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歌及含义

合集下载

二十四节气歌全文解释

二十四节气歌全文解释

二十四节气歌全文解释
《二十四节气歌》是中国古代的儒家传统文化,它概括了一年二十四节气,对传统生活方式、田间劳作等有精确描述。

一、歌曲内容
《二十四节气歌》记载了一年二十四节气的到来及相关农事活动,其中把每个节气都配以一句诗赋。

诗曰:
立春,令约促收禾,仲冬,劝人收春草,
惊蛰,滋养苗苗芽,春分,万物复发荣。

清明,尘垢洁净清,谷雨,汇江淮流来,
立夏,有储积贮藏,小满,田园盈仓里。

芒种,牛羊多锡勋,夏至,神农把火神,
小暑,米榖进腊仓,大暑,雷雨同激扬。

立秋,处暑补血气,处暑,田园忙割草,
白露,多风多雨乐,秋分,西风入房庭。

寒露,露水润幼苗,霜降,凝结露分滴,
立冬,橙红满山岭,小雪,玉兔藏洞穴。

二、歌曲寓意
《二十四节气歌》以节气的变化形象生动地描述了中国农民在每个季
节都要作多么多的农活,以及农活必须按当季的节气来开展才能获得良好的收成。

通过《二十四节气歌》对农作技巧的传授,人们向农民学习从自然界获得可持续发展的技能和宝贵经验。

三、歌曲精神
《二十四节气歌》告诉我们,农耕文明中有着一种精神来源,它以智慧以及责任感来培育我们,教会我们尊重自然,保护环境,使自然与人类共同发展,与自然相依相容,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二十四节气歌及含义教学提纲

二十四节气歌及含义教学提纲

二十四节气歌及含义二十四节气歌及含义二十四节气歌,是为便于记忆我国古时历法中二十四节气而编成的小诗歌,流传至今有多种版本,体现着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劳动智慧。

二十四节气歌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每月两节不更变,最多相差一两天。

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

二十四节气立春:2月4日-5日,谓春季开始之节气雨水:2月18日—20日,此时冬去春来,气温开始回升,空气湿度不断增大,但冷空气活动仍十分频繁。

惊蛰:3月5日(6日),指的是冬天蛰伏土中的冬眠生物开始活动。

惊蛰前后乍寒乍暖,气温和风的变化都较大。

春分:每年的3月20日(或21日),阳光直照赤道,昼夜几乎等长。

我国广大地区越冬作物将进入春季生长阶段。

清明:每年4月5日(或4日),气温回升,天气逐渐转暖。

谷雨:4月20日前后,雨水增多,利于谷类生长。

谷雨立夏:5月5日或6日“立夏”。

万物生长,欣欣向荣。

小满:5月20日或21日叫“小满”。

麦类等夏熟作物此时颗粒开始饱满,但未成熟。

芒种:6月6日前后,此时太阳移至黄经75度。

麦类等有芒作物已经成熟,可以收藏种子。

夏至:6月22日前后,日光直射北回归线,出现“日北至,日长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

小暑:7月7日前后,入暑,标志着我国大部分地区进入炎热季节。

大暑:7月23日前后,正值中伏前后。

这一时期是我国广大地区一年中最炎热的时期,但也有反常年份,“大暑不热”,雨水偏多。

立秋:8月7日或8日,草木开始结果,到了收获季节。

处暑:8月23日或24日,“处”为结束的意思,至暑气即将结束,天气将变得凉爽了。

由于正值秋收之际,降水十分宝贵。

白露:9月8日前后,由于太阳直射点明显南移,各地气温下降很快,天气凉爽,晚上贴近地面的水气在草木上结成白色露珠,由此得名“白露”。

秋分:9月22日前后,日光直射点又回到赤道,形成昼夜等长。

寒露:10月8日前后。

此时太阳直射点继续南移,北半球气温继续下降,天气更冷,露水有森森寒意,故名为“寒露风”。

二十四节气歌全文意思

二十四节气歌全文意思

二十四节气歌全文意思1、二十四节气歌内容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11 对“春雨惊春清谷天”的解释111 “春雨”指的是雨水节气,此时气温回升,降水增多,是农耕的重要时期。

112 “惊春”即惊蛰,标志着仲春时节的开始,春雷始鸣,惊醒蛰伏于地下越冬的蛰虫。

113 “清谷天”中的“清”是清明,是人们扫墓祭祖、踏青郊游的日子;“谷”指谷雨,此时降水明显增加,谷类作物能茁壮成长。

12 对“夏满芒夏暑相连”的解释121 “夏满”中的“满”是小满,此时夏熟作物的籽粒开始灌浆饱满,但还未成熟。

122 “芒夏”的“芒”指芒种,是有芒之谷类作物可种的节气。

123 “暑相连”说的是小暑和大暑,这是一年中最热的时期,气温高,湿度大。

13 对“秋处露秋寒霜降”的解释131 “秋处”的“处”是处暑,意味着炎热的暑天结束,天气逐渐转凉。

132 “露秋”中的“露”是白露,此时昼夜温差较大,清晨的露水日益加厚。

133 “寒霜降”里的“寒”是寒露,气温更低,露水快要凝结成霜;“霜降”则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意味着即将进入冬季,霜会频繁出现。

14 对“冬雪雪冬小大寒”的解释141 “冬雪”中的“雪”是小雪,此时开始降雪,但雪量较小。

142 “雪冬”的“冬”是大雪,标志着降雪的可能性更大,雪量增多。

143 “小大寒”分别是小寒和大寒,是一年中最冷的时段,寒风凛冽。

2、二十四节气歌的意义二十四节气歌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它准确地反映了季节、气候和物候的变化,对农业生产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21 农业生产方面农民可以根据节气的变化来安排农事活动,比如播种、灌溉、施肥、收获等,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22 日常生活方面节气歌也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如饮食、起居、养生等。

在不同的节气,人们会选择相应的食物和生活方式来适应气候变化,保持身体健康。

23 文化传承方面二十四节气歌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传承着中华民族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理念。

24节气歌及节气解释

24节气歌及节气解释

二十四节气歌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

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

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

远在春秋时代,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个节气。

以后不断地改进与完善,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

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定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

太阳从黄经零度起,沿黄经每运行15度所经历的时日称为“一个节气”。

每年运行360度,共经历24个节气,每月2个。

其中,每月第一个节气为“节气”,即: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和小寒等12个节气;每月的第二个节气为“中气”,即: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和大寒等12个节气。

“节气”和“中气”交替出现,各历时15天,现在人们已经把“节气”和“中气”统称为“节气”。

节气日期二十四节气反映了太阳的周年视运动,所以节气在现行的公历中日期基本固定,上半年在6日、21日,下半年在8日、23日,前后不差1~2天。

但在农历中,节气的日期却不大好确定,再以立春为例,它最早可在上一年的农历12月15日,最晚可在正月15日。

农历存在闰月,如按照正月初一至腊月除夕算作一年,则农历每一年的天数相差比很大(闰年13个月)。

为了规范年的天数,农历纪年(天干地支)每年的第一天并不是正月初一,而是立春。

即农历的一年是从当年的立春到次年立春的前一天。

例如2008年是农历戊子年,戊子年的第一天不是公历2008年2月7日(农历正月初一),而是公历2008年2月4日。

关于24节气的准确日期,请参照该年苗族历法的每月一、十六日,如冬至为苗历新年,2008年冬至为12月21日,但2009年冬至却为12月22日,因为2009年12月21日为苗历十月三十日(苗历除夕),22日才是苗历新年。

节气意义二十四节气的命名反应了季节、气候现象、气候变化等。

24节气歌以及解释

24节气歌以及解释

24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
夏满芒夏暑相连: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
秋处露秋寒霜降:立秋,处暑,露水,秋分,寒露,霜降
冬雪雪冬小大寒: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小暑,二十四节气之第十一节气,每年7月7日或8日视太阳到达黄经105°时为小暑;暑,表示炎热的意思,小暑为小热,还不十分热。

意指天气开始炎热,但还没到最热,全国大部分地区基本符合。

全国的农作物都进入了茁壮成长阶段,需加强田间管理。

大暑,二十四节气之一。

在每年的7月22日至24日之间,太阳到达黄经120°。

这时正值“中伏”前后,是一年中最热的时期,气温最高,农作物生长最快,大部分地区的旱、涝、风灾也最为频繁,抢收抢种,抗旱排涝防台和田间管理等任务很重。

民间有饮伏茶,晒伏姜,烧伏香等习俗。

处暑,是二十四节气之中的第14个节气,在8月23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150°
秋分,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六个节气,时间一般为每年的9月22或23日。

南方的气候由这一节气起才始入秋。

一是太阳在这一天到达黄经180度,直射地球赤道,因此这一天24小时昼夜均分,各12小时;全球无极昼极夜现象。

秋分之后,北极附近极夜范围渐大,南极附近极昼范围渐大。

立冬,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每年在11月7-8日之间,即太阳位于黄经225°。

立,建始也,表示冬季自此开始。

冬是终了的意思,有农作物收割后要收藏起来的含意,中国又把立冬作为冬季的开始。

中国传统民间二十四节气歌及二十四个小传说

中国传统民间二十四节气歌及二十四个小传说

中国传统民间二十四节气歌及二十四个小
传说
中国的节气源远流长,每年的二十四个节气,都反映了当时的自然环境和人们的生活方式。

这些节气也是天文、气象、农业、民俗的重要标志。

为了提醒人们各个节气的到来,民间就有了“二十四节气歌”和相应的“小传说”。

立春:如若无霜雪,立春仍有寒。

惊蛰:蛰虫将醒奋,气和景遇阴。

春分:昼夜各十二,寒暑各平分。

清明:播种忙收麦,岂料草莓疯。

谷雨:乍暖还寒节,时行时止雨。

立夏:行人空街见,花发可人狂。

小满:制茶人忙手,人人要饮尝。

芒种:端午粽叶香,劝君别忘乡。

夏至:六月不如五,酷暑逼人烦。

小暑:池莲婵娟艳,划艇赛渐欢。

大暑:长夏雷声远,西瓜正当令。

立秋:思乡勿忘食,菊花仍自明。

处暑:南瓜百色艳,欲去不愿行。

白露:寒铁凋叶败,暑蒸庾仓香。

秋分:白露霜降临,果实纷纷飞。

寒露:望秋不见月,露气已随天。

霜降:羣鸟飞向南,落叶摇晃山。

立冬:江橘霜菊花,传说古来长。

小雪:楼阁皆涂白,困人起晨迎。

大雪:银装素裹地,家家双喜庆。

冬至:短日潜衰何处逢,扶疏次第料兴衰。

每一个节气都有一个小传说,比如春分时节是“莺啼枝头春意闹,蛩声石上夜深长”的故事;而小满是“清早晨,迎客来,桌上茶香扑鼻。

”的寓意故事等等。

这些二十四节气歌及小传说,记录了中国民间的传统文化,展现了中国人民对自然环境的关注和爱护之心。

24节气歌详细解释

24节气歌详细解释

24节气歌详细解释
二十四节气歌是中国古代根据太阳、月亮、地球的位置和运动规律制定的指导农事活动的历法,是中国古代农耕文明的产物。

以下是每个节气的详细解释:
1. 立春:春季的开始,标志着万物复苏,春回大地。

2. 雨水:开始降雨,雨量逐渐增加。

3. 惊蛰:春雷惊醒冬眠的动物,万物开始苏醒。

4. 春分:昼夜平分,春季的中间点。

5. 清明:天气晴朗,草木繁茂,是祭祀祖先的节日。

6. 谷雨:雨量充足而及时,有利于谷类作物的生长。

7. 立夏:夏季的开始,气温逐渐升高。

8. 小满: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开始饱满。

9. 芒种: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进入夏季最忙的时节。

10. 夏至:炎热的夏天来临,日照时间最长。

11. 小暑:气候开始炎热,但还不是最热的时候。

12. 大暑:一年中最热的时候。

13. 立秋:秋季的开始,气温逐渐降低。

14. 处暑:炎热的暑天结束,但仍需要注意防暑降温。

15. 白露:天气转凉,露凝而白。

16. 秋分:昼夜平分,秋季的中间点。

17. 寒露:露水寒冷,将要结冰。

18. 霜降:天气渐冷,开始有霜。

19. 立冬:冬季的开始,气温逐渐降低。

20. 小雪:开始下雪,雪量较小。

21. 大雪:降雪量增多,地面可能积雪。

22. 冬至:寒冷的冬天来临,日照时间最短。

23. 小寒:气候开始寒冷。

24. 大寒:一年中最冷的时候。

以上是每个节气的详细解释,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二十四节气的含义及起源

二十四节气的含义及起源

二十四节气的含义及起源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这是24节气歌,说的是农历的24个节气。

春雨惊春清谷天,即: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

夏满芒夏暑相连,即: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

秋处露秋寒霜降,即: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

冬雪雪冬小大寒。

即: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立春:立是开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季的开始。

雨水:降雨开始,雨量渐增。

惊蛰:蛰是藏的意思。

惊蛰是指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

春分:分是平分的意思。

春分表示昼夜平分。

清明:天气晴朗,草木繁茂。

谷雨:雨生百谷。

雨量充足而及时,谷类作物能茁壮成长。

立夏:夏季的开始。

小满: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开始饱满。

芒种: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

夏至:炎热的夏天来临。

小暑:暑是炎热的意思。

小暑就是气候开始炎热。

大署:一年中最热的时候。

立秋:秋季的开始。

处暑:处是终止、躲藏的意思。

处暑是表示炎热的暑天结束。

白露:天气转凉,露凝而白。

秋分:昼夜平分。

寒露:露水以寒,将要结冰。

霜降:天气渐冷,开始有霜。

立冬:冬季的开始。

小雪:开始下雪。

大雪:降雪量增多,地面可能积雪。

冬至:寒冷的冬天来临。

小寒:气候开始寒冷。

大寒:一年中最冷的时候。

先把24节气的名称按次序列下,分为四组,每组又分为前后两半: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

冬至,小寒,大寒。

这样一摆出,立刻能看出前半四个立字后,紧跟着后半开始,又见“春夏秋冬”四个大字领头。

这什么意思呢?不言而喻,这是说春夏秋冬四季从四个立立起来,立起来就是开始嘛。

后半的“春夏秋冬”配上两个“分”字,两个“至”字。

分是什么意思?最简单的“分”,就是“一分为二”了,可见这就表明,在这里把一季“一分为两半”了。

那另外两个“至”字呢?容易误解为“到头了”的意思,但要弄清楚是什么到头了?不要当作是一季到头了,而是太阳向北或向南走到头了,要回头走了。

二十四节气所代表的含义及节气歌

二十四节气所代表的含义及节气歌

二十四节气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劳动人民独创的文化遗产,它能反映季节的变化,指导农事活动,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

由于2000年来,我国的主要政治活动中心多集中在黄河流域,二十四节气也就是以这一带的气候、物候为依据建立起来的。

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地形多变,故二十四节气对于很多地区来讲只是一种参考。

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太阳在黄道(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来划分的。

视太阳从春分点(黄经零度,此刻太阳垂直照射赤道)出发,每前进15度为一个节气;运行一周又回到春分点,为一回归年,合360度,因此分为24个节气。

节气的日期在阳历中是相对固定的,如立春总是在阳历的2月3日至5日之间。

但在农历中,节气的日期却不大好确定,再以立春为例,它最早可在上一年的农历12月15日,最晚可在正月15日。

从二十四节气的字面含义来看: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亦合称“四立”,分别表示四季的开始。

“立”即开始的意思。

公历上一般在每年的2月4日、5月5日、8月7日和11月7日前后。

“四立”表示的是天文季节的开始,从气候上说,一般还在上一季节,如立春黄河流域仍在隆冬。

夏至、冬至——合称“二至”,表示天文上夏天、冬天的极致。

“至”意为极、最。

夏至日、冬至日一般在每年公历的6月21日和12月22日。

春分、秋分——合称“二分”,表示昼夜长短相等。

“分”即平分的意思。

这两个节气一般在每年公历的3月20日和9月23日左右。

雨水——表示降水开始,雨量逐步增多。

公历每年的2月18日前后为雨水。

惊蛰——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壤中冬眠的动物。

这时气温回升较快,渐有春雷萌动。

每年公历的3月5日左右为惊蛰。

清明——含有天气晴朗、空气清新明洁、逐渐转暖、草木繁茂之意。

公历每年大约4月5日为清明。

谷雨——雨水增多,大大有利谷类作物的生长。

公历每年4月20日前后为谷雨。

小满——其含义是夏熟作物的籽粒开始灌浆饱满,但还未成熟,只是小满,还未大满。

大约每年公历5月21日这天为小满。

节气歌二十四节气

节气歌二十四节气

节气歌二十四节气关键信息项:1、节气歌的具体内容2、二十四节气的名称3、每个节气的特点和意义4、节气与气候变化的关系5、节气与农业生产的关联6、节气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11 节气歌的具体内容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111 二十四节气的名称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112 每个节气的特点和意义1121 立春标志着春季的开始,气温逐渐回升,大地开始解冻,万物复苏。

人们在这一天会举行迎春仪式,祈求新的一年风调雨顺。

1122 雨水降雨开始,雨量渐增。

此时的春雨对于农作物的生长非常重要,有利于越冬作物返青或生长。

1123 惊蛰春雷乍动,惊醒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

此时是春耕开始的重要时节,要及时进行农事活动。

1124 春分昼夜平分,此后北半球昼长夜短。

这一天也是踏青、放风筝的好时节。

1125 清明天气晴朗,草木繁茂。

是祭祀祖先、扫墓的传统节日,也是春游的好时光。

1126 谷雨雨生百谷,雨量充足而及时,谷类作物能茁壮成长。

1127 立夏夏季的开始,气温明显升高,农作物进入旺季生长。

1128 小满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开始饱满,但还未成熟。

1129 芒种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是收割和播种最繁忙的时节。

1130 夏至炎热的夏天来临,白昼最长,夜晚最短。

1131 小暑天气开始炎热,但还没到最热的时候。

1132 大暑一年中最热的时期,高温潮湿,雷雨频繁。

1133 立秋秋季的开始,气温逐渐下降,庄稼开始成熟。

1134 处暑暑气至此而止,天气逐渐转凉。

1135 白露天气转凉,露凝而白,昼夜温差较大。

1136 秋分昼夜平分,此后北半球昼短夜长。

是收获的季节,也是播种冬小麦的好时机。

1137 寒露露水以寒,将要结冰,气温更低。

1138 霜降天气渐冷,开始有霜,农作物可能受到霜冻的影响。

二十四节气歌全文解释和意思

二十四节气歌全文解释和意思

二十四节气歌全文解释和意思中国的一年有二十四节气,它们与每个季节的开始和结束有关。

节气是人们在漫长历史中形成的一种完整的体系,来指导人们对流年的认识和实践。

它们同样适用于现代,可以用来理解气候变化中的变化,并预测未来的变化。

此外,它们可以丰富我们的文化和艺术,它们滋养着民族的思想旅程,使人们感受到在这一年中的精神和赞美。

《二十四节气歌》,又称《二十四节气诗》,是一首经典的古代民谣,被誉为中国民间文化的经典歌曲,歌颂了二十四节气的优美和传统文化。

它是春秋时期诗人卜达闻所创作,并被记录在《诗经》中,被尊为古代文学作品的艺术收藏品。

《二十四节气歌》记载了二十四个节气,包括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和立春。

它们都有自己的日期和特征,表达了气候的变化以及农事的发展。

比如:立春意味着春季的开始,雨水意味着开始下雨;清明意味着春日清新、愉悦;夏至意味着夏季的最高温度;立秋意味着秋季的开始;冬至意味着冬季的开始;立春意味着春季的再度到来。

歌词用典雅的古诗表达出来,生动传达了民间节气的习俗与精神,能够让人们理解节气,更深入地了解民族文化。

比如第一句“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描述了在立春时节里,人们可以觉得到春天的气息,万物复苏,天空散发出紧密的响声。

歌词中融入了许多关于春天的传统习俗,比如开面,就代表“春天到了,你需要开面而把过去的总结和新的梦想在一起呈现。

”此外,歌词中提到了几个重要的特征,比如说“春分”一词,它表示春季气温骤升,但也暗示“春风又开始柔和呢,处处是春意呢”,以此表达出春天的温柔之意。

“清明”意味着传统的去墓礼,其中要扫墓,放天灯,祭拜祖先,向亡者表达感恩之情。

另外,在歌词中,还有几句是因地而异的,比如“芒种”一词,它指出气候变暖,也可以指出旱涝两种情况。

在江南地区,芒种时期,是一年中秋收的关键时刻,是有利于水稻秋收的时候,也可以帮助收获稻谷;而在黄河及一些其他地区,芒种时期,是水患的季节,洪水泛滥,淹没了大片地区。

24节气歌的意思解释二年级

24节气歌的意思解释二年级

24节气歌的意思解释
《24节气歌》是中国传统的一首民间歌谣,用来表达每年二十四节气的顺序和名称。

下面是《24节气歌》对应的节气及其意思:
1.立春:表示农历的新年开始,意味着春天的到来。

2.雨水:表示降雨增多,融化积雪的季节开始。

3.惊蛰:表示动物从冬眠中苏醒,春雷开始响起。

4.春分:表示昼夜平分,春季进入中期。

5.清明:表示春季的半个节气,也是扫墓祭祖的日子。

6.谷雨:表示雨水充足,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

7.立夏:表示炎热的夏天开始。

8.小满:表示农作物逐渐成熟,禾苗满天。

9.芒种:表示麦类和豆类开始收割。

10.夏至:表示白天最长,夏季中期。

11.小暑:表示气温继续上升,暑热难耐。

12.大暑:表示最热的季节,又称"三伏天"。

13.立秋:表示秋季的开始,夏天渐渐过去。

14.处暑:表示暑气逐渐消散,凉爽的感觉。

15.白露:表示气温下降,露水凝结。

16.秋分:表示昼夜平分,秋季进入中期。

17.寒露:表示气温更低,露水凝冻。

18.霜降:表示霜冻开始出现,意味着秋季即将结束。

19.立冬:表示冬季的开始,寒冷的天气来临。

20.小雪:表示开始下雪,但不是很大的雪。

21.大雪:表示下雪量增多,冬季进入中期。

22.冬至:表示白天最短,冬季中期。

23.小寒:表示寒冷加剧,天气更加严寒。

24.大寒:表示一年中最冷的时期。

24节气歌解释与含义

24节气歌解释与含义

24节气歌解释与含义
二十四节气歌解释与含义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订立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包括了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等24个节气。

以下是每个节气的解释和含义。

立春:春季的开始。

雨水:天气渐暖,冰雪融化,降雨增多。

惊蛰:春雷乍动,昆虫即将出土。

春分:昼夜平分,春季进入高峰。

清明:气候温暖,草木繁茂,扫墓祭祖。

谷雨:降雨增多,利于谷物生长。

立夏:夏季的开始。

小满:麦类等作物籽粒饱满,但尚未成熟。

芒种:麦类等作物收获,同时开始种下夏季作物。

夏至:夏季昼最长,夜最短。

小暑:天气开始炎热,但尚未达到最热。

大暑:夏季最热的时候。

立秋:秋季的开始。

处暑:秋季暑期将结束,气温开始下降。

白露:秋季凉爽,清晨出现露水。

秋分:昼夜平分,秋季进入高峰。

寒露:秋季气温渐低,露水寒凉。

霜降:秋季降霜,气温骤降。

立冬:冬季的开始。

小雪:降雪量逐渐增多,但尚未积雪。

大雪:降雪量增多,积雪渐厚。

冬至:冬季昼最短,夜最长。

小寒:冬季开始寒冷,但尚未达到最冷。

二十四节气歌及其解释

二十四节气歌及其解释

二十四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
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
阳历的月初是节月末是气,如立春是节雨水是气,“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说的是上半年的节和气的日期分别是六号和二十一号,下半年的节和气的日期分别是八号和二十三号,结合上一句“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如2012年阳历2月份有一对节气:立春为2月4号(与6差两天),雨水为2月19号(与21差两天)
二十四节气表
春季
立春
2月3—5日
雨水
2月18--20日
惊蛰
3月5--7日春分
3月20--22日
清明
4月4--6日
谷雨
4月19--21日
夏季
立夏
5月5--7日
小满
5月20--22日
芒种
6月5--7日夏至
6月21--22日
小暑
7月6--8日
大暑
7月22日--24日
秋季
立秋
8月7--9日
处暑
8月22--24日
白露
9月7--9日秋分
9月22--24日
寒露
10月8--9日
霜降
10月23--24日
冬季
立冬
11月7--8日
小雪
11月22--23日
大雪
12月6--8日冬至
12月21--23
小寒
1月5--7日
大寒
1月20--21日
精心搜集整理,只为你的需要。

二十四节气的含义及起源

二十四节气的含义及起源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这是24节气歌,说的是农历的24个节气。

春雨惊春清谷天,即: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

夏满芒夏暑相连,即: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

秋处露秋寒霜降,即: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

冬雪雪冬小大寒。

即: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立春:立是开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季的开始。

雨水:降雨开始,雨量渐增。

惊蛰:蛰是藏的意思。

惊蛰是指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

春分:分是平分的意思。

春分表示昼夜平分。

清明:天气晴朗,草木繁茂。

谷雨:雨生百谷。

雨量充足而及时,谷类作物能茁壮成长。

立夏:夏季的开始。

小满: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开始饱满。

芒种: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

夏至:炎热的夏天来临。

小暑:暑是炎热的意思。

小暑就是气候开始炎热。

大署:一年中最热的时候。

立秋:秋季的开始。

处暑:处是终止、躲藏的意思。

处暑是表示炎热的暑天结束。

白露:天气转凉,露凝而白。

秋分:昼夜平分。

寒露:露水以寒,将要结冰。

霜降:天气渐冷,开始有霜。

立冬:冬季的开始。

小雪:开始下雪。

大雪:降雪量增多,地面可能积雪。

冬至:寒冷的冬天来临。

小寒:气候开始寒冷。

大寒:一年中最冷的时候。

先把24节气的名称按次序列下,分为四组,每组又分为前后两半: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

冬至,小寒,大寒。

这样一摆出,立刻能看出前半四个立字后,紧跟着后半开始,又见“春夏秋冬”四个大字领头。

这什么意思呢?不言而喻,这是说春夏秋冬四季从四个立立起来,立起来就是开始嘛。

后半的“春夏秋冬”配上两个“分”字,两个“至”字。

分是什么意思?最简单的“分”,就是“一分为二”了,可见这就表明,在这里把一季“一分为两半”了。

那另外两个“至”字呢?容易误解为“到头了”的意思,但要弄清楚是什么到头了?不要当作是一季到头了,而是太阳向北或向南走到头了,要回头走了。

24节气歌及传统含义

24节气歌及传统含义

24节气歌及传统含义24节气歌: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含义:立春:是春季开始的节气,表示严冬已经过去,气温开始回升。

雨水:标志着我国大部分地区先后冰消雪化,气温回升,湿度增大,雨水渐多。

惊蛰:蛰,藏的意思。

动物入土冬眠叫入蛰,至第二年春雨后爬出,古时以为是被雷声震动,故叫惊蛰。

这时天气转暖,我国大部分地区进入春耕季节。

华中农谚说:“过了惊蛰节,春耕不停歇”。

春分:春分恰是太阳光直射在赤道上,昼夜各半的一天。

这一天全国各地的昼夜几乎都是一样长。

天文学上划定春分为北半球春季的开始,我国大部地区越冬作物进入春季生长阶段。

清明:清明时节天气渐暖,黄河流域大部分地区均匀气温上升到10度以上,长江流域气温更高。

北方草木发芽返青,南方大地已披上绿装。

我国农谚说:“种树造林,莫过清明”、“清明前后,种瓜种豆”。

这个节气开始的一天是清明节,有踏青扫墓的习俗。

谷雨:谷雨时气温、地温都已稳定升高,雨水增多,有利于五谷生长,故有“雨生百谷”之说。

立夏:表示春去夏来,行将进入火势的夏天。

此时万物生长愈加旺盛,欣欣向荣。

田间治理日益繁忙。

农谚曰:“立夏三朝遍地锄”。

小满:其含义是夏熟作物的籽粒开始灌浆饱满,但还未成熟,只是小满,还未大满。

芒种:指有芒的麦类和蚕豌豆等夏收作物,在这个节气里即将成熟,也到了采收留种时。

我国南方也将进入多雨的“黄梅”时节。

夏至:这一天北半球白昼最长,夜最短,又叫日北至日,即太阳运行到最北的一天。

天文学上划定夏至为北半球夏季的开始。

小暑:这时正值“三伏”的“初伏”,气候炎热、蒸闷。

在农业生产上,多忙于夏秋作物的田间治理。

大暑:这时正值“中伏”,是我国大部分地区进入一年中最炎热时期。

立秋:我国习惯上作为秋季的开始,预示着天气转凉,植物结子,秋收季节即将来临。

但立秋后暑气并未散尽,还有气温较热的“秋老虎”在后头。

处暑:《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处,止也。

暑气这时而止矣。

中国传统风俗二十四节气歌及二十四个小传说

中国传统风俗二十四节气歌及二十四个小传说

中国传统风俗二十四节气歌及二十四个小传说节气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与自然现象相关的重要概念之一。

每年有二十四个节气,它们根据太阳的位置和季节变化划分时间。

这些节气与中国人的生活密切相关,而且有许多与之相关的民俗和传说。

以下是中国传统风俗二十四节气的歌曲及二十四个小传说的简介:1. 立春歌曲:“新春到,寒冬退,立春节气来报喜。

田间喜地长新芽,春风送暖入人家。

”传说:传说中,冬天的蛇是蛰伏着的,而在立春这一天,蛇就会苏醒过来,开始出动。

2. 雨水歌曲:“四月八,雨水渐浇地。

农民开犁长肥谷,大地变得更美丽。

”传说:相传雨神是掌管雨水的神灵,到了这个节气,雨神就会带来雨水滋润大地。

3. 惊蛰歌曲:“惊蛰好时节,春雷今将响。

蛰伏一冬天,春暖它才出。

”传说:惊蛰意味着冬眠的昆虫开始苏醒,因此有一些传说与昆虫的活动相关。

4. 春分歌曲:“等待春分时,白昼黑夜平。

古人大典一场,欢乐踏青多忙。

”传说:春分的到来意味着昼夜平分,许多传统节日如清明节都和春分有关。

5. 清明歌曲:“清明时节雨纷纷,盆中水生万有春。

”传说:清明节是祭扫祖先墓地的重要时刻,也是万物复苏的季节。

6. 谷雨歌曲:“谷雨天,雨后天晴晴朗;谷仓实,谷雨后沃沃荣。

”传说:谷雨是春天的最后一个节气,它标志着农作物开始成熟,人们开始忙着收割。

......(依次类推,介绍剩下的节气)通过这些歌曲和传说,人们能够了解更多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观。

同时,这些节气和相关的风俗也反映了中国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活方式。

二十四节气歌及二十四传统节日

二十四节气歌及二十四传统节日

二十四节气歌及二十四传统节日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传统农历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中国人丰富的农耕文化和天文观测知识。

每年的二十四节气按照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来划分,每个节气都代表着不同的季节和天气变化。

以下是二十四节气的歌词和传统节日:1. 立春:立春时节,春回大地,万物复苏。

传统节日:春节。

2. 雨水:雨水时节,天气渐暖,降雨增多。

传统节日:元宵节。

3. 惊蛰:惊蛰时节,春雷始鸣,蛰伏的昆虫开始苏醒。

传统节日:清明节。

4. 春分:春分时节,白昼和黑夜的时间相等,春季正式到来。

传统节日:寒食节。

5. 清明:清明时节,阳光明媚,适宜扫墓祭祖。

传统节日:清明节。

6. 谷雨:谷雨时节,雨量增多,有利于农作物生长。

传统节日:无。

7. 立夏:立夏时节,气温逐渐升高,进入夏季。

传统节日:端午节。

8. 小满:小满时节,农作物开始成熟,季节进入初夏。

传统节日:无。

9. 芒种:芒种时节,麦类和稻谷开始成熟。

传统节日:夏至。

10. 夏至:夏至时节,太阳直射地面,白天最长,进入盛夏。

传统节日:无。

11. 小暑:小暑时节,气温升高,天气炎热。

传统节日:无。

12. 大暑:大暑时节,夏日最热,气温达到最高点。

传统节日:无。

13. 立秋:立秋时节,季节由夏进入秋,天气渐凉。

传统节日:七夕节、中元节。

14. 处暑:处暑时节,天气开始凉爽,夏天结束。

传统节日:无。

15. 白露:白露时节,气温逐渐下降,露水增多。

传统节日:无。

16. 秋分:秋分时节,白昼和黑夜时间相等,进入秋季。

传统节日:中秋节。

17. 寒露:寒露时节,天气渐渐寒冷,露水成霜。

传统节日:重阳节。

18. 霜降:霜降时节,温度进一步下降,开始降霜。

传统节日:无。

19. 立冬:立冬时节,天气更加寒冷,进入冬季。

传统节日:无。

20. 小雪:小雪时节,天气寒冷,开始有雪。

传统节日:无。

21. 大雪:大雪时节,气温最低,降雪较多。

传统节日:无。

22. 冬至:冬至时节,白天最短,夜晚最长,进入寒冬。

24节气歌的解释意思相对应的节气

24节气歌的解释意思相对应的节气

24节气歌的解释意思相对应的节气
以下是24节气歌中各句歌词的解释意思以及与之对应的节气:
1. 立春:春天开始,万物复苏。

2. 雨水:雨水开始出现,蓄水丰沛。

3. 惊蛰:蛰伏的生物开始苏醒。

4. 春分:春天正好分为两段,白天和夜晚长短相等。

5. 清明:时节明朗,万物清明。

6. 谷雨:农作物开始发芽,雨水充足。

7. 立夏:夏天开始,万物生长迅速。

8. 小满:农作物开始成熟,果实饱满。

9. 芒种:麦类作物开始收割。

10. 夏至:夏天的中心点,白天最长,夜晚最短。

11. 小暑:夏天进入第一阶段,天气炎热。

12. 大暑:夏天进入第二阶段,天气极热。

13. 立秋:秋天开始,气温逐渐下降。

14. 处暑:热天结束,天气开始凉爽。

15. 白露:气温降至露水凝结。

16. 秋分:秋天正好分为两段,白天和夜晚长短相等。

17. 寒露:气温进一步下降,露水凝成霜。

18. 霜降:气温进一步下降,霜开始出现。

19. 立冬:冬天开始,气温骤降。

20. 小雪:开始下小雪,天气寒冷。

21. 大雪:开始下大雪,天气更加寒冷。

22. 冬至:冬天的中心点,白天最短,夜晚最长。

23. 小寒:冬天进入第一阶段,天气寒冷。

24. 大寒:冬天进入第二阶段,天气最寒冷。

二十四节气歌及二十四个节气

二十四节气歌及二十四个节气

二十四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初寒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大小寒。

二十四个节气
立春:春天的开始
雨水:降雨开始,雨量增加
惊蛰:指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

春分:昼夜平分
清明:天气晴朗,草木繁茂
谷雨:雨生百谷立夏:夏季的开始
小满: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开始饱满芒种: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
夏至:炎热的夏天来临
小暑:气候开始炎热
大暑:一年中最热的时候
立秋:秋天的开始
处暑:表示炎热的暑天结束白露:天气转凉,露凝而白秋分:昼夜平分
寒露:露水以寒,将要结冰霜降:天气渐冷,开始有霜立冬:冬季的开始
小雪:开始下雪
大雪:降雪量增多,地面可能积雪冬至:寒冷的冬天来临
小寒:气候开始寒冷
大寒:一年中最冷的时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十四节气歌及含义
二十四节气歌,是为便于记忆我国古时历法中二十四节气而编成的小诗歌,流传至今有多种版本,体现着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劳动智慧。

二十四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每月两节不更变,最多相差一两天。

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

二十四节气
立春:2月4日-5日,谓春季开始之节气
雨水:2月18日—20日,此时冬去春来,气温开始回升,空气湿度不断增大,但冷空气活动仍十分频繁。

惊蛰:3月5日(6日),指的是冬天蛰伏土中的冬眠生物开始活动。

惊蛰前后乍寒乍暖,气温和风的变化都较大。

春分:每年的3月20日(或21日),阳光直照赤道,昼夜几乎等长。

我国广大地区越冬作物将进入春季生长阶段。

清明:每年4月5日(或4日),气温回升,天气逐渐转暖。

谷雨:4月20日前后,雨水增多,利于谷类生长。

立夏:5月5日或6日“立夏”。

万物生长,欣欣向荣。

小满:5月20日或21日叫“小满”。

麦类等夏熟作物此时颗粒开始饱满,但未成熟。

芒种:6月6日前后,此时太阳移至黄经75度。

麦类等有芒作物已经成熟,可以收藏种子。

夏至:6月22日前后,日光直射北回归线,出现“日北至,日长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

小暑:7月7日前后,入暑,标志着我国大部分地区进入炎热季节。

大暑:7月23日前后,正值中伏前后。

这一时期是我国广大地区一年中最炎热的时期,但也有反常年份,“大暑不热”,雨水偏多。

立秋:8月7日或8日,草木开始结果,到了收获季节。

处暑:8月23日或24日,“处”为结束的意思,至暑气即将结束,天气将变得凉爽了。

由于正值秋收之际,降水十分宝贵。

白露:9月8日前后,由于太阳直射点明显南移,各地气温下降很快,天气凉爽,晚上贴近地面的水气在草木上结成白色露珠,由此得名“白露”。

秋分:9月22日前后,日光直射点又回到赤道,形成昼夜等长。

寒露:10月8日前后。

此时太阳直射点继续南移,北半球气温继续下降,天气更冷,露水有森森寒意,故名为“寒露风”。

霜降:10月23日前后为“霜降”,黄河流域初霜期一般在10
月下旬,与“霜降”节令相吻合,霜对生长中的农作物危害很大。

立冬:每年11月7日前后。

小雪:11月22日前后为“小雪”节气。

北方冷空气势力增强,气温迅速下降,降水出现雪花,但此时为初雪阶段,雪量小,次数不多,黄河流域多在“小雪”节气后降雪。

大雪:12月7日前后。

此时太阳直射点快接近南回归线,北半球昼短夜长。

冬至:12月22日前后,此时太阳几乎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则形成了日南至、日短至、日影长至,成为一年中白昼最短的一天。

冬至以后北半球白昼渐长,气温持续下降,并进入年气温最低的“三九”。

小寒:1月5日前后,此时气候开始寒冷。

大寒:1月20日前后,一年中最寒冷的时候。

二十四节气的来历
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

远在春秋时代,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四个节气。

以后不断地改进与完善,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

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定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

二十四节气在黄道上的位置
太阳从黄经零度起,沿黄经每运行15度所经历的时日称为“一个节气”。

每年运行360度,共经历24个节气,每月2个。

其中,每月第一个节气为“节气”,即: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和小寒等12个节气;每月的第二个节气为“中气”,即: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和大寒等12个节气。

“节气” 和“中气”交替出现,各历时15天,现在人们已经把“节气”和“中气”统称为“节气”。

二十四节气反映了太阳的周年视运动,所以节气在现行的公历中日期基本固定,上半年在6日、21日,下半年在8日、23日,前后不差1~2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