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生物学讲义

合集下载

分子生物学PPT课件

分子生物学PPT课件

04 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
蛋白质的化学组成与结构
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 位
氨基酸,具有氨基和羧
基的有机化合物。
氨基酸的种类
20种常见氨基酸,根据 侧链R基的不同进行分 类。
蛋白质的一级结构
氨基酸的线性排列顺序 ,包括肽键和二硫键的 连接。
蛋白质的高级结构
二级结构(α-螺旋、β折叠等)、三级结构和 四级结构。
01
其他RNA
如miRNA、snRNA等,在基因表达调控、 RNA加工等方面发挥作用。
04
03
RNA的合成与加工
01
02
03
转录
以DNA为模板,通过RNA 聚合酶的作用,合成RNA 的过程。
加工
新合成的RNA需要经过一 系列加工过程,如剪接、 修饰等,才能成为成熟的 RNA分子。
转录后调控
通过RNA干扰、RNA编辑 等方式对RNA进行转录后 水平的调控,影响基因的 表达。
03
DNA连接酶的种类和应用
04
重组DNA分子的构建和筛选
PCR技术及其应用
01
PCR技术的原理及步骤
02
03
04
引物的设计与优化
PCR反应体系的组成及优化
PCR技术的应用举例
基因克隆与基因工程
基因克隆的定义和原理 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和选择
基因工程的基本步骤 基因工程的应用举例
分子生物学在医学、农业等领域的应用
医学领域的应用
基因诊断、基因治疗、药物研 发等
工业领域的应用
酶工程、发酵工程、生物制药 等
农业领域的应用
转基因作物、基因编辑育种、 农业生物技术等
环境领域的应用
环境监测、污染治理、生态修 复等

分子生物学实验讲义

分子生物学实验讲义

实验质粒DNA的碱裂解法提取与纯化一、实验原理细菌质粒是一类双链、闭环的DNA, 大小范围从1kb至200kb以上不等。

各种质粒都是存在于细胞质中、独立于细胞染色体之外的自主复制的遗传成份, 通常情况下可持续稳定地处于染色体外的游离状态, 但在一定条件下也会可逆地整合到寄主染色体上, 随着染色体的复制而复制, 并通过细胞分裂传递到后代。

质粒已成为目前最常用的基因克隆的载体分子, 重要的条件是可获得大量纯化的质粒DNA分子。

目前已有许多方法可用于质粒DNA的提取, 本实验采用碱裂解法提取质粒DNA。

碱裂解法是一种应用最为广泛的制备质粒DNA的方法, 其基本原理为: 当菌体在NaOH和SDS溶液中裂解时, 蛋白质与DNA发生变性, 当加入中和液后, 质粒DNA分子能够迅速复性, 呈溶解状态, 离心时留在上清中;蛋白质与染色体DNA不变性而呈絮状, 离心时可沉淀下来。

纯化质粒DNA的方法通常是利用了质粒DNA相对较小及共价闭环两个性质。

例如, 氯化铯-溴化乙锭梯度平衡离心、离子交换层析、凝胶过滤层析、聚乙二醇分级沉淀等方法, 但这些方法相对昂贵或费时。

对于小量制备的质粒DNA, 经过苯酚、氯仿抽提, RNA酶消化和乙醇沉淀等简单步骤去除残余蛋白质和RNA, 所得纯化的质粒DNA已可满足细菌转化、DNA片段的分离和酶切、常规亚克隆及探针标记等要求, 故在分子生物学实验室中常用。

二、实验试剂1.溶液Ⅰ: 50mM葡萄糖, 25mM Tris-HCl(pH 8.0), 10mM EDTA(pH 8.0)。

1M Tris-HCl(pH 8.0)12.5ml, 0.5M EDTA(pH 8.0)10ml, 葡萄糖4.730g, 加ddH2O至500ml。

在10 lbf/in2高压灭菌15min , 贮存于4℃。

2.溶液Ⅱ: 0.2N NaOH, 1% SDS。

2N NaOH 1ml, 10%SDS 1ml, 加ddH2O至10ml。

分子生物学课程教学讲义 朱玉贤

分子生物学课程教学讲义 朱玉贤

分子生物学课程教学讲义朱玉贤第一讲序论二、现代分子生物学中的主要里程碑分子生物学是研究核酸、蛋白质等所有生物大分子的形态、结构特征及其重要性、规律性和相互关系的科学,是人类从分子水平上真正揭开生物世界的奥秘,由被动地适应自然界转向主动地改造和重组自然界的基础学科。

当人们意识到同一生物不同世代之间的连续性是由生物体自身所携带的遗传物质所决定的,科学家为揭示这些遗传密码所进行的努力就成为人类征服自然的一部分,而以生物大分子为研究对像的分子生物学就迅速成为现代社会中最具活力的科学。

从1847年Schleiden和Schwann提出\细胞学说\,证明动、植物都是由细胞组成的到今天,虽然不过短短一百多年时间,我们对生物大分子--细胞的化学组成却有了深刻的认识。

孟德尔的遗传学规律最先使人们对性状遗传产生了理性认识,而Morgan的基因学说则进一步将\性状\与\基因\相耦联,成为分子遗传学的奠基石。

Watson和Crick所提出的脱氧核糖酸双螺旋模型,为充分揭示遗传信息的传递规律铺平了道路。

在蛋白质化学方面,继Sumner在1936年证实酶是蛋白质之后,Sanger利用纸电泳及层析技术于1953年首次阐明胰岛素的一级结构,开创了蛋白质序列分析的先河。

而Kendrew和Perutz利用X 射线衍射技术解析了肌红蛋白(myoglobin)及血红蛋白(hemoglobin)的三维结构,论证了这些蛋白质在输送分子氧过程中的特殊作用,成为研究生物大分子空间立体构型的先驱。

1910年,德国科学家Kossel第一个分离了腺嘌呤,胸腺嘧啶和组氨酸。

1959年,美国科学家Uchoa第一次合成了核糖核酸,实现了将基因内的遗传信息通过RNA翻译成蛋白质的过程。

同年,Kornberg实现了试管内细菌细胞中DNA的复制。

1962年,Watson(美)和Crick(英)因为在1953年提出DNA的反向平行双螺旋模型而与Wilkins共获Noble生理医学奖,后者通过X射线衍射证实了Watson-Crick模型。

【免费下载】分子生物学讲义

【免费下载】分子生物学讲义

2 DNA与染色体2.1 DNA的一般性质2.2 DNA的二级结构及多态性2.3 DNA的超螺旋结构2.4 染色体结构2.1 DNA的一般性质1868年,瑞士的内科医生Friedrich Miescher从外科医院包扎伤口的绷带上的脓细胞核中提取到一种富含磷元素的酸性化合物,将其称为核质(nuclein);后来他又从鲑鱼精子中分离出类似的物质,并指出它是由一种碱性蛋白质与一种酸性物质组成的。

20年后称为核酸(nucleic acids),其功能不清楚。

1944年Avery等,发现从S型肺炎球菌中提取的DNA与R型肺炎球菌混合后,能使某些R型菌转化为S型菌,且转化率与DNA纯度呈正相关。

若将DNA预先用DNA酶降解,转化就不发生。

结论是:S型菌的DNA将其遗传特性传给了R型菌,DNA就是遗传物质。

1952年A.D.Hershey和M.Cha-se用35S和32P双标记T2噬菌体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噬菌体在35S培养基中外壳蛋白被标记;在32P培养基中DNA被标记;这种双标记的噬菌体感染大肠杆菌时,DNA进入细胞大量复制(只有亲本DNA链才有32P)并装配成子代颗粒,只有少量的噬菌体有32P,而无外壳有35S。

2.1.1 多核苷酸链2.1.1.1 核酸的化学成分核酸是生物体内的高分子化合物。

它包括脱氧核糖核酸(deoxyribonucleic acid,DNA)和核糖核酸(ribonucleic acid,RNA)两大类。

DNA和RNA是由单个核苷酸(nucleotide)头尾相连而形成的。

RNA平均长度大约为2000个核苷酸;人DNA可长达3×109个核苷酸。

核苷酸是由碱基、戊糖和磷酸构成。

碱基(base):嘌呤(purine) :腺嘌呤(adenine,A)、鸟嘌呤(guanine,G);嘧啶(pyrimi-dine) :胞嘧啶(cytosine,C)、胸腺嘧啶(thymine,T)、尿嘧啶(uracil,U)。

分子生物学课件ppt

分子生物学课件ppt

转基因技术
转基因技术是将外源基因导入生物体,实现基因的过 表达或补充。转基因技术的关键在于选择合适的载体 和导入方法。
THANKS
感谢观看
基因编辑技术的应用
基因编辑技术在许多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如罕见病治疗、癌症免疫治疗、农业育种等。 通过基因编辑技术,可以实现对特定基因的敲除、敲入或修饰,以达到治疗或改良的目的 。
基因编辑技术的伦理问题
虽然基因编辑技术具有巨大的潜力,但也引发了伦理和法律等方面的争议。在应用基因编 辑技术时,需要充分考虑伦理和法律问题,确保技术的合理应用和规范发展。
发展趋势
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等 多组学研究,跨学科交叉融合,生物 信息学和计算生物学的发展等。
02
分生物学基本概念
基因与DNA
基因
基因是生物体内携带遗传信息的最小 单位,负责编码蛋白质或RNA分子 。
DNA
DNA是生物体的主要遗传物质,由四 种不同的脱氧核苷酸组成,通过特定 的序列排列储存遗传信息。
高通量测序
高通量测序是指一次可以对大量DNA或RNA分子进行序列测定的技术。高通量测序技术极大地提高了 基因组学和转录组学研究的效率,为生物医学研究提供了强大的工具。
04
分子生物学应用
生物医药研究
01
02
03
药物设计与开发
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研 究药物与靶点的相互作用 ,提高药物的疗效和降低 副作用。
分子生物学前沿研究
表观遗传学研究
01
表观遗传学研究
表观遗传学是研究基因表达的调控机制,通过研究DNA甲基化、组蛋
白修饰等机制,揭示基因表达的调控规律,以及环境因素对基因表达的
影响。
02

分子生物学ppt课件

分子生物学ppt课件

基因组大小(Mb)
0.58 1.83 4.20 4.60 13.50 12.50 466 165 97 2700 3000
基因数
470 1743 4100 4288 6034 4929 30000 13601 18424 30000 25000
染色体数*
无 无 无 无 16 16 21 4 6 20 23
包括:
结构基因组学
功能基因组学
三个亚领域.
比较基因组学
28
29
一、病毒基因组 二、原核生物基因组 三、真核生物基因组
30
一、病毒基因组
基因组(genome) 1个配(精子或卵子),1个单倍 体细胞或1个病毒所包含的全套遗传物质的总和。病毒核酸 或为DNA或为RNA,可以统称为病毒染色体。
完整的病毒颗粒具有蛋白质外壳,以保护病毒核酸不 受核酸酶的破坏,并能识别和侵袭特定的宿主。
分子生物学
Molecular Biology
1
What is Molecular Biology?
分子生物学是从分子水平研究生命现象、生命规律和生命本质 的学科。
核心内容是从分子水平研究基因和基因的活动,这些活动主要 通过核酸和蛋白质的活动来实现。
医学分子生物学主要研究人体生物大分子和大分子体系的结构、 功能、相互作用及其与疾病发生、发展的关系。
16
三、基因的结构特点和分类
基因的结构
结构基因:编码区序列(coding region sequence )
在细胞内表达为蛋白质或功能RNA的DNA序列
转录调控序列:非编码序列(non-coding sequence)
基因表达需要的调控区(regulatory region)序列, 包括启动子(promoter)、增强子(enhancer)等。

2024分子生物学(全套课件396P)pdf

2024分子生物学(全套课件396P)pdf

分子生物学(全套课件396P)pdf目录•分子生物学概述•DNA的结构与功能•RNA的结构与功能•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基因表达的调控•分子生物学技术与应用PART01分子生物学概述分子生物学的定义与发展分子生物学的定义分子生物学是研究生物大分子,特别是蛋白质和核酸的结构、功能、相互作用及其在生命过程中的作用机制和调控规律的科学。

分子生物学的发展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遗传密码的破译、基因工程技术的建立等一系列重大科学事件的发生,分子生物学迅速崛起并渗透到生命科学的各个领域,推动了整个生物科学的飞速发展。

分子生物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分子生物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包括蛋白质、核酸、糖类等生物大分子,以及由这些大分子所组成的各种亚细胞结构和细胞器。

分子生物学的研究任务揭示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功能及其相互作用机制;阐明生物大分子在生命过程中的作用机制和调控规律;探索生物大分子的进化与起源等问题。

分子生物学是在遗传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遗传学为分子生物学提供了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同时,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也推动了遗传学的深入研究,使得遗传学从传统的表型遗传学向分子遗传学转变。

生物化学是研究生物体内化学过程的科学,而分子生物学则是研究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和功能的科学。

两者在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上有一定的重叠和交叉,但侧重点不同。

生物化学更注重生物体内化学过程的动态变化,而分子生物学则更注重生物大分子的静态结构和功能。

细胞生物学是研究细胞结构和功能的科学,而分子生物学则是研究细胞内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和功能的科学。

两者在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上相互补充,共同揭示细胞的生命活动规律。

细胞生物学为分子生物学提供了研究对象和研究背景,而分子生物学则为细胞生物学提供了更深入的研究手段和视角。

与遗传学的关系与生物化学的关系与细胞生物学的关系分子生物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PART02DNA的结构与功能1 2 3脱氧核糖核苷酸,由磷酸、脱氧核糖和含氮碱基组成。

分子生物学(全套课件557P)

分子生物学(全套课件557P)

分子生物学(全套课件557P)简介分子生物学是研究生物分子结构、功能和相互作用的学科。

它涉及到核酸、蛋白质和其他生物分子的研究,以及它们在细胞和生物体中的功能。

本文档是一套全面的分子生物学课件,共有557页。

本课件旨在帮助读者系统地了解分子生物学的各个方面,包括基本的分子生物学原理、实验技术、研究方法以及应用等。

目录1.第一章:分子生物学概述2.第二章:DNA结构与功能3.第三章:RNA结构与功能4.第四章:蛋白质结构与功能5.第五章:基因表达调控6.第六章:基因突变与遗传变异7.第七章: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8.第八章:分子生物学研究方法9.第九章:分子生物学的应用领域第一章:分子生物学概述1.1 什么是分子生物学分子生物学是研究生物体内分子的结构、功能以及相互作用的学科。

它涉及到DNA、RNA、蛋白质等生物分子的研究,以及它们在细胞和生物体中的功能。

1.2 分子生物学的历史与发展分子生物学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当时发现DNA是物质遗传信息的携带者后,科学家们开始研究DNA的结构和功能,从而奠定了现代分子生物学的基础。

1.3 分子生物学的重要性分子生物学的研究对于了解生命的本质和机理至关重要。

它不仅有助于解释遗传现象,还可以揭示细胞的结构、功能和调控机制,甚至为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理论基础。

2.1 DNA的组成与结构DNA是由基因序列组成的生物分子,它由核苷酸组成。

本节将介绍DNA的基本结构、双螺旋结构和碱基对的配对方式。

2.2 DNA复制与遗传信息传递DNA复制是细胞分裂过程中最重要的事件之一,它确保了遗传信息的传递和稳定性。

本节将介绍DNA复制的过程和机制。

2.3 DNA修复与突变DNA在生物体内容易受到各种外界因素的损伤,因此细胞拥有多种修复机制来修复DNA损伤。

本节将介绍DNA修复的方式和维护基因组稳定性的重要性。

3.1 RNA的种类与功能RNA是DNA转录的产物,它在细胞内发挥着多种功能,包括mRNA的编码信息传递、tRNA的氨基酸运载和rRNA的构建核糖体等。

分子生物学课件(共51张PPT)

分子生物学课件(共51张PPT)
二级结构
蛋白质局部主链的空间结构, 包括α-螺旋、β-折叠等。
三级结构
整条肽链中全部氨基酸残基的 相对空间位置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即整条肽链每 一原子的相对空间位置。
四级结构
由两条或两条以上的多肽链组 成的一类结构,每一条多肽链
都有完整的三级结构。
蛋白质的功能与分类
结构蛋白:作为细胞的结构,如膜蛋白,染色体蛋白等 。 酶:催化生物体内的化学反应。
分子生物学是生物学的重要分支
01
分子生物学以生物大分子为研究对象,揭示生命现象的分子基
础,是生物学的重要分支之一。
分子生物学推动生物学的发展
02
分子生物学的发展推动了生物学的研究从细胞水平向分子水平
深入,为生物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理论和技术支持。
分子生物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
03
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免疫学等学科存

表观遗传学调控
通过改变染色质结构和DNA 甲基化等方式来调控基因表达

05
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
蛋白质的分子组成
氨基酸
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元,共有20 种标准氨基酸。
肽键
连接氨基酸之间的主要化学键。
辅基与辅酶
某些蛋白质还包含辅基或辅酶, 以辅助其功能的发挥。
蛋白质的结构层次
一级结构
指蛋白质中氨基酸的排列顺序 。
重组DNA分子的构建和 筛选
PCR技术及其应用
01
02
PCR技术的基本原理和步骤
引物的设计和选择
03
04
PCR反应体系和条件优化
PCR技术在DNA扩增、突变 分析、基因分型等领域的应用
基因克隆与基因工程

2024《分子生物学全套》ppt课件

2024《分子生物学全套》ppt课件

ppt课件contents •分子生物学概述•基因与基因组结构•DNA复制与修复机制•转录与翻译过程调控•蛋白质组学与代谢组学研究方法•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应用•生物信息学在分子生物学中应用•分子生物学前沿领域及未来发展趋势目录分子生物学概述分子生物学定义与特点分子生物学定义分子生物学特点以分子为研究对象,阐明生命现象的本质;与多学科交叉融合,推动生命科学的发展;实验技术手段不断更新,提高研究效率和准确性。

分子生物学发展历程早期发展阶段现代分子生物学阶段分子生物学研究内容及方法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基因与基因组结构基因概念及功能基因功能基因定义基因通过编码蛋白质或参与生物体的各种生理和生化过程,从而控制生物的性状和表现。

基因分类基因组组成与结构特点基因组定义基因组是指一个生物体内所有基因的总和。

基因组组成基因组包括编码区和非编码区,其中编码区包含结构基因和调控基因,非编码区则包含一些重要的调控元件和重复序列。

基因组结构特点不同生物的基因组具有不同的结构特点,如原核生物基因组较小且连续,真核生物基因组较大且存在大量的重复序列和间隔区。

转录后水平调控转录后水平调控主要涉及mRNA 的加工、剪接、运输和降解等过程,通过这些过程可以影响mRNA 的稳定性和翻译效率。

基因表达概念基因表达是指基因转录成mRNA ,再翻译成蛋白质的过程。

基因表达调控机制生物体通过多种机制对基因表达进行调控,包括转录水平调控、转录后水平调控、翻译水平调控和表观遗传调控等。

转录水平调控转录水平调控是最主要的基因表达调控机制,包括启动子、增强子、沉默子等顺式作用元件和反式作用因子的相互作用。

基因表达调控机制DNA复制与修复机制DNA复制过程及影响因素DNA复制过程影响因素DNA损伤类型及修复方式损伤类型包括碱基错配、单链断裂、双链断裂、碱基修饰等,这些损伤可能导致遗传信息的改变或丢失。

修复方式包括直接修复、切除修复、重组修复和跨损伤修复等,这些修复方式能够识别和修复DNA损伤,维护基因组的稳定性。

《分子生物学基础》课件

《分子生物学基础》课件

近年来,随着基因组学、蛋白 质组学和生物信息学等新兴领 域的发展,分子生物学的研究 范围和应用领域不断扩大和深 化。
目前,分子生物学已经成为生 命科学领域中最重要的学科之 一,对于未来的生命科学研究 和新技术的开发具有重要的推 动作用。
02
分子生物学基本概念
基因与DNA
基因是生物体遗传信息的载体, 由DNA分子组成。
DNA是双螺旋结构,由四种不 同的脱氧核苷酸组成,通过碱基
配对维持其稳定性。
DNA复制是遗传信息传递的关 键过程,通过半保留复制确保遗
传信息的准确传递。
蛋白质与酶
蛋白质是生物体的重要组成成分,具有多种结构 和功能。
酶是生物体内具有催化功能的蛋白质,能够加速 化学反应的速率。
酶的活性受多种因素调节,包括温度、pH值、抑 制剂和激活剂等。
分子生物学具有跨学科的特点,涉及到化学、物理学、生物学等多个领域的知识。
分子生物学的研究方法和技术手段多种多样,包括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生物信 息学等。
分子生物学的重要性
分子生物学是现代生物学的核心学科之一,对于理解 生命的本质和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分子生物学在医学、农业、工业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 用,对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新药的研发和农业生产
VS
详细描述
干细胞研究涉及胚胎干细胞和成体干细胞 等多种类型。在再生医学中,通过诱导干 细胞定向分化或利用干细胞的旁分泌效应 ,可以实现受损组织的修复和再生。目前 ,干细胞治疗已在多种疾病中取得初步成 效,如糖尿病、帕金森病等。
表观遗传学在疾病研究中的应用
总结词
表观遗传学是研究基因表达水平上遗传信息的变异和传递的学科,与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密切相关。
详细描述

分子生物学实验讲义(2020版-)

分子生物学实验讲义(2020版-)

《分子生物学》实验讲义实验一分子生物学实验基础知识及常用仪器介绍实验二质粒DNA分离纯化实验三琼脂糖凝胶电泳实验四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质粒DNA实验五限制酶切鉴定质粒DNA实验一分子生物学实验基础知识及常用仪器介绍一、实验目的了解分子生物学实验特点,了解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常用设备及基本实验操作。

二、实验内容1.分子生物学实验知识⑴严格操作规程分子生物学实验一般比较复杂,如所用试剂多、操作步骤多、实验时间长等,因此为保证实验效果,在实验室中一定要有整体观念,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

⑵耐心细致操作实验中不能急于求成,特别是对于初入门者,应反复操作,积累经验。

⑶习惯微量操作在分子生物学实验中,试剂的用量往往很少,常常细到1ul液体、ug或ng固体,这是平常肉眼很难看到的,所以刚刚接触实验的人往往感到不习惯,总是担心要取的东西能否看到、准不准确,操作的样品会不会丢失,总是想加大反应体积,以为越多越好。

这些观念都是错误的。

只有定时定量加入液体,才能保证实验成功,所以平时应加以练习,逐渐建立微量操作的观念才能解决好问题。

⑷防止实验污染分子生物学实验的对象主要是核酸,不同生物材料的DNA和DNA之间,不同的样品之间,核酸酶等蛋白酶与核酸之间,产物与反应物之间都有可能造成污染,最终导致实验的失败。

故要从所用试剂、仪器设备、耗材及操作人员等方面进行防止污染的操作。

⑸正确处理试剂分子生物学实验中对试剂的要求十分严格,包括试剂的等级、配制、除菌储备等各方面均有严格要求。

⑹注意实验安全分子生物学实验中,操作者常会接触一些对人体有害的试剂,必须实验安全要求进行实验操作,否则会给实验室甚至整个人类带来巨大的危害。

2.分子生物学实验常用仪器介绍⑴微量取液器⑵水纯化装置(离子交换器、超纯水装置)⑶离心机(低速、高速、超速)⑷电泳装置(电泳仪、电泳槽)⑸灭菌设备(高压蒸汽灭菌锅、过滤除菌器)⑹超净工作台⑺PCR仪⑻凝胶成像系统(紫外分析仪、核酸凝胶电泳图谱的记录)⑼温度控制设备(冷冻设备、培养箱、水浴箱、烤箱)⑽其它设备(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微波炉、凝胶干燥器、真空干燥仪)3.分子生物学基本实验操作⑴基因组DNA的分离与纯化(核酸浓度和纯度测定)⑵真核细胞mRNA的分离与纯化⑶质粒DNA的提取⑷PCR基因扩增实验⑸限制性内切酶酶切实验⑹DNA重组技术⑺DNA转移技术⑻DNA测序:化学法、双脱氧链终止法⑼核酸探针的制备技术:末端标记、PCR法制探针、非放射性探针⑽分子杂交技术:Southern印迹、Northern印迹和Western印迹4.微量移液器的使用可调节微量移液器标准操作程序(适用的液体:水、缓冲液、稀释的盐溶液和酸碱溶液):⑴调节数字至所需体积;⑵装上吸嘴(不同规格的移液器用不同的吸头),注意气密性);⑶按到第一档,垂直进入液面几毫米;⑷缓慢松开控制按钮(否则液体进入吸头过速会导致液体倒吸入移液器内部吸入体积减少);⑸停顿1s后将吸嘴提离开液面;⑹平稳按压打出液体。

分子生物学(全套课件396P)pptx

分子生物学(全套课件396P)pptx

DNA修复机制包括直接修复、 切除修复、重组修复和SOS修 复等,用于维护DNA分子的完 整性和稳定性。
PART 03
RNA结构与功能
REPORTING
RNA种类及特点
mRNA(信使RNA)
携带遗传信息,指导蛋白质合成。
rRNA(核糖体RNA)
与蛋白质结合形成核糖体,是蛋白质合成的 场所。
tRNA(转运RNA)
分子生物学(全套课件 396P)pptx
REPORTING
• 分子生物学绪论 • DNA结构与功能 • RNA结构与功能 • 蛋白质合成与功能 • 基因表达调控机制 • DNA损伤修复与重组技术
目录
PART 01
分子生物学绪论
REPORTING
分子生物学定义与发展
分子生物学的定义
在分子水平上研究生物大分子的结 构和功能,究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和功能方面有很多交 叉,但分子生物学更侧重于在分子水平上揭示生命现象的本质。
与细胞生物学的关系
分子生物学与细胞生物学在研究细胞的结构和功能方面密切相关,但 分子生物学更侧重于研究细胞内的分子机制和信号传导。
与医学的关系
分子生物学在医学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如基因诊断、基因治疗和药 物研发等,为医学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技术支持。
THANKS
感谢观看
REPORTING
识别并携带氨基酸,参与蛋白质合成。
其他非编码RNA
如microRNA、siRNA等,参与基因表达调 控。
RNA转录后加工与修饰
01
02
03
04
5'端加帽
在mRNA的5'端加上甲基鸟嘌 呤帽子结构,保护mRNA不被
降解。
3'端加尾

《分子生物学》课件

《分子生物学》课件

《分子生物学》课件一、引言分子生物学是生物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生物大分子(如蛋白质、核酸等)的结构、功能、相互作用以及生物信息的传递与调控。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分子生物学得到了迅速发展,对生命科学、医学、农业等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课件旨在介绍分子生物学的基本概念、研究方法、发展历程和未来展望,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门学科。

二、分子生物学的基本概念1.生物大分子:生物大分子是指在生物体内具有重要功能的分子,包括蛋白质、核酸、多糖和脂质等。

这些分子在生物体内通过非共价键相互作用,形成复杂的生物体系。

2.遗传信息:遗传信息是指生物体内传递给后代的信息,主要存在于DNA分子中。

遗传信息的传递与表达是生命活动的基础。

3.基因:基因是生物体内控制遗传特征的基本单位,由DNA序列编码。

基因通过转录和翻译过程,指导蛋白质的合成,从而影响生物体的生长、发育和代谢。

4.转录:转录是指DNA模板指导RNA合成的过程。

在转录过程中,RNA聚合酶酶切DNA双链,合成RNA分子。

5.翻译:翻译是指RNA指导蛋白质合成的过程。

在翻译过程中,tRNA将氨基酸运输到核糖体,根据mRNA上的密码子序列,合成多肽链。

6.信号传导:信号传导是指生物体内信息的传递过程,包括细胞外信号分子、细胞膜受体、细胞内信号转导分子和细胞内靶分子等。

三、分子生物学的研究方法1.克隆技术:克隆技术是指通过体外操作,将DNA片段插入到载体中,并在宿主细胞中复制和表达的过程。

克隆技术是分子生物学研究的重要手段,可用于基因分离、基因功能研究等。

2.基因敲除与基因敲入:基因敲除是指通过基因编辑技术,使特定基因在生物体内失去功能。

基因敲入是指将外源基因导入生物体基因组中,并使其表达。

这两种技术可用于研究基因功能、疾病模型等。

3.蛋白质组学:蛋白质组学是指研究生物体内所有蛋白质的组成、结构、功能及其相互作用的学科。

蛋白质组学技术包括双向凝胶电泳、质谱、酵母双杂交等。

2024版分子生物学基础课件

2024版分子生物学基础课件

01分子生物学概述Chapter分子生物学的定义与发展分子生物学的定义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分子生物学的研究内容生物大分子的结构与功能研究生物大分子如蛋白质、核酸等的空间结构、构象变化以及与功能的关系。

基因的表达与调控研究基因在转录、翻译等过程中的表达调控机制,包括转录因子、表观遗传学等方面的研究。

生物大分子的相互作用研究生物大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如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蛋白质-核酸相互作用等,以及这些相互作用在生命过程中的意义。

分子生物学与相关领域的关系与遗传学的关系分子生物学是遗传学的基础,遗传学的研究结果不断为分子生物学提供新的研究内容和方向。

与细胞生物学的关系分子生物学与细胞生物学密切相关,细胞是生物大分子的基本单位,细胞内的各种生物大分子相互作用共同维持细胞的生命活动。

与生物化学的关系生物化学是研究生物体内化学过程的科学,而分子生物学则更侧重于从分子水平上揭示这些化学过程的本质和机制。

与生物信息学的关系生物信息学是利用计算机科学和数学的方法研究生物学问题的一门科学,它为分子生物学提供了强大的数据分析工具和方法。

02 DNAChapterDNA的分子组成碱基01脱氧核糖02磷酸03双链结构右手螺旋大沟与小沟030201DNA 的双螺旋结构DNA的生物学功能遗传信息的储存遗传信息的复制遗传信息的表达基因突变与进化03 RNAChapterRNA的分子组成核糖核苷酸碱基磷酸二酯键RNA的种类与结构特点tRNAmRNA转运RNA,在蛋白质合成过程中携带并转运氨基酸。

结构特点为三叶草形二级结构,存在多个茎环结构。

rRNA01020304遗传信息传递基因表达调控蛋白质合成RNA 编辑RNA 的生物学功能04基因的表达与调控Chapter转录延伸RNA 聚合酶沿DNA 模板链移动,合成RNA 链。

转录起始RNA 聚合酶识别并结合启动子,形成转录起始复合物。

转录终止RNA 聚合酶遇到终止子,释放RNA 链并停止转录。

分子生物学讲义

分子生物学讲义

一、名词解释1、基因:能够表达和产生蛋白质和RNA的DNA序列,是决定遗传性状的功能单位。

2、基因组:细胞或生物体的一套完整单倍体的遗传物质的总和。

3、端粒:以线性染色体形式存在的真核基因组DNA末端都有一种特殊的结构叫端粒。

该结构是一段DNA序列和蛋白质形成的一种复合体,仅在真核细胞染色体末端存在。

4、操纵子:是指数个功能上相关的结构基因串联在一起,构成信息区,连同其上游的调控区(包括启动子和操纵基因)以及下游的转录终止信号所构成的基因表达单位,所转录的RNA为多顺反子。

5、顺式作用元件:是指那些与结构基因表达调控相关、能够被基因调控蛋白特异性识别和结合的特异DNA序列。

包括启动子、上游启动子元件、增强子、加尾信号和一些反应元件等。

6、反式作用因子:是指真核细胞内含有的大量可以通过直接或间接结合顺式作用元件而调节基因转录活性的蛋白质因子。

7、启动子:是RNA聚合酶特异性识别和结合的DNA序列。

8、增强子:位于真核基因中远离转录起始点,能明显增强启动子转录效率的特殊DNA序列。

它可位于被增强的转录基因的上游或下游,也可相距靶基因较远。

9、基因表达:是指生物基因组中结构基因所携带的遗传信息经过转录、翻译等一系列过程,合成特定的蛋白质,进而发挥其特定的生物学功能和生物学效应的全过程。

10、信息分子:调节细胞生命活动的化学物质。

其中由细胞分泌的调节靶细胞生命活动的化学物质称为细胞间信息分子;而在细胞内传递信息调控信号的化学物质称为细胞内信息分子。

11、受体:是存在于靶细胞膜上或细胞内能特异识别生物活性分子并与之结合,进而发生生物学效应的的特殊蛋白质。

12、分子克隆:在体外对DNA分子按照即定目的和方案进行人工重组,将重组分子导入合适宿主,使其在宿主中扩增和繁殖,以获得该DNA分子的大量拷贝。

13、蛋白激酶:是指能够将磷酸集团从磷酸供体分子转移到底物蛋白的氨基酸受体上的一大类酶。

14、蛋白磷酸酶:是具有催化已经磷酸化的蛋白质分子发生去磷酸化反应的一类酶分子,与蛋白激酶相对应存在,共同构成了磷酸化和去磷酸化这一重要的蛋白质活性的开关系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DNA与染色体2.1 DNA的一般性质2.2 DNA的二级结构及多态性2.3 DNA的超螺旋结构2.4 染色体结构2.1 DNA的一般性质1868年,瑞士的内科医生Friedrich Miescher从外科医院包扎伤口的绷带上的脓细胞核中提取到一种富含磷元素的酸性化合物,将其称为核质(nuclein);后来他又从鲑鱼精子中分离出类似的物质,并指出它是由一种碱性蛋白质与一种酸性物质组成的。

20年后称为核酸(nucleic acids),其功能不清楚。

1944年Avery等,发现从S型肺炎球菌中提取的DNA与R型肺炎球菌混合后,能使某些R型菌转化为S型菌,且转化率与DNA纯度呈正相关。

若将DNA预先用DNA酶降解,转化就不发生。

结论是:S型菌的DNA将其遗传特性传给了R 型菌,DNA就是遗传物质。

1952年A.D.Hershey和M.Cha-se用35S和32P双标记T2噬菌体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噬菌体在35S 培养基中外壳蛋白被标记;在32P培养基中DNA被标记;这种双标记的噬菌体感染大肠杆菌时,DNA 进入细胞大量复制(只有亲本DNA链才有32P)并装配成子代颗粒,只有少量的噬菌体有32P,而无外壳有35S。

2.1.1 多核苷酸链2.1.1.1 核酸的化学成分核酸是生物体内的高分子化合物。

它包括脱氧核糖核酸(deoxyribonucleic acid,DNA)和核糖核酸(ribonucleic acid,RNA)两大类。

DNA和RNA是由单个核苷酸(nucleotide)头尾相连而形成的。

RNA平均长度大约为2000个核苷酸;人DNA 可长达3×109个核苷酸。

核苷酸是由碱基、戊糖和磷酸构成。

碱基(base):嘌呤(purine) :腺嘌呤(adenine,A)、鸟嘌呤(guanine,G);嘧啶(pyrimi-dine) :胞嘧啶(cytosine,C)、胸腺嘧啶(thymine,T)、尿嘧啶(uracil,U)。

DNA中存在:A、T、G、C;RNA中存在:A、U、G、C。

嘌呤环上的N-9或嘧啶环上的N-1是构成核苷酸时与核糖(或脱氧核糖)形成糖苷键的位置。

核酸分子中还有数十种修饰碱基(themodified component),又称稀有碱基,(unusual component)。

是五种碱基环上的某一位置被一些化学基团(如甲基化、甲硫基化等)修饰后的衍生物。

一般这些碱基在核酸中的含量稀少,在各种类型核酸中的分布也不均一。

如DNA中的修饰碱基主要见于噬菌体DNA,RNA中以tRNA 含修饰碱基最多。

戊糖:RNA中的戊糖是D-核糖,DNA中的戊糖是D-2-脱氧核糖。

D-核糖的C-2所连的羟基脱去氧就是D-2脱氧核糖。

戊糖C-1所连的羟基是与碱基形成糖苷键的基团,糖苷键的连接都是β-构型。

核苷(nucleoside):由D-核糖或D-2脱氧核糖与嘌呤或嘧啶通过糖苷键连接组成的化合物。

核酸中的主要核苷有8种。

核苷酸(nucleotide):核苷与磷酸残基构成的化合物,即核苷的磷酸酯。

核苷酸是核酸分子的结构单元。

核酸分子中的磷酸酯键是在戊糖C-3‘和C-5‘所连的羟基上形成的,构成核酸的核苷酸为3‘-核苷酸或5‘-核苷酸。

DNA分子中是含有A、G、C、T四种碱基的脱氧核苷酸;RNA分子中则是含A、G、C、U四种碱基的核苷酸。

核酸分子中的核苷酸都以多聚核苷酸形式存在,但在细胞内有多种游离的核苷酸,其中包括一磷酸核苷、二磷核苷和三磷酸核苷。

核苷酸分子中的主要化学成分为:碱基、戊糖、核苷、核苷酸。

2.1.1.2 核苷酸的连接方式核酸是由多个核苷酸以3‘,5‘-磷酸二酯键聚合成的多聚核苷酸(poly nucleotide),相邻二个核苷酸之间以3‘,5‘-磷酸二酯键连接。

寡核苷酸(oligonucleotide):是指二至十个核苷酸残基以磷酸二酯键连接而成的线性多核苷酸片段。

三十甚至更多个核苷酸残基的多核苷酸分子也称作寡核苷酸。

寡核苷酸可由仪器自动合成,它可作为DNA合成的引物(primer)、基因探针(probe)等,在现代分子生物学研究中具有广泛的用途。

核酸链的简写式:核酸分子的简写式可简明表示高度复杂的核酸分子。

简写式表示的中心含义就是核酸分子的一级结构,即核酸分子中的核苷酸(或碱基)排列顺序。

字符式:用A、T、G、C、U代表碱基,用P代表磷酸残基。

核酸分子中的糖基、糖苷键和酯键等均省略不写,将碱基和磷酸相间排列即可。

因省略了糖基,故不再注解―脱氧‖与否,简写式中出现T的为DNA链,出现U则为RNA链。

以5‘和3‘表示链的末端及方向,分别置于简写式的左右二端。

5’pApCpTpTpGpApApCpG3’ DNA5’pApCpUpUpGpApApCpC3’ RNA简化为:5’pACTTGAACG3’DNA5’pACUUGAACG3’RNA简写式的5‘-末端均含有一个磷酸残基(与糖基的C-5‘位上的羟基相连),3‘-末端含有一个自由羟基(与糖基的C-3‘位相连),若5‘端不写P,则表示5‘-末端为自由羟基。

双链DNA分子的简写式多采用省略了磷酸残基的写法,在上述简式的基础上再增加一条互补链(complentarystrand)即可,链间的配对碱基用短纵线相连或省略。

5’GGAATCTCAT3’3’CCTTAGAGTA5’线条式:在字符书写基础上,以垂线(位于碱基之下)和斜线(位于垂线与P之间)分别表示糖基和磷酸酯键。

2.1.2 DNA的一级结构DNA的一级结构是指DNA分子中核苷酸的排列顺序,简称为DNA顺序(或序列)。

由于核苷酸之间的差异仅仅是碱基的不同,故可称为碱基顺序。

DNA 是巨大的生物高分子,如人的DNA就包含了3×109碱基对,如此数目的碱基可容纳巨大的信息量。

生物界里的遗传信息都包含在组成DNA的A、G、C、T 这四种核苷酸的排列顺序之中。

DNA分子中不同排列顺序的DNA区段构成特定的功能单位,这就是基因,不同基因的功能各异,各自分布在DNA的一定区域。

基因的功能取决于DNA 的一级结构,要解释基因的生物学含义,就必须弄清DNA顺序。

因此,DNA顺序测定是分子遗传学中一项既重要又基本的课题。

2.2 DNA的二级结构及多态性2.2.1 DNA的双螺旋结构2.2.1.1 双螺旋结构建立的依据Watson和Crick在1953年以立体化学上的最适构型建立了一个与DNA X-射线衍射资料相符的分子模型——DNA双螺旋结构模型。

它可在分子水平上阐述遗传(基因复制)的基本特征。

DNA双螺旋结构的主要依据:多核苷酸的特定序列是遗传信息所在。

Watson和Crick集各项DNA研究成果于一体,提出了双螺旋结构的模型。

对建立DNA 双螺旋结构有直接影响的主要有两方面的依据:Chatgaff对不同来源的DNA进行了碱基定量分析,得出了组成DNA的四种碱基的比例关系。

Franklin和Wilkins用X-射线衍射方法获得的DNA 结构资料。

①1949-1951年Chatgaff应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和纸层析等技术,对不同来源的DNA进行碱基定量分析,得出组成DNA四种碱基的比例关系。

碱基组成的共同规律:不同来源的DNA中[A]=[T]、[C]=[G];A+G=T+C 。

不同物种组织DNA在总的碱基组成上有很大的变化,表现在A+T/G+C比值的不同,但同种生物的不同组织DNA碱基组成相同。

②Rosalind Franklin和Wilkins用X-射线衍射方法获得的DNA结构资料。

X-射线衍射技术是一种在原子水平上间接观测晶体物质的分子结构的方法(分辨率1 10-9m)。

利用DNA纤维晶体得到精确反映DNA某些结构特征的X-射线衍射图片。

影像表明了DNA结构的螺旋周期性,碱基的空间取向等。

2.2.1.2 双螺旋结构特征①主链(backbone):脱氧核糖和磷酸基通过酯键交替连接成反向平行的两条主链,它们绕一共同轴心向右盘旋形成双螺旋构型。

主链处于螺旋的外则。

②碱基对(base pair):碱基位于螺旋的内则,它们以垂直于螺旋轴的取向。

同一平面的碱基在二条主链间形成碱基对。

A-T、G-C。

间以氢键配对。

③大沟和小沟:大沟和小沟分别指双螺旋表面凹下去的较大沟槽和较小沟槽。

小沟位于双螺旋的互补链之间,而大沟位于相毗邻的双股之间。

大沟和小沟是从螺旋轴心到两条主链划分出的两个不等扇形形成的,这两条沟,特别是大沟对蛋白质识别DNA双螺旋结构上的特定信息非常重要,只有在沟内蛋白质才能识别到不同碱基顺序。

④结构参数:螺旋直径2nm;螺旋周期包含10bp;螺距3.4nm;相邻碱基对平面的间距0.34nm。

2.2.1.3影响双螺旋结构的因素①氢键碱基存在供氢体(氨基和羟基)以及受氢体(酮基和亚氨基),它们之间可形成氢键。

在双螺旋中嘧啶和嘌呤之间的距离正好与一般氢键的键长(0.27nm)相一致。

且供体氢原子和受体原子处于一直线上,利于形成氢键。

单个氢键是不稳定的,分子平均的键能仅2.5KJ/mol。

因此,DNA双螺旋结构中的氢键处于不断的断裂和复合的热平衡状态,但由20个以上的碱基对组成的双螺旋在室温下已相当稳定。

由于这个原因在设计PCR引物时,一般至少在16nt,以使其较为稳定,但最好在20~24个nt,以增加特异性。

氢键的形成有助于DNA复制、修复、重组、转录、翻译,以及各种分子杂交等。

G-C间有三个氢键,A-T间只有2个氢键。

这可用DNA的熔解温度Tm与(G+C)%含量成正比来证明。

根据Marmur-Doty关系式,在(G+C)%含量在30%到70%的范围内,0.15 mol/L NaCl+0.0l5 mol/L柠檬酸钠溶液中:Tm=69.3十0.41(G十C)%②碱基堆集力碱基堆集力是同一条链中的相邻碱基之间的疏水作用力和Van der Waal力。

DNA的主链部分是亲水的,碱基的外围基团—氨基和酮基也是亲水的,但嘧啶和嘌呤本身带有一定程度的疏水性。

因此在水溶液中这些疏水基团自发聚集。

从热力学的角度来看,DNA顷向于形成三维结构是有利于高溶性的磷酸基团与水的接触增加到最大限度,使碱基与水的接触减少到最小限度,从而使双螺旋内部相邻碱基相互聚集,形成双螺旋,这是形成碱基堆集力的因素之一。

在双螺旋中相邻碱基对的间隔是0.34nm,而Van der waals力的半径(引力和斥力正好相平衡的距离)平均为0.17nm。

van der waal力加强了疏水作用力。

DNA链中的大量的嘌呤环和嘧啶环,其累积的van der waal力是相当可观的,是构成碱基堆积力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在碱基堆集中,处于DNA中间的碱基比两端的稳定,两端碱基越多中间的堆集力越大,因此,DNA双链两端(3~7bp)经常绽裂(fraying)。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