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地理学读书报告及评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市地理学期末论文

(一)前言:

本学期的城市地理学采用的是许学强老师等合著的《城市地理学》教材第二版。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我们将本书的大部分章节都梳理了一遍,并在重点的章节上添加近年的研究成果和我们所在的广州及一些具有典型特征的城市中关于城市化问题的探讨。《城市地理学》一书从城市的历史发展、城市化定义、城市化原理、城市的分类等多个角度向我们深层次剖析了城市这个自然与人文之美相互交融,自由与规划的思想矛盾又统一的巨大有机体。我们生活在城市,熟悉通向这座城市每一个角落的交通线路,对这座城市商业中心的分布了然于胸,却无法参透关于一个城市最基本的三个问题:城市从何而来?城市为谁服务?推动城市发展的源动力又是什么?本书通过地理与规划工作者多年来对城市的研究总结出来的理论体系,向我们部分解答了对城市的种种疑问。本文将以学生和读者的角度对《城市地理学》一书进行评价和学习感受,全文分为三部分:1、对全书架构的分析和评价;2、对城市发展史和城市空间两章的重点讨论;3、关于此书缺漏和不足的一些个人看法。通过对教材的分析评价,我希望能够对这门课程进行回顾总结,也希望在对教材提出问题和寻找答案的同时找到自己关于城市地理学的个人理解。

(二)全书架构分析与评价

《城市地理学》第二版一书共有13章,与第一版无异,但在一些小节上根据近十年的研究成果进行了小幅度的补充和删改,旨在更加系统地阐述城市地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础知识。城市地理学是隶属于地理学下的一门二级学科,其研究核心是从区域和城市两种地域系统中考察城市空间组织,即区域的城市空间组织和城市内部的空间组织。简言而之就是研究城市与城市之间和城市内部两种尺度下的空间形态。由城市地理学的研究核心可以看出其研究范围十分宽广,即使是其中的某一分支也足够让专业人士倾尽一生心血用做研究。因此本书主要面向本科生和非专业人士读者群,用科普性较强的理论叙述结合案例让读者熟悉城市地理学的基础知识,即所谓的“入门”阶段。从本书的性质可知在章节安排上应该尽可能覆盖城市地理学中最多的内容,而不必在各章节的内容深度上花太多工夫。另外本书吸纳了很多国内外专家的理论,虽然人文科学领域的理论较为主观,在短时间内也很难证明其正确性,但是这些理论可以丰富学科体系,扩宽我们的思路。

全书的13个章节相互独立又有机结合,概念从浅到深,知识架构比较完整,因此我认为全书的架构安排合理。我们可以将全书13个章节按照内容及尺度进行划分,形成四大部分:1、概论(第一章);2、城市地理学基本概念(第二章至第五章);3、区域尺度下多个城市之间的相互关系(第六章至第九章);4、单个城市内部特性及问题(第十章至第十三章)。下面是我对这四个部分的理解和结合我自己对城市地理一些见解的感悟。

第一部分:绪论是本书的一个缩影,书中总结出城市地理学的五个主要内容:城市形成发展条件研究、区域的城市空间组织研究、城市内部空间组织研究、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和新方法、新技术应用和新领域的研究。在这些研究内容中,既有城市与生俱来的研究内容,又有在当今信息时代下结合前沿科技以及生态问题频发的大环境下对可持续发展需求所派生现代城市研究领域。绪论后的其余章节基本将城市地理学的各个研究内容都进行了展开。绪论中还包括了西方和中国关于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历史。

第二部分:本部分主要阐述城市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其中包括城市的概念、不同类型的

城市地域划分、我国规定的城镇概念和统计口径、城市的区位对城市发展的影响、城市化的机制和测度、再城市化和郊区化等城市化中出现的特殊表现和城市化的历史进程等内容。读完这一部分,我基本对城市在学术上的定义有了较清晰的印象。城市之所以为城市,决定因素不是城市中的建筑,而是居住在其中的人。只有人口密度或产业结构达到某一指标时一个地区才能被称为城市,而指标往往在不同的国家之间有所差异。城市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城市的兴起意味着该地制造业和商贸业的发达,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工业革命时期是人类历史上城市外扩速度最快的时期之一了。城市的发展在人类发展历史上是必然结果,而在缺少改变自然的技术条件的古代,受地质地貌、水文气候等诸多自然条件约束的城市在选址位置可谓是“偶然”,毕竟古人类并没有经过太多的勘测和分析决定在某地定居,更多是由于选址能给他们带来暂时的安定生活。城市化原理告诉我们在什么样的条件下一个地区会以不同的形式演变成一个城市,这些条件包括人的迁入以及经济的积累等。这种机制为我们提供了城市发展的一般模型。历史进程中以中国的城市发展为主,讲述了当代中国曲折的城市化过程。该部分向读者陈述了一个城市的诞生条件及影响其发展方向的因素,对我们总结、描述和预测城市发展有重要作用。

第三部分:该部分从职能或规模上将城市分类,又探究了不同类别下城市相互之间的关系和作用。如如何根据一个城市的特殊职能判断该城市在所在区域的位置,或是一个区域内的发展核心是一个或多个等。而区域城镇体系规划则需要依据上述的各项理论。因此这一部分对描述城市现状或对城市未来的规划有很强的指导作用。

第四部分:该部分主要探讨城市内部的问题,包括土地利用状况、城市内部的结构、商业和社会空间和城市存在的问题等。作为一个市民,我们很少从区域尺度上宏观看待我们居住的城市,但是我们比较清楚它的内部结构和存在的问题,因此这部分内容最贴近我们的生活,尤其适合城市化高速发展中出现各种不良现象的中国。因此这部分内容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三)重点章节的讨论

我对城市化的历史进程和城市社会空间这两部分内容比较有兴趣,以下是课本内容结合我自己一些观点作出的讨论。

关于城市化的历史进程,我认为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独立人格”,而这种简单却形象的“人格”来源于一座城市的发展历史。建筑学家张钦楠认为诸如堪培拉和巴西利亚这种经一位规划师之手作出全面规划并在较短时间内建成的城市虽然美轮美奂,却缺少一种“实用性”,感觉像是一件艺术品而非实用的物品。的确如此,城市的内涵来源于历史的发展而非整齐划一的雄伟建筑。说起最吸引人的城市,我们会提到雅典、巴黎、巴塞罗那等欧洲城市,却很少想起中国的大城市。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多种的,发展历史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张京祥教授的《西方城市规划思想史纲》一书详细讲述了西方国家从古希腊、古罗马直至当代的城市规划思想。无论是哪一个时期,决定城市发展的绝不仅仅是经济,城市的布局和特色更多应该反映一座城市的文化内核和其中居民的生活形态。因此我们直到今天还能看到象征古希腊人理性主义和人文主义精神的雅典卫城遗址,也能看到为凸显教权,以巨大教堂为核心,规整排列成同心圆的中世纪“黑暗时代”中的哥特式风格建筑群。城市的发展历程如同一条血脉,源源不断地将含有独特基因的血液和活力供给给城市。然而如同教材中所说,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中出现了不少曲折,尤其是文革中的十年停滞,不仅拖后了城市化脚步,还抹杀了很多城市的独特基因。今天,我国已经进入了快速城市化时期,2011年我国的城市化水平已超过百分之五十,这是有史以来第一次城市人口数目超越农村人口,百万人口的大城市在近三十年也增至40个以上,然而数据上的城市化成果并不能遮掩我国城市发展模式千篇一律,缺少文化内核的尴尬局面。这同时也影响到我国城市地理学的发展。尽管我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