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人虎-中国碳市场建设路线图(进展与展望)

合集下载

21世纪以来中国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21世纪以来中国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21世纪以来中国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目录1. 内容概括 (2)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3)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4)1.3 研究目标及内容 (5)2. 21世纪中国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研究现状 (7)2.1 研究方法与理论体系发展 (8)2.1.1 价值评价方法的演进 (10)2.1.2 生态产品服务价值分析框架 (12)2.2 研究领域与热点动态分析 (13)2.2.1 生态产品价值评估实例研究 (14)2.2.2 生态产品市场化与价格机制研究 (15)2.2.3 生态产品价值与生态保护政策研究 (17)2.3 研究成果及启示 (19)3. 中国生态产品价值实现面临的挑战和瓶颈 (20)3.1 价值评价方法的局限性 (21)3.2 生态产品市场化的难度 (23)3.3 生态产品价值与政策机制的协调性 (24)3.4 数据缺乏与方法创新不足 (26)4. 中国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发展趋势 (27)4.1 研究方法和理论体系的创新 (29)4.2 技术手段的应用与推广 (30)4.3 生态产品市场化和交易体系的完善 (31)4.4 生态产品价值与绿色金融的融合发展 (33)4.5 生态产品价值与乡村振兴的结合 (34)5. 结论与展望 (36)5.1 研究结论 (37)5.2 未来研究方向 (38)1. 内容概括在全球环境日益严重和资源消耗不断的背景下,21世纪以来,中国不断加强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视,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是指通过市场机制和经济手段,有效地将生态系统中产生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转化为现实,这对于促进绿色发展、推动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报告将对中国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发展趋势的预测。

中国在此领域的研究起步较晚,但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推动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研究已取得显著进展。

研究者们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对生态产品价值进行了深入探讨。

国际碳捕集、利用与封存发展战略与科技态势分析

国际碳捕集、利用与封存发展战略与科技态势分析

国际碳捕集、利用与封存发展战略与科技态势分析目录一、内容概述 (2)1.1 背景与意义 (3)1.2 国际动态与趋势 (4)二、国际碳捕集、利用与封存发展战略 (5)2.1 全球碳减排目标与合作机制 (7)2.2 各国政府与企业战略布局 (8)2.2.1 政策支持与激励措施 (10)2.2.2 技术研发与应用推广 (11)2.3 碳市场建设与发展 (12)2.3.1 国际碳市场规则与影响 (13)2.3.2 国家间碳市场链接与协同 (15)三、国际CCUS技术态势分析 (16)3.1 碳捕集技术 (17)3.1.1 提高捕集效率与降低成本的途径 (18)3.1.2 新型捕集技术的研发与应用 (19)3.2 碳利用技术 (21)3.2.1 能源化利用技术 (23)3.2.2 生物能源与其他新型利用途径 (24)3.3 碳封存技术 (25)3.3.1 地质封存与管理技术 (27)3.3.2 海洋封存技术与应用前景 (28)四、挑战与机遇 (29)4.1 技术挑战与突破方向 (31)4.2 政策与市场机遇 (33)五、结论与建议 (34)5.1 总结与展望 (35)5.2 对策与建议 (37)一、内容概述本文档旨在全面分析国际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arbon Capture, Utilization and Storage,简称CCUS)的发展战略与科技态势。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问题日益严峻,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已成为国际社会共同关注的焦点。

碳捕集技术作为减缓气候变化的重要手段之一,其重要性日益凸显。

本概述将简要介绍国际范围内碳捕集技术的发展背景、主要战略方向以及科技趋势。

介绍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国际压力,阐述碳捕集技术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概述当前国际碳捕集技术的主要应用领域以及应用前景,分析国际碳捕集技术的几个主要战略发展方向,包括技术创新、政策支持、市场应用等方面。

重点分析国际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科技态势。

“双碳”目标下我国绿色制造标准化现状及建议

“双碳”目标下我国绿色制造标准化现状及建议

“双碳”目标下我国绿色制造标准化现状及建议目录1. 内容概述 (2)1.1 研究背景 (2)1.2 研究意义 (3)1.3 文献综述 (3)2. 我国“双碳”目标的概述 (4)2.1 “双碳”目标的概念 (5)2.2 “双碳”目标的国内外背景 (6)2.3 “双碳”目标对绿色制造的影响 (7)3. 绿色制造概念与内涵 (8)3.1 绿色制造的定义 (9)3.2 绿色制造的内容 (10)3.3 绿色制造的特点 (11)4. 我国绿色制造标准化现状 (13)4.1 标准化体系的建立 (14)4.2 标准的发展历程 (15)4.3 标准的覆盖范围 (16)4.4 标准的应用情况 (17)4.5 标准存在的主要问题 (19)5. “双碳”目标下我国绿色制造标准化的改进建议 (20)5.1 标准的修订与更新 (21)5.2 绿色制造关键技术的标准化 (22)5.3 标准体系的优化 (23)5.4 政策扶持与激励机制 (24)5.5 国际合作与交流 (25)6. 案例分析 (26)6.1 国内外绿色制造标准化案例 (28)6.2 案例学习与启示 (29)6.3 案例分析总结 (30)7. 结论与展望 (31)7.1 研究总结 (33)7.2 研究局限 (33)7.3 未来研究方向 (34)1. 内容概述“双碳”目标已成为驱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战略指引,绿色制造作为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保障,正以日益显著的速度发展壮大。

该文重点分析我国绿色制造标准化现状,从“标准体系建设”、“标准制定”、“标准实施”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并指出目前面临的挑战与问题。

文章提出了一些可行的建议,包括完善绿色制造标准体系、加强标准制定与推广力度、鼓励创新和应用绿色制造标准等,旨在为我国绿色制造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和指导。

1.1 研究背景在“双碳”目标指引下,我国正加速向绿色制造转型,这一进程不仅与工业生态、环保法律政策相结合,更在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等方面表现尤为突出。

大型发电集团如何迎接碳交易

大型发电集团如何迎接碳交易

大型发电集团如何迎接碳交易作者:陈曦郭伟唐人虎来源:《能源》 2018年第1期文 | 陈曦郭伟唐人虎供职于中创碳投科技有限公司2017年12月19日,国家发改委召开了新闻发布会宣布全国碳排放交易体系正式启动,随后印发了经国务院批复的《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方案(发电行业)》。

发电行业作为全国碳市场启动初期纳入的唯一行业,表明中国发电行业企业的发展正式步入碳约束时代。

电力行业低碳发展压力巨大电力行业是碳排放的最主要来源,根据国际能源署(IEA)最新公布的数据,2015年全球电力行业(含热力)碳排放占全球总排放的41.9%,在中国这一数字更高,达到48.6%。

因此,电力行业作为碳排放量最大的行业,在全球所有的碳排放权交易体系中,都首当其冲地被纳入碳排放管制。

全球主要发电集团,包括法国电力(EDF)、意昂集团(E.ON)、杜克能源(Duke Energy)、莱茵集团(RWE)、东京电力(TEPCO),2015年各自碳排放总量大约在0.5~1.5亿吨二氧化碳当量的水平,同期中国的五大发电集团,每一家的碳排放总量均在3~4亿吨二氧化碳当量的水平(图1),远高于全球主要发电集团的水平,相当于一个中等规模的发达国家的排放量(如英国),在排放量上可谓“富可敌国”。

供电碳排放强度方面,中国五大发电集团2015年全口径供电碳排放强度处于600~700gCO/KWh之间,这个数据不但远高于不少国家发电行业的平均水平(欧、美、日、加等发达国家,以及俄罗斯、巴西、越南、墨西哥等非发达国家,供电碳排放强度大都在400gCO/KWh左右,个别核电或者水电比例比较高的国家,如法国、瑞典、挪威等甚至低于100gCO/KWh),下图列出了国外一些典型发电集团的供电碳排放强度,从中可见,除了德国的莱茵集团因为煤电比例比较高导致供电碳排放强度比较高以外,其它的几个同行的数值都远低于国内五大发电集团(图2)。

装机结构方面,2015年中国的华能集团、大唐集团、国电集团、华电集团的清洁能源装机占比在22.3%~26.9%的水平,大幅低于同期杜克能源(Duke Energy)、意昂集团(E.ON)和东京电力(TEPCO)的清洁能源装机水平(31.4%~33.7%),远低于法国电力(86.0%)。

碳中和目标下最优经济增长路径分析

碳中和目标下最优经济增长路径分析

碳中和目标下最优经济增长路径分析目录一、内容概要 (2)1.1 背景介绍 (2)1.2 研究意义 (3)1.3 文献综述 (4)二、碳中和目标概述 (6)2.1 碳中和定义 (7)2.2 碳中和目标的时间线 (8)2.3 碳中和目标的全球态势 (9)三、最优经济增长路径的理论基础 (10)3.1 经济增长理论 (12)3.2 碳排放理论 (13)3.3 可持续发展理论 (14)四、碳中和目标下的最优经济增长路径分析 (15)4.1 碳排放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17)4.2 投资与技术创新 (18)4.3 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 (19)4.4 政策支持与引导 (20)五、案例分析 (22)5.1 国际典型案例 (23)5.2 国内典型案例 (25)六、政策建议 (26)6.1 加强碳排放监管 (27)6.2 推动绿色投资 (28)6.3 优化产业结构 (29)6.4 完善政策体系 (30)七、结论与展望 (31)7.1 主要结论 (32)7.2 研究展望 (33)一、内容概要本文档旨在分析在碳中和目标下,如何实现最优经济增长路径。

我们将回顾碳中和目标的背景和意义,以便更好地理解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我们将探讨碳中和目标对不同行业和地区的影响,以及可能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在此基础上,我们将提出一系列政策建议,以引导企业和政府在实现碳中和目标的同时,保持经济增长。

碳中和目标对经济增长的直接影响:包括能源结构调整、产业结构调整、技术创新等方面的影响。

碳中和目标对不同行业的影响:分析各行业的碳排放情况,以及在实现碳中和目标过程中可能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碳中和目标对地区发展的影响:探讨不同地区在实现碳中和目标过程中的差异性,以及如何通过区域合作来实现最优经济增长路径。

通过对碳中和目标下的最优经济增长路径进行深入分析,本文档旨在为政府、企业和研究机构提供有益的参考,以共同推动全球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

1.1 背景介绍随着全球气候变化问题日益严峻,碳中和成为各国共同关注的焦点。

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方案(钢铁行业)

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方案(钢铁行业)

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方案(钢铁行业)我国是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与增量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方式相对粗放。

为保持节能减排与经济增长的一致性、推动经济运行模式转变、服务经济转型,大力发展低碳金融、发挥碳金融市场运行机制作用刻不容缓。

为了利用市场机制实现最低成本节能减排、促进绿色低碳发展、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兑现碳达峰碳中和庄严承诺,我国引入了碳排放权交易体系,强制性要求控排企业进行碳排放额度交易及履约,并出台相应的法律作为保障。

基于我国以煤电为主的能源结构、行业规模化程度较高、产品单一且数据基础比较好等方面考虑,此次全国碳市场成立初期只纳入了一个电力行业。

2021年7月16日,全国碳市场上线交易正式启动,第一个履约周期为今年全年,纳入发电行业中的重点排放单位共2162家,覆盖配额规模约为45亿吨二氧化碳排放量,一经启动便取代欧洲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碳市场。

从市场结构、纳入行业、温室气体定义、配额分配、交易运行情况等方面对全国碳市场进行阐述之后,我们认为从目前全国碳市场所处发展阶段来看,当前较为突出的问题在于控排企业节能减碳的意愿和管理碳资产的意识都还不够强烈,缺乏主动性,参与碳交易的动机仅仅停留在初级的履约层面,且总体上碳市场还不具备反映市场规律的功能,价格发现功能缺失,也尚未能够有效发挥资源优化配置作用。

但随着碳市场的进一步系统化和制度化,“十四五”期间纳入行业范围扩大为8个高排放行业仍可期待。

风险关注1.控排企业缺乏减排主动性; 2.单一行业导致市场同质化严重; 3.仅限控排企业参与交易导致市场流动性不足。

全国碳市场建设过程我国是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与增量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方式相对粗放。

为保持节能减排与经济增长的一致性、推动经济运行模式转变、服务经济转型,大力发展低碳金融、发挥碳金融市场运行机制作用刻不容缓。

为了利用市场机制实现最低成本节能减排、促进绿色低碳发展、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兑现碳达峰碳中和庄严承诺,我国引入了碳排放权交易体系,即碳市场,强制性要求控排企业进行碳排放额度交易及履约,并出台相应的法律作为保障。

中国推动能源革命的动因、实践进展与未来取向

中国推动能源革命的动因、实践进展与未来取向

中国推动能源革命的动因、实践进展与未来取向目录一、内容概要 (2)1. 能源革命的重要性 (3)2. 中国能源革命的背景 (4)二、中国推动能源革命的动因 (4)1. 经济发展需求 (5)2. 环境保护要求 (7)3. 国际竞争压力 (8)4. 科技创新驱动 (9)三、中国能源革命的实施进展 (10)1. 清洁能源发展 (12)2. 传统能源清洁化改造 (13)3. 能源基础设施建设 (14)4. 能源效率提升 (15)5. 新能源汽车推广 (17)四、中国能源革命的未来取向 (18)1. 低碳化转型 (19)2. 分布式能源发展 (21)3. 智能能源系统 (22)4. 能源国际合作 (23)五、结论 (24)1. 能源革命对中国的重要意义 (25)2. 面临的挑战与应对策略 (27)一、内容概要本文档旨在深入探讨中国推动能源革命的动因、实践进展及未来取向,以期为能源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在能源革命动因方面,文档分析了中国能源需求的持续增长、环境污染问题的严峻性以及全球能源格局的重塑。

这些因素共同推动了中国加快能源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步伐。

在实践进展方面,文档详细介绍了中国在能源生产、消费、技术创新和体制改革等方面的主要举措和取得的成就。

中国大力发展清洁能源,提高非化石能源在能源消费中的比重;加强能源技术创新,提升能源利用效率;推进电力体制改革,优化电力资源配置等。

在未来的取向方面,文档提出了中国能源革命的发展方向和重点任务。

包括继续推动清洁能源的发展,加快能源结构调整;加强能源技术创新,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深化能源体制改革,完善能源治理体系;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推动能源行业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共生等。

中国推动能源革命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通过深入了解中国能源革命的动因、实践进展及未来取向,我们可以更好地把握能源行业的发展趋势和机遇,为实现绿色、低碳、可持续的能源发展目标贡献力量。

“双碳”目标下农业绿色发展的内涵、挑战和路径选择

“双碳”目标下农业绿色发展的内涵、挑战和路径选择

“双碳”目标下农业绿色发展的内涵、挑战和路径选择目录一、内容描述 (2)1.1 背景介绍 (3)1.2 “双碳”目标的提出 (4)1.3 农业绿色发展的意义 (5)二、农业绿色发展的内涵 (6)2.1 绿色发展理念的内涵 (8)2.2 农业绿色发展的具体要求 (9)2.2.1 资源利用效率 (11)2.2.2 生产过程清洁化 (11)2.2.3 生产物质安全 (13)2.3 农业绿色发展的目标体系 (14)三、“双碳”目标下农业绿色发展的挑战 (15)3.1 技术挑战 (17)3.1.1 现有技术的局限性 (17)3.1.2 技术研发与创新的难点 (19)3.2 经济挑战 (20)3.2.1 绿色发展的成本问题 (21)3.2.2 经济激励机制的不足 (22)3.3 政策与制度挑战 (23)3.3.1 相关政策的缺失或不足 (24)3.3.2 制度建设的滞后 (25)四、农业绿色发展的路径选择 (27)4.1 技术创新与推广应用 (28)4.1.1 加强农业科技研发 (29)4.1.2 推广先进的农业技术 (29)4.2 经济激励与市场化机制 (31)4.2.1 设立绿色补贴政策 (32)4.2.2 构建绿色市场体系 (34)4.3 政策引导与制度创新 (35)4.3.1 完善农业绿色发展的政策体系 (36)4.3.2 推动制度创新与改革 (38)五、结论与展望 (39)5.1 主要结论 (40)5.2 未来展望 (41)一、内容描述在当前全球气候变化和可持续发展的背景下,“双碳”目标(即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已成为我国乃至全球的重要战略方向。

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其绿色发展对于实现双碳目标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农业绿色发展不仅意味着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更代表着农业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深化与实践。

在“双碳”目标的指引下,农业绿色发展内涵丰富,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低碳农业:通过优化农业种植结构,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减少农业生产过程中的碳排放,推动农业向低碳化方向发展。

中国碳交易市场发展路径构想

中国碳交易市场发展路径构想

中国碳交易市场发展路径构想摘要:发展低碳经济、建立碳交易市场已成为中国顺应全球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中国实现经济转型和降低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要战略选择。

正确的发展路径将极大地促进我国碳交易的发展。

本文结合前人研究成果以及中国实际情况,分别针对碳交易的发展探索阶段、初步发展阶段、全面发展阶段、发展深化阶段提出了中国碳交易市场发展路径。

关键词:碳交易;碳市场;路径2013年6月17日,我国首个碳排放交易市场在深圳正式启动,该交易体系较多地借鉴了国际碳交易市场体系,但仍需不断改进和完善。

目前,鉴于国际碳交易市场发展的不乐观,我国在碳交易市场建设过程中不可照搬西方发展模式。

因此,中国碳交易市场的建设必须以中国实际为出发点,在有选择地借鉴国外成熟碳交易体系的同时,设计出适合中国发展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碳交易发展路径。

一、碳交易市场界定碳排放权交易(碳交易)根据科斯定理的产权理论发展而来,并在《京都议定书》的基础上得到推广与发展。

《京都议定书》认为碳交易是把碳排放权作为一种商品的交易,从而利用市场机制解决以二氧化碳为代表的温室气体减排问题。

Perdan和Azapagic(2011)从具体交易对象出发,认为碳交易是基于市场工具旨在减缓气候变化的六种主要温室气体(CO2,CH4,N2O,HFCs,PFCs,和SF6)的交易。

公衍照(2012)从交易实质上认为,碳交易是利用市场机制将免费资源变为付费资源的金融性交易。

许春燕(2012)对世界碳交易市场进行了明确分类,按照交易地点分为场内交易市场和场外交易市场;按照交易动机分为强制减排市场和自愿减排市场;按照交易机制分为基于配额的市场和基于项目的市场;按照交易层次分为国际级市场、国家级市场、地区级市场和零售市场。

冷罗生(2010)按照排放权交易管理模式不同划分为总量控制交易模式和相对控制交易模式,即碳总量管理与碳强度管理模式。

傅强和李涛(2010)从金融角度提出了碳交易现货市场和碳交易期货市场。

《中国煤炭、电力和碳市场年度报告》记录

《中国煤炭、电力和碳市场年度报告》记录

《中国煤炭、电力和碳市场年度报告》读书笔记目录一、内容概览 (2)二、年度报告内容概述 (3)1. 中国煤炭市场现状 (4)2. 中国电力市场现状 (5)3. 中国碳市场现状 (6)三、深度解读煤炭市场情况 (7)1. 煤炭供需平衡分析 (9)2. 煤炭价格变动及趋势预测 (10)3. 煤炭产业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10)四、电力市场的详细分析 (12)1. 电力供需状况分析 (13)2. 电力结构转型及清洁能源发展 (14)3. 电力市场存在的问题及政策建议 (16)五、碳市场的全面剖析 (17)1. 碳排放现状及减排目标 (19)2. 碳市场交易机制与政策环境 (20)3. 碳市场发展趋势与前景预测 (21)六、煤炭、电力与碳市场的相互影响与联动机制 (22)1. 三者之间的关联性分析 (24)2. 市场联动效应及影响路径 (25)3. 三者协同发展的策略建议 (26)七、案例分析与实践应用探讨 (27)1. 煤炭行业成功案例解析 (29)2. 电力行业创新实践探讨 (30)3. 碳市场交易案例分享与分析 (31)八、总结与展望未来发展趋势 (32)1. 年度报告的主要发现与结论 (33)2. 未来煤炭、电力和碳市场的发展预测 (35)3. 政策建议与行业建议展望 (36)一、内容概览《中国煤炭、电力和碳市场年度报告》是一份深度分析中国煤炭、电力和碳市场发展趋势的报告。

报告全面概述了2023年中国煤炭市场的供需情况、电力市场的装机容量与发电量变化、碳市场的交易现状与政策走向,以及未来几年这些市场的可能发展趋势。

在煤炭市场方面,随着国家环保政策的持续推进和能源结构的转型,煤炭行业面临着巨大的压力。

煤炭作为中国最主要的能源之一,其市场需求依然保持稳定。

未来几年,随着新能源的快速发展,煤炭市场将逐渐向清洁能源转型。

在电力市场方面,报告详细分析了火电、水电、风电等不同类型的装机容量和发电量变化。

随着风电、光伏等新能源的快速发展,传统火力发电的市场份额逐渐减少。

“碳中和”全景图

“碳中和”全景图

目录碳中和全景图 (1)碳中和实现路径 (2)能耗“双控”、碳交易与绿色金融是三大主要抓手 (3)四大产业展望及相关标的 (3)风险因素 (5)插图目录图1:碳中和全图景 (1)图2:2060年实现碳中和的路径 (2)图3:2020-2060年中国一次能源消费结构变化预测 (3)表格目录表1:细分行业影响、趋势展望及相关标的 (4)▍碳中和全景图实现碳中和的坚定决心将深刻影响中国的能源结构、工业生产与消费方式。

实现碳中和的关键,在于使占85%碳排放的化石能源实现向清洁能源的转变。

2020年非化石能源占比约为16.4%,预计2030年将达到26.0%,2060年接近100%。

增量主要由光伏风电贡献。

实现碳中和的途径主要包括:电力生产清洁化,发展氢能源,交通和工业的电动化/氢能化及碳捕捉四个方面。

我们预测2060年的中国将有以下变革:第一,借助光伏、风电装机增长,电力系统将实现完全脱碳;第二,氢能源将实现全面商业化,特别是在航空等领域;第三,钢铁、建材、交通等能源消费部门,将进行大规模的电动化和氢能化改造;第四,碳捕捉是实现雄伟目标的关键拼图。

图1:碳中和全图景资料来源:Wind,绘制▍碳中和实现路径预计2030年中国碳排放将达到116亿吨的峰值,是实现碳中和的关键里程碑。

未来十年,非化石能源将首次成为增量能源需求的主力。

预计从2020-2030年,我国能源消费总量将增长20%;非化石能源是满足这部分增量需求的关键,占一次能源比重将从16.4%上升到26.0%,其中光伏、风电潜力最大;化石能源占比将从83.6%下降至74.0%,其中煤炭、石油和天然气消耗总量分别于2025年、2030年和2040年达峰。

图2:2060 年实现碳中和的路径资料来源:图3:2020-2060 年中国一次能源消费结构变化预测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预测▍能耗“双控”、碳交易与绿色金融是三大主要抓手第一,能耗“双控”是直接的行政手段。

碳中和的路线图规划

碳中和的路线图规划

碳中和的路线图规划实现碳中和,是一个长期过程,需要有一个指导全局性工作的规划,并根据形势的发展、技术的进步,能形成不断完善规划的工作机制。

我国的目标是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显然在目前的认知水平下,要做一个能覆盖近40年时间长度的规划是不太现实的,但有一点我们是必须一开始就要做到心中有数的,那就是我国到时候还可以排放多少二氧化碳,或者说从目前约100亿吨的二氧化碳排放减少到多少才可以宣布完成了碳中和目标。

这个问题不易确切回答,但寻找答案的思路是具备的,那就是“排放量=海洋吸收量+生态系统固碳量+人为固碳量+其他地表过程固碳量”这个公式。

对此,我们可以逐项做出分析。

过去几十年,海洋对人为排放二氧化碳的吸收比例为23%,这个过程还是比较稳定的,尽管我们很难预测未来是否会产生重大改变,但假定海洋将保持这个吸收比例不变,应该是有依据的。

我国陆地生态系统固碳能力非常强。

根据相关研究,2010-2020年间我国陆地生态系统每年的固碳量为10亿-13亿吨二氧化碳;一些专家根据这套数据并采用多种模型综合分析后,预测2060年我国陆地生态系统固碳能力为10.72亿吨二氧化碳/年,如果增强生态系统管理,还可新增固碳量2.46亿吨二氧化碳/年,即2060年我国陆地生态系统固碳潜力总量为13.18亿吨二氧化碳/年。

此外,我国近海的生态系统固碳工程还没启动,这块儿也应该有较大潜力。

至于把碳捕集后作工业化利用及封存的量有多大,这要取决于技术水平与经济效益,目前要对此作出估计是有难度的。

但我们也可以作出这样的假定:如果届时实现碳中和有“缺口”,政府将对人为工业化固碳予以补贴,争取每年达到3亿-5亿吨二氧化碳的工业化固碳与地质封存。

以中国的工业技术发展速度,这个假定还是相对“保守”的。

其他地表过程固碳是指地下水系统把有机碳转化成石灰石沉淀、水土侵蚀作用把有机碳埋藏于河流—湖泊系统之中等地表过程,它一年能固定的碳总量目前没有系统研究数据,但粗略估计中位数在1亿吨二氧化碳左右。

天津碳金融论坛-唐人虎

天津碳金融论坛-唐人虎

积极因素: 积极因素:
存在问题:Leabharlann 存在问题:中国碳市场展望和发展思路
----中国碳市场展望和发展思路 中国碳市场展望和发展思路
中国碳市场具有其特殊的发展动力, 中国碳市场具有其特殊的发展动力,中国具有特殊 的国情,因此我国碳市场的发展思路也必将是“ 的国情,因此我国碳市场的发展思路也必将是“具有中 国特色的” 国特色的”。
( 二) 中国碳市场展望和发展思路
中国碳市场展望和发展思路
----全球碳市场展望 全球碳市场展望
京都议定书到期前,全球碳市场将会保持稳中略升的发展态势; 现有联合国框架下形成的碳市场机制预期将会在2012年京都议定书结束后 发生调整,但碳市场本身被保留已是各国共识; 对未来碳市场发展影响最大的主要是欧盟、美国和中国这三个国家和地区在 未来持有何种立场和如何作为,其它如日本,基础四国中的其它三国也将扮 演重要角色。从深层次来说,经济总量大的国家和地区,总排放量高的国家 和地区,减排技术发展水平高的国家和地区在未来的碳市场中乃至未来的全 球碳排放框架中将发挥领导和决定性作用。 目前日本,澳大利亚等国的排放贸易市场正在建设,未来国际碳市场可能是 多地区多级的市场; 未来的全球碳市场必将与全球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紧密相关,形成广义的碳 市场,即交易模式,交易商品和交易方多元化的低碳资本市场。
中国碳市场的推动力分析
----未来中国碳市场动力分析 未来中国碳市场动力分析 全球碳市场建设和运行的根本动力也是我国未来建设碳市 场所需要的,但我国国情特殊复杂, 场所需要的,但我国国情特殊复杂,未来的中国碳市场建 设也将具有其异于国外的原动力。 设也将具有其异于国外的原动力。
考虑到我国未来的能源结构,利用市场机制实施碳减排工作将长期与保障 我国能源安全,稳定国内能源价格的目标相一致; 同样也是由于我国的能源结构,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利用市场机制实施 碳减排工作将与节能减排工作,环境污染治理工作是辩证统一的;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间,尤其是东部和西部之间将长期存在经济结构和 发展水平的差异,而在全国范围内实施中国碳市场将与我国平衡地区差异 的努力相一致; 我国经济模式转变势在必行,建设中国自己的碳市场符合我国逐渐由出口 转向内需的经济趋势;

唐人虎-中国碳市场建设路线图(进展与展望)

唐人虎-中国碳市场建设路线图(进展与展望)

另外,国家发改委正在组织研究8个行业企 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方法与报告指南。 • • • • • • • • 采矿 交通 其他工业(通用) 机械电子设备 食品饮料烟草 建筑 有色金属(通用) 造纸
《关于组织开展重点企(事)业单位温室气体排放报告工作的通知》 (发改气候[2014]63号, 2014年1月13日下发)
2014年5月9日, 国务院印发《关 于进一步促进资 本市场健康发展 的若干意见》, 碳排放权期货作 为重点发展的新 型交易工具首次 进入官方指导性 文件。
2014年5月15日,
国务院办公厅印 发《2014-2015年 节能减排低碳发 展行动方案》, 提出:推行市场 化节能减排机制, 建立碳排放权、 节能量和排污权 交易制度。
全国范围
(自上而下)
国家层面的
准备工作
北京市、天津市、上海市、重庆市、广东省、湖北省、深圳市“两 省五市”在2013年至2015年期间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 (自下而上) • 试点各具特色,为未来全国碳市场建设摸索道路、积累经验; “两省五市” • 试点如何过渡到全国碳市场?
地方层面 •
碳交易试点
10
人大 省市 立法

无 √ 无
公布 管理办法
√(政府令)
业主 业主
核证机构 核证机构
流 程
参与方
14
主要进展—国家层面(CCER项目审定公示)
审定项目按类型分布(截止到2014年8月10日) 信息平台公示审定项目累计285个; 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项目208个,占到全部审定项目的73%; 获得联合国CDM EB注册项目135个;超过全部审定项目的47%; 申请CDM注册前所产生减排量的项目(pre-CDM)115个, pre-CDM 预计减排量总计 5613万tCO2e;其他三类预计年均减排量合计1773万tCO2e; 数据来源:中国自愿减排交易信息平台 15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在联合国CDM执行理事会注册但减排量未获得签发的项 目
13
主要进展—国家层面(自愿减排交易)
温 室 气 体 自 愿 减 排 项 目 备 案 流 程
项目筛选与评估 项目设计与描述 项目审定 项目备案 项目实施与监测 项目核证 项目减排量签发
CCER CCER 项目 业主、 业主、 开发机构 开发机构 业主、 业主、 开发机构 开发机构 审定机构 审定机构
中国建立国内碳市场背景
参与以CDM 为基础的国 际碳市场的 经验
国内低碳转 型的大趋势
国内相关 政策
国际减排
中国
压力
碳市场
相关体系的 逐步建立
7
(二) 基本思路
8
碳交易试点建设基本思路
能力建设、体系完善
现 状 与 已 完 成 的 工 作
法律体系支持
管理体系支持
覆盖范围 配额总量 配额分配 MRV 注册登记 交易 履约 市场调控
进展(截止到2014年8月10日)
颁布《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管理暂行办法》 公布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申请文件及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减排量申请文件 印发《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审定与核证指南》 两批次备案7家自愿减排交易机构。 北京环境交易所、天津排放权交易所、上海能源环境交易所、广州碳排放权交易所、深圳排 放权交易所、重庆联合产权交易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湖北碳排放权交易中心有限公司。 三批次备案6家自愿减排交易项目审定与核证机构。 中国质量认证中心、广州赛宝认证中心服务有限公司、中环联合(北京)认证中心有限公司、环 境保护部环境保护对外合作中心、中国船级社质量认证公司、北京中创碳投科技有限公司 四批次备案178个温室气体自愿减排方法学。 含CDM方法学转化173个,新开发方法学5个 上线中国自愿减排交易信息平台,发布CCER项目审定、备案及签发等相关信息。 累计公示CCER审定项目285个,备案CCER项目49个。 组织3次CCER项目备案审核会,累计上会讨论CCER项目53个。
十二五目标
目标分解 方案
中长期目标
国内碳市场建设宏观政策环境
碳交易进入官方规划
2010年10月,
国务院下发的 《国务院关于 加快培育和发 展战略性新兴 产业的决定》 中提到“要建 立和完善主要 污染物和碳排 放交易制度”。
“十二五” 规划、 “十 二五”控制 温室气体排 放工作方案, 都提出要 “建立完善 温室气体排 放统计核算 制度,逐步 建立碳排放 交易市场” 。
天津
1355 11307.28 7598.45
深圳
1047 11502.06 5430.6
广东
10505 53210.28 24131.26
重庆
2919 10011.37 7951.12
湖北
5758 19632.26 12328.80
上海
2347 19195.69 11270.48
主要进展—试点层面(进展)
主要进展—国家层面(自愿减排交易)
根据《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管理暂行办法》,申请备案的自愿减 排项目应于2005年2月16日之后开工建设,且属于以下任一类别:
(1)采用经国家主管部门备案的方法学开发的自愿减排项目
(2)获得国家发改委批准作为CDM项目,但未在联合国 CDM 执行理事会注册的项目 (3)获得国家发改委批准作为CDM项目,且在联合国CDM 执行理事会注册前就已经产生减排量的项目
数据来源:中国自愿减排交易信息平台
主要进展—国家层面(国家登记系统)
背景
• • • • 支持全国碳排放权交易活动以及自愿减排交易活动 通过互联网访问的电子化数据库系统 国家发展改革委与UNDP合作项目 承担机构:
清华大学; 北京中创碳投科技有限公司; 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
进展
2014年9月, 2014年1月--8月, 2013年7月, 2013年4月, 完成IT技术设 计方案
配额分配 模块3 主要技术和制度要素 数据设计 管理体系 法律政策 监测、报告与核查体系
19
主要进展—试点层面(概况)
“两省五市”碳交易试点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比较
数据来源:
中国国家统计年鉴(2012) 相关省市统计年鉴(2012)
省市
内容
人口 (万) GDP (亿) 能源消费总量 (万吨标煤)
北京
2019 16251.93 6995.39
系统调试、优化、 完善
完成全部工作, 正式上线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完成框架设计与业务 流程设计工作
17
主要进展—国家层面
(重点行业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和报告)
2013年10月15日,国家发改委印发首批10个行业 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方法与报告指南(试行)。
水泥 陶瓷 平板 玻璃 镁冶炼 电解铝 电网 民航 化工 钢铁 发电
2014年5月9日, 国务院印发《关 于进一步促进资 本市场健康发展 的若干意见》, 碳排放权期货作 为重点发展的新 型交易工具首次 进入官方指导性 文件。
2014年5月15日,
国务院办公厅印 发《2014-2015年 节能减排低碳发 展行动方案》, 提出:推行市场 化节能减排机制, 建立碳排放权、 节能量和排污权 交易制度。
模块5 中央企业 中央企业政策背景 项目目标 中央企业参与国内碳交易制度的要素 研究与建设
排放现状及主要影响因素
温室气体排放控制行为及计划 碳市场经验
参与方与交易产品
调控机制 模块6 电力企业 参与方与交易产品 政策背景 税费 项目目标 抵消机制和体系连接 电力行业参与国内碳交易支撑体系要 素设计
模块2 项目选定的目标范围
Supporting the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of Emissions Trading Systems in China - 中欧碳交易能力建设项目
中国碳交易市场建设路线图 ——进展与展望
Location, date
This project/programme is funded by the European Union Project implement by: ICF International together with Sinocarbon, SQ Consult and Ecofys
业主 业主
核证机构 核证机构
流 程
参与方
14
主要进展—国家层面(CCER项目审定公示)
审定项目按类型分布(截止到2014年8月10日) 信息平台公示审定项目累计285个; 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项目208个,占到全部审定项目的73%; 获得联合国CDM EB注册项目135个;超过全部审定项目的47%; 申请CDM注册前所产生减排量的项目(pre-CDM)115个, pre-CDM 预计减排量总计 5613万tCO2e;其他三类预计年均减排量合计1773万tCO2e; 数据来源:中国自愿减排交易信息平台 15
另外,国家发改委正在组织研究8个行业企 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方法与报告指南。 • • • • • • • • 采矿 交通 其他工业(通用) 机械电子设备 食品饮料烟草 建筑 有色金属(通用) 造纸
《关于组织开展重点企(事)业单位温室气体排放报告工作的通知》 (发改气候[2014]63号, 2014年1月13日下发)
4
国内碳市场建设宏观政策环境
约束性减排目标
2020年目标
2009年11月22日,国务院新闻发布会宣布,“到2020年我国单 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作为约 束性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并制定相应 的国内统计、监测、考核办法。”
“十二五”规划进一步提出到2015年实现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 氧化碳排放比2010年降低17%的目标。作为约束性指标,该指 标将分解落实到各省。 “十二五”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方案,在各地节能分解目标 的基础上,综合考虑了各地“十二五”能源消费结构变化、 可再生能源发展状况和森林碳汇潜力等因素。 2013年4月2日,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解振华在全国发展改革系 统应对气候变化工作会议上表示,我国将加强低碳发展顶层 设计,加快推进低碳发展宏观战略研究,提出2030及2050低 碳发展路线图,其中最关键是要研究确定我国排放峰值。 5
主要进展—国家层面(CCER项目备案情况)
备案项目 减排量备案 • 截至2014年8月10日,14个CCER备案项 目公布监测报告,进入核证程序; • 根据监测报告,14个项目在监测期内实 际的温室气体减排量合计为894万吨。
• 截至2014年8月10日,备案CCER项目49个; • 根据审定报告: 第三类项目(pre-CDM)30个; 第一类项目11个; 第二类项目2个。
财政支持
全过程公开透明,与主要利益相关方充分沟通
完 善 的 碳 排 放 权 交 易 体 系
碳交易试点建设基本思路
• 项目级国家自愿减排交易体系的建设(CCER)
• 国家登记注册系统的建设 • 重点行业温室气体核算指南的制定 • 全国统一碳市场顶层设计:世行碳市场准备伙伴计划(Partnership for Market Readiness, PMR) • 2014年全国碳交易立法初稿、排放总量和分配机制
报告主体: 2010年温室气体排放达到13,000 吨CO2e,或2010年综合能源消费总量达到5,000吨标准煤的法人企(事)业单位, 或视同法人的独立核算单位。 目的: • 全面掌握重点单位温室气体排放情况,加快建立重点单位温室气体排放报告制度,完善国家、地方、企业三级温 室气体排放基础统计和核算工作体系; • 加强重点单位温室气体排放管控,为实行温室气体排放总量控制、开展碳排放权交易等相关工作提供数据支撑; • 加快培育和提高广大企(事)业单位的低碳意识,强化减排社会责任,落实节能减碳措施,加强基础能力建设, 进一步提高我国自主减缓行动的透明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