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敦煌学百年文库
敦煌文化
现,确实不幸,它的命运明摆着只有一条, 我们这个民族保不住它。”
失落的敦煌文物到底谁之罪
外因:
斯坦因:英国探险家,通过称自己是来敦煌取经骗得了王道士掌 握的大量敦煌文物,回国后受到热烈追捧,其运走的敦煌文物大部分藏 于大英博物馆; 华尔纳:哈佛大学考古调查团领队,1924年1月达到中国,他在石 窟剥离下26块壁画,搬走了一尊菩萨像,他甚至带了几车胶布去剥取壁 画; 张大千:张大千崇拜北魏隋唐风格,为了临摹,他不知轻重剥离 了西夏、宋元的外层壁画。由于他根本不具备现代知识概念和相应的能 力,经他剥离的外层壁画完全被破坏。北大教授向达正在此地考察说: 张大千氏以一江湖画家,盘踞此间„„尤其令人愤恨者,为擅自剥离壁 画。“ 新疆巡抚何秋辇:负责运送敦煌文物到北京,却先运到他家截留, 把卷子中较长者,截割为数段以充数。这批卷子被其子女以日金8万出 售给日本东方学专家羽田亨;
莫高窟掠夺史
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道士王圆箓发现"藏经洞",洞内藏有写经、 文书和文物四万多件。此后莫高窟更为引人注目。 1907、1914年英国的斯坦因两次掠走遗书、文物一万多件。 1908年法国人伯希和从藏经洞中拣选文书中的精品,掠走约5000件。
1910年藏经洞中的劫余写经,大部分运至北京,交京师图书馆收藏。
此外,王重民还拍摄了3万多张敦煌遗书和其 他古籍的缩微照片。先行翻阅,摘录题跋,叙 其梗概。在学界享有盛誉的《敦煌古籍叙录》 出版,极大地推动了国内敦煌学的研究。在一 封写给胡适的信中,王重民说:“重民在欧洲 流落了几年,受了不少洋气,也算看了一点洋 玩意儿(在东方学方面),所以图强之心非常 迫切。” 另一位派往伦敦的向达备受刁难和白眼,生 活津贴无着落,但忍辱负重,或抄录,或拍照, 或做卡片。
徐复先生佚稿三篇辑录
徐复先生佚稿三篇辑录郭万青【摘要】徐复先生所撰专家鉴定意见、专家推荐意见与苏昌辽信三篇,两篇写于1983年,一篇写于1997年.除了与苏昌辽的信函是他人代笔外,其他二篇都是徐复先生手泽.在给王继如教授所写推荐意见中,揭明敦煌变文校释的条件,具有方法论意义.这三篇俱未见收录于徐老的文集,也未见相关学者辑录,今特为辑出.【期刊名称】《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年(卷),期】2018(000)004【总页数】4页(P176-179)【关键词】徐复;佚稿;辑录【作者】郭万青【作者单位】唐山师范学院中文系,河北唐山063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256徐复先生(1912-2006),字士复,一字汉生,号鸣谦,江苏武进人。
1929-1932年,就读于金陵大学,师从黄侃先生(1886-1935)等攻读传统语言文字学;1935年9月考入金陵大学国学研究班,继续从黄侃先生问学。
1936年2月至苏州章氏国学讲习会,从章太炎先生(1869-1936)问学。
新中国成立以来,一直任教于南京师范大学,直至2006年逝世。
徐复先生是著名的语言学家、文献学家和教育家,是章黄学派在当代的重要传人和领军人物。
徐复先生主持创办了南京师范大学古典文献学专业,使南京师范大学成为全国四个开设古典文献学本科专业的高校之一;主持创建南京师范大学古文献研究所,主持申报并建立南京师范大学汉语史硕士学位授予点,参与创建中国语言学会、江苏省语言学会、中国训诂学研究会。
以黄季刚先生“刻苦为人,殷勤传学”自任,作育英才、提携后学、撰书立说,不遗余力。
被誉为东南的学术领袖,也被陈新雄教授誉为“章黄学派在大陆的旗帜”。
其学术生涯长达七十余年,著有《秦会要订补》《訄书详注》《说文解字部首正解》《后读书杂志》《徐复语言文字学论稿》《徐复语言文字学丛稿》《徐复序跋集》《徐复语言文字学晚稿》等著作,主编、参编《辞海》《汉语大词典》《广雅诂林》《古汉语大词典》等辞书以及《传世藏书》等大型丛书。
敦煌资料
在祖国广袤的西北大地上,介于青藏高原北部边缘的祁连山脉与内蒙古高原南缘的走廊北山(龙首山-合黎山-马鬃山)之间,绵亙着一条由东南延向西北的长达千余公里的形似走廊的地带,这即是著名的河西走廊。
在这条走廊的最西端镶嵌着一块如翡翠般的绿洲,这就是被誉为丝路明珠的敦煌。
敦煌虽然面积不大,位置也较偏僻,但分外引人注目:对于中原王朝来说,她是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前进基地和西域门户;对于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来说,她是著名的古丝绸路上的咽喉枢纽;对于艺术家与佛教信徒来说,她是令人神往的艺术殿堂和佛门圣地;对于文人学者来说,她又是墨香芬芳的文化宝库…… 她的历史笼罩着神秘而耀眼的光环,她的名字也随之而熠熠生辉。
敦煌,在过去的两千多年中曾为古丝绸路上的国际文化交流和我们国家、民族的发展建树过不朽的丰碑,今天又由于她保存着丰富灿烂的古代文化遗迹而驰名于世界。
1900 年,随着敦煌莫高窟藏经洞(第 17 窟)中珍藏的大批古代文书文物的出土,引起了世界许多国家学者的瞩目,敦煌的名字响遍了全球,敦煌学遂应运而生。
历经百年的发展,今天敦煌学已成为一门地地道道的国际性显学。
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在《敦煌学、吐鲁番学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和作用》一文中有一段名言:“世界上历史悠久、地域广阔、自成体系、影响深远的文化体系只有四个:中国、印度、希腊、伊斯兰,再没有第五个;而这四个文化体系汇流的地方只有一个,就是中国的敦煌和新疆地区,再没有第二个。
”诚如其言,位居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为东西交通的喉襟和具有国际意义的文化交汇之地。
东汉应劭解释“敦煌”之名:“敦,大也;煌,盛也。
”唐人李吉甫又云:“敦,大也,以其广开西域,故以盛名。
”敦煌得名的本身就与丝路交通的开辟息息相关。
《汉书· 西域传》记,出敦煌玉门关往西域有南北两道。
曹魏时增至三道。
《魏略· 西戎传》:“从敦煌玉门关入西域,前有二道,今有三道。
”即新增敦煌径通高昌(今吐鲁番)以至龟兹(今新疆库车)以远的新北道。
唐代敦煌壁画色彩的观念体现、视觉呈现与情感表达
115唐代敦煌壁画色彩的观念体现、视觉呈现与情感表达杜星星(西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甘肃兰州730070)摘要:敦煌壁画是一个色彩斑斓的世界。
唐代敦煌壁画色彩作为敦煌壁画鼎盛时期的代表,是壁 画艺术表达现实生活的典范。
唐代敦煌壁画色彩由前期的绚烂富丽到后期的青绿简淡,演变轨迹清晰,风格变化明显。
唐代敦煌壁画色彩在观念体现、视觉呈现及情感表达等方面特色鲜明,是传统文化色彩观在特定文化语境下的再发展:在色彩观念的体现上,印度宗教文化用色理念、中国传统儒家和道家文化的色彩观念均渗透在唐代敦煌壁画色彩中;在视觉呈现上,画工运用光思维、环境思维、宗教思维等方式吸引信众,激发信众的审美情感,满足他们的精神渴求;在情感表达上,画工运用丰富的色彩激发信众的主观情感,使得信众的生命、自由观念在自我体认和释放的同时,让色彩的本质得以回归。
对唐代敦煌壁画从色彩视角进行深入挖掘,既有助于我们对唐代敦煌壁画用色规律和内涵的认识,也有助于我们对敦煌壁画艺术的全面把握。
关键词:唐代敦煌壁画色彩观念体现视觉呈现情感表达中图分类号:K879.2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6252 (2021) 00-0115-14唐代敦煌壁画的色彩“富丽、绚烂”,其“赋彩、渲染技巧发展到了高度纯熟的境 地”®。
近年来,学界以安史之乱为界,将唐代敦煌壁画的色彩进行分期研究,从宏观 层面探讨其风格特征,取得了丰厚的学术成果。
例如,常书鸿先生认为初唐色彩“古 朴拙劣”,盛唐色彩“金碧辉煌”,但整体而言又呈现出“富丽”的特征段文杰先生认为唐前期色彩“绚丽夺目”,后期则“清新淡雅”“浑厚温润”®。
另外,也有学者 从用色、材质、观念等方面对唐代敦煌壁画色彩进行分析。
如王履祥从唐代敦煌壁画的 用色切人,发现从唐前期开始壁画色彩中的红、绿、青、黄等色逐渐增多,而唐后期因收稿日期:2020-1-12作者简介:杜星星(1985-),女,甘肃陇西人。
燉煌的词源再探讨re-discu...
2014年第1期(总第143期)敦煌研究DUNHUANG RESEARCH 收稿日期:2013-08-08作者简介:谭世宝(1950-),男,香港人,历史学、语言学博士,澳门理工学院成人教育及特别计划中心教授,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博士生及博士后研究员指导教授,历史语言研究所所长。
主要研究澳门学、敦煌学、中国思想史、中国佛教史、历史文献学等。
燉煌的词源再探讨谭世宝(澳门理工学院成人教育及特别计划中心,澳门999078)内容摘要:有关燉(焞、敦)煌的词源问题,是伴随着敦煌学产生而一直吸引众多中外学者关注研究的跨世纪难题,迄今已经成为聚讼不决的百年历史悬案。
有关燉煌等地名的族源及意义成为难以理解的历史问题,乃因时过境迁,使得原来完整的汉朝历史档案资料在两千多年来不断递减的过程中变成碎片流传于今世,而导致当代片面的历史研究者的困惑不断增加。
特别是由于有关问题实际是由原来对中国历史文化及《史记》、《汉书》缺乏全面深入研究理解的现代欧洲汉学家提出的伪问题,然后由他们及同样一知半解的日本汉学家对伪问题作出的种种错答案,形成了先入为主的一些误论的影响,而导致了所谓燉煌为胡语的音译词之说在中国普遍流行,弄清这个百年悬案,必须源流都要厘清,既要把百多年来的有关问题的研究史基本研究清楚,同时还要把《史记》、《汉书》的有关记载的源流弄清楚。
本文通过对有关传世文献源流的分析研究,再一次强调“燉煌”为汉语非胡语音译。
关键词:月氏;匈奴语;土著居民;名从主人中图分类号:K92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106(2014)01-0121-10Re-discussing the Etymological Origin of “Dunhuang ”TAN Shibao(Centre of Continuing Education and Special Projects,Macao Polytechnic Institute,Macao 999078)Abstract:The etymology of the word Dunhuang has been a research subject ever since the inception of theDunhuang Studies and has not been settled yet.As time passed,the original complete historical records of the Han dynasty had been reduced progressively and become fragmental during more than two thousand years,and this adds more difficulties for historical research,making it hard to understand the origin and meaning of the names of many places like Dunhuang.In particular,some questions are pseudo-problems posed by European sinologists who do not have a comprehensive and deep understanding of the history and culture of China,the Historical Records ,and the Book of Han ,and pseudo-problems have been given various wrong answers by the same ignorant Japanese sinologists.As a result,the opinion that Dunhuang is a non -Chinese trans -pronunciation word is popular in China.To solve this centenary problem means to clarify all the necessary origins,including all the research results in the last century and the relevant records in the Historical Records and t he Book of Han .ThisNO.1.2014TOTAL 143121··有关燉(焞、敦)煌的词源问题,是伴随着敦煌学产生而一直吸引众多中外学者关注研究的跨世纪难题,迄今已经成为聚讼不决的百年历史悬案。
论《唐太宗入冥记》对隋唐系列小说的影响
论5唐太宗入冥记6对隋唐系列小说的影响徐燕5唐太宗入冥记6是民间话本类的重要名篇。
迄今为止,研究者对它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五方面:一是撰写者、创作时间。
例如,鲁迅认为/唐末五代人所钞0,萧登福认为/当是写于武后登位之初0,卞孝萱判断产生时间为/武周代唐之初0,程毅中推测/5唐太宗入冥记6故事可能产生于武后时期或稍晚0,大抵是唐人叙唐事的话本,学术界取得一致。
二是故事内容及演变。
例如,陈志良5唐太宗入冥故事的演变6,方步和5唐王所游地狱的由来和现实性6。
三是故事性质。
例如,胡士莹认为是/宗教的宣传品0,萧登福认为/是一篇政争下的产品0,卞孝萱认为/是一篇在佛教果报掩护下、谴责唐太宗的政治小说0。
四是创作艺术,例如,王昊5敦煌本3唐太宗入冥记4的拟题、年代及其叙事艺术6。
五是比较研究,包括与外国文学、其他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比较。
例如,川口久雄5敦煌的变文资料和日本文学)))3唐太宗入冥记4和3北野天神缘起46,l v高国藩5敦煌文化学6一书有将5唐太宗入冥记6与/与敦煌鬼故事5黄士强传6比较0l w。
一、5唐太宗入冥记6:圣君明主形象的首次颠覆话本主要叙唐太宗生魂被发往判官崔子玉处勘问。
崔子玉兼任阳世辅(滏)阳县尉,与李淳风为知己。
李淳风交一信予太宗转崔子玉,以求缓死。
太宗见第六曹司内有二人啼哭,问是何人,崔子玉答是被杀的建成、元吉,苦求追取太宗到阴间对质。
太宗不敢停留,匆匆上厅。
桌上放着/命录0,按录,太宗当命尽。
崔子玉为太宗增寿十年,欲索高官,故说仅延寿五年,太宗发誓以财物酬谢。
崔子玉表示可以再为太宗续命五年,并以言辞诱导太宗给予高官,太宗浑然不觉。
最后,崔子玉趁太宗无言对答/问头0之际,直接提出要官,太宗许以高官厚禄。
此时天符下,所注官职同,阴补阳授。
于是崔子玉以/大圣灭族t t0六字代答/问头0l x。
此故事在当时盛为流传,今本5朝野佥载6载有:太宗极康豫,太史令李淳风见上,流泪无言。
上问之,对曰陛下夕当晏驾。
敦煌学十八讲_记录
《敦煌学十八讲》读书笔记目录1. 第一章敦煌学概述 (2)1.1 敦煌学的定义与研究对象 (3)1.2 敦煌学的发展历程 (4)1.3 敦煌学的学术体系与研究方法 (5)2. 第二章敦煌壁画的艺术特点 (7)2.1 敦煌壁画的历史背景 (9)2.2 敦煌壁画的艺术风格 (10)2.3 敦煌壁画的构图与色彩 (11)3. 第三章敦煌文献的研究与整理 (13)3.1 敦煌文献的发现与收藏 (15)3.2 敦煌文献的整理与修复 (16)3.3 敦煌文献的数字化与研究 (17)4. 第四章佛教艺术史研究 (19)4.1 佛教艺术史的理论体系 (20)4.2 佛教艺术史在中国的发展 (21)4.3 佛教艺术史与敦煌壁画的关系 (23)5. 第五章敦煌文化研究 (24)5.1 敦煌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25)5.2 敦煌文化与丝绸之路的关系 (26)5.3 敦煌文化在现代社会的价值与传承 (27)6. 第六章敦煌学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29)6.1 敦煌学的国际影响与地位 (30)6.2 敦煌学的国际合作项目与成果 (31)6.3 敦煌学的未来发展趋势 (32)7. 第七章敦煌学的前沿领域与问题探讨 (33)7.1 数字敦煌资源的开发与应用 (34)7.2 敦煌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 (36)7.3 敦煌学面临的挑战与未来发展方向 (37)8. 第八章敦煌学的教育与人才培养 (38)8.1 敦煌学教育的历史与发展 (39)8.2 敦煌学专业课程设置与教学方法 (40)8.3 敦煌学人才队伍建设与培养模式 (42)9. 第九章敦煌学的中国特色与世界意义 (43)9.1 敦煌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44)9.2 敦煌学对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贡献 (45)9.3 敦煌学在推动中华文化传播中的作用 (47)1. 第一章敦煌学概述这个古丝绸之路上的璀璨明珠,自汉代起便以其丰富的文化底蕴吸引着世人的目光。
作为一门研究敦煌地区历史、文化、艺术、宗教等方面内容的学科,自20世纪初诞生以来,便不断吸引着众多学者的目光。
敦煌学百年历史、现状与发展趋势
总之,敦煌学作为一门具有百年历史的综合性学科,已经在多个领域取得了显 著成果。未来,我们需要继续和研究敦煌学,以推动相关领域的发展进步,同 时也要敦煌学的应用价值,努力让这一古老而珍贵的学术资源服务于现实社会。 让我们共同期待敦煌学在未来的发展中取得更为辉煌的成就。
参考内容
中国期货市场经历了百年的发展,从最初的农产品期货交易到如今已成为全球 最大的商品期货市场之一。本次演示将详细介绍中国期货行业的历史、现状与 未来发展。
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和区块链等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技术已经成为推动 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人工智能技术在医疗、教育、金融等领域的应用,提高 了生产效率和服务质量。大数据技术则帮助企业更好地分析市场趋势,提高决 策效率。区块链技术则通过去中心化的方式,提高了数据的安全性和可信度。
三、计算机技术的趋势
未来计算机技术将呈现智能化、融合化、专业化和安全化的特点。
智能化: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未来计算机将更加智能化。它们不仅可以 执行特定的任务,还可以学习和自我优化,提高工作效率。
融合化:各种技术的融合将进一步推动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例如,物联网和云 计算的融合,可以让人们更好地管理和利用各种资源。
自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发明的机械式计算机以来,计算机技术已经经历了漫长 的历程。从最初的巨型机到现在的微型机,计算机技术不断演进,推动了人类 社会的快速发展。本次演示将从历史、现状和趋势三个方面,探讨计算机技术 发展的历程。
一、计算机技术的历史
19世纪后期,科学家们开始研究电动式计算机。1833年,查尔斯·巴比奇设 计了一台分析机,可以进行乘法运算。然而,由于同时期的技术水平有限,这 台分析机并没有真正制造出来。
敦煌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当时由于敦煌藏经洞的发现,引起了世界 各地学者的高度。敦煌学的研究对象包括敦煌文献、壁画、石刻等方面,这些 材料为研究敦煌及其所在的历史时期提供了宝贵的资料。然而,关于敦煌学的 定义和范畴,学术界一直存在争议。有学者认为敦煌学应该局限于敦煌的文献 研究,而另一些人则认为应该包括与敦煌相关的所有领域。
敦煌石窟研究百年回顾与瞻望
敦煌石窟保护工作的历程可以大致分为三个阶段:初建时期、发展时期和成 熟时期。在初建时期,政府主要采取了抢救性保护措施,针对濒临毁灭的石窟进 行了重点保护和修复。随着国家对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敦煌石窟 保护工作进入发展时期,各项保护措施逐步完善,保护理念逐渐深入人心。到了 成熟时期,敦煌石窟保护工作形成了科学、全面、有效的保护体系,成为世界文 化遗产保护的典范。
本次演示旨在探讨敦煌石窟中的曼荼罗图像研究。曼荼罗,意为“圆轮”,用,为研究佛教密宗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敦煌石窟中的曼荼罗图像主要出现在唐代,为当时的密宗修行者所绘制。这 些图像具有以下特点:首先,它们通常以圆形为主,内部绘有各种象征性的图案 和符号;其次,曼荼罗图像在石窟中的位置非常考究,一般位于洞窟的中央或主 尊的背后;最后,曼荼罗图像的颜色丰富多彩,为修行者提供了富丽的视觉效果。
一、敦煌石窟的发现与早期研究
1800年,杨古城在敦煌以西的鸣沙山发现了莫高窟。然而,敦煌石窟的早期 研究可以追溯到1900年,当时道士王圆箓在清理积沙时,偶然发现了藏经洞。这 一发现引起了国际轰动,也为敦煌石窟研究拉开了序幕。
在20世纪上半叶,中国的考古学家和艺术家开始对敦煌石窟进行系统的研究 和临摹。他们不仅对洞窟进行了编号和测量,还对壁画进行了临摹和记录。这些 工作为后来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色彩的历史背景
敦煌石窟壁画的色彩运用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背景和历史文化。在佛教文化 的背景下,壁画的色彩也受到了印度佛教绘画的影响。同时,在敦煌石窟壁画的 绘制过程中,也融合了中国传统绘画的色彩观念,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敦煌壁画色 彩风格。
画面的构成要素
敦煌石窟壁画画面构成要素丰富,包括构图、线条、造型等方面。在色彩方 面,不同的色彩搭配和运用突显了画面构成的不同要素。例如,在佛像的描绘中, 通常采用庄重的土黄色和红色,以表现佛像的高大和威严。而在描绘天空、云彩 等元素时,则主要运用蓝色和白色,以表现天空的广阔无垠。
读敦煌卷子杂志三则
写 。 慨 m “在 S 6 2 V戌 年 八 月 《 元 光 施 宅 牒 》 . 89 汜 最后 , 将前 件房 舍施 入乾 元佛 殿 , 后 无凭 , 有 谨 恐
请乞 利 命 请处 分 ’ 语 , 中的 ‘ 利命 ’ 为 ‘ 之 其 乞 疑 乞 利本 ’ 误 写 , 果 这 一推 断 正确 , 乞 利 本 很有 的 如 则
引 文 , 无 力 考 求 其 原 始 出 处 。 ① 为 此 , 鸿 音 在 石 却 聂 泰 安 法 译 文 的 基 础 上 通 过 对 校 寻 出 了其 中 的 一 批 典 故 出 处 。 ①
道而 正焉 。 孔 子 指 出 : 人 日 … … ( ) P.8 “ 果 毁 道 , 末 “ ? ( 9 7: 如 那
“ 希 有 之 叹 ” 思 的 最 好 注 脚 当 在 元 稹 的 《 琶 歌》 歌 意 琵
之 中: “我 为 含 凄 叹 奇 绝 , 作 长 歌 始 终 说 。 奇 思 寡 许 艺
尘 事 多 , 来 寒 暑 又 经 过 。如 今 左 降在 闲 处 , 为 管 许 始 儿歌此 歌 。’ 诹 诗 中 的 “叹 奇 绝 ” “作 长 歌 ” “歌 和 是
度 容 貌 的 庄 矜 合 于 礼 . 不 致 遭 受 侮 辱 。 靠 关 系 深 的 就 依
可 能 对 瓜 沙 地 区 的 佛 教 事 务 有 统 领 权 。 到 目 前 为 止 , 们 尚未 看 到 汉 人 担 任 这 一 职 务 的文 献 。” 啮 我
如 何 解 读 “乞 利 本 ” 响 到 “乞 利 本 ” 一 官 职 的 职 影 这
石 氏 的 译 文 。 因 此 , 文 译 为 “如 果 毁 道 ” 误 , 石 有 不
关 于 敦 煌 P T. 8 . 9 7和 P. . 8’[ ] 泰 安 指 出 , T 98 法 石
敦煌文学
一、敦煌文学的主要内容及其性质敦煌文学概念:所谓敦煌文学,指保存或仅存于敦煌莫高窟的,以唐、五代、宋初写卷为主的文学作品及文学现象。
要点:1、以写卷为主,也包括莫高窟壁画榜题、石窟供养人题记等形式的作品。
2、既可以是仅存也可以是不仅存于莫高窟的文学作品。
3、以唐、五代、宋初为主。
4、涵括文学现象等其他方面。
分类有:1、讲唱文学:讲经文、变文、因缘、词文等2、曲辞文学:曲子词、俚曲小调、佛曲等3、诗歌4、赋体文学5、小说:志人志怪类、话本6、散文:世俗应用文、佛教应用文、碑铭赞表、牒、书、启、碑、铭、传、记、文、录、帖、说、邈真赞、祭文、序、跋等敦煌学一词由史学家陈寅恪在1930年提出。
当时的含义主要指整理和研究敦煌发现的文献资料(敦煌遗书)。
经过演变发展,敦煌学的研究范围和内容有所拓展。
具体包括5个分支领域:①敦煌石窟考古主要考订各个石窟的建造年代、分期和内容,为石窟艺术和其他分支领域的研究奠定基础。
②敦煌艺术对敦煌彩塑、壁画、书法、音乐、舞蹈和建筑艺术进行考察研究。
③敦煌遗书主要整理研究藏经洞所藏各类写本和刻印本书籍。
这是敦煌学研究的最大领域,包括天文、地理、政治、哲学、宗教、文学、艺术、语言、文字等许多方面。
④敦煌石窟文物保护包括敦煌小区域气候观测,流沙治理,窟内、外温、湿度控制,壁画、塑像病害治理,壁画色彩褪变化验与研究等。
⑤敦煌学理论主要包括敦煌学的概念、范围、特点、规律的研究,敦煌学在人类文化和学术史上的价值,研究敦煌学的现实意义,敦煌学发展史等等。
对于敦煌学研究对象的宽度与广度,学术界有不同意见。
国际上有广义敦煌学与狭义敦煌学之说,但不论研究范围的宽泛或狭窄,敦煌学是一门以地名学为基础,内容广泛,涉及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多学科交叉的综合学科,这个特点是没有疑义的。
20年来,中国敦煌学发展体现在几个方面:一:是文献的整理和刊布。
1981—1986年,黄永武主编《敦煌宝藏》由台湾新丰文公司出版,共140巨册,影印英国、法国、中国大陆及已经刊布的敦煌汉文文书。
实用类文本敦煌学阅读练习及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一百年前,在中国甘肃敦煌地区,发生了一件人类文化史上的大事,这就是莫高窟藏经洞的发现。
由于这一发现,世界范围内形成了一门新的国际显学——敦煌学。
如果要为敦煌学下一个定义的话,大致可以概括成这样一句话:敦煌学是____________。
我们先来看“敦煌学”这个概念的外延,即其所指对象的范围。
“敦煌及其相关地区”是一个广义的不特别确定的大范围。
鉴于古代“西域”范围的不确定性,鉴于“丝绸之路”的丰富内涵,又鉴于古代敦煌与瓜州、沙州、甘州、凉州、肃州乃至西州的密切关联,也鉴于其与吐蕃、西夏等少数民族地方政权的关系,敦煌的相关地区可以包括丝路古道上现今武威、张掖、酒泉、吐鲁番以至哈拉浩特(黑城)及青海柴达木盆地一带地区。
又从历史文化因缘(包括出土文物的特殊性与同一性)考虑,目前我国学术界又习惯将与敦煌西邻的吐鲁番地区统一起来一并考虑,统称为“敦煌吐鲁番学”、而吐鲁番的相关地区又可以包括围绕塔里木盆地的古龟兹、楼兰、于闻地区。
敦煌学的“国际性”表现为:敦煌出土文物已流散在中、英、法、俄、美等国;世界上不少国家均已建有较稳定的关于敦煌学的研究机构,包括开设相关讲座与系、科,培养新老交替、代代相承的研究人才;关于敦煌学的国际间合作与交流相对频繁而且稳固,卓有成效,不少国家建有相应的学术团体;敦煌莫高窟已在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有关敦煌文化及其学术知识的普及化程度越来越高。
敦煌学的“综合性”主要表现在:它的治学范围涉及宗教、历史、地理、多民族语言等多门学科知识;它的治学方法融会中西、兼收并蓄,不拘一格,既有中国的传统方法,又有反映世界先进水平的现代化手段;研治敦煌学者几乎都是来自各种学科的学者、专家,很少有单纯、专一的“敦煌学专家”。
敦煌学的内涵,也就是反映这个概念本质属性的内容,主要包含它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学科理论。
敦煌学 简介
30年,著名国学大师陈寅恪先生在为陈垣先生编《敦煌劫余录》所作序中,概括了“敦煌学”的概念。
在此前后,英文中也出现了Tunhuangology这个新词。
敦煌学渐趋成为一门国际性的显学。
研究对象敦煌位于中国甘肃省西部,历史上是中、西交通要道,为古代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中西文化汇集之地,印度佛教最早由此传入中国内地。
从366年始建莫高窟至1227年西夏灭亡,敦煌一直是佛教徒朝拜的圣地。
历代地方长官都在敦煌修建寺庙、珍藏文物。
这些是研究中国中古历史文化、敦煌学中亚文化乃至世界文明的珍贵资料。
敦煌地区保存、发现的丰富历史文献和文物,是敦煌学研究的基础和对象。
敦煌学一词由史学家陈寅恪在1930年提出。
当时的含义主要指整理和研究敦煌发现的文献资料(敦煌遗书)。
经过演变发展,敦煌学的研究范围和内容有所拓展。
具体包括5个分支领域:①敦煌石窟考古主要考订各个石窟的建造年代、分期和内容,为石窟艺术和其他分支领域的研究奠定基础。
②敦煌艺术对敦煌彩塑、壁画、书法、音乐、舞蹈和建筑艺术进行考察研究。
③敦煌遗书主要整理研究藏经洞所藏各类写本和刻印本书籍。
这是敦煌学研究的最大领域,包括天文、地理、政治、哲学、宗教、文学、艺术、语言、文字等许多方面。
④敦煌石窟文物保护包括敦煌小区域气候观测,流沙治理,窟内、外温、湿度控制,壁画、塑像病害治理,壁画色彩褪变化验与研究等。
⑤敦煌学理论主要包括敦煌学的概念、范围、特点、规律的研究,敦煌学在人类文化和学术史上的价值,研究敦煌学的现实意义,敦煌学发展史等等。
对于敦煌学研究对象的宽度与广度,学术界有不同意见。
国际上有广义敦煌学与狭义敦煌学之说,但不论研究范围的宽泛或狭窄,敦煌学是一门以地名学为基础,内容广泛,涉及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多学科交叉的综合学科,这个特点是没有疑义的。
发展史(1938~1978年)抗日战争期间,西北成为国防重地,交通较为便利,大批学者、艺术家前往敦煌考察,对敦煌艺术的研究热极一时。
经变画的研究
敦煌莫高窟经变画图像研究史宏伟灿烂的经变画是敦煌壁画中的精萃,据统计,敦煌壁画和纸画、绢画中的经变画有30余种、1300余幅。
其中净土类和观音类的经变有十余种、六百余铺,显示了敦煌佛教信仰的大众化特征。
进入八十年代,敦煌经变画的研究令人瞩目。
学者们把大部分经变分别按专题作了系统整理和研究,尤其是法华、维摩诘、弥勒、陀阿弥等长期盛行的大型经变的深入、全面研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不仅对照石窟榜题、佛经、敦煌文献与历史资料和画史,考释清楚了每幅经变画每一品的内容情节,而且探讨了每一类经变不同时期内容情节、艺术形式传承演变的特点,研究了经变产生的历史背景、反映的佛教思想,揭示了敦煌经变产生、发展和演变的规律。
在研究内容的同时,还分析探讨了历史上的佛教思想和佛教信仰对开窟的影响。
下面笔者将在所得资料的基础上就莫高窟的经变研究著作及报告作一资料的梳理。
一、国内学者的研究:●对维摩诘经变的研究有:贺世哲《敦煌莫高窟壁画中的〈维摩诘经变〉》(发表于《敦煌研究》试刊第2期,1982年)考察了《维摩结经变》在我国的起源,认为它能在中国延续数百年之久是封建统治阶级对神化的维摩诘的普遍崇拜,这些经变画美化了维摩诘,普及了大乘空宗哲理。
文中主要论述了它在唐代不同时期的演变与特点;屈直敏《佛道之论争与融合--维摩诘经变相探析》方广锠、许培铃《敦煌遗书中的〈维摩诘所说经〉及其注疏》,载于1994年第4期。
介绍了《维摩诘所说经》的内容、译本、题记,整理了《维摩诘所说经》的注疏,并对其略作介绍;余熙《一位思辨神灵的历史沉积相:从〈维摩诘经变〉看敦煌艺术的民族性》,载于《汉江大学学报》1986年第1期上发表。
金维诺《壁画维摩变的发展》(《文物》1959.2)、《敦煌晚期的维摩变》(《文物》1959.4)。
两文分析了维摩变的起源和发展,从晋时便已出现的维摩像开始,到早期的莫高窟、云岗和龙门石窟的维摩变,再到中晚唐以后更多反映了生活的逐渐成熟的情节和构图,进行了比较系统的梳理,并在文后附有敦煌维摩变统计表(北朝末期——宋)。
百年来敦煌地理文献及历史地理的研究
14百年来敦煌地理文献及历史地理的研究李并成(西北师范大学 敦煌学研究所,兰州 730070)摘要:本文系统地回顾了近百年来敦煌地理文献及历史地理的研究状况,将其主要成果概括为九个方面:敦煌地理文书的整理研究、敦煌历代行政军事建置研究、瓜沙地区古城遗址的调查研究、汉唐军防设施的调查研究、瓜沙乃至河西古代开发研究、汉唐道路驿站的调查研究、瓜沙绿洲灌溉渠道水系的调查研究、汉唐绿洲变迁及沙漠化研究、瓜沙古地名和地名群落研究;并对其今后的发展作了若许构想。
关键词:百年 敦煌 地理文献 历史地理 研究中图分类号:K928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6252(2010)02-0041-13敦煌地理文献,为敦煌遗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这批文献除《大唐西域记》等少数几种外,大多为我们以前见所未见、闻所未闻,它们的面世大大开阔了我们的眼界,为敦煌学、历史地理学和方志学等的研究提供了一批重要的新史料。
利用这批地理文献及其他有关史籍,从事敦煌及其周边一带历史地理的研究,又可称之为瓜沙史地研究,为敦煌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学术领域。
近百年来对于敦煌地理文献以及历史地理的研究,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极大关注,硕果累累。
一、敦煌地理文书的整理研究早在敦煌文献面世之初,一些学者即对地理文书进行迻录、校勘、研究和刊印,使学术界得悉这批珍贵的宝藏,并为其今后进一步研究打下了良好基础。
如1909年,罗振玉对敦煌所出《沙州都督府图经》(P12005、P12695)、《西州图经》(P12009)等地理文书进行校录,辑入《敦煌石室遗书》①。
罗氏还为一些地理文书作跋,对文书撰写年代等问题予以探讨②。
1911年,刘师培在其《敦煌新出唐写本提要》中对《贞元十道收稿日期:2010-05-06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历史时期我国西北地区沙尘暴研究”(08BZS050)作者简介:李并成(1953-),男,山西浑源人。
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敦煌学及历史地理研究。
丝绸之路中外艺术交流研究综述范文
丝绸之路中外艺术交流研究综述丝绸之路中外艺术交流研究综述艺术是文化的肖像和重要构成部分,也是文化的重要载体。
丝绸之路艺术,包括乐舞艺术、建筑艺术、雕塑艺术、绘画艺术、丝绸织物和服饰艺术、陶瓷及其他器物艺术、民族民间艺术、宗教艺术等艺术类别,涉及中国与丝绸之路沿线中亚、西亚、非洲和欧洲共几十个国家。
它们是丝绸之路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交流的重要现象,取得了丰硕的的成果,也在当时和后世世发生了深远而重大的影影响。
汤因比在《人人类与大地母亲——一部部叙事体世界历史》中曾曾指出:“最迟从公元前前4世纪开始,欧亚大平平原东端的游牧民族就已已同中国北方的燕国发生生了直接的接触。
”“在在那一度秩序井然的欧亚亚大平原上穿越往返的使使团,其文化上的作用远远较政治上的成果重要得得多。
”他特别强调了“精神实在”交流的意义义:“人类是与生物圈圈身心相关的居民……但但是,人类还具有思想,,这样,它便在神秘的体体验中同‘精神实在’发发生着交往,并且与非此此世界具有的‘精神实在在’是统一的。
”汤因比比所说的人的神秘体验和和精神实在的交流,在丝丝绸之路艺术中得到充分分和具体的体现。
因此,,对丝绸之路艺术研究,,特别是对中外艺术交流流和相互影响的研究,可可以具体地展示在辽阔的的丝绸之路时空中,人类类“精神实在”的交流深深广度及其表达方式,以以及不同文明的差异性、、相通性及其相互影响。
同时,这也是重新认识识和估价丝绸之路对人类类精神文化交流所做出的的贡献和获得的价值的重重要途径,这对新丝绸之之路的建设具有重要的借借鉴和参考价值。
新时期期以来,对丝绸之路的整整体研究和对丝绸之路艺艺术的研究都有重要收获获,本文根据已经公开发发表的论著梳理综述,只只是管窥之见。
“丝丝绸之路”一词的首创者者,是近代德国地质学家家、地理学家费尔迪南·冯·李希霍芬。
李希霍霍芬在1877年出版的的《中国——根据自己的的亲身旅行和在此基础上上进行研究的结果》中多多次使用了“SEid e e nstrasse”这这个名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敦煌学百年文库
中国敦煌学百年文库
04.[中国敦煌学百年文库.考古卷4].扫描版2014-09-27 15:42上传积分:70003.[中国敦煌学百年文库.考古卷3].扫描版2014-09-27 15:40上传积分:70002.[中国敦煌学百年文库.考古卷2].扫描版2014-09-27 15:39上传积分:70001.[中国敦煌学百年文库.考古卷1].扫描版2014-09-27 15:35上传积分:70035.[中国敦煌学百年文库.论著目录卷].扫描版2014-02-15 14:58上传积分:70034.[中国敦煌学百年文库.综述卷3].扫描版2014-02-15 14:57上传积分:70033.[中国敦煌学百年文库.综述卷2].扫描版2014-02-15 14:55上传积分:70032.[中国敦煌学百年文库.综述卷1].扫描版2014-02-15 14:53上传积分:70031.[中国敦煌学百年文库.科技卷].扫描版2014-02-15 14:52上传积分:70030.[中国敦煌学百年文库.文献卷2].扫描版2014-02-15 14:51上传积分:70029.[中国敦煌学百年文库.文献卷1].扫描版2014-02-15 14:49上传积分:70028.[中国敦煌学百年文库.宗教卷4].扫描版2014-02-15 14:48上传积分:70027.[中国敦煌学百年文库.宗教卷3].扫描版2014-02-15 14:47上传积分:70026.[中国敦煌学百年文库.宗教卷2].扫描版2014-02-15 14:45上传积分:70025.[中国敦煌学百年文库.宗教卷1].扫描版2014-02-15 14:43上传积分:70024.[中国敦
煌学百年文库.民族卷4].扫描版2014-02-15 14:41上传积分:70023.[中国敦煌学百年文库.民族卷3].扫描版2014-02-15 14:40上传积分:70003.[中国敦煌学百年文库.考古卷3].扫描版2014-02-15 13:54上传积分:70002.[中国敦煌学百年文库.考古卷2].扫描版2014-02-15 13:52上传积分:70001.[中国敦煌学百年文库.考古卷1].扫描版2014-02-15 13:50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