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生理学课堂笔记整理
人体生理学课堂笔记整理
(一)绪论1.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新陈代谢,兴奋性,生殖。
2. 生命活动与环境的关系:对多细胞机体而言,整体所处的环境叫外环境,而构成机体的细胞所处的环境叫内环境。
当机体受到刺激时,机体内部代谢和外部活动,将会发生相应的改变,这种变化称为反应. 反应有兴奋和抑制两种形式。
3。
自身调节:心肌细胞的异长自身调节,肾血流量在一定范围内保持恒定的自身调节,小动脉灌注压力增高时血流量并不增高的调节都是自身调节。
(注意总结后面各章节学到自身调节. )4. 神经调节是机体功能调节的主要调节形式,特点是反应速度快、作用持续时间短、作用部位准确。
5。
体液调节的特点是作用缓慢、持续时间长、作用部位广泛。
6. 生理功能的反馈控制: 负反馈调节的意义在于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态. 正反馈的意义:在于使生理过程不断加强,直至最终完成生理功能,是一种破坏原先的平衡状态的过程。
排便、排尿、射精、分娩、血液凝固、神经细胞产生动作电位时钠通道的开放和钠内流互相促进等生理活动都是正反馈。
(注意总结后面各章节学到的正反馈和负反馈调节。
)(二)细胞的基本功能1. 细胞膜的基本结构—液体镶嵌模型.基本内容①基架:液态脂质双分子层;②蛋白质:具有不同生理功能;③寡糖和多链糖。
2。
细胞膜的物质转运⑴小分子脂溶性物质可以自由通过脂质双分子层,因此,可以在细胞两侧自由扩散,扩散的方向决定于两侧的浓度,它总是从浓度高一侧向浓度低一侧扩散,这种转运方式称单纯扩散。
正常体液因子中仅有O2、CO2、NH3以这种方式跨膜转运,另外,某些小分子药物可以通过单纯扩散转运。
⑵非脂溶性小分子物质从浓度高向浓度低处转运时不需消耗能量,属于被动转运,但转运依赖细胞膜上特殊结构的"帮助”,因此,可以把易化扩散理解成"帮助扩散"。
什么结构发挥"帮助"作用呢?—-细胞膜蛋白,它既可以作为载体将物质从浓度高处"背"向浓度低处,也可以作为通道,它开放时允许物质通过,它关闭时不允许物质通过。
生理学笔记(自总结,好)
▲生理活动的主要调节方式:1)神经调节;2)体液调节(内分泌腺细胞分泌激素)3)自身调节(组织、细胞本身的适应性反应)一,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神经中枢:脑(大脑、小脑、脑干)和脊髓)(脑干下部与脊髓相连)周围神经系统(脑神经和脊神经,由脑和脊髓发出的神经)1,神经系统组成单元:1)神经细胞(neuron,又称神经元)2)神经胶质细胞(neuroglia cell,又称神经胶质)2,神经元的结构:1)胞体(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2)突起:树突(多个、较短、分支多、有棘突(刺)spine);轴突(1个、又称神经纤维、突触小体)3,神经元的分类:1)感觉神经元(又叫传入神经元,与感受器相连)2)中间神经元(又叫联合神经元)3)运动神经元(又叫传出神经元,与效应器相连)4,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反射弧(reflex arc):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经过脊髓,不经过大脑的简单反射——脊髓反射(spinal reflex):缩手反射、眨眼反射、排尿反射、膝跳反射(knee jerk reflex)、腹壁反射(abdominal reflex)、肱二头肌反射(biceps reflex)★脑干(组成:延髓、脑桥、中脑)★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又称震颤麻痹,主要症状表现为全身肌紧张增强,肌肉强直,随意运动减少,动作迟缓,表情呆板和静止性震颤,是由于大脑有关脑区兴奋和抑制的反馈调节失衡造成。
★非条件反射:生来就有的,形式较低级的反射活动(数目有限,比较恒定);条件反射:在非条件反射基础上通过学习获得(数目无限,极大易变性和灵活性)★巴甫洛夫两种信号系统学说:第一信号:客观事物的具体信号,如光、声、嗅觉、味觉、触觉等感觉刺激;第二信号:语言、文字等条件刺激。
二,感觉器官1,感受器的类型:Ⅰ:1)表面感受器(外感受器);2)深感受器(本体感受器):位于体表之下的肌肉、肌腱和关节处;3)内感受器(内脏感受器):位于机体的黏膜、血管等处。
人体生理学基本要点整理(二)2024
人体生理学基本要点整理(二)引言概述:人体生理学是研究人体生命活动的科学,包括机体的结构、功能及其相互关系等方面内容。
本文将对人体生理学的基本要点进行整理和概述。
正文:一、消化系统1. 食物消化过程:a. 口腔消化:牙齿咀嚼、唾液分泌。
b. 胃部消化:胃酸分泌、胃蠕动。
c. 肠道消化:胰腺和肝脏分泌消化酶、吸收养分。
2. 消化器官功能:a. 口腔:摄取和咀嚼食物,开始消化。
b. 食道:将食物运送到胃部。
c. 胃:化解食物,分泌胃酸和消化酶。
d. 肠道:吸收养分和水分,排泄废物。
3. 消化过程的调节:a. 神经调节:通过副交感神经和交感神经控制消化器官的运动和分泌。
b. 激素调节:胃酸、胰岛素等激素调节食欲和胃肠道功能。
二、循环系统1. 心血管系统结构:a. 心脏:四个心房和四个心室,有心肌组织构成。
b. 血管: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
2. 血液循环过程:a. 心脏收缩:心房和心室收缩,推动血液流动。
b. 动脉循环:将氧合血输送到全身组织。
c. 静脉循环:将无氧血回输送到心脏。
3. 循环系统生理功能:a. 输送氧气和养分:提供氧气和养分供给组织和细胞。
b. 运输废物:将代谢产物排出体外。
c. 调节体温:通过调节体表血流量,维持体温稳定。
三、呼吸系统1. 呼吸过程:a. 呼吸道:鼻腔、喉部、气管。
b. 肺部:肺泡是气体交换的功能单位。
2. 呼吸过程控制:a. 呼吸中枢:位于脑干,调节呼吸频率和深度。
b. 外部因素:血气分压、酸碱平衡等调节呼吸功能。
3. 气体交换:a. 氧气吸入:通过肺泡进入血液中。
b. 二氧化碳排出:从血液中进入肺泡,排出体外。
四、泌尿系统1. 肾脏结构和功能:a. 肾小球:包括肾小球囊、肾小球毛细血管。
b. 肾单位:包括肾小球和近曲小管等。
2. 泌尿过程:a. 肾小球滤过:将血液中的废物和水分过滤到肾小管中。
b. 肾小管重吸收:将有用的物质重新吸收回血液。
c. 尿液生成:将多余的废物和水分排出体外。
生理笔记整理
生理笔记整理1,稳态:指通过机体的各种调节机制,维持生理功能和内环境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2,阈电位:刺激引起细胞内正电位增加,使静息电位增大达到一定的临界值3,肾糖阈:尿中不出现葡萄糖时的最高血糖浓度4,心动周期:心房或心室每收缩和舒张一次构成的机械活动周期5,肺泡通气量:每分钟进入肺泡能与血液进行气体交换的新鲜空气量6,神经调节是机体最主要的调节方式,其特点是:反应迅速,准确,作用时间短,基本调节方式:反射,完成反射的基本结构:反射弧,反射弧被破坏,反射活动将不能完成7,体液调节是指体内产生的一些特殊化学物质通过体液途径对某些组织或器官的活动进行调节的过程。
体液调节特点:反应慢,作用时间长,作用面广泛8,自身调节是指组织或器官不依赖于神经和体液调节,而是由其自身特性对内外环境变化,例如产生的适应性反应自身调节特点:影响范围小,调节幅度小,灵敏度低9,正反馈: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能加强控制部分的活动10,负反馈: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能减弱对控制部分的活动11,单纯扩散指脂溶性小分子物质由膜的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移动的过程。
例如氧气,氮气,二氧化碳,乙醇,尿素,12,易化扩散指非脂溶性或脂溶性很小的组织,在蛋白膜的帮助下,由膜的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移动,13,主动运输指在蛋白酶的参与下,由细胞代谢供能,物质从膜的低浓度一侧移向高浓度一侧的过程14,入胞指大分子物质或团块类物质从膜外进入膜内的过程。
出胞指大分子物质或团块类物质被排出细胞的过程15,静息电位:细胞在安静状态下,存在于细胞两侧的电位差16,动作电位:可兴奋细胞受刺激后,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发生可逆性,可传播的膜电位变化。
17,血细胞比容男性正常值40%至50%,女性37%至48%18,正常人全血的比重为1.050----1.060,血浆的比重为1.025-----1.03019,正常人的血浆ph为7.35-----7.4520,正常成人血浆蛋白含量65---85g/L球蛋白为15----30g/L白蛋白与球蛋白比值为1.5-----2.521,血浆渗透压是由血浆中的晶体物质形成的晶体渗透压和血浆蛋白形成的胶体渗透压组成22,我国成年男性红细胞数量为四点零至五点五乘以十的十二次方每升,女性为三点五至五点零乘以十的十二次方每升,新生儿红细胞数可超过六乘以十的十二次方每升23,我国成年男性血红蛋白的浓度为120---160g/L,成年女性为110---150g/L24,成人每天红细胞的生成需要20---30mg的铁25,DNA合成减少,幼红细胞的分裂增殖速度减慢,使红细胞的生长停止在初始状态而不能成熟,红细胞体积增大,形成巨幼红细胞性贫血26,正常人体内储存的维生素B12有1000----3000ug27,正常成年人血液中血小板数量为一百至两百乘以十的九次方每升28,血液凝固的实质是血浆中的可溶性的纤维蛋白原转变为不溶性的纤维蛋白原的过程29,正常起博点:是指由于窦房结p细胞自律性最高是正常心脏兴奋的发源地,又是控制整个心脏兴奋和节律收缩的中心。
生理学各章节重点笔记汇总
生理学各章节重点笔记汇总展开全文生理学各章节重点笔记汇总第一章绪论1、内环境:指细胞外液占体液的1/3,包括组织液,血浆,淋巴液2、稳态:内环境的各种物理的和化学的因素保持相对稳定3、人体的调节机制:神经调节,体液调节,自身调节自身调节:由组织,细胞本身生理特殊性决定的,并不依赖外来的神经或体液因素的作用的反应4、反射弧的组成:感受器,传入神经纤维,反射中枢,传出神经纤维,效应器5、神经调节的特点:迅速,局限,精确;体液调节的特点:缓慢,弥散,持久6、机体控制系统:非自动控制(单向式)自动控制系统包括反馈控制,前馈控制,负反馈:反馈信息的作用是减低控制部分的活动的反馈控制,对保持内环境稳态起着重要作用第二章细胞基本功能1、细胞膜和各种细胞器的质膜的组成:脂质,蛋白质,极少量的糖类2、膜蛋白的分类:细胞骨架蛋白,识别蛋白质,酶,受体蛋白,跨膜转运物质的功能蛋白3、物质的跨膜转运方式:(1)单纯扩散举例:O2,N2,CO2,NH3,尿素,乙醚,乙醇,类固醇(2)易化扩散举例:A经载体介导:葡萄糖,氨基酸特点:饱和现象,结构特异性,竞争性抑制B 经通道介导:Na+,K+,Ca2+,Cl-等特点:A顺浓度或电位梯度的高速度跨膜扩散B门控体制包括电压门控通道和化学门控通道C 对通过的离子有明显的选择性(3)主动转运举例:A原发性主动转运——直接利用ATP:钠-钾泵B继发性主动转运——间接利用ATP:葡萄糖,氨基酸在小肠和肾小管的重吸收(4)出胞和入胞4、细胞的静息电位:指细胞未受刺激,处于安静状态时,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等于K+的平衡电位产生机制:K+离子的外排极化:静息时膜的内负外正的状态去极化:静息电位的减少超极化:静息电位的增大复极化:细胞膜由去极化后向静息电位方向恢复的过程5、细胞的动作电位:细胞受到刺激,膜电位发生迅速的一过性的波动,是细胞兴奋的标志产生机制:Na+的内流(去极化),K+的外流(复极化)阈电位:形成Na+通道激活对膜去极化的正反馈过程的临界膜电位6、局部电流的方向;膜外由未兴奋区流向兴奋区,膜内由兴奋区流向未兴奋区特点:全或无定律,不衰减传导7、反应:当环境条件发生变化时,生物体内部的代谢活动及其外部表现将发生相应的改变8、兴奋:指产生动作电位的过程9、兴奋性:指一切活细胞,组织或生物体对刺激发生反应的能力,是衡量细胞受到刺激时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10、刺激量的参数:刺激强度,刺激持续时间,刺激强度对时间变化率阈刺激和阈强度:能使组织发生兴奋的最小刺激强度叫阈强度,相当于阈强度的刺激叫阈刺激。
生理学重点笔记
生理学课程笔记绪论大纲要求1、机体与环境的关系:刺激与反应,兴奋与抑制,兴奋性和阈。
2、稳态的概念,内环境相对恒定的重要意义。
3、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的生理意义和功能。
讲义精要一、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新陈代谢、兴奋性、生殖。
1、新陈代谢:是指机体与环境之间不断进行物质交换和能量交换,以实现自我更新的过程。
包括合成代谢和分解代谢。
2、兴奋性:指可兴奋组织或细胞受到特定刺激时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或特性。
而刺激是指能引起组织细胞发生反应的各种内外环境的变化。
刺激引起组织兴奋的条件:刺激的强度、刺激的持续时间,以及刺激强度对时间的变化率,这三个参数必须达到某个最小值。
在其它条件不变情况下,引起组织兴奋所需刺激强度与刺激持续时间呈反变关系。
衡量组织兴奋性大小的较好指标为:阈值。
阈值:刚能引起可兴奋组织、细胞去极化并达到引发动作电位的最小刺激强度。
3、生殖:生物体生长发育到一定阶段,能够产生与自己相似的个体,这种功能称为生殖。
生殖功能对种群的繁衍是必需的,因此被视为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之一。
二、生命活动与环境的关系对多细胞机体而言,整体所处的环境称外环境,而构成机体的细胞所处的环境称为内环境。
内、外环境与生命活动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当机体受到刺激时,机体内部代谢和外部活动,将会发生相应的改变,这种变化称为反应。
反应有兴奋和抑制两种形式。
三、人体功能活动的调节机制机体内存在三种调节机制:神经调节、体液调节、自身调节。
1、神经调节:是机体功能的主要调节方式。
调节特点:反应速度快、作用持续时间短、作用部位准确。
基本调节方式:反射。
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反射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个部分组成。
反射与反应最根本的区别在于反射活动需中枢神经系统参与。
2、体液调节:发挥调节作用的物质主要是激素。
激素由内分泌细胞分泌后可以进入血液循环发挥长距离调节作用,也可以在局部的组织液内扩散,改变附近的组织细胞的功能状态,这称为旁分泌。
《人体生理学》课程笔记
《人体生理学》课程笔记第一章:绪论1.1 生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生理学是研究生物体生命活动规律的学科,主要研究对象是生物体的各个器官和系统。
生理学的研究任务包括揭示生物体生命活动的现象、探讨生命活动的内在规律以及解释生命现象的本质。
1.2 生命活动的特征生命活动具有以下特征:(1)新陈代谢:生物体通过新陈代谢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维持生命活动的进行。
新陈代谢包括合成代谢和分解代谢两个方面,合成代谢是指生物体利用外界物质合成自身物质的过程,分解代谢是指生物体分解自身物质,释放能量的过程。
(2)兴奋性:生物体对内外环境变化具有一定的反应能力,表现为神经、肌肉等组织的兴奋性。
兴奋性是生物体进行信息传递和调节的基础。
(3)生殖:生物体具有繁殖后代的能力,保证物种的延续。
生殖包括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两种方式,有性生殖是指通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产生新个体的过程,无性生殖是指母体直接产生新个体的过程。
(4)适应性:生物体能够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维持内环境的稳定。
适应性是生物体生存和繁衍后代的基本条件。
1.3 机体内环境和稳态机体内环境是指细胞外液,包括组织液、血浆和淋巴等。
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其稳定性对生命活动至关重要。
稳态是指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在一定范围内保持相对恒定的状态。
内环境稳态的维持是生物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1.4 机体生理功能的调节机体生理功能的调节方式包括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
神经调节是通过神经系统传递信息,快速、精确地调节生理功能;体液调节是通过激素等化学物质,通过血液循环作用于靶细胞,进行调节;自身调节是组织、细胞自身对环境变化产生的适应性反应。
1.5 人体的自动控制系统人体的自动控制系统包括反馈控制系统和前馈控制系统。
反馈控制系统是根据内环境的变化,通过感受器、控制中心和效应器组成的闭合回路进行调节;前馈控制系统是提前预测内环境的变化,通过开环调节,使生理功能更加稳定。
(完整word版)生理学重点知识总结笔记
第一章绪论一、什么是生理学?生理学是生物科学中的一个分支,是一门实验性科学,它以生物机体的功能为研究对象。
生理学的任务就是研究这些生理功能的发生机制、条件、机体的内外环境中各种变化对这些功能的影响以及生理功能变化的规律。
二、内环境与稳态的概念(1)内环境的概念内环境指细胞直接生存并与之进行物质交换的环境,主要由组织液和血浆组成。
(2)稳态内环境理化性质维持相对恒定的状态,称为稳态,它是一种动态平衡。
细胞的正常代谢活动需要稳态,而代谢活动本身又经常破坏稳态,生命活动正是在稳态不断破坏和不断恢复的过程中维持和进行的。
三、人体生理功能三大调节方式?各有何特点?1.神经调节指通过神经系统的活动,对生物体各组织、器官、系统所进行的调节。
特点是准确、迅速、持续时间短暂。
2、体液调节体内产生的一些化学物质(激素、代谢产物)通过体液途径(血液、组织液、淋巴液)对机体某些系统、器官、组织或细胞的功能起到调节作用。
特点是作用缓慢、持久而弥散。
3.自身调节组织和细胞在不依赖于神经和体液调节的情况下,自身对刺激发生的适应性反应过程。
特点是调节幅度小。
四、什么是反射?反射指生物体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对刺激产生的规律性反应。
五、正、负反馈的概念.负反馈凡是反馈信息与控制信息的作用性质相反的反馈,称为负反馈,起纠正、减弱控制信息的作用。
正反馈凡是反馈信息与控制信息的作用性质相同的反馈,称为正反馈,起加强控制信息的作用。
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一、细胞膜的跨膜物质转运形式有哪些?各有何特点?细胞膜对物质转运形式有单纯扩散、易化扩散、主动转运和人胞、出胞。
从能量的角度来看,单纯扩散与易化扩散时,物质是顺电—化学梯度通过细胞膜的,不耗能,属于被动转运。
主动转运是指物质逆电化学梯度通过细胞膜的耗能的转运过程。
这里,电—化学梯度包括电学梯度(电位差)和化学梯度(浓度差)两层含义。
1、细胞膜转运物质的方式及其各自的特点归纳如下:表2-1 细胞膜转运物质的方式及特点转运方式单纯扩散主动转运载体运输通道转运出胞入胞转运物质小分子脂溶性小分子非脂溶性小分子非脂溶性小分子非脂溶性大分子团块大分子团块转运特点顺浓度差顺电位差不耗能逆浓度差逆电位差利用生物泵耗能①结构特异性②饱和现象③竞争性抑制顺浓度差顺电位差不耗能①化学门控通道②电压门控通道③机械门控通道顺浓度差顺电位差不耗能耗能耗能二、细胞的生物电现象1.兴奋性的概念1) 兴奋性:活细胞或组织对外界刺激具有发生反应的能力或特性称为兴奋性。
人体解剖生理学重点笔记
人体解剖生理学重点笔记第一章绪论其次节生理学讨论的基本范畴一、机体的内环境和稳态1、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即细胞外液被称为机体的内环境。
2、机体内环境的各种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称为稳态。
二、生理功能的调整生理功能的调整形式有三种,即神经调整,体液调整和自身调整。
1、神经调整。
神经调整的基本过程是反射。
反射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加下,机体对内、外环境的变化(刺激)所作出的逻辑性反应。
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
反射弧由5个部分组成,即感触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
三、体内的反馈控制系统1、负反馈假如反馈信号对控制部分作用的结果使输出变量向原先活动相反的方向变化则称为负反馈。
2、正反馈假如反馈信号对控制部分作用的结果是使输出变量在原先活动的同一方向上进一步加强则称为正反馈第三章第一节细胞膜的物质转运功能一、被动转运(使膜两侧物质匀称分布)被动转运是指分子或离子顺着浓度梯度或电化学梯度所举行的跨细胞膜的转运,不需要额外消耗能量,转运结果是达到膜两侧物质的浓度或电位的平衡。
(一)、单纯蔓延1、物质:脂溶性高、分子小,不带电荷的非极性分子。
如O2、N2、CO2、乙醇、尿素以及一些小分子激素或药物。
2、特点:不需要膜上特别蛋白质的协助。
推进物质转运的力气是物质的浓度梯度。
物质转运的方向是从高浓度向低浓度转运,因而不需要额外消耗能量。
转运的结果是物质浓度在细胞膜的两侧达到平衡。
(二)、易化蔓延。
(膜蛋白介导)一些单纯蔓延不能实现的非脂溶性的较大的分子或带电离子的跨膜转运需要借助于细胞膜上特别蛋白质的协助。
由细胞膜上蛋白质协助所实现的物质跨膜蔓延称为易化蔓延。
1、经载体的异化蔓延。
(离子,分子,挑选性高)载体指镶嵌在细胞膜上的一类具有特别的物质转运功能的蛋白质。
物质:葡萄糖和氨基酸。
特征:饱和现象、立体构想特异性、竞争性抑制。
2、经通道的异化蔓延。
(速度快,被动)特征:离子挑选性门控特性:电压门控通道、化学门控通道和机械门控通道。
生理学框架笔记-重点记忆
肾素-血管紧张-醛固酮系统(RAS) 增加交感缩血管纤维递质释放量
(最后形成的血管紧张素Ⅱ)使交感缩血管中枢紧张
刺激肾上腺合成和释放醛固酮
引起或增强渴觉,导致饮水行为
(十三)心血管活动的使心每搏输出量减少、心率减慢、外周血管舒张
体液调节引起肾脏排水、排钠增多
(一般的肌细胞膜)除极化→阈电位→动作电位→整个肌细胞兴奋
(四)神经肌肉接头处兴奋传递
单向
特点突触延搁
易受环境影响
第三章 血液
组成:血浆(50%~60%)+血细胞(40%~50%)
重量:占体重7%~8%(70~80ml/kg或4200~4800ml/60lg)
失血对机体的影响:一次失血不超过全血10%(420~480ml)无影响,20%有严重影响
来源: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
(四)抗凝与纤溶肝素抗凝血酶Ⅲ
作用:加强 刺激TEPI释放
增强纤维蛋白溶解
活性最强的蛋白酶:纤溶酶
黏附:vWF因子是血小板黏附于胶原纤维上的桥梁
ADP(最强的聚集因子)
TXA2(血栓素A2)
(五)血小板止血功能 聚集因子 胶原
凝血酶
第1期:松软的血小板栓子
止血过程
第2期:牢固的血小板栓子(启动外源内源凝血系统)
(六)血型 Rh阳性者占99%
Rh血型系统 D抗原最强,基因位于第1号染色体
本质:lgG,可通过胎盘
临床意义:Rh阴性母亲第2次怀孕时(第1胎为阳性)可使Rh阳性胎儿溶血
主侧
必须做交叉配血试验
输血原则次侧
无同型血时:O型9→其他,AB型接受其他血型
第四章血液循环
心房收缩期
人体解剖生理学课堂笔记——第四节课.pdf
人体解剖生理学课堂笔记第四节课(3月19日)3)总和:阈下刺激可以发生总和(叠加)二、神经冲动的传导 1.神经冲动的传导的基本特征☆生理完整性、双向传导、非递减性、绝缘性、相对不疲劳性2.神经冲动在同一细胞中传导郎飞氏结跳跃传导局部电路学说:在兴奋和未兴奋区间,由于电位差出现局部电流,导致临近静息区被极化(兴奋)3.影响神经纤维传导速度的因素:神经纤维粗细、神经纤维有无髓鞘第1页第三节神经元间的功能联系及活动一、突触的结构及传递 1.突触的结构☆: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2.突触的分类:轴突-树突、轴突-胞体、轴突-轴突树突-树突、树突-胞体、胞体-胞体3.突触的传递过程☆兴奋→接头前膜→Ca离子通道开放(电压依赖性)→Ca入轴突接头前膜内→囊泡膜与前膜融合,小泡内乙酰胆碱释放→终板膜受体与乙酰胆碱结合→Na离子通道开放(化学依赖性)→终板膜局部去极化→动作电位二、突触后电位1.兴奋性突触后电位:突触后膜上的局部电位变化,使膜去极化2.抑制性突触后电位:突触后膜上的局部电位变化,使膜超极化3.突触整合:一个神经元与许多突触联系,发生的整合称突触整合四、递质和受体 1.神经递质和调质☆神经递质条件:突触前神经元内具有前体和酶合成系统对应囊泡突触后膜含对应受体半衰期短:迅速分解或摄取(前后膜)神经递质分类:胆碱类分布于植物神经节(交感节后除外),脊髓前角(控制肌肉运动)单胺类Catecholamines CA(儿茶酚胺):与情绪有关,恐惧时分泌增高。
包括:1)DA(黑质合成,纹状体储存)D1: 兴奋腺苷酸化酶D2:抑制腺苷酸化酶2)epinephrine Enonepinephrine NE(网状结构、蓝斑分泌)5-HT (中缝核、蓝斑分泌):与钾氯离第2页。
生理学重点知识总结笔记
生理学重点知识总结笔记生理学是研究生物体的正常生命活动的一门学科,对于理解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有着重要的意义。
以下是对生理学的一些重点知识的总结笔记。
一、细胞膜的结构与功能1. 细胞膜是由脂质双层构成,具有半透性特点,起到细胞的物质交换和保持内外环境稳定的作用。
2. 细胞膜上存在许多膜蛋白,其中包括通道蛋白、受体蛋白等,调控物质的运输和信号传导过程。
3. 细胞膜的流动性可以通过调节脂质的组成以及调节温度来改变。
二、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1. 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的基本单位,包括细胞体、树突、轴突等部分。
神经元通过电信号和化学信号进行信息传递。
2. 神经元的兴奋和抑制是神经信息传导的基本原理,其通过神经递质的释放和再摄取来调节。
3. 神经系统分为中枢神经系统和外周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包括大脑和脊髓,外周神经系统包括神经和神经节等。
三、心血管系统的结构和功能1. 心脏是心血管系统的核心器官,通过心肌的收缩和舒张来泵血。
心脏的工作分为舒张期和收缩期,由心电图可以监测心脏的电活动。
2. 血管包括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动脉将富含氧的血液输送到全身各个组织和器官,静脉将富含二氧化碳的血液返回到心脏。
3. 血压是衡量心血管系统功能的重要指标,由收缩压和舒张压组成。
血压的调节主要由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共同完成。
四、呼吸系统的结构和功能1. 呼吸系统包括鼻腔、喉咙、气管、支气管和肺等器官。
呼吸的过程分为吸气和呼气,通过肺泡的表面积增大来增强气体交换。
2. 氧气通过呼吸道进入肺泡,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形成氧合血红蛋白。
二氧化碳则从血液中经过肺泡排出。
3. 呼吸的控制由呼吸中枢和化学感受器共同调节,主要通过神经和激素的信号传导来实现。
五、消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1. 消化系统包括口腔、食道、胃、小肠、大肠和肝胆系统等。
食物在消化道中经过机械和化学过程进行消化和吸收。
2. 食物的消化开始于口腔中的咀嚼和唾液酶的作用,然后经过胃酸和胰腺酶等消化液的作用进行进一步消化。
人体解剖生理学课堂笔记——第二节课
更新时间:每周四、周五更新下一堂课笔记第1页人体解剖生理学课堂笔记第二节课(3月5日)1.分类2.各类分布、功能一)被覆上皮——单层上皮1、单层扁平上皮内皮:心、血管、淋巴管腔面功能特点:薄、光滑间皮:胸腔、腹腔膜表面功能特点:能分泌、减少摩擦2、单层立方上皮分布:腺体、肾小管功能特点:分泌3、单层柱状上皮分布:胃肠子宫功能特点:吸收、分泌4、假复层柱状上皮分布:呼吸道功能特点:产生粘液、排除吸附物被覆上皮——复层上皮1、复层扁平上皮分布:体表、耐摩擦部位功能特点:修复、保护2、变移上皮分布:耐摩擦部位功能特点:细胞能再生二)结缔组织更新时间:每周四、周五更新下一堂课笔记第2页特点:由多种细胞和大量间质构成;细胞无极性,间质包括无定性形的基质和纤维。
分类:1、疏松结缔组织☆细胞成分>成纤维细胞:合成纤维巨噬细胞:吞噬功能肥大细胞:参与过敏反应浆细胞:参与免疫反应纤维成分>胶原纤维:韧性大、弹性小弹性纤维:韧性小、弹性大网状纤维:分布在特殊器官如淋巴器官,脾等基质:无定形物,尤其是粘多糖、糖蛋白等吸水很强的物质2、致密结缔组织:主要由成纤维细胞和胶原纤维组成3、脂肪组织三)肌肉组织:共三类1、骨骼肌(横纹肌)☆结构:明带、暗带肌节:一个暗带和两个半个明带(教材: 肌肉收缩章节P69 )粗肌丝:肌球蛋白,由头部和杆部构成,头部具有ATP 酶活性,分解后可引起头部转动 细肌丝:肌动蛋白(有与肌球蛋白头部的结合点,从而触发ATP 酶活性。
原肌球蛋白:阻挡肌动蛋白与肌球蛋白头部的结合肌钙蛋白:可与钙离子结合更新时间:每周四、周五更新下一堂课笔记第3页肌肉收缩过程☆:神经活动→肌细胞膜→钙离子从终池(特化的滑面内质网)释放入胞质→钙离子与肌钙蛋白结合,构象改变→细肌丝原肌球蛋白构想随之改变,肌动蛋白与粗肌丝肌球蛋白头部ATP 酶活性结合位点暴露→触发ATP 酶活性,分解ATP ,肌球蛋白头部构象改变→肌球蛋白头部拉动细肌丝向中间滑动(1.5-3.5微米/ 肌节),肌小节变短,肌肉收缩。
人体解剖生理学课堂笔记——第三节课
更新时间:每周四、周五更新下一堂课笔记第1页人体解剖生理学课堂笔记第三节课(3月12日)二、分类分类标准:位置、神经元释放的递质类型、神经元的突起数目、神经元的功能假单极神经元:胞体只发出一个突起,但离胞体一定距离后分成两支,一支伸向脊髓和脑,称中枢突(相当于轴突);另一支伸向其他器官,其末端构成感受器,称外周突(相当于树突)。
假单极神经元的胞体位于脑神经节和脊神经节内。
双极神经元:从胞体相对两端各发出一支突起,一支是树突(外周突),另一支是轴突(中枢突)嗅黏膜和视网膜中的感觉神经元多极神经元:由神经元的胞体发出多个树突和一个轴突。
三、神经胶质细胞特点:数量与神经元比约为10~50:1具有突起,但不分树突和轴突无传导神经冲动的功能对神经细胞起营养、支持作用和参与髓鞘的形成(绝缘)种类:星形胶质细胞:细胞呈星形,在胶质细胞中体积最大,突起呈树枝状,突起末端膨大,包裹毛细血管表面(85%),称血管周足星形胶质细胞分为原浆性及纤维性两种原浆性星形胶质细胞:多分布在灰质,细胞的突起较短粗,分支较多。
纤维性星形胶质细胞:多分布在白质,细胞的突起细长,胞质内含大量胶质丝, 含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为该类细胞的特异分子。
更新时间:每周四、周五更新下一堂课笔记第2页星形胶质细胞之间的细胞间隙宽约15-20nm ,内含组织液。
星形胶质细胞能吸收细胞间隙的K 离子,维持其含量的稳定性。
星形胶质细胞能摄取和代谢某些神经递质如γ–氨基丁酸)有利神经元的活动。
少突胶质细胞:胞体小,胞质少,胞突分支少。
细胞常呈串珠状在白质内神经纤维间排列成行。
包绕神经纤维。
小胶质细胞:胞体小,短棒状,有数条树枝状突起。
胞质少,胞突分支少。
分布于大、小脑和脊髓的灰质内。
可吞噬和清除坏死组织。
施万细胞(Schwann cell )包绕于周围神经的周围,参与髓鞘的形成。
四、神经纤维有髓神经纤维☆:突起外面包有髓鞘结构(施万细胞)。
髓鞘是由磷脂和蛋白质层层相间组合而成,呈圆筒状包在突起外面,有绝缘作用,可防止神经冲动从一根神经纤维扩散到相邻神经纤维。
人体生理学知识点归纳总结
人体生理学知识点归纳总结一、细胞生理学1.细胞的结构: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等。
2.细胞的代谢:细胞的新陈代谢包括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物质代谢包括分解代谢和合成代谢,能量代谢包括产生和利用能量两个方面。
3.细胞的分裂:细胞的分裂包括有丝分裂和无丝分裂两种。
有丝分裂是最常见的细胞分裂方式,无丝分裂则是生殖细胞的分裂方式。
4.细胞信号转导:细胞膜上的受体接受外界刺激后,将刺激信息传递至细胞内部,引发细胞内部的一系列反应。
5.细胞的运输:细胞内外的物质需要通过细胞膜进行运输,通常分为主动运输和被动运输两种方式。
二、组织生理学1.神经组织的生理特点:神经元传递神经冲动,神经系统调节机体的功能。
2.肌肉组织的生理特点:肌肉组织的收缩和松弛实现了机体的运动功能。
3.内分泌组织的生理特点:内分泌腺体分泌激素,通过血液传递至靶细胞,调节机体的生理功能。
4.免疫组织的生理特点:免疫组织包括淋巴器官和淋巴细胞,具有机体免疫功能。
5.消化组织的生理特点:消化系统通过消化、吸收、排泄等功能将食物中的营养物质转化为机体需要的物质。
6.循环组织的生理特点:心脏和血管组成了循环系统,将氧气和营养物质输送至全身各部位。
7.呼吸组织的生理特点:肺部和呼吸肌肉组成了呼吸系统,实现了氧气吸入和二氧化碳排出。
8.泌尿组织的生理特点:泌尿系统通过肾脏的滤波和排泄功能,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定。
三、生理学系统1.神经系统生理学:包括神经元的结构、神经冲动的传递、神经递质的释放等。
2.内分泌系统生理学:包括各种内分泌腺体的结构、激素的合成和分泌、激素的调节作用等。
3.消化系统生理学:包括口腔、食道、胃、肠道等消化器官的结构和功能,以及消化系统的激素调节和运动等。
4.循环系统生理学:包括心脏的结构和功能、血管的结构和功能、血液循环的调节等。
5.呼吸系统生理学:包括肺部的结构和功能、呼吸肌肉的运动、肺泡气体交换等。
6.泌尿系统生理学:包括肾脏的结构和功能、尿液的形成和排泄、体液平衡的调节等。
人体生理学(基本要点整理)
第一章绪论①人体生理学是生命的逻辑学。
人体生理学是研究正常人体功能活动规律的科学。
②生理功能及机制需从细胞和分子水平、器官和系统水平、整体水平进行研究,这三个水平的研究是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的。
③细胞外液是机体的内环境;稳态是机体内环境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内环境的稳态对于维持人体的新陈代谢、兴奋性以及体内所有细胞的正常功能是非常必要的,如果内环境的稳态遭到破坏,将会出现种种病理现象。
④人体生理功能的调节有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三种方式,它们对人体的生理功能进行自动而精确的调节。
神经调节是人体调节的最重要方式,反射是神经调节的主要方式。
⑤人体内存在着许多不同类型复杂的控制系统。
在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调节中,以负反馈系统和前馈系统最为重要。
负反馈调节在维持机体各种生理功能活动的相对稳定中起重要作用,正反馈调节可保证某些生理功能的完成,前馈调节可以避免负反馈的波动性和滞后性,使机体的活动更富有预见性第二章细胞内容概览⑴细胞是机体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⑵细胞膜的结构是以液态的脂质双分子层为基架,其中镶嵌着具有不同生理功能的蛋白质。
⑶细胞膜转运物质的方式有单纯扩散、易化扩散、主动转运、入胞和出胞作用。
单纯扩散和易化扩散都是物质顺浓度梯度和电位梯度跨膜移动的,是不需要细胞另外供能的被动转运; 而主动转运则是物质逆浓度梯度和电位梯度的转运过程,需要由细胞代谢供给能量,它是人体最重要的物质转运方式。
钠泵是主动转运的典型代表,其本质是Na+-K+依赖式ATP酶。
当细胞内Na+和细胞外K+增多时被激活。
⑷细胞的跨膜信号转导方式主要有特异性的膜通道、G蛋白偶联受体及酪氨酸激酶受体等。
⑸细胞内高K+和静息状态下膜对K+有通透性是形成静息电位的基础。
⑹动作电位的去极化时相是由于Na+通道开放, Na+内流而形成;其复极相是由于K+的通透性增大, K+外流形成,后电位是由于Na+-K+泵活动引起。
动作电位的超射值相当于Na+的平衡电位,动作电位有不衰减性传导和“全或无”法则等特点⑺各种可兴奋细胞,在接受一次刺激而出现兴奋的当时和以后,其兴奋性可发生一系列的变化,即经历一个绝对不应期、相对不应期、超常期、低常期以后,其兴奋性才能恢复正常。
【权威版】整理生理学笔记
第一章绪论1.生命现象的基本生理特征:新陈代谢、兴奋性、适应性、生长、生殖2.生理活动的主要调节方式:1)神经调节:由神经系统的活动调节生理功能的调节方式。
2)体液调节:某些特殊的化学物质经血液运输调节机体的生理功能的调节方式。
3)自身调节:当体内、外环境变化时,细胞、组织、器官本身不依赖神经与体液调节而产生的适应性反应。
3.反馈:是信息沿着一个封闭环路的流动,生理变化过程中产生的终产物或者结果,反过来影响这一过程的发展速度的现象。
正反馈:如果生理过程中的终产物或结果加速或加强某一反应的进程,使其到达反应过程的极端或结束这一进程,这种现象称为正反馈。
负反馈:如果反馈信息(终产物或结果)的作用与控制信息的作用相反,使输出量(效应器)与原来相反的方向变化,降低这一过程的进展速度,返回预定的值,则称为负反馈。
4.稳态: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并不是绝对静止的,而是各种物质在不断变化中达到相对平衡状态,即处于一个动态平衡状态,这种平衡状态即为稳态。
稳态的含义:细胞外液的理、化因素在一定水平上是恒定的。
②指这个恒定状态并不是固定不变的,是一个动态平衡,在微小波动中保持相对恒定。
第二章细胞膜动力学和跨膜信号通讯(一)被动转运:物质顺电位或化学梯度的转运过程。
特点:①不耗能(转运动力依赖物质的电-化学梯度所贮存的势能)②依靠或不依靠特殊膜蛋白质的“帮助”③顺电-化学梯度进行分类:①单纯扩散②易化扩散(二)主动转运:指物质逆浓度梯度或电位梯度的转运过程。
特点:①需要消耗能量,能量由分解ATP来提供;②依靠特殊膜蛋白质(泵)的“帮助”;③是逆电-化学梯度进行的。
分类:①原发性主动转运②继发性主动转运③入胞和出胞式转运。
(三)入胞和出胞式转运:一些大分子物质或团块进出细胞,是通过细胞本身的吞吐活动进行的,亦可属于主动转运。
出胞:指细胞把成块的内容物由细胞内排出的过程。
主要见于细胞的分泌过程:如激素、神经递质、消化液的分泌。
人体及动物生理学听课笔记
人体及动物生理学一、动物的四种基本组织(形态、结构特点、位置)1、上皮组织排列紧密(紧密连接)、间质少分布:体表和管、腔、囊等内表面具极性:游离面(因功能不同,结构特化不同)和基底面无血管,神经末梢丰富功能:保护、吸收、分泌、排泄、感觉等分类:被覆上皮:单层上皮:单层扁平上皮:内皮(心脏、脉管的内表面)、间皮(器官外表面)、其他:薄、扁单层立方上皮:如腺体上皮,分泌功能(如肾小管、集合管)单层柱状上皮:如消化道上皮,胃、肠表面)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如呼吸道上皮,形态不同,排列层次不同复层上皮:复层扁平上皮:如皮肤变移上皮:如泌尿器官膀胱腺上皮:以分泌功能为主的上皮,由具分泌功能为主的细胞组成腺:以腺上皮为主要成分所组成的器官外分泌腺:有管腺,消化液等内分泌腺:无管腺,激素感觉上皮2、结缔组织(特点、细胞形态):分类:疏松结缔组织(分布最广,起连接作用)、致密结缔组织(肌腱、韧带)、脂肪组织、网状结缔组织、软骨组织、骨组织、血液3、肌肉组织:平滑肌、骨骼肌、心肌4、神经组织二、能量代谢与消化系统1、人体必需营养素:糖、脂质、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水2、机体所需能量的直接来源是ATP。
磷酸肌酸(CP)是ATP的贮存库3、A TP中的能量来源:糖:是机体重要的能源物质脂肪;是机体贮能和供能的重要物质,也是构成细胞不可缺少的部分蛋白质:构成机体组织成分的重要物质,作为能源物质意义不大;机体不能利用糖和脂肪制造蛋白质,因此必须从体外获得蛋白质。
必需氨基酸必须全部存在时,才能合成蛋白质。
完全蛋白质:含全部氨基酸;不完全蛋白质:含部分氨基酸人和动物生命活动服从能量守恒定律。
能量输入=能量输出+能量贮存=输出的热能+所做的功+能量贮存4、影响能量代谢的因素:食物的特殊生热作用(摄入蛋白质,能量代谢增加);肌肉活动;环境温度:20-30度环境中代谢最稳定;精神因素(增加骨骼肌紧张性,引起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分泌增加而增加产热)5、基础代谢率:指基础状态(即人在清醒而极度安静状态下,不受肌肉活动和精神紧张的影响,也不受食物的特殊动力效应和环境温度影响)时单位时间内的能量代谢6、消化系统的组成(1)消化道:消化道管壁一般结构:四层,粘膜层(口、咽、食管上皮属于复层扁平上皮,从胃的喷门上皮开始属于单层柱状上皮;上皮会下陷形成消化腺)、粘膜下层、肌层(从胃开始后,管壁的肌肉属于平滑肌,分为环肌、纵肌、斜方肌,受植物性神经控制)、浆膜消化管的运动形式:蠕动(环肌由前往后顺序作用,从胃开始都有)、分节运动(同时有多点环肌作用,仅小肠具有)、紧张性收缩(从胃开始都有,保持正常的形态和位置)、容受性舒张(仅胃具有,与胃暂时性容纳食物功能相适应)、摆动(草食性动物才有)(2)消化腺:有管腺(外分泌腺)(分泌消化液排到的位置、成分、作用)大:唾液腺、肝、胰脏小:消化道管壁内的腺体①口:唾液腺,唾液,含唾液淀粉酶,催化淀粉分解,中性②胃:胃壁内的腺体,胃液:包括喷门腺、幽门腺分泌的粘液、胃壁内的主细胞(胃蛋白酶)、壁细胞(HCL)组成,0.9-1.5,强酸环境,最适PH值为2;只能将蛋白质分解为多肽,初级分解A、壁细胞分泌的HCL的作用:激活胃蛋白酶、杀菌、使蛋白质变性易消化、促进胰液、胆汁、小肠液的分泌、促进小肠铁、钙的吸收B、壁细胞分泌的内因子(VB12):保护VB12不被消化酶水解(肝中VB12的储量大);促进VB12经回肠粘膜吸收C、胃液分泌及其调节:☆促进胃液分泌的调节:内因:迷走神经兴奋(产生乙酰胆碱)、胃泌素(胃壁G细胞分泌,又称促胃液素)、组胺外因:食物中的氨基酸存在☆抑制胃液分泌的调节:内因:生长抑素、促胰液素(由消化道腺体分泌,属消化道激素)外因:HCL、脂肪、高渗溶液③小肠A、小肠液,弱碱性,PH:7.8—8.0,渗透压与血浆相等,分泌量大作用:中和胃酸(十二指肠,分泌碱性粘液),保护小肠粘膜稀释肠腔内容物,利于吸收肠激酶(分泌到肠腔内)能激活胰蛋白酶原为有活性的胰蛋白酶多种消化酶进一步消化水解食糜B、胰液,最重要的消化液,无色,碱性,PH为7.8-8.4,成分为水和无机盐,主要消化酶:胰蛋白酶、糜蛋白酶、胰淀粉酶、胰脂肪酶☆促进胰液分泌的调节:促胰液素(属于消化道激素,由十二指肠和空腔的S细胞分泌,HCL为最强刺激物)、促胰酶素(由强至弱的因素:蛋白质分解常务、脂肪酸钠、HCL、脂肪,糖类无作用)、胃泌素、血管活性肠肽、血管活性肠肽、迷走神经兴奋☆抑制胰液分泌的调节:胰多肽、胰高血糖素、生长抑素C、肝:☆肝的结构:分为肝小叶,肝细胞呈放射性排列,呈索状(切面观)或板状(矢面观),肝细胞索,肝细胞索间具有肝血窦(主动脉→腹主动脉→腹腔干→肝动脉→小叶间动脉→肝血窦)☆肠毛细血管→肝门静脉(富含消化道吸收的营养物质)→小叶间静脉→肝血窦→肝中央静脉→肝静脉☆肝细胞结构:具微绒毛,富含粗面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溶酶体;肝细胞间具有胆小管(毛细胆管,胆汁→胆小管→小叶间胆管→胆管)☆肝的功能:消化与吸收功能(分泌胆汁(主要成分胆汁盐)利于脂肪的消化和吸收)代谢功能(进行糖、脂肪和蛋白质的合成和分解代谢,并可贮存在肝内)清除功能(枯否氏细胞可净化血液)解毒和排泄功能(将氨转化为尿素,由肾脏排出;将血红蛋白的代谢产物胆色素进入胆汁管)(3)消化过程示意总汇:历时、部位、化学性消化、PH、食物形状、机械性消化(4)三大营养物质吸收形式:糖:吸收形式:单糖(主动转运)吸收途径:血液蛋白质:吸收形式:氨基酸(主动转运)吸收途径:血液脂肪:吸收形式:脂肪酸和甘油一酯吸收途径:十二碳原子以下的脂肪酸经血液吸收,十二碳原子以上的脂肪酸经中央乳糜管(淋巴管)吸收肠增大消化和吸收面积的三重结构:皱襞、绒毛、微绒毛主要吸收场所:十二指肠、空肠(矿物质、维生素、单糖、双糖、氨基酸、甘油、脂肪酸)回肠(维生素B12、胆盐)胃(酒精)大肠:可合成部分维生素三、血液与循环系统1、体液与内环境(1)体液:包括细胞内液(2/3)和细胞外液(1/3,血浆(1/5)、组织液(绝大多数细胞的生活场所)、淋巴、脑脊液等,体内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2)内环境及内环境稳态内环境的概念:内环境稳态:内环境的化学成分(水、无机盐、有机物)和理化性质(渗透压、PH、温度等)保持相对恒定内环境稳态的意义:2、血量及相对稳定的调节(1)血量的相对恒定是维持正常机体活动的必要条件(2)失血量小于血量的10%:交感神经兴奋反射性引起心脏活动加强、外周血管收缩血压升高储血库的血管收缩,释放一部分储存血液失血量大于血量的20%:血压显著降低失血量大于血量的30%:危及生命3、血液的理化性质(1)颜色:不透明、粘稠的液体,取决于红细胞及其所携带的氧的多少(2)粘滞性:取决于血细胞的数量和血浆大分子的多少(3)血浆渗透压:①渗透压:吸水动力,溶质颗粒不能透过半透膜②影响因素:与溶液中溶质颗粒数目成正比,与溶质种类和颗粒大小无关③构成:包括晶体渗透压和胶体渗透压晶体渗透压:由电解质(钠离子、氯离子)、氨基酸、葡萄糖等构成,99.6%,决定血浆渗透压,保持血细胞的内外水平衡胶体渗透压:由大分子蛋白质(主要是白蛋白,或称清蛋白)等构成,0.4%,保持血管内外水平衡(4)血浆的PH(7.35-7.45),血浆中主要缓冲对:H2CO3/NaHCO3(1:20)4、血细胞(1)红细胞:双凹圆盘形,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是无核的(鸟类等具核)红细胞发育成熟所需的物质:铁、VB12(2)白细胞:4000-11000个/mm3有粒白细胞:嗜酸性(核分叶为二,防御寄生虫)、嗜碱性(U形和S形核,参与过敏反应,释放肝素和组胺)、嗜中性(核分叶多,数量最多,吞噬功能)无粒白细胞:淋巴细胞(质少,参与特异性免疫反应)、单核细胞(质多,核大,为U形或肾形,巨嗜作用,发育为吞噬细胞,其脱落下来的部分无核部分为血小板)5、血液凝固的基本过程(1)基本步骤:3步,凝血酶原激活物的生成(Xa→Ca→PF3→V)、凝血酶原激活、纤维蛋白原激活(2)凝血因子:是血浆与组织中直接参与凝血的物质特点:除组织凝血因子III外,其他都是血浆中正常成分;除因子IV(钙离子)都是蛋白质;大多无活性;因子I、VII、IX、X由肝脏合成,需要V K参与(3)影响血液凝固的体外因素①物理因素:粗糙的表面、温度②化学因素:枸橼酸钠、草酸铵、草酸钾,去除钙离子③生物素制剂:肝素(与凝血因子III结合)、V K6、血型(1)概念:红细胞膜上特异的抗原类型凝集原:红细胞膜上存在各种特异的糖蛋白抗原凝集素:血浆中存在的能与红细胞膜上相应凝集原反应的抗体凝集:不同型血混合所发生的红细胞凝集成簇并伴有溶血的现象(2)血型系(根据红细胞表面所具有的凝集原):ABO血型系统(血浆中有天然抗体)和RH血型系统(RH阴性个体血浆无天然抗体)(3)输血时必须血型相符,缓慢、少量7、循环系统(1)完全双循环:体循环、肺循环(2)心脏结构:左心房(4个入口,1个出口)、左心室、右心房(3个入口,上腔静脉口、下腔静脉口、冠状窦口;出口,右房室口)、右心室(1个入口,右房室口,1个出口,肺动脉口)瓣膜(房室瓣、动脉瓣)(3)心肌:长柱状、分枝;横纹肌(不随意支配);心肌细胞之间通过闰盘连接,属于缝隙连接心房肌细胞与心室肌细胞不相连,各形成独立合胞细胞(4)心的传导系统:由特殊分化的心肌纤维(无肌原纤维,具有自动节律性和传导性)组成,包括窦房结(140次/min)、(节间束)、房室结、房室束、左右束支、浦肯野氏纤维,接受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双重支配(5)心动周期(内:心室,外:心房)(181页)①心脏的泵血过程:心房的收缩和舒张心室收缩期:等容收缩期:房室瓣和动脉瓣都关闭,心室体积不变快速射血期:房室瓣关闭,动脉瓣开启慢速射血期:房室瓣关闭,动脉瓣开启心室舒张期:等容舒张期:房室瓣和动脉瓣都关闭,心室体积不变快速充盈期:动脉瓣关闭,房室瓣开启减慢充盈期:动脉瓣关闭,房室瓣开启②心动周期的各种变化(182页)(6)心输出量(是衡量心脏泵血功能和重要指标)①每博输出量:一侧心室一次收缩所射出的血量,约60-80mL②每分输出量:一侧心室每分收缩所射出的血量,约4500-6000mL③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搏出量、心率前负荷(心室舒张末期容积—决定于回心血量):回心血量决定于心室充盈时间(与心率有关,心率加快,心动周期变短,舒张期变短为主)、静脉回流速度、心包内压、心室顺应性等后负荷(心室射血时遇到的阻力—主动脉压)心肌收缩能力:肾上腺素、甲状腺素、体育锻炼等可增加心肌收缩能力心率:交感活动增强可增加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甲状腺素等而增加心率;迷走神经的作用相反(7)血管的分类①动脉管壁的组织结构(以中等动脉为例,如器官动脉,肝动脉或肾动脉)内膜:内皮:由单层扁平上皮细胞组成内皮下层:内弹性膜:中膜:主要由环形排列的平滑肌组成(相对比例高:微动脉和小动脉),外膜:由疏松结缔组织组②大部分血管受交感神经单一支配,交感神经兴奋时,血管口径变小③小动脉和微动脉会明显影响血压;中等动脉会改变血液的分配情况④大动脉:管壁中含大量弹性纤维;弹性大,有助于缓冲血压;弹性回缩,挤压血液往前运动毛细血管:管壁主要由内皮和基膜组成。
生理学重点笔记
生理学重点笔记生理学是对生命体系的组织和功能的科学研究。
它关注生命现象的各个层面,从细胞和分子水平,到器官和生物体整体水平。
下面是生理学的一些重点笔记:1.细胞膜:细胞膜是由脂质双层组成的,具有多种功能,包括分隔细胞内外环境、控制物质的进出、维持细胞形态和细胞运动等。
细胞膜上的蛋白质是细胞信号传递的重要媒介,包括离子通道、转运蛋白和受体等。
2.神经系统:神经系统是调节体内各项生理活动和维持体内稳态的重要系统。
它由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组成,其中包括大脑、脊髓、神经节和神经纤维等。
神经系统通过神经元之间的突触传递信息,包括感觉信息、运动信息和自主神经信息等。
3.肌肉系统:肌肉是一种特殊的组织,由肌纤维(肌肉细胞)组成。
它的主要功能是产生力量和运动。
肌肉的收缩是由钙离子的释放和肌原纤维的滑动相互作用驱动的。
肌肉收缩后,需要通过血液循环将废物和代谢产物带走,以维持健康。
4.循环系统:循环系统是人体内最重要的系统之一,它包括心脏、血管和血液三部分。
心脏是一种中空的肌肉器官,通过不断的跳动将血液推送到全身各个部位。
血管包括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它们将血液输送到全身各个组织。
血液是一种复杂的液体,由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和血浆组成,具有输送氧气和营养物质、清除废物和代谢产物的功能。
5.呼吸系统:呼吸系统是人体获取氧气和排出二氧化碳的主要系统,包括鼻腔、喉、气管、支气管和肺等。
气体交换主要发生在肺泡内,氧气进入血液,二氧化碳从血液中排出,然后通过呼吸道排出体外。
6.消化系统:消化系统负责将食物消化成小分子物质,以供能量和营养素的吸收和利用。
消化系统包括口腔、食管、胃、小肠、大肠和肝胆系统等。
消化过程是由消化酶和胃酸等物质催化的,它们将食物分解成脂肪、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等小分子物质,然后通过肠壁吸收,进入循环系统。
7.内分泌系统:内分泌系统是通过体液分泌调节体内各种生理活动的系统。
它的主要部分是内分泌腺和神经内分泌细胞。
人体解剖生理学课堂笔记——第五节课
更新时间:每周四、周五更新下一堂课笔记(可能会推迟)第1页人体解剖生理学课堂笔记第五节课(3月26日)五、神经反射活动的特征一)中枢神经系统兴奋传递过程的特征☆单向传递、中枢延搁(0.5-0.9ms )、总和:阈下兴奋、后放:反射会持续一段时间二)中枢神经元的联系方式☆1.辐射:神经末梢分支2.聚合:胞体和树突接受不同突触3.连锁和环状联系:产生正负反馈三)反射活动的协调1.交互抑制(兴奋和抑制)2.扩散3.反馈第四节 神经系统解剖一、脊髓和脊神经1.脊髓位置和外形位置:颈膨大和腰膨大☆神经根【前根:运动神经纤维,后根:感觉神经纤维(脊神经节)】☆31对脊神经:发自31个脊髓节段(对应于第一颈椎和第一腰椎之间,C1~L1) 即C1-8 (颈髓)、T1-12(胸髓)、L5(腰髓)、S5(骶髓)、Co 1(尾髓)2.脊髓内部结构1)灰质(前角:膨大、后角:相对细小、侧角:仅T 和 L1-2脊髓节段具有)2)白质(具有三索,前索:前根腹侧,后索:后根背侧,侧索:前索、后索之间)二、脊神经分布的节段性更新时间:每周四、周五更新下一堂课笔记(可能会推迟)第2页脊神经分布【前支:粗大;后支: 细小;节段性: T4(乳头平面);T10 (脐平面)】1.颈丛(C1-C4)主要分支:1)枕小神经、耳大神经(支配到枕、耳后皮肤)2)膈神经(支配膈肌,感觉纤维分布到肝、胆囊)2.臂丛(C5-8,T1)主要分支:1)正中神经(支配大鱼际肌等)2)尺神经(支配大鱼际肌等)3)桡神经(支配手伸肌)3.胸神经(T2-T11)肋间神经:支配肋间内肌和外肌(呼吸肌)4.腰丛(T12-L1-3)主要分支:股神经、闭孔神经、生殖股神经5.骶丛(L4以下所有神经)主要分支:阴部神经、坐骨神经(支配下肢肌肉)三、脑:脑干、小脑、间脑、端脑一)脑干1.外形腹面1)延髓锥体、锥体交叉:运动皮质到脊髓前角的下行神经束橄榄体(内有上、下橄榄核):下橄榄核:到小脑的中继核团上橄榄核(参与听反射):接受听觉耳蜗核的传入,发出纤维分别到→脑干运动核:支配脑神经,引起头部转动→内耳螺旋器:调节对不同频率声音的感知敏感度(增加或减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绪论1.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新陈代谢,兴奋性,生殖。
2. 生命活动与环境的关系:对多细胞机体而言,整体所处的环境叫外环境,而构成机体的细胞所处的环境叫内环境。
当机体受到刺激时,机体内部代谢和外部活动,将会发生相应的改变,这种变化称为反应. 反应有兴奋和抑制两种形式。
3. 自身调节:心肌细胞的异长自身调节,肾血流量在一定范围内保持恒定的自身调节,小动脉灌注压力增高时血流量并不增高的调节都是自身调节。
(注意总结后面各章节学到自身调节。
)4. 神经调节是机体功能调节的主要调节形式,特点是反应速度快、作用持续时间短、作用部位准确。
5. 体液调节的特点是作用缓慢、持续时间长、作用部位广泛。
6. 生理功能的反馈控制:负反馈调节的意义在于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态。
正反馈的意义:在于使生理过程不断加强,直至最终完成生理功能,是一种破坏原先的平衡状态的过程。
排便、排尿、射精、分娩、血液凝固、神经细胞产生动作电位时钠通道的开放和钠内流互相促进等生理活动都是正反馈。
(注意总结后面各章节学到的正反馈和负反馈调节。
)(二)细胞的基本功能1. 细胞膜的基本结构-液体镶嵌模型.基本内容①基架:液态脂质双分子层;②蛋白质:具有不同生理功能;③寡糖和多链糖.2. 细胞膜的物质转运⑴小分子脂溶性物质可以自由通过脂质双分子层,因此,可以在细胞两侧自由扩散,扩散的方向决定于两侧的浓度,它总是从浓度高一侧向浓度低一侧扩散,这种转运方式称单纯扩散。
正常体液因子中仅有O2、CO2、NH3以这种方式跨膜转运,另外,某些小分子药物可以通过单纯扩散转运。
⑵非脂溶性小分子物质从浓度高向浓度低处转运时不需消耗能量,属于被动转运,但转运依赖细胞膜上特殊结构的"帮助",因此,可以把易化扩散理解成"帮助扩散"。
什么结构发挥"帮助"作用呢?--细胞膜蛋白,它既可以作为载体将物质从浓度高处"背"向浓度低处,也可以作为通道,它开放时允许物质通过,它关闭时不允许物质通过。
体液中的离子物质是通过通道转运的,而一些有机小分子物质,例如葡萄糖、氨基酸等则依赖载体转运。
至于载体与通道转运各有何特点,只需掌握载体转运的特异性较高,存在竞争性抑制现象。
⑶非脂溶性小分子物质从浓度低向浓度高处转运时需要消耗能量,称为主动转运。
体液中的一些离子,如⑶、K+、Ca2+、H+的主动转运依靠细胞膜上相应的离子泵完成。
离子泵是一类特殊的膜蛋白,它有相应离子的结合位点,又具有ATP 酶的活性,可分解ATP释放能量,并利用能量供自身转运离子,所以离子泵完成的转运称为原发性主动转运。
体液中某些小分子有机物,如葡萄糖、氨基酸的主动转运属于继发性主动转运,它依赖离子泵转运相应离子后形成细胞内外的离子浓度差,这时离子从高浓度向低浓度一侧易化扩散的同时将有机小分子从低浓度一侧耦联到高浓度一侧。
肠上皮细胞、肾小管上皮细胞吸收葡萄糖属于这种继发性主动转运。
⑷ 出胞和入胞作用是大分子物质或物质团块出入细胞的方式。
内分泌细胞分泌激素、神经细胞分泌递质属于出胞作用;上皮细胞、免疫细胞吞噬异物属于入胞作用。
3. 神经和骨骼肌细胞的生物电现象: 静息电位是细胞处于安静状态下(未受刺激时)膜内外的电位差。
静息电位表现为膜外相对为正,膜内相对为负。
⑴形成条件①安静时细胞膜两侧存在离子浓度差(离子不均匀分布);②安静时细胞膜主要对K+通透。
⑵形成机制:K+外流的平衡电位即静息电位,静息电位形成过程不消耗能量。
⑶特征:静息电位是K+外流形成的膜两侧稳定的电位差。
动作电位AP⑴概念:可兴奋组织或细胞受到阈上刺激时,在静息电位基础上发生的快速、可逆转、可传播的细胞膜两侧的电变化。
动作电位主要成分是峰电位。
⑵形成条件:①细胞膜两侧存在浓度梯度差;②细胞膜在不同状态下对不同离子的通透性不同;③可兴奋组织或细胞受阈上刺激。
⑶形成机制:动作电位上升支--Na+内流所致;动作电位下降支--K+外流所致。
⑷动作电位特征:①产生和传播都是“全或无”式的;②传播的方式为局部电流,传播速度与细胞直径成正比;③动作电位是一种快速、可逆的电变化;④动作电位期间Na+、K+离子的跨膜转运是通过通道蛋白进行的。
局部电位的特点:①等级性;②可以总和;③电紧张扩布。
兴奋的传播⑴兴奋在同一细胞上的传导:可兴奋细胞兴奋的标志是产生动作电位,因此兴奋的传导实质上是动作电位向周围传播。
动作电位以局部电流的方式传导,直径大的细胞电阻较小传导速度快。
有髓鞘的神经纤维动作电位以跳跃式传导,因而比无髓鞘纤维传导快。
动作电位在同一细胞上的传导是“全或无”式的,动作电位的幅度不因传导距离增加而减小。
⑵神经在细胞间的传递特点是①单向传递;②传递延搁;③容易受环境因素影响。
4.肌细胞的收缩功能:⑴兴奋收缩耦联过程①电兴奋通过横管系统传向肌细胞深处;②三联管的信息传递;③纵管系统对钙离子的贮存、释放和再聚积。
⑵肌肉收缩过程:肌细胞膜兴奋传导到终末池终末池钙离子释放肌浆钙离子浓度增高钙离子与肌钙蛋白结合肌钙蛋白变构原肌凝蛋白变构肌球蛋白横桥头与肌动蛋白结合横桥头ATP酶激活分解ATP 横桥扭动细肌丝向粗肌丝滑行肌小节缩短。
⑶影响骨骼肌收缩的主要因素:①前负荷:在最适前负荷时产生最大张力,达到最适前负荷后再增加负荷或增加初长度,肌肉收缩力降低;②后负荷:是肌肉开始缩短后所遇到的负荷。
后负荷与肌肉缩短速度呈反变关系;③肌肉收缩力,即肌肉内部机能状态。
(三)血液1. 血浆的理化性质中主要考查:血浆渗透压,胶体渗透压、晶体渗透压各自形成的物质基础是什么,各有什么作用,发生变动时会引起哪些反应,哪些原因会引起血浆渗透压的变化,尤其要和泌尿系统联系。
血浆渗透压大小取决于溶质颗粒数目的多少,而与溶质的分子量、半径等特性无关。
由于血浆中晶体溶质数目远远大于胶体数目,所以血浆渗透压主要由晶体渗透压构成。
血浆胶体渗透压主要由蛋白质分子构成,其中,血浆白蛋白分子量较小,数目较多,决定血浆胶体渗透压的大小。
渗透压的作用:晶体渗透压的作用是维持细胞内外水平衡;胶体渗透压的作用是维持血管内外水平衡。
2. 红细胞的生理功能主要是运输氧和二氧化碳并缓冲体内的酸碱物质。
红细胞的悬浮稳定性的考查主要记住血沉的增加是由红细胞叠连形成,而这种叠连和红细胞本身没有关系,主要是和血浆的成分有关,血浆白蛋白通过抑制叠连而使血沉减慢,而球蛋白、纤维蛋白原、胆固醇等促进叠连的形成,从而加速血沉。
3.血液凝固要掌握凝血的两种途径三个阶段。
机体组织损伤的凝血为内源性和外源性凝血途径共同作用互相促进的结果。
抗凝和纤溶系统发挥作用的机理。
血小板的生理作用。
凝血的基本过程:①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成(Xa、Ca2+、V、PF3);②凝血酶原变成凝血酶;③纤维蛋白原降解为纤维蛋白。
凝血因子的特点:①除因子Ⅳ(Ca2+)和血小板磷脂外,其余凝血因子都是蛋白质;②血液中因子Ⅱ、Ⅶ、Ⅸ、Ⅹ、Ⅺ、Ⅻ等通常以无活性酶原存在;③Ⅶ因子以活性形式存在于血液中,但必须Ⅲ因子存在才能起作用;④部分凝血因子在肝脏中合成,且需Vit K参与,所以肝脏病变或Vit K缺乏常导致凝血异常;⑤因子Ⅷ为抗血友病因子,缺乏时凝血缓慢。
血小板参与生理止血功能:①血小板粘附、聚集形成松软止血栓,防止出血;②血小板分泌ADP、5-羟色胺、儿茶酚胺等活性物质,ADP使血小板聚集变为不可逆,5-羟色胺等使小动脉收缩,有助于止血;③促进血液凝固,形成牢固止血栓。
4. 血型是指红细胞外表面特异性抗原的类型,其实质是糖蛋白和糖脂。
掌握ABO 血型系统的临床意义,为什么输血前要进行交叉配血,并能解释交叉配血的各种结果。
Rh阴性的母亲第二次妊娠时(第一胎为阳性时)可使Rh阳性胎儿发生严重溶血。
ABO血型和Rh血型抗体本质的区别:ABO血型系统的抗体为天然抗体,主要为IgM,不能通过胎盘;Rh血型血清中不存在天然抗体,抗体需要经免疫应答反应产生,主要为IgG,可以通过胎盘。
(四)血液循环这一章本身是生理学考查的重点章节之一。
1. 心动周期,心脏泵血的过程和原理主要是要学会应用,例如心率加快时主要缩短的是舒张期,舒张期缩短到一定程度会使心搏出量下降。
⑴心率和心动周期的关系:心动周期时程的长短与心率有关,心率增加,心动周期缩短,收缩期和舒张期都缩短,但舒张期缩短的比例较大,心肌工作的时间相对延长,故心率过快将影响心脏泵血功能。
⑵心脏泵血:①射血与充盈血过程(以心室为例)可以分为心房收缩期、等容收缩期、快速射血期和减慢射血期、等容舒张期、快速充盈期和减慢充盈期;②特点:①血液在相应腔室之间流动的主要动力是压力梯度,心室收缩和舒张是产生压力梯度的根本原因;②瓣膜的单向开放对于室内压力的变化起重要作用;③一个心动周期中,右心室内压变化的幅度比左心室的小得多,因为肺动脉压力仅为主动脉的1/6;④左右搏出血量相等;⑤心动周期中,左心室内压最低的时期是等容舒张期末,左心室内压最高是快速射血期。
2. 前负荷、后负荷、心肌收缩能力、心率对心输出量各有什么影响要掌握机理并能分析具体例子。
⑴前负荷对博出量的影响:前负荷即心室肌收缩前所承受的负荷,也就是心室舒张期末容积,与静脉回心血量有关。
前负荷通过异长自身调节的方式调节心博出量,即增加左心室的前负荷,可使每博输出量增加或等容心室的室内峰压升高。
这种调节方式又称starling机制,是通过改变心肌的初长度从而增强心肌的收缩力来调节博出量,以适应静脉回流的变化。
⑵后负荷对博出量的影响:心室射血过程中,大动脉血压起着后负荷的作用。
后负荷增高时,心室射血所遇阻力增大,使心室等容收缩期延长,射血期缩短,每博输出量减少。
但随后将通过异长和等长调节机制,维持适当的心输出量。
⑶心肌收缩能力对博出量的影响:心肌收缩能力又称心肌变力状态,是一种不依赖于负荷而改变心肌力学活动的内在特性。
通过改变心肌变力状态从而调节每博输出量的方式称为等长自身调节。
心肌收缩能力受多种因素影响,主要是由影响兴奋-收缩耦联的因素起作用,其中活化横桥数和肌凝蛋白ATP酶活性是控制心肌收缩力的重要因素。
另外,神经、体液因素起一定的调节作用。
⑷心率对心输出量的影响:心率在40-80次/分范围内变化时,每分输出量与心率成正比;心率超过180次/分时,由于快速充盈期缩短导致博出量减少,所以心输出量随心率增加而降低。
心率低于40次/分,也使心输出量减少。
心肌细胞的电生理特性有哪些,和骨骼肌细胞有什么不同,产生的离子基础是什么,尤其是自律性形成的机理以及其动作电位的复极过程。
心肌细胞的电生理特性:⑴自律性:①心肌细胞的自律性来源于特殊传导系统的自律细胞,其中窦房结细胞的自律性最高,称为起博细胞,是正常的起博点;②窦房结细胞通过抢先占领和超驱动压抑(以前者为主)两种机制控制潜在起博点;③心肌细胞自律性的高低决定于4期去极化的速度即Na+、Ca2+内流超过K+外流衰减的速度,同时还受最大舒张电位和阈电位差距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