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生理学2第二章 肌肉活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 肌肉收缩与舒张原理
一、 肌纤维的微细结构
肌细胞(肌纤维)的组成:
细胞膜(肌膜 )
细胞核(多个)
细胞质(肌浆):肌原纤维、肌管 系统、线粒体、糖原、脂滴等
1、肌原纤维
肌原纤维呈长纤维状,纵贯于肌纤维全长,直径约为1-2微米。由若干 个肌小节构成。肌小节又是由更微细的肌丝构成。肌丝及其支持结构是肌 原纤维的结构基础。
引起兴奋的刺激条件
强度 时间 强度-时间变化率
2、强度-时间曲线
3、兴奋性的评价指标
阈强度
时值:以2倍基强度刺激组织时, 刚能引起组织兴奋所需的最短作 用时间。
2、兴奋本质
静息电位
动作电位
返回
时值的应用:项目不同,肌肉不同,训练水平不同,
时值不同。
速度练习者<力量练习者 屈肌<伸肌 训练水平提高,时值缩短,且拮抗肌之间的比例 缩小,说明协调性提高了。 疲劳后、肌肉损伤或萎缩后时值延长
(A带)
(I带)
返回
粗肌丝和细肌丝
粗肌丝直径约10纳米,其长度与暗带相同,M线则把成束 的粗肌丝固定在一定的位置上。 细肌丝直径约5纳米,由Z线结构向两侧明带伸出,有一段 插入粗肌丝之间(或暗带中)。
肌丝的分子组成
粗肌丝主要由肌球蛋白(myosin,又称肌凝蛋白)分子组成。每条 粗肌丝大约含有200-300个肌球蛋白分子,每个肌球蛋白由两条相同的 重链和四条轻链组成,分子量约为500kD。
机能、代谢特征
收缩速度快 收缩力量大(较慢肌)
易疲劳 无氧代谢为主
与运动的关系
较大强度运动 速度、爆发力训练 快肌纤维选择性肥大 发展无氧代谢
慢肌纤维:毛细血管丰富,
肌红蛋白、线粒体较多
肌浆网不发达
小运动 神经元支配
收缩速度慢 收缩力量小(较快肌) 抗疲劳力强
有氧代谢为主
较低强度运动 耐力训练 慢肌纤维选择性肥大 发展有氧代谢
(二)不同训练形式对肌纤维影响的专门性
不同训练形式能使肌纤维发生明显的适应性变化,表 现为肌纤维选择性肥大。
肌纤维代谢方面:会使相应酶活性增加。如进行耐力性训 练,琥珀酸脱氢酶活性增加,乳酸脱氢酶(LDH)和磷酸化酶 活性降低,而琥珀酸脱氢酶是与有氧代谢供能紧密相关;而经 常进行速度训练的短跑运动员的乳酸脱氢酶(LDH)和磷酸化 酶活性增高,琥珀酸脱氢酶活性最低。
返回
神经-肌肉接头的结构
❖ ①接头前膜 (终板前膜)
❖ ②接头后膜(有Ach受 体) (终极后膜)
❖ ③接头间隙(约50纳米) (终板间隙)
返回



Ca 2+




ACH



ACH




N-M接头处的兴奋传递过程
当神经冲动传到轴突末 膜Ca2+通道开放,膜外Ca2+向膜内流动 接头前膜内囊泡移动、融合、破裂,囊泡中ACh释放(量子释放)
∴Ca2+是兴奋-收缩耦联的耦联物
肌纤维收缩的分子机制
终池膜上的钙通道开放 终池内的Ca2+进入肌浆 Ca2+与肌钙蛋白结合 肌钙蛋白的构型改变
原肌球蛋白位移, 暴露细肌丝上的结合位点
横桥与结合位点结合, 分解ATP释放能量
横桥摆动
牵拉细肌丝朝 肌节中央滑行 肌节缩短=肌细胞收缩
返回
3、肌肉收缩与舒张过程
(二)纵管系统:L管(也称肌浆 网。肌节两端的L管称终末池,富 含Ca2+)。
(三)三联管:T管+终池×2
二、 肌肉的收缩原理
肌肉的收缩过程包括三个步骤: 兴奋在神经-肌肉接点的传递; 肌肉兴奋-收缩耦联 肌细胞的收缩与舒张。
1、兴奋在神经-肌肉接点的传递
神经-肌肉接点的结构
神经-肌肉接点传递的特点 1)化学传递:2)兴奋传递节律是1对1的:3)单向传递 4)时间延搁 5)高敏感性
(二)前负荷对肌肉收缩的影响-张力与长度
的关系
前负荷:肌肉收缩前的所承受的负荷。
初长度:肌肉收缩前的自然长度。 最适前负荷:能使肌肉收缩时产生最大张力的负 荷。 最适初长度:能使肌肉收缩时产生最大张力的初长度。
在一定范围内,肌肉的初长度越长,肌 肉收缩时产生的张力就越大,两者呈正相 关的关系。
返回
(三) 等长收缩(静力收缩)
概念:肌肉在收缩其长度不变张力发生改变的肌肉收缩。 如体操中的“十字支撑”“直角支撑”和武术中的站桩
等静力性运动。 这种收缩形式对人体在运动中运动环节、支持和保持
身体某种姿势起到重要作用。
肌肉收缩形式的比较
收缩 肌肉长度 外力与肌张力 运动中的 肌肉对外 能量 收缩 肌肉
静息电位
(甲)当A、B电极都位于 细胞膜外,无电位改变, 证明膜外无电位差。
(乙)当A电极位于细胞 膜外, B电极插入膜内时, 有电位改变,证明膜内、 外间有电位差。
(丙)当A。
动作电位
概 念:指细胞接受刺激兴奋时,在膜电位基础上所发生的一次迅速倒 转的,可沿着细胞膜向周围传播的电位波动。
第一节
肌肉的特性
一、肌肉的物理特性
伸展性:
肌肉物理特性 弹 性
粘滞性:
二、肌肉的生理特性 兴奋性
收缩性
(一)兴奋和兴奋性
兴 奋:组织受刺激后在细胞膜两侧产生一次可传播的电位变化(动作 电位,AP)的过程。或动作电位本身。
兴奋性:活组织或细胞对外界刺激产生动作电位(AP)的能力。或生 物体具有对刺激发生反应的能力。
肌肉颜色 红肌
收缩速度 ATP酶染 色 代谢特征
MHC
慢肌 Ⅰ型 SO Ⅰ Ⅰc
肌纤维类型
白肌
快肌a Ⅱa FOG
Ⅱa ⅡC Ⅱac
快肌 b Ⅱb FG
Ⅱab Ⅱb
收缩蛋白中肌球蛋白重链(myosin heavy chain,MHC)基因表达
二、不同类型肌纤维的特征
形态特征
快肌纤维:较大,
收缩蛋白较多, 肌浆网发达, 大运动神经元支配
最 100
大 主 75
动 张
50
力 25
%
70 85 100 115 130 145
肌肉长度%( 静息长度) 肌肉长度与肌肉力量的关系图
第六节 肌纤维类型与运动能力
一、骨骼肌纤维类型的分类
快肌
白肌 II
IIb 快缩白 FG
IIa 快缩红 FOG
慢肌
红肌 I
慢红肌 SO
骨骼肌纤维分类方式及类型
分类方法
形式 变化
比较
功能 所作的功 供给率 力量 疼痛
(向心)缩短 缩短
<肌张力
加速
正 增加 最小 最小
(离心)拉长 拉长 等长 不变
>肌张力 =肌张力
减速 固定
负 减少 最大 最大 零 <缩短收缩 居中 居中
三、肌肉收缩的力学特征
(一)后负荷对肌肉收缩的影响-张力与速度的关系
Vmax
缩 短 速 度 (cm/s)
ACh与终板膜上的N2受体结合,受体蛋白 分子构型改变 终板膜对Na+、K+ (尤其是Na+)通透性↑
终板膜去极化→终板电位(EPP)
EPP电紧张性扩布至肌膜 去极化达到阈电位
爆发肌细胞膜动作电位
2、肌肉兴奋-收缩耦联
①肌膜电兴奋的传导:指肌膜产生AP后,AP由横管系统迅速传向肌细胞深处, 到达三联管和肌节附近。 ②三联管处的信息传递: ③肌浆网(纵管系统)中Ca2+的释放:指终池膜上的钙通道开放,终池内的 Ca2+ 顺浓度梯度进入肌浆,触发肌丝滑行,肌细胞收缩。
四、肌纤维类型与运动能力
五、运动训练对肌纤维的影响
(一)训练能否引起两类肌纤维互变 (1)肌纤维的百分组成受遗传决定的而不能随训练互变。
(2)训练可使肌纤维类型发生适应性的改变。 2、运动训练对肌纤维面积和肌纤维数量的影响
力量训练使快肌纤维出现选择性肥大 。有训练者>无训练 者(肌纤维直径或横断面积)。
速度训练使快肌纤维和慢肌面积均增加。快肌增加更多。
耐力训练使慢肌纤维出现选择性肥大与否有争议。 每一条肌纤维增粗(定论)
肌纤维面积增加的原因: 肌纤维增多(有争议)
耐力训练后肌纤维类型%的改变
指 标 Vo2max(ml/kg) Ⅱ% Ⅱa%
Ⅱb%
训练前 训练后
p
45.0 53.0 <0.001
56.0 39.0 19.0 56.0 49.0 14.0 NS <0.05 <0.05
极 化:静息时膜内外两侧所保持的内正外负状态。 去极化:膜内电位负值减少的状态。 超极化:膜内电位负值增大的状态。 复极化:膜去极化后,又恢复到安静时的极化状态。
返回
动作电位的传导 (一)局部电流传导 (二)跳跃式传导
在神经纤维上传导的动作电位,常叫神经冲动。
动作电位在神经纤维上传导具有以下特征:
Ca2+与肌钙蛋白解离 骨骼肌舒张
第五节 肌肉的收缩形式与力学特征
一、单收缩和强直收缩(根据刺激频率的不同)
❖ 单收缩:整块肌肉或单个肌纤维接受一次刺 激后,先产生一个动作电位,接着进行一次 机械性收缩。
❖ 强直收缩:肌肉接受间隔时间很短的连续刺 激,而发生的持续缩短状态。可分为不完全 强直收缩和完全强直收缩。
三、肌纤维的分布特征
一般人骨骼肌纤维分布特征
受试者
肌肉名称 Ⅰ(℅)
一般人(男) 股外肌
46
一般人(女) 股外肌
51
体育大学生(男)股外肌
52
肱三头肌 50
体育大学生(女)股外肌
52
肱三头肌 51
Ⅱa (℅) 39 37 35 41 34 36
Ⅱb (℅)Ⅱc(℅) 15
12
10
3
9
1
12
1
10
肌纤维类型的分布具有部位性;个体差异性; 可训练性;男女之间基本没有差异。
原肌凝蛋白发生位移 暴露出细肌丝上与横桥结合位点
↓ 横桥与结合位点结合 激活ATP酶作用,分解ATP
↓ 横桥摆动
↓ 牵拉细肌丝朝肌节中央滑行
↓ 肌节缩短=肌细胞收缩
骨骼肌舒张机制
兴奋-收缩耦联后
肌膜电位复极化
终池膜对Ca2+通透性↓ 肌浆网膜Ca2+泵激活
肌浆网膜[Ca2+]↓ 原肌球蛋白复盖的
横桥结合位点
ACh与终板膜受体结合 ↓
受体构型改变 ↓
终板膜对Na+、K+(尤其Na+) 的通透性增加 ↓
产生终板电位(EPP) ↓
EPP累积达到阈电位引起AP
2.兴奋-收缩(肌丝滑行)耦联
肌膜AP沿横管膜传至三联管 ↓
终池膜上的钙通道开放 终池内Ca2+进入肌浆 ↓ Ca2+与肌钙蛋白结合
引起肌钙蛋白的构型改变 ↓
力大于外部阻力时,肌肉缩短,并牵引骨杠杆做相向运动的 一种收缩形式。包括等动收缩和等张收缩。
(二)拉长收缩(离心收缩)
拉长收缩:当肌肉收缩所产生的张力小于外部阻力 时,肌肉积极收缩但被拉长的收缩形式。 拉长收缩时肌肉起止点逐渐远离,又称离心收缩。 如放下重物、下坡跑、下楼梯。拉长收缩产生的力 量最大,其次是等长收缩。
(1)生理完整性: (2)绝缘性:髓鞘的绝缘作用所致 。 (3)双向传导: (4)不衰减性和相对不疲劳性
传导机制:局部电流
无髓鞘N纤维为近距离局部电流
无髓鞘神经纤维:局部电流传导(已兴奋区→临近未兴奋区) 有髓鞘神经纤维:跳跃传导(在郎飞氏结之间进行跳跃式传导)
有髓鞘N纤维为远距离(跳跃式)局部电流
细肌丝由三种蛋白蛋白质分子组成。
肌 粗肌丝:肌球蛋白(形状如豆芽) 原
收缩蛋白

肌动蛋白(球状,肌纤蛋白)占60%。

细肌丝 原肌球蛋白(形如绳索,原肌凝蛋白)
调节蛋白
肌钙蛋白(球形,三个亚基)
肌动蛋白
肌钙蛋白
肌球蛋白
原肌球蛋白
返回
粗肌丝和细肌丝的空间排列示意图
2、肌管系统
(一)横管系统:肌管的走行方向 和肌原纤维相垂直,T管(肌膜内 凹而成在Z线附近形成环绕肌原纤 维的管道。肌膜AP沿T管传导)。
10 20 30 40 50 60 负荷(g)
肌肉收缩速度取决于能量 释放速度和肌球蛋白ATP 酶活性;而肌肉收缩时所 产生的张力大小,取决于 活化的横桥数目.
肌肉收缩的快慢和所克服的 外部阻力相关.当负荷较小时, 肌肉收缩速度加快;当负荷较 大时,肌肉收缩速度减慢.从力 量-速度曲线是可以看出通 过不同负荷量的训练,可得 到不同的训练效果。小负荷 的训练可使肌肉的收缩速度 得到提高。用大负荷进行训 练,可提高肌肉力量。如果 要得到最大的输出功率,得 到最佳的训练效果,就必须 采用最适的负荷和速度。
骨骼肌收缩的形式
二、肌肉收缩的形式-张力和长度变化
等张收缩 长度变化,张力不变;动 力性运动。
缩短收缩
肌 肉
等动收缩
收 缩 拉长收缩:肌肉离心收缩。


等长收缩: 长度不变,张力改变;静力性运动。
缩短收缩、拉长收缩和等长收缩(肌肉收缩 时长度和张力的变化)
(一)缩短收缩(向心收缩):指肌肉收缩所产生的张
1)肌肉收缩过程示意 2)肌肉收缩的调节
主要是由Ca+2流向及与肌钙蛋白的结合进行。 3)肌肉舒张过程
肌丝滑行理论(学说)
返回
返回
小结:骨骼肌收缩全过程
1.兴奋传递
运动神经冲动传至末梢 ↓
N末梢对Ca2+通透性增加 Ca2+内流入N末梢内 ↓ 接头前膜内囊泡
向前膜移动、融合、破裂 ↓
ACh释放入接头间隙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