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语堂的半半哲学
谁最会享受人生?

谁最会享受人生?——林语堂参悟《半半歌》林语堂先生在《谁最会享受人生》中,深刻地剖析了中国人的生活模式,提出要“摆脱过于烦恼的生活和太重大的责任,实行一种中庸式的”、无忧无虑的生活哲学。
他很欣赏《半半歌》所描画的那种自然放浪的生活。
林语堂先生说:我相信主张无忧无虑和心地坦白的人生哲学,一定要叫我们摆脱过于烦恼的生活和太重大的责任。
一个彻底的道家主义者理应隐居到山中,去竭力摹仿樵夫和渔父的生活,无忧无虑,简单朴实如樵夫一般去做青山之王,如渔父一般去做绿水之王。
不过要叫我们完全逃避人类社会的那种哲学,终究是拙劣的。
此外还有一种比这自然主义更伟大的哲学,就是人性主义的哲学。
所以,中国最崇高的理想,就是一个不必逃避人类社会和人生,而本性仍能保持原有快乐的人。
我以为半玩世者是最优越的玩世者。
与人类生活问题有关的古今哲学,还不曾发现过一个比这种学说更深奥的真理,这种学说,就是指一种介于两个极端之间的那一种有条不紊的生活。
这种中庸精神,在动作与静止之间找到了一种完全的均衡。
所以理想人物,应属一半有名,一半无名;懒惰中带有功,在用功中偷懒;穷不至于穷到付不出房租,富也不至于富到完全不做工,或是可以称心如意地资助朋友;钢琴也会弹,可是不十分高明,只可弹给知己的朋友听听,而最大的用处还是给自己消遣;古玩也收藏一点,可是只够摆满屋里的壁炉;书也读读,可是不能过于用功;学识颇广博,可是不成为任何专家;文章也写写,可是寄给泰晤士报的稿件一半被录用一半退回。
总而言之,我相信这种中等阶级生活,是中国人所发现最健全的理想生活。
李密庵在他的《半半歌》里把这种生活理想很美妙的表达出来:看破浮生过半,半之受用无边,半中岁月尽幽闲,半里乾坤宽展。
半郭半乡村舍,半山半水田园,半耕半读半经廛,半士半民姻眷。
半雅半粗器具,半华半实庭轩,衾裳半素半轻鲜,肴馔半丰半俭。
童仆半能半拙,妻儿半朴半贤,心情半佛半神仙,姓字半藏半显。
一半还之天地,让将一半人间,半思后代与沧田,半想阎罗怎见?酒饮半酣正好,花开半吐偏妍,帆张半扇免翻颠,马放半缰稳便。
黄金分割率与人生哲理

黄金分割率与人生哲理00学黄金分割率, 0.618033988..., 是一个神奇的无理数. 它不但在数学中扮演着魔幻般的角色, 在建筑, 美学, 艺术, 音乐, 在几乎人类生活的一切领域里, 都可以找到这个精灵的存在. 00三千六百年前, 巴比伦人和古埃及人把黄金分割用在大金字塔的建造上.两千三百年前, 古希腊数学家欧几理德第一次用几何的方法给出黄金分割率的计算. 米开朗基罗, 达.芬奇把黄金分割溶于他们的绘画雕塑. 贝多芬, 莫扎特, 巴赫在他们的音乐里流淌着黄金分割的完美和谐. 人体最适应的温度乃是用黄金分割率切割自身的温度, 仁慈的造物主亦用黄金分割打造漂亮女孩们亭亭玉立的身材 (00)中国的古人虽不知这个神奇的数字, 却给我们留下不少至理明言: 善画者留白, 善乐者希声, 善言者忘语, 善书者缺笔, 大贤者若痴, 大智者若愚. 这些古代哲理, 都隐喻着黄金分割的精髓. 明朝李焕说:"和盘托出, 不若使人想象无穷耳." 国画, 书法讲究"意到笔不到", 笔到则太露, 意到则回味无穷. 和盘托出是一展无遗, 而留白或枯笔, 亦即只托出一大半儿(0.618)就给人留以想象和发挥的余地. 国画大师齐白石说:"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 太似则媚俗,太不似则欺世." 画的太似则成为"死画", 缺乏精气神, 太不似则是"瞎画", 纯粹糊弄人. 那么妙处就在于把握"似与不似之间"的分寸, 黄金分割率或许是大师蕴于心间的尺度, 寥寥数笔, 便见神韵. 白居易的千古绝唱"琵琶行", 从"弦弦掩抑声声思, 似诉平生不得志," 到大弦嘈嘈, 小弦切切, "大珠小珠落玉盘", 突然间, 冰泉冷涩弦凝绝, 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忧愁暗恨生, 此时无声胜有声.00这种沉寂, 给聆者带来的惆怅比激烈的合弦更强. 乐曲里的幽怨悲苍, 非静穆无以烘托. 此诗不仅道出了"善乐者希声"的真谛, 细细品来, 你还会发现从有声到无声, 又从无声到有声, 恰恰转折在黄金分割的那段期间. 如果说这种分析有些牵强附会, 那么我们看看中国最古老的古琴, 处处透着黄金分割的神奇. 至于古琴发明何时已无考, 传说中有伏羲, 神农, 或是舜帝. 琴背两池, 左龙右凤. 控制琴弦发音的枢纽有三: 轸, 凫掌, 凤嗉. 琴有五弦, 音有八度.琴节为徽, "以琴长全体三分损一, 又三分益一, 而转相增减", 全弦共有十三徽. 把这些排列到一起, 二池, 三纽, 五弦, 八音, 十三徽. 多么奇妙的排列, 恰是费波那奇数, 而两个相邻费波那奇数比率则越来越接近黄金分割率. 是有意还是巧合? 看来, 中国古人对黄金分割的领悟与运用, 与西方确有异曲同工之妙. 00可是, 黄金分割率与人生哲学又有什么关系呢? 00纵观悠悠历史, 人们有意无意宣扬信奉的人生哲学可简约为两类: 零一哲学和半半哲学. 00何为零一哲学? 这是我给取的名字. 在二进制里, 只有两个值: 零和一.在人世上, 与其相对应的有: 美与丑, 善与恶, 真与假... 非此即彼, 互为对立. 然而, 作为一种哲学, 它们却是统一的. 00"将相宁有种乎"是零一哲学的启蒙, "吾将取彼而代之"是零一哲学的入门. "生当作人杰, 死亦为鬼雄"是零一哲学的口号. 曹操说:"或流芳百世, 或遗臭万年." 蒋介石说:"不成功, 则成仁." 毛泽东说:"或重于泰山, 或轻于鸿毛."老百姓说:"成则为王败则寇." 这些道出了零与一的哲理. 00信奉零一哲学的人必是赌徒, 敢于玩命. 对他们来说, 追求才是人生的目的, 与人奋斗就是幸福. 他们可能是市井刁民, 亦可能是世家子弟. 他们走向零一之路的起因错综纷繁: 或天生的野心, 或偶发的机遇, 或对权势的贪婪,或被逼迫的无奈... 他们追寻的的终极也许各种各样: 有的想君临天下, 有的想富甲一方, 有的想金榜题名, 有的想青史留芳 (00)于是乎, 他们引发了人世间的战斗纷争, 制造了人世间的灾祸苦难, 演出了人世间的悲歌喜剧, 谱写了人世间的历史苍桑 (00)"大风起兮云飞扬,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是对一的欢呼, "数风流人物, 还看今朝", 是对一的歌唱. 然而, 在这条道路上, 更多的却是零的悲哀与失望. "风萧萧兮易水寒, 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是仁人志士对零的咏叹, "砍掉脑袋碗大的疤, 二十年后老子又是一条好汉", 是江湖草莽对零的呐喊. "勘破红尘, 四大皆空", 是万念皆灰时对零的认同. 而"时运不济, 天负我也", 则是英雄没路时对零的哀怨. 00史记里有"蜚鸟尽, 良弓藏, 狡兔死, 走狗烹"之名句. 虽说的是过河拆桥, 杀戮功臣的史实, 要后人提防"只可共患难, 不可共富贵"的主子. 其潜在的含义岂不是眼看着快到了 "一"又突然复归于"零"的悲惨结局. 00零一之路是一条不归路. 拥挤挣扎在这条道路上的人, 拼的太苦太苦, 活的太累太累, 失败的太多太多, 成功的太少太少... 况且, 即便成功了又如何? 李白说:"古来圣贤皆寂寞", 苏轼说:"高处不胜寒", 金庸说:"孤独求败", 老百姓说:"出头椽子先烂". 曹雪芹的一首"好了歌", 告诫世人"好便是了", 岂不正是对零一哲学的生动诠解. 00与零一哲学相对立的是半半哲学. 这个名词却不是我发明的. 它来自于一篇刊登在89年 "中国青年报"的短文. "半"者, 0.5也. "辞源"译为: 整体中分, 各为半. 实际上, 半半哲学的始作俑者乃是老子, 其精髓在于"中庸之道". 老子的"道德经"也太拗口. 这里且用清代李密庵所作的"半半歌", 以示半半之妙: 看破浮生过半, 半字受用无边... 饮酒半酣正好, 花开半吐偏妍. 半帆张扇免颠, 马放半鞭稳便 (00)无独有偶, 德国哲学家尼采亦曾作诗"处世之道":别在平野上停留, 也别去爬得太高. 打从半高处观看, 世界显得最美好.00看来, 这几位先哲们都推崇"行道中庸, 师法自然". 半半哲学的宗旨是教人适可而止, 豁达平和, 无为不争, 知足不辱, 在特殊情况下甚至可以逆来顺受, 以德报怨. 00郑板桥的"难得糊涂", 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半半哲学. 李白的"人生有酒须尽欢, 莫使金樽空对月", 是怀才不遇而放浪行骸的半半哲学. 陶渊明的"归去来兮", 是顿悟不谏而归隐山林的半半哲学. 老百姓的"知足者常乐", 则是萝卜青菜般纯实朴素的半半哲学. 00虽然信仰半半哲学的人往往被信仰零一哲学的人所控制, 所压迫, 所主宰, 但他们认可这种控制和主宰, 屈从有限度的压迫. 对他们来说, 生活本身就是人生的目的. 衣食无忧地活着就是幸福. 无论是有心还是无意, 半半哲学在支配着, 统辖着大多数人. 生活在这种哲学里, 境界高的主张"无名无利, 无荣无辱, 无烦无恼, 一瞬光阴何足道, 但思行乐常不早", 而芸芸众生则知命认命, 得过且过, 作一天和尚撞一天钟. 生活在这个阶层里的人们, 有人觉得潇洒, 有人觉得平常, 有人觉得无聊, 有人觉得窝囊 (00)然而, 从黄金分割率的美感中, 我领略出另一种韵味无穷的人生哲学. 称其为0.618哲学, 或者更响亮一些, 黄金哲学. 它相仿于半半哲学: 平和, 稳健, 乐天知命. 可是, 它又多了一点儿向上, 一点儿进取, 超越了一点儿平庸.00人生之旅, 说短亦短, 说长亦长. 在这个旅程上, 你要有事业, 有生活, 有朋友... 每每用黄金分割率来度量, 你会有一种说不清道不尽的身心怡旷...00在事业上, 要善用0.618. 走的太高了, "木秀于林, 风必摧之", 走的太快了, "欲速则不达". 黄金分割给了你最理想的切入点. 既不咄咄逼人, 又不自愧形惭. 予己以发展的余地, 予人以超越的方便. 你勤勉, 但不太累, 你出众, 但不离群, 你有目的, 却不奢望, 你有成就, 却不颠狂. 即便狂风暴雨来了, 有高的为你挡灾, 有矮的为你撑腰 (00)在生活里, 要善用0.618. 你要有立足于中产阶级的经济基础, 但千万莫贪不义之财. 对儿女要给予良好的引导和教育, 但不逼迫他们适应你的兴趣. 夫妻间要恩爱和睦, 但彼此要给对方留一点暇想的空间. 你要正心, 正心而修身齐家, 但你亦要怡情, 怡情则浪漫潇洒. 食不厌精, 但当思一米一粟来之不易. 穿着宜雅, 但须记半丝半缕物力艰难. 饭只吃到六分饱, 方能保持身体健康, 酒要喝到六成醉, 才能体会杜康三味 (00)在交友时, 要善用0.618. "逢人只说三分话"的古训会使你虚伪, 而开放六分则给你带来许多真诚的笑容. 待人以真, 然过密则疏, 交游宜广, 须远离是非. 故友有求, 当援手相助, 但切莫大包大揽. 萍水相逢, 可推心置腹, 但牢记"防人之心不可无". 请朋友作客, 你要慷慨大方, 却谨防给朋友造成回报的压力. 到朋友家作客, 你要谈笑风生, 但切忌喧宾夺主 (00)黄金哲学, 浑然天成, 有"下里巴人"之野趣, 亦有"阳春白雪"之雅意, 既超凡脱俗, 又毫无玄机. 用眼下的术语: 可操作性强. 00林语堂在"生活的艺术"一文中, 隐喻地阐述了黄金哲学的理想境界:"观测了中国的文学和哲学之后, 我得到了一个结论: 中国文化的最高理想人物, 是一个对人生有一种鉴于明慧悟性上的达观者. 这种达观产生宽宏的怀抱. 能使人带着温和的心情度过一生. 丢开功名利禄, 乐天知命地生活. 这种达观也产生了自由意识, 放荡不羁的爱好, 傲骨和谟然的态度. 一个人有了这种自由的意识和淡泊的态度, 才能深切热烈地享受快乐的人生." 00请走入黄金哲学吧! 请实践黄金哲学吧! 00信奉黄金哲学的人多一些, 这个世界便少了一点恐怖, 少了一点争斗, 少了一点尔虞我诈, 少了一点溜须拍马, 少了一点专制独裁, 少了一点贪官污吏 (00)信奉黄金哲学的人多一些, 这个世界就会多了一些和平, 多了一些真诚, 多了一些欢声笑语, 多了一些天伦之乐, 多了一些蓝天里的风筝, 多了一些白云下的野餐 (00)这个世界也许会变的更加美好. 00。
猜读半扎

猜读半扎半扎村位于汝州市区南,距市中心约二十公里。
若问:这村为什么叫半扎?答案是:不知道!如果非要刨根究底不可,现存的史料只有文昌阁匾额上的题款“归仁里安宁乡”了。
至于“归仁里安宁乡”与“半扎”村名的关系也就不得而知了。
由于谁也不知道,就更能起人们对半扎这一村名的诸多猜想。
首先,有一个“半拉”之说。
有不少到过半扎的人,看到半扎前街路北面是挨挨挤挤的民房,还有古时候留下来的老式门面房。
路面南侧脚底下是古寨墙,几丈深的寨墙下面是流水淙淙的河。
由此推测,半扎街实际是半个街、半拉街的谐音。
其次是“半站”说。
“半站”又有两种说法。
最早见诸报端的“半站”说,源自尚自昌先生关于解读半扎的文章。
文中说,半扎街(明清时期曾叫半扎镇)处在古宛洛商道上,东据宝丰大营镇二十华里,西据汝州杨楼四十五华里。
南阳过来的商队,经过鲁山、宝丰,在大营镇交易后出发,走了二十里的半站路到了半扎,往往要住下来。
因为第二天必须走完四十五里的虎狼爬,到杨楼才得以歇脚。
在半扎不住下的话,第二天就得在虎狼爬岭上过夜,食宿、安全难有保障。
从洛阳方面过来的商队,经过了大安、临汝镇,到杨楼后一定会住下休整,第二天走完四十五里的虎狼爬岭后到了半扎。
半扎宛然是一个江南水乡,水美,寨固,商贾云集,草料、驼场众多,住宿、饮食、商品交易、休闲观光俱佳,商队就自然要住下来,留待明天再轻轻松松地去走那半站路。
至今还流传着“吃不完的大营饭,住不完的半扎店”的民谣。
因此,半扎,其实是“半站而驻”的意思。
另有半扎人樊创制、樊创权先生编著的《古道重镇半扎寨》一书中这样写道:“据说古代,宛洛大道上,南阳到洛阳是直通的两个驿站,是来往传递信息的交接点。
半扎在两站之间,又是条件优越的必经之地。
过往的公差和骆驼商队,都要在此休息食宿,因这里不是驿站,而是半途驻歇,故称半扎。
”这些解释,显然是因物起事,是猜想,自然是没有确凿历史资料来佐证的。
对于这些猜想,我们没有证据证明它的“是”,也没有证据证明它的“非”。
林语堂的人生智慧

林语堂是我所喜爱的一个作家。
我喜爱他不仅是因为他“两脚踏中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也不仅是因为他拥有高超的常人难以企及的才情胆略、德识学养,我喜爱他,是因为他睁着一只眼闭着一只眼就看清了周遭所发生的一切,从而建立起一套超凡脱俗的人生智慧。
林语堂的人生是诗样人生、才情人生、幽默人生、智慧人生。
他早年生活在基督教家庭,宗教观念深铭其心。
后长期留学国外,接受过系统的西方文化熏陶,加之他本人又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释、道进行过深入的研究,故他的人生观颇为复杂,其中既有基督教的观念、儒道佛文化的传统,也不乏西洋绅士的头脑和眼光。
在林语堂那一整套人生智慧中,我最向往、最心仪的是他的“半字哲学”。
林语堂写过一篇文章《中庸的哲学:子思》。
这篇文章充分体现了他的人生哲学。
林语堂这样写到:“我们大家都是天生一半道家主义者和一半儒家主义者。
……中国思想上最崇高的理想,就是一个不必逃避人类社会和人生,也能够保存原有快乐的本性的人。
……半玩世者是最优越的玩世者。
生活的最高类型终究是《中庸》的作者,孔子的孙儿,子思所倡导的中庸生活。
古今与人类生活问题有关的哲学,还不曾有一个发现比这种学说更深奥的真理,这种学说所发现的,就是一种介于两个极端之间的有条不紊的生活——中庸的学说。
这种中庸的精神在动作和不动作之间找到了一种完全的均衡,其理想就是一个半有名半无名的人;在懒惰中用功,在用功中偷懒;穷不至穷到付不起屋租,而有钱也不至有钱到可以完全不工作,或可以随心所欲地帮助朋友;钢琴会弹,可是不十分高明,只可以弹给知己的朋友听听,而最大的用处却是做自己的消遣;古董倒也收藏一些,可是只够排满屋里的壁炉架;书也读读,可是不太用功;学识颇渊博,可是不成为专家;文章也写写,可是寄给《泰晤士报》的信件有一半退回,有一半发表了——总而言之,我相信这种中等阶级生活的理想,是中国人所发现的最健全的生活理想。
”不仅如此,林语堂在文中还全文引用了清人李密庵的《半半歌》,以此来印证他的这套人生哲学。
林语堂哲学翻译与翻译哲学

林语堂哲学翻译与翻译哲学0. 引言林语堂(1895-1976)是中国现代的著名学者、重要作家、翻译家、语言学家与哲学家。
为中外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做出了不少贡献。
在西方,林语堂不仅仅是学者作家,更多得是被称为哲学家。
林语堂的《吾国与吾民》(My Country and My People)、《生活的艺术》(The Importance of Living)位于畅销书之首位。
他向西方传播了孔孟老庄思想,向西方读者展现了真实的中国哲学与形象。
美国林语堂研究专家Timothy C. Huson在林语堂国际学术研讨会评价林语堂时认为他提倡日常生活哲学,睡觉哲学,饮食哲学,在这些日常哲学中,含有深沉的哲理,他通过讽刺和幽默,来表达他的哲学观点。
其作品没有故意迎合美国人的口味,他是一位很有独立人格的哲学家。
1. 林语堂是哲学家?林语堂一生贡献卓著。
作为作家,著述颇丰。
作为语言学家,他研究了古代方言、探究闽粤方言之来源等,编撰《林语堂当代英汉词典》。
作为发明家,倾尽家财发明出来明快打字机。
作为翻译家,不仅向西方介绍了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还向西方译介了中华哲学的精髓——儒家与道家思想。
因为他的幽默与闲适的生活哲学,他是一位哲学家。
1.1 为何林语堂是哲学家?哲学是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所讨论的自然与生命的本质。
哲学家就是对哲学的深入研究思考的人。
纵观其著作,从译著《孔子的智慧》(The Wisdom of Confucius)、《老子的智慧》(The Wisdom of Laotse)到英文小说《京华烟云》(Moment in Peking)、传记《苏东坡传》(The Gay Genius, The Life and Times of Su Tunpo)以及散文集中,体现出综合儒家与道家思想之所长,体现各种生活哲学。
但是这种哲学与传统的儒道思想不同,融合儒道,使两者互补,是儒道的发展与升华。
林语堂:幽默艺术与快乐人生

林语堂:幽默艺术与快乐人生刘彭媛在1975年出版的自传《八十自叙》中,林语堂,这位闻名中外的耄耋老人曾用“一团矛盾”来概括自己。
“他把自己描写成为一个异教徒,其实他在内心却是个基督徒。
现在他是专心致力于文学,可是他总以为大学一年级时不读科学是一项错误。
他之爱中国和中国人,其坦白真实,甚于所有的其他中国人。
他很爱慕西方,但是鄙视西方的教育心理学家。
他一度自称为‘现实理想主义家。
又称自己是‘热心人冷眼看人生的哲学家……”林语堂“两脚踏东西文化”,对中国人讲外国文化,对外国人讲中国文化,一生游走于东西方文化的边缘。
他崇尚庄子,在理论上宣扬“出世”,却从未真正放弃“入世”。
他推崇“中庸”“闲适”的生活方式,又常有偏激之举。
因着这种复杂性和矛盾性,作家徐訏曾在《追思林语堂先生》一文中称:林语堂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不容易写的一章”。
是否最不易写尚可商榷,但另一个“最”,他该是实至名归的。
林语堂应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幽默的一章”。
即使他是“一团矛盾”,也是一团幽默的矛盾。
享有幽默大师雅号的林语堂,是“幽默”一词的创造者,终其一生提倡与推广幽默。
1924年5月至6月间,林语堂首次将英语的Humor音译为“幽默”。
此时,他尚认为幽默主要是语言风格的问题。
1933年,林语堂发表理论文章《论幽默》,于文坛引发幽默的风潮。
这时的林语堂,已经将幽默上升至人生观的层面。
林语堂认为幽默是宽容、同情、超脱的,是人生彻悟之后的会心一笑。
之后,林语堂的“幽默”概念逐渐与“性灵”“闲适”交叠融合。
他主张用幽默来消解人生苦痛,使人生恢复活力,达到人与自然、灵与肉高度和谐之后的理想境界。
到了1970年,林语堂在以《论东西文化的幽默》为主题的演讲中,为幽默作了最后的总结:“幽默的发展是和心灵的发展并进的,因此,幽默是人类心灵舒展的花朵,它是心灵的放纵或是放纵的心灵。
”“论语”时期,林语堂创作了大量的幽默小品文,有诸多“以闲适为格调”,如《秋天的况味》《论握手》《我的戒烟》《论西装》等。
林语堂经典语录100句

林语堂经典语录100句1.要真正了解一个人,只要看他怎样利用余暇时光就可以了2.最合于享受人生的理想人物,就是一个热诚的悠闲的无恐惧的人。
3.一个人彻悟的程度,恰等于他所受痛苦的深度。
——林语堂《吾国吾民》4.最恳切最庄严的时候是在她怀抱婴儿或搀着四五岁小孩行走的时候;最快乐的时候则如我所看见的一幅西洋画像中一般,是在拥抱一个婴儿睡在枕上逗弄的时候。
5.我曾经说过,中国人对于快乐概念是“温暖饱满黑暗甜蜜”——即指吃完一顿丰盛的晚餐上床去睡觉的情景。
一个中国诗人也曾说:“肠满诚好事;余者皆奢侈。
"6.个人回顾他一生,也许会觉得自己一生所作所为已然成功,也许以为还不够好。
在老年到来之时,不管怎么样,他已经有权休息,可以安闲度日,可以与儿孙在亲近的家族里,享天伦之乐,享受人中之至善的果实了。
7.古教堂旧式家具版子很老的字典以及古版的书籍,我们是喜欢的,但大多数的人忘却了老年人的美。
这种美是值得我们欣赏,在生活是十分需要。
我以为古老的东西,圆满的东西,饱经世变的东西才是最美的东西。
8.享受大自然不单是限于艺术和图画,显现于我们眼前的大自然是整个的,它包括一切声音/颜色/精神和气氛。
人则以了解生活的艺术家的资格去选择大自然的精神,而使它和自己的精神融合起来。
这是一切中国文人所共持刀态度。
——林语堂《生活的艺术》9.快乐哲学:只有快乐的哲学,才是真正深湛的哲学;西方那些严肃的哲学理论,我想还不曾开始了解人生的真义哩。
在我看来,哲学的唯一效用是叫我们对人生抱一种比一般人较轻松较快乐的态度。
——林语堂《生活的艺术》10.在不违背天地之道的情况下,成为一个自由而快乐的人。
这就好比一台戏,优秀的演员明知其假,但却能够比在现实生活中更真实更自然更快乐地表达自己。
人生亦复如此。
我们最重要的不是去计较真与伪,得与失,名与利,贵与贱,富与贫,而是如何好好地快乐度日,并从中发现生活的诗意。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人生不完美是常态,而圆满则是非常态,就如同“月圆为少月缺为多”的道理是一样的。
给人生“留白”

记得曾看过一篇对国学大师季羡林的专访。
季老在总结自己的一生时说:“每个人都在争取一个完整的人生。
然而,自古至今,海内海外,一个百分之百完满的人生是没有的。
不完满才是人生,这是一个平凡的真理。
”林语堂也曾说:“生命别太拥挤,得空点。
”世事茫茫,少不了有些缺憾与未完待续,若处处执着地追求美满,人生未免显得拥挤不堪,给自己留一点空白,不计成败、得失及荣辱,享受一份悠然闲适的超脱,方能尽得人生百味。
在与人沟通或交际互动中,难免会有摩擦争执,如果时时事事与人争锋,人与人的关系难免紧张,若能留三分余地给他人,适时给人台阶下,话不说绝,事不做尽,肯舍能让,人际关系多了些弹性,自然会宽松适意。
学会给别人留一点空白,给交际留出包容的空间、回旋的余地,让人生在相互关让中尽显从容与坦然。
古人有一种“半半哲学”,叫作“饮酒半酣正好,花开半时偏妍。
”这说的也是人生需要留白,说白了就是不要顽固痴守,该放弃时懂得放弃,才能达到最佳意境。
晋人王徽之雪夜坐船去拜访好友戴逵,船行一整晚才到,谁料到了戴逵的门前,王徽之却转身就回去了。
书童不理解,问他原因。
王徽之解释说,本来就是兴起就赶来,兴尽就回去,何必一定要见到戴逵呢!王徽之将留白艺术运用得出神入化,在兴尽时放弃与友人会面,潇洒地回舟离去,也书写了一段快意人生的千古佳话,其潇洒通脱令人心驰神往。
留白是一道美丽的风景线,生活的诸般美好潜藏其中。
人生留白,意味着停顿与空闲。
给人生多一点留白,将生活安排得有张有弛,不用苦苦寻觅所谓的完美,自然风雨不惊,在曲折人生路上活得洒脱自如、恬淡自在。
·卷首语·□陈甲取给人生﹃留白﹄正好,花开就是不要顽境。
晋人王到,谁料到不理解,问尽就回去,用得出神入去,也书写驰神往。
潜藏其中。
留白,将生,自然风雨陈甲取1祝您健康2015.11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写范文一篇,润习作一下,享精华一堂,推学生一把

写范文一篇,润习作一下,享精华一堂,推学生一把——关于写作兴趣教学的几点探索林甲景摘要:当下,学生对语文及写作的兴趣,以及写作本身在高考中的高比重,使得写作兴趣教学及成效显得特别重要而急迫。
我们需要前人经验的指引,更需要实际有效的行动,尤其需要实践创新的突破。
本文想从教师写作范文、润色学生习作、分享佳句佳篇、推荐发表参赛四个方面的实践经验谈一谈写作兴趣教学的一些心得,希望能引起一些共鸣,甚至争鸣。
关键词:兴趣范文润色分享发表参赛2006年4月23日《南京晨报》:一份《中国教育报》进行的调查资料向我们展示的结果是相当惊人的:经过(小学)六年的语文教育后,居然有90%的学生不喜欢写作,越到高年级,越不喜欢。
在一个由沪苏浙皖10所中学的全国知名特级教师发起的民间论坛——第七届沪苏浙皖“新同桌论坛”上,来自浙江宁波万里国际学校的特级教师邓彤总结了中学生作文的三大病症:一是思维闭塞,思路不清;二是无法准确表达自己所想,其实很大程度上是没有想清楚;三是以华丽的语言掩饰贫弱苍白的思想。
因而,写作几乎成为师生都最头疼最“少慢差费”的一环——几乎所有的现实都证明,我们的写作教学的投入远远比课文教学少,总的来说,就是投入少、反应慢、效果差、感情费。
笔者做以下尝试。
一、写范文一篇——艰辛的写作道路师生并肩走走上社会,站到讲台,迫于生活与工作的双重压力,绝大多数的语文教师都已经将证明自己专业能力与水平的写作冷落到了一边,甚至是“雪藏”“封杀”,从此“绝口不提”,自然也“绝手不提”。
于是从一篇一篇变成一段一段,再变成一句一句,最后变成一张白纸,出现了不应该的只“说文”不作文、只当“裁判员”不做实践者等现象。
同样作为语文教师的我,承认这其中有太多的身不由己。
我也体验过。
但要想激发学生写作兴趣,提高写作水平,师生互动写作很有必要。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生不会作文,最简单的原因,就是教师本身不会写作文,学生从来没有听到过教师自己议论写作文的切身体会。
论林语堂的“半半哲学”及其翻译理论

( )一捆矛盾 ,“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半半 ”哲学
他在事业与消遣 ,应酬与燕居,守礼与陶情 ,拘礼 与放纵之间找到了和谐的 “ 半字 ”旋律。 ( 三)中西互补 ,儒道融合
林语堂作为中国现代作家中一个 复杂的存在,
“ 矛盾”的体验于他并不陌生。在 《 八十 自叙》里,
林语堂就 曾云 : 我 只是一 团矛盾而 已, “ 但是我 以自 我矛盾 为乐。 他一生确实处在各种矛盾之中, ” 而且
办 《 宇宙风 》半月刊 ,提倡 “ 以自我为中心 ,以闲适 为格凋 ”的小 品文 。此后他 用英文写就 的 《 生活 的艺 术》( h p r neo vn )及其仿 《 T ei ot c fii m a l g 红楼梦》长篇小说 《 华烟云 》( metnP kn ) 京 Mo n eig等都成为全美 i
论林语 堂 的 “ 半半哲 学 "及其翻译理论
熊宣东 范雄飞 2
( 、电子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四川成都 1
2 、川北 医学院,四川 南充
6 05; 104
670 ) 3 0 0
半半人生

半半人生作者:张鹰来源:《祝您健康》 2017年第9期前两天,我坐在阳台上喝茶看书,看到林语堂的“半半人生”理论,感到醍醐灌顶,深受启发。
林语堂也是一个充满欲望的人,无论工作、金钱、感情和饮食上,他都有着强烈的需要,但与众不同的是,他对这些欲望常常加以限制。
他认为,人生中存在着多个矛盾体,如海之有潮汐,音之有节奏,天之有晴雨,时之有寒暑,日之有晦明……对每个矛盾体都应采取一种“半半哲学”的调和方法。
他的“半半哲学”秉承的是这样的信仰:工作,并且快乐着;劳动,并且幸福着。
他认为人生有缺憾,如果能从中超脱,做个平常而又受人欢迎和尊重的人,也是做人的成就。
林语堂先生倡导中庸的生存,刚柔并济地处世,豁达随性地生活,这在纷乱繁杂、生活快节奏的今天,不失是一种明智的生活方式。
清代李模写过一首《半字歌》:看破浮生过半,半之受用无边。
半中岁月尽幽闲,半里乾坤宽展。
半郭半乡村舍,半山半水田园……星云大师在《一半一半》里这样说:人生忧喜一半一半,名利得失一半一半,财富聚散一半一半……这种“半半人生”让人拨开阴霾,豁然开朗:人生忧喜一半一半,是的,常常是“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高兴的时候不妨未雨绸缪,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烦恼的时候也不要太悲观,塞翁失马,焉知非福?阳光总在风雨后,名利得失一半一半,名利是过眼云烟,“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太计较,就成了名利的奴隶。
财富聚散一半一半,钱财乃身外之物,生不带来,死不带去。
金钱与幸福的指数不一定同比,有人锦衣玉食,还觉得不快乐,有人布衣粗食,却怡然自得。
诚然,人是有欲望的动物,没有欲望则人不成其为人。
但,当我们在欲望的追求中逐渐丢失自我,变得执拗又可怕的时候,那么不仅实现不了自己的欲望,连原本拥有的也可能丧失殆尽——没有了健康和生命,给你一座金山也毫无用处!小欲望产生小痛苦,大欲望产生大痛苦,欲望不止则痛苦不止,凡事适可而止,欲念只求适度而已,不宜过火,如果把自己活生生地钉在欲念的框子里,生命会变得呆板乏味,死气沉沉,不如放宽胸怀,随遇而安。
『半』字的含蓄美

四面荷花三面柳 一城山色半 城湖 ( 济南大明湖)
落霞半分酒一壶 桃花万树月 满天 ( 爱晚亭)
这些 半 字 或与水相关 或 与月相连 或与云相伴 绘空灵洒脱 之景 有蒙眬含蓄之美
文史因特网
知 识大观 园
古诗 对联 元曲中有不少 半 字用得十分巧 妙 这些 半 字往往非实指数量 而是借其没有确 定范围的特点 营造含蓄优美的艺术氛围
楼) 柳影绿围三亩宅 藕花红瘦半
湖秋 ( 莫愁湖六宜寺)
半
一 写人 蒙 娇美
白居易 琵琶行 中是这样写琵琶女出场的 千 呼万唤始出来 犹抱琵琶半遮面 琵琶女有 天涯沦 落之恨 不便明说 也不愿见人 一个 半 字 写 其含羞 带怯 诗人用这 一肖像 描写表 现她的难 言之 痛 半 字之妙 意在言外
冉冉飘入蓝天白云间 有行云流水之妙
别在 平野上 停留 也别 去爬 得太
半 字还常用在歌咏名山大川 亭台楼阁 寺庙 高 打从半高处观看 世界显得最美
古刹的对联中
好 这告诉人们凡事讲究 度 适
昆明黑龙潭有一副对联 两树 梅花一潭水 四 度适中是最好的境界
时烟雨半山云 半 字写尽缥缈空灵之景 若隐若
品古诗 赏名联 析元曲 无
春 输与海棠三四分 再偷匀 一半 儿胭脂一半儿粉 曲中闺中女子决 意与海棠花争春 最后一句可谓神
城 二 中
蓄
苏轼的词 望江南 有云 春未老 风 细柳斜 斜 试上超然台上看 半壕春水一城花 烟雨暗千家 此处写春日之景 用 半壕 对 一城 春水 对
来之笔 将女主人公刻意妆扮 风流 自赏的微妙心态表现了出来
林语堂的翻译思想及其文化解读

ENGLISH ON CAMPUS2023年10期总第658期林语堂的翻译思想及其文化解读摘 要:林语堂用其极具影响力的作品和译著对中西文化交流,尤其是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做出了重要贡献,其具有前瞻性和创造性的翻译思想也对中国翻译理论的发展影响巨大。
对林语堂的翻译思想进行概述,并从文化视角解读其翻译思想的形成和体现,分析了“半半哲学”、人文主义精神和道家思想对林语堂翻译思想的影响,以期对翻译研究和翻译实践提供参考和指导。
关键词:林语堂;翻译思想;文化解读作者简介:高笑梅(1975-),女,云南农业大学外语学院,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翻译教学、英语教学。
林语堂(1895—1976),原名和乐,后改玉堂,又改语堂,中国现代著名作家、学者、翻译家、语言学家,作为蜚声海外、饮誉文坛的双语作家和翻译家,林语堂在国内和国际上享有极高的知名度,曾经被美国文化界列为二十世纪智慧人物之一。
他通过自己的创作和翻译对外国人讲中国文化,对中国人讲外国文化。
除了用英文创作了《京华烟云》《风声鹤唳》等以中国为背景和叙事题材的小说代表作外,还将许多中国古典著作编译成英文,把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思想的瑰宝展现给西方读者,如《孔子的智慧》和《老子的智慧》,就是他对儒家和道家的经典之作进行整理和集结,并编译成英文。
此外,他还翻译了许多古代文人的作品,如沈复的《浮生六记》、张潮的《幽梦影》,整理编译了《板桥家书》《东坡诗文选》等,在中西文化交流,尤其是传播中国文化方面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基于大量翻译实践体会和领悟,林语堂提出了自己的翻译理论。
将美学思想、语言学和心理学引入了翻译理论中,为中国翻译理论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了解和学习林语堂的翻译思想,可以为翻译工作者的翻译活动提供有价值的指导和启发。
一、忠实、通顺、美的翻译标准林语堂的翻译思想最为系统地体现在他写于1932年的长篇论文《论翻译》(On Translation)中(收录于罗新璋《翻译论集》一书中)。
2011高考语文 “半”字的含蓄美作文素材

语文:2011高考作文素材:“半〞字的含蓄美古诗、对联、元曲中有不少“半〞字用得十分巧妙。
这些“半〞字往往非实指数量,而是借其没有确定范围的特点,营造含蓄优美的艺术氛围。
一、写人——蒙娇美白居易《琵琶行》中是这样写琵琶女出场的:“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琵琶女有“天涯沦落之恨〞,不便明说,也不愿见人。
一个“半〞字,写其含羞带怯,诗人用这一肖像描写表现她的难言之痛,“半〞字之妙,意在言外。
再如,白居易《长恨歌》中描写杨贵妃的诗句:“云鬓半偏新睡觉,衣冠不整下堂来。
〞杨玉环刚睡醒,听说汉家天子派使者到来,来不及梳妆打扮,迫切希望见到使者,得到玄宗音讯。
一个“半〞字,逼真地显出杨玉环慵懒娇美之态。
二、写景——空灵缥缈明代梅鼎祚有《水乡》一诗:“半水半烟著柳,半风半雨催花。
半没半浮渔艇,半藏半见人家。
〞此诗巧用“半〞字,描绘了烟雨迷蒙、假设隐假设现的江南水乡春景,有雾里看花之美。
苏轼的词《望江南》有云:“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
烟雨暗千家。
〞此处写春日之景,用“半壕〞对“一城〞,“春水〞对“(春)花〞,将“春水荡漾生姿,花开满城竞放〞的景色表现得灿然夺目。
白居易《暮江吟》历来为人们称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写残阳照射江面,天气晴朗无风,江水缓缓流动,江面细波粼粼,光色瞬息变化。
“半〞字未平分江面,而朦胧的界线似乎又存在于人们视觉之中,虚幻空灵,迷蒙幽静。
诸如此类的诗句还很多。
杨巨源的“绿柳才黄半未匀〞写早春之柳新叶初萌、其色嫩黄、参差不匀的美好风姿;刘方平“更深月夜半人家〞写半披月华、半隐暗影的庭院,明暗对比越发衬出月夜的静谧;赵嘏“紫艳半开篱菊静〞那么写紫菊似开未开娴静肃穆之态;杜甫“半入江风半入云〞写乐曲随风荡漾在锦江之上,冉冉飘入蓝天白云间,有行云流水之妙。
“半〞字还常用在歌咏名山大川、亭台楼阁、寺庙古刹的对联中。
昆明黑龙潭有一副对联:“两树梅花一潭水,四时烟雨半山云。
天地人心的一面镜子——论王兆胜的散文创作

出重要意 义和 巨大 功用 。
对王兆胜而言 , “ 半半哲学” 成了他处世立人的基本原
则, 更是其渡 过挫 折 苦 难 的 法宝 。这 一 面 源 于他 坦 然 面对
它不分人类, 不分动物 , 也不分植物 , 甚至不分山石 , 总之 ,
那是一种包容万有的仁慈和怜悯之心 , 就是连 自己的仇敌
人生苦难的豁达胸怀 , 一面也与他长期从事林语堂研究有 关 。在研究过程中 , 王兆胜发现了林语堂的生活艺术 、 快乐 哲学的内涵, 即“ 善待人生 、 充分享受人生的每一时刻 , 让我 们成为自己的主人……不能无视天地宇宙的存在 , 更不能
跃然纸上 , 表达了深切的挚爱与怀念。在 《 父 爱深深 深几
于自然界之中的” 。 ⑤王兆胜用散文的方式形象地思考了这 个问题 , 诠释了博爱万物的思想 。
创 作 研 究 ・ 当 代 文 坛 ・2 0 1 4. 2
王兆胜出生在一个贫寒而悲苦的农村家庭 , 较一般人 多了一些对于人生苦难的体验 。这让他参透了生命与爱的 哲学内涵: 一方面 , 他洞察到生命的脆弱 , 要懂得珍惜与体 恤; 另一方面 , 他发现“ 爱” 是人类前行的不竭动力, 要心怀 感恩、 大爱万物。基于这种人生感悟 , 王兆胜总是胸怀博
神俱现。通篇平淡简朴的文字饱含着姐弟之间感人至深的 亲情。
《 母亲的遗物》 一文弥漫着儿子对母亲 的思念和 母亲 对儿子的关切。母亲英年早逝 , 其遗物被父亲付之一炬 , 因
而试图通过遗物与母亲灵魂对话的希望破灭了。但母子交
二
博爱情怀 : 善待自然万物
整个世界呈现为一张关系复杂的网, 人类和万物都是
一
林语堂最精辟的十句话

林语堂最精辟的十句话1. “人生在世,还不是有时笑笑人家,有时给人家笑笑。
”就像我们在生活中,不也常常和朋友互相调侃打趣嘛,这就是真实的人生啊!2. “一个人彻悟的程度,恰等于他所受痛苦的深度。
”你看那些经历过很多磨难的人,是不是往往更加通透呢,这不就像是被打磨过的宝石更加璀璨嘛!3. “幸福:一是睡在家的床上。
二是吃父母做的饭菜。
三是听爱人给你说情话。
四是跟孩子做游戏。
”哇,这多简单又多美好啊,这不就是我们平常生活中最容易拥有却也最容易忽略的幸福嘛!4. “孤独这两个字拆开来看,有孩童,有瓜果,有小犬,有蝴蝶,足以撑起一个盛夏傍晚间的巷子口,人情味十足。
稚儿擎瓜柳棚下,细犬逐蝶窄巷中,人间繁华多笑语,惟我空余两鬓风。
——孩童水果猫狗飞蝶当然热闹,可都和你无关,这就叫孤独。
”哎呀,想想那种场景,再对比自己的孤单,真的好感慨啊!5. “生活所需的一切不贵豪华,贵简洁;不贵富丽,贵高雅;不贵昂贵,贵合适。
”可不是嘛,就像我们买衣服,不一定非得是大牌贵的,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呀!6. “读书使人得到一种优雅和风味。
”就像我们读一本好书,整个人的气质都不一样了呢,这多神奇啊!7. “要真正了解一个人,只要看他怎样利用余暇时光就可以了。
”你想想,平时没事的时候最能看出一个人的本质啦,这话说得太对啦!8. “最重要的事,就是不要依赖着金钱。
人应当享受财富,也要随时准备失去了财富时应当怎么过日子。
”这就好像告诉我们不能把钱当成唯一,万一哪天没钱了,我们也得好好生活呀,是不是!9. “人生不过如此,且行且珍惜。
自己永远是自己的主角,不要总在别人的戏剧里充当着配角。
”可不是嘛,我们得为自己而活呀,别总是围着别人转,多可悲呀!10. “我们最重要的不是去计较真与伪,得与失,名与利,贵与贱,富与贫,而是如何好好地快乐度日,并从中发现生活的诗意。
”对啊,我们别总是纠结那些没用的,开开心心过好每一天才是最重要的呀!我觉得林语堂的这些话真的是太精辟了,简单又深刻地说出了生活的很多道理,让人受益匪浅啊!。
“半”字哲学

“半”字哲学第一次到杭州游玩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杭州灵隐寺的一幅楹联“人生哪能多如意,万事但求半称心。
”返回的路上我一直在思索着、品味着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人人做事,唯求称心如意,这里为何说万事但求“半”称心呢?由此,我想到了日常生活中“半”字的使用。
诸如,“行百里者半九十”,提醒人们坚持到底就是胜利;“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道出了做事起始阶段的重要性;“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强调治学要脚踏实地,不凌空蹈虚;“半个月亮爬上来”,月色朦胧,令人神往;“徐娘半老,风韵犹存”,是叹青春不能长驻;“说半句留半句”,说的是让人捉摸不透。
现代语境中,“半”字的使用频率极高,“半死半生”、“半吞半吐”、“半信半疑”、“半推就”、“半斤八两”、“半途而废”、“半边天”、“半掩门”、“半瓶醋”、“半吊子”……林林总总,不胜枚举。
在古代的典籍中,温庭筠的《题望苑驿》:“弱柳千条杏一枝,半含春雨半垂丝。
”在春风雨露的滋润下,柳枝吐露出嫩绿的新芽,焕发出春天的生机!黄公度的《道间即事》:“半湿半晴梅雨道,乍寒乍暖麦秋天。
”将初夏江南的时令、物候与农事纳入诗中,丰富了季节感,弥散出浓郁的生活气息。
白居易的《暮江吟》:“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夕阳照水,波光粼粼,半江碧绿,半江殷红,多么像一幅色彩绚丽的油画啊!还有杜甫的“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李商隐的“为报行人休折尽,半留相送半迎归”;白居易的“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元稹的“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苏东坡的“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徐渭的“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龚自珍的“资格未高沧海换,半为义士半为僧”;苏曼殊的“袈裟点点凝樱瓣,半是胭脂半泪痕”;朱熹的“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等等。
诗句中的“半”字所营造出来的意趣,所体现出的美感,所蕴含的人生哲学是辞典上字面释义永远也无法概括得出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林语堂的半半哲学
大概由于人们生而有欲又不加以限制,所以现代社会的大多数人都不约而同地追求欲望的满足,以及再满足,于是,无止境的竞技争斗和自我欲望的无限膨胀也就应运而生。
有人将获取无限财富和进入世界十富之列,视做自己一生的奋斗目标;有人声色犬马、日耗斗金,过着奢靡得不能再奢靡的生活;还有人为了名声地位、出人头地,以至于竭思尽虑、无所不用其极。
林语堂也是一个充满欲望的人,在工作、金钱、感情和饮食上他都有着强烈的需求,但与众不同的是,他对这些欲望常常加以限制,这就带来了林语堂人生追求的‚中庸‛性质,即半半哲学的人生观。
林语堂深受儒家思想尤其是孔子本人的深刻影响,所以对中庸思想也推崇备至,他说:‚我像所有的中国人一样,相信中庸之道。
‛(《论裸体》)林语堂还非常喜欢清代李模(密庵)那首《半字歌》,认为它最好地反映了自己的人生理想。
这首《半字歌》写道:‚看破浮生过半,半之受用无边。
半中岁月尽幽闲,半里乾坤宽展。
半郭半乡村舍,半山半水田园。
半耕半读半经廛,半士半姻民眷。
半雅半粗器具,半华半实庭轩。
衾裳半素半轻鲜,肴馔半丰半俭。
童仆半能半拙,妻儿半朴半贤。
心情半佛半神仙,姓字半藏半显。
一半还之天地,让将一半人间。
半思后代与沧田,半想阎罗怎见。
饮酒半酣正好,花开半时偏妍。
半帆张扇免翻颠,马放半缰稳便。
半少却饶滋味,半多反厌纠缠。
百年苦乐半相参,会占便宜只半。
‛这是对中庸哲学的形象阐释,它将天地人生的种种现象与关系写得绘声绘色,一展无余,其中在对天地万物的悲悯中又有着达观超然的人间情怀。
没有对世界、人生的本质性理解,如何能深刻、透彻以至于此。
作者用生花之笔将天地人间的冷暖、得失、出入、是非、进退、乐悲等都和盘托出,表现出大智若愚的境界与品位。
基于这一半半哲学思想,林语堂反对过于努力工作和过于慵懒闲适的生活态度,而提出了工作和休闲相结合的生活方式,那就是努力工作和尽情享受。
他说:‚我主张‘尽力工作尽情作乐’的人,英文只有workhard,playhard四字,这样才得生活之调剂,无意中得不少收获。
‛(《论游台南》)林语堂本人即是这一生活原则的实行者,一方面他笔耕不辍,直到77岁还没有放下手中之笔,他平均每年写一本书,足见其用功之勤。
比如,写《生活的艺术》一书,林语堂仅用了3个月时间就写出700多页,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那时的写作真如文王被囚一样,一步也不能离开。
如果用‚拼命三郎‛来概括林语堂的写作,那也是非常恰当准确的。
但另一方面,林语堂又非常注意休闲和享受,他常去
户外散步,去郊外垂钓,去名山大川自由自在地游憩,他常能从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体会生活的美好及其快乐,以诗意的情怀理解生活中的一切。
晚年定居台湾的阳明山,那里的山水风光、田园美景即是林语堂充分享受人生快乐的最好注释。
来台前,林语堂有感于美国人长于进取和工作却拙于享受的特点,向美国读者介绍了《乐隐词》二首,其一的内容是:‚短短横墙/矮矮疏窗/癕楂儿小小池塘/高低叠障/绿水旁边/也有些风/有些月/有些凉。
‛其二的内容是:‚懒散无拘/此等何如/倚阑干临水观鱼/风花雪月/盈得工夫/好炷些香/说些话/读些书。
‛在《个人的梦》里,林语堂更是心态悠闲余裕地说,假使他能得一个月的悠闲,度一个月悠闲的生活,他可以立即放下手中之笔,睡48小时大觉,换上便服,带一渔竿,携一本《醒世姻缘》,一本《七侠五义》,一本《海上花》,此外行杖一枝,雪茄五盒,到一世外桃源,暂做葛天遗民,领现在可行之乐,补平生未读之书。
这是充分理解了闲适和享受真义之后的人生理想方式。
在林语堂笔下,他所崇拜的陈芸和姚木兰也是这样:她们知足常乐,对生活所求无多,平淡悠闲的田园生活最令她们感到惬意,即使是布衣菜饭,亦可得乐终生。
从此意义上说,林语堂认为还是张潮说得好:能闲人之所忙,然后能忙人之所闲。
其实,人生中存在着多个矛盾体,对每个矛盾体都应采取一种‚半半哲学‛的调和方法。
因为人生永远有两个方面,工作与消遣、事业与游戏、应酬与燕居、守礼与陶情、拘泥与放逸、谨慎与潇洒。
其原因就在于人之心灵总是一张一弛,若海之有潮汐,音之有节奏,天之有晴雨,时之有寒暑,日之有晦明。
宇宙之生律无不基于此循环起伏之理,所以生活是富有曲线的。
老子也深明此理,认定天之道是损有余以补不足,而人之道是损不足以奉有余。
如果以‚人之道‛行事,而忽略了‚天之道‛,这就必然带来人的无知与失于自然。
从这个意义上人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道家有时候讲:得就是失,而失也是一种得。
中国古代‚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讲的也是这个道理。
就好像日之升落、天之晦明、月之圆缺都是在不断地变化着的,跳得越高有时就跌得越重,月之最圆即意味着其立即要变成不圆,最明亮的时候也就马上跟着开始黑暗。
所以,在半半区域,时间维持得最久,也最为美妙!
将这一‚半半哲学‛用在人生上面,于是,林语堂为美好而快乐的人生找到了一个有力的支点,他说:‚我们承认世间非有几个超人——改变历史进化的探险家、征服者、大发明家、大总统、英雄——不可,但是最快乐的人还是那个中等阶级者,所赚的钱足以维持独立的生活,曾替人群做过
一点点事情,可是不多;在社会上稍具名誉,可是不太显著。
只有在这种环境之下,名字半隐半显,经济适度宽裕,生活逍遥自在,而不完全无忧无虑的那个时候,人类的精神才是最为快乐的,才是最成功的。
‛(《谁最会享受人生》)这里牵扯到人生成败得失的问题,也关涉到人生的最终目的问题,换句话说,是将人生的欢乐删除掉而一味追求所谓的创造,还是在创造之余葆有一颗快乐、幸福之心?因为所求无多,生活亦无忧虑,心态从容平静,精神饱满丰盈,生命充实内在,此种人生才值得一活。
人生苦短,最长命者亦不过百岁。
以往我们的人生观可能比较注重不断地奋斗、获得,扼住命运的咽喉并与之抗争之精神,但却相对忽略了充分地体会人生,细细地咀嚼生命中的每一时刻。
当生命归于终了之时,人们却幡然醒悟,知道自己以往的许多努力都是没有多少意义的,而对真正有意义的人生、生活和生命却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它们就如天穹的流星一样转瞬即逝,要想再珍视它却为时已晚。
对此,林语堂非常清醒,他说:‚今天我们所有的哲学是一种远离人生的哲学,它差不多已经自认没有教导我们人生的意义和生活的智慧的意旨,这种哲学实在早已丧失了我们所认为是哲学的精英的对人生的切己的感觉和对生活的知悉。
‛(《生活的艺术〃回向常识》)因此,当提到老年人,林语堂希望他
们不要像春夏那样无止境地挥霍青春及其美好的光阴,而是应该好好地保存,将自己的精力和体力更多地蓄存起来,等待严冬的来临及其考验。
这是一种对生命的深入体认,是一种智慧的表现。
林语堂的‚半半哲学‛不是教给人们去如何与命运对抗,以展示人的‚无穷‛伟力,也不是让人们去无所顾忌地尽情享乐,以‚今朝有酒今朝醉‛的生活方式生存,它告诉人们的是生活之艺术,是人如何与天地自然和谐共存,如何顺从天地之道,如何体会生命中更为实在、深刻的内容。
虽然人之才智、力量是伟大的,但比起天地宇宙来那简直算不了什么,就如同沧海之一粟、海滩之一粒沙一样。
任何无视天地宇宙而过于相信人的力量之言行,都是一种井蛙观天、无知愚蠢的表现。
理解了这一点,我们也就走近了林语堂的人生哲学,也就把到了林语堂生命意识的脉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