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业质量管理到底要如何做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制造业企业质量管理到底要如何做……

2016-09-02

昨日,“2015年制造业企业质量管理现状调查结果”吸引了认证君的注意。这份结果全面反映了我国制造业企业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策及建议。认证君将其中的重要内容摘编如下,供各位质量人参考。本文内容值得所有质量人一读。

提质增效是我国企业当前面临的重要课题。

在工信部、国家质检总局的指导下,中国质量协会持续开展“制造业企业质量管理现状调查”,2015年完成“第三次制造业企业质量管理现状调查”,调查范围为国民经济分类C13-C41的28个行业的规模以上企业,调查企业有效数量为1830家。

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制造业企业质量管理成熟度得分平均为(满分100分),中部和东部地区企业质量管理成熟度分别为和,大中型企业质量管理成熟度为,显着高于小型企业。总体而言,制造业企业质量管理水平还有很大提升空间。

质量水平怎么样?

产品质量稳中有升

被调查企业报告的产品一次交检合格率平均值为%,与2013年的%(装备制造业7个行业),稳中有升。汽车用户满意度从2009年的分(满分100分)提高到2015的分(中国质协自2002年每年测评汽车用户满意度并发布)。

质量损失率持续下降

被调查企业报告的总质量损失率(总质量损失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率)均值为%,与2013年的%、2009年%(通用设备和食品制造业)相比,持续降低。日本制造业企业2012年总质量损失率为%,与之相比,我国制造业企业质量损失率有些偏高。

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率高

被调查企业报告的通过ISO9001、GJB9001B和ISO/TS16949等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的比例均值为%,比2013年的%、2009年的%分别提高%和%,呈持续上升态势。

质量管理方法普及率大幅提高

被调查企业报告的实施精益管理、QC小组/信得过班组等质量管理方法的企业比例分别为%和%,比2013年分别提高了%和%,增幅较大。

主要问题有哪些?

1

质量管理成熟度不高。

制造业企业质量管理成熟度得分平均为(满分100分)。中部和东部地区企业质量管理成熟度分别为和,东北和西部分别为、。大中型企业质量管理成熟度为,显着高于小型企业()。总体而言,制造业企业质量管理水平还有很大提升空间。2

质量经营模式尚未形成。

能够做到质量经营(以质量为中心的经营活动)并最终形成竞争优势的企业比例只有%。大部分企业没有将本企业质量理念推广到供应商、合作方、顾客和社会。有%的被调查企业对质量战略认识不足。高层领导主动深入参与质量改进并取得成效的企业比例仅为%。被调查企业认为,产品质量水平不高依然是品牌价值提升需要突破的瓶颈。3

员工质量素质训练不足。

被调查企业报告的参加教育培训的人数占从业总人数的比例平均为%,有%的企业认为质量培训投入不充足(经费、时间等资源投入),其中%的企业认为是经费不充足。此外,与产品实现过程紧密相关的中层干部,因缺乏充足的质量管理知识和技能,致使仅有%企业中层干部能有效开展质量管理指导活动。4

研究开发缺乏质量管理。

只有%的被调查企业研发人员亲自倾听顾客,做出国内有竞争力的产品,仅%的企业能充分考虑环保、社会责任乃至相关方的要求,做出国际领先产品。仅有20%的企业能够将新技术进行有效商品化。能够系统化运用QFD,DFMEA等这些必备的研发质量工具方法的企业比例不超过10%。企业普遍对创新速度不满意。被调查企业亿元产值发明专利数平均为件,距离“中国制造2025”提出的2020年应达到件的要求相距甚远。5

产品标准水平相对落后。

60%的被调查企业建立了高于国家标准的内控标准,而只有12%的企业认为执行的标准达到国际先进标准水平,仅有%的被调查企业认为本企业主导产品技术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可见,一方面,目前国家标准和企业内部标准总体水平与国际先进标准仍有差距。另一方面,国际标准和国家标准作为通用性技术规范,按照这些标准将不会确保给企业获得竞争优势,除非企业采用高于国际领先水平的标准。6

制造管控缺乏精益求精。

在对质量管理体系运行达到预期效果的自我评价中,仅有%企业认为“好”和“非常好”。质量主体责任落实不彻底,如40%以上的企业研发、物流和售后等职能没有设立质量指标。制造过程管理不够精细,只有%的企业定期进行生产过程审核,只有 %的企业能够应用试验设计(DOE)、仿真等等高级工具优化工艺参数。设备管理粗放,只有%的企业以设备全寿命

周期为对象,系统、持续地开展全面生产维护(TPM)活动。供应商缺少科学管控和协调发展,只有14%的被调查企业对供应商绩效进行规范评价,而与供应商确立长远合作关系的企业不足3%。员工参与质量改进不充分,参与质量改进的企业员工数占企业员工数的比例平

均为%,落后于日本企业这一指标(66%)。7

质量管理信息化水平低。

能够做到“绝大部分数据在线自动采集”的被调查企业仅占%,尚有%的企业仍完全依靠手工方式进行质量数据采集。特别是小型企业,完全依靠手工方式进行质量数据采集的比例高达%。用于产品检验测试的关键仪器设备与分析控制系统联网的比例仅为%。仅有%的企业实现了与核心供应商或用户的在线质量业务协同。质量管理信息化或许已经成为两化深度融合的短板。8

质量工具的应用还比较初级。

被调查企业应用质量工具的主要目的局限在质量管控,目视化管理(%)、质量老7种工具(%)等常规管控型质量工具使用较多,使用效果较好;而用于质量预防和创新的质量工具相对使用较少(如失效模式与影响技术%、故障树分析%、创造性解决问题方法%),且效果不太理想。

有何对策与建议?

1推进制造业“品质革命”,引导采用质量经营模式。

建议由国家有关部门倡导、全社会参与开展一场持久的“品质革命”活动。要制订《产品责任法》、《质量促进法》和《产品优质标准》等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既营造公平竞争经营环境,又让优质产品获得优价,消除“劣币驱除良币”的顽疾。企业最高管理者要主导构建“质量第一”、“顾客至上”的质量文化,积极推进以质量为中心的经营管理模式,走质量效益型之路。要将战略品牌管理常态化,塑造负责任企业公民形象,多方位培育品牌和提高质量品牌的影响力。

2增加质量教育培训的投入,持续提升员工质量素质。

建议我国政府有关部门将社会通用性的员工教育培训纳入财政预算,并通过法律手段予以明确和制度化。建设公共质量教育网络平台,引导自主教育,让员工和企业共享平台数据,激励员工持续学习。支持规范的质量专业组织,开展质量专业资格考试注册工作,为企业选拔培养质量专业人才提供服务。采用适宜方式对企业高层领导者和中层干部进行培训,促进认同“质量管理是企业获得长期成功的秘方”的理念。设立“中国工匠”选拔和培育制度,以荣誉引导一线员工践行“工匠精神”。

3实施质量管理体系升级,提升产品质量保证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