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9.关于先发地区重点镇发展制度变迁的思考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先发地区重点镇发展制度变迁的思考

侯冰婕

摘要:自“小城镇,大战略”时期起,重点镇成为城乡发展的关键点、城镇化的主要载体,在很长一段时期内起到了快速推进城镇化和城乡融合发展的作用。进入新发展阶段后,重点镇原有的功能定位、规划框架、实施管理等产生了一定的不适应性,在先发地区矛盾尤为凸显,成为城乡治理的难点。本文创新性地以新制度经济学为解释工具,对重点镇政策历程进行梳理、已有研究总结概括,结合先发地区案例实证,阐述新时期下重点镇现行发展制度的矛盾与问题,提出重点镇发展制度变迁的必要性,建立制度变迁新原则,以“目标定位-规划体系-管理支撑”为制度框架,再定位新发展阶段下的设置重点镇的意义,探索提出契合发展诉求的新的规划编制内容体系和管理建议,为先发地区小城镇规划、建设与培育提供参考借鉴,为城乡现代化治理提出新路径。关键词:重点镇,中心镇,新制度经济学,制度变迁,现代化治理

1历程梳理

1.1概念源起

“重点镇”这一概念首次提出是在2001年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中。纲要首次提出了“走符合我国国情、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多样化城镇化道路”,并明确强调“有重点地发展小城镇”,初步的选择标准是“县城和部分基础条件好、发展潜力大的建制镇”,目的在于“尽快完善功能,集聚人口,发挥农村地域性经济、文化中心的作用”,并快速推进城镇化。200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集中力量建设好县城和少数在建制的中心镇”,并要求由建设部牵头,抓紧确定重点发展的小城镇,编制科学合理的规划。随后,基于地方政府的梳理、上报和筛选,至2004年,以建设部牵头的六部委研究决定将1887个镇列为全国重点镇。这是全国层面首次正式确立“重点镇”这一发展抓手。

1.2政策历程

新世纪以来,国家层面涉及重点镇1发展的政策文件层出不穷,结合全国重点镇名单的增补、修改,对重点镇的规划、功能、设施、质量等方面提出了相应要求和支持举措,不断推进各镇持续建设发展。

表1近20年来涉及重点镇的部分国家文件

时间政策文件相关内容

2001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

纲要

有重点地发展小城镇

2003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农业和农村

工作的意见

集中力量建设好县城和少数在建制的中心镇,抓紧确定重点

发展的小城镇

2004关于公布全国重点镇名单的通知将1887个镇列为全国重点镇

2011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计

划纲要

有重点地发展小城镇

2014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把有条件的县城和重点镇发展成为中小城市。大城市周边的重点镇,要加强与城市发展的统筹规划与功能配套,逐步发展成为卫星城。县城和重点镇基础设施提升工程

2014住房城乡建设部等部门关于公布全国

重点镇名单的通知

将3675个镇列为全国重点镇,是小城镇建设发展的重点和龙

头。各地各有关部门要按照提高质量、节约用地、体现特色

等要求,在政策、土地及项目安排上对全国重点镇建设发展

予以扶持。

1.3研究综述

在近20年的重点镇发展历程中,学术界对于重点镇的发展也体现了极大了重视,形成了诸多研究成果。袁中金等人(2004)对我国17个省1663个重点镇进行了经济数据与发展关系的实证研究;谢扬(2005)对“小城镇、大战略”以来小城镇的发展情况和重点镇发展的成就进行了肯定;王士兰等人(2009)、郑文哲等人(2013)、顾建光(2015)围绕以中心镇推进城镇化重要意义进行了论证;朱东风(2008)对重点中心镇小城市化的路径进行了理论探讨和实证研究;陈俊峰(2010)总结了近年来学术界对我国中心镇的主要研究方向和问题;柳博隽(2010)对设置中心镇的目的和功能进行了分析研究;王小章(2012)着眼于中心镇在城乡协调发展、在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的地位角色,重新认识费孝通小城镇研究的有关观点;易德琴等人(2013)对中心镇研究的阶段进行了划分,对研究的发展趋势进行了预测;邵川(2014)讨论了当前中心镇的功能定位及不足,指出培育中心镇为小城市的意义所在。

现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重点镇发展历程中成就的彰显、经验和问题的总结、地方的实践探索,对于重点镇未来发展的系统性探索稍显不足。

2现行发展制度

2.1新制度经济学工具

为了增强重点镇分析研究的一般性和系统性,引入发展问题研究常用的新制度经济学理论工具。新制度经济学被认为起源于罗纳德·科斯(Ronald·H·Coase)1973年发表的《企业的性质》,主要包括产权理论、交易费用、制度变迁等几个基本理论。在我国近现代的城镇化历程中,城乡发展遵循现实世界的市场规律,利用新制度经济学相关理论,可以更加直观地解释重点镇发展的逻辑。

在新制度经济学视角下,制度可以是传统意义上各种法律、行动准则、礼俗、规范等明显的社会制度,也可以是广义上企业、城镇、乡村等主体的运行制度,比如小城镇的空间设计、建设模式、政府管理等,都可视为制度。在此将重点镇的发展定位、规划内容、实施管理三大主要方面定义为自上而下推动重点镇发展的制度。其中:发展定位明确了设置重点镇的目的、重点镇在城乡格局中所起的功能作用,是规划、实施、管理的基础;规划内容明确了在城乡规划体系下重点镇选择的主要标准、方式,规划所应该囊括的方面和具体内容,是指引重点镇建设发展的空间发展和建设的制度设计;实施管理明确了行政层面对规划的落实、对发展过程的管理,是重点镇发展制度运行的保障。

2.2重点镇现行发展制度

2.2.1发展定位

基于重点镇提出的背景,参考部分中部、东部省份近20年来在重点镇相关规划实践中的定位,可以认为在这一段时期内,重点镇的主要功能在于发挥辐射带动作用,服务周边一般镇与农村。设置重点镇的目的,是在全国小城镇“多而散”的格局下,发挥宏观层面的调控作用,集中有限的资源,有针对性地向重点发展的载体进行投放。

表2国家和地方部分相关规划对重点镇的定位

相关规划重点镇定位作用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发挥农村地域性经济、文化中心的作用

江苏省城镇体系规划(2000—2020)以重点中心镇建设为带动,同步推进撤乡设镇和乡镇合并,推动

建制镇发展迈上新台阶

浙江省中心镇发展规划(2006—2020)承接周围大中城市辐射,又能带动周边乡镇和农村发展的城镇广东省城镇体系规划(2012—2020)推动农村地区城镇化的主要基地

河南省城镇体系规划(2011—2020)强化对乡村地区的辐射带动和综合服务职能

安徽省城镇体系规划(2011—2030)联系城乡,服务农村的重要枢纽,对区域发展有重要作用和意义,

以点带面

江苏省城镇体系规划(2015—2030)带动周边农村发展,有利城市带(轴)形成

2.2.2规划内容体系

参照《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在省或城市总体规划的城镇体系规划中,必须“确定各城镇人口规模、职能分工、空间布局和建设标准,提出重点城镇的发展定位、用地规模和建设用地控制范围”。在实践中,重点镇的规划内容体系也一般包括功能定位、人口和用地规模、发展引导等。这一时期形成的内容体系,体现了对重点镇用地的管控、人口和产业发展的引导,意在赋予重点镇更大的发展空间和规模,并承载更强的产业和就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