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学习的基本理论C1
2022年考研应用心理学-01教育心理学基础精讲电子讲义
心理学考研-教育心理基础目录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3)第二章心理发展与教育 (4)第三章学习理论 (7)第四章学习动机 (19)第五章知识的学习 (25)考研辅导——心理学专业之教育心理学本课程教学目标紧扣考点,打牢基础、按大纲要求详细讲解相关知识点,构建学科知识网络。
本课程考研大纲界定的考查目标1.识记与了解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程、代表人物及其主要实验事实。
2.理解和掌握教育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其对教育工作的启示。
3.运用教育心理学的基本规律和主要理论解释有关教育现象,解决有关实际问题。
教育心理学考研出题特点分析从往年心理学统考考研真题来看,单选题中约7-8道题考查是教育心理学的知识,多选题大约1-2道题考察教育心理学。
此外,每年还考查1道简答题。
总分值约30分。
此外,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应用性学科,和其它心理学学科有着密切的关联,因此常常联合起来出题,特别是和发展心理学的关联尤为紧密。
例如:2009年的综合题第82题.试述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及其对教学工作的启示。
参考教材1.陈琦、刘儒德主编:《当代教育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2.冯忠良、伍新春、姚梅林、王健敏著《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年第2版。
3.【美】罗伯特.斯莱文著、姚梅林译:《教育心理学:理论与实践》,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年7月中译版4.【美】R.J.斯腾伯格等著、张厚粲译:《教育心理学》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3年9月中译版。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本章知识结构(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二)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任务(三)教育心理学的历史发展与趋势1.教育心理学的起源2.教育心理学发展过程3.教育心理学研究趋势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心理学研究学校教育情境中学与教的心理规律,主要研究学生学习的心理规律。
二、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任务1:理论探索;2:指导教学实践;教育心理学对教学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的作用。
教育心理学知识要点(最新版)
教育心理学知识要点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1、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2、教育心理学的性质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3、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学教相互作用过程模式:P4)具体研究范畴是围绕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而展开的。
(1)五要素①学生—- 学习的主体因素(其群体差异、个体差异影响学与教过程)②教师——教学中起关键作用(教学过程的主导)③教学内容——学与教的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表现为:教学大纲、教材、课程④教学媒体——教学内容的载体、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
(影响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和容量;影响教学组织形式及学生的学习方法) ⑤教学环境——包括物质环境(课堂自然条件、教学设施及空间布置)社会环境(课堂纪律、同学关系、校风、社会文化)影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认知发展过程,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组织(2)三过程①学习过程—-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②教学过程--教师组织教学③评价/反思过程——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学前对教学设计效果的预测和评判;教学中对教学的监视和分析;教学后的检测、反思)3、学与教相互作用:五种因素共同影响了三种过程,三种过程交织在一起,相互影响。
(P6)第二节教育心理学的作用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的作用.1、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2、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3、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4、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第三节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过程P9—12(一)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代表人物:桑代克事件:1903年出版了《教育心理学》,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二)发展时期( 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补充发展时期30-—50年代见课本P10)尚未成为一门具有独立理论体系的学科(三)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补充成熟时期60年代见课本 P10)作为一门具有独立理论体系的学科正在形成(四)完善时期( 20世纪80年代以后)布鲁纳:认为教育心理学研究包括(4方面)第一,主动性研究;第二,反思性研究;第三,合作性研究;第四,社会文化研究。
教育心理学各章重点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1、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主要研究学生学习的心理规律。
2、教育心理学研究内容五要素:教师(关键作用)、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环境、社会环境。
三过程:学习过程、教学过程、评价/反思过程。
3、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原则:客观性原则、发展性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教育性原则。
4、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测验法、个案研究法。
5、教育心理学的作用: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作用.①帮助教师正确地了解问题②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③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④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6、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①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
代表人物:桑代克,事件:1903年出版了《教育心理学》,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
②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50年代末),尚未成为一门具有独立理论体系的学科。
③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70年代末),作为一门具有独立理论体系的学科正在形成④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布鲁纳:认为教育心理学研究包括4个方面。
7、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性质:教育心理学既是一门理论性的基础学科,同时也是具有实践性的应用学科,强调它的综合性特色。
第二章中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1、心理发展:人的个体从受精卵开始到出生、到成熟、直至衰老的生命全程中发生的有规律的心理变化过程。
2、心理发展包括方面:认知发展和社会性与人格发展两大方面。
3、心理发展的几个基本特征:连续性与阶段性、定向性与顺序性、不平衡性、差异性。
4、学习准备:指学习者在从事新的学习时,其身心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合性。
5、关键期:关键期是一个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
心理发展关键期的教育启示:抓住关键期及时进行教育,事半功倍。
但不能认为儿童过了某个年龄就不能进行有效的学习。
《教育心理学》分章强化题三:第三章学习的基本理论
《教育心理学》分章强化题三:第三章学习的基本理论一、选择题1.下列现象可以归入到学习中的现象有()。
A.事故后体会到交通法规的重要性B.疲劳时记忆力下降C.乳儿抓住碰到的东西D.青春期少年的嗓音变化2.新生渐渐知道铃声代表上课,这属于()。
A.信号学习B.辨别学习C.概念学习D.言语联结学习3.各种动作技能的学习,都离不开()。
A.连锁学习B.言语联结学习C.解决问题的学习D.信号学习4.使用符号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能力属于()。
A.认知策略B.言语信息C.动作技能D.智慧技能5.在试误学习过程中,当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不准备实现时,实现则感到烦恼,这符合()。
A.练习律B.准备律C.效果律D.联结律6.家长对考试成绩好的孩子给予物质奖励是()。
A.正强化B.负强化C.消退D.惩罚7.一个学生上课讲话,老师要他写“我上课讲话,真丑”1000遍,这属于()。
A.正强化B.负强化C.惩罚D.替代强化8.认为学习是个体利用本身的智慧与理解力对情境及情境与自身关系的顿悟的学说为()。
A.认知-结构学习论B.有意义接受学习论C.完形-顿悟说D.建构主义学习论9.有意义接受学习论的提出者是()。
A.苛勒B.布鲁纳C.斯金纳D.奥苏伯尔10.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和实质性的联系的学习是()。
A.接受学习B.发现学习C.机械学习D.意义学习11.认为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它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的理论为(或认为学生的学习不仅是对新知识的理解,而且是对新知识的分析、检验和批判的力量是)()。
A.布鲁纳的认知-结构论B.苛勒的完形-顿悟说C.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说D.建构主义学习理论12.认为外部信息本身没有意义,意义是学习者通过新旧知识经验间反复的、双向的相互作用而建构成的理论为(或学习布简单是信息的积累,它同时包含由于新旧经验的冲突而引发的观念转变和结构重组的理论是)()A.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原理B.苛勒的完形-顿悟说C.建构主义学习理论D.加涅的信息加工理论13.认为教学要把儿童现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儿童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的理论是(或教学不是知识的传递,而是知识的处理和转换的理论是,或认为在学生的学习共同体中,学生之间的差异本身便构成了一种宝贵的学习资源的理论是)A.建构主义学习理论B.经典条件作用理论C.尝试-错误说D.有意义学习理论14.学习“路程=速度*时间”这是一种( )。
小学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1.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教育情境中的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2.教学内容:是学与教的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一般表现为:教学大纲、教材、课程。
3.教学媒体: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是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
(影响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和容量;影响教学组织形式及学生的学习方法)4.教学环境:包括物质环境(课堂自然条件、教学设施及空间布置)和社会环境(课堂纪律、同学关系、校风、社会文化),影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教师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影响学生的认知、情感和社会性等心理特性的发展,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5.学习过程:是指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它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 6.教学过程:是教师设计教学情境,组织教学活动,与学生进行信息交流,从而引导学生的理解、思考、探索和发现的过程,使其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
7.观察法:是指研究者通过感官或借助一定的科学仪器,在一定的时间内有目的、有计划地记录、描述客观对象的表现来收集资料的方法。
8.实验法:是指创设一定的情境,对某些变量进行操纵或控制以揭示教育心理现象的原因和发展规律的研究方法。
9.访谈法:是指研究者通过与研究对象进行口头交谈来收集有关心理和行为资料的一种研究方法。
第二章小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1.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2.学习准备: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那些促进或防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
3.关键期:是个体早期生命中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
4.最近发展区: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现有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即最近发展区.5.人格:又称个性,是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6.自我意识:是作为主体的我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尤其是人我关系的意识。
(完整word版)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简答题及答案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模拟题一31、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特殊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1)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的方向与方面作出社会性规范(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3)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4)学校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32、简述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
(1)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关于知识的观念(2)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关于学习和教育的观念(3)信息技术的日益成熟和普及为实现教育的个性化、民主化和自主化提供了平台。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模拟题二31、简述教学过程的基本特点。
(1)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
(2)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
(3)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相统一。
(4)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32、学生应尽的义务与有哪些?《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规定学生应尽的义务有:(1)遵守法律、法规.(2)遵守学生行为规范,尊敬师长,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
(3)努力学习,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
(4)遵守所在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的管理制度。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心理学》同步练习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5、简答教育心理学的意义。
(1)可以帮助准确地了解学生的问题(2)可以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3)可以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4)可以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第二章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1、简述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
(1)连续性与阶段性;(2)定向性与顺序性;(3)不平衡性;(4)差异性。
2、简述少年期心理发展的特征。
少年期:是11、12岁到14、15岁的阶段,是个体从童年期向青年期过渡的时期,大致相当于初中阶段,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
少年的抽象逻辑思维已占主导地位并出现反思维,但抽象思维在一定程度上仍要以具体形象作支柱.同时,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也有所发展,但仍带有不少片面性和主观3、简述青年初期心理发展的特征。
教育心理学选择题填空题
2.所谓技能,一般认为是通过练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活
动方式)。
技能的种类可分为:动作技能和心智技能。
3.动觉是复杂的内部运动知觉,它反映的是身体运动时的各 种肌肉活动的特性,如紧张,防松等。
4.技能学习最基本的条件是(练习)。
12.学习动机与学习成绩呈()关系。
13.与学习活动本身相联系的学习动机属于()。
14.动机最佳水平应是()程度的激活或唤起,对学习具
有最佳效果。
15.根据学习动机内容的社会意义,可以把学习动机分为
()。
16.高尚的学习动机的核心是 (),学生把当前的学习同国 家和社会的利益联系在一起。
17.青年期,认知内驱力和()内驱力成为学生学习的主 要动机。
和格式塔关系理论。
6.正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产生积极影响,也被称为
积极迁移。
7.负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产生的消极影响,也称为
消极迁移。
8.()指先前学习对后继学习的影响。
9.()是指后继学习对先前学习的影响。
10.同化性迁移在新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如果学习者原有的
认知结构没有发生改变,直接将原有的认知经验应用于与其
研究得最多,时间最长的部分。
6.学习与教学的要素包括学生,教师,教学内容,(),
教学环境。
7.学生作为学习中的()与主体,存在着群体差异,存
在着个体差异。
8.学生这一要素主要从()和个体差异两个方面影响学
与教过程。
9.学校教育是根据特定的教学目标来最有效地组织教学。
()在其中起着关键的作用。
10.()实际是学生所接触到的社会环境的主要组成部
[护理心理学]第三章: 心理学的基础理论
贝克的认知行为治疗假说
“功能失调性认知假设”错误逻辑推理:
①极端思维:即用全或无、非黑即白的方式来思考和解释 ②主观臆断:即没有支持性或相关证据就武断做出消极的结论; ③选择性概括:即仅凭某一局部细节作出总体的结论; ④过度引申:由一个偶然取得的信念不恰当地应用于其他情况; ⑤夸大和缩小:用一种比实际上大或小的意义来感知事件或情境; ⑥个性化:即在没有根据的情况下将一些事件与自己联系起来的
(四)自我防御机制
自我防御机制是一个人为了保护自我、避免精 神上的痛苦、缓解矛盾冲突、达到心理平衡而表现 的心理反应体系。
1.压抑 2.否认 3.反向 4.转移 5.退行 6.投射 7.升华
二、精神分析理论评述
精神分析理论的主要贡献在病理心理学领域。在当时的年 代,它不仅消除了心理障碍的神秘感和超自然解释,还开创了 全新的研究领域,尤其是开创了以精神分析疗法为代表的深层 次的心理治疗,被认为是现代心理治疗的开端。弗洛伊德提出 的系统的人格理论对人性的解释也是划时代的。
二、人本主义理论评述
❖ 人本主义心理学突破了行为主义和精神分析的理论范式, 在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内容、方法和心理治疗诸方面独树 一帜,建构了一个新的心理学理论体系。
❖ 促进了以人为本的心理治疗的发展,将治疗的着眼点放在 人的成长和自我实现上。
❖ 有评论认为,弗洛伊德为我们提供了心理学病态的一半, 而马斯洛则将心理健康的那一半补充完整。
精神分析理论的局限性也很明显,因理论的依据缺乏有力 的实验验证和数据支持。弗洛伊德过分强调早期性本能的压抑 是人格发展不健全和心理疾病的主要原因,过分强调无意识冲 突的作用而忽视了社会环境、文化对人格发展的影响。而且其 结论大多来源于对精神病人的观察,与正常人的情况有较大的 区别,因此结论的代表性也受到质疑。
教师招聘考试题库《学习的基本理论》考点预测最新版(二)
教师招聘考试题库《学习的基本理论》考点预测最新版(二)1、单选题 _____强调学习的主动性和认知结构的重要性,主张教学的最终目标是促进学生对学科结构的一般理解。
A : 斯金纳B : 布鲁纳C : 苛勒D : 加涅参考答案: B本题解释:【答案】B。
解析:布鲁纳十分强调认知结构在学习过程中的作用,认为认知结构可以给经验中的规律性以意义和组织,使人能够超越给定的信息,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因此,答案选 B。
2、单选题班杜拉证明,社会学习是通过_____而完成的。
A : 阅读和练习B : 观察和模仿C : 听讲和实验D : 奖励和惩罚参考答案: B本题解释:【答案】B。
解析:本题考察第四章学习动机理论的自我效能理论。
班杜拉证明,社会学习是通过观察和模仿而完成的。
3、单选题学生通过学习后,能说出“诚信”的含义。
根据加涅的学习分类,这种水平的学习主要属_____于A : 言语信息学习B : 智慧技能学习C : 认知策略学习D : 态度学习参考答案: A本题解释:【答案】A。
解析:言语信息学习即掌握以言语信息形式传递的内容,或学习结果是以言语信息表达出来的。
4、填空题当有机体作出某种反应以后,呈现一个厌恶刺激,以消除或抑制此类反应的过程,称作____。
参考答案: 惩罚5、单选题 20 世纪 60 年代以来,心理学家开始以信息加工理论为基础解释记忆的存储过程,提出记忆存储系统模型,这一理论认为信息加工系统的核心是_____A : 短时记忆C : 长时记忆D : 瞬时记忆参考答案: A本题解释:【答案】A。
6、单选题走迷宫是一种_____A : 发现学习B : 意义学习C : 接受学习D : 知识学习参考答案: A本题解释:【答案】A。
解析:走迷宫实质是一种发现学习。
7、单选题“无论我们选教何种学科,都必须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
”这是_____的观点A : 布鲁纳B : 克伯屈C : 赞科夫D : 怀特海参考答案: A本题解释:【答案】A。
学习的原理与方法:学习策略
学习的原理与方法:学习策略第三章学习策略随着认知学习理论的发展,人们对学习者和教学者在学习中的作用的看法逐渐发生了变化。
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有效的学习者应当被看作是一个积极的信息加工者、解释者和综合者,他能使用各种不同的策略来存储和提取信息,他努力使学习环境适应自己的需求和目标,因而对自己的学习非常负责。
正是在这种理论背景下,兴起了有关学习策略的研究。
一、学习策略的定义对于什么是学习策略,人们从不同的研究角度和方法,提出了各自的看法,至今仍然没有达成一个统一的认识。
有的指具体的学习技能,诸如复述、想象和列提纲等;有的指较为一般的自我管理活动,诸如计划和领会监控等;有的指组合几种具体技术的复杂计划;甚至有的与元认知、认知策略、自我调节的学习等术语的含义相互重叠。
概括起来,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第一种:把学习策略视作学习活动或步骤,第二种:把学习策略视作学习的规则 ,第三种:把学习策略视作综合这些不同的看法,我们认为,所谓学习策略,就是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识的制定的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的方案。
二、学习策略的成分及其层次许多学者对学习策略的成分和层次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较有代表性的有这样几种:1.奈斯伯特与舒克史密斯的划分奈斯伯特与舒克史密斯(史耀芳,1994)认为,学习策略包括六个因素:①提问,其功能是确定假设,建立目标和项目参量,寻求反馈以及联系任务等;②计划,其功能是决定策略及其实施一览表,精简项目或对问题进行分类,以及选择某些体力或脑力技能来解决问题;③调控,其功能是试图回答或发现最初的问题和意图;④审核,其功能是对活动和结果作出初步的评估;⑤矫正,其功能是再设计或再检查,包括矫正目标的设置;⑥自检,其功能是对活动和项目做最后的自我评价。
2.温斯坦的划分温斯坦(C.E.Weinstein,1985)认为学习策略包括:①认知信息加工策略,如精细加工策略;②积极学习策略,如应试策略;③辅助性策略,如处理焦虑;④元认知策略,如监控新信息的获得。
学习理论知识
学习理论知识学习是人类获取知识、技能和经验的过程。
在人类的生命中,学习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而学习理论则是对学习过程进行理论化和系统化的研究。
本文将介绍几种著名的学习理论,其中包括行为主义理论、认知主义理论和构建主义理论。
行为主义理论是学习理论中的一个重要分支。
行为主义理论关注的是学习的外部行为和刺激之间的关系。
著名的心理学家巴甫洛夫和斯金纳是行为主义理论的主要代表。
巴甫洛夫提出了条件反射的理论,他通过研究狗的消化系统的反射行为,认为任何无条件刺激都可以通过重复与有条件刺激的组合来实现条件化。
斯金纳则提出了操作性条件反射的理论,他认为人类行为是通过与环境的积极互动而产生的,通过奖励和惩罚来引导行为的形成和改变。
认知主义理论强调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参与和思考。
根据认知主义理论,学习是一个积极的、自主的心理过程,学习者通过认知的活动来获取知识和构建新的意义。
著名的认知主义理论家包括皮亚杰和维果茨基。
皮亚杰提出了阶段性认知发展理论,他认为儿童的认知能力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发展。
维果茨基则提出了社会文化理论,他强调社会文化环境对个体认知发展的重要影响,认为学习是通过社会互动和合作来实现的。
构建主义理论是对认知主义理论的进一步发展。
构建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的过程,学习者通过与现实世界的互动和建构来构建知识和理解。
著名的构建主义理论家有皮亚杰和布鲁纳。
皮亚杰提出了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他认为学习是一个个体对外界环境的主动建构。
布鲁纳则提出了社会文化建构主义理论,他认为个体的学习是通过参与社会活动和合作来实现的,同时强调学习的社会文化背景对个体学习的重要影响。
学习理论的不同观点和理论对教育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对于教师来说,了解和运用不同的学习理论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以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例如,在行为主义理论的指导下,教师可以使用奖励和惩罚机制来引导学生的行为。
在认知主义理论的指导下,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和解决问题。
学习理论文档
学习理论学习理论是研究学习过程、学习原则和学习方式的一门学科。
它主要探讨人类如何通过吸收信息、加工知识和习得技能来获取新的知识和能力。
在教育学、心理学和认知科学等领域,学习理论被广泛应用于指导教学设计和学习改进。
1. 经典条件作用理论经典条件作用理论由俄罗斯心理学家帕夫洛夫提出,认为学习是一种通过建立条件反射形成的行为变化。
根据这个理论,通过联想形成的条件反射会建立起刺激和反应之间的联系。
例如,当我们闻到食物的香味时,会感到饥饿,这种感觉是在大脑中形成了条件反射。
2. 效应贬低理论效应贬低理论主张,人们对于频繁遇到的刺激会逐渐产生厌倦和不感兴趣的情绪反应。
因此,学习过程中应避免长时间暴露于相同的刺激中,而应提供新颖和多样化的刺激,以增强学习的效果。
这一理论对于教学设计非常重要,尤其是在长时间的讲授或培训过程中。
3. 社会认知理论社会认知理论由美国心理学家阿尔伯特·班杜拉提出,他认为人类学习不仅受到内部认知过程的影响,还受到外界社会环境的影响。
这种理论认为,人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来学习,尤其是观察行为的结果。
他强调了模仿和观察的重要性,这对于儿童的学习和成长尤其重要。
4. 操作条件作用理论操作条件作用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提出的,他认为学习是一种通过奖励和惩罚来塑造行为的过程。
根据这一理论,个体会根据其行为的后果来决定是否继续采取相同的行为方式。
如果行为得到了奖励,个体就更可能重复这种行为。
相反,如果行为受到惩罚,个体就更可能避免采取这种行为。
5. 构造主义学习理论构造主义学习理论由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强调学习是通过对新信息的建构和解释来理解世界的过程。
根据这一理论,学习者通过将新知识与已有的认知结构相结合来构建新的意义和理解。
因此,构造主义认为学习的过程是主动和个体化的。
6. 情境学习理论情境学习理论由美国心理学家杜威提出,他认为学习是通过参与具体情境中的实践活动来获取知识和技能的过程。
电路原理第四版课后练习题含答案
电路原理第四版课后练习题含答案介绍电路原理是电工电子工程的基础课程,是理解电子电路,掌握电子技术的必备基础。
电路原理第四版是一本经典的教材。
本文将提供该教材的课后练习题及答案,以供读者学习和练习。
课后练习题第一章电路基本定理1.四个1Ω的电阻分别连在电源的正极和负极,求它们之间的总电阻。
2.两个串联的电容C1=10μF,C2=20μF,两端的电压分别为50V和100V,求总电容。
3.RC电路充电后,电容器电压的夹角为45度,某一时刻电容器电压为6V,充电电阻R=2kΩ,电容C=0.1μF,求该时刻电容充电所经过的时间。
第二章电路简化技术1.简化下列电路:simplify_circuit2.已知电路中R1=3Ω,R2=4Ω,R3=5Ω,求R4使得电路平衡。
第三章交流电路基本理论1.已知某电路中电感为5mH,电容为8μF,电源交流电压为60V,频率为50Hz,求电流的有效值和相位角。
2.有一个平衡电桥电路,其两端分别为220V和200V,电桥中R1=100Ω,R2=50Ω,C1=0.1μF,C2=0.02μF,求电桥平衡时C3和R3的阻值。
答案第一章电路基本定理1.总电阻为4Ω。
2.总电容为6.67μF。
3.电容充电所经过的时间为2.2ms。
第二章电路简化技术1.简化后的电路如下:simplified_circuit2.R4=15Ω。
第三章交流电路基本理论1.电流的有效值为1.202A,相位角为-53.13度。
2.R3=5.52kΩ,C3=0.16μF。
总结本文提供了电路原理第四版课后练习题及答案,供读者学习和练习。
电路原理是电子电路的基本理论,掌握了该理论,才能更好的理解和应用电子电路技术。
同时,也希望本文的内容能对读者有所帮助。
3工程流体力学 第三章流体运动学基础
个流动区域上的所有质点的流动。
§3-3 迹线、流线和染色线,流管(续16)
三、湿周、水力半径
1.湿周x 在总流过流断面上,液体与固体相接触的线
称为湿周。用符号x 表示。
2.水力半径R
总流过流断面的面积A与湿周的比值称为水Βιβλιοθήκη 力半径。R A x
注意:水力半径与几何半径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
这是两个微分方程,其中 t 是参数。 可求解得到两族曲面,它们的交线就是 流线族。
§3-3 迹线、流线和染色线,流管(续10)
例3-1 已知直角坐标系中的速度场 u=x+t; v= -y+t;w=0,
试求t = 0 时过 M(-1,-1) 点的流线。
解:由流线的微分方程:
dx d y dz u vw
§3-3 迹线、流线和染色线,流管(续5)
因为u不随t变,所以同一点的流线 始终保持不变。即流线与迹线重合。
某点流速的方向是
流线在该点的切线方向 A
B
流速的大小由流 线的疏密程度反映
uA=uB ?
§3-3 迹线、流线和染色线,流管(续6)
迹线与流线方程 采用拉格朗日方法描述流动时,质
点的运动轨迹方程:
试求t = 0 时过 M(-1,-1) 点的迹线。
解:由迹线的微分方程:
dx d y dz dt u vw
u=x+t;v=-y+t;w=0
dx xt dt
d y y t
dt
求解
x C1 et t 1
t = 0 时过 M(-1,-1):C1 = C2 = 0 y C2 et t 1 x= -t-1 y= t-1 消去t,得迹线方程: x+y = -2
教师招聘考试题库《学习的基本理论》考点特训最新版(二)
教师招聘考试题库《学习的基本理论》考点特训最新版(二)1、多选题下列属于操作性条件作用的基本规律的是_____。
A : 强化B : 逃避条件作用C : 回避条件作用D : 消退E : 惩罚参考答案: ABCDE本题解释:【出题思路】本题考查考生对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基本规律的掌握。
【参考答案】ABCDE【名师点睛】强化意在增加行为发生的概率,分为正强化和负强化。
消退意在对之前强化过的行为不再强化从而减少行为发生的概率。
惩罚则是通过增加或减少某种刺激从而减少某种行为。
本题中最难区分的是逃避条件作用和回避条件作用。
当厌恶刺激或不愉快的情境出现时,有机体做出某种反应,从而逃避了厌恶刺激或不愉快情境,则该反应在以后的类似情景中发生的概率便增加。
这类条件作用称为“逃避条件作用” 。
当预示厌恶刺激或不愉快情境即将出现的信号呈现时,有机体自发的作出某种反应,从而避免了厌恶刺激或不愉快情境的出现,则该反应在以后的类似情景中发生的概率也会增加。
这类条件作用则称“回避条件作用”。
2、判断题惩罚是指为减少或消除某种不良行为再次出现的可能性而在此行为发生后所跟随的不愉快事件。
_____参考答案: 正确本题解释:【参考答案】正确。
解析:负强化是消除伤害性或讨厌的刺激以增加合乎要求反应出现概率的过程。
而惩罚是指为减少或消除某种不良行为再次出现的可能性,或防止在此行为发生后所跟随的不愉快事件。
3、填空题完形—顿悟说认为完形是一种____结构,是对事物关系的认知。
参考答案: 心理4、单选题“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是一种_____的教学技术。
A : 强调直观教学B : 强调新知识与学生认知结构中适当知识联系C : 激励学生的学习动机D : 引导学生的发现行为参考答案: B本题解释:【答案】B。
解析:奥苏贝尔学习理论在教学中具体应用的技术--先行组织者策略:所谓“先行组织者” ,是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要比学习任务本身有较高的抽象、概括和综合水平,并且能够清晰地与认知结构中原有观念和新任务关联起来。
试题:第3章学习的基本理论
试题:第3章学习的基本理论选择题1.个体在特定情境下由于练习或反复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较持久的变化是()。
A.实践B.反应C.反射C.学习答案与解析:选D。
学习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学习是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狭义的学习指人类学习。
因此,答案选D。
2.在西方,对学习类型的分类有较大影响的心理学家是()。
A.加涅B.斯金纳C.托尔曼C.桑代克答案与解析:选A。
在西方心理学中,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和教学设计专家加涅在《学习的条件》一书中先后提出的学习层次分类说和学习结果分类影响较大。
斯金纳是操作性条件反射的理论的代表人物,托尔曼是认知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代表,桑代克提出了尝试—错误说的学习理论。
因此,答案选A。
3.最早提出经典性条件反射的人是()。
A.斯金纳B.巴甫洛夫C.桑代克C.班杜拉答案与解析:选B。
经典性条件作用论由俄国著名的生理学家巴甫洛夫经过实验研究而提出。
因此,答案为B。
4.小学生因上课专心听讲受到老师表扬而逐步养成上课专心听讲的习惯属于()。
A.经典性条件反射B.操作性条件反射C.联结反应C.习惯成自然答案与解析:选B。
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基本过程是一个操作出现以后,有强化刺激尾随,则该操作的概率就增加。
因此,答案为B。
5.斯金纳认为行为分为两类,分别是()。
A.学习行为和操作性为B.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C.刺激行为和反应行为C.操作性为和反应性为答案与解析:选B。
斯金纳是美国著名的行为主义心理学家,他认为,人和动物的行为有两类: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为。
应答性行为是由特定刺激所引起的,是不随意的反射性反应。
而操作性行为不与任何特定刺激相联系,是有机体自发做出的随意反应。
因此,答案选B。
6.根据学习的定义,下列属于学习的现象是()。
A.吃了酸的食物流唾液B.望梅止渴C.蜘蛛织网C.儿童模仿电影中人物的行为答案与解析:选D。
学习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学习的基本理论(三)主题预告1. 学习的界定2. 学习的分类3.桑代克及其学习理论4. 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论5.华生及其环境决定论6. 斯金纳及其操作条件作用7.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8. 格式塔的顿误-完形学习理论9.托尔曼的符号学习理论10. 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论11. 奥苏伯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论12.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11. 奥苏伯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论分主题预告11.1 奥苏伯尔的生平11.2 学习分类11.3 有意义学习的实质和条件11.4 学习的认知同化过程11.5 接受学习的原则与技术11.6 渐近分化与综合贯通的原则11.7 先行组织者11.1 奥苏伯尔的生平奥苏伯尔是美国教育心理学家,认知心理学的代表人物,皮亚杰的追随者。
11.2 学习分类奥苏伯尔从两个维度对认知领域的学习进行了分类:一个维度是从学习进行的方式,将学习分为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另一个维度是根据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知识的关系,将学习分为意义学习和机械学习。
11.2.1接受学习接受学习是指由教师向学生提供前人发现、创造、积累的人类的社会经验,学生把这些经验内化为自己的经验,使其成为自己认知事物、分析问题、处理问题及发明创造的工具的一种学习方式。
简单地说,接受学习主要是学生通过教师呈现的材料来掌握现成知识(人类积累的社会经验)的一种学习方式。
在理解接受学习这一概念时,必须把握三个方面的内容:(1)人类社会在其自身的发展过程中,创造了无尽的社会经验。
就经验传递而言,教育就是社会经验传递的特殊系统。
学生是这一经验传递系统的构成要素之一,是经验的接受者。
学生学习的目的是接受社会经验,这就决定了学生学习的接受特性。
可见,学生学习的接受特性不是人为规定的,而是由经验传递系统的整体特性,以及学生在这种系统中的地位和职能决定的。
(2)学习的主要内容,基本上是以确定的形式由教师传授给学生,对学生的学习来讲,只需要把教学内容加以内化,即把新的教学内容结合进自己已有的认知结构之中。
(3)教师向学生呈现的教学材料(教学内容)是人类的间接经验,这些教学材料是教师精心挑选、组织的,它们具有基础性、衍生性和系统性的特点。
11.2.2 发现学习所谓发现学习,是指在教师不加讲述的情况下,学生依靠自己的力量去获得新知识、寻求解决问题方法的一种学习方法。
布鲁纳是发现学习的倡导者。
实际上,关于发现学习,我们在讨论布鲁纳及其学习理论的时候,就已经讨论过。
这里,再作进一步的讨论。
布鲁纳指出:“儿童都有他自己的观察世界和解释世界的独特方式。
”教师的任务就是“按照这个年龄儿童观察事物的方式去阐述那门学科的结构。
”他主张让学生主动地去发现知识,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
发现知识,并不是要学生去寻求那些人类尚未知晓的事物,而是要让学生学会用自己的头脑去亲自获得知识。
他说:“不论是在校儿童凭自己的力量所作的发现,还是科学家努力于日趋尖端的研究领域所取得的发现,按其实质来说,都不过是把现象重新组织或转换,使人能超越现象再进行组合,从而获得新的领悟而已。
”因此,布鲁纳认为,“发现学习”理论的中心思想应包含以下三个方面内容:(1)如果让学生理解了知识的结构,这种理解就会使他不断地发现知识,独立前进。
在布鲁纳看来,任何学科都有一定的基本结构(即知识间的相互联系及其规律性)。
由于学生在学校中接受知识的范围和深度都是有限的,所以只有让他们理解了知识的基本结构,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智力,在一生当中都能源源不断地获取大量的知识。
(2)学生只要掌握一些基本的原理,就可以推断所学知识的个别属性。
也就是利用学习迁移的作用,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能达到举一反三和触类旁通的境地。
(3)学生不需要在头脑里记住大量的知识,只要掌握了学习的方法和策略,就自然会使他获得大量的知识。
布鲁纳特别重视人在学习中的主观能动性,强调要把学生当作是主动参与知识获得过程的人。
因此,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并把正确的学习方法教给学生。
根据这个中心思想,布鲁纳提出了“发现学习”的模式。
教师不把知识直接呈现在学生面前,而是让学生自己通过一系列的发现行为去发现并获得所需要掌握的学习内容。
也就是说,学生在学习情境中必须经过自己主动的探索和寻找,从而获得知识的答案,要求学生按照自己的学习方式去学习。
11.2.3 有意义学习与机械学习奥苏伯尔认为,有意义学习与机械学习的条件和心理机制有着本质的不同。
机械学习的心理机制是联想,其产生的条件是刺激和反应接近、重复和强化等;有意义学习的心理机制是同化,其产生的条件,在客观上是学习材料本身要有逻辑意义,在主观上是学习者本人应具备有意义学习的心向(内部学习动机),同时其认知结构中应具有同化新知识的原有观念(命题、概念、表象及已有意义的符号等),这样,新旧知识才建立起非人为性和实质性的联系。
所谓非人为性(nonarbitrary),指个人的新旧知识的联系合乎人们理解的逻辑关系;所谓实质性(substantive),指能用同义词或其他等值符号代替而不改变意义或内容。
非人为性和实质性是奥苏伯尔划分有意义学习和机械学习的两条标准,他据此给有意义学习下了明确定义: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
奥苏伯尔还指出,接受学习未必是机械学习,发现学习也未必就是有意义学习。
如果教师讲授得法,学生学习得法,则此学习必为有意义学习。
而学生在发现学习中,如果只是机械地记住解决问题的“典型步骤”,而不知其所以然,则此学习必为机械学习。
可见,无论是接受学习还是发现学习,都有可能是机械的,也都有可能是有意义的,认为接受学习必然是机械的,发现学习必然是有意义的,这是毫无根据的。
11.3 有意义学习的实质和条件奥苏贝尔提出,有意义学习过程的实质,就是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
这一论断既给有意义学习下了明确的定义,也指出了有意义学习的两条标准:第一条标准,是新的符号或符号代表的观念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的有关观念具有实质性联系。
所谓实质性联系,指新的符号或符号代表的观念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表象、已经有意义的符号、概念或命题的联系。
第二条标准,是新旧知识的非人为的联系,即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有关观念在某种合理的或逻辑基础上的联系。
等边三角形概念与儿童认知结构中的一般三角形概念的关系不是人为的,它符合一般与特殊的关系。
无意义音节和配对形容词只能机械学习,因为这样的材料不可能与人的认知结构中的任何已有观念建立实质性联系,必须在逐个字母或项目之间建立联系。
这样的学习完全是机械学习。
在获得数概念前的幼儿,凭借他们发展较快的机械记忆能力,可以将乘法九九表口诀背熟,倘若从中抽出一句问他们,他们将不知所云,这也是机械学习。
一切机械学习都不具备上述有意义学习的两条标准。
有意义学习的产生,既受学习材料性质的影响,也受学习者自身因素的影响。
前者称为有意义学习的外部条件(外因),后者称为有意义学习的内部条件(内因)。
(1)有意义学习的外部条件有意义学习的材料本身,必须合乎这种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标准,也就是说,学习材料具有逻辑意义。
这种逻辑意义指的是材料本身与人类学习能力范围内的有关观念可以建立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
(2)有意义学习的内部条件第一,学习者必须具备有意义学习的心向。
有意义学习的心向,是指学习者积极主动地把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原有的适当知识加以联系的倾向性。
第二,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必须具有适当的知识,以便与新知识进行联系。
第三,学习者必须积极主动地使这种具有潜在意义的新知识与他认知结构中有关的旧知识发生相互作用,这样,旧知识得到改造,新知识就获得实际意义,即心理意义。
11.6 渐近分化与综合贯通的原则奥苏伯尔也提出了学习组织的四大原则:(1)渐进分化原则;(2)综合贯通原则;(3)序列组织原则;(4)巩固性原则。
在这里,我们拟分析和讨论渐进分化原则和综合贯通原则。
渐进分化原则,是指学生先学习最一般的、包容性最广的知识,然后,逐渐分化,直至具体的细节。
这条原则主要针对下位学习(subordinate learning)。
下位学习,是指新知识是原有概念的一个特例或例证,一般有两种情况:(1)新知识纳入原有概念后,新知识获得意义,原有的概念本质不变。
比如,蝙蝠这个新概念,纳入原有认知结构中的哺乳动物这一概念后,蝙蝠就获得胎生、哺乳的特定意义,而哺乳动物这一概念本质不变。
(2)新知识纳入原有概念后,不仅使新知识获得意义,而且会扩大、深化原有概念。
比如,打击走私犯、绿化荒山等新概念纳入爱国行动这一原有概念后,不仅使新概念获得意义,而且扩大、深化了爱国行动这一原有概念。
综合贯通原则,是指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把新知识纳入到已有的知识结构中去,并不断地对其认知结构中的知识要素。
进行调整,甚至在必要时,重新组合,从而使新旧知识相互协调,成为一个整体,并促成认知结构的变化。
这条原则主要针对上位学习(superordinate learning)和并列结合学习(combinatorial learning)。
上位学习,是指用概括程度较高的新概念,来包含认知结构中原有的几个已知概念的过程。
例如,儿童已知桌面大小、地面大小、墙面大小和操场的大小,然后,学习面积的概念,从已知的桌面、地面、墙面、操场的大小,概括出面积是物体表面的大小,即新知识是已有几个知识的总括。
并列结合学习,是指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原有概念既不是下位关系,也不是上位关系,它们之间有一种潜在的意义,这种潜在的意义就是一般吻合性。
例如,已经掌握数量和质量的关系、热和体积的关系、遗传和变异的关系,现在新的学习内容是需求和价格的关系。
这里,新的学习内容既不能类属于原有的关系,也不能概括原有的几个关系,但它们之间确实存在着某种共同的特征,也就是一般的吻合性――后一种变量随着前一种变量的变化而变化。
根据这一特征,新关系与已有关系并列结合,新关系获得意义。
由于并列结合关系只能利用一般吻合性起固定作用,因此学习和记忆都比较困难。
综合贯通原则主张,在分化出新知识的同时,还要指出新旧知识间的区别和联系,促进二者间的协调和整合。
11.7 先行组织者先行组织者(advance organizer)是奥苏伯尔于1960年提出的一个教育心理学的重要概念,也是他在教学理论方面的主要贡献之一。
根据奥苏伯尔的解释,学生面对新的学习任务时,如果原有认知结构中缺少同化新知识的适当的上位观念,或原有观念不够清晰或巩固,则有必要设计一个先于学习材料呈现之前呈现的引导性材料,这可能是一个概念、一条定律或者一段说明文字,可以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或直观形象的具体模型,但是,在概括和包容的水平上高于要学习的材料(因此,属于下位学习),构建一个使新旧知识发生联系的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