矛盾㊂苏哈托下台后,印尼政府开始了一场 大爆炸”(Big Bang)式的民主改革,其主要内容就是将权力下放地方㊂1999年,印尼第25号法令将森林开采和管理权授予地方,规定地方领导可以为最多100公顷的林地颁发为期一年的经营许可证㊂[34]权力的扩大有助于地方经济的发展,但对于森林的可持续开发和利用造成了负面的影响㊂一方面,地方政府将森林的管理权视为生财的机会,尽可能多地售出森林使用权;另一方面,森林是一个彼此联系的整体,不按照人为的行政区划而分开,各自为政的管理使得各区域和各部门的工作难以协调,造成了管理的困难;此外,分权还造成了地方林业部门和中央林业部门的职能重叠现象,造成了林业监管的混乱㊂所以,分权管理不仅没有带来可持续的森林开发政策,反而加剧了森林的破坏程度㊂ 政府和民众对改善当地居民生活条件和更可持续的森林管理的期待没有实现”㊂[35]为缓解民众的不满㊁更加有效地管理森林,2004年印尼总统苏西洛重新将森林管理权收回中央,但地方政府受经济利益驱使却不愿放弃对森林的管理㊂最后,烧芭传统与现代环保理念之间的博弈㊂ 烧芭”作为一种印尼农业传统,很难在短期内用行政命令予以根绝㊂印尼的经济发展水平普遍偏低,农民无力承担机械清理土地的高额费用,因此更倾向于放火清地㊂仅在2016年8月下旬,印尼警方就已经拘捕了超过500名的纵火者㊂[36]同时在消防方面,政府也未能提供足够的消防设施,因而在火灾发生的第一时间往往不能及时控制火势㊂尽管政府颁布了禁止 烧芭”的法律, 但地方政府目前所做的更多是教育民众不要大规模 烧芭’,避免火势过大影响邻国㊂”[37]进一步说,印尼本身还存在法律漏洞和执法不严问题,对烟霾的治理带来负面影响㊂印尼法律规定,如果进行商业目的的露天焚烧活动,将被处以5-15年监禁和5000美元到100万美元的罚款㊂但种植企业往往采用各种方式逃避惩罚,如在公共假日和宗教礼拜时间纵火,由于很难找到肇事者和目击者,因此无法证明种植园有罪;即使警方偶然抓到证据,公司也通常采取贿赂的方式逃避惩罚㊂[38]对印尼来说,发展经济是首要目标,为环保而放弃种植业显然不切实际㊂而种植园与各级政府和官员之间的庇护关系,也使得种植园的生产活动难以被规范㊂各因素综合的结果是,印尼总统经常为此道歉,但烟霾污染依然肆虐㊂印尼政府也逐渐认识到仅靠本国的力量无法解决烟霾问题,不断呼吁国际社会为印尼提供帮助㊂四㊁多方协作:地方性环境治理与全球性环境治理的联结越境污染涉及一个主权国家内排放的废物对其他国家的影响㊂ 这种越境问题至少需要双边谈判,而且往往需要多边合作来解决”㊂[39]跨境烟霾正是这样一种超越边界与主权限制的污染现象㊂从根本上治理烟霾污染,不仅需要印尼地方性的治理,也需要与全球性环境治理的有效联结㊂就学理而言,地方性环境治理与全球性环境治理在实践上不可分割,地方性治理是全球性治理的最后落实者,地方性的行为及其实践可以为全球性治理提供具体经验㊂反之,全球性治理不仅能提升地方性治理的特殊经验,还可以为地方性治理提供各种有形和无形的外在驱动㊂就具体操作来说,地方性治理与全球性治理的联结主要体现在国际性法律合作㊁资金支持㊁技术援助和民间组织合作4个层面㊂首先,围绕印尼烟霾形成了国际性的法律合作框架㊂东盟长期致力于制定地区性环保条约,并督促印尼政府履行义务㊂1997年9月,东盟在雅加达召开了环境部长会议,签署了‘环境与发展雅加达宣言“,要求成员国通过合作和共同行动应对污染㊂[40]同年12月23日,东盟通过了‘东盟区域烟霾行动计划“,提出三大要求:(1)改善管理政策㊁加强执法以防止土地和森林火灾;(2)建立监测土地和森林火灾的运行机制;(3)提高区域内对森林和土地火灾的消防能力㊂[41]1998年6月,东盟在新加坡召开关于烟霾问题的部长会议,要求各国政府加强对土地所有者的管理,禁止进行放火清地的行为;要求马来西亚㊁新加坡和印尼团结合作,共同实施对加里曼丹和苏门答腊地区的空中监视,以便尽快发现森林火灾㊂[42]为进一步治理烟霾污染,东盟又于2002年制订了‘东盟跨境烟霾污染协议“,[43]该协议成为首部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区域环境合作协议,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列为跨界议题治理行为模式的代表性案例㊂2003年,马来西亚㊁新加坡㊁缅甸等6国签署该协议,而印尼也在搁置10年后,于2014年9月批准了该协议㊂2016年,印尼政府表示要落实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要求,尽快保护和恢复森林,停止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发展,兑现在2030年前减少碳排放量29%的国际承诺㊂[44]但考虑到印尼地方性治理中存在的经济利益㊁庇护政治㊁法律漏洞以及民众环保观念不强和执法人员腐败等问题,预计烟霾污染很难在短时间内彻底改变㊂上述问题也是制约印尼地方治理效果的关键,而全球治理的参与,就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印尼自身的不足㊂第二,面对印尼缺乏治理烟霾的资金和技术的现状,国际社会也给予了相应的经济支援和技术帮助㊂早在1997年的森林大火后,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就发起了支援印尼的活动,全球环境基金捐款75万美元用来支持灭火㊂此后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又集资1000万美元,提升当地的消防设施和预警能力㊂[45]近年来,印尼得到越来越多的资金援助,2015年,美国国际开发署捐款4700万美元,帮助印尼恢复泥炭地的生态环境;2017年,英国政府捐助360万美元帮助苏门答腊地区防治火灾㊂除了经济援助,国际社会还帮助印尼建立长期的防火设施,帮助印尼修复被毁的原始森林㊂马来西亚㊁新加坡等国家则提供卫星定位㊁灭火飞机等技术支持㊂此外,世界银行主导的 能源部门管理援助计划(ESMAP)”和联合国计划开发署则长期对印尼农业提供经济和技术援助㊂此外,非政府组织也积极参与到对烟霾污染的全球性治理中㊂新加坡民众自发成立的 阻止烟霾人民行动”组织(People’s Movement to Stop Haze)和学生蔡嘉凯在脸谱网(Facebook)开设的 新加坡烟霾拯救小组”(SG Haze Rescue)等组织,不断呼吁人类关注烟霾灾害,减少棕榈油产品的购买和使用,希望以此倒逼企业使用环保途径生产棕榈油产品㊂另外,国际非政府组织 绿色和平组织”也积极行动,通过募集资金和公共宣传来帮助印尼解决跨境烟霾问题㊂来自国际社会的帮助及其施加的压力,使得印尼政府尤其是地方政府的 地方治理”既充满机遇又遭受挑战㊂当前,印尼对森林火灾的控制能力日渐提高,虽然烟霾污染还没有被彻底解决,但至少改变了无计可施的尴尬㊂民间组织鼓励购买绿色棕榈油产品的倡议对于唤醒民众的环保意识㊁倒逼相关企业进行绿色生产有着积极意义㊂但是全球环境治理机制并非没有缺陷, 作为全球环境治理的核心,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却很难在从气候变化到荒漠化等各个领域中发挥领导作用,并不能有效地为国际社会提供全球环境公共物品的功能”;[46]东盟也同样缺乏强制执行力,不能对印尼政府施加过多压力㊂因此,治理烟霾污染归根结底需要以印尼为主导,以国际参与为辅助,实现。
一带一路加强东南亚环保合作

一带一路加强东南亚环保合作近年来,环保问题已成为全球共同面临的挑战。
为了应对这一挑战,中国提出了一带一路倡议,旨在促进区域间的合作与发展。
东南亚地区是一带一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环保合作的关键领域之一。
本文将探讨一带一路倡议下东南亚地区的环保合作,并提出进一步加强合作的建议。
一、东南亚地区环境挑战东南亚地区是具有丰富自然资源的地区,同时也面临着严峻的环境挑战。
其中,气候变化、水资源短缺、森林破坏和空气污染等问题是该地区环保合作的主要焦点。
气候变化是全球环境问题的核心之一,也是东南亚地区面临的挑战之一。
该地区国家普遍受到了极端天气事件的影响,如洪水、干旱和台风等。
这些天气事件给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了巨大影响,需要通过合作来应对。
此外,东南亚地区的水资源短缺问题也值得重视。
几个国家存在着水资源不均衡的情况,一些地区的缺水问题十分严重。
这不仅对农业产出和人民生活造成了困扰,也对生态环境产生了负面影响。
森林破坏是东南亚地区环境问题的另一个关键领域。
由于乱砍滥伐和非法采伐等原因,东南亚地区的森林面临严重威胁。
这不仅影响到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也加剧了气候变化问题。
最后,东南亚地区的空气污染也日益严重。
工业发展、交通排放和农业活动等都是空气污染的主要原因。
这种污染不仅威胁到人们的健康,也给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压力。
二、一带一路倡议下的合作机遇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东南亚地区环保合作的机遇也逐渐增加。
一带一路倡议强调了共同发展和合作精神,为东南亚地区提供了更多合作空间和资源投入。
首先,一带一路倡议将加强东南亚地区国家间的政策沟通和合作关系,为环保合作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通过加强政府间的交流与合作,促进共同解决环境挑战的意愿得到了增强。
其次,一带一路倡议鼓励经济发展与环保相结合。
在东南亚地区,一些国家依赖资源开采和制造业发展,导致环境问题日益严重。
一带一路倡议通过推动产业升级和绿色发展,使得经济增长与环保实现良性循环。
中国空气污染治理的国际合作案例与经验分享

中国空气污染治理的国际合作案例与经验分享在全球范围内,空气污染已经成为威胁人类健康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严重问题。
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在空气污染治理方面承受了巨大压力,并深感解决这个问题的紧迫性。
为了有效应对空气污染,中国积极探索并加强了国际合作,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案例和经验。
以下是几个典型的案例,介绍中国在空气污染治理方面的国际合作及取得的成果。
一、中美合作推动清洁能源发展中国空气污染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是能源消耗过于依赖化石燃料,导致大量的排放物释放到大气中。
为了改变这一现状,中国积极与美国合作,推动清洁能源的发展。
这种合作涵盖了多个领域,例如可再生能源、能源效率和电动汽车等。
通过技术交流、投资合作和政策支持等方式,中美两国在清洁能源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合作成果,为中国空气污染治理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二、京津冀协同治理模式的探索京津冀地区是中国最为发达的城市群,也是空气污染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中国开展了京津冀协同治理模式的探索,并积极寻求国际合作。
该模式主要包括大气污染联防联控、资源环境协同、产业结构调整和人才合作等方面内容。
通过与国际机构、企业和专家的合作,中国在京津冀地区探索出一套适合本地区的治理模式,有效改善了该地区的空气质量。
三、借鉴国外治理经验,加强环境监管能力中国认识到环境监管能力的提升对空气污染治理至关重要,因此通过与其他国家的合作,借鉴其环境治理经验,并加强自身的监管体系建设。
中国与一些发达国家在环境监测、数据分析、环境规范制定等方面展开了广泛的合作,从而提高了空气质量的监测和评估能力,并能够根据监测结果及时采取相应的治理措施。
四、共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问题气候变化是当前全球面临的最大环境问题之一,而空气污染与气候变化密切相关。
为了应对气候变化和空气污染问题,中国积极参与国际合作,并采取了一系列减排措施。
例如,中国积极推动可再生能源的应用和发展,加强了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的技术交流和资金援助,帮助其实施减排措施。
中国空气污染的国际合作与交流

中国空气污染的国际合作与交流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中国面临着严重的空气污染问题。
为解决这一问题,中国积极与国际社会展开合作与交流,共同应对空气污染挑战。
本文将就中国空气污染治理的国际合作与交流进行探讨。
一、多边合作与交流在国际层面,中国与各国开展了多边合作与交流,共同探讨并解决空气污染问题。
中国积极参与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世界卫生组织等国际组织的活动,与各国分享经验和技术。
通过多边合作机制,中国能够更好地借鉴其他国家的先进经验,加强科研合作与技术交流,共同研究和应对空气污染。
二、区域合作与交流中国还与周边国家以及亚太地区的国家展开了区域合作与交流,共同应对区域性的空气污染问题。
例如,中国与韩国、日本等邻国积极开展了环境保护方面的合作,共同推动区域空气质量的改善。
同时,中国还与亚太经合组织等区域组织合作,共同推动空气污染治理的国际倡议。
三、双边合作与交流除了多边和区域合作,中国还与一些国家进行了双边合作与交流,共同应对和解决空气污染问题。
中国与美国、英国、加拿大等发达国家展开了合作,交流治理经验和技术,得到了这些国家的积极支持和合作。
通过双边合作,中国能够从先进国家获得更多的技术支持和经验分享,促进国内空气质量的改善。
四、国内合作与交流同时,中国还加强国内各地区之间的合作与交流,通过横向联动与纵向整合,共同应对空气污染问题。
各省市之间以及政府、企业、学术界之间积极开展合作,共同研究和推进空气质量的改善。
这种国内合作与交流能够促进资源的共享和信息的传递,提升中国整体的治理水平。
五、国际援助与合作除了合作与交流,中国还积极参与国际援助与合作,提供帮助给一些发展中国家,共同应对空气污染问题。
中国通过提供技术援助和经济支持,帮助一些发展中国家改善环境质量,共同保障全球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总结中国空气污染的国际合作与交流取得了一系列进展,为改善空气质量和打造清洁的生态环境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多边、区域和双边合作与交流,以及国内合作与国际援助,使得中国能够从其他国家和地区获得宝贵的经验与支持,共同解决全球范围内的环境问题。
雾霾治理的国际合作和经验分享

雾霾治理的国际合作和经验分享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各国之间的合作越来越频繁,包括在环境保护领域的合作。
雾霾作为当前全球普遍关注的环境问题之一,需要国际间的共同努力和经验分享来解决。
本文将探讨雾霾治理的国际合作和经验分享。
一、国际合作的重要性雾霾是由空气中悬浮颗粒物和湿度等因素导致的天气现象,它对人类健康和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危害。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快速发展,雾霾问题在全球范围内愈发突出,需要所有国家共同应对。
国际合作在雾霾治理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首先,雾霾通过空气传播,不分国界,各国之间的污染物排放和气象条件都可能相互影响,因此只有各国共同合作,才能形成全局性的解决方案。
其次,雾霾治理需要大量的资源和技术支持。
一些发达国家在环境技术方面拥有世界领先地位,而其他一些发展中国家则面临技术和经济上的限制。
国际合作可以帮助资源丰富的国家提供支持和援助,帮助资源匮乏的国家获取技术和经济援助,共同推动雾霾治理的进程。
最后,国际合作可以推动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
各国在雾霾治理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技术,通过共享和交流,可以加速科学研究的进展,促进技术创新,从而更好地应对雾霾问题。
二、国际合作的形式国际合作的形式多种多样,包括政府间合作、非政府组织合作以及企业间的合作等。
政府间合作是最常见的形式,通过国际组织、双边合作和多边机制等方式展开。
例如,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等国际组织可以为各国之间的合作提供平台和支持,促进合作项目的开展。
另外,各国政府之间也可以通过签署环境合作协议、交换信息和经验等方式开展合作。
非政府组织合作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例如,绿色和平组织、世界自然基金会等环保组织在雾霾治理方面积极行动,通过调查研究、宣传教育等方式推动公众关注和参与雾霾治理。
此外,企业间的合作也是雾霾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些跨国公司在雾霾治理方面承担了社会责任,并与各国政府和非政府组织合作,共同研发和推广环境友好型技术和产品。
三、国际经验分享国际合作还促进了经验的分享和借鉴。
中国与东盟共同推动环境保护合作促进可持续发展

中国与东盟共同推动环境保护合作促进可持续发展近年来,环境问题成为全球热议的话题之一。
中国和东盟国家都面临着严峻的环境挑战,因此,共同推动环境保护合作成为两方共同关注的议题。
通过加强合作,中国和东盟国家可以促进可持续发展,保护地球家园。
首先,中国和东盟国家在环境保护方面存在着共同的挑战。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两方都面临着环境污染、气候变化、水资源短缺等问题。
例如,中国的空气质量问题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东盟国家也面临着森林砍伐、水资源污染等严重的环境问题。
因此,中国和东盟国家有着共同的责任和利益,共同推动环境保护合作。
其次,中国和东盟国家已经开展了一系列环境保护合作项目。
以中国和东盟环保合作论坛为例,该论坛定期举办会议和研讨会,就环境保护、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等议题展开深入交流和合作。
双方还在环境监测、技术交流、知识共享等方面进行合作,共同应对环境挑战。
中国还提出了“一带一路”倡议,将环境保护纳入其中,与东盟国家共同探索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径。
在实际合作中,中国和东盟国家共同推动了一系列环保项目的落地。
例如,双方加强了水资源管理合作,共同开展水环境治理、水资源保护等项目。
中国还向东盟国家提供了技术支持和援助,帮助其改善水环境质量,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此外,中国和东盟国家还在林业合作、气候变化、生态保护等方面开展了广泛的合作,共同推动可持续发展。
在环境保护合作中,中国和东盟国家共同推动了绿色经济的发展。
双方加强了绿色技术创新和绿色产业合作,共同推动清洁能源、低碳交通等领域的发展。
中国积极推动绿色金融的发展,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加大对绿色项目的投资,为东盟国家提供资金支持和技术支持。
双方还积极探索环境税收和碳市场机制,共同推动可持续发展。
此外,中国和东盟国家还加强了环境法律和政策的交流与合作。
双方分享了各自的环保经验和实践,互相借鉴和学习。
中国还与东盟国家签署了一系列合作协议和机制文件,明确了双方在环境保护方面的合作框架和目标。
中国空气污染问题的国际合作与交流

中国空气污染问题的国际合作与交流近年来,中国空气污染问题日益严重,给人们的健康和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威胁。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中国积极寻求国际合作与交流,共同应对空气污染挑战。
本文将着重讨论中国在国际合作与交流中所采取的措施以及取得的成果。
一、国际合作与交流的重要性空气污染是全球性的环境问题,不仅限于某个国家或地区。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各国都应该肩负起应对空气污染的责任。
国际合作与交流可以促进经验分享和技术转让,加速空气污染治理的进程,同时也为各国提供了共同解决问题的平台。
二、中国的国际合作与交流措施中国政府认识到空气污染问题的严重性,积极主动地参与国际合作与交流,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1.加入国际环保组织:中国积极参与包括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和世界环境组织(WEO)等国际环保组织,并成为这些组织的一员。
通过加入这些组织,中国可以获得最新的环境保护政策、技术进展和治理方案,进一步提高自身的环境保护能力。
2.与其他国家签署合作协议:中国与许多国家签署了合作协议,共同应对空气污染问题。
例如,中国与美国、德国、英国等国家签署了关于环境保护和空气质量改善的合作协议,在技术交流、经验分享和政策制定等方面加强合作。
3.主办国际环保会议和论坛:中国定期举办国际性的环保会议和论坛,邀请来自世界各地的专家学者和政府代表,共同研讨空气污染治理的经验和方法。
这些会议和论坛为各国之间的交流提供了宝贵机会,促进了合作与共赢。
三、中国国际合作与交流的成果中国在国际合作与交流中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为国内空气污染治理作出了积极的贡献:1.技术引进与合作:通过国际合作,中国引进了先进的环保技术,并与其他国家展开了合作,开展了联合研究和项目建设。
这些合作不仅提高了中国的环境治理能力,也促进了全球环保技术的创新和发展。
2.政策借鉴与改革:中国参与国际合作,借鉴了其他国家的环境治理政策和经验,并将其应用于国内。
通过借鉴和改革,中国逐渐完善了环保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加强了空气污染治理的力度和效果。
一带一路推动东南亚地区环保合作的新机制

一带一路推动东南亚地区环保合作的新机制随着全球环保意识的提高,环保已经成为全球共同的责任。
一带一路倡议作为中国的重大战略举措,也在环保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促进了东南亚地区环保合作的新机制。
一、一带一路倡议推动绿色能源应用作为世界上最大的能源消费国之一,中国对环境的污染也一直备受关注。
然而,在推进一带一路倡议的过程中,中国积极推动绿色能源在东南亚地区的应用,倡导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促进东南亚地区在电力、能源互联等方面的合作。
另外,一带一路倡议也推动了中国与东南亚国家之间的清洁技术合作,鼓励大量的清洁技术进入东南亚市场,并提供技术支持和培训,推动了当地环保技术的发展。
二、一带一路倡议促进区域环境治理在东南亚地区,气候变化和环境污染是一个日益突出的问题。
面对这一问题,中国积极发挥一带一路倡议的作用,与东南亚国家加强环境治理合作。
在河流流域、陆域生态、气候变化等领域,一带一路倡议推动了多个重大环保工程的开展,例如湄公河流域环保项目、南中国海海洋环保项目等,这些项目将有效促进东南亚地区的生态环境的保护,加强区域环境治理。
三、一带一路倡议促进绿色金融发展随着人们对环保的认识深入,环保产业的发展也趋于成熟。
同时,金融也成为了环保领域重要的支持方式。
在一带一路倡议的推动下,中国与东南亚国家之间的绿色金融合作也逐步加强。
中国已经通过一系列措施推动了金融机构向环保项目提供支持,例如绿色债券、碳排放权交易机制等,这些措施有利于东南亚地区绿色金融的发展。
此外,中国与东南亚国家之间的金融资本也开始加强合作,目的是推动当地环保产业的发展。
最后,一带一路倡议对于东南亚地区环保合作的推动,不仅体现了中国的环保责任与智慧,更展现了中国的全球领导力和责任担当。
相信在各方共同努力下,一带一路倡议将有更多环保成果的取得,不断为地球的未来贡献自己的力量。
中国空气污染治理的国际合作与经验借鉴

中国空气污染治理的国际合作与经验借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工业化的加速推进,中国的空气污染问题日益严重,给人民的健康和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威胁。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中国积极开展了国际合作,并从其他国家的经验中借鉴了许多有效的治理措施。
本文将探讨中国空气污染治理的国际合作与经验借鉴,并分析其效果和影响。
一、国际合作的重要性空气污染是全球性问题,任何一个国家单独进行治理都难以取得显著效果。
因此,国际合作是解决空气污染问题的关键。
中国积极参与了联合国和其他国际组织的活动,与各国分享信息和技术,加强了合作交流。
通过国际合作,中国了解了先进国家在空气污染治理方面的经验,更好地借鉴和应用这些经验。
二、经验借鉴的主要内容1. 政策法规的制定在空气污染治理方面,国家政策法规的制定至关重要。
中国从世界各国的成功经验中借鉴,制定了一系列相关政策和法规。
例如,借鉴美国的《清洁空气法》,中国出台了《大气污染防治法》和《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加强了对排放源的管理和控制。
2. 科技创新与技术引进科技创新是解决空气污染问题的重要手段。
中国积极引进国外先进的减排技术,并在实践中加以改进和创新。
同时,中国也加大了自主研发的力度,不断推动技术创新。
例如,在汽车尾气治理方面,中国引进了欧洲的“欧III”和“欧IV”排放标准,同时自主研发了更严格的“国V”标准。
3. 环境监测与数据分享环境监测是科学有效地解决空气污染问题的基础。
中国与各国建立了环境监测合作机制,共享空气质量监测数据和监测方法。
通过国际合作,中国提高了环境监测的准确性和时效性,更好地了解了污染源和污染传输的规律,为制定治理措施提供了有力支撑。
三、国际合作的效果与影响中国的空气污染治理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根据环境保护部的数据,中国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呈下降趋势,并且空气质量有所改善。
这些成绩得益于国际合作和经验借鉴,通过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模式,提升了中国的治理能力。
国际合作还为中国带来了经济和社会上的好处。
从东南亚烟雾污染事件看跨界污染的解决机制及中国与东盟的环境合作

这 一行 动 计划 已经 卓有 成效 , 如新加 坡 志愿者 为 印度 尼西 亚 1 9 9 7 年 8月 3 0日人 为造 成 了严 重 的森林 大火 ,至 少有 7 5 万 公 等 。
辖或 控制 的地 区所造 成 的对 人身 、 财产 以及 自然 环境本 身在 内的 5 0 0 万美 元协 助 印尼扑 灭火 灾 。
任何 损 害 。 ”
三、 东盟 解决 跨界烟 雾污 染 的机制 及其成 效
烟 雾污染属 于大气 污染 的一种 , 是指 由于焚烧 、 尾 气排放 、 燃 烧燃料 等 行为产 生 的烟 气 、 雾状 物或 工业排 放 的粉 尘等 给大气造
东南亚 具有丰 富 的 自然 资源 , 为 该地 区国家 的经济发 展提供 终笼 罩在大 火所 引发的烟 雾中 , 白天如 同傍 晚 , 沙 捞越 ( 马 来西亚 的烟 雾污 染 已达威 胁生 命的程度 , 全市 处于紧 急状态 : 了基础 , 但 也 随之产 生 了环境 问题 。 森 林火 灾造成 跨 国界烟 雾污 的一个 州)
条件 , 就此展 开 全面 的合 作与 协助 。
一
了不 同程度 的 波及 , 当地 的工作 和生活 也遇 到 了一些 困难 。
、
跨 界烟 雾污 染的 界定
此 次森 林 大火造成 的各类损 失约 为 1 4亿美元 , 对 生态 环境
跨 界污 染也称越 境污 染 , 迄 今为止 国际上 尚未对其 形成 统一 造 成 了 巨大 的破坏 , 空气 质量 最著 下降 , 严 重影 响到人 们身 体的 的认 识 和看 法 。 1 9 8 2年 国际法 协会 通过 的 《 适 用跨 国界污 染 的国 际法则》 中
土内, 而 在另 一 国的领土 产生 有害 的后 果 。 ” 2 0 0 4 年 国 际法委 员 接 受外 国协 助 扑灭 这场 森林 火灾 。 马来 西亚 9月 2 4日调派 了
环保合作:中国与东盟共同守护绿色家园

环保合作:中国与东盟共同守护绿色家园为了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和环境污染的挑战,中国与东盟国家积极展开环保合作,共同守护绿色家园。
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保护生态环境为主线的合作,不仅促进了地区绿色可持续发展,也为全球环境治理作出了积极贡献。
一、加强政策对话与合作机制建设中国与东盟国家通过建立政策对话和合作机制,加强环保领域的交流与合作。
双方定期举行环境部长会议和高级别官员会议,就环境保护政策、绿色技术、生态保护等议题展开深入讨论和研究。
此外,双方还签署了一系列合作协议与谅解备忘录,为环保领域的合作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
二、加强环境监测与信息共享为了实现环境保护的精确监测与治理,中国与东盟国家加强了环境信息的共享与交流。
双方合作建立了环境监测站点和信息共享平台,通过互联网和卫星遥感技术等手段,及时获取、交换和共享环境数据和信息。
这种合作不仅有利于共同应对区域内的环境问题,还为环境治理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数据支持。
三、推进可持续发展与低碳经济合作中国与东盟国家在可持续发展和低碳经济领域开展广泛合作,共同推动绿色转型。
双方携手开展清洁能源开发利用、节能减排、循环经济等方面的合作,加快能源结构调整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此外,双方还积极探索利用可再生能源、建设环保示范城市等合作模式,促进绿色产业发展和可持续城市建设。
四、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与自然资源管理中国与东盟国家共同致力于保护珍稀物种、恢复生态系统和改善生态环境。
双方加强交流与合作,共同研究和推广生态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湿地保护等方面的经验和技术。
双方还联合开展生态环境监测与评估,制定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和政策,促进可持续的自然资源管理和生态环境保育。
五、携手应对全球环境挑战中国与东盟国家积极参与全球环境治理,共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等重大环境挑战。
双方通力合作,推动国际气候谈判的进展,共同致力于2015年巴黎协定的达成和落实。
双方也密切合作,在国际环境组织和论坛中发声,共同捍卫全球环境安全与可持续发展的权益。
中国空气污染的国际合作与经验分享

中国空气污染的国际合作与经验分享近年来,中国空气污染问题的严重性备受关注。
作为全球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中国面临着巨大的压力,但同时也在积极采取行动,与国际社会开展合作,分享经验,共同应对空气污染的挑战。
本文将重点介绍中国在国际合作中所采取的一些举措和经验,以期为其他国家提供借鉴和启示。
一、参与全球环境治理机制中国积极参与国际环境合作,加入了多个全球环境治理机制。
例如,中国是《巴黎协定》的创始成员之一,承诺在2030年前将碳排放达到峰值并逐步减少。
此外,中国还积极参与了联合国环境署、世界卫生组织和亚太经合组织等组织的工作,与各方分享经验,推动空气污染问题的解决。
二、与发达国家合作分享技术经验中国与发达国家开展了广泛的技术交流与合作,分享空气污染治理的技术经验。
中国通过与发达国家建立合作机制、举办技术培训和关于空气污染治理的国际研讨会等方式,共同研究、推广和应用先进的环保技术。
这些合作为中国提供了引进和创新技术的途径,有助于改善空气质量。
三、与发展中国家分享经验和资源中国在空气污染治理方面的经验和资源也得到了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广泛认可。
中国与发展中国家分享了自身的技术、政策和管理经验,帮助他们制定并实施了相应的空气污染治理措施。
此外,中国还向一些发展中国家提供了财政援助和技术援助,协助他们改善空气质量,共同应对全球空气污染问题。
四、搭建国际合作平台中国还积极搭建了国际合作平台,通过举办国际会议、论坛和展览等形式,邀请来自全球各个国家和地区的专家、学者和政府代表,分享空气污染治理的经验和成果。
这些平台为各方交流与合作提供了机会,促进了全球范围内空气污染治理的合作与发展。
五、制定国内政策和法规中国在国际合作的基础上,也积极制定了一系列国内政策和法规来改善空气质量。
例如,中国实施了大气污染防治法、清洁能源发展规划和环境保护标准等一系列措施,加强了对大气污染的治理力度。
这些政策和法规的落实为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分享经验和合作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东南亚烟雾污染事件看跨界污染的解决机制及中国与东盟的环境合作摘要 1997年印度尼西亚的森林大火造成了东南亚地区的跨界烟雾污染,东盟各国认识到环境污染对经济发展和公众健康的严重后果,加紧展开了地区合作。
为消除火灾及烟雾污染所产生的影响,召开了多次会议,达成了多项决议、宣言、行动计划等,形成了一系列的跨界污染解决机制,为中国和东盟的环境合作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关键词烟雾污染东南亚跨界污染解决机制环境合作作者简介:曹璐,广西大学2010级环境与资源环保法专业硕士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d92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13)01-163-02东南亚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为该地区国家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基础,但也随之产生了环境问题。
森林火灾造成跨国界烟雾污染,加剧了全球的环境压力。
为此,东盟各国把环境保护和防止跨界烟雾污染视为维护该地区经济增长和社会长期发展的必要条件,就此展开全面的合作与协助。
一、跨界烟雾污染的界定跨界污染也称越境污染,迄今为止国际上尚未对其形成统一的认识和看法。
1982年国际法协会通过的《适用跨国界污染的国际法则》中规定:“跨国界污染指污染的全部或局部的物质来源系在一国领土内,而在另一国的领土产生有害的后果。
”2004年国际法委员会向联合国大会提交的《国际法不加禁止的行为所产生的损害性后果的国际责任条款草案》(预防部分)中提到:“跨界环境损害是指一国管辖或控制下的地区内进行的任何危险活动,对另一国管辖或控制的地区所造成的对人身、财产以及自然环境本身在内的任何损害。
”烟雾污染属于大气污染的一种,是指由于焚烧、尾气排放、燃烧燃料等行为产生的烟气、雾状物或工业排放的粉尘等给大气造成的污染或多种污染物混合体所形成的烟雾。
笔者认为跨界烟雾污染是:通过对作为媒介物的空气的污染从而对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或国际区域(公海、南极洲、宇宙空间等)的环境造成污染的现象。
二、1997年东南亚烟雾污染事件的经过及应对措施受厄尔尼诺现象的影响,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和加里曼丹地区发生持续干旱,农民和木材公司为开垦新地而烧林毁林,于1997年8月30日人为造成了严重的森林大火,至少有75万公顷森林被烧毁。
火灾造成的空气污染已使1万多印尼居民患急性呼吸道疾病,至少2000万印尼人处于低劣的空气包围中,有些地方的能见度一度降为零。
9月26日弥漫的浓烟引起印尼一架航空客机撞毁,机上234人全部丧生。
同日夜晚,在马六甲海峡发生了两船严重相撞的灾难事件。
在风力的影响下,烟雾很快蔓延至马来西亚、新加坡、菲律宾、泰国和文莱等东南亚国家,污染面积不断扩大。
马来西亚始终笼罩在大火所引发的烟雾中,白天如同傍晚,沙捞越(马来西亚的一个州)的烟雾污染已达威胁生命的程度,全市处于紧急状态;有花园城市美誉的新加坡也是终日笼罩在烟雾弥漫之中,空气污染也达到了历史上最为严重的程度;菲律宾、泰国和文莱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波及,当地的工作和生活也遇到了一些困难。
此次森林大火造成的各类损失约为14亿美元,对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的破坏,空气质量显著下降,严重影响到人们身体的健康。
同时造成了温室气体排放、森林资源破坏和生物多样性损失等,对世界环境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
空前的森林火灾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关注。
印度尼西亚同意接受外国协助扑灭这场森林火灾。
马来西亚9月24日调派了1031名消防员协助扑灭已燃烧印尼8万公顷森林的山火,新加坡、马来西亚协助印尼进行人工降雨。
世界银行表示愿意提供紧急援助资金,联合国机构也伸出援助之手。
德国表示愿意出资500万美元协助印尼扑灭火灾。
三、东盟解决跨界烟雾污染的机制及其成效(一)各种决议、宣言、行动计划等文本性文件及其成效1.《关于环境和发展的雅加达宣言》。
宣言中提到,东盟应更加关注由森林火灾引起的越境污染,以及所造成的生态、经济、健康和政治影响。
明确规定了,阻止国内污染源的扩散,控制易产生越境污染的我行为。
在必要时刻,各成员国要团结合作,共同行动,并相互提供援助。
2.《区域烟雾污染行动计划》。
该计划主要致力于三个优先领域:通过更好的管理和实施行动计划预防森林和陆地火灾的发生、建立森林火灾监控机制、加强陆地和森林火灾防范能力建设等。
这一行动计划已经卓有成效,如新加坡志愿者为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提供卫星照片,让其及时发现火灾。
3.针对1998年1月在印度尼西亚加里曼丹发生的又一次森林大火,东盟国家的环境部长们开会通过了一项联合声明,要求国际社会提供援助,以对付这次来势凶猛的森林大火。
声明同时希望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两国加大力度执行1997年达成的一项双边协议,以增强共同抵御火灾的能力。
4.《东盟跨境烟雾污染协议》。
2002年6月,十个东盟成员国共同签署了该协议,同意采取单独的和共同的行动评估烟雾的来源、成因、性质和程度,通过运用完善的环境政策、实践和技术,防止和控制灾害的源头。
号召建立一套由国家支持的防范制度,包括使用热感卫星监控、打击纵火犯、严惩不负责任的林场主等手段,包括监控防备、技术合作、信息交流、简化关税和发生紧急状况时简化移民手续等。
2003年11月25日,该协议经文莱、马来西亚、缅甸、新加坡、泰国和越南等六个东盟成员国批准生效。
这标志着多年来致力于解决跨境烟雾污染问题的协调和机制的地区努力达到了顶峰。
该协议是第一个具有法律约束力的、业已生效的东盟地区环境协定。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认为,该协议是解决跨境问题的全球行为模式。
(二)东盟解决跨界烟雾污染的组织机构及其成效1.东盟环境部长会议。
该会议主要负责与环境相关的政策性事务,自1981年以来坚持至少每三年举行一次。
如1999年在新加坡召开的会议,回顾了印尼大火的解决措施以及《东盟区域烟雾行动纲领》的执行情况;2003年在柬埔寨召开的会议就森林防火、越境薄雾污染防治等议题进行了讨论;2006年在苏门答腊岛召开的会议就如何扑灭森林大火,治理本地区的烟雾问题进行的探讨。
2.东盟环境高官组织。
该组织受4个环境工作小组的辅助,其中之一就是关于控制烟雾任务的技术力量。
1995年第六次东盟环境高级官员会议上通过了组建“救火特种部队”计划。
1998年第九次东盟环境高官会议上,决定对东盟环境合作的组织机构进行改组,针对东盟日益严重的烟雾污染,增加了一个特别工作组——东盟烟雾特别技术工作组。
东盟环境高官组织的建立标志着较为完整的东盟环境合作框架已经形成。
(三)东盟与中日韩10+3环境合作从1999年开始,东盟与中日韩启动了10+3框架下的环境部长会议机制。
它是东盟10+3合作框架下环境保护领域的高层对话机制。
2003年第二届东盟-中日韩环境部长会议主要对全球环境问题、陆地与森林大火和跨国界烟雾污染、可持续森林管理、公众意识与环境教育等10个潜在合作领域进行了讨论。
(四)其他方式由于东南亚地区大部分跨界火灾都是由于非法燃烧引起的。
1999年4月,东盟决定实施零燃烧计划。
为了促进种植公司实现零燃烧计划,东盟建立了种植公司之间的对话机制,还出版了一系列实践性较强的指导丛书。
一年后,东盟环境署还达成了一致协议,处罚了一些非法燃烧的企业,并对一些大种植公司以非法公开燃烧为由进行调查或起诉。
自2000年4月以来,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定期会晤,同意继续在三个领域加强合作:马来西亚集中力量用于火灾预防,新加坡的重点在于展开卫生监测,印尼的重点在于森林消防,加强灭火能力。
设在新加坡的东盟专门气候中心的数据向所有东盟国家公布。
这种联络加强了东南亚地区对火灾的早期预警系统。
同时通过亚洲开发银行的贷款支持,各国协商建立了一个预防和消除森林火灾的“东盟跨境烟雾污染控制协调中心”,以推动控制土地和森林火灾的影响。
四、从东南亚跨界烟雾污染事件看中国与东盟的环境合作中国和东盟面临着许多共同的环境问题。
基于地缘关系,中国与东盟共处于一个发展区域内,所面临的生态环境是一个整体。
环境污染造成的影响是跨国界的,除了危及相关国家,还可能导致一系列连带性后果,尤其是大气污染、水污染造成的生态环境问题更是如此。
这使得任何国家想要在自己的主权国家疆界内控制环境污染非常困难,需要相邻国家、位于一个生态区的不同国家进行紧密合作,采取共同行动。
因此,中国只有与东盟展开广泛的环境合作才能真正解决跨界污染问题。
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对外贸易额连年增长,但环保观念还不够深入。
大多数企业只顾追求经济目标,而轻视环境效益。
环境作为一种公共物品,具有非竞争性和排他性,仅靠市场机制无法满足,必须靠政府的干预来弥补市场缺陷。
我国已加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无论在陆地总面积、总人口数、经济力量还是在国际上的声望地位都排在首位。
为了中国和东盟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我国应作出以下积极的努力:第一,加强法律的制定和标准的协调。
东盟环境合作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环境法律与标准的区域性协调。
为了促进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东盟国家已起草了一个综合性的法律为各国提供了政策框架。
如规定了对有害气体实行有限排放,对从工厂、火车站、能源厂等大烟囱排放的烟雾以及其他的污染进行限制。
中国与东盟大部分国家都是发展中国家,都面临着发展本国经济的重要任务。
为了经济发展而吸引外资,有可能会重视贸易而使环境保护变得薄弱,在改善福利的同时成为发达国家转移污染物的“垃圾场”。
因此,在环境合作中,不能只关注眼前利益而不顾长远利益,不能为了短期的经济目标而降低环境标准,这就需要中国与东盟共同制定适合本区域的环境标准。
第二,提高我国公众的环境意识,加强环境教育。
实现可持续发展是人类长期的目标,这需要数代人的共同努力,环境教育必不可缺。
中国与东盟在经贸合作中,有必要进行教育领域的合作与交流,尤其是环境教育方面。
在交流新的教育成果、环境科学研究成果的同时,注重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交流,使受教育者树立区域环境整体性的意识,从而采取共同的环境行动。
最后,提供信息、技术、人力等方面的援助,帮助东盟各国设立环境预警机制,建立防止措施来提高环保能力。
如提供地震、气象预测、水污染监测、农业生产与水产养殖技术,传授植树造林和退耕还林等经验。
2006年第五届东盟——中日韩环境部长会议上通过的决议在环境与可持续发展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国已在2007-2009年向发展中国家提供50亿美元的优惠贷款,用于支持其基础设施、教育、环保等合作。
今后中国将通过与东盟开展更加密切的环境合作,以促进东盟各国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1]王泽编.东南亚国家经济贸易法律研究丛书——东盟.中国法制出版社.2006年版.[2]曹云华主编.东南亚国家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年版.[3]王伟中主编.国际可持续发展战略比较研究.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4]张学强.浅析跨界损害的国际法律责任.金卡工程(经济与法).2009(4).[5]陆亚琴.环境保护:东盟合作的新议题.云南财贸学院学报.2003(3).[6]李昕蕾.变迁中的地区环境治理——以东盟环境合作为例.东南亚纵横.2008(4).[7]新浪新闻.http:///w/2006-10-13/165810228511s.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