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子》楚方言词举证精品文档6页
[精品文档]指示代词2
第二节指示代词指示代词是起指示(也叫指别)和称代作用的词。
所谓指示,即指明上下文或语境中存在的人或者事物。
所谓称代,即用指示代词来代替上下文或语境存在的人或事物。
指示代词起指示作用都是作定语或状语,起称代作用则可以作定语(上古汉语祗有“厥”“其”可以这样用)、主语、谓语、宾语或补语。
在殷商时期,指示代词是近远二分的,近指用“兹”,远指用“之”。
例如:(1)庚午卜,内贞:王勿作邑才(在)兹,帝若。
(甲骨文合集14201)——庚午这天卜,内贞问:如果大王不在这里建造城邑的话,上帝会顺助吗?(2)甲戌贞:今兹亡大[雨]。
(甲骨文合集30063)——甲戌这天贞问:今天不会有大雨吗?(3)王占曰:今夕其雨,翌辛[丑][启]。
之夕允雨,辛丑启。
(甲骨文合集3297反)——大王占测说:今天傍晚可能要下雨,到明天辛丑日会晴。
验辞:那天傍晚果真下雨了,辛丑那天晴了。
(4)乙亥卜,内贞:王侑石在鹿北东,作邑于之?(甲骨文合集13505)——乙亥这天占卜,内贞问:大王在鹿东北拜祭了神石,在那里建造城邑吗?到先秦时期,指示代词变得比较复杂,可以分为四套:近指代词、中指代词、远指代词和兼指代词。
一、近指代词近指代词常见的有“此”“斯”“兹”三个,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这”。
“兹”字甲骨文就有,到西周以后逐渐成为古语词,主要见于《尚书》《诗经》和《论语》。
“斯”大概是春秋、战国时期鲁方言的词,主要见于《论语》《孟子》《礼记》。
“此”则广泛见于春秋、战国时期的文献,是当时雅言中使用的词。
近指代词可以用于指示,也可以用于称代。
通常都是体词性的,有时也有谓词性用法。
例如:(1)天其永我命于兹新邑,绍复先王之大业,厎绥四方。
(《尚书?盘庚上》)(2)庄子曰:“此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
”(《庄子?山木》)(3)白圭之玷,尚可磨也。
斯言之玷,不可为也。
(《诗经?大雅?抑》)(4)居同乐,行同和,死同哀,是故守则同固,战则同强。
君有此士也三万人,以方行天下,……天下大国之君莫之能御。
《国语·楚语》原文及译文【精品文档】
《国语·楚语》原文及译文注:本文经过精心编辑,部分内容来源网络,如有疑议,请联系我们处理。
《国语·楚语》原文及翻译原文:斗且廷见令尹子常[1],子常与之语,问蓄货聚马。
归以语其弟曰:“楚其亡乎!不然,令尹其不免乎!吾见令尹,令尹问蓄聚积实,如饿豺狼焉;殆必亡者也。
夫古者聚货不妨民衣食之利,聚马不害民之财用。
国马足以行军,公马足以称赋[2],不是过也。
公货足以宾献[3],家货足以共用,不是过也。
夫货马邮则阙于民,民多阙则有离叛之心,将何以封矣?”“昔斗子文三舍令尹,无一日之积,恤民之故也。
成王闻子文之朝不及夕也,于是乎每朝设脯一束,糗一筐,以羞子文;至于今秩之。
成王每出子文之禄,必逃,王止而后复。
人谓子文曰人生求富而子逃之何也对曰夫从政者以庇民也民多旷者而我取富焉是勤民以自封也死无日矣我逃死非逃富也。
故庄王之世,灭若敖氏[4],唯子文之后在,至于今处郧,为楚良臣。
”“今子常,先大夫之后也,而相楚君无令名于四方。
民之羸馁,日已甚矣。
四境盈垒,道歹堇相望,盗贼伺目,民无所放[5]。
是之不恤,而蓄聚不厌,其速怨于民多矣。
子常其能贤于成、灵乎?成不礼于穆,愿食熊蹯,不获而死。
灵不顾于民,一国弃之如遗迹焉。
子常为政,而无礼不顾甚于成、灵,其独何力以待之!”期年,乃有柏举之战,子常奔郑,昭王奔随。
(选自《国语?楚语》,有改动。
)注释:[1]子常,子囊(即后文的“先大夫”)之孙;斗且及后文的斗子文,都是楚国的官员。
文中这些人名及地名下加了横线;文中成王(后文又简称“成”)这类王名下也加了横线。
[2]称赋:与兵赋相称。
[3]宾献:馈赠及进贡。
[4]若敖氏,与斗子文同族。
[5]放:依。
译文:斗且在朝廷上拜见子常,子常和他谈话,问斗且怎样才能聚敛财物、名马而致富。
(斗且)回家对他的弟弟说:“楚国大概要灭亡了!如果不是这样,令尹大概要不免于难了!我拜见令尹,令尹问如何聚敛财物,就#from 本文来自九象,全国最大的免费范文网 end#像饥饿的豺狼一样;恐怕是一定要灭亡了。
《方言》第五
《方言》第五[西汉 (公元前206年 - 9年)] 杨雄著《方言》第五1第五:鍑,北燕朝鮮洌水之間或謂之錪,或謂之鉼。
江淮陳楚之間謂之錡,或謂之鏤。
吳揚之間謂之鬲。
鍑,北燕朝鲜洌水之间或谓之錪,或谓之鉼。
江淮陈楚之间谓之锜,或谓之镂。
吴扬之间谓之鬲。
2第五:釜,自關而西或謂之釜,或謂之鍑。
釜,自关而西或谓之釜,或谓之鍑。
3第五:甑,自關而東謂之甗,或謂之鬵,或謂之酢餾。
甑,自关而东谓之甗,或谓之鬵,或谓之酢馏。
4第五:盂,宋楚魏之間或謂之㿿。
㿿謂之盂,或謂之銚銳。
㿿謂之櫂,盂謂之柯。
海岱東齊北燕之間或謂之 。
盂,宋楚魏之间或谓之㿿。
㿿谓之盂,或谓之铫锐。
㿿谓之棹,盂谓之柯。
海岱东齐北燕之间或谓之 。
5第五:㿿、椷、盞、䀀、閜、 、 ,桮也。
秦晉之郊謂之㿿。
自關而東趙魏之間曰椷,或曰盞,或曰䀀。
其大者謂之閜。
吳越之間曰 ,齊右平原以東或謂之 。
桮,其通語也。
㿿、椷、盏、䀀、閜、 、 ,桮也。
秦晋之郊谓之㿿。
自关而东赵魏之间曰椷,或曰盏,或曰䀀。
其大者谓之閜。
吴越之间曰 ,齐右平原以东或谓之 。
桮,其通语也。
6第五:瓥,陳楚宋魏之間或謂之簞,或謂之 ,或謂之瓢。
瓥,陈楚宋魏之间或谓之箪,或谓之 ,或谓之瓢。
7第五:案,陳楚宋魏之間謂之 ,自關東西謂之案。
案,陈楚宋魏之间谓之 ,自关东西谓之案。
8第五:桮 ,陳楚宋衛之間謂之桮 ,又謂之豆筥;自關東西謂之桮 。
桮 ,陈楚宋卫之间谓之桮 ,又谓之豆筥;自关东西谓之桮 。
9第五:箸筩,陳楚宋魏之間謂之筲,或謂之籝;自關而西謂之桶檧。
箸筒,陈楚宋魏之间谓之筲,或谓之籝;自关而西谓之桶檧。
10第五:瓬、瓭、 、䍃、㽀、㼻、甀、瓮、瓿甊、㽈,甖。
靈桂之郊謂之㼚,其小者謂之瓭。
周魏之間謂之 ,秦之舊都謂之㽀,淮汝之間謂之䍃,江湘之間謂之㼻。
自關而西晉、之舊都河汾之間,其大者謂之甀,其中者謂之瓿甊。
自關而東趙魏之郊謂之瓮,或謂之甖。
東齊海岱之間謂之㽈。
甖,其通語也。
国文_小学_训诂_文字学课件模板:楚
国文·小学·训诂·文字学·释:楚
详细解释:
——《诗·小雅·宾之初筵》
(4) 又如:一清二楚;楚洁(整洁);楚楚可
爱(形容陈设整齐,令人喜爱)
(5) 鲜艳,华丽 [bright-coloured]
不韦使楚服而见。——《战国策·秦策》
衣裳楚楚。——《诗·曹风·蜉蝣》
(6) 又如:楚服(美盛的服饰);楚丽(华美
国文·小学·训诂·文字学·释:楚
康熙字典:
又【禮·學記】夏楚二物,收其威也。
【註】楚,荆也。扑撻犯禮者。
又萇楚,草名。羊桃也。【詩·檜風】隰
有萇楚,猗儺其枝。
又楚楚,鮮明貌。【詩·檜風】蜉蝣之羽,
衣裳楚楚。
又辛楚,痛也,別作憷。【陸機·與弟士
衡詩】慷慨含辛楚。
又國名。【書·禹貢】荆州之域,周熊繹
始封。
日语读音
IBARA SHIMOTO SUWAE
韩语罗马
CHO
现代韩语
国文·小学·训诂·文字学·释:楚
字源演变:
甲骨文
金文
楚系簡帛
說文
秦系簡牘
楷書
「楚」 粹1315合32986
「楚」 弭叔師察簋西周晚
期集成4254
「楚」 包2.2
「楚」 說文‧林部
国文·小学·训诂·文字学·释:楚
字形对比:
中国大陆
词性:名
古时教师用以责罚学生的小杖。《礼
记·学记》:「夏楚二物,收其威也」。
汉·郑玄·注:「夏,槄也;楚,荆也。
二者所以扑挞犯礼者」。
国名:➊ 周成王封熊绎于楚,春秋时称
王,为战国七雄之一。领有今大陆地区湖
南、湖北、安徽、浙江及河南南部,后为
秦所灭。
【精品文档】讽刺的俗语-范文模板 (13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讽刺的俗语篇一:讽刺谚语檀木当火棍,绸缎当抹布。
除了母亲不认识别人,除了院子不知道他处。
秽物揣在腰包,还嫌别人肮脏。
牛的尾巴在短也有一庹,羊的尾巴在长只有一卡。
有牙吃豌豆,没牙别生气。
山羊头的价也是一两,牦牛头的价也是一两。
昨日野羊跳跃的地方,今日猪在跳跃。
小犊死时不落泪,扒犊皮时装哭泣。
牧民养着六条狗来看护四条小牛。
少年虽长大,骨髓还是血。
皮火筒没漏底,头上帽却破顶。
老兄枉自疲劳,狗腿枉自跑痛。
瞎子见到各种事,聋子听到各种事。
不见尸体勿落泪。
去过卡曲,路途不熟。
若打寺院狗,会伤喇嘛心。
老牛不往上爬,小牛不往下走。
苍蝇结束生命,小鸟张开小嘴。
狗周游汉地。
不用故乡的染料,去向他处讨赭石。
见肉就拿刀子,见酥油就伸舌头。
篇二:贬义成语在幽默讽刺文学创作中的范例贬义成语在幽默讽刺文学创作中的范例今天是战败日,菲日越美联欢,例假一天,阿鸡肉与安首相特地带右翼一行到动物园玩。
按照惯例,右翼早餐喜欢吃生鱼片。
今天因为生鱼卖完了,安首相只好黔驴技穷地削些芋头来滥竽充数。
没想到那些种在阴沟的芋头很好吃,全兽团都贪得无厌自食其果。
出门前,右翼那徐娘半老的安首相打扮得花枝招展,鬼斧神工到一点也看不出是个糟糠之妻。
头顶羽毛未丰的阿鸡肉也赶紧洗心革面沐猴冠带,换上双管齐下的西装后英俊得惨绝人寰,鸡飞狗跳到让人退避三舍。
东施效颦爱漂亮的越小姐更是穿上调整型内衣愚公移山,出尔反尔版图移位,画虎类犬地打扮得艳光四射,趾高气昂地穿上新买的高跟鞋。
右翼一丘之貉坐着素车白马,很快地到了动物园,不料参观的人多到豺狼当道草木皆兵,害右翼一鸟兽群骨肉分离。
妻离子散的阿鸡肉鞠躬尽瘁地到处广播,终于找到差点认贼作父的奥公子和遇人不淑的越小姐,困兽之斗中,右翼螳臂当车力排众议推己及人地挤到猴子栅栏前,鱼目混珠拍了张强颜欢笑的全兽福。
《助字辨略》方言词考释九则
《助字辨略》方言词考释九则清初刘淇所著的《助字辨略》是我国第一部具有完整体例的虚词专著,对此后的虚词研究产生了重大影响。
后世历代学者多从虚词、语法等角度对其进行研究与评述,而很少言及其方言词语方面的贡献。
本文试就其所收的九则方言词语做初步考释,以期引起大家对此书方言学方面价值的关注。
标签:《助字辨略》方言语词考释一、引言清初刘淇著《助字辨略》五卷,以研讨秦汉古籍的虚词为主,兼收了一些唐宋时代的方言词语。
后世历代学者多从虚词、语法等角度对其进行研究与评述,而对其方言词语却很少关注。
据笔者统计,刘氏在《助字辨略》一书中明确标明为“方言”的有24处,其中指明地点的有4处,即“楚语”2处、“吴人语”1处、“蜀人语”1处;标明时代的有1处,即“宋人方言”。
这些方言词语依次为:“儿”“安”“然”“焉”“么”“将”“刚”“怎”“不成”“个样”“休”“恁”“在”“见说”“逐旋”“些”“那边”“忽地”“煞”“却”“着”“莫是”“且莫”“特地”。
本文试就其所收9则方言词语做初步考释,并提供了历代文献例证,使其词义的解释更加完满。
(本论文所引《助字辨略》文字,皆以中华书局1954年出版的章锡琛校注本为准,引号后括号中的数字为该书的卷数和页数。
)二、《助字辨略》中的九则方言词(一)能《助字辨略》卷二“能”字下:“韩退之诗:‘杏花两株能白红。
’皮袭美诗:‘桧身浑个矮,石面得能䫜。
’唐子西诗:‘桃花能红李能白。
’此能字,与恁同。
亦可作去声,方言个样也。
得能,即个样,吴人语也。
”(二/107)今按:“能”表指代,意为“如此”“这样”“那样”等,“得能”为吴方言词语。
清李调元《方言藻》:“皮袭美诗:‘桧身浑个矮,石而得能䫜。
’唐子西诗:‘桃花能红李能白。
’此能子与恁同,亦可作去声。
方言个样也。
”宋文天祥《酹江月》:“乾坤能大,算蛟龙原不是池中物。
”吴文英《三妹媚》:“春梦人间须断,但怪得当年,梦缘能短!”“能”“恁”用法相同,乃同音相假之理。
英山方言中的古楚语词举例
2 0 1 5年 2月
黄
冈
师
范
学
院
学
报
Vo1 . 35 No . 1
J o u r n a l o f Hu a n g g a n g No r ma l Un i v e r s i t y
F e b . 2 0 1 5
英 山 方 言 中 的 古 楚 语 词 举 例
兮。 ” 王逸 注云 : “ 抟, 圜也 。楚人 名 圜为抟 。 ”
胡 海 琼
( 广 东 技 术 师 范学 院 国 际教 育 学 院 , 广东 广州 5 1 0 6 6 5 )
摘
要: 英 山古 属 楚 地 , 英 山方 言 中保 留 了一 些 古 楚 语 词 , 通 过 历 史 文 献 来 探 寻 英 山 方 言 中 的古 楚 语 词 ,
对 理 清 英 山 方 言 词 汇 的历 史来 源有 重要 作用 。 关键 词 : 英 山方 言 ; 古楚语 词; 历 史 文 献
[ a u ] 。“ 车 票” 的“ 票” 、 “ 漂 亮” 的“ 漂” , 中古 也属 滂
母宵 韵去 声 , 英 山方 言读 E p i a u ] 。
与邻 近 的 西 南 官 话 、 江淮官话 、 赣 方 言 和 北方 官
话, 既有 相 同之处 , 也 有 明显差异 。詹 伯慧 也 曾提 到“ 还有 一些 地方 方 言 比较 特殊 , 一 时还难 以划 分
新人才培养计划项 目, 项 目编 号 : 2 O 1 2 W YM一0 0 8 9 。
英 山县在 湖北 省东部 , 位 于大 别 山南 麓 , 长江 以北 。英 山古 属楚 地 , 在《 湖北 方 言调查 报告 》 中, 赵元 任 等将英 山 方 言划 归 湖 北 方 言第 二 区 , 并 称
120个文言文实词小故事翻译
120个文言文实词小故事翻译【完整版】1、爱楚人爱(宠爱)其子,虽爱(吝惜)钱财,于其子之求而无不应。
其子成人,有陶氏之风独爱(喜爱)菊,众人爱(爱慕)其高洁,称之。
约其茶亭见之,爱(隐藏)而不见。
2.安战国间,诸侯欲觅安(安全)闲之地,得旦夕安(安逸)寝,常与邻国相安(安抚),以为无患。
时有寇盗相侵,而能安(安稳)如泰山,所求衣食所安(养),于是去险要之远地安(安置)军,败矣。
逝者如斯,而今安(哪里)在哉?3.被屈原忠而被(表被动)谤,既黜,其思忧且幽。
被(披散)发被(通“披”,披在身上或穿在身上)氅行吟泽畔。
虽大雪被(覆盖)衣,身被(遭受)十余创,尤不为苦也。
4.倍苏武陷匈奴,不倍(通“背”,背离)节义。
乡情于游子过百倍(原数基础上增加的相等数)。
十年间,每逢佳节,犹倍(更加)思亲。
5.本柳宗元本(本来)求宦达,而谪柳州;近自然,植木本(草木的根),反其本(根本)也;多有所得。
后人将其所述辑成多本(量词,书册的计量单位),即今日所见本(版本),以本(推究)其当日心境。
6.鄙晋之鄙(边疆)有二人,临秦地则曰:“鄙贱之人,当其求谅。
”居久,则鄙(轻视)秦人曰:“秦人亦不过如此,皆如蛮夷之鄙〔浅陋无知)人。
7.兵陈涉初起之时,用兵(兵法)之道不及秦国之谋士,而能削木为兵(兵器),以疲惫之兵(军队),遂灭秦。
得天下后,其幼时之友触其颜面,左右欲兵(伤害)其友,勿劝。
8.病桓公身有疾.左右病(担心)之,求扁鹊治,而不治,病(疾病)入内脏,遂死。
后人以为此事非大臣之过也,乃桓公之病〔缺点)。
今人常以此相诟病(责备)。
9.察郡守察〔观察)李密孝德之事,告于帝,左右以为不能察(明察),然帝以为李密品之察察(洁净的样子),乃众人之范,于是令其郡守察(推举)孝廉,足见帝之察(明智)。
10.朝邹忌旦日朝(早晨)服衣冠,于朝(朝廷)谏齐王。
齐王纳其谏。
其后,齐国日盛,弱国来朝(朝见),经数年之久。
邹忌闻名天下,为历朝(朝代)谋臣所景仰。
齐桓公伐楚古代汉语第一册
蔡溃,遂伐楚。
❖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蔡女为桓公妻,桓公与之 乘舟,夫人荡舟,桓公大惧,禁之不止,怒而出之。 乃且复召之,因复更嫁之。桓公大怒,将伐蔡。仲 父谏曰:“夫以寢席之戏,不足以伐人之国,功业 不可冀也,请无以此为稽也。”桓公不听。仲父曰: “必不得已,楚之为菁茅不贡于天子三年矣,君不 如举兵为天子伐楚。楚服,因还袭蔡,曰:‘余为 天子伐楚,而蔡不以兵听从。’因遂灭之。此义于 名而利于实,故必有为天子诛之名,而有报仇之 实。”
同义词辨析:征、伐、侵、袭
1. 同:进攻 2. 异: ❖ 伐:有理由的而且是公开的进攻。 ❖ 侵:不需要任何理由,不用钟鼓。 ❖ 袭:偷偷地进攻。 ❖ 《左传》:“凡师,有钟鼓曰伐,无曰侵,
轻曰袭。” ❖ 征,褒义,上对下,有道对无道;伐,中性。
楚子使与师言曰:
❖ 使:动词,派遣使者。 ❖ 与:介词,跟,对。 ❖ 师:指以齐国为首的诸侯联军。 ❖ “言”训为“问”。《广雅·释诂》:“言,
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 缩酒,寡人是征。
❖ 共:后来写作“供”,供应,供给。
❖ 无以——是一个凝固形式,后面接动词或动 词词组,表示“没有用来……的东西”,例 如“军中无以为乐”(《史记·项羽本纪》)。
❖ 徵:责。《史记·齐太公世家》:“王祭不具, 是以来责。”
❖ 寡人是征:宾语前置。
徵≠征
(三)语法
——宾语前置
1. 寡人是徵 2. 寡人是问 3. 不谷是为 4. 先君之好是继 5. 方城以为城 6. 汉水以为池
❖ 背诵全文
课后
词”,学术界一般称助词。
“之”字结构
❖ 不虞
❖ 省略
谓语
❖ 主语“吾”
君涉
君之涉吾地
《列子》楚方言词举证
列子》楚方言词举证《列子》八卷是子部中的重要典籍,东晋张湛即为之注,唐殷敬顺又有释文,今通行的是杨伯峻撰《列子集释》。
列子其人,在《庄子》书中屡次出现,有时尊称他为“子列子”,还专有《列御寇》一篇。
这个人实有其人,因为提到他的不止《庄子》一书,但对于《列子》一书却争议颇大。
历来关于《列子》的研究大多聚焦于对《列子》的真伪、成书年代和作者上,而对于此书的楚方言词研究却甚少涉及,本稿主要对《列子》一书中的楚方言词进行了考释研究。
本稿举证了《列子》楚方言词语料10 余条,供治古楚语者参考。
我们所确定的楚方言词,以《方言》所指明的为准;《方言》未确指者,则以《说文》、《玉篇》、《玄应音义》、《慧琳音义》、《广韵》、《集韵》以及《楚辞》王逸注、《方言》郭璞注、《史记》三家注等指明为楚语的为准。
并大量引用其它文献材料加以佐证。
所谓的“楚地”,主要在今长江中游,以及淮、汉、湘、赣诸水流域,往东曾扩至吴、越、扬州,往西则扩至汉中,这个概念至少保留到西汉时期。
本稿以《列子集释》本为底本,征引诸家说未列出处者,为简省篇幅,不一一注明。
1)子列子适卫,食于道,从者见百岁髑髅,攓蓬而指。
(《天瑞篇》)张湛注:攓,拔也。
按:攓,典籍或作“搴”、“扌寒”。
《庄子•至乐》:“列子行,食于道,从见百岁髑髅,攓蓬而指之曰。
” 为此文所本。
《方言》卷一:“攓,取也。
南楚曰攓。
”《方言》卷十:“攓,取也。
楚谓之攓。
”《说文》:“扌寒,拔取也。
南楚语。
从手寒声。
”《楚辞•离骚》:“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
” 王逸注:“搴,取也。
”《楚辞•九歌•湘君》:“采薜荔兮水中,搴芙蓉兮木末。
”(2)视其前,则酒未清,肴未昲。
(《周穆王篇》)张湛注:扶贵切。
《释文》云:昲,扶贵切。
《方言》:昲,干物也。
又音沸。
按:《方言》卷十:“昲、晒,干物也。
扬、楚通物也。
”郭璞注:“昲音费,亦皆北方常语也。
”《淮南子•地形训》:“扶木在阳州,日之所昲。
战国楚简方言词语释证二则
战国楚简方言词语释证二则
榻健聪
【期刊名称】《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2(011)009
【摘要】结合扬雄《方言》及古籍相关训诂材料,释证战国楚简文字中的古方言词语二则:将《曹沫之陈》的“散果”释为“散敫”,为同义并列复合词,意指击伐;将包山楚简的容器名“算”释读为“戺”,是一种长颈大腹的陶器。
【总页数】3页(P90-92)
【作者】榻健聪
【作者单位】广州大学人文学院,广东广州510006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131
【相关文献】
1.据战国楚简释马王堆帛书《式法》中的两个字 [J], 范常喜
2.释新出战国楚简中的“湛”字 [J], 黄德宽
3.战国楚简新证 [J], 连劭名
4.释战国楚简中的“(邰)”及相关诸字——纪念徐中舒先生诞辰120周年 [J], 彭壮壮;李世佳
5.释“以其古敓之”——兼及战国楚简祷祠的结构意义 [J], 臧克和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屈原列传 字词整理 精选全面
文言知识归纳一、通假字1、离:犹离忧也(通“罹”)2、指:其称文小而而其指极大(通“旨”)3、反:人穷则反本(通“返”)4、绌:屈平既绌(通“黜”)5、质:厚币委质事楚(通“贽”)6、见:靡不毕见(通“现”)7、内:亡走赵,赵不内(通“纳”)8、濯:自疏濯淖污泥之中(濯通“浊”)9、被发行吟泽畔10、乃令张仪详去秦二、一词多义1、闻:①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名词,学识)②无何,宰以卓异闻(动词,闻名)③况草野之无闻者乎(名词,名气)④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动词,听到)志: ①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名词,品行)②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动词,记忆)③其志洁,其行廉(名词,品行)④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名词,意愿)⑤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动词,作标志)疏:①王怒而疏屈平(疏远)②以金笼进上,细疏其能(名作动,用奏章写)③窗外疏梅筛月影,依稀掩影(形容词,稀疏)④《谏太宗十思疏》(一种文体)三、词类活用1、入:入则与王图议国事(动作状,对内)2、出:出则接遇宾客(动作状,对外)3、谗:因谗之曰(形作动,讲坏话)4、听: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动作名,听取意见)5、邪曲:邪曲之害公也(形作名,邪恶的小人)方正:方正之不容也(形作名,端方正直的人)6、明:明道德之广崇(形作动,阐明)7、蝉:蝉蜕于浊秽(名作状,象蝉蜕壳那样)8、怒:楚使怒去(动作状,生气地)9、虎狼:秦,虎狼之国,不可信(名作状,象虎狼那样)10、祖: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名作动,继承)11、日:其后楚日以削(名作状,一天天地)四、古今异义的词1、颜色:古义:脸色,气色(颜色憔悴)今义:色彩2、形容:古义:形体,容颜(形容枯槁)今义:对事物进行描述3、从容:古义:言语举动适度得体(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今义:不慌不忙,镇定自若4、反复:古义:反,覆转;复,恢复今义:颠来倒去5、诡辩:古义:谎言,欺诈的言论今义:无理狡辩五、句式归纳1、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判断句)2、明于治乱,娴于辞令(状语后置)3、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被动句)4、楚诚能绝(于)齐(省略句、状语后置)5、秦,虎狼之国,不可信(判断句)6、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宾语前置)7、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被动句)8、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被动句)9、数十年,竟为秦所灭(被动句)10、此不知人之祸也(判断句)字音属(zhǔ)草稿惨怛(dá)帝喾(kù)靡不毕见(xiàn)举类迩(ěr)而见义远濯(zhuó)淖(nào)蝉蜕(tuì)滋垢(gòu)浊秽(huì)皦(jiào)然泥(niè)而不滓(zǐ)者也既绌(chù)商於(wū)屈匄(gài)既咎(jiù)眷(juàn)顾相随属(zhǔ)唐昧(mò)憔(qiáo)悴(cuì)啜(chuò)其醴(lí)物之汶汶(mén)者乎罹(lí)难枯槁(gǎo)温蠖(huò)汨(mì)罗被(pī)发渔父(fǔ)六、通假1. 离骚者,犹离忧也(“离”通“罹”)2. 人穷则反本(“反”通“返”)3. 糜不毕见(“见”通“现”)4. 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指”通“旨”)5. 自疏濯淖污泥之中(“濯”通“浊”)6. 屈平既绌(“绌”通“黜”)7. 齐与楚从亲(“从”通“纵”)8. 亡走赵,赵不内(“内”通“纳”)9. 乃令张仪详去秦(“详”通“佯”)10.使于齐顾反(“反”通“返”)11.厚币委质事楚(“质”通“贽”)七、词类活用(1)、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动词做名词,识别力)(2)、谗谄之蔽明也(动词活用为名词,中伤别人的小人)(3)、邪曲之害公也(形容词做名词,邪恶、不正的小人)(4)、蝉蜕于污秽(名词做状语,像蝉那样;形容词做名词,污浊的环境)(5)、方正之不容也(形容词做名词,端方正直的人)(6)、明道德之广崇(形容词做动词,阐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列子》楚方言词举证《列子》八卷是子部中的重要典籍,东晋张湛即为之注,唐殷敬顺又有释文,今通行的是杨伯峻撰《列子集释》。
列子其人,在《庄子》书中屡次出现,有时尊称他为“子列子”,还专有《列御寇》一篇。
这个人实有其人,因为提到他的不止《庄子》一书,但对于《列子》一书却争议颇大。
历来关于《列子》的研究大多聚焦于对《列子》的真伪、成书年代和作者上,而对于此书的楚方言词研究却甚少涉及,本稿主要对《列子》一书中的楚方言词进行了考释研究。
本稿举证了《列子》楚方言词语料10余条,供治古楚语者参考。
我们所确定的楚方言词,以《方言》所指明的为准;《方言》未确指者,则以《说文》、《玉篇》、《玄应音义》、《慧琳音义》、《广韵》、《集韵》以及《楚辞》王逸注、《方言》郭璞注、《史记》三家注等指明为楚语的为准。
并大量引用其它文献材料加以佐证。
所谓的“楚地”,主要在今长江中游,以及淮、汉、湘、赣诸水流域,往东曾扩至吴、越、扬州,往西则扩至汉中,这个概念至少保留到西汉时期。
本稿以《列子集释》本为底本,征引诸家说未列出处者,为简省篇幅,不一一注明。
(1)子列子适卫,食于道,从者见百岁髑髅,攓蓬而指。
(《天瑞篇》)张湛注:攓,拔也。
按:攓,典籍或作“搴”、“扌寒”。
《庄子·至乐》:“列子行,食于道,从见百岁髑髅,攓蓬而指之曰。
” 为此文所本。
《方言》卷一:“攓,取也。
南楚曰攓。
”《方言》卷十:“攓,取也。
楚谓之攓。
”《说文》:“扌寒,拔取也。
南楚语。
从手寒声。
”《楚辞·离骚》:“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
”王逸注:“搴,取也。
”《楚辞·九歌·湘君》:“采薜荔兮水中,搴芙蓉兮木末。
”(2)视其前,则酒未清,肴未昲。
(《周穆王篇》)张湛注:扶贵切。
《释文》云:昲,扶贵切。
《方言》:昲,干物也。
又音沸。
按:《方言》卷十:“昲、晒,干物也。
扬、楚通物也。
”郭璞注:“昲音费,亦皆北方常语也。
”《淮南子·地形训》:“扶木在阳州,日之所昲。
”(3)帝慿怒,侵减龙伯国使阨,侵小龙伯国之民使短。
(《汤问篇》)按:《方言》卷二:“慿,怒也。
楚曰慿。
”《离骚》:“喟慿心而历兹。
”洪兴祖《补注》引《方言》:“慿,怒也。
”《楚辞·天问》:“康回慿怒,地何故以东南倾?”《楚辞·九章·思美人》:“独历年而离愍兮,羌慿心犹未化。
”《左传·昭公五年》:“今君奋焉,震雷慿怒。
”(4)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汤问篇》)按:《汤问篇》:“邻人京城氏之孀妻”。
张湛注:“孀,寡也。
”《释文》云:“孀音霜。
”《玉篇》:“孀,孤孀,寡妇也。
”“孀”为楚方言词,《慧琳音义》卷六十一:“孀居:《考声》云:‘孀居,寡妇也,楚人谓寡为孀居。
’”又卷九十八:“孀孩:《古今正字》云:‘楚人谓寡妇曰孀。
’”字或作霜,《诗·桃夭》孔疏:“许慎曰:‘楚人谓寡妇为霜。
’”考《说文》:“霜,丧也,成物者。
”《释名》:“霜,丧也,其气惨毒,物皆丧也。
”是“孀”之语源为“霜”,指丧夫者。
黄侃曰:“今谓谓女人无夫曰霜妇,霜即与丧字通。
” 又“孀,孤孀、寡妇也。
即丧之后出。
”(5)四人相与游于世,胥如志也;穷年不相谪发,自以行无戾也。
(《力命篇》)按:谪通“适”,亦作“谪”。
《方言》卷十:“谪,过也。
南楚以南凡相非议人谓之谪。
”《诗·商颂·殷武》:“岁事来辟,勿予祸适,稼穑匪解。
”毛传:“适,过也。
”《说文》:“谪,罚也。
”《通俗文》:“罚罪者曰谪。
”《左传·成公十七年》:“国子谪我。
”《左传·昭公七年》:“则自取谪于日月之灾。
”《老子》:“善言无瑕谪。
”《孟子·离娄(上)》:“人不足与谪也,政不足与间也。
”(6)佹佹成者,俏成也。
(《力命篇》)张湛注:俏音肖。
俏,似也。
秦恩复曰:卢注作“魏魏”,与张湛本不同。
伯峻案:“俏成”下疑有“者”字,方与下文句法一律。
六书故八引正作“俏成者也”。
《释文》云:佹,姑危切,几欲之貌。
俏与肖字同。
按:《方言》卷七:“肖、类,法也。
齐曰类,西楚、梁、益之间曰肖。
”《说文》:“肖,骨肉相似也。
”《广雅·释诂》:“肖、类,法也。
”钱绎《方言笺疏》:“《法言·学行》:‘螟蠕之子殪而适蜾蠃祝之曰:类我类我。
久则肖之矣。
速哉,七十子之肖仲尼也!”通作“宵”、“俏”。
《汉书·刑法志》:“夫人宵天地之豸页。
”应劭注:“宵,类也。
头圆象天,足方象地。
”(7)巧佞、愚直、婩斫、便辟四人,相与游于世,胥如志也。
(《力命篇》)按:《方言》卷十:“婩,鲜,好也。
南楚之外通语也。
”《玉篇》:“婩,好也。
”《释文》云:“婩,言上声。
斫音酌也。
婩斫,容止峭巘也。
”《字林》云:“婩,齐也,久不解语貌。
解音蟹。
”(8)眠娗、諈诿、勇敢、祛疑,四人相与游于世,胥如志也,穷年不相谪发,自以行无戾也。
(《力命篇》)张湛注引《方言》:眠娗,欺谩之语也。
又引郭璞云:谓以言相蚩弄也。
按:《方言》卷十:“眠娗、脉蜴、赐施、茭媞、譠谩、詈忚,皆欺谩之语也。
楚郢以南东扬之郊通语也。
”郭璞注:“六者亦中国相轻易蚩弄之言也。
”明田汝成《西湖游览志馀·委巷丛谈》:“ 杭人言……藴藉不暴躁者曰眠娗。
”明陈士元《俚言解》卷一:“眠娗音缅忝,出《列子》,俗称人柔媚为眠娗。
”(9)朕衣则裋褐。
(《力命篇》)《释文》云:裋音竖。
褐音曷。
《方言》:裋,复襦也。
许慎注《淮南子》云:楚人谓袍为裋。
《说文》云:粗衣也,又敝布襦也。
又云:襜褕短者曰裋褕。
《荀子》作竖褐。
杨倞注云:僮竖之褐,于义亦曲。
按:“褐”为楚方言词。
《古文苑》卷十九《楚相孙叔敖碑》:“(楚)庄王置酒以为乐,优孟乃言孙君相楚之功,即忼慨髙歌曲曰:‘……子孙困穷,被褐而卖薪。
’”《老子》第七十章:“是以圣人被褐怀玉。
”优孟、老子为楚人,所用“褐”字为古楚语。
朱谦之曰:“案‘褐’乃《老子》书中用楚方言。
”《后汉书·王望传》李贤注、《慧琳音义》卷九十一“巾褐”条注、又卷九十九“短褐”条注并引作“楚人谓袍为短褐”。
《慧琳音义》卷八十六:“巾褐:南楚之人谓袍为短褐。
”又卷八十七:“云褐:《方言》:‘楚人谓袍为褐也。
’”(10)周谚曰:田父可坐杀。
(《杨朱篇》)按:《汤问篇》:“此仲父之耄,柰何从之?”又“造父之师曰泰豆氏”。
《方言》卷六:叟、艾、长,老也。
……南楚谓之父,或谓之父老。
《左传·哀公十三年》:“旨酒一盛兮,余与褐之父睨之。
” 杨伯峻注:“褐之父,着褐之老翁。
”《史记·伍子胥列传》:“此剑直百金,以与父。
”《史记冯唐列传》:“文帝辇过,问唐曰:‘父老何自为郎?’”后又曰“父知之乎”。
《史记伍子胥列传》:“到昭关,昭关欲执之。
伍胥遂与胜独身步走,几不得脱。
追者在后。
至江,江上有一渔父乘船,知伍胥之急,乃渡伍胥。
伍胥既渡,解其剑曰:‘此剑直百金,以与父。
’父曰:‘楚国之法,得伍胥者赐粟五万石,爵执珪,岂徒百金剑邪!’不受。
”(11)夏日则食菱芰,冬日则食橡栗。
(《说符篇》)按:“芰”为楚方言词,字或作茤。
《说文》:“菱,楚谓之芰,秦谓之薢茩。
”又“芰,菱也。
茤,杜林说从多。
”《礼记·祭义》《释文》:“耆芰,楚人谓菱为芰。
”《国语·楚语上》:“屈到嗜芰。
”韦注:“芰,蓤也。
”俗云蓤角。
晋左思《魏都赋》:“丹藕凌波而的皪,緑芰泛涛而浸潭。
”唐杜甫《佐还山后寄》诗之三:“隔沼连香芰,通林带女萝。
”仇兆鳌注:“《武陵记》:‘两角曰菱,三角四角曰芰。
’”《汉书·扬雄传上》:“衿芰茄之緑衣兮,被夫容之朱裳。
” 颜师古注:“茄亦荷字也。
”参见“芰荷”。
《楚辞·离骚》:“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 希望以上资料对你有所帮助,附励志名言3条:1、宁可辛苦一阵子,不要苦一辈子。
2、为成功找方法,不为失败找借口。
3、蔚蓝的天空虽然美丽,经常风云莫测的人却是起落无从。
但他往往会成为风云人物,因为他经得起大风大浪的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