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高中语文教学本真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回归高中语文教学的本真
有名家曾说语文教师就要是个杂家,最好是像诸葛亮那样上晓天文,下晓地理的全才,对语文教师的要求就足以证明语文课不好教。

正因为语文教师的“杂”才导致语文课失去了语文味,他们把学生当成了接收知识的机器,片面认为只要是知识,就统统教给学生,并美其名曰课外延伸拓展。

也就出现了拓展越多,课堂距离语文味越远,学生领悟到的语文知识就越少,参与学习的能力就越浅的语文课堂现象。

经历不同语文教学理念的困惑之后,我反思我们的语文教学的任务应该是找回课堂教学时的语文味。

在教学实践中,我着力从以下几方面力求找回久违的语文味。

一、语文课堂教学应该要有文本意识
受高考的影响,在很长的一段时间,有人曾大胆提出语文教学不要课本(即文本),只要讲透知识点,巩固知识点,再积累点答题方法和技巧就可以了,这是功利型语文课的表现。

后来的结果往往是事倍功半,学生对枯燥的语文知识根本没兴趣,即使读到那些文质兼美的文章也索然无味了。

分析其中的原因,大多是因为语文课堂上学生没有真正体味到语文学科的美,更没有品到语文学科的味。

这就像吃荔枝,别人本来就没吃过鲜荔枝,你只是一味地夸赞荔枝如何的色香味美,别人也只能是把你的夸赞当虚夸,只有让他亲自尝到了鲜荔枝的味道,不需要你夸赞,他自然知道好吃还是不好吃。

语文课堂也如此,当学生从语文学习中感受到了真正可口的
味道之后,就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

这就要求我们在语文学习时要引导学生去感悟语文的美,在语文学习中去培养发现这种美的能力。

其实,语文的美就在那些优美的字词句段中,如何让学生去感悟这些美,就需要我们语文教师去引导了。

语文学科的知识包罗万象,从不同的角度去解读就会得到不同的知识收获,比如同是《红楼梦》,医生就是它是医学著作,建筑学家就它是建筑学著作,烹饪专家说它是烹饪专著,但从语文学科角度来讲,我们就只能把它当文学著作,把它当作语文阅读材料,只能引导学生从语言和文学的角度去解读,去拓展。

二、语文课堂教学应该要有文体意识
语文教材的编排是有一定规律的,比如每一个单元的教学内容都有一定联系的。

高中则多按体裁来安排,如诗歌、小说、散文、戏剧等。

只不过小说中又可分为古典小说和现当代小说等;散文也可分为抒情散文和说理散文等。

但不管怎么分,每一单元总是有一定的规律可寻的,这个规律就是文体。

课堂教学时只要抓住文体特点组织教学,就不会把学生引入其它学科知识的纠缠中去。

比如说明文的教学,我们就一定要抓住说明文的三要素,即说明对象、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引导学生从这三方面去把握文本内容,就不会把《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上成生物探究课,也就不会把《死海不死》上成地理分析课。

诗歌就抓住意象、意境、表现手法和情感展开教
学,小说就围绕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组织教学,散文就提出如何做到“形散面而神聚”的。

这样,课堂教学就始终行进在语文学科要求的轨迹上,也就不会背离语文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了。

其实,那些缺乏语文味的课堂教学大多是因为忽视了语文的文体意识导致的。

所以,语文课堂教学时要高度重视文体意识。

三、语文课堂教学应该要有品词读句的良好习惯
新课程的评价体制要求课堂教学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也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其实都没有离开一个“主”,即教师和学生都是课堂的主人,要体现这个“主”,最好的办法就是师生互动,品词读句,形成共鸣,自然生成教学结论。

要达到这个目的,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有个过程,并且是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的过程,要依靠教师长时间的培养,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学习兴趣。

语文课堂经常会出现这样的状况,教师在台上讲得津津有味,学生在下听得昏昏欲睡,临近下课的时候教师在黑板上留下了一个非常成人化的结论,态度端正的学生只是机械地照抄下去,有些学生连抄下去的冲动都没有,这是不是应该引起我们的思考呢?也许我们会片面地认为是该班学生学习不够主动,其实不然。

学生知道这样的机械记忆没多大价值,记与不记都是一个样,费力又没效果的事情,我干嘛还要这么费劲呢?这必然导致学习积极性的挫伤。

的确,同样的结论,由教师总结出来扔给学生和学生自己理解
后得出来的结论完全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比如课堂教学《春》的结尾时,我让学生先按自己认为最恰当的语气和情感读最后三段,可以读给同桌听,也可以读给老师听;然后听别人读,听语气和情感;最后听示范录音,还是听语气和情感。

学生很容易就听出了语气是逐渐增强的,情感是欢快的。

教师可以顺势引导,这个结尾是通过什么样的方式达到这个表达效果的?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再读原句,后来他们发现了排比和反复的修辞,教师就可以板书这种修辞手法了,学生自然生成了这样结论:用排比和反复的修辞结尾,可以增强文章的气势,结尾有力。

课堂教学时有意识地培养这样的学习方法,学生见到这样的句子,就会有一个总体的思路,修辞是一个增加文采的重要手段。

比如在作文中有意识地运用排比修辞等。

这样的教学互动,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定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