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耳曼“犀牛”自行反坦克炮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日耳曼“犀牛”自行反坦克炮
虎豹群中有“犀牛”
日耳曼人喜欢动物,喜欢以动物的名字来命名坦克装甲车辆,尤其是凶猛的动物,如虎、豹等。

仅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就有“虎”式、“黑豹”、“猎虎”、“猎豹”、“鼠”式、“黄蜂”、“野蜂”、“象”式、“黄鼠狼”、“灰熊”、“犀牛”等坦克装甲车辆。

二战以后,还有“豹”式、“黄鼠狼”、“鼬鼠”、“猎豹”、“野猪”、“海狸”“秃鹰”、“野猫”、“狐”式、“美洲豹”……这一大群动物命名的坦克装甲车辆。

好家伙!简直成了动物园啦!这一回介绍的是兵器迷们可能不太熟悉的“犀牛”(Nashorn)自行反坦克炮。

“犀牛”身世
首先,让我们先弄清“犀牛”自行反坦克炮的“身世”吧。

在二战期间纳粹德军的自行火炮中,的确是“高手如林”。

在本刊上两期的“自行火炮史话”中,尽管已经介绍了好几种知名的二战德军自行火炮,但是,由于篇幅的限制,仍然有一些未能加以介绍。

这里介绍的“犀牛”自行反坦克炮,就是其中之一。

“犀牛”自行反坦克炮,也有人按德文音译为“纳斯霍伦”自行反坦克炮,是德国第一种用特制底盘制成的自行火炮。

尽管也可以说它的底盘为TⅣ型坦克,但是,它是在TⅣ底
盘的基础上,经过重大改动制成的自行火炮。

最突出的变化是,将发动机的位置从中部移至中前部,取消了传动轴,直接用联轴器将发动机和变速箱连接起来。

这样做的目的是尽量扩大战斗室的空间。

由于发动机的位置前移,使车体内部的布置发生了相当大的变化。

图:1945年1月,在意大利战场上的德军“犀牛”自行反坦克炮
研制“犀牛”一类“重型自行炮”的直接原因,是由于所谓的“T-34冲击”。

纳粹德国侵略军的装甲洪流涌入苏联大地后,开始时一帆风顺,但很快就遭到苏联红军T-34坦克等的顽强抵抗,而德军的TⅢ/TⅣ坦克根本不是对手。

德军用来对付T-34坦克的,主要是牵引式的Pak43/1式88毫米反坦克炮。

这种反坦克炮机动性极差,往往需要动用很多人力和车辆将火炮运进和运出发射阵地。

为此德军迫切需要将这种火炮装到履带式底盘上,制成自行火炮。

首先选中的是TⅢ/TⅣ坦克的底盘。

负责研制和设计的公司为丢特茨-埃森威克公司,研制工作于1942年初开始。

由于时间要求很急,上部结构只搞成敞开式结构;再加上受底盘承重的限制和钢板材料的匮乏,上部的装甲板很薄,这也是“犀牛”自行反坦克炮的突出弱点。

第一批产品于1942年10月制成。

到1943年5月,共生产了100辆。

“犀牛”的总产量为494辆。

在命名的问题上,还有一个小插曲。

最初德国军方准备命名为“大黄蜂”(hornets)自行反坦克炮。

但是,希特勒不喜欢“以小虫子来命名装甲战车”,并亲自命名为“犀牛”自行反坦克炮。

可见希特勒对这个“犀牛”还是相当重视的。

“犀牛”自行反坦克炮底盘部分布置图⒈变速箱;⒉驾驶员席;⒊HL120TRM型汽油机;⒋空气滤清器;⒌燃油箱;⒍燃油箱;⒎履带调节装置
全方位看“犀牛”
“犀牛”自行反坦克炮的战斗全重为24吨,比基型车TⅣ坦克重了4吨多。

乘员为4人。

车全长8.44米,车体长5.8米,车宽2.86米,车高2.65米。

从图中可以看出,由于战斗室下部布置了燃油箱等,再加上炮架布置在动力舱的上部,使车高抬得很高,这也是“犀牛”自行反坦克炮的一个缺点。

车体及上部战斗室为钢装甲焊接和螺栓连接混合式结构。

装甲板较薄,厚度为10~30毫米。

部分车体甲板采用螺栓连接结构,也是为了便于从车上拆卸发动机。

战斗室很宽敞,加上是顶部敞开式,乘员在战斗室内觉得很舒服,但顶部防护很差。

运输或行军途中,战斗室顶部可罩上帆布,并用火炮固定器将火炮固定。

由战斗室后方见到的炮长席位置如上图所示,炮长在左侧,由防危板和火炮相隔;装填手在右侧。

火炮右下方的管子,用于在冬季向战斗室送去发动机的暖气。

尽管是顶部敞开式结构,但在车体后部仍开了两扇小门,供乘员上下车用。

车体后部下方有一个备用负重轮。

图:1943年11月,东部战线。

德国第519重型战车歼击大队的“犀牛”自行反坦克炮乘员正在准备有“鸡”晚餐。

“犀牛“的主炮为PaK43/1型火炮,身管长为71倍口径,这是一款在德国很著名的加农炮,堪称是打飞机和打坦克的“高手”,在二战期间,是对付美军和苏联红军中型和重型坦克的主力。

不但火炮的身管长,连炮弹的长度也很突出。

图:珍藏于美国阿伯丁战车博物馆中的“犀牛”自行反坦克炮
你可以从插图中看到“犀牛”的装填手正在装填榴弹时的情景,长长的炮弹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很明显,长长的药筒,增加了装药量,提高了射程和威力。

该炮发射被帽穿甲弹(弹丸重10千克,弹药重23千克)时,在1 000米射程上穿甲厚度为167毫米;在2 000米射程上穿甲厚度达139毫米。

如用上钨芯弹,在2 000米的射程上,可以击穿184毫米厚的钢装甲。

也就是说,它可以击穿二战期间盟军所有坦克的装甲。

实战中曾出现“犀牛”的88毫米火炮在3 500米的射击距离上击毁6辆T-34中型坦克的记录。

除了榴弹和穿甲弹外,在弹种中还有破甲弹。

弹药基数为40发。

其中,战斗室两侧各8发,战斗室底部存放24发。

发射榴弹(弹丸重9.4千克,弹药重19.3千克)时的最大射程达1 7 500米。

据说,还有一次,“犀牛”自行炮在600米的射击距离上从后面击中一辆T-34坦克,竟然将发动机抛出到车体5米开外(估计是引爆燃油箱的结果),其威力之大可见一斑。

“犀牛”的装填手正在装填榴弹
其瞄准装置为SfZfla型光学直接瞄准镜。

火炮的高低射界为-5~+20度,方向射界为左右各15度。

最初的“犀牛”自行炮上没装辅助武器,这使它在近距离的战斗中吃了不少亏。

后来的“犀牛”上装上了7.92毫米机枪,弹药基数为600发。

“犀牛”自行炮的动力装置为HL120TRM型汽油机,最大功率300马力。

变速箱有6个前进档和1个倒档。

动力传动装置前置,主动轮在前。

炮车的最大速度为42千米/小时,最大行程215千米。

燃油箱容量为470升。

炮车上装有FuG型无线电台。

战斗室细部
总的看来,“犀牛”自行反坦克炮,是一种性能较好的反坦克武器,穿甲威力大,射击准确,机动性也算不错,但防护性相对较差,是它的突出弱点。

1943~1945年间生产的“犀牛”自行反坦克炮,几乎全部装备给德军独立重型坦克歼击车营。

先后装备“犀牛”自行反坦克炮的德军部队有:第560重型歼击坦克车营、第655重型坦克歼击车营和第525重型坦克歼击营等。

这些“犀牛”自行反坦克炮,多数用于苏德战场(东线),也有一少部分用于西部战线及意大利战场。

在库尔斯克会战中,“犀牛”首先亮相,在和苏军T-34-76坦克的较量中,“犀牛”占尽上风。

但是,由于苏军坦克数量多,又有SU-1 52自行火炮和“喀秋莎”火箭炮的支援,最终失败的是德国军团及其战车。

盟军官兵在检查缴获的“犀牛”自行反坦克炮
装填手正在从右部的弹药箱里取炮弹。

我们可以看见FU8无线电。

正在装填炮弹。

车站里已经装车等待运输的Nashorn。

注意它们身上的迷彩。

525营2连的战车,拍摄于1944年3月的意大利。

是不是很象港龙新犀牛封面的风格?
同一辆车的前部。

留意它的迷彩。

在左边的挡泥板上可以看见525营的标记。

重反坦克营一般还拥有自己的标记,519营在前装甲上方,后门的右边涂有自己的标记;而8 8营将这东西放到了车后门左下部;525营的标记在左前挡泥板;而655营的在右前挡泥板。

1945年3月6日,德国NIEHL,第93重反坦克歼击营2连在250米距离上一炮摧毁了
第三装甲师的一辆M26坦克,似乎这也是M26被Nashorn摧毁的唯一记录。

一辆极早期型的Nashorn的后部。

拍摄的位置估计是在库宾卡地区。

注意后部挡泥板上方安装的小盒子。

这是一辆指挥车。

这张525营的Nashorn侧面,可以看见发动机进气口上覆盖的金属网,防止树叶什么的异物被吸入。

从目前看见的战场照片看,可不是每辆犀牛都有这么好待遇的。

战绩:
最著名的Nashorn王牌是519营1连的Albert Ernst中尉,他后来出任512营1连的连长。

在1943年12月23日的战斗中,此人用21发炮弹摧毁了14辆苏军坦克。

这次战斗也为他本人赢得一个称号“维帖布斯克之虎(Tiger of Vitebsk)”。

在43年的这个12月,Ernst中尉的总战绩达到击毁19辆坦克。

1944年1月22日,他被授予骑士铁十字勋章。

另外根据记录1945年3月初,88重反坦克歼击营的Beckmann中尉有过在4600米距离上用屎牛摧毁IS-2坦克的记录,真是惊人之举!
一些Nashorn的乘员在报告中称他们甚至能在4000米外摧毁苏联坦克,报告中被击毁的苏联武器应有尽有,包括KV、IS-1,甚至包括SU152、ISU122和ISU152。

产量:
产量不算很大,时间如下:1943年345辆
1944年133辆
1945年16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