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互联网研究述评

合集下载

中国互联网政治功能研究述评

中国互联网政治功能研究述评
收稿 日期 :0 O 0 一 0 2 I - 9 1
点也 引起 了学术 界 的广 泛关 注。本文通 过搜索
中 国 目前 有 影 响 的 几 家 网 络 中 文 学 术 数 据 库 , 将 到 目前 为 止 中 国 国 内所 发 表 的关 于 互 联 网 政 治 功 能 研 究 的 主 要 论 文 汇 总 筛 选 和 分 类 归 纳 , 进 行 并
关 键 词 : 联 网 ; 治参 与 ; 治沟 通 ; 论 监 督 ; 共 领 域 互 政 政 舆 公
中 图分 类 号 : 0 文 献标 识 码 : G2 6 A DOI 1 . 9 3 jis . 6 16 7 . 0 0 0 . 0 : 0 3 6 /.sn 1 7 — 4 7 2 1 . 6 0 6
作者 简 介 : 温琼 娟 ( 9 9 )女 , 17 , 湖北 省 南 漳 县人 , 中 科技 大 学 新 闻 与信 息 传 播学 院博 士 生 , 华 武汉 科 技 大学 管 理 学 院讲 师 ; 要 从 主
事公 共 关 系 与广 告 研 究 ;
陈先 红 (9 7 , , I 6 一) 女 湖北 省 武 汉市 人 , 中科 技 大 学 新 闻 与信 息 传 播 学 院 教 授 , 士 生 导 师 , 士 , 华 博 博 主要 从 事 传 播 学 及
在 承 担 政 治 功 能 的 过 程 中 , 现 出 新 的 特 征 。这 呈

上具有 相 同的内涵 。
然而, 欧洲批 判学 派 的学 者则 倾 向于从 体 制
外去思考 媒介 的政 治功 能 , 从而 把 大众 媒介 看 成 是公共 领域的代 表 。公共领 域的基本 前提是 市民
该 应 有 相 等 的 自 由表 达 机 会 , 且 能 够 自 主 地 组 并

一、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和研究价值

一、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和研究价值

一、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和研究价值教育信息化是社会信息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教育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

随着教育改革和新课标的推进,信息技术对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学与教的方式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个性化教育则是一个古老的课题,中国古代就有“因材施教”的观念。

但是在现代教学活动中,学生既是作为一个个体存在于教育活动中,同时又是融入到一个整体中参与到整个教育过程。

因此,在现代的班级教学中,出于对规范化学习的服从,学生的个性化教育必然受到了相当程度的制约。

当今时代是一个开放的时代,人对教育的要求变得越来越高。

个性的发展,不仅是人的身心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报告《学会生存》中指出:“教育应培养人的自我生存能力,促进人的个性的全面和谐的发展,并把它作为当代教育的趋势。

”个性教育是在重视人的社会发展需要的同时,注重开发人的潜能,促进人的个性充分和谐的发展。

因此,如何充分借助现代信息技术,主动介入到个体的个性化发展过程,将现代的信息技术和传统的个性化教育理论有机地结合起来,是当前教育实践中应当予以重视和研究的一个课题。

这对于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发展,对于促进教育现代化、深化素质教育具有现实意义。

二、本课题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主要观点和创新之处(一)研究目标1、将信息技术与学校教育有机融合起来,研究如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促进个性化教育;2、通过实践,探讨和构建信息技术环境下个性化教育的操作要领和规程。

(二)研究内容本课题的研究内容是,在信息技术支持下,小学课程教学、班级管理以及学校教育教学管理中个性化教育操作要领和规程。

1、信息技术支持下的个性化教育的适用条件和范围;2、信息技术支持下的个性化教育的实现方式和途径;3、信息技术条件下的个性化教育效率最大化的方法;(三)主要观点1、个性化教育是教育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和追求的目标。

因此,在学校教育活动中,坚持推进个性化教育,是提高教育效果、培养现代创新型人才的必然选择;2、信息技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与情感激励工具,是促进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结构与教学模式的变革重要推动力量,是实现个性化教育的重要方式。

国内外智慧图书馆研究述评

国内外智慧图书馆研究述评

国内外智慧图书馆研究述评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智慧图书馆已经成为全球图书馆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对国内外智慧图书馆的研究进行述评,旨在探索智慧图书馆的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

一、智慧图书馆的概念与特点智慧图书馆是基于先进的信息技术,将图书馆的资源、服务与用户需求紧密结合的现代化图书馆管理模式。

与传统图书馆相比,智慧图书馆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特点:1.数字化资源的丰富性:智慧图书馆通过数字化手段将馆藏资源数字化,为读者提供更多元化、丰富而又便捷的资源。

2.智能化的服务功能:智慧图书馆采用先进的人工智能技术,为读者提供智能化的搜索引擎、推荐系统、服务咨询等个性化服务。

3.网络化的交互平台:智慧图书馆通过互联网技术,实现图书馆内外资源的共享与交流,打破了地域限制,使用户能够随时随地获取所需信息。

二、国内智慧图书馆研究概述在国内,智慧图书馆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一方面,一些高校图书馆和研究机构积极探索智慧图书馆的建设与应用,为后续研究提供了宝贵经验。

另一方面,研究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对智慧图书馆进行了深入研究,涉及到的内容包括系统架构、技术支持、用户体验等。

在系统架构方面,国内研究者们提出了一些创新的图书馆管理模式,如“一体化智慧图书馆系统”,该系统将图书管理、服务与读者需求整合在一个平台上,实现了资源的高效利用和便捷使用。

在技术支持方面,国内智慧图书馆的研究主要涉及到数据挖掘、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等领域。

这些技术的引入为智慧图书馆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使得馆内的信息更加全面、精准。

在用户体验方面,国内研究者们关注智慧图书馆对用户体验的影响。

研究表明,智慧图书馆能够提供更加便利的搜索、借阅与交流服务,有效满足了用户对高效、个性化服务的需求。

三、国外智慧图书馆研究概述相比国内,国外智慧图书馆的研究较早开展,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在国际学术界,智慧图书馆研究主要集中在欧美国家,尤其是美国和英国。

英国的智慧图书馆研究主要集中在馆藏资源的数字化与管理、用户参与与互动等方面。

社保经办数字化转型的国内外研究述评

社保经办数字化转型的国内外研究述评

社保经办数字化转型的国内外研究述评社会保险经办数字化转型是指将传统的社会保险经办服务从纸质化转变为数字化的过程。

此举可以提高办事效率,节省资源,提供更好的服务,提升人民群众的满意度。

下面将对国内外社保经办数字化转型的研究进行述评。

国内研究方面,随着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研究关注社会保险经办数字化转型的实践和成果。

如仲伟伟(2018)通过分析上海社会保险经办数字化转型的案例,认为该转型能够提高办事效率,减少工作量,提高质量,增强管理能力等。

这种数字化转型在上海的成功案例为其他地区提供了借鉴和参考的价值。

从实践转向理论,李彩霞(2019)通过对社会保险经办数字化转型的研究,提出了一种以数字化为基础的智能化社会保险经办服务模式。

该模式将信息技术与社会保险经办相结合,通过智能化系统提供全方位、个性化的服务,同时还可以实现数据的共享和统计分析。

这一研究为社会保险经办数字化转型的理论框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国外研究方面,许多国家已经在社会保险经办数字化转型方面取得显著成果。

例如,美国社会保险局(SSA)实施了一项名为“电子服务”的计划,将社会保险经办服务从传统的纸质化转变为在线和数字化的形式。

该计划大大提高了办事效率和服务质量,使得美国人民可以更加便捷地申领社会保险福利。

英国的经验也值得借鉴。

英国的社会保险经办数字化转型计划(Universal Credit)旨在将多种福利统一为一种数字化的支付形式。

该计划通过在线提交申请、自动计算福利金额和直接转账等方式,大大简化了社会保险经办的流程,提高了效率,并减少了作弊的可能性。

日本的社会保险经办数字化转型也非常成功。

日本的社会保险机构(JPS)利用信息技术实现了社会保险经办服务的全面数字化。

通过在线申请、自助机和移动应用程序等方式,日本人民可以随时随地申请、查询和管理社会保险。

这大大提高了办事效率,减少了人力资源的需求,并提供了更好的用户体验。

综上所述,社会保险经办数字化转型是一个全球研究的热点领域。

近年来国内网络意识形态热点问题研究述评

近年来国内网络意识形态热点问题研究述评

近年来国内网络意识形态热点问题研究述评作者:张瑜谷永鑫来源:《天津行政学院学报》 2018年第1期张瑜,谷永鑫(清华大学,北京100084)摘要:互联网与意识形态的深度融合催生了网络意识形态新样态。

当前国内学界对网络意识形态领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网络意识形态理论、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网络文化与意识形态治理等方面。

网络意识形态的基础理论研究缺乏共识性、研究方法较为单一、重复性研究多且创新性不足仍是当前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未来研究应强化网络意识形态理论规范性研究,实现研究方法多样化,深入挖掘网络意识形态领域新的热点问题。

关键词:网络意识形态;安全;话语权;领导权;网络文化中图分类号:D2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7168(2018)01-0087-09伴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网络与意识形态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网络意识形态成为当前国内学界关注和研究的重要领域。

2013年8月,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互联网已经成为舆论斗争的主战场”[1]。

全面梳理和评述当前网络意识形态领域的热点问题,对于系统把握网络意识形态发展趋势、切实加强网络意识形态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当前,网络意识形态研究的热点问题主要集中在网络意识形态理论、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网络文化与意识形态治理等方面,本文拟对此进行述评。

一、网络意识形态理论研究网络意识形态理论重在探讨网络意识形态的本质内涵、逻辑结构和功能属性等基础性问题,是深入思考网络意识形态领域其他问题的前提。

目前,对该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网络意识形态的基本概念、特征和功能等方面。

(一)网络意识形态基本内涵解读网络与意识形态一经融合,网络意识形态内涵研究也随之兴起。

基于对互联网和意识形态自身属性及互动关系的不同理解,当前学界对网络意识形态的界定也存在一定差异。

既有研究主要有如下几种观点。

1.基于互联网特性的解读。

第一,工具论。

互联网环境下我国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研究述评

互联网环境下我国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研究述评
关键 词 :互联 网 主流意识形态 认同
作 者郑洁 ,女 ,重庆 邮电大 学马克 思主义学院副院长 ,教授 ;陈一樟 ,男,重庆 邮电大
学马克 思主义学 院 ( 重庆 4 0 0 0 6 5 o
互联 网的快 速发 展 和上 网终 端 的大 规模 普及 ,为我 国信 息 化建 设 带来 强大 推 动力 的 同时 ,也 为我 国主流 意识 形 态认 同带 来新 的问题 。当前 ,随着 “ 普世 价值 ”等西 方思 潮 以及 各种 国内外 敌对 势力 对 我 国主流 意 识 形态 入 侵 的加 剧 ,其 输 人 方式 也 发 生 着从 传 统 渠 道 向互 联 网渠 道 的 转变 。根 据 C NNI C
受到价值扭 曲、情感缺 乏和信息污染 的危害 ,进 而为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认 同带来较大 影响。随着国家对 网络意识形态工作 的不 断重视 ,对互联 网环境下如何加 强我 国主流意 识形 态认 同这一课题 的研 究也成为 时下众 多学者探讨 的热 点问题 。将这 些研 究成果进 行 整理 和 归纳 ,有助于为该课 题的后续研究提供借鉴 与参考。


关 于互联 网环境 下我 国主流意识形态认 同的特点
习近 平 同志 指 出 ,要 “ 不断 巩 固马 克思 主 义在 意识 形 态领 域 的指 导地 位 ,巩 固全 党全 国人 民团结 奋 斗 的共 同思 想基 础 ”② 。 主流 意识 形 态 ,即某 一 时期 内 占据 社 会 主导地 位 的思想 意 识 的集 合 ,其包 含政 治 、经 济 、文化等 方 方 面面 ,是 具有 统 治地 位 的统 治 阶层 的意 识形 态 的集 中体现 。主流 意识 形态
本文 系重庆 市社会科 学规 划一般项 目 “ 网络传播 视域 下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研究”( 2 0 1 5 YB MK0 0 2)的阶段 性成果 。

一、国内外同类课题的研究现状述评

一、国内外同类课题的研究现状述评
(4)课题研究成果推广应用。
2、通过研究,促进教师工作的转变,变备教材、教法为备学生、学法。让教师、课堂、学生有机统一起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倡导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向自主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发现、探究和研究,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学生动起来,课堂活起来,教学效果好起来,师生负担减下来。
(二)课题研究内容
3、总结阶段(2015年5月-----2016年5月)
撰写课题研究报告,总结课题研究成果,做好结题材料的整理、汇总、提炼、报请专家组鉴定。
(1)收集整理学科教师研究成果,论文、课件、教案、教学体会等资料。
(2)收集整理有班班通环境下创新教学模式下,学生自主学习的报告、照片、课件、活动等资料。
(3)撰写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二、课题选题的意义
1、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时代在不断前进,教育在不断发展。新的21世纪,我们正处在一个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社会发生深刻变革和进步的时代。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技术在教学领域的应用,已显示强大的生命力,我校是江西省优秀重点中学,也是我省现代技术教育示范学校。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长期以来,我们的教学中普遍存在着教师中心主义和管理主义倾向,“教师讲学生听”、“教师讲学生练”的教学模式延续着“知识本位”的思想,在这种思想指导下,教师是课堂的主宰,学生配合着教师完美或不完美地完成着每一次教学,这样的教学造就了高分低能、造就了一批又一批面对一个新的问题情境不知所措、无从下手、不善变通、思维僵化、缺乏主动探究精神的学生。《英语课程标准》提出课堂教学应使浓缩的知识展开,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创造、丰富和深化过程,树立“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思想。这就要求我们以“活动为中心”,创设适当的教学情境,激活学生的思维,让他们在活动中学会探究、学会分析与思考,教师要在活动中要把握动态生成的资源,适时介入、组织、帮助和指导,从而建构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

“负责任创新”的理论与实践述评

“负责任创新”的理论与实践述评

“负责任创新”的理论与实践述评一、概述在当今这个日新月异、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创新已经成为了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

随着创新活动的不断深入和广泛,其所带来的伦理、社会和环境等方面的问题也日益凸显,引发了人们对于如何更好地推进创新活动的深刻思考。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负责任创新”的理念应运而生,并逐渐成为了创新领域的研究热点和实践方向。

负责任创新强调在创新过程中,不仅要关注技术的经济价值和市场潜力,更要充分考虑其对伦理、社会和环境等方面的影响,确保创新活动能够在尊重人类价值观和可持续发展原则的前提下进行。

这一理念涵盖了创新活动的多个方面,包括创新决策、创新过程、创新结果以及创新的社会影响等,旨在通过全面、系统的思考和实践,推动创新活动的健康发展。

从理论层面来看,负责任创新汲取了伦理学、社会学、环境科学等多个学科的理论资源,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理论体系。

它强调创新活动的伦理责任、社会责任和环境责任,提出了一系列原则、方法和工具,用于指导创新实践。

负责任创新也注重与利益相关者的沟通和协作,通过多元参与和共同决策,确保创新活动能够符合社会的期望和需求。

在实践层面,负责任创新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推广。

许多企业和组织开始将负责任创新的理念融入到创新过程中,通过制定相关的政策和标准、开展负责任创新培训等方式,提升创新活动的质量和可持续性。

政府也积极推动负责任创新的发展,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支持等措施,鼓励企业和社会各界参与到负责任创新的实践中来。

负责任创新作为一种新兴的创新理念和实践方式,已经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认可。

它不仅有助于解决当前创新活动中存在的伦理、社会和环境等方面的问题,还能够推动创新活动的健康发展,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

1. 阐述“负责任创新”概念及其重要性在当今日益复杂和多变的社会环境中,创新已经成为推动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

创新并非无限制的,它必须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以确保其对社会、环境和人类的长期影响是积极和可持续的。

本项目研究现状述评

本项目研究现状述评

本项目研究现状述评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本项目研究现状述评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进步,研究项目的范围也在不断拓展,各种新领域的研究层出不穷。

本项目研究现状述评就是关于这些新兴研究领域的一个综合性评述,对相关领域的研究状况进行了分析和总结。

一、研究领域本项目研究现状述评主要涉及到的研究领域包括但不限于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生物技术、新材料等。

这些领域都是当前科技研究的热点所在,吸引了大量研究者的目光,也取得了不少重要的研究成果。

1. 人工智能人工智能是当前科技领域最为火热的研究方向之一。

随着深度学习、神经网络等技术的不断发展,人工智能已经在许多领域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在自然语言处理、计算机视觉、智能交互等方面,人工智能已经成为了不可或缺的技术。

2. 物联网物联网技术的发展也是备受关注的一个热点。

物联网技术已经在智能家居、智能交通、智慧城市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为社会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未来,随着5G技术的广泛应用,物联网技术将迎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3. 大数据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信息化的推进,大数据已经成为了当前科技领域另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

大数据技术的应用不仅带来了商业价值,还为决策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在金融、医疗、交通等领域,大数据技术已经得到了广泛应用。

4. 生物技术生物技术是一个具有极大潜力的研究领域,尤其是基因编辑技术的发展更是引起了广泛关注。

基因编辑技术的应用不仅可以帮助人们治疗疾病,还可以改良作物和动植物,为人类生存提供更多可能。

5. 新材料新材料是支撑现代科技发展的基础之一,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从碳纳米管到功能性陶瓷,新材料的研究呈现出了多样性和前瞻性。

新材料的研发将为科技领域的不断创新提供有力支持。

二、研究状况在以上几个研究领域中,研究者们都取得了不少重要的研究成果。

在人工智能领域,神经网络、深度学习技术不断发展,人工智能已经超越人类的认知水平,成为了某些任务中更为有效的方案。

最新一、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和研究价值

最新一、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和研究价值

一、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和研究价值1.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21世纪的今天,是互联网+时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改善了教育教学环境,推动了新型教学方式的诞生。

网络技术所带来的丰富资源,逐渐改变了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方式,许多学校在这方面进行了研究,重点研究了教学面貌发生的变化以及教学方式的改变,为其他课题研究提供了借鉴。

2.选题意义学校的中心工作是教学工作,而课堂教学又是教学工作的主要形式,是实施素质的主要环节。

课堂教学占学生每天在校时间的70%以上,而且德、智、体、美等诸方面的教育,都要体现在各学科的课堂教学里。

华东师大校长叶澜教授在一篇文章中指出:“课堂是师生共同进行的、丰富的生命与生命的多方面接触和碰撞,围绕着一个具体的教学任务而开展的一个过程。

”课堂教学是为学生的主动发展服务的,而学生的主动发展是需要多方面协调的。

将网络化信息化功能引进课堂,创设温馨和谐的教与学的氛围,引导刺激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积极投入群体活动中,对于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都是意义重大的。

3.研究价值本课题的研究在素质教育阶段,对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很有意义。

网络化,信息化手段的运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其自主学习。

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温馨课堂,有助于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和良好学习品质的形成。

创新的教学方式,更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使课堂教学最大限度地发挥素质教育主阵地的作用。

二、本课题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主要观点和创新之处1.研究目标(1)积极探索通过网络化信息化手段创建“温馨课堂”的有效途径,以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

(2)在信息化环境中,探索实践“温馨课堂”教学模式,促进学生的全面、主动发展。

2.研究内容(1)信息化环境中如何创建“温馨课堂”。

(2)信息化环境中,“温馨课堂”新的教学方式的探讨。

3.主要观点本课题研究以信息化、网络化为背景,以多媒体手段为媒介,以探索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构建温馨课堂为切入点,形成有效课堂教学的模式,总结出信息化环境下构建温馨课堂的要素和方法,并在教学中验证教学模式的可行性。

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和研究价值

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和研究价值

《构建学校信息文化,促进学生和谐发展》研究方案常州市觅渡桥小学一、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和研究价值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网络的延展与信息传播等方式都而临着重大的变迁,由此而引发的一场波澜壮阔的信息技术革命将经历了漫长历史的人类社会及社会文化带进了一个巨大的变革时代,信息文化产业也因此应运而生。

信息文化的兴起与发展,为社会文化注入了新的内容,丰富和扩展了社会文化的内涵和外延,对人类社会文化生活的各个领域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但是,由于信息文化兴起时间之短,以及发展变化之快,使得人们对这一概念的认识尚未成型,关于文化的概念一直以来没有泄论。

引用国际文化经济学会前主席、经济学教授索斯比(DavidThrosby)的观点:“在生产中包含创造性,凝结一左程度的知识产权并传递象征性意义的文化产品和服务。

”因此,信息文化是以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和通信技术融合为基础平台,以发送和接收信息为核心孕冇而生的一种崭新文化。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信息内容产业的崛起,信息文化正日渐引起人们的关注。

美国著名的“2061汁划“ (Project2061)则在文化层次上提出了信息技术应与各学科相整合的思想。

按照该报告所给出的左义,“科学文化素质“特别强调应具有善于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信息技术三者结合在一起的思想与能力。

“2061计划“将现行中小学12年应学会的科学文化知识重新归纳为“科学本质“、“数学本质“、“技术本质”、“自然环境“、“生活环境“、“人体结构“、“人类社会"、“技术世界"、“数学世界"、“科学史观"、“综合概念“、“智力技能"等12类。

在这每一种新的学科分类中,都力图渗透上述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信息技术三者结合的思想,因而在这样的学科体系中,你看不到纯粹的物理学、化学、汁算机科学以及地理和历史这类传统的学科分类。

“2061讣划“强调了信息的基础文化特性,对美国90年代后期教育产生了深渊的影响。

“互联网+”与绍兴制造业融合发展的研究

“互联网+”与绍兴制造业融合发展的研究

“互联网+”与绍兴制造业融合发展的研究在总结“互联网+”对各个国家和地区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影响基础上,本文针对绍兴制造业转型升级建设现状进行深入调研,分析了“互联网+”对绍兴制造业的影响,并提出“互联网+”与绍兴制造业融合发展相应的保障措施。

【关键词】互联网+制造业融合2015年7月,国务院发布《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文件要求推动互联网与制造业融合,提升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大力发展智能制造。

2016年5月,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将制造业互联网“双创”平台打造成为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新动力源。

党的十九大提出了“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一系列政府文件的出台表明,“互联网+”在经济发展中已逐渐成为一种新的资源配置和集成方式,中国制造企业在中央大政方针指引下积极“触网”以推动发展转型升级。

本文在实际调研绍兴市制造业的实际情况上,适时地提出了“互联网+”与绍兴制造业融合发展的对策,为绍兴抓紧互联网+带来的机遇,进一步厘清其对制造业资源配置方式、生产经营模式及转型升级的影响,从而使制造向智造转变提供思路,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一、研究现状述评关于互联网+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的研究主要关注与以下几个方面:(一)“互联网+”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逐渐成为经济发展中的主要驱动力量发达国家鼓励信息技术创新与变革,如德国主导的“工业4.0”战略,美国提出的《先进制造业伙伴计划》。

在此背景下,中国“互联网+”应运而生。

“互联网+”由易观国际CEO于扬在2012年11月的第五届移动互联网博览会上首次提出,并于2015年在总理倡导下上升为国家层面的战略计划。

不可否认的是已渗透到各行业中,催生了众创、众包等新型商业模式。

由于互联网拥有巨大影响力,因而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宁家骏,2015)。

互联网+打破了原来封闭的产业环境,并且作为一种新型竞争手段实现了跨界经营,实现了互联网价值链与实体产业价值链的融合、重组,进而提升企业竞争力,以全新的方式创造价值。

互联网企业价值及EVA法研究述评

互联网企业价值及EVA法研究述评

互联网企业价值及EVA法研究述评1. 引言1.1 背景介绍互联网行业作为当今世界经济中最具活力和发展潜力的领域之一,吸引了大量投资和关注。

随着互联网企业的快速发展和壮大,如何准确评估其价值成为了投资者和管理者们关注的焦点。

传统的财务指标往往难以完全准确地反映互联网企业的真实价值,因此需要寻找更为科学有效的评估方法。

本文将对互联网企业的价值评估方法进行探讨,重点研究EVA法的基本原理、在互联网企业中的应用、优缺点以及通过实际案例分析来评估EVA法在互联网企业中的有效性和适用性。

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为互联网企业的管理者和投资者提供更为科学有效的价值评估方法,并提升企业的经营绩效和竞争力。

【完】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本文旨在探讨互联网企业的价值评估方法,重点关注EVA法在互联网企业中的应用情况。

通过对EVA法的基本原理、优缺点以及研究案例的分析,旨在全面了解EVA法在评估互联网企业价值方面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通过本文的研究,旨在为企业管理者提供参考,帮助他们更好地了解和运用EVA法,从而提高企业的价值评估水平,优化经营决策,实现长期稳健发展。

希望本文能够为相关学者和研究人员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和实证案例,促进对于互联网企业价值评估方法的深入探讨和研究,推动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的结合,为互联网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益借鉴和启示。

2. 正文2.1 互联网企业价值评估方法互联网企业的价值评估方法是指通过一系列的定量和定性的分析,评估企业在互联网行业中的价值和潜在发展空间。

在评估互联网企业的价值时,需要考虑到其特有的商业模式、市场份额、用户规模、技术创新能力等因素。

常用的互联网企业价值评估方法包括市盈率法、现金流量折现法、市净率法等。

市净率法也是一种常用的互联网企业价值评估方法,它通过比较企业市值与净资产的比值来评估企业的价值。

这种方法适用于那些净资产对于企业发展至关重要的互联网企业。

综合考虑以上不同的互联网企业价值评估方法,可以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和行业背景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评估,从而更准确地把握企业的价值和发展潜力。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中的课外阅读兴趣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中的课外阅读兴趣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中的课外阅读兴趣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中的课外阅读兴趣引言:课外阅读作为一种重要的教育方式,在培养学生阅读兴趣、提升阅读能力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近年来,国内外的研究者对课外阅读兴趣展开了广泛的研究,并取得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

本文将对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述评,并分享一些个人的观点和理解。

一、国内研究现状1. 课外阅读对学生兴趣的影响:国内的研究普遍认为,课外阅读对学生兴趣的培养具有积极的作用。

课外阅读能够提供多样化的主题与内容,丰富学生的阅读体验,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

研究还发现,家庭环境与学校的支持对于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至关重要。

一些学校通过创建阅读社区和组织相关活动,进一步激发学生对于阅读的热爱。

2. 阅读材料的选择与阅读兴趣:课外阅读兴趣的培养也与阅读材料的选择密切相关。

国内的研究表明,学生对于阅读材料的选择存在差异,不同芳龄段和性别的学生对于题材和体裁有不同的偏好。

对于课外阅读的培养,需要丰富多样化的图书馆藏和选题,以满足学生的阅读需求和兴趣。

3. 教师在课外阅读中的角色:教师在课外阅读中发挥着重要的角色。

国内的研究发现,教师对于学生的引领和指导,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水平。

一些研究还表明,教师的解读和启发对于增强学生阅读材料的吸引力和深度理解能力有着重要的影响。

二、国外研究现状1. 文化差异对课外阅读兴趣的影响:国外的研究探讨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课外阅读兴趣。

研究发现,文化差异对于学生的阅读兴趣存在一定的影响。

西方国家的研究表明,学生对于虚构类作品的阅读兴趣较高,而在亚洲国家,学生更倾向于阅读与学习相关的非虚构类书籍。

2. 互联网对课外阅读兴趣的挑战: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学生的阅读方式和兴趣也发生了变化。

国外研究发现,与传统纸质书籍相比,学生更倾向于通过互联网获取信息。

这对于传统的课外阅读方式提出了一定的挑战。

然而,也有研究指出,利用互联网资源,结合多媒体手段进行课外阅读,能够吸引学生的兴趣,提高阅读的效果。

中小学课题申报:《基于“互联网+”的初中语文阅读“整本的书”教学策略的研究》

中小学课题申报:《基于“互联网+”的初中语文阅读“整本的书”教学策略的研究》

课题申报范例精选【导语】课题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充分体现中央有关精神和要求,具有鲜明的问题导向和创新价值。

应用对策类选题要有现实性、针对性和前瞻性;基础理论类选题要立足学术前沿,具有原创性和开拓性;跨学科类选题要体现学科交叉渗透的属性和特点。

选题文字表述科学、严谨、规范。

以下是课题优秀成果,是各类教师进行课题申报、开展课题研究、撰写研究报告的参考模板和范例。

《基于“互联网+”的初中语文阅读“整本的书”教学策略的研究》课题名称:《基于“互联网+”的初中语文阅读“整本的书”教学策略的研究》关键词:“互联网+”、初中语文、“整本的书”申报级别:省级课题课题类别:专项课题学科分类:语文研究类型:语文预期研究成果:立项号:课题设计论证一、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和研究价值(一)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国内外的阅读理论来看,较多地注重了阅读过程、阅读心理和阅读能力构成的研究,而较少关注阅读教学。

就国内语文教学现状而言,对课外阅读教学与互联网深度融合缺乏深层的研究。

在新的课改背景下,充分开发和利用互联网等各种阅读课程资源,让学生进行大量的课外名著阅读,养成主动阅读“整本的书”,实现互联网与初中语文课外名著阅读教学模式的衔接和整合,加强对学生名著阅读兴趣的激发和阅读方法的指导,提高语文素养,是我们选择本课题研究的初衷。

(二)选题意义新课标要求“7-9年级的学生应学会制订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

但经调查发现,我市初中生课外名著阅读现状不容乐观,多是零散的、碎片式的阅读,没有养成良好的阅读“整本的书”的习惯,老师的课堂阅读指导又仍以传统的知识点教育为主,没能将互联网与阅读指导教学深度融合,导致学生没能充分利用便捷高速的信息网络技术进行有效的自主阅读。

所以,我们必须适应“互联网+”时代的发展,开拓新的路子,给缓坡上升的初中阅读教学增加新的砝码,从而提高学生对阅读“整本的书”的热情,提升学生的阅读素养和语文素养。

我国智慧课堂研究现状述评

我国智慧课堂研究现状述评

我国智慧课堂研究现状述评一、概述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教育领域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

智慧课堂作为教育信息化的重要体现,以其高效、便捷、个性化的特点,逐渐成为教育创新的前沿阵地。

近年来,我国智慧课堂的研究与实践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不仅在理论层面进行了深入探讨,更在实际应用中取得了显著成效。

本文旨在全面梳理我国智慧课堂的研究现状,分析其发展脉络和存在问题,以期为推动智慧课堂健康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从研究内容来看,我国智慧课堂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智慧课堂的概念界定、技术架构、教学模式、评价体系等方面。

在概念界定方面,学者们对智慧课堂的内涵和外延进行了深入探讨,形成了较为统一的认识。

在技术架构方面,随着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快速发展,智慧课堂的技术支撑体系日益完善,为智慧课堂的实现提供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在教学模式方面,智慧课堂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注重个性化学习和协作式学习,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在评价体系方面,智慧课堂注重过程性评价和表现性评价,使得评价更加全面、客观和准确。

从实践应用来看,我国智慧课堂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方面,智慧课堂在提升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另一方面,智慧课堂也为教师提供了更加便捷、高效的教学工具,促进了教师专业化成长。

智慧课堂的发展仍面临诸多挑战,如技术瓶颈、资源不均、教育理念落后等问题亟待解决。

我国智慧课堂研究与实践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仍需进一步深入研究和探索。

未来,应继续加强智慧课堂的理论研究和技术创新,推动智慧课堂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和深入发展。

1. 智慧课堂的概念定义智慧课堂是教育领域近年来兴起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它借助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将传统课堂与数字化资源、智能化设备相结合,构建出一种具备高度互动性、个性化和智能化特点的教学环境。

其核心目的在于提高教学效率,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以及培养创新精神和自主学习能力。

智慧课堂的概念定义涵盖了多个层面。

互联网环境下消费者行为倾向前因研究述评

互联网环境下消费者行为倾向前因研究述评

互联网环境下消费者行为倾向前因研究述评摘要:通过对文献系统性的回顾,本文归纳出互联网环境下消费者行为倾向前因研究的理论基础主要有三:信息系统领域中的科技接受模型、经济学领域中的交易成本理论和营销领域中的质量一满意模型。

诚然,这些理论用于解释和预测消费者行为倾向时都具有一定的力度,但研究视角均过单一,要么从正向、获利的角度,要么站在负向、成本的立场,二者均造成研究结论不够全面与深入。

同时还总结出目前研究结论存在多样性和不一致性的原因主要源于三大研究操作上的差异:研究假设与模型提出存在差异;研究中相同变量的定义与测量方法存在差异;研究的实证背景存在差异。

最后,对互联网环境下消费者行为倾向前因的未来研究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互联网;消费者;行为倾向;网络营销;电子商务1.引言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上购物已经成为一种新的消费方式,日益普及。

同时,一些关于消费者行为的新问题也随之产生,例如互联网对哪些消费者行为产生了影响?消费者愿意使用购物网站的原因是什么?消费者持续使用的原因又是什么?消费者只使用不购买的症结在哪里?消费者的口碑和推荐能否成为他人使用购物网站的动因?消费者是否有使用互联网进行更多消费的可能?而这些问题又都可以抽象概括为“在互联网购物环境下,为什么这样或那样的消费者行为会发生?哪些因素促进和阻碍着这些行为的发生?”近年来,致力于研究互联网环境下消费者行为的文献已经有了极大的丰富。

本文着重于对国内外该方面的研究做一系统总结,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简要评论,提出未来研究的方向。

开展这种回顾和总结式的研究工作是十分必要的,对理论界而言,其意义不仅在于描绘出现有研究现状的轮廓,更重要的是可以成为未来该领域研究的路标。

对实践者来说,该工作则可以更好的评价和预见互联网对消费者行为带来的影响。

但需要指出的是,鉴于直接跟踪消费者实际行为的研究难度和成本较高,学者们通常并不直接研究实际发生的行为,而是研究消费者的行为倾向,因为行为倾向可以成为预测消费者未来是否会采取某种具体行为最直接的方法。

互联网时代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述评--基于citespace的文献计量

互联网时代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述评--基于citespace的文献计量
一 、研 究 数 据 与 方 法
(一 )数 据 样 本 选 择 在 CNKI中选取参考文献样 本,从 2000 年 截 止 到2019年10月 23 日,以 “主 题 词 = (高 校 )and(网
22
络思想政治教 育)”检 索 发 现,核 心 期 刊 和 CSSCI共 445 篇 ,确 定 为 有 效 数 据 。
2015年),相对 稳 定 期 (2016 年 至 今 )。 由 于 样 本 的 选择截止到2019 年 10 月,这 一 年 度 的 期 刊 数 目 为 预 测 值 ,故 不 能 准 确 反 映 出 这 一 年 度 的 发 文 情 况 。
摘要:互联网时代推动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是深入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的必然要求。以 CNKI中“高校网络思想 政治教育”为主题词的核心期刊和 CSSCI论文,运用 Citespace可视化知识图谱软件,总 结 出 高 校 网 络 思 想 政 治 教 育 研 究 分 为 初步发展期(2000-2005年)、波动上升期(2006-2015年)和相对稳定期(2016年至今)三 个 阶 段;高 校 网 络 思 想 政 治 教 育、对 策 、创 新 、网 络 文 化 环 境 、新 媒 体 、网 络 舆 情 等 是 主 要 热 词 ;内 涵 本 质 、现 状 特 征 、网 络 话 语 权 、载 体 方 法 、网 络 社 会 热 点 与 效 果 研 究为热衷方向。提出进一步领会内涵属性、把握演化 规 律、注 重 体 系 建 设 等 建 议 开 展 研 究 创 新,并 可 对 高 校 网 络 思 想 政 治 教 育 的 演 化 规 律 、育 人 实 效 、与 其 他 学 科 或 育 人 体 系 的 交 叉 方 向 展 开 深 入 研 究 。 关 键 词 :网 络 思 想 政 治 教 育 ;高 校 ;互 联 网 时 代 ;述 评 中 图 分 类 号 :G641 文 献 标 识 码 :A 文 章 编 号 :1671-9719(2020)2-0022-05 作者简介:唐业喜(1989-),男,湖南津市人,讲师,研究 方 向 为 大 学 生 思 想 政 治 教 育;左 鑫 (2001-),女,湖 南 娄 底 人,2018 级 自 然 地 理 与 资 源 环 境 本 科 在 读 生 ;杨 蔓 红 (1998- ),女 ,广 西 钦 州 人 ,2017 级 自 然 地 理 与 资 源 环 境 本 科 在 读 生 。 收 稿 日 期 :2020-01-02 修 稿 日 期 :2020-01-15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内互联网研究述评郭茂灿学术综述互联网①在全球范围内的兴起和扩展无疑在相当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社会生活,甚而已经构成“一场正在发生的社会变迁”(崔嵬,2001:4)。

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如何认识和评估这一变迁以及怎样去应对互联网本身给传统社会学带来的挑战与机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学术意义。

国内社会学界针对互联网的研究是最近几年才开始的,尤其是1999年互联网在国内开始普及以后。

大致而言,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4个领域:第一,互联网对传统社会学的影响,尤其是建立网络社会学的问题;第二,网络社会(包括虚拟社区、虚拟社群)的性质以及与日常社会的区别的问题;第三,互联网所带来的特有的网络社会问题和相应的社会控制;第四,互联网对人们日常社会生活的影响。

本文旨在对国内已经取得的这些研究成果做一简单的介绍和评论,并指出这些研究所存在的若干问题。

需要指出的是,虽然本文所使用的文献主要是来自国内社会学学科的研究,但是在适当的时候,某些其他学科的文献和英文文献亦会被提及。

一、建立网络社会学:一个分支还是范式的整体转换对于任何具体的学术研究,都存在着一个给本研究确定研究视角和进行学科定位的问题。

正是在这一意义上,许多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提议在中国建立“网络社会学”。

这些相关的论述主要体现在两个问题上:一是为什么要建立网络社会学?二是建立一个什么样的网络社会学?㈠互联网对传统社会学所带来的挑战在国内较早提出建立网络社会学的学者是戚攻。

他在《网络社会——社会学研究的新课题》一文中指出:互联网的发展显示出网络社会已具雏形;网络社会的生存拓展了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的空间,对现实社会起着影响深远的“重塑和再造”的作用;这正是经典社会学理论所从未涉及到的,因此,可以建立网络社会学(戚攻,2000)。

持相同看法的还有林闽钢等人,他们认为网络社会的出现使得我们所预设的网络时代的社会,被劈成当下真实的社会和网上虚拟的社会两部分;如此,一方面给经典理论带来了新的研究领域和使用空间,另一方面也拓展了传统社会学的研究领域。

所以应该建立网络社会学,以填补网络社会的这个空白(林闽钢,2000;邓伟志等,2001;童星、罗军,2001b)。

也有研究者着重说明网络社会的出现给传统社会学的理论阐述所带来的挑战。

如,戚攻认为,网络社会的“虚拟组织”不同于现实的组织体系,因而会对经典社会学的“社会组织”和“社会结构”理论发出挑战(戚攻,2000)。

黄少华论述了网络对人际沟通模式的改变,认为它重塑了个人和组织之间的关系(黄少华,2002)。

童星、罗军则系统地指出了互联网的发展对社会学某些概念和理论的影响。

他们认为,在微观社会学方面,个体的社会化过程发生了相应的改变——个体之间的相互学习取代了向比自己年长的人学习的过程,从而使得“概化他人”、“角色理论”需要被重新思考;在宏观社会学方面,网络社会中个人对组织的依赖几乎完全消失,从而使个人和组织同样有力,甚至更为有力,这样,个人和社会至少是同等重要的,这就对传统社会学中占主流的“社会优先于个人”的命题提出了挑战。

另外,网络社会也不再呈现出等级般的宏观社会结构,“阶级”和“垂直流动”等概念可能会不再适用(童星、罗军,2001b)。

魏晨的分析则表明,网络给出了一个新的视角:个体拥有权力,其自主性和与意义构建是同一过程,理性化的构建与自我的意义追寻结果是网络世界的图象和价值理性的一致,从而也为理解“个人和社会”的关系命题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魏晨,2001)。

另外的一些研究者从研究方法的角度,间接回答了为何要建立网络社会学。

如,王卫东注意到了互联网在研究方法上的革命性意义,认为它可以提供一个排除了“霍桑效应”的实验室,并为研究资料的收集提供了一个低廉、快速的手段,可能对社会学的研究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他还详细讨论了社会学中常用的观察法、实验法、问卷法等在互联网上的应用及其优缺点(王卫东,2002:31-40)。

可以说,上面三个方面的原因导致了研究者们在“建立网络社会学”这一点上的共识。

㈡网络社会学的学科定位和规范议题“建立网络社会学”虽然得到大多数人的同意,但对于网络社会学在社会学体系里处于何种地位以及应该有哪些规范议题却有不同程度的争论。

1.关于网络社会学的学科定位一方的观点认为,网络社会学还只是“社会学研究的新视野、新课题” (戚攻,2000),还只是社会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它的学科地位也只应该局限于此。

因而,可以将“网络社会学”定义为:“研究网络社会对现实社会重塑和再造的条件和网络社会本身运行机理,以及人在两种互动过程中的关系和作用过程的综合性社会科学”(戚攻,2000);“研究网络中各种关系互动规律和网络社会自身运作规律,研究网络社会和日常社会互相影响和互相作用的一门综合性社会科学”(童星、罗军,2001b);“研究在特定的网络社会生存方式下的团体和个人以及家庭、社区、政府、企业等机构、组织的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规律的科学”(邓伟志等,2001)。

这些定义的共同特点是,将网络社会和现实(日常)社会分开,并进一步将网络社会学的研究重点放在探索网络社会本身的特点和规律上。

另一方的观点则大大提升了网络社会学的学科地位。

林闽钢认为,“社会学对象性的改变必然带来方法及社会学整体性的转型”,可以将网络时代的社会学划分为两个方面的主要内容:一是关于网上世界这个新社会空间的社会学,称为缺场社会学或网上社会学;二是关于当下真实社会这个社会空间的社会学,称为在场社会学或当下社会学(林闽钢,2000)。

这一说法虽然也将网络社会和现实社会区分开来,但是却赋予了网络社会学至少同传统社会学相等的地位。

翟本瑞则进一步指出,对互联网的社会学研究将构成信息社会学;在信息社会里,社会学所有曾经讨论过的主题和领域都将会在信息社会学里再重新讨论一次,以后传统社会学将会成为信息社会学的一章来讨论,20世纪的社会学也会被当作一个背景来对待(王卫东,2002:14)。

黄少华则提出了对以上两种观点的一种综合认识。

他认为,网络社会学不仅仅只是社会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更重要的是作为一种极有可能将社会学研究带入一个全新领域的“知识形态”。

针对网络空间所建构出的一套概念和命题系统,应该有别于经典社会学的问题意识与理论范式,从而可能意味一种崭新的研究范式的确立(黄少华,2002)。

这一论述的独特性在于,它并不将网络社会学局限于一个分支学科,并且更加强调网络社会学对传统社会学的影响。

2.关于网络社会学的规范议题和研究方法对网络社会学的学科定位自然会影响到该学科本身所具有的规范议题。

然而在这个问题上,研究者们的提议更多地趋于一致。

戚攻认为,网络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可以包含4个方面:⒈网络社会和现实社会的联系和差异;⒉网络社会对现实社会重塑与再造的条件和其自身运行的机理;⒊人与网络、网络与人的关系;⒋人在两种互动环境中的关系与作用(戚攻,2000)。

童星、罗军主张,网络社会学研究内容应该包括3个方面:一是关于网络社会本质和运行规律的研究;二是关于网络社会对整个社会生活的作用和影响的研究;三是通过网络社会来深入研究全球化问题(童星、罗军,2001b)。

黄少华也列出了针对网络空间的研究范式下的主要议题:对网络虚拟空间的社会特性及其社会学意义研究;对网络空间所特有的社会问题研究;网络虚拟社会对现实社会的影响研究(黄少华,2002)。

翟本瑞归结了当前社会学对互联网研究的4大类主要议题:⒈用网络来探讨各种社会现象;⒉探究虚拟空间中的各种虚拟现象;⒊探讨真实世界和虚拟世界的差异以及相互的影响;⒋从科技未来的角度探讨互联网和人类文化的未来(翟本瑞,2002;王卫东,2002:14-15)。

可以看到,这些说法虽然强调的重点有所不同,但只是大同小异而已。

在研究方法方面,研究者们基本都认为应该借鉴经典社会学研究方法的理论支持来探索和创新网络社会的研究方法(戚攻,2000;邓伟志等,2001)。

邓伟志等人明确指出,可采用调查研究、比较研究、资料研究、技术研究的研究方法,其研究途径主要围绕“网络与社会”这一总的题目展开;当前的侧重点可以放在“以信息化推动中国的发展”这一重要命题上(邓伟志等,2001)。

王卫东具体探讨了固定样本组研究在互联网上的实施过程(王卫东,2002:64-70)。

二、网络社会的性质:虚拟还是真实建立网络社会学,一个首先乃至最重要的问题就是确定网络社会的性质以及它与现实社会的区别。

由于网络社会本身包含着虚拟社区和虚拟社群,以此为分野,国内关于这方面的研究也主要体现在两个层次上:在宏观层面,研究者关注网络社会的定义、特点以及与现实社会的不同;在微观层面,研究者同样关注虚拟社区、虚拟社群的特点,并进一步将对其性质的讨论扩展到对网络社会行动和社会角色的分析。

但是不管在哪个层次上,核心的问题都是:互联网上的一切究竟是虚拟的还是真实的?它与现实社会真的构成了事实上的差异吗?㈠关于网络社会的讨论1.网络社会的定义和性质对网络社会的探讨离不开对互联网特点的探讨。

张文桥提出,互联网的最根本的特点就是它能够实现信息的低成本传递和信息资源的广泛共享,它具有3大基本特性:用户的活动受地理因素的制约大为减少而造成了时空压缩;信息主体之间的互动是双向互动的关系;站点之间的连接形成了虚拟空间。

他认为网络社会就是信息网络和实体网络高度整合的结果(张文桥等,2001)。

在此基础上,对于网络社会是什么以及网络社会的性质问题,存在着两种意见。

叶启政从权力的角度出发,说明了网络世界的“拟像”性以及这种“拟像”对传统“真实”的侵蚀,他认为这样的结果使得“拟像”和“真实”之间相对明确的区隔变得更为模糊、暧昧(叶启政,1998)。

王焕斌具体说明了网络社会所具有的两个内涵:一是以知识经济为基础的信息化社会,二是交往实践全球化的社会;并认为它主要具有4个方面的特征:虚拟文化的生存特性;一体化特性;多元差异性特性;智能创新性(王焕斌,2003)。

戚攻从互联网的技术本质和社会功能的角度出发,认为网络社会本质是一种数字化的社会关系结构(戚攻,2003)。

这些对网络社会“虚拟”性的强调也存在于对互联网其它方面的研究(如刘文富等,2001:135-137),甚至作为断言成了某些研究的前提。

童星、罗军对此提出了相反的看法。

他们认为,网络社会是“现实存在的社会”而不是虚拟的。

其原因是:⒈按照社会学传统和主流的“唯实论”立场,社会是真实的存在,网络社会自然也是真实的客观存在;⒉从哲学上看,“现实”意味着“自在”和“实在”,而网络社会也正是具备了这些性质。

因此,作为人与人交往结果的网络社会在本质上同于日常社会,它是日常社会的一部分,与日常社会的关系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童星、罗军,2001b)。

持近似看法的还有U.霍夫曼,他肯定了互联网所带来的“客观化”(转自《社会学研究》编辑部,2001),实际上也是肯定了网络社会的客观实在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