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物理考前三个月:专题12-力学、光学实验(含答案)
高中物理高考复习力学实验讲解及练习题(含答案)
高考复习力学实验题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实验题(共17小题)1.(2016•天津)某同学利用图1示装置研究小车的匀变速直线运动.①实验中,必要的措施是AB .A.细线必须与长木板平行B.先接通电源再释放小车C.小车的质量远大于钩码的质量D.平衡小车与长木板间的摩擦力②他实验时将打点机器接到频率为50Hz的交流电源上,得到一条纸带,打出的部分计数点如图2所示(每相邻两个计数点间还有4个点,图中未画出)s1=3.59cm,s2=4.41cm,s3=5.19cm,s4=5.97cm,s5=6.78cm,s6=7.64cm,则小车的加速度a= 0.80 m/s2(要求充分利用测量的数据),打点计时器在打B点时小车的速度v B= 0.40 m/s.(结果均保留两位有效数字)【解答】解:①A、为了让小车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应使小车受力恒定,故应将细线与木板保持水平;同时为了打点稳定,应先开电源再放纸带;故AB正确;C、本实验中只是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故不需要让小车的质量远大于钩码的质量;只要能让小车做匀加速运动即可;故C错误;D、由C的分析可知,只要摩擦力恒定即可,不需要平衡摩擦力;故D错误;故选:AB;②每两个计数点间有四个点没有画出,故两计数点间的时间间隔为T=5×0.02=0.1s;根据逐差法可知,物体的加速度a===0.80m/s2;B点的速度等于AC段的平均速度,则有:v===0.40m/s;故答案为:①AB;②0.80;0.40.2.(2016•高港区校级学业考试)利用图中所示的装置可以研究自由落体运动,实验中需要调整好仪器,接通打点计时器的电源,松开纸带,使重物下落,打点计时器会再纸带上打出一系列的小点,(1)若实验时用到的计时器为电磁打点计时器,打点计时器的安装要使两个限位孔在同一竖直(选填“水平”或“竖直”)线上,以减少摩擦阻力;(2)实验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CDA、接通电源的同时要立刻释放重物B、选取纸带时要选取第1个点与第2个点之间的距离接近4mm且清晰的纸带C、释放重物之前要让重物靠近打点计时器D、为了使实验数据更加准确,可取多次测量结果的平均值(3)为了测得重物下落的加速度,还需要的实验仪器是 CA、天平B、秒表C、米尺.【解答】解:(1)电磁式打点计时器需要用低压交流电压;安装打点计时器时要注意让上下限位孔在同一竖直线上,从而减小阻力;(2)A、应先接通电源,稳定后再释放纸带,故A错误;B、选择纸带时应选择点迹清楚,前两个点间距接近2mm的纸带,故B错误;C、释放重物时,应让重物靠近纸带;故C正确;D、为了使实验数据更加准确,可取多次测量结果的平均值;故D正确;故选:CD.(3)据运动学公式得:△x=at2,a=,为了测试重物下落的加速度,还需要的实验器材有:米尺,用来测量计数点之间的距离.该实验中不需要天平,通过打点计时器打点的时间间隔可以计算出计数点之间的时间间隔,所以也不需要秒表.故选:C.故答案为:(1)竖直;(2)CD;(3)C.3.(2017春•涞水县校级月考)某学生利用“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实验装置来测量一个质量为m=50g的重锤下落时的加速度值,该学生将重锤固定在纸带下端,让纸带穿过打点计时器,实验装置如图1所示.(1)以下是该同学正确的实验操作和计算过程,请填写其中的空白部分:①实验操作:接通电源,释放纸带,让重锤自由落下,实验结束关闭电源.②取下纸带,取其中的一段标出计数点如图2所示,测出相邻计数点间的距离分别为x1=2.60cm,x2=4.14cm,x3=5.69cm,x4=7.22cm,x5=8.75 cm,x6=10.29cm,已知打点计时器的打点间隔T=0.02s,则重锤运动的加速度计算表达式为a= ,代入数据,可得加速度a= 9.60 m/s2(计算结果保留三位有效数字).【解答】解:(1)①实验时,应先接通打点计时器的电源,再释放纸带,实验结束,应立即关闭电源.②根据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推论△x=aT2,有:x6﹣x3=3a1(2T)2…①x5﹣x2=3a2(2T)2…②x4﹣x1=3a3(2T)2…③a=…④联立①②③④解得:a=;代入数据解得:a=9.60m/s2.答案:(1)①接通电源,实验结束关闭电源;②,9.60.4.(2016春•哈尔滨校级期中)某同学进行“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实验,试完成主要步骤:(1)如图甲,用两只弹簧测力计分别钩住细绳套,互成角度地拉橡皮条,使橡皮条伸长,记下结点的位置O点、两弹簧测力计的读数F1、F2以及两细绳套的方向(2)用一只弹簧测力计钩住细绳套把橡皮条与细绳套的结点拉到同一位置O ,记下细绳的方向(如图丙中的Oc).如乙图所示,读得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 4.0N(3)如丙图所示,按选定的标度作出了力的图示,请在图丙中:a.按同样的标度作出力F的图示b.按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作出F1、F2的合力F′(4)关于该实验注意事项,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BA.实验中所用的两根细绳越短越好B.弹簧测力计的拉力方向必须与木板平行C.每次实验中两个分力间的夹角必须大于90°.【解答】解:(1)如图甲,用两只弹簧测力计分别钩住细绳套,互成角度地拉橡皮条,使橡皮条伸长,记下结点位置O和两测力计的示数F1、F2以及两细绳套的方向,(2)如图乙,用一只弹簧测力计钩住细绳套把橡皮条的结点拉到同一位置O,记下细绳套的方向,由图示弹簧测力计可读得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4.0N;(3)a、按力的图示方法作出力F的图示如图所示;b、根据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作出F1、F2的合力F′,如图所示.(4)A、拉橡皮条的细绳要适当长一些,以方便画出力的方向,故A错误;B、测量力的实验要求尽量准确,为了减小实验中因摩擦造成的误差,操作中要求弹簧秤、细绳、橡皮条都应与木板平行,故B正确;C、在实验中两个分力的夹角大小适当,且二力的大小要适量大些,这样有利于减小实验中偶然误差的影响,不需要夹角必须大于90°,故C错误;故选:B故答案为:(1)两细绳套的方向;(2)同一位置O;4.0N;(3)如图所示;(4)B.5.(2016春•衡阳校级期末)“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的实验情况如图甲所示,其中A为固定橡皮筋的图钉,O为橡皮筋与细绳的结点,OB和OC为细绳.图乙是在白纸上根据实验结果画出的图.(1)本实验采用的科学方法是 BA.理想实验法 B.等效替代法C.控制变量法 D.建立物理模型法(2)某同学用两个弹簧秤将结点拉至某位置,此时该同学记录下了结点O的位置及两弹簧秤对应的读数,他还应该记录下两细线的方向.(3)图乙中的F是利用平行四边形定则作出的两个弹簧秤拉力的合力的图示,F′为用一个弹簧秤将结点拉至同一点时所用拉力的图示,这两个力中,方向一定沿AO方向的是F′.【解答】解:(1)本实验中两个拉力的作用效果和一个拉力的作用效果相同,采用的科学方法是等效替代法.故选:B.(2)当用两个弹簧秤同时拉橡皮筋时,必须记录下两弹簧秤读数,及两细线的方向,O点的位置;(3)图乙中的F与F′中,F是由平行四边形得出的,而F′是通过实验方法得出的,其方向一定与橡皮筋的方向相同,一定与AO共线的是 F′.故答案为:(1)B;(2)两细线的方向;(3)F′.6.(2016春•临沂校级期末)在“探究求合力的方法”实验中,可以设计不同的方案探究.以下是甲、乙两位同学设计的两个实验方案,(1)甲同学设计的方案如图1,需要将橡皮条的一端固定在水平木板上,另一端系上两根细绳,细绳的另一端都有绳套.实验中需用两个弹簧测力计分别钩住绳套,并互成角度地拉橡皮条,使橡皮条伸长,结点到达某一位置O.①某同学在做该实验时认为:A.拉橡皮条的绳细一些且长一些,实验效果较好B.拉橡皮条时,弹簧测力计、橡皮条、细绳应贴近木板且与木板平面平行C.橡皮条弹性要好,拉结点到达某一位置O时,橡皮条方向必须在两细绳夹角的角平分线上D.拉力F1和F2的夹角越大越好其中正确的是AB (填入相应的字母)②若某次测量中两个弹簧测力计的读数均为4N,且两弹簧测力计拉力的方向相互垂直,则不能(选填“能”或“不能”)用一个量程为5N的弹簧测力计测量出它们的合力,理由是:合力为4N>5N,超出了弹簧测力计的量程.(2)乙同学在家中用三根相同的橡皮筋(遵循胡克定律)来探究求合力的方法,如图2所示,三根橡皮筋在O点相互连接,拉长后三个端点用图钉固定在A、B、C三点.在实验中,可以通过刻度尺测量橡皮筋的长度来得到橡皮筋的拉力大小,并通过OA、OB、OC的方向确定三个拉力的方向,从而探究求其中任意两个拉力的合力的方法.在实验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D .A.实验需要测量橡皮筋的长度以及橡皮筋的原长B.为减小误差,应选择劲度系数尽量大的橡皮筋C.以OB、OC为两邻边做平行四边形,其对角线必与OA在一条直线上且两者长度相等D.多次实验中O点不必是同一位置.【解答】解:(1)①A、在实验中要减小拉力方向的误差,应让标记同一细绳方向的两点尽量远些,故细绳应该长一些,故A正确;B、作图时,我们是在白纸中作图,做出的是水平力的图示,若拉力倾斜,则作出图的方向与实际力的方向有有较大差别,故应使各力尽量与木板面平行,故B正确;C、橡皮条弹性要好,拉结点到达某一位置O时,拉力与拉力的夹角应适当大些,但橡皮条方向不必须在两细绳夹角的角平分线上,故C错误;D、两个拉力的夹角过大,合力会过小,量取理论值时相对误差变大,夹角太小,会导致作图困难,也会增大偶然误差,故D错误.故选:AB.②两力均为4N,且相互垂直,则其合力大小为F=4N>5N,合力超过了弹簧秤的量程,故弹簧秤无法测出物体所受的合力,故不能使用.(2)A、需要知道橡皮筋的伸长量才能表示橡皮筋的弹力,故应该测量橡皮筋的原长,故A正确;B、为了减小误差,橡皮筋的伸长量应该大些,故应选择劲度系数稍小的橡皮筋,故B错误;C、由于橡皮筋的弹力与它的长度不成正比,所以OB、OC弹力的合力方向与以OB、OC为两邻边做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不重合,故C错误;D、不同的O点依然满足任意两个橡皮筋弹力的合力与第三个橡皮筋弹力等大反向的特点,所以即使O点不固定,也可以探究求合力的方法,故D正确.故选:AD.故答案为:(1)①AB;②不能;合力为4N>5N,超出了弹簧测力计的量程;(2)AD.7.(2016•广州二模)用图甲所示装置“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请思考并完成相关内容:(1)实验时,为平衡摩擦力,以下操作正确的是 BA.连着砂桶,适当调整木板右端的高度,直到小车被轻推后沿木板匀速运动B.取下砂桶,适当调整木板右端的高度,直到小车被轻推后沿木板匀速运动C.取下砂桶,适当调整木板右端的高度,直到小车缓慢沿木板做直线运动(2)图乙是实验中得到的一条纸带,已知相邻计数点间还有四个点未画出,打点计时器所用电源频率为50Hz,由此可求出小车的加速度a= 1.60 m/s2(计算结果保留三位有效数字).(3)一组同学在保持木板水平时,研究小车质量一定的情况下加速度a与合外力F的关系,得到如图丙中①所示的a﹣F图线.则小车运动时受到的摩擦力f= 0.10 N;小车质量M= 0.20 kg.若该小组正确完成了步骤(1),得到的a﹣F图线应该是图丙中的②(填“②”、“③”或“④”).【解答】解:(1)平衡摩擦力时,取下砂桶,适当当调整木板右端的高度,直到小车被轻推后沿木板匀速运动,故B正确.(2)根据△x=aT2,运用逐差法得,a===1.60m/s2.(3)根据图①知,当F=0.10N时,小车才开始运动,可知小车运动时受到的摩擦力f=0.10N,图线的斜率表示质量的倒数,则m=kg=0.20kg.平衡摩擦力后,a与F成正比,图线的斜率不变,故正确图线为②.故答案为:(1)B;(2)1.60;(3)0.10,0.20,②.8.(2016秋•天津月考)在“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实验中,某同学使用了如图(1)所示的装置,计时器打点频率为50Hz.(1)该同学得到一条纸带,在纸带上取连续的六个点,如图(b)所示,自A点起,相邻两点间的距离分别为10.0mm、12.0mm、14.0mm、16.0mm、18.0mm,则打E点时小车的速度为0.85 m/s,小车的加速度为5 m/s2.(2)该同学要探究小车的加速度a和质量M的关系,应该保持拉力F恒定不变;若该同学要探究加速度a和拉力F的关系,应该保持小车质量M恒定不变.(3)该同学通过数据的处理作出了a﹣F图象,如图(c)所示,则①图中的直线不过原点的原因是平衡摩擦力过度.②此图中直线发生弯曲的原因是不满足m<<M .【解答】解:(1)利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推论得出:v E== m/s=0.85m/s小车的加速度为a== m/s2=5m/s2(2)该同学要探究小车的加速度a和质量M的关系,应该保持细线对车的拉力F不变;若该同学要探究加速度a和拉力F的关系,应该保持小车的质量M不变.(3)图中当F=0时,a≠0.也就是说当绳子上没有拉力时,小车的加速度不为0,说明小车的摩擦力小于重力的分力,所以原因是实验前木板右端垫得过高.设小车的加速度为a,绳子拉力为F,以砂和砂桶为研究对象得:mg﹣F=ma以小车为研究对象F=Ma解得:a=故:F=Ma=所以要使得绳子拉力等于砂和砂桶的重力大小,必有m<<M,而不满足m<<M时,随m的增大物体的加速度a逐渐减小.故图象弯曲的原因是:未满足砂和砂桶质量远小于小车的质量.故答案为:(1)0.85;5;(2)拉力F恒定;小车质量M恒定;(3)平衡摩擦力过度,不满足m<<M.9.(2016秋•濮阳月考)为了探究物体的加速度与质量的关系时,某实验小组的同学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装置中有电磁打点计时器、纸带、带滑轮的长木板、垫块、小车和砝码(总质量用M表示)、砂和砂捅(总质量用m表示)、刻度尺等,请回答下列问题:(1)为了完成本实验,下列实验器材中必不可少的是CD .A.低压直流电源 B.秒表 C.天平(附砝码) D.低压交流电源(2)实验误差由偶然误差和系统误差,本实验中纸带与打点计时器、小车与长木板之间的摩擦和阻力对实验的影响属于系统误差.为了使实验结果更贴近结论,应尽量地减少摩擦阻力的影响,即按如图的方式将长木板的一端适当垫高,以平衡摩擦力,在平衡摩擦力时,取下沙桶并将纸带穿过打点计时器,使小车带动纸带在长木板上做匀速直线运动.(3)探究小车的加速度与其质量的关系时,可以通过改变小车中砝码的个数来改变小车的质量.在完成本实验时,为了使沙桶的总重力近似地等于小车的牵引力,则沙桶的总质量与小车的总质量的关系应满足M >>m .(4)该实验小组的同学在某次测量时,得到了如图所示的纸带,其中0、1、2为相邻的三个计数点,且相邻两计数点的打点频率为f,0、1两点间的距离用x1表示.1、2两点间的距离用x2表示,则该小车加速度的表达式a= (x2﹣x1)f2m/s2.如果f=10Hz,x1=5.90cm,x2=6.46cm,则加速度的值应为a= 0.56 m/s2(保留两位小数)(5 )在完成以上操作后,将得到的数据用图象进行处理,则小车的加速度的倒数关于小车的质量M的函数图象符合实际情况的是 C .【解答】解:(1)本实验中需测小车质量,则需要天平,电磁打点计时器需要低压交流电源,故选:CD.(2)平衡摩擦力时,把木板一端垫高,调节木板的倾斜度,使小车在不受绳的拉力时能拖动纸带沿木板做匀速直线运动即可;(3)根据实验误差的来源,在 M>>m条件下,可以认为绳对小车的拉力近似等于沙和沙桶的总重力.(4)根据△x=aT2得:a==(x2﹣x1)f2=(6.46﹣5.90)×102×10﹣2 m/s2=0.56 m/s2;(5)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得:a=,则=M+,则以为纵轴,以总质量M为横轴,作出的图象为一倾斜直线,且纵坐标不为0,故C正确,ABD错误.故选:C故答案为:(1)CD;(2)M>>m;(3)(x2﹣x1)f2;0.56;(4)C.10.(2016春•锦州期末)图甲是“研究平抛物体的运动”的实验装置图.(1)实验前应对实验装置反复调节,直到斜槽末端切线水平.每次让小球从同一位置由静止释放,是为了每次平抛初速度相同.(2)图乙是正确实验取得的数据,其中O为抛出点,则此小球做平抛运动的初速度为 1.6m/s.(g=9.8m/s2)(3)在另一次实验中将白纸换成方格纸,每个格的边长L=5cm,通过实验,记录了小球在运动途中的三个位置,如图丙所示,则该小球做平抛运动的初速度为 1.5 m/s;B点的竖直分速度为 2 m/s;平抛运动的初位置坐标(﹣1,1)(如图丙,以O点为原点,水平向右为X轴正方向,竖直向下为Y轴的正方向,g取10m/s2).【解答】解:(1)平抛运动的初速度一定要水平,因此为了获得水平的初速度安装斜槽轨道时要注意槽口末端要水平,为了保证小球每次平抛的轨迹都是相同的,这就要求小球平抛的初速度相同,因此在操作中要求每次小球能从同一位置静止释放.(2)由于O为抛出点,所以根据平抛运动规律有:x=v0t将x=32cm,y=19.6cm,代入解得:v0=1.6m/s.(3)由图可知,物体由A→B和由B→C所用的时间相等,且有:△y=gT2,由图可知△y=2L=10cm,代入解得,T=0.1sx=v0T,将x=3L=15cm,代入解得:v0=1.5 m/s,竖直方向自由落体运动,根据匀变速直线运动中时间中点的瞬时速度等于该过程中的平均速度有:v By==2 m/s.故从抛出到B点所用时间为:t=故从抛出到B点的水平位移为:x=v0t=1.5×0.2m=0.3m,故从抛出到B点的竖直位移为:y=gt2=所以x′=5L﹣x=0.25﹣0.3m=﹣0.05m=L,y′=5L﹣y=0.25﹣0.2m=0.05m=L,平抛运动的初位置坐标为(﹣1,1).故答案为:(1)水平,初速度相同;(2)1.6;(3)1.5,2,(﹣1,1).11.(2016春•衡阳校级期末)(1)“研究平抛物体的运动”实验的装置如图1所示,在实验前应ABC A.将斜槽的末端切线调成水平B.将木板校准到竖直方向,并使木板平面与小球下落的竖直平面平行C.小球每次必须从斜面上同一位置由静止开始释放D.在白纸上记录斜槽末端槽口的位置O,作为小球做平抛运动的起点和所建坐标系的原点(2)物体做平抛运动的规律可以概括为两点:①水平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②竖直方向做自由落体运动.为了研究物体的平抛运动,可做下面的实验:如图2所示,用小锤打击弹性金属片,A球水平飞出;同时B球被松开,做自由落体运动.两球同时落到地面.把整个装置放在不同高度,重新做此实验,结果两小球总是同时落地.则这个实验 BA.只能说明上述规律中的第①条B.只能说明上述规律中的第②条C.不能说明上述规律中的任何一条D.能同时说明上述两条规律.【解答】解:(1)A、实验中必须保证小球做平抛运动,而平抛运动要求有水平初速度且只受重力作用,故A正确;B、根据平抛运动的特点可知其运动轨迹在竖直平面内,因此在实验前,应使用重锤线调整面板在竖直平面内,即要求木板平面与小球下落的竖直平面平行,故B正确;C、小球每次必须从斜面上同一位置由静止开始释放.故C正确;D、在白纸上记录斜槽末端槽口的位置O,不能作为小球做平抛运动的起点放,故D错误.故选:ABC.(2)在打击金属片时,两小球同时做平抛运动与自由落体运动,结果同时落地,则说明平抛运动竖直方向是自由落体运动,不能说明水平方向上的运动规律,故B正确,ACD错误.故答案为:(1)ABC;(2)B.12.(2016•花溪区校级三模)为了探究力对物体做功与物体速度变化的关系,现提供如图1所示的器材,让小车在橡皮筋的作用下弹出后,沿木板滑行,当我们分别用同样的橡皮筋1条、2条、3条…并起来进行第1次、第2次、第3次…实验时,每次实验中橡皮筋拉伸的长度都应保持一致,我们把橡皮筋对小车做的功可记作W、2W、3W…对每次打出的纸带进行处理,求出小车每次最后匀速运动时的速度v,记录数据如下.请)实验中木板略微倾斜,这样做 C (填答案前的字母)A.是为了释放小车后,小车能匀加速下滑B.是为了增大橡皮筋对小车的弹力C.是为了使橡皮筋对小车做的功等于合外力对小车做的功D.是为了使橡皮筋松驰后小车做匀加速运动(2)据以上数据,在坐标纸中作出W﹣v2图象.(3)根据图象2可以做出判断,力对小车所做的功与力对小车所做的功与.【解答】解:(1)装置探究橡皮筋做功与小车速度的关系,应平衡摩擦力,使得橡皮筋做功等于合外力做功,以及能够使橡皮筋松弛后小车做匀速运动,故C正确,ABD错误.故选:C.(2)根据描点法作出图象,如图所示:(3)W﹣v2图象是一条过原点的倾斜的直线,根据图象可知,力对小车所做的功与小车速度平方成正比.故答案为:(1)C;(2)W﹣v2图象如图;(3)小车速度平方成正比.13.(2016•蔡甸区校级一模)某学习小组用图甲所示的实验装置探究“动能定理”.他们在气垫导轨上安装了一个光电门B,滑块上固定一遮光条,滑块用细线绕过气垫导轨左端的定滑轮与力传感器相连,传感器下方悬挂钩码,每次滑块都从A处由静止释放.(1)某同学用游标卡尺测量遮光条的宽度d,如图乙所示,则d= 2.30 mm.(2)下列实验要求中不必要的一项是 A (请填写选项前对应的字母).A.应使滑块质量远大于钩码和力传感器的总质量B.应使A位置与光电门间的距离适当大些C.应将气垫导轨调至水平D.应使细线与气垫导轨平行(3)实验时保持滑块的质量M和A、B间的距离L不变,改变钩码质量m,测出对应的力传感器的示数F和遮光条通过光电门的时间t,通过描点作出线性图象,研究滑块动能变化与合外力对它所做功的关系,处理数据时应作出的图象是 C (请填写选项前对应的字母).A.作出“t﹣F图象”B.作出“t2﹣F图象”C.作出“t2﹣图象”D.作出“t=3s图象”【解答】解:(1)由图知第5条刻度线与主尺对齐,d=2mm+6×0.05mm=2.30mm;(2)A、拉力是直接通过传感器测量的,故与小车质量和钩码质量大小关系无关,故A不必要;B、应使A位置与光电门间的距离适当大些,有利于减小误差,故B是必要的;C、应将气垫导轨调节水平,保持拉线方向与木板平面平行,这样拉力才等于合力,故CD是必要的;本题选不必要的,故选:A.(3)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得:a=,那么解得:t2=所以研究滑块的加速度与力的关系,处理数据时应作出图象或作出t2﹣图象,故C正确.故选:C故答案为:(1)2.30;(2)A;(3)C14.(2015春•菏泽期末)为探究“恒力做功与物体动能改变的关系”,采用了如图所示实验装置.请回答下列问题:(1)为了减小小车与水平木板之间摩擦力的影响应采取做法是 CA.将木板不带滑轮的一端适当垫高,使小车在钩码拉动下恰好做匀速运动B.将木板不带滑轮的一端适当垫高,使小车在钩码拉动下恰好做匀加速运动C.将木板不带滑轮的一端适当垫高,在不挂钩码的情况下使小车恰好做匀速运动D.将木板不带滑轮的一端适当垫高,在不挂钩码的情况下使小车恰好做匀加速运动(2)若实验中所用小车的质量为200g,为了使实验结果尽量精确,在实验室提供的以下四种规格钩码中,应该挑选的钩码是 AA.10g B.20g C.30g D.50g(3)某实验小组挑选了一个质量为50g的钩码,在多次正确操作实验得到的纸带中取出自认为满意的一条,经测量、计算,得到如下数据:第一个点到第n个点的距离为40.0cm;打下第n点时小车的速度大小为1.20m/s.该同学将钩码的重力当作小车所受的拉力,则拉力对小车做的功为0.196 J,小车动能的增量为0.144 J.(g=9.8m/s2,结果保留三位有效数字)【解答】解:(1)为了消除小车与水平木板之间摩擦力的影响应采取做法是,将不带滑轮的木板一端适当垫高,在不挂钩码的情况下使小车恰好做匀速运动,以使小车的重力沿斜面分力和摩擦力抵消,那么小车的合力就是绳子的拉力.故C正确.故选:C.(2)本题要用钩码的重力代替小车所受到的合力,钩码质量应远小于小车的质量.故选10g的钩码较好,故A正确.故选:A(3)从打下第一点到打下第N点拉力对小车做的功:W=mgs=50×10﹣3×9.8×0.4J=0.196J;小车的动能增量为:△E k=Mv2=0.2×1.22J=0.144J.故答案为:(1)C;(2)A;(3)0.196,0.14415.(2016•北京)利用图1装置做“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实验.①为验证机械能是否守恒,需要比较重物下落过程中任意两点间的 A .。
(word版)高中物理高考复习力学实验讲解及练习题(含答案),文档
高考复习力学实验题一.实验题〔共17小题〕1.〔2021?天津〕某同学利用图1示装置研究小车的匀变速直线运动.①实验中,必要的措施是..细线必须与长木板平行.先接通电源再释放小车C.小车的质量远大于钩码的质量.平衡小车与长木板间的摩擦力②他实验时将打点机器接到频率为50Hz的交流电源上,得到一条纸带,打出的局部计数点如图2所示〔每相邻两个计数点间还有4个点,图中未画出〕s1,s2,s3,s4,s5,,那么小车的加速度a=m/s2〔要求充分利用测量的数据〕,打点计时器在打B点时小车的速度vB=m/s.〔结果均保存两位有效数字〕2.〔2021?高港区校级学业考试〕利用图中所示的装置可以研究自由落体运动,实验中需要调整好仪器,接通打点计时器的电源,松开纸带,使重物下落,打点计时器会再纸带上打出一系列的小点,〔1〕假设实验时用到的计时器为电磁打点计时器,打点计时器的安装要使两个限位孔在同一〔选填“水平〞或“竖直〞〕线上,以减少摩擦阻力;〔2〕实验过程中,以下说法正确的选项是、接通电源的同时要立刻释放重物B、选取纸带时要选取第1个点与第2个点之间的距离接近4mm且清晰的纸带C、释放重物之前要让重物靠近打点计时器、为了使实验数据更加准确,可取屡次测量结果的平均值〔3〕为了测得重物下落的加速度,还需要的实验仪器是A、天平B、秒表C、米尺.3.〔2021春?涞水县校级月考〕某学生利用“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 〞的实验装置来测量一个质量为 m=50g 的重 锤下落时的加速度值,该学生将重锤固定在纸带下端,让纸带穿过打点计时器,实验装置如图1所示. 〔1〕以下是该同学正确的实验操作和计算过程,请填写其中的空白局部:① 实验操作:,释放纸带,让重锤自由落下, . x ,x , ② 取下纸带,取其中的一段标出计数点如图 2所示,测出相邻计数点间的距离分别为1 2 x ,x ,x cm ,x ,打点计时器的打点间隔 ,那么重锤运动的加 3 4 5 6第1页〔共8页〕速度计算表达式为a= ,代入数据,可得加速度a=m/s 2〔计算结果保存三位有效数字〕.4.〔2021春?哈尔滨校级期中〕某同学进行 “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那么 “实验,试完成主要步骤: 〔1〕如图甲,用两只弹簧测力计分别钩住细绳套,互成角度地拉橡皮条,使橡皮条伸长,记下结点的位置O 点、两弹簧测力计的读数F 1、F 2以及〔2〕用一只弹簧测力计钩住细绳套把橡皮条与细绳套的结点拉到 ,记下细绳的方向〔如图丙中 的Oc 〕.如乙图所示,读得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F= 〔3〕如丙图所示,按选定的标度作出了力的图示,请在图丙中: a .按同样的标度作出力 F 的图示 b .按力的平行四边形定那么作出 F 1、F 2的合力F ′ 〔4〕关于该实验考前须知,以下说法中正确的选项是 .实验中所用的两根细绳越短越好.弹簧测力计的拉力方向必须与木板平行 C .每次实验中两个分力间的夹角必须大于 90°.5.〔2021春?衡阳校级期末〕“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那么〞的实验情况如图甲所示,其中A 为固定橡皮筋的图钉,O 为橡皮筋与细绳的结点,OB 和OC 为细绳.图乙是在白纸上根据实验结果画出的图. 〔1〕本实验采用的科学方法是 A .理想实验法 B .等效替代法 C .控制变量法 D .建立物理模型法 〔2〕某同学用两个弹簧秤将结点拉至某位置,此时该同学记录下了结点 O 的位置及两弹簧秤对应的读数, 他还应该记录下 . 〔3〕图乙中的 F 是利用平行四边形定那么作出的两个弹簧秤拉力的合力的图示, F ′为用一个弹簧秤将结点拉 至同一点时所用拉力的图示,这两个力中,方向一定沿 AO 方向的是 .第2页〔共8页〕6.〔2021春?临沂校级期末〕在“探究求合力的方法〞实验中,可以设计不同的方案探究.以下是甲、乙两位同学设计的两个实验方案,1〕甲同学设计的方案如图1,需要将橡皮条的一端固定在水平木板上,另一端系上两根细绳,细绳的另一端都有绳套.实验中需用两个弹簧测力计分别钩住绳套,并互成角度地拉橡皮条,使橡皮条伸长,结点到达某一位置O.①某同学在做该实验时认为:.拉橡皮条的绳细一些且长一些,实验效果较好.拉橡皮条时,弹簧测力计、橡皮条、细绳应贴近木板且与木板平面平行C.橡皮条弹性要好,拉结点到达某一位置O时,橡皮条方向必须在两细绳夹角的角平分线上D.拉力F1和F2的夹角越大越好其中正确的选项是〔填入相应的字母〕②假设某次测量中两个弹簧测力计的读数均为4N,且两弹簧测力计拉力的方向相互垂直,那么〔选填“能〞或“不能〞〕用一个量程为5N的弹簧测力计测量出它们的合力,理由是:.〔2〕乙同学在家中用三根相同的橡皮筋〔遵循胡克定律〕来探究求合力的方法,如图2所示,三根橡皮筋在O点相互连接,拉长后三个端点用图钉固定在A、B、C三点.在实验中,可以通过刻度尺测量橡皮筋的长度来得到橡皮筋的拉力大小,并通过OA、OB、OC的方向确定三个拉力的方向,从而探究求其中任意两个拉力的合力的方法.在实验过程中,以下说法正确的选项是.A.实验需要测量橡皮筋的长度以及橡皮筋的原长B.为减小误差,应选择劲度系数尽量大的橡皮筋C.以OB、OC为两邻边做平行四边形,其对角线必与OA在一条直线上且两者长度相等D.屡次实验中O点不必是同一位置.7.〔2021?广州二模〕用图甲所示装置“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请思考并完成相关内容:〔1〕实验时,为平衡摩擦力,以下操作正确的选项是BA.连着砂桶,适当调整木板右端的高度,直到小车被轻推后沿木板匀速运动B.取下砂桶,适当调整木板右端的高度,直到小车被轻推后沿木板匀速运动C.取下砂桶,适当调整木板右端的高度,直到小车缓慢沿木板做直线运动2〕图乙是实验中得到的一条纸带,相邻计数点间还有四个点未画出,打点计时器所用电源频率为50Hz,由此可求出小车的加速度a=m/s 2〔计算结果保存三位有效数字〕.第3页〔共8页〕〔3〕一组同学在保持木板水平时,研究小车质量一定的情况下加速度 a 与合外力 F 的关系,得到如图丙中 ①所示的a ﹣F 图线.那么小车运动时受到的摩擦力 f= N ;小车质量M= kg .假设该小组正确 完成了步骤〔 1〕,得到的 a ﹣F 图线应该是图丙中的 〔填“②〞、“③〞或“④〞〕.8.〔2021秋?天津月考〕在“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实验中,某同学使用了如图〔1〕所示的装置,计时器打点频率为50Hz .〔1〕该同学得到一条纸带,在纸带上取连续的六个点,如图〔 b 〕所示,自 A 点起,相邻两点间的距离分别为、、、、,那么打E 点时小车的速度为 m /s ,小车的加速度为 m/s 2.〔2〕该同学要探究小车的加速度 a 和质量M 的关系,应该保持 不变;假设该同学要探究加速度 a 和拉力F 的关系,应该保持 定 不变.〔3〕该同学通过数据的处理作出了 a ﹣F 图象,如图〔c 〕所示,那么 ①图中的直线不过原点的原因是 . ②此图中直线发生弯曲的原因是 .9.〔2021秋?濮阳月考〕为了探究物体的加速度与质量的关系时,某实验小组的同学设计了如下图的实验装置.装置中有电磁打点计时器、纸带、带滑轮的长木板、垫块、小车和砝码〔总质量用M 表示〕、砂和砂捅〔总质量用m 表示〕、刻度尺等,请答复以下问题:〔1〕为了完本钱实验,以下实验器材中必不可少的是 . A .低压直流电源 B .秒表 C .天平〔附砝码〕 D .低压交流电源〔2〕实验误差由偶然误差和系统误差,本实验中纸带与打点计时器、小车与长木板之间的摩擦和阻力对实验的影响属于系统误差.为了使实验结果更贴近结论,应尽量地减少摩擦阻力的影响,即按如图的方式将长木板的一端适当垫高,以平衡摩擦力,在平衡摩擦力时,取下沙桶并将纸带穿过打点计时器,使小车带 动纸带在长木板上做 运动.3〕探究小车的加速度与其质量的关系时,可以通过改变小车中砝码的个数来改变小车的质量.在完本钱实验时,为了使沙桶的总重力近似地等于小车的牵引力,那么沙桶的总质量与小车的总质量的关系应满足.〔4〕该实验小组的同学在某次测量时,得到了如下图的纸带,其中 0、1、2为相邻的三个计数点,且相邻两计数点的打点频率为 f ,0、1两点间的距离用x 1表示.1、2两点间的距离用 x 2表示,那么该小车加速度的表达式a=m/s 2.如果f=10Hz ,x 1,22〔保存两位 x ,那么加速度的值应为a=m/s小数〕第4页〔共8页〕〔5〕在完成以上操作后,将得到的数据用图象进行处理,那么小车的加速度的倒数 关于小车的质量 M 的函数图象符合实际情况的是.10.〔2021春?锦州期末〕图甲是“研究平抛物体的运动 〞的实验装置图.〔1〕实验前应对实验装置反复调节,直到斜槽末端切线 .每次让小球从同一位置由静 止释放,是为了每次平抛 .〔2〕图乙是正确实验取得的数据,其中 O 为抛出点,那么此小球做平抛运动的初速度为m/s .〔2〕〔3〕在另一次实验中将白纸换成方格纸,每个格的边长 L=5cm ,通过实验,记录了小球在运动途中的三个 位置,如图丙所示,那么该小球做平抛运动的初速度为 m/s ;B 点的竖直分速度为 m/s ;平抛运动的初位置坐标 〔如图丙,以 O 点为原点,水平向右为 X 轴正方向,竖直向下为 Y 轴的正方向, g 取10m/s 2〕.11.〔2021春?衡阳校级期末〕〔1〕“研究平抛物体的运动 〞实验的装置如图 1所示,在实验前应 .将斜槽的末端切线调成水平.将木板校准到竖直方向,并使木板平面与小球下落的竖直平面平行 C .小球每次必须从斜面上同一位置由静止开始释放D .在白纸上记录斜槽末端槽口的位置 O ,作为小球做平抛运动的起点和所建坐标系的原点〔2〕物体做平抛运动的规律可以概括为两点: ①水平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 ②竖直方向做自由落体运动. 为 了研究物体的平抛运动,可做下面的实验:如图 2所示,用小锤打击弹性金属片, A 球水平飞出;同时 B 球被松开,做自由落体运动.两球同时落到地面.把整个装置放在不同高度,重新做此实验,结果两小球 总是同时落地.那么这个实验 A .只能说明上述规律中的第 ①条 B .只能说明上述规律中的第 ②条 C .不能说明上述规律中的任何一条 .能同时说明上述两条规律.12.〔2021?花溪区校级三模〕为了探究力对物体做功与物体速度变化的关系,现提供如图 1所示的器材,让小车在橡皮筋的作用下弹出后,沿木板滑行,当我们分别用同样的橡皮筋1条、2条、3条并起来进行第1次、第2次、第3次实验时,每次实验中橡皮筋拉伸的长度都应保持一致,我们把橡皮筋对小车做的 功可记作W 、2W 、3W 对每次打出的纸带进行处理,求出小车每次最后匀速运动时的速度 v ,记录数据如下.请思考并答复以下问题功W0 W2W3W 4W5W6W﹣v/〔m?s 1〕第5页〔共8页〕〔1〕实验中木板略微倾斜,这样做 〔填答案前的字母〕. .是为了释放小车后,小车能匀加速下滑 .是为了增大橡皮筋对小车的弹力C .是为了使橡皮筋对小车做的功等于合外力对小车做的功 .是为了使橡皮筋松驰后小车做匀加速运动 〔2〕据以上数据,在坐标纸中作出 W ﹣v 2图象.〔3〕根据图象 2可以做出判断,力对小车所做的功与 .13.〔2021?蔡甸区校级一模〕 某学习小组用图甲所示的实验装置探究 “动能定理〞.他们在气垫导轨上安装了 一个光电门 B ,滑块上固定一遮光条, 滑块用细线绕过气垫导轨左端的定滑轮与力传感器相连, 传感器下方 悬挂钩码,每次滑块都从 A 处由静止释放.〔1〕某同学用游标卡尺测量遮光条的宽度 d ,如图乙所示,那么 d = mm . 〔2〕以下实验要求中不必要的一项为哪一项 〔请填写选项前对应的字母〕 . .应使滑块质量远大于钩码和力传感器的总质量 .应使A 位置与光电门间的距离适当大些 C .应将气垫导轨调至水平 .应使细线与气垫导轨平行〔3〕实验时保持滑块的质量 M 和A 、B 间的距离L 不变,改变钩码质量m ,测出对应的力传感器的示数F和遮光条通过光电门的时间 t ,通过描点作出线性图象,研究滑块动能变化与合外力对它所做功的关系,处理数据时应作出的图象是 〔请填写选项前对应的字母〕.A .作出“t ﹣F 图象〞2 ﹣F 图象〞B .作出“t2﹣图象〞 C .作出“t D .作出“t=3s 图象〞14.〔2021春?菏泽期末〕为探究“恒力做功与物体动能改变的关系〞,采用了如下图实验装置.请答复下列问题:第6页〔共8页〕〔1〕为了减小小车与水平木板之间摩擦力的影响应采取做法是.将木板不带滑轮的一端适当垫高,使小车在钩码拉动下恰好做匀速运动 .将木板不带滑轮的一端适当垫高,使小车在钩码拉动下恰好做匀加速运动C .将木板不带滑轮的一端适当垫高,在不挂钩码的情况下使小车恰好做匀速运动 .将木板不带滑轮的一端适当垫高,在不挂钩码的情况下使小车恰好做匀加速运动2〕假设实验中所用小车的质量为200g ,为了使实验结果尽量精确,在实验室提供的以下四种规格钩码中,应该挑选的钩码是A .10gB .20gC .30gD .50g〔3〕某实验小组挑选了一个质量为 50g 的钩码,在屡次正确操作实验得到的纸带中取出自认为满意的一条,经测量、计算,得到如下数据:第一个点到第n 个点的距离为;打下第n 点时 小车的速度大小为.该同学将钩码的重力当作小车所受的拉力, 那么拉力对小车做的功为J ,小车动能的增量为J .〔2,结果保存三位有效数字〕15.〔2021?北京〕利用图1装置做“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实验.①为验证机械能是否守恒,需要比拟重物下落过程中任意两点间的 .A .动能变化量与势能变化量B .速度变化量和势能变化量C .速度变化量和高度变化量②除带夹子的重物、纸带、铁架台〔含铁夹〕 、电磁打点计时器、导线及开关外,在以下器材中,还必须使用的两种器材是A .交流电源B .刻度尺C .天平〔含砝码〕③实验中,先接通电源,再释放重物,得到图2所示的一条纸带.在纸带上选取三个连续打出的点A 、B 、C ,测得它们到起始点O 的距离分别为h 、h 、h .AB C当地重力加速度为 g ,打点计时器打点的周期为T .设重物的质量为 m .从打O 点到打B 点的过程中,重物的重力势能变化量△E p =,动能变化量△E k =.④大多数学生的实验结果显示,重力势能的减少量大于动能的增加量,原因是 A .利用公式v=gt 计算重物速度B .利用公式v= 计算重物速度C .存在空气阻力和摩擦力阻力的影响.没有采用屡次试验去平均值的方法. ⑤根据以下方法研究机械能是否守恒:在纸带上选取多个计数点,测量它们到起始点O 的距离h ,计算对应计数点的重物速度v ,描绘v 2﹣h 图象,并做如下判断:假设图象是一条过原点的直线,那么重物下落过程中 机械能守恒.请你分析论证该同学的判断依据是否正确. 16.〔2021?泉州二模〕某同学用“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 〞的实验装置测定当地重力加速度. 〔1〕接通电源释放重物时,装置如图甲所示,该同学操作中存在明显不当的一处是 ;〔2〕该同学经正确操作后得到如图乙所示的纸带,取连续的六个打点 A 、B 、C 、D 、E 、F 为计数点,测得点A 到B 、C 、D 、E 、F 的距离分别为 h 1、h 2、h 3、h 4、h 5.假设电源的频率为 f ,那么打E 点时重物速度的表达式为v E =;〔v 2〕与距离〔h 〕的关系图线如图丙所示, 〔3〕分别计算出各计数点对应的速度值,并在画出速度的二次方那么测得的重力加速度大小为m/s 2.〔保存3 位有效数字〕第7页〔共8页〕17.〔2021?吉林校级模拟〕用如图甲所示的实验装置,验证m1、m2组成的系统机械能守恒.m2从高处由静止开始下落,m1上拖着的纸带打出一系列的点,对纸带上的点迹进行测量,即可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图乙给出的是实验中获取的一条纸带:0是打下的第一个点,每相邻两计数点间还有4个打点〔图中未标出〕,计数点间的距离如图乙所示.m1=50g、m2=150g,取2,那么〔结果均保存两位有效数字〕①在纸带上打下记数点5时的速度v==m/s;J;由此可②在0~5过程中系统动能的增量△E J,系统势能的减少量△E=K P 以验证.第8页〔共8页〕。
精品文档2022届高考物理一轮复习:力学实验习题附参考答案.docx
2022届高考(一轮)物理:力学实验习题附参考答案高考;力学实验1、某同学使用有透光狭缝的钢条和光电计时器的装置测量重力加速度(图甲)。
在钢条下落过程中,钢条挡住光源发出的光时,计时器开始计时,透光时停止计时,若再次挡光,计时器将重新开始计时。
实验中该同学将钢条竖直置于一定高度(下端A高于光控开关),由静止释放,测得先后两段挡光时间ti和桓。
(1)用游标卡尺测量AB、AC的长度,其中AB的长度如图乙所示,其值为______ mm。
A~c主尺光源Iji r岬仰游席甲乙AB AC⑵该同学利用VaB= 及刃lC*l + *2,求出刃IB、^AC,再利用测量的时间们和t2,可得到重力加速度g的表达式为(用%B、及给出的时间表示)。
2、某实验小组利用图【1】所示的装置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图【1】(1)下列做法正确的是(填字母代号).A.调节滑轮的高度,使牵引木块的细绳与长木板保持平行B.在调节木板倾斜度平衡木块受到的滑动摩擦力时,将装有底码的底码桶通过定滑轮拴在木块上C.实验时,先放开木块再接通打点计时器的电源D.通过增减木块上的底码改变质量时,不需要重新调节木板倾斜度(2)为使底码桶及桶内底码的总重力在数值上近似等于木块运动时受到的拉力,应满足的条件是底码桶及桶内底码的总质量_______ 木块和木块上底码的总质量.(填“远大于”“远小于”或“近似等于”)(3)甲、乙两同学在同一实验室,各取一套图示的装置放在水平桌面上,木块上均不放祛码,在没有平衡摩擦力的情况下,研究加速度a与拉力F的关系,分别得到图【2】中甲、乙两条直线.设甲、乙用的木块质量分别为me、m乙,甲、乙用的木块与木板间的动摩擦因数分别为W■平、p■,,由图可知,m甲m乙,u甲 _____ 口乙.(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图[2]3、在“探究求合力的方法”的实验中(1)本实验采用的科学方法是()A.理想实验法B.等效替代法C.控制变量法D.建立物理模型法(2)其中的两个步骤是:(i)在水平放置的木板上垫一张白纸并固定好,把橡皮条的一端固定在木板上,另一端拴两根细线,通过细线同时用两个弹簧测力计互成角度地拉橡皮条,使它与细线的结点到达某一位置。
高中物理《光学实验》练习题(附答案解析)
高中物理《光学实验》练习题(附答案解析)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一、单选题1.在做“测定玻璃的折射率”的实验中,如果使用的玻璃砖的两个表面aa′、bb′明显不平行,则对其他做法都正确的情况下,所测得的折射率将()A.偏大B.偏小C.不变D.无法确定2.在双缝干涉实验中,设单缝宽度为h,双缝距离为d,双缝与屏的距离为l,当采取下列四组数据中的哪一组时,可在光屏上观察到清晰可辨的干涉条纹( )A.h=1cm,d=0.1mm,l=1mB.h=1mm,d=0.1mm,l=10cmC.h=1mm,d=10cm,l=1mD.h=1mm,d=0.1mm,l=1m3.在“用双缝干涉测量光的波长”的实验中,光源与屏之间应依次放置()A.单缝、滤光片、双缝B.滤光片、单缝、双缝C.滤光片、双缝、单缝D.双缝、单缝、滤光片4.“测定玻璃的折射率”的实验中,在白纸上放好玻璃砖,aa'和bb'分别是玻璃砖与空气的两个界面,如图所示,在玻璃砖的一侧插上两枚大头针1P和2P,用“+”表示大头针的位置,然后在另一侧透过玻璃砖观察,并依次插上大头针3P和4P,在插3P和4P时,应使()A.3P只挡住1P的像B.4P只挡住2P的像C.3P同时挡住1P、2P的像5.如图所示为双缝干涉的实验装置,图中有四个光学元件的名称空缺,关于它们的名称正确的是()A.①单缝②滤光片③双缝B.①滤光片②双缝③遮光筒C.②凸透镜③双缝④遮光筒D.①凸透镜②单缝③双缝6.利用如图所示的装置研究双缝干涉现象并测量光的波长时,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实验装置中的①②③元件分别为滤光片、单缝、双缝B.将绿色滤光片换成红色滤光片,干涉条纹间距变大C.将单缝向双缝移动一小段距离后,干涉条纹间距不变D.减小实验中的双缝间距,目镜中的条纹数会增加7.对于以下的光学现象说法中正确的是()A.图甲是双缝干涉示意图,若只增大两个狭缝1S、2S间的距离d,相邻亮条纹间距离x将增大B.图乙是单色光单缝衍射实验现象,若在狭缝宽度相同情况下,上图对应光的波长较短C.图丙是用干涉法检测工件表面平整程度时得到的干涉图样,弯曲的干涉条纹说明被检测的平面在此处是凸起的D.图丁中的P、Q是偏振片,当P固定不动,缓慢转动Q时,光屏上的光亮度将一明一暗交替变化,此现象表明光波是纵波8.在杨氏双缝干涉实验中,如果不用激光光源而用一般的单色光源,为了完成实验可在双缝前边加一单缝获得线光源,如图所示,在用单色光做双缝干涉实验时,若单缝S从双缝S1、S2的中央对称轴位置处稍微向上移动,则()A.不再产生干涉条纹B.仍可产生干涉条纹,且中央亮纹P的位置不变C.仍可产生干涉条纹,中央亮纹P的位置略向上移D.仍可产生干涉条纹,中央亮纹P的位置略向下移二、多选题9.某同学在做双缝干涉实验时,安装好实验装置,在光屏上却观察不到干涉图样,这可能是由于()A.光束的中央轴线与遮光筒的轴线不一致,相差较大B.滤光片、单缝、双缝的中心在同一高度C.单缝与双缝不平行D.光源发出的光束太强10.如图所示,在用玻璃砖测定玻璃折射率的实验中,如果所用的玻璃砖ABCD的上表面AB和下表面CD不严格平行(AD略大于BC),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用此玻璃砖做实验,画出的折射光线c和相应的入射光线a不再平行,因此对实验结果产生系统误差B.用此玻璃砖做实验,画出的折射光线c和相应的入射光线a不再平行,但不会因此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C.沿着从纸外向纸里的方向看,射出光线c相对于入射光线a有顺时针方向的微小偏转D.沿着从纸外向纸里的方向看,射出光线c相对于入射光线a有逆时针方向的微小偏转11.在用双缝干涉测量单色光的波长实验中,做好如丙图所示调整后,在单缝与光源之间放上红色滤光片就可见到红光的双缝干涉图样。
2021年各地高考物理真题分类汇编: 力学、光学、热学实验
2021年高考物理真题专题力学、光学、热学实验1.(2021·浙江卷)图示是“用双缝干涉测量光的波长”实验的装置。
实验中:①观察到较模糊的干涉条纹,要使条纹变得清晰,值得尝试的是___________。
(单选)A.旋转测量头B.增大单缝与双缝间的距离C.调节拨杆使单缝与双缝平行②要增大观察到的条纹间距,正确的做法是___________ (单选)A.减小单缝与光源间的距离B.减小单缝与双缝间的距离C.增大透镜与单缝间的距离D.增大双缝与测量头间的距离答案:(1).C (2).D解析:①[1]若粗调后看不到清晰的干涉条纹,看到的是模糊不清的条纹,则最可能的原因是单缝与双缝不平行;要使条纹变得清晰,值得尝试的是调节拨杆使单缝与双缝平行。
故选C。
②[2]根据l xdλ∆=可知要增大条纹间距可以增大双缝到光屏的距离l,减小双缝的间距d;故选D。
2.(2021·浙江卷)在“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实验中,小王用如图1所示的装置,让重物从静止开始下落,打出一条清晰的纸带,其中的一部分如图2所示。
O点是打下的第一个点,A、B、C和D为另外4个连续打下的点。
①为了减小实验误差,对体积和形状相同的重物,实验时选择密度大的理由是___________。
②已知交流电频率为50Hz ,重物质量为200g ,当地重力加速度29.80m/s g =,则从O 点到C 点,重物的重力势能变化量的绝对值p E ∆=___________J 、C 点的动能k C E =___________J(计算结果均保留3位有效数字)。
比较k C E 与p E ∆的大小,出现这一结果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
A.工作电压偏高B.存在空气阻力和摩擦力C.接通电源前释放了纸带答案:(1).阻力与重力之比更小(或其它合理解释) (2).0.547 (3).0.588 (4).C 解析:①[1]在验证机械能守恒实验时阻力越小越好,因此密度大的阻力与重力之比更小 ②[2]由图中可知OC 之间的距离为27.90cm OC x =,因此机械能的减少量为p 0.29.80.2790J 0.547J OC E mgx ∆==⨯⨯=[3]匀变速运动时间中点的速度等于这段时间的平均速度,因此0.3300.233m/s 2.425m/s 220.02BD C x v T -===⨯ 因此动能的增加量为 2k 110.2 2.425 2.425J 0.588J 22C c E mv ==⨯⨯⨯= [4]工作电压偏高不会影响实验的误差,存在摩擦力会使重力势能的减少量大于动能的增加量,只有提前释放了纸带,纸带的初速度不为零,下落到同一位置的速度偏大才会导致动能的增加量大于重力势能的减少量。
高考物理考点名师讲义【专题9】力学、光学实验(含答案)
高考定位高考对学生实验的考查,主要有以下十四个实验:①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②探究弹力和弹簧伸长的关系;③探究求合力的方法;④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⑤探究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⑥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⑦探究导体电阻与其影响因素的定量关系;⑧测绘小灯泡的伏安特性曲线;⑨测定电池的电动势和内阻;⑩练习使用多用电表;⑪探究单摆周期与摆长的关系;⑫测定玻璃的折射率;⑬用双缝干涉测量光的波长(同时练习使用测量头);⑭探究碰撞中的不变量.高考除了对课本中原有的学生实验进行考查外,还增加了对演示实验的考查,利用学生所学过的知识,对实验器材或实验方法加以重组,来完成新的实验设计.设计型实验的考查将逐步取代对课本中原有的单纯学生实验的考查.考题1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例1(2014·全国大纲·22)现用频闪照相方法来研究物块的变速运动.在一小物块沿斜面向下运动的过程中,用频闪相机拍摄的不同时刻物块的位置如图1所示.拍摄时频闪频率是10 Hz,通过斜面上固定的刻度尺读取的5个连续影像间的距离依次为x1、x2、x3、x4.已知斜面顶端的高度h和斜面的长度s.数据如下表所示.重力加速度大小g=9.80 m/s2.图1单位:cmx1x2x3x4h s10.7615.0519.3423.6548.0080.00根据表中数据,完成下列填空:(1)物块的加速度a =________ m/s 2(保留3位有效数字) (2)因为________,可知斜面是粗糙的.解析 (1)根据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推论,利用逐差法,得 x 3-x 1=2a 1T 2 x 4-x 2=2a 2T 2 a =a 1+a 22又知T =1f=0.1 s联立以上各式得a ≈4.30 m/s 2(2)如果斜面光滑,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得,物体下滑的加速度a ′=g sin θ=g hs =5.88 m/s 2,因为a ′>a ,所以斜面是粗糙的.答案 (1)4.30 (2)a <g hs=5.88 m/s 21.(2014·山东省济南市二模)为了测量木块与木板间动摩擦因数μ,某小组使用位移传感器设计了如图2甲所示实验装置,让木块从倾斜木板上一点A 由静止释放,位移传感器可以测出木块到传感器的距离.位移传感器连接计算机,描绘出滑块相对传感器的位移x 随时间t 的变化规律,如图乙所示.图2(1)根据上述图线,计算0.4 s 时木块的速度v =________ m/s ,木块加速度a =________ m/s 2; (2)为了测定动摩擦因数μ,还需要测量的量是________;(已知当地的重力加速度g ) (3)(单选)为了提高木块与木板间动摩擦因数μ的测量精度,下列措施可行的是________. A .A 点与传感器距离适当大些B .木板的倾角越大越好C .选择体积较大的空心木块D .传感器开始计时的时刻必须是木块从A 点释放的时刻 答案 (1)0.4 1 (2)斜面倾角(或A 点的高度) (3)A解析 (1)0.4 s 时木块的速度等于0.2 s ~0.6 s 内的平均速度,即v =(30-14)×10-20.6-0.2 m/s =0.4m/s ;根据Δx =aT 2,可求出木块的加速度 a =[(24-14)-(30-24)]×10-20.22m/s 2=1 m/s 2.(2)根据mg sin θ-μmg cos θ=ma ,可知测出倾斜角或A 点的高度算出倾斜角.(3)当A 点与传感器距离适当大些,可测出多组数据,求平均值,能提高测量精度,A 正确;倾斜角越大,测得的数据越少,不利于提高测量精度,B 错误;若选择体积较大的空心木块,在下降过程中,受空气阻力变大,影响了动摩擦因数的测量,C 错误;传感器开始计时的时刻不一定是从A 点释放的时刻,只要根据中间一段的Δx =aT 2,就可算出加速度,D 错误.考题2 探究弹力和弹簧伸长的关系例2 (2014·新课标Ⅱ·23)某实验小组探究弹簧的劲度系数k 与其长度(圈数)的关系.实验装置如图3所示:一均匀长弹簧竖直悬挂,7个指针P 0、P 1、P 2、P 3、P 4、P 5、P 6分别固定在弹簧上距悬点0、10、20、30、40、50、60圈处;通过旁边竖直放置的刻度尺,可以读出指针的位置,P 0指向0刻度.设弹簧下端未挂重物时,各指针的位置记为x 0;挂有质量为0.100 kg 的砝码时,各指针的位置记为x .测量结果及部分计算结果如下表所示(n 为弹簧的圈数,取重力加速度为9.80 m/s 2).已知实验所用弹簧总圈数为60,整个弹簧的自由长度为11.88 cm.图3P 1P 2P 3P 4P 5P 6x 0(cm) 2.04 4.06 6.06 8.05 10.03 12.01 x (cm) 2.64 5.26 7.81 10.30 12.93 15.41 n 10 20 30 40 50 60 k (N/m) 163 56.0 43.6 33.8 28.8 1k(m/N) 0.006 10.017 90.022 90.029 60.034 7(1)将表中数据补充完整:________;________.(2)以n 为横坐标,1k 为纵坐标,在图4给出的坐标纸上画出1k—n 图像.图4(3)图4中画出的直线可近似认为通过原点.若从实验中所用的弹簧截取圈数为n 的一段弹簧,该弹簧的劲度系数k 与其圈数n 的关系的表达式为k =________ N/m ;该弹簧的劲度系数k 与其自由长度l 0(单位为m)的关系表达式为k =________ N/m.解析 (1)根据胡克定律有mg =k (x -x 0),解得k =mgx -x 0=0.100×9.80(5.26-4.06)×10-2N/m ≈81.7 N/m ,1k ≈0.012 2 m/N. (2)1k-n 图像如图所示(3)根据图像可知,k 与n 的关系表达式为k =1.75×103n N/m ,k 与l 0的关系表达式为k =3.47l 0N/m.答案 (1)81.7 0.012 2 (2)见解析图(3)1.75×103n (在1.67×103n ~1.83×103n 之间均可) 3.47l 0(在3.31l 0~3.62l 0之间均可)2.(2014·浙江·21)在“探究弹力和弹簧伸长的关系”时,某同学把两根弹簧如图5连接起来进行探究.图5(1)某次测量如图6所示,指针示数为________ cm.图6钩码数 1 2 3 4 L A /cm 15.71 19.71 23.66 27.76 L B /cm29.9635.7641.5147.36(2)在弹性限度内,将50 g 的钩码逐个挂在弹簧下端,得到指针A 、B 的示数L A 和L B 如表所示.用表中数据计算弹簧Ⅰ的劲度系数为________ N/m(重力加速度g =10 m/s 2).由表中数据________(填“能”或“不能”)计算出弹簧Ⅱ的劲度系数. 答案 (1)16.00(有效数字位数正确,15.96~16.05均可) (2)12.45(12.20~12.80均可) 能解析 (1)刻度尺分度值为1毫米,读数应估读到毫米下一位,故指针的示数为16.00 cm. (2)当A 弹簧的弹力为F A 1=0.50 N 、F A 2=1.00 N 、F A 3=1.50 N 、F A 4=2.00 N 时,弹簧长度L A 1=15.71 cm 、L A 2=19.71 cm 、L A 3=23.66 cm 、L A 4=27.76 cm ,根据ΔF =k Δx 得k 1=12.50 N/m 、k 2=12.66 N/m 、k 3=12.20 N/m ,所以弹簧Ⅰ的劲度系数k =k 1+k 2+k 33=12.45 N/m.根据表可以计算出弹簧Ⅱ每次的伸长量Δx ′,也可以根据ΔF =k ′Δx ′计算弹簧Ⅱ的劲度系数(劲度系数的计算也可以通过做F —x图象处理,图象的斜率即等于弹簧的劲度系数).3.如图7为“测量弹簧劲度系数”的实验装置图,弹簧的上端固定在铁架台上,下端装有指针及挂钩,指针恰好指向一把竖直立起的毫米刻度尺.现在测得在挂钩上挂上一定数量钩码时指针在刻度尺上的读数如下表:图7钩码数n 01234 5刻度尺读数2.62 4.17 5.707.228.8410.43x n(cm)已知所有钩码的质量可认为相同且为m0=50 g,当地重力加速度g=9.8 m/s2.请回答下列问题:(1)请根据表格数据计算出弹簧的劲度系数k=____ N/m.(结果保留两位有效数字)(2)考虑到在没有挂钩码时弹簧自身有重量,测量的弹簧劲度系数k的值与真实值相比较____________(填“偏大”、“偏小”或“没有影响”).答案(1)32(2)没有影响解析(1)根据胡克定律k(x-x0)=nm0g,代入数据求k,再求平均得k=32 N/m;(2)因在计算弹力时把弹簧自身的重量引起的形变量减去了,故弹簧自身有重量对测量值没有影响.考题3探究求合力的方法例3(2014·江苏·11)小明通过实验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1)实验记录纸如图8所示,O点为橡皮筋被拉伸后伸长到的位置,两弹簧测力计共同作用时,拉力F1和F2的方向分别过P1和P2点;一个弹簧测力计拉橡皮筋时,拉力F3的方向过P3点.三个力的大小分别为:F1=3.30 N、F2=3.85 N和F3=4.25 N.请根据图中给出的标度作图求出F1和F2的合力.图8(2)仔细分析实验,小明怀疑实验中的橡皮筋被多次拉伸后弹性发生了变化,影响实验结果.他用弹簧测力计先后两次将橡皮筋拉伸到相同长度,发现读数不相同,于是进一步探究了拉伸过程对橡皮筋弹性的影响.实验装置如图9所示,将一张白纸固定在竖直放置的木板上,橡皮筋的上端固定于O点,下端N挂一重物.用与白纸平行的水平力缓慢地移动N,在白纸上记录下N的轨迹.重复上述过程,再次记录下N的轨迹.图9两次实验记录的轨迹如图10所示.过O点作一条直线与轨迹交于a、b两点,则实验中橡皮筋分别被拉伸到a和b时所受拉力F a、F b的大小关系为________.图10(3)根据(2)中的实验,可以得出的实验结果有哪些?________(填写选项前的字母)A.橡皮筋的长度与受到的拉力成正比B.两次受到的拉力相同时,橡皮筋第2次的长度较长C.两次被拉伸到相同长度时,橡皮筋第2次受到的拉力较大D.两次受到的拉力相同时,拉力越大,橡皮筋两次的长度之差越大(4)根据小明的上述实验探究,请对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实验提出两点注意事项.解析(1)作出的图示如图所示.(2)重物受力情况如图所示,由于重力不变,两次实验时,橡皮筋拉力T的方向相同,故水平拉力F大小相等,即F a=F b.(3)根据题图可知,选项B、D正确,选项A、C错误.(4)橡皮筋拉伸不宜过长,选用新橡皮筋等可减小误差.答案(1)见解析图(F合=4.6~4.9 N都算对)(2)F a=F b(3)BD(4)橡皮筋拉伸不宜过长;选用新橡皮筋(或:拉力不宜过大;选用弹性好的橡皮筋;换用弹性好的弹簧)4.(单选)在“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实验中,需要将橡皮条的一端固定在水平木板上,另一端系上两根细绳,细绳的另一端都有绳套(如图11所示).实验中需用两个弹簧秤分别勾住绳套,并互成角度地拉橡皮条.在此过程中,下列注意事项正确的是()图11A.两根细绳必须等长B.两弹簧秤示数必须等大C.橡皮条应与两绳夹角的平分线在同一直线上D.在使用弹簧秤时要注意使弹簧秤与木板平面平行答案 D解析细线的作用是能显示出力的方向,所以不必等长,故A错误;只要弹簧秤有示数即可,并不一定要相等,故B错误;两细线拉橡皮条时,只要确保拉到同一点即可,不一定橡皮条要在两细线的夹角平分线上,故C错误;弹簧秤不能接触水平木板,否则产生摩擦,使弹簧秤示数偏大,故D正确.5.有同学利用如图12所示的装置来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在竖直木板上铺有白纸,固定两个光滑的滑轮A和B,将绳子打一个结点O,每个钩码的质量相等,当系统达到平衡时,根据钩码的个数读出三根绳子的拉力F T OA、F T OB和F T OC,回答下列问题:图12(1)改变钩码个数,实验能完成的是________.A.钩码的个数N1=N2=2,N3=4B.钩码的个数N1=N3=3,N2=4C.钩码的个数N1=N2=N3=4D.钩码的个数,N1=3,N2=4,N3=5(2)在拆下钩码和绳子前,应该做好三个方面的记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BCD(2)标记结点O的位置钩码的个数N1、N2、N3OA、OB、OC三段绳子的方向解析(2)为验证平行四边形定则,必须通过作受力图.所以先明确受力点,其次要作出力的方向并读出力的大小,最后作出力的图示.因此要做好记录,需从力的三要素角度出发:需记录O点的位置;钩码的个数N1、N2、N3;拉力F T OA、F T OB、F T OC的方向.考题4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例4(2014·新课标Ⅰ·22)某同学利用图13(a)所示实验装置及数字化信息系统获得了小车加速度a与钩码的质量m的对应关系图,如图(b)所示.实验中小车(含发射器)的质量为200 g,实验时选择了不可伸长的轻质细绳和轻定滑轮,小车的加速度由位移传感器及与之相连的计算机得到.回答下列问题:图13(1)根据该同学的结果,小车的加速度与钩码的质量成________(填“线性”或“非线性”)关系.(2)由图(b)可知,a—m图线不经过原点,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若利用本实验装置来验证“在小车质量不变的情况下,小车的加速度与作用力成正比”的结论,并直接以钩码所受重力mg作为小车受到的合外力,则实验中应采取的改进措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钩码的质量应满足的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1)由图像可知小车的加速度与钩码的质量成非线性关系.(2)a—m图线不经过原点,在m轴上有截距,即挂上小钩码后小车加速度仍为零,可能的原因是存在摩擦力.(3)本实验直接以钩码所受重力mg作为小车受到的合外力,则应采取的措施是调节轨道的倾斜度以平衡摩擦力,钩码的质量应满足的条件是远小于小车的质量.答案(1)非线性(2)存在摩擦力(3)调节轨道的倾斜度以平衡摩擦力远小于小车的质量图146.(2014·安徽蚌埠三县联谊第二次联考)甲、乙两个同学用如图14所示的实验装置共同研究在保持受到的牵引力不变的条件下,小车的加速度与其质量的关系.(1)甲同学通过对小车所牵引纸带的测量,就能得出小车的加速度a.图15是某次实验所打出的一条纸带,在纸带上标出了5个计数点,在相邻的两个计数点之间还有4个点未标出,图中数据的单位是cm.实验中使用的电源是频率为f=50 Hz的交变电流.根据以上数据,可以算出小车的加速度a=________ m/s2.(结果保留三位有效数字)图15(2)(单选)乙同学通过给小车增加砝码来改变小车的质量M,得到小车的加速度a与质量M的数据,画出a~1M图线后,发现:当1M较大时,图线发生弯曲.于是,该同学后来又对实验方案进行了进一步地修正,避免了图线的末端发生弯曲的现象.那么,该同学的修正方案可能是()A.改画a与1M+m的关系图线B.改画a与(M+m)的关系图线C.改画a与mM的关系图线D.改画a与1(M+m)2的关系图线答案(1)0.343(2)A解析(1)由题意知,打点周期为0.02 s,相邻两计数点时间间隔为0.1 s,根据逐差法可求小车的加速度(x4+x3)-(x2+x1)=4aT2解得a=0.343 m/s2;(2)当1M较大时,图线发生弯曲,是因为提供牵引力的砝码的质量相对小车的质量不能忽略,故应把小车与砝码视为整体研究,即改画a与1M+m的关系图线,所以A正确;B、C、D错误.知识专题练训练9题组1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1.在“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实验中.(1)某同学采用如图1所示的装置进行试验,________(选填“需要”或“不需要”)平衡摩擦力,________(选填“需要”或“不需要”)测量小车的质量.图1(2)该同学在研究小车运动时打出了一条纸带,如图2所示.在纸带上,连续5个点为一个计数点,相邻两个计数点之间的距离见下表,并画出对应的图线(其中横坐标数值表示第几个0.1 s,纵坐标对应的是该0.1 s内物体的位移)如图3所示.则小车的速度随时间________(选填“是”或“不是”)均匀变化;整个过程中小车的平均加速度为________ m/s2.(保留两位有效数字)图2图3时间t/0.1 s12345 6相邻计数点的1.452.453.464.445.456.46距离x n/cm答案(1)不需要不需要(2)是 1.0(0.95~1.1均可)解析(1)本实验的目的是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故不需要平衡摩擦力,也不需要测量小车的质量.(2)由题图知,小车的速度随时间是均匀变化的,可求小车的加速度x6-x1=5aT2,解得加速度a≈1.0 m/s2.2.(1)某同学在测量物块做匀减速直线运动时,利用打点计时器得到了如图4所示的纸带,纸带上每相邻两计数点间还有4个计时点未标出.打点计时器所用交流电频率为50 Hz,忽略纸带所受的阻力.图4(1)由此可判断纸带的________(“左端”或“右端”)与物块连接.根据纸带提供的数据可计算打点计时器在打下A点和B点时木块的速度,其中v A=________ m/s.(结果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2)(单选)从图示纸带不能得到的物理量是________.A.木块运动的加速度aB.A、B间的平均速度C.物块质量mD.A、B对应的运动时间t(3)(单选)如要测量在AB段合外力对物块所做的功W AB,还需要提供的实验器材是________.A.秒表B.天平C.弹簧秤D.砝码答案(1)右端0.73(2)C(3)B解析(1)由图示纸带可知,在相等时间内,纸带右端相邻两点间的距离大,因此纸带右端与物块相连;电源频率为50 Hz,每相邻两计数点间有4个计时点没有画出,则每相邻两计数点间的时间间隔T=0.02×5 s=0.1 s,打A点时的速度v A=x2T=0.068 4+0.078 42×0.1m/s≈0.73 m/s.(2)由Δx=aT2可以求出物块运动的加速度a;由平均速度公式可以求出A、B间的平均速度;根据图示纸带不能求出物块质量m;已知相邻两计数点间的时间间隔,由纸带可以求出A、B 对应的运动时间t;故选项C不能求出.(3)求出物块的速度,应用动能定理可以求出合外力所做的功,应用动能定理求合外力所做的功需要知道物块的质量,因此实验中需要的实验器材是天平,故选B.题组2探究弹力和弹簧伸长的关系3.今年6月7日虎门大桥撞船事故后,全国交通部门加强了对国内各种大桥的检测与维修.某校研究性学习小组的同学们很想知道每根长50 m、横截面积为400 cm2的新悬索能承受的最大拉力.由于悬索很长,抗断拉力又很大,直接测量很困难.同学们则取来了同种材料制成的样品进行实验探究.由胡克定律可知,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弹力F与形变量x成正比,其比例系数与弹簧的长度、横截面积及材料有关.因而同学们猜想,悬索可能也遵循类似的规律.(1)同学们准备和《探究弹簧弹力与弹簧伸长量之间关系》的实验一样将样品竖直悬挂.再在其下端挂上不同重量的重物来完成本实验.但有同学说悬索的重力是不可忽略的.为了避免悬索自身重力对实验的影响,你认为可行的措施应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同学们通过游标卡尺测样品的直径来测定其横截面积.某次测量的结果如图5所示,则该样品的直径为________ cm.图5(3)经过同学们充分的讨论,不断完善实验方案,最后实验取得数据如下: 样品 长度 横截面积伸长量拉力200 N 400 N 600 N 800 N 样品A 1 m 0.50 cm 2 0.02 cm 0.04 cm 0.06 cm 0.08 cm 样品B 2 m 0.50 cm 2 0.08 cm 0.16 cm 0.24 cm 0.32 cm 样品C 1 m 1.00 cm 2 0.01 cm 0.02 cm 0.03 cm 0.04 cm 样品D 3 m 0.50 cm 2 0.18 cm 0.36 cm 0.54 cm 0.72 cm 样品E1 m0.25 cm 20.04 cm0.08 cm0.12 cm0.32 cm①分析样品C 的数据可知,其所受拉力F C (单位N)与伸长量x (单位m)遵循的函数关系式是________.②对比各样品的实验数据可知,悬索受到的拉力与悬索的伸长量成正比,其比例系数与悬索长度的________成正比、与悬索的横截面积的大小成正比.答案 (1)将悬索样品水平放置在光滑水平面上,用定滑轮将重物竖直向下的重力变为水平方向的拉力 (2)0.830 (3)①F C =2×106x (N) ②平方的倒数解析 (2)游标卡尺的读数分两部分,一部分是游标尺零刻度线在主尺上所指的读数,即8 mm ,另一部分是与主尺刻度线对齐的游标尺刻度线示数与精确度的乘积,即6×0.05 mm =0.30 mm ,最终读数为8 mm +0.30 mm =8.30 mm =0.830 cm.(3)①分析样品C 的数据可发现拉力F 与伸长量成正比,比例系数为200 N 0.000 1 m=2×106 N/m.②分析样品A 、B 、D ,可以发现,拉力F 与伸长量的比例系数分别为1×106 N/m ,14×106 N/m和19×106 N/m ,而长度比为1∶2∶3,所以比例系数与悬索长度的平方的倒数成正比.题组3探究求合力的方法4.在“验证二力合成的平行四边形定则”的实验中,李华同学选用两个量程为5 N的弹簧秤和其他实验器材进行实验.对于实验中的器材用途或实验操作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A.实验过程中,在拆去弹簧秤之前最重要的步骤是记下弹簧秤的示数B.细绳套长短影响弹簧秤的拉力方向的准确记录C.实验中要保证弹簧秤的弹簧与其外壳无摩擦D.某次实验中,李华用两个弹簧秤互成60°角拉橡皮筋,读出弹簧秤的读数都为4 N,接下来只要操作合理,就能顺利完成实验验证答案BC解析拆去弹簧秤之前要记下弹簧秤的示数和拉力的方向以及受力点O,故选项A错误;细绳套长度要适中,否则会引起误差,故选项B正确;弹簧秤要与纸面平行但不能接触,故选项C正确;读出读数后还要记录拉力的方向和受力点O,故选项D错误.5.某同学用如图6所示的实验装置来“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三条细绳结于O点分别与两弹簧测力计和钩码相接.图6(1)实验步骤如下:A.弹簧测力计A挂于固定在竖直木板上的P点;B.结点O下的细线挂钩码C;C.手持弹簧测力计B缓慢向左拉,使结点O静止在某位置;D.记下钩码的质量、结点O的位置、读出并记录弹簧测力计A和B的示数、记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单选)在实验过程中,下列哪些情况会对实验结果产生误差?________(选填选项前的字母) A.木板不竖直B.A弹簧测力计外壳的重力C.B弹簧测力计的拉力方向没有保持水平D.改变弹簧测力计B的拉力进行多次实验时,结点O的位置发生变化(3)某次实验中,该同学发现弹簧测力计A的指针稍稍超出量程,请你提出解决问题的一个办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三条细绳(拉力)的方向(2)A(3)减小弹簧测力计B的拉力;或减小钩码C的质量;或减小AO与BO之间的夹角解析(1)矢量和不仅与大小有关,也与方向有关,所以得记下钩码的质量、结点O的位置、读出并记录弹簧测力计A和B的示数、还有记录三条细绳(拉力)的方向.(2)木板不竖直时,钩码和木板间有摩擦力会产生误差,选择A.6.如图7甲是“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的实验装置.实验操作如下:图7(1)弹簧测力计A挂于固定点P,下端用细线挂一重物M,测量________并记录为F.(2)弹簧测力计B的一端用细线系于O点,手持另一端水平向左拉,使结点O静止在某位置(如图甲),此时需记下结点O的位置和两测力计的示数F1、F2以及________.(3)某同学已在图乙纸上作出F1、F2的图示,请根据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作出F1、F2的合力F′.(4)改变两细线的夹角,重复做几次实验.若F′的方向近似在________方向上,且大小近似等于F,则平行四边形定则得以验证.答案(1)M(重物)的重力(2)细线Oa、Ob、Oc的方向(或三段细线的方向)(3)如图所示(4)竖直解析(1)两个弹簧测力计的合力等于悬挂重物的重力,需要先测量出悬挂重物M的质量,便于求出该重物的重力.(2)记录下细线Oa 、Ob 、Oc 的方向作为两个弹簧测力计拉力和悬挂重物重力的方向. (4)F ′方向与悬挂重物的重力方向应该在同一直线上,即竖直方向. 题组4 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图87.(2014·江西省新余市第二次模拟)如图8所示为“探究加速度与物体所受合外力的关系”的实验装置图.图中A 为小车,质量为m 1,连接在小车后面的纸带穿过打点计时器B ,它们均置于一端带有定滑轮的足够长的木板上,P 的质量为m 2,C 为弹簧测力计,实验时改变P 的质量,读出测力计不同读数F ,不计绳与滑轮之间的摩擦. (1)(单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一端带有定滑轮的长木板必须保持水平B .实验时应先接通电源后释放小车C .实验中m 2应远小于m 1D .测力计的读数始终为m 2g2(2)如图9为某次实验得到的纸带,纸带上标出了所选的四个计数点之间的距离,相邻计数点间还有四个点没有画出.由此可求得小车的加速度的大小是________ m/s 2.(交流电的频率为50 Hz ,结果保留二位有效数字)图9(3)(单选)实验时,某同学由于疏忽,遗漏了平衡摩擦力这一步骤,他测量得到的a —F 图象,可能是下列哪个选项中的图象( )答案 (1)B (2)0.50 (3)C解析 (1)该实验要平衡摩擦力,故A 错误;拉力可由测力计示数获得,故不要求重物质量远小于小车质量,故C 错误;由于重物向下加速运动,由牛顿第二定律:m 2g -2F =m 2a ,解得:F =m 2g -m 2a 2,故D 错误;故选B.(2)根据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推论公式Δx =aT 2,有:a =0.50 m/s 2.(3)若没有平衡摩擦力,则当0<F ≤F f 时,a =0.也就是说当绳子上有拉力时小车的加速度还为0,所以该同学测得的a -F 图象可能是选项C 中的图象.。
2024年高考物理预测题-力学实验(附答案)
2024年高考物理预测题-力学实验一、填空题1.在“探究两个互成角度的力的合成规律”的实验中某同学进行实验的主要步骤是:a.如图甲所示将橡皮筋的一端固定在木板上的A点另一端拴上两根绳套每根绳套分别连着一个弹簧测力计。
b.分别沿着两个方向同时拉弹簧测力计将橡皮筋的活动端拉到某一位置将此位置标记为O 点读取此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分别记录两个拉力F1、F2的大小。
用笔在两绳的拉力方向上分别标记a、b两点并分别将其与O点连接表示两拉力的方向。
c.再用一个弹簧测力计将橡皮筋的活动端仍拉至O点记录其拉力F的大小并用上述方法记录其方向。
(1)实验中确定分力方向时图甲中的b点标记得不妥其原因是。
(2)图乙是在白纸上根据实验数据作出的力的图示其中是F1和F2合力的实际测量值。
(3)在该实验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单选);A.拉着细绳套的两只弹簧测力计稳定后读数应相同B.分别沿两个方向同时拉弹簧测力计时两绳套之间的夹角越小越好C.测量时弹簧测力计外壳与木板之间不能存在摩擦D.测量时橡皮条、绳套和弹簧测力计应贴近并平行于木板(4)若只有一个弹簧测力计为了完成该实验至少需要(填“2”“3”或“4”)次把橡皮筋的活动端拉到O点。
二、实验探究题2.某实验小组用智能手机“探究加速度与物体受力的关系” 装置如下图所示。
主要实验步骤如下:A.按图示安装实验装置适当调节长木板的倾角以使小车沿长木板运动时小车重力的下滑分力等于摩擦阻力;B.调整定滑轮及力传感器相连的细线使其竖直;C.在动滑轮的下端挂上智能手机、沙桶再由静止释放小车记下力传感器的示数;由手机测出沙桶加速下降过程中的加速度a′并计算出小车的加速度a;D.在沙桶中加入细沙多次重复步骤C;E.根据实验数据在坐标纸上作出a−F的图像。
根据以上实验过程回答以下问题:(1)实验中手机、沙桶和细沙的质量(填“需要”或“不需要”)远小于小车的质量。
(2)每次实验中小车的加速度a是沙桶加速度a′的倍。
高考物理实验复习力学实验(含三年真题及部分答案)
高考实验专题复习一力学实验(附参考答案)实验一《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本实验是力学实验的重点实验,是力学实验的基础,通过熟练掌握打点计时器的使用,为验证牛顿运动定律、探究动能定理、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做好必要的知识和方法上的准备。
、考查重点:(一)打点计时器的使用(二)毫米刻度尺的使用(三)速度和加速度的求解方法二、注意事项1. 交流电源的电压及频率要符合要求.2 •实验前要检查打点的稳定性和清晰程度,必要时要调节振针的高度和更换复写纸.3 •开始释放小车时,应使小车靠近打点计时器.4 .先接通电源,打点计时器工作后,再放开小车,当小车停止运动时及时断开电源.5.要区别打点计时器打出的点与人为选取的计数点,一般在纸带上每隔四个点取一个计数点, 即时间间隔为T = 0.02 >5 s= 0.1 s.6 •小车另一端挂的钩码个数要适当,避免速度过大而使纸带上打的点太少,或者速度太小, 使纸带上的点过于密集.7.选择一条理想的纸带,是指纸带上的点迹清晰. 适当舍弃开头密集部分,适当选取计数点,弄清楚所选的时间间隔T.8 .测x时不要分段测量,读数时要注意有效数字的要求,计算a时要注意用逐差法,以减小误差.三、经典讲练【例题】(2010广东理综)如图是某同学在做匀变速直线运动实验中获得的一条纸带.(1)已知打点计时器电源频率为50 Hz ,则纸带上打相邻两点的时间间隔为⑵ABCD是纸带上四个计数点,每两个相邻计数点间有四个点没有画出,从图中读出A、B两点间距x= ;C点对应的速度是(计算结果保留三位有效数字).fl【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打点计时器、刻度尺的读数、纸带公式、有效数字。
1【规范解答】①T 0.02s②读A、B两点数值: 1.00cm、1.70cm 故:s=1.70cm-1.00cm=0.70cmV c V BD BD 型空1°2m/s 0.100m/s 2t 0.2【答案】①0.02s ②0.70cm;0.100m/s邻两计数点间还有 4个打点(图中未标出),计数点间的距离如图所示. 根据图中数据计算的加速度⑵回答下列两个问题:① 为测量动摩擦因数,下列物理量中还应测量的有A. 木板的长度L B .木板的质量m i C •滑块的质量m 2 D .托盘和砝码的总质量 m 3E .滑块运动的时间t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测量①中所选定的物理量时需要的实验器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滑块与木板间的动摩擦因数 = ___________ (用被测物理量的字母表示,重力加速度为g ).与真实值相比,测量的动摩擦因数 _____________ (填偏大”或偏小”)解析:⑴ 逐差法"求解:S 4-S i =S 5-S 2=S 6-S 3=3aT 2⑶对整体列牛顿第二定律,m 3g- ym g=(m 2+m 3)a答案 (1)0. 495 m/s 2〜0. 497 m/s 2 (2)①CD ②天平 (3)网_(m2+m3)a 偏大m 2g五、真题训练1. (2013浙江)如图所示,装置甲中挂有小桶的细线绕过定滑轮,固定在小车上;装置乙中橡皮 筋的一端固定在导轨的左端,另一端系在小车上。
高考物理专项复习《力学实验》含答案
高考物理专项复习《力学实验》含答案1.橡皮筋也像弹簧一样,在弹性限度内伸长量x与弹力F成正比,即F=kx,k的值与橡皮筋未受到拉力时的长度L、横截面积S有关。
理论与实验都表明k=Y SL,其中Y是由材料决定的常数,材料力学中称之为杨氏模量。
(1)在国际单位中,杨氏模量Y的单位应该是___________A.N B.m C.N/m D.Pa(2)有一段横截面是圆形的橡皮筋,应用螺旋测微器和刻度尺分别测量它的直径和长度如图(a)和图(b)所示,刻度尺的读数为___________cm,螺旋测微器的读数为___________mm。
(3)小华通过实验测得该橡皮筋的一些数据,作出了外力F与伸长量x之间的关系图像如图(c)所示。
由图像可求得该橡皮筋的劲度系数k=___________N/m,这种橡皮筋的Y值等于___________(结果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4)图像中图线发生弯曲的原因是___________。
【答案】D11.98(11.96~12.00均正确) 3.999(3.998~4.000均正确)319.1 3.0×106 Pa橡皮筋受力发生的形变超出其弹性限度,不再遵循弹力F与伸长量x成正比的规律【详解】(1)[1]根据表达式Sk YL=得kLYS=已知k的单位是N/m,L的单位m,S的单位是m2,所以Y的单位是N/m2,也就是Pa,故D项正确。
(2)[2][3]刻度尺从零开始,橡皮筋的尾部接近12.00,则读数估读为11.98 cm;螺旋测微器固定部分读数3.5 mm,转动部分读数为49.9,故读数为3.5 mm+49.9×0.01 mm=3.999 mm。
(3)[4]根据胡克定律F=kx可知,图像的斜率大小等于劲度系数大小,由图像求出劲度系数为k=15.00.047N/m=319.1 N/m[5]根据Sk YL=可得62319.10.1198Pa 3.010Pa0.0039993.14()2kLYS⨯===⨯⨯(4)[6]当弹力超过其弹性限度时,胡克定律不再适用,即不再遵循伸长量x与弹力F成正比的规律,故图线发生弯曲。
历年(2019-2023)高考物理真题专项(力学实验)练习(附答案)
历年(2019-2023)高考物理真题专项(力学实验)练习 一、实验题(1)已知打出图(b)中相邻两个计数点的时间间隔均为为初始位置,将打出B、C、D、E位移区间AB AC AD AE AF()x 6.60 14.60 x∆34.90 47.30Δcm(3)从实验结果可知,小车运动的v-表示,其中k=________2cm/s,b=(4)根据(3)中的直线方程可以判定小车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得到打出度大小A v=________,小车的加速度大小作者的备注:此处绘图粗糙,连接遮光片小车与托盘砝码的绳子应与桌面平行;原卷中已说明,遮光片与小车位于气垫导轨上(视为无摩擦力)4.(2023ꞏ辽宁ꞏ统考高考真题)某同学为了验证对心碰撞过程中的动量守恒定律,设计了如下实验:用纸板搭建如图所示的滑道,使硬币可以平滑地从斜面滑到水平面上,其中OA 为水平段。
选择相同材质的一元硬币和一角硬币进行实验。
测量硬币的质量,得到一元和一角硬币的质量分别为1m 和2m (12m m >)。
将硬币甲放置在斜面一某一位置,标记此位置为B 。
由静止释放甲,当甲停在水平面上某处时,测量甲从O 点到停止处的滑行距离OP 。
将硬币乙放置在O 处,左侧与O 点重合,将甲放置(1)实验中,拉动木板时__________(填“必须”或“不必”)保持匀速。
(2)用A m 和B m 分别表示木块A 和重物B 的质量,则m 和A B 0m m m n μ、、、、所满足的关系式为m =__________。
(1)用实验室提供的螺旋测微器测量摆球直径。
首先,调节螺旋测微器,拧动微调旋钮使测微螺杆和测砧相触时,发现固定刻度的横线与可动刻度上的零刻度线未对齐,如图(a)所示,该示数为___________mm;螺旋测微器在夹有摆球时示数如图(b)所示,该示数为___________mm,则摆球的直径为___________mm。
(2)单摆实验的装置示意图如图(c)所示,其中角度盘需要固定在杆上的确定点O处,摆线在角度盘上所指的示数为摆角的大小。
[必刷题]2024高三物理下册光学现象专项专题训练(含答案)
[必刷题]2024高三物理下册光学现象专项专题训练(含答案)试题部分一、选择题:1. 在光的干涉现象中,下列哪种情况能产生稳定的干涉条纹?A. 两束光的频率不同B. 两束光的相位差恒定C. 两束光的振幅不同D. 两束光的传播方向相同2. 下列哪种现象可以用光的衍射解释?A. 彩虹B. 海市蜃楼C. 太阳光通过树叶间的缝隙形成光斑D. 水中的鱼看起来位置变浅3. 关于全反射,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 全反射只发生在光从光密介质射向光疏介质时B. 光从空气射入水中时会发生全反射C. 发生全反射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D. 全反射的临界角与光的频率无关4. 光的双缝干涉实验中,若将入射光的波长变短,干涉条纹的间距将:A. 变大B. 变小C. 不变D. 无法确定5. 下列哪种现象与光的偏振无关?A. 偏光太阳镜B. 摄影时的偏振滤光镜C. 露珠产生的彩色光环D. 透过偏振片观察液晶显示器6. 在光的折射现象中,光从空气射入水中时,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 折射角大于入射角B. 折射角小于入射角C. 折射角等于入射角D. 折射角与入射角互余7. 关于光的反射,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 镜面反射和漫反射都遵守反射定律B. 镜面反射的光线比漫反射的光线强C. 漫反射的光线比镜面反射的光线弱D. 镜面反射和漫反射的反射角不相等8. 光的干涉现象中,相邻亮条纹(或暗条纹)之间的距离与下列哪个因素无关?A. 入射光的波长B. 双缝之间的距离C. 屏幕与双缝之间的距离D. 入射光的频率9. 关于光的传播速度,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 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大于在任何介质中的传播速度B. 光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小于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C. 光在水中的传播速度大于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D. 光的传播速度与光的频率无关10. 关于光子的能量,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 光子的能量与光的频率成正比B. 光子的能量与光的波长成正比C. 光子的能量与光的传播速度成正比D. 光子的能量与光的振幅成正比二、判断题:1. 光的干涉现象说明光具有波动性。
北京市-2020届高考物理 专题12 力学实验学案(含答案).doc
专题12 力学实验高中物理《考试说明》中确定的力学实验有: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探究弹力和弹簧伸长的关系、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验证牛顿运动定律、探究动能定理、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
其中有四个实验与纸带的处理有关,可见力学实验部分应以纸带的处理,打点计时器的应用为核心来展开复习。
近几年力学实验中与纸带处理相关的实验、力学创新实验是高考的热点内容,以分组或演示实验为背景,考查对实验方法的领悟情况、灵活运用学过的实验方法设计新的实验是高考实验题的新趋势。
要求考生掌握常规实验的数据处理方法,能将课本中分组实验和演示实验的实验原理、实验方法迁移到新的背景中,深刻理解物理概念和规律,并能灵活运用,要求考生有较强的创新能力。
在复习过程中,应以掌握常规实验原理、实验方法、规范操作程序、数据处理方法等为本,同时从常规实验中,有意识的、积极的提取、积累一些有价值的方法。
逐步过渡到灵活运用学过的实验方法设计新的实验。
高频考点:螺旋测微器和游标卡尺的读数;力学基本实验;力学创新实验。
考点一、基本仪器的读数例某同学利用游标卡尺和螺旋测微器分别测量一圆柱体工件的直径和高度,测量结果如图(a)和(b)所示。
该工件的直径为________cm,高度为________mm。
【审题立意】熟练掌握中学阶段物理中常用测量工具的读数方法。
【解题思路】图(a)为20分度的游标卡尺,其精度为0.05 mm。
主尺读数为12 mm,游标尺上第4条刻线与主尺上的一条刻线对齐,故测量结果为12 mm+4×0.05 mm=12.20 mm=1.220 cm。
螺旋测微器的精度为0.01 mm,由图(b)知固定刻度读数为6.5 mm,可动刻度读数为“36.0”,故工件的高度为6.5 mm+36.0×0.01 mm =6.860 mm。
【参考答案】1.220 6.860【知识建构】1.长度类测量仪器的读数(1)毫米刻度尺的读数:精确到毫米,估读一位。
光学和热学实验(解析版)—三年(2022-2024)高考物理真题汇编(全国通用)
光学和热学实验考点01 光学实验1. (2024年高考湖北卷)某同学利用激光测量半圆柱体玻璃砖的折射率,具体步骤如下:①平铺白纸,用铅笔画两条互相垂直的直线AA¢和BB¢,交点为O。
将半圆柱体玻璃砖的平直边紧贴AA¢,并使其圆心位于O点,画出玻璃砖的半圆弧轮廓线,如图(a)所示。
②将一细激光束沿CO方向以某一入射角射入玻璃砖,记录折射光线与半圆弧的交点M。
③拿走玻璃砖,标记CO光线与半圆弧的交点P。
④分别过M、P作BB'的垂线MM、PP¢,M¢、P¢是垂足,并用米尺分别测量MM¢、PP¢的长度x和y。
-图像,如图(b)所示。
⑤改变入射角,重复步骤②③④,得到多组x和y的数据。
根据这些数据作出y x(1)关于该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单选,填标号)。
A. 入射角越小,误差越小B. 激光的平行度好,比用插针法测量更有利于减小误差C. 选择圆心O点作为入射点,是因为此处的折射现象最明显-图像,可得玻璃砖的折射率为_____(保留三位有效数字)。
(2)根据y x(3)若描画的半圆弧轮廓线半径略大于玻璃砖的实际半径,则折射率的测量结果_____(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答案】(1)B (2)1.57(3)不变【解析】(1)A.入射角适当即可,不能太小,入射角太小,导致折射角太小,测量的误差会变大,故A错误;B.激光的平行度好,比用插针法测量更有利于减小误差,故B正确;C .相同的材料在各点的折射效果都一样,故C 错误。
故选B 。
(2)设半圆柱体玻璃砖的半径为R ,根据几何关系可得入射角的正弦值为sin y i R=折射角的正弦值为sin x r R=折射率sin sin i yn r x==可知y x -图像斜率大小等于折射率,即441.5728n =»(3)根据(2)中数据处理方法可知若描画的半圆弧轮廓线半径略大于玻璃砖的实际半径,则折射率的测量结果不变。
备战2023年高考物理真题汇编03光学篇(含答案解析)
备战2023年高考物理真题汇编选择题篇(解析版)历年高考真题是备考的重中之重,尤其是经典的真题,历经岁月淘漉磨炼,其包含的知识点依然活跃在高考的试题中,有些高考试题甚至出现类似的往年真题。
因此,专注高考教学一线物理教师,查阅近几年的各地区全部真题,结合最新考情,精挑细选,进行分类重组,做出这套试卷,愿为你的备考点燃一盏指路明灯。
该套卷共包含直线运动、曲线运动、光学、近代(原子)物理、机械振动和机械波、万有引力、热力学、静电场、交变电流、牛顿运动定律,功能及动量、磁场、电磁感应12个篇章。
三、光学23.(2022·海南·高考真题)如图为一用透明材料做成的中心是空的球,其中空心部分半径与球的半径之比为1:3。
当细光束以30︒的入射角射入球中,其折射光线刚好与内壁相切,则该透明材料的折射率为()AB.1.5 C D.2【答案】B【详解】如图折射角的正弦值1sin3r=;根据折射定律可得该透明材料的折射率sin301.5sinnr︒==24.(2021·辽宁·统考高考真题)一束复色光从空气射入光导纤维后分成a、b 两束单色光,光路如图所示,比较内芯中的a、b两束光,a光的()A.频率小,发生全反射的临界角小B.频率大,发生全反射的临界角小C.频率小,发生全反射的临界角大D.频率大,发生全反射的临界角大【答案】C【详解】由光路图可知a光的偏折程度没有b光的大,因此a光的折射率小,频率小,由全反射1sin Cn可知折射率越小发生全反射的临界角越大。
25.(2021·北京·高考真题)如图所示的平面内,光束a经圆心O射入半圆形玻璃砖,出射光为b、c两束单色光。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这是光的干涉现象B.在真空中光束b的波长大于光束c的波长C.玻璃砖对光束b的折射率大于对光束c的折射率D.在玻璃砖中光束b的传播速度大于光束c的传播速度【答案】C【详解】A.光束a经圆心O射入半圆形玻璃砖,出射光为b、c两束单色光,这是光的色散现象,A错误;C.由题图可知光束c的折射角大于光束b的折射角,根据折射定律可知nc < nb;C正确;B.由于光的折射率越大,其频率越大,波长越短,则b光在真空中的波长较短,B错误;D.根据v =cn知,c光束的折射率小,则c光在棱镜中的传播速度大,D错误。
力学测量性实验(解析版)—三年(2022-2024)高考物理真题汇编(全国通用)
力学测量性实验考点01 利用单摆测量重力加速度实验1. . (2024年高考广西卷)单摆可作为研究简谐运动的理想模型。
(1)制作单摆时,在图甲、图乙两种单摆的悬挂方式中,选择图甲方式的目的是要保持摆动中_____不变;(2)用游标卡尺测量摆球直径,测得读数如图丙,则摆球直径为_____cm ;(3)若将一个周期为T 的单摆,从平衡位置拉开5°的角度释放,忽略空气阻力,摆球的振动可看为简谐运动。
当地重力加速度为g ,以释放时刻作为计时起点,则摆球偏离平衡位置的位移x 与时间t 的关系为_____。
【答案】(1)摆长 (2)1.06 (3)22sin 52cos 4gT x t Tpp °æö=ç÷èø【解析】(1)选择图甲方式的目的是要保持摆动中摆长不变;(2)根据游标卡尺读数规则,可知摆球直径为 1.0cm 60.1mm 1.06cm d =+´=(3)根据单摆的周期公式2T =可得单摆的摆长为224gT L p =从平衡位置拉开5°的角度处释放,可得振幅为 sin 5A L =°以该位置为计时起点,根据简谐运动规律可得摆球偏离平衡位置的位移x 与时间t 的关系为22sin 52cos cos 4gT x A t t Tpw p °æö==ç÷èø2.(2023全国高考新课程卷)(12分)一学生小组做“用单摆测量重力加速度的大小”实验。
图(a)图(b)图(c)(1)用实验室提供的螺旋测微器测量摆球直径。
首先,调节螺旋测微器,拧动微调旋钮使测微螺杆和测砧相触时,发现固定刻度的横线与可动刻度上的零刻度线未对齐,如图(a)所示,该示数为________mm;螺旋测微器在夹有摆球时示数如图(b)所示,该示数为________mm,则摆球的直径为________mm。
高考物理力学实验复习题及答案 (202)
高考物理力学实验复习题及答案12.居家防疫期间,小明在家里做“用单摆测定重力加速度”的实验。
如图1他找到了一块外形不规则的小石块代替摆球,设计的实验步骤是:A.将小石块用不可伸长的细线系好,结点为N,细线的上端固定于O点;B.用刻度尺测量ON间细线的长度l作为摆长;C.将石块拉开一个大约α=5°的角度,然后由静止释放;D.从石块摆至某一位置处开始计时,测出30次全振动的总时间t,由T=t30得出周期;E.改变ON间细线的长度再做几次实验,记下相应的l和T;F.根据公式g=4π2T2l,分别计算出每组l和T对应的重力加速度g,然后取平均值即可作为重力加速度的测量结果。
(1)小石块摆动的过程中,充当回复力的是D。
A.重力B.拉力C.拉力沿水平方向的分力D.重力沿圆弧切线方向的分力(2)为使测量更加准确,步骤D中,小明应从平衡位置(选填“最大位移”或“平衡位置”)处开始计时。
(3)小明用ON的长l为摆长,利用公式g=4π2T2l求出的重力加速度的测量值比真实值偏小(选填“偏大”或者“偏小”)。
(4)小红利用小明测出的多组摆长l和周期T的值,作出T2﹣l图线如图2所示,通过测量计算出图线的斜率为k,由斜率k求重力加速度的表达式是g=4π2k。
(5)在步骤F中,有同学认为可以先将多次测量的摆长l取平均值得到l,周期T取平均值得到T,再带入公式g=4π2T2l,得到重力加速度g的测量结果,你认为这种做法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解答】解:(1)石块做简谐运动时重力沿圆弧切线方向的分力提供回复力,故D 正确,ABC 错误。
故选:D 。
(2)石块经过平衡位置时速度最大,在石块经过平衡位置时开始计时可以减小周期测量的实验误差。
(3)摆线悬点到石块重心的距离是单摆摆长,摆线长度l 小于单摆摆长L ,由g =4π2T 2l 可知,用ON 的长l 为摆长,重力加速度的测量值比真实值偏小。
(4)设N 到石块重心的距离为r ,单摆摆长L =l+r ,由单摆周期公式T =2π√L g 可知:T 2=4π2g l +4π2r g , 由图示T 2﹣l 图象可知,图象的斜率k =4π2g ,重力加速度g =4π2k ;(5)这种做法是错误的;由单摆周期公式T =2π√l g 可知,摆长l 与周期T 间不是一次函数关系,不能求出l 的平均值l 和T 的平均值T ,再带入公式g =4π2T 2l 求出重力加速度。
高考物理总复习含答案: 力学实验复习
【巩固练习】1、用螺旋测微器测量某金属丝直径的结果如图所示。
该金属丝的直径是_______mm。
2、(1)在测定金属的电阻率实验中,用螺旋测微器测量金属丝的直径,示数如图1所示,读数为________mm。
(2)在用单摆测定重力加速度实验中,用游标为20分度的卡尺测量摆球的直径,示数如图2所示,读数为_________cm。
3、某同学用游标卡尺测量一圆柱体的长度l,用螺旋测微器测量该圆柱体的直径d,示数如图。
由图可读出l= cm, d= mm4、为了测量某一弹簧的劲度系数,将该弹簧竖直悬挂起来,在自由端挂上不同质量的砝码。
实验册除了砝码的质量m与弹簧长度l的相应数据,其对应点已在图上标出。
(g=9.8m/s2) (1)作出m-l的关系图线;(2)弹簧的劲度系数为N/m.5、有4条用打点计时器(所用交流电频率为50Hz)打出的纸带A、B、C、D,其中一条是做“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实验时打出的。
为找出该纸带,某同学在每条纸带上取了点迹清晰的、连续的4个点,用刻度尺测出相邻两个点间距离依次为S1、S2、S3。
请你根据下列S1、S2、S3的测量结果确定该纸带为。
(已知当地的重力加速度为9.791m/s2)A. 61.0mm 65.8mm 70.7mmB. 41.2mm 45.1mm 53.0mmC. 49.6mm 53.5mm 57.3mmD. 60.5mm 61.0mm 60.6mm6、利用图示装置进行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的试验时,需要测量物体由静止开始自由下落到某点时的瞬时速度v 和下落高度h 。
某班同学利用实验得到的纸带,设计了以下四种测量方案。
A.用刻度尺测出物体下落的高度,并测出下落时间,通过v gt =计算出瞬时速度0v .B.用刻度尺测出物体下落的高度h ,并通过2v gh =计算出 瞬时速度.C.根据做匀变速直线运动时纸带上某点的瞬时速度,等于这点前后 相邻两点间的平均速度,测算出瞬时速度,并通过22v h g=计算出 高度h .D.用刻度尺测出物体下落的高度h ,根据做匀速直线运动时纸带上某点的瞬时速度,等于这点前后相邻两点间的平均速度,测算出瞬时速度0v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新课标全国Ⅰ·22)某物理小组的同学设计了一个粗测玩具小车通过凹形桥最低点时的速度的实验.所用器材有:玩具小车、压力式托盘秤、凹形桥模拟器(圆弧部分的半径为R=0.20 m).图1完成下列填空:(1)将凹形桥模拟器静置于托盘秤上,如图1(a)所示,托盘秤的示数为1.00 kg;(2)将玩具小车静置于凹形桥模拟器最低点时,托盘秤的示数如图(b)所示,该示数为________ kg;(3)将小车从凹形桥模拟器某一位置释放,小车经过最低点后滑向另一侧,此过程中托盘秤的最大示数为m;多次从同一位置释放小车,记录各次的m值如下表所示:(4);小车通过最低点时的速度大小为________ m/s.(重力加速度大小取9.80 m/s2,计算结果保留2位有效数字) 答案(2)1.40(4)7.9 1.4解析(2)由题图(b)可知托盘称量程为10 kg,指针所指的示数为1.40 kg.(4)由多次测出的m值,利用平均值可求m=1.81 kg.而模拟器的重力为G=m0g=9.8 N,所以小车经过凹形桥最低点时对桥的压力为F N=mg-m0g≈7.9 N;根据径向合力提供向心力,即7.9 N-(1.40-1.00)×9.8 N=0.4v2R,解得v≈1.4 m/s.2.(·新课标全国Ⅱ·22)某同学用图2(a)所示的实验装置测量物块与斜面之间的动摩擦因数.已知打点计时器所用电源的频率为50 Hz ,物块下滑过程中所得到的纸带的一部分如图(b)所示,图中标出了五个连续点之间的距离.图2(1)物块下滑时的加速度a =________ m/s 2,打C 点时物块的速度v =________ m/s ; (2)已知重力加速度大小为g ,为求出动摩擦因数,还必须测量的物理量是________(填正确答案标号). A .物块的质量 B .斜面的高度 C .斜面的倾角答案 (1)3.25 1.79 (2)C 解析 (1)根据纸带数据可知,加速度a =(x CD +x DE )-(x AB +x BC )4T 2=3.25 m/s 2;打C 点时物块的速度v C =x BD2T≈1.79 m/s(2)由牛顿第二定律得加速度a =g sin θ-μg cos θ,所以要求出动摩擦因数,还必须测量的物理量是斜面的倾角.3.(·山东理综·21)某同学通过下述实验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实验步骤: ①将弹簧秤固定在贴有白纸的竖直木板上,使其轴线沿竖直方向.②如图3所示,将环形橡皮筋一端挂在弹簧秤的秤钩上,另一端用圆珠笔尖竖直向下拉,直到弹簧秤示数为某一设定值时,将橡皮筋两端的位置标记为O 1、O 2,记录弹簧秤的示数F ,测量并记录O 1、O 2间的距离(即橡皮筋的长度l ).每次将弹簧秤示数改变0.50 N ,测出所对应的l ,部分数据如下表所示:图3③找出②中F=2.50 N时橡皮筋两端的位置,重新标记为O、O′,橡皮筋的拉力记为F O O′.④在秤钩上涂抹少许润滑油,将橡皮筋搭在秤钩上,如图4所示.用两圆珠笔尖成适当角度同时拉橡皮筋的两端,使秤钩的下端达到O点,将两笔尖的位置标记为A、B,橡皮筋OA 段的拉力记为F OA,OB段的拉力记为F OB.图4完成下列作图和填空:(1)利用表中数据在如图5坐标纸上画出F-l图线,根据图线求得l0=________cm.图5(2)测得OA=6.00 cm,OB=7.60 cm,则F OA的大小为________N.(3)根据给出的标度,在图6中作出F OA和F OB的合力F′的图示.图6(4)通过比较F ′与________的大小和方向,即可得出实验结论.答案 (1)见解析图甲 10.0(9.8、9.9、10.1均正确) (2)1.80(1.70~1.90均正确) (3)见解析图乙 (4)F OO ′解析 (1)做出F -l 图像,如图甲所示,求得直线的截距即为l 0,可得l 0=10.0 cm(2)可计算橡皮筋的劲度系数 k =F Δx =2.50.05N/m =50 N/m 若OA =6.00 cm ,OB =7.60 cm ,则橡皮筋的弹力为 F =k Δx =50×(6.00+7.60-10.00)×10-2 N =1.80 N 则此时F OA =F =1.80 N(3)F OB =F OA =1.80 N ,两力的合力F ′如图乙所示.(4)F OO ′的作用效果和F OA 、F OB 两个力的作用效果相同,F ′是F OA 、F OB 两个力的合力,所以通过比较F ′和F OO ′的大小和方向,可得出实验结论.1.题型特点高考中常涉及的力学实验有: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探究弹力和弹簧伸长的关系、验证牛顿运动定律、探究动能定理和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近几年力学实验中与纸带处理相关的实验、力学创新实验是高考的热点内容,以分组或演示实验为背景,考查对实验方法的领悟情况,灵活运用学过的实验方法设计新的实验是高考实验题的新趋势.要求考生掌握常规实验的数据处理方法,能将课本中分组实验和演示实验的实验原理、实验方法迁移到新的背景中,深刻理解物理概念和规律,并能灵活运用,要求考生有较强的创新能力.考题一 “纸带类”实验1.验证m 1、m 2组成的系统机械能守恒用如图7甲实验装置.m 2从高处由静止开始下落,m 1上拖着的纸带打出一系列的点,对纸带上的点迹进行测量,即可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图乙给出的是实验中获取的一条纸带:0是打下的第一个点,已知打点计时器的工作频率为50 Hz ,每相邻两计数点间还有4个打点(图中未标出).计数点间的距离如图所示.已知m 1=50 g ,m 2=150 g ,则(结果保留两位有效数字):甲乙丙 图7(1)在纸带上打下记数点5时的速度v =________ m/s ;(2)从打下第“0”点到打下第“5”点的过程中系统动能的增量ΔE k =______ J ,系统势能的减少量ΔE p =______ J ;(取当地的重力加速度g =10 m/s 2)(3)若某同学做出12v 2-h 图像如图丙,则当地的重力加速度g =________ m/s 2.答案 (1)2.4 (2)0.58 0.60 (3)9.7解析 (1)在纸带上打下记数点5时的速度v =21.60+26.40×10-22×0.1 m/s =2.4 m/s ;(2)从打下第“0”点到打下第“5”点的过程中系统动能的增量ΔE k =12(m 1+m 2)v 2=12×(0.15+0.05)×2.42J≈0.58 J ,系统势能的减少量ΔE p =(m 2-m 1)gh =(0.15-0.05)×10×(38.40+21.60)×10-2 J =0.60 J ;(3)根据12(m 1+m 2)v 2=(m 2-m 1)gh ,可得12v 2=g 2h ,由图线可知,当地的重力加速度g 2=5.821.20,则g =9.7 m/s 2.2.如图8甲所示的是“探究动能定理”实验装置示意图.小车的质量为M ,盘和砝码的总质量为m .实验中用盘和砝码总重力的大小当作小车受到的牵引力.小车运动的距离可以由纸带测出.改变盘和砝码的总质量或者改变小车运动的距离,也就改变了牵引力做的功.图8(1)为了使细线对小车的拉力等于小车所受的合外力,先调节长木板一端滑轮的高度,使细线与长木板平行.取下盘和砝码,接下来还需要进行的一项操作是___________________. (2)图乙是实验中得到的一条纸带,由图可知x 3=__________ cm.已知打点计时器的工作频率50 Hz ,计数点2对应的速度大小为v 2=________ m/s.(3)实验中为了用盘和砝码总重力的大小当作小车受到的牵引力,盘和砝码的总质量应满足的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1)垫高打点计时器的一端,让小车沿着斜面向下匀速运动(平衡摩擦力) (2)10.75 0.415 (3)远小于小车的质量解析 (1)为了使细线对小车的拉力等于小车所受的合外力,先调节长木板一端滑轮的高度,使细线与长木板平行.接下来还需要进行的一项操作是将长木板的一端垫起适当的高度,让小车连着已经穿过打点计时器的纸带,撤去盘和砝码,给打点计时器通电,轻推小车,从打出的纸带判断小车是否做匀速运动,即平衡摩擦力.(2)根据纸带0与3点示数,则x 3=10.75 cm ;同理,x 1=2.45 cm ;由于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某段时间内平均速度就等于在该段时间内的中间时刻瞬时速度,故v 2=x 13t 13=x 3-x 10.02×10=0.1075-0.02450.02×10m/s =0.415 m/s(3)以砝码和盘作为研究对象有mg -T =ma 以小车作为研究对象有T =Ma联立以上两式可得T =mg 1+m M ,要使细线拉力等于砝码和盘的重力,即T =mg ,故有M ≫m ,即使砝码和盘的总质量远远小于小车质量.3.在“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实验中,某同学在某次实验时释放小车的瞬间装置状态如图9甲.图9(1)则操作中有待改进的是:①________;②________.(2)如图乙为改进实验操作后某次实验打下的纸带数据,相邻两计数点间距如图所示,则该次实验测得小车加速度为________ m/s 2(保留3位有效数字).(3)若均使用同一规格钩码以改变小车总质量和悬挂重物的总重力,某同学得到多次运动中对应加速度,实验数据如表格所示.请选择一组数据用来研究加速度与力关系,并在图10坐标纸上作出相应图线.图10作图要求:①完善坐标物理量及合理的物理量标度;②在坐标纸上标出所选数据,完成图线并标出数据坐标值;③就你所选实验数据得到的结论做出评价.答案(1)①小车离计时器太远②需平衡摩擦力(2)2.76(3)①横坐标物理量,用N(个)或F(个)均可.②图线如下甲、乙两种均对.③甲图:平衡摩擦力可能不到位,悬挂钩码质量数较多时图线非线性,误差较大;加速度与合外力不成正比.乙图:误差允许范围内加速度与合外力成正比;未完全平衡摩擦力. 解析 (1)操作中有待改进的是:①小车离计时器太远;②需平衡摩擦力. (2)根据Δx =aT 2,运用逐差法得,a =x 24-x 024T 2=12.45+9.25-6.60-4.05×10-24×0.01m/s 2≈2.76m/s 2.(3)①②横坐标物理量,用N (个)或F (个)均可,纵坐标用a 表示.③甲图:平衡摩擦力可能不到位,悬挂钩码质量数较多时图线非线性,误差较大;加速度与合外力不成正比.乙图:误差允许范围内加速度与合外力成正比;未完全平衡摩擦力.1.由纸带确定时间要区别打点计时器打出的点与人为选取的计数点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为便于测量和计算,一般每五个点取一个计数点,这样时间间隔为Δt =0.02×5 s =0.1 s. 2.求瞬时速度的方法利用做匀变速运动的物体在一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等于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如图11所示,求打某一点的瞬时速度,只需在这一点的前后各取相同时间间隔T 的两段位移x n 和x n +1,则打n 点时的速度v n =x n +x n +12T.图113.利用纸带求加速度的方法(1)利用a =ΔxT 2求解:在已经判断出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情况下,可利用Δx =x n +1-x n =aT 2,求加速度a .图12(2)二段法:(如图12所示)把上面x 1、x 2、x 3、x 4、x 5、x 6分成时间相等(均为3T )的两大段,则由Δx =aT 2得:(x 4+x 5+x 6)-(x 1+x 2+x 3)=a (3T )2,解出的a 与上面逐差法结果相等,但却要简单得多. (4)图像法:①由v n =x n +x n +12T ,求出相应点的速度.②确定各计数点的坐标值(v 1,T )、(v 2,2T )、…(v n ,nT ).③画出v -t 图像,图线的斜率为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考题二 “橡皮条”、“弹簧”类实验4.一同学用电子秤、水壶、细线、墙钉和贴在墙上的白纸等物品,在家中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图13(1)如图13(a),在电子秤的下端悬挂一装满水的水壶,记下水壶________时电子秤的示数F . (2)如图(b),将三细线L 1、L 2、L 3的一端打结,另一端分别拴在电子秤的挂钩、墙钉A 和水壶杯带上.水平拉开细线L 1,在白纸上记下结点O 的位置、________________和电子秤的示数F 1.(3)如图(c),将另一颗墙钉B 钉在与O 同一水平位置上,并将L 1拴在其上.手握电子秤沿着(2)中L 2的方向拉开细线L 2,使________________和三根细线的方向与(2)中重合,记录电子秤的示数F 2.(4)在白纸上按一定标度作出电子秤拉力F、F1、F2的图示,根据平行四边形定则作出F1、F2的合力F′的图示,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平行四边形定则得到验证.答案(1)静止(2)三细线的方向(3)结点O的位置(4)F和F′在误差允许范围内重合解析(1)要测量装满水的水壶的重力,则记下水壶静止时电子秤的示数F.(2)要画出平行四边形,则需要记录分力的大小和方向,所以在白纸上记下结点O的位置的同时也要记录三细线的方向以及电子秤的示数F1.(3)已经记录了一个分力的大小,还要记录另一个分力的大小,则结点O点位置不能变化,力的方向也都不能变化,所以应使结点O的位置和三根细线的方向与(2)中重合,记录电子秤的示数F2.(4)根据平行四边形定则作出F1、F2的合力F′的图示,若F和F′在误差允许范围内重合,则平行四边形定则得到验证.5.(·福建理综·19(1))某同学做“探究弹力和弹簧伸长量的关系”的实验.①图14甲是不挂钩码时弹簧下端指针所指的标尺刻度,其示数为7.73 cm;图乙是在弹簧下端悬挂钩码后指针所指的标尺刻度,此时弹簧的伸长量Δl为________cm;图14②本实验通过在弹簧下端悬挂钩码的方法来改变弹簧的弹力,关于此操作,下列选项中规范的做法是________;(填选项前的字母)A.逐一增挂钩码,记下每增加一只钩码后指针所指的标尺刻度和对应的钩码总重B.随意增减钩码,记下增减钩码后指针所指的标尺刻度和对应的钩码总重③图丙是该同学描绘的弹簧的伸长量Δl与弹力F的关系图线,图线的AB段明显偏离直线OA,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6.93②A③钩码重力超过弹簧弹性限度解析①由题图乙知,读数为14.66 cm,所以弹簧伸长量(14.66-7.73)cm=6.93 cm;②若随意增减砝码,作图不方便,有可能会超出弹簧形变范围,所以应逐一增挂钩码,选项A正确.③由图知AB段伸长量与弹力不成线性关系,是因为钩码重力超过弹簧弹性限度.1.误差与有效数字(1)误差(2)有效数字②有效数字的位数:从数字左边第一个不为零的数字算起,如0.012 5为三位有效数字.2.用图像法处理数据的五个要求(1)作图一定要作坐标纸,坐标纸的大小要根据有效数字的位数和结果的需要来定.(2)要标明轴名、单位,在轴上每隔一定的间距按有效数字的位数标明数值.(3)图上的连线不一定通过所有的数据点,应尽量使数据点合理地分布在线的两侧.(4)作图时常通过选取适当的坐标轴使图线线性化,即“变曲为直”.(5)有些时候,为了使坐标有效使用范围增大,坐标原点可以不从“0”开始.考题三力学创新拓展实验6.为了探究质量一定时加速度与力的关系,一同学设计了如图15所示的实验装置.其中M 为带滑轮的小车的质量,m为砂和砂桶的质量.(滑轮质量不计)图15(1)实验时,一定要进行的操作是________.A .用天平测出砂和砂桶的质量B .将带滑轮的长木板右端垫高,以平衡摩擦力C .小车靠近打点计时器,先接通电源,再释放小车,打出一条纸带,同时记录弹簧测力计的示数D .改变砂和砂桶的质量,打出几条纸带E .为减小误差,实验中一定要保证砂和砂桶的质量m 远小于小车的质量M(2)该同学在实验中得到如图16所示的一条纸带(两相邻计数点间还有两个点没有画出),已知打点计时器采用的是频率为50 Hz 的交流电,根据纸带可求出小车的加速度为________ m/s 2(结果保留两位有效数字).图16(3)以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 为横坐标,加速度a 为纵坐标,画出的a -F 图像是一条直线,图线与横坐标的夹角为θ,求得图线的斜率为k ,则小车的质量为________. A .2tan θ B.1tan θ C .kD.2k答案 (1)BCD (2)1.3 (3)D解析 (1)本题拉力可以由弹簧测力计测出,不需要用天平测出砂和砂桶的质量,也就不需要使砂桶和砂的质量远小于小车的总质量,故A 、E 错误.该题是用弹簧测力计测出拉力,从而表示小车受到的合外力,故需要将带滑轮的长木板右端垫高,以平衡摩擦力,故B 正确.打点计时器运用时,都是先接通电源,待打点稳定后再释放小车,该实验探究加速度与力和质量的关系,要记录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故C 正确.D.改变砂和砂桶质量,即改变拉力的大小,打出几条纸带,研究加速度随F 变化关系,故D 正确.故选:B 、C 、D.(2)由于两计数点间还有两个点没有画出,故两计数点间的周期为0.06 s ,由Δx =aT 2可得: a = 3.8+3.3+2.8-2.3-1.9-1.4×10-29×0.062m/s 2≈1.3 m/s 2.(3)对a -F 图来说,图像的斜率表示小车质量的倒数,此题,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 =12F 合,故小车质量为m =2k.7.某兴趣小组同学看见一本物理书上说“在弹性限度内,劲度系数为k 的弹簧,形变量为x 时弹性势能为E p =12kx 2”,为了验证该结论就尝试用“研究加速度与合外力、质量关系”的实验装置(如图17甲)设计了以下步骤进行实验. 实验步骤:A .水平桌面上放一长木板,其左端固定一弹簧,通过细绳与小车左端相连,小车的右端连接打点计时器和纸带B .将弹簧拉伸x 后用插销锁定,测出其伸长量xC .打开打点计时器的电源开关后,拔掉插销解除锁定,小车在弹簧作用下运动到左端D .选择纸带上某处的A 点测出其速度vE .取不同的x 重复以上步骤多次,记录数据并利用功能关系分析结论. 实验中已知小车的质量为m ,弹簧的劲度系数为k ,则:图17(1)长木板右端垫一小物块,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图乙中纸带上A 点位置应在________(填“s 1”、“s 2”、“s 3”)段中取. (3)若E p =12kx 2成立,则实验中测量出物理量x 与m 、k 、v 关系式是x =________.答案 (1)平衡摩擦力 (2)s 2 (3)m kv 解析 (1)根据实验原理我们知道,长木板右端垫一小物块,其作用是平衡摩擦力.(2)根据实验原理,点间距均匀,为匀速直线运动阶段,说明速度达到最大,故纸带上A 点位置应在s 2段中.(3)根据能量守恒,有:E p =12kx 2=12mv 2,解得:x =mkv 8.某实验小组利用弹簧秤和刻度尺,测量滑块在木板上运动的最大速度.图18实验步骤如下:①用弹簧秤测量橡皮泥和滑块的总重力,记作G;②将装有橡皮泥的滑块放在水平木板上,通过水平细绳和固定弹簧秤相连,如图18甲所示.在A端向右拉动木板,等弹簧秤读数稳定后,将读数记作F;③改变滑块上橡皮泥的质量,重复步骤①②;实验数据如表所示:与滑块和重物P连接,保持滑块静止,测量重物P离地面的高度h;⑤滑块由静止释放后开始运动,最终停在木板上D点(未与滑轮碰撞),测量C、D间距离x. 完成下列作图和填空:(1)根据表中数据在给定的坐标纸(如图丙)上作出F-G图线.(2)由图线求得滑块和木板间的动摩擦因数μ=________(保留2位有效数字)(3)滑块最大速度的大小v=____________(用h、x、μ和重力加速度g表示.)答案(1)见解析图(2)0.40(3)2μg(x-h)解析 (1)根据描点法在F -G 图像上描出各点,再连接起来,如图所示;(2)由图甲可知F =μG ,则F -G 图像上的直线的斜率代表μ值的大小.由F -G 图像可知μ=1.61-0.624.0-1.5≈0.40;(3)当重物P 刚好下落到地面时,滑块的速度v 最大,此时滑块的位移为h ,此后滑块做加速度为μg 的匀减速运动,滑块的最大速度v max 满足:v 2max=2μg (x -h ), 则v max =2μg x -h .1.力学创新型实验的特点(1)以基本的力学模型为载体,依托运动学规律和力学定律设计实验.(2)将实验的基本方法——控制变量法,处理数据的基本方法——图像法、逐差法,融入到实验的综合分析之中. 2.创新实验题的解法(1)根据题目情境,提取相应的力学模型,明确实验的理论依据和实验目的,设计实验方案. (2)进行实验,记录数据,应用原理公式或图像法处理实验数据,结合物体实际受力情况和理论受力情况对结果进行误差分析.考题四 单摆 光学实验9.(·北京理综·21(2))用单摆测定重力加速度的实验装置如图19所示.图19①组装单摆时,应在下列器材中选用________(选填选项前的字母).A.长度为1 m左右的细线B.长度为30 cm左右的细线C.直径为1.8 cm的塑料球D.直径为1.8 cm的铁球②测出悬点O到小球球心的距离(摆长)L及单摆完成n次全振动所用的时间t,则重力加速度g=__________(用L、n、t表示).③下表是某同学记录的3组实验数据,并做了部分计算处理.请计算出第3④用多组实验数据作出T2L图像,也可以求出重力加速度g.已知三位同学作出的T2L图线的示意图如图20中的a、b、c所示,其中a和b平行,b和c都过原点,图线b对应的g值最接近当地重力加速度的值.则相对于图线b,下列分析正确的是________(选填选项前的字母).图20A.出现图线a的原因可能是误将悬点到小球下端的距离记为摆长LB.出现图线c的原因可能是误将49次全振动记为50次C.图线c对应的g值小于图线b对应的g值⑤某同学在家里测重力加速度.他找到细线和铁锁,制成一个单摆,如图21所示,由于家里只有一根量程为30 cm的刻度尺,于是他在细线上的A点做了一个标记,使得悬点O到A点间的细线长度小于刻度尺量程.保持该标记以下的细线长度不变,通过改变O 、A 间细线长度以改变摆长.实验中,当O 、A 间细线的长度分别为l 1、l 2时,测得相应单摆的周期为T 1、T 2.由此可得重力加速度g =________(用l 1、l 2、T 1、T 2表示).图21答案 ①AD ②4π2n 2Lt 2 ③2.01 9.76④B ⑤4π2(l 1-l 2)T 21-T 22解析 ①单摆模型需要满足的两个基本条件是摆线长远大于小球的直径和小球的密度越大越好.所以应选A 、D. ②由T =tn,T =2πL g 得g =4π2n 2L t2 ③T =t n =100.550s =2.01 sg =4π2n 2L t 2=4×3.142×502×1100.52m/s 2≈9.76 m/s 2,④b 图线为正确图线,a 图线与b 图线相比,测量的周期相同时,摆长短,说明测量摆长偏小,A 错误;c 图线与b 图线相比,测量摆长相同时,周期偏小,可能出现的原因是多记了全振动次数,所以B 正确;由T =2πL g 得T 2=4π2gL ,图线斜率小,说明g 偏大,故C 错误. ⑤设A 到铁锁重心的距离为l ,有T 1=2πl +l 1gT 2=2πl +l 2g联立消去l 解得g =4π2(l 1-l 2)T 21-T 2210.某同学利用“插针法”测定玻璃的折射率,所用的玻璃砖两面平行.正确操作后,作出的光路图及测出的相关角度如图22所示.图22(1)插大头针P 4时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此玻璃的折射率计算式为n =____________(用图中的θ1、θ2表示). (3)关于此实验的一些操作,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____. A .P 1、P 2及P 3、P 4之间的距离适当大些,可以减小误差 B .P 1、P 2及P 3、P 4之间的距离取得小些,可以减小误差 C .入射角适当大些,可以减小误差D .入射角太大,折射光线会在玻璃砖的内表面发生全反射,使实验无法进行 答案 (1)挡住P 3本身及P 1、P 2的像 (2)cos θ1cos θ2或sin (90°-θ1)sin (90°-θ2)(3)AC解析 (1)根据实验原理,插大头针P 4时应挡住P 3本身及P 1、P 2的像;(2)由题图得,光线在玻璃砖上表面的入射角为i =90°-θ1,折射角为r =90°-θ2,根据折射定律得:n =sin isin r=sin (90°-θ1)sin (90°-θ2)=cos θ1cos θ2;(3)为了提高测量上的精确度,实验时大头针之间的距离适当大一些,入射角适当大一些,故A 、C 正确,B 、D 错误.专题综合练1.在“探究求合力的方法”实验中,现有木板、白纸、图钉、橡皮筋、细绳套和一个弹簧秤. (1)为完成实验,某同学另找来一根弹簧,先测量其劲度系数,得到的实验数据如下表:图23图24(2)某次实验中,弹簧秤的指针位置如图24甲所示,其读数为________ N;同时利用(1)中结果获得弹簧上的弹力值为2.50 N,请在图乙中画出这两个共点力的合力F合.(3)由图得到F合=________ N.答案(1)见解析图53(±2)(2)2.10(±0.02)见解析图(4)3.3(±0.02)解析(1)以水平方向为x轴,竖直方向为F轴,建立直角坐标系,然后描点,选尽可能多的点连成一条线,其图线的斜率即为弹簧的劲度系数k,在直线上任取一点,如(6×10-2,3.2),则k= 3.2N/m≈53 N/m.6×10-2(2)弹簧秤的读数为2.10 N,选标度合力的图示如图所示.(3)经测量,合力F合=3.3 N.2.在“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实验中,某研究小组采用了如图25甲所示的实验装置.实验的主要步骤是:在一根不可伸长的细线一端系一金属小球,另一端固定于O点,记下小球静止时球心的位置A,在A处放置一个光电门,现将小球拉至球心距A高度为h处由静止释放,记下小球通过光电门时的挡光时间Δt.图25(1)如图乙,用游标卡尺测得小球的直径d =______ cm ;(2)该同学测出一组数据如下:高度h =0.21 m ,挡光时间Δt =0.0052 s ,设小球质量为m =100 g ,g =9.8 m/s 2.计算小球重力势能的减小量ΔE p =________ J ,动能的增加量ΔE k =________ J ,得出的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分析误差产生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结果均保留三位有效数字)答案 (1)1.04 (2)0.206 0.200 在误差允许的范围内,小球机械能守恒 克服空气阻力做功解析 (1)游标卡尺的读数为10 mm +0.1×4 mm =10.4 mm =1.04 cm.(2)小球重力势能的减小量ΔE p =mgh =0.1×9.8×0.21 J≈0.206 J小球通过最低点的速度v =d Δt =1.04×10-20.0052m/s =2 m/s 则动能的增加量ΔE k =12mv 2=12×0.1×22 J =0.200 J , 可以看出,在误差允许的范围内,小球机械能守恒,产生误差的原因是克服空气阻力做功.3.用如图26所示的气垫导轨装置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在气垫导轨上安装了两光电门1、2,在滑块上固定一竖直遮光条,滑块用细线绕过定滑轮与钩码相连.图26(1)在调整气垫导轨水平时,滑块不挂钩码和细线,接通气源后,给滑块一个初速度,使它从轨道右端向左运动,发现滑块通过光电门1的时间小于通过光电门2的时间.下列能够实现调整导轨水平的措施是________.A .调节P 使轨道左端升高一些B .调节P 使轨道左端降低一些C .遮光条的宽度应适当大一些D .滑块的质量增大一些(2)实验时,测量光电门1、2间的距离L ,遮光条的宽度d ,滑块和遮光条的总质量M ,钩码质量m ,由数字计时器读出遮光条通过光电门1、2的时间t 1、t 2,则系统机械能守恒成立的表达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1)A(2)mgL =12(m +M )(d t 1)2-12(m +M )(d t 2)2 解析 (1)不挂钩码和细线,接通气源,滑块从轨道右端向左运动的过程中,发现滑块通过光电门1的时间小于通过光电门2的时间.说明滑块做加速运动,也就是左端低,右端高.所以实施下列措施能够达到实验调整目标的是调节P 使轨道左端升高一些,调节Q 使轨道右端降低一些.故选A.(2)实验时,测出光电门1、2间的距离L ,遮光条的宽度d ,滑块和遮光条的总质量M ,钩码质量m .由数字计时器读出遮光条通过光电门1、2的时间t 1、t 2,滑块经过光电门时的瞬时速度可近似认为是滑块经过光电门的平均速度.钩码的重力势能减少了:mgL ,系统动能增加了:12(m +M )(d t 1)2-12(m +M )(d t 2)2 则系统机械能守恒成立的表达式是mgL =12(m +M )(d t 1)2-12(m +M )(d t 2)2 4.甲、乙两同学均设计了测动摩擦因数的实验.已知重力加速度为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