靶向制剂医学知识
靶向制剂的定义及分类
靶向制剂的定义及分类
靶向制剂(Targeted therapy)是一种治疗方法,主要针对某些癌症等疾病的基因突变、表达异常和蛋白结构上的异常等目标分子进行作用,从而实现精准治疗的目的。
靶向制剂根据其作用机制和靶点类型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 靶向酶抑制剂
这类药物主要通过抑制某些酶的活性,从而阻止恶性肿瘤细胞中的某些信号传递途径的活化,使细胞无法进行生长和繁殖。
例如,海洋类抗肿瘤药物伊马替尼就是以这种方式靶向的治疗药物。
2. 靶向蛋白抗体
这类药物主要是针对癌症细胞表面上的蛋白质结构进行针对性的介入作用,阻断或调控癌细胞的生长和繁殖过程,例如疫苗转化的HER2靶向治疗药物就是以这种方式治疗HER2阳性乳腺癌。
3. 核酸靶向治疗药物
这类药物主要通过产生小分子RNA或siRNA等核酸物质靶向地调控肿瘤细胞内某些基因的表达,从而起到抑制细胞生长的作用。
例如小干扰RNA技术就是运用这种类别的靶向治疗药物。
4. 肽靶向治疗药物
这类药物主要由合成肽链组成,靶向癌细胞上的某些表面或内部分子进行结合,以达到抑制肿瘤细胞生长和蔓延的目的。
例如白介素-2(IL-2)靶向治疗药物利妥昔单抗就是以这种方式治疗肺癌和皮肤黑色素瘤。
靶向制剂虽然精准,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如药物抵抗和代谢等不良反应,需要在临床应用中严格控制剂量和给药周期,避免药物毒性和副作用。
靶向制剂
靶向制剂又称靶向给药系统(targeting drug system, TDS),是指载体将药物通过局部给药或 全身血药循环而选择性地浓集定位于靶组织、靶 器官、靶细胞或细胞内结构的给药系统。
Hale Waihona Puke 靶向制剂适用于:①药剂学方面稳定性低或溶解度小; ②生物药剂学方面的吸收小或生物不稳定 性(酶、pH值等);
(二)前体药物和药物大分子复合物
1.前体药物(prodrug)
是活性药物衍生而成的药理惰性物质,能在体内 经化学反应或酶反应,使活性的母体药物再生而 发挥其治疗作用。 基本条件:
①使其转化的反应物或酶在靶部位才表现活性;
②前体药物能同药物的受体充分接近;
③酶须有足够的量以产生足以量的活性药物; ④产生的活性药物应能靶部位滞留,不漏入循环 系统产生毒副作用。
靶向性评价
1.相对摄取率re
re=(AUCi)p /(AUCi)s 2.靶向效率te te=(AUC)靶/(AUC)非靶 3.峰浓度比Ce Ce=(Cmax)p/(Cmax)s
注:p和s分别表示药物制剂及药物溶液
二、被动靶向制剂
系利用药物载体,使药物被生理过程自
然吞噬而实现靶向的制剂。
乳剂、脂质体、微球和纳米粒都可以作
③药物动力学方面的半衰期短和分布面广 而缺乏特异性; ④临床方面的治疗指数(中毒剂量和治疗剂 量之比)低和解剖屏障或细胞屏障等。
分类
按分布水平可分为三级。
一级指到达靶组织或靶器官,
二级指到达细胞,
三级指到达细胞内的特定部位。
按靶向性原动力可分为被动靶向制剂、主动靶
向制剂和物理化学靶向制剂等。
药剂学4 靶向制剂概述
(5)具有运转足够量药物能力,而且有一 定的机械强度和生物降解速度。 释药速度适宜,保证在靶区释放出大量 药物。
免疫磁性微球靶向原理示意图
二、栓塞靶向制剂
栓塞靶向制剂:动脉栓塞是通过插入动脉的导管将栓塞 物输送到靶组织或靶器官的医疗技术。 栓塞的目的是阻断对靶区的血液供应和营养,使靶区 的肿瘤细胞缺血坏死,起到栓塞和靶向化疗的双重作 用。
迄今,研究最多的被动靶向给药制剂是
Liposomes
Micro-
emulsions
Microspheres Nanoparticles
Microparticles drug delievey systems
微粒给药系统为分子组装体,药物分子包裹在载体内, 通常在微粒核心。 微粒给药系统可使药物与周围环境分离,保护药物避 免酶的降解。 由于不需共价连接,因此一种药物载体可装载不同种 类的药物,并且较大分子连接物有更高的载药量。
脂质体
脂质体(liposomes)
是将药物包封于
类脂质双分子层内
形成的微型泡囊。
聚合物纳米粒
聚合物纳米粒(polymeric nanoparticle)
由各种生物相容性聚合物(biocompatible polymers)制成,
粒径在10-1000 nm。
药物被包裹在载体膜内称为纳米囊, 药物分散在载体基质中称为纳米球。
1.相对摄取率(re) re=(AUCi)p/(AUCi)s
不同制剂同一组 织或器官比较
式中:AUCi是由浓度-时间曲线求得的第i个器官或
组织的药时曲线下面积,脚标p和s分别表示药物制
剂及药物溶液。
re大于1表示药物制剂在该器官或组织有靶向性,
re愈大靶向效果愈好,等于或小于1表示无靶向性。
《靶向制剂》课件
通过药代动力学参数的测定,可以了解药物在体内的代谢和排泄速率,从而为药物的剂 量选择和给药方案制定提供依据。
靶向制剂的药效学研究
药效学研究的目的
药效学研究的主要目的是确定药物对靶点的 具体作用,以及这种作用如何转化为临床疗 效。
药效学研究的实验设计
药效学研究需要采用科学严谨的实验设计,通过对 照实验和随机分组等方法,确保实验结果的可靠性 和可重复性。
心血管靶向制剂
针对心血管疾病发病机制中的特定环节,如炎症、氧化应激等,将药物定向作用 于病变部位。
案例
心肌梗死靶向治疗:利用心肌梗死患者体内高表达的某些受体或抗原,如整合素 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开发相应的靶向药物,如替罗非班和贝伐珠单抗,有效改 善心肌缺血症状。
靶向制剂在神经系统疾病治疗中的应用
神经系统靶向制剂
04
靶向制剂的临床应用与案例分 析
靶向制剂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
肿瘤靶向制剂
利用肿瘤细胞表面的特异性受体或抗原,将药物定向传递至肿瘤组织,提高疗效并降低副作用。
案例
肺癌靶向治疗:针对肺癌细胞中的某些特定基因突变,如EGFR和ALK,开发相应的靶向药物,如吉非替尼和克唑 替尼,有效延长患者生存期。
靶向制剂在心血管疾病治疗中的应用
抗体偶联药物(ADC)制备技术
将药物与单克隆抗体结合,形成ADC,利用抗体的特异性识别和结合能力,将药物定向传 递至靶细胞或组织。
基因治疗载体构建技术
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将治疗基因转入靶细胞或组织,以达到治疗目的。常见的基因治疗载 体有病毒载体和非病毒载体。
放射性核素标记药物制备技术
将药物与放射性核素结合,形成放射性标记药物,利用放射性核素的能量和辐射作用,对 靶细胞或组织进行显像和治疗。
靶向制剂按原动力分类的具体内容
靶向制剂按原动力分类的具体内容
靶向制剂按原动力分类包括以下几种:
1. 主动靶向制剂:该类制剂通过修饰药物载体或前体药物,使其具有靶向作用,主要通过体内生物化学反应或酶反应实现靶向定位。
例如,修饰的脂质体、微乳、微球和纳米球等。
2. 被动靶向制剂:该类制剂通过体内分子扩散或细胞吞噬作用实现靶向定位,一般不需要修饰药物载体或前体药物。
例如,纳米颗粒、微球和微管等。
3. 电化学靶向制剂:该类制剂利用电化学原理,通过电场作用促进药物靶向定位。
例如,电泳制剂和电化学治疗器等。
4. 磁靶向制剂:该类制剂利用磁场作用,通过磁场引导药物到达病变部位。
例如,磁共振成像引导的制剂和磁共振治疗器等。
5. 热靶向制剂:该类制剂利用热力学原理,通过热能引导药物到达病变部位。
例如,热疗器、热敷袋和热帖等。
靶向制剂按原动力分类,可以更好地指导研发和临床应用,满足不同疾病治疗的需求。
靶向制剂的名词解释
靶向制剂的名词解释靶向药物(也称为靶向制剂)是一种新型的药物治疗策略,它通过特异性地针对癌细胞上的特定分子或通路来抑制肿瘤生长和扩散,最大限度地减少对健康组织的损伤。
与传统的化疗相比,靶向制剂具有更高的针对性和选择性,可以提供更有效的治疗选择。
1. 靶向制剂的基本原理与作用机制靶向制剂主要通过与肿瘤细胞上高度表达的分子发生作用,从而影响肿瘤细胞的生长、阻断血液供应或诱导细胞凋亡。
这些分子可以是细胞表面受体、信号转导通路的关键分子、细胞周期调控蛋白等。
与传统化疗不同,靶向治疗更加精确地作用于肿瘤细胞,减少了对健康组织的损伤,带来更少的副作用。
2. 基因突变与靶向治疗的关联肿瘤的发生和发展常伴随着关键基因的突变,这些突变可以导致异常的细胞增殖、生存和侵袭能力。
通过分析肿瘤基因组,科学家们可以发现特定基因的突变,并针对这些突变开发相应的靶向制剂。
例如,EGFR突变在某些癌症中较为常见,而通过靶向EGFR的药物可以有效地抑制肿瘤的生长。
3. 靶向制剂在不同癌种中的应用靶向制剂在不同类型的癌症治疗中均具有重要价值。
例如,BCR-ABL融合蛋白是慢性骨髓性白血病(CML)中常见的突变,而伊马替尼等靶向药物可以抑制其活性,从而控制疾病进展。
对于乳腺癌,HER2突变在部分患者中较为常见,而靶向HER2的药物如曲妥珠单抗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生存率。
4. 靶向治疗的局限性与挑战尽管靶向治疗在一些癌症中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但其应用仍受到一些限制。
一方面,一些药物可能导致耐药性的产生,使得肿瘤细胞逐渐对药物失去敏感。
另一方面,由于细胞的异质性和多样性,靶向治疗可能无法完全抑制全部肿瘤细胞的生长。
此外,靶向制剂的高价格也限制了其广泛应用,需要在成本效益方面做出权衡。
5. 未来发展方向与展望为了克服靶向制剂的局限性,科学家们正在不断寻找新型的治疗策略。
例如,免疫治疗的发展为靶向制剂带来了新的机遇,通过激活患者自身的免疫系统来对抗肿瘤。
简述靶向制剂的概念
靶向制剂的概念定义靶向制剂是一种针对特定分子或细胞的药物,能够选择性地作用于疾病相关的靶点,以实现更好的治疗效果和减少副作用。
靶向制剂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实现对特定靶点的选择性作用,包括结构上的相似性、生物学上的亲和性和药理学上的特异性。
重要性传统药物治疗通常是广谱的,即作用于多个分子或细胞靶点,因此可能会产生许多不良反应。
而靶向制剂具有更高的选择性和特异性,可以有效地减少对非靶标组织和生理过程的干扰,从而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由于靶向制剂更精确地作用于疾病相关的靶点,因此其治疗效果更好,能够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应用抗肿瘤药物抗肿瘤靶向制剂是目前临床上应用最广泛的一类靶向制剂。
它们通过与肿瘤细胞特异性表面分子结合,抑制肿瘤生长和扩散。
其中一些靶向制剂可以选择性地作用于癌细胞的增殖信号通路,如酪氨酸激酶抑制剂(例如伊马替尼)和墨西哥湾螺旋菌素(Trastuzumab)等。
另外,还有一些靶向制剂可以直接作用于肿瘤细胞的表面受体,如EpCAM(表皮细胞黏附分子)和HER2(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
免疫治疗药物免疫治疗药物是一类靶向免疫系统的药物,通过增强或抑制免疫系统的活性来治疗疾病。
这些药物可以选择性地作用于免疫细胞或其相关分子,以调节免疫应答。
抗CTLA-4抗体(例如伊皮利搭单抗)可以阻断T细胞上的CTLA-4分子,从而增强T细胞的活性,并加强对肿瘤细胞的杀伤作用。
另一个例子是PD-1抑制剂(例如帕博利珠单抗),它可以阻断PD-1与其配体PD-L1的结合,从而恢复T细胞对肿瘤细胞的杀伤能力。
心血管药物靶向制剂在心血管疾病治疗中也有广泛应用。
ACE抑制剂和ARB(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是一类常用的抗高血压药物,它们通过作用于血管紧张素系统,降低血压和减少心脏负荷。
钙通道阻滞剂也是一类常用的心血管靶向制剂,它们通过阻断细胞膜上的钙通道,减少细胞内钙离子浓度,从而扩张冠状动脉和降低心肌耗氧量。
神经系统药物靶向制剂在神经系统疾病治疗中也有重要应用。
药剂学:第十六章 靶向制剂
➢ 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对微粒的摄取主要由微粒吸附血液 中的调理素(opsonin,包括IgG、补体C3b或纤维结合 素fibronectin)和巨噬细胞上有关受体完成的:吸附调 理素的微粒粘附在巨噬细胞表面,然后通过内在的生化 作用(内吞、融合等)被巨噬细胞摄取。
➢ 被动靶向制剂的载体:乳剂(有淋巴亲和性)、脂质体、 微球和纳米粒(nanoparticale,包括纳米囊nanocapsule 和纳米球nanosphere,具有缓释、靶向、保护药物、 提高疗效和降低毒副作用的特点)等。
➢ 式中,AUCi: 由浓度-时间曲线求得的第i个器官或 组织的药时曲线下面积;脚注p和s: 药物制剂和药 物溶液。
➢ re>1,有靶向性; re≤1,无靶向性。 ➢ 相对摄取率代表了不同制剂对同一组织或器官的
选择性。
7
➢ (2)靶向效率te te=(AUC)靶 / (AUC)非靶
➢ 式中,te: 表示药物制剂和药物溶液对靶器官的 选择性。
14
三、主动靶向制剂
1、修饰的药物载体 ➢ 修饰的脂质体 ➢ 修饰的纳米乳 ➢ 修饰的微球 ➢ 修饰的纳米球
2、前体药物和药物大分子复合物 ➢ 前体药物(prodrug) ➢ 药物大分子复合物
四、物理化学靶向制剂
➢ 磁性靶向制剂 ➢ 栓塞靶向制剂 ➢ 热敏靶向制集定位于靶组织、靶器官、靶细胞 或细胞内结构的给药系统。
靶向制剂要求:定位浓集 控制释药 无毒,可生物降解
➢ 利用人体生物学特性,如pH梯度(口服制剂的 结肠靶向) 、毛细血管直径差异、免疫防卫系 统、特殊酶降解、受体反应、病变部位的特殊 化学环境(如:pH值) 和一些物理手段(如:磁 场),将药物传送到病变器官、组织或细胞。
定位浓集控制释药无毒可生物降解利用人体生物学特性如ph梯度口服制剂的结肠靶向毛细血管直径差异免疫防卫系统特殊酶降解受体反应病变部位的特殊化学环境如
12 第十六章 靶向制剂
靶向制剂适用于:
①药剂学方面稳定性低或溶解度小; ②生物药剂学方面的吸收小或生物不稳定 性(酶、pH值等);
③药物动力学方面的半衰期短和分布面广 而缺乏特异性; ④临床方面的治疗指数(中毒剂量和治疗剂 量之比)低和解剖屏障或细胞屏障等。
靶向制剂的三要素:
1、定位浓集; 2、控制释药; 3、无毒并可生物降解。
第十六章 靶向制剂
第十六章 靶向制剂
一、概述
• 靶向制剂又称靶向给药系统(TDDS),是指载体将 药物通过局部给药或全身血液循环而选择性地浓 集定位于靶组织、靶器官、靶细胞或细胞内结构 的给药系统。
• 利用人体生物学特性,如pH梯度(口服制剂的结 肠靶向) 、毛细血管直径差异、免疫防卫系统、 特殊酶降解、受体反应、病变部位的特殊化学环 境和一些物理手段(如:磁场),将药物传送到病 变器官、组织或细胞。
• 三、隐形化原理: • 常规设计的微粒易于被调理素调理而被吞 噬细胞识别和吞噬,血液中消除很快,要 达到靶部位很难。但是若增加微粒表面的 亲水性、微粒的柔韧性和空间位阻,则可 避免被调理素调理,避免被吞噬细胞吞 噬,延长在循环系统中循环时间,并可利 用肿瘤部位的EPR效应更多地分布于肿瘤组 织中。最常用的手段是表面修饰方法引入 亲水性集团,如PEG等,达到隐形效果。
• (二)细胞摄取: • 载药微粒向细胞内的转运是其发挥作用的关键,也可能影 响其体内分布,具体的内化方式分为内吞和融合。 • 1.内吞:根据入胞物质的不同大小,以及入胞机制的不同 可将内吞作用分为三种类型: • (1)吞噬 • (2)吞饮 • (3)受体介导的内吞 • 2.融合:主要针对脂质 体的细胞摄取而言。脂质 体膜中的磷脂与细胞膜的 组成类似,因此可与细胞 膜完全混合。 固体颗粒 液体 代谢物、激素、蛋白
靶向制剂名词解释药剂学
在药剂学领域,靶向制剂(Targeted Drug Delivery)是指通过特定的传递系统将药物定向释放到靶标组织或靶标细胞的药物制剂。
其目的是提高药物的治疗效果,减少副作用,并增加患者的生活质量。
以下是一些与靶向制剂相关的名词解释:
药物载体(Drug Carrier):药物载体是指用于携带和传递药物的载体系统,其可以保护药物并提供靶向传递的功能。
药物载体可以是纳米颗粒、脂质体、聚合物微球等。
靶向药物递送系统(Targeted Drug Delivery System):靶向药物递送系统是指将药物载体与靶向分子或标记物结合,以实现针对特定靶标的药物释放。
这样可以提高药物在靶标组织或细胞中的富集度,并减少对健康组织的影响。
靶向分子(Targeting Ligand):靶向分子是药物载体表面上的分子结构,可以与特定的受体、蛋白质或细胞表面分子相互作用。
通过与靶向分子的结合,药物载体可以实现对特定细胞或组织的识别和靶向递送。
控释系统(Controlled Release System):控释系统是指可以控制药物释放速率和时间的技术或装置。
这样可以确保药物在目标组织或细胞中持续或缓慢释放,以延长药物的疗效,并减少药物频繁给药的需要。
靶向制剂的研究和开发是药剂学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它可以提高药物的疗效性和安全性,为个体化治疗和精准医学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靶向制剂的设计和制备需要综合考虑药物特性、药物载体的选择和功能化,以及适当的控释策略,以实现药物在靶标组织中的精确递送和治疗效果。
靶向制剂
1.类脂质双分子层(三层)2.水膜
• 2.脂质体的特点
• 脂质体是一种药物载体,既可包封脂溶 性药物,也可包封水溶性药物,药物被 脂质体包封后其主要特点如下:
• (1)靶向性 载药脂质体进人体内可被巨 噬细胞作为外界异物而吞噬,主要被单 核—巨噬细胞系统的巨噬细胞所吞噬而摄 取,形成肝、脾等网状内皮系统的被动靶 向性。脂质体可用于治疗肝肿瘤和防止肿 瘤扩散转移,以及肝寄生虫病、利什曼病 等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疾病。如抗肝利什 曼原虫药锑酸葡胺被脂质体包封后,药物 在肝中的浓度提高 200~700 倍。脂质体 经肌肉、皮下或腹腔注射后,可首先进入 局部淋巴结中。
• (二)靶向制剂的分类
• 药物的靶向从到达的部位讲可以分为三级, 第一级指到达特定的靶组织或靶器官,第 二级指到达特定的细胞,第三级指到达细 胞内的特定部位。
• 从方法上讲,靶向制剂可分为以下三类:
• (1)被动靶向制剂 也称自然靶向制剂。载药微粒被单 核-巨噬细胞系统的巨噬细胞(尤其是肝的Kupffer细胞)摄 取,通过正常生理过程运送至肝、脾等器官。被动靶向 的微粒经静脉注射后,在体内的分布主要取决于微粒的 粒径大小。通常粒径在2.5~10μm 时,大部分积集于巨 噬细胞。小于7μm时一般被肝、脾中的巨噬细胞摄取, 200~400 nm 的纳米粒(包括纳米球与纳米囊)集中于 肝后迅速被肝清除,小于10 nm 的纳米粒则缓慢积集于 骨髓。大于7μm的微粒通常被肺的最小毛细血管床以机 械滤过方式截留,被单核白细胞摄取进入肺组织或肺气 泡。Biblioteka • 1.脂质体的组成与结构
• 脂质体是由磷脂、胆固醇为膜材以及相关附加 剂组成的双分子层结构,类似“人工生物膜”, 易被机体消化分解。胆固醇具有调节膜流动性 的作用,故可称为脂质体的“流动性缓冲剂”。 磷脂包括天然的卵磷脂、脑磷脂、大豆磷脂以 及合成磷脂如二棕榈酰-DL-α磷脂酰胆碱等。磷 脂双层构成一个封闭小室,内部包含水溶液, 小室中水溶液被磷脂双层包围而独立,磷脂双 室形成泡囊又被水相介质分开。脂质体可以是 单层磷脂双层形成泡囊称为单室脂质体
第二十章 靶向制剂——【药剂学】
pH敏感靶向制剂
举例:二 油 酰 磷 脂 酰 乙 醇 胺(DOPE)+胆固醇半琥珀酸 酯(CHEMS):DOPE形成反六 角结构,当加入CHEMS,羧酸 基团增加磷脂分子间斥力,形 成脂质双分子膜。酸性条件下, 羧基枝质子化,分子间斥力消 失,重新形成反六角结构,导 致脂质体不稳定,药物释放。
34
靶向功能优化
靶向基团的选择:特异性 靶向基团修饰的密度 PEG化的作用
35
载药和释药功能优化
处方筛选:高包封率和稳定性 制剂的体内稳定性,理想状态:制剂到达靶 组织或靶细胞之前不泄漏药物。 药物释放:到达靶组织或靶细胞后全部释放 药物,pH敏感、热敏感型 共价结合药物,要求药物效价高
36
举例:T-DM1
system, TDDS),指载体能选择性地将药物定位或富集 在靶组织、靶器官、靶细胞或细胞内特定结构的药物 传递系统。
Disease site
优势:提高药效、降低毒副作用。
4
靶向制剂的发展历程
1906年,Paul Ehrlich 提出靶向制剂的概念 Paul Ehrlich病理和免疫学家(德国),1908年诺贝尔奖 化学疗法之父(founder of chemotherapy) 发现一些染料可以染上细菌而不染上正常组织细胞—化 学物质可以产生选择性的作用
磁性靶向制剂 热敏感靶向制剂
(体外控制型)
pH敏感靶向制剂 氧化还原作用敏感靶向制剂
(体内感应型)
24
磁性靶向制剂
相应外加磁场,避免巨噬细胞 吞噬;靶向外加磁场部位。
Tissue
25
热敏靶向制剂
制剂相应外加热源,使靶组织的温度稍高于正常组织条件 下,制剂将药物在靶组织释放。
药剂学靶向制剂考点归纳
第十四章靶向制剂一、概述靶向制剂亦称靶向给药系统,是通过适当的载体使药物选择性地浓集于需要发挥作用的靶组织、靶器官、靶细胞或细胞内某靶点的给药系统。
靶向制剂可提高药效,降低不良反应,提高药品的安全性、有效性、可靠性和患者的顺应性。
成功的靶向制剂应具备定位浓集、控制释药以及无毒可生物降解三个要素。
(一)靶向制剂的分类药物的靶向从到达的部位讲可以分为三级,第一级指到达特定的靶组织或靶器官,第二级指到达特定的细胞,第三级指到达细胞内的某些特定靶点的靶向制剂。
按作用方式分类,靶向制剂大体可分为以下三类。
1.被动靶向制剂即自然靶向制剂,这是载药微粒进入体内即被巨噬细胞作为外界异物吞噬的自然倾向而产生的体内分布特征。
这类靶向制剂利用脂质、类脂质、蛋白质、生物降解型高分子物质作为载体,将药物包裹或嵌入其中制成各种类型的微粒给药系统。
注射给药后,载药微粒被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的巨噬细胞(尤其是肝的Kupffer细胞)摄取,通过正常生理过程运送至肝、脾、肺及淋巴等巨噬细胞丰富的器官,而很难达到其他的靶部位。
2.主动靶向制剂是用修饰的药物载体作为“导弹”,将药物定向地运送到靶区浓集发挥药效的靶向制剂。
例如疏水性载药微粒的表面经亲水性高分子材料修饰后,不易被巨噬细胞吞噬,或因连接有特定的配体可与靶细胞的受体结合,或因连接单克隆抗体成为免疫微粒等原因,能够避免巨噬细胞的摄取,防止在肝内浓集,从而改变了微粒在体内的自然分布而到达特定的靶部位;另一类主动靶向制剂,系将药物修饰成前体药物,输送到特定靶区后药物被激活发挥作用。
3.物理化学靶向制剂是用某些物理和化学方法使靶向制剂在特定部位发挥药效。
如应用磁性材料与药物制成磁导向制剂,在足够强的体外磁场引导下,在体内定向移动并定位浓集于特定靶区;或应用对温度敏感的载体制成热敏感制剂,在热疗机的作用下,使其在靶区释药;也可应用对pH敏感的载体制备pH敏感制剂,使其在特定pH的靶区释药。
靶向制剂的概念
靶向制剂的概念
一、靶向性
靶向制剂是一种具有高度选择性的药物传递系统,其主要特点是能够将药物直接导向到特定的靶组织或靶器官。
这种药物制剂可以显著提高药物的疗效,降低副作用,并对疾病的治疗具有更强的针对性。
靶向性的实现通常依赖于药物与特定靶点之间的相互作用,如受体-配体结合、抗原-抗体反应等。
二、载体
靶向制剂通常借助载体实现药物的有效传递。
这些载体可以是脂质体、纳米粒、微球等,它们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稳定性,能够保护药物免受体内环境的影响,同时帮助药物克服生理屏障,如细胞膜、血脑屏障等,从而将药物精确地送达靶组织或靶器官。
三、控制释放
靶向制剂另一个重要的特性是控制药物的释放。
通过特定的设计,靶向制剂可以在特定的时间和环境中释放药物,从而实现对药物释放的最优化控制。
这样可以确保药物在靶组织或靶器官中保持适当的浓度,延长药物的疗效,降低给药频率,提高患者的依从性。
四、提高疗效
由于靶向制剂的靶向性和控制释放的特性,它可以显著提高药物的疗效。
一方面,通过直接将药物送达靶组织或靶器官,可以大大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另一方面,通过精确控制药物的释放,可以延长药物的作用时间,从而增强其对靶点的治疗效果。
五、降低成本
虽然靶向制剂的生产和开发成本相对较高,但由于其能够提高药物的疗效,减少不必要的药物用量和给药频率,因此可以在整体上降低治疗成本。
此外,靶向制剂还可以降低由于药物副作用和并发症导致的额外医疗成本。
靶向制剂的原理和应用
靶向制剂的原理和应用1. 什么是靶向制剂靶向制剂是一种治疗手段,通过选择性地作用于疾病相关的分子靶点,以达到精准治疗的目的。
相比传统药物,靶向制剂具有更高的特异性和更好的疗效,可以减少对健康细胞的损伤。
2. 靶向制剂的原理靶向制剂的原理是通过根据疾病特点选择相应的分子靶点,并设计合适的药物分子与其结合。
这样,药物只对有特定靶点的细胞产生作用,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靶向制剂常用的靶点包括蛋白质、细胞表面受体、酶和基因等。
3. 靶向制剂的应用靶向制剂在医学领域有广泛的应用。
下面列举了几个常见疾病的靶向制剂应用情况:•癌症治疗:靶向制剂在癌症治疗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例如,靶向肿瘤细胞表面的生长因子受体,可以阻断肿瘤细胞的生长和扩散,达到治疗癌症的效果。
•自身免疫性疾病治疗:靶向制剂可以选择性地调节免疫系统中的关键分子,从而达到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效果。
例如,靶向炎症因子的制剂可以改善类风湿性关节炎、乙肝等疾病的症状。
•脑血管疾病治疗:靶向制剂可以针对特定的分子靶点,阻断血管生成等病理过程,从而治疗脑血管疾病,如脑血管瘤和脑卒中。
•慢性病治疗:靶向制剂可以调节病变相关的分子靶点,缓解慢性病症状,如糖尿病、高血压和心脏病等。
4. 靶向制剂的优势和挑战靶向制剂相比传统药物具有一些明显的优势,但也面临一些挑战:•优势:–高特异性:靶向制剂可以选择性地作用于特定的分子靶点,减少对非靶向组织的不良影响。
–高效性:靶向制剂可以更有效地治疗疾病,提高疗效。
–减少副作用:由于靶向制剂的高特异性,其副作用相对较少,可以减轻患者的不适。
•挑战:–药物耐药性:由于靶向制剂作用于特定的分子靶点,容易导致药物耐药性的产生。
–高成本:由于靶向制剂的开发和制造具有一定的难度和复杂性,导致其价格较高,不易普及应用。
–安全性:因为靶向制剂的特异性作用,可能导致特定的不良反应和并发症。
5. 靶向制剂的未来发展随着对疾病机制的深入研究,将有更多的分子靶点被发现和利用。
靶向制剂(靶向给药)
靶向性和淋巴定向性 缓释性 细胞亲和性与组织相容性 降低药物毒性 保护药物提高稳定性
脂质体作为药物载体的应用
脂质体作为药物载体,具有靶 向 性,适合于生物体内降解、无毒性 和无免疫原性,已越来越得到广泛 应用。
作为抗肿瘤药物的载体, 脂质体具有能增加与癌细胞 的亲和力,克服耐药性,增 加药物被癌细胞的摄取量, 降低用药剂量,降低毒副作 用的特点
作为前体药物的基本条件
使前体药物转化的反应物或酶应仅在靶部位 才存在或表现活性; 前体药物能同药物的受体充分接近; 酶须有足够的能量产生足够的活性物质; 产生的活性药物应能在靶部位滞留而不漏入 循环系统。
主动靶向制剂类型
长循环脂质体 免疫脂质体 免疫微球 抗癌药前体药物 脑部靶向前体药物 结肠靶向前体药物 表面经PEG修饰 表面接上抗体具识别能力 用聚合物将抗原或抗体吸附或交联 而成 制成磷酸酯或酰胺类 常应用抑制剂(如用卡比多巴抑制 L-多巴再生) 口服结肠定位给药系统 (OCSDDS)
靶向制剂(靶向给药系统)
(targeting drug system TDS)
——指载体将药物通过局部给药或全身血液循 环而选择性地浓集定位于靶组织、靶器官、靶 细胞或细胞内结构的给药系统
靶向制剂的研制有何意义?
可以解决以下问题:
药剂学方面的稳定性低或溶解度小 生物药剂学方面的低吸收或生物不 稳定性 药物的生物半衰期短和分布面广而 缺乏特异性 药物的治疗指数(中毒剂量和治疗 剂量之比)低
脂质体(类脂小球或液晶微囊) (liposome)
——指将药物包封于类脂双分子层内而形 成的微型泡囊。
单室脂质体
多室脂质体
试比较脂质体与胶团的结构特点有何异同?
简述靶向制剂的概念、分类和特点
简述靶向制剂的概念、分类和特点
靶向制剂是一种特殊的药物,通过对疾病产生作用的目标位点或分子进行选择性作用,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
它的选择性作用对比传统药物更加准确,副作用较小,疗效更加明显。
靶向制剂根据其作用靶点的不同可以分为多种类型,例如:
1.激素类药物:作用靶点为内分泌系统,例如对体内激素合成或分泌进行干预的药物。
2.酶抑制剂:作用靶点为关键酶类分子,例如对肿瘤治疗的酪氨酸激酶抑制剂。
3.抗体类药物:作用靶点为疾病产生的特定分子,如癌细胞表面的某种蛋白。
4.基因治疗药物:作用靶点为人体基因组,例如用于缺陷性遗传疾病的基因修复疗法。
靶向制剂的主要特点:
1.选择性:对特定靶点选择性作用,减少对身体其他器官和组织的不良影响。
2.高效性:因为作用目标明确,所以更容易达到预期效果,疗效更加明显。
3.耐受性好:副作用较传统药物低,患者通常更容易耐受治疗。
总之,靶向制剂可以更加精准地击败疾病,具有良好的疗效,因此已成为当前医学领域的研究热点。
靶向制剂
第十四章靶向制剂一、概述靶向制剂亦称靶向给药系统,是通过适当的载体使药物选择性地浓集于需要发挥作用的靶组织、靶器官、靶细胞或细胞内某靶点的给药系统。
靶向制剂可提高药效,降低不良反应,提高药品的安全性、有效性、可靠性和患者的顺应性。
成功的靶向制剂应具备定位浓集、控制释药以及无毒可生物降解三个要素。
(一)靶向制剂的分类药物的靶向从到达的部位讲可以分为三级,第一级指到达特定的靶组织或靶器官,第二级指到达特定的细胞,第三级指到达细胞内的某些特定靶点的靶向制剂。
按作用方式分类,靶向制剂大体可分为以下三类。
1.被动靶向制剂即自然靶向制剂,这是载药微粒进入体内即被巨噬细胞作为外界异物吞噬的自然倾向而产生的体内分布特征。
这类靶向制剂利用脂质、类脂质、蛋白质、生物降解型高分子物质作为载体,将药物包裹或嵌入其中制成各种类型的微粒给药系统。
注射给药后,载药微粒被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的巨噬细胞(尤其是肝的Kupffer细胞)摄取,通过正常生理过程运送至肝、脾、肺及淋巴等巨噬细胞丰富的器官,而很难达到其他的靶部位。
2.主动靶向制剂是用修饰的药物载体作为“导弹”,将药物定向地运送到靶区浓集发挥药效的靶向制剂。
例如疏水性载药微粒的表面经亲水性高分子材料修饰后,不易被巨噬细胞吞噬,或因连接有特定的配体可与靶细胞的受体结合,或因连接单克隆抗体成为免疫微粒等原因,能够避免巨噬细胞的摄取,防止在肝内浓集,从而改变了微粒在体内的自然分布而到达特定的靶部位;另一类主动靶向制剂,系将药物修饰成前体药物,输送到特定靶区后药物被激活发挥作用。
3.物理化学靶向制剂是用某些物理和化学方法使靶向制剂在特定部位发挥药效。
如应用磁性材料与药物制成磁导向制剂,在足够强的体外磁场引导下,在体内定向移动并定位浓集于特定靶区;或应用对温度敏感的载体制成热敏感制剂,在热疗机的作用下,使其在靶区释药;也可应用对pH敏感的载体制备pH敏感制剂,使其在特定pH的靶区释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 (4)影响乳剂靶向性与释药特性的因素。 • ①乳滴粒径和表面性质。对释药性的影响:乳剂
中油滴愈小,比表面积愈大,释药愈快;对靶向 性的影响:乳剂 的粒径对靶向部位也有影响。静 注的乳剂乳滴在0.1~0.5μm时,被肝、脾、肺和 骨髓的巨噬细胞系统的巨噬细胞所吞噬,静注2~ 12μm粒径的乳剂可被 毛细血管摄取,其中7~ 12μm粒径的乳剂可被肺机械性截留滤取。 • ②油相的影响。一般油的含量愈高释药愈慢,急 性毒性愈低。油相的黏度愈低,物质从外相进 入 内相的速率愈高,油膜也愈易破裂或形成漏隙。 • ③乳化剂的用量和种类。如用卵磷脂制备的微乳 ,主要被巨噬细胞系统吞噬而浓集于肝脾,改用 poloxamer 338作乳化剂,则可避免吞噬,而使 炎症部位的微乳聚集量大大提高。 • ④乳剂的类型。o/w型、w/o型、w/o/w型、o/w/o 型 乳剂给药后,血药浓度均比水溶液的低。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一、靶向制剂的概念与特点
• 1.靶向制剂的概念 • 靶向制剂亦称靶向给药系统(tdds),是
通过载体将药物通过局部给药或全身血液 循环选择性地浓集于靶组织、靶器官、靶 细胞或细胞内结构的给药系统。
• 2.靶向制剂的特点 • 靶向制剂可以提高药效、降低毒性,可以
提高药品的安全性、有效性、可靠性和病 人用药的顺应性。成功的靶向制剂应具备 定位、浓集、控释及无毒可生物降解等四 个要素。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 3.靶向制剂的分类 • (1)按药物所到达的靶部位可将靶向制剂分为3类。
①可以到达特定靶组织或靶器官的靶向制剂;②可以 到达特定靶细胞的靶向制剂;③可以到达细胞内某些 特定靶点的靶向制剂。 • (2)从方法上靶向制剂可分为以下3类。①被动靶向 制剂。即自然靶向制剂,是进入体内的载药微粒被巨 噬细胞作为外来异物所吞噬而实现靶向的制剂, 这种 自然倾向(生理过程的自然吞噬)使药物选择性地浓 集于病变部位而产生特定的体内分布特征。被动靶向 制剂包括脂质体、靶向乳剂、纳米粒、微球。②主动 靶 向制剂。一般是将微粒表面加以修饰后作为\"导弹\" 性载体,将药物定向地运送到并聚集于预期的靶部位 发挥药效的靶向制剂。主动靶向制剂包括修饰的药物 载体和 前体药物两大类。③物理化学靶向制剂。是用 某些物理方法或化学方法使靶向制剂在特定部位发挥 药效的靶向制剂。物理化学靶向制剂包括磁性、栓塞 、热敏感和 ph敏感靶向制剂。
• 被动靶向制剂包括脂质体、乳剂、微球、 纳米囊和纳米球等。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 1.脂质体 • (1)脂质体的概念。系指将药物包封于类脂质双
分子层内而形成的微型泡囊,也有人称脂质体为 类脂小球或液晶微囊。类脂双分子层的厚度约 4nm. • (2)脂质体的结构组成。脂质体是以磷脂为主要 膜材并加入胆固醇等附加剂组成的。 • (3)脂质体的特点。具有靶向性、缓释性、组织 相容性与细胞亲和性,降低药物毒性,提高药物 稳定性。 • (4)制备脂质体的材料。①磷脂类。包括天然的 卵磷脂、脑磷脂、豆磷脂以及合成磷脂。②胆固 醇。具有调节膜流动性的作用,可称是脂质体的 \"流动性缓冲剂\".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被动靶向制剂
• 被动靶向制剂(自然靶向制剂),是进入 体内的载药微粒被巨噬细胞作为外来异物 所吞噬而实现靶向的制剂,是利用液晶、 液膜、脂质、类脂质、蛋白质、生物材料 等作为载体,将药物包裹或嵌入其中制成 的各种类型的胶体或混悬微粒系统。在体 内的颁布首先取决于微粒的粒径。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 (5)脂质体的制备方法。包括注入法、薄膜分散法、 超声波分散法、逆相蒸发法及冷冻干燥法。此外,脂 质体制备方法还有复乳法、熔融法、表面活性剂处理 法、离心法、前体脂质体法和钙融合法等。
• (6)脂质体与细胞的相互作用。脂质体与细胞的作用 过程可分为吸附、脂交换、内吞、融合四个阶段。吸 附是脂质体作用的开始;脂交换是脂质体的脂类 与细 胞膜上脂类发生交换;内吞是脂质体的主要作用机制 ,脂质体易被作为外来异物所吞噬;融合是指脂质体 的膜与细胞膜成分相似,可通过融合作用使药物进入 细 胞内,经溶酶体消化而释放出药物。
• (7)脂质体的给药途径。包经皮给药及 鼻腔给药。
• (8)脂质体的质量评价。脂质体的粒径大小、粒度分 布、包封率和稳定性等可直接影响脂质体在体内的分 布与代谢。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 要求控制的质量检查项目主要有: • ①形态、粒径及其分布。脂质体的形态应为封闭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3.微球
• (1)微球的概念。微球是一种用适宜高分子材料 为载体包裹或吸附药物而制成的球形或类球形微 粒,一般制成混悬剂供注射或口服,粒径通常在1 ~250μm之间。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2.靶向乳剂
• (1)乳剂的靶向性特点。在于它对淋巴 系统的亲和性。
• (2)药物的淋巴转运特点。①药物经淋 巴系统转运,可避免肝脏的首关效应,提 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②如果淋巴系统存 在细菌感染或癌细胞转移等病灶,淋巴系 统的定向性给药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 (3)药物经淋巴转运的途径。包括经血 液循环向淋巴转运、经消化道向淋巴转运 及经组织向淋巴转运。
的多层囊状物,其粒径大小可用显微镜法测定, 小于1μm时须用扫描电镜或透视电镜检查。 • ②包封率和载药量。按下式计算包封率: • 包封率=[脂质体中的药量/(介质中的药量 脂质体 中的药量)]×0% • 载药量是指脂质体内含药物的重量百分率,如用 包封的药物溶液体积的相对量表示,可称为体积 包封率,单位为l/mol类脂。 • ③渗漏率。脂质体不稳定的主要表现为渗漏,所 以用渗漏率表示在贮存期间脂质体的包封率变化 情况,由下式进行计算: • 渗漏率=(贮存后渗漏到介质中的药量/贮存前包 封的药量)×0% • ④药物的体内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