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明翰学派的主要观点

合集下载

英国伯明翰学派大众文化研究的特征与启示

英国伯明翰学派大众文化研究的特征与启示

英国伯明翰学派大众文化研究的特征与启示1. 研究目标英国伯明翰学派大众文化研究旨在探讨和分析大众文化在社会中的作用和影响。

其主要目标包括:•理解大众文化的形成、传播和接受机制;•分析大众文化与社会、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关系;•探讨大众文化对个体和群体身份认同的塑造作用;•研究大众文化对社会变革和社会结构的影响。

2. 研究方法英国伯明翰学派大众文化研究采用了多种方法来实现其研究目标,主要包括:2.1 文本分析通过对各种媒体产品(如电影、电视节目、音乐、广告等)进行深入分析,揭示其中所蕴含的意义和价值观。

这种方法注重对符号、象征和隐喻等语言符号的解读,以及对叙事结构和视觉元素等方面的分析。

2.2 社会调查通过问卷调查、访谈和观察等手段,收集大众对文化产品的态度、观点和行为。

这种方法可以揭示大众对文化产品的喜好、消费习惯以及与文化产品相关的社会实践。

2.3 历史研究通过对历史文献和档案的分析,探索大众文化的发展历程和演变趋势。

这种方法可以帮助研究者了解大众文化在不同时期的变化,并理解其与社会背景的关系。

2.4 文化产业研究通过对文化产业的组织结构、商业模式和市场机制等方面进行分析,揭示大众文化产业在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这种方法注重对商业逻辑和利益关系的考察,以及对创意产业和知识经济等概念的思考。

3. 研究发现英国伯明翰学派大众文化研究得出了一系列重要发现,这些发现深刻影响了后来的学术研究和社会实践。

以下是其中一些核心发现:3.1 大众文化是一种社会实践大众文化不仅仅是一种文化产品的集合,更是一种社会实践的体现。

它涉及到大众对文化产品的接受、解读和再创造过程,以及与其他个体和群体之间的互动和交流。

3.2 大众文化具有双重性大众文化既是娱乐消遣的手段,也是社会意识形态的表达。

它既可以满足个体对情感、乐趣和娱乐的需求,也可以传递特定的价值观和意识形态。

3.3 大众文化与权力关系密切大众文化不仅受到权力机构(如政府、媒体等)的影响,也可以成为权力机构塑造公众意识和行为的工具。

浅析伯明翰学派的媒介文化观

浅析伯明翰学派的媒介文化观

浅析伯明翰学派的媒介文化观作者:于爽来源:《青年文学家》2018年第29期摘要:对于伯明翰学派的媒介文化理论我们可以概括为三方面:第一,文化就是媒介,当今社会媒介的出现与发展已经成为了一种不容忽视的文化现象;第二,意识形态就是媒介,随着媒介的不断发展,媒介已经变成了意识形态本身;权力就是媒介,社会不断变迁,时代不断发展,媒介已经成为了文化霸权斗争的重要手段。

关键词:伯明翰学派;文化;权力;意识形态作者简介:于爽(1992-),女,黑龙江哈尔滨人,哈尔滨师范大学文学院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8)-29--01一、文化就是媒介伯明翰学派的学者普遍把媒介活动看做是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因此媒介文化就成为了一种不容忽视的文化形态。

把文化看做是媒介的一种形态来研究复杂的媒介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就可以解释复杂的媒介现象了。

伯明翰学者们十分重视媒介的作用,这些学者们把媒介看做是一个文本,这种将文化视为媒介的观点,无疑是开创了媒介研究的本体论研究传统。

这种研究传统自开创以来一直为后人所用,并且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一思想不断发展,直到极致就是加拿大学者麦克鲁汉的媒介观,麦克鲁汉说:“媒介即文化,媒介会改变一切。

不管你是否愿意,他会消灭一种文化,引进另外一种文化。

”媒介研究始终是伯明翰学派学者们研究的重点,随着时代的发展与科技的进步,媒介的革新也在不断地影响着世界的发展,从而进一步影响着人类的世界观,我们也有理由这样说,随着媒介的演变与革新,文明也在随之演进,当今社会我们可以看到媒介的影响可以说无处不在,这是一个媒介高度发达的社会,世界上的信息每天通过媒介在光速的传播着,媒介的极度发展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变化,时下流行的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应用正是媒介急速发展的具体事例,诸如此种应用对当下的人们产生了十分巨大且深远的影响。

抵抗风格收编英国伯明翰学派亚文化理论关键词解读

抵抗风格收编英国伯明翰学派亚文化理论关键词解读

抵抗风格收编英国伯明翰学派亚文化理论关键词解读一、本文概述本文将深入探讨英国伯明翰学派的亚文化理论,并着重解读其在抵抗风格收编方面的关键词。

作为亚文化研究的重要里程碑,伯明翰学派的理论观点为我们理解亚文化现象、亚文化群体与主流社会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有力的工具。

在这个理论框架下,抵抗风格收编成为了亚文化发展的核心机制,其关键词则反映了亚文化理论的核心观点和理论特色。

通过对这些关键词的解读,我们能够更加清晰地认识到亚文化如何在对抗与融合中找到自我认同的路径,从而深入理解伯明翰学派亚文化理论的独特价值和深远影响。

本文首先将对伯明翰学派的亚文化理论进行简要概述,介绍其产生的历史背景、主要观点和研究方法。

接着,将重点分析抵抗风格收编在亚文化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以及与其相关的关键词如“风格”“抵抗”和“收编”的内涵和演变。

通过对这些关键词的深入解读,我们将揭示伯明翰学派亚文化理论如何通过对亚文化现象的细致观察和深入分析,揭示了亚文化群体在抵抗与融合中的复杂心态和行为逻辑。

本文还将探讨伯明翰学派亚文化理论在当今社会的应用价值和局限性。

一方面,这一理论为我们理解和分析当代青年文化、流行文化等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工具;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化,亚文化现象也呈现出新的特点和趋势,伯明翰学派的理论观点和方法论也需要在实践中不断调整和完善。

本文旨在通过对伯明翰学派亚文化理论中的抵抗风格收编关键词的解读,全面深入地探讨亚文化现象的本质和发展规律,以期为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对当代文化现象提供有益的启示和思考。

二、伯明翰学派亚文化理论概述伯明翰学派亚文化理论,源于20世纪70年代英国伯明翰大学的文化研究中心,它对于理解青少年亚文化现象以及亚文化与主流文化之间的关系具有深远影响。

该理论强调亚文化并非完全与主流文化对立,而是在特定历史和社会背景下形成的,具有独特价值和意义的次文化。

伯明翰学派的亚文化理论关注青少年群体,特别是他们如何通过音乐、服装、语言和行为等符号系统来表达自我、建立社群,并抵抗主流文化的压迫。

伯明翰学派名词解释新传解

伯明翰学派名词解释新传解

伯明翰学派名词解释新传解
伯明翰学派是20世纪初期在英国伯明翰市兴起的一种社会学思潮。

它的主要代表人物是乔治·赫伯特·米德(George Herbert Mead)和赫伯特·布鲁默(Herbert Blumer),他们的思想对社会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伯明翰学派主要关注社会互动和符号交流的过程,强调个体在社会中的角色建构和意义生成。

他们认为社会现象是由个体之间的符号交流所构建的,而这些符号是通过社会的互动过程来共同创造和维持的。

在伯明翰学派的理论中,最重要的概念是“符号互动主义”(Symbolic Interactionism)。

符号互动主义认为,人们通过符号语言的使用来理解和解释自己的行为和他人的行为。

个体在互动中逐渐形成自己的社会角色,并通过符号的交流来理解和适应社会。

伯明翰学派还强调社会现象的历史性和文化性。

他们认为社会行为和意义是特定历史和文化背景下的产物,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文化社群中的符号和行为意义可能存在差异。

因此,伯明翰学派的研究更加强调具体的社会背景和文化环境。

伯明翰学派对社会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他们的理论和方法为后来的社会学家提供了一种新的研究范式,拓展了社会学的研究领域。

伯明翰学派的思想也对其他学科,如心理学、教育学和传媒学等产生了影响,促进了跨学科的研究合作。

总而言之,伯明翰学派是一种关注社会互动和符号交流的社会学思潮。

它提出了“符号互动主义”理论,并强调社会现象的历史性和文化性。

伯明翰学派的思想对社会学和其他学科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为研究者提供了一种新的理论和方法框架。

论艺术传播理论的“伯明翰”范式——以电影传播的文化循环为例

论艺术传播理论的“伯明翰”范式——以电影传播的文化循环为例

论艺术传播理论的“伯明翰”范式——以电影传播的文化循环为例论艺术传播理论的“伯明翰”范式——以电影传播的文化循环为例引言艺术传播是一门研究人类创造的艺术作品如何被传播、接纳和影响社会的学科。

众所周知,电影作为一种重要的艺术形式,在不同的时代和文化中都扮演着重要角色。

本文将以电影传播的文化循环为例,探讨艺术传播理论的“伯明翰”范式以及其在电影传播中的应用。

第一部分艺术传播理论的“伯明翰”范式1.1 伯明翰学派的兴起“伯明翰学派”起初是指一群来自英国伯明翰大学的文化研究学者,他们在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创立了一种全新的理论框架来研究文化和传媒。

这一理论框架首次将文化视为社会实践,强调从底层进行对社会现象的研究。

1.2 艺术传播在伯明翰理论中的地位艺术传播在伯明翰理论中被看作是一种文化生产和再生产的重要手段,它既影响着个体的意识形态,又塑造着整个社会的形象。

艺术传播在文化循环中起着关键的作用,它承载了大量的象征意义和社会价值观念。

第二部分电影传播的文化循环2.1 电影的产生和传播电影作为一种大众娱乐形式,在20世纪初兴起并迅速发展。

从最初的沉默电影到现代的数字电影,电影的传播途径也不断演变。

电影通过院线和电视台的播放、影片的制作和发行以及观众的观看而被传播。

2.2 电影传播的文化循环电影传播的文化循环是指电影在不同的社会和文化环境中持续传播、接纳和再创造的过程。

首先,电影作为一种文化产品,具有本土意义和制作背景。

当电影进入不同的文化圈子中,观众通过观看电影来获得视觉和声音的审美享受,并开始传播电影中的意义和价值观念。

同时,观众也会根据自身的观念和价值观对电影进行不同的解读和再创造,进而影响到社会文化的变革。

第三部分艺术传播理论在电影传播中的应用3.1 群众传播理论的解读在电影传播过程中,群众传播理论被广泛应用。

群众传播理论认为,观众在传播过程中是主动的参与者,他们通过社交网络和媒体平台分享他们的电影观影经历和意见。

请简要介绍伯明翰学派是如何理解文化的涵义的。

请简要介绍伯明翰学派是如何理解文化的涵义的。

请简要介绍伯明翰学派是如何理解文化的涵义的
伯明翰学派是20世纪初兴起的一股社会学思潮,主要集中在英国伯明翰大学,
并在文化研究领域有重要贡献。

伯明翰学派对文化的理解与传统观念有所不同,他们将文化看作是社会行为和经验的集合,强调文化是一种动态和变化的现象。

伯明翰学派将文化概念拓展到社会各个层面,包括日常生活、媒体、语言、符号等多个领域。

他们认为文化不仅仅是高尚的艺术、文学等方面,还包括人们的日常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社会习俗等。

文化是社会集体的表现,它反映了社会的结构、权力关系和社会身份。

此外,伯明翰学派认为文化是一种象征性的系统,通过符号和符号交流来构建和传递意义。

文化是社会共同理解和交流的媒介,通过符号、语言、图像等方式进行表达,影响和塑造人们的思想、行为和社会关系。

伯明翰学派对文化的理解强调了文化的动态性和多样性,他们将文化与权力和社会结构相联系,研究文化如何被创造、维持和转化。

在研究中,伯明翰学派强调对边缘群体、次文化、受压迫群体的关注,倡导对多元文化的重视,关注文化产生和消费的背后权力关系的影响。

总之,伯明翰学派对文化的理解强调文化的广泛性、动态性和符号性,将文化看作是社会行为的集合,并强调文化与权力和社会结构的相互关系。

传播学论文:伯明翰学派 文化研究 大众文化 消费文化

传播学论文:伯明翰学派 文化研究 大众文化 消费文化

传播学论文:伯明翰文化研究学派的消费文化思想【中文摘要】伯明翰学派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分支,是指在英国伯明翰大学当代文化研究中心(The Center for Contemporary Cultural Studies, CCCS)工作、学习过的,从事文化研究工作的学者们,如理查德·霍加特、雷蒙德·威廉姆斯、斯图亚特·霍尔、约翰·菲斯克等等。

伯明翰学派的发端起源于文学研究,在中后期学者们将研究重心逐渐倾向于大众文化研究,借由考察大众文化体现了英国社会从二战后到后现代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消费文化景观。

本文从伯明翰文化研究学派的大众文化研究入手,深入挖掘和分析了学派的消费文化思想。

本文分为四章,第一章为绪论,介绍了选题的背景与意义,包含了文献综述和对伯明翰文化学派的简介,陈述了文章的研究方法,阐明了文章的创新之处和研究限制。

第二章为背景介绍,着重介绍了学派的由来、主要学者和著作、政治来源、历史背景、理论来源等关于伯明翰学派的文化研究思想及理论渊源。

第三章为文章的主体部分,从伯明翰学派大众文化研究的理论中重点挖掘了学派的消费文化思想,着重介绍了在消费文化理论上有所建树的学者们的思想,概括了这些学者区别于其他消费文化研究者们的思想。

在第二小部分按...【英文摘要】The Birmingham School is a filiation theory of Western Marxism.The members of it is mainly about scholars who worked or studied in The University of Birmingham Centre forContemporary Culture Studies(CCCS),which is studies about popular culture、culture study.The Birmingham School is a symbol of culture study,through investigating popular culture to reflect after the second world war UK societies’consume culture.This thesis begins with the popular culture study,then dig out and analyze The Birmingham School’...【关键词】伯明翰学派文化研究大众文化消费文化【英文关键词】Birmingham School cultural studies popular culture consume culture【目录】伯明翰文化研究学派的消费文化思想中文摘要3-4Abstract4第一章绪论7-19一、选题缘起与意义7-8二、伯明翰学派简介8-12(一) 伯明翰学派的产生8(二) 伯明翰学派文化研究的发展过程8-10(三) 伯明翰学派的主要代表学者及其代表性著作10-12三、文献综述与概念辨析12-17(一) 西方大众文化研究概述12-13(二) 西方学者的消费文化研究概述13-14(三) 消费文化与消费社会的概念界定14-17四、研究方法17-18(一) 文本分析法17-18(二) 比较分析法18五、创新与研究限制18-19(一) 本文的创新之处18(二) 研究限制与不足之处18-19第二章伯明翰学派的文化研究思想及理论渊源19-36一、伯明翰学派文化研究思想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19-22(一) 宏观经济背景19(二) 福利政策和教育背景19-20(三) 文化背景20-21(四) 政治环境21-22二、伯明翰学派文化研究思想的理论渊源22-28(一) 阿诺德精英主义文化传统对伯明翰学派的影响22-24(二) 利维斯精英主义文化观对伯明翰学派的影响24-25(三) 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理论对伯明翰学派的影响25-27(四) 葛兰西的文化霸权理论对伯明翰学派的影响27-28三、伯明翰学派的文化研究思想28-32(一) 文化研究的概念28-29(二) 伯明翰学派的研究主体29-30(三) 伯明翰学派不同时期的主要研究内容30-32四、伯明翰学派的消费文化思想是其大众文化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32-36(一) 大众文化的意义实现在消费实践过程中33(二) 消费文化的实践要借助于大众媒介进行33-35(三) 大众文化的受众就是实际意义上的大众文化消费者35-36第三章伯明翰学派大众文化语境下的消费文化思想36-56一、伯明翰学派消费文化思想的主要内容36-40(一) 伯明翰学派消费文化思想的发展进程36-37(二) 伯明翰文化研究学派受众观的演变37-39(三) 伯明翰学派消费文化思想的独特之处39-40二、伯明翰学派前期的消费文化思想40-44(一) 理查德·霍加特的消费文化思想40-42(二) 斯图亚特·霍尔的消费文化思想42-44三、伯明翰学派后期的消费文化思想44-56(一) 约翰·菲斯克的消费文化思想45-49(二) 安吉拉·默克罗比的消费文化思想49-52(三) 戴维·莫利的消费文化思想52-56第四章伯明翰学派的消费文化思想评析56-64一、法兰克福学派与伯明翰学派的消费文化思想比较56-60(一) 研究对象的差异56-57(二) 研究内容的差异57-58(三) 研究视角的差异58-59(四) 法兰克福学派与伯明翰学派消费文化研究中的共同点59-60二、伯明翰学派消费文化思想的贡献60-62(一) 研究方法和研究主体方面的创新与贡献60-61(二) 在研究内容方面的拓展与贡献61-62三、伯明翰学派消费文化思想的局限性62-64(一) 对于大众文化的看法过于乐观62(二) 对于受众持过于信任的态度62(三) 后期对于消费文化解读的视角过于单一62-64结语64-66参考文献66-69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69-70致谢70。

伯明翰学派大众文化理论研究[Word文档]

伯明翰学派大众文化理论研究[Word文档]

伯明翰学派大众文化理论研究[Word文档] 伯明翰学派大众文化理论研究本文档格式为WORD,感谢你的阅读。

最新最全的学术论文期刊文献年终总结年终报告工作总结个人总结述职报告实习报告单位总结演讲稿伯明翰学派大众文化理论研究伯明翰学派的大众文化理论是在西方马克思主义和英国自由主义文化传统的理论资源基础上,根据他们对工人阶级和青少年亚文化以及诸多大众文化文本的提炼、分析和解读而得出的一种实践性很强的理论。

下面是相关内容的论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摘要]大众文化是现代西方社会主要的文化状态。

在伯明翰学派看来,在大众文化与其他文化的关系上,大众文化作为文化的一种存在形态,不同于以政治和经济关系为核心内容的意识形态;大众文化承载主流文化,主流文化引领大众文化;大众文化中蕴含着精英文化元素,精英文化来源于大众文化的土壤。

伯明翰学派的文化学者认为,大众文化承载着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辩证凝聚功能和作用。

[关键词]伯明翰学派;斯图亚特•霍尔;大众文化当今社会正处于全球化发展的环境中,在经济、政治快速发展的同时,文化日益繁荣和多样化,大众文化就是世界全球化发展的必然结果。

一、伯明翰学派的大众文化产生的社会环境因素20世纪60年代,英国伯明翰学派的“当代文化研究中心”(CCCS)在英国的伯明翰大学应运而生,从此,文化领域中一种新的大众文化研究形式在学术界形成,不但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而且逐渐传播到世界各地,成为世界各国各地区社会发展与社会变革的重要助推剂。

虽然在2002年伯明翰学派的“当代文化研究中心”不复存在了,但其思想在世界文化舞台上仍有着广泛的影响力。

中国对伯明翰学派的文化理论研究也在不断深入。

积极吸取外来文化的精华,无疑是繁荣中国文化、研究中国文化的重要途径。

(一)大众文化的概念内涵1.119世纪,伴随着西方社会的工业化进程的发展出现的一种新型文化形态,英译大众文化有两种含义:一种是贬义为massculture,另一种为褒义为popularculture。

伯明翰学派的主要观点

伯明翰学派的主要观点

3、拉扎斯菲尔德 美国社会学家,以哥伦比亚大学应用社会
学研究所为基地,成为传播学哥伦比亚学派的 创立者。研究范围从传播媒介对社会的影响扩 展到对政治影响的研究。
《人民的选择》
《传播研究》
《个人的影响力:人在大众传播中的作用》
传播学发展中的关键性的人物 四大先驱
社会学家 拉扎斯菲尔德(1901-1976)
• 经典著作选读
《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加】麦克卢 汉著,商务印书馆2000年中文版
《媒介事件》,【美】戴杨、卡茨著,北京广播 学院出版社2000年中文版
《作为话语的新闻》,【荷】凡迪克著,华夏出 版社2003年中文版
• 批判学派选读
《哈贝马斯论交往》,陈学明、吴松、远东编, 云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为数不多的译本如同点点星光,照亮了大陆传播学寂寥的夜空。
日益规范的各届研讨会
1982年,在社科院新闻所召开的第一次全国传播学研讨会,参加人数和提 交论文都非常少。但正是在这次会议上,学者们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对后来的传 播学研究产生重大影响的16字方针,从而确定了中国传播学发展的基本方向。 会议还将开展传播学教育、研究提到议事日程,对后来一系列相关工作的开展 起到了动员和组织作用。
二、投身改革潮——纸上谈兵与介入实际
➢ 对传统新闻观念的冲击,新闻机构开始被称为“新闻媒介” 、 “大众传播媒介”,从而回归并突出了媒介自身的特点。“信 息”、“反馈”、“把关人”、“受众”“传播者”等一系列 概念的引入,给新闻界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以至“新 闻”→“新闻传播学”;
➢ 对于媒介功能的重新认识。 ➢ 促使实现由传者向受者本位的艰难转变(受众理论影响);
受众分析、效果分析
(四)传播学在中国的引入与发展

伯明翰学派的文化观念与通俗文化理论研究

伯明翰学派的文化观念与通俗文化理论研究

伯明翰学派的文化观念与通俗文化理论研究伯明翰学派的文化观念与通俗文化理论研究伯明翰学派是20世纪70年代末兴起的一种文化研究方式,该学派以英国伯明翰大学的研究团队为核心,包括斯图尔特·霍尔、迪克·黑尔和雷·古德温等学者。

伯明翰学派的核心观念是对通俗文化的批判和研究,其理论框架深入剖析了大众文化对社会形态的影响和塑造力,对于理解当代社会和文化现象具有重要的意义。

伯明翰学派强调文化是社会实践的产品和生成力,具有独立和有机的发展逻辑。

他们指出,通俗文化不仅仅是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也是一种重要的社会生产力。

他们关注通俗文化的普及化和大众化过程,将其视为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包括流行音乐、娱乐、电视节目、电影等大众媒介,以及街头文化、时尚、消费和广告等。

伯明翰学派的文化观念中提到了两个重要的概念,即“文化工业”和“文化流动性”。

文化工业是指通俗文化的生产和传播机制,它与市场经济密切相关,通过商业化运作推动文化产品的生产和销售,为大众提供各种文化选择。

文化工业的推动力量是经济利益和消费需求,通过大众传媒将各种文化产品推向市场。

而文化流动性则强调通俗文化的广泛流传和参与性,即人们通过各种方式参与和创造文化,从而使文化的意义得到不断重构和再创造。

伯明翰学派的理论分析主要通过对通俗文化的符号学解读来展开。

他们强调通俗文化是通过符号系统传达意义的,符号被投射到文化产品中,并由接受者进行解码。

这种解码过程可以理解为一种主动的意义生成,因为不同的受众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和认知结构,对于同一符号所生成的意义也会有所不同。

因此,伯明翰学派认为文化是被动和积极的,它既受制于社会结构和权力关系,也受到个体和群体的创造性解释。

伯明翰学派以其对通俗文化的批判和研究而闻名。

他们对通俗文化进行了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层面的分析,认为通俗文化与结构和权力关系相互作用,不仅可以反映社会变迁和文化变革,还可以对个体和社会产生重要影响。

9 伯明翰学派和后现代主义

9 伯明翰学派和后现代主义

第九讲伯明翰学派和后现代主义第一节伯明翰学派的文化研究在西方,“文化研究”(culture studies)不是泛义的对“文化”的一般讨论,而是特指二战以后在英国形成的一种知识流派,是在英国“伯明翰”学派推动下逐步成熟起来的对文化的一种跨学科的研究。

文化研究作为一种批判理论不仅直指20世纪资本主义的文化生产特征,而且与法兰克福学派的“文化工业”理论紧密相关,二者构成了对同一问题的两种不同的研究路径。

文化研究注重现实关怀,具有问题意识,与现实社会保持密切联系,它所形成的观点与主张,对当代文学、大众传媒以及文化批评领域都产生着巨大的影响,同时,也是今天大众文化与传播研究重要的认识来源于理论武器。

需要指出的事,与传统的学术化的学科不同,文化研究没有界限分明的知识领域或学科领域,它是在各种学院派话语的边缘地带滋生,并借助于同这些话语的交叉融合而逐步兴起的。

文化研究与传统学科的最大不同在于其开放的特点,其学科基础是文学研究,后逐步转向社会学、人类学和人种学,横跨传媒研究、文学研究、文化社会学、女性主义、心理分析、解构主义等多种领域。

今天的文化研究早已超越了伯明翰学派的范畴。

许多学者根据文化研究的现状指出,现在的文化研究就是大众文化研究,而大众文化的核心就是大众传媒。

一、伯明翰学派的形成与理论特点英国文化研究学派兴起于20世纪50年以后,其突出标志是1964年在伯明翰大学创立的“当代文化研究中心”(Birmingham Centre for Contemporary Cultural Studies简称BCCCS),“伯明翰学派“也由此得名。

该中心后与社会学系合并,改称“文化研究与社会学系”(CCS),2002年6月,该系被伯明翰大学撤销,一时引起国际传播学界的震动。

中心在成立之初就宣称其宗旨是研究文化形式、文化实践和文化机构及其与社会和社会变迁的关系。

该学派核心成员包括理查德·霍加特(Richard Hogart)、雷蒙德·威廉斯(R.William)、斯图加特·霍尔、E·P·汤普森、约翰·费斯克等一批左翼知识分子。

伯明翰学派的电视观

伯明翰学派的电视观

伯明翰学派的电视观引言伯明翰学派是当代西方文化研究的重要流派之一,其对于电视媒体的研究和理解有着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见解。

本文将简要介绍伯明翰学派和电视观的背景,并通过对伯明翰学派电视观的理论阐释、实证分析以及思考总结,揭示其对当代电视媒体研究的启示和建议,以及电视观在当代社会中的发展方向。

第一部分:理论阐释伯明翰学派的电视观以文化研究和媒介研究为理论基础,其核心观点是强调电视媒体在当代社会中的批判性解读和文化抵抗作用。

该学派认为,电视媒体不仅仅是传递信息的工具,更是意识形态斗争的场所。

在这种斗争中,电视观众通过解码和批判性思考,能够认识并抵制主导意识形态的压迫,从而发挥其文化抵抗的作用。

伯明翰学派电视观的基本原则包括文化多元性、观众的主动性和电视文本的开放性。

这些原则强调,电视媒体应尊重和展现文化的多样性,激发观众的批判性思考能力,以及鼓励观众对电视文本进行多重解读。

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伯明翰学派电视观的发展趋势也发生了变化。

传统电视媒体与网络电视、短视频等新媒体的融合,使得电视观众拥有了更多的选择权和参与权。

这进一步推动了电视媒体的文化抵抗作用,使其成为更加重要的社会和文化力量的代表。

第二部分:实证分析本部分将结合伯明翰学派的理论框架,通过对电视观在不同领域的应用案例进行实证分析,探究其现实意义和价值。

首先,在商业领域,电视媒体对消费文化的塑造和传播具有重要的影响。

许多电视节目通过广告、软广以及特定的叙事手法,引导观众的消费观念和行为。

以某热门购物类综艺节目为例,它通过展示各类商品及其背后的故事,激发了观众的购买欲望,从而实现了商业利益的最大化。

其次,在政治领域,电视媒体在国家治理和社会动员中扮演着关键角色。

例如,某些政治类电视节目通过公开辩论、公民投票等形式,提升公民的政治参与度和国家治理水平。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一些有关社会现实问题的纪录片,如《地球之盐》,通过真实的故事和影像,唤起观众对社会问题的和反思,激发了社会变革的动力。

亚文化的风格:抵抗与收编伯明翰学派青年亚文化理论研究

亚文化的风格:抵抗与收编伯明翰学派青年亚文化理论研究

亚文化的风格:抵抗与收编伯明翰学派青年亚文化理论研究一、本文概述《亚文化的风格:抵抗与收编——伯明翰学派青年亚文化理论研究》这篇文章旨在深入探讨伯明翰学派对于青年亚文化理论的研究,特别是其在抵抗与收编之间的动态关系。

通过对伯明翰学派的理论进行梳理和分析,本文旨在揭示青年亚文化如何在主流文化的压力下形成、发展和变迁,以及亚文化群体如何通过各种风格化的抵抗手段,在保持自身独特性的也逐渐被主流文化所吸纳和改造。

本文首先将对伯明翰学派青年亚文化理论进行概述,介绍其产生的历史背景、主要观点和研究方法。

接着,文章将重点分析亚文化风格的抵抗与收编过程,探讨亚文化群体如何通过独特的服饰、音乐、语言等符号系统进行抵抗,以及主流文化如何对这些抵抗进行收编和整合。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进一步讨论亚文化抵抗与收编的内在机制和影响因素,揭示其背后的社会、文化、心理等层面的动因。

本文将对伯明翰学派青年亚文化理论的意义和影响进行评估,指出其对于理解青年文化现象、推动文化多元发展以及促进社会和谐等方面的重要价值。

本文也将对伯明翰学派理论的局限性进行反思,以期为后续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

二、伯明翰学派青年亚文化理论概述伯明翰学派青年亚文化理论,源于20世纪70年代英国伯明翰大学的当代文化研究中心,该学派在斯图亚特·霍尔、迪克·赫伯迪格等人的领导下,对青年亚文化现象进行了深入而独特的研究。

该理论主张,青年亚文化并非简单的社会偏离或越轨行为,而是青年群体在面对主导文化和社会结构压力时,采取的一种独特的、富有创造力的抵抗方式。

在伯明翰学派看来,青年亚文化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与主导文化、媒体、经济等多种社会因素相互作用的产物。

青年群体通过音乐、服装、语言、行为等符号系统,创造出一种与主导文化相对立的文化风格,以此来表达他们对社会的不满和抵抗。

这种抵抗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具有颠覆性和反叛性,但往往又因为商业利益和文化收编而被削弱和消解。

伯明翰学派的文化观念与通俗文化理论研究

伯明翰学派的文化观念与通俗文化理论研究

伯明翰学派的文化观念与通俗文化理论研究伯明翰学派的文化观念与通俗文化理论研究引言伯明翰学派是20世纪60年代兴起于英国伯明翰大学社会学系的一支思想流派,其对通俗文化的理论研究为我们理解当代文化现象提供了新的视角。

本文将从伯明翰学派的文化观念出发,结合通俗文化理论研究,探讨其对当代社会的影响以及对学术界的启示。

一、伯明翰学派的文化观念伯明翰学派所提出的文化观念与传统的精英文化观念有所不同,他们将文化视为一种社会生活的整个体系,把它与社会结构和阶级关系相联系。

伯明翰学派认为,文化不仅仅是高雅艺术的产物,它还包括广义的通俗文化,例如流行音乐、电影、电视等大众文化形式。

伯明翰学派强调文化是一种社会生活的集体表征,是社会关系和社会经济结构的体现。

因此,伯明翰学派主张将文化研究从传统的精英文化中解放出来,关注大众文化的研究。

二、伯明翰学派对通俗文化的理论研究1. 文化的传播与接受伯明翰学派指出,文化的传播与接受是一个相互作用的过程。

他们通过研究通俗文化的传播渠道和接受者的观念、态度等来理解文化的动态变化。

伯明翰学派认为,通俗文化的吸引力在于其与大众生活经验的紧密联系,它既满足了人们的娱乐需求,又能够提供一种参与感和认同感。

通过通俗文化的传播与接受,个体与群体之间建立起了联系和认同。

2. 文化的身份与认同伯明翰学派将文化视为一种身份认同的表达形式。

他们研究了通俗文化如何塑造个体和群体的认同。

伯明翰学派认为,通俗文化不仅仅是一种表达个人身份的手段,它还具有社会性和政治性。

通过对通俗文化的消费和参与,个体和群体能够获得一种社会地位和政治立场的认同。

3. 文化的权力与意识形态伯明翰学派关注通俗文化的权力和意识形态,他们认为通俗文化是一种控制和支配的手段。

伯明翰学派指出,流行音乐、电影、电视等通俗文化形式往往是由少数人掌握和创作的,通过这些文化形式的传播,他们能够塑造大众的思想观念,控制他们的行为方式。

伯明翰学派主张对通俗文化的权力和意识形态进行批判性的分析和解构,从而使个体和群体获得认识和审视文化的能力。

伯明翰学派的电视观

伯明翰学派的电视观

伯明翰学派的电视观伯明翰学派的电视观伯明翰学派是一种对电视研究的素养和方法的理论体系。

它最早由史图尔特·霍尔等人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对传媒研究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伯明翰学派的电视观从研究对象、研究方法以及研究目标三个方面来探讨电视的运作和效果。

本文将对伯明翰学派的电视观进行阐述和分析。

首先,伯明翰学派的电视观关注电视作为一种文化产品和传媒工具的本质属性以及其在社会中的作用和影响。

他们认为电视不仅仅是一种技术手段,更是一种在社会环境中被塑造、传播和接受的文化产品。

伯明翰学派的学者们关注电视对大众文化和大众传播的影响力,强调了电视作为一种文化生产方式,对于社会认同、身份认知和观众对世界的理解的重要性。

其次,伯明翰学派的电视观尝试通过研究方法的改进,提高对电视现象的研究深度和广度。

霍尔等人主张运用一种批判的、双重决议的方法来研究电视的运作机制和效果。

他们尝试解构电视节目和电视文化背后的权力关系,揭示其中的隐含意义和潜在影响。

通过对文本、制作和接受这三个维度的研究,揭示了电视媒介在文化生产和社会中的复杂性。

另外,伯明翰学派的电视观重视观众的主体性,强调电视观众在接收电视节目和制作过程中的积极作用。

他们主张观众并非被动地接受电视内容,而是在理解、解码和回应电视节目过程中具有一定的创造性和能动性。

伯明翰学派的学者们通过对观众群体和观众行为的研究,探索了观众的独特解读方式和不同社会群体的观看习惯和观看经验。

他们认为观众的反应和解读对于电视节目的意义构建和社会效果至关重要。

最后,伯明翰学派的电视观寻求一种具有社会批判性的分析框架,探讨电视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和传播媒介的潜在意义和影响。

他们认为电视作为一种主流媒介,在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不仅仅是信息的传递,更是一种意识形态和权力关系的传播和维护。

伯明翰学派的学者们试图从文化政治和社会政治的角度来分析电视的运作和效果,关注其中的权力关系、意识形态以及社会规训的方面。

伯明翰学派的电视观

伯明翰学派的电视观

伯明翰学派的电视观伯明翰学派的电视观近年来,电视作为一种重要的大众媒体,已经成为了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然而,在当代社会中,电视媒体的影响力不可忽视,它已经超越了单纯的信息传递功能,而成为了影响人们思想、价值观和行为的重要因素之一。

为了更好地了解电视对人们的影响,伯明翰学派在20世纪60年代末期兴起,试图通过对电视观众的观看行为和接受信息的方式进行深入研究。

伯明翰学派的电视观具有鲜明的特点,下面将逐一探讨。

首先,伯明翰学派的电视观强调了电视观众的主动性。

伯明翰学派认为电视观众不仅是被动地接受电视节目的内容,而是在观看过程中与之互动,并根据自身的经验、背景和需求对内容进行解读和理解。

这种观点与之前传统的媒介研究观点不同,传统观点认为观众是笼统的群体,会一概地接受电视节目所传达的信息。

伯明翰学派的电视观则认为,每个观众都是独立的个体,他们对电视节目的理解和解读因个体差异而异。

他们会主动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节目,对节目进行解码,并在观看过程中产生个人的反应和想法。

其次,伯明翰学派的电视观关注了电视观众的社会地位和文化背景对接受内容的影响。

伯明翰学派认为,电视节目的制作和内容与社会地位和文化背景是相关的。

观众的社会地位和文化背景决定了他们对电视节目的喜好和评价。

比如,不同的社会群体因为受教育程度、职业和经济状况等因素的不同,对电视节目的接受程度和喜好也会有所差异。

这种差异性反映了电视观众在观看过程中的主动性和个体化。

再次,伯明翰学派的电视观关注了电视节目对观众的影响和效果。

他们提出了“使用和满足模型”来描述电视对观众的影响。

使用和满足模型认为,电视节目在满足观众需求的同时,也会对观众产生一定的影响。

观众通过观看电视节目来满足自己的娱乐、知识和情感需求,而电视节目则通过信息和价值观的传递影响观众的思想、态度和行为。

这种影响既可以是直接的,也可以是间接的,具体效果取决于观众的接受能力和解读能力。

最后,伯明翰学派的电视观注重了电视观众与其他观众和社会群体之间的互动和交流。

伯明翰学派的文化研究

伯明翰学派的文化研究
态或过程‛; 存在着‚文献记载‛即有记录的文化作品和活动。根据这 种定义,‚文化是智力和想象性作品的总称,用丰富多彩 的方式记录了人类的思想和精力。‛ ‚存在着文化的‘社会’定义。在这个定义里,文化是对 一种特殊生活方式的描述‛。
关于媒体话语和传媒受众
威廉斯的四种理想型的传播模斯克关于阅听人的抵抗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 他认为,阅听人完全有能力将文化产品改制成他们愿 意接受的心态。他在罗兰·巴特‚文本理论‛的基础上提 出了大众文本(popular text)‚生产性文本‛(the producerly text)的主张。这种‚生产性文本‛是一种 ‚大众性‛的作者性文本(popular writerly text), 它既是通俗移动的,又是开放的。大众文本允许并且欢迎 这种抵抗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大众文本时多义的、模糊 的,混杂了不同的声音,它因此是一种‚活的文本‛,可 以透过阅听人的挪用而生产出新的额意义。
家长式的传播模式 商业式的传播模式 民主式的传播模式 他认为:大众传播媒介只有在体制上从政府和市场中 分离出来,在言论自由的社会语境下,大众传播媒介才会 做出文化上的贡献。
斯图尔特·霍尔的编码/解码理论 : 他认为,阅听人在解读电视讯息时会建构起三 种立场:主导/霸权立场、协商立场和反对立场。 这三种立场带来三种取向的解读:偏好阅读、协 商阅读和对立阅读。这一理论开拓了伯明翰学派 的一个研究传统,即对大众文化消费主体——阅听 人的研究。
民族志研究方法
民族志是人类学独一无二的研究方法。是建立在在人 群中田外野地工作基础下第一手观察和参与之上的关于习 俗的撰写。民族志研究是在描述一个种族或一个团体中的 人的生活方式,并解析其与文化中的人、事、时、地、物 各因素之交互影响过程。研究者必须‚长时间参与‛或以 ‚一对一的访谈‛方式搜集数据。重视他们原本的真面目, 叙述他们如何行动、如何交互作用、如何建构意义、如何 加以诠释等问题。 传播的民族志(ethnography of communication) 是从文化人类学及社会语言学中演化而来的传播学的一门 新分支,在此,阐释者试图理解的是某一文化或群体成员 所采用的传播方式。

亚文化的风格:抵抗与收编——伯明翰学派青年亚文化理论研究

亚文化的风格:抵抗与收编——伯明翰学派青年亚文化理论研究

亚文化的风格:反抗与收编——伯明翰学派青年亚文化理论探究引言自20世纪50时期至70时期,伯明翰学派对青年亚文化的探究发挥了重要作用,其理论探讨深刻影响了社会科学探究领域。

伯明翰学派主要探究盘绕着青年反文化、嬉皮士、摇滚乐迷等等,旨在理解这些亚文化对社会的影响和意义。

本文将对伯明翰学派的青年亚文化理论进行探究和分析,探讨反抗与收编的干系。

第一部分:伯明翰学派与青年亚文化理论1. 关于伯明翰学派的介绍伯明翰学派起源于英国伯明翰高校,由斯图亚特·霍尔、理查德·赛凯等人组成。

该学派的探究方向以文化探究为主,探究领域涉及工作、教育、阶级、媒体等多个方面。

在20世纪60时期,伯明翰学派开始关注青年亚文化,引发了文化探究的新潮流。

2. 青年亚文化的定义和特点青年亚文化指的是年轻人在社会中特殊的文化群体,其与主流文化存在差别和对抗性。

青年亚文化的出现通常是其对社会主流文化的一种抵制和反叛,是一种奇特的方式与观念的体现。

3. 青年亚文化的起源和背景青年亚文化起源于20世纪50时期,当时年轻人开始对传统文化抱有怀疑和反叛的态度。

战后经济复苏带来了丰富的物质条件,年轻人也开始涌入城市并享受更多的自由。

这种环境下催生了各类亚文化,如摇滚乐迷、嬉皮士等。

第二部分:青年亚文化的反抗性1. 反主流文化与自我对立青年亚文化的反抗性表此刻其对主流文化的拒绝和对立。

年轻人实行不同的方式和行为来表达自我,建立一种与主流价值观不同的文化体系。

例如,摇滚乐迷通过音乐、形象和生活方式等方式表达自己的独立性和反叛心态。

2. 亚文化的象征和标志青年亚文化通常有自己奇特的象征和标志,这些象征和标志在社会中具有特殊的意义。

例如,某些亚文化会选择特定的服饰、发型和语言方式,以此来表明自己的身份和态度。

这样的象征和标志有助于形成一个奇特的亚文化群体。

3. 青年亚文化的社会边缘化由于青年亚文化与主流文化存在冲突和对抗,因此其屡屡被边缘化和排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济发展的需要 政治选举制度 与此同时,与传播学具有衔接点的一些社会科学都得到了 充分的发展,他们为传播学提供了理论和研究方法
(二)传播学诞生的条件
传播学形成于20世纪初40年代的美国,它的形成是由多种 因素促成的: 信息及信息的传播成为主导社会的重要力量 大众传播高速的发展使研究者的视野更加开阔
传播学概论
一个民族想要站在科 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 不能没有理论思维。
——恩格斯
教学安排
• • • • 第一讲 传播学的产生及其发展 第二讲 传播学的基本问题 第三讲 大众传播及其研究的分类 第四讲 人际传播与其他传播 传播学研究方法
参阅资料
• 一般论述
《传播学概论》,【美】施拉姆、波特著,新 华出版社1984年中文版 《大众传播模式论》,【英】麦奎尔、温德尔 著,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年中文版 《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美】塞弗 林、坦卡德著,华夏出版社2000年中文版
• 专题传播学著作选读
《跨文化传通》,【美】萨瓦姆著,三联书店 1987年中文版 《人际传播社会交换论》,【美】迈克尔· 罗洛 夫著,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年中文版 《组织传播》,【美】凯瑟琳· 米勒著,华夏出 版社2000年中文版 《无声的语言》,【美】爱德华· 霍尔著,对外 翻译出版社公司1995年中文版
5、施拉姆
美国著名的新闻工作者,传播学的集大成者。
施拉姆(1907-1988)
施拉姆的贡献:
◆ 创办了四个传播学研究中心
曾在《波士顿先驱报》任记者和编辑,后 为美联社记者。先后任衣阿华大学教授,伊利 诺伊大学传播研究所所长,斯坦福大学新闻传 播系教授、传播研究所所长,夏威夷东西方研 究中心传播研究所所长。
◆ 编辑、出版了近30部著作,约500万字。代
表作有:《大众传播学》、《大众传播的过程 与效果》、《报刊的四种理论》、《大众传播 媒介与国家发展》、《人、信息和传播媒介: 人类传播概论》等。
• 国内综合性传播学代表作
《现代大众传播学》,张国良著,四川人民出 版社1997年版 《传播学引论》,李彬著,新华出版社1993年 版,2003年增补版
• 网络传播研究
《未来之路》,【美】盖茨著,北京大学出版 社1996年中文版 《数字化生存》,【美】尼葛洛庞帝著,海南出 版社1996年中文版 《信息选择》,【美】罗斯扎克著,对外翻译出 版公司1994年中文版
第一讲 传播学的产生及其发展
传播学的产生的背景及条件
传播学研究的东西方各自发展
传播学的学科性质和学科体系
传播学的研究对象及其内容
一、传播学产生的背景及条件
(一)传播学诞生的社会背景
传播学形成于20世纪初40年代的美国,它的形成是由多种因素促成的:
两次世界大战中对于媒介的运用以及信息心理战在战争中 的巨大威力,不由得让人关心宣传和大众传播的问题
(三)传播学的三大来源
其一 其二 其三
行为科学 信息科学 新闻学
香农(Claude E.Shannon)
《通信的数学理论》 (Mathematical Theory of Communication)
威纳(Norbert Wiener)
《控制论》(1948) 《人有人的用处——控制论与社会》 (1950)
二、传播学研究的东西方各自的发展 ( 一)西方:美国传统学派(经验学派)
五位传播学奠基人 1、拉斯韦尔:美国政治家,“5个w的创始 人” 1927年 《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技巧》 1948年《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
传播学发展中的关键性的人物 四大先驱
政治学家拉斯韦尔(1902-1978)
五大研究领域的开辟
传播学发展中的关键性的人物 四大先驱
社会学家 拉— 受众
拉斯菲尔德的“意见领袖”和“二级传 播”:大众传播媒介发出的信息先经过“意见 领袖”,然后再由“意见领袖”传给一般公众
拉斯菲尔德的贡献: 较深入地探讨了传播的效果,提出了“两 级传播的理论”。其理论假设采用的研究方法 “实地调查”法成为美国传播学研究的重要方 法。
4、霍夫兰 美国实验心理学家。二战后在耶鲁大学 主持“劝服传播和态度改变”的研究,被称为 “耶鲁计划”。 《大众传播实验报告》 《传播与说服》 《说服的顺序》
传播学发展中的关键性的人物 四大先驱
社会心理学家 霍夫兰(1912-1961)
霍夫兰的贡献: 创立传播学的耶鲁学派,其研究方法是“控 制实验法”。
传播学发展的内涵 五大研究领域的开辟
控制分析 内容分析 媒介分析
受众分析
效果分析
拉斯韦尔的贡献: 揭示了传播的基本过程,开启了传播学研 究的五个主要领域,对形成传播学研究的基本 框架有着重要的影响。
2、库尔特· 卢因(勒温) 美籍德国社会心理学家,是拓扑心理学的 创始人。主要从事“群体动力学”的研究,即 群体与个人的关系,传播媒介怎样影响群体。 《解决社会矛盾》 《人格的动力论》 《拓扑心理学原理》
传播学发展中的关键性的人物 四大先驱
心理学家 卢因(1890-1947)
卢因的贡献: 提出了传播过程中的“把关人”理论。这一 理论主要开启了我们对信息传播过程的控制研 究的关注。
3、拉扎斯菲尔德 美国社会学家,以哥伦比亚大学应用社会 学研究所为基地,成为传播学哥伦比亚学派的 创立者。研究范围从传播媒介对社会的影响扩 展到对政治影响的研究。 《人民的选择》 《传播研究》 《个人的影响力:人在大众传播中的作用》
• 经典著作选读
《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加】麦克卢 汉著,商务印书馆2000年中文版 《媒介事件》,【美】戴杨、卡茨著,北京广播 学院出版社2000年中文版 《作为话语的新闻》,【荷】凡迪克著,华夏出 版社2003年中文版
• 批判学派选读
《哈贝马斯论交往》,陈学明、吴松、远东编, 云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世界传播与文化霸权》,【法】阿芒· 马特拉 著,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中文版 《资本主义文化矛盾》,【美】丹尼尔· 贝尔著, 三联书店1989年中文版 《神话——大众文化诠释》,【法】罗兰· 巴特 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