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初二动点问题(含答案)2
(完整)初二数学动点问题归类复习(含例题、练习及答案)(2)
初二数学动点问题归类复习(含例题、练习及答案)所谓“动点型问题”是指题设图形中存在一个或多个动点,它们在线段、射线或弧线上运动的一类开放性题目.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是动中求静,灵活运用有关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关键:动中求静.数学思想:分类思想数形结合思想转化思想本文将初一至二学习过的有关知识,结合动点问题进行归类复习,希望对同学们能有所帮助。
一、等腰三角形类:因动点产生的等腰三角形问题例1:(2013年上海市虹口区中考模拟第25题)如图1,在Rt△ABC中,∠A=90°,AB=6,AC =8,点D为边BC的中点,DE⊥BC交边AC于点E,点P为射线AB上的一动点,点Q为边AC 上的一动点,且∠PDQ=90°.(1)求ED、EC的长;(2)若BP=2,求CQ的长;(3)记线段PQ与线段DE的交点为F,若△PDF为等腰三角形,求BP的长.图1 备用图思路点拨1.第(2)题BP=2分两种情况.2.解第(2)题时,画准确的示意图有利于理解题意,观察线段之间的和差关系.3.第(3)题探求等腰三角形PDF时,根据相似三角形的传递性,转化为探求等腰三角形CDQ.解答:(1)在Rt△ABC中,AB=6,AC=8,所以BC=10.在Rt△CDE中,CD=5,所以315tan544ED CD C=⋅∠=⨯=,254EC=.(2)如图2,过点D作DM⊥AB,DN⊥AC,垂足分别为M、N,那么DM、DN是△ABC的两条中位线,DM=4,DN=3.由∠PDQ=90°,∠MDN=90°,可得∠PDM=∠QDN.因此△PDM∽△QDN.所以43PM DMQN DN==.所以34QN PM=,43PM QN=.图2 图3 图4 ①如图3,当BP=2,P在BM上时,PM=1.此时3344QN PM==.所以319444CQ CN QN=+=+=.②如图4,当BP=2,P在MB的延长线上时,PM=5.此时31544QN PM ==.所以1531444CQ CN QN =+=+=. (3)如图5,如图2,在Rt △PDQ 中,3tan 4QD DN QPD PD DM ∠===.在Rt △ABC 中,3tan 4BA C CA ∠==.所以∠QPD =∠C .由∠PDQ =90°,∠CDE =90°,可得∠PDF =∠CDQ . 因此△PDF ∽△CDQ .当△PDF 是等腰三角形时,△CDQ 也是等腰三角形.①如图5,当CQ =CD =5时,QN =CQ -CN =5-4=1(如图3所示). 此时4433PM QN ==.所以45333BP BM PM =-=-=. ②如图6,当QC =QD 时,由cos CHC CQ =,可得5425258CQ =÷=. 所以QN =CN -CQ =257488-=(如图2所示). 此时4736PM QN ==.所以725366BP BM PM =+=+=. ③不存在DP =DF 的情况.这是因为∠DFP ≥∠DQP >∠DPQ (如图5,图6所示).图5 图6考点伸展:如图6,当△CDQ 是等腰三角形时,根据等角的余角相等,可以得到△BDP 也是等腰三角形,PB =PD .在△BDP 中可以直接求解256BP =. 二、直角三角形:因动点产生的直角三角形问题 例2:(2008年河南省中考第23题)如图1,直线434+-=x y 和x 轴、y 轴的交点分别为B 、C ,点A 的坐标是(-2,0).(1)试说明△ABC 是等腰三角形;(2)动点M 从A 出发沿x 轴向点B 运动,同时动点N 从点B 出发沿线段BC 向点C 运动,运动的速度均为每秒1个单位长度.当其中一个动点到达终点时,他们都停止运动.设M 运动t 秒时,△MON 的面积为S . ① 求S 与t 的函数关系式;② 设点M 在线段OB 上运动时,是否存在S =4的情形?若存在,求出对应的t 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③在运动过程中,当△MON 为直角三角形时,求t 的值.图1思路点拨:1.第(1)题说明△ABC 是等腰三角形,暗示了两个动点M 、N 同时出发,同时到达终点. 2.不论M 在AO 上还是在OB 上,用含有t 的式子表示OM 边上的高都是相同的,用含有t 的式子表示OM 要分类讨论.3.将S =4代入对应的函数解析式,解关于t 的方程.4.分类讨论△MON 为直角三角形,不存在∠ONM =90°的可能. 解答:(1)直线434+-=x y 与x 轴的交点为B (3,0)、与y 轴的交点C (0,4). Rt △BOC 中,OB =3,OC =4,所以BC =5.点A 的坐标是(-2,0),所以BA =5. 因此BC =BA ,所以△ABC 是等腰三角形.(2)①如图2,图3,过点N 作NH ⊥AB ,垂足为H .在Rt △BNH 中,BN =t ,4sin 5B =,所以45NH t =. 如图2,当M 在AO 上时,OM =2-t ,此时211424(2)22555S OM NH t t t t =⋅⋅=-⨯=-+.定义域为0<t ≤2.如图3,当M 在OB 上时,OM =t -2,此时211424(2)22555S OM NH t t t t =⋅⋅=-⨯=-.定义域为2<t ≤5.图2 图3②把S =4代入22455S t t =-,得224455t t -=. 解得1211t =,2211t =.因此,当点M 在线段OB 上运动时,存在S =4的情形,此时211t = ③如图4,当∠OMN =90°时,在Rt △BNM 中,BN =t ,BM 5t =-,3cos 5B =,所以535tt-=.解得258t=.如图5,当∠OMN=90°时,N与C重合,5t=.不存在∠ONM=90°的可能.所以,当258t=或者5t=时,△MON为直角三角形.图4 图5考点伸展:在本题情景下,如果△MON的边与AC平行,求t的值.如图6,当ON//AC时,t=3;如图7,当MN//AC时,t=2.5.图6 图7三、平行四边形问题:因动点产生的平行四边形问题例3:(2010年山西省中考第26题)在直角梯形OABC中,CB//OA,∠COA=90°,CB=3,OA=6,BA=35.分别以OA、OC边所在直线为x轴、y轴建立如图1所示的平面直角坐标系.(1)求点B的坐标;(2)已知D、E分别为线段OC、OB上的点,OD=5,OE=2EB,直线DE交x轴于点F.求直线DE的解析式;(3)点M是(2)中直线DE上的一个动点,在x轴上方的平面内是否存在另一点N,使以O、D、M、N为顶点的四边形是菱形?若存在,请求出点N的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图1 图2思路点拨:1.第(1)题和第(2)题蕴含了OB与DF垂直的结论,为第(3)题讨论菱形提供了计算基础.2.讨论菱形要进行两次(两级)分类,先按照DO为边和对角线分类,再进行二级分类,DO与DM、DO与DN为邻边.解答:(1)如图2,作BH⊥x轴,垂足为H,那么四边形BCOH为矩形,OH=CB=3.在Rt△ABH中,AH=3,BA=35,所以BH=6.因此点B的坐标为(3,6).(2) 因为OE=2EB,所以223E Bx x==,243E By y==,E(2,4).设直线DE的解析式为y=kx+b,代入D(0,5),E(2,4),得5,2 4.bk b=⎧⎨+=⎩解得12k=-,5b=.所以直线DE的解析式为152y x=-+.(3) 由152y x=-+,知直线DE与x轴交于点F(10,0),OF=10,DF=55.①如图3,当DO为菱形的对角线时,MN与DO互相垂直平分,点M是DF的中点.此时点M的坐标为(5,52),点N的坐标为(-5,52).②如图4,当DO、DN为菱形的邻边时,点N与点O关于点E对称,此时点N的坐标为(4,8).③如图5,当DO、DM为菱形的邻边时,NO=5,延长MN交x轴于P.由△NPO∽△DOF,得NP PO NODO OF DF==,即51055NP PO==.解得5NP=,25PO=.此时点N的坐标为(25,5)-.图3 图4考点伸展如果第(3)题没有限定点N在x轴上方的平面内,那么菱形还有如图6的情形.图5 图6四、相似三角形:因动点产生的相似三角形问题例4:(2013年苏州中考28题)如图,点O为矩形ABCD的对称中心,AB=10cm,BC=12cm,点E、F、G分别从A、B、C三点同时出发,沿矩形的边按逆时针方向匀速运动,点E的运动速度为1cm/s,点F的运动速度为3cm/s,点G的运动速度为1.5cm/s,当点F到达点C(即点F与点C重合)时,三个点随之停止运动.在运动过程中,△EBF关于直线EF的对称图形是△EB′F.设点E、F、G运动的时间为t(单位:s).(1)当t=s时,四边形EBFB′为正方形;(2)若以点E、B、F为顶点的三角形与以点F,C,G为顶点的三角形相似,求t的值;(3)是否存在实数t,使得点B′与点O重合?若存在,求出t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思路点拨:(1)利用正方形的性质,得到BE=BF,列一元一次方程求解即可;(2)△EBF与△FCG 相似,分两种情况,需要分类讨论,逐一分析计算;(3)本问为存在型问题.假设存在,则可以分别求出在不同条件下的t值,它们互相矛盾,所以不存在.解答:(1)若四边形EBFB′为正方形,则BE=BF,即:10﹣t=3t,解得t=2.5;(2)分两种情况,讨论如下:①若△EBF∽△FCG,则有,即,解得:t=2.8;②若△EBF∽△GCF,则有,即,解得:t=﹣14﹣2(不合题意,舍去)或t=﹣14+2.∴当t=2.8s或t=(﹣14+2)s时,以点E、B、F为顶点的三角形与以点F,C,G为顶点的三角形相似.(3)假设存在实数t,使得点B′与点O重合.如图,过点O作OM⊥BC于点M,则在Rt△OFM中,OF=BF=3t,FM=BC﹣BF=6﹣3t,OM=5,由勾股定理得:OM2+FM2=OF2,即:52+(6﹣3t)2=(3t)2解得:t=;过点O作ON⊥AB于点N,则在Rt△OEN中,OE=BE=10﹣t,EN=BE﹣BN=10﹣t﹣5=5﹣t,ON=6,由勾股定理得:ON 2+EN 2=OE 2,即:62+(5﹣t )2=(10﹣t )2解得:t =3.9.∵≠3.9,∴不存在实数t ,使得点B ′与点O 重合.考点伸展:本题为运动型综合题,考查了矩形性质、轴对称、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性质、勾股定理、解方程等知识点.题目并不复杂,但需要仔细分析题意,认真作答.第(2)问中,需要分类讨论,避免漏解;第(3)问是存在型问题,可以先假设存在,然后通过推导出互相矛盾的结论,从而判定不存在. 拓展练习:1、如图1,梯形ABCD 中,AD ∥ BC ,∠B=90°,AB=14cm,AD=18cm,BC=21cm,点P 从A 开始沿AD 边以1cm/秒的速度移动,点Q 从C 开始沿CB 向点B 以2 cm/秒的速度移动,如果P ,Q 分别从A ,C 同时出发,设移动时间为t 秒。
初二动点问题含答案
动态问题它们在线段、射线或弧线上运动的一类所谓“动点型问题”是指题设图形中存在一个或多个动点,..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是动中求静,灵活运用有关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开放性题目.关键:动中求静数形结合思想转化思想数学思想:分类思想从点P∥BC,∠B=90°,AB=14cm,AD=18cm,BC=21cm,1、如图1,梯形ABCD中,AD秒的速度移动,以2 cm/从C开始沿CB向点B开始沿AAD边以1cm/秒的速度移动,点Q t秒。
Q 分别从A,C同时出发,设移动时间为如果P,6 时,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当t=. 8时,四边形是等腰梯形当t=上任DM=1,N为对角线ACDC2、如图2,正方形ABCD的边长为4,点M在边上,且5 意一点,则DN+MN的最小值为°90?ACB?O?60°BC?2AC Rt△ABC,?B中,.点是,、如图,在的中点,过3COOlACDAB作重合的位置开始,绕点.从与作逆时针旋转,交过点点的直线边于点?lABlCE∥E于点的旋转角为,设直线交直线.??EDBCAD;的长为(1)①当度时,四边形是等腰梯形,此时??EDBCAD;度时,四边形是直角梯形,此时的长为②当l?EDBC90°?(2)当是否为菱形,并说明理由.时,判断四边形CEO ;,解:(1)①301;②60,1.5?0 .是菱形时,四边形EDBC(2)当∠α=90BA 0D是平行四边形, ∴四边形EDBCAB∵∠α=∠ACB=90,∴BC//ED. ∵CE// 000.在Rt,∠B,BC=2, =60 ∴∠△ABC中,∠ACB=90A=30C1AC O3320=2.,∴A=30=2. ∴AOAD==AOD .在Rt△AC∴AB=4,中,∠BA 又∵四边形EDBC是平行四边形,=BD=2. ∴BDBC. ∴(备用图)EDBC是菱形∴四边形E.D,BE⊥MN于MNCAC=BCABC4、在△中,∠ACB=90°,,直线MN经过点,且AD⊥于M M M C D C C E N D EA B B B A AD E1图N 图3N 2图;DE=AD+BE绕点C旋转到图1的位置时,求证:①△ADC≌△CEB;②(1)当直线MN ;的位置时,求证:DE=AD-BE当直线(2)MN绕点C旋转到图2具有怎样的等量关系?请写出这个等量BEAD、当直线MN绕点C旋转到图3的位置时,试问DE、(3). 关系,并加以证明∠ACD=90°CAD+∠ACD=90°∴∠BCE+∵∠解:(1)①ACD=∠ACB=90°∴∠CEB ADC≌△CAD=∠BCE ∵AC=BC ∴△∴∠DE=CE+CD=AD+BE ∴CE=AD,CD=BE ∴②∵△ADC≌△CEBAC=BC ∴∠ACD=∠CBE 又∵(2) ∵∠ADC=∠CEB=∠ACB=90°DE=CE-CD=AD-BE∴∴CE=AD,CD=BE ∴△ACD≌△CBE) 或3的位置时,DE=BE-AD(AD=BE-DE,BE=AD+DE等(3) 当MN旋转到图∠CBE,又∵AC=BC,∵∠ADC=∠CEB=∠ACB=90°∴∠ACD= DE=CD-CE=BE-AD. CD=BE,∴CBE ∴△ACD≌△,∴AD=CE,90AEF??BCABCDE,5、数学课上,张老师出示了问题:如图1,四边形是边是正方形,点的中点.DCG?EFCFEFFAE交正方形外角=,求证:的平行线.且于点ECABMMEAM,易证,连接经过思考,小明展示了一种正确的解题思路:取=的中点,则ECF△AME≌△EFAE?,所以.在此基础上,同学们作了进一步的研究:CEBCEBCB外)的任意是边上(除的中点”改为“点,(1)小颖提出:如图2,如果把“点是边EFAE”仍然成立,你认为小颖的观点正确吗?如果正确,写出证明一点”,其它条件不变,那么结论“= 过程;如果不正确,请说明理由;EFAEEBCC”是“的延长线上(除=点外)的任意一点,其他条件不变,结论(2)小华提出:如图3,点仍然成立.你认为小华的观点正确吗?如果正确,写出证明过程;如果不正确,请说明理由.D )正确.解:(1AEC?AMMEABM D ,连接证明:在,使上取一点.A F135AME?????BME?45BE??BM..,°°F M 135ECF?CF??DCF?45??.,是外角平分线,°°B C E G ECF????AME.B 1 图C E G90?AEB??CEF??BAE??90AEB?,,°°D A ??BAE??CEF?△AME≌△BCFEF??AE(ASA...) F (2)正确.NAN?CENEBA..使的延长线上取一点证明:在,连接B E C G?BN?BE??N??PCE?45N ..°FF2图ABCDBE?AD D .是正方形,四边形∥A D ACEF????NAEBEA??DAE??..ECF≌△?△ANE)ASA(.EF??AE.B E C G B E C G 3图沿射线M动点3,P从外一点MB,AB=5且A到射线MB的距离为上如图6、, 射线MB,MB=9,A 是射线的运动时间为t. 个单位方向以1/秒的速度移动,设PMB 值;为直角三角形的tPAB(PAB 为等腰三角形的t值;2)△)△求(1 值t为直角三角形的PAB °,其他条件不变,直接写出△ABM=45 且∠AB=5若)3(.7、在等腰梯形ABCD中,AD‖BC,E为AB的中点,过点E作EF‖BC交CD于点F.AB=4,BC=6, ∠B=60°。
初二数学期末复习一次函数的应用—动点问题附练习及答案
课 题一次函数的应用——动点问题教学目标1.学会结合几何图形的性质,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列函数关系式。
2.通过对几何图形的探究活动和对例题的分析,感悟探究动点问题列函数关系式的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理解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动点问题列函数关系式的方法。
小结:1用函数知识求解动点问题,需要将问题给合几何图形的性质,建立函数模型求解,解要符合题意,要注意数与形结合。
2.以一次函数为背景的问题,要充分运用方程、转化、函数以及数形结合等思想来研究解决,注意自变量的取值围例题1:如图,直线1l 的解析表达式为33y x =-+,且1l 与x 轴交于点D ,直线2l 经过点A B ,,直线1l ,2l 交于点C .〔1〕求点D 的坐标;〔2〕求直线2l 的解析表达式;〔3〕求ADC △的面积;〔4〕在直线2l 上存在异于点C 的另一点P ,使得ADP △与ADC △的面积相等,请直接..写出点P 的坐标. 例题2: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点A 〔0,6〕、点B 〔8,0〕,动点P 从点A 开场在线段AO 上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点O 移动,同时动点Q 从点B 开场在线段BA 上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点A 移动,设点P 、Q 移动的时间为t 秒.(1) 求直线AB 的解析式;(2) 当t 为何值时,△APQ 的面积为524个平方单位.当堂稳固:如图,直线6y kx =+与*轴、y 轴分别交于点E 、F ,点E 的坐标为〔-8,0〕,点A 的坐标为〔-6,0〕。
〔1〕求k 的值;〔2〕假设点P 〔x ,y 〕是第二象限的直线上的一个动点,在点P 的运动过程中,试写出△OPA 的面积S 与*的函数关系式,并写出自变量*的取值围;〔3〕探究:当点P 运动到什么位置时,△OPA 的面积为278,并说明理由。
课后检测:1、如果一次函数y=-*+1的图象与*轴、y 轴分别交于点A 点、B 点,点M 在*轴上,并且使以点A 、B 、M 为顶点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则这样的点M 有〔〕。
初二数学动点问题练习(含答案)
动态问题所谓“动点型问题”是指题设图形中存在一个或多个动点,它们在线段、射线或弧线上运动的一类开放性题目.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是动中求静,灵活运用有关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关键:动中求静.数学思想:分类思想数形结合思想转化思想1、如图1,梯形ABCD中,AD∥BC,∠B=90°,AB=14cm,AD=18cm,BC=21cm,点P从A开始沿AD边以1cm/秒的速度移动,点Q从C开始沿CB向点B以2 cm/秒的速度移动,如果P,Q分别从A,C同时出发,设移动时间为t秒。
当t= 时,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6当t= 时,四边形是等腰梯形. 82、如图2,正方形ABCD的边长为4,点M在边DC上,且DM=1,N为对角线AC上任意一点,则DN+MN的最小值为 53、如图,在Rt ABC△中,9060ACB B∠=∠=°,°,2BC=.点O是AC的中点,过点O的直线l从与AC重合的位置开始,绕点O作逆时针旋转,交AB边于点D.过点C作CE AB∥交直线l于点E,设直线l的旋转角为α.(1)①当α=度时,四边形EDBC是等腰梯形,此时AD的长为;②当α=度时,四边形EDBC是直角梯形,此时AD的长为;(2)当90α=°时,判断四边形EDBC是否为菱形,并说明理由.解:(1)①30,1;②60,1.5;(2)当∠α=900时,四边形EDBC是菱形.∵∠α=∠ACB=900,∴BC//ED. ∵CE//AB, ∴四边形EDBC是平行四边形在Rt△ABC中,∠ACB=900,∠B=600,BC=2, ∴∠A=300.∴AB=4,AC∴AO=12AC.在Rt△AOD中,∠A=300,∴AD=2.∴BD=2. ∴BD=BC. 又∵四边形EDBC是平行四边形,∴四边形EDBC是菱形4、在△ABC中,∠ACB=90°,AC=BC,直线MN经过点C,且AD⊥MN于D,BE⊥MN于E.(备用图)CBED图1NMA BCDEMN图2ACBEDNM图3(1)当直线MN 绕点C 旋转到图1的位置时,求证:①△ADC ≌△CEB ;②DE=AD +BE ; (2)当直线MN 绕点C 旋转到图2的位置时,求证:DE=AD-BE ;(3)当直线MN 绕点C 旋转到图3的位置时,试问DE 、AD 、BE 具有怎样的等量关系?请写出这个等量关系,并加以证明. 解:(1)① ∵∠ACD=∠ACB=90° ∴∠CAD+∠ACD=90° ∴∠BCE+∠ACD=90° ∴∠CAD=∠BCE ∵AC=BC ∴△ADC ≌△CEB② ∵△ADC ≌△CEB ∴CE=AD ,CD=BE ∴DE=CE+CD=AD+BE (2) ∵∠ADC=∠CEB=∠ACB=90° ∴∠ACD=∠CBE 又∵AC=BC ∴△ACD ≌△CBE ∴CE=AD ,CD=BE ∴DE=CE-CD=AD-BE(3) 当MN 旋转到图3的位置时,DE=BE-AD(或AD=BE-DE ,BE=AD+DE 等) ∵∠ADC=∠CEB=∠ACB=90° ∴∠ACD=∠CBE , 又∵AC=BC , ∴△ACD ≌△CBE , ∴AD=CE ,CD=BE , ∴DE=CD-CE=BE-AD.5、数学课上,张老师出示了问题:如图1,四边形ABCD 是正方形,点E 是边BC 的中点.90AEF ∠=,且EF 交正方形外角DCG ∠的平行线CF 于点F ,求证:AE =EF .经过思考,小明展示了一种正确的解题思路:取AB 的中点M ,连接ME ,则AM =EC ,易证AME ECF △≌△,所以AE EF =.在此基础上,同学们作了进一步的研究:(1)小颖提出:如图2,如果把“点E 是边BC 的中点”改为“点E 是边BC 上(除B ,C 外)的任意一点”,其它条件不变,那么结论“AE =EF ”仍然成立,你认为小颖的观点正确吗?如果正确,写出证明过程;如果不正确,请说明理由; (2)小华提出:如图3,点E 是BC 的延长线上(除C 点外)的任意一点,其他条件不变,结论“AE =EF ”仍然成立.你认为小华的观点正确吗?如果正确,写出证明过程;如果不正确,请说明理由.解:(1)正确. 证明:在AB 上取一点M ,使AM EC =,连接ME . BM BE ∴=.45BME ∴∠=°,135AME ∴∠=°. CF 是外角平分线,45DCF ∴∠=°,135ECF ∴∠=°. AME ECF ∴∠=∠. 90AEB BAE ∠+∠=°,90AEB CEF ∠+∠=°, ∴BAE CEF ∠=∠. AME BCF ∴△≌△(ASA ). AE EF ∴=. (2)正确.证明:在BA 的延长线上取一点N .使AN CE =,连接NE .BN BE ∴=. 45N PCE ∴∠=∠=°. 四边形ABCD 是正方形, AD BE ∴∥. DAE BEA ∴∠=∠. NAE CEF ∴∠=∠.ANE ECF ∴△≌△(ASA ). AE EF ∴=.6、如图, 射线MB 上,MB=9,A 是射线MB 外一点,AB=5且A 到射线MB 的距离为3,动点P 从M 沿射线MB 方向以1个单位/秒的速度移动,设P 的运动时间为t. 求(1)△ PAB 为等腰三角形的t 值;(2)△ PAB 为直角三角形的t 值;(3) 若AB=5且∠ABM=45 °,其他条件不变,直接写出△ PAB 为直角三角形的t 值AD FC G E B 图1 AD FG B 图3A D FC GE B 图2A D F C GB M A D FC G B N7、如图1,在等腰梯形ABCD中,AD BC∥,E是AB的中点,过点E作EF BC∥交CD于点F.46AB BC==,,60B=︒∠.求:(1)求点E到BC的距离;(2)点P为线段EF上的一个动点,过P作PM EF⊥交BC于点M,过M作MN AB∥交折线ADC 于点N,连结PN,设EP x=.①当点N在线段AD上时(如图2),P M N△的形状是否发生改变?若不变,求出PMN△的周长;若改变,请说明理由;②当点N在线段DC上时(如图3),是否存在点P,使PMN△为等腰三角形?若存在,请求出所有满足要求的x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解(1)如图1,过点E作EG BC⊥于点G.∵E为AB的中点,∴122BE AB==.在Rt EBG△中,60B=︒∠,∴30BEG=︒∠.∴112BG BE EG====,A DEBFC图4(备用)A DEBFC图5(备用)A DEBFC图1 图2A DEBFCPNM图3A DEBFCPNM(第25题)即点E 到BC(2)①当点N 在线段AD 上运动时,PMN △的形状不发生改变. ∵PM EF EG EF ⊥⊥,, ∴PM EG ∥. ∵EF BC ∥, ∴EP GM =,PM EG == 同理4MN AB ==. 如图2,过点P 作PH MN ⊥于H ,∵MN AB ∥,∴6030NMC B PMH ==︒=︒∠∠,∠.∴12PH PM == ∴3cos302MH PM =︒=. 则35422NH MN MH =-=-=.在Rt PNH △中,PN === ∴PMN △的周长=4PM PN MN ++=.②当点N 在线段DC 上运动时,PMN △的形状发生改变,但MNC △恒为等边三角形. 当PM PN =时,如图3,作PR MN ⊥于R ,则MR NR =.类似①,32MR =.∴23MN MR ==. ∵MNC △是等边三角形,∴3MC MN ==.此时,6132x EP GM BC BG MC ===--=--=.当MP MN =时,如图4,这时MC MN MP ===此时,615x EP GM ===-= 当NP NM =时,如图5,30NPM PMN ==︒∠∠. 则120PMN =︒∠,又60MNC =︒∠, ∴180PNM MNC +=︒∠∠. 因此点P 与F 重合,PMC △为直角三角形. ∴tan301MC PM =︒=. 此时,6114x EP GM ===--=. 综上所述,当2x =或4或(5-时,PMN △为等腰三角形.8、如图,已知ABC △中,10AB AC ==厘米,8BC =厘米,点D 为AB 的中点.(1)如果点P 在线段BC 上以3cm/s 的速度由B 点向C 点运动,同时,点Q 在线段CA 上由C 点向A 点运动图3A D E BFCPN M 图4A D EBF CP MN 图5A DEBF (P ) CM NGGRG图1A D EBF CG 图2A D EBFCPNMG H①若点Q 的运动速度与点P 的运动速度相等,经过1秒后,BPD △与CQP △是否全等,请说明理由; ②若点Q 的运动速度与点P 的运动速度不相等,当点Q 的运动速度为多少时,能够使BPD △与CQP △全等?(2)若点Q 以②中的运动速度从点C 出发,点P 以原来的运动速度从点B 同时出发,都逆时针沿ABC △三边运动,求经过多长时间点P 与点Q 第一次在ABC △的哪条边上相遇? 解:(1)①∵1t =秒, ∴313BP CQ ==⨯=厘米, ∵10AB =厘米,点D 为AB 的中点, ∴5BD =厘米.又∵8PC BC BP BC =-=,厘米, ∴835PC =-=厘米, ∴PC BD =. 又∵AB AC =, ∴B C ∠=∠, ∴BPD CQP △≌△. ②∵P Qv v ≠, ∴BP CQ ≠, 又∵BPD CQP △≌△,B C ∠=∠,则45BP PC CQ BD ====,,∴点P ,点Q 运动的时间433BP t ==秒, ∴515443Q CQ v t===厘米/秒。
初中数学动点问题及练习题附参考答案(K12教育文档)
初中数学动点问题及练习题附参考答案(word版可编辑修改)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初中数学动点问题及练习题附参考答案(word版可编辑修改))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初中数学动点问题及练习题附参考答案(word版可编辑修改)的全部内容。
初中数学动点问题及练习题所谓“动点型问题"是指题设图形中存在一个或多个动点,它们在线段、射线或弧线上运动的一类开放性题目。
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是动中求静,灵活运用有关数学知识解决问题。
关键:动中求静.数学思想:分类思想函数思想方程思想数形结合思想转化思想注重对几何图形运动变化能力的考查。
从变换的角度和运动变化来研究三角形、四边形、函数图像等图形,通过“对称、动点的运动”等研究手段和方法,来探索与发现图形性质及图形变化,在解题过程中渗透空间观念和合情推理.选择基本的几何图形,让学生经历探索的过程,以能力立意,考查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促进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图形在动点的运动过程中观察图形的变化情况,需要理解图形在不同位置的情况,才能做好计算推理的过程.在变化中找到不变的性质是解决数学“动点”探究题的基本思路,这也是动态几何数学问题中最核心的数学本质。
这些压轴题题型繁多、题意创新,目的是考察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内容包括空间观念、应用意识、推理能力等.从数学思想的层面上讲:(1)运动观点;(2)方程思想;(3)数形结合思想;(4)分类思想;(5)转化思想等.研究历年来各区的压轴性试题,就能找到今年中考数学试题的热点的形成和命题的动向,它有利于我们教师在教学中研究对策,把握方向.只的这样,才能更好的培养学生解题素养,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更明确地体现课程标准的导向.本文拟就压轴题的题型背景和区分度测量点的存在性和区分度小题处理手法提出自己的观点.专题一:建立动点问题的函数解析式函数揭示了运动变化过程中量与量之间的变化规律,是初中数学的重要内容。
完整版)八年级下册数学期末考试常见动点问题
完整版)八年级下册数学期末考试常见动点问题1、在梯形ABCD中,AD∥BC,∠B=90°,AD=24cm,AB=8cm,BC=26cm。
动点P从点A开始,沿AD边,以1厘米/秒的速度向点D运动;动点Q从点C开始,沿CB边,以3厘米/秒的速度向B点运动。
已知P、Q两点分别从A、C同时出发,当其中一点到达端点时,另一点也随之停止运动。
求:1)t为何值时,四边形PQCD是平行四边形?2)在某个时刻,四边形PQCD可能是菱形吗?为什么?3)t为何值时,四边形PQCD是直角梯形?4)t为何值时,四边形PQCD是等腰梯形?2、在矩形ABCD中,AB=20cm,BC=4cm,点P从A开始沿折线A—B—C—D以4cm/s的速度运动,点Q从C开始沿CD边1cm/s的速度移动。
如果点P、Q分别从A、C同时出发,当其中一点到达点D时,另一点也随之停止运动。
设运动时间为t(s),求t为何值时,四边形APQD也为矩形?3、在等腰梯形ABCD中,AB∥DC,AD=BC=5cm,AB=12cm,CD=6cm,点P从A开始沿AB边向B以每秒3cm 的速度移动,点Q从C开始沿CD边向D以每秒1cm的速度移动。
如果点P、Q分别从A、C同时出发,当其中一点到达终点时运动停止。
设运动时间为t秒,求:1)证明当t=3时,四边形APQD是平行四边形;2)是否存在t使得PQ平分对角线BD?若存在,求出此时的t;若不存在,说明理由;3)若△DPQ是以PQ为腰的等腰三角形,求t的值。
4、在四边形ABCD中,AD∥BC,且AD>BC,BC=6cm,P、Q分别从A、C同时出发,P以1cm/s的速度由A向D运动,Q以2cm/s的速度由C向B运动。
几秒后四边形ABQP是平行四边形?5、已知:△ABC是边长3cm的等边三角形,动点P、Q同时从A、B两点出发,分别沿AB、BC方向匀速移动,它们的速度都是1cm/s,当点P到达点B时,P、Q两点停止运动。
动点问题2完整含答案
一、动态几何1. (20070911183052968114) (2007吉林课改,10分)如图①,在边长为的正方形ABCD 中,E F ,是对角线AC 上的两个动点,它们分别从点A ,点C 同时出发,沿对角线以1cm/s 的相同速度运动,过E 作EH 垂直AC 交Rt ACD △的直角边于H ;过F 作FG 垂直AC 交Rt ACD △的直角边于G ,连接HG ,EB .设H E ,EF ,FG ,GH 围成的图形面积为1S ,AE ,EB ,BA 围成的图形面积为2S (这里规定:线段的面积为0).E 到达C F ,到达A 停止.若E 的运动时间为s x ,解答下列问题:(1)当08x <<时,直接写出以E F G H ,,,为顶点的四边形是什么四边形,并求x 为何值时,12S S =.(2)①若y 是1S 与2S 的和,求y 与x 之间的函数关系式.(图②为备用图) ②求y 的最大值.2. (20070911183058234526) (2007江苏连云港课改,14分)如图,在直角坐标系中,矩形OABC 的顶点O 与坐标原点重合,顶点A C ,在坐标轴上,60cm OA =,80cm OC =.动点P 从点O 出发,以5cm/s 的速度沿x 轴匀速向点C 运动,到达点C 即停止.设点P 运动的时间为s t .(1)过点P 作对角线OB 的垂线,垂足为点T .求PT 的长y 与时间t 的函数关系式,并写出自变量t 的取值范围;(2)在点P 运动过程中,当点O 关于直线AP 的对称点O '恰好落在对角线OB上图①图②时,求此时直线AP 的函数解析式;(3)探索:以A P T ,,三点为顶点的APT △的面积能否达到矩形OABC 面积的14?请说明理由.3. (20070911183059765365) (2007A DBC ∥,6AB DC AD ===,60ABC ∠= ,点E F ,分别在线段A D D C ,上(点E 与点A D ,不重合),且120BEF ∠= ,设A E x =,DF y =.(1)求y 与x 的函数表达式; (2)当x 为何值时,y 有最大值,最大值是多少?4. (20070911183105609874) (2007江苏南通课改,15分)已知等腰三角形ABC 的两个顶点分别是(01)A ,,(03)B ,,第三个顶点C 在x 轴的正半轴上,关于y 轴对称的抛物线2y ax bx c =++经过(32)A D -,,,P 三点,且点P 关于直线AC 的对称点在x 轴上.(1)求直线BC 的解析式;(2)求抛物线2y ax bx c =++的解析式及点P 的坐标; (3)点M 是y 轴上一动点,求PM CM +的取值范围.5. (200709111831083590) (2007江苏泰州课改,14分)如图①,Rt ABC △中,90B ∠=,30CAB ∠=.它的顶点A 的坐标为(100),,顶点B 的坐标为(5,10AB =,点P 从点A 出发,沿A B C →→的方向匀速运动,同时点Q 从点(02)D ,出发,沿y 轴正方向以相同速度运动,当点P 到达点C 时,两点同时停止运动,设运动的时间为t 秒. (1)求BAO ∠的度数.(2)当点P 在AB 上运动时,OPQ △的面积S (平方单位)与时间t (秒)之间的函数图象为抛物线的一部分,(如图②),求点P 的运动速度.(3)求(2)中面积S 与时间t 之间的函数关系式及面积S 取最大值时点P 的坐标. (4)如果点P Q ,保持(2)中的速度不变,那么点P 沿AB 边运动时,OPQ ∠的大小随着时间t 的增大而增大;沿着BC 边运动时,OPQ ∠的大小随着时间t 的增大而减小,当点P90=的点P 有几个?请说明理由.6. (20070911183110921200) (2007江苏无锡课改,10分)如图,平面上一点P 从点M 出发,沿射线OM 方向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作匀速运动,在运动过程中,以OP 为对角线的矩形OAPB 的边长:1OA OB =;过点O 且垂直于射线OM 的直线l 与点P 同时出发,且与点P 沿相同的方向、以相同的速度运动. (1)在点P 运动过程中,试判断AB 与y 轴的位置关系,并说明理由.(2)设点P 与直线l 都运动了t 秒,求此时的矩形OAPB 与直线l 在运动过程中所扫过的区域的重叠部分的面积S (用含t 的代数式表示).(图①) x t (图②)7. (20070911183115968595) (2007江西课改,8分)如图,在Rt ABC △中,90A ∠=°,86AB AC ==,.若动点D 从点B 出发,沿线段BA 运动到点A 为止,运动速度为每秒2个单位长度.过点D 作DE BC ∥交AC 于点E ,设动点D 运动的时间为x 秒,AE 的长为y .(1)求出y 关于x 的函数关系式,并写出自变量x 的取值范围;(2)当x 为何值时,BDE △的面积S 有最大值,最大值为多少?8. (2007091118313079626) (2007内蒙赤峰课改,14分)如图,一元二次方程2230x x +-=的二根12x x ,(12x x <)是抛物线2y ax bx c =++与x 轴的两个交点B C ,的横坐标,且此抛物线过点(36)A ,. (1)求此二次函数的解析式.(2)设此抛物线的顶点为P ,对称轴与线段AC 相交于点Q ,求点P 和点Q 的坐标.(3)在x 轴上有一动点M ,当MQ MA +取得最小值时,求M 点的坐标.9. (20070911183133859962) (2007辽宁12市课改,14分)如图,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有一直角梯形OMNH ,点H 的坐标为(-8,0),点N 的坐标为(-6,-4). (1)画出直角梯形OMNH 绕点O 旋转180°的图形OABC ,并写出顶点A ,B ,C 的坐标(点M 的对应点为A , 点N 的对应点为B , 点H 的对应点为C ); (2)求出过A ,B ,C 三点的抛物线的表达式; (3)截取CE =OF =AG =m ,且E ,F ,G 分别在线段CO ,OA ,AB 上,求四边形...BEFG 的面积S 与m 之间的函数关系式,并写出自变量m 的取值范围;面积S 是否存在最小值?若存在,请求出这个最小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4)在(3)的情况下,四边形BEFG 是否存在邻边相等的情况,若存在,请直接..写出此时m 的值,并指出相等的邻边;若不存在,说明理由.10. (20070911183135156272) (2007辽宁沈阳课改,14分)已知抛物线y =ax 2+bx +c 与x 轴交于A 、B 两点,与y 轴交于点C ,其中点B 在x 轴的正半轴上,点C 在y 轴的正半轴上,线段OB 、OC 的长(OB <OC )是方程x 2-10x +16=0的两个根,且抛物线的对称轴是直线x =-2. (1)求A 、B 、C 三点的坐标; (2)求此抛物线的表达式;x 6)(3)连接AC 、BC ,若点E 是线段AB 上的一个动点(与点A 、点B 不重合),过点E 作EF ∥AC 交BC 于点F ,连接CE ,设AE 的长为m ,△CEF 的面积为S ,求S 与m 之间的函数关系式,并写出自变量m 的取值范围;(4)在(3)的基础上试说明S 是否存在最大值,若存在,请求出S 的最大值,并求出此时点E 的坐标,判断此时△BCE 的形状;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一、动态几何1. (20070911183052968114) (1)以E F G H ,,,为顶点的四边形是矩形.1分正方形边长为16AC ∴=.AE x = ,过B 作BO AC ⊥于O ,则8BO =. 24S x ∴=2分 HE x = ,162EF x =-,1(162)S x x ∴=-.3分当12S S =时,(162)4x x x -=. 解得10x =(舍去),26x =.4分∴当6x =时,12S S =.图①图②(2)①当08x<≤时,2(162)4220y x x x x x=-+=-+.5分当816x≤≤时,AE x=,16CE HE x==-,162(16)216EF x x=--=-.6分1(16)(216)S x x∴=--.2(16)(216)4252256y x x x x x∴=--+=-+-.7分②解法1:当08x<≤时,2222202(1025)502(5)50y x x x x x=-+=--++=--+,∴当5x=时,y的最大值为50.8分当816x≤≤时,222522562(13)82y x x x=-+-=--+,∴当13x=时,y的最大值为82.9分综上可得,y的最大值为82.10分解法2:2220(08)y x x x=-+<≤,当2052(2)x=-=⨯-时,y的最大值为50.8分2252256(816)y x x x=-+-≤≤,当52132(2)x=-=⨯-时,y的最大值为82.9分综上可得,y 的最大值为82.10分说明:(1)自变量取值含0816,,或不含均可不扣分. (2)图②中的草图不正确不扣分.2. (20070911183058234526) 解:(1)在矩形OABC 中, 60OA =,80OC =,100OB AC ∴===.……………………1分PT OB ⊥ ,Rt Rt OPT OBC ∴△∽△. PT O P BCO B∴=,即560100PT t =,3y PT t ∴==.……3分当点P 运动到C 点时即停止运动,此时t 的最大值为80165=.所以,t 的取值范围是016t ≤≤.4分(2)当O 点关于直线AP 的对称点O '恰好在对角线OB 上时,A T P,,三点应在一条直线上(如答图2).……………………5分AP OB ∴⊥,12∠=∠. Rt Rt AOP OCB ∴△∽△,O P AO C BO C∴=.45OP ∴=.∴点P 的坐标为(450),.…………6分设直线AP 的函数解析式为y kx b =+.将点(060)A ,和点(450)P ,代入解析式,得60045.a b k b =+⎧⎨=+⎩,解这个方程组,得4360.k b ⎧=-⎪⎨⎪=⎩,∴此时直线AP 的函数解析式是4603y x =-+. 8分(3)由(2)知,当4595t ==时,A T P ,,三点在一条直线上,此时点A T P ,, 不构成三角形. 故分两种情况: (i )当09t <<时,点T 位于AOP △的内部(如答图3).过A 点作AE OB ⊥,垂足为点E ,由AO AB OB AE = 可得48AE =.(第28题答图3)(第28题答图2)APT AOP ATO OTP S S S S ∴=--△△△△ 211160544843654222t t t t t t =⨯⨯-⨯⨯-⨯⨯=-+.10分 若14APT OABC S S =△矩形,则应有26541200t t -+=,即292000t t -+=.此时,2(9)412000--⨯⨯<,所以该方程无实数根.所以,当09t <<时,以A P T ,,为顶点的APT △的面积不能达到矩形OABC 面积的14. 11分(ii )当916t <≤时,点T 位于AOP △的外部.(如答图4)此时2654APT ATO O TP AO P S S S S t t =+-=-△△△△. 12分若14APT OABC S S =△矩形,则应有26541200t t -=,即292000t t --=.解这个方程,得12t =202t =<(舍去).由于288162525>=,1722t ∴=>=.而此时916t <≤,所以92t +=也不符合题意,故舍去.所以,当916t <≤时,以A P T ,,为顶点的APT △的面积也不能达到矩形OABC 面积的14.综上所述,以A P T ,,为顶点的APT △的面积不能达到矩形OABC面积的14. 14分3. (20070911183059765365) 解:(1)在梯形ABCD 中,AD BC ∥, 6AB DC AD ===,60ABC =∠, 120A D ∴==∠∠,18012060AEB ABE ∴+=-=∠∠. 120BEF =∠,18012060AEB DEF ∴+=-=∠∠,ABE DEF ∴=∠∠.ABE DEF ∴△∽△. 2分 AE ABDF DE ∴=. 3分AE x = ,DF y =, 66x yx∴=-. 4分∴y 与x 的函数表达式是211(6)66y x x x x =-=-+ ;5分(2)216y x x =-+ 213(3)62x =--+.6分∴当3x =时,y 有最大值,最大值为32. 7分4. (20070911183105609874) 解:(1)(01)A ,,(03)B ,,∴2AB =,ABC △是等腰三角形,且点C 在x 轴的正半轴上,∴2AC AB ==,∴OC ==∴0)C . 2分设直线BC 的解析式为3y kx =+,∴30+=,k ∴=.∴直线BC的解析式为3y =+.4分 (2) 抛物线2y ax bx c =++关于y 轴对称,0b ∴=. 5分又抛物线2y ax bx c =++经过(01)A ,,(32)D -,两点.∴192c a c =⎧⎨+=-⎩,.解得131.a c ⎧=-⎪⎨⎪=⎩,∴抛物线的解析式是2113y x =-+.7分在Rt AOC △中,12OA AC ==,,易得30ACO ∠= . 在Rt BOC △中,3OB =,OC =60BCO ∠=.∴CA 是BCO ∠的角平分线. ∴直线BC 与x 轴关于直线AC 对称.点P 关于直线AC 的对称点在x 轴上,则符合条件的点P 就是直线BC 与抛物线2113y x =-+的交点.8分点P 在直线BC:3y =+上,故设点P的坐标是(3)x -+,.又点P (3)x -+,在抛物线2113y x =-+上,∴21313x =-+.解得1x =2x =.故所求的点P的坐标是1P,23)P -.10分(3)要求PM CM +的取值范围,可先求PM CM +的最小值.I )当点P的坐标是0)时,点P 与点C 重合,故2PM CM CM +=. 显然CM 的最小值就是点C 到y点M 是y 轴上的动点,∴PM CM +无最大值,∴PM CM+≥13分II )当点P的坐标是3)-时,由点C 关于y轴的对称点(C ',故只要求PM MC '+的最小值,显然线段PC '最短.易求得6PC '=.∴PM CM +的最小值是6.同理PM CM +没有最大值,∴PM CM +的取值范围是PM CM +6≥.综上所述,当点P的坐标是时,PM CM+≥ 当点P的坐标是3)-时, PM CM +6≥. 15分5. (200709111831083590) (1)60BAO = ∠. 2分 (2)点P 的运动速度为2个单位/秒. 4分(3)(10)P t -(05t ≤≤) 1(22)(10)2S t t =+-6分2912124t ⎛⎫=--+⎪⎝⎭. ∴当92t =时,S 有最大值为1214,此时1122P ⎛⎫⎪ ⎪⎝⎭,. 9分(4)当点P 沿这两边运动时,90OPQ =∠的点P 有2个. 11分①当点P 与点A 重合时,90OPQ <∠,当点P 运动到与点B 重合时,OQ 的长是12单位长度, 作90OPM =∠交y 轴于点M ,作PH y ⊥轴于点H ,由OPH OPM △∽△得:11.53O M ==,所以OQ OM >,从而90OPQ >∠.所以当点P 在AB 边上运动时,90OPQ =∠的点P 有1个.13分②同理当点P 在BC边上运动时,可算得1217.83O Q =+=.图①而构成直角时交y 轴于03⎛⎫ ⎪ ⎪⎝⎭,,20.217.83=>, 所以90OCQ < ∠,从而90OPQ = ∠的点P 也有1个. 所以当点P 沿这两边运动时,90OPQ = ∠的点P 有2个. 14分6. (20070911183110921200) 解:(1)AB y ∥轴.1分理由: Rt OAB △中,tan :ABO OA OB ∠=1:=,30ABO ∴∠= . 2分设AB 交OP 于点Q ,交x 轴于点S , 矩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且相等,则QO QB =,30QOB ∴∠=,过点M 作MT x ⊥轴于T ,则t a n 13M O T ∠=,30MOT ∴∠= ,60BOS ∴∠= ,90BSO ∴∠=,AB y ∴∥轴.3分(2)设l 在运动过程中与射线OM 交于点C ,过点A 且垂直于射线OM 的直线交OM 于点D ,过点B 且垂直于射线OM 的直线交OM 于点E ,则OC t =.2OP t=+ ,)2O B t ∴=+,3(2)4O E t =+,1(2)2O A t =+,1(2)4OD t =+.4分①当10(2)4t t <+≤,即203t <≤时,23S t =.6分②当13(2)(2)44t t t +<+≤,即263t <≤时,设直线l 交OB 于F ,交PA 于G ,则2O F =,24PG P ==,23AG PA t ∴=-=-,211(2)22322426S t ⎛⎫=-+=+-⎪ ⎪⎝⎭. 8分③当3(2)4t t >+,即6t >时,2CP = ,114(2)(2)2223S S t t ∴=-⨯⨯=+⨯+-矩22)4343t =+-=+-………………………………………………10分7. (20070911183115968595) 解:(1)DE BC ∥,ADE ABC ∴△∽△. AD AE ABAC∴=.1分又8AB = ,6AC =,82AD x =-,AE y =,8286x y -∴=.362y x ∴=-+.3分 自变量x 的取值范围为04x ≤≤. 4分(2)11326222S B D A E x x ⎛⎫==-+ ⎪⎝⎭22336(2)622x x x =-+=--+. 6分 ∴当2x =时,S 有最大值,且最大值为6.8分(或用顶点公式求最大值)8. (2007091118313079626) 解:(1)解方程2230x x +-= 得1231x x =-=,1分∴抛物线与x 轴的两个交点坐标为:(30)(10)C B -,,, 2分 设抛物线的解析式为(3)(1)y a x x =+- 3分(36)A ∵,在抛物线上6(33)(31)a =+-∴·12a =∴ 4分∴抛物线解析式为:21322y x x =+-5分 (2)由22131(1)2222y x x x =+-=+-6分 ∴抛物线顶点P 的坐标为:(12)--,,对称轴方程为:1x =- 7分设直线AC 的方程为:y kx b =+(36)(30)A C -∵,,,在该直线上3630k b k b +=⎧⎨-+=⎩∴解得31b k =⎧⎨=⎩∴直线AC 的方程为:3y x =+ 9分将1x =-代入3y x =+得2y = Q ∴点坐标为(12)-,10分(3)作A 关于x 轴的对称点(36)A '-,,连接A Q ';A Q '与x 轴交于点M 即为所求的点11分设直线A Q '方程为y kx b =+362k b k b +=-⎧⎨-+=⎩∴解得02b k =⎧⎨=-⎩∴直线A C ':2y x =-12分 令0x =,则0y =13分 M ∴点坐标为(00), 14分9. (20070911183133859962) (1) 利用中心对称性质,画出梯形OABC .1分 ∵A ,B ,C 三点与M ,N ,H 分别关于点O 中心对称, ∴A (0,4),B (6,4),C (8,0) 3分(写错一个点的坐标扣1分)x)(2)设过A ,B ,C 三点的抛物线关系式为2y ax bx c =++, ∵抛物线过点A (0,4),∴4c =.则抛物线关系式为24y ax bx =++. 4分将B (6,4), C (8,0)两点坐标代入关系式,得3664464840a b a b ++=⎧⎨++=⎩,. 5分解得1432a b ⎧=-⎪⎪⎨⎪=⎪⎩,.6分所求抛物线关系式为:213442y x x =-++. 7分 (3)∵OA =4,OC =8,∴AF =4-m ,OE =8-m . 8分∴AG F EO F BEC EFG B ABC O S S S S S =---△△△四边形梯形 21=OA (AB +OC )12-AF ·AG 12-OE ·OF 12-CE ·OAm m m m m 421)8(21)4(2186421⨯-----+⨯⨯=)(2882+-=m m ( 0<m <4) 10分O MN HA CEFDB↑→ -8(-6,-4)x y∵2(4)12S m =-+. ∴当4m =时,S 的取最小值. 又∵0<m <4,∴不存在m 值,使S 的取得最小值. 12分(4)当2m =-+时,GB =GF ,当2m =时,BE =BG .10. (20070911183135156272) 解:(1)解方程x 2-10x +16=0得x 1=2,x 2=8 ………………………………1分∵点B 在x 轴的正半轴上,点C 在y 轴的正半轴上,且OB <OC ∴点B 的坐标为(2,0),点C 的坐标为(0,8) 又∵抛物线y =ax 2+bx +c 的对称轴是直线x =-2 ∴由抛物线的对称性可得点A 的坐标为(-6,0) …………………………………4分(2)∵点C (0,8)在抛物线y =ax 2+bx +c 的图象上 ∴c =8,将A (-6,0)、B (2,0)代入表达式,得⎩⎪⎨⎪⎧0=36a -6b +80=4a +2b +8解得⎩⎨⎧a =-23b =-83∴所求抛物线的表达式为y =-23x 2-83x +8 ………………………………………7分(3)依题意,AE =m ,则BE =8-m , ∵OA =6,OC =8,∴AC =10 ∵EF ∥AC ∴△BEF ∽△BAC ∴EF AC =BE AB 即EF 10=8-m 8∴EF =40-5m4过点F 作FG ⊥AB ,垂足为G ,则sin ∠FEG =sin ∠CAB =45∴FG EF =45 ∴FG =45·40-5m 4=8-m ∴S =S △BCE -S △BFE =12(8-m )×8-12(8-m )(8-m )=12(8-m )(8-8+m )=12(8-m )m =-12m 2+4m ……………………………10分自变量m的取值范围是<m<8 …………………………………………………11分(4)存在.理由:∵S =-12m 2+4m =-12(m -4)2+8 且-12<0,∴当m =4时,S 有最大值,S 最大值=8 ……………………………………………12分∵m =4,∴点E 的坐标为(-2,0) ∴△BCE 为等腰三角形. …………………………………………………………14分(以上答案仅供参考,如有其它做法,可参照给分)(批卷教师用图)。
初二动点问题(含标准答案)
初二动点问题(含答案)作者:日期: 2动态问题所谓“动点型问题”是指题设图形中存在一个或多个动点,它们在线段、射线或弧线上运动的一类开放性题目•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是动中求静,灵活运用有关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关键:动中求静•数学思想:分类思想数形结合思想转化思想1、如图1,梯形ABCD 中,AD // BC,/ B=90 ° , AB=14cm,AD=18cm,BC=21cm,点P 从A开始沿AD边以1cm/秒的速度移动,点Q从C开始沿CB向点B以2 cm/秒的速度移动,如果P, Q分别从A , C同时出发,设移动时间为t秒。
当t= _____ 时,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6当t= _____ 时,四边形是等腰梯形• 82、如图2,正方形ABCD的边长为4,点M在边DC上,且DM=1 , N为对角线AC上任意一点,则DN+MN的最小值为_________ 53、如图,在只也ABC中,ACB 90°, B 60°, BC 2•点°是AC的中点,过点°的直线l从与AC重合的位置开始,绕点°作逆时针旋转,交AB边于点D •过点C作2CE // AB 交直线I 于点E ,设直线I 的旋转角为(1)①当度时,四边形EDBC 是等腰梯形,此时AD 的长为②当度时,四边形EDBC 是直角梯形,此时 AD 的长为(2)当 90°时,判断四边形 EDBC 是否为菱形,并说明理由.解:(1 [① 30, 1 :② 60, 1.5;(2)当/% =900时,四边形 EDBC 是菱形•v/a =/ACB=90°,「. BC//ED. T CE//AB,二四边形 EDBC 是平行四边形 在 Rt △ABC 中,/ ACB=900,/ B=60°,BC=2, /./ A=30°.137AC3••• AB=4,AC=2 '3. ••• A°= 2 = 3 •在 Rt △ AOD 中,/ A=30,二 AD=2.B• BD=2. • BD=BC. 又•••四边形 EDBC 是平行四边形, •四边形EDBC 是菱形 4、C ,A(1) 当直线 MN 绕点C 旋转到图1的位置时,求证:①△ ADC ◎△ CEB •,②DE=AD + BE ;⑵当直线 MN 绕点C 旋转到图2的位置时,求证: DE=AD-BE ;⑶当直线MN 绕点C 旋转到图3的位置时,试问 DE 、AD 、BE 具有怎样的等量关系?请写出这个等量 关系,并加以证明•解:(1 [① •••/ ACD= / ACB=90 •••/ CAD+ / ACD=90 /-Z BCE+ / ACD=90•••/ CAD= Z BCE •/ AC=BCADC ◎△ CEB② •/△ ADC ◎△ CEB • CE=AD , CD=BE • DE=CE+CD=AD+BE(2) T Z ADC= Z CEB= Z ACB=90°ACD= Z CBE又 ■: AC=BCACD ◎△ CBE • CE=AD , CD=BE • DE=CE-CD=AD-BE(3) 当 MN 旋转至U 图 3 的位置时,DE=BE-AD(或 AD=BE-DE , BE=AD+DE 等)•/Z ADC= Z CEB= Z ACB=90° /Z ACD= Z CBE , 又 ■: AC=BC ,ACD ◎△ CBE ,• AD=CE , CD=BE ,• DE=CD-CE=BE-AD.5、数学课上,张老师出示了问题: 如图1,四边形ABCD 是正方形,点E 是边BC 的中点. AEF 90°,且EF 交正方形外角 DCG 的平行线CF 于点F ,求证:AE=EF.经过思考,小明展示了一种正确的解题思路:取AB 的中点 M 连接 ME 则 AM =EC,易证△ AME ECF ,所以 AE EF .在此基础上,同学们作了进一步的研究:(1 )小颖提出:如图2,如果把“点E 是边BC 的中点”改为“点 E 是边BC 上(除B, C 外)的任意 一点”,其它条件不变,那么结论“ AE=EF'仍然成立,你认为小颖的观点正确吗?如果正确,写出证明 过程;如果不正确,请说明理由;(3) 若AB=5且Z ABM=45 °,其他条件不变,直接写出△ PAB 为直角三角形的t 值(2)小华提出:如图3,点E 是BC 的延长线上(除C 点外)的任意一点,其他条件不变,结论“AE=EF' 仍然成立.你认为小华的观点正确吗?如果正确,写出证明过程; 解:(1)正确. 证明:在 AB 上取一点M ,使AM45°DCFBM BE . BME QCF 是外角平分线,AMEQ AEBBAE(2)正确.证明:在BA 的延长线上取一点 NBN BE . N PCEQ 四边形ABCD 是正方形, ADAE BEA . NAE △ ANEECF (ASA ). AE EF .ECF . BAE 90°, CEF . AEB△6、如图,射线MB 上,MB=9,A 是射线 MB 方向以1个单位/秒的速度移动,设 求(PAB 为等腰三角形的t 值;MB 外一点,AB=5且A 到射线 P 的运动时间为t.(2)△ PAB 为直角三角形的t 值; 如果不正确,请说明理由. MB 的距离为3,动点P 从图沿射线2 >过P 作PG 丄IVIN 于G VMN/7AB^NM=NP过N 作NR 丄MP^R 则有:RM=0.5FM= V宀 忑 J :Rt ANMRM^RM- y MN=」CMV3 再A — {5・X j ■亍:、x=43。
初二数学动点问题练习(含答案)
动态问题所谓“动点型问题”是指题设图形中存在一个或多个动点,它们在线段、射线或弧线上运动的一类开放性题目.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是动中求静,灵活运用有关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关键:动中求静.数学思想:分类思想数形结合思想转化思想1、如图1,梯形ABCD中,AD∥BC,∠B=90°,AB=14cm,AD=18cm,BC=21cm,点P从A开始沿AD边以1cm/秒的速度移动,点Q从C开始沿CB向点B以2 cm/秒的速度移动,如果P,Q分别从A,C同时出发,设移动时间为t秒。
当t= 时,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6当t= 时,四边形是等腰梯形. 82、如图2,正方形ABCD的边长为4,点M在边DC上,且DM=1,N为对角线AC上任意一点,则DN+MN的最小值为 53、如图,在Rt ABC△中,9060ACB B∠=∠=°,°,2BC=.点O是AC的中点,过点O的直线l从与AC重合的位置开始,绕点O作逆时针旋转,交AB边于点D.过点C作CE AB∥交直线l于点E,设直线l的旋转角为α.(1)①当α=度时,四边形EDBC是等腰梯形,此时AD的长为;②当α=度时,四边形EDBC是直角梯形,此时AD的长为;(2)当90α=°时,判断四边形EDBC是否为菱形,并说明理由.解:(1)①30,1;②60,1.5;(2)当∠α=900时,四边形EDBC是菱形.∵∠α=∠ACB=900,∴BC//ED. ∵CE//AB, ∴四边形EDBC是平行四边形在Rt△ABC中,∠ACB=900,∠B=600,BC=2, ∴∠A=300.∴AB=4,AC∴AO=12AC.在Rt△AOD中,∠A=300,∴AD=2.∴BD=2. ∴BD=BC. 又∵四边形EDBC是平行四边形,∴四边形EDBC是菱形4、在△ABC中,∠ACB=90°,AC=BC,直线MN经过点C,且AD⊥MN于D,BE⊥MN于E.(备用图)CBED图1NMA BCDEMN图2ACBEDNM图3(1)当直线MN 绕点C 旋转到图1的位置时,求证:①△ADC ≌△CEB ;②DE=AD +BE ; (2)当直线MN 绕点C 旋转到图2的位置时,求证:DE=AD-BE ;(3)当直线MN 绕点C 旋转到图3的位置时,试问DE 、AD 、BE 具有怎样的等量关系?请写出这个等量关系,并加以证明. 解:(1)① ∵∠ACD=∠ACB=90° ∴∠CAD+∠ACD=90° ∴∠BCE+∠ACD=90° ∴∠CAD=∠BCE ∵AC=BC ∴△ADC ≌△CEB② ∵△ADC ≌△CEB ∴CE=AD ,CD=BE ∴DE=CE+CD=AD+BE (2) ∵∠ADC=∠CEB=∠ACB=90° ∴∠ACD=∠CBE 又∵AC=BC ∴△ACD ≌△CBE ∴CE=AD ,CD=BE ∴DE=CE-CD=AD-BE(3) 当MN 旋转到图3的位置时,DE=BE-AD(或AD=BE-DE ,BE=AD+DE 等) ∵∠ADC=∠CEB=∠ACB=90° ∴∠ACD=∠CBE , 又∵AC=BC , ∴△ACD ≌△CBE , ∴AD=CE ,CD=BE , ∴DE=CD-CE=BE-AD.5、数学课上,张老师出示了问题:如图1,四边形ABCD 是正方形,点E 是边BC 的中点.90AEF ∠=,且EF 交正方形外角DCG ∠的平行线CF 于点F ,求证:AE =EF .经过思考,小明展示了一种正确的解题思路:取AB 的中点M ,连接ME ,则AM =EC ,易证AME ECF △≌△,所以AE EF =.在此基础上,同学们作了进一步的研究:(1)小颖提出:如图2,如果把“点E 是边BC 的中点”改为“点E 是边BC 上(除B ,C 外)的任意一点”,其它条件不变,那么结论“AE =EF ”仍然成立,你认为小颖的观点正确吗?如果正确,写出证明过程;如果不正确,请说明理由; (2)小华提出:如图3,点E 是BC 的延长线上(除C 点外)的任意一点,其他条件不变,结论“AE =EF ”仍然成立.你认为小华的观点正确吗?如果正确,写出证明过程;如果不正确,请说明理由.解:(1)正确. 证明:在AB 上取一点M ,使AM EC =,连接ME . BM BE ∴=.45BME ∴∠=°,135AME ∴∠=°. CF 是外角平分线,45DCF ∴∠=°,135ECF ∴∠=°. AME ECF ∴∠=∠. 90AEB BAE ∠+∠=°,90AEB CEF ∠+∠=°, ∴BAE CEF ∠=∠. AME BCF ∴△≌△(ASA ). AE EF ∴=. (2)正确.证明:在BA 的延长线上取一点N .使AN CE =,连接NE .BN BE ∴=. 45N PCE ∴∠=∠=°. 四边形ABCD 是正方形, AD BE ∴∥. DAE BEA ∴∠=∠. NAE CEF ∴∠=∠.ANE ECF ∴△≌△(ASA ). AE EF ∴=.6、如图, 射线MB 上,MB=9,A 是射线MB 外一点,AB=5且A 到射线MB 的距离为3,动点P 从M 沿射线MB 方向以1个单位/秒的速度移动,设P 的运动时间为t. 求(1)△ PAB 为等腰三角形的t 值;(2)△ PAB 为直角三角形的t 值;(3) 若AB=5且∠ABM=45 °,其他条件不变,直接写出△ PAB 为直角三角形的t 值AD FC G E B 图1 AD FG B 图3A D FC GE B 图2A D F C GB M A D FC G B N7、如图1,在等腰梯形ABCD中,AD BC∥,E是AB的中点,过点E作EF BC∥交CD于点F.46AB BC==,,60B=︒∠.求:(1)求点E到BC的距离;(2)点P为线段EF上的一个动点,过P作PM EF⊥交BC于点M,过M作MN AB∥交折线ADC 于点N,连结PN,设EP x=.①当点N在线段AD上时(如图2),P M N△的形状是否发生改变?若不变,求出PMN△的周长;若改变,请说明理由;②当点N在线段DC上时(如图3),是否存在点P,使PMN△为等腰三角形?若存在,请求出所有满足要求的x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解(1)如图1,过点E作EG BC⊥于点G.∵E为AB的中点,∴122BE AB==.在Rt EBG△中,60B=︒∠,∴30BEG=︒∠.∴112BG BE EG====,A DEBFC图4(备用)A DEBFC图5(备用)A DEBFC图1 图2A DEBFCPNM图3A DEBFCPNM(第25题)即点E 到BC(2)①当点N 在线段AD 上运动时,PMN △的形状不发生改变. ∵PM EF EG EF ⊥⊥,, ∴PM EG ∥. ∵EF BC ∥, ∴EP GM =,PM EG == 同理4MN AB ==. 如图2,过点P 作PH MN ⊥于H ,∵MN AB ∥,∴6030NMC B PMH ==︒=︒∠∠,∠.∴12PH PM == ∴3cos302MH PM =︒=. 则35422NH MN MH =-=-=.在Rt PNH △中,PN === ∴PMN △的周长=4PM PN MN ++=.②当点N 在线段DC 上运动时,PMN △的形状发生改变,但MNC △恒为等边三角形. 当PM PN =时,如图3,作PR MN ⊥于R ,则MR NR =.类似①,32MR =.∴23MN MR ==. ∵MNC △是等边三角形,∴3MC MN ==.此时,6132x EP GM BC BG MC ===--=--=.当MP MN =时,如图4,这时MC MN MP ===此时,615x EP GM ===-= 当NP NM =时,如图5,30NPM PMN ==︒∠∠. 则120PMN =︒∠,又60MNC =︒∠, ∴180PNM MNC +=︒∠∠. 因此点P 与F 重合,PMC △为直角三角形. ∴tan301MC PM =︒=. 此时,6114x EP GM ===--=. 综上所述,当2x =或4或(5-时,PMN △为等腰三角形.8、如图,已知ABC △中,10AB AC ==厘米,8BC =厘米,点D 为AB 的中点.(1)如果点P 在线段BC 上以3cm/s 的速度由B 点向C 点运动,同时,点Q 在线段CA 上由C 点向A 点运动图3A D E BFCPN M 图4A D EBF CP MN 图5A DEBF (P ) CM NGGRG图1A D EBF CG 图2A D EBFCPNMG H①若点Q 的运动速度与点P 的运动速度相等,经过1秒后,BPD △与CQP △是否全等,请说明理由; ②若点Q 的运动速度与点P 的运动速度不相等,当点Q 的运动速度为多少时,能够使BPD △与CQP △全等?(2)若点Q 以②中的运动速度从点C 出发,点P 以原来的运动速度从点B 同时出发,都逆时针沿ABC △三边运动,求经过多长时间点P 与点Q 第一次在ABC △的哪条边上相遇? 解:(1)①∵1t =秒, ∴313BP CQ ==⨯=厘米, ∵10AB =厘米,点D 为AB 的中点, ∴5BD =厘米.又∵8PC BC BP BC =-=,厘米, ∴835PC =-=厘米, ∴PC BD =. 又∵AB AC =, ∴B C ∠=∠, ∴BPD CQP △≌△. ②∵P Qv v ≠, ∴BP CQ ≠, 又∵BPD CQP △≌△,B C ∠=∠,则45BP PC CQ BD ====,,∴点P ,点Q 运动的时间433BP t ==秒, ∴515443Q CQ v t===厘米/秒。
(完整版)初二数学动点问题练习(含答案)
eandr动态问题所谓“动点型问题”是指题设图形中存在一个或多个动点,它们在线段、射线或弧线上运动的一类开放性题目.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是动中求静,灵活运用有关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关键:动中求静.数学思想:分类思想数形结合思想转化思想1、如图1,梯形ABCD中,AD∥ BC,∠B=90°,AB=14cm,AD=18cm,BC=21cm,点P从A开始沿AD边以1cm/秒的速度移动,点Q从C开始沿CB向点B以2 cm/秒的速度移动,如果P,Q分别从A,C同时出发,设移动时间为t秒。
当t= 时,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6当t= 时,四边形是等腰梯形. 82、如图2,正方形ABCD的边长为4,点M在边DC上,且DM=1,N为对角线AC上任意一点,则DN+MN的最小值为53、如图,在Rt ABC△中,9060ACB B∠=∠=°,°,2BC=.点O是AC的中点,过点O的直线l从与AC重合的位置开始,绕点O作逆时针旋转,交AB边于点D.过点C作CE AB∥交直线l于点E,设直线l的旋转角为α.(1)①当α=度时,四边形EDBC是等腰梯形,此时AD的长为;②当α=度时,四边形EDBC是直角梯形,此时AD的长为;(2)当90α=°时,判断四边形EDBC是否为菱形,并说明理由.解:(1)①30,1;②60,1.5;(2)当∠α=900时,四边形EDBC是菱形.∵∠α=∠ACB=900,∴BC//ED. ∵CE//AB, ∴四边形EDBC是平行四边形在Rt△ABC中,∠ACB=900,∠B=600,BC=2, ∴∠A=300.∴AB=4,AC∴AO=12AC.在Rt△AOD中,∠A=300,∴AD=2.∴BD=2. ∴BD=BC. 又∵四边形EDBC是平行四边形,∴四边形EDBC是菱形4、在△ABC中,∠ACB=90°,AC=BC,直线MN经过点C,且AD⊥MN于D,BE⊥MN于E.(1)当直线MN绕点C旋转到图1的位置时,求证:①△ADC≌△CEB;②DE=AD+BE;(2)当直线MN绕点C旋转到图2的位置时,求证:DE=AD-BE;(3)当直线MN绕点C旋转到图3的位置时,试问DE、AD、BE具有怎样的等量关系?请写出这个等AA(备用图)CBAED图1NMA BCDEMN图2ACBEDNM图3量关系,并加以证明.解:(1)① ∵∠ACD=∠ACB=90° ∴∠CAD+∠ACD=90° ∴∠BCE+∠ACD=90° ∴∠CAD=∠BCE ∵AC=BC ∴△ADC ≌△CEB② ∵△ADC ≌△CEB ∴CE=AD ,CD=BE ∴DE=CE+CD=AD+BE (2) ∵∠ADC=∠CEB=∠ACB=90° ∴∠ACD=∠CBE 又∵AC=BC ∴△ACD ≌△CBE ∴CE=AD ,CD=BE ∴DE=CE-CD=AD-BE(3) 当MN 旋转到图3的位置时,DE=BE-AD(或AD=BE-DE ,BE=AD+DE 等)∵∠ADC=∠CEB=∠ACB=90° ∴∠ACD=∠CBE , 又∵AC=BC ,∴△ACD ≌△CBE , ∴AD=CE ,CD=BE , ∴DE=CD-CE=BE-AD.5、数学课上,张老师出示了问题:如图1,四边形ABCD 是正方形,点E 是边BC 的中点.90AEF ∠= ,且EF 交正方形外角DCG ∠的平行线CF 于点F ,求证:AE =EF .经过思考,小明展示了一种正确的解题思路:取AB 的中点M ,连接ME ,则AM =EC ,易证AME ECF △≌△,所以AE EF =.在此基础上,同学们作了进一步的研究:(1)小颖提出:如图2,如果把“点E 是边BC 的中点”改为“点E 是边BC 上(除B ,C 外)的任意一点”,其它条件不变,那么结论“AE =EF ”仍然成立,你认为小颖的观点正确吗?如果正确,写出证明过程;如果不正确,请说明理由;(2)小华提出:如图3,点E 是BC 的延长线上(除C 点外)的任意一点,其他条件不变,结论“AE =EF ”仍然成立.你认为小华的观点正确吗?如果正确,写出证明过程;如果不正确,请说明理由.解:(1)正确.证明:在AB 上取一点M ,使AM EC =,连接ME .BM BE ∴=.45BME ∴∠=°,135AME ∴∠=°.CF 是外角平分线,45DCF ∴∠=°,135ECF ∴∠=°. AME ECF ∴∠=∠.90AEB BAE ∠+∠= °,90AEB CEF ∠+∠=°,∴BAE CEF ∠=∠. AME BCF ∴△≌△(ASA ). AE EF ∴=.(2)正确.证明:在BA 的延长线上取一点N .使AN CE =,连接NE .BN BE ∴=. 45N PCE ∴∠=∠=°.四边形ABCD 是正方形, AD BE ∴∥.DAE BEA ∴∠=∠. NAE CEF ∴∠=∠.ANE ECF ∴△≌△(ASA ).AE EF ∴=.6、如图, 射线MB 上,MB=9,A 是射线MB 外一点,AB=5且A 到射线MB 的距离为3,动点P 从M 沿射线MB 方向以1个单位/秒的速度移动,设P 的运动时间为t.求(1)△ PAB 为等腰三角形的t 值;(2)△ PAB 为直角三角形的t 值;(3) 若AB=5且∠ABM=45 °,其他条件不变,直接写出△ PAB 为直角三角形的t 值AD F C GB图1ADFC GEB图3A DFC GB 图2AD FC GE B MADFGE BNAllthisinth7、如图1,在等腰梯形ABCD中,AD BC∥,E是AB的中点,过点E作EF BC∥交CD于点F.46AB BC==,,60B=︒∠.求:(1)求点E到BC的距离;(2)点P为线段EF上的一个动点,过P作PM EF⊥交BC于点M,过M作MN AB∥交折线ADC于点N,连结PN,设EP x=.①当点N在线段AD上时(如图2),PMN△的形状是否发生改变?若不变,求出PMN△的周长;若改变,请说明理由;②当点N在线段DC上时(如图3),是否存在点P,使PMN△为等腰三角形?若存在,请求出所有满足要求的x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解(1)如图1,过点E作EG BC⊥于点G.∵E为AB的中点,∴122BE AB==.在Rt EBG△中,60B=︒∠,∴30BEG=︒∠.∴112BG BE EG====,.即点E到BCA DA DEBFC图4(备用)A DEBFC图5(备用)A DEBFC图1图2A DEBFCPNM图3A DEBFCPNM(第25题)si(2)①当点N在线段AD上运动时,PMN△的形状不发生改变.∵PM EF EG EF⊥⊥,,∴PM EG∥.∵EF BC∥,∴EP GM=,PM EG==同理4MN AB==.如图2,过点P作PH MN⊥于H,∵MN AB∥,∴6030NMC B PMH==︒=︒∠∠,∠.∴12PH PM==∴3cos302MH PM=︒=A.则35422NH MN MH=-=-=.在Rt PNH△中,PN===∴PMN△的周长=4PM PN MN++=++.②当点N在线段DC上运动时,PMN△的形状发生改变,但MNC△恒为等边三角形.当PM PN=时,如图3,作PR MN⊥于R,则MR NR=.类似①,32MR=∴23MN MR==.∵MNC△是等边三角形,∴3MC MN==.此时,6132x EP GM BC BG MC===--=--=.当MP MN=时,如图4,这时MC MN MP===此时,615x EP GM===--=当NP NM=时,如图5,30NPM PMN==︒∠∠.则120PMN=︒∠,又60MNC=︒∠,∴180PNM MNC+=︒∠∠.因此点P与F重合,PMC△为直角三角形.∴tan301MC PM=︒=A.此时,6114x EP GM===--=.综上所述,当2x=或4或(5时,PMN△为等腰三角形.8、如图,已知ABC△中,10AB AC==厘米,8BC=厘米,点D为AB的中点.(1)如果点P在线段BC上以3cm/s的速度由B点向C点运动,同时,点Q在线段CA上由C点向A点运动①若点Q的运动速度与点P的运动速度相等,经过1秒后,BPD△与CQP△是否全等,请说明理由;图3A DEBFCPNM图4A DEBFCPMN图5A DEBF(PCMNGGRG图2A DEBFCPNMGH②若点Q 的运动速度与点P 的运动速度不相等,当点Q 的运动速度为多少时,能够使BPD △与CQP △全等?(2)若点Q 以②中的运动速度从点C 出发,点P 以原来的运动速度从点B 同时出发,都逆时针沿ABC △三边运动,求经过多长时间点P 与点Q 第一次在ABC △的哪条边上相遇?解:(1)①∵1t =秒, ∴313BP CQ ==⨯=厘米,∵10AB =厘米,点D 为AB 的中点, ∴5BD =厘米.又∵8PC BC BP BC =-=,厘米, ∴835PC =-=厘米, ∴PC BD =.又∵AB AC =, ∴B C ∠=∠, ∴BPD CQP △≌△.②∵P Qv v ≠,∴BP CQ ≠, 又∵BPD CQP △≌△,B C ∠=∠,则45BP PC CQ BD ====,,∴点P ,点Q 运动的时间433BP t ==秒, ∴515443Q CQ v t===厘米/秒。
初二数学期末复习一次函数的应用动点问题附练习及答案
课题一次函数的应用——动点问题教学目的1.学会结合几何图形的性质,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列函数关系式。
2.通过对几何图形的探究活动和对例题的分析,感悟探究动点问题列函数关系式的方法,进步解决问题的实力。
重点、难点理解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动点问题列函数关系式的方法。
小结:1用函数学问求解动点问题,须要将问题给合几何图形的性质,建立函数模型求解,解要符合题意,要留意数及形结合。
2.以一次函数为背景的问题,要充分运用方程、转化、函数以及数形结合等思想来探讨解决,留意自变量的取值范围例题1:如图,直线1l的解析表达式为33y x=-+,且1l及x轴交于点D,直线2l经过点A B,,直线1l,2l交于点C.〔1〕求点D的坐标;〔2〕求直线2l的解析表达式;〔3〕求ADC△的面积;〔4〕在直线2l上存在异于点C的另一点P,使得ADP△及ADC△的面积相等,请干脆..写出点P的坐标.例题2: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内,点A〔0,6〕、点B〔8,0〕,动点P从点A开始在线段AO上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点O挪动,同时动点Q从点B开始在线段BA上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点A挪动,设点P、Q挪动的时间为t秒.(1) 求直线AB的解析式;(2) 当t为何值时,△APQ的面积为524个平方单位?当堂稳固:如图,直线6y kx=+及x轴、y轴分别交于点E、F,点E的坐标为〔-8,0〕,点A的坐标为〔-6,0〕。
〔1〕求k 的值;〔2〕假设点P 〔x ,y 〕是第二象限内的直线上的一个动点,在点P 的运动过程中,试写出△OPA 的面积S 及x 的函数关系式,并写出自变量x 的取值范围;〔3〕探究:当点P 运动到什么位置时,△OPA 的面积为278,并说明理由。
课后检测:1、假如一次函数y=-x+1的图象及x 轴、y 轴分别交于点A 点、B 点,点M 在x 轴上,并且使以点A 、B 、M 为顶点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那么这样的点M 有〔 〕。
(完整版)初二数学动点问题归类复习(含例题、练习及答案)
初二数学动点问题归类复习(含例题、练习及答案)所谓“动点型问题”是指题设图形中存在一个或多个动点, 它们在线段、射线或弧线上运动的一类开放性题目. 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是动中求静, 灵活运用有关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关键: 动中求静. 数学思想:分类思想数形结合思想转化思想本文将初一至二学习过的有关知识,结合动点问题进行归类复习,希望对同学们能有所帮助。
一、等腰三角形类:因动点产生的等腰三角形问题例1:(2013 年上海市虹口区中考模拟第25 题)如图1,在Rt△ABC 中,∠ A=90°,AB=6,AC =8,点 D 为边BC 的中点,DE⊥BC 交边AC 于点E,点P 为射线AB 上的一动点,点Q 为边AC 上的一动点,且∠ PDQ =90°.(1)求ED 、EC 的长;(2)若BP=2,求CQ 的长;(3)记线段PQ与线段DE的交点为F,若△ PDF 为等腰三角形,求BP的长.思路点拨1.第(2)题BP= 2 分两种情况.2.解第(2)题时,画准确的示意图有利于理解题意,观察线段之间的和差关系.3.第(3)题探求等腰三角形PDF 时,根据相似三角形的传递性,转化为探求等腰三角形CDQ .解答:(1)在Rt△ ABC 中,AB=6,AC=8,所以BC=10.3 15 25在Rt△CDE 中,CD =5,所以ED CD tan C 5 ,EC .4 4 4(2)如图2,过点 D 作DM⊥AB,DN⊥AC,垂足分别为M、N,那么DM、DN 是△ABC 的两条中位线,DM=4,DN=3.由∠ PDQ =90°,∠ MDN =90°,可得∠ PDM =∠ QDN .因此△ PDM∽△ QDN.①如图3,当BP=2,P在BM 上时,PM=1.3 3 3 19此时QN 3PM 3.所以CQ CN QN 4 3 19.4 4 4 4②如图4,当BP=2,P在MB 的延长线上时,PM=5.所以PMQNDM 4.所以QN 3PM ,PM 4QN.DN 3 4 3图2图33 15 15 31此时QN 3PM 15.所以CQ CN QN 4 15 31.4444(3)如图5,如图2,在Rt △PDQ 中,tan QPD QD DN3PD DM4在Rt△ ABC 中,tan C BA 3BA 3.所以∠ QPD=∠ C.CA 4由∠ PDQ =90°,∠ CDE =90°,可得∠ PDF=∠ CDQ.因此△ PDF∽△ CDQ.当△ PDF 是等腰三角形时,△ CDQ 也是等腰三角形.①如图5,当CQ=CD=5时,QN=CQ-CN=5-4=1(如图 3 所示).4 4 4 5此时PM QN .所以BP BM PM 3 .3 3 3 3②如图6,当QC=QD 时,由CH cosC CH,可得CQ5425 CQ25825所以QN=CN-CQ=4257(如图 2 所示).8847此时PM QN .所以BP BM PM 3 7253666③不存在DP=DF 的情况.这是因为∠ DFP≥∠ DQP >∠ DPQ (如图5,图6所示).图5 图 6考点伸展:如图6,当△ CDQ 是等腰三角形时,根据等角的余角相等,可以得到△BDP 也是等腰三25角形,PB=PD .在△ BDP 中可以直接求解BP .6二、直角三角形:因动点产生的直角三角形问题4 例2:(2008年河南省中考第23题)如图1,直线y x 4和x轴、y轴的交点分别为B、C,点3A 的坐标是(-2,0).(1)试说明△ ABC 是等腰三角形;2)动点M从A出发沿x轴向点B运动,同时动点N从点B出发沿线段BC向点C运动,运动的速度均为每秒 1 个单位长度.当其中一个动点到达终点时,他们都停止运动.设M 运动t 秒时,△MON 的面积为S.① 求S与t 的函数关系式;②设点M 在线段OB 上运动时,是否存在S=4的情形?若存在,求出对应的t 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③在运动过程中,当△ MON 为直角三角形时,求t 的值.5思路点拨:1.第( 1)题说明△ ABC 是等腰三角形,暗示了两个动点 M 、N 同时出发,同时到达终点. 2.不论 M 在 AO 上还是在 OB 上,用含有 t 的式子表示 OM 边上的高都是相同的,用含有 t 的 式子表示 OM 要分类讨论.3.将 S =4 代入对应的函数解析式,解关于 t 的方程.4.分类讨论△ MON 为直角三角形,不存在∠ ONM = 90°的可能. 解答:4( 1)直线 y3 x4 与 x 轴的交点为 B (3,0)、与 y 轴的交点 C ( 0,4).3Rt △BOC 中, OB = 3,OC = 4,所以 BC = 5.点 A 的坐标是( -2,0),所以 BA =5. 因此 BC = BA ,所以△ ABC 是等腰三角形.( 2)①如图 2,图 3,过点 N 作 NH ⊥AB ,垂足为 H .44 在 Rt △BNH 中, BN =t , sin B ,所以 NH t . 55 如图 2,当 M 在 AO 上时, OM =2-t ,此时1 1 42 2 4 S OM NH (2 t) t t t .定义域为 0< t ≤2.2 2 5 5 5如图 3,当 M 在 OB 上时, OM =t - 2,此时11 42 2 SOM NH (t 2) t t 2 2 25 5解得 t 1 2 11, t 2 2 11(舍去负值)因此,当点 M 在线段 OB 上运动时,存在 S =4 的情形,此时 t 2 11 .3③ 如图 4,当∠ OMN =90°时,在 Rt △BNM 中, BN = t ,BM 5 t ,cosB ,4.55 5 54t5t 325 所以 .解得 t .t 58如图 5,当∠ OMN =90°时, N 与 C 重合, t 5. 不存在∠ ONM =90°的可能.考点伸在本题情景下,如果△ MON 的边与 AC 平行,求 t 的值.如图 6,当 ON//AC 时, t =如图 7,当 MN //AC 时, t =2.5.6,BA =3 5 .分别以 OA 、OC 边所在直线为 x 轴、 y 轴建立如图 1 所示的平面直角坐标系.图1图2 思路点拨: 1.第( 1)题和第( 2)题蕴含了 OB 与 DF垂直的结论,为第( 3)题讨论菱形提供了计 算基础.2.讨论菱形要进行两次 (两级)分类,先按照 DO 为边和对角线分类, 再进行二级分类,图6三、平行四边形问题:因动点产生的平行四边形问题 例 3:( 2010年山西省中考第 26 题)在直角梯形 OABC 中,CB//OA ,∠ COA =90°, CB =3,OA( 1)求点 B 的坐标;(2)已知 D 、E 分别为线段 OC 、OB 上的点, 直线 DE 的解析式;(3)点 M 是(2)中直线 DE 上的一个动点,在 D 、M 、N 为顶点的四边形是菱形?若存在,请求OD =5,OE =2EB ,直线 DE 交 x 轴于点 F .求 x 轴上方的平面内是否存在另一点 N ,使以 O 、 N 的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DO 与DM、DO 与DN 为邻边.解答:(1)如图2,作BH⊥x 轴,垂足为H,那么四边形BCOH 为矩形,OH=CB=3.在Rt△ ABH 中,AH =3,BA=3 5,所以BH=6.因此点 B 的坐标为(3,6).22(2) 因为OE=2EB,所以x E x B 2 ,y E y B 4 ,E(2,4).33 b 5, 1设直线DE 的解析式为y=kx+b,代入D(0,5),E(2,4),得解得k ,b 5 .所2k b 4. 21 以直线DE 的解析式为y x 5 .21(3) 由y x 5,知直线DE 与x轴交于点F(10,0),OF=10,DF=5 5 .2①如图3,当DO 为菱形的对角线时,MN 与DO 互相垂直平分,点M 是DF 的中点.此时点M55 的坐标为(5, ),点N 的坐标为( -5, ).22②如图4,当DO、DN为菱形的邻边时,点N与点O关于点E对称,此时点N的坐标为(4,8).③如图5,当DO、DM 为菱形的邻边时,NO =5,延长MN交x轴于P.考点伸展如果第( 3)题没有限定点N 在x 轴上方的平面内,那么菱形还有如图 6 的情形.由△ NPO ∽△ DOF ,得NP POOFNO,即NP PO 5.解得NP 5DF 5 10 5 5图3图5 图6DOPO四、相似三角形:因动点产生的相似三角形问题例4:(2013 年苏州中考28 题)如图,点O 为矩形ABCD 的对称中心,AB=10cm,BC=12cm,点E、F、G 分别从A、B、C 三点同时出发,沿矩形的边按逆时针方向匀速运动,点 E 的运动速度为1cm/s,点 F 的运动速度为3cm/s,点G 的运动速度为 1.5cm/s,当点 F 到达点 C (即点 F 与点 C 重合)时,三个点随之停止运动.在运动过程中,△ EBF 关于直线EF 的对称图形是△EB′F.设点E、F、G 运动的时间为t(单位:s).(1)当t= s 时,四边形EBFB ′为正方形;(2)若以点E、B、F 为顶点的三角形与以点F,C,G 为顶点的三角形相似,求t 的值;(3)是否存在实数t,使得点B′与点O 重合?若存在,求出t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相似,分两种情况,需要分类讨论,逐一分析计算;(3)本问为存在型问题.假设存在,则可以分别求出在不同条件下的t 值,它们互相矛盾,所以不存在.解答:(1)若四边形EBFB′为正方形,则BE=BF ,即:10﹣t=3t,解得t=2.5;(2)分两种情况,讨论如下:① 若△EBF∽△FCG ,则有,即,解得:t=2.8;② 若△EBF∽△GCF ,则有,即,解得:t=﹣14﹣2 (不合题意,舍去)或t=﹣14+2 .∴当t=2.8 s或t=(﹣14+2 )s时,以点E、B、F 为顶点的三角形与以点F,C,G 为顶点的三角形相似.(3)假设存在实数t,使得点B′与点O 重合.如图,过点O 作OM⊥BC 于点M,则在Rt△OFM 中,OF =BF =3t,FM = BC﹣BF=6﹣3t,OM=5,由勾股定理得:OM2+FM 2=OF2,即:52+(6﹣3t)2=(3t)2解得:t= ;过点O 作ON⊥AB 于点N,则在Rt△OEN 中,OE=BE=10﹣t,EN=BE﹣BN=10﹣t﹣5=5﹣t,ON=6,由勾股定理得:ON2+EN2=OE2,即:62+(5﹣t)2=(10﹣t)2解得:t=3.9.∵ ≠3.9,∴不存在实数t,使得点 B ′与点O 重合.考点伸本题为运动型综合题,考查了矩形性质、轴对称、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性质、勾股定理、解方程等知识点.题目并不复杂,但需要仔细分析题意,认真作答.第(2)问中,需要分类讨论,避免漏解;第(3)问是存在型问题,可以先假设存在,然后通过推导出互相矛盾的结论,从而判定不存在.拓展练习:1、如图1,梯形ABCD 中,AD∥ BC,∠ B=90 °,AB=14cm,AD=18cm,BC=21cm, 点P从 A 开始沿AD 边以1cm/秒的速度移动,点Q 从 C 开始沿CB 向点 B 以 2 cm/秒的速度移动,如果P,Q 分别从A,C同时出发,设移动时间为t 秒。
初中八年级下册数学动点问题试题附答案
初中八年级下册数学动点问题试题附答案
本文档为初中八年级下册数学动点问题试题及其答案附录。
以下为试题内容:
试题一
1. 一辆汽车每小时行驶60千米。
已知一条道路上两个小车相距120千米,两车同时从两端开始开过。
在2小时后两车相遇,求另一辆小车时速是多少?
答案:另一辆小车的时速是40千米/小时。
试题二
2. 一架直升机从A地出发,向东飞行100千米后转向南飞行,飞行速度为60千米/小时。
飞行2小时后,在B地降落。
求直升机从A地到B地的飞行距离及飞行时间。
答案:直升机从A地到B地的飞行距离为140千米,飞行时间为3小时。
试题三
3. 一列火车以每小时80千米的速度从A地开往B地,一辆汽
车以每小时60千米的速度同时从B地向A地开。
若两车从相距
200千米的时候开始计时,火车到达B地后返回A地的时候,两车
相距250千米。
求两地的距离。
答案:A地和B地的距离为450千米。
试题四
4. 一条有笔直通道,两边都是田地。
东边的直边上有一棵高度
为2米的树,西边的直边上有一棵高度为3米的树。
直道的宽度为
4米,人从田地一头走到另一头的时间为2分钟。
求人的步行速度。
答案:人的步行速度为60米/分钟。
希望上述试题及答案能帮助到您。
如有其他问题或需要进一步帮助,请随时告知。
初二动点问题(含答案)
初二动点问题(含答案)动态问题所谓动点型问题是指题设图形中存在一个或多个动点,它们在线段、射线或弧线上运动的一类开放性题目。
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是从动中求静,灵活运用有关数学知识解决问题。
关键:从动中求静。
数学思想:分类思想、数形结合思想、转化思想。
类型:1.利用图形想到三角形全等、相似及三角函数。
2.分析题目,了解有几个动点,动点的路程、速度(动点怎么动)。
3.结合图形和题目,得出已知或能间接求出的数据。
4.分情况讨论,把每种可能情况列出来,不要漏。
5.动点一般在中考都是压轴题,步骤不重要,重要的是思路。
6.动点类题目一般都有好几问,前一问大都是后一问的提示,就像几何探究类题一样。
如果后面的题难了,可以反过去看看前面问题的结论。
例题:1.如图1,梯形ABCD中,AD∥BC,∠B=90°,AB=14cm,AD=18cm,BC=21cm,点P从A开始沿AD边以1cm/秒的速度移动,点Q从C开始沿CB向点B以2cm/秒的速度移动。
如果P、Q分别从A、C同时出发,设移动时间为t秒。
当t=时,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当t=时,四边形是等腰梯形。
2.如图2,正方形ABCD的边长为4,点M在边DC上,且DM=1,N为对角线AC上任意一点,则DN+MN的最小值为1,B=60°,BC=2.点O是AC的中点,过点O的直线为l。
3.如图,在直角三角形ABC中,∠ACB=90°。
从与AC重合的位置开始,绕点O作逆时针旋转,交AB边于点D。
过点C作CE∥AB交直线l于点E,设直线l的旋转角为α。
1)当α=度时,四边形EDBC是等腰梯形,此时AD的长为;②当α=度时,四边形EDBC是直角梯形,此时AD的长为;2)当α=90°时,判断四边形EDBC是否为菱形,并说明理由。
删除问题明显的第四个例题。
对于其他例题,可以稍作改写,使其更加清晰易懂。
25、在正方形ABCD中,点E是边BC的中点,且∠AEF 为直角,EF交正方形外角∠DCG的平行线CF于点F。
动点问题(二)(含答案)
动点问题(二)一、单选题(共4道,每道25分)1.如图,在Rt△ABC中,∠B=90°,,∠C=30°.点D从点C出发,沿CA方向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点A匀速运动,同时点E从点A出发,沿AB方向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点B匀速运动,当其中一个点到达终点时,另一个点也随之停止运动.设点D,E运动的时间为t秒(),过点D作DF⊥BC于点F,连接DE,EF.(1)证明:AE=DF.(2)求当t为何值时,四边形AEFD能成为菱形.(3)求当t为何值时,△DEF为直角三角形.1.写出题干第(2)问符合题意的t的值( )A. B.C. D.或答案:B解题思路:见试题2试题难度:三颗星知识点:菱形的存在性2.2.(题干同第1题)写出题干第(3)问符合题意的t的值( )A.,8或10B.5或10C.8或10D.或8答案:D解题思路:点击图片查看大图试题难度:三颗星知识点:直角三角形的存在性3.如图所示,菱形ABCD的边长为6厘米,∠B=60°.从初始时刻开始,点P,Q同时从A点出发,点P以1厘米/秒的速度沿A→C→B的方向运动,点Q以2厘米/秒的速度沿A→B→C→D 的方向运动,当点Q运动到D点时,P,Q两点同时停止运动,设P,Q运动的时间为t秒,(1)点P,Q从出发到相遇所用时间是( )秒;A.3B.6C.9D.3或6答案:B解题思路:试题难度:三颗星知识点:动点问题4.(上接第3题)(2)点P,Q从开始运动到停止的过程中,当△APQ是等边三角形时t的值是( )秒.A.3B.6C.8D.6或8答案:C解题思路:试题难度:三颗星知识点:动点问题。
(完整版)初二动点问题(含答案)2
3.分三种情况讨论等腰三角形 PMN ,三种情况各具特殊性,灵活运用几何性质解题.
满分解答
( 1)如图 4,过点 E 作 EG⊥BC 于 G.
在 Rt△ BEG 中, BE
1 AB
2 ,∠ B= 60°,
2
所以 BG BE cos60 1, EG BE sin 60 3 .
所以点 E 到 BC 的距离为 3 .
(3) 如图 3,BD 是正方形 ABCD 的对角线 ,L 在 BD 上,且 BL=BC, 连结 CL ,点 E 是 CL 上任一点 , EF⊥ BD 于点 F, EG⊥ BC 于点 G,猜想 EF、 EG、 BD 之间具有怎样的数量关系,直接写出你的猜想;
(4) 观察图 1、图 2、图 3 的特性,请你根据这一特性构造一个图形,
MD
C
M C
M C
EN
D
E
A
B
A
图1
E
图2
N
(1) 当直线 MN 绕点 C 旋转到图 1 的位置时,求证:①△
B
A
B
D
N
图3
ADC ≌△ CEB;② DE=AD +BE ;
图1
图2
图3
思路点拨
1.先解读这个题目的背景图,等腰梯形
ABCD 的中位线 EF =4,这是 x 的变化范围.平行线间的
距离处处相等, AD 与 EF 、 EF 与 BC 间的距离相等.
2.当点 N 在线段 AD 上时, △PMN 中 PM 和 MN 的长保持不变是显然的, 求证 PN 的长是关键. 图 形中包含了许多的对边平行且相等,理顺线条的关系很重要.
例 ( 10 年房山二模压轴) 25. (1)如图 1,已知矩形 ABCD 中,点 E 是 BC 上的一动点,过点 E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图3CD 动态问题所谓“动点型问题”是指题设图形中存在一个或多个动点,它们在线段、射线或弧线上运动的一类开放性题目.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是动中求静,灵活运用有关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关键:动中求静.数学思想:分类思想 数形结合思想 转化思想一、单动点问题小菜一碟:如图2,正方形ABCD 的边长为4,点M 在边DC 上,且DM=1,N 为对角线AC 上任意一点,则DN+MN 的最小值为例(10年房山二模压轴)25. (1)如图1,已知矩形ABCD 中,点E 是BC 上的一动点,过点E作EF ⊥BD 于点F ,EG ⊥AC 于点G ,CH ⊥BD 于点H ,试证明CH=EF+EG;(2) 若点E 在BC的延长线上,如图2,过点E 作EF ⊥BD 于点F ,EG ⊥AC 的延长线于点G ,CH ⊥BD于点H , 则EF 、EG 、CH 三者之间具有怎样的数量关系,直接写出你的猜想; (3) 如图3,BD 是正方形ABCD 的对角线,L 在BD 上,且BL=BC, 连结CL ,点E 是CL 上任一点,EF ⊥BD 于点F ,EG ⊥BC 于点G ,猜想EF 、EG 、BD 之间具有怎样的数量关系,直接写出你的猜想; (4) 观察图1、图2、图3的特性,请你根据这一特性构造一个图形, 使它仍然具有EF 、EG 、CH这样的线段,并满足(1)或(2)的结论,写出相关题设的条件和结论.图1DBA1.(2009临沂25)数学课上,张老师出示了问题:如图1,四边形ABCD 是正方形,点E 是边BC 的中点.90AEF ∠=,且EF 交正方形外角DCG ∠的平行线CF 于点F ,求证:AE=EF .经过思考,小明展示了一种正确的解题思路:取AB 的中点M ,连接ME ,则AM=EC ,易证AME ECF △≌△,所以AE EF =.在此基础上,同学们作了进一步的研究:(1)小颖提出:如图2,如果把“点E 是边BC 的中点”改为“点E 是边BC 上(除B ,C 外)的任意一点”,其它条件不变,那么结论“AE=EF ”仍然成立,你认为小颖的观点正确吗?如果正确,写出证明过程;如果不正确,请说明理由;(2)小华提出:如图3,点E 是BC 的延长线上(除C 点外)的任意一点,其他条件不变,结论“AE=EF ”仍然成立.你认为小华的观点正确吗?如果正确,写出证明过程;如果不正确,请说明理由.解:(1)正确.证明:在AB 上取一点M ,使AM EC =,连接ME .BM BE ∴=.45BME ∴∠=°,135AME ∴∠=°.CF 是外角平分线,45DCF ∴∠=°,135ECF ∴∠=°. AME ECF ∴∠=∠.90AEB BAE ∠+∠= °,90AEB CEF ∠+∠=°,∴BAE CEF ∠=∠. AME BCF ∴△≌△(ASA ). AE EF ∴=.(2)正确.证明:在BA 的延长线上取一点N .使AN CE =,连接NE . BN BE ∴=. 45N PCE ∴∠=∠=°.四边形ABCD 是正方形, AD BE ∴∥.DAE BEA ∴∠=∠. NAE CEF ∴∠=∠.ANE ECF ∴△≌△(ASA ).AE EF ∴=.2.(2009年江西中考题25)如图1,在等腰梯形ABCD 中,AD //BC ,E 是AB 的中点,过点E 作EF //BC 交CD 于点F ,AB =4,BC =6,∠B =60°.(1)求点E 到BC 的距离;(2)点P 为线段EF 上的一个动点,过点P 作PM ⊥EF 交BC 于M ,过M 作MN //AB 交折线ADC 于N ,连结PN ,设EP =x .①当点N 在线段AD 上时(如图2),△PMN 的形状是否发生改变?若不变,求出△PMN 的周长;若改变,请说明理由;②当点N 在线段DC 上时(如图3),是否存在点P ,使△PMN 为等腰三角形?若存在,请求出所有满足条件的x 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AD F C GE B图1ADFC GEB图3A DF C GE B 图2AD FB MADFC GE BN图1 图2 图3思路点拨1.先解读这个题目的背景图,等腰梯形ABCD 的中位线EF =4,这是x 的变化范围.平行线间的距离处处相等,AD 与EF 、EF 与BC 间的距离相等.2.当点N 在线段AD 上时,△PMN 中PM 和MN 的长保持不变是显然的,求证PN 的长是关键.图形中包含了许多的对边平行且相等,理顺线条的关系很重要.3.分三种情况讨论等腰三角形PMN ,三种情况各具特殊性,灵活运用几何性质解题.满分解答(1)如图4,过点E 作EG ⊥BC 于G .在Rt △BEG 中,,∠B =60°,221==AB BE 所以,.160cos =︒⋅=BE BG 360sin =︒⋅=BE EG 所以点E 到BC 的距离为.3(2)因为AD //EF //BC ,E 是AB 的中点,所以F 是D C 的中点.因此EF 是梯形ABCD 的中位线,EF =4.①如图4,当点N 在线段AD 上时,△PMN 的形状不是否发生改变.过点N 作NH ⊥EF 于H ,设PH 与NM 交于点Q .在矩形EGMP 中,EP =GM =x ,PM =EG =.3在平行四边形BMQE 中,BM =EQ =1+x .所以BG =PQ =1.因为PM 与NH 平行且相等,所以PH 与NM 互相平分,PH =2PQ =2.在Rt △PNH 中,NH =,PH =2,所以PN =.37在平行四边形ABMN 中,MN =AB =4.因此△PMN 的周长为++4.37图4 图5②当点N 在线段DC 上时,△CMN 恒为等边三角形.如图5,当PM =PN 时,△PMC 与△PNC 关于直线PC 对称,点P 在∠DCB 的平分线上.在Rt △PCM 中,PM =,∠PCM =30°,所以MC =3.3me i rb 此时M 、P 分别为BC 、EF 的中点,x =2.如图6,当MP =MN 时,MP =MN =MC =,x =GM =GC -MC =5-.33如图7,当NP =NM 时,∠NMP =∠NPM =30°,所以∠PNM =120°.又因为∠FNM =120°,所以P 与F 重合.此时x =4.综上所述,当x =2或4或5-时,△PMN 为等腰三角形.3图6图7图8考点伸展第(2)②题求等腰三角形PMN 可以这样解:如图8,以B 为原点,直线BC 为x 轴建立坐标系,设点M 的坐标为(m ,0),那么点P 的坐标为(m,),MN =MC =6-m ,点N 的坐标为(,).326+m 2)6(3m -由两点间的距离公式,得.21922+-=m m PN 当PM =PN 时,,解得或.此时.92192=+-m m 3=m 6=m 2=x 当MP =MN 时,,解得,此时.36=-m 36-=m 35-=x 当NP =NM 时,,解得,此时.22)6(219m m m -=+-5=m 4=x 二、双动点问题例:如图1,梯形ABCD 中,AD ∥BC ,∠B=90°,AB=14cm,AD=18cm,BC=21cm,点P 从A 开始沿AD 边以1cm/秒的速度移动,点Q 从C 开始沿CB 向点B 以2 cm/秒的速度移动,如果P ,Q 分别从A ,C 同时出发,设移动时间为t 秒。
当t= 时,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6 当t= 时,四边形是等腰梯形. 81、(2012贵州遵义12分)如图,△ABC 是边长为6的等边三角形,P 是AC 边上一动点,由A 向C 运动(与A 、C 不重合),Q 是CB 延长线上一点,与点P 同时以相同的速度由B 向CB 延长线方向运动(Q 不与B 重合),过P 作PE⊥AB 于E ,连接PQ 交AB 于D .(1)当∠BQD=30°时,求AP 的长;(2)当运动过程中线段ED 的长是否发生变化?如果不变,求出线段ED的长;如果变化请说明理由.2、如图,已知ABC △中,10AB AC ==厘米,8BC =厘米,点D 为AB 的中点.(1)如果点P 在线段BC 上以3cm/s 的速度由B 点向C 点运动,同时,点Q 在线段CA 上由C 点向A 点运动①若点Q 的运动速度与点P 的运动速度相等,经过1秒后,BPD △与CQP △是否全等,请说明理由;②若点Q 的运动速度与点P 的运动速度不相等,当点Q 的运动速度为多少时,能够使BPD △与CQP △全等?(2)若点Q 以②中的运动速度从点C 出发,点P 以原来的运动速度从点B 同时出发,都逆时针沿ABC △三边运动,求经过多长时间点P 与点Q 第一次在ABC △的哪条边上相遇?解:(1)①∵1t =秒, ∴313BP CQ ==⨯=厘米,∵10AB =厘米,点D 为AB 的中点, ∴5BD =厘米.又∵8PC BC BP BC =-=,厘米, ∴835PC =-=厘米, ∴PC BD =.又∵AB AC =, ∴B C ∠=∠, ∴BPD CQP △≌△.②∵P Qv v ≠,∴BP CQ ≠, 又∵BPD CQP △≌△,B C ∠=∠,则45BP PC CQ BD ====,,∴点P ,点Q 运动的时间433BP t ==秒, ∴515443Q CQ v t===厘米/秒。
B(2)设经过x 秒后点P 与点Q 第一次相遇, 由题意,得1532104x x =+⨯,解得803x =秒.∴点P 共运动了803803⨯=厘米. ∵8022824=⨯+,∴点P 、点Q 在AB 边上相遇,∴经过803秒点P 与点Q 第一次在边AB 上相遇.三、线动问题例:如图,在Rt ABC △中,9060ACB B ∠=∠=°,°,2BC =.点O 是AC 的中点,过点O 的直线l 从与AC 重合的位置开始,绕点O 作逆时针旋转,交AB 边于点D .过点C 作CE AB ∥交直线l 于点E ,设直线l 的旋转角为α.(1)①当α= 度时,四边形EDBC 是等腰梯形,此时AD 的长为;②当α= 度时,四边形EDBC 是直角梯形,此时AD 的长为 ;(2)当90α=°时,判断四边形EDBC 是否为菱形,并说明理由.解:(1)①30,1;②60,1.5;(2)当∠α=900时,四边形EDBC 是菱形.∵∠α=∠ACB=900,∴BC//ED. ∵CE//AB, ∴四边形EDBC 是平行四边形在Rt △ABC 中,∠ACB=900,∠B=600,BC=2, ∴∠A=300.∴. ∴AO=12AC.在Rt △AOD 中,∠A=300,∴AD=2.∴BD=2. ∴BD=BC. 又∵四边形EDBC 是平行四边形,∴四边形EDBC 是菱形4、在△ABC 中,∠ACB=90°,AC=BC ,直线MN 经过点C ,且AD ⊥MN 于D ,BE ⊥MN 于E.(1)当直线MN 绕点C 旋转到图1的位置时,求证:①△ADC ≌△CEB ;②DE=AD +BE ;(2)当直线MN 绕点C 旋转到图2的位置时,求证:DE=AD-BE ;(3)当直线MN 绕点C 旋转到图3的位置时,试问DE 、AD 、BE 具有怎样的等量关系?请写出这个等量关系,并加以证明.解:(1)① ∵∠ACD=∠ACB=90° ∴∠CAD+∠ACD=90° ∴∠BCE+∠ACD=90° ∴∠CAD=∠BCE ∵AC=BC ∴△ADC ≌△CEBAA(备用图)CBAE D图1NMABCD EM N图2AC BE DNM 图3②∵△ADC≌△CEB ∴CE=AD,CD=BE ∴DE=CE+CD=AD+BE(2) ∵∠ADC=∠CEB=∠ACB=90° ∴∠ACD=∠CBE 又∵AC=BC∴△ACD≌△CBE ∴CE=AD,CD=BE ∴DE=CE-CD=AD-BE(3) 当MN旋转到图3的位置时,DE=BE-AD(或AD=BE-DE,BE=AD+DE等) ∵∠ADC=∠CEB=∠ACB=90° ∴∠ACD=∠CBE,又∵AC=BC,∴△ACD≌△CBE,∴AD=CE,CD=BE,∴DE=CD-CE=BE-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