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卫生大变迁

合集下载

五胡乱华时期中 国的医疗卫生事业如何变迁

五胡乱华时期中 国的医疗卫生事业如何变迁

五胡乱华时期中国的医疗卫生事业如何变迁在历史的长河中,五胡乱华时期是一个充满动荡与变革的阶段。

这段时期,社会秩序混乱,战乱频繁,百姓生活困苦。

然而,即使在这样艰难的环境下,医疗卫生事业仍在艰难地发展与变迁。

当时,传统的中医理论和实践依然是医疗卫生的核心。

中医的理论体系,如阴阳五行、经络气血等,在这一时期继续传承和应用。

医生们凭借着丰富的经验和对经典医籍的研读,为患者诊断病情、开方抓药。

战乱导致人口大规模迁徙,不同地区的医学知识和技术得以交流融合。

原本在中原地区较为成熟的医学理论,随着人们的迁移传播到了边远地区;而边远地区的一些独特医疗方法和草药知识,也逐渐被引入中原。

这种交流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医疗卫生的内容。

然而,五胡乱华时期的医疗卫生事业也面临着诸多挑战。

频繁的战争使得大量人口伤亡,医疗资源极度匮乏。

许多医生被迫流离失所,医疗场所遭到破坏,药材的采集和运输也变得异常困难。

在这样的背景下,民间的医疗自救显得尤为重要。

一些普通百姓通过口口相传的方式,传承了简单的医疗知识和急救方法。

比如,用常见的草药治疗外伤、用简单的按摩手法缓解疼痛等。

同时,宗教在医疗卫生方面也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佛教和道教的寺庙、道观常常成为临时的医疗救助场所。

僧人和道士们利用他们所掌握的一些养生和医疗知识,为民众提供帮助。

此外,一些世家大族也注重自家的医疗保障。

他们会培养私人医生,收集珍贵的医书和药方,以确保家族成员在患病时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

政府在医疗卫生方面的作为相对有限,但也并非完全无所作为。

在局势相对稳定的时候,政府会试图恢复和发展一些医疗机构,招募医生,储备药材。

然而,由于战乱的频繁和政权的更迭,这些努力往往难以持续。

从医学教育的角度来看,这一时期的医学传承更多地依赖于师徒相传的方式。

师傅将自己的医术和经验传授给徒弟,徒弟在实践中不断积累和提高。

但这种方式的局限性也很明显,能够接受教育的人数有限,且传承的范围相对狭窄。

改革开放前后人民生活和社会发生的变化

改革开放前后人民生活和社会发生的变化

改革开放前后人民生活和社会发生的变化改革开放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伟大转折,它彻底改变了中国人民的生活和社会面貌。

在改革开放前,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缓慢,人民生活水平低下,社会制度落后,国际地位较为封闭。

而在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经济实现了快速增长,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显著提高。

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介绍改革开放前后人民生活和社会发生的变化。

一、物质生活改革开放前的中国,物资匮乏、供不应求是常态。

衣食住行都有很大的困难。

人们的基本生活用品十分匮乏,衣服、鞋子等日用品需要排队购买,并且数量有限制。

住房问题也很突出,在城市里居住条件十分拥挤狭小。

而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渐深入推进,经济逐渐繁荣起来,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

现在我们可以轻松地购买到各种各样的商品和服务,并且质量也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衣食住行都有了很大的改善,人们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食品、服装、家居用品等,住房问题也得到了较好的解决,城市化进程加速,房屋建设不断推进。

二、教育改革开放前,中国教育水平普遍较低。

由于各种原因,许多人不能接受良好的教育。

而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中国教育水平逐渐提高。

现在我们可以看到许多优秀的学校和大学,为人才培养做出了巨大贡献。

并且,在教育领域中也出现了许多新技术和新方法,在提高教育质量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医疗卫生改革开放前,中国医疗卫生条件比较落后。

医疗资源不足,医疗设备落后,医护人员素质参差不齐。

而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在医疗领域中也发生了很大变化。

现在我们可以看到许多先进的医院和诊所,医疗设备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医护人员的素质也得到了较好的提高。

并且,在医疗领域中也出现了许多新技术和新方法,在提高医疗质量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四、文化娱乐改革开放前,中国文化娱乐活动十分有限。

由于种种原因,人们缺乏各种各样的文化娱乐活动。

而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中国文化娱乐活动逐渐丰富起来。

现在我们可以看到许多优秀的电影、音乐、戏剧等文艺作品,为人们提供了丰富多彩的精神食粮。

社会变迁名词解释

社会变迁名词解释

社会变迁名词解释社会变迁是指人类社会在不同时期因自然、经济、政治、文化等原因的不同所表现出来的各种状态,具体包括:社会分化、阶级分化、社会流动、社会转型和社会革命。

社会变迁按照其变化的内容和影响范围可以划分为两个大类:微观的社会变迁和宏观的社会变迁。

社会变迁具有不同的属性,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研究,对它的研究又分为静态和动态的研究。

我们主要介绍以下几个主要变迁的概念:5、文化变迁——人类社会文化生活中一切社会行为和精神现象及其组织形式方面的变化和发展。

(1)生产方式的变迁是文化变迁的基础和前提。

(2)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决定着文化变迁的性质和方向。

(3)文化变迁是生产方式变迁的结果,并随生产方式的变化而变化。

(4)生产方式的变化既影响文化内容和形式,也影响文化的实质。

(5)人们的文化心理结构是相对稳定的,并随生产方式的变化而变化。

6、经济变迁——人类社会经济生活中一切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的变化。

7、科技变迁——人类社会的科学技术水平及其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的变化和发展。

8、政治变迁——人类社会政治生活中一切国家权力的兴衰存废、结构形式的变化和发展。

9、宗教变迁——人类社会的宗教观念、信仰、仪式和组织制度等发生的变化和发展。

10、军事变迁——人类社会的军队建制、兵员、武器装备、军事训练、军事思想和战争观念的变化。

11、教育变迁——人类社会的教育观念、教育方法、学校组织制度的变化和发展。

12、医疗卫生变迁——人类社会的医疗保健制度、方式、药物、技术和设施的变化和发展。

13、社会结构变迁——人类社会中经济、政治、文化等各种社会生活领域或社会集团的构成比例和联系方式的变化和发展。

14、人口变迁——人类社会在一定时间内人口数量、分布和构成的变化。

15、语言变迁——人类社会使用语言的情况、特点及其变化。

16、艺术变迁——人类社会有关审美活动的情况、特点及其变化。

17、社会风俗变迁——人类社会的婚姻、丧葬、祭祀、节庆、生育、交往等习俗、礼仪和禁忌的变化与发展。

卫生部、卫计委与卫健委

卫生部、卫计委与卫健委

卫生部、卫计委与卫健委卫生部、卫计委与卫健委的变迁在中国,公共卫生管理经历了多次变革,从最初的卫生部到后来的卫计委,再到如今的卫健委,这些变化不仅仅是机构名称的改变,更是卫生和管理理念的一次次升级和调整。

这样的变迁背后,折射出国家在健康管理方面日益增强的重视和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

一、历史背景1.1 卫生部的诞生与初期职责卫生部成立于1949年,初期的主要任务是进行卫生宣传和疾病防控。

当时,国家刚刚成立,基础卫生设施极为薄弱,许多地方甚至没有基本的医疗保障。

卫生部的职责主要集中在传染病的防控、公共卫生知识的普及等方面。

可以说,那个时候的卫生工作更多是“治标不治本”,而且资源极其有限。

1.2 卫生部的转型进入21世纪,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健康问题开始逐渐凸显。

此时,卫生部的职能逐渐扩展,不再仅仅局限于基础公共卫生。

对待非传染性疾病、慢性病管理等问题,卫生部开始从预防向全面管理转型。

二、卫计委的成立2.1 设立背景2013年,卫生部被撤销,卫计委应运而生。

这一变动标志着中国健康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卫计委的设立,不仅是对卫生部职能的延续,也是对健康管理理念的全面升级。

它不仅承担了卫生部的职责,还新增了计划生育和家庭健康等内容,强调了“健康与家庭”的重要性。

2.2 职能变化卫计委的成立,让人们看到了相关部门对公众健康的更加全面的关注。

尤其是在计划生育放宽的背景下,卫计委的角色变得更加复杂。

它需要在保障人民生育权的同时,控制人口增长,推动优质的医疗资源分配。

这一阶段,国家对卫生的投入也显著增加,形成了多层次的医疗保障体系。

2.3 持续挑战然而,随着医疗需求的多样化和日益增长,卫计委也面临着不少挑战。

例如,如何在保证医疗质量的前提下,实现公平的医疗资源分配,如何应对农村与城市之间的医疗服务差异,这些都考验着卫计委的管理能力。

三、卫健委的新时代3.1 现代化管理2018年,卫健委正式成立,标志着卫生健康工作的进一步整合与现代化。

农村医疗卫生制度的历史变迁与绩效分析

农村医疗卫生制度的历史变迁与绩效分析
长。有研究表明, 1 9 5 0 年到 1 9 8 2年 , 中国卫生保健 的发展 , 仅人均寿命增加创造 的经济价值 , 就相当于 G D P的 2 2 %; 由于减少死亡率 、 发病率 和因病缺 勤 增 加 的国民收入 , 大约 有 1 0 0 0亿 元 。 [ 2 3 3 5 然而 , 这 一
率2 0 0 % o 减少到 1 9 8 0年的 4 0 % o , 人均预期寿命从 3 5 岁上 升到近 7 O岁 。这 是 以低 于 发 达 国家 1 7 0倍 医 疗卫生费用支出而取得 的。据世界银行统计 , 1 9 8 0
第3 7卷 第 6期 2 0 1 3年 l 1 月
湘 潭 大 学 学 报 (哲 学 社 会 科 学 版 ) J o u r n a l o f X i a n g t a n U n i v e r s i t y ( P h i l o s o p h y a n d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s )
( 新 中国成立 初 至 改 革 开 放 前 ) 、 转 型期 ( 改 革 开 放
合” 的卫生工作方针 , 构建 了县、 乡、 村三级农 村 医 疗卫生网络, 农民在 自愿互助基础上建立集体 医疗
保障制度 , 组建赤脚医生与巡 回医疗队相结合 的医
疗 队伍 。
1 . 经济发展绩效 农村医疗卫生制度的经济发展绩效主要体现在 通过改善农民健康状况和增加农村公共卫生投人等 来促进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o [ 1 1 1 1 4 这一时期 , 农村医
号: I O WO 0 6) 阶段性 成果。 8 6
生产性” 服务和社会公益事业 , 不是一种经济活动 , 缺 乏 投入 与产 出 、 成本 与效 益 的观念 。 二是资源产权制度不合理导致农村经济制度生 产性激励不足 。当时, 国家通过控制集体掌握农 村 社会资源 , 是唯一产权主体 , 农民、 医疗机构和医务 人员都不是独立的产权主体。这种农村集体公有产 权制度 , 压抑了农村医疗卫 生机构的发展 和医务人 员 的 积极性 。 三是农 民负担过多的医疗卫生成本进而影响到

医疗卫生大变迁

医疗卫生大变迁

医疗卫生大变迁每一个人从出生到死亡,最期盼的莫过于拥有一个健康的身体。

60年,中国的医疗卫生领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其中,医疗服务水平的不断提高、医疗技术水平的巨大进步,已让人受益。

国民平均期望寿命由建国前的35岁提高到70岁,居发展中国家前列。

从缺医少药的岁月,到现在全国已拥有一批环境幽美、设施先进、科室齐全、技术精湛的大型现代化医院和专科医院,我们的医疗服务质量大幅提升,我们的医疗服务体系日趋完善,极大地改善了就医环境,看病难、医疗条件差、就医环境不好这些在过去谈起来让我们唉声叹气的难题,正在渐行渐远。

标准化村卫生所的不断增多,基本医疗设备配置的日益齐备,农村新农合的全面推广,使农家人的健康状况持续改善。

今年,我市新农合参合率要达到97%以上,提高报销比例10个百分点,提高封顶线至5万元,城乡医疗卫生一体化管理条件趋于成熟。

五、六十年代:缺医少药看病难新中国成立初期,新中国各项事业都处在发展阶段,医疗也处于一个较为落后的状态。

医院少、医生少,与中国人口众多的状况形成鲜明对比,成为巨大矛盾。

建国初期,药品依然不多,都是按计划分配。

医疗条件的落后,直接导致的就是看病难、治病难、突发事件的解决难。

那个时候,因得了肺炎、哮喘而辞世的人很常见,而且那时候得人们健康意识也不行,头疼、感冒,甚至生小孩的人很少去医院,除非是病的重了,治不了了,才不得不往区级、市级的大医院转,看病难,看不上病是常有的事情。

七十年代:赤脚医生走天下“赤脚医生”是文革中期开始后出现的名词,指一般未经正式医疗训练、仍持农业户口、一些情况下“半农半医”的农村医疗人员,是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产物。

出诊的时候就挎个小药箱。

箱子里无非就是针筒、针头、体温计,还有一些青霉素、链霉素、甘草片、氨茶碱等最简单的药品,这就是全部的家当了。

“赤脚医生”队伍是为弥补医务人员紧张的问题而在各村组建的,为群众提供简单的卫生防疫宣传和医疗服务。

八、九十年代:医疗条件飞速变八十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大潮,国家的各方面实力都开始迅猛发展,硬件设施和医疗条件的改善日益显现出来。

新中国60周年医改历程

新中国60周年医改历程

新中国60周年医改历程新中国60年,医疗卫生事业取得了巨大进步,中国人的平均寿命由刚建国时的35岁,大幅提高到了72岁。

但是1978年之后,随着医疗卫生机构的市场化改革,逐渐出现了老百姓看病贵看病难的情况。

2009年初,国家推出新的医改方案,大力投入国家财政,系统化改造医疗体系,力图解决医疗难题。

新中国60周年之际,新浪特邀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的医改专家李玲教授,为您讲述新中国60年的医改路。

主持人权静:各位新浪网友大家好!欢迎来到新浪网视频直播间,我是主持人权静。

医疗卫生事业关系到亿万人民的健康和幸福,新中国成立的60年以来新中国的医疗卫生事业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是我们也看到中国现在还存在着看病难和看病贵的问题,从2009年4月开始,国家推出了新的医改方案,那么新的医改方案能够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吗?今天我们请来了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的李玲教授和我们共同,探讨这些问题,欢迎李玲老师。

李玲:新浪网友大家好!建国之初政府大力补贴发展爱国卫生运动主持人权静:我们说到了60年来新中国的医疗事业取得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无论是基础设施、研究水平和医生队伍都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回顾过去,您觉得这60年的医疗卫生事业大概可以分成几个阶段?李玲: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吧,前30年和后30年,这两个阶段都取得了巨大的进步。

尤其是前30年,当时新中国刚刚成立时被称之为“东亚病夫”,当时我们人均预期寿命才35岁。

主持人权静:这是什么概念呢?李玲:通俗说就是平均寿命,而且当时中国生产力发展水平非常低下,无论是医院、医务人员和药品,各方面条件都非常欠缺。

当时我们依靠政治制度优势,充分发动群众、动员群众,找到了中国在当时生产力条件下,合适的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之路,取得了非常大的成效。

主持人权静:我们看新中国建国以后的一些电影可以知道,当时有一些类似于赤脚医生的医生到农村基层去,当时城镇里普通群众看病是不花钱的吗?具体的形态是怎样的呢?李玲:当时把医疗卫生定位非常高,当时我们叫做爱国卫生运动,把医疗卫生和国家发展战略连在一起,而且医疗就是老百姓的福利。

1949~1978年农村医疗卫生制度的历史考察——以冀中深泽县为中心

1949~1978年农村医疗卫生制度的历史考察——以冀中深泽县为中心
民经 济好 转后 的集体 经济 重 建 , 村 医疗制 度 经历 了个体—— 个体 联 合—— 集 体—— 农
集 体 、 体 并 存 — — 集 体 的 变 迁 , 性 质 也 从 营 利 到 福 利 反 复 变 更 。 这 三 十 年 实 践 从 正 个 其
反 两 方 面 说 明 : 须 明 确 政 府 责 任 , 立 主 要 以 公 共 资 源 支 撑 的 医疗 体 制 , 样 才 能 确 必 建 这 保 医疗卫 生事业 的公 益性 和公 平性 , 其真 正成 为老 百姓 的福利 事 业。 使 关 键 词 : 14 9 9~17 9 8年 ; 村 医 疗 卫 生 制 度 ;营利 ;福 利 农 中图分 类号 : 17 文 献标识 码 : R2 A 文 章 编 号 :0 4— 12 2 1 )4— 0 1— 8 10 9 4 ( 0 2 0 0 2 0
解 放 前 , 大 民 众 处 于 疾 病 丛 生 、 医 少 药 的 广 缺 困 境 , 农 民 尤 甚 。 据 14 而 9 7年 统 计 , 国 只 有 县 全
了, 这些 都应 当适 当地 扩大 和加快 。 [ ] ” 3 此 时 , 泽 县 人 社 农 户 已 达 8 . % , 本 实 深 37 基
村 医 疗 卫 生 制 度 在 该 县 的 变 迁 过 程 , 期 探 骊 得 以
作 者简介 : 王胜 , , 北 深 泽 县 人 , 北 省 社 会 科 学 院 历史 研究 所 助 理研 究 员 。 ( 北石 家庄 女 河 河 河
00 5 ) 5 0 1
基 金 项 目 : 文 为 国 家 哲 学 社 会 科 学 基 金 项 目“ 本 医疗 社 会 史 视 域 下 的 国 家 与 乡村 社 会 研 究 (9 9~17 ) ( 准 号 : 14 99 ” 批

建国六十年辉煌历程:卫生事业发展与成就(二)

建国六十年辉煌历程:卫生事业发展与成就(二)

建国六十年辉煌历程:卫生事业发展与成就(二)二、回望建国六十载医疗卫生事业变迁从“缺医少药”到“病有所医”,从“东亚病夫”到“健康中国”。

新中国成立60年来,我国公共卫生体系和医疗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初步建立,国民健康水平持续改善。

目前,我国人均期望寿命由新中国成立前的35岁上升到73岁,孕产妇死亡率由1500/10万降至34.2/10万,婴儿死亡率由200‰降至14.9‰,这三项健康指标已经位居发展中国家前列,达到了中高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

(一)公共卫生——实行疫情网络直报扩大国家免疫规划1.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坚持预防为主、以农村为重点、中西医并重的卫生方针,有效地控制了传染病的流行和蔓延,先后消灭了天花、丝虫病,并实现了无脊髓灰质炎目标。

今年6月,我国启动6项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标志着城乡居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迈出第一步。

2.实现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网络直报2003年抗击非典之后,我国实现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38种传染病疫情网络直报。

日、周、月、季、年的疫情分析和定期信息发布已形成制度,我国传染病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报告管理工作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至2007年底,医疗机构疫情网络直报率达到95.99%;乡镇卫生院网络直报率达到79.04%。

截至2007年底,全国传染病报告及时率为93.44%。

3.扩大国家免疫规划自1950年开始,我国开展群众性普种牛痘疫苗运动,到20世纪60年代初,彻底消灭了天花。

从1978年开始,全国普遍实行计划免疫,采用卡介苗、脊灰、麻疹、百白破等4种疫苗,预防结核、脊灰、麻疹、百日咳、白喉、破伤风等6种常见传染病;2002年,国务院将新生儿乙肝疫苗纳入免疫规划;2007年,国务院将甲肝疫苗、流脑疫苗、乙脑疫苗、麻风腮联合疫苗、出血热疫苗、钩体疫苗和炭疽疫苗等纳入国家免疫规划,可预防15种传染病。

针对新发传染病的流行形势,我国不断加大防治力度。

从医30年,我见证了医疗行业的变迁与发展

从医30年,我见证了医疗行业的变迁与发展

从医30年,我见证了医疗行业的变迁与发展2023年了,回望我从医30年的经历,医疗行业的变迁和发展可谓是瞬息万变、惊险曲折。

从我刚开始工作的时候,人们对医疗技术的期望是极其有限的,到了现在,医学技术的发展给了我们许多创造性的工具和方法,以应对日益复杂的疾病和治疗挑战。

从以前看来治愈不了的疾病,到现在一些被归为绝症的疾病也可以得到更好的治疗。

这归功于先进的医疗技术。

比如,现在像是大肠癌、肺癌,甚至是艾滋病或是糖尿病等的治疗方案,都要比以前更加先进而且个性化。

疗效也得到大大提高。

同时,我们医护人员的角色也得到了很大的转变。

在过去,医生和护士们是医生和患者之间的跨越者。

除了治疗疾病和提供支持之外,我们的工作就是保持职业标准。

但是现在我们的角色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们及时掌握先进的医疗技术,为患者的整体健康贡献力量。

这是每个医生和护士的责任。

另外,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广泛应用,医疗服务的效率和质量也有很大提高。

从门诊就诊到住院治疗,我们都可以利用数字化系统进行更好的协作和管理。

同时,这也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管理大量的医疗记录和数据,这对于医生和其他医疗专业人员来说非常有用。

数字系统的信息记录可以大大提高我们的工作效率,同时也能提供更准确的医疗记录、更好的患者治疗和预后预测。

然而,也不能否认的是,随着科技的发展,有许多非常先进的医疗工具,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它们也会永远是最好的。

每个患者都是不同的,他们的治疗也应当是因个体而异的。

因此,医学的发展是一个不断研究的过程,我们应该不断努力寻找更有效的治疗方法和医疗流程,以适应每个患者的独特状况。

作为医生和护士,我们要不断地学习和掌握新的医学技术和医疗流程,以更好地服务每个患者。

希望在未来更多的人们能够掌握先进的医疗技术,以及拥有更好的医疗条件,得到更好的疗效。

也希望在未来的医疗工作中,我们能够保持这种技术变革和服务模式创新的势头,实现更好的医疗成果,为每个患者带来健康和幸福。

新中国的卫生政策变迁与国民健康改善

新中国的卫生政策变迁与国民健康改善

新中国的卫生政策变迁与国民健康改善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来,卫生政策一直是政府关注的焦点,因为健康是人民幸福生活的重要基础。

在中国的毛泽东时代,为了改善国民健康状况,政府加强了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使人们的健康水平得到显著提高。

随着时代和社会发展,中国的卫生政策也不断变化,从简单的疾病治疗到更加全面的健康管理模式。

本文将介绍新中国的卫生政策变迁和国民健康的改善情况。

毛泽东时代的卫生政策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建立了以毛泽东为主席的中国共产党政权,并正式开始了中国的卫生政策。

在毛泽东时代,卫生政策的重点是改善卫生环境,推广疫苗接种和加强公共卫生服务。

政府建立了广泛的卫生网络和医疗机构,使更多的人能够得到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保健服务。

这些措施提高了人民的健康水平,例如,因疾病导致的死亡率下降了约3倍。

同时,毛泽东时代也出现了一些负面结果。

例如,文化大革命(1966年-1976年),卫生事业受到了严重破坏。

在这一时期,医疗服务不足,医生和护士们被迫参加政治斗争,许多医院和卫生机构被关闭并转化为文革办公室。

这样的影响使得人们无法得到必要的医疗服务,卫生状况下降。

中国的改革开放与卫生政策变化1978年,改革开放开始了,中国逐渐走向市场经济的道路,国家的卫生体系也面临了重大的改变和调整。

政府改革了卫生保健机构,强调医疗机构的效益和自负盈亏的结构,同时,政府也鼓励发展私人医院和保健服务。

随着中国在全球的崛起,政府也加强了国际卫生合作,与各国分享卫生信息和资源,加强了卫生研究和技术合作。

改革开放还面临一些挑战,例如,社会经济不平等和城市与乡村卫生资源不均衡。

这些问题使得城市居民享有更好的医疗服务和卫生保健,而农村地区的人们则面临许多挑战。

农民居民的健康状况、医疗保障和公共卫生服务仍需改善。

当代中国的卫生政策改革2009年,中国实施了全民健康保障制度,该制度设立了医疗保险,医疗救助和保健服务,为全国人民提供了全方位的医疗服务。

见证十年变化演讲稿范文

见证十年变化演讲稿范文

大家好!今天,我站在这里,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与大家共同见证和回顾这十年的巨大变化。

十年,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是一个宝贵的阶段,一个见证时代变迁的窗口。

在这十年里,我们的国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的生活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下面,我将从经济、社会、科技、文化四个方面,与大家分享我眼中的十年巨变。

一、经济腾飞,世界舞台上的中国十年前,我国经济总量位居世界第二,如今,我们已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

这一成就的取得,离不开党的正确领导,离不开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

1. 经济增长:十年间,我国GDP从2008年的30万亿元增长到2019年的99.1万亿元,年均增长7.9%。

特别是近年来,我国经济结构不断优化,新兴产业发展迅速,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2. 对外开放:十年间,我国对外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吸引了大量外资进入,促进了国内产业的升级。

同时,我国企业“走出去”步伐加快,积极参与全球价值链合作。

3. 消费升级: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结构不断优化,消费升级趋势明显。

从吃饱穿暖到追求品质生活,人民群众的消费需求日益多元化。

二、社会进步,民生福祉日益改善十年间,我国社会事业取得了长足进步,民生福祉日益改善。

1. 教育事业:我国已实现从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大国的转变。

义务教育全面普及,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超过50%,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质量不断提高。

2. 医疗卫生: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取得了显著成就,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全面建立,人民群众健康水平不断提高。

3. 住房保障:我国住房制度改革取得重大突破,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加大,人民群众住房条件得到明显改善。

4. 社会保障:我国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等制度逐步健全,人民群众的社会保障水平不断提高。

三、科技创新,助力国家发展科技创新是推动国家发展的重要力量。

过去十年,我国科技创新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1. 重大科技成果:载人航天、探月工程、深海探测、高速铁路等领域取得重大突破,为我国科技事业赢得了世界声誉。

壮丽70年卫生所的变迁

壮丽70年卫生所的变迁

中国实用医刊 20丨9 年 8 月第 46 卷第16 期Chinese Journal of Practical Medicine, Aug. 2019,VoL 46,No. 16.卫生健康事业发展70年巡礼.壮丽70年卫生所的变迁我很幸运成为乡村医生□梁文权河南省长垣县苗寨镇梁寨村卫生室1998年,我从原河南医科大学(现为郑州大学医学院)毕业后,回到家乡,子承母业,成为村卫生所里的一位 医生。

我之所以能够成为一位基层医生,最根本的原因是听从了母亲的话。

怎能忘,母亲(是一位“赤脚医生”)风里来雨里去,频繁出诊,曾经为十里八村的群众诊治疾病,为数百名产 妇接生。

母亲治病效果好、服务态度好,很多村民对她赞不绝口。

那时的母亲,在我的眼里,是那么的神圣,所以 我很崇拜我的母亲。

当年我还小。

当时的医疗卫生条件差、环境简陋,卫生所里只有十几种中草药和不多的西药,以及进行简单包 扎的敷料和胶布。

深夜,母亲在昏暗的煤油灯下为患者治疗疾病。

母亲作为卫生员,肩负着全村的卫生防疫工作, 工作任务繁重,但她从没有一句怨言。

她每天人户给患者发药,看着他们服下药后,才放心离开。

当时,卫生管理部 门为了控制传染病,号召基层医生开展消除苍绳、蚊子、老鼠、蟑螂、臭虫的活动。

比如对井里的水、坑里的水消毒,虽 然方法原始,但是很管用。

如今,我们能够远离疟疾等传染病,应该和老一辈基层医生的辛勤付出有很大关系。

当然,我母亲在工作中也付出了“代价”:她患了双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做过右膝关节置换术。

但是,她不在乎,工作起 来仍然很投入。

时间过得飞快,当我从河南医科大学毕业回到家乡后,村里的医疗卫生条件已经得到了明显改善。

当时,村 卫生所共有3位医生。

我跟着母亲为群众检查身体、诊治疾病,还协助她为产妇接生。

我由于受过正规的医学教 育,且眼明手快,成了母亲的好帮手。

行医之路的艰难困苦,你不亲身经历,就不知道其中的滋味。

每一次化险为夷,每一次惊魂未定,都令我记忆 犹新:暴风雨中的我,浑身湿透,又狠狠地摔了一跤;深夜出诊,被狗追着跑。

医疗变迁演讲稿

医疗变迁演讲稿

医疗变迁演讲稿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大家下午好!今天,我非常荣幸能有机会站在这里,与大家分享医疗领域的变迁和发展。

医疗是人类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关乎每个人健康的重要领域。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医疗领域也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医疗的变迁历程。

首先,让我们回顾一下医疗的起源。

在古代,医疗水平相对落后,人们对疾病的认识也比较肤浅,主要依靠草药和自然疗法来治疗疾病。

随着医学知识的积累和传播,人们开始逐渐认识到疾病的病因和治疗方法,医疗水平也得到了提升。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医疗设备和药物也得到了巨大的发展。

现代医疗设备的出现,大大提高了医疗诊断和治疗的准确性和效率,各种先进的药物也让许多原本难以治愈的疾病得到了有效的控制和治疗。

医疗技术的进步,不仅提高了医疗水平,也让更多的人能够享受到高质量的医疗服务。

此外,医疗模式的变迁也是医疗领域发展的重要方面。

传统的医疗模式主要是以医院为中心,医生和患者之间的关系比较单向。

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医疗服务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医疗模式也在不断革新。

现在,我们已经进入了以患者为中心的医疗模式,医生和患者之间的关系更加平等,医疗服务也更加人性化和个性化。

医疗信息化的发展也是医疗变迁的重要方面。

随着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医疗信息化已经成为医疗领域的重要趋势。

患者可以通过互联网获取医疗信息,医生也可以通过信息技术更好地管理患者的健康档案和进行远程诊疗。

医疗信息化的发展,不仅提高了医疗服务的效率,也让医疗资源得到了更好的利用。

总的来说,医疗领域的变迁和发展是一个不断进步的过程。

我们有理由相信,在科学技术的推动下,医疗领域的未来将会更加美好。

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努力,为医疗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谢谢大家!。

倡导联盟框架之前提性假设的有效性检验——以分析中国医疗卫生政策变迁为例

倡导联盟框架之前提性假设的有效性检验——以分析中国医疗卫生政策变迁为例
上 , 过几 年 的反复 论证 , 经 系统性 的 医改方 案终 于破

倡导 联盟 框架 的前提 性假设 及其 必
要 性
倡导 联盟 框架 提 出 了五个 基本 前 提假设 ,分 别
为 :1政策过程或者说政策变迁理论 , () 需要研究技术
茧而出并逐渐付诸实施 , 这一政策变迁过程所充斥 的复 杂性 是 不 言 而喻 的 。一 方 面 , 医疗 卫 生 政策 从 的外 部影 响来 看 , 影 响 的广 泛性 和重 要 性 决 定 了 其
王春 城
( 河北 师 范大 学 公 共 管理 学院 , 河北 石 家庄

00 2 ) 50 4
要 : 为 一种 颇具 影 响 力的公 共政 策过 程理 论 , 导联盟 框 架正得 到世 界 范 围 内的广 泛检 作 倡
验, 但检验工作 多集中于其理论观点而忽略它本 身的方法论假设。 注重技术性信息的作用、 设定 l 0 年以上的观察期、 将政 策子 系统作为分析单位 、 拓展子 系统范围、 以政 策信念理解政策过程等五个 条件 , 利 于 实现 对 中 国医改过 程 的全 面理 解 。 导联 盟框 架 的五 大前提 性假 设对 理 解 中国 医疗卫 有 倡 生政 策 变 迁过 程 而言 , 不仅是 科 学合 理 而且是 必要 的 , 它们 有助 于更 全 面、 深刻 、 更 更科 学地理 解公 0 0年 9月
其 变迁 的复 杂性 , 正如 《 中共 中央 国务 院关 于深化 医 药 卫 生体 制改 革 的意见 》 中对 此项 政 策 之性 质 的判
些制约着此微观层面更为重要的逻辑关系。 保证透镜之清晰度的工作实质上是方法论 的问 题。 事实上 , 透镜不仅需要是清晰的。 由于通过透镜 ( 如上 述三 者 ) 观察 到 的东西 总是 被透镜 “ 理 ” 所 处 后 才 映人 观察 者 眼 中 的 , 察者 有 时 不 能正 确 地 理解 观 这 种 “ 理 ” 程 而扭 曲事物 的本 来 面 目, 处 过 因此 需要 通过 检验 工作 以验 证保证 透镜 清 晰化 的基础— — 理 论 的前提 性假设 ( 法论 ) 否恰 当 。以下逐 一检 验 方 是 五个前提性假设对理解中国医疗卫生政策变迁过程 的意义 , 以此检验倡导联盟框架之方法论 的有效 并 程度 。

医疗保障制度的变迁

医疗保障制度的变迁

医疗保障制度的变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医疗保障制度也在不断变迁中。

本文将从历史、现状和未来三个方面,简单介绍我国医疗保障制度的变迁。

历史我国的医疗保障制度起源于1951年新中国建立之初。

在此之前,大多数人如果得了病只能自行治疗或找乡间巫医看病,而无论是看病还是买药都要花费大量的钱财。

新中国成立后,政府积极开展以医疗卫生为中心的社会建设,制定了国家医疗保障体系,建立了一批医院和诊所,为人民群众提供了基本医疗保障服务。

1958年,我国实行公费医疗制,全国范围内实行免费医疗,给予了百姓最基本的医疗保障。

但由于公共资源过于紧张,导致医疗资源分配不合理,医患纠纷频发。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医疗保障制度进一步改革,通过多种方式加强了医疗保障服务,实现了医疗保障服务与经济发展同步增长。

目前我国的医疗保障制度已经逐步健全,实现了全民医疗保障政策目标。

现状目前,我国实施的医疗保障政策主要包括以下几种: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城镇职工医疗保险是我国最大的医疗保险体系之一,是我国工人阶级的集体性权利保证之一。

参保人可以在规定范围内享受基本医疗保障待遇,缓解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居民医保居民医保是我国对城市非在职人员和农村居民实施的医疗保险制度,也是我国医疗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覆盖面广,惠及人数多。

基本医疗保险基本医疗保险是我国正在推行的一种社会保险,旨在为广大公民提供医疗保险和相关服务。

基本医疗保险已在多个省市实行,走向全国。

大病保险大病保险是指针对重大疾病制定的一种商业医疗保险,是医疗保障制度中保障性最强的保险,也是针对中低收入家庭的一项重要保障。

未来未来,我国医疗保障制度将继续推进医疗改革,加强医疗卫生体系建设。

以下是未来几年医疗保障制度将要推进的几方面:制定更严谨、更具条理性的医保管理办法以收紧医疗费用为出发点,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和大数据技术进行医保管理,在保证基本保障的前提下,压缩医保费用和医药费用的支出。

改革开放背景下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现状及策略研究

改革开放背景下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现状及策略研究

改革开放背景下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现状及策略研究一、本文概述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也逐步展开,经历了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从以政府为主导的单一供给模式向多元化供给模式的转变。

这一过程中,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取得了显著成就,如基本医疗保障制度的全面覆盖,公立医院改革的深入推进,医疗卫生服务能力的持续提升等。

然而,改革同时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如城乡医疗资源分配不均,公立医院改革过程中的利益冲突,以及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医疗卫生需求增长等。

本文旨在全面分析改革开放背景下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现状,深入探讨其面临的挑战和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策略和建议。

文章首先回顾了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历史进程,分析了改革的主要成就和存在的问题。

然后,文章从政策环境、资源配置、服务供给、管理体制等多个方面,深入剖析了当前我国医疗卫生体制的现状,揭示了其存在的主要问题。

文章提出了针对性的策略和建议,以期为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提供参考和借鉴。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期望能够为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提供理论支持和政策建议,为构建更加公平、高效、可持续的医疗卫生体系贡献力量。

二、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历史沿革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历程。

改革开放初期,医疗卫生体系主要以计划经济模式运行,公立医院占据绝对主导地位,医疗资源分配和服务提供主要依赖政府。

然而,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逐步完善,这种体制逐渐暴露出效率低下、服务质量不高、资源分配不均等问题。

进入21世纪,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2003年,非典疫情暴露出我国医疗卫生体系的诸多短板,促使政府开始重视医疗卫生体制改革。

2009年,新医改方案正式出台,标志着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进入了全面深化阶段。

新医改方案提出了“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基本原则,旨在建立覆盖城乡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推进公立医院改革,以及完善药品供应保障制度等多项改革措施。

社会变迁对医疗健康行业的影响分析

社会变迁对医疗健康行业的影响分析

社会变迁对医疗健康行业的影响分析近年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迁,医疗健康行业也面临着巨大的变革和挑战。

社会变迁带来的经济、科技以及人口结构等方面的变化,都对医疗健康行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就社会变迁对医疗健康行业的影响进行全面的分析和探讨。

一、经济变迁对医疗健康行业的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变迁直接影响着人们对医疗健康的需求和实际状况。

首先,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医疗服务的需求也在逐渐增加。

这推动了医疗健康行业的发展和壮大,促进了医疗技术的进步和创新。

其次,经济变迁也影响到医疗资源的分布和配置。

一些发达地区通常拥有更多的医疗资源,而一些贫困地区则面临着医疗资源的匮乏问题。

因此,促进医疗资源的合理分配和配置,是社会变迁下医疗健康行业所面临的重要挑战。

二、科技变革对医疗健康行业的影响科技的快速发展,对医疗健康行业带来了革命性的影响。

首先,高科技设备的广泛应用提高了医疗服务的精确度和效率。

现代医疗设备的使用使得医生能够更早地发现疾病,提前进行干预,并提供更准确的诊断结果。

其次,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医疗健康行业的管理更加便捷和高效。

电子病历、远程医疗等技术的应用,促进了医疗信息的共享和传递,提升了医疗服务的整体质量和效益。

除此之外,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也为医疗健康行业带来了更多创新和可能性,如智能医疗辅助诊断系统、个性化治疗方案等。

三、人口结构变化对医疗健康行业的影响社会变迁下的人口结构的变化,对医疗健康行业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老龄化趋势的加剧,使得对医疗健康服务的需求不断增加。

老年人口的增加,对长期照护、慢性病管理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对医疗资源和医护人员的配置提出了更大的挑战。

其次,人口流动和城市化加速了疾病传播的速度和范围,医疗防控工作面临巨大的压力。

因此,针对不同人口结构的需求,加强医疗健康资源的建设和布局,优化医疗服务模式,是应对人口结构变化带来的挑战的关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医疗卫生大变迁每一个人从出生到死亡,最期盼的莫过于拥有一个健康的身体。

60年,中国的医疗卫生领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其中,医疗服务水平的不断提高、医疗技术水平的巨大进步,已让人受益。

国民平均期望寿命由建国前的35岁提高到70岁,居发展中国家前列。

从缺医少药的岁月,到现在全国已拥有一批环境幽美、设施先进、科室齐全、技术精湛的大型现代化医院和专科医院,我们的医疗服务质量大幅提升,我们的医疗服务体系日趋完善,极大地改善了就医环境,看病难、医疗条件差、就医环境不好这些在过去谈起来让我们唉声叹气的难题,正在渐行渐远。

标准化村卫生所的不断增多,基本医疗设备配置的日益齐备,农村新农合的全面推广,使农家人的健康状况持续改善。

今年,我市新农合参合率要达到97%以上,提高报销比例10个百分点,提高封顶线至5万元,城乡医疗卫生一体化管理条件趋于成熟。

五、六十年代:缺医少药看病难新中国成立初期,新中国各项事业都处在发展阶段,医疗也处于一个较为落后的状态。

医院少、医生少,与中国人口众多的状况形成鲜明对比,成为巨大矛盾。

建国初期,药品依然不多,都是按计划分配。

医疗条件的落后,直接导致的就是看病难、治病难、突发事件的解决难。

那个时候,因得了肺炎、哮喘而辞世的人很常见,而且那时候得人们健康意识也不行,头疼、感冒,甚至生小孩的人很少去医院,除非是病的重了,治不了了,才不得不往区级、市级的大医院转,看病难,看不上病是常有的事情。

七十年代:赤脚医生走天下“赤脚医生”是文革中期开始后出现的名词,指一般未经正式医疗训练、仍持农业户口、一些情况下“半农半医”的农村医疗人员,是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产物。

出诊的时候就挎个小药箱。

箱子里无非就是针筒、针头、体温计,还有一些青霉素、链霉素、甘草片、氨茶碱等最简单的药品,这就是全部的家当了。

“赤脚医生”队伍是为弥补医务人员紧张的问题而在各村组建的,为群众提供简单的卫生防疫宣传和医疗服务。

八、九十年代:医疗条件飞速变八十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大潮,国家的各方面实力都开始迅猛发展,硬件设施和医疗条件的改善日益显现出来。

七十年代末期,由于制药厂的大批建立,药物供应不再紧张,伴随药品发展的,还有就是医疗设备和硬件设施了。

第一次用上一次性针头是在八十年代。

从那以后,针头反复消毒使用,已经成为历史,一去不复返了。

1985年初,原来的赤脚医生要进行考核,合格的将被认定为乡村医生,取得从医资格后可以继续行医。

“赤脚医生”从此正式退出历史舞台。

1985年,国务院提出的发展卫生事业基本思路是:鼓励多渠道办医;实行放权、让利、搞活,鼓励创收和发展;改革收费制度。

经过这一阶段的改革发展,我国办医主体发生了深刻变化,逐步形成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渠道、多种形式办医的新格局。

通过“放权让利、扩大自主权和分配制度改革”,调动了医务人员的积极性,服务供给大幅度增加,缓解了“看病难、住院难、手术难”等突出矛盾。

1996年底,党中央、国务院召开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全国卫生工作会议,确定了新时期卫生工作奋斗目标、工作方针和基本原则。

强调坚持为人民服务宗旨,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强调以人民健康为中心,优先发展基本卫生服务;强调从国情出发,合理配置资源,注重质量和效益;强调加强农村卫生、预防保健和中医药工作,逐步缩小地区差距;强调举办医疗机构要以国家、集体为主,社会力量为补充;强调加强职业道德建设,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技术服务水平。

199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了《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明确我国卫生事业的性质是社会公益事业,政府负有重要责任,强调卫生事业发展必须与国民经济发展相协调,人民健康保障必须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

1998年12月,国务院作出《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建设在全国稳步推进。

走进新世纪:医疗保障日趋完善现如今,社区卫生服务站、地区民营医院都为居民们创造了良好的医疗条件。

医疗保险和各种福利政策更为我们增加了经济保障。

我们可以自由地选择自己想要去的医院。

不仅是大型综合医院,现在专科治疗的医院也是层出不穷,骨科、糖尿病、妇科等各类医院让我们有了更加广阔和专业的选择空间。

2002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提出了加强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等重大战略部署。

2003年,国务院批准实施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三年规划,国家累计投入276亿元,基本建成了覆盖城乡、功能比较完善的疾病预防控制和应急医疗救治体系,防治传染病流行和应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明显提高;国务院还批准实施《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与发展规划》,国家投资217亿元,改善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条件。

大力组织城市卫生支援农村,实施万名医师支援农村卫生工程;国务院制定颁布《关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指导意见》,加快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努力构建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的新型城市卫生服务体系。

从2003年开始,国家组织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坚持以政府投入为主,农民自愿参加,重在解决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

同时,建设城乡医疗救助制度。

2006年6月,国务院决定启动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研究,《关于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征求意见稿)》已公开向社会征求意见。

改革方案紧紧围绕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宏伟战略目标,突出公益性质,强调政府为主,坚持公平效率统一,充分发挥全社会力量,努力推进公共卫生、医疗服务、医疗保障和基本药物保障体系建设,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2007年下半年,国务院启动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为城市非就业居民建立基本医疗保障制度。

商业健康保险也有了较快发展,为群众提供多层次医疗服务。

改革开放30年,卫生改革发展取得了显着成就——城乡居民健康水平持续改善。

有关部门统计,我国人均寿命由建国初期的35岁提高到2008年的73岁;婴儿死亡率由1981年的‰下降到2007年的‰,下降了56%;孕产妇死亡率由1990年的10万下降到2007年的10万,下降了60%。

上述国民健康指标已居发展中国家前列,有些已经达到了中高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国际社会对此给予了高度评价。

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不断加强,使严重威胁群众健康的重大传染病、地方病得到了有效控制。

我国对艾滋病人实行了“四免一关怀”政策,艾滋病免费抗病毒治疗覆盖全国1238个县(区),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服务覆盖全国。

对结核病人实施以免费治疗为核心的现代结核病控制策略(DOTS),覆盖率达到100%。

以综合预防和免费救治为重点的血吸虫病防治规划覆盖全国448个疫区县,已有%的县达到传播控制或阻断标准。

基本消除了碘缺乏病,大骨节病、克山病和氟中毒等病区不断缩小,发病患者显着减少。

免费免疫规划覆盖率保持在90%以上。

2007年,国务院决定将国家实施免疫的传染病由7种扩大到15种,预防保健能力显着增强。

我国基本消灭了丝虫病,实现了“无脊髓灰质炎”的目标,“儿童白喉”已连续20年无报告病例,法定报告传染病发病率由1978年的2365/10万下降到2007年的272/10万,死亡率由10万下降到10万。

我国先后夺取了抗击非典和防治高致病性禽流感等重大胜利,保护了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维护了社会稳定。

——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健全一个覆盖全省的疾病预防控制、传染病救治和紧急救援指挥体系已经形成。

有功能完善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服务站,又有多家药房和民办医院,居民们再也不用走大老远的路去医院看病。

据权威部门统计,2007年,我国拥有各类医疗卫生机构万个,村卫生室万个,覆盖城乡居民的卫生服务体系基本建立;全国医院床位总数万张,比1978年增长了81%;全国医疗卫生人员570万人,比1978年增长了84%。

卫生服务能力明显增强,患者就诊率和治愈率明显提高。

全国医疗机构诊疗人次由1978年的亿增长到2007年的亿,住院人数由1907万增长到9827万。

医学科技创新取得重要成果,建立了一批国家重点实验室、重点学科和工程中心。

两院院士和一大批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医学人才辛勤工作在人民群众健康事业的第一线,取得了突出成绩。

通过60年的发展,医疗卫生机构的软硬件水平都实现了质的飞跃,各种先进检查仪器在稍大的医院已经普及,医疗技术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为国民的健康带来了新的希望。

——医疗保险体系初步建立2007年,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已覆盖亿职工。

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已经在部分城市进行试点,有4291万城镇居民参加。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已覆盖全国所有农村县(市、区),有亿农民参加。

全国已有100家保险公司为居民提供商业健康保险,2007年保费收入达384亿元。

多层次医疗保障制度为城乡居民化解医疗风险提供了安全屏障。

——保障基本药物供应1978年—2006年,医药工业产值年均递增%,高于同期GDP增长。

药品品种、数量和质量基本满足国内需求,国际市场不断开拓。

中药工业总产值已达1390亿元,比1980年增长了140倍。

中成药已有9000多个品种、40多种剂型,年出口额超过10亿美元。

——卫生法制逐步完善国家已经颁布实施了《传染病防治法》、《职业卫生法》、《母婴保健法》等10部卫生法律、《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等37部卫生行政法规和《处方管理办法》等180余件部门规章,组织制定(修订)了1800余项卫生标准,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卫生法制体系。

全国有%的市(地)和96%的县(区)建立了卫生监督机构,综合执法能力不断提高,依法行政能力不断增强,切实维护了公众健康权益。

——疾病的防控能力明显增强各级政府持续增加投入,大力改造既有卫生防疫体系,同时开展数千个新的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建设,基本建立起覆盖城乡功能完善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应急医疗救治体系和卫生医疗监督体系,健全了疾病监测网络和传染病疫情预警预测机制。

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体系。

国家明确了艾滋病、结核病、肝炎、血吸虫病等重大传染病防控策略和具体政策措施,对患者实行免费药物治疗,建立了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防控机制等,严密防控可能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新生传染病性疾病,将免费免疫病种扩大到15个,尽最大努力减少可防可控疾病的发生和流行,健全了妇幼保健体系,在中西部广大地区农村实行住院分娩补助,可以说中国已经初步建立起一个较为有效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基层医疗服务卫生体系逐步健全。

60年的风雨历程,我国卫生事业的巨变不禁让人感慨万千,从“赤脚医生”到接受高等教育的医护专业人员,从“望闻问切“到高科技大型诊疗仪,从破旧、低矮的老建筑到花园式、宾馆式医院,无论是医疗环境还是医疗手段,都发生了跨越性的变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