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高中语文教学本真
如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让语文回归其本真
![如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让语文回归其本真](https://img.taocdn.com/s3/m/44ace27027284b73f2425097.png)
语文 . 是 一 门 以语 言 为 表象 的综 合 学科 . 它集 知 识 、 思想 、 艺 术 为 一体 . 但 时 下 的 高 中语 文教 学 由于 高考 的原 因 , 过 于侧 重 它 的知 识性 . 从 而 置 它 的本 真 于 不顾 , 功 利 性 目的太 强 , 要 想 让 语 文 回归 本真 . 需 用 充 满诗 性 与 理性 的教 学 来 激 活学 生 的思 维 。 催 发 学 生 的 创 造灵 感 培 养 学生 的人 文精 神 。 提 高学 生 的语 文 素养 。 这 在 当今 呼 唤 精 神家 园回 归 的社 会 中。 意 义 重大 。 我 在 日常 调 查 与分 析 中发 现, 高 中语文 阅读 教学 实 施课 改 面 临严 重 的功 利 性 问题 。 以丧 失 人 文精 神 为代 价 获得 短 期“ 效 益” 语 文 教 师缺 乏 的 不是 教 学 方法 、 技 巧, 也不 是 各 种 各样 的理 论 , 而 是 最 起 码 的语 文 素 养 和必 要 的人 文精 神.从 而 导 致语 文 阅读 教 学 存 在许 多 功 利 主义 行 为 1 . 极 端模 式 探 索弱 化 了 文本 内容 挖 掘 。 语文 教 学 的 极端 探索 造 成 了诸 多顽 疾 .它 把 解 决 问题 的关 键 指 向 了阅 读教 学 外 部 条 件 的构 建 与 改进 ,试 图通 过 这样 的努 力 能 够解决问题: 通 过 不 断探 索 总 结 出来 的经 验 形 成 名 目多 样 的课 堂 教学模式. 并 试 图 改变 当 前 语文 教 学 中存 在 的“ 非 阅读 ” f 非 人 文) 问 题: 借 助 多媒 体 形 式 和 多 样 化 的 教 学方 法 演 绎 教 学 内容 , 意 图解 决
一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探索“三真”课堂回归语文本真
![探索“三真”课堂回归语文本真](https://img.taocdn.com/s3/m/c681613b182e453610661ed9ad51f01dc28157ee.png)
探索“三真”课堂回归语文本真作者:李万海来源:《小学阅读指南·低年级版》2020年第12期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语文课堂中,不仅仅要求教学生学会语文知识,更重要的是教学生学会知识的能力和方法,培养阅读习惯,有效提高语文核心素养。
这就意味着,教师的使命不仅在于知识的传授,情感的激发,更在于心智的启迪、个性的培养。
为此,我校在“三真”教学上潜心研究和实践,发展出一套自己的教学理念,“三真”即真问题,真研究,真应用。
在不断学习和探索中,“三真”教学在语文课堂中给我带来许多感悟,一、在“真问题”中提高课堂的有效性课堂中提出真问题是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
精准的提问能够启发学生思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优化课堂教学。
真问题的提出还可以明确教学目标,贯穿教学始终。
语文课堂中提出的真问题要紧紧围绕每个单元的语文学习要素,例如,课前的学习提示要求,课后练习题或语文园地中交流平台的相关内容。
学会通过真问题展开学习活动,激发学習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样的真问题才是最有价值的。
例如:在古诗教学《长乡思》中,首先告诉学生学习诗词的方法,从词义、词情、词心三个方面来学习。
再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自己去体会。
在感知《长相思》中,起初就让学生读四遍课文,前两遍读准字音,后两遍把句子读通顺,注意停顿,这样让学生带着目的去读,他们才会更认真。
然后让学生默读,读一读书下注释,试着自己翻译,这样做改变了以往的诗词教学模式,放手让学生自己翻译。
这节课中,我没有让学生翻译课文,而是让学生在反复朗读中一次又一次地去感悟去理解,体会《长相思》表达的思想感情。
在读准读通顺之后,有两个问题:一是“身”在何方,二是“心”在何方,从问题入手,再一次的体会词的思想感情。
配乐朗诵也是这节课中的亮点所在,学生闭上眼睛读,使学生的认识更加深刻。
转化角色的环节中,让学生问纳兰性德,找到“心”在何方,从而体会诗人的情感。
二、在“真”研究中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合作学生是真研究中最主要的教学策略之一。
高中语文教学应还原其本色
![高中语文教学应还原其本色](https://img.taocdn.com/s3/m/602025e50975f46527d3e1ba.png)
高中语文教学应还原其本色高中语文《新课标》在教学“实施建议”中明确提出:“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和很强的实践性。
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和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应该让学生在广泛的语文实践中学语文、用语文,逐步掌握运用语言文字的规律。
”当前,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还存在着一种错误倾向:为了应对高考而急功近利,进行高消耗、低效益的简单重复式的教学。
其实,语文教学中除了需要教师诗意语言的奔涌、真情实感的抒发、盎然情趣的激跃、个性思想的迸发、奇妙想象的飞扬,最重要的是要还原语文教学的本色。
“本色”一词辞海里的意思为“本来的面目”。
那么“语文本色”即本来面目的语文。
于漪老师说:“注重语文本色就是重视语言,在语言的层面上培养学生的素养。
”于漪老师认为:“语言本身就是生命之声,语文活动就是生命的体现,语文不应是虚无飘渺的,不是多媒体的整堂展示,而是充满生命的活力,是师生思想的互动,理想的语文课是学生想其所想,思其所思,畅所欲言,是紧扣语言的特征,师生互动的心灵交流。
”华中师范大学杨再隋教授认为,语文教学的本色就是“平平淡淡、简简单单、扎扎实实、轻轻松松教语文、学语文”。
我认为,本色的语文教学就是要远离浮躁,回到语文本质,回归语文教育的本源目标追求。
做到回归生活、回归文本、回归学生,唯其如此,语文教学才能真正做到书香飘溢、诗意流淌、智慧碰撞、心灵相遇!文学的最大功能是宣扬社会理想,展现社会生活。
就这一点来说,其教化功能是不言而喻的。
生活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大课堂。
所以,语文教育理应回归和顺应它与生活的联系,教师必须指导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把语文学习的背景扩大到学生整个的生活世界。
还原生活本色,展现语文教学特质。
新教材在选文的考虑上已经毫无保留的展现了这一点。
教材的选文大量的采用了贴近学生生活的文章,倘若把这点仅理解为选文只是展现学生生活为主要内容,则未免流于肤浅,更为重要的是选文更为贴近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上。
人本与文本——高中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的回归和超越
![人本与文本——高中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的回归和超越](https://img.taocdn.com/s3/m/9427a714c5da50e2524d7f79.png)
语文教学中 ,由于大语文观念的提 出和第 文化 , 提高 国民素质都具有重要意义 ” 。大 现 了人 的生存 中必 然存 有 的一 种生 命体
不 自觉 的行为 。 要实现文本教学的超越 , 必 力 的培养 , 文本 的理解 和接受本 身就是 一 : 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超越 ,才能真正走
须具备这种观念。一方 面虽然任何形 式的 个再创造的过程。 在这个 过程 中, 老师要善 : 上素质教育的轨道 。 文本都是由词 和句子组成 的 ,但其 意义并 于激发学生思维 , 调动学生想象 , 从而创造 :
的“ 三段式 ” 教学模式在我们许多教师 的头 脑 中根深蒂固 ,往往在 实践中表现为一种 三、 文本 阅读 的创造观
: 个根本 性 的转变 , 它不 仅需要我们 在观
一
念上 的脱胎换 骨 , 而且需 要我们 在实践上
素质教育 的核心是创新意识 和创 新能 : 改弦更张。 只有 这样 , 我们的课 堂阅读教学
一
、
文本阅读的整体观
创新性 , 使之 向文化发 展 , 向文学 代志 ̄4 X, r 造就了—批又一批民族脊梁。 人文 性 、 -
这个 观点并 不很新鲜 , 但在实 际教学 文学 即人学 , 向生活发展 , 向人 的需要发展 。这是 人文之学 , 它可 以在更 高层次 发展 ,
中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究 其原因是传统 上优化人的精神品质 、 思想情操。
去我们的阅读教学 , 只注重知识灌输 , 不重 视能力培养 ,特别是不重视 创新能力的培 养。 导致 许多学生走进社会 , 成为“ 书袋子” “ 书呆子”这 是语文教育的悲剧。 , 素质教 育要求 我们 的课 堂阅读教学坚
【教学论文】让教育回归本真
![【教学论文】让教育回归本真](https://img.taocdn.com/s3/m/22c167d14afe04a1b071dece.png)
让教育回归本真当今的中国教育正在用越来越花哨的形式装扮着越来越贫弱的内容,急功近利的喧嚣,麻木的世态人情,浮躁的学术研究,狂猛的崇洋之风和乱刮的瞎指挥风,深刻的影响着人的思想认识、情感取向、价值定位,靠拍脑袋拍出来的“创新真理”、缺乏实践的“书斋定律”和邯郸学步的“效颦理论”,深刻地影响着舆论导向,甚至影响着中国的教育改革的方向。
在混乱的教育教学现状中,我们探寻魏书生的教学思想,不失为在喧嚣中寻找一份宁静的捷径,透过魏书生的教育教学实践,我们更能擦亮寻求的眼光,穿透迷雾,还教育一份本真。
教育的行当里流行这样一句话:教,是为了不教。
说透了,就是教育的最高目标在于培养会学、能学、善学的学生,在于通过最初的“教”达到最终“不教”的目的。
从目前各地轰轰烈烈的教育教学改革的过程看,理念的更新和转变,模式的探究和实践,都是出于如何更有效地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如何使素质教育能够真正落到实处,如何让今天的教育能够为每一位学生的终身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
抓一个“本”字首先,抓住教师备课之本,转变观念,确立目标。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这里的“工具”是一种比喻的说法。
“工具生”着眼于语文课程培养学生语文运用能力的课程的实践性特点;“人文性”着眼于语文课程对于学生思想感情熏陶感染的文化功能和课程所具有的人文学科的特点。
语文课程先实现工具性目标,后补充人文性内容;或者先突出人文性,而后加强工具性,这两种想法都是不妥当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高度统一是语文课程应该争取的目标,也是完全可以实现的目标。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学生应具备的基本语文素养的内涵是丰富的,课程目标根据“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表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来设计展开。
这里体现了工具生和人文性相统一的思想,包含了扎实的基本功的培养和潜在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开发。
高中语文教学呼唤回归本真
![高中语文教学呼唤回归本真](https://img.taocdn.com/s3/m/e57b5b57be23482fb4da4cb5.png)
纵 观 近 几 年 江 苏语 文 高 考 , 考 卷 越 来 越 注 重 考 查 学 生 的语 文 和 文 化 底 蕴 , 高 考 作 文 更 是 加 大 了对 学 生 的人
文素养 、 人性观照 、 生命状态 、 青春思考 、 成长期待 、 生活
态度等方面的考查。这就要求语文教学必须与时俱进 ,
回归 语 文 本 真 。 突 出 以人 为 本 的 理 念 . 有 容 纳 古 今 中外
之胸襟 , 倡导“ 大语文” 思想 。 ( 一) 以人 为 本 , 动静结合。 学 生是学 习的主体 , 教 师 要 善 于根 据 学 情 . 鼓 励 学 生 动 脑 动 口动 手 , 以调 动 他 们 的 学 习 兴 趣 , 充 分 发 挥 他
语文新 课程标准 还强调 : “ 学 生 是 学 习 和 发 展 的 主
认真开展课前三到五分钟演讲 , 培 养 学 生 的 听说 能
力 。让学生课前准备 , 每次 由一至三名学生组成演讲小
2 . 兴趣 不 浓 . 负担 过 重
改会影 响语 文教学质 量 , 而不 敢放手去做 , 不能认 真 围
绕 三 维 目标 去 实 施 , 重知识传 授 , 轻 能 力 培 养 和 情 感 陶 冶, 为 了保 证 自己 的 教 学 考 评 成 绩 不 落 后 , 语 文 老 师 也
是使出了浑 身解数 , 拼命灌 输。 日练 、 月考 、 评议与试卷 齐飞 , 学生只顾埋头 做题 , 无暇抬头看天 , 高分低能 。读
没 时 间保 证 , 写就少 了源头 活水 , 更 不 用 说 已被 弱 化 了 的听 说 训 练 了 。
二、 语 文 教 学 呼 唤 回 归
毋庸 置疑 , 中 学 生 中不 乏 真 正 热 爱 语 文 的 , 但 在 高 考 的 重压 下 , 在 功 利 心 的驱 使 下 , 在 人 心 浮 躁 的氛 围 中 , 他 们 最后 对 语 文 不 得 不 忍 痛 割 爱 了 。 更 不 必 说 其他 对语 文 本 来 就 兴 趣 不 浓 的 学 生 .更 是 把 语 文 当 成 应 差 的课 程。 排在“ 鸡肋 ” 的位置 。如果再遇 到死板僵化 、 缺 少 创 意、 照 本 宣 科 的语 文 老 师 。 那么 只能恹 恹欲 睡 , 消 极 应 对 。其 结 果 是 , 学生在课堂上被动接受 , 不肯举手发 言 , 课 堂 死 气 沉沉 , 说起话来结结 巴巴 , 语无伦次 , 写起 作 文 抓 耳 挠腮 、 苦不 堪 言 。再 加 上 “ 无边作业萧萧下 。 不 尽 资
立足师生发展 回归教育本真——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打造课堂新生态的实践与反思
![立足师生发展 回归教育本真——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打造课堂新生态的实践与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b5f9390d53ea551810a6f524ccbff121dd36c5bb.png)
钟启泉先生说过:“课程改革的核心在于课堂,课堂改革的核心在于教师专业发展。
”面对新一轮课程改革,如何引领教师正确处理好继承与发展、守正与创新的关系,以新教材为载体,创新课堂生态,努力焕发常态课堂的生机与活力,让教师与学生在教学相长中共育共生,恐怕是每一所普通高级中学需要深入研讨的一项重要课题。
一、生本课堂微格着手生本课堂,顾名思义是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堂。
2017年《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中指出,要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贴近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实际、充分反映学生的成长需要,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
这就意味着传统的填鸭式课堂必将被新生态的生本课堂所取代。
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知识为主线,以思维为主攻,以素养为主旨的生本课堂,其教学设计一定离不开对学生学情的关注、学习兴趣的激发和学习专注度的调动。
因此,课堂设计中的每一个环节都要求教师要基于学习目标,做出深入而精准的微格化研究,如在课堂观察中,我校教研团队会针对合作探究学习模式,从学生学习方式的养成和落实情况进行分析评价,观察有没有形成成熟的合作小组,组内成员的分工如何,学生合作学习的状态怎样,合作学习内容的选取是否恰当,教师在学习过程中的作用如何,是否有过程性评价,等等。
(一)依托课题研究,解决瓶颈问题面对传统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我校积极探索真正帮助学生自主发展的课堂新生态,从“十一五”到“十三五”,跨越三个“五”年,持续进行高中课堂生成性资源的开发与应用策略研究,这一研究项目经过多名教师的课堂实践与探索,不断地被加以深化和创新,生成了丰富而卓有成效的研究成果,尤其是历史教研组研究整理出的拼切式学习模式策略研究在业界引起广泛的影响。
“拼切式合作学习”以从学生的发展出发,让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为本质特征,将“研究”与“分享”相结合,通过学生主动参与、合作探究去理解学习目标;借助情境创设,唤醒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最大程度实现了全体学生学习“无死角”。
返璞归真,回归文本
![返璞归真,回归文本](https://img.taocdn.com/s3/m/de65a3ee846a561252d380eb6294dd88d0d23d18.png)
13视野【成才新观察】[2012.5]怎样上好语文课?什么样的语文课才是好课?这些一直以来都是困扰广大语文教师的重要问题,也是我的一大苦恼。
去年参加了一次高中语文优质课大赛,听了几十名教师的语文课,给我的触动很大,启发很深。
我深刻认识到,语文教学一定要回归文本,重视阅读。
曾经语文教学走入了一个误区,认为语文课一定要形式新颖,内容多样,语言华丽,课堂热闹,气氛热烈。
于是语文课,特别是那些公开课,就成了作秀课、媒体展览课、图片展示课、演讲比赛课等,而恰恰是这些,使语文课堂渐渐脱离了书本,学生不会了读书,不会了思考,语文课成了表面热闹而内在苍白的大秀场。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人们渐渐开始走向理智的思考,从热衷于形式开始关注课本、关注学生。
教学实践告诉我们,语文教学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必须回归文本、关注学生、重视读书,还语文教学以本来面目。
那么如何回归文本呢?作者认为需要从以下几点来努力。
一、回归文本,净化课堂一节课要在有限的时间内达到的目标是一定的,如果在教学中,多了解一些相关的知识,增加课堂的宽度、深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教学的效率就会提高。
然而有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时会拘泥于形式,为补充而补充,课堂里充斥着讨论、歌曲、绘画等多种形式,课堂上教师很忙碌,气氛很热烈,但在热闹的背后是学生对文本的陌生,课堂丧失了语文味。
语文教学的目的,应该是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文本、积累语言、内化素养、提高能力,注重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
而这些需要教师深入理解教材,研究文本,以文本里的典型运用实例为基点,结合现实生活,激发学生的联想与想象,让学生去认真阅读,细心聆听,不断思考,从而净化课堂,提高课堂质量。
二、回归文本,学会读书语文课的本质是培养学生的语言素养。
要提高学生的语言素养,只有学会读书。
学生会读书,能读进去书,能读懂书,读出味道,读出兴趣,那么他们的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表达能力也就自然地受到了文本的熏陶和感染,在潜移默化之中得到了提高。
如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让语文回归其本真
![如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让语文回归其本真](https://img.taocdn.com/s3/m/86ad4e12580102020740be1e650e52ea5518cecf.png)
如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让语文回归其本真
段文明
【期刊名称】《大观周刊》
【年(卷),期】2013(000)004
【摘要】语文,是一门以语言为表象的综合学科,它集知识、思想、艺术为一体,但时下的高中语文教学由于高考的原因,过于侧重它的知识性,从而置它的本真于不顾,功利性目的太强,要想让语文回归本真,需用充满诗性与理性的教学来激活学生的思维,催发学生的创造灵感,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总页数】1页(P161)
【作者】段文明
【作者单位】四川省九龙县中学四川九龙6162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2
【相关文献】
1.回归本真,激活高中语文课堂
2.如何在高中语文课中凸显生命本真教育功能
3.审美,让高中语文教学回归本真
4.如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回归“人文教育”
5.如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回归“人文教育”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还原高中语文及其高考的本真——怎样轻松应对语文学习及其高考
![还原高中语文及其高考的本真——怎样轻松应对语文学习及其高考](https://img.taocdn.com/s3/m/741435c90c22590102029d1a.png)
参考文献 :
[ ]陈新 璋. 1 诗词 鉴赏概论 [ .广州:广 东人 民出版 社, 1 1 M】 9 9 [ 2]郭瑞林 .中国传 统文化 与 中学语 文 [ M】.长沙: 湖南师范 大
学 时 不 能将 情 思 搁 置在 一 旁 , 对语 言 或 所 叙述 的故 事 纠 缠 不 认 识 到 语 言 、 景物 、故 事 是 为表 达 情 思服 务 的 ,不 知道 情 思
放 ,否 则就 吃 力 不 讨 好 了 。
才 是 语 言 表 达 的 终 极 目的和 宗 旨 。 农 村 中学 的学 生 更 是如 此 ,尽 管他 们 学 习 很勤 奋 ,但 常
考 每荣l裁 劈 厉
镧一
还 原 高 中 语 文 及 其 高 考 的 a l i真
一 一
怎样轻松应对语 文学 习及其 高考
◎吴成 钦
高 中生 学 了 十几 年 的 母语 ,却 大 多 基 础 薄弱 ,知 识 结构
事 大半 只 像 枯 树 搭 成 的花 架 ,用 处只 在 撑 持住 一 园锦 绣灿 烂
情 感教育。
三 、 品味 哲 理 ,领悟 情感 在 诗歌 教 学 中进 行 情 感 教 育 ,不 仪 仅 是 让 学 生去 欣 赏 一 些 美 丽 的 词句 ,领 略 作 品 中描 写 的景物 美 、形 象 美 等客 观 表 层 的品 味 ,还 应 该 深 入 发掘 课 文 中的 内在 美 点 ,揭 示作 者 通 过 描 写 所表 现 的深 层 性 的 审美 情 趣 , 使学 生 深 悟 到 诗歌 中所
让语文课堂教学回归朴实本真
![让语文课堂教学回归朴实本真](https://img.taocdn.com/s3/m/bc75a5d828ea81c758f578fb.png)
让语文课堂教学回归朴实本真作者:吴广乐来源:《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2014年第01期教师是一种需要“沉与静”的职业。
当今世界,名利追求的浮躁、物欲横流的刺激、职业审美的疲劳致使许多老师的“心”无法“下沉”;名目繁多的检查、流于形式的活动、形象工程的作秀致使老师的“神”无法“凝聚”。
高中语文教育和语文教师也深受到其侵蚀。
在“新课改”的幌子下,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也出现了一股浮华浮躁的风气,不知不觉走入了一个误区:非学生质疑不是突出学生主体,非自读自悟不是阅读教学,非名师模式不是“优秀最佳”。
无视语文教学内容的千姿百态,无视教学主体的千差万别,一味简单机械的套用,唯恐赶不上“时代的潮流”。
为了追求高分数高指标,一些教师放弃对学生的“双基”教学和思维能力、想象能力的培养,导致教师在课堂教学上产生急功近利的思想和行为,使语文教学出现了一些不可忽视的严重问题:重结果而轻过程;重张扬个性而轻习惯培养、重探究创新而轻“双基”训练、重尝试而轻反思等。
如此种种,皆因教师受社会浮躁风气的侵蚀以及并未真正领悟“新课程”的实质,未能切实从学校、学生及文本实际出发,还是滞留在“走近”新课程阶段,没有真正“走进”去。
不少的学校在“新课改”大旗下,都搞起了“自主”“高效”课堂。
不少语文老师谈“讲”色变,听课基本成了看课,看学生上课围坐一起,你说我说大家说。
于是,语文课上大量声、图信息的多媒体课件多了,扎扎实实的语言文字训练少了;脱离文本的议论纷纷多了,自由诵读的琅琅书声少了;课堂上吹拉弹唱尽显其能的多了,学生思考、质疑的少了……我们不得不冷静下来重新审视一下当前的语文教学是否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是否丢失了语文教学的真本色。
究竟怎样的语文才是“原生态”的语文?怎样的课堂才是真正实效的课堂?笔者认为当前的语文教学要追求真正意义上的实效乃至高效,就必须摒弃虚华,让语文课堂回归“朴实本真”,回归“原生态”。
一、摒弃浮华的教学方式,还语文课堂“实”的本色教学活动中,一会儿教师提问,一会演示多媒体,一会儿教师讲解,一会儿学生小组讨论,一会儿表演课本剧……忙忙碌碌一节课,整个教学过程课堂上显得很热闹,但回过头来问学生学到了什么,学生们不知所云。
刍议怎样做归真的“语文味”教师
![刍议怎样做归真的“语文味”教师](https://img.taocdn.com/s3/m/3ae66d251fd9ad51f01dc281e53a580217fc5042.png)
刍议怎样做归真的“语文味”教师语文教师作为中学教育体系中的重要一环,其教学工作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提升学生的人文修养。
当前一些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往往偏离了语文教育的本质,缺乏“语文味”,导致学生成长过程中缺乏对语言文字的深刻理解和鉴赏能力。
如何做一名归真的“语文味”教师,是现今语文教师不可忽视的问题。
做归真的“语文味”教师需要本身具备深厚的语文功底。
语文教师的语文功底是其立身于教育第一线的基本素养。
要想成为一名归真的“语文味”教师,就需要从自身做起,不断加强对语文的学习和理解。
语文教师应该掌握扎实的语法知识、较为深入的文学常识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同时具备丰富的文学知识积累和文学鉴赏能力。
只有通过自身的不断学习和积累,才能成为学生真正喜爱和尊重的“语文味”教师。
做归真的“语文味”教师需要具备优秀的文学素养和良好的文学修养。
作为语文教师,不仅要具备扎实的文学功底,更要有一颗热爱文学、渴望文学、追求文学的心。
归真的“语文味”教师应该不断充实自己的文学素养,不断拓展自己的文学视野,增强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和理解能力。
只有通过不断阅读和欣赏优秀文学作品,才能在教学过程中传递给学生对文学的热爱和对文学作品的深刻理解,从而引导学生培养对语文学科的浓厚兴趣。
做归真的“语文味”教师需要注重教学方法和手段的不断创新。
传统的语文教学方式往往是枯燥乏味的,学生很难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归真的“语文味”教师应该注重教学方法和手段的不断创新,尝试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对语文的自信心和热爱程度。
比如可以在教学中引入多媒体、互动教学等现代化教学手段,用生动有趣的教案和案例来吸引学生,让语文教学更具有“语文味”。
做归真的“语文味”教师需要注重学生成长中的思想教育。
作为语文教师,不仅仅是要传授知识,更要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思想教育。
归真的“语文味”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正确对待人生和对待文学,激发学生内心深处的文学情感和热爱之情,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和价值观念,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成为具有“语文味”的人。
让语文课堂教学回归朴实本真
![让语文课堂教学回归朴实本真](https://img.taocdn.com/s3/m/8379f8699b6648d7c1c746b3.png)
让语丈课堂教学回归朴实本真
画 吴 广 乐
教 师 是 一种 需要 “ 沉 与静 ” 的职 业 。当 今 世 界 。 名 利 追 求 的浮 躁 、 物欲 横 流 的刺 激 、 职 业 审 美 的疲 劳 致 使 许
么 能 够凭 着 绝对 的“ 自主 ” , 进入阅读、 书写 和 思考 ?
在 语 文 新 课 程 改 革 的 背 景 下 .如 果 让 我们 的 语 文 课堂 , 少一些浮躁 , 多一 些踏 实 . 真正做到返璞归真 。 把
一
些 比较 传 统 的语 文课 堂 教 学 方 法 在 合 适 的 时 机 有 选
择性 地 、 有节制性地派上用场 . 未 尝 不 是对 时 下 盛 行 的
譬l I I l 大 语 文 论 坛 . 视 点
也 是语 文 活 动 性 教学 的个 性 化 的效 能 与 目的 。因 此 , 语 文 课 堂 教 学 应涉 及 多 个 智 力领 域 .教 师 对 学 生 的 指 导 本真 ” . 回归“ 原生态”
一
、
摒 弃 浮华 的 教 学 方式 . 还 语 文课 堂“ 实” 的 本 色
学 改革 干改万改 不能抛 弃 “ 双基” . 干变 万变 . 变 不 了
听、 说、 读、 写训 练 。 真 正 的 有 效 高 效课 堂 教 学 应 从 学 生
的需求出发 , 不 搞 形 式主 义 . 不摆花架子 . 不 追 求 所 谓 的潮 流 模 式 . 而 踏 踏 实 实搞 教 学 。 扎 扎实 实 培 养 能 力 。
课 堂教学上产生急功近利 的思想和 行为 .使语文教学
出 现 了 一 些 不可 忽视 的严 重 问题 : 重 结 果 而 轻 过程 : 重 张 扬 个 性 而 轻 习惯 培 养 、 重探究创新而轻 “ 双基” 训练、
回归“语文味”的本真课堂(镇江中学杨帆)
![回归“语文味”的本真课堂(镇江中学杨帆)](https://img.taocdn.com/s3/m/41cf9c32bc64783e0912a21614791711cc7979d9.png)
作业:语文课与其他课程的区别是什么?回归“语文味”的本真课堂我认为,语文课和其他课程的最大区别在于:一节好的语文课,一定是充盈着浓浓的语文味!什么是语文味?在很多语文老师的意识里,这个问题,似乎知道,又说不清楚。
“语文味”确是一个尚未形成共识的定义。
但一节好的语文课,一定是充盈着浓浓的语文味。
梦》的几点体会和反思:一、文本细读,品味字词,还原实实在在的语文味!王国维谈诗:出乎其外,故能观之。
入乎其内,故有生气。
语文教学只有“入乎其内”的“紧贴”,才能有“出乎其外”的“飞翔”。
纵观当前的高中语文教学,在文本细读上仍不容乐观:断章取义,不读文本;蜻蜓点水,浅读文本;知难而退,怯读文本。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固然很多,但与当下语文课堂偏重形式的时尚不无关系。
很多教学一味的追求课堂表面的热闹,热衷于分组讨论,精美课件的展示,课堂结构的“摇曳多姿”,拓展拼凑的形式体验等等,而忽略了对文本内涵的探寻、文本本质的挖掘!特别是诗歌教学,很多老师一上课就ptt展示大量的相关背景知识,课堂中也不免在后人名家对诗词的评注、点评上大费周章。
课堂既不是竞赛也不是表演,而是师生间情感的交流,思想的碰撞,课件内容的模式化,浮光掠影般的评点赏析,大大限制了一般学生阅读和思考的自由。
语文课堂的本质应该是“语言”或者是“言语”,那么语文课堂的特点就应该是领悟、品味语言的魅力。
所以要让诗词教学充满浓浓的语文味,还原语文的本真,关键是对文本的细读,而品味字词,咬文嚼字则是根本的抓手。
苏轼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是一首千古悼亡名词,字字值得推敲,句句值得赏析,但因为学生基本上没有类似的生活经历,所以在授课时,找到一个好的品读的切入口至关重要。
开篇“十年生死两茫茫”字字珠玑,包含苏轼无限深沉而复杂的情感。
课堂教学中,我采用和学生先一起品读,从“茫茫”二字的赏析入手来逐字逐词深入体味。
很多学生只感受到“茫茫”二字有十年不得相见之痛,在这时我简单提示这十年间苏轼的生活和仕途的巨变,学生很快也就能体悟到“茫茫”二字也有苏轼十年宦海沉浮之叹。
让作文教学回归本真
![让作文教学回归本真](https://img.taocdn.com/s3/m/3c5b03f7fab069dc50220147.png)
借助居里夫人的 口吻道出了 “ 每一个时期都可 以过有趣而且有用 木 , 不见 森林 ” 的窘境 , 引入源 头活水 , 力避 照搬 照抄 、 罗列 堆积
的生活” 的真谛 , 这符合当前 广东建设文化强省新形势下多元文化 材 料 。 发 展潮流 , 也是经 济繁荣 、 社 会发展 之后建 设幸福 广东 的真实写 四、 注重作文训 练的有序性 。 增 强指导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的思索空 间 , 折射 出主 流价值 观或多元 价值观 ; 也 让考生 反思过 度 弥补 了应试作文训练“ 短平快” 的缺 陷。我市教育局教研 室实施
总之 , “ 天 地 阅览 室 , 万 物 皆书 卷 。 ” 需要我们指导学生练就一 次为 : 完整 、 详细地 叙事 ; 完整 、 具体 地写人 ; 写观点鲜 明 、 结 构 完
照。 作文题审题难度小 , 开放度大 , 思考角度 多, 既给予了考生广 阔
往、 畅想未来 , 展现当代青年对理想世界 的描绘和追求。
新 课标下 的作文教学 以“ 写作 活动” 为依托 有序进行 , 很大 程
“ 高 中作 文训 练序列” , 每学期均 有总体要求 , 并力求渐进 提高 , 依
文训练依然没有太多改观……目前来看 , 最大问题是思维能力较弱。 ” 理 , 自然地写出带着 泥土气息 、 情感余温 、 生活感悟 的小哲理 。
这对我们 当前 的作 文教学又一次敲 响了警钟 , 语文 教师应 当
三、 注 重 思 维 能 力培 养 , 学 会 联想 、 思 辨
反思作文教学及备考 , 认 清浮夸 、 肤浅、 滥情之 风毒害的是学风甚
教育 , 唤醒学生 的生命 意识 , 激 发学生 内在的兴趣 , 用情感熏 陶学
梁实秋 指出“ 联想不快是造成文思不畅 的重要原 因之一 。” 因
回归本真的高中语文写作教学策略
![回归本真的高中语文写作教学策略](https://img.taocdn.com/s3/m/cfe6dbf3910ef12d2af9e777.png)
本真 !
( 作者单位 : 江苏省滨 海县八滩 中学 )
பைடு நூலகம்
( 3 ) 注重文意错误的修 改。部分学生不能满足于修改错 字漏字 、 标点 符号 、 遣词造句 的表面错误 , 要针对 文章 的文 意不 清、 结构 混乱 、 违背事实 等问题有所 重视 , 从本 质上 提 高文章的修改质量 。
们语文教师要树立全新的课程理念,要关注学生的终身发
展, 采取有效 的策略提高学生 的写作 能力 , 让写作 教学 回归
的质量。 ( 2 ) 转变 角色修 改作 品。写作是表达思想 、 与人沟通 的 过程 ,而大多数学生很难从读者 的角 度审视作 品、发 现问 题 。教师要将学生置 身于观众 的角色 , 从读者 的角度评价作 品, 提出 自己的见解 , 从而有效地修 改作 品。
巧, 让其有 章可循 , 避免作文 的随意性 。教师要关注 学生个 体差异 , 实施分层训 练 , 设置 有梯度 的训练任 务 , 注重 培养 学生 的写作兴趣 , 通过不 定期评讲 、 检查 等方 式 , 达到 培养 写作技能的 目的。 4 . 完善 评 价 方 式 ( 1 ) 评价 多元 化。教师要构建多元化 的评 价机制 , 发挥 评价 的甄别 、 反馈 、 促进作用 。评 价的 内容不仅包括 遣词造 句、 谋篇 布局 、 修辞风格 等技 术性 内容 , 还要关 注学生 的信 息 收集 途径 、 文章构 思 、 文章修改等 写作过程 的评价 , 以及 学生 的写作兴趣 、 写作 习惯等情感 、 态度 、 价值 观方 面的评 价, 旨在 引导学 生走 近 自然 、 关 注社会 、 热爱 生活 、 思考 人 生 。教师要丰 富评价形式 , 以评语和等级 的书面评价 为主 , 辅 以口头评价 、 成长记录袋等其 它形式 。要建立多元化 的评 价 主体 , 除教师评价 外 , 还应包括学 生 自评 、 同伴 互评 和家 长评价 。 ( 2 ) 评价合理化。部分教师批 阅作文 时走马观花 , 草草 了事 ,导致学生抱着应差 的心态 去写作 ;部分教 师越俎代 疱, 一味 以教师评价替代学生互评 , 忽视 了学生修 改能力 的 培养 ; 部分教师评价语言不够 中恳 、 真挚 、 婉转 , 把 学生批评 得一无是处 , 导致学生产生厌烦情绪 ; 部分教师评 价评价语 言过于简单 , 重点不突 出, 缺乏针对性。写作评价要科 学 、 合 理, 教 师要用严肃 的态度 、 慎密 的思维 、 激励 的语言促 进学 生写作能力提高。 总之 ,在高考升学压力 的影 响下 ,作文训 练变得程式 化、 作文教学忽视人文关怀 , 导致 学生 的情感 日趋冷漠 。我
聚焦“三个点”,回归语文教学本质
![聚焦“三个点”,回归语文教学本质](https://img.taocdn.com/s3/m/2073ac4a53ea551810a6f524ccbff121dd36c5e3.png)
聚焦“三个点”,回归语文教学本质语文教学是学校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也是学生个人修养和综合素质培养的重要内容。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迁,语文教学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困惑,例如知识大而教情缺、方法多而效果低等现象。
如何回归语文教学的本质,突破困境,让语文教学更加符合学生的成长需要,成为了当前语文教育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围绕着“三个点”——基础、方法、价值,探讨回归语文教学本质的途径和方法。
回归语文教学的基础,是语文教学的立足点。
语文学科的基础教育就是基础。
而语文学科的学科性是最根本的性质。
作为学科性学科科目,语文学科的教学应当是培养学生学科意识、掌握语文知识和发展语文技能的教学过程。
在回归语文教学本质的过程中,我们要坚持以知识传授为主线,以理解能力、表达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
只有透过知识传授,学生才能够正确抽象概括知识内容,才能够主动掌握知识、状况、方法,让知识入心、活学活用。
对于一些基础知识的掌握,尤其是对于汉字、词语、句子的基本构成和运用,需要重视系统性的学习,打牢基础,才能在日后的学习和应用中游刃有余。
回归语文教学的方法,是教学的关键点。
教学方法是语文教学的灵魂所在。
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中,很多教学过程是被动的、单一的,很难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而近年来,随着教育思想的更新和科技的发展,教学方法也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和尝试。
在回归语文教学本质的过程中,我们要注重多元化的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果。
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性是教学的关键,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则是提高学生参与的重要途径。
可以通过图书阅读、课外作文、朗诵比赛等方式,培养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兴趣和热爱。
要注重语文学科的实践性。
语文学科是实践性学科,其特点是是“学以致用、学以练用”。
要根据学科教学的性质,注重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的培养,创设语文实践的环境。
要注重技术手段的应用。
随着科技的发展,现代教学中应用电子设备、多媒体教学等技术手段,对于提高教学效果有很大的帮助。
写作教学要回归本真——谈作文教学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
![写作教学要回归本真——谈作文教学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https://img.taocdn.com/s3/m/c6723f09773231126edb6f1aff00bed5b9f373ec.png)
写作教学要回归本真——谈作文教学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李刚《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就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具性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在作文教学中,要做到与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还要从“听、说、读、写”四个方面做起。
一、听——两耳关心窗外事,不再只读圣贤书我们知道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所以语文老师在指导写作时,总喜欢强调“关心生活,观察生活”。
实际上,这种指导太宽泛,让学生无从下手。
教师可以给学生一些明确的任务,如“文学采风”中歇后语的搜集、谚语的整理、电视广告的记录、流行歌曲的传唱等等。
下面我展示一下学生的成果。
第1小组把民间流传的歇后语进行整理:①麻子照镜子——个人观点②大熊猫的食物——损③小葱拌豆腐——一清二白第2小组搜集了千百年来我国劳动人民在生产实践中“看云识天气”的谚语,整理如下:①天上钩钩云,地下雨淋淋②天上灰云悬,雨丝定连绵③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学生通过搜集整理,并装订成册。
在完成这一任务的过程中,他们始终在积极地参与中,他们在活动中了解这些歇后语、谚语的产生渊源和深刻含义,丰富了语言,最重要的是为以后的写作积累了材料。
二、说——我口诉我心曾经有人趣言,“当今世界三个宝:口才、金钱加电脑”。
其中口才培养的重要性不言而遇。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在课程目标中也明确要求学生“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
高中学生的思想都很活跃,他们也有很多话要讲,语文老师要充分利用这个特点,在人生追求和价值取向上做好引导。
而口头作文是了解学生内心、促进其成长的最有效的途径之一。
在学生“说”这方面,我主要做了三个尝试:生活见闻交流、课前演讲、听课感想交流等等。
如听课感想交流中的一个例子:我在教学《道士塔》第三部分结尾“我好恨”这一句时,问学生:“余秋雨恨谁呢?”一学生认为“他恨王道士,恨他不懂莫高窟的价值,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葬送在他手中……”一学生认为“他恨自己,恨自己晚生一个世纪,恨自己没机会阻止莫高窟文化宝物的遗失……”一学生认为“他不但有恨,还有爱,对民族文化遗产的热爱……从敦煌学的研究者中,我们可以看出民族自尊心是多么的重要……”三、读——亲吻朵朵鲜花,酿造甘甜蜂蜜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是的,读很重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回归高中语文教学的本真
有名家曾说语文教师就要是个杂家,最好是像诸葛亮那样上晓天文,下晓地理的全才,对语文教师的要求就足以证明语文课不好教。
正因为语文教师的“杂”才导致语文课失去了语文味,他们把学生当成了接收知识的机器,片面认为只要是知识,就统统教给学生,并美其名曰课外延伸拓展。
也就出现了拓展越多,课堂距离语文味越远,学生领悟到的语文知识就越少,参与学习的能力就越浅的语文课堂现象。
经历不同语文教学理念的困惑之后,我反思我们的语文教学的任务应该是找回课堂教学时的语文味。
在教学实践中,我着力从以下几方面力求找回久违的语文味。
一、语文课堂教学应该要有文本意识
受高考的影响,在很长的一段时间,有人曾大胆提出语文教学不要课本(即文本),只要讲透知识点,巩固知识点,再积累点答题方法和技巧就可以了,这是功利型语文课的表现。
后来的结果往往是事倍功半,学生对枯燥的语文知识根本没兴趣,即使读到那些文质兼美的文章也索然无味了。
分析其中的原因,大多是因为语文课堂上学生没有真正体味到语文学科的美,更没有品到语文学科的味。
这就像吃荔枝,别人本来就没吃过鲜荔枝,你只是一味地夸赞荔枝如何的色香味美,别人也只能是把你的夸赞当虚夸,只有让他亲自尝到了鲜荔枝的味道,不需要你夸赞,他自然知道好吃还是不好吃。
语文课堂也如此,当学生从语文学习中感受到了真正可口的
味道之后,就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
这就要求我们在语文学习时要引导学生去感悟语文的美,在语文学习中去培养发现这种美的能力。
其实,语文的美就在那些优美的字词句段中,如何让学生去感悟这些美,就需要我们语文教师去引导了。
语文学科的知识包罗万象,从不同的角度去解读就会得到不同的知识收获,比如同是《红楼梦》,医生就是它是医学著作,建筑学家就它是建筑学著作,烹饪专家说它是烹饪专著,但从语文学科角度来讲,我们就只能把它当文学著作,把它当作语文阅读材料,只能引导学生从语言和文学的角度去解读,去拓展。
二、语文课堂教学应该要有文体意识
语文教材的编排是有一定规律的,比如每一个单元的教学内容都有一定联系的。
高中则多按体裁来安排,如诗歌、小说、散文、戏剧等。
只不过小说中又可分为古典小说和现当代小说等;散文也可分为抒情散文和说理散文等。
但不管怎么分,每一单元总是有一定的规律可寻的,这个规律就是文体。
课堂教学时只要抓住文体特点组织教学,就不会把学生引入其它学科知识的纠缠中去。
比如说明文的教学,我们就一定要抓住说明文的三要素,即说明对象、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引导学生从这三方面去把握文本内容,就不会把《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上成生物探究课,也就不会把《死海不死》上成地理分析课。
诗歌就抓住意象、意境、表现手法和情感展开教
学,小说就围绕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组织教学,散文就提出如何做到“形散面而神聚”的。
这样,课堂教学就始终行进在语文学科要求的轨迹上,也就不会背离语文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了。
其实,那些缺乏语文味的课堂教学大多是因为忽视了语文的文体意识导致的。
所以,语文课堂教学时要高度重视文体意识。
三、语文课堂教学应该要有品词读句的良好习惯
新课程的评价体制要求课堂教学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也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其实都没有离开一个“主”,即教师和学生都是课堂的主人,要体现这个“主”,最好的办法就是师生互动,品词读句,形成共鸣,自然生成教学结论。
要达到这个目的,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有个过程,并且是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的过程,要依靠教师长时间的培养,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学习兴趣。
语文课堂经常会出现这样的状况,教师在台上讲得津津有味,学生在下听得昏昏欲睡,临近下课的时候教师在黑板上留下了一个非常成人化的结论,态度端正的学生只是机械地照抄下去,有些学生连抄下去的冲动都没有,这是不是应该引起我们的思考呢?也许我们会片面地认为是该班学生学习不够主动,其实不然。
学生知道这样的机械记忆没多大价值,记与不记都是一个样,费力又没效果的事情,我干嘛还要这么费劲呢?这必然导致学习积极性的挫伤。
的确,同样的结论,由教师总结出来扔给学生和学生自己理解
后得出来的结论完全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比如课堂教学《春》的结尾时,我让学生先按自己认为最恰当的语气和情感读最后三段,可以读给同桌听,也可以读给老师听;然后听别人读,听语气和情感;最后听示范录音,还是听语气和情感。
学生很容易就听出了语气是逐渐增强的,情感是欢快的。
教师可以顺势引导,这个结尾是通过什么样的方式达到这个表达效果的?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再读原句,后来他们发现了排比和反复的修辞,教师就可以板书这种修辞手法了,学生自然生成了这样结论:用排比和反复的修辞结尾,可以增强文章的气势,结尾有力。
课堂教学时有意识地培养这样的学习方法,学生见到这样的句子,就会有一个总体的思路,修辞是一个增加文采的重要手段。
比如在作文中有意识地运用排比修辞等。
这样的教学互动,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定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