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山东会考地理必修一知识点归纳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
1、宇宙的基本天体恒星和星云,距离地球最近的恒星—太阳天体—月球行星—金星夜空中一闪一闪的是恒星
2、地球所处天体系统:总星系——银河系(河外星系)——太阳系——地月系
3、太阳系八大行星水、金、地、火、木、土、天王、海王。

4、类地行星(水、金、地、火)、巨行星(木、土)、远日行星
5、地球的特殊性——存在生命。

外因:太阳光照稳定,安全的宇宙环境,八大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

内因:日地距离适中-适宜的温度;公转自转周期适中;质量体积适中;
6、航天器发射基地的区位条件:①纬度位置②气候③地形④交通⑤安全因素
7、哈雷彗星回归周期76年
8、太阳主要成分氢和氦,能量来源核聚变。

以太阳辐射的形式放出能量,太阳辐射能主要集中在可见光部分。

9、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
(1)纬度:纬度位置低,太阳高度角大,太阳辐射强。

(2)天气:天气晴朗,阴天少,光照时间长,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的少,太阳辐射强。

(3)地势:地势高,空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的少,太阳辐射强。

(4)大气透明度:大气透明度好,尘埃少、杂质少,太阳辐射强。

我国太阳辐射最多的地区——青藏高原,最少的地区——四川盆地。

10、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⑴提供光热资源;
⑵维持地表温度,是促进地球上水、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
⑶煤、石油等矿物燃料是地质历史时期生物固定以后积累下来的太阳能;
⑴影响气候,地球上水旱灾害、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发生与太阳活动有关。

⑵耀斑放出电磁波,造成无线电短波通讯中断;
⑶扰动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⑷两极地区产生极光;
12、地球自转
①昼夜更替现象
昼夜现象产生原因:地球是一个既不发光也不透明的球体。

昼夜更替原因:地球自转周期恒星日 23h56m4s 昼夜更替周期:24小时
晨昏线判断:沿着自转方向,由白昼进入黑夜为昏线,黑夜进入白昼为晨线。

②水平运动的物体的偏转
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赤道上不偏。

左右手定则判断。

通常应用于河流泥沙沉积,沙洲形成,淘金,炮弹发射弹道路线,近地面风向的判断。

③地方时与区时的区别及相关时间计算
因经度不同而产生的不同时刻叫地方时,经度相同,地方时相同。

地方时是东边地点时刻比西边地点时刻要早,表现为时间值要大。

经度相差15°,时间相差1小时。

所求地方时=已知地方时±经度差×4分钟计算时具体可分为四个步骤:一定时、二定向、三定差、四定时
为了方便生活和生产,国际上规定全球共划分24个时区,每个时区占150经度,以该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为整个时区的统一时间,叫做区时,又叫标准时。

相邻两个时区的区时差一个小时。

中国统一用东八区的区时(即东经1200的地方时),称为北京时间。

时区号=经度÷15°余数>7.5°+1 余数<7.5°舍去
区时=中央经线地方时中央经线=时区号×15°
所求区时=已知区时±时区差
步骤:①定时区,②定区时,③定向,④定差,⑤定值
自然的日期变更线: 0点所在经线
由西向东跨越日界线,日期要减一
3日界线与日期变更
国际日期变更线:
由东向西跨越日界线,日期要加一
14、地球公转
方向:自西向东
周期:1年(恒星年—约365日6时9分;太阳年(回归年)—365日5小时48分46秒)
速度:近日点(1月初)最快,远日点(7月初)最慢。

读图要求:(1)地轴的空间位置不变,一端始终指向北极星;
(2)找出黄道面与赤道面;
(3)识记黄赤交角、地轴与黄道面的夹角大小
地球自转的平面叫赤道平面,地球公转的平面叫黄道平面,两个面的交角称为黄赤交角,目前黄赤交角约为23.50
15、地球公转和自转共同产生的地理意义
黄赤交角导致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一年有一次太阳直射的地区,南北回归线,有两次太阳直射的地区,南北回归线之间(1)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
地方时为12点时,太阳光线相对于当地地平面的倾角叫正午太阳高度角太阳直射点所在纬度的正午太阳高度角为90°,距太阳直射点越近,正午太阳高度角越大。

正午太阳高度角从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纬度向南北两侧递减。

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此时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各纬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南半球各纬度达最小值。

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此时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各纬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半球各纬度达最小值。

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正午太阳高度自赤道向两极递减。

(2)昼夜长短的变化
昼夜长短变化规律:(以北半球为例,南半球相反)
光照图的判读
(3)四季变化规律和五带的分布特征(b)
四季的更替:四季更替表现为一年中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

夏季为一年中白昼较长、正午太阳高度较大的季节;冬季是一年中白昼较短、正午太阳高度较小的季节。

四季更替的原因是:地球公转,直射点的移动造成的;黄赤交角的存在是产生四季的根本原因。

五带的划分:热带(南北回归线之间,有太阳直射到的地方);南北温带(回归线至极圈之间,无极昼极夜无直射)、南北寒带(南北极圈以内,有极昼极夜现象。

)五带反映了年太阳辐射总量从低纬向高纬递减的规律。

16、①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依据及各层的特点(a)
①岩石圈的范围(a)
岩石圈的范围包括地壳和上地幔的顶部(软流层以上)
②软流层位于上地幔上部,是岩浆的发源地
17、地球的外部圈层
大气圈由下向上分为对流层、平流层、高层大气。

对流层海拔每升高100m气温下降0.6°,上部冷下部热,空气对流运动显著,是天气现象的发源地。

平流层上部热下部冷,空气以水平运动为主,是航空飞行的有利场所。

其中,臭氧层吸收紫外线。

高层大气中存在电离层,可反射无线电波。

第二章、
1、大气的热状况
(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①吸收作用:具有选择性,臭氧吸收紫外线,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

对可见光吸收的很少。

②反射作用:云层和颗粒较大的尘埃。

云层的反射作用最显著。

③散射作用:空气分子或微小尘埃,使一部分太阳辐射不能到达地面。

夏天阴天凉爽——反射作用天空呈现蔚蓝色——散射作用红绿灯——散射作用
(2)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并产生大气逆辐射(射向地面的大气辐射),把部分热量归还给地面,云层越厚大气逆辐射越强。

寒潮来袭,大棚内点燃柴草——增强大气逆辐射昼晴夜晴昼夜温差大昼阴夜阴昼夜温差小
(3)热力环流:原理由于地面冷热不均,热的地方空气垂直上升运动,冷的地方空
气垂直下沉,导致热的地方近地面形成低压,高空形成高压;而冷的地方近地面形成高压,高空形成低压;同一水平面上的气压差,造成空气的水平移动,形成了热力环流。

(先垂直再水平运动)
读图要求:
1、比较A、B、C、D四地的气压大小a>b>d>c
②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
地面冷热不均是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

海陆风,山谷风,热岛效应的画图
③水平气压梯度力的特点
垂直于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
④风向判断,先画气压梯度力,然后北半球向右南半球向左与等压线斜交45°
风力大小判断:等压线越密,风力越大
1、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
气压带:赤道低气压带、副热带高气压带(2个)、副极地低气压带(2个)
和极地高气压带(2个)。

近地面风带:信风带(2个)、西风带(2个)和极地东风(2个)。

(注:多雨的是低气压带,赤道低压带和副极地低压带;多雨的风带为西风带。

)常见的天气系统
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对气候的影响(b)
由于大陆增温和降温都比海洋快,因而在大陆上,夏季形成热低压,冬季形成冷高压。

7月份,北半球亚欧大陆为亚洲低压;1月份,亚欧大陆为亚洲高压,季风是大范围地区盛行风向随季节变化有显著改变的现象。

亚洲东部和南部的季风环流最为典型。

成因: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气压带和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

东亚季风,夏季为东南风,冬季为西北风;南亚季风,夏季为西南风,冬季为东北风。

(注季风影响大气污染企业的布局位置。


①冷暖锋天气系统的特点及天气状况(b)冷锋为考试重点
锋面一般分为冷锋(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移动的锋)和暖锋(暖气团主动向冷气
团移动的锋)。

冷锋过境时,常出现阴天、大风、降温、降雨、降雪等天气现象;冷锋过境后气压升高,气温和湿度骤降,天气转晴。

会判断锋面示意图
暖锋所产生的降水多发生在锋前,多为连续性降水;暖锋过境后,气温上升,气压下降,天气转晴。

考试几率不大
我国的降水和一些灾害性天气大多与锋面活动有联系(北方夏季的暴雨、冬季的寒潮都是冷锋活动形成的)。

②低气压(气旋)系统与高气压(反气旋)系统的气流运动特点及天气状况(b)低气压(气旋)的气流运动特点:等压线闭合,中心气压低,向外逐渐增高;水平气流水平运动方向在北半球呈逆时针旋转(南半球呈顺时针旋转)。

从大气垂直运动方向看是辐合上升的,易成云致雨。

例子:我国东南沿海夏季台风
反气旋考的几率不大,记住中心气压为高压,天气晴朗,例子:秋高气爽
从上到下自左至右为冷锋、暖锋、气旋反气旋
③地面天气形势图(c)
“锋面气旋系统示意”
读图要求:
1、了解气旋常常和锋面联系在一起,形成锋面气旋系统;理解其成因。

(气旋,即低压槽中由于气压比两边低,导致冷暖气团的汇合,形成锋面。

)(冷锋为锋后降水,暖锋为锋前降水,降水都在冷气团一侧;北半球,锋线
的北侧为冷气团,南半球,锋线的北侧为暖气团。


2、水循环
①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a)
海陆间水循环是最重要的水循环的类型。

水循环的主要环节:蒸发、水汽输送、降水、下渗、径流(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

②水循环的地理意义(b)
它使陆地水不断得到补充、更新,使水资源得以再生;塑造地表形态;联系四大圈层
2、洋流
按性质分暖流和寒流。

暖流由高纬流向低纬
①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及图示

北印度洋洋流,冬逆夏顺
③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暖流有增温增湿作用,如西欧温带海洋性气候的形成得益于北大西洋暖流;寒流有降温减湿的作用,如澳大利亚西海岸和秘鲁太平洋沿岸的荒漠气候受寒流影响较大。

四大渔场:
△北海道渔场——日本暖流与千岛寒流的交汇处。

△纽芬兰渔场——拉布拉多寒流与墨西哥湾暖流的交汇处。

△北海渔场——北大西洋暖流与高纬南下的冷海水交汇形成。

△秘鲁渔场——上升补偿流使深层海水上泛,使浮游生物大量繁殖,浮游生物又是鱼类的饵料。

有利于海洋污染物的扩散,加快净化速度,但也可使污染范围扩大。

对海洋航海事业的影响:顺水航行可以节省油料、时间,逆水反之。

3、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地质作用:(1)内力作用——能量来自地球本身,主要是地球内部热能,它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

背斜、向斜与断层图。

理解背斜谷和向斜山的形成原因。

背斜成谷原因:背斜顶部受张力(内力)作用,常常发生断裂,易被外力侵蚀破坏,而形成山谷。

向斜成山原因:向斜槽部岩石受挤压,比较坚硬不易被侵蚀,反而形成山岭。

外力作用——能量来自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能和重力。

使高低不平的地表趋向平坦。

表现为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作用。

流水侵蚀地貌(V型谷、长江三峡、桂林山水、石林)、沉积地貌(冲积扇、冲积平原和三角洲);风蚀地貌(风蚀洼地、蘑菇)、风积地貌(沙丘)
“三类岩石转化示意”
第三章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区域差异
1、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构成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举例:我国西北内陆——由于距海远,海洋潮湿气流难以到达,形成干旱的大陆性气候——河流不发育,多为内流河——气候干燥,流水作用微弱,物理风化和风力作用显著,形成大片戈壁和沙漠,植被稀少,土壤发育差,有机质含量少。

2、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1)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纬度地带性):受太阳辐射从赤道向两极递减的影响——自然带沿着纬度变化(南北)的方向作有规律的更替,这种分异是以热量为基础的。

例如:赤道附近是热带雨林带,其两侧随纬度升高,是热带草原带、热带荒漠带。

(2)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经度地带性):受海陆分布的影响,自然景观和自然带从沿海向大陆内部产生的有规律的地域分异,这种分异是以水分为基础的。

例如:中纬度地区(特别是北半球中纬度地区)从沿海到内陆出现:森林带—草原带—荒漠带
(3)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在高山地区,随着海拔高度的变化,从山麓到山顶的水热状况差异很大,从而形成了垂直自然带。

举例:赤道附近的高山,从山麓到山顶看到的自然带类似于从赤道到两极的水平自然带。

基带是山脉最下面的自然带,可以用来判断山脉所处位置
3、影响气候的因素:太阳辐射(纬度)、大气环流(七个气压带、六个风带、冬夏季风)、海陆位置、洋流、地形(海拔每升高100m,气温下降0.6°;向阳坡、背阴坡,迎风坡、背风坡)、人类活动
4、自然带与气候类型
第四章、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地形条件对聚落类型、分布、规模和发展的影响
平原地区:村落的规模一般较大,多呈团聚型、棋盘式的格局,聚居的人口比较多。

山地和丘陵:规模一般较小,空间分布相对分散,聚居的人口比较少
2、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地形条件对交通线路密度、布局、形态和走向的影响(c)
[拓展提示]在进行交通线路的选线时,要充分考虑沿线的自然、经济、社会、交通、技术、生态等因素的综合影响.选择有利的地形,避开不利地段.尽可能降低工程造价,设法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如青藏铁路的建设,要克服高寒、缺氧、冻土和生态破坏等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